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2024-08-06

中俄能源合作问题(共8篇)

1.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篇一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2.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篇二

关键词:中俄,能源合作,合作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结构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近期呈现加快推进的趋势。中俄通过持续创新能源合作模式的方式,努力共建新型能源大国关系。

1 中俄能源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

根据中俄双边能源合作的实际成果,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合作模式。

1. 1 联合开发模式

能源联合开发模式是指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地质勘探、开采和销售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的合作模式。联合开发模式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俄罗斯大陆架面积为620 万平方公里,其中400 万平方公里富含油气资源,俄罗斯新版 《矿产资源法草案》规定,外国公司只能通过与俄罗斯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的形式参与资源开发。中俄联合企业主要从事在俄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地质勘探、开发和销售工作,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两家公司执行全面长期合作的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石油的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勘察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开发俄罗斯的地下资源、需要巨额投资,为此,已经背负沉重债务的俄方企业会积极寻求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开发。这对于双方企业结成战略资源联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中方最终取得俄罗斯能源的利用许可。

联合开发的优点是: 针对目前俄罗斯缺乏资本和技术条件的现状,在双方联合开发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引进俄罗斯企业中参与联合开发,从而为中国油气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机会。联合开发模式的缺点在于: 联合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分歧与争端,比如两国政府在价格上的分歧,俄能源决策各方间的利益争端,中俄联合企业作为联合开发投资者和实施者双方间的利益争端等。

1. 2 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是指以技术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合作为主线,以能源产业为平台,通过中俄技术交换、技术互补和技术贸易三种科技合作方式的自动,从而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能源储量方面,中国的可开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短缺问题以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会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创新。虽然俄罗斯的能源产量巨大,但在能源的勘探开采方面,存在着开采条件恶化、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措施。目前中俄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田湾核电站是中俄在核能领域的高科技合作,为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同时在矿业科技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程度进展,双方互相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钻探和爆破技术等。由此可见: 加强技术创新是中俄两国政策的共同目标。双方技术领域的广泛合作为能源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能力的调整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

虽然中俄能源技术战略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优势条件,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四点。

第一,国际因素的竞争或干扰,尤其是美俄深化能源合作给中国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建设带来了竞争压力。

第二,两国工商界在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方面缺乏深度了解,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对寻求合适的合作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两国经贸科技合作的运转机制不畅。

第四,俄罗斯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内经济制度建设滞后,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利益争夺削弱了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与此同时,对外国投资战略性行业的本能排斥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技术投资。

1. 3 安全合作模式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 供给安全、价格安全、消费的环境安全、运输安全以及勘探、开发与利用的研发安全等。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高,但能源问题对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却是很现实的。俄罗斯能源安全现状包括: 能源出口依赖度日益突出,能源生产下降,能源行业固定资产老化,在能源发展与改造方面的 资金投入不足,已探明石油资源开采比例低、浪费严重,原有加工深度百分比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等。

中俄要想采取安全合作模式,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在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建立政府间能源战略安全对话与沟通机制,将能源合作纳入地区战略对话。

第二,加强能源企业间的交流和互信,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加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石油进出口方面的合作,推动亚洲石油和能源市场的建立。

第三,督促和支持俄罗斯改善能源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加快油气运输管网方面的建设,构建运输安全合作机制。

第四,加强双方法律机制完善,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两国能源安全搭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框架。

第五,加强反海盗、反恐怖及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安全合作。

2 中俄能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的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准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这种标准综合分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强大推动力。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能源资源,而俄罗斯最短缺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资源,特别是自2012 年以来,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遭遇的欧债危机。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两国往往根据自身的国情、世界局势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能源贸易合作模式。对俄来说,目前石油贸易是最合适的合作模式。然而此模式无法保障合作的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技术资源,推动双方在技术和资金优势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落实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的建立,从而提高中俄两国能源基础研究水平,解决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目前中俄两国都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创新能源开发技术作为重大战略。能源技术合作模式可以加强能源开发技术的革新和促进新型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区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技术合作模式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技术引进,进而落实到产业上,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使能源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并进一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推进,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下一个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春华.新形势下中俄油气合作特点及思路[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

[2]侯敏跃,韩冬涛.中俄、中澳能源合作比较研究——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探析[J].俄罗斯研究,2012(1).

[3]刘雪英.中俄商务文化对比[J].中国市场,2014(42).

3.中俄能源合作期待升级 篇三

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已经进行了15年的对话,2006年更是带来实质性成果的一年。自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访华、中俄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以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中俄能源贸易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双方已经建立了专题工作组,确定合资计划,在石油深加工、建设新的炼油厂等方面展开合作。在天然气和石油管道方面,具体工作也已展开,预计最早将于2011年开始对中国供气。

俄气与中国达成管道建设协议

今年3月,在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已经就向中国供应天然气事宜与中石油达成重大协议。俄气将修建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对中国进行年输气量为680亿立方米的供气。其中西线管道将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进入中国新疆,最终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向中国沿海地区供气。而东线管道可能会运输科维克塔的天然气,也可能运输萨哈林和位于雅库特的恰扬金油气田的天然气。

未来15年内,亚太地区对于天然气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估计增幅将超过欧洲的一倍多,而中国则是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因此,在俄气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中,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亚太国家的市场,与扩大公司能源业务的比重、拓展石油业务、提高油气的炼制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Gazprom的四大要务。

俄气成普京的外交王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司和世界排名前五位的能源巨头,Gazprom所迈出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俄罗斯甚至是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神经。俄气的天然气产量占世界的20%、俄罗斯的86%,现在每年可以运送54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它不仅供应了俄罗斯国内几乎全部的天然气用量,而且还统治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市场。Gazprom方面一再承诺,俄天然气对所有需求者来说都是充足的,其中既包括欧洲,也包括亚洲。而在发展与亚太国家和北美公司的远景合作的同时,Gazprom也将继续巩固在欧洲市场的出口领先地位。俄气正在研究经土耳其向希腊、意大利南部地区和以色列供气的可行性,通过“南欧天然气管道”的项目将土耳其变成连接俄罗斯和欧洲的桥梁。目前,该公司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了自己的半数股份,但其最大股东仍然是国家,约占公司51%的股份。

半年多以前,该公司被获准以131亿美元收购了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OAOSibneft)。野心勃勃的俄气正在将其能源项目向全球延伸,它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超过包括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内的国际能源巨头。2005年成为国际市场上氢烃原料价格上涨的一年,廉价的能源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控制油气资源的争斗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去年俄气公司实现了市值的大幅增长,股票价格上涨超过1.5倍,大大超过股票指数。在全球能源版图上如此位高权重的俄气也成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一张王牌。

中石化与俄石油交易成功

6月20日,俄罗斯秋明-英国石油天然气控股公司(TNK-BP)发布公告称,双方就中石化集团收购乌德穆尔特石油(Udmurtneft)公司的事宜已达成协议。中国成功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成双边关系深入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总部位于俄罗斯乌德穆尔特自治区的首府伊热夫斯克,该公司所控制的23个油田大多分布在乌德穆尔特自治区境内,该地毗邻俄罗斯著名的秋明油田。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目前拥有2500名员工,年石油开采量大约为600万吨。其母公司秋明-英国石油公司几年前由著名的英国石油公司(BP)和俄罗斯财阀所控制的秋明石油公司(TNK)共同在俄罗斯合资成立。

自从2002年中国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未果以来,中国一直不断努力,试图收购俄罗斯能源企业的股权,但由于俄罗斯方面存在种种顾虑,所以中国方面的多次尝试都无法取得最终成功。秋明-英国石油公司决定在去年年底出售烏德穆尔特石油公司,经过紧张谈判,俄中双方终于能在普京总统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夕达成了这笔交易。俄罗斯反垄断署日前已经批准同意了这笔交易。这次收购行动是中国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的行动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希望成功收购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中俄能源合作有待升级

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虽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俄罗斯急欲探寻的一条出路。从国家利益角度看,目前俄罗斯首要的是发展东部地区,其次是发展能源出口业务。而发展能源业务不仅只是出口能源,还应加强能源加工的能力。不仅包括将天然气供应给外国,也包括加工,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先进的技术。

对于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领域开展的合作,外界一直高度关注。事实上,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彼此合作有着相当充分的基础:中国为顺应急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急欲发展本土的能源事业。双方的能源合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目前,中国企业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投资仍有很大的阻力,能够得到确切落实的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依然有限,中俄能源合作仍有待于升级。根据统计,俄罗斯对中国的原油出口只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5%左右。去年,俄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了770万吨原油,与其承诺的1000万吨仍有距离。

4.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篇四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本文通过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的回顾,着重分析了两国合作对东北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外交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能源也从人类富有的财产渐渐走向枯竭。为了生存,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向外寻求帮助,能源问题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问题,成为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十多年之久,但合作路途并不平坦,其中出现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中俄关系中的软肋 [1]。

尽管如此,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呢?两国的合作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对整个东北亚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俄能源合作

(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世界性能源紧缺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石油危机。

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诸如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增大 [2]。谈到战争,由于其本身对石油产生大量的需求,使得石油供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发世界各石油输入国大幅增加石油储备,从而助推了油价的升高,导致石油危机的加剧。

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与产油大国开展广泛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中国也赶在队伍的前列,不仅努力谋求与中东产油大国的合作,而且积极探索从毗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那寻求帮助。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能源危机严重

如上所述,在国际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的增多,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过,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西方专家评估,2005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了1.3%,而中国的增幅为2.8%。由此可见,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

不难看出,中俄进行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3]

3、俄国大力推行能源外交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强、紧邻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赚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其具体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4] 在上述战略中,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因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经济上最划算,在政治上也最安全。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而如果失去这个市场才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俄政治经济学家舒别尔强调说。[5]因此,在中国深陷“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挫折与成就

如前文所述,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波折也有重大的成绩。

从1994年到2003年,历时9年,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准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修建一条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线,简称“安大线”。这一工程,却因日本的强力介入竞争、提出新线路而频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但随后,中俄两国排除障碍,开创新的交往方式。在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里,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为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7]送走了中国“俄罗斯年”,又迎来了共有190项活动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超过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在中俄经贸关系中,能源合作无疑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领域。能源合作的进程,无疑在俄罗斯“中国年”中得到加速。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石油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2007年11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8]该管道的建成无疑将会走中俄两国带来巨大的利润,给整个东北亚都带来巨大的便利。

另外,在中俄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目前形势良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起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合作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建设1000万吨炼油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卢克公司签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建设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化总公司参与库页岛的勘探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中俄能源合作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为两国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在安全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他们的合作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只会给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能源自被开发利用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则相对上升,涉及能源的国际问题变得敏感。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体现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各国关系与利益的交织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机构和世界能源宪章组织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从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了传统安全以各国疆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和明显的扩散效应。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跨国和跨地区的特点,相关各国只有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等措施,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共同安全。[10]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步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中国也已经由产油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因此,中国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给日本等国带来了恐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国对抗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紧张。“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即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日本可能对石油路线选择问题耿耿于怀,但我们相信,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有关专家认为两国之争主要在于两国在能源供求方面的趋同性,在于两国在能源利益方面的重叠性。正是中日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来源渠道、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才使得双方利益重叠,冲突不断。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内国家的能源竞争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利益的重叠,这既可以是区域内国家的能源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构建有效能源供应体系的基本动因。

另外,中国与俄国能源合作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该地区的典范。中俄的合作为其他各国与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在享受的合作带来的成果时,定会寻找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安全 实际上,能源合作和各国的能源政策是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一位韩国学者基于对能源危机的分析得出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国际合作。”[11]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两两国的能源安全,也能极大地推动该地区整体的能源合作进程,有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由石油出口大国变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着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求能源帮助的困境。而其优势就在于与能源大户俄罗斯毗邻,而且两国还有着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合作成为中国寻求发展的必然出路。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既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利润,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其推行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当然是以经济态度来迎接中国的合作了。

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国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中俄的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油管道之争背后的俄中关系不均衡,孔寒冰,《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受美国飓风影响 能源等产品价格上涨http://>时事聚焦>国际时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温

[8]俄高官表示东线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08年开工,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能源 > 石油 > 正文 [9]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0]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5.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GDP的快速增长以及各自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连续8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借出访俄罗斯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之机,又带去了高达43亿美元的经贸订单,并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中俄两国要“做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和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可以说,当前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处在两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但该水平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合作潜力仍有差距。对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做出评估,将有助于认清和充分挖掘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推动两国在合作与互补中共同走向繁荣。

关键词 经贸合作 中俄 经贸关系 双边贸易

目录

言„„„„„„„„„„„„„„„„„„„„„„„„„„„„„„1 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分析„„„„„„„„„„„„„„„„2 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2

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及优势分析„„„„„„„„„„„„ 2

2.1.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2 2.1.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优势„„„„„„„„„„„„„„3

2.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4

2.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2.中国与俄罗斯双边经贸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发展对策分析„„„„„„„„„„„„„„„6 4.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8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英文摘要„„„„„„„„„„„„„„„„„„„„„„„„„„„„„13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同时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人文因素上考虑,中俄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互补性都很强。在当前中俄经贸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本文从中国与俄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两国今后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1.中俄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源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两国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 一直没有中断。从1992年至今中俄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1992-1998年为双边贸易起伏波动时期,1999年至今为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和迅速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2-1993年)。

苏联解体后,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第二阶段(1994-1996年)。双边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贸易规模有所下降,1996年为68.3亿美元。

(3)第三阶段(1997-1998年)。双边贸易额继续下滑,1998年降至54.8亿美元。(4)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双边贸易额止跌回升,连续7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31.1%),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达212亿美元,2005年达291亿美元,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和中俄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升温,以及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增长,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是,作为战略协作伙伴的中俄两国,在发展边境贸易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1 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及优势分析 2.1.1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

第一,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的统计数看,中俄贸易呈现一种加速增长的趋势。1992-2001年中俄贸易用了10年时间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1-2004年中俄贸易用了3年时间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俄贸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连续第七年快速增长,贸易额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超过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总水平。对其进行汇总,中国对俄出口132.1亿美元,同比增长45.2%;俄罗斯对华出口15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就贸易总额而言,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位居德国之后,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第二,近年来中俄贸易前景非常的乐观。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7.67万吨,2001年为176.6万吨,2002年为302.96万吨,2003年为525.48万吨,2004年为1077.4万吨,2005年为1278万吨。随着中俄石油管道、天燃气管道的铺设和电力网的对接,中俄在这一领域的贸易规模将会日益扩大。2.1.2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势分析:

第一,资源互补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中劳动生产率较高;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俄罗斯是劳动力短缺的国家,2007年这种短缺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同时,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储量巨大,自给程度相当高。此外,中国初级劳动力丰富;而俄罗斯高级技能人才丰富(如2005年俄罗斯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活动的有129人,而中国仅有18人),是世界科技大国,在宇航技术、激光技术、微生物工业、人造晶体、新材料等方面居世界前列。因此,两国在劳动力要素上可实现互补。

第二,地理优势。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与中国毗邻。2006年中俄边贸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双边贸易额的20%以上。2007年1-7月,中国黑龙江对俄进出口总额为51.2亿美元,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0.4%,比2006年同期增长58.2%,高出全国对俄进出口增幅20个百分点。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而与之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不但充裕,且成本低。双方在木材深加工、物流、农业、渔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可以深化合作。目前,两国边境的大宗商品主要集中在轻纺、农产品及资源性产品上。

第三,区域经济合作优势。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其宗旨是增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中国和俄罗斯是其中的两个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俄两国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战略支持。例如,2006年举行的首届“上海合作组织论坛”确立了优先发展区域网络设施建设,并将能源、信息技术和交通领域确定为优先合作方向 2.2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俄经贸关系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中俄两国进出口商品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等。中方出口俄方的产品主要是服装、皮革、箱包、鞋等消费品。受俄方产品结构的影响,其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能源商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原木及纸浆制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的发展水平。这些都给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同时也使得两国贸易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二,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贸易秩序混乱。中俄两国在银行结算、贸易仲裁、出口信用保险、质量监控和通关等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双边经贸合作的需要。中俄民间贸易曾对发展两国经贸合作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不规范的贸易方式突显,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灰色清关未得到遏止,中国商品不仅难以通过正规报关渠道进入俄市场,而且在俄中国企业和商人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灰色清关也给俄方造成了关税和外汇流失、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在保险、信贷领域合作水平不高,检验检疫和俄方海关货物通关的速度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第三,两国边境管理不规范。一是出入境手续复杂。中俄实行的护照签证制度和俄罗斯方实行的落地签证制度限制了双方经贸人员的往来,影响了经贸关系的发展;二是边境口岸通关效率低下。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的今天,中俄边境有些口岸中午确闭关午休一个小时,每天的国货量很少,中方放行后,因在俄方口岸过不了关又返回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执法人员腐败贪婪。中国不少对俄出口货物采取报税方式进入俄市场,俄税务、警务等执法人员专门针对中方货物和人员实行没收、罚款等,向过关人员索要财物的现象普遍。同时,由于俄贸易体制不健全,黑社会与警方勾结,发生了不少针对边贸商务人员的恶性案件,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伤亡。

第四,俄罗斯市场投资环境欠佳。俄罗斯的各种经贸法规、进出口政策、外汇政策、海关规定及税则、税率等朝令夕改,安全没有保障,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混乱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商人要想在俄罗斯合法经营与盈利的难度很大,导致中俄经贸活动中以正规的贸易方式进行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减少,阻碍了双方经贸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俄企业缺乏合作。双方大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而中小企业对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应能力不强,包括市场营销调查、寻求产品销售市场、产品与售 后服务、配套、同经纪公司和咨询公司合作等。

第六,中方产品质量差且声誉低下。以前,中国商品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许多人和企业因此致富,但是不少个体经营者强烈的短期意识,导致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俄市场,使中国商品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极大的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尽管近年来中国输俄产品质量已经有大的提高,但声誉低下。对中俄边境贸易的扩大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同步进行着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如韩国、日本、而由于这些国家产品的声誉要好于我国的同类产品。因此,这些产品更容易在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在家用电器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七,中俄双边贸易中存在某些偏见和误解。俄罗斯是劳动力资源较缺乏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则过剩,双方应通过合理方式在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为两国合作提供新领域。但俄有些人士充满疑惑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又担心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造成移民问题。俄新闻媒体中有相当部分对华不怎么友好,经常以“新闻自由”为由,散布反映中国消极面和不利于发展中俄关系的言论,有些甚至充当传播“中国威胁论”的工具。中国也有一些人认为“俄罗斯靠不住”,怀疑俄罗斯是否真正愿意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认为俄罗斯实际上是把战略重点放在独联体和欧美,一心要融入欧洲,对中俄双边贸易存在某些误解。

第八,中俄目前还没有把双边的贸易关系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依然存在。双方的贸易仍没有走出“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双方都把对外经济关系放在西方大国身上,中俄政府都还没有开拓对方市场的明确的整体战略。2.2.2中俄双边经贸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俄双边经贸关系存在上述问题有多种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等对中俄经贸关系现状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拥有的比较优势。从目前中俄进口商品来看,大体是一种基于自然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属于世界经济发展早期的贸易方式,而当代国际贸易更多的表现为产业内的国际贸易,贸易形势大多表现为加工贸易。在产业间贸易下,交换的商品种类多为资源型产品和制造业的最终产品,贸易形式表现为一般贸易。

其次,中俄贸易目前的状况还取决于两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是在国民经济初步工业化后开始了转轨进程,目前处于二次工业化阶段,而俄罗斯早已完成了工业化,目前正面临如何解决后工业化转型的问题。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和 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不振和相互直接投资不发达,相应的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例过低,这种状况不利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俄两国均属于经济转型国家,在各自的管理体制方面均存在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贸易立法和惯例体制的建设跟不上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从俄罗斯方面看,目前其外贸管理体制限制仍较多,出口控制严格,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出口门槛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华出口力度。由于俄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项目管理、国际融资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市场反应相对迟钝。同时,俄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企业办理出口信贷程度比较复杂。从中国方面看,由于企业对俄罗斯市场了解不深,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上述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俄企业进行有效的对华经贸交流。

第四,中俄机电贸易缺乏大项目支撑。长期以来,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政府协议和大项目的支撑,且集中在航空航天、核能和电站等领域。20世纪80~90年代,中俄双方曾合作在中国建设了一批电站项目。2001年到2002年间,中俄之间电站项目俄方供货达到高峰,此后随着政府间项目的陆续执行完毕和双方大型经贸合作项目的减少,机电产品在俄对华出口中的所占比例极剧下降。

第五,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关系。过去10年,中俄之间相互直接投资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资本吸收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能力,同时两国在吸收直接投资发展本国经济方面也是一种竞争关系。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恢复,中俄将逐步具备“走出去”的能力,这是两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

3.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对策

中俄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两国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又互为最大邻国,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同时,2006年~2007年开启的中俄国家年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发挥两国经贸合作的优势,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两国在经贸合作中互惠互利,在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共同发展。针对以上论述对中俄经贸合作提出以下对 策:

第一,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并提高对俄商品质量。俄罗斯市场具有多层次需求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俄相当富裕者约占总人数的5%~6%,是高档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居民生活有保障的约占20%,是俄罗斯中档商品的消费主体。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上商品齐全,人们开始讲究市场和品牌。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扭转向俄罗斯大力推销低档库存的做法,经营的商品应定位于中高档次,以国际品牌为价值标准,质量上高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售后服务,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贸易商品结构,提高互供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高薪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商品贸易的整体水平。

第二,消除中俄贸易的体制障碍,保证贸易渠道畅通。首先,要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有利时机,积极与俄方解决经贸合作中的体制问题,为中俄贸易的有序开展扫清道路。例如,急需与俄方协商解决“包机包税”和“灰色清关”等问题,双方要在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领域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贸易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其次,应通过加强中俄双方各层次团体的交流来增进中俄双方的互信,通过不同经济团体民间团体党派之间的相互交流来消除中俄经贸合作中产生的偏见和疑虑。两国政府应为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指导和服务,发挥双方政府间各种会晤机制的作用,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完善双边贸易调节机制,缔结有关贸易秩序、通关便利化、贸易权益保障等条约;再次,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形式,积极开展双向投资合作。双方应努力就能源进出口、输油管道建设、核能等高薪技术领域合作等问题达成一致,双方政府要为大型企业间的大项目合作提供优惠政策。

第三,赴俄身份要合法规范。我国企业在寻求合作时,决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循序渐进。如果在俄罗斯设立公司和企业,项目立项要进行正确评估,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要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市场和产品需求,了解俄罗斯一系列财税政策和法规等。并在俄当地进行注册登记,赴俄工作人员必须办好各类短期和常住手续,使赴俄人员的身份合法化、规范化,遵守在饿经商的有关法律法规,使经营活动合法。

第四,改善合作环境促进共同发展。中俄两国都处在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外贸合作规则是当务之急。双方贸易主体应共同遵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游戏规则,以保障贸易的规范操作,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完善双边协调仲裁机制,确保两国经贸合作稳定健康发展。

第五,以政治促经济提高中俄贸易的互信程度。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要从大局出发,采取 宽容的态度,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切实促进中俄贸易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尽管中俄国家领导人频繁会晤,但仅仅上层往来是不够的,地区、企业、经济团体的互相交流严重不足,这是在中俄边境贸易中产生偏见和误解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中俄要共同努力,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报道,特别要恢复两国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努力减少在俄罗斯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其次,中方政府可通过组织若干大型工商贸集团,再联合一大批生产、流通、科研、运输、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共同形成一个对俄经贸合作的实力整体,将大型企业质优价廉的产品成规模的推向俄罗斯市场。

第六,建立中俄贸易中介服务体系。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俄双方贸易网络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尽早建立中俄贸易信息网络,大力开辟电子商务的全方位服务。通过网络发布贸易信息可增加贸易的时效性。同时,针对中俄双边贸易沟通渠道的缺乏,应强化两国贸易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和谈判型的中介服务,即在中俄两国分别设立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为双方经贸单位和个人提供法律、商务咨询。此外,可借助法律服务机构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中俄双方在经贸合作中发生的纠纷,加大对这中俄双方经贸合作企业的保护力度,从而为双边贸易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为进一步加强中俄边境贸易,提高边贸额,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尽快建立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边民互市区;开展旅游文化,带动边贸逐步发展;加大培养中俄贸易人才等。

4.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中俄两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是指导中俄长期开展战略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还应指出的是,2004年4月,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就此,两国边界全部划定,边界问题彻底解决,从而清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后一个障碍。

第二,以中俄“国家年”为契机,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发展。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 期间,双方共举办了21场科技活动,而2007年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双方也确定了29场科技活动。中方派团组参加“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等大型展会,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涉及激光、能源、海洋、航空、自然环境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中俄两国政府还将就如何加强双边科技合作、拓展合作领域等问题签订一系列协议。首先,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将进一步提速。其次,两国确立了明确的经贸合作中期发展目标,提出了注重改善贸易结构、积极扩大机电产品贸易比重的重要任务,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中俄相互举办“国家年”活动为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使两国经贸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层次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入世”将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中国已于2001年年底“入世”,俄也有望于2007年“入世”。“入世”后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了“入世”,俄也在积极向WTO组织靠拢:首先,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将会在一个规范的市场规则下运行,如果出现贸易纠纷,两国可以在WTO框架内解决。“入世”带来的贸易环境的改善和贸易秩序的建立,无疑可以大大降低两国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企业相互投资和开展贸易的积极性;其次,中俄贸易逆差增长趋于缓和。目前中俄双边贸易中中国贸易逆差仍在继续增加,短期内中国对俄贸易逆差的状况难以改变。然而随着俄罗斯在积极努力加入WTO,双边的贸易壁垒因此大大降低,这会给中国商品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创造条件。

第四,俄罗斯是中国“十一五”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贸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大力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中国将根据中央提出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战略,来布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市场;在国别的选择上将遵循的原则是:周边友好国家、资源和市场与中国互补性强的国家、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世界主要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在投资产业的异同上,能源开发利用、工业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新技术开发和研究以及服务业等,均是中国开展对外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活动的主要领域。同时,中俄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十分的广泛:林木深加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能源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机电、汽车、纺织等领域,农业、渔业领域,以及服务、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领域等等,都可以成为今后两国相互投资的重点领域。目前,中俄两国企业在上述领域均有一些生产性的投资合作项目在取得积极进展。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投资区域方向上,还是国别选择以及产业导向上,俄罗斯都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市场之一。

第五,2004年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提出到2010年中俄贸易额实现600-800亿美元的奋斗目标。按目前中俄的贸易规模,到2010年中俄贸易总额需要翻一翻方可实现600亿美 元的目标。如果以2005年为基数,其后4年每年中俄贸易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毫无疑问,到2008年中俄贸易额就可达到800亿美元。

结束语

总之,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的进一步升级以及两国互办“国家年”,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务实。当前,中俄两国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两国在许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这是双方开展投资合作的基础和机遇之所在。中俄双方正在努力采取包括建立中俄投资促进机制等在内的多种合作方式。相信随着两国投资规模的增加和投资领域的扩大,中俄经贸关系一定会迎来一个合作高潮。

本文在写作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了很多关于今年来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的著作。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有限,论述的深度仍比较欠缺。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大多资料是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报刊杂志和搜索网站得到的,并借鉴了多为学者的研究成果。

另外,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定稿的整个过程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于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也致以敬意和谢意!

参考文献

[1]王健.中俄贸易合作分析.对外贸易实务.2006(5).[2]须同凯.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状况.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1).[3]陆南全.对中俄经贸合作形势的几点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7).[4]王玉芬,刘碧云.中俄贸易中的灰色清关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5(4):23-25.[5]王高峰.《中俄经贸关系: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前景》.《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期三期.[6]杨希燕.《中俄贸易增长探析与前景预测》.《现代财经》.2005年第11期.[7]王金亮.《中俄经贸合作对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八期.[8]王高峰.《中俄经贸关系: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前景》.《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三期.[9]栾文莲.《中俄贸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9期.The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Abstract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hina and Russia GDP fast growth as well as respective domestic demand rapid expansion, the China and Russia bilateral trade scale expanded unceasingly, 8 years preserved the fast growth momentum continuously to 2006.In March, 2006 President Hu Jintao taking advantage of visits Russia to join Russia’s “the Chinese year”, also took away economics and trade order forms has reached as high as 4,300,000,000 US dollar, and emphasis that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level of the bilateral 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proposed tha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ner which China and Russia wanted to make, and the mutual benefit altogether to win the economics and trade partner and innovates together”.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and Russian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has occupied maximum level in both countries history.Both countries economics and trade economics and trade prospect is broad,but it still had the disparity of the both countries economic potentiality and the cooperation potential.Make the appraisal to the Chinese and Russian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spect, will be helpful in clearly recognized with full excavation between and the cooperation potential both countries, will impel both countries and supplementary moves towards the prosperity together in the cooperation。

6.中俄经贸合作中的人文因素 篇六

高中毅

[中图分类号] F13/17.5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6-000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上了三个台阶:由国家关系正常化到建设性伙伴关系进而提升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与政治关系迅速发展相比,两国的人文交流却处于不相适应的状态,这已经引起双方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记得几年前,我在哈巴罗夫斯克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时,米纳基尔所长曾经对我说过:“现在,两国间除了做生意似乎就没有什么了。要知道,没有人文交流和民众间感情的沟通,两国关系是脆弱的。”这位通讯院士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

是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除了扩大国际战略方面合作以外,还需要两个基础来支撑:一个是物质基础,另一个是感情基础。物质基础要通过发展和深化经贸合作关系来加固,以此来加强双方经济利益的借重与融合;而感情基础则需要扩大人文交流来夯实,以此来增强相互间的信任。近几年来,经贸合作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而人文交流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并明显地制约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一些大项目长期议而不决,投资合作举步维艰,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信程度不高。如何克服双边关系中的这一薄弱环节,已经成为两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中俄友谊年。这一年,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步入了彻底“结束过去”和“开辟未来”的新时期。以互相承认“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签署并立即在各个领域全面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为起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着重充实物质基础和夯实感情基础的新阶段。为了“取得突破并使经贸额大幅度增 长”,两国领导人提出:双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800亿美元,中国对俄的投资额到2020年实现120亿美元。怎样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除了在经贸和投资合作方面提出新思路,拿出大手笔,拓宽新领域和采取新形式以外,还要求减少相互猜疑和增强信任。而做到这一点,双方必须树立双赢的合作理念,扩大和增加人文交流和感情沟通,各自克服影响经贸合作的人文因素。在我看来,当前双方各自需要克服影响经贸合作的人文因素有如下方面: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以下的人文因素值得我们,特别是对俄从商人员认真地了解、研究、看待和适应。

首先是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俄罗斯人既不同于欧洲人,也不同于亚洲人。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相反,俄罗斯人好走极端。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在俄罗斯的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互相角力”。“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奠定了俄罗斯人精神结构的基础,使俄罗斯民族精神具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即‘两极性’、‘极化性’”。

这种“两极性”或“极化性”,使俄罗斯人在与外界的经济贸易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往往嫉妒和戒备;而对发达国家,则又经常显现出羡慕与自卑。这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特征是:你对我好,我能以心相换;你对我不好,我则百倍地仇恨和报复。许多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尊重和善待俄罗斯人。相反,如果中国的商家受到嫉妒或使一些俄罗斯人不满就可能受到报复。中国商家在俄境内不断被打劫,便是俄一些警察、税警常常宣泄怀恨情绪的极端表现。

第二是传统的无主体性、经验型和人情性的文化。俄罗斯同中国一样,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主体性、理性性和法制型的文化与俄罗斯传统的无主体性、经验型和人情性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激烈的体制摩擦和文化冲突中,俄罗斯人的心理和价值观发生了“异化”:在待人处事上,往往以经验代替理性;在商业活动中常常以人情取代法治与契约。从事商务活动的中国企业,往往只有靠人情和金钱、靠机动灵活的机制和巧妙的运筹,才能在俄罗斯站住脚。

第三是对中国情结的复杂性。俄罗斯人对中国情结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受到大国因素、实力因素和利益因素 等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发生的领土纠纷、两个民族间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差异,两国间经济实力的你消我长以及西方弱俄反华势力的挑拨离间,所有这一切因素都对俄罗斯人的心态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从两国经济交往过程来看,俄罗斯人既有利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满足自己需要的一面,又有防范中国的一面。俄罗斯缺乏劳动力,但对与中国的劳务合作却忧心忡忡。一些人甚至担心中国会向俄罗斯大量移民。极少数政客和个别军事头目还居心叵测地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扩张论”。

从中国方面看,如下人文因素会对中俄双边经贸合 作关系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值得注意和警惕。

首先是贬低和轻视俄罗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综合国力削弱,而中国实力则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管理机关中的极少数人员以及一些民众便滋生了看不起俄罗斯的思想。在对外经贸合作中,他们往往盲目地“崇拜西方”,贬低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其中极少数人受利益的驱动,甚至宁愿花高价买西方的机器设备,也不买俄罗斯“质量价格比”优于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这种指导思想对开展对俄合作起到消极的影响。

第二是“急功近利”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对俄贸易中,出现了一支“边贸”和“民贸”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趁俄市场上商品短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了“毁誉性贸易”。近些年来,经过整顿和检查,其情势虽大有好转,但其“急功近利”思想并没有根除。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形象不佳,常常引起俄民众的反感。

第三是个别人的心态失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个别人的心理出现了失衡和变态。这些人中的极个别人认为,过去中国弱,受人欺凌,现在中国强了,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具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在俄境内往往傲慢不恭,说话不检点,很容易引起俄民众的猜疑和警惕。凡此种种,虽属于个别现象,但在客观上却为西方国家离间中俄关系,为俄罗斯社会中少数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某种“口实”。

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是两个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文化心理的伟大民族。由于曲折多变的历史和迥异的历史文化遗产,两国人民在交往中出现隔阂、误解、猜疑甚至防范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要通过日益增多的人文交流,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今年5月21日,著名的俄罗斯外交家,担任驻华大使13年之久的罗高寿先生在离任时 曾经说过:“中国是需要一生来了解的国家”。他表示:“只要时间许可,我就会努力去感受中国的变化。”在这里,我也想说:“俄罗斯也是需要一生去感受的国家。”两国人民要想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和好伙伴,就要长时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和相互感受。

为了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当前双方必须在以下方面共做作出努力:

首先,进一步扩大相邻省州(区)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中俄相邻的省州(区),既是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又是两国间人文交流的“平台”。为了扩大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两国在相邻地区要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国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设立文化中心,推广双方省州创造的“文化搭台,贸易唱戏”的经验,举办旅游、文艺演出和购物三位一体的“文化节”、电影节和图书展,并相互开通电视频道。

第二,扩大政界、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政府官员、议会议员、政党领袖、知名的科学家、作家和文艺家都是社会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人士。目前,双方要开辟更多的渠道,加强各个阶层代表人物,特别是对对方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人士的互访和交流。只有通过多对话、多沟通、多实际感受,才能释疑虑、解困惑,才能使世代友好的根基深深地扎在两国民众的心中。

第三,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双方政府要建立宣传合作机制,更多地组织和邀请对方的电视记者、报刊新闻记者实地参观访问,对等、正面、积极地报道对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共同批驳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消极舆论;两国的使领馆和文化中心要采取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多介绍两国的名胜古迹、民俗生活、文化传统,让两国民众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对方。

第四,积极开展旅游合作。中俄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两国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双方民众通过游览观光,能够开阔视野,拉近距离,增加相互的感知和认同。双方政府应尽快签订旅游协议,并通过建立旅游互动网络,使双方旅游事业发展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两国外交机构在旅游事业办理签证方面应提供更多的方便。

第五,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人的交流。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两国世代友好事业的继承者。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把2004年宣布为“中俄青年友谊年”。两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要以此为起点,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组织和青年人的交流。

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赖以提升的两个翅膀。在发展两国关系中既大力发展经贸合 作,又深化了人文交流,彼此之间才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适应,进而才能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世代友好、互利双赢。

[责任编辑:安兆祯]

7.浅议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问题 篇七

一、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的现状

中俄边境区域的金融合作以边境贸易项下的本币结算为起点。从2002年8月以来,中俄两国中央银行签署的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及补充纪要后,本币结算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结算量不断增长,围绕跨境贸易结算的金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以黑龙江省为例,自2003年开始办理本币结算业务,当年结算量1 460万美元,201 1年共办理对俄人民币结算业务5.45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当年全国中俄本币结算量20%以上。截至2014年7月,中俄本币结算量达到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其中,人民币结算量为21.78亿元,折合3.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卢布结算量为6.43亿卢布,折合1 839万美元,同比增长102%。

伴随着中俄本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中俄两国金融界通过多种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信息交流,拓展金融合作领域,扩展金融合作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中国农业银行绥芬河支行与俄罗斯银行签订金冠卡代理协议,开始办理代付业务。目前,可以为俄罗斯金冠卡联盟中204家银行客户提供代理服务。2003年,中国银行黑河分行与俄罗斯远东外贸银行开通了本币运钞业务,首次运钞金额达231万卢布,为中俄两国金融界本币现钞跨境调运做出了积极尝试。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俄滨海边境区政府联合开办了旅游服务项下结算“直通车”业务,指定中国银行绥芬河支行和俄滨海商业银行独家试点办理两地旅游服务本币结算业务。200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与俄滨海社会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金穗借记卡境外取现业务。2010年4月,中国银行黑河分行办理了首笔使用卢布人民币直接汇率的卢布汇入汇款业务,实现首笔“真正意义”的本币结算汇款业务。

目前,两国商业银行间合作已经得到稳步发展,贸易融资的规模逐渐扩大,项目融资逐渐增多。以黑龙江省为例,截至2013年末,共有21家企业通过省内9家银行实现对俄人民币直接投资92笔,金额达到3.1亿美元,探索出一条人民币以对外直接融资形式“走出去”的路径。

二、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的态势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阻碍金融合作顺利发展的问题。

(一)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目前人民币的清算还需要借助美元来实现,人民币结算清算渠道不畅。特别是本币结算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缺少清算平台将成为制约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因素。同时,双方银行间往来的资金交割仅仅依托于双方的信誉,而没有法定的交易制度为依据,导致出现违约行为的几率增加,给双方交易带来了安全隐患。其次,由于人民币跨境资金统计监测方法有缺失,很难准确计算跨境流通人民币的流量以及存量,不利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顺利开展。最后,由于人民币投资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业务等在俄边境内缺乏有效的投资和运作渠道,俄方商业银行无法全部消化人民币头寸,打压了其办理人民币业务的积极性,进一步限制了俄罗斯边境地区商户和居民使用人民币交易的空间。

(二)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信息交流机制建立不全面

目前,在国家层面或省内层面的定期通报中只包括本币结算进程中的相关信息,而贸易投资、外汇管理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并未涵盖在通报范围内,有价值的信息存在滞后性,限制了法律法规调整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中俄两国边境区域金融合作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固定的渠道,不能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磋商,使得双方的监管效率明显降低。

(三)本币结算地域范围较小

目前,本币结算业务仅在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口岸银行能办理。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其他地区,尽管边境结算量也很大,但由于缺少开办本币结算业务的银行,而不能办理本币结算业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现钞调运存在瓶颈制约

虽然中俄两国中央银行、海关已经签署了有关中俄边境地区银行间调运现钞的协议,但俄方海关的高关税阻碍了本币业务中现钞调运的顺利进行。如果现钞调运成本过高问题一直存在,将导致双方商业银行无法实现卢布、人民币现钞头寸平补,延缓本币结算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解决中俄金融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金融合作配套制度

中俄双方要逐渐完善金融合作配套制度,积极推进双方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发展两国银行间的互信,改善总体金融环境。为了推动双边经贸的发展,两国需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通过双边交流磋商,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关不利于开展合作的政策和与俄方的协议,使得银行间的合作具有制度保证,从制度上有效解决结算渠道不畅、人民币跨境资金统计不准确、人民币投资产品运作渠道有限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合作信息的交流

首先,要构建金融、经济和政策信息交流共享互换机制,增强双方政策目标,以防范对他国政策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全面分析中俄两国经济之间的溢出效应,避免相互间的福利损失和政策效果的减弱。其次,为两国边境地区的金融人员提供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的平台,分析影响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发展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促使两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最后,积极推动中俄边境地区金融机构的会商,协调、解决工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而推进务实合作的开展,同时为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下的金融高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推行中俄两国货币互换,扩大本币结算业务的地域范围

从长远看,如果中俄两国能够实行货币互换可加强两国货币的流动性,提升两国金融实力,将有利于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中俄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于两国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两国货币互换在缩短交易时间的同时还减少了交易成本;并且本币结算业务地域范围的扩大,可以积极推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快速发展,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目标。

(四)多举措解决现钞调运难题

首先,应借助于中俄金融合作分委会这个平台,将人民币、卢布现钞调运问题列为主要议题,并积极解决。其次,地方职能部门应为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提供资金补贴支持,如为商业银行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提供0.1%-0.15%的资金补贴,以提升其开展现钞调运的积极性。最后,中俄边境地区可以各指定一家商业银行专门负责现钞调运,建立代理关系,负责现钞的保管、押运,并与境内的金融机构进行交接,推动人民币和卢布正常有序的跨境双向流动的实现。

摘要:中俄边境长达4 300公里,目前有30多个边境口岸,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个省(区),边境贸易在中俄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中俄边境地区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边境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俄,金融,合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中俄边境区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华北金融,2007,(2)

[2]周逢民.关于推进中俄金融合作再升级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10).

8.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篇八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贷款换石油”、中俄石油管道竣工,标志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步入收获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收获期,又应当怎样面对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近年来,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能源勘探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两国就修建原油管道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签署正式协议并开始落实,此外中俄还就深化石油上下游合作达成一致。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2009年4月签署的关于石油领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俄则在20年内向中方供应原油3亿吨,每年1500万吨。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10月12日,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这是在实体经济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布正式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取得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别廖佐夫斯基气田和切连杰斯气田的勘探开采权。此举被认为开创了中俄能源资本合作的先河,也将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奠定基础。

2010年8月31日,中俄签署煤炭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两国煤炭合作的序幕。根据该协议,在未来25年合作中的前5年,中国每年将从俄罗斯进口1500万吨煤炭。之后20年,进口煤炭量将增至2000万吨。中国将为俄罗斯提供总共6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修建铁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购买矿产挖掘设备等。

2010年9月21日,中俄举行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六次会晤。其间,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的奠基仪式。这个项目由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其中,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占51%股份,“俄石油”占49%股份。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300多亿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项目建成后,主要加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年产成品油1050万吨,产品主销国内市场。中俄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俄两国第一个石油加工合作项目,也是俄罗斯首度涉足在华石油下游业务领域,标志着中俄双方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迈出重要一步,两国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010年9月27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境内开发水电项目、加强技术和管理信息方面的合作,并就电站新建及改造项目进行合作投资。2011年2月24日,双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YES Energo,开发东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和一个火电项目,这些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

二、未来中俄具有前景的能源合作领域

(一)石油领域的合作

两国在石油供需方面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在该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今又成为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2%,且进口量依然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和石油生产与出口大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最佳选择之一。但在中国石油进口国中,俄罗斯却排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之后,位居第四。可见,中俄石油贸易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2010年底两国石油管线正式投产运营后,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电力方面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的水力资源占全国80%以上,大型的水电站都集中在西伯利亚。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中俄在电力方面存在合作的空间,俄罗斯也已把向中国输出电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事实上早在2005年两国就已签署了《关于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的可行性研究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分三个阶段向中国大规模送电,如果该协议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必将开启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三)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协议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但两国的现实情况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决定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已达1100亿立方米,缺口为20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加强,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天然气的消费量将会增长。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为了寻求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俄罗斯不会忽视中国市场。因此,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今后双方合作的前景。

三、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相对于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双方能源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中俄能源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一)能源战略不接轨

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首先考虑的是,要保证俄罗斯国家预定和稳定发展的利益。追求能源出口可靠出路及利润最大化是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俄罗斯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俄罗斯对利益最化大的追求,有时并不顾及中国的利益。一方面,俄罗斯在油气交易价格上寸步不让;另一方面,它对参与在中国的加工、批发和零售更感兴趣。而我国则更关注于解决本国的能源短缺和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希望能够更多地进入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两国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

(二)互信下的猜疑和防范

在把中国视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总体认知下,俄罗斯始终存在着对中国的猜疑和防范,“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市场。应该说,随着中俄相互了解的增多,相互信任度也在逐步提高,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的噪音已不断下降。但还是不断出现,如2008年,俄国防部出台了《俄联邦203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文件,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巴拉巴诺夫在评论该文件时称中国是“潜在的头号对手”,“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2009年10月,普京访华与中国签署了有关双边能源合作的协议,这又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种种议论,认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中国侵占俄罗斯远东地区,等等。而中方也有学者担心,“俄方会有毁约或拖延执行已达成协议的可能”。

(三)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带来的变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俄罗斯经济面临着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对俄罗斯经济贡献颇大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成为负债大户,经营状况严峻。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石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意识到,需要重新调整能源投资计划,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中俄“贷款换石油计划”应运而生。而自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紧张,特别是利比亚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其几乎完全中断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一再上涨。欧盟能源委员奥廷格3月初公开呼吁俄罗斯增加对欧洲的石油供应。此间,有俄专家建议,削减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满足支付能力更强的欧洲。另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与中石油在经“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供应石油的价格及运费方面出现分歧,使得中俄酝酿多年终于开始实施的“石油换贷款”又节外生枝。由此可见,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对中俄能源合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东北亚能源竞争格局下的中日韩博弈

随着东北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日韩,在谋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保证石油供应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东北亚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近日在日本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核电站泄漏事故可能改变中日俄三国间的关系。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总理普京当即要求增加对日本的能源供应——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俄罗斯负责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谢钦还提议日本公司参与伊尔库茨克州的恰扬达气田和科维克塔气田的开发。根据俄罗斯政府此前提出的天然气发展构想,这两个气田的天然气将向中国出口。在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更多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不惜代价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能源。而俄罗斯则似乎有意挑起这样的竞争以从中渔利。

俄罗斯擅长利用能源搞平衡外交,通过能源消费国间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在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俄罗斯有意识地加剧中、日、韩等国对俄能源需求的竞争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对俄罗斯极为有利,这样可以进一步抬高俄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和获取利益的筹码。这对中国而言,期望从俄得到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无疑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俄之间的合作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要把握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脉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前发展

我国应从宏观上把握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总体布局,理解俄方的能源诉求,从微观上分析俄罗斯具体能源政策变化的国内外因素和决策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好动态规划。还应尽快根据自身实际国情,制定本国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做好可能进入俄罗斯能源上游市场、投资、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以及下一步接收俄能源 (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销售网络规划等方面的战略准备。

(二)重视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中俄又互为最大陆上邻国。因此,俄罗斯到中国的能源供应通道是中国能源进口较为安全的通道之一。但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其处理问题的方式又提醒我们,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一方面,俄罗斯要让其能源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将能源作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手段。在中俄能源合作谈判过程中,俄罗斯为寻求利益最大化,经常会无端违约,甚至毁约,结果给中方带来损失。“安大线”的流产即为一鲜明例证。因此,我方应对俄罗斯有所防备,防止其违约或毁约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就中俄两国能源产需情况而言,两国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能源合作原则。就是说,能源合作的范围和内容、能源供应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行情决定。

(三)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

继续巩固和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加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度,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促进双方全方位的了解与友谊。

(四)加强价格机制方面的合作

目前,中俄两国对世界能源价格的影响力与他们所占国际能源市场的份额极不相称。单就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而言,价格机制主要受欧佩克官方价格与英、美、荷的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影响。中俄在能源价格上的合作主要是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保证能源价格不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两国应充分利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国际油价问题上共同磋商,相互支持。利用地区性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建设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来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中俄两国还应当从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来长远看待能源价格机制问题,这也为两国寻求合理的能源价格契合点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在《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中,中国提出将通过增加国内能源供给,全面推进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与法律建设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俄罗斯提出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发展生态能源及资源保护的工艺技术,减低污染物及废气排放。俄政府还计划在近3年内,向可再生能源部门投资40~50亿美元,俄可再生能源市场商机未来将超过其他经济领域。可见,中俄两国都相当关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两国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能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领域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双方可以在此领域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为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

(六)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目前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开发已经步入老年期,需要重新定位,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基本上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俄中央财政的扶持和地方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且该地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具备了对俄投资的条件。中俄这两个毗邻地区可以采取互利双赢方式,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对资源开发进行投资合作。中俄两国在该地区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对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一大缓解和助推。

(七)加强多边能源合作

中国应有大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虽然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的能源保障,但是,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无法解决中国全部能源供应问题,中国必须在推进同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能源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使得自身的能源供应更有保证,另一方面,借助能源供应竞争使之在对外能源合作中处于相对较为有利的位置。中俄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和中亚国家境内在苏联时期建成的油气管线网络,加强一体化框架内的多边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真正成为保障本地区政治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在继续开展与俄罗斯双边能源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开展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创造了空间,利用日本、韩国等国的资金,并充分发挥中国在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成立积极的、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损失,还可以共同解决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1]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俄)《Энергетическ 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осс иинапериоддо2020г ода》,Москва2003.

[3]郭 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J].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4]吴景峰.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5]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6]韩立华.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上一篇:以这才是青春为话题的600字初中作文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兼职个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