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腊八的古诗词(精选13篇)
1.描写腊八的古诗词 篇一
导语: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描写腊八的古诗摘选,欢迎借鉴!
一、清代·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二、《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三、《腊八》——(清代)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四、《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五、《腊八粥》——(清代)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六、《腊八粥》——(清代)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立。
扩展阅读:节日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2.描写腊八的古诗词 篇二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 上至白胡子的老人, 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 八岁的八儿, 在煮腊八粥的这天, “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 既要在外面玩, 又惦记着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 只好“一个人, 出出进进于灶房”了, 那忙碌穿梭的小小身影, 真令人爱怜不已!
八儿实在是等不及了, 他问道:“妈, 妈, 要到什么时候才……”知子莫如母, 不等八儿说完, 他妈就打断了话:“要到夜里!”到夜里, 那还要等多久呀, 八儿急得要哭了:“那我饿了!”此处, “那”字用得极好, 八儿用这个字来强调“饿了”, 且带着一点儿示威的意味, 看来小小的人儿, 为早点儿吃到香甜的腊八粥, 不得不撒这么个小小的谎了。此句若无“那”字, “可怜”的小八儿, 倒有可能真饿了呢!
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 无奈之下, 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 聊以解馋了:大哥和爹只准吃一碗, 妈妈和自己一样, 吃上三碗, 可是……八儿又把妈妈的半碗加到自己份上去了!哎, 谁叫腊八粥这么好吃呢!
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 看的结果是“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进了八儿的嘴里。八儿盼了这么久, 总算解了一点小馋了!真难为他了!
这第一幅煮粥的画面, 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 借助八儿的眼、鼻、嘴, 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幅吃粥的画面, 正面着墨并不多,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 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 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作侧面描写后, 却笔墨酣浓地写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 乍一看, 似乎偏离了主题, 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 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全文精妙传神之所:文中那哈叭, 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风俗画———《小鸟的哺食》, 画中那匆匆赶来啄食饭粒的母鸡, 让整幅画面灵动起来了, 且充满了生活气息。可见, 沈从文笔下的哈叭在文中的作用, 类同于米勒画中的母鸡,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你瞧, 哈叭在八儿脚下钻来钻去地吃着腊肉皮骨, 惹得八儿不耐烦了, 要妈妈让它出去。八儿的话, 就如那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 八儿妈热烈地响应起来, 开始揶揄八儿爹了。八儿又随之趁机告哈叭的状, 用言语及时“援助”其母, 积极地表明他同妈妈是同一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八儿爹也不甘示弱, 说要把哈叭带到场上去, 八儿听了却并“不气馁”, 因为他知道爹爱哈叭, 更爱八儿, 爹是不会让八儿失去玩伴的, 大家都不过是在说着玩呢!八儿真是个“知己知彼”的聪明孩子!
接下来, 作者又写了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写这些话, 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借助话中的“舂粉”等事, 来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生活的气息;二是表明八儿妈其实并不是真正讨厌哈叭的。
上述谈狗话题是由八儿引起的, 故最后又收结于八儿吆喝狗儿止, 行文前后呼应, 结构十分严密。这幅吃粥场面画, 构图饱满, 气韵流动, 喜气洋溢。
3.例说古诗的景物描写 篇三
静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静谧清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恬淡、安详平和的心境。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自然界的这种动静映衬,也鲜活地反映在古诗中。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物。由于太幽静了,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的银晖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壮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雄浑阔大、旷远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的是以壮景写悲情,反衬出内心的落寞苦闷。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大多描写壮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地再现了塞外奇伟壮丽的风光,创造了异常开阔、雄浑的意境,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垠,只见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纵横千里;沙漠地势平旷,没有起伏的山峦背景,没有茂密的林木作衬托,在苍苍的天底下、茫茫的平沙上,袅袅上升的孤烟更显其“直”,缓缓下落的夕阳倍觉其“圆”。写活了大漠奇特的风光,而且传达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哀景。这类诗主要通过凄清冷寂、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孤寂惆怅、悲凉伤感之情。所写多为暮春或深秋景物,在送别诗、羁旅诗中较常见。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洽为一,情调悲怆。
4.赞美腊八节的古诗词 篇四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感皇恩·除夜》
宋:史浩
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漫儿戏。
自家炉鼎,有却冷清清地。腊月三十日,如何避。
且与做些,神仙活计。铅汞收添结灵水。
跳丸日月,一任东生西委。玉颜长向此,迎新岁。
《腊月十八日蚤苦寒与家妇饮》
宋:张耒
寒夜不可旦,老鸡鸣苦迟。
晨兴出户视,风折山树枝。
最爱堂东梅,洌寒亦弄姿。
夜来月中影,窥我读书帷。
中庭石井栏,晨汲气如炊。
今日复何事,环佩联冰澌。
瓷罂有芳醇,庖舍具鲜肥。
地炉炽新炭,三酌对山妻。
《水调歌头(腊月二十一日可远堂索赋)》
宋:刘辰翁
落日半亭榭,山影没壶中。苍然欲不可极,迢递未归鸿。
锦织家人何在,春寄故人不到,寂寞听疏钟。
木末见江去,无雪著渔翁。
词舂容,歌慷慨,语玲珑。岁云暮矣相见,明日是东风。
远想使君台上,携手与人同乐,中夜说元龙。
世事无足语,且看烛花红。
《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
宋:王洋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
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五爆竹行》
宋: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埽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一冬舂行》
宋:范成大
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去年薄收饭不足,今年顿顿炊白玉。
春耕有种夏有粮,接到明年秋刈熟。
邻叟来观还叹嗟,贫人一饱不可赊。
官租私债纷如麻,有米冬舂能几家。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八分岁词》
宋:范成大
质明奉祠今古同,吴侬用昏盖土风。
礼成废彻夜未艾,饮福之馀即分岁。
地炉火软苍术香,饤盘果饵如蜂房。
就中脆饧专节物,四座齿颊锵冰霜。
小儿但喜新年至,头角长成添意气。
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
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
君看今岁旧交亲,大有人无此杯分。
老翁饮罢笑撚须,明朝重来醉屠苏。
《大腊》
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5.腊八节的古诗《腊日》 篇五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赏析: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作者简介:
杜甫(7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腊八节的`诗词 | 写腊八节的古诗词 |
在古诗词里寻腊八
古人意,岁终之月称“腊”,“腊”为“接”,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因此,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还代表一种祭礼,古人将田猎获取的禽兽祭祖祭神,有“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民无不醉者如狂”“逐疫迎春”之记载。到了南北朝,人们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借此腊日来祭祖敬神供佛,祈求国泰民安,避灾迎祥。
在新旧交替、民众会饮之际,许多文人墨客更是诗兴大发,为我们留下许多咏颂腊八节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不妨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里,寻找古时腊八节的韵味。
北齐诗人魏收在寒冬与众人共祭诸神时有感而发,写下《腊节》一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短短20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摆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心中的敬神之情。
晋朝的裴秀则感觉诗词过短不足以表现宽宏的场景,他写下了“日躔星记,大吕司晨……与民优游,享受万年”的200字40句诗词,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的宏大场景,甚至连腊祭的地点、参加祭祀的人员、筵宴状况及天气情况也作了详细的描写。
那么,腊八节里古人怎么熬制腊八粥呢?清朝的李福在《腊八粥》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该诗详尽地告诉了我们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看,民间、宫廷好一个粥香袅袅、鼓乐声声、供佛谳廷的腊八盛典。在腊八节这天,不仅民间百姓以熬粥、喝粥为乐,就连皇帝老儿也乐在其中。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品读诗句,不难想象当年皇家施散腊八粥时,人涌如潮的热闹场面。
当然,诗人也有拍马之作,如清朝夏仁虎曾写“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腊八日,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王公大臣们都要到雍和宫参与敬佛仪式。而朝廷亦是当今的佛,雍和宫第一锅的粥要先奉佛,第二锅便是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食用。
其实,在腊八节的古诗词中,还是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最为惊喜。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时所见到的腊八节情景,和杜甫的“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描写春意将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诗里可以看出,虽是隆冬腊月季节,但已露出春的景象。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水边牛迹重重。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腊八粥。你尽可想象,柴门里的炊烟,水边的牛脚印,人们互赠腊八粥的节日气氛了。
6.描写腊八节的诗句 篇六
《腊八粥》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腊八为魏伯亮诗》
(元) 虞集
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赏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7.流年里的腊八粥 篇七
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腊八当天,除了祭祀、打尘外,我们徽州人也不忘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徽州腊八粥以大米或糯米为主料,辅以红枣、红豆、干角豆、干蕨菜、红薯、青菜。口味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定,若爱甜食,则拌上白砂糖或红糖熬煮,如要吃咸味的,则会佐以食盐、味精、猪油,有的人家还会放点刚腌制好的猪肉。
幼时逢上腊八,母亲很早便会起床。那时家里用的还是柴火灶,母亲会把秋天里山上扒来的“枞毛须”点着送进灶膛,待火旺些后塞进几段劈好的杂木段,再从水缸里打来清水烧锅。糯米、花生、红豆是早就发好的,花生、豆子也是自家种的。水渐开了,母亲不慌不忙地将食材投进铁锅,又转至灶下添上一把柴。这个当口,母亲最忙,既要顾着锅里,又得照看着炉火。很快,氤氲的湿气中便飘出了浓郁的香味。熬腊八粥是非常费柴的,乡间有个说法:千日拾柴不够一餐腊八粥。我们家偏好食甜,母亲就没有放油盐,只是加了些白砂糖。香味越来越浓,母亲额前的头发也被雾气染得湿透了,这时也不再需要添柴,就用灶里剩余的炭火闷上半个小时,母亲说这样会让粥更为黏稠。
终于可以起锅了,举家都起床洗漱完毕。母亲端来家里过年才用的那套景德镇瓷碗,开始盛粥。照例是先给祖先容像前供上,然后是送到祖父手里。父亲爱吃糖,母亲便再舀上几匙白糖。一旁的我早已是迫不及待了,长辈们喝粥时是端坐在八仙桌上,我人小够不着,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小板凳上捧着慢慢喝。祖母也几乎不上桌,拿着碗站在我边上,并不时提醒:“小心烫,小心碗。”对于节俭持家惯了的祖父母们,一只碗也是很爱惜的,即使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我,也自小便被授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粥的味道很香,入口绵软滑嫩,喝下去便觉一种暖,先是传递到心房,慢慢延至全身。当然,这种感觉当时是表述不出的,只是觉得好吃。“呼哧呼哧”喝下两碗粥后的祖父,抹净嘴后,笑眯眯地说道:“桂花(我母亲名字),你这手艺还真不比你拉姨(徽州休宁方言,母亲的意思)差呀!”
待到全家喝粥完毕,祖母和母亲便默默收拾碗筷清洗,这一天,她们还要承担着打扫家中积灰旧尘的重任。为家人熬粥的母亲,自己是否也喝了粥,又是何时喝的呢?当时因年小,我从未在意过。成年后读徽州史料,才知旧时徽州女人社会地位低,特别是逢祭祀、重要客人来访,操持了半天的女人却不能与男人同桌而食。而按典籍记载,依徽州年俗,腊八这天,出嫁女不得在娘家度过,否则婆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何祖母和母亲无论是腊八喝粥还是初一举家围坐吃“盆茶”,总是不上桌的。祖父是老党员,担任过多年村干部,而父亲是乡村教师,按说他们都不会如此封建。祖母和母亲的举动,现在想来,或许还是徽州女人一种骨子里的贤惠和谦恭使然吧。
8.古诗中的腊八节 篇八
比较早的腊八诗,当属晋・裴秀的《大腊》。诗歌比较长,主要描述了古代腊祭时,向神灵报告物阜民丰,以及感谢神灵保佑的场景。其中“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几句,更是把腊日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杜甫的这首《腊日》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此时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诗歌写的是腊日的一次“朝会”,杜甫有幸参加,因此心情特别好。从汉代起,每逢腊日,朝廷就举行朝会,延至唐朝尤盛。朝会上有两项活动:一是“会饮”,二是“腊赐”。“会饮”即相聚饮酒;“腊赐”,则是君长赏赐臣下牛羊、粳米等食品,以及头膏、口脂、面脂等化妆品,红雪、紫雪、小散、大散等药物。《腊日》中的“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记录的就是皇帝的赏赐。
喝腊八粥,是腊日的重要习俗,传说源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在中国成为普遍习俗大约在北宋,此后历代沿之。古诗中写腊八粥的不少。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其中的“佛粥”就是腊八粥。喝腊八粥至清朝最盛。道光帝就写有一首《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9.腊八粥怀想 篇九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的最重要民俗就是家家户户“灶生木炭火,锅开米珠花”,食用“腊八粥”。卖腊八粥的店铺常贴有这样对联:“香先传腊八,米早煮弓双”。又云:“时无拘腊八,各自说弓双”。关于吃腊八粥的来历,一般认为是纪念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祖成道的日子而举行的活动, 但是在民间,则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
据说,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牧牛归来路过一座独木桥,将牛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团团乱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豆、芋艿、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可谓是“饮食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肠”。后来,朱元璋贵为天子,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命御厨给他做。他吃粥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每逢这一天,“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现今,我国民间制作腊八粥的原料仍多采用八种谷米、豆类和干果。营养非常丰富,而且由于多种营养互补,大大提高了植物蛋白的利用率。腊八粥一般需用慢火熬煮两三个小时以上才成,极易于消化和吸收,因而对于脾胃虚弱的老幼、弱病人群更为适宜。完全可以说腊八粥是将养生、美味与年节文化集于一体的民间大众化美食。
其实,有关腊八粥的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而“腊”的概念,远在周代以前就有了。周时夏历十二月,猎禽兽祭祖、祭神的风俗,就叫腊十二月,后来简称之为腊月。吃腊八粥的习俗经宋、元、明、清历朝不衰,不少的笔记、小说里都有当时寺院及民间制作腊八粥的情节。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腊八节期间,应佛印法师盛邀,前去喝腊八粥,吟下“多谢大师勤召唤,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民间吃腊八粥的意义与佛家不同,是以庆贺五谷丰登。
在腊八粥出现之前,民间有吃赤豆粥的习俗。据说共工是不学好的坏孩子,专喜害人。但他却很怕赤豆,于是人们做赤豆粥来驱逐他。《杂阴阳书》说红豆:“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可见赤豆有辟疫禳灾的功效。
不过,有些地方十二月初八有禁忌,俗谚云:“腊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还不起。”故忌讳腊八这一天妇女回娘家。山东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妇(结婚不满3年)是日必须回娘家,否则对婆家不利。谚云:“吃了腊八饭,一家人要散;喝了腊八米(粥),一家穷到底。”
吃腊八粥习俗连皇宫也效行,以示吉祥。
据《旧京风俗志》说,明清之际,每逢腊月初一,由内务府操办,惊师动众,在雍和宫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通宵熬粥。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第二天拂晓出锅,第一锅粥先献佛,第二锅粥才“供上膳焉”,即进贡皇帝食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道光帝曾作《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个关于腊八粥的有趣故事:元宵贾妃省亲之后,黛玉不胜疲劳,饭后贪睡。宝玉怕她睡出病来,就与她闲话解闷,说是扬州林子洞里一伙耗子精煮腊八粥,一个极弱极细的小耗子要变化了去偷香芋,结果一变却变出了一个林小姐来。烦得黛玉从床上翻身起来拧宝玉。
清人顾寸田《腊八歌》云:“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 周兆鱼《腊八粥》诗:“防风粥冬凌粥,粥样新食谱续。浮甑更寻腊八例,七宝合成膏涨腻,桃花杨花让味。东家夸粥香,一指偶染如盥蔷;西家夸粥甘,一盂分饷如传柑。豪门终岁饫粱肉,滟光泛泛糁羹玉,不费万钱亦果腹。独惜黄韭百瓮封,霜天镇日米双弓,疮痍满眼无黔突,休话当年画粥衷。”
喝腊八粥、煮腊八粥,讲腊八粥的过去和现在,是作家冰心一家的传统。“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原来让冰心刻骨铭心的是她的外祖母,恰好是这一天过世的,因此冰心吃母亲煮的腊八粥又多了一层母亲孝亲忆旧的影响。而冰心的母亲,又是在1930年1月7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逝世的,冰心自此之后也是每年腊八这一天全家喝她亲手煮的腊八粥,以度过这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于是冰心的外甥女深知喝腊八粥不同寻常的意义,文章写到她的外甥女的话:“妈妈和姨姨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原来在冰心先生言传身教影响下,下一代及下下一代,不仅有对亲人的缅怀,更有对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永久的缅怀和追忆!
梁实秋小时候把喝腊八粥看作是一件快事“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
诗僧苏曼殊,字子谷,爱吃甜食,尤喜腊八粥。沈尹默与曼殊交情深厚。一天,江南刘三告诉他曼殊逝世的噩耗,沈尹默忆起与曼殊在春申酒楼共饮腊八粥的情景,悲从心来,作一诗悼之:“君言子谷死,我闻情恻恻;满座谈笑人,一时皆太息。平生殊可怜,痴黠人莫识;既不游方外,亦不拘绳墨。任性以行游,关心唯食色。大嚼酒案旁,呆坐歌筵侧。十年春申楼,一饱犹能忆;于今八宝饭,和尚吃不得。”
在作家王蒙眼里,腊八粥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腊八粥兼收并蓄,融汇一锅,熬制时满室温暖芬芳,喝下去饱饱满满,舒舒服服,“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之心”。
10.描写腊八节的古诗句 篇十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代】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代】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
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
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腊八粥
【清代】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
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腊八
【清代】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
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
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腊日
【明代】李先芳
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
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
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腊日
【晋代】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11.腊八与年节喜庆食俗 篇十一
我国大多数汉族地区,都是元宵节吃元宵,五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的除夕,必有的一道菜是鱼,取“鱼”与“余”的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在此之前是旧历腊月,腊月初八讲究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腊八粥的用料与做法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豆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至于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来源,各地民间传说不一。
一般的传说是,有一对不听老人劝戒、好吃懒做的夫妇,坐吃山空,没几年就吃光了老人生前留下的全部存粮。这年腊月初八,小两口饥寒难熬,好不容易才从旧粮仓底清理出一点五谷杂粮来,合煮了一锅粥充饥温身,挨过了冬季这最寒冷的一天,却最终未能逃脱冻饿而死的下场。于是,民间即以腊八吃杂粮粥的方式来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在河南,腊八粥又叫“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令食俗,相传当年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京。回师路上将士们又冷又饿,沿途老百姓便纷纷把各自送来的菜饭倒入锅里合烧后分给各位将士充饥御寒,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这一带居民即每逢腊八都吃“大家饭”,怀念这位民族英雄。而安徽的一些地区,则传说吃腊八粥习俗起自明太祖朱元璋。相传朱元璋小时家中贫寒,给财主放牛时常遭虐待。有次过独木桥时,老牛滑跌桥下绊折了腿。财主恼了,就把他关到一间屋子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朱元璋饿急了,想抓只老鼠充饥,却无意中发现了鼠洞里储存的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艿、红枣什么的。合在一起虽然为数不多,却煮了一锅香甜的粥吃。后来,他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吃厌了山珍海味时,腊八那天忽然想到了小时吃的那餐杂粮粥,即命太监依法烧了一锅杂粮糖粥来吃。文武百官见皇上吃得香甜,也学着来吃,后来传到民间,即成为吃腊八粥的习俗。
至于东北地区民间传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吃腊八粥会粘牢下巴,不过是玩笑之语。无论是佛家,还是各地民间的吃腊八粥这一节令食俗实质上都具有劝戒世人尚俭的社会意义。
12.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篇十二
约客
(宋)赵师秀
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吟(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曲院风荷(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水浒传》中的一首
施耐庵
13.腊八 烹出温情文化味 篇十三
孩童时,每到腊月初八这天早晨,还蜷缩在被窝里,就闻到了满屋浓浓的粥香。大锅里冒着热气,锅盖被热气掀起发出嘚嘚的响声。此时,窗外天寒地冻,在被窝里已抵不住腊八粥香味的诱惑。母亲催促着:“快起来洗脸,喝腊八粥了!”手捧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嘶溜嘶溜地不停地喝着,在那隆冬腊月暖意萦怀。
长大后,喝粥很方便,“粥铺”星罗棋布,“营养粥”随处可买,随时可喝,但是母亲熬的那腊八粥最可口,毕竟那粥里盛的是绵绵亲情。
人事渐长,岁月如流,才知道那一碗古道热肠的腊八粥,不但有母爱的温度,而且更有历史的长度和人文的厚度!
文献里的“腊日”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祀记》)。“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日是祭祀的节日,在先秦时已形成。《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的说法:“十二年,初腊。”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位于西部的秦国仿效中原地区风俗,第一次举行了腊祭。更早的时候,腊日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即古人所说的“腊有常月而无常日”。汉朝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即《说文·肉部》所谓:“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第三个戌日”即腊日,正好在腊月初八这天。
敬畏神灵的古人相当看重腊日。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古人会举行许多活动,如狩猎、游园等。武则天便曾在腊日这天游览上苑,还写下了《腊日宣诏幸上苑》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在唐代,从民间到宫廷都很在意过腊日,并留下大量与腊日有关的诗文。如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当时诗人回到京城长安,但这年的腊日气温反常,像春天来临,腊日竟然化冻了。
在南宋时,人们已认为“臘八节”是佛教节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中即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由于“腊日”与“腊八”都在腊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合并,祭祖、击鼓驱疫等过去腊日的节日活动都被揉到了腊八节。因为腊八节里的很多节日活动都是过去的腊日活动,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称腊八节为“腊日”。民国《葭县志》在记述时便称腊八节为“腊日”,在该日,当地人“以黍作粥,谓之餴饭,令儿子先食之”。
美食背后的佳话
“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曾被谓之“佛成道节”。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興“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辞海》即持此观点:“腊八,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国汉族地区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等纪念活动……”
民间还曾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小时候,就迷醉那腊八节美妙的传说,眷恋那腊八粥特有的浓浓的温情。长大后,从中国各地的节日传说中发现,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佛教仅是一家之言,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朱元璋忆苦说”、“纪念岳飞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等等,这些腊八节形成的说法都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腊八的起源,相传不一,不变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承继。喝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民间也很盛行。曾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古人熬制腊八粥一定会赶早,在初八黎明前就要起火,有的人家在腊月初七的晚上便开始煮制了,以保证赶在初八天亮前将粥煮好,因为古人迷信“喝腊八粥越早越好”的说法。河北固安等地有一句腊八节谚语,叫“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传食粥早,则来年五谷收成亦早。类似的说法在过去的陕西一带也有,清乾隆《府谷县志》记载,今陕西府谷县一带,“又农家五更起食,谓早食兆来年早收。”
作家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肖复兴说,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么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
记载在历史里的腊八粥沁人心脾,而书写在文艺作品里的腊八粥同样五彩缤纷。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实行粮油及油料作物统购统销的定量供销政策,但有心计的家庭主妇仍有意识地将一些腊八粥中可用的东西,如花生、栗子等留存到腊八节熬粥用。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书中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梁实秋先生是腊月初八出生的,深爱着他的妻子程季淑也就自然非常重视这个日子,他在《槐园梦忆》里深情地回忆道,每年腊八,天还未明,耳边就响起了夫人调皮的声音:“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我的寒鸦儿冻死了没有?”然后就翻身起床,匆匆到厨房熬腊八粥。等到他起床时,一碗热呼呼的粥已经端到他的面前了。而为这一锅粥,夫人事前要准备好几天,出门采买合适的粥果,往往要跑几趟街才能勉强办齐基本的几样,还要给核桃剥皮,白果去壳,刷洗红枣,很费手脚。为此,梁先生劝妻子免去这个旧俗,然而,她总不肯,说,“不,一年只此一遭,我要给你做。”
缤纷食俗里的祈盼
每到腊八,许多家庭早早起来,开始煮粥。因为,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在大砂锅中放入多半锅清水,烧开后,把头天晚上泡的豆类先倒入锅中。等煮到五成熟,再把泡好的大米、小米、紫米……倒入锅中,待九成熟时,放入枣子、果仁、果料。这两个小时里,不停地用勺子轻轻搅动,这样不糊底,也不澥。长时间的熬守,等熬成时,米烂可形依在,粥成汤状,而又黏稠,煞是喜人。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经过演变,腊八粥的食材逐渐丰富起来。
过去积善行德的官宦之家,往往会烧上一大锅的腊八粥,给穷人送一点寒冬的慰藉。现在,很多寺庙仍保持了这个传统。光绪年间,北京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说法,大锅能煮上百斤米,皇帝还会专门派官员监制。
如今,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上午9时,北京雍和宫准时开门舍粥,上千名市民有的拿着碗,有的拿着保温瓶在寒风中排着长长的队伍,期待着早一点喝到寺院僧人亲手熬制的腊八粥,成为“中国情调”、“中国民俗”的一道靓丽风景。有的人为了抢到腊八的“头粥”更是起了个大早排队。雍和宫的典座戴法师说,现在的“舍粥”已经没有了赈济穷人的意味,而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回味一种人生甘苦,劝导人们不要忘本。他说无论大家信仰什么,什么民族,喝一碗粥,增进一分感情,“这就是融合”。
每每腊八又至,回想起小时候老家的大锅大灶,家家烟囱里的袅袅炊烟和炉膛里,红红火光中母亲满脸的笑意。一锅装进了各种粗粮杂粮精粮细粮的腊八粥,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
进入腊月后,年味渐浓,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腊八节向人们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腊八粥熬出的是最浓烈、最直抵人心的腊月里生活的味道、亲情的味道。腊八都来了,年还会远吗?愿每个人的爱情像腊八粥一样粘稠;生活像腊八粥一样丰富多彩;日子像腊八粥一样甜甜蜜蜜;幸福像腊八粥一样热到心坎。
【描写腊八的古诗词】推荐阅读: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_腊八粥的来历07-25
腊八的来历作文12-10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喝腊八粥日记10-26
大寒遇上腊八的说说06-28
腊八节的寄语11-04
腊八节的由来01-11
名家笔下的腊八节09-18
腊八粥的传说的作文11-04
腊八节节日的祝福短信08-16
腊八节的习俗与食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