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共13篇)
1.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一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
风险防范探究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论文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从内控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风险识别、会计监督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针对出现的风险从人员培训、制度改进、信息强化、监督整改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1)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形成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还未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参与和重视不够,在日常管理中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造成管理风险;员工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由于制度传达不到位和理解不透
1彻容易造成操作不规范潜伏着操作风险;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控措施手续太繁琐没必要从而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制约导致逆程序操作、重要物品管理不严、授权流于形式等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出现意识风险;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滋生拜金享乐思想为达到个人目的铤而走险而出现的员工职业道德上的故意风险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总体规划,表现为部分会计制度办法未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造成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或会计制度整合程度差,数量多但不够系统完整;会计内部控制结构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会计内部控制覆盖不全面,只停留在主要业务层面和一些业务产品上,而未延伸到银行会计活动的所有层面和业务流程上;有的制度规定太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基层行实际情况实际执行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对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
形式;因业务水平欠缺、对制度理解不准确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够造成的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
(4)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方法落后会计控制方式未标准化,制度文件不够系统,缺乏对主要会计业务环节的全面分析,这样就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的会计业务风险;会计内部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对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的研究处于被动局面,常常要等到案件发生后才总结经验,难以提前和充分识别新业务开办中存在的会计风险
(5)会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不足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多层级多部门对同一业务内容重复检查,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效率;会计检查的覆盖面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在会计管理人员偏少、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检查频率和深度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不能与银行风险程度相适应;缺乏对会计检查人员的再监督会计检查流于形式“查而不报、查而不纠”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施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1)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合规文化的形成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将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通过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查防案件能力和综合履岗能力以防范操作风险;大力加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案件警示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使思想教育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培训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合规经营、合法操作的理念逐步建立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和合规文化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制的习惯
(2)改进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原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新推出的业务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作到内部控制有章可循;加强现行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措施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完善制度促进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转移或者管理商业银行应通过狠抓会计基础管理、改进业务流程、提升系统功能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作用
(4)从强化信息技术入手,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
商业银行应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银行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控制以减少故意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会计业务风险控制的刚性约束不断提高控制效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加强柜面业务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使银行后台可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进行实时预警和处理有效地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前后台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交易信息共享的及时性问题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和后台集中控制的优势提升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5)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都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内控队伍的建设培养以会计主管、会计检查辅导员、结算专管员、电算化专管员和出纳专管员为主要内控监督力量的会计
内控队伍加强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改革检查人员管理体制提高检查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建立健全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制定会计检查问题整改制度明晰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整改报告、整改评价和整改责任追究流程建立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反馈机制和跟踪检查的监督机制;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以实现资金安全运营和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防范会计风险为中心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建立查防并重、人机结合、全员参与的会计内控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会计部位风险全面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2.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二
一、商业银行在会计工作上的风险
(一) 票据结算的风险
就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来说, 其主要的支付方式就是汇票、本票、支票以及银行卡这种三票一卡的形式。但是由于支付数量上的日益增加, 如果继续采用票据这种支付手段来结算业务, 就会让银行存在多种风险之中。主要体现在:
1. 票据填写的不清晰或者不清楚带来的风险;
2. 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任意违规或者操作方面的失误带来的风险;
3. 票据犯罪事项的不断增多会带给银行一定的风险, 而因此也会增加票据结算方面的风险。
(二) 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的风险
银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主要指的就是报表数据没有足够的真实性。有的银行甚至因为一些行业上竞争, 为了满足自己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某种要求, 从而让会计部门在报表上作假, 利用某种伪造方式或手段来对利润进行操纵, 想以此来达到自己一些目的。所以, 为了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 商业银行设立了有关会计控制的制度, 但因为常常有一人担任多职的情况, 导致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从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很难落实。
(三) 财务成本的风险
若银行之间的竞争处于比较激烈的状态, 则银行里的每一位职工都会被分配有一定的吸储指标, 并且这将会牵扯到其自身的奖金和工资, 因此有部分员工为了完成任务, 在进行工作时只追求存款数量, 忽视了存款的质量, 更加没有考虑到存款的结构,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银行财务的风险。除此之外, 银行一味的扩大营业的范围, 这必定会导致其固定费用开支的加大, 利润的减少, 存款本息支付的能力降低, 固定资产风险的加大。还有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一些任务而故意违反相关的财务制度, 比如人为的对利润进行增减, 不按照规定来收取利息, 任意的开除支票等等, 这都会带来财务成本方面的风险。
(四) 会计决算的风险
依据权责发生制相关方面的原则, 应收但未收的利息在转入利息收入里面构成利润之后, 还应该交所得税。但结果是相关银行来垫款或财政的虚收, 这一定占用了银行的资金, 对银行支付这方面的能力造成影响, 同时加大了风险。若把表外应收但未收的利息算进表内, 就会导致财务收支没有足够的真实性, 不能真实的反映出财务的状况, 从而又增加了银行会计决算方面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对策
每个商业银行从组建再到经营, 以及他们资产、所有者的权益、负债三者之间的变化和结果都要凭借会计来进行。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要针对会计控制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会计风险进行防范。
(一) 加强对制度的控制, 减少核算方面的风险
银行首先应该对会计业务的制度进行完善, 强化控制机制, 对风险进行化解。然后还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求以及会计法规, 建立起拥有较强操作性的、规范统一的操作程序, 再让银行内所有的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操作的规程和会计规范严格仔细的对会计业务进行操作。另外, 商业银行还需要细化业务活动, 把其细化为各个工作的岗位, 然后再对员工进行分工, 明确岗位的职责。
(二) 加强内部的控制, 对结算方面的风险进行防范
在银行的操作人员处理业务的时候, 要对经济合同和结算的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重要的凭证要进行专人保管, 并且还要做好相关领用登记的工作。与此同时, 银行还应该建立并完善好内部控制的机制, 防范结算风险。
(三) 强化电算化的控制, 对成本风险进行防范
银行要推动电算化进程的加快, 对其具备的预测、控制、监督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银行若想抵御成本的风险, 首先要控制好财务成本的风险, 要预测其的前景, 并且根据这个制定出实施方案以及成本计划, 银行不仅要对收益情况进行考虑, 还要注意对风险的防范;然后就是严格审核财务的成本计划, 检查一切的开支费用, 提倡节约, 对问题或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四) 对监督控制进行加强, 防范决算的风险
银行内业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会计, 每项业务的进行都需要会计。对会计监督进行强化不仅在会计控制方面会起到作用, 还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具有保障作用。因此, 银行要完善会计财务的制度, 然后再对会计监督进行强化, 一旦发现了问题的存在, 就要马上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与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加强会计控制以及对风险进行防范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仔细观察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与风险防范中可能隐藏的问题, 然后再思考问题的原因所在, 最后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与解决, 这样才能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峰.谈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金融经济, 2014 (22) :136-137.
[2]王淑彩.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控制.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146-149.
3.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防范措施
银行会计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银行经营风险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而银行会计工作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此看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银行日常管理和运营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面对如此风险压力,加强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是当务之急。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或其他方面做出经营决策,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各部门及时收集、处理、传递会计信息,促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形成,能提高经营决策的正确性,获得所期望的经营成果,银行业务也能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1.2有利于规范银行会计工作
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是防范会计风险的基础。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审计,形成统一、正确的行业经营标准,促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克服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
1.3有利于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是当前金融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可以促使银行会计管理人员依法做好会计业务的受理、确认、记账、分析等工作,进而全面提高会计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银行会计人员思想过得硬、业务能力强,消除各种风险隐患,避免银行会计风险,减少资金流失。
2.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风险
竞争环境加剧。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作为经营主体受到来自利润指标考核、同业恶性竞争等重重压力,致使其重经营、弱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来实现其目的,易产生会计核算不合规的风险;目前业务处理系统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会计工作处于分散管理状态,而基层行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本地化,极大程度的弱化会计核算职能,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 第一,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部分管理者“重业务、轻内控”、“重存款,轻核算”的思想,导致制度建设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以致出现制度“死角”和内控“盲点”;有些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存在遗漏; 部分制度决策时滞,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制度之间不能很好衔接;部分制度存在缺乏可操作性。第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缺乏刚性。有章不循是案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例行会计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屡查屡犯,彰显了制度执行不力。如柜员临时离岗,未签退初始画面;随意调整账户积数;款项交接登记不及时;密码泄露等现象的产生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弱化了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第一,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由于前台柜员的高流动性,同时前台柜员传帮带的质量下降,柜员未能有效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大多前台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业务认识不够深入,无法联结成知识面,无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无法识别、判断业务流程的风险点,风险意识更是无法深入到意识中。会计人员对内控认知不够。第二,会计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建议及措施
3.1防止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要增强银行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使其学法、知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完善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科学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种类,合理设置汇总会计报表指标体系,规范会计报表格式。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基层银行存在的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另外,完善各项相关法律、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作为考核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重要内容,使之真正负起资产营运状况及结果的责任。在会计网络化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构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将风险预警与防范建立在一个平台上。
3.2完善会计核算管理机制
根据银行业务范围和处理的特点。将会计业务分为核算和联行两大块,设置记账、复核、评价、事后监督等岗位,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体现“责权结合”的原则。从防范风险角度出发设计岗位责任制,实行职责分离,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同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将所有会计业务操作都纳入授权审批的范围。加快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电子化建设和安全管理,提高会计业务核算的自动化程度,规避人为操作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速资金周转。
3.3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应注重宏观金融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重新梳理各类业务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督促其开展活动,发挥应有的组织保障作用。建立检查排查责任制和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加强岗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实现岗位间的监督制约。按照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坚持现金、单据保管与账务记录相分离,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下级行对上级行负责,并接受总机构的监督和指导。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3.4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针对会计人员业务层次的不同,应进行分层次定位和培养。同时,要大力倡导风险防范文化,使其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内控先行”、“风险控制优先”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3.5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处理会计业务,为防范会计风险再设一道防线。商业银行会计要适应高技成果的应用,重点在于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以及银行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管理等,各机构要明确固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期对计算机设备及其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尽快开发、配备先进的银行业务辅助设备,如票据检验仪、高科技密码机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防范措施的必要补充,提高对票据的鉴别能力,防止假票据的进入,避免银行资金的损失。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4.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doc 篇四
刘丽金融08012008111064
摘要:在银行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着风险。而有效的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可以很好地防范商业银行风险,从而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取得一定的优势。因此,分析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风险防范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全程。从组织会计核算,为客户提供优服务,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等每一个环都存在会计风险。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策失误,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和客户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银行会计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会计风险。从银行会计运作的过程和要素考虑,总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表现为会计操作险、会计管理(监督)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一)会计操作风险
会计操作风险最重要的就是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开户风险:是指一些不法分子用虚假的身份证明开户,然后利用银信誉进行诈骗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2.出售票据与结算凭证风险:有些开户单位购买票据和结算凭证后,缺乏对其管理和控制,从而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利用这些票据或结算凭证进行诈骗,从而使银行的潜在风险增加
3.结算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违规受理票据、违规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违规开立远期信用证、违规承兑和贴现商业汇票以及违规处理结算业务等而增加的银行风险
4.支付清算风险: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出现问题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1
(二)会计监督风险
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会计在使反映职能的同时,根据各项财务会制度、会计法规,对银行取得和使用金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对银行资金取得和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分析。而会计核算是对成果的反映和对业务状况的监督,会计核算没有尽到监督的作用,便是一种风险,即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有其具体的方法和原则,会计人员如不在会计方法和原则下根据有效凭证进行账务处理,便会形成风险,这也是核算风险的主要来源。
(三)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人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会计人员素质风险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或者道德观缺乏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商业银行片面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和放松对员工各方面的培训,使得一些会计人员思想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从而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意地损害了银行的利益。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要尽快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环环相扣的会计业务内控制度。②针对代理业务等外挂系统的薄弱环节尽快完善其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并落实业务核算的管理部门,做到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与会计核算规定和操作流程同步进行。③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制定出内控严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操作规程。④做好内控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责任档案备查制度。
2.建立对会计行为的再监督机制。在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会计行为再监督机制,围绕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等内容,引导会计行为规范化,使会计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3.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最重要的防范是责任防范,只要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漏洞隐患就会无处可存。对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纪律处分。
4.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稽核是由在相应会计柜台设
一名事后稽核员完成,事后稽核缺乏独立性,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发挥。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
(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人是社会积极的因素,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针对会计人员业务层次的不同,应进行分层次定位和培养。同时,要大力倡导风险防范文化,使其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内控先行”、“风险控制优先”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加强教育培训,使每位员工熟悉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使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位员工思想深处,使风险控制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加快塑造和培育健康的风险防范文化。
(三)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系统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监督系统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1.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2.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3.事后监督,是指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风险。
(四)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处理会计业务,为防范会计风险再设一道防线。商业银行会计要适应高技成果的应用,重点在于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以及银行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管理等,各机构要明确固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期对计算机设备及其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尽快开发、配备先进的银行业务辅助设备,如票据检验仪、高科技密码机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防范措施的必要补充,提高对票据的鉴别能力,防止假票据的进入,避免银行资金的损失。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逊捷.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浅析.现代商业,2011
[2]于希文、王允平.银行会计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 篇五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对策是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1-0114-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日趋增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就越加重视,在会计风险预防和会计信息监督等方面也进行了工作的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依然在自身的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漏洞,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案件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此,切实有效的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督,完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是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搞好会计监督、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础。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核算不精确等等隐患。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妥、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2.票据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票据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票据支付方式而产生,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票据结算是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支付的一项重要手段,票据风险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办理过程中,因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相关流程与操作的不规范而产生,使得商业银行的流通票据被一些违法分子伪造、变造,成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工具。除此之外,由于联行往来核算手续不严密,因错发、漏发等失误,也很容易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3.内部控制风险。现在商业银行很多的会计风险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跟不上,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岗位设置不当,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加了会计监督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面临风险的多发、多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银行会计的不同方位和不同侧面考察,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落后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会计管理体制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十分不健全,现有的会计信息难以有效的发现一些风险存在问题,因此也就难以针对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结果尽早的做出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措施,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形容虚设,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分级会计管理的办法,对内进行独立的会计信息核算与汇总,并且这种会计信息处理时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完全不交互的,使得相关核算结果在交予上级机构时容易因数据篡改而引发会计问题,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风险与可能性损失大大增加。
(二)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之相伴随的金融犯罪案例也频频出现,追究其原因,与当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情况十分关注。希望银行方面能够切实有效的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优化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源,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监督管理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实现统一性、标准化、高质量的管理,以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一旦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就容易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违规操作、违章行为等时有发生。而且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因为其个人急功近利,为达到个人目的,过度追求业绩扩张,进而铤而走险,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如果对财务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就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管理十分重要,而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也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完善具有重要的关系。通常来说,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强化会计的核算功能与会计的监督功能,以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很多的会计信息核算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仅仅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来源的审计,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而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却有所忽略,此外,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功能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防范与快速的处理。
(五)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受利益的驱使,很多商业银行选择对自身的会计信息予以掩饰,对本应公开的会计信息不予披露,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掩饰本身经营不善或者谋取私利等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借助一系列违法手段来调整或变动会计信息,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失真的现象。如部分商业银行借助私存公款、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不当处理等方式来实现非法盈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为了防范会计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会计规范包含了众多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简单罗列并不是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不仅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性与层次性,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会计人员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会计法规体系的健全有利于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计风险的规避。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完善而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其稳定与发展。内控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管理的控制,建设有效的人员管理和控制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内部责任机制、内部检查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协调这四种机制,促进各个机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按时地检查原有的内控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并且要提高创新意识,对新的会计业务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内控水平。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对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更好的规避风险,保障每一笔业务有章可循。商业银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学习意识,提高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了解和掌握,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利用制度对重要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更好地规避人为风险,达到“事事有负责,事事有依据,事事有监督”。除了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定时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考核,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检查部门,会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都由这一部门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在逐步的实践中提高其规范性和科学性,使之制度化、长期化。另外还需要提高层级授权制度的规范性和严格性,推动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对各类典型案例集中学习和讨论,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深切体会到守法的光荣和违法的危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和教育,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法纪,形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四)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的有效与否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作为银行的控制方式,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监督控制机制的协调。因此,商业银行要设立内部监督小组,对银行会计进行定期的检查,不仅要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会计法规的要求,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还要检查各类会计凭证是否正确填写以及会计人员是否严格依据会计法规。另外还要推动人员检查机制的完善,保证其独立性和有效性。定期检查银行内部的统计资料和各项报表资料,将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整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笔会计业务的监督和监控都要到位,严格监督,避免出现人为和自然的会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内部人员的监督,避免会计人员的私下交易,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同时,会计审计部门也要不断丰富会计审计的内涵,促进会计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规避会计风险。
(五)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随着会计业务越来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为了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更能保障信息安全的软件,不仅能满足运行简单、功能齐全的要求,还能满足对信息安全的需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密码保护,每个操作人员不仅有各自的使用密码并且密码还是不断更新的,这对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防范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提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在会计报表中可以加入以下内容:贷款风险集中度;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关系着各项业务的实施和推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加强对会计风险的研究,找出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应对会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6.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对策分析 篇六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对会计风险管理不善,再多的盈利也无法弥补会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文章旨在分析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造成会计风险的各种原因,并结合自身思考和分析给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各大银行经营日渐完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多家大型银行排名居世界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5年世界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跻身世界前十。庞大的资产规模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网点众多,多家大行的网点数量在1万个以上,这些网点是银行拓展业务、服务客户、创造效益的堡垒,但数量众多的网点和机构也给各银行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随着市场化环境下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个银行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提高盈利能力、营销客户、创造利润上。为了争夺客户、抢占市场,容易对会计风险放松管理,随之相伴而生的是因会计违规操作带来的案件增加,给银行的资产带来了损失,也对银行的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几个月就相继曝出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涉案金额达39.15亿元的票据返售业务案件以及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涉案金额达9.69亿元的票据案件等大案。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具体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人员是办理银行各项会计业务的人员,主要包括柜员、会计主管、网点负责人、其他会计操作人员等,业务操作人员的道德水平、职业操守决定着他们在日常操作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违规的行为。一些案件往往是会计操作员与会计主管甚至网点负责人相互勾结形成的。比如通过伪造印章等方式挪用客户存款,利用网点管理漏洞开立虚假存单、承兑汇票等,这些业务往往一个人无法完成操作,操作上通常都需要主管授权才能完成。授权过程中有些会计主管漫不经心,违规操作,不审核业务的合规性就随意授权,给别有用心的员工可乘之机,以往就发生过多起员工挪用客户存款购买彩票、股票的案件。另外,也有领导对员工威逼利诱,胁迫员工违规操作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业务营销压力巨大,为了争抢客户,往往会出现为了给客户提供便利越过制度进行操作,比如违规放贷、违规为客户垫付资金等,出现“会计核算制度让位于营销”的不正常情况,从而带来会计核算风险,而问题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各商业银行依据《会计法》和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的各项规章,会针对本行会计操作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指导操作。但内部控制制度众多,流程不尽合理,对以往的会计制度清理不及时,有时往往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制度,其他业务部门出台一个制度,部门与部门之间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制度要求上的不统一,难以执行。而同一部门制定的制度如果制定时考虑不完备,往往出台后还要多次更改,甚至朝令夕改,制度间相互冲突,给业务执行带来难度,也造成了巨大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监督检查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以人为检查和电子监控为主。这两种会计检查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人为检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后台稽核的方式对每日业务进行核查,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发现问题时往往离问题发生已经过去较长时间,给弥补问题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困难;另一种以检查小组的形式巡查,检查人员按照检查底稿对网点的交接、开销户、大额存取款、内部帐记账等日常会计操作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主要采用抽查的形式,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业务很可能因为抽查不到而放过,另外,检查时间有限,也很难面面俱到。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由审计人员从后台调阅资料和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筛查,对会计科目异常变动予以关注,发现疑点后再与现场审计相结合进一步核查并要求当事机构就问题做出反馈,但此种方法也有时间滞后的弊端。机控是通过会计运营系统对业务中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控,风险产生后通过系统实时传输到后台,由后台人员对风险进行甄别后联系相关业务机构对风险进一步核查,如确认为违规操作需要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当前银行业务种类繁多,电脑风险模型往往不能对业务中每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另外,在程序的设置上如果过严可能会给日常操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过松则不能达到监控的目的。
(四)银行会计业务系统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了新系统上线的速度,但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导致了新系统漏洞较多,从而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发生错记漏记等问题。同时因新系统上线之初较多漏洞的存在,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系统漏洞作案的机会。
(五)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
当今银行各项业务以柜面办理为主的模式带来的风险,这种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随着各银行的业务量不断增加,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会计操作人员普遍压力较大,容易在记账过程中发生对科目的漏记、错记带来会计核算的风险。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家银行的电子业务渠道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客户,在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现金业务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各项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三、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以上所列举的是笔者在银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会计风险,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员工的风险合规教育,严格奖惩制度
银行会计人员是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操作的人员,他们的操作行为直接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安全。对于员工的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员工从内心认识到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记一些规章条文,流于形式。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要让员工更好地遵守制度,奖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要时时与资金打交道,这就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感,对于不符合条件、屡教不改的员工要及时清理出队伍。要推广远程授权,分离会计操作人员和授权人员,杜绝员工合伙作案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各家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谓不多,但许多制度往往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各银行的会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增加协调,在制定制度时多参考各部门及会计操作人员的意见,使制度切实可以执行而又不影响业务的发展。要有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整理,对于执行多年已经不适用的制度应及时地进行清理,对一些需要更新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新。
(三)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应将更多懂业务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监督检查的队伍。检查小组在设计检查流程时应知道对业务有重大影响和易发生风险的关键风险点,对关键风险点重点检查,有的放矢。同时要重点发挥机控的作用,人为检查只能是抽查,只有机控才能实现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设计合理的风险模型嵌入系统,由银行会计业务系统对明显违规的操作直接拒绝处理,对需要进一步人工判别的操作则报告给后台,再由后台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和电话询问等手段进一步识别是否有真正的风险发生,并根据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措施。
(四)完善银行会计业务系统
银行绝大多数会计业务需要通过系统来操作,由此对于系统的控制和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新系统上线前应经过严格的测试,系统上线后也要不断跟踪收集来自一线员工的反馈,及时制作补丁程序对系统进行完善。对于自身系统开发能力较弱的银行应选择与优秀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双方取长补短,银行发挥掌握银行业务的优势,软件公司发挥软件开发的优势,共同开发优质高效的系统。
(五)各银行应大力发展电子渠道业务,加大对自助设备的投入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应用日渐广泛,而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银行替代物理网点的大部分功能成为可能。加大对电子银行技术的研发,完善电子银行的功能,推广电子银行的应用。增加自助设备,可以极大地减轻物理网点的业务压力,减轻员工的压力,解放人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银行会计风险。
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行会计风险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给银行带来效益,但却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一家银行如果会计基础工作做不好,无论取得多少业绩都会被发生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所淹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银行整个会计流程的管理,从制度的制定到员工的教育培养,再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进行卓有成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要保证,是银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7.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 篇七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目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会计的核算风险
由于我国会计核算业务, 种类范围多而复杂, 很多银行的风险都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这导致银行的每笔实际业务的会计核算都有可能发生错误。
2.银行会计的操作风险
银行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 有时出于某种利益的追求, 选择有利于相关利益人的会计方法, 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小, 是是其破坏性大。
3.银行会计的监督风险
银行会计人员灭有能进到监督的责任, 监督工作没有能及时到位,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而更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不高, 有的甚至违规执业, 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未被充分揭示。
4.银行会计的结算风险
具体表现在票据的 结算风险, 电子汇划的结算风险, 信用卡结算风险。
5.人员管理中存在风险
具体表现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规章制度不健全, 不完善, 岗位职责不清。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1.银行会计制度不完善
我国相应的会计制度没有能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 其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当前, 商业银行已经大量依靠计算机处理各项业务, 任何一笔业务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一人同时记载收付款双方的账户, 许多业务都已经采用复式凭证, 因而此时, 复式凭证制度的优越性已经远远大于单式凭证制度。单式凭证制度操作复杂, 需要的凭证多, 工作量大, 完成的时间长, 严重影响了银行会计工作的质量。
2.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现在的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同时, 各种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来控制银行的风险。
3.商业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商业银行为了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 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大量招聘银行人员, 一些新手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对于各种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没能很好的掌握, 有的银行将目光放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上, 忽略了对会计人员的相应业务的培训, 导致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而真正精通业务, 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对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4.会计信息提供上出现问题
会计人员在向银行的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上, 没能做到及时、有效、完善、信息分类比较粗, 提供的信息比较笼统, 没能提供准确的或是针对性强的信息, 造成现阶段会计信息可加工性差, 传递的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差, 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求。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使之形成一个健全的银行会计体系。
2.注意人员的岗位责任落实
建立会计内部控制负责制, 要让银行上至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 将业务活动细化为各个具体的工作岗位, 严禁一人兼岗独自操作全过程, 避免越殂代疱。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一方面, 要提高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和专业技术, 处理业务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 要加强人员的道德建设, 提高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觉悟, 要不断强化银行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银行会计人员实际操作水平
4.加强外部监督, 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监管制度, 强化监管过程, 防范风险的发生, 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工作。
为确保各项会计核算账账、账款、账实、账据、内外帐全部相符, 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 构筑三道防线, 防范会计风险。事前监督就要求会计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遵守各项制度, 按操作规程规定办理业务, 履行岗位职责。事前监督的重点是审查凭证是否要素齐全、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 是否使用同一的会计凭证, 是否错用, 串用, 乱用会计凭证, 记账是否符合规定。事中监督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对重点岗位进行监督, 以保证会计内控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对在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环节, 要进行重点监控。如会计手工核打凭证与计算机中产生的柜员轧账单尽心核对, 金库库管员的双进双出,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库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检查核对, 资金汇划清单的逐笔勾对等等, 都是事中监督的重点。
▶▶四、坚持会计重要岗位轮岗制度
事后监督必须坚持与各项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相分离的原则, 并对其实行连续、有重点的跟踪监督, 以便及时发现, 解决问题, 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强化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切实控制业务差错的发生, 堵塞漏洞, 真正发挥“把关收口”的作用。
银行会计部门应该按照“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规定和安全防范工作的要求, 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和离岗考核制度。对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重要岗位的人员应有计划、有步骤定期进行轮换, 并对轮换的会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对因岗位工作需要, 不能进行岗位轮换的, 要按照制度规定强制休假进行离岗稽核, 并将考核和稽核的情况记录在会计人员考核档案中。随着会计核算制度不断变化, 应该建立并完善会计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业务, 专业技术培训, 做到培训有计划、有目标, 有考核, 每年至少应对全部会计人员培训一次, 使会计人员适应会计改革的发展需要。
▶▶五、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印章、凭证、现金、密押等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 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 为防范风险, 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重要物品专人保管, 明确责任, 业务操作过程中重点要控制章、证、款、押、离柜应收起锁好钱箱;营业终了, 重要物品入库, 以保证物品应入库, 以保证物品的安全;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 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 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和监管制度。解决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财产和信誉的损失。
8.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实施会计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1.会计环境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网络化已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工作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导致会计环境风险增加,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需要强化对企业资金和物流等的监管,同时还要做好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控制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也导致安全风险增大。
2.人员素质风险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这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不仅涉及面较广,而且二盼琐碎,一旦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质量。如果企业会计人员技能和素质无法保证,则会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陷入困境,因此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需要对人员素质风险进行重视。
3.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数据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通过会计信息数据来对资金及财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但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情况,部分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将准确的信息进行公布和共享,从而导致信息孤岛产生,企业决策者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必然会对决策的科学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另外,企业部分部门在业务中还存在截留信息及提供假信息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风险的存在,从而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真实有效的体现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4.会计监督风险
企业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用都是事后监督,在损失发生后再进行监督不仅损失无法挽回,而且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对于企业资金流动状况不了解,内部监控不到位,企业资产存在被挪用、转移及侵吞等问题,这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不到位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发生。另外,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监督不重视也会增加会计监督风险,使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策略
1.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与企业管理者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要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给予充分的重视,充分的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及时发现会计人员违规行为,并做好批评教育工作,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处罚。另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掌握相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构建,自觉遵循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便于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构建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为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实施,企业首先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会计内控制度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划。其次,应不断改进、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的责任体系,明确划分企业各个部门的责任,加强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力度。此外,企业还应组建执行内部控制的专项小组,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为进一步防范企业的经济风险,还应加强审计部门的稽核制度,充分发挥其审计作用,加大对内部稽核工作的管理力度。
3.加强会计内控的监督工作
会计内控监督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约束机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来指派专人或是特定部门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企业会计内控监督工作中,需要对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会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
三、结束语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及时防范会计内部控制风险,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有效的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在具体工作中,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好会计人员的职责,强化监督和防范工作,使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能够实现。针对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有效的保证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改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状况,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晋,李欣,黄志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如何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 决策导刊, 2010,(09) .
[2]宋世冲.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J].当代经济,2011(16):114-115.
9.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风险防范 篇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内部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内部管理制度不适应内控管理的需要。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岗位轮换、职工轮岗、有效制约未得到切实落实;同时,人员素质与道德修养、金融家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跟进。
(二)会计系统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一环,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商业银行会计指标体系、账务处理规范及临柜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在银行管理的各方面均较普遍。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银行临柜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甚至以牺牲现有的控制制度为代价,尤其是忽视本行收款入账票据凭证的审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三)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稽核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难以对全行业务部门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四)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统一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脱节现象;现行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且加强会计结算与严格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有些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
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
第二、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三、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四、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
二、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的问题:
一是缺技术。市场风险管理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如对金融市场不断推出的各类外汇、有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了解和认识,对各类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模型的引进和运用,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这都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学习、了解、掌握和完善。
二是缺人才。市场风险所涉及的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法、模型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由一大批专业人士来从事和管理。对监管者而言,则既需要了解和熟悉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管理体系,还必须有能力对其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模型的假设前提、运作原理和基础数据等的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当然,这就必然涉及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调整。
三是缺管理。拥有先进的系统、模型和一批技术专家仅是解决一个专业技巧问题,比技术和人才更重要的是银行的管理能力。银行管理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在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牢牢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一整套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将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有机地融合。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说,构建包括市场风险管理在内的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从现在起下决心、花功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处理,这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共同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银行防范外部风险应以提高自身的科学决策及管理水平、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为重要手段。具体为:
一、在外部监督和市场监督方面,有关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应该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监督,对于商业银行的变化应该及时进行调查,给予实时监督;投资者中应该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培养他们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意识。
二、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的防范机制和汇率风险防范体系。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我国应该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利用衍生工具比如说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手段来合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汇率动态,运用科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对本外币利率和货币汇率趋势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在汇率方面可以通过对货币市场进行分析采取货币互换的方法来对汇率的风险进行防范。通过资产负债的有效的合理的配置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将利率和汇率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监督控制体系。风险监管体系主要由有内在监督机制、外在监督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共同组成。内在监督机制主要是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和控制技术等的组合,是对风险监督起决定作用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层次。外在机制主要是监管当局根据监管规则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常规监管,处于风险控制的第二位,对于风险控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市场机制主要是金融投资者组成的监督队伍,包括客户群体和舆论监督,处于风险控制的第三个层次,对于风险控制的具有约束性作用。
四、建立起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应该强调以风险计量为核心,并且借助诸如计量模型,数理统计、以及金融工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以风险识别、风险探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决策评估为流程的风险管理文化。
10.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十
【摘要】文章在分析传统银行业务风险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系统集成、客户为中心、风险管理能力强等优势,结合国内外银行业务以及会计核算差异所存在的开发难点,提出有关构建我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 言
自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银行坏账飙升,资金的大幅缩水,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活动中介和结算中心,不得不投入更大的资金和人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系统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应对会计风险、减少利益损失方面越来越引起各银行管理层的重视。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分析
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机构和基层部门进行各项会计业务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构成银行的会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风险。众所周知,银行以网点分布范围广、客户服务便捷等赢取市场,这就存在部分分支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可能会存在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规范操作,例如滥用会计科目账外经营、篡改账表、造假账、虚报数据等,使银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不真实,引发重大损失和经济大案的发生。
第二,各种票据的结算风险。目前银行的票据业务一般涉及公司或者个人支票、商业或者银行汇票等,它们以易于流通等优点大大缩短企业或者个人的时间成本,但是由于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严密,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金融票据犯罪愈演愈烈,票据诈骗形式也从内部勾结、内外勾结向境内外勾结不断升级演变。
第三,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会计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电子汇划、内部往来、清算业务及银行机构间往来等环节,由于这些环节必然会有一定的资金在途时间,从而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资金清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违法操作,盗用交换印章、伪造交换票据,盗用跨行资金,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日益频繁,跨行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形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会计风险也呈多发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
首先,在网络化条件下,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使用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对公对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代理等中间业务,从而使风险进一步加剧。
其次,随着各种金融产品的不断产生,银行的会计业务范围不断增大,银行业务从单一的传统的储蓄、出纳、会计等业务,发展到代理基金、保险、银证转账,代收电话费、电费、有线电视费等业务。各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另外,金融交易中电子化的应用以及网络的发展,使资金流动更加快速,期限短、交易快、见效快的发展特点愈加明显。在加快资金流转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作案更隐蔽更不易察觉。
三、核心业务系统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上的优势分析
建设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变革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已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也出现了部分引进案例,例如之前的中信银行C3系统及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正在开发的BANCS系统等。虽然中信银行的引进以各种外部因素而夭折,中行和华夏银行的引进尚未出结果,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全面引进核心业务系统软件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运作的心脏,凡一切关于存款、贷款账户的业务操作都是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完成的。其主要业务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总账以及对这些存、贷款账户的日间操作等。现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之所以在全球被广为接受,因为它既能够对数据、风险和客户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还能塑造出各个银行富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框架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其基本应用设计结构就是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可以使银行全方位采集、保存和使用客户的各方面信息,为银行从客户着手,降低业务风险、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基本数据来源。同时,这种建立在CIF系统之上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为未来的产品创新、分层次客户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二)提供完全集成的系统,满足各种产品需要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前台使用和后台处理都是完全集成在一起的,系统中的任何功能都可以被任何用户在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在任何机构以多种方式进行访问,而且集成了资金和贸易融资系统。其集成的总账系统为银行提供真正的“一本账”功能。在国内商业银行完成地域意义上的“纵向”大集中的同时,提供银行业务多个系统的“横向”大集中。系统采用开放式标准,遵循模块化、参数化和标准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软件产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体系结构设计使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可以快速适应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可以将这种变化带来的技术优势应用于银行系统之中。另外,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独立于服务渠道的特性,方便系统与各种服务渠道前端产品/接口或者是其它系统互联。
(三)强有力的风险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各方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计算机的应用角度可分为分析型和操作型的风险管理两类。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提供丰富的操作型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客户限额和额度管理、担保品管理、贷款流程管理、欠款催收、预警处理、数据安全性管理、交易安全性管理、日志功能、脱机交易功能等,从客户层面、行业层面和货币层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分析性的风险管理提供丰富的基本数据来源。另外,通过定义两个互相独立并且相互备份的服务器分区,然后在这两个分区上各运行一套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当系统进行日终批处理时,通过在两个分区间的任务切换,从而达到支持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扎账不停机,有效降低风险。
(四)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接轨能有效降低跨国界会计业务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支持多机构、多语言(包括中文)、多币种。机构可以是地区、国家和辅助实体,每个机构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货币,本地的报表及产品,每个机构实体往下可能被定义为多个分支机构、分理处或下属的部门。
四、我国引进西方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难点分析
我国部分银行也曾通过各种形式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但是受管理方式、业务范围以及软硬件水平的限制,所建立的应用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而舶来的完善成熟的国外核心系统也未必能够很快适应中国的“水土”,从会计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难点:
(一)国内外会计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差异
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而国内银行实行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二)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
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做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三)“倒起息”问题
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假期等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尤其随着近年来黄金周等各种假期的出现,倒起息频率较国外要高得多。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
(四)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
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差异的解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
五、有效发挥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规避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业务策略
业务策略是核心系统的基石。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对内外环境、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根据银行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业务策略。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时,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平衡取舍,确立业务策略的优先级、实施时序,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
(二)设计匹配的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核心系统的灵魂,统领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全局。我国银行应仔细研究客户结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明确竞争的重点,梳理自己的订单资格要素与赢得要素,合理规划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用信息化的视野,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供应链。
(三)定义合适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
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是核心系统的“骨骼”。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相互依存,必须紧密结合。业务架构驱动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必须支持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在设计上应采用模型化思想,根据业务架构,建立适应的数据模型、工作流模型、功能模型。
(四)制定长期集成规划
我国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存在诸多的条件约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必须做好长期的总体规划,与银行再造并行,建立以最高层决策者为主导的内部协同体制,正确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平衡关系,稳步推进实施。
(五)用网络化、虚拟化视野定义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是新一代核心系统稳步实施的关键,我国银行必须以网络化、虚拟化的视野来进行定义,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由繁化简,分阶段、分步骤、分模块的进行“大核心”的小型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总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各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会计以及业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银行吸取和引进其先进的经验和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我国银行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体现
伴随着新世纪经济的迅猛发展,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银行工作中比较有分量的角色,会计治理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涉及到银行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银行要加强管理,就应该把会计风险的管理放在首位。
一、商业银行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有好多种。例如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失误使银行的资金出现某种程度的亏损等情况;会计的稽核工作没有做好,针对会计风险没有来得及好好控制,以使效率降低;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在银行会计工作过程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银行会计工作过程中电脑和网络化出现的风险,计算机中各种数据的流逝和泄露给银行带来的巨大风险等。
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总结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原因:
首先,银行会计人员的素质差、技能底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现在的许多商业银行里面,许多会计人员并不是特别精通专业知识。他们当中许多人没有大量的工作经验,更是刚刚任职的新手,没有经过特别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并且好多银行对员工的管理和要求并不是特别的严格,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员工专业技能跟不上,从而造成他们的防范意识差,致使银行出现各种危机。
其次,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会计稽核工作的监督和督促不够。作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对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督促是非常重要的。比较详细的就是对银行会计反应的各个工作的汇报进行检查,核对现实的情况是否与汇报情况相符。尤其是对会计在银行取资和转账借贷款等各个涉及现金提取等方面的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查和核对。但是当今社会不仅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迅猛发展,所以在对待会计核算的问题上,方法要与时俱进,与传统的方法相比银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逐渐向会计核算管理型慢慢的发展,如果银行会计监督方面还是原地踏步走,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那银行监督这项工作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次,银行对会计管理的内部政策不是特别完善。现如今,银行的会计管理监督工作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条律条规已经过时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银行会计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要想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使银行的各个经营管理方面相互贯穿,扩大笼盖面积和范围。例如对待银行的某些业务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覆盖和加强控制,避免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出现风险。
二、针对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了使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考虑:
1.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银行的内部管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银行应努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创立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落实对应的责任。进行内部控制时,会计工作的每个方面以及员工的各个岗位都要进行控制,要落实到银行的各个业务,对员工要进行彻底的负责,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各种手续一定要详细的办好。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现实的工作过程当中,现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因此,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在平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成立会计团队非常重要,会计团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加强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各个方面的技能,进而能提高员工的潜能,使银行能够减少一定的风险。
3.改革创新,加强防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商业银行也离不开创新。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会计电算化。虽然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但是会计电算化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发展中,银行也要有所注意。加强防范,减少风险。一个简单又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对银行的各个计算机加强防范。要对各个会计所运用的计算机的运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在银行工作的全过程当中要进行对会计的电算化的全方位的管理。
4.提示会计风险并建立补偿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且完善相应的措施,严惩各种违法行为,关于银行风险的控制,要将银行会计管理变成一个贯穿全程的控制全过程,不能只针对某些意外事故的处理和管理,像某些工作人员的人身保险票据支付结算险等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会计项目进行相应的担保,从而可以补偿风险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康光辉.探析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外资,2013(23)
12.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十二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商业银行做好内控建设工作的前提
《商业银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 “商业银行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本行的财务会计制度”, 这是会计工作内控制度的前提。商业银行在业务工作中都建立了基本的规章制度,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 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 甚至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的现象。如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 但相应制度尚未建立, 致使运作上带有盲目性。对新兴业务的规范化制度应随新业务的推出而随之出台, 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去找解决的办法。既要保证新业务的顺利开展, 又要将防范风险放在首位才是可行的。也只有各项制度及时准确到位, 才能使内控管理有章可循。有些制度过于独立性、简单和条文化, 操作性不强, 不能为业务提供实际指导。有些制度偏重于纪律约束, 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处罚措施和激励机制。因此, 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以及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把会计工作每个岗位的具体要求、工作规范和各个环节用制度形式加以固定, 使每个人都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了解本职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 使管理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 从而使内部控制得到加强。加强金融业领导人风险防范观念, 树立依法经营思想, 把经营的安全性摆在重要的位置。商业银行决策人或管理者应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克服“权大于法”的行为是加强内控机制的关键, 特别是“一把手”是内控制度强弱的关键人物, 上级行应把分支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审核“一把手”自控能力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建立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各商业银行的上级部门在原来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套完整的上级管理部门约束基层业务部门的制度, 在本地区同行业间也要有相互制约的制度, 本单位负责人要与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岗位之间也要相互制约, 建立以规范操作、明确责任为主体的内控制度, 真正把内控制度、经营风险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以此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
(三)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保障
各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 提高效益, 增强盈利, 符合银行经营目标。制订内控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 有利于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约束经营行为、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有利于降低金融犯罪的发生率。因此, 要有高质量的经营管理, 高效率的运作, 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必须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
(一)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 构筑三道防线, 防范会计风险
事前监督就是要求会计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遵守各种制度, 按操作规程办理业务, 履行岗位职责。事前监督的重点是审查凭证是否要素齐全、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 是否使用统一的会计凭证, 是否错用、串用、乱用会计凭证, 记账是否符合规定。
商业银行事中监督是要有选择有重点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 对重点业务、重点科目、重点行进行事中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对在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环节, 要进行重点监控。如提现、转账的查询监控, 授权业务的监控, 包括贷款发放、费用开支、贴现交易授权等。内部收支的监控, 高频业务预警和稽核, 大额业务预警和稽核都是事中监督的重点。
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是对业务核算依据和核算结果进行重点复审与全面核查结合的监督机制, 是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发生的监督保障体系, 也是约束业务核算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票据监督子系统, 实现对前台业务的逐笔审查、核对、监督;通过账务监督子系统, 建立一套与业务系统完全隔离, 独立运行的副本账, 通过它与业务中心账务系统的勾对, 实现对业务中心账务的审查、核对、监督。通过票据子系统, 实现会计凭证电子化的储存管理, 便于对会计凭证的复核与审查。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工作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业务核算质量, 防范金融风险, 保证各项经营业务合法、合规、有效地开展。
(二) 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制度要与日常的业务操作紧密相连
要真正使制度落实到实处, 就必须使之与操作相结合, 防范化解风险。一是坚持岗位责任制度, 合理调配会计人员。会计工作是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工作, 应按照会计工作的需要配备并充实会计人员。坚持岗位责任制度, 对会计账务处理实行岗位分工, 每个会计人员不得超越职责范围处理账务。对删除、更改会计账务的事项必须经主管领导签字, 严禁一手清、一人兼岗、独自操作。二是是定期核对内外账务, 堵塞漏洞, 防范风险。坚持对账制度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 对不同的账务应制定不同的对账周期。 (1) 每日营业终了进行现金库存簿的库存数与实际库存现金数和“现金”科目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2) 每月底必须与各开户单位进行逐户核对, 确保内外务相符, 使会计核算真正达到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和内外账六相符。三是加强印押证管理, 强化风险意识。对处理会计业务所用的业务公章、密押、联行章和重要空白凭证等指定一些责任心强的同志分别管理, 并区别印、押、证和账的专库保管;主管领导对其保管和使用登记情况经常检查, 并对账实、账账是否相符进行核对签章。
(三) 商业银行要建立重要岗位的监督制度
建立并完善岗位轮换制度。对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重要岗位的人员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定期进行轮换, 并对轮换的会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通过岗位轮换可以激发员工学习业务的热情, 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使其业务操作能力更强、业务技能更全面;通过岗位轮换可以发现存在问题, 如业务操作不合规问题及内部作案问题等。但岗位轮换也不能搞一刀切, 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
建立强制休假制度。对因岗位工作需要, 不能进行岗位轮换的, 应按制度规定强制休假进行离岗稽核, 并将考核和稽核的情况记录在会计人员考察档案中。
严禁业务操作人员自办业务。 (自办业务是指业务操作人员在业务平台利用自己的操作码为以自己名字和身份证号开立的单、折、卡等结算账户办理各种业务。) 因为自办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而且不易发现, 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所以, 必须严加防范。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会计稽核的职能作用
(一) 内部制度制重在有章必循
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全行上下统一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风险意识, 在思想上重视, 操作上严谨,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加强对全行会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会计人员政治过硬、公正廉洁、遵章守纪、敬业爱岗的良好形象。通过组织开展方式灵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业务技能考试和业务比赛来提高综合素质, 要求会计人员各尽其责, 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主管会计、营业部主任、行长等领导要特别重点关注, 因为这些人主导经济业务的发生, 要配置业务精通, 组织能力强、公正廉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的业务骨干充实领导岗位, 确保内控制度的组织实施。
(二) 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加强内部管理的保障
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首先会计主管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使广大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管领导经常关注重要岗位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 防患于未然, 把可能出现的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 在管理上应不断增加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并且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强化道德意识,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累会计工作经验, 做一名银行合格的会计工作者。
(三) 会计稽核工作要目标明确, 形式多样
稽核工作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要定期与不定期到所辖支行、网点开展检查工作, 要把常规稽核和专项稽核结合起来, 把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结合起来。稽核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规定、办法、操作规程等。在检查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检查方案, 切实做到查前有方案、查时有记录、查后有报告, 要有一定的覆盖率、频率和连续性, 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 要将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及时沟通、加强交流、密切协作、信息共享。同时稽核员的工作重点应由发现问题向预防风险转化, 应把以补救为主的控制转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
(四) 强化商业银行各部门自律监管, 构建内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 强化考核。商业银行各部门的自律监管工作要强化针对性、专业性和效率性, 加强对业务经营中风险隐患的监管力度, 各部门要对监管内容进行整合, 提高监管效率。对自律监管要实行规范化管理, 做到监管前有计划、监管中有记录、监管后有总结。要对监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对那些由于履职不到位,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造成风险隐患的要视情况扣减其当月工作质量考核得分, 被上级行在专项检查中查出问题的, 要对监管人员进行经济处罚。二是要把内控管理和业务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齐头并重, 充分发挥监管员和会计主管两支队伍的作用, 加大制度执行到位的检查力度。保质保量开好内控分析例会, 会计主管例会和贷后管理例会, 对业务经营和内外部查出的问题, 建立台账, 逐个销号登记, 一事一纠, 不徇私, 不留隐患、严查重处。注重细节对员工进行渗透式合规意识培养, 努力构建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各部门要协同监管, 明确分工, 形成齐抓共管的风险管理工作格局, 不断固化我行的内控管理水平。三是要实行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和操作标准, 要充分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同时, 对有制约的岗位要保证有足够的人员, 严格程序制约, 不允许任何人在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何一项业务操作。四是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会计规范化管理是保证会计工作科学、严密和充分发挥其核算、监管职能的有效手段。银行的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统一标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手工操作, 还是微机操作, 都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所蕴含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加大, 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商业银行内控现状及风险分析入手, 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目标责任制管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3.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 篇十三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银行卡业务中存在一些风险和管理漏洞。因此,研究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卡 风险 控制措施
Abstract: Since 2008,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influences to the financial industry of various countries to different degree.The bank card busines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nfluenced as well.Currently,there are obvious risks existing in the bank card business.Therefore,studying on the risks of bank card and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Bank card Risks Controlling measures
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发行银行卡206594.37万张。其中,借记卡188038.81万张,信用卡18555.56万张,信用卡授信总额已达13634.96亿元,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和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分别为2457.58亿元和76.96亿元,半年以上逾期占比约3.1%。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历史跨越,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对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结构性调整,致使银行及发卡机构业务发展步伐减缓。尽管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风险,这个市场亟需规范,需要更稳健的发展。因此,对于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就显的尤为重要。如何在发展银行卡产业、拉动消费与警惕信用卡危机之间做出平衡,如何预防不良率的提升,应该成为国内发卡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银行卡是借记卡和信用卡的总称,本文将着重探究银行卡中信用卡的风险及防范。相比借记卡而言,信用卡更具风险性,因为信用卡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消费信贷工具,具有理财、融资等功能。当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持卡人个人风险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没有深入调查信用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及资信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个人资信的评分系统,因此,发卡环节实际上就存在潜在的风险。另外,在个人用卡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持卡人消费透支不能按期还款也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2.2 信用卡欺诈风险
一是持卡人和某些银行卡特约商户利用银行管理的宽松环境,合伙进行虚拟交易并恶意套现;二是某些持卡人利用办卡的便利性申办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并进行恶意透支;三是非持卡人擅自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提现并且不按期还款;四是非持卡人直接盗取持卡人信用卡信息和密码进行诈骗。
2.3 银行内部管理机制风险
一些银行对于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的管理不是非常严格,还是以发卡的量来考核员工,重数量而轻质量。另外,有的银行直接将发卡业务外包,银行内部没有专门从事银行卡营销的队伍,这样就使得银行卡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一因素可能会造成用卡阶段的风险。
2.4 汇率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时的市场利率水平产生差异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调高时,持卡人偿还透支利息的负担加重;利率调低时,发卡银行预期收益减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基本相似,汇率调高时,持卡人偿还透支外币的负担加重;汇率调低时,发卡银行预期收益减少。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发展银行卡产业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可以扩大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一些风险和管理漏洞也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和控制:
3.1 完善内控监督
信用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首先,银行和发卡机构应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切实落实“三亲”原则,即亲见信用卡申请人、亲见申请人签名、亲核证明文件等材料原件,避免违法或违规操作;其次,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第三,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财力状况的审查,对申请人单位、职务状况和收入等信息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核实等方式重点确认,严格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确保办卡申请资料真实、合法有效。发卡机构要对申请持卡人用卡环节建立起7*24小时的欺诈交易侦测系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3.2 加强金融中介和媒体广告的监管
随着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中介不断涌现。相比而言,国内在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缺少比较规范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合法运营约束,市场相对混乱,这些都为开展个人套现服务的金融中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有些报刊杂志和网站因为利益驱动,对发布的一些广告内容疏于审查,“信用卡刷卡套现”、“信用卡代垫还款”、“代办POS机”、“银行卡快速提额”、“专业办卡”等广告随处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用卡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广告的监督执法力度,避免负面宣传误导持卡人,尽最大可能约束套现行为的继续蔓延。
3.3 强化立法控制
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规则一直遵循1999年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带来了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责权利配置不均衡、各发卡机构竞争加剧、银行卡市场化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已迫在眉捷。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相关法律有:《贷款实情法》、《信贷机会均等法》、《高利贷法》、《公正信用记帐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信用卡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区域,虽然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卡相关立法进程、规范银行卡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就现在我国信用卡业务而言,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面,仍然有很多的细节可以做。如果在制度和法制上健全起来,我国信用卡的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3.4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个人信用制度是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银行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并迅速确定能否给客户授信及授信的具体额度。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信息不全面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有些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
3.5 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
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和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
3.6 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今在银行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结束语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推荐阅读: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防范措施10-18
如何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09-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论文07-20
商业银行风险毕业论文06-1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09-11
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08-28
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