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精选6篇)
1.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一
随着我国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原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严重偏差, 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或定位不准确, 以及课程模式的陈旧。培养软件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迫切需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推进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形成适应企业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
培养出合格的软件专业人才, 是软件产业发展以及二级学院发展及软件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做的探索。
2 面向产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目标应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有“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三种类型,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来讲, 其培养目标应为“技术型人才”。根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 就需要将产业的各个环节引入到软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注重校企互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1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注重校企互动
依托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设计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型,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将工作与教学深度融合,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合人才教育过程。如图1所示。
2.2 结合企业需求, 设计实习实训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紧紧围绕中低端软件人才需求进行实训方案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能力分析图表,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联合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整体实训方案。所有的实训课程全部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包括以下主要实训模式。
1) 生产性实训。在生产性实训课程中, 学生扮演项目开发团队中不同的角色, 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 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
2) 生产实习, 将派学生到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参加岗位实践, 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产岗位的工作流程, 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在第六学期参与生产实习, 更深刻和真实地体验工作环境,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职业适应力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
3) 顶岗实习, 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将学生派到软件开发与测试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参加岗位实践, 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软件开发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到企业参加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 体现人才培养成果的多元化。
4) 毕业设计, 是高职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独立完成应用设计的能力, 为今后从事软件编程与测试技术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完成后, 要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并进行毕业答辩。
2.3 广泛寻求企业合作,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重庆两江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创建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最佳体现, 实现用教育理念影响企业, 用企业理念改造教育。学院通过多种形式与多家公司成立技术联合体。目前已经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嵌入式软件开发为主项的、以软件开发为主项的、以软件外包为主项的、以信息系统设计为主项的、以软件测试外包为主项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近10个。
我们成立了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鼓励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从第六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就业趋向选择企业参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 缩短与职业岗位的差距, 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实施过程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按照实施计划“整体解决方案”实施的四个阶段分为六个学期进行。
3.1 职业能力认知阶段
在教学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职业能力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 并通过学生角色的转换达到对职业能力的认知。
3.2 职业能力形成阶段
在第二、三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因此将实训基地作为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3.3 职业能力提高阶段
第四、五学期是职业能力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开发中, 学生主要以“做”为主。职业能力提高阶段的实施场地应选择在软件园。
3.4 职业岗位训练阶段
在第六学期, 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 所有活动按企业标准及项目要求进行。
4 实施效果
4.1 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调查的统计情况看,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成果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较高, 在工作中吃苦耐劳, 勤学好问, 上进心强,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是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势的职业人。
4.2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分小组学习对我们提升相互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而且在此次小组编程中, 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实力, 对促进我们学习程序设计帮助很大, 提升了我们对编程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做项目更牢固地掌握了程序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4.3 授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
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得到了学校、学生和专家的认可。在备课方面, 教师用了比平常课程几倍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程资料的准备;上课时,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 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提供帮助, 同时注意把握课堂进度;课后对当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为下次课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做准备。实践证明,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5.1 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人才市场在变化, 生源在变化, 学校面对新形势, 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本文阐述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完全打破了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软件开发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行业标准、职业规范、工作知识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理论知识为辅助支撑, 将理论知识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 学生实施工作任务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网络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模块。
5.2 校企深度合作是关键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企共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教学中的企业软环境、教材等。尤其是我们建立了校企合作例会机制, 经常性的企业沟通使教学内容更新与行业发展同步, 使课程设计突出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了高度吻合。信息工程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本课题教学实践取得的成功, 原因之一就是:校企深度合作是关键。
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二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报关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外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涌现出了大量中小型的外贸外资企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对外贸人才特别是报关报检类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催促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报关专业人才的输出,全面提高报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目前报关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构建不尽合理,缺乏对行业发展实时性的了解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专业教学开展的基础和核心,学生所有知识能力的培养都是围绕着这个体系去进行的,目前高职院校报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区,往往仅考虑专业开设后课程与师资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忽略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过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却明显不足,这样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往往对行业发展的实时性缺乏了解,课程设置和每学期课程的分布极为不合理,有的时候往往前置課程还没有开讲,部分后续课程已经结束了,许多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相差过大,部分课程甚至不开设实践教学环节,一味的要求学生读书,这样远远不够的。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初衷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但报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目前仅仅是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且实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报关报检无关,另外可供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并不多,缺乏层次更深、与专业联系更紧密的企业,校企合作的领域比较狭隘,欠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企业实习也很难接触到企业的专业操作和核心技能,实习时间也较短,很难从中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3师资配备不合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途径大多源于专任教师的教授与指导,能否掌握适用于实际工作的本领,其源头就在于老师能否传授业务实践中真正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很多人都没有在外贸企业实践过,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课堂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内容相差很大,对于学生长远未来的规划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4忽视实践技能培养,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校内
实验实训室的实践技能培训主要以软件实训为主,虽然现在的软件平台发展相当完善,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技能实训,就很难形成教、学、练、做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要求。
二、项目化教学驱动下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类课程应实行双语教学,并引进原版教材。因为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报关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对英语要求很高,特别是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方面的知识。另外,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构建一套能够适应平时教学实践和课程结束考试两项共存的练习考核平台,做到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知识体系的分布,并能通过实践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责任要求,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和基础课程,遵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加以安排,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进程;对于后续的其他非核心类专业课程,则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编写课程项目化教材,制定课程教学标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推动整个教学的进程,全面推动报关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2改变现有师资结构,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
学校和系部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要求所有老师每3年不得少于一次企业实践和进修培训。另外,应强化老师的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要求老师必须熟悉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一支能够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会贯通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加强学院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选择大中型外贸企业,学院可以在合作中融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践技能技术和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而企业则在满足人才需求、提升企业自身能力、创造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社会影响等方面获益,达到校企双方的“共赢”。
4在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中引进全新的“双证融通”模式
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引入新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更为全面、更为简洁,方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就能迅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外贸考证通过率。并期望在教改当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满足外贸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意义
1指导报关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实现毕业生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推动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最大限度满足外贸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加速学生成长,依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将实训教学设备与外贸企业的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去为外贸企业培养人才。
同时,对高职院校报关专业来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专业教师去了解企业对报关报检人才的要求,从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去传授相应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即将毕业的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准职业人”
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可以提升学生现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形成一定的职业习性,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一走上社会就能迅速适应职场的环境,转变心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准职业人”。
总之, 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报关专业自身前进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外贸行业发展的基础依托。我们应当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使之服务教学,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为民 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 王胜华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三
卢军锋 吴亚林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总结了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自我药疗意识的普及和增强,社会零售药店霎时间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我国药店的总量已达到38万家左右,药店与人口比例已达1∶3550,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社会药店输送对口人才。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自2007年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330”人才培养模式
“3330”是“3阶段、3能力、3实践、0距离”的简称。
“3阶段”即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3分阶段。第1阶段在第1、2、3学期,侧重人文素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为期2周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培养专业技能。
第2阶段在第4学期及暑假,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进行带薪顶岗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了解药店经营管理程序,提升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实战能力。第3阶段在第5、6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3能力”指人才培养过程有3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渗透,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药品经营与管理能力贯穿始终的培养渗透。
“3实践”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穿插3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第1次为第3学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第2次为第4学期及暑假的带薪顶岗实践;第3次为毕业顶岗实习。
“0距离”指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2006 年 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 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1]、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院于2009年开始探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其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顺利、长期运转。我院在与江苏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辰)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经过磋商,双方就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从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在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3330”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突出校内理论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人文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的一致性,专业教师与海王星辰的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让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技能加强为核心,以学生从事药店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认学生在具体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与中国连锁药店百强第一——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江苏分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将药品经营与管理班冠名为“海王星辰班”。第4学期及暑假,该班赴海王星辰进行带薪顶岗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顶岗实践期间获得固定的报酬,根据销售业绩,还可以获得销售奖金,同时为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学校每年指派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海王星辰带薪顶岗实践,协助企业管理学生,解决疑难或突发事件。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了2名带教师傅,一般由店长和执业药师(或药师)担任,方便及时指导学生,我们还安排了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定期为学生集中授课。2010年和2011年,学校已组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2次带薪顶岗实践。通过顶岗实践,学生亲生体验到了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辛苦,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锻炼了专业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生基本掌握了药店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技能,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了“以素质为权重,以能力测评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在“海王星辰班”顶岗实践期间,进行两次阶段性考核,成绩完全有企业评定。这样的考核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奖学金,并提供在企业优先发展的机会,已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当上了药店的店长。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过5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称偏低,且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海王星辰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缓解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结构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3存在的问题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明显,08级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达100%。但是,在带薪顶岗实践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学生分布广泛,无法集中授课和指导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践期间,我们会安排教师和企业骨干在总店为学生集中授课。但是,海王星辰在苏州、无锡、常州共有200多家药店,“海王星辰班”的学生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药店,有些学生路途较远,集中一次非常困难,所以经常集中授课便无法实施。
3.2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情绪
高职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2]
出一种过分的大学生优越感。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3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参与度不够
我们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去,初衷是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一边进行短期的顶岗锻炼,学习相关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但是,学生所在的药店分部较为广泛和分散,教师走访一次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基本上无法亲自参与顶岗实践。
3.4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其他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有时间到企业和企业的专家、骨干交流,导致传授的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例如:《药理》的教学应以药店常规性药品为重点,而非面面俱到。同样,因为每个药店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到学校完成系统性的教学任务。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要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教育改革之路,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顶岗实践的过程管理,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3]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4年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4.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四
摘要:“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有待合理,师资队伍有待交流,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各环节有待提前着手。本着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课程设置分段原则,建议搭建中高职三二分段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活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三二分段;现代教育体系
“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了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几年,在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省中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高职三二分段工作。但是,在改革的道路上发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高职三二分段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不良主要体现在课程衔接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但是,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仅少部分来自中职。所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全部来自高中,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分段不明确,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技能培养重复的现象。
2.师资队伍有待共享。专业教师主要面向学生,能从上课过程中直接获取到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都需要经常交流探讨。在师资共享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对接院校的师资优势,整合中高职院校对接专业的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承担中职学校的师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途径,为中职学校培养和培训一大批优秀的相关专业师资。另外,对接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聘请进行兼课。
3.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对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建议省级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三二分段”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衔接、师资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学院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多方面形成合力把“三二分段”工作做得更好。
二、中高职三二分段实施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实施,确定中高职三二对接专业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段方面,重点解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分段,形成中高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可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在中职阶段学识、技能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分段质量,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2.课程设置分段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主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分段来实现。在统一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下,使学生在中高职间按照相互分段的知识、能力梯度进行系统化学习,使学生在高职阶段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系统化提升,设置合理的中高职分段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目标上,基于中高职专业定位和知识层次,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分段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分段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三、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的思考
5.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五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商务往来日益密切, 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既给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综合应用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对外经济交往促使商务英语专业蓬勃发展。
2.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1专业发展现状
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其创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十多年来, 我们不断摸索和创新, 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考评机制、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和改革。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结合国情、院情, 进行了“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2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等。
3.改革措施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特点, 我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采取“2+0.5+0.5”的培养模式。 此模式将三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两年。 此阶段学生在校学习, 以通识教育、理论学习为主, 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 并打好语言基础, 尤其是职场英语基础。 同时兼顾商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技能操练和顶岗实习。 安排学生校外实习, 在对口合作实习基地进行相关的实习和培训, 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为回校继续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学习不同于第一学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并总结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进行毕业成果展示, 撰写实践报告。
3.2课程体系的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行业需要的各种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 按照“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职业化、道德教育时代化”的原则构建。 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企业所需岗位的调研, 逐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 针对课程“重语言、轻技能”的情况, 重新设置了课程体系, 将课程结构分为职业基本素质课程、职业技能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三大模块。 语言课程突出职场英语 (商务英语) 特色, 技能课程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色, 将语言和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 此外, 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所需, 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听说类课程占总学时比重达75%。 总之, 在教学内容上, 整合英语与商务、技能与素质, 在教学目标上, 以面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核心。
3.3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采取中外教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 推行“做中学, 学中用”的任务式教学法。 另外, 结合当前发展趋势, 开发英语基础课信息化课堂, 制作专业课“微课”, 申报并建设“商务英语口译”精品视频公开课, 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课堂上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考评体系改革
实现评价体系的量化。 过去,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组成。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与“任务式教学法”接轨, 我们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 即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参与情况、实践活动完成情况作为量化依据, 将平时成绩的考核落实到位, 不再流于形式。 理论课程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各占比40%和60%, 听说类课程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各占比50%。
4.改革的意义
4.1校企合作加强
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为社会服务。 进行改革尝试后,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在制订培养方案以前, 学校赴企业调研, 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 校企双方召开专业调研会议, 校方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 企业给出合理的建议, 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尝试让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赴企业挂职锻炼, 教师赴企业挂职, 一方面可以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运作和规范, 将企业工作内容、职业素养等方面与课堂教学结合,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学生的日常工作, 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2社会认可度提高
由于人才的培养不再闭门造车, 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已经初步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 已经学习并训练有关技能, 因此, 用人单位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表现总体较为满意, 认为学生整体素质较高, 有责任心, 勤奋上进, 肯吃苦, 遵守规章制度, 可塑性强。
5.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而道远。 国家和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必然持续旺盛。 今后,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 人才的需求还会发生变化。 因此, 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热门话题。本文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 提出了改革方案, 力图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 培养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覃薇.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改革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7 (2) .
[2]赵淑燕.深化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改革[J].职大学报, 2011 (1) .
6.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篇六
【摘 要】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构建“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00-0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努力探索出符合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高职教育,需要进行改革。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广西水利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供水工程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因此,需要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从专业的服务领域、就业去向、就业岗位以及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明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掌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等工作,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产一线和水利基层单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和行业岗位能力调研,明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交替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培养“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含义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掌握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三核心能力,个人职业发展经历职业基本素质阶段、职业基本技能阶段、职业核心能力阶段、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阶段,成为水利水电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改革。为了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依据人才培养要求,在全面分析职业岗位所需要能力的基础上,以达到胜任职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为目标,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行业特点,按照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三年的专业学习,而第一至第五学期,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第六学期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同时,每一个学期安排1至3周到相关水利企业,学习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或到已建水利水电枢纽学习有关水工建筑基本知识和管理技能。结合行业职业技能工种培训的标准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在第六学期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依托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的平台,安排学生到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于三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带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通过校内实训场模拟仿真性的实训演习,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到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在教学中用企业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同时结合实践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校内外实践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实践训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等,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职业基本技能”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场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条件,实施“工学交替多循环”培养模式,包括技能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循环、技能训练与生产性实习的循环、学校和企业不同学习环境的循环,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材料员、测量员等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主要完成校内外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实习。采取“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具有工程绘图、建筑材料检测、结构设计、水力计算以及土工基础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满足企业材料检测、工程测量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形成高技能型人才“初成品”。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学院设计所、广西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广西水电工程局等企业优势,围绕着以“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范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工程项目进度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等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课证融合课程”训练,满足行业企业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资料员的技能要求。学生经过改内容的学习,构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成品”。
“职业能力提升和拓展”培养: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出发,针对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需要,水利行业需要大量掌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治理等工作需求的能力,开设水工检测及实训、灌溉排水工程技术、防汛抢险及堤防安全管理等职业技能提升课程;根据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需求,结合现代水利的新热点领域,开设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与水危机等职业技能拓展课程。第六学期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管理现场顶岗实习。采取企业、专业双导师制度,实行校企共育,学生零距离接受工程生产实践锻炼,培养其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群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推荐阅读:
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论文01-21
有关高职俄语专业教学的改革12-09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08-04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06-28
浅谈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12-24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