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人物传记高频

2024-08-12

文言人物传记高频(共8篇)

1.文言人物传记高频 篇一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文章中出现的高频词语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

1、劝:鼓励,奖励。

2、课:考核、督促、征收。

3、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4、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5、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象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谨拜表以闻”。

6、短、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7、害:妒忌,嫉妒。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害其能。

8、党:偏袒,伙同,包庇。

9、矫:假托,假传。

10、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出来。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知:主持。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知某地一般译作“担任或做某地的知县或知州”)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予官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官衔、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仕、仕宦:做官。如:学而优则仕。∥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引:推荐。引拔:推荐提拔。简、简拔:选拔。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夺:削职(权)。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削籍:在官员名籍中北削除,即革职。如:杨涟等二十余人,削籍遣戍有差。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甄拔:甄别提升,选拔举用。如:山涛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陟:提升,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加秘阁修撰。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降职;降职并外放。如:贬连州刺史。∥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用。如: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出:离开京城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守:暂时代理官职,多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判:高位兼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如:司徒兼侍中,判相州。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摄:暂任、代理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7、表辞去官职

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

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引疾:称病辞职。如:方劳精而共务,忽引疾以屡辞。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仕。

悬车:指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8、和官员有关的其他词语

廪食:官府发给的口粮;官府发放口粮。秩:官吏的俸禄;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沐、休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解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下车:官员初到任。视事:治理政事,任职。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知、主、当、典:主管,掌管。布政:施政。听事:处理政务;官府办公的地方。

部勒:部署,约束。后喻文章谋篇布局。处分:处理,处置。经理:治理;处理、料理。经营:治理;统一,统治;往来周旋。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改变平素志向。闾左:秦代居于里巷左侧的平民,也泛指百姓。豪右:豪门大族。望族:有名望的世家豪族。高门:显贵之家。冠冕:借指官位。冠盖: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亦借指官吏。冠带:戴帽束带,亦借指官吏贵族。冠族:冠盖之族,即仕宦之家。庶务、庶政:各种政务。牧:治理、统治。人牧:人君。

三、和皇帝有关的词语

崩、山陵崩、崩殂、遗弓:帝王死。薨:诸侯、大夫死。

大行:指皇帝刚死。取义于一去不返。不禄:士死;诸侯、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践祚(阼):皇帝即位。神器:帝位、国家。逊位:让位。顾命:皇帝临终遗命。

制:帝王的命令。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蒙尘:蒙受尘垢,指王公流亡受辱。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幸:皇帝到某处。鸾、鸾舆:皇帝的车。车驾:天子的代称。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入觐、朝觐:朝见、拜见天子。畿、京畿:国都周围地区。阙:代指宫殿或朝廷。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

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

旦暮、旦夕:时间短、很快、马上。遽:迅速;突然。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旋:顷刻、随即。

俄、俄而、俄顷:不久,一会儿。既而:过一会儿,不久。顷之、有顷:不久。少顷:一会儿,片刻。已而:随即,不久。须臾:片刻。

寻:随后,不久。无何、未几:不久,没多久。诘:第二天。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迟旦、迟明:黎明。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向、曩、昔:从前,先前。先是、先时:先前,在这之前。既:已经;在„„之后。竟日:整天、终日。比、比来:近来、最近。比年:连年;近年。逾年:一年多;第二年。期年:满一年。翌年、明年:第二年。居、平居:平时。

比、迨、逮、及、洎:及,等到。如、诣、之、适、造:到(往)某地。

五、和律法、礼仪、制度有关的词语。

行成:议和,求和。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监狱。当:判刑,判罪。坐:因为;因犯„„的罪。坐法:犯法判罪。文法:法令条文。三尺(法):指法律。按:追究、查办。论:判罪、定罪。狱:案件,案情。断狱:判决案子。

诬服:无辜而服罪。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悬赏捉拿。收:拘押、关押、逮捕。执:逮捕、捉拿。

构、构陷、构会:设计陷害。款引:从实承认罪过。发擿:揭发、揭露。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太牢、少牢:三牲齐全、三牲少牛。总角、垂髫:儿童时期。

冠、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礼。笄、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礼。缞絰:丧服(大功服、小功服)。行服:守孝,服丧。

服阙、服除、服满: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孤:幼年丧父。怙:依仗,代指父亲。失怙:失去父亲。

恃:母亲的代称。怙恃:凭借,凭恃;父母的代称。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寝疾:卧病在床。

大渐:病危。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贡献:进贡。贡职:进献之物。

报:特指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不报:没有答复。

报罢: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报复:答复,回信;通报,报知。坟籍:又称坟典,指古代典籍。典训:典章制度 束修(脩):十条干肉,代指礼物;古代儿童入学必须用束脩作为的拜师礼物,所以后 来用束脩借指入学。

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

六、其他

稔:庄稼成熟。赡、给:富足、丰足

衔、怨、恚:嫉恨。阴、密、私、间:暗中

规、讽、谤、谏:劝说。过、咎、诛、让、谴、尤:责备。贷、恕:宽容。(责无旁贷:推卸)折:指斥,指责,驳斥。造、诣、过、谒:拜访。质:作人质;抵押。

多:赞扬,欣赏。与:参与,参加;赞同,同意;结交,亲附。脱:倘若、如果。第、特、顾、但、徒:只,只是,只不过。

逋:逃亡,离开;拖欠,拖延。白衣、白丁: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侵晨:破晓,拂晓。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始,才,刚刚。

2.文言人物传记高频 篇二

怎么办呢? 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 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 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 原因有二:

1. 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 形式多样, 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 有人物传记, 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 有志人小说, 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 有历史人物故事, 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神话人物故事, 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 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 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 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 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 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 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 可以信手拈来, 随化随用。

2. 有人物必有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 有故事可听, 学生就感兴趣, 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 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 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 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 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 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 等这些都落实好了, 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 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 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 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 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 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 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 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 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 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 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 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 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 再问学生, 你赞同哪种比拟? 为什么? 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 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 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 哦, 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 有咏絮之才, 一个古代才女, 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 人物眉眼模糊不说, 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 该记的记, 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 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 留下来的还有什么? 所以,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 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 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 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 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 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 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 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 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 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 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 放在课堂导入部分, 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再读《咏雪》, 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 有一老翁犯法, 谢以醇酒罚之, 乃至过醉, 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 着青布绔, 在兄膝边坐, 谏曰: “阿兄, 老翁可念, 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 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 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 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朗读停顿是个难点, 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 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 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 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 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 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 大薄凝之。既还谢家, 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 “王郎, 逸少之子, 人才亦不恶, 汝何以恨乃尔? ”答曰: “一门叔父, 则有阿大、中郎; 群从兄弟, 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 乃有王郎! ”

这样一段故事, 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 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 举厝自若,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 手杀数人, 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 贼又欲害之, 道韫曰: “事在王门, 何关他族! 必其如此, 宁先见杀。”恩虽毒虐, 为之改容, 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 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 举动如此壮烈动人, 读完这些故事, 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 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 词理将屈, 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 申献之前议, 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 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 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 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 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 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 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 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 让人物有温度, 让人物有棱角, 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 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 有些可用来激趣, 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 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 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 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 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 一举两得, 既是拓展, 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 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 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 《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 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 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 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 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 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 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 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 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 有性格可探, 有评价可析, 让人物立体起来, 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 十分精简, 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 不见眉眼, 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 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 如果一带而过, 自然毫无印象, 所以, 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 《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 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 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 共工是北方的水神, 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 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 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 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 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 从课文来看, 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 颛顼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的战争, 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 是共工起兵, 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 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 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 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 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 《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 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 性格比较单一, 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 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 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 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 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 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 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 曾经有过许多暴政, 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 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 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 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 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人民感觉非常不便, 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 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 这样来说, 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 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 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 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 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 叫作共工台, 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 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 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3.文言人物传记高频 篇三

一、要学会知人

写人、塑造人就是这类文章写作的重点。就这类文言文的阅读而言,要学会抓住并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文章具体写到几个人,其中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弄清文章几次写到主要人物,人物的命运有怎样的变化发展,人物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等等。

二、要学会理事

对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应当抓住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来具体地揣摩与解读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深远用意。因此,学会理事,就是要学会弄清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具体写的几件事,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在展示人物性格上的作用是否相同等。

围绕主要人物,如果只详细记叙了一件事,我们就应当认真地分析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思考文章与记叙的主要人物在其中起何作用,有何值得叙写的特点,作者通过记叙展示了人物怎样的可贵品格,传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立场。文章中,记叙了好几件事,我们就应当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要懂得辩理

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过程中,是暗含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的。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人物的态度与评价。虽然这种评价不一定会非常直接明白地说出来,但作者的臧否一般在文章中是有所体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应当注意的就是学会辩理,也就是说要学会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步:

一、学会勾画,理清层次

史传类文言文,在一般情况下会以人物为经线,以人物生平所经历的大事为纬线,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结构全文。史传文的这一行文特点,为我们快速进行文章层次的划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有些史传类文章,其段落层次并不清晰,有的甚至整篇文章前后就一段。对于这类史传类文章,学会以时间为序,以文章所记叙的不同事件为切分点进行层次的划分,将对我们弄清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二、应当学会筛选信息

高考对史传类文言散文的考查常从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内容分析与概括以及文言语句的翻译等几个方面予以考查,要在阅读中快速把握住实词、虚词等几个方面,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同时,整体阅读也离不开对几个方面的把握。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所用,互相推动文言文的有效阅读。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

4.文言文人物传记 篇四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②.年号+初,如:乾元初;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主要关系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聪慧诚信)谅(诚信宽容)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促织》《殽之战》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5.文言人物传记体的阅读方法 篇五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描绘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张衡传》以翔实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 一是人物

张衡——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主要介绍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研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

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 二是职官

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和帝时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邓陟累召不应。

安帝时(公车特招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时(再转复为)太史令、(后迁)侍中、(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出为)河间相、(征拜)尚书。三是事件

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勤学——观太学,通五经,贯六艺。

文学——作《二京赋》(因以讽谏),《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科学——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复造候风地动仪。

为官——敢于讽谏,政治清明。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

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四是品格

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考试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

三次审读,完成解题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

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填空答题。

《张衡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介绍候风地动仪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提升;提拔)、拔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转、调、徙、补、改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领、署、权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第五类: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知、行、主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13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1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15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16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17、郎中:官名。

18、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19、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20、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21、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文化常识1.文史专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②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6)史汉:《史记》、《汉书》。(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6.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篇六

县里举办的的中考研讨会,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中考阅读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考前备考复习时特重视此类文体。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通过对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我特对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选文特点

1、从体裁上来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较短,语言精练简洁。

2、从内容上来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大都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此类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3、所选文章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即便有太生疏的疑难,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二、阅读技巧

1、明确人物传记人物为谁?那一个朝代的?还涉及哪些人物?

2、了解官职此类文体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生黜?

3、理清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4、评析品格文体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感知方法

1、通读。对于阅读选文要从头到脚的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的阅读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大致了解就行了。通读要完整,即便有疑难也要一并读完。

2、画圈。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3、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如此,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四、答题技巧

1、字词题。选文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一模试题中考察了这样两个字:“人主未尝不说也”中的“说”和“读之二月乃尽”中的“乃”。结合选文内容,再联系教材,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2、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一模试题中有这样一句文言翻译: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好多学生是这样翻译的: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说他是“狂人”。这就是忽略“直译”造成的错误,所以翻译时要先抓住句中关键字,逐字对应翻译,然后在适当“留”“删”“调”等。

3、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概括题目。一模试题的此类题目是这样问的:东方朔是怎样一个人?好多学生只答出了他的博学多才,而忽视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导致失分,这就是学生不能整体全面的了解选文内容造成的。

7.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南 篇七

[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们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例题 (2016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 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 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 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 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同学们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答案 C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项。

答案 B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解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答案 D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答案 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 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答案 ①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②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③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8.文言人物传记高频 篇八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

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

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

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其他常见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

(43)典:主持。

高考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 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 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 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 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 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 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 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 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 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 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 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 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 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 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 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 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 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 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 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 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 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 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 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 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 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 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 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 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 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 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上一篇:社区工作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下一篇:任职表态个人简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