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精选12篇)
1.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一
年终总结
弹指间xx年已伴随着我们的脚步急驰而去,穆然回首,才发现过去的一年是充实而又精彩的一年,内心感慨万千,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我们昂首期待未来的时候,在这里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待在新的一年有所改进。
首先感谢公司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给于我信任和支持。自xx年入职以来,近xx年里,在公司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大力协助下,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果。
在这过去的xx年里,生活就像六月的天空一样,有阴有晴。但是有一点却是一直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学习与进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各位领导,是他们的包容和帮助才让我能够在尽可能短地时间内去适应现在的工作这个大家庭。让我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每天都向前迈进,想着目标迸发。
在工作上,经过半年的学习与锻炼,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让我深有体会的是一下两点:
1、方案推荐。可能是刚开始进公司的时候遇到的好时机,一进来公司就协助其他几位同事进行好几个项目的方案推荐文案制作,因此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捡起了许多已经遗忘的知识盲点。我觉得方案推荐是最能考验一个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的。一份好的推荐书,它不仅要求制作人员要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使得整个的推荐书在贴合实际的情况下能将推荐书的关键点写进甲方的心里,更要求制作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空调行业中的各个空调系统,知晓各系统的优点与缺点。
2、方案设计与报价。空调设计可以说是行业里人人都会做的,无非就是主机+末端+管路+控制系统而已。但是如何将方案设计做到在满足甲方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投资与运行成本,这就能考验一个设计人员是否是合格的设计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要敢去想,去思考每一种系统对项目的适应性,要及时跟各方面沟通,把握项目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将方案做到既适应甲方需求,又能降低成本,提高我们的成功率。
3、在为人处世上: 在学习进步之余,我也发现自身有不少的缺点是急需改进的。
1、是工作处事上不够细心;这点只要体现在项目报价与工程投标。在项目报价时也曾经因为不够心细出现过漏项等低级错误。
2、~~~ 在即将到来的x年,主要有一下几点期望及安排:
1、在工程能力上尽量多安排时间去工地现场,熟悉掌握项目施工的整个流程与工艺。
2、···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及时总结与反省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多向领导汇报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总结人:XXX
2.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二
1 目前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一直按照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按照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设置的内容进行教学, 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方式, 不利于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过程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 采用全堂灌输的方式, 教师讲, 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 学习积极性不高。又由于工科专业的特点, 学生对原理知识理解困难, 学生听不懂, 导致专业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的没味, 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
教学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进行, 教学做没有达到统一, 不利于知识巩固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原有的实践教学偏重于对单项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验证, 学生所学的技能大多是孤立的和片面的, 很难适应实际项目工作的需要。
2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项目教学法设计
2.1 课程的设计思路
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通风空调项目为导向进行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课程开发;打破原有知识的体系, 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项目”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的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评价体系。
2.2 课程的内容序化
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进行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针对其工作特性, 在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这门课程中, 主要围绕家用中央空调、全空气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进行教学。同时, 注重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由简单系统的设计, 逐步过渡到复杂系统的设计。按照前后项目知识的逻辑关系,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序化内容见表1。
3 项目教学法在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的教学实践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以实际的空调工程设计为主线,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 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以实际的中央空调工程项目为主线, 按照实际工作步骤, 创设工作情境, 结合专业证书考证,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1 确定项目任务
在“完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 提出明确而适度的项目是前提。下面以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为例, 制定项目教学任务书 (表2) 。
3.2 制定计划
任务提出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整个《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是一个大项目, 它包含中央空调工程负荷计算 (包括excel计算或专业软件计算) 、多联机空调系统选型、新风系统设计、图纸绘制、施工说明等几个分项目。每个分项目的计算设计方案都要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学生对项目进行了解的过程, 也是学生初步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
3.3 实施计划
学生根据所接受的项目广泛地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空调专业网站如筑龙网、土木在线、暖通空调在线等查阅资料、查看实际工程案例和鸿业暖通多联机视频、借助图书资料、专业书籍、空调设计规范、图纸等采集等, 并整理筛选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到与任务相关的空调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将理论学习深化到工程实践应用。
3.4 项目实践
学生对所接受的任务经过分析、查阅, 提出具体的多联机空调系统。这是最重要的过程, 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并继续下一步工作, 做好计算过程记录保存各项计算结果。教师集中答疑解惑, 指导记录学生情况;记录各组各学生项目实施过程情况。
3.5 检查和评估
这是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的评价过程。学生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教师, 包括负荷计算书、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施工说明的编制、图纸绘制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成果给出细致的评判, 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 最好能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了解了自己的任务完成等级, 而且通过教师的评判讲解也感觉受益匪浅。
3.6 考核和信息反馈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强调各项目任务的考核, 突出实践性, 着重从学生参与项目实验的过程,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还要参考实验结果, 项目质量考核占70%。理论知识考核在期末进行, 考查学生对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占总评成绩的20%。平时成绩 (10%) 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平时表现 (积极提问、回答问题) 等。老师还应该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通过与学生座谈, 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应,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 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体现学以致用;重点介绍新技术、新设备, 贯彻新规范、新标准。
总之, 要使《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 积极探索, 学习高职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 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理念合理的融和在实际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具有强实践性和抽象性,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9 (3) :139-140
[2]田娟荣, 刘婷婷.高职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3) :100-105
[3]孙飞.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时空, 2011 (1) :103-104
3.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篇三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电工电子方面的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有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除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的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只是不再是纸上谈兵。
此次课程设计中,我主要担任电路焊接任务,电路焊接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需要胆大心细。面对繁杂的电路,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而且要用心,动脑去想电路如何焊接会尽最大可能地减小焊接过程中的错误。此外,本次实训,让我又重新温习了一下一些芯片的功能及管脚,这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在元器件拿到手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在纸上布局电路,考虑所有的接电源跟接地问题,这也需要一定的电路知识储备,不能盲目地焊接。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游逆而解。
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一门讲道课,给了我许多思,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了解了Multisim软件的工作原理,也懂得了怎样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仿真。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训中,不仅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种其他能力上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最珍贵的事情。
回顾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只是,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篇四
学院:土木学院专业:姓名: 蒋金华学号:
结构设计课程总结
结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团队精神,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设计与计算能力。结构设计内容:
1.用木条和乳胶设计制作如
图房屋结构模型。模型结构的外形
尺寸:长650mm,宽600mm,高500mm。
内部空间不小于550mm,宽500mm,高400mm。尺寸精度控制在+5mm。
2.在该房屋结构模型的顶面
中央作用四个等值竖向荷载,竖向荷载总值为2.5KN。通过抽签确定在房屋的顶部和宽度方向作用两个水平荷载。结构水平向承载能力不小于竖向荷载总值的10%。
结构体系概述 :
纵观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有:框架结构:(缺点:侧向刚度小,侧移较大)
框--剪结构体系:(缺点:对结构设计大赛而言,自重较大)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经典案例为香港中银大厦,由贝聿铭设计,全楼可以说是结构美和建筑美的统一。建筑即结构,结构即建筑。三角形的受力简洁明快,巨型立柱对角布置,使得抗倾覆力臂达到最大,而从底到顶不断缩进,使得结构受力极为合理。
筒体结构体系:(西尔斯大厦应该说也是建筑和结构统一的又一著名案例,成束筒向上逐渐截断,简单却又完美。
框筒结构体系:(著名的建筑如汉考克大厦,核心筒+斜撑)结构构思:
老师在课程之初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上一届比赛的结构图片和情况。在构思上我们遇到难题,不知从何处入手,第一步迈出去很艰难。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尝试,琢磨出自己的方案。同时老师让我们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他,在相应的课程中他逐步为我们解决。方案设计出来还要进行理论计算,木条性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让每个杆受尽可能小的力。同时我们组员之间还进行了讨论,几经修改才最后确定方案。
我们构思的过程大致如下:大胆尝试设计初步方案—向老师反馈问题—确定初步方案—理论计算—组间讨论修正方案—确定最后方案。模型的制作过程:
我们先粘好了外部框架和几个斜杆,由于需要等外部框架晾干之后我们才能继续施工,所以进度减慢了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两个斜杆切削不够精确,不能有效支撑主体结构。而且外部
框架没粘好—不规则,我们只能在以后制作中采取补救措施。我们讨论斜杆之间的连接方式,斜杆与柱子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处理方式,并最终确定。这需要花费我们大量时间,也需要我们团结合作。而且我们为了让结构牢固的粘接,在晚上用重物适当地压在结构上。
两天努力后,只剩下屋顶,可留下的木条不容我们乐观,因为估计不够用。为了保证上部主要受力部位的牢固,我们只得放弃原先用小斜杆加固结构的计划。关于上部受力结构是上放还是倒放还进行了一番讨论,经过分析还是认为上放牢固。就这样整个模型制作完毕。实验结果:
未达到要求。
总结:
5.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五
当前,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 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 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 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制订与实施上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
《空调工程》是暖通空调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所占的学时和学分较重, 需要有较好专业基础做为支撑, 理论性很强且与工程应用十分贴近。所以, 学生掌握起来较为抽象。如何将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 是我们一直寻求的目标, 也是我们对《空调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主要原因。
1 传统方式教学的《空调工程》课程的核心章节及教学特点
传统方式教学的《空调工程》课程的核心章节一般如表1所示:
传统教学方式, 课程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平行结构, 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割,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 专业技能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分割。传授知识时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 未能把所传授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 感觉不到工科院校那种学以致用的氛围。然而, 正是由于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面面顾及的做法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的偏多造成的后果是:①编写课程时所追求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零散的、不成体系性不相衬, 致使所学知识向专业必需能力的转化存在很大困难。②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所读专业的普遍实际意义, 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③由于教学内容偏多, 导致学生无暇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 更无法进行深度探究所读专业的某项技能的具体实际意义, 学而不精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④增加了学习负荷, 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对某些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 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难以避免。
从内容来看, 传统方式教学的《空调工程》课程学习情境是“以内容为中心”, 从知识内容出发, 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从形式来看, 学习情境是“模糊存在”的, 大多是分裂的、虚假、虚拟的场景或情境。从特征来看, 学习情境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局部性的特点。从目的来看, 学习情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储存知识。从基础来看, 学习情境立足于“指导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教师主动存在, 学生被动存在。而且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 项目导入的课程的教学方案及教学特点
项目化的《空调工程》教学方案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 以实际的空调工程设计为主线,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 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 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 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 创设工作情境, 结合专业证书考证,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空调工程》的教学中, 以《某建筑中央空调工程设计》这一项目为载体, 具体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内容包括:中央空调工程负荷计算、室内机选型设计、水系统设计、风系统设计、冷热源设计、图纸绘制、施工说明等。这个教学方案包含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项目任务、知识梳理、资料查阅、项目实施、检查评估。项目化的《空调工程》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2.1 提出项目任务
在“完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 提出明确而适度的项目是前提。就是以一个实际的《建筑中央空调工程设计》这一项目为载体, 让学生设计出完整的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可以设计成风机盘管+独立新风系统、全空气系统、VRV系统+独立新风等多种方式。“项目”的设计要求涵盖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 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既能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知识梳理
任务提出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整个《建筑中央空调工程设计》是一个大项目, 它包含中央空调工程负荷计算 (包括excel计算或专业软件计算) 、室内机选型设计、水系统设计、风系统设计、冷热源设计、图纸绘制、施工说明等几个分项目。每个分项目的计算设计方案都要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学生对项目进行了解的过程, 也是学生初步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
2.3 资料查阅
学生根据所接受的项目广泛地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空调专业网站如筑龙网、土木在线、暖通空调在线等查阅资料、参观实际工程、借助图书资料、专业书籍、数据表、图纸等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并将有用的信息筛选整理出来。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到与任务相关的空调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也是学生深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应用的过程。
2.4 项目实施
学生对所接受的任务经过分析、查阅, 提出具体的方案如采用风机盘管+独立新风系统或全空气系统还是VRV系统+独立新风等方式, 并按选择的方案实施。这是最重要的过程, 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否付诸实践, 其设计正确与否, 都只有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最终加以验证。
2.5 检查评估
这是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的评价过程。学生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教师, 包括负荷计算书、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施工说明的编制、图纸绘制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成果给出细致的评判, 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 最好能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了解了自己的任务完成等级, 而且通过教师的评判讲解也感觉受益匪浅。
在学习情境开发与设计中应把握的总原则:①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②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③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开发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特征原则;④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取工作步骤。
3 结语
《空调工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应针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 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体现学以致用;重点介绍新技术、新设备, 贯彻新规范、新标准。
对于《空调工程》课程教师来说, 项目课程的建设, 意味着传统的课程体系被打破, 将需对工作任务所需的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建构;项目课程的教学, 意味着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 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摸索。故此, 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然而项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大力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总之, 要使《空调工程》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 积极探索, 学习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 改变抽象的、纯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理念合理的融和在实际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无论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处于动态改革期,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改革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了目前《空调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 并提出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关键词:空调工程,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6.课程设计总结 篇六
最后,我觉得两个星期的时间虽然过的很快但是非常的充实。在这里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2、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高频电子线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掌握了焊接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资料,也了解了收音机的构造及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7.色彩课程设计总结 篇七
1.首先,一定色调的会在一定的波长附近光谱反射率比较高,如青色在波长450~490之间比较高。
2.而当色调和彩度一样时,明度越高,光谱反射率曲线整体都比明度低的同色调同彩度样品要高。
3.而彩度直接影响光谱反射率曲线的起伏程度,如我做的彩度较低的黄、较暗的蓝绿色、较暗的紫色,跟Y100、C100、M100相比,会发现并不会在某个波长区间数值特别高。所以说,彩度越低,各种颜色所占的比例越相差无几。
对于光谱三刺激值的计算过程,我认为:
1.把握好固定值很重要,可以使计算更快速,因此,我创建了“计算随时备用公式”工作表,该工作表包括光源相对光谱功率分布、x(λ)等、加权函数S(l)x(l)等、还有光源的色品坐标,在画xy色品图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画出光谱轨迹。而这些基础的数据,正是导致加权与非加权的差异的基本原因。
2.而在最后的结果中,加权与非加权其实差别不多(但是色品坐标差别很大,可能因为xy本身是比例的缘故),让我意外的是,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还是挺大的,通常偏小,是因为样品的磨损?打印过程的误差?估计都有关系。
3.关于图表的分析,我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颜色刺激对比图和在工作表“颜色三属性与光谱反射率”中“彩度:.....”对应的三条曲线几乎是一样的,这才让我想起这个正是与光谱反射率有莫大的关系。
4.而在两个图表“椎体细胞对..."中,明显椎体细胞的三对视素有各自“管辖”的区域。而对比两个图表,发现该颜色在外观呈现的主要颜色区间,在对于区间三条叠加起来会明显的多。5.关于色品坐标图,我正好用的三个样品就属于彩度比较低(用于1-1对比彩度的灰色成分较多的代表),所以这三个点都距离光谱轨迹较远,特别是紫色(记得老师说紫色的视觉差别远比黄绿色系的小,但实际数据上已经偏离很远)。
对于与显示器RGB有关的心得体会:
1.对于单色梯尺,其中XYZ因为与RGB是某种线性换算得到的,所以X对应R,以R为例子,随着r数值的增大,三刺激值都有增大,最多增加到30几左右。
2.而色品坐标xy,则很明显r数值越大,x越大(比例的数学问题,很好理解)。3.然后Lab则不能直接用红绿蓝来衡量,L*是明度,而由于显示器上颜色与反射物体的性质是有质的区别的,数值越大,所响应的与光有关的物质也越多,因此L*越大,而ab则对于偏红偏黄,因此,r的单色梯尺中,数值越大,当然越偏红,所以a会越来越大,而且数值会很大,到255达到顶峰;g的a*,由于与红色是补色的缘故,会变成负值,而且到达255时,负得很多,而蓝色因为与黄色是补色,越接近255,b*负得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rgb哪个梯尺,数值越大,L*、a*、b*都会增大(负的也负得多)。4.对于三个要测样品(即其中两个是255,另外一个0的),有了对单色梯尺的分析的基础,XYZ和xy明显是对应颜色数值会相对大很多。5.而L*a*b*则分别与亮度(数值越大越亮)、还有红绿为补色,蓝黄为补色的这个关系来分析即可。
5.对于两张Lab的图表,会发现,之前自己的以为饱和红就是在x正轴上,其实不然,因为红色肯定跟绿色不搭界,所以只能出现在第一象限,因为是红色,所以a肯定比b稍大。饱和蓝、饱和绿可以类推。
6.而饱和品,也由于与绿色相反,不可能出现在x轴的负半边,而品从常识来说类似与由一定比例红色与蓝色调配的颜色,所以在b的负半边,又因为更偏红,所以a的绝对值更大。7.显示器色域不超过光谱轨迹范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出现光谱色之类的颜色,以为显示器很亮,其实也不然,发现在蓝色区域的某个点,显示器能达到光谱色。
8.而且原色梯尺在Lab上也不是笔直的,再次证明视觉的色差系统与CIE XYZ的色差有一定区别。
关于油墨颜色特性分析,我发现:
1.实地的青品黄还是有一定的色灰。而眼睛上觉得黄色与青色比品色要鲜艳,也能从色纯度、色灰的数值上看出,这些各种公式,对于定义一个颜色的心理描述有很大帮助,在服装、印刷工业上也有很多帮助,不仅仅是用浅显的差别大跟小去衡量。
2.CMYK值也是随着C的数值减小,对于的C值减少,而且别的值也一起减少,类似与RGB,LAB与xy也类似。
3.测量出来的网店面积率都有扩大
关于叠印油墨和钮介堡方程
1.发现网点面积率和XYZ互相算,有时差别会很大,但叠印会使差别降低。
8.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八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是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检修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使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胜任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及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课程的目标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以常见车型为实例 , 系统阐述了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和故障诊断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零部件和总成的基本检测与维修技能, 掌握汽车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 能熟练使用空调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 能阅读英文维修资料, 及时了解汽车空调的最前沿技术, 做到懂原理、能诊断、会检修, 同时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按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做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学习与工作一体化, 通过学习体验工作, 通过工作学会学习,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体现高职“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对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 构建相应岗位或岗位群, 分析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 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针对不同能力层次进行能力分解, 设计具有层次差别的工作任务, 规划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 , 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 针对每个教学点我们设计了若干实际工作任务, 各个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 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逐步完成工作, 直到完成任务, 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知识点。
3.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 ”、“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充分与行业企业合作, 利用企业的汽车维修资源优势 , 建设高水平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自主学习, 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 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围绕相关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体系学习课程, 采用情景式教学设计, 全课程分为5个项目。根据行动体系学习课程特点, 教学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具体如下:
1.实训和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引入最新课程设计理论, 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重组课程结构。围绕专业相关岗位, 以企业典型工作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 在若干个学习情境中将有关汽车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嵌入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技能, 理论由浅入深, 技能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有实践的感性认识, 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理性分析。
2.理论实践高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门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实物, 配置了学生实训设备。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始就是接受一项工作任务并完成它。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员也是学徒, 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 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工作, 并在进行中讲解相关知识, 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做。在这种模式下, 学习目的性强, 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
3.建立符合岗位需求和嵌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和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 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任务完成、课业总结、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方式, 考核内容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劳动规范遵守、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 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 鼓励以各种职业资质考证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级考证代替一般考试; 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确定。
4.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
(1) 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聘请国内汽车空调方面的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 使课程内容、模式与企业接轨, 适应汽车空调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
(2)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情境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体验企业文化, 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 由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亲自授课, 2名教师协助, 通过实践, 学生普遍反响良好。
(3)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业余时间, 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 学习企业工位布置、维修站经营程序、汽车空调保养维修程序、行业情况及发展。通过实习, 融入企业的工作过程, 巩固汽车空调的基本知识及维修技能, 不断提高对汽车空调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故障能力。
参考文献
9.课程设计总结优秀 篇九
作为一名公路造价专业的大二学生,我觉得做公路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已度过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课。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如何去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如何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课程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大量的设计资料了。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查阅这方面的设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在做公路课程设计,但我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可以抛开实际尽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而我们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是构想,永远无法升级为设计。其次,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运用到了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如:cad制图、纬地等。虽然过去从未独立应用过它们,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我发现效率很高,这是我做这次课程设计的又一收获。要做好一个课程设计,就必须做到:认真、细心。
设计过程,好比是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常有一些不如意,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经验和自学,若遇到实在搞不明白的问题就会及时请教老师,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10.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总结 篇十
《机械系统设计》结课综合设计(论文)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4 姓 名 123456789 学 号 08041406 开课系室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系 结课日期 2011年 11月30日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总结
总体概述:本门课程名叫机械系统设计,不同于我们以前所学的机械设计。上学期我们所学的机械设计是以机械零件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设计;而在本门课程中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机械系统,包括原动机、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辅助系统,进行的是整机设计。
下面就根据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对机械系统设计过程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方案设计
在接到一个设计任务后,首先要明确设计任务是什么,并对其进行功能方面的分析,针对要实现的功能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大体步骤如下:
1、设计任务抽象化——一般用黑箱原理来表示。
2、确定工艺原理——设法确定黑箱所要求的能实现作业对象转化的工艺原理。
3、确定技术过程——按照选定的工艺原理确定转化所需的程序及其顺序。
4、引进技术系统并确定系统边界——根据技术过程的要求确定机械系统的具体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各个子系统。
5、确定功能结构——进行功能分解。
6、确定设计方案——分以下三步:寻找实现分功能的方法和载体;构建形态学矩阵;确定基本结构布局。二:总体设计
1、初步总体设计——根据设计方案绘制总体布置草图,进行初步计算和运动分析,并进行初步技术经济分析。注意改进薄弱环节,必要时应对方案中的关键技术系统进行试验研究。
2总体设计——对初步总体设计做进一步完善,形成技术文件和图纸。1)设计任务书、技术任务书;2)机构运动简图和系统简图;3)总装配图及关键部件装配图;4)电、光、气、液控制图;5)总体设计报告书及技术说明书。
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步骤有:执行系统的布置、传动系统的设置、操纵件的布置、总体主要参数的确定等。
三:原动机的选择
动力机的选取的依据是工作载荷的类型,常用的原动机主要类型有:电动机、液压马达、气压马达、以及内燃机。
电动机作动力有以下优点:驱动效率高,与工作机连接简便,种类和型号较多,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机械的工作要求。此外,电动机还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的控制简单,可实现远距离测量和控制,便于集中管理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其不足之处就是要用电源,这对野外工作的机械及移动式机械如钻机来讲,使用受到限制,因为可能有时无电源。
液压马达作动力机时有以下优点:可以获得很大的机械力或转矩。与电动机相比,功率/重量比大,因而运动件惯性相对小,快速响应灵敏度高。液马达还可以通过改变流量来调节执行机构的速度,改变运动速度方便,易实现无级调速。其局限性为:要有高压油供给系统,液压元件加工、装配要求高,易漏油并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机械的运动精度。
气动马达作动力机时有以下优点:与液压马达相比,工作介质为空气,易获得、无污染。维护简单,成本低,对易燃、易爆、多尘和振动环境适应性好。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空气可压缩,因而气动马达工作稳定性差,噪音大,输出扭矩不大,只适用于小型和轻型机械。
内燃机作动力时有以下优点:自持能力高(只要备足燃料和油料,可独立工作),功率范围宽。其缺点是:对燃料(柴油或汽油)的要求高,内燃机排气污染。噪音都较大,而且结构复杂,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不能带负载启动。
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如何选择动力机的类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考虑:
1、工作机的负载特性和要求:包括工作机的载荷特性、工作制度、结构布置和工作环境等。
2、动力机本身的机械特性:包括动力机的功率、转矩、转速等特性,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要使动力机的机械特性和工作机械的负载特性相匹配。
3、进行经济性比较:包括能源的供应和消耗,动力机的制造、运行和维修成本的对比等。
除上面所说的三个方面外,有些动力机的选择还要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例如,室内工作的机械就尽量不要用内燃机作动力机。四:传动系统设计
传动系统的作用是联接动力机与工作机,即把动力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执行机构或执行构件。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传动系统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液力传动、气力传动。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变速装置,起停和换向装置,制动装置及安全保护装置。
变速装置是传动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改变动力机的输出转速和转矩,以满足执行机构的要求;常见的变速装置有以下几种:变速齿轮变速机构、滑移齿轮变速机构、离合器变速机构、啮合器变速机构。
起停和换向装置的作用是控制执行机构的起动、停车以及改变运动方向,那么对起停和换向装置的基本要求是:起停和换向方便省力,操作安全可靠,结构简单,能传递足够的动力。
常用的起停和换向装置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按钮或操纵杆直接控制电动机实现起停和换向,另一类是用离合器实现起停和换向。选择方案时应考虑执行机构所要求的起停和换向的频繁程度、动力机的类型与功率大小。
制动装置:动构件具有惯性,所以制动停车时不能立即停止,而是逐渐减速后才能停止运动。为节省停车时间,对于起停频繁或运动构件惯性大、速度高的系统,要设置制动装置。制动装置还可用于机械一旦发生事故时紧急停车,或使运动构件可靠地停在某个位置上。机械系统对制动装置的基本要求是:工作可靠、操纵方便、制动平稳、时间短,结构简单、尺寸小、磨损小、散热良好。
常用的制动器有摩擦式或非摩擦式两大类:带式制动器、外抱块式制动器、张蹄式制动器、磁粉制动器 安全保护装置:
有些机械在工作过程中载荷经常变化,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可能过载,如这时本身无保护装置的话,应在传动链中设置安全保护装置,以免传动机构破坏。本身具有保护作用的传动链有带传动、摩擦离合器等,而传动链中的安全保护装置常见的有安全离合器或安全销等。当传动链所传递的转矩超过规定值时,安全保护装置中联接件会折断、分离或打滑来停止或限制转矩的传递。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销钉安全联轴器、钢珠安全离合器、摩擦式安全离合器等。另外,从系统的变速形式(是否连续)来看,变速部分可分为有级变速传动和无级变速传动:
有级变速传动系统常有变速齿轮传动、链传动或变速带传动组成。在一定的变速范围内,其输出轴只能得到有限级数的转速。在有级变速传动中最基本的变速装置是二轴变速运动,即在两根轴之间用一个变速组进行传动,二轴变速传动可实现二至四级变速。若要求的变速级数多于四级时,可以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速组串联而成的多轴传动装置。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要求转速在工作中连续变化;(2)探求机械的最佳工作状态;(3)带负载启动的机械要求在低速启动;
(4)需要协调机械系统中几个执行机构之间的运转速度。无级变速的类型主要有:电力的(直流变速、交流变速)、流体的(液力的耦合器、变矩器、液压变速)和机械的(利用摩擦传动机构实现)。五:执行系统的选择
执行系统是用来完成机器预定功能的组成部分。一部机器可以只有一个执行部分,也可以有多个执行部分。
常见的可用于执行系统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在选用时要根据预定功能的运动形式选择合理的机构来完成预定的运动。六:控制系统的构建
机械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各执行机构应根据生产要求,以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运动,而各执行机构的开始、结束及其顺序一般由控制系统保证。
机械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有:
1)使各执行机构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运动。2)改变各运动构件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3)使各运动构件间有协调的动作,完成给定的作业环节要求。4)对产品进行检测、分类以及防止事故,对工作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及时报警并消除。控制系统的要求: 1)稳定性要求
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参数,与输入无关。若控制系统在任何足够小的初始偏差作用下,其响应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为0,则称该系统具有渐近稳定性。反之,在初始条件影响下,若控制系统的响应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发散,输入无法控制输出,则这样的系统为不稳定系统。任何一个系统能进行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是系统必须是稳定的。2)响应特性要求
系统的响应特性包括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① 动态特性:过渡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常用系统的阻尼特性和响应速度来表征。
② 稳态特性:闭环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用稳态误差表示和度量,它是当t时,即过渡过程结束时,系统的实际输出y(t)与参考输入所调整的期望值yr(t)之间的差值。控制系统的组成:
无论多么复杂的控制系统,都是由一些基本环节或元件组成的。
1)给定环节:给出与反馈信号同样形式和因次的控制信号,以确定被控对象“目标值”的环节。给定环节给出的信号可以是电量、非电量,也可以是数字量或模拟量。
2)测量环节:用于测量被控变量,并将被控变量转变为便于传送的另一物理量(一般为电量)的环节,常用的有电位计可将机械转角→电压信号,测速发电机将转速电压信号,光栅测量装置将直线位移→数字信号。
3)比较环节:比较环节是将输入信号X(s)与测量环节发出的有关被控变量Y(s)的反馈信号B(s)进行比较的环节。
4)校正及放大环节:通常偏差信号很小,为了实现控制,要将偏差信号作必要的校正,然后进行功率放大以便推动执行环节,常用的放大类型有电流放大,电气—液压放大等。
5)执行环节:执行环节用来接收放大信号的控制信号,驱动被控对象按照预期规律运动的环节。执行环节一般是能将外部能量传递给被控对象的有源功率放大装置,工作中要进行能量转换,如把电能通过电机转换成机械能,驱动被控对象作机械运动。七:其他辅助系统的配备
1、操纵系统:是把人和机械联系起来,使机械按照人的指令工作的机构和元件所构成的总体。操纵系统的作用和要求
操纵系统的作用是完成信号转换,也就是把人施加于机械的信号,经过转换传递到执行系统,以实现机械的起动、停止、转向、变速、变力及制动等目的。
操纵系统虽然不直接参与机械做功,对机械的精度、强度、刚度和寿命没有直接影响,但机械系统性能的好坏,功能完成情况及操作者工作强度等,都与操纵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对操纵系统的设计有下列主要要求:
1)操纵轻便省力。尽可能地减小操纵力,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符合人机工学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还可提高操纵系统灵敏度,达到对机械系统的灵活操纵。
2)操纵行程适当。操纵的行程应尽量在保证人体不动的情况下,上、下肢能舒适达到的范围。
3)操纵件定位可靠。操纵件应能长时间可靠地保持在某一操作状态的位置,不能因其它操纵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操作状态。
4)操纵系统的反馈准确迅速。操纵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反馈性,使操纵信号准确迅速地反馈给操作者,以便操作者及时判断操作的效果,并作出新的操纵决策。
5)操纵系统应具有可调性。操纵系统应能进行必要的调节,以保证系统的元件磨损后,经过调节仍能达到操纵的效果。
6)操纵方便和舒适。为达到这一要求,不仅要求操纵力和操纵行程的大小舒适,而且操纵件的形状、尺寸、布置位置、运动方向和各操纵件的标记、操纵顺序等都要符合人体状况和动作习惯。
7)操纵安全可靠。操纵系统应保证实现预定的操作功能,防止错误的操纵或操纵失效。
2、机械基础的设计
机械工作时的全部载荷都由它下面的地层承受。受机械载荷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机械向地基传递载荷的中间结构体即为基础。机械基础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强度方面的要求:避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破坏和开裂; 2)刚度方面的要求:避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或倾斜; 3)振动方面的要求:避免过大的振动,以免影响机械本身的正常工作及邻近机械、设备等的正常使用;
4)经济性要求:机械基础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应有良好的经济性。
机械基础设计的一般规定:
1)基础设计时应取得机械基础的基本资料;
2)机械基础宜与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以及混凝土地面分开; 3)当管道与机械连接而产生较大振动时,管道与建筑物连接处应采取隔振措施;
4)当基础的振动对邻近的人员、精密设备、仪器仪表、工厂生产及建筑物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取隔振措施; 5)基础不得产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降;
6)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机械,应在其基础上设置永久的沉降观测点,并应在设计图中注明要求。在基础施工、机械安装及运行过程中定期观测沉降情况,并作记录。
11.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一
(一) 行业发展状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配套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入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对周围环境的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地增强。合理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给排水工程和电气设备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 还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据美国BOMA的研究显示, 适宜的热湿环境和电气照明条件能够提高生产率达18%。在更多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和电气设备系统, 就无法进行各种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
在本世纪初,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厦门、南京、南宁等地的智能大厦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其规模和技术逐渐和国际接轨。仅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新建现代化建筑200多幢, 规模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 甚至超过了纽约金融中心的建筑规模。因此, 随着我国的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 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这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二) 人才需求分析
1)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又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发展迅速。通过对中国BAS市场的调查, 2004年市场的消费额为80亿元人民币, 2009年为150~200亿人民币。暖通空调系统控制管理, 即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自动监测, 在保证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能耗。这方面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暖通空调方面的运行管理和维修人员。2) 尽管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就大城市而言。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传统能源结构已有所调整, 加上油品供应的市场化, 使得我们暖通空调的能源有了更多的选择或多元组合。燃油、燃气锅炉、直燃式冷热水机组成为发展趋势。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方面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发展很快。近年来空调负荷增长迅猛, 暖通空调方面的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一般达到30%, 甚至达到50%~60%, 造成严重缺电现象。冰蓄冷系统可以削减用电负荷高峰, 缓解电力紧张, 减少电力建设投资。同时, 在实行分时电价差制度的条件下, 可使用户运行费用大幅度减少。也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管理高级技术人员。4) CFC冷媒替代技术形势严峻。作为发达国家, 1996年1月1日起不再生产CFC物质, 替代它们的物质也基本确定。但对现在还在使用以CFC为工质的制冷设备的工质替代或设备替换、改造是一项较大的复杂工程。也迫切需要高层次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5) 随着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 新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 如变频调速装置、VRV空调系统、水源热泵技术等等都需要现代化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修等方面技术的高层次的人才。6) 暖通空调工程需要掌握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需要学习和掌握暖通空调、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三) 专业教育现状
2年月下目前, 一般高等院校多培养科研、设计型人才, 而不培养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方面的人才, 中专毕业生受学习时间、自身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的限制, 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暖通空调工程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等方面的要求。暖通空调技术在我国前途广阔, 人才市场需求量大, 迫切需要掌握相应的高层次技术的人才。因此, 搞好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二、专业改革指导思想
(一) 以综合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 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 调整专业方向, 确定培养培训规模, 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 邀请企业的专家深入地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重要作用。要增强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 兼顾适应性。既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实际工作能力, 又有一定的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和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适应企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关注世界和我国建筑设备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 及时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体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克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结合专业要求, 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 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资源, 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 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 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项目, 不仅要适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历教育, 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三、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建筑设备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 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毕业后可在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建筑设备生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咨询、监理、预算、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 业务范围
1) 从事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编制与招投标、工程预决算等工作;2) 从事企事业单位或物业管理公司空调系统、热交换站、制冷设备、供热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的检测、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3) 到设计单位从事空调、热交换站、锅炉房、供热、采暖及建筑给水排水、民用建筑照明等设计及工程监理工作;4) 也可从事空调、供热、锅炉、给排水等设备的销售、设备组装、售后服务工作。
四、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核心课程分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专门化方向课程 (施工安装方向、运行管理方向、设备维修方向) 、毕业实践五个模块。第一、二、三学期集中安排公共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第四、五学期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 在企业需要, 学生自愿的前提下, 进行专门化教学;第六学期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相应岗位的毕业实践, 使企业能按岗位需要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内容, 毕业即能就业, 达到企业和学生双赢的目的。专门化教学整合新课程及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一) 施工安装方向
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安装技术、建筑设备工程造价与管理、施工安装实训、毕业实践。要求学生具有一般测量仪器的使用能力, 能熟练地进行定位、放线、抄平、复核工作, 并能进行小面积的地形测绘, 使学生掌握管线测量的操作技能。掌握管道加工连接方法、质量标准, 掌握采暖、给排水、空调等系统安装程序、方法、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掌握安装工程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基本方法, 掌握现场施工管理方法。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工程中设备与管道的安装程序、安装方法和质量要求。并取得1~2项初级工或中级工证书。熟悉现场工程技术员的内、外业务。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工程中设备与管道的安装程序, 安装方法和质量要求, 现场实际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方法, 提高解决现场实际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能力, 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
(二) 运行管理方向
自动控制与热工测量、暖通空调运行管理、运行管理实训、毕业实践。要求学生熟悉热工测量仪表的类型、性能及使用方法, 自动调节设备的工作原理, 了解暖通空调工程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构成, 掌握热工测量的方法与步骤。掌握供热系统、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的调试、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运行管理的规程、制度和方法;具备分析和处理一般系统故障, 使系统正常、安全、经济运行的管理能力。校内外运行管理实训, 学生亲自参与建筑设备系统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操作、管理及维护, 熟悉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内、外业务。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空调系统, 消防系统, 采暖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法, 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的能力, 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
(三) 设备维修方向
12.专业课程设计总结 篇十二
陆蓉 杨祎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西安 710121)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与研究,使其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课引导、改善实验环境、合理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设计内容,通过自由选题、设计、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 423.07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Lu Rong Yang Yi(Department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Institute of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nov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proprietary innovation talents.Study interesting of students is aroused by live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good experiment condition and reasonable themes.Process evaluations make students more careful to complete projects.Sense of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trained by free selection from themes, design and reality of systems.Keyword: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talent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就不断增加。信息的发展体
[1]现了光电子技术存在的重要性,光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
[2,3]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向。
[4]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偏少,内容陈旧,特别是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视力度,从而使专业课程设计在创新人才培[5-7]养中起到它应有的重要作用。探索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意义
专业课程设计是理工科的学生在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后,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设计的一门实践类课程。通过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查阅参考资料-熟悉原理-方案设计-仿真模拟-搭建系统-调试-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设计不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
[9-10]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专业课程设计在大学生的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1 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对于理工科学生,尤其是光电子技术专业来说,一旦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会觉得知识面一下拓宽了,要学的内容很多,有时候相互之间也很难看出联系;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会有很强的畏难情绪。通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和理解,在具备了感性认识之后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一种互动。2.2 培养专业兴趣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努力实现一个小系统,会因为成功带来很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对专业产生兴趣,提升自信心。
2.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内容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题目具有连贯性,从浅到深,实验体系逐渐完善,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软硬件的模块化设计和调试方法,以及对专业仪器仪表的认识和熟练应用,为其走向就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2.4 增强就业竞争力
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难,不仅仅是因为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还因为用人单位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训练,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这些丰富的实践经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方案
我们对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3.1 加强前期引导,提高设计效率
理论教学引导:理论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兴趣,将课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融汇贯穿到理论教学中,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对课程设计产生了一种期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实验环境:针对于部分对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老师给于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自由做实验,从基础实验做起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积累经验,产生新想法、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合理设计题目: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题和组队。学生也可从前面的开放性实验的新思路中继续深入题目,实现功能更加完整和性能优良的系统。
根据学生的兴趣,把题目分为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实现两大部分,题目中还包含了现在不断普及的单片机、FPGA、ARM的模块,使学生在学习光电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把单片机、FPGA、ARM做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实现光电真正结合的目标。这种方法不但帮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还扩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例如:数字光发送接收系统要求学生做出数字信号源、光发送、光接收三大部分,可以采用分立元件、单片机、光源、光检测器等来共同实现这一系统;光时域反射仪的设计与实现也包括窄脉冲发生、光发送、弱光检测三大部分,除了分立元件、FPGA/ARM、光源、光检测器,还有光环行器等无源器件的应用。
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把题目难度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为简单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实现题目的基本要求,增加自信心,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难度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较好的完成题目要求,并对其加以一定的完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他们对题目有浓厚的兴趣,本身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地完成题目要求,并且有一定地深入。3.2 优化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自由选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自由组成2~3人的小组。
查阅资料:学生根据所选题目,分析题目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熟悉题目的基本原理,有了较为明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给出原理框图或流程图。
方案设计和仿真:在清楚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开始设计方案,并借助现有的各种仿真软件先进行理论分析,初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再进行成本分析,证明方案的可实现性,最终给出详细的设计图和设计说明。
搭建系统和调试:根据所设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器件和仪器仪表,搭建系统,通过不断地调试,达到基本的题目要求。
数据分析和完善:测试所搭建的系统性能,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同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所存在差别以及导致因素,进行新一轮地调试,从而进行功能完善,争取达到最佳的效果。
报告总结:在完成题目要求、实现设计内容后,必需要写一份详细的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中给出题目要求,分析过程,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实现方案和系统性能,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和可进一步改善的内容。总结报告也是专业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对所有工作的陈述,原理是否清楚、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正确、结果能否符合要求从中可以一目了然,学生在整个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也能看出来,这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练习。
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以前限定实验器件的要求,除了实验室提供的常用器件、芯片及耗材,还给出一定经费,对于实现特殊功能的芯片或器件由学生自己去购买,这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给设计带来 “闪光点”,还间接锻炼学生的考虑成本、选材和采购的综合设计能力。专业课程设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不但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优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互相帮助加强同学间的沟通;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着每个小组的设计进展,给与合理的引导和及时的督促,帮助学生解决难以跨越的问题,提醒学生合理的安排时间,可以按期完成设计要求。3.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把专业课程设计考核分阶段进行三阶段考核。
第一阶段考核-理论设计阶段,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清楚基本原理和题目要求,结合现有条件,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论证方案可行性。此时考核,使小组的每个成员本都要清楚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
第二阶段考核-系统调试阶段,选择合适的器件、耗材,搭建系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不断的调试。调试过程需要学生的认真操作,细心观察, 详细记录,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本阶段考核有利于学生总结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如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老师及时纠正,可帮助学生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进展较慢又较为胆怯的小组,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增加小组克服困难的信心。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阶段,各小组完成系统调试并符合题目设计要求,可申请老师验收。本阶段考核,要求各小组展示设计内容,测试系统性能,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总结理论设计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次考核学生能够从中找出不足,积累经验,为系统的性能完善提出新想法。
实践表明,分阶段考核使学生开始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分阶段考核给学生一定的紧迫感,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完成阶段任务,不至于拖延时间。分阶段考核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使专业课程设计具有好的教学效果。分阶段考核有利于老师掌控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控制整体进度;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以纠正;有利于老师明确小组成员的区别,给出合理的考核成绩;有利于老师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发挥自己的特长。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里面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合理的题目设计,让学生进行自由选题、方案设计、系统调试和实现、数据分析和完善,并采取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体现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有效地改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养成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专业课程设计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课题,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推荐阅读:
空调设计开题报告11-05
车间通风空调设计方案06-13
暖通空调设计流程07-16
空调维修工作总结11-20
空调运行工作总结12-02
空调销售员的工作总结12-13
物业工程部空调工作总结报告08-25
集团机关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改造技术总结08-26
电机课程设计总结10-05
物流课程设计总结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