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思维方式

2024-08-19

员工思维方式(17篇)

1.员工思维方式 篇一

系统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2.员工思维方式 篇二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3.逆向思维,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 篇三

关键词:相反;求异;由果索因;知本求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95-1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计算13-8时,可以顺向思考,先用10减去8等于2,再用2加上3等于5,也可以逆向思考,几加上8等于13呢?数列1、2、4、8、16,从左往右看,依次扩大2倍,如果从右往左看,依次缩小2倍。逆向思维,是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着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养成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形成有效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通过比较辨析,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有两条腿”这句话是对的,如果反过来说“有两条腿的是人”将是一个笑话,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也有类似的“正反话”。如“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这句话是正确的,不妨反过来出示“1公顷的土地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去辨析。学生从中感悟到:只要面积有10000平方米,都可以叫做1公顷的土地,跟这块地的形状没有关系的,如长5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土地,面积也是1公顷。

又如学生牢记的一句话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如果出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判断,学生会凭直觉判断是正确的。

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你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不一样的梯形吗?学生很快想到很多种方法(如下图)。学生根据示意图能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了。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只是为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样的辨析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防止学习知识的误区,引导学生正反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二、通过检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在计算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去检验计算的正确与否,检验的目的不仅为了判断结果的对与错,更为了培养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1.验算一遍会更好。

如这样一个问题:□÷9=6……☆。☆最大是( ),此时□是( )。很多学生能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确定☆最大是8,再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得到□等于54+8=62。问题并没有结束,学生的解答一定正确吗?此时应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将62放到除法算式里,重新计算一遍。

2.不怕失败,重头再来。

把下面的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精确到百分位)3.154≈( ),3.148≈(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是3.14,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很多学生以为最大填3.149,最小填3.141,如果不去检验就做错了,因为3.149≈3.15,虽然3.141≈3.14,但不是最小的。

学生积累经验,不停尝试最终会得到最大的三位小数是3144,最小的三位小数是3.135,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意志。

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有效的逆向思维策略

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逆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反其道而行”。

如课堂上出现这样一道问题:将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自然数,得到另一个新的分数与12相等,请写出这个自然数。

班上许多思维敏捷的同学都能直觉猜出结果,却不清楚其所以然。因此,我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思维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不一会,方法出现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列表:

分母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分子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从表上可以看出1428与12相等,所以这个自然数为28-19=9。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肯定会想其他方法。这时,一位同学说道:先写出与12相等的分数有1020,1122,1224,1326,1428…,通过比较,1428是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9形成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正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都闪现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4.表彰员工的最佳方式 篇四

对于企业来说,仅仅依靠天花乱坠毫无重点的应用指南或者犹如空中楼阁般言不由衷的表彰系统是无法实现对员工进行有效表彰的目标。而市面上存在的绝大部分正式表彰项目都属于利用空头支票形式来表扬员工意图达到获得鼓励效果的类型。

具体到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来说,表彰和鼓励员工的正式项目其实属于并不需要的部分。领导者只要遵循文章下面给出的建议,就可以让员工们获得应有的表彰:

将所有员工都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对于领导者来说,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获得与众不同的表彰。不少人喜欢当众表扬的形式。但也有人会热爱私下鼓励的做法。并且,领导者进行表彰的时间也并不需要墨守成规;正确的做法是找出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并予以鼓励。

应该尽早尽快作出表扬。众所周知,鼓励和激励效果之间存在着与时间相关的反比关系:等待的时间越长,带来的效果就越低下。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最佳做法就是在员工完成任务后立即作出表扬。绝对不应该等待所谓的“正确时间”,这是因为现在就属于唯一正确的最佳时间。

为了表明自己确实了解实际情况,在进行表扬的时间应当进行详细说明。尽管例行公事般的表扬也可以起到不错的鼓励作用,但针对具体事实作出的赞扬却能够带来无以伦比的效果,

对于领导者来说,不要只限于告诉员工们做得不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出他们做得不错的具体原因。这样的话,员工们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表扬带来的快乐,而且也知道上级确实非常关注自己的工作。

展示出真诚。所有人都听到过言不由衷空洞无物的虚假表扬。老板每月都会下来转一圈,说几句:“感谢大家的努力”就属于这样的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在确实认识到员工们的辛勤工作与成就时,才能作出发自内心的真诚表扬。

进行表扬的时间,应当跳过建设性的批评。“大家做得非常好,只是下一次......”之类的说法只会让所有员工记住他们是在哪里做错了或者下次应该做得更好。如果需要给出建设性反馈意见来说,领导者应当寻找其它专门时间来单独进行说明。在进行表扬的时间,领导者应该让员工们心里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积极寻找一切机会表扬员工。人们都受到过寻找重点、确认问题以及消除错误方面的培训。但通常很少有领导者受到过找出员工出色表现方面的培训。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每天都应该花点时间找出下属工作中的闪光点来。(最终,对于员工们众多的出色表现,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惊讶。)

利用惊喜带来的催化剂作用。获得意料之外的表扬可以给员工带来令人难于置信的强大效果。对于员工来说,尽管获得月度最佳员工奖可以带来极为不错的感觉,但因为出色工作在会议上获得当众表扬所带来的热情会更高。

见缝插针有效利用所有可以进行“表扬”的机会。对于领导者来说,认识到员工的出色之处属于非常容易的工作。而他们之所以非常出色,就是因为可以努力开展工作。因此,领导者应该利用所有可能机会来进行表扬,给与员工们应有的认可。很多时间,人们所需要的仅仅就是一点点关心和鼓励。

5.歌唱思维方式 篇五

从常规角度来看,声乐是经验、技能和技巧传授的课程,学生学习教师的经验,教师进行直观的示范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达成师生之间的默契,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要有一个前提或者共识,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性指导,并强调教学中双方对声乐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思想交流。

6.孩子思维方式测试 篇六

1、 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孩子说话方式?

1) 言词滔滔不绝,说话总是很有逻辑,没有迟疑,有丰富的词汇

2) 可能很敏感,在群体中说话时会感到害羞

3) 使用很多比喻和形像

4) 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动作、感觉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5) 在说话之前先做手部动作,必须作用双手或者运动来寻找合适的言词

6) 说话绕圈子,没完没了地问问题

2、 你会如何描述你孩子的目光接触?

1) 保持稳定的、持续的目光接触

2)“目光羞怯”目光接触几秒后就感到不适,常常看向其他方向

3)保持稳定的目光接触,但是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后会眨眼或身体抽搐 4)如果听的时间太长,会变得目光呆滞

3、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孩子的字体?

1)整洁易读

2)很难阅读

3)不成熟,有时候很潦草,可能在构成字母方面有困难

4、你的孩子最容易记住的是什么?

1)已经说过的东西、笑话、抒情诗歌、人们的名字、标题;通过反复的口头重复形成的记忆

2)已经被看到的或阅读的材料、人们的面孔、事物的外表;通过反复书写形成的对某事的记忆

3)已经做的事情或经历的事情,对某件事的感觉或气味;通过反复做某事形成的记忆

5、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孩子的身体需要和技能?

1)总是在运动、扭动,需要运动的自由

2)很容易就能长时间坐着不动

3)在第一次学习身体活动时,会感到很笨拙或是很容易沮丧

4)很容易学习身体技能

6、你的孩子对触摸会作反应?

1)对于身体接触感到很害羞 2)喜欢触摸并常常被触摸 3)在最初的接触后会有身体接触

7、你的孩子会如何表达他或她的感情?

1)对情感非常隐私化

2)感觉隐藏得并不深

3)很容易表达情感

4)很容易表达感情的原因

5)几乎不可能用言词描述情感

8、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孩子会“神游”?

1)观察太多的视觉细节,在被展示某事物时,或是问到他们看到什么的时候 2)有太多的话语,言语表达,或是被问到他们听到了什么

3)关于做什么有太多的选择,被触摸,或是被问到他们感觉到了什么 听视动 视听动

9、你的孩子的最让人沮丧的行为是什么?

1)不能坐着不动或是静静待着

2)喜欢使用身体沟通,常常打人耳光或是推搡别人 视

3)“炫耀”

4)说俏皮话,创造“新鲜”的言词

5)闷闷不乐或是离群索居 视动听 动视听

6)打断别人,说话断断续续

7)发牢骚,抱怨,总是说“是的,但是……”

4种思维方法让你的孩子终生受益

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 “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 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

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

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no.4 质疑:真的还是假的?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

7.会计思维方式浅谈 篇七

一、复式记账法将我引入会计殿堂

一进入湖北财院, 学校就发给学生每人一把算盘和几个小本子。我当时很兴奋, 每天回到寝室就练习珠算, 并抄写阿拉伯数字“0、1、2、…8、9”。刚开始, 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大家比赛着看谁最早通过五级;谁知通过五级、还要通四级、三级……。时间久了, 开始满腹牢骚, 更怀疑专业选择是否有误, 殊不知这是会计人必备的基本功。等开始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 了解了资金平衡关系与复式记账法, 认识了会计记账使用工具, 才明白当年父亲使用的是“会计账簿”, 并没有使用凭证, 也没有编制什么会计报表, 只是一本流水账。随后学习了一年的企业会计学, 工业企业会计、农牧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等, 会计知识如排山倒海之势向我涌来, 我也渐渐明白了资金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可以断定父亲所采用的是一种“偷懒”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不管是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还是借贷记账法, 无不显出复式记账的精髓, 即:“有借 (收、增) 必有贷 (付、减) , 借 (收、增) 贷 (付、减) 必相等”。简而言之, 对同一事物, 不但要反映其来路, 还要反映其去向。正是复式记账方法的平衡之美、对称之美、因果之美、……, 带我走向会计、爱上会计和当上会计。

二、会计准则使我领悟会计之魅力

1988年大学毕业后, 我从事了会计的教学工作。面对我的学生, 我学习着、奋斗着、实践着, 以将我所热爱的会计学知识传授给他们。

1993年可谓是会计界大记事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 给会计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掀起会计人学习的一个高潮。对1993年准则的认识, 正如葛家澍 (1996) 的评价:“如果说1985年颁布和实行的《会计法》旨在将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各单位的会计工作任务和会计人员职责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载入新中国的会计史册, 那么, 由财政部颁布并在1993年7月10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 又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历史, 并为今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开辟了道路”。

2001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这一会计制度不仅使各行业的会计核算有了统一的规范, 更集1993年会计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新措施之大成, 表现了那段时期的改革精神, 是当时企业会计改革的集中体现。

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共有39个会计准则和48个审计准则。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计成果, 与以往的改革措施相比, 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第一, 其构建了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标志着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运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二, 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趋同只是第一步, 等效才是目标”。我国会计在与国际惯例的认识和处理上, 显得更加主动, 赢得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 也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 创新了会计准则内涵。2006年准则改变了一种传统作法, 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 同时以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方式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用于满足企业记账的实际需要。这一创新模式, 既实现了准则主体内容的国际趋同, 又提高了会计准则的操作性, 创造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难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 也是企业会计改革发展的30年, 也正是我大学毕业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20年。我亲历了我国会计快速改革发展过程, 与其一同成长, 见证辉煌。若说复式记账法将我引入会计之殿堂, 那么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使我真正领悟会计之魅力:“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三、会计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二十多年来会计的从学、从教、从业经历, 使我收获颇多, 尤其是塑造了我的一种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是“资金来源等于资金运用”, 还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增 (收) 减 (付) ”记账法, 还是“借贷”记账法, 都要牢记复式记账法是基础, 会计准则是导向, 这是会计人应有的思维方式。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 且不说会计对象即资金运动如何复杂与繁琐, 会计职能如何拓展, 会计人都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相关可比的经济信息。

记得1993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 使刚刚熟悉讲台的我措手不及。作为会计人, 我们明白, 会计是全面管理经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会计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此次改革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 社会上出现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 中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等国家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会计人, 我们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并加以实施运用。尽管客观经济发展的过程瞬间万变, 尽管反映经济发展的资金运动瞬间万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作为会计人, 就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在会计职业生涯中遇到任何困难险阻, 都应该能迎刃而解。

2006年的会计准则, 又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形势下再一次进行的令世人瞩目的会计变革。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了更新更高的水平, 出现了金融工具、企业年金等。

诸多需要解决的会计新问题, 需要有相应的办法予以规范, 社会公众利益也需要通过更加公开、公正的会计信息予以保护。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增加,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同时增多, 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规则,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已成为优化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环境, 维护国家利益和谋求长远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新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 引发了会计界又一个学习的高潮。

《企业会计准则2006》内容多, 难度大, 对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新会计准则, 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 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 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对财务成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优化经济结果, 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但由于长期以来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的约束, 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 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 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服务功能。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 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 如何准确地确认并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学习与掌握更加广泛的专业及相关的知识, 更需要不断地培养其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ACCA候任会长理查德·阿肯·戴维斯先生 (2008)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一直存在争议,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公允价值的判断没有绝对的规则,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对会计师而言, 需要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要充分地理解公允价值的原则, 以便准确、专业地处理。我想只要坚持, 以不变:固守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以应对世界范围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8.受用一生的思维方式 篇八

圣诞节临近,美国芝加哥西北郊的帕克里奇镇到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正在读中学的谢丽拿着一叠不久前收到的圣诞贺卡,打算在好朋友希拉里面前炫耀一番。谁知希拉里却拿出了比她多十倍的圣诞贺卡,这令她羡慕不已。

“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朋友?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谢丽惊奇地问。

“诀窍嘛……就是要学会真诚、热情地欣赏别人。”希拉里给谢丽讲了两年前她的一段经历——

“那是个春天,一个暖洋洋的中午,我和爸爸在郊区公园散步。在那儿,我看见一个很滑稽的老太太。天气那么暖和,她却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仿佛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我轻轻地拽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爸爸,你看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多可笑呀。’

“爸爸的表情显得特别的严肃。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你不会欣赏别人。这证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少了一份真诚和友善。’

当时我觉得爸爸有些小题大作,很不服气地问爸爸:‘你难道不觉得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很可笑吗?’

爸爸说:‘和你相反,我很欣赏那位老太太。’我听后惊讶极了!

爸爸接着说:‘那位老太太穿着大衣,围着围巾,也许是生病初愈,身体还不太舒服。但你看她的表情,她注视着树枝上一朵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生动,你不认为很可爱吗?她渴望春天,喜欢美好的大自然。我觉得这老太太令人感动!’

这时,我仔细地看了一下,那位老太太确实像我爸爸说的那样,眼睛中闪动着某种渴望,荡漾在她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她内心的喜悦。

爸爸领着我走到那位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春天时的神情真的令人感动,您使春天变得更美好了!’

那位老太太似乎很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她说着,便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甜饼递给了我,‘你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我说:‘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优点。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会获得很多的朋友。’

听了希拉里的故事,谢丽深受感动和启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年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这天,希拉里正在家中忙着布置圣诞树,满脸惊喜的谢丽突然跑了进来,紧紧地抱住希拉里,说:“谢谢你,今年我收到了82张圣诞贺卡,比去年的十倍还多!”

“再算上我这一张!”希拉里将一份印刷精美的贺卡递给了谢丽,上面写着这样的话:欣赏是架起友谊的桥梁,愿你我都能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

希拉里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从中学到大学,直到走向社会,她的人缘一直都很好,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大家围绕的中心,直到今天,她仍然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风云人物。

其实,欣赏决不只是表面上简单地赞美别人,更是一种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美好心灵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只有拥有春天般美丽心灵的人,才会真正领悟到春天的美丽,心中有阳光,眼前才会亮。纯洁的思想,可使微小的行动变得高贵。

9.六种思维方式 篇九

目标导向型思维

没有目标的人,永远是无力的、涣散的。优秀的人心里都住了一台挖掘机,不断深挖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这里的愿望,是指藏在内心里的真实诉求。

他们也都明白,目标是自我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努力的根本理由。

老张是一位深耕于O2O领域多年的老油条,在某次运营会议上,我听到他问所有员工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努力想把这家公司搞好。

很多人回答:为了梦想。

老总说:“不对,为了赚钱。”

然后他又问了:“为什么要赚钱?”

会议上沉默了1分钟,才有人开始回答:

为了买房、为了买车、为了娶漂亮姑娘、为了睡到想睡的人、为了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为了有朝一日不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老总的行为,其实是在唤起每个人的初始愿望。

这种愿望就是目标,它们往往是埋藏在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之下,需要一遍遍追问才能问出来。

普通人往往目标感不强烈,所以基本无法驱动自己做事。但优秀的人相反,他们不立目标不行动,始终用目标来指引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的首富是高满堂,他曾经在一次分享会上谈过:“年轻时有一次去电影学院旁听,想进教室和那儿的人一起讨论电影,结果被人赶了出来。从那会儿开始,他就发誓要成为一线编剧,不会再让别人如此对待自己。”

他笑着说:“从那以后,做一名好编剧就成了他一生的目标。”

利他思维

你有没有发现,高情商的人更善于利他,低情商的人更善于利己。

一个人情商的高低,源自利他与利己两种思维的博弈。

为什么说优秀的人更善用利他思维?

因为利他是为了更好地利己,聪明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之所以说利己主义者是愚蠢的,是因为他们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的。

利己者常常对人黑着脸、思维闭塞、蛮横霸道且抠门,有好东西只会独享,周围人敬而远之。表面上来看,他做了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事。

但他失去的是什么?

他失去了周围人帮助他的一切可能性,失去了得到他人分享的可能性。因为不常交流,闭塞的他,还会失去很多关键信息源。

最终,他会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链、失去做人的好口碑。

这位利己者的收益实则处于负水平的状态。

为什么优秀的人更善于利他?原因便在于此。

利他者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利己者。

那些愿意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价值的人,也会常常得到他人提供的价值。

迭代思维

优秀的人危机意识很强,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稍不注意便会落后于他人。人如果不学会迭代自己、更新自己、改良自己,失败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就像做产品一样,产品有1.0、2.0的版本迭代。

优秀的人也都善于优化个人版本。三五年过后,如果你仍旧在原地踏步,这便是最危险的事。

一个人可迭代的方面有很多,在此举个例子,比如工作流程的迭代。

10.怎样能改变思维方式 篇十

哈佛大学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作,讲述了乾隆年间,大清帝国被“叫魂“的妖术而搞得混恐不安,到结尾才知道,这只是一场乌龙。从古到今,怀着不同的目的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不断地制造、传播谣言,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奇幻场景。这几天,关于某明星操纵媒体的说法,传得神乎其神,一群公众号疯狂转发炒作。最终发现,这只是部分自媒体为了营销,刻意炒作而已。

《忧郁的热带》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传世之作。作者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记载了他在原始部落里的经历,也记录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这不是一本晦涩的学术论文,而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旅行者日记。列维在记录人文和自然风情时,不时冒出金句:“书写文字似乎是被用来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工具。“有些属于遥远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际。”

《知识分子》

英国人保罗·约翰逊的作品,在欧美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有人说这本书独树一帜,也有人说哗众取宠。作者揭露了卢梭、雪莱、易卜生、罗素、萨特这些大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卢梭自称是“人类的朋友”,却把自己的5个亲生孩子送进育婴堂,他只是爱宏观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一部八卦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了解到某些名人的另一面。这才意识到,大家都是人,人都有弱点、人都有欲望,无需神化,也无可厚非。

改变你思维方式的六个幽默感悟

鼠掉进了半满的米缸,意外让它喜不自禁。确定没有危险后,它便开始了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很快,米缸就要见底了,可它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大米的诱惑,继续留在缸里。最后,米吃完了,它才发现,跳出去只是梦想,一切都无能为力了。

生活看似平坦,实则藏有玄机,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你给的都是你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别人之所需,许多事情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在一次宴会上,马克吐温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却不领情,高傲地说:可惜我无法同样来赞美您!马克吐温委婉平和地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就行了。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头

你扔下的石头,绊倒的往往是你自己。挖下的坑,往往是自己跳。

一个朋友是医生,一次癌症手术,打开后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去和病人解释情况,那位病人农村来的,听不懂术语,坚持认为手术过了,病就好了。只好让其出院,一年后回访,真的好了,癌细胞消失了。

心病难医,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手术。

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个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注定无法挽回的痛苦,不如早点放弃。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11.激励员工的原理与方式 篇十一

一、激励的基本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要想正确的实施激励,必须要了解和分析人的需要,以便根据人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每个人都潜藏有多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人的某一种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另一种需要也就随之产生,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发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动力。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既然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就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的需要,找出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正确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按照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将激励划分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部分。内部激励源于员工对某项工作本身的认识和兴趣、成功的满足和对创造性活动的愉快感,即员工对本身行为活动感兴趣,通过自我评价获得满足感。这种满足无需外力推动,不必外来奖赏,完全是一种内心感受,如员工在生产中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创优活动等不需他人奖赏,也能自我满足。这种感受是成为提高员工内在积极性的持久动力。外部激励则是由生产活动的外部物质条件、奖惩制度、管理环境等刺激产生的激励。如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为了晋级,为了名誉,或为了避免批评、扣罚、處分等而对某项工作引起重视,这种激励不是产生于此工作本身,而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

二、激励的原则

1.公平性

员工们首先思考自己从工作中得到的 (产出)以及投人到工作中的(投人), 然后把自己的投人一产出比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投入一产出比相比较,如果得出的比率与相比较的其他人的比率相等, 那么就处于公平状态。当他们发现比率不相等时,也就是说员工认为自己的报酬过低或过高,他们就会感到不平等,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2. 物质激励与精神相结合

物质激励满足的是人物质方面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中,物质激励甚至可以满足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而精神激励满足的是人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任何只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激励都是低效的。我国公司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都是片面的激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顾此失彼的激励己经遇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对物质的追求是正常的、合理的,公司应该意识到并在以往成功的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引入物质檄励,保证公司人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提升激励的效率。

3.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员工目标与公司目标的一致性是公司经营管理者采取各种管理方式和技巧以期达到的目标。公司可以通过奖励、培训和建立共同愿望等使员工有意识地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拉近,要给员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将个人的目标纳入公司发展的目标的同时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使个人与公司共同成一长,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统一。

4.约束与激励结合

无约束的激励将会导致员工的放任和懈怠,在获得短期的激励效果后,这种激励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样,片面地依靠制度来管人,强调员工的责任,而忽略激励的作用的做法,同样难以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激励的方式

1.培训激励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科技与知识的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因此要充分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 把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与培训挂钩,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要给予奖励性培训, 包括可以自主选择与本岗位相关的专业培训或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 还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进修、学习, 以此来满足科技发展对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 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

2.情感激励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生活当中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领导一定要真心真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性困难,从情感入手,把完成生产任务和班组管理融入到情感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怀,尤其是领导对下级的关怀,是一种以感情激励员工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公司领导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家庭、个人生活等方面应经常给予关怀。领导的关怀可与员工在感情上形成共鸣。与员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增强了领导的凝聚力,又使员工感到公司的利益不仅仅与领导者有关,而且也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自己应与领导一起关心公司,搞好公司。

3.榜样激励

榜样是人的行动的参照系。作为主管人员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引人的“参照系”,把人们的行为导向实现公司 目标。榜样是在人们的群体行为中孕育、成长起来的,被群体公认为思想进步、品格高尚、工作出色的人。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能受到大家的敬佩、信服,因而也就具有权威性。那种仅凭主管人员的好恶,人为拼凑、拔高的榜样,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挫伤人民的积极性。所以在树立榜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激发下属赶超榜样的动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目标激励

12.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方式 篇十二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教师在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巧妙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了探究性思维。例如,在讲《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内容时,我先不把企业经营成功的相关因素讲出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提示,学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引导学生对综合探究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多角度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养成富于联想和对比,善于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扩大视野,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灵感。

三、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与探究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得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运用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央行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用《经济生活》知识多角度变化解释问题,既可以说是国家宏观调控,也可以说降低消费需求等等。一个问题多变,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的容量,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善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四、通过探索性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性

13.个人境界决定思维方式 篇十三

眼界高一个层次的人,会懂得,其实时间比钱更重要。人的生命,其实是由时间组成的,你坐在这里喝咖啡享受,是因为,你之前花了时间去赚钱。那么,现在你坐在这里喝咖啡,从本质上来讲,花的是两份的时间,钱在这其中,只是起了个媒介的作用。

可是我发现很少人注意注意力的重要性。

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注意力其实是涣散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视作他掉进了一个时间的黑洞,仿佛这段时间从未出现过。

吃饭的时候他们在按手机,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在开小差,玩手机的时候他们到处按,反复按一个APP图标,进去退出、进去退出,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

现在假设,我们的两份时间都到位了,但是,我们的精力不集中,那么这杯咖啡喝了和没喝区别不大。

同样的情况还有别人在跟你说话时,你没注意听。坐在电影院里,你发呆,捧着本书看,你差点睡着了。

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比较的常见。

因为注意力的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与我们的幸福感也紧密相连——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幸福感也是最强烈的。

2.很多时候,我们错将“欲望的满足”误以为是幸福

我很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我记得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广告语——“将梦想接入现实,移动梦网”,他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随时随地上网”变成现实。

我看到这条广告语的时候,宽带还未普及,我家里还在用着电话线上网。手机用的是诺基亚3100,能够用GPRS网络,看看文字新闻,再来两张模糊不清的图片,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那时候我在幻想:“要是有一天,真的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那该多好啊。”(同样的还有:要是能把电脑做到手掌一样大小该多好!)

现在,这些梦想都通过4G时代的到来,已然实现,但我觉得,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相反,我很怀念以前没有网络的日子,安安静静地看书,安安静静地做事,也没有人在你说话的时候玩手机。现在这个时代,虽然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人,交到所谓的朋友,但人的孤独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很多时候,QQ上面亮着头像,微信里上千人,却不知道找谁说话。

同样的还有,我们误以为把书买回来了就是幸福,其实买回来只是放在一旁吃灰。

我们误以为买买买才是快乐,很多时候买回来,就丢到了一边,快乐越来越短,随着越来越频繁,快乐的感受也越来越弱。

我们误以为搞多点女人,才不枉一世人,才是幸福,其实这种狂躁的状态,离幸福还很远。

3.不要把别人的评论看得过重,尤其在中国

富兰克林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从外地归来,父亲心疼儿子,让儿子坐在驴背上,自己牵驴,路人见之,纷纷指责儿子不孝,说:这孩子真不孝顺,自己骑驴,却让年老的父亲牵驴跑路。

儿子听到后,赶紧下来,让父亲坐上,自己牵驴。路人见到后,又纷纷指责父亲,说:看,那老头真不是东西,孩子那么小竟一点不心疼,自己骑驴,却让孩子跑路。

父亲听到后,急忙把儿子拉上驴背,一起骑驴。路人见到后,又有人议论说:看,这两个人真歹毒,驴这么瘦小,竟然两个人都骑在驴背。

父子俩一听,急忙下来,一前一后抬着驴走,路人一见,纷纷指着这对父子说;看,这两个傻子,有驴不骑,在抬驴呢!

在中国,你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人骂你是王八蛋。

别人对你的评价,就好像你在哈哈镜里再看到自己的模样,并不是你真实的写照。而是真实的你,在他们脑海里理解过一遍后的形象。

并且,他人对你的评价,对于你自己本身的幸福与否,关系并不大。

在这种泥沙俱下的环境下,做好你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是最为重要的。

这点我在柴静演讲《穹顶之下》后,很多人对她的恶毒评价,感触特别大——在中国,无论你做什么事,总有人喷你。

4.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等待,不要把“赢”和“出人头地“看作是终极目标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庸的一生。

然而我们,很多中国人家庭里,终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目标。

就算那些大有所成的人,也并不是每个人能年少得意、幸福到终。

比如唐伯虎,年少得志,晚年凄凉。

昭烈帝刘备,50岁还跑到刘表那里哭哭滴滴的,60岁称帝。

刘邦,将近50岁才开始打江山,打了7年当上汉王,62岁就死掉了。

纵观他们的人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成功的到来。即使到后来出人头地,也未必有我们这些常人所想象的那样的幸福——至少以我读史书时的感觉就这样。其中,刘备的结局还挺惨的,哥三个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当了皇帝,没享受几年,跑去打了个败仗。大仇未报,惜死于白帝城。

像卡夫卡、梵高这种就更不必说了,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至少他们生前都是LOSER。

人,最好能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赚钱也好、创新也罢。这样,你就无所谓”出人头地“,对于你来说,你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

14.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篇十四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虽然不是直接论述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掌握谁的方式的特殊性,然而,它却深刻地包含着这样的思想:1.任何意识决不能离开直观和表象――即现实对象,而且它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2.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人脑的反映其方式是不同的,即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正是从马克思这一思想出发,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恰恰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的区别。而新闻这种特殊的水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在于它是用事实来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可以说,报道事实是新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一点,中外学者都曾给予过明确的回答,比如:徐宝璜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范长江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玉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甘惜分说:“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王中也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再比如:曾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的莫特说过:“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德国的道比法特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法国的贝尔纳.瓦耶纳说:“新闻是指旨在收集、传播、挑选、介绍和出版被认为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事件的活动、机构及其后果的总体。”日本的小野秀雄也说:“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地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中外学者以上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为了回答什么是新闻这个至今无定论的问题。尽管他们各自同不同的哲学观点,不同的角度来阐发问题,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无一例外地认为,新闻应该报道事实。新闻离不开事实,新闻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这不仅为中外学者所确认,而且,从中外新闻史上留下的大量新闻作品也可以得到佐证,我们无须一一列举。可以说,一切新闻作品,无论内容、形式有什么不同,都是在报道事实,用事实迅速地反映变化着的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15.探析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 篇十五

一、舞蹈创新思维方式

(一) 顺向思维

艺术产生于生活, 往往艺术手段与思维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创作舞蹈的时候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周边的人和事物。在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要凭着专业态度, 认真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这些都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灵感与资源来源, 要找到事物的自身特点与要领, 再加入艺术的手段进行编排, 使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生命力与活力。只有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优秀的舞蹈, 使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舞蹈要通过夸张的动作才能够使人印象深刻, 从而达到舞台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舞蹈时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开发自己本身的思维, 才能够使舞蹈具有生命力, 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使人过目不忘。

(二) 逆向思维

在创作舞蹈的时候, 要不断的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关键要素。舞蹈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艺术天分, 将自身的优点进行渗入, 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层次。这样的艺术手法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会使观众觉得眼前一亮, 立刻被全新的舞蹈形式所吸引。比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 在创作的时候结合自己的优点, 没有按照传统的舞蹈艺术, 而是营造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舞蹈效果使杨丽萍被众人所熟知, 更不用说她的“孔雀舞”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感觉。在作品中不但要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还要结合作品的背景, 使得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有一定的体验, 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这就是舞蹈创作中最高的境界。

(三) 追求个性

在舞蹈中要不断的结合舞者的自身性格, 展现别具风味的魅力, 要挣脱传统的艺术思维, 开启全新的个性化舞蹈艺术。舞蹈是一门能够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 通过专业的水平加上舞者独具的艺术特点, 使舞蹈能够体现出舞者的魅力, 达到艺术的巅峰。不论是现代舞还是传统的民族舞, 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抓住全新的思维理念, 结合自身的艺术特点深层次的展现艺术美感。因此不同的舞蹈带给观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使观众能够不断的被舞蹈的内涵所吸引, 舞步转变时, 能够表达出舞者的多方向情绪, 利用完美的动作表现能够体现出舞者个性化追求, 突破原始的艺术魅力, 达到艺术的巅峰。

二、舞蹈创新的原则

(一) 与生活相结合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在现代舞蹈艺术创作中要本着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将生活中的艺术带进舞蹈中, 这样能够使舞蹈从心理上更加贴近于生活, 使观赏者能够读懂舞蹈中的艺术美。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舞蹈动作来展示生活中的魅力, 对于每一个舞蹈创作者来说, 所有的舞蹈灵感均取自于生活, 在舞蹈的演绎中可以感知到生活的独特, 舞蹈是一种行为艺术, 是通过人的独特动作艺术所展现, 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认知, 使舞蹈在生活的结合中能够达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在生活中找到艺术魅力, 才能够真正的将艺术与生活结合, 打造出贴近生活的舞蹈艺术。总的来说, 舞蹈家在创作舞蹈的时候要不断的发掘身边的实物, 将艺术与生活结合, 从生活中不断的发掘, 创新, 使创作出的舞蹈更加优美, 使人过目不忘。

(二) 投入情感

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注重对舞蹈的情感注入, 使舞蹈能够有一定的情感元素, 因此在观察生活中要不断的添加自身的情感, 这样才能使舞蹈内涵得到生动表达, 这样的舞蹈形式才能够有一定的生机。舞蹈创作的过程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要深入生活, 将自己的情感带入生活中, 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动的舞蹈, 这样的舞蹈才会被人熟知, 使人能够理解舞蹈的真正内涵并引起共鸣。

三、结语

在现代的舞蹈创作, 要不断的抓住艺术重心, 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的舞蹈。舞蹈家要贴近生活, 使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领略到独特的艺术美感, 还要不断的结合自身特点, 加入自身的情感, 这样创造出的舞蹈才能够被人熟知, 使观众领悟到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辉.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及原则探析[J].价值工程, 2013 (21) .

[2]殷志强.初探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J].黄河之声, 2011 (12) .

16.中西方思维方式溯源 篇十六

西方人得了逻辑强迫症以后,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处处都得用逻辑表达,于是他们就特长于逻辑思维,就会产生哲学。这里我指的是狭义的哲学,因为中国也有哲学,但是我为什么只说中国思想史而不是中国哲学史呢?哲学这个词,是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被西方打了以后,翻译过来的一个词。他们认为中国的“哲”这个字有智慧的意思,西方的那个哲学是智慧之学,所以叫哲学,哲学是近百年来才翻译进来的一个词。在中国,这个概念叫“形而上”,所以后来我们就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个翻译是很棒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传》),我们说形而上学,就是你直观看不见的那个学问叫哲学。我为什么不说中国是哲学史,只说它是思想史,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主要是针对狭义哲学来说的,我们不必附庸风雅,非要跟着西方的概念跑。

那么,西方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区别,哲学是纯逻辑的一个工程,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所谓哲学,狭义哲学,就是古希腊一群大号儿童玩的一种特殊的逻辑游戏。比如,最早的哲学家叫泰勒斯,他说“水为万物之原”,现在只留下他这句话。可能他有很多话没流传下来,甚至他的著作都失传了,可是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实际上表达了万物是同一种东西这个概念,表明万物是一系演化而来的。水为万物之源,这是一个源头,后来的万物都是从它这来的;它又表达了万物同质,万物是同一种品质,万物同系,这些概念后来就逐渐导出了原子论。

另一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还有他的弟子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子构成的,我们今天说茶杯、木板和我们人不同,是因为它们内含的质料不同,而原子论认为它们内含的质料是完全一样的。美国现在有一个物理学家,就是发现夸克并且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个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夸克与美洲豹》,就专门讲万物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的,美洲豹、石头、人,那么为什么会有万物的差别呢?这个问题至今科学家都很难回答,所以古希腊从当时开始就引出了原子论,到现在仍然是物理学最前沿。我们物理学界研究的基本粒子,其实还是古希腊说的那个原子概念。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两千年前提出的课题,现在都研究不完,为什么?所以我们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出现了,科学就出现,它完全是跟着逻辑跑的,而不是跟着实践跑的。我们不同,跟着实践走,跟着经验走,是出技术的,用实践操作试错法,不停慢慢往前走。所以这边走出来的是一个技术体系,跟着是艺术体系;那边走出来的是个哲学体系,接着就是科学体系。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中,“草圣”指的是谁?答案:张旭

“老马识途”是谁的故事?答案:管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对比,一个强调视觉和闪点,一个强调逻辑和哲学,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与语言有关,与拼音语言和象形文字的差异有关,而且这个差异和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有关。古希腊文化是个半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活动是一种冒险活动,他不能带着老婆孩子跟着他一起去冒险,所以家人放在这边,然后自己独自出去经商。所以他们强调个人行为,强调个人自由,这是这种生存方式所决定的。所以好多电影大片,都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且西方的整个文化,也是建立在个人立场上,讲人权,也是这样出来的。

同时,社会契约论也是从这个方向走,因为经商就要有契约,就要有合同。那么,他们把社会问题,也认为是个合同问题,说人为什么有权利,为什么生而平等?因为经商,大家是平等的,平等的,大家才能经商。可是农业文明就不一样,农业文明是要讲集体,很多人在一块地方精耕细作,所以它讲集体,所以每个人不要冒得太高,个别人冒得太尖,大家这个协作关系就很难做,所以就讲集体,讲和谐。

(本文摘自 梁冬《国学堂·国学溯源》科学出版社)

17.员工思维方式 篇十七

论文关键词 生态思维 德育 思维方式

德育思维是由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它是以一定的德育知识为背景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定的原则、方式、价值取向等为纽带,把德育因子有机的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思维。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决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也必然会引发德育思维视角的转换,这是不言而喻的。

20世纪人类在对自身进行反思的时候,把目光逐渐转向对生态的研究,这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个人类文明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已经由最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演变成各门学科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人类开始用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整个世界,解决相关问题。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经过一个由“生态世界观”到“生态价值观”,再到“生态文明观”的辩证运动过程,形成的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

面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开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尤其是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刻的研究,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专业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初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而到现代“生态”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专业术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生态学范式,生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生态思维由此产生。

所谓生态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与研究“人—社会—自然”即整个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生态思维是一种强调此事物和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思维,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思维作为生态文明中孕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遵循着生态的、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相适应才能得以持续下去。

(二)生态思维的基本特征

生态思维“使人们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

1.整体性

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生态学的精髓,也是生态思维的根本特征之一。从生态学角度来讲,人类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及其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认为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经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构成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由于这些生态系统的不同要素通过有机的结合,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整体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把不同的研究对象放入一个生态整体中来研究,考虑其整体性的功能,注意其整体生态特,让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发挥生态系统的最优功能。

2.关联性

生态思维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必然要采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过有机结合才构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性、关联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是由很多个生态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态系统网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都依赖于其他个体而存在,无论任何一个个体发生变化时都将影响到其他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乃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够合理的发挥自身作用,整体的生态系统才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一旦这些生态因子自身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加之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就必然会引起内部生态链的断裂,最终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

3.开放性

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各系统要素之间以及子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这种开放性意味着此要素与众多要素的联系性。每一个生态系统也都会受到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要素或生态因子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孤立起来的,各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必须随时进行信息、能量的融汇与沟通。当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或内部因子发生变化时就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免影响生态系统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思维方式下德育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活动,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是其最高价值目标。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德育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注重对德育对象进行一般性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德育不能够使得其对象得到自我的完善,相反却压抑甚至摧残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新时期,德育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生态思维的出现,它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作为德育思维的价值理想,也就成为德育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推进普遍性的道德知识的教化,更要尊重人的个性人格修养,从而达到人的德性的自由发展。

(二)导入生活世界

一直以来,知性德育在德育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德育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具有了道德,培养的是“奴隶学者”。在知性德育中人们只是强调道德就是知识,道德存在于物化的书本中,道德可以用科学语言表达,并且道德可以自我证明。这种存在于系统化的著作或教科书中的“道德”,根本不需要学生的道德体验,这就导致了道德知识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德育思维的着重点从假、大、空的目标教育转向生活世界,开始逐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宏观目标教育与德育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直接结合起来,吸引学生进行道德践行,在实现学生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过可能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从而使德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知行统一

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以形成道德主体为主旨的德育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的完整过程就是“行——知——行”,实践是德育的目标起点,也是最终归宿。知“道”甚多但不“行”,知行脱节,造就的是口头道德家、“道德之袋”、“美德洞”,以至于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忽视通过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实现由道德知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有德性的人应具有“知行统一”的特征,追求德育知行统一已成为改善德育效果的重要目标,最终形成的是集德知、德情、德行于一体的有德性的人。

三、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

(一)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

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生命力是其进行各种活动的本质所在,在德育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集合更是具有浓重的生命色彩。因此,在德育中关注个体生命,寻求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促使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正是德育生态研究的意义及追求之所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单个个体的割裂的存在,人的健康成长是在持续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流中成长的。由于“生态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尤其是在今天,更加强调生命的重要意义,那么要建构一种良性的德育生态系统,就必须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让德育对象从远离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面对自己的真实生命情感,培养个体的生命道德体验,让个体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后引导个体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

德育理论困惑,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变化、实践变化息息相关,道德要同社会发展同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同人的发展相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德育塑造的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是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人”。所谓德育“生态人”就是在德育过程中,能够以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道德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所维系的道德的关系,个体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导入生活世界,把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统一起来,形成的是自由、全面、完善的人。这种“生态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对自然和生命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身心和谐、自由、健康的人。他们通过主动参与生态实践来加深生态认知,形成生态意志,增强明辨真、善、美的能力,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进而升华为健全、完善的生态人格。

上一篇:学生会治安部长的竞选演讲稿下一篇: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