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2024-12-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15篇)

1.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一

集团公司2017年工作会议结束后,保变电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党委中心组成员学习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并于1月20日召开公司2017年工作会和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对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公司2017年主要工作和目标任务。

公司传达了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唐登杰在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精神,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留平在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精神,传达了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公司支出,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总结了2016年工作,部署了2017年目标任务,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再创领先,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公司强调,要把学习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同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推进领先发展战略上来,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担当行为,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公司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好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深入学习、全年领会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不断提高推进输变电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信心、能力和水平,扎实谋划好2017年的各项工作,为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2.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二

一、中职学生需要注意的礼仪问题

当前的中职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很少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带给他人的影响。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个人的仪容仪表。比较得体的穿着打扮常常会为自己赢得他人的良好印象。有些女生可能会热衷于化妆,浓妆艳抹,而且带过多的比较奇特的首饰品,从而使得面试官反感,觉得其对面试不够重视,从而失去工作机会;男生有可能不太讲究自己的个人卫生,留着很长的头发、比较奇怪的发型等,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从而给面试官一种不好的印象,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不会录用;在个人的服饰问题上,一个人的衣着是否得体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和对生活的态度。服饰应该和自己的身份相符合,表现出自己的明朗的风格。同时,在面试的过程当中,还要根据自己应聘的职业来选择自己的服饰。不能在面试时候穿得过于随便,或者很邋遢,就会导致自己应聘不成功。二是不守时。遵守约定的时间是一个最起码的社交礼仪,会让人觉得你是很重视本次应聘的,迟到现象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不够重视本次应聘。但在实际的面试过程当中,有些学生还是会迟到,缺乏时间观念。有具体数据统计过,在求职过程当中,有过迟到经历的人占二分之一,而这二分之一的人被录用的几率还达不到按时求职的人的一半。因此求职过程当中的时间观念是很重要的。三是行为不够规范。对面试比较紧张,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的行为不够合乎礼仪规范。四是缺乏礼貌。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不懂得进门之前先敲门,进门之后随手关门、打招呼等。

二、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包括中职院校等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保证升学率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和实践相联系,对学生的礼仪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及时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我认为,在礼仪教学当中应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

尊重学生,转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礼仪教学要将礼仪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精神需要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放在第一位。礼仪规范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当中必不可少的要求,职业礼仪素养更是重要,它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胜任工作的要求,属于个人专业素质的一个考察标准。因此中职院校的礼仪课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适应专业所需要的礼仪规范。比如文秘专业,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秘书所需礼仪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秘书这个行业当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一些礼仪;烹饪专业,则需要涉及到厨房、烹饪等礼仪,将这些礼仪规范和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组织礼仪规范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很多的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工作以后,对很多的礼仪规范都不清楚,常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使得人际交往不够理想。因为学生不懂得相关的礼仪知识,从而在和领导、同事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中职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学,需要有适用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应对步入社会后面临的有关问题。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进行礼仪的互动。因为礼仪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再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训练教学法。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礼仪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比如在教学各种不同姿势的规范时,老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示范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训练感受,进行练习,从而在比较轻松的氛围当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二是案例教学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联系生活当中的具体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列举尼克松访华的事例,在和周总理握手时谁应该先伸手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在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对礼仪规范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三是讨论分析法。礼仪是一种比较活泛的东西,并没有标准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场合因人而异。四是情景模拟法。因为礼仪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实践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适合实践的场合并不是随处都有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训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是多开展礼仪实践类的活动。礼仪课程的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学生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就会有好的训练结果。因此将这种训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礼仪规范,还会给校园营造一种学习礼仪规范的氛围,实为一举两得。此外,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在礼仪规范的教学当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或者结合起来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3.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 篇三

——题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两门课程,是变革力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全新的课程,必然会产生更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近年来,在做好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我省品德教研活动的重点就是抓住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着力研究和解决。我们的教研工作思路是持续推出系列研究主题,通过省、市、县(区)、校各级教研团队集体协作、上下联动,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比如,活动性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之初,这一教学方式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误区。为提高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2005年11月,我们举办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性教学的问题,基本总结和确立了活动性教学的指导策略。又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那么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另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6年5月举行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对此问题展开研讨。2007年6月,我们举行了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有效利用的问题。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2008年,我们又将研究重点聚集到老师们感觉难度较大的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教学展评活动集中探讨其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一系列的“问题—主题式”研讨活动,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广大教师反映,每一次的“问题—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都及时把握了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对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持续有效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现在,这种“问题—主题式”教研模式已经在我省各级品德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和开展。

一、从问题到主题

每一次“问题—主题式”教研活动,我们都经历了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教研主题,设计和开展过程研究,继而提炼问题解决策略,并提出后续研究课题的历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成为了我们追求有效教研的方法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但在初期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这两门综合课程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模糊认识和困惑,以至产生了教学上的困难。

镜头一: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今天,我听了《风儿吹呀吹》《我发现……》《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三节课,感觉第一、二节课像是常识课和科学课,第三节课才是品德课……”

问题分析:不明确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综合课程,有些学习主题包含着科学、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仍然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视角来看新课程。

镜头二: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有的老师说,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品德教育,那不就成了单纯的生活、社会、科学课?有的老师说,生活、科学、历史、地理教育就应该是注重相关知识教学和技能方法指导,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品德教育?

问题分析:品德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教育不能有机融合。

镜头三:经常听到老师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真难上,特别是有关科学、地理、历史题材的内容,不知道是重在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品德、价值观教育;而且关于知识学习也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对。

问题分析:困惑——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突出品德教育,还是注重知识教学?

镜头四: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教师有时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老师表示:“我原来主要是教语文的,这些有关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问题分析:综合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面需要拓展,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

其实,上述种种问题最后都聚焦到了两个主题上:(1)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特性?(2)综合课程该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由此我们确定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研活动主题。希望通过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明确综合课程的概念,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澄清模糊概念。二是探讨怎样解决综合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思考:发现和抓住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上升为教研活动主题,是有效教研的一个重要基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把握课程发展动向,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切实起到教学引领和服务教师需求的作用。

二、注重过程研究

许多教研活动现场往往就是交流分享的平台,尤其是省级大型教研活动,在短短2-3天的时间里,全省各地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其实更多的是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要提高这一交流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功夫主要花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

一般来说,在确定一个重要的教研主题后,我们就会提前几个月将确定教研主题的原因,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教研活动的相关准备要求等通知各市教研员,再由他们根据要求相应地组织县(区)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

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省级课题组团队,其成员主要由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承担专题研究任务,起到问题攻坚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两条过程研究的行进线路。

如在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各地开展了相应的专题调研、问题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相关研究材料报送省教研室。例如:《调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教学的困惑》(慈溪市)、《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凸现品德课程的特性》(湖州市)、《关于品德综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丽水市)、《小学品德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金华市)、《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选择》(宁海县)等。

(2)省级课题组成员从多个研究角度选择了5节课例来进行探讨:一年级《有人生病时》(研究点:体现生活常识、科学保健教育的融合),二年级《夏天的小虫》(研究点:体现科学、生活、热爱生命等教育要求的融合),四年级《从四大发明说起》(研究点:体现历史文化与民族自豪感教育的融合),五年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点:体现国情、历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五年级《我的祖国多辽阔》(研究点:体现地理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期间,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试教和研讨,不断改进。

(3)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有关综合课程的教学指导策略。

思考:教研活动是否精彩,更多地取决于前期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届时,大家再把研究所得、困惑之处等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汇聚各地教师的研究力量,体现过程研究;“课题攻关,示范导向”的方式则有利于突破难点,引领方向。

三、创设参与平台

问题研究型的教研活动需要参与者的积极互动、思维激荡、智慧生成,因此组织者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其积极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个与会老师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问题研究者。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在创设参与平台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首先,前期的研究和准备过程即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

(2)活动中设立现场教学的课后互动环节。上课教师介绍自己对本次研究主题的理解、课例设计理念、现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围绕主题对课例进行评析和提问。同时邀请专家结合课例对研究主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述。

(3)举行小型专题论坛。各市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2名代表参加专题论坛。由于是小型论坛,又有前期准备和现场课例作为研究资源,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得非常深刻。

思考:激发参与互动,一方面要注意事先布置研究任务、中心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大家有备而来,避免泛泛而谈。同时,注意提供比较典型的研讨资源,如典型课例、典型问题等,这样可以保证内容集中,讨论比较深刻。在研讨形式上,小组式的、人数比较少的小型研讨会效果较好,可以保证深入交流。

四、扩展研究效应

由于经费、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如何扩大教研活动的后续效应是我们在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我们主要是通过专业报刊和教研网络两个平台来宣传和推广。

首先,这一研究主题在当时正是同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德育》杂志的记者对此很感兴趣并应邀参加了活动,随后选登了活动中的教学课例、研究材料等。浙江《教育信息报》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并开辟专版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将本次教研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教学课例、论坛记录、会议综述等放在浙江教研网上,使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了解活动内容,共享研究成果。事实上,许多老师通过浙江教研网的学科教研博客对此次研究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各地老师下载引用。

这些分享平台及时推广了我们的研究成效,也更大范围地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思考:对于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研有成效的一次教研活动来说,如果仅仅作用于与会教师,不足以发挥和体现其效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分享。网络平台是一个没有时空界限的交流空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五、推进后续研究

一次教研活动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也仅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应该使每一个问题研究的结束成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开始。

在“把握课程综合特性,有效开展品德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用整合的观念开展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观点,总结了基本的教学策略:(1)把握课程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2)全面制定和达成教学目标;(3)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内容;(4)结合学习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开展整体性的学习评价;(6)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但在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又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历史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地理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等,引领教师和各级教研团队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思考: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4.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四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1 方法 1.1 准备阶段 教师在熟悉见习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按事先安排的见习查房内容提前2 d选择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典型的.患者,并就本次见习查房内容提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同题,如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见习查房的准备工作.

作 者:林坚 尹波 张弩 秦力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28(6)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神经外科   临床见习 

5.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 篇五

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

一、现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机试”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为什么却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觅一个“数控技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哑铃现象”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路在何方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员工!针对现行计算机专业考核机制中的种种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在何方?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考试的“不可替代”性和考试独特的“教育资源”性,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为龙头,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试行概况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基础统一”这块,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提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结合自主选择。

”活模块”是关键,笔者认为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速录师”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课程;搞网站建设的还要学习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岗位课程。

(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6.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体系 篇六

今天众多商场在商品基本相同、环境大体相似、价格不相上下的竞争中,唯有服务水平的竞争是无止境的。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壮大,必须改正国有商业企业服务意识淡薄的弊病,建立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但什么是优质服务?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呢?

优质的服务是靠全体员工传递给顾客的,首先要将“顾客第一,永远第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服务才会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只有人的品质得到提升,才会有服务品质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优质的服务必须首先从人开始,从转变员工的思想开始。引导员工进行换位思考,反复教育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不以老经验自居,在思想上、工作上有所创新,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增强服务意识,使企业理念和服务观念深入每个员工之心,逐渐建立起统一的、适应现代市场的企业文化。其次要改善购物环境和服务设施,为顾客提供舒适方便的购物环境。

再就是要为顾客办理《公众责任险》,对在商城购物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顾客进行保险理赔。

想要做好服务最关键的就是售后服务了。这是我们服务顾客的一个难点。我们应该将让难点变亮点,在企业中形成投诉预防机制、内部承诺机制、外部公开机制、授权机制、首问责任制、应急处理机制、外部仲裁机制、投诉分析机制、投诉考核机制。为处理投诉流程,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能力。考核机制要形成统一口径。最好编印(客户投诉标准答复手册)、(典型投诉案列汇编)等。能有效的促进前台接待和首问员工的售后处理行为规范。在处理VIP顾客的投投诉时,要在限定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顾客(VIP)的满意度。再说就是会员卡的办理,可以将会员卡下发到每个柜组,这样既可以提高办卡的量,也可以节省顾客的时间,不让顾客来回的跑,从而才可以真正体现出真正的以顾客为本的服务。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销售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企业来说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越来越重要。来到金佰川后,更加深切体会到了这点。

现在的市场对我们鞋品的性能、质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是市场给我们企业了一个发展的指导方向。不光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整个企业内部也要相互配合,齐心合力把工作做好。把销售做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如果没有内部强大后盾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导购是我们的先锋队,内部体系是大部队。所以我们必须用市场指导我们内部工作,做好内外理,才能使销售渠

道保持畅通。团队精神和精心组织也显得特别重要。效益的获得是靠客户的支持。要长期赢得客户,质量、服务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做好内外配合工作,才能抓住市场,使企业获得更多效益。维护好自己的老客户,并且为其提供细心周到的后期服务,以次来获取这个老客户源源不断的后续消费。

再就是要对市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研究,按照市场情况,针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年龄层次、职业、性别、家庭结构等设计不同销售方案和促销内容,而且要有前瞻性。

从顾客的消费心态来说,在购物时总是喜欢直接到厂家拿货,认为这样才最正宗,价钱也最公道,一但有中间商介入,便觉得中间又有加价,价格不够优惠,或者货不够可靠。为了迎合消费者这个心理,在货品陈列上要动一下脑筋:

1.要突出厂家直销味道。

2.卖场要有特色和氛围

3.卖场中服务是关键

4.借力增加客源

5.走出店门主动销售

最重要的还是服务:第一次成交是靠产品的魅力,第二次成交则是靠服务的魅力。信用是销售的最大本钱,人格是销售最大的资产,导购们可以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但绝不可以欺骗客户。做销售也是和种庄稼一样,平时基本上也是在做基础工作,和客户之间的根基做好了,那么销售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建立以员工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从相对静态的角度看,现代人本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系统管理“。它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要素,按其严格的结构组合而成的管理系统。而人这个要素则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要素。组织活动的进行、组织目标的实现等,无一不是由人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建立职责岗位化、发展业绩化、管理制度化、利益共同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协同化等“栓心留人”机制。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要想做好以员工为导向的管理,要从以下几个工程做起:

1、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公司的狂热,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损企业,如果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热情。

2、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3、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树立良好的厂风和社会风尚等。

4、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在企业中职工整体素质较差,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5、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产品形象+人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形象+服务和信誉=企业整体形象。员工形象是企业形象最主要的因素。做品牌就要先做人,没有优秀的员工,造不出优质的产品。同时,现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重视信誉。

6、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7、创造力工程: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

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

胡明举

7.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七

关键词:考试改革,创新人才,高等学校

近年来,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表现出不适应, 空有理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不被企业认同。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通过前期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和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高校现行考试制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

考试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师教学质量, 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质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但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考试少;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论多, 分阶段考试综合评价少。一次性闭卷笔试仍是大部分课程所采用的主要考试方式, 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做法难以正确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这样的考试制度忽略了教育的应用化, 综合化和创新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评分标准僵化

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内容片面, 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 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和教师划定的重点, 忽视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使学生认为对课程的掌握、知识的学习就是机械记忆, 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行为观念。并且大多数考试需要有标准答案,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时, 学生也无法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逃课、不听课, 考前临时抱佛脚, 突击记忆, 应付考试,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考试结束后分析反馈不够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 并不能以评分作为终点。考试结束后, 要对考试进行分析, 要对试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 要掌握学生在各试题的得分或失分的详细情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考试往往把重点放在考试的组织、试卷的印刷、监考人员的排定、考场管理、考场巡视、考风考纪和评分等环节上, 而忽视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这样, 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2 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加强考试管理, 改革考试制度, 使课程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充分发挥考试的评定、区分、预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 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

2.1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提倡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新能力, 形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课教学、增设方法类课程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精简课程教学课时, 但教学课时的精简使得课程内容很难全部讲完, 这就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差, 需要我们转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 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教师要重新研究教材,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解, 增加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自己查文献、找资料, 自主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文献、资料拿到在课堂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 推动考试内容丰富化、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管理制度化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考试考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 学生就会对考试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复习, 对考试的形式做相应的准备, 因此推动考试内容丰富化、考试形式多样化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要注重基础性、原理性、创新性的考核。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应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考核, 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把考核的侧重点从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 转变到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

在考试形式的改革上, 应该突破一次性闭卷笔试定成败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及其考核内容, 设计出符合该课程学习特点的考试形式, 灵活运用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答辩、论文、实操、分阶段多次考试、教考分离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 形成固定的考试模式和方案。经学术机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大纲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对其进行论证, 使该课程考试模式和方案制度化。

2.3 加强对考试的分析、反馈

目前, 对考试的分析、反馈并未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上报考试成绩后就表示该门课程已经结束, 其实考试分析是整个考试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试分析分为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两个方面。全面的试卷质量分析包括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覆盖度、题型、题量、试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是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做好试卷质量分析工作不仅可以为修改试题和遴选试题提供依据, 为试卷编制积累经验, 而且可以为学生成绩分析提供指导。只有在试卷质量分析的前提下, 考试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 结束语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成功的考试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能培养出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虽然我国高校考试改革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 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众多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会再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兆, 沈燕.对高校教考分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1) :18-21.

[2]张金标, 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2) :39-40.

[3]许亚岚, 罗雄麟.考试改革促进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0) :40-41.

8.“三农”政策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 篇八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应当按照这一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三农”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促进农村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瞄准农村贫困问题,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出谋划策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如果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既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就很难说在共享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和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扶贫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回顾中国农村的减贫历程、展望中国农村未来的减贫前景,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来看,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让大多数人受益,并摆脱贫困。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79-201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这是37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最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减贫效应尤为明显。在1979-1985年的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8%,农业生产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按现行扶贫标准,短短几年间上亿人脱贫,未脱贫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改善,最根本的力量是农村改革释放出的增长潜能。

从包容性增长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帮助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涓滴效应出现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沿海率先开放战略这一外在因素和区位比较劣势这一内在因素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未能及时搭上全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进一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对冲涓滴效应递减,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9年超过东部地区,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从2002年起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2004年起实施农业补贴和主要农产品托市收购政策,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全国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从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看,国家拿出专项资金,瞄准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效果。由于区位条件非常不利、人力资本极度匮乏,仍有一部分乡村和农户,涓滴效应难以惠及,包容性增长难以覆盖,需要靠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早在1982年,中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安排“‘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要对“老少边”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并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9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在过去30多年间,涓滴效应、包容性增长和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各有各的功能、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中国有效减贫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受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影响,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将下降,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将进一步减弱。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如以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十三五”期间使扶贫标准线以下的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是未来更长时期在中国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消除绝对贫困和改善底层40%人口的收入状况,都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的实施力度,特别是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使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方略中,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处于重要位置。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此,一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二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三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四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

聚焦农民增收问题,为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拓思路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促进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尽管1979-201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6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但2015年按新口径计算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仍高达2.73、按老口径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高达2.95。

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不同维度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会有不同的底线要求。第一,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来看,要求在“十二五”年均9.6%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4.8%。第二,从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来看,要求在“十二五”GDP年均增长7.8%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6.5%。第三,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来看,要求在“十二五”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7%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6.7%。根据这三个维度推算的农民收入增速底线都具有约束力,因此,“十三五”农民收入年均增速的底线是不低于6.7%。

需要重视的是,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增长乏力。受农民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速下降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国内去库存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快速增长。受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增速也会放缓。受集体资产存量分布不均、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的影响,财产性收入很难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增收的推动力量。这四大增收动力衰减的苗头已经出现,今后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加剧。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索。

第一,要处理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实行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将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增强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弹性、改变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有利于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轮的政策调整是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政策调整的势必是市场价格下滑。这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帮助农民渡过调整的“阵痛期”。

第二,要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在总结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以增强农业就业密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分享价值链比例为目的,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要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树立终身离农的志愿。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抓住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贡献智慧

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农民正是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农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来,解决农村基本民生问题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民生保障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育方面,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由公共财政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校舍维护和公用经费等办学投入;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从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起步,分步扩大到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最终从2006年秋季入学起全国农村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2016年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医疗保障方面,从2003年起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初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只有10元,2016年已提高到420元,国务院已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在养老保障方面,从2009年起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起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4903.6万人,2015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931.5亿元、人均补助水平1766.5元,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助倍差为2.15,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低保补助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出了贡献。

在住房保障方面,从2008年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年累计解决了2000万贫困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尽管如此,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基本民生问题仍是短板;与城镇居民已经享有的民生福祉相比,农村基本民生问题仍需加强。要按照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织牢农村社会保障网。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要促进就业公平,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分割和身份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要促进社会保障公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实际补助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

9.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九

万物皆出自然,就如竞争必会带来更优秀的企业和更实用的管理那样,将竞争引入企业,同样会起到相同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解决观念问题。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行为和产出的管理。因而,绩效管理的原动力关键来自于企业高层,如果没有企业领导人的推动,绩效管理就难以开展到位,相关考核工作容易出现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最后导致工作不了了之。

二、提供制度保障。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应包括如下要素:考核目的、考核原则、考核对象、考核组织、考核周期、考核方法、考核流程、考核结果运用与反馈等内容。在这些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制定出良好的工作考核机制、工作流程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措施。

三、完善技术工具。对任何企业没有一套现成的绩效管理立马可用,也没有一套绩效考核方案能够“包打天下”,因而,只有立足企业实际,摸索自身规律,建立科学指标,选用有效工具,并且与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相结合,绩效管理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10.以职业为导向高职心理学论文 篇十

1、高职教育特点及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化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心理学教育的职业化导向,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安排教学内容上以职业为导向,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职业竞争的紧迫感,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都趋于职业化,要培养学生自己谋划未来,自己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为适应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心理学教师要及时找到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所在,要破除职业化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的学习心理疲劳感和学习方法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及时了解职业化教学可能给学生们带来的情感焦虑、记忆主动性缺乏等影响并及时化解负面干扰。

2、高职心理学教学要注重职业差异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学教学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及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心理学教育两种形式。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职业的特点开展与学生所从事行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各专业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时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和情境定位,要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开展心理学教学就要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旅游心理学课程,要以专业为根本出发点将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能力,将旅游心理学教学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物业管理、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等。

3、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了才会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只有学生对某位教师产生兴趣了才会尊其师,信其道。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时要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要将学科的趣味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多样的教学器材来改变原本枯燥的教学氛围,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学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的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因为当学生的行为被期待为积极向上时,会产生较强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渴求感,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2)要调整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高职心理学教学更好地体现职业导向性,教育从业者要根据具体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将旅游心理学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并掌握旅游者心理及行为规律,掌握旅游服务心理,理解管理心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旅游者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旅游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3)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教师要根据各职业特点多为学生设置实际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走出校园更好地融入社会搭建更好的平台。

11.以提出问题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篇十一

对于生本教育来说,以学生为本,但是,我们发现,许多生本教育虽然重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但是,教师还是放不开手脚,无论是让学生搜集资料,还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本,教师忘不了给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还是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并没有真正将学生的“学”落到实处。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凸显。

根据读者反映文论的理论,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和文本之间进行的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活动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对话交流活动必然带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具有创造性。无论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还是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阅读活动这个基础上,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因此,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非常重要,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却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许多时候教师只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似乎只要阅读了,就与文本对话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受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学生阅读文本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他们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阅读文本只是应付差事,根本没有深入阅读思考文本的习惯和意识。一般情况下学生耐着性子读两遍即感觉到无趣无味。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呢?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内的阅读活动与一般平时的阅读是有本质区别的。课外的阅读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也不是为了教学活动而做的准备。而学生的课内阅读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为了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对学生课内的自主阅读活动就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具有教学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内的自主阅读活动要真实地发生,并且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做出自己的思考。传统语文课堂上我们虽然也让学生阅读文本,但是由于有教师的讲授,学生一般不会思考文本,也不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呢?我们知道,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这种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不具有深度。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困惑,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困惑作为问题提出来。同时,一些文本看起来很简单,学生阅读一两遍即感觉到再没有阅读的兴趣了。但是,真正的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对一些内容的有意注意,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出问题,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和实践价值。

有些教师可能怀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如何在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能符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不用担心,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提出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关键还是我们要引导,比如,在以突出问题为目的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方向。比如,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提出一些不懂的字词作为问题,语言神态方面描写的词语作为问题,还有一些含义深刻具有思考价值的语言的问题等。这样的指示,增加了学生提问题的方向性,也提高了所提问题的质量。

当然,提出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还要有一个让学生筛选问题的过程。通过筛选问题,学生很容易再次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加深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陈述他们的问题,然后要求其他同学评议,看有没有价值,并且要求他们说出理由。

最后合作探究,在本阶段,教师首先要聆听学生的发言,倾听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让他们在课内展开辩论性的讨论。对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不深入的认识,教师一般采取追问的形式,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合作探究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许多教师怀疑,将课堂放开,将提问权给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怎么达成,教学预设如何完成?

其实,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许多变数,这些变数不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能设计得很完美的,许多东西是我们教师没有办法所预设的。同时,就教学预设来说,许多教学预设都是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进行预设的。教师只知道我们需要给学生传授一些什么,需要让学生知道一些什么,设计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并且把这而作为教学中贯穿的原则来实施,但是,效果又如何呢?我们唯独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我们说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得学生不感兴趣,根本的原因又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就在这儿,就在于我们的教学目的与学生需求的错位,就在于教学预设与学生需求的错位。我们所设计的这些难点也是我们从文本中来提取的,但是,这些东西是不是真正就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呢?是不是就是我们学生所感兴趣的呢?值得怀疑。将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很容易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更有方向性。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善于延伸引申学生的问题,尽量通过学生的问题,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教学预设呢?我想还是需要的,不过这种预设不是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而是我们从文本出发,看看学生究竟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他们在阅读文本中有一些什么感受和认识,他们对文本认识到了哪个层次,我们还需要在哪几个方面帮助他们来进一步补充、丰富、完善学生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充分地研读文本,对文本成竹在胸,如此才能够应对学生各种问题的挑战,能够对他们的思路有清晰的认识,对他们的想法有明确的判断,能够在他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发挥。

总而言之,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合作探究教学,必须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张力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2.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会计,就业,会计教学

一、引言

会计课程是中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随着会计实践工作的日益丰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中职会计课程知识范围、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业指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中职会计教育的热点问题。

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考证通过率和对口就业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中职会计教学的成果。虽然中职会计教学质量在稳步提高,但仍面临挑战。2012年1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取消了会计类专业学生免试2门的规定,“取证必考”加之考题难度系数增大等一系列的改革,中职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难度加大。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根据财政局公布数据,2013年全市中职学校考生平均通过率低于10%,按照此规定,意味着大部分中职生不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中职生面临来自会计专业本科、大专生及社会非会计专业人士的竞争,就业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率达96.8%,但完全对口就业率却低于10%。

三、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切合中职生实际

中职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等因素,而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却是朝“大而全”的方向发展,试图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从理论到实训能掌握企业会计中的各个流程,例如,传统会计教育中开设的《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一般为会计中高端岗位类应用,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此类岗位的可能性很小。调查表明,中职生很难直接从事传统的会计员、收纳员工作,更多的是从收银员、仓库管理员、销售员等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

(二)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背离

从中职会计实践教学要求看,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仿真度需提高。目前,中职会计教具设计单一,仅将教学内容与无实践性的账簿进行结合,降低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二是实践范围需拓宽。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同的案例分析时,并共同承担记账人的角色,模拟对象较为单一,限制了实践范围。三是会计实践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会计实践需要闭环式的、连续性的运作流转,需要会计人员了解每个流程,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偏向于对商品销售业务、物资采购等此类环节,导致学生对资金的筹集、工资核算、控制监督等未涉及。

(三)顶岗实习保障度低

中职生在第三年需要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实践,才能使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企业的财务工作往往保密性极高,有些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稳定发展,将校企合作本应承担的职责视为负担,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高,对岗位人员安排显得随意,没有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中职会计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促进“做中学,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适应最新的会计准则,理论知识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结合这三门必考课程,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形成学生双证书制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鼓励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二)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校内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做到高仿真性,而不是传统的演示性实验室,以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二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在教学效果的衡量上,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

(三)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加大顶岗实习质量的监控

顶岗实习是培养中职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和实习课程标准,例如,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案等,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实践。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做好学生考核与成绩评定工作,学院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日志和阶段总结,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对实践设备的熟悉度等。此外,还应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纪律、执行力、团队协作精神等,促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汲取新知识,持续提高实习质量。

五、结束语

会计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职院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职院校需要加大对会计专业的重视,通过建立准确、科学、全面的培养目标,在完善硬件设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对中职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促使教学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骆钰.论中职会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4,4(6):107-108.

[2]谭素梅.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4,3(3):99.

13.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十三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14.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十四

此提纲为通用提纲,具体课程经过沟通后另出针对性的具体提纲。单元一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原则

第一讲、企业存在的前提是要有利润结果

第二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阶段性的结果

第三讲、没有预设的结果就谈不上真正的管理

第四讲、只有依据结果,我们才能制定发展的规划

单元二优秀员工的绩效改善分析能力

第一讲、影响绩效结果的自我信念因素

第二讲、工作分析与绩效改进

第三讲、个人软势力分析

第四讲、个人的有效执行

单元三优秀员工应有的管理理念

第一讲、工作使我们获得个人成功

第二讲、学会用目标进行管理

第三讲、企业中领导与管理

第四讲、优秀员工自我管理

单元四成为职场有正向影响力的人

第一讲、积极的思维模式

第二讲、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

第三讲、成为积极正向的人

15.以问题为导向健康照顾 篇十五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为掌握当前浙江省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的总体情况,课题组采用抽样的方式,于2014年7-8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5家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省级医院3家、市级医院8家、县级医院14家。在选择样本医院时,优先抽取国家或省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并考虑了医院的各种类别,不仅有综合医院,还有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病医院,使问卷调查数据更具全面性。

对每家样本医院发放两类调查表———医院调查表和医务人员调查表。其中,省级样本医院发放医务人员调查表200份/院,市级样本医院发放医务人员调查表100份/院,县级样本医院发放医务人员调查表50份/院,共发放医务人员调查表2100份,实际回收有效调查表共1996份,有效回收率95.0%。

1.2 现场访谈

为深入了解当前浙江省公立医院的主要薪酬分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分赴湖州、金华、绍兴等地,召开了三场由当地人力社保、卫生计生、财政等地政府部门以及各公立医院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前,课题组专门设计了访谈提纲,与会者根据访谈提纲交流了各自在薪酬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1.3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二次录入法,利用EPIDATA设立数据库,SAS9.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导致趋利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此消彼长,卫生领域在此趋势下进行了“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的改革,与此相随的是,公立医院得到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少,“创收”逐渐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仅如此,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也逐渐依赖于,甚至必须依赖于“额外创收”。

本次调研显示,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实行“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的薪酬分配模式,其中,“绩效工资”在有的医院被称为“奖金”或单位自设津补贴。图1显示,省级样本医院中,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绩效工资占比都在80%以上,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比例不到8%。也就是说,“绩效工资”直接决定了医生薪酬水平的高低。

为鼓励积极性,很多医院将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越提越高,这部分工资与“创收”直接挂钩,其中主要还是服务数量,而非服务质量;而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等“基本工资”的比例偏低。在这样一种经济指标的考核下,医务人员难免“杂念重重”,不由自主会考虑“创收”,甚至将“创收”作为主动行为,不惜为此过度诊疗,“大检查”、“大处方”都频频出现。这种趋利性明显的薪酬制度是导致部分公立医院的经营目标逐渐由“公益”变为“营利”,公益性逐渐淡化。

2.2 医务人员收入与劳动付出不匹配,对人才缺乏吸引力

2.2.1 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大———培养周期长、工作时间长、工作风险大。

医疗卫生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医务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医务人员不仅在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之前要花很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在成为医生之后还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据全国劳动力调查,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而医务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全国就业人员的2倍。本次调研显示,医务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7年,医生19.9年,医务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8.51%,其中省级医院医务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35.93%。

二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本次调研显示,省、市、县样本公立医院职工7天平均工作时间分别为47.3、47.4、46.2个小时,均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7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其中省级医院25%的被调查者7天工作时间在56小时以上(见图2)。另外,医疗行业区别于其他普通行业的特别之处是“24小时为健康值班”,医务人员的夜班时间是所有职业中最长的,本次调研显示,省、市、县样本公立医院职工7天夜班时间分别为8.3、9.7、9.8个小时;其中省级医院25%的被调查医务人员7天夜班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上。

三是医务人员的工作风险大。伴随着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大,医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压力和风险也越来越巨大。一方面,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具有感染性、放射性和化学性等职业暴露风险,包括如针刺、锐器伤、放射伤、传染性疾病、药物损伤等。美国劳工部的调查研究显示,发生于医疗工作场所的非致命性工作相关性损伤的发病率达到7.5%,远超过其他行业;俄罗斯Samara州的一项研究表明,结核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10倍[2]。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务人员患外照射慢性疾病概率为普通群体6.7倍;丙型肝炎感染率为普通群体5.8倍,乙肝感染率为普通群体3~4倍,医护技群体针刺、锐器伤是非医疗岗位的20倍[3]。另一方面,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很多医生受到暴力伤害,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本次调研显示,样本医院49.8%的被调查医务人员在最近半年内曾遭受过来自患者或家属的言语性侮辱或躯体暴力。不仅如此,在越来越频繁发生的患者欠费和医疗纠纷面前,医务人员还要承担个人工资被扣的风险。

2.2.2 医务人员收入与劳动付出不匹配。

高强度的劳动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合适的劳动报酬。2011-2014年,浙江省公立医院在职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全部收入)分别为8.89万、9.8万、10.76万、11.94万元,年均增长率10.42%;而同期,浙江省在岗职工(含私营经济单位的全社会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为3.57万、4.01万、4.45万和4.84万元,年均增长率10.68%。可见,公立医院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全社会单位职工的2倍左右,其年均增长率略低于全社会单位职工。本次调研显示,2014年样本医院在职职工平均收入为12.74万元,省、市、县样本医院分别为13.60万、14.19万、10.75万元。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这样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另外,调研还显示,样本公立医院大部分医务人员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66.8%;而同期全省城镇国有单位人均工资8.12万元(折算成月收入为6766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有91.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目前的薪酬低于其劳动付出,仅0.65%的人认为薪酬大于其劳动付出。

2.2.3 医务人员收入与其高投入、高强度、高风险的劳动付出极不匹配,这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巨大打击。

本次调研显示,98%以上的医务人员对自己目前的薪酬不满意,他们认为满意的薪酬至少应该比目前提高30%以上。收入与劳动付出的严重不匹配,一方面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才智青年不愿意学医,特别是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子女从医。本次调研显示,医务人员中不愿意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比例高达63%。另一方面,对已经投入了较高学习成本进入医疗卫生队伍的医务人员来说,收入与劳动付出的不匹配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失去职业的吸引力。在较低的薪酬水平和社会现实面前,许多意志力薄弱的医务人员心理不平衡,由此带来了两类消极后果:一是选择离开,重新选择他们认为可以获得成功且由此能够带来高薪酬的职业;二是逐渐丧失对“灰色收入”的抵御力,竭力获取隐性收入,以此来弥补心理上的落差和现实中的窘迫,从而导致了医疗行业的腐败。医生的“灰色收入”作为一种畸形的补偿机制,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最终也将损害医院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利益。

2.3 薪酬差距不合理,缺乏公平性

2.3.1 对技术骨干的激励不足。

本次调研显示,省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年收入仅相当于院领导的34%左右,甚至仅相当于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的62%;市级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年收入也仅相当于院领导的65%。

2.3.2 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其收入不匹配。

本次调研显示,省级医院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职工是硕士、临床科室、3~10年工作时间及中级职称者,市级医院中工作时间最长者的资历比省级医院稍高(博士、临床科室、11~20年工作时间、副高职称),他们是医院的中流砥柱,然而其收入水平却不是医院最高的,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而县级医院中,工作时间最长者(硕士、临床科室、3年以下工作时间、初级职称),其平均月收入更是处于较低层,平均不到5000元。可见,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其收入不匹配。

2.3.3 不同职称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合理。

本次调研显示,随着职称的提高,薪酬水平明显上升,但这主要体现在中级及以下职称阶段。以省级样本医院为例,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平均年收入只比中级职称(主治)医师平均年收入高了20.0%,而中级职称医生平均年收入比初级和无职称(住院、见习)医生高出41.4%;副高级职称(副主任)护师平均年收入比中级职称(主管)护师平均年收入高了23.6%,而中级职称护师平均年收入比初级和无职称护士平均年收入高出48.7%(见图3、图4)。可见,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的收入与中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收入之间的差距不大。

(4)对新入职成长型人才的倾斜不够。新入职医务人员起薪低,没有反映出知识、技能等要素的价值。本次调研显示,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医务人员,其平均月薪基本在4000元以下,其中省级医院3年以下新职工中有55%的人月薪在4000元以下,市级医院是63%,县级医院达81%。新入职人员承担了大量一线工作,而且须常驻医院,工作时间长,劳动付出多,然而收入偏低,成长道路比较艰辛。

2.4 缺少非经济性激励和对人才培养的统筹考虑

医院的激励机制主要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性薪酬激励,同时也应该包括非经济性薪酬激励[4],如职位晋升、进修培训、家庭照顾、工作环境和氛围等。当前公立医院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在薪酬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补贴津贴等经济性薪酬的设置和调整,缺乏非经济性薪酬激励和对人才培养的统筹考虑。

本次调研中,很多医院院长在访谈中谈到,医务人员在高强度高负荷工作中感到身心俱疲,经济激励(加班费、夜班补助)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了,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休假,身体需要休息,家人需要陪伴,这些都是再多经济激励都不能取代的。

另外,非经济激励还要和人才培养统筹考虑,本次调研显示,样本医院中51.63%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省级医院中也有高达56%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作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自身的职业发展都是具有较大自我期望与自我设计,他们希望通过有计划的职业培训,技能上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带动职称的提升。因此在薪酬激励中增加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非经济激励,与人才培养统筹考虑,可能会更容易使激励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3 对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设计的建议

基于以上公立医院薪酬分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要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就要把握好公益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坚持公益性为主,坚持社会效益原则;同时为鼓励积极性,要重视对公立医院薪酬总额增量的考虑,突破当前总额控制的框框,使医务人员收入与劳动付出相匹配;在内部分配上,要给予公立医院充分的自主权,在医务人员内部形成合理的薪酬差距,最终形成公立医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机制。

3.1 建立体现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体系

建立体现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机制,这既是新形势下新医改中的明确要求,更是医疗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当前,公立医院医生的不合规收入较为普遍,且合规收入中基本工资比重过低,与创收挂钩的奖金比例过高,奖金最高能占到全部工资的70%~80%。为此,本研究认为,要建立一个以固定工资(基本工资)为主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这也是日本、法国、英国等医疗卫生总体绩效较好国家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的共同特点[5]。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薪酬体系,才能彻底实现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经济收入脱钩,使医务人员成为真正的“医者”,才有可能使一系列建立在医务人员微观操作基础上的制度设计真正体现出公益性职能;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薪酬体系,才能彻底扭转医务人员收入与劳动付出极不匹配的现状,使医务人员成为体面且有尊严的“医者”,使“积极性”成为医务人员的一种内在本能,而非制度、政策等外在的一种施加。当医务人员都自觉地具备了这种“积极性”本能以后,提供高质量有效率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体系的公平和可持续、乃至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提高固定工资比例的基础上,为彻底切断医生收入与医院收入之间的联系,必须要改变目前以经济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要重视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病人满意度等社会指标的考核,并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通过绩效考核,将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与其接诊量、治疗效果和患者评价等挂钩,而不是与处方量或开药的数量挂钩。同时,为保证公立医院实现其社会功能,对公立医院承担的社会服务必须给予医疗救助制度的补偿或财政资金的补助,特别是对于服务于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公立医院,要明确允许其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交叉补贴,即用收入盈余补贴其用于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支出。

3.2 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薪酬分配总量,并要有合理的增量考虑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劳动付出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普遍实行的对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的控制。为此,本研究认为,要突破目前公立医院工资总额控制的框框,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薪酬分配总量。当前公立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的确定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上级部门下达医院绩效工资的控制定额、收入总额比例控制法、支出结构比例法、收支结余比例法,等等。本研究认为,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总额的确定,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无论以何种方法确定薪酬分配总额,都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要充分考虑历年医院工作业绩和绩效工资的现实状况;二是要充分考虑医院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要充分考虑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管理思路从利益驱动型向公益性的转变;四是要充分考虑绩效工资的增长必须与医院工作量、效益增长的速度相协调;五是要充分考虑同行业薪酬水平,保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另外,现行的公立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一般以当年医务性收入为主要指标,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工资总额核定因素,如院长年度考核百分制、工资总额比率、工资总额调整系数等,完善工资总额核定办法,既要根据当年的业务能力和业绩表现核定医院当年的工资总额水平,也要兼顾医院未来的长期发展,为以后工资总额的增长留出空间,建立工资水平的长期增长机制,以稳定医务人员队伍,推动公立医院长期发展[6]。

3.3 探索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内部分配模式,形成公立医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公平的内部激励机制基于科学考核之下的薪酬总量内的医院内部分配,应完全交由医院自主进行,在医院内部形成合理的薪酬差距。

3.3.1 院长薪酬由主管部门或医院理事会决定。

政府作为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多以行政任命方式确认医院院长,与绝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之间具有直接委托代理关系,即大多数公立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因此,公立医院的院长薪酬,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相应的医院管理中心来核定,并通过对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核,来实现对公立医院院长的评价和问责。如果医院成立了理事会,则院长的薪酬应由理事会决定,具体的模式可以实施年薪制,也可以是基本薪酬+绩效薪酬+期权激励的方式。

3.3.2 员工薪酬及院内分配方案,由医院相应决策部门决定。

这个决策部门一般指医院的行政领导班子,也可以是医院理事会。在具体的内部分配方案设计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医院各类医护人员的薪酬差距,可试行医生、技师、临床药师等核心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统筹考虑护理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等其他医务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6],逐步建立符合各类岗位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将薪酬分配与人才培养挂钩。本次调研显示,目前年轻医生收入较低,职业发展道路艰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该对工作在临床和医技一线的年轻医务人员在绩效薪酬方面予以倾斜。

3.3.3 建立与工作量、技术含量及公益性挂钩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

医院内部分配的自主化,意味着医院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与工作量、技术含量及公益性目标挂钩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公立医院的内部绩效考核在工作量方面比较容易操作,所以重点在于医疗质量及公益性方面的考核。

在医疗质量考核方面,可以以核心制度为基础,以临床路径为依据,制定对医疗质量的绩效考核指标。各项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病情告知制度、手术和创伤性检查签字制度等。严格执行这些核心制度,就能保证基本医疗质量,因此可将核心制度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临床路径是医疗服务标准,以时间为序详细列出了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以达到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可以通过考核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对医疗质量进行绩效考核[7]。

在公益性目标的考核方面,重点是要建立起可量化的公益性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目前公立医院的内部考核体系可谓琳琅满目,考核办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360度反馈评价、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目标考核法、德能勤绩廉考核法,等等。有些医院也将几种考核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者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

3.4 合理增加非经济性薪酬激励

对医务人员的非经济性薪酬主要包括带薪休假、进修培训、子女入学安排、保险等各种形式。本研究显示,新时期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对薪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较高水平的经济性收入,而是更加期望得到全面的非经济性激励。对此,本研究认为,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非经济性激励,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注重精神激励。比如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提高职工参与度,提供平台,让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参与到医院的管理决策中去;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医院文化建设,等等。所有这些,均可以提高职工对医院以及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

二是增加福利待遇。比如带薪休假,能有效缓解长期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紧张压力,有利于改善服务质量与态度;参加各类保险,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所面临的风险,减少其后顾之忧。

总之,非经济性薪酬激励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起到经济性薪酬所不可替代的作用[4]。

3.5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设计可试行分类指导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但除了受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以外,医院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因此,对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设计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框定,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和公益性任务的多少、医院等级、是否专科医院等多方面,确定不同的薪酬分配模式。鉴于目前公立医院的编制、职称制度、薪酬制度严重地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承认公立医院的市场主体地位,即在部分公立医院可以试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在编制、薪酬等方面获得自由,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加入医疗队伍。这些医院一旦成为类似企业化管理的非营利性公共法人单位,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身份就真正从“事业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能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自由流动,医疗市场才有可能导入有益、必需的竞争。当然,部分医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专科医院、提供公共服务的医院)作为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事业单位,在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同时,财政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人员工资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钟东波.高水平、不挂钩、透明化的薪金制是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25-29.

[2]何敏静.组织环境管理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影响的调查研究[D].2011.

[3]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符合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研究[R].2014.

[4]侯建林,王延中.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2,(1):69-77.

[5]王列军,贡森.推进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建议中国经济时报[N].2015-05-15.

[6]何凤秋,王梅.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案例分析[J].第一资源,2014,(3):55-6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房地产经纪人每日总结下一篇:给老师鸡年祝福语短信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