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2024-09-03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共13篇)(共13篇)

1.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一

从课堂观察走向实效教研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传授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信息素养为主。信息技术教师也逐渐地从兼职走向专职、从业余走向专业、从稚嫩走向成熟。接下来,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研人员的面前。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008年,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009年,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0余个。活动过程中,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对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一路走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第一,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更加注重细节。第三,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增强了备课的深度,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耗时、费力,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依托QQ、论坛、U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并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教师成长,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2.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二

一、构建研究模式

为了促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我们遵照科研课题的运行机制, 提出了小课题研究“九步走”基本模式,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立项—制订方案—行动研究—得出结论—推广应用—发现问题—新一轮探究。

如, 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本来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 无论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 还是考试, 计算往往成为失分大项。抄错数、忘记进位退位、不会脱式、不会简算, 应用题算式列对了, 可是计算又出错了等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发现, 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 计算的正确率、速度大大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具体包括: (1) 注意力不集中、时间短导致考虑不全、丢三落四; (2) 轻视、畏难、懒惰心理导致浅尝辄止、考虑不深; (3) 思维定式导致新旧运算法则、方法混淆不清; (4) 知识负积累导致知识链脱节, 概念不清, 算理不明, 基本口算能力、估算能力欠缺; (5) 计算习惯不好导致书写潦草, 不及时检查和验算, 不及时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等。通过集思广益, 我们提出了以下途径:一是加强计算教学, 帮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二是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三是重视简便运算, 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认真细致、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认真演算、善于打草稿的习惯;优先简算的习惯;及时验算、积极检验的习惯;建立纠错本, 独立纠正错误, 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通过平行性习题加以巩固的习惯等。

事实证明, 通过研究, 教师明白了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原因, 掌握了改进办法, 并及时推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提高。

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一是确立研究主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隐性知识作为集体备课研究的小课题。如, 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作者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作者用什么方法反映主题?小数计算教学需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突破由数到代数这一教学难点?如何建立植树问题解决模型等等。每单元提出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研究小课题, 在集体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小课题进行研讨, 这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

二是改变备课模式。我们实施了“四、三、四”集体备课模式, 即集体备课实行“四步走”, 即: (1) 自主研究。同教研组每人每学期选择一两个单元作为本学期主备内容, 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提前进行独立教材解读, 包括确立研究小课题, 围绕小课题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 教学过程如何设计,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 (2) 集体研讨。一人主讲, 集体研讨交流, 形成基本教学框架。 (3) 内化吸收。每位教师对基本教学框架进行个性化加工与调整, 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应用到实际教学。 (4) 形成资源。一个单元下来之后, 教师的教学设计、同伴评议记录、自我反思、数据对比、课例分析、教学资源 (包括教具、学具、课件) 汇总交学校存档, 供下一学年使用, 资源共享。同时教研组备课与课堂教学做到“三定、四统一”,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统一教学目标, 统一作业内容, 统一教学进度, 统一单元测试与补教补学。

三、改变磨课模式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打造了“围绕主题, 以课为媒, 同课异构, 多次实践”的磨课制度, 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大系统, 制约因素很多, 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解读、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呈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应用、习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 一次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对于每一节研究课, 仅仅是围绕一两个小观测点进行深入研究。如植树问题一课, 在系列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要就是观察研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其他观测点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就能保证研究扎实有效。

具体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同课异构、一课多讲为基本研究方式, 分两步来走:一是“照镜子”, 让教师观看、模仿教学大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讲课风格、设计思路意图、驾驭课堂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技巧、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等, 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体验,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好课多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课异构, 横向比较提高。即同一节课, 多人来上, 进行横向对比, 吸收众家之长;另一方面是一课多上, 纵向比较提高。即对某一节课, 教师先上“铁矿石”课;然后在同伴互助下进行反思, 上“铁坯”课;最后在专家教师引领下自我反思, 上“精钢”课。通过这一过程, 帮助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 重建课堂。

3.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三

万州区 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杜 兵 电话:*** 中 学

内容摘要: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教研组这样的团队平台,通过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思维互补,经验共享。因此,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教研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活动效率对校本教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研组 校本教研 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它是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竞争机制不合理,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教研工作缺失校本关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所以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证。所以,为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下面就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工作中,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研组的内涵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课题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只有让课题研究扎根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题研究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校本教研才能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就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指导教师从身边的教学中确定课题,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为教育科研活动,把行动研究作为开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小切口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性研究,让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以体现。如政治教研组由于多数教师都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他们就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选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的案例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作为本组的课题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初中数学组选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初中语文组选定《写字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高中中数学组选定《试卷评讲课教学设计最优化探讨》、高中语文组的《高中生硬笔书法训练》、物理组选定《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及自制教具》、化学组选定《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组选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艺术组选定《艺术欣赏中的情景创设》、历史组选定《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这样就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反思,教师广泛开展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感悟与反思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战略。目前,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应用性教学课题研究热情高涨,在研课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二个——《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管理的研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研究》;区级课题研究四个——《单亲家庭中学生特殊教育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有效训练研究》、《普通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研究》。已结题的重庆市教育规划办实验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参加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区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智能化练习及题库的开发与应用》、《开放阅读空间 优化语文教学》结题并获区级优秀课题成果奖三等奖。这些直接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正使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不但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加速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二、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建设网络和相关制度,构建促进教学、教研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促使以学科教研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校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形成了与自己学校实际相适宜的一系列教研组活动制度。如《沙河中学校本教研管理条例》、《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制度》、《沙河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申报评审制度》、《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课题结题评审制度》、《沙河中学课题管理手册》、《沙河中学教研组长职责》、《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长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个人评选细则》、《沙河中学科研教研奖励细则》、《沙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奖励制度》、《沙河中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并相应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教研活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和效果,形成更为开放、有效的学科教研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组活动的正常有效地开展。

三、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于其活动开展的内容。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为此,教务处要求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坚持 “四个必须”的指导思想,即: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必须以科研带动教研;必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必须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如初中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极为重视自己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在完成课题《写字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的研究过程中,经常招集教研组成员和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日常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到课题结题时,研究的对象初一初二的娃娃大面积提高了书写水平及审美情趣,效果明显。重视教研组内老中青的传帮带和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专题研究时,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谭晓琴老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听课教师受益匪浅;重视教研组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凡是本组里经验丰富、获得高 3 级职称的老教师们都积极主动与年轻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长谭崇元老师就主动接纳刚参加工作的王莹玺、邬德慧二位老师为徒,直接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所以,刚出大学校门的王莹玺承担的片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公开课教学,在李河中学执教的《老王》一课,深受片区全体与会领导教师的好评;重视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初中语文组不但采取了“走出去”,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丁阳中学的余宏老师前来献课,给本组教师提供与之进行切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就这样通过开展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把教学、科研、培训三者融为一体,切实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目前我校初中语文组的教师深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该组也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研组。

总之,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落实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深化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各层面要求,有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借助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抓住我校创建市级重点学校的时机,进一步推进优秀教研组的建设,以创建人文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贴近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科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以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桂林《创新教研组管理机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2、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黎炳学 《校本教研要在实效性上做文章》

4、朱宁波 张萍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5).5、严冰 《关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云南教育2009年02期

6、钟 炜《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2011年04月

4.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四

邓绍志

【摘要】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关键措施,我校围绕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平台构建、方法探讨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主题词】校本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所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而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题。在六年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立足校本教研,注重培训实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舞台。

一、运用激励机制,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学习氛围源于教师的交往与参与,运用激励机制,建立教师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分享,才能形成共同提高的团队意识,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愿望。我们运用目标激励、需要激励、榜样成果激励等外部诱因,致力于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学习氛围。

1.目标激励——引导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学校愿景与个人愿景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全面认真地分析各年级、科组、专业特点,归纳总结其普遍性,从上至下构成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同时制定出有效的实施计划、信息反馈系统和检查评估制度,从德、能、勤、绩、责五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实行量化积分考核。通过责任目标激励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汲取新技术、新知识,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2.需要激励——我们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点表现为实现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而许多教师把学习看作工作之外的负担,将工与学割裂开来。学校的任务是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强化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校本教研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后劲。我们将中高级职称的条件细化成表格印发给教师,指导教师对照条件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促进了学校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完美结合。2003——2007年我校位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40人晋升为中级职称,20人晋升为高级职称。2005年我们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定管理条例》,随即进行了富有实效的骨干教师的评选、管理工作,培养了校、镇、区、市四梯队骨干教师38人,占总人数的34.5%。

3.成果激励——用校本教研中各方面的典型和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超越。我们制定了《华光中学教育教学奖励方案》,设立了贡献奖、教学成绩奖励、岗位奖、综合考核奖等项目。我们通过组织举办教学论坛,评选教科研优秀论文、优秀资源;通过优质课比赛,评选教学能手;通过教科研成果展,评选学者型教师;通过开

第1页

展责任目标考核,评选先进工作者„„运用激励机制,营造了浓烈的校本教研学习氛围,创设了“我在学,你在学,他在学”的良好环境。几年来,教师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作品15篇,论文获省三等奖以上42篇(全国一等奖16篇),课例获区一等奖以上4个(其中全国一等奖2个),教学设计、课件获区一等奖以上27个。

二、构建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构建三级学习的平台,致力于改善教师的思维品质,发展共同愿景,是促进教师成长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应把“学习化”作为校本教研教师管理的强化手段,引导教师实现由职业型向事业型、应试型向育人型、单一型向复合型、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唯有注重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处在校本教研中的导向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领导机构,教学处负责履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制订系列学习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督促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

第二,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主阵地作用。构建学科教研组学习的平台,抓好学科教研组长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科组长是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是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示范者。学科组长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学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带领教师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项措施。我们的做法是制定责任目标、坚持培训制度、组织典型示范。制定责任目标即制订学科组长月工作、学期工作责任目标,以规范学科组长工作行为;坚持培训制度即一月组织一次教研学科组长培训,让学科组长做抓实校本教研的明白人;组织典型示范即坚持问题为本的校本教研方向,提供在问题中学习、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提炼问题的范例。从而更新全员观念,改善全员心智模式,净化全员精神世界,提升全员教科研品位。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我们着眼于解决教师的“三个格”——重视新老师“入格”培养,中青年教师“上格”提升,全体教师的“合格”保证,我们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师德规范的学习,明确师德规范,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方向的学习,积极参与教改科研;坚持教育教学实际案例的学习,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借石攻玉,形成教师个体的风格特长;坚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保证措施是建立教师校本教研个人档案及考核评价制度。构建三级学习的平台,铺设了校本教研的旅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抓实七个结合,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

校本教师专业化成长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以校为本,以校为中心,以校为基础,要在学校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采取抓实七个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条件和舞台。

培训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校本教研是教改科研的集散地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战场,是联系教育理念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地学习,学习与工作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实质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此我们理顺了“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校本教研进程组织学习培训,根据教研成果评价学习效果”的工作思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接受新理论,应用新技术,进行实验创新,出成果,出经验,出论文。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推行了“交流式”的集体备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上学期期末,学校组织部分家

长、学生、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学生中存在“完成作业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试行了“教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备课模式。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主动参与,课后自觉巩固。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自主学习方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自主学习方案”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自主学习方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自主学习方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自主学习方案”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自主学习方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案”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即进行课前备课,使自主学习方案具有个性特色。(5)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自主学习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自主学习方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自主学习方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从试行近一个学期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德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还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培训教育。一是通过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二是及时向教师传输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让教师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自觉主动工作,讲奉献、比贡献的师德意识;三是开展专题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案例培训,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树立以学生为本,真心关爱学生的师德风尚。正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师德培训活动,造就了华光中学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虽地处农村,虽然学校条件较差,待遇不高,但教师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勤奋努力,开拓创新,一直以来,教师中无违法现象和不良言行。

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学习学习相结合。学校坚持定期校本培训学习和教研制度。通识性培训学习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如先后统一组织了三轮计算机技术应用培训(操作基础、课件制作、主页制作技术)、说课、案例教学,“自主学习方案”研究,怎样听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培训学习。规定学科教研组每周半天的教研时间,集中研究实际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根据学科专业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培训学习由教研组分散组织和教师个人自学,学校加强督导与考评。这样把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统一要求,又有各教研组和教师自我需求,有效推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校内培训与校外访问相结合。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把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省外学习达61人(次)。为让教师接受新课改信息,我们在我市课改前的2001年就组织了全体科组长和骨干教师到深圳南山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学习;为构建我校自主学习课堂模式,2005、2006年先后两次派行政、科组长、骨干教师共21人到江苏梅岭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考察学习。学校聘请省、市、区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举行培训讲座达15次。

交流提高与督察考评相结合。学校结合说课、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结构模式研究等教研活动,以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课交流,每周一节主题研究课。教研组组织教学设计、听评课、教学反思与教学再设计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同时,每学期都认真贯彻学校、级组、备课组、个人四级课堂教学调查,及时反馈意见,重点抓好备课组和个人的教学调查工作。每学期进行的教学处、级组、科组三级课堂教学抽查都在100节以上,课后听课负责人与每位教师就其课堂教学交流、研究,和上课教师一起感受上课的“乐趣”,共同探讨遇到的困难。改变了过去视导单一的评价功能。“抽查听课”活动结束后,召开教师大会进行研讨性总结。

示范引路与教学评优相结合。学校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指导作用,一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学校对指导工作进行考核,作为发放津贴的依据之一,二是按照教研活动的整体进程安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均承担有相应的教研任务,每学期必上一次示范课。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培训学习和教研工作,学校每学期均要举行课堂教学评优大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了一批教师的成长。

常规培训学习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要提升办学层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几年来,我们本着“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科研要提升学校定位”的思想,加大了课题研究管理的力度,从课题的立项到具体的研究过程都有专人跟踪,激发了教师科研热情,增强了教师科研意识,学校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低级别高层次,从走过场到注重实效,始终呈现一种不断提升的态势。现经审批立项的校级课题有20多项,区市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2项。其中中学教育学会十五规课题“优质语文教学研究”通过了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并被为课题研究的一等奖。

5.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积极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打造“三名”工程,提高全区教育质量,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在学习山西太古、山东杜郎口、洋思中学等名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区开展“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2012年春季启动构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贵在交流经验,重在寻找差距,意在准确定位,旨在反思提高。在此,课题组以“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教研创新模式”为研究专题,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开展以“教学型、研究型、学习型”为主的三种类型的现代校本教研模式,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高效课堂背景下

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该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研究、课例研究(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案例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说课、听课、评课。

二是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三是学习型教研。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论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二、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培训学习。考察交流。促进观念解放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不冲破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革故鼎新。为此,2013年2月18日至19日,教体局“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专题培训会,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高万祥、张四保、李炳亭作专题讲座。2月20日,召开由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学区校长、教研员参加的全区高效课堂建设推进暨分析通报会,会上对六模块“3+x”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确定“公园路中学、交通路中学、大城小学、东关小学、西巩驿中心小学、内官营中心小学”6所学校为“区级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基地”。

2.制订方案,确定目标,明确工作思路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教育教学实际,我们制定了《全区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确立了“先行试点,由点到面,骨干带动,有效辐射,城乡互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提出利用2~3年时间,积极探索和实践“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普遍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校本研修,课题跟进,找准工作重点

为了积极有效地进行跟进培训,教体局组织编写了《走进高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的校本培训教材,使广大校长、教师走出逆反心理和无意识的朦胧状态,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撑、经验分享和实践智慧。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优势,创设浓郁的网上教研氛围,为全区广大教师搭建高效课堂背景下沟通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平台。

5月份,继安定教育信息网之后开通了高效课堂论坛,分学科、分类别地设立了高效课堂研讨区、安定教育社区、论坛管理区等三大版块共41个栏目,论坛主题丰富,交流渠道畅通。区教研室通过论坛,引领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教师参与高效课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还编印了《高效课堂工作简报》,设立了教育新视点、工作新体验、研究新成果、管理新突破、建设新动态等板块,以达到发现典型、推广经验的目的。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教体局成立了课题评审鉴定委员会,今年共推荐上报了省、市级课题168项,创历史新高,并且,由局班子成员主持,教研室全体人员参与的三项课题被确立为省级课题,这也有力地推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4.强力推进,突显特色,促进均衡发展

在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中,局班子成员和教研室人员及时进学校、进课堂,现场听课,督查指导,与教师座谈,让教师找准高效课堂的关键点,探寻学生学习的最佳点。和校长交流,帮助学校领导解除思想顾虑,破除“怀疑论”、“担心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搞建设,鼓励校长全身心投入到高效课堂创建工作之中。

?f口学区提出的高效课堂“四轮驱动”、“五子登科”渐进式建设思路,为破解课堂教学难题,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路中学实行校委会、年级、学科和班级四级管理体制,并制定五项制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教案、学案双案并举,打造常态高效课堂。内官营中学采取“立字当头、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有立有破”的策略,通过“五个一”助推“三变化”,实现“一体两翼”共同推进提高。

总之,校本教研就是立足学校实际,针对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通过对其他学校的学习,结合我区的实际,安定区大胆创新,找准工作重点,迎着课改的春风,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6.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六

一、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

1.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 经过充分备课后, 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复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从而改进教学的研究活动。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简单实用, 便于个体研究操作。可以在教师的日常课中进行, 但教师应有自我发展的长期计划, 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如修改教案、写教后记等。教学实践中, 平行班中第一节课总是令人不满意, 预设与生成在真实的课堂中往往不协调, 第二、三节课是老调重谈, 还是反复改进?思想支配着行动, 如果我们坚持课后反思, 并及时调整、修改, 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相信教学将越来越精彩。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虽说可以是一种个体行为, 但为了研究更趋科学有效, 防止个体化倾向, 一些重要课例需要其他教师的听评指导和专业引领, 借助同行对自身的评价进行反思, 虚心进行交流、切磋、琢磨,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案例:单摆]在单摆的教学中, 一位年轻教师在详细介绍和推导了“什么是单摆”、“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后,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猜测单摆周期与哪些量有关, 之后师生共同设计方案、验证方案, 得出结论……整堂课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时间充裕, 但听课教师指出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明显不够, 与新课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在另一平行班上课, 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将演示实验修改为分组实验,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积极, 课堂不再枯燥沉闷, 而是生动有趣, 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小组交流汇报出现了混乱情况;二是教学时间不够, 下课铃响了, 小组交流汇报还正在进行, 教师没来得及小结。

针对以上问题, 全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反思, 提出了修改调整意见, 认为要解决汇报混乱的问题, 首先要指导小组设计好实验探究的项目表格, 其次要指导合作小组内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合理分工;认为教学时间不够, 除需要精炼教师语言外, 一要解决“头重”的问题, 开篇占用时间较多, 稍显啰嗦, 建议设计为多媒体视频, 直观对比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单摆, 什么情况下不能看成单摆。二要解决“身肥”的问题, 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改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次上课, 情况大为改观, 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课堂轻松自如, 学生参与主动, 教学效果显著。

2. 多人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 一般以教研组为单位, 集体分批次听课, 再统一进行比较分析研讨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 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 似乎难以看清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处理更为准确和贴切, 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 所以说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教师打破自身的常法定式, 从而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 因此有益于拓宽教师的创新思路, 仅就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个体行为, 但如能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就定能奏出优美和谐的教学乐章。

[案例:磁感应强度]同样是执教“磁感应强度”这节课, 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构思, 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探究讲授结合法, 其教学结构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磁体周围磁场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入手, 小组合作猜测安培力的决定因素, 汇报讨论板书;教师分配任务, 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 自行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小组汇报, 讨论得出安培力的公式;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于电场, 建立并完善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小结练习。第二位教师采用的是导学探究法, 其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电场怎样定义?” (类比) 多媒体视频“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猜测影响安培力的因素, 视频猜测结果;师生合作设计方案, 控制变量依次完成演示实验并记录, 总结并介绍安培力的公式;视频播放“定量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实验, 展示实验数据;小组合作观察、分析数据;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定义磁感应强度, 讨论含义;小结练习。

同课异构模式新颖且富有实效, 让教师在深入理解三维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自主性、创造性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活动、动态生成,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心智发展。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教学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教学理念先进, 重视主体发展。虽然从情境创设到学生活动, 从实验设计到教学应用, 从侧重点到探究点等都有一定差别, 但达到了相同的目标, 诠释了同一主题, 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多人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指教研组选定共同的课题, 采用集体备课, 即共同确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 再由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执教,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是建立在集体智慧上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就课堂教学的宏观过程而言, 是否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但不是关注的重点, 这种课例研究的亮点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 对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特征的对比。看谁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强;看谁对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理解把握更准;看谁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更高;看谁的语言精炼、板书合理等。

[案例:力学单位制]这节怎么教?我校一些教师认为内容很简单, 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反而难教, 虽然开展了教学也是草草而过。针对这个问题, 开展了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并指定两名骨干教师按组内讨论的方案执行, 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进行了交流研讨, 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 大家一致认为受益匪浅。

这节课集体形成的方案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没有单位引出的笑话故事引入。尽可能全面地写出你知道的物理量和对应的单位以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搜集材料→交流汇报、梳理板书→师生互辩、归纳总结 (核心) →展示例题、应用练习 (国际制单位在解题中的妙用) 。总体来看, 两位教师比较好地执行了教学方案, 同时两位教师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一位教师在最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 表现了较强的概括能力, 对学生理解内容帮助很大。结构如下:

另一位教师也因语言幽默风趣, 通俗易懂,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积极。例如讲其他单位制时说:“我也发明了一种单位制, XXX单位制 (学生笑) ……”接下来他以长度为例, 规定了自己的单位长度标准和单位名称, 并用自己规定的单位长度对桌面长、课本宽煞有其事地进行了测量……使学生对“规定”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又例如讲表示一定的物理量必须写明单位时说:“物理量与单位犹如形与影, 形影不离。”

4. 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

跟踪式听课是指所有专业教师针对某个具体调查或问题开展的跟踪式听课评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它的活动模式是听课→反思→再听课→再反思→……直至问题解决。它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全体教师进行的跟踪式调查。例如我们学校曾经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确定了“让学生成为主体, 让探究进入课堂”的教研活动, 校领导及相关人员随时进入课堂听课, 并把它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 这个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它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跟踪式听课。例如我组一位中年教师讲课时的一个口头禅根深蒂固, 句子间不用“那么”好像连不起来, 学生反映听课费神、烦燥。教研组通过讨论建议:该教师要有改进的意识和行动, 开始时语句间通过停顿甩掉这个“讨厌鬼”。为此教研组跟踪听课五次, 时间长达一学期, 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案例:问题情境创设]创设恰当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而且也能诱发学生探究本源的动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情境进行教学, 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教研活动中, 我校物理组以问题情境创设作为研究课题, 开展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 可以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实验演示现象之间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地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又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神舟七号的发射及运行实况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强烈动机, 并且也提供了很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因子等等。通过一年的努力, 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之后通过整理并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 总结了五大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为校本教研成果, 印发到教师手中, 随时可以参考。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二、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原生态课是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中的案例应该是原生态课, 即我们通常说的常态课, 而不是公开课, 更不是多次演练过的展示课。因为只有把平时教学的真实课堂展示出来, 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 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才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研究总结出的经验、方法, 才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 才具有可操作性。

2. 全员参与是课例研究的保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生活素材、实践经验不同, 在课例研究中, 通过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整合智慧, 达到共同提高。独自的行动, 封闭的思维, 必然导致知识狭隘, 视野窄浅, 不利于自我的提高与发展。

3. 专业引领是提升课例研究质量的保证

如果课例研究始终停留在校内开展, 就容易使活动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参与教师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受限于本校的整体水平, 也难于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物理教师更需要专业引领, 专家们的一个提示, 几点建议, 都会起到“催熟剂”的作用。因此, 应定期得到专家的扶持和建立专家热线, 架起沟通桥梁。

4. 为了学生发展是课例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到课堂就是充分关注、尊重学生, 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加强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再赏心悦目的课堂, 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的教学。教学研究中, 教师心中装的应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

构建物理课例研究是实现物理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尝试之举, 是破解物理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平台。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课例研究, 有助于学校物理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推进,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平.解读校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文.晋津相约新课堂两校同唱一首歌.中国教育报, 2007-12-21.

7.网络教研与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七

——课题阶段小结韩 静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自身素质,借助网络教研,服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师生在知识拥有量上的一种经典比喻。现在这个比喻已经不确切了,应该改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条江,一片海,甚至就是江和海的源泉。”了。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和激发学生思考,善于诱导和引导学生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学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成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努力使自己在专业发展上成为永不干涸的“源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我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好传统的评课,反思以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网络时代,网络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发挥的平台。只有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得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今后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减少低效无效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什么都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课文比较长,如果逐字逐句地去教,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把教学中花在琐碎的谈话,没有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考、实实在在地训练。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时间,还要切切实实地把老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现在有一些教师,因为讲课不透彻,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课后要做大量的补救工作,学生累,老师也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和数不清的作业。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为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应选择最好的,最适合学生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当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8.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新亮点 篇八

王康道

一线老师怎样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来开展教学研究,采取进行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在最近召开的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农村地区教研工作座谈会”上荔城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用科研的眼光、科学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并把“问题”变成“课题”,养成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习惯,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这就是小课题研究。

当前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一方面,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校本教研;另一方面,又苦于找不到富有实效的方法而使校本教研徒有虚名。为改变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虚浮现象,荔城街教学指导中心开展了“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定问题

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中心每学年开始都要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问题相同或相似的老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行探讨,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这样的小课题来自老师的教学实践,比那些隔靴搔痒的“课题”更具现实意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很高。

二、制定方案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所需经费和主要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三、组织实施

(一)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方向、内容确定后,要制定出研究行动的日程表,周密安排有关活动,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相关课例、素材,通过上研究课等形式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二)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如何避免教研活动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如何实现先进理念对教研活动的指导,如何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街要求课题组的老师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课题,促使教师实现对研究课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老师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小组订阅了专业刊物,为成员列出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阅读书目。我们还邀请《教育导刊》周善恒副主编到我街指导“小课题研究”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究活动,为“小课题研究活动”导航。

(三)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多样活动

各研究小组在校本教研中,变课堂为问题研究的活水源头,变教师为研究者,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为了促进教师个体的反思和教师之间的群体反思有效结合,我街开展了同课题“同上一节课”、不同课题邀请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老师们兼收并蓄,积极吸收、消化同行的教学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表4:

(四)成果推广

每学年结束,教师要综合本组小课题的研究情况,再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形成小课题研究成果。对有价值的课题在全街推广,资源共享。对有研究价值但有研究困难的课题可立项为市级课题,各组联合攻关。学年末学校将筛选出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申请市级课题立项,加大研究力度。

9.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九

王生:学校不同, 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可能也会不同, 具体操作方式也会不同。教师素质与基础参差不齐, 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

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备课、听课、评课。首先我们会制订一个活动计划, 通常是四五位教师分成一组, 每人轮流做一节课, 做完课以后, 其他教师就开始评课, 在评课结束之后, 教师还有一个后续的改进活动。可以说, 原来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研究如何备课、上课为主的现实性活动, 看重的是眼前问题, 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上。我认为这种形式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 如明天的课怎么上, 没有想过或很少涉及明年的这节课要怎么上。我认为这种教研只能说是一种活动, 谈不上研究, 缺乏像课题研究那样的研究论证, 缺乏后续成果。

校本教研就有所不同, 它是以问题为核心、以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为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提高性研究活动。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注重两点, 第一是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以问题作为一个小的课题去研究。这个研究可能和课题研究类似, 教师在前期发现问题之后, 要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 可以上网或者阅读文献资料与书籍, 首先要学习和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外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研究。我觉得校本教研突出的是对问题的研究, 探索的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 它不是要研究明天的课怎么上, 而是要考虑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或同类型的课时我应该怎么上, 要怎么处理问题, 是要研究出一种策略性的东西, 探索规律性的策略。我认为这一规律性的策略研究出来之后存在一定的科研味道, 这是一种成果, 对以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我认为, 这就是校本教研的新意。

现在, 我们学校正在努力推校本教研, 即各个教师要不断地研究问题。例如, 房山区现在正在做“课堂质量评价”, 我们学校是一个试点校, 重点探索课堂质量评价到底应怎么做。开学初期, 我们会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诊断性评价, 然后评议、改进。我们会根据开学初的诊断性评价确定一个学年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就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中期时我们会进行指导性评价, 着重探讨开学初确定的这个问题各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解决的, 有哪些成效, 进展如何, 下一步要怎么做。最后, 一学年结束之后, 我们会有个终结性评价, 反思这一年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反思一年的课堂质量评价, 就是从课堂当中发现一个问题, 用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地构建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形式, 用这种形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也会不断地提高。

通过在本校近十年的管理实践, 我最大的感受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快的途径就是做课题, 做出成效。在上一个五年规划时, 我们学校申请了一个校本课题, 这是北京市规划办立项批准的课题, 有经费资助, 现在我们又申请了一个。我们学校会将立项课题作为一个大课题, 将其分成各个子课题, 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 选出组长与组员, 之后去研究各个子课题。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问题, 我们让教师主动去学习, 可能有些困难, 但是一旦要做这个课题, 就得学点东西, 不然没有办法做, 也做不出来什么成果。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教师自主地学习, 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能够让几个教师形成团队, 产生团队意识, 共同研究。研究团队的合作、同步提高、资源共享, 这是教师进步的主要渠道。各个教师相互之间都有长处, 但是不管是普通教师, 还是校长或者干部, 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弱项, 那就是不会写论文。每个研究小组最后要写一个子课题报告, 这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哪些?

王生:校本指的就是以校为本, 立足本校的实际。而各个学校的实际是不同的, 教师不同, 生源也不同, 其家庭背景也不同, 诸多因素造成了校本只能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来开展一些校本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应具有不可仿制性。假如校本可以仿制的话, 就没有了校本的含义, 就变成普遍的了, 没有了自己的特性。基于学校自身, 以校为本, 根据学校的实际来进行教研活动, 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方法。

校本教研应具有整合性, 指的是要整合学校的一切资源, 如人力、物力与财力。在上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 我校所做的课题就是“利用社会资源, 同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 这实际就是在整合我们学校前勤的、后勤的、党务的所有资源, 将其整合, 让其参与。上述仅仅是针对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 还应整合社区资源, 学校应当研究在教学当中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当中。为此, 我们建立了一个资源库, 包括学校、家长、社区等所有资源, 学校会组织教师去学习、培训, 进行交流, 做课题, 做校本教研。为了提高教师的学习质量, 我们也开展了许多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读书沙龙”等。我们针对不同的课题安排了教师培训, 有外出培训, 也会请专家进行培训, 举行沙龙性质的交流, 并在交流之后进行问题研究。

校本教研应具有主动性, 即要能够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当前五年规划我校申请的课题是“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 整合教师工作中的问题, 使课题研究和教师日常工作为一体, 这样教师的主动性就会有所提高。

校本教研应具有时效性, 即通过研究, 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让教师与时代共进步。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服务教育, 并构建了服务型课堂。服务型课堂的“服务”理念是什么, 如何评价, 我们学校就是要对其进行研究。之所以没有将其叫做一个模式, 是为了不将教师框在里面, 因此我们强调的是理念与核心词, 强调如何评价。我们服务型课堂的理念是以尊重为核心, 以服务为载体, 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王生: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形成了以行政引领为主、自由结合为辅, 逐渐到以自由结合为主、行政引领为辅的形式。这也是一种探索。刚开始的时候, 活动与人员都是领导分配, 几个人一组, 但是这种形式往往研究味并不是很浓。我们学校的周生利老师, 是语文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 建立了一个工作室, 教师自由报名参加, 不是行政命令, 而是自主的, 群众性的。我认为这种活动的氛围, 其研究的意味就会很浓。我认为今后要慢慢地过渡到这样一种形式:我愿意做研究, 我就参与进来, 这样每个人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

还有就是以课题为引领的校本教研。不管是北京市规划办批的课题, 还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小课题, 我们都要构建“服务型课堂”这一大课题和其他比较小的问题形成的课题, 都以它们为引领来做校本教研。

另外, 课题研究要系列化。一个研究问题可能一年能够结题或者不能够结题, 假如在一年的时间内结题了之后我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围绕课堂与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将其做成一个系列, 将市规划办批的大课题分成各个子课题, 分成小组, 实现课题的系列化。这也是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事情, 之后我们会围绕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研究, 组与组之间能够交流,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促进。

《中国教师》:贵校为有效校本教研创设了怎样的氛围与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王生:时间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校一直在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刚开始排课表的时候, 尽力实现周一上午是体育组活动, 那么就会努力让体育老师在这一天上午没有课, 实在不行的话, 就让体育老师前两节没课, 开展体育组活动。但是班级多, 教师人数也多, 在时间保障上就会比较难。

在经费方面, 周生利工作室就有自己的经费, 大约在1万元, 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购买一些书籍与学习资料, 也能够外出学习与培训。我们让教师开拓视野, 也创造一些机会, 搭建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我们也会给教师一定的任务, 让教师申报不同的课题, 这些课题都是要结题的, 结合这些课题给教师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如建立工作室、请专家培训。

目前影响校本教研的另一个因素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一线教师通常都比较忙, 从学校来说, 不管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 压力都比较大, 事务性工作也比较多, 还有就是家长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很高, 这些都是导致教师压力比较大的原因, 教师也就没有时间琢磨其他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安全, 班主任、普通任课教师都是如此, 先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才会考虑如何才能将课上好, 假如时间允许的话, 还要进行家访、处理个别生的问题, 之后如果有时间的话, 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并且教师行业女同志比较多, 还要承担较大的家庭责任, 时间就更少了, 很难谈得上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 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生:强化教师学习应该是每个学校都在做的, 我们比其他学校做得比较早的方面就是建立了工作室, 一个是学科教学工作室, 聘请四位专家, 音乐、语文、数学与英语学科的, 这是因为当初我们只有这四个学科的专家主管学科教学工作;一个是班主任工作室, 张红老师是这个工作室的专家;一个是科研工作室, 聘请原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副校长陈瑞颖, 这位副校长就是搞科研出身的, 指导我们做科研。这三个工作室加上之后又建立的周生利工作室, 可以说工作室中专家的引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知道怎么做, 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做, 理论知识相对要差一些, 专家的指导让教师不仅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能够举一反三, 实现自身“造血”的功能。专家的引领对我们学校校本教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学校也建立了领导带学科的制度。学校领导根据其特长深入一个学科来做校本教研。领导做的具体工作可能不多, 主要起引领作用, 领导和教师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是领导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价值。

此外, 和我们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的学校也比较多, 尤其是那些山区学校,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派1~4个骨干教师全年支教一年。每年除了支教之外, 我们还会做一些活动, 例如教研活动、总结活动等。这些活动对教师素质会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与新教材教学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王生:校本教研的重心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与教材的关系, 准确把握新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在我们房山区正在搞“三说”活动, 即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 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中国教师》:关于校本教研, 您还有何建议?

10.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十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11.立足校本教研 构建高校课堂 篇十一

一、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新型教育观念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角色,改变学生的生活,呼唤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实施策略,成为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

为了实施新课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方法,开展具体操作层面的讲座,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流程。学校让所有一线教师分期、分批外出学习培训,倾听、观看和亲身感受“高效课堂”的无穷魅力。

二、搭建民主平台,改善教学人际关系

倡导交流合作,实行民主教学是落实课堂教学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前提下,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争鸣,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好的培养。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班集体的关系。我们强调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太重,轻则以“权威”专家自居,大搞“一言堂”,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摒弃这种传统霸道的作风,创建起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交流探究、共同发展的学习体。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爱心,如涓涓细流般长久的,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憧憬、关注并影响学生行为。

2. 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高校课堂让教育成为有尊严的事业。对教师而言,或许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教师把课上到学生们的心里,必须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情感撞击,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心灵对话,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一节高效的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3. 构建交流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是在不断地交流、沟通及多边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伙伴的作用十分重要,每个人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使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交流合作学习是发挥师生、生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主动求知,共同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交流合作的课堂模式不仅使现代教学方法得以创新,还可以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同学们交往,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高效的课堂也随之形成。

三、教学准备充分,确保高效课堂实施

实施高效课堂,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我们的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一节好的课堂要关注三个要点:一是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饱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二要看学生,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和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三是教师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学生过程的指导。

我校的教学准备主要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来实现。我校倡导教研工作的三种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扎扎实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新课程同行的与时俱进精神。教研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具有易县中学特色的集体备课,目前我校从高一到高三均实行每天一次集体备课,做到了“一个结合”“两个发挥”,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在教学准备中我们强化了集体备课的三个环节:

1. 确定内容和主讲人

首先由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级长确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计划选定每次主讲人,分配备课内容,要求各主讲人提前做好准备。

2. 准备预学案

主讲人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考要求,广泛搜集资料,对知识进行梳理,对方法进行总结,精选例题,筛选练习,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准备出预学案。

3. 确定教学案

在集体备课中,主讲人根据预学案进行说明,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命题方式,分析例题和练习的选用价值,总结规律、方法和技巧。主讲人讲完后,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见解,对预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求更好的课堂效果。

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倡导“四凡四不”的原则,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恰当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我们要求教师“带着学识走向教室,充满激情步入课堂”,用自己的学识与激情演绎课堂,成为有魅力的教师,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1. 改革课堂结构

为打造高效课堂,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在自学、精讲、讨论、合作、检测、反馈等方面下工夫。我们设计了“121课堂(学生学10分钟,教师讲20分钟,10分钟归纳练习)”“112课堂” (教师讲10分钟学生讲1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 “130课堂(教师讲10分钟,学生归纳整理30分钟)”等课型结构。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选用不同的结构,比如新授课采取121课型,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20分钟,学生归纳联系巩固10分钟。习题课采用121课型,学生自主做10分钟,教师讲20分钟,10分钟学生总结等。在课堂结构的创设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为此我校在2009年启动了“易县中学新课改课型探讨”工程,进行了“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讲课大赛,在集体备课中,各学科对每种课型都进行了评课,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

2. 精练高效讲课

教师讲课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落后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不讲,超难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一般连续讲不超过10分钟,累计最多不超过30分钟。

3. 发挥主体作用

学校要求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而言,我们要求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教师要适时去引导、点播、激发、唤醒。教师组织好课堂交流,选定好交流的内容,要以那些有价值的引发争议的问题,或发现、提炼、激励的作为交流的话题。交流能够激发思维的火花,有时对知识的理解必须能够说出来,但如果能够清晰流利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意味着有了深刻的理解。

4. 落实分层教学

我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要求教师备课中要有针对性,设计不同教法,编制不同学案,以单元为单位,将学生承包到位,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实现对每个学生的高校教学。

12.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十二

各区属小学、镇(开发区)中心校:

为深入推进全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校本教研能力,打造校本教研骨干团队,扎实落实英语课标精神。根据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经研究,决定举行全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暨校本教研研讨会。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3年11月1号(星期五),会期一天。

上午8:00—11:40

下午2:00—4:30

二、会议地点

师专附小阶梯教室

三、会议内容

1.实验小学、北关小学、师专附小三处学校分别出示一节公开课。

2.三个学校的教研团队依据自行设计的观课量表进行观课、评课。

3.参会教师评课、改课。

4.(1)教研员做观课、评课总结。

(2)教研员基于课标要求规范全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相关内容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

5.具体安排:

节次单位执教教师年级课题

第一节师专附小宋雪瑾五M6U1

第二节实验小学王立强四U6L1

第三节北关小学梁斐三U6L1

第四节师专附小教研团队评课、议课、改课。

第五节实验小学教研团队评课、议课、改课。

第六节北关小学教研团队评课、议课、改课。

四、参加人员

全区小学3—5年级全体小学英语教师

五、会议要求

1.参会教师8:00前签到,8:00以后视为迟到。

2.参会教师要带好教材及听课记录本,会议期间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积极做好评课准备。

3.有事不能参会的教师要向学校或中心校分管教学的校长请假,经校长同意后,上交校长签字并盖章的请假条。

4.会期一天,参会教师一律不准在会议期间请假或是无辜早退。

淄川区教学研究室

13.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篇十三

一、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实践爱与智慧的教育是全体附中人追求的教育使命, 因此, 我们把“人格健全有智慧, 全面发展有特长”作为育人目标。汲取“智为立身之本, 仁为处世之道, 勇为创新之基”的中国文化传统, 我们确立“智、仁、勇”为校训。确立“团结求实, 开拓奋进”为校风、“春风化雨, 厚德载物”为教风、“自尊自律, 自主自立”为学风。实践爱与智慧的教育是苏大附中学校文化的内核。

第一, 校本教研价值导向———为了教育, 在教育中, 基于教育。“为了教育”是指以改进学校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选择教育工作中遇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吸收借鉴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切实的研究, 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在教育中”是指学校教育自身的问题, 要依靠附中人自己的力量解决, 而不是仅仅依赖校外的教育专家。“基于教育”是指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 展开各类研究。

第二, 校本教研的根本方法———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 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 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第三, 校本教研的三个特点———人本性, 反思性, 多维互动性。与传统教学研究相比, 校本教研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第四, 校本教研的三条途径———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以有效教育为目的, 主张强化自己的、真实的、实际的问题追踪和设计, 不断进行过程反思,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熟。这种反思与集体备课, 课堂实践, 同伴探究, 读书学习, 专家指导相结合, 成为校本教研的平台。

二、架构条块互融的校本教研格局

以课题核心为依托, 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以及教育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的需要, 学校把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分成四个系统, 即“人文德育研究系统”、“智慧课堂管理系统”、“教育评价系统”、“创新研究系统”。四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教育教学的策略、办法。

以教师成长期为基准, 举办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是教师发展、培训与评价的实体。它分成三个班, 第一是高级研修班, 以特级教师、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为主体, 其主要任务是带徒弟, 主持课题研究, 开发校本课程, 参与教育管理, 进行教教育评价。其发展目标是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名家。第二是骨干教师研修班, 以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中高级教师为主体, 其主要任务是参与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 担负毕业班工作, 负责班级管理。其发展目标是市区级的名师名家。第三是青年教师研读班, 以未满6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为主体, 其主要任务是研习课堂教学, 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练教学基本功。其发展目标是一年熟悉教材, 三年站稳讲台, 六年成为骨干教师。

以学校管理条块为依据, 搭建四级教研网络。一级, 由校长室领导下的教科室、教务处、德育处实施组织;二级, 全校十一个中心学科组, 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 进行定向思考研讨;三级, 以备课组为单位, 形成了27个研究小组。四级, 教师个体的自主研究。四级教研组织编织成了学校教育研究网络。

三、制订易于操作的校本教研标准

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标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形成教科研课题, 并逐级落实;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 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育研究, 举办专题讲座, 指导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 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 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制定并实施校本培训方案, 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研修;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 整合校内教研力量, 形成教育、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部门主任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标准。负责相关的校本教研流程管理工作, 加强对教师教研的指导和管理, 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 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安排、检查、总结本部门负责的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定期举办教科研沙龙、理论学习、交流研讨、信息交流会;发动相关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 学习教育理论, 提高理论修养, 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依据学科特点和教育实际, 确定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

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标准。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 明确本学科的教育目的与任务, 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 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指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教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并严格执行;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常规建设, 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根据教育实际, 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 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讨课、公开展示课, 及时交流、总结、推广教学经验, 撰写经验体会与论文。

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标准。在教研组长领导下, 负责年级备课和教育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育质量;组织本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教材, 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写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一体化教学设计, 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组织本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观摩学习;做好学科的教学、复习、命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一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工作标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本学期个人的教研重点, 规划本人在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学期结束时认真总结目标的达成情况, 并填写好《教师发展档案》;坚持做好教学七认真, 经常听取专家、同事、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听课进行对比分析,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写好教学反思;在教育实践的同时, 坚持做到“六个一”:主持或参与一个教学研究课题, 开发 (或实施) 一门选修课, 每月写一篇课堂教学叙事案例, 每学期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发表一篇区级以上教研论文、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凡参加外出培训、学术会议、研讨会, 回校后要做一次专题汇报, 交流一篇汇报文章。

要求一线教师做到的工作要求, 校长和部门主任须率先垂范, 首先做到并做好。

四、校本教研的五大创新载体

专题讲坛, 营造“说”和“做”的自主教研氛围。学校组织一线教师轮流担任主讲人, 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名人名言”, “教学一得”。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另一方面可以为同伴提供学习的机会。

一课多研,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互助与反思。针对同一活动内容, 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在研讨活动中, 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 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结束后, 每一位老师都要写下自己本次活动的体会与反思。

同课异教, 激励教师在挑战中博采众长。同一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来设计、演示, 通过对比、分析、研讨, 剖析成功和不足, 相互切磋, 在活动中反思, 在交流中学习, 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产生新的认识,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让不同教师有机会“同台”展示, 不同的风格、个性以及教学现场对生成的调控、激励,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 而是课堂真实的对话者, 既有自我对话的过程, 也有与同伴的对话过程, 形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网络教研, 形成教师间的无障碍教学研讨。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 教师根据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 精心备课,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初稿发布到教研平台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中。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 参与网上研讨活动, 发帖回复修改意见。教研组内进行多轮研课, 反复修改教案, 最终将定稿上传至“集体备课室”中。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 真正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 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同时, 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过程, 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这种校本教研形式, 有效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潜能, 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教育论坛, 收获思维碰撞, 提升教育品质。论坛, 无疑是一种极富“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的方式———无论是有形的茶馆式沙龙, 还是虚拟的网络式沙龙。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智慧与思想发生美丽的碰撞, 实践与探索实现亲切的交融。这是交流的平台, 是学术沙龙, 是展示的舞台。我们要求一场有意义的教育论坛活动, 首先是话题要有鲜明的导向性;其次, 组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三, 交流要有充分的互动性;第四, 成果要有必要的激励性。

校本教研是一种“草根”教研,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是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 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苏大附中的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上一篇:处置室规章制度下一篇: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