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2024-08-01

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1篇)

1.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2.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抱疾方剧:正有重病在身。方, 正、正当。剧, 严重。

遍稽群籍:翻阅查找很多书籍。稽, 查考。

深悉无疑:了解得很全面、很深入, 没有一点遗漏。

庖代:也作“代庖”, 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省略, 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 课文中指代理他人的职务。庖, 厨师。

钧裁:恭请做出决定。钧, 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辞。裁, 判断、决定。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 (在三门峡) 一样。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充, 堵塞。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疾, 痛。首, 头。

百废待举:各种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去兴办。举, 兴办。

礼贤下士: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结交地位一般但有才德的人, 以使其为自己效劳。

哀兵必胜: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 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三、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要求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 人物、情节、场景也要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3.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尖锐突出。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

4.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台词, 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 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的语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5.《威尼斯商人 (节选) 》选自《莎士比亚全集》, 作者莎士比亚,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查理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6.《江村小景》选自《田汉全集》, 作者田汉, 原名田寿昌, 湖南长沙人,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

7.《〈陈毅市长〉选场》选自《陈毅市长》, 作者沙叶新, 当代剧作家, 代表作有《宋庆龄》《尊严》《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

3.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 艾青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F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教后记:

2、用我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动画: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朗诵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播放这首歌)。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利用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作者简介的部分,帮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播放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后记: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播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中作者简介的部分,结合图片,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进一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3.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教后记:

****************************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简介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休斯简介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祖国》的时代背景

《祖国》的创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写作背景

4.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四

1.学会在原文基础之上扩写的方法。(重点)2.找准扩写点。(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平时的习作常要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要做到这个,扩写就是一项基本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扩写。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理解定义,找准扩点 1.什么是扩写?

“扩写”是把一段话,或一篇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文章。“扩写”练习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文字,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扩写,则必须先看懂这段文字的意思,然后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2.如何扩写?

扩展议论文和记叙文,要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议论文的论据,记叙文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描写,都有较大的扩展和发挥余地。扩展说明文,则要围绕事物的特征或者事理进行,应当在充实材料、加强说明方面下功夫,而不用发挥想象或运用夸张手法。

最常见的扩写方法有两种:第一,展开情节,充实原文内容;第二,描绘形象,使文章具体生动。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例文赏析。

材料原文 今年4月18日中午,禄劝县转龙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某村电管员正在村前托土基。这时,他72岁的父亲和3岁的儿子还在家,他心急如焚。但他却飞快地跑到离家400来米远的配电室拉闸断电,而后飞跑回家。然而,家中房屋已经倒塌,老父被砸伤,儿子被压在墙土中已昏迷不醒。

扩写:

地震中的电管员

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墙壁。洁白的床。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他醒来了,默默地看着天花板,默默地想着。他知道,趁他熟睡的当儿,爸爸“溜”到爷爷病房里去了。他不晓得自己是怎么住进来的,但是,他却清楚地记得那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

那天中午,他趴在爷爷的膝盖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虽然在他稚嫩的意识里,华山只是比他玩的那些小沙丘高一点,但那些大学生能够去救别人,多么了不起啊!他对爷爷说:“我以后也当大学生,也去救人!”就在那一瞬间,房子摇起来,晃晃悠悠地倒了……把他埋在泥土堆里。他想爬出来,当大学生救爷爷,然而他昏迷了……他埋怨爷爷,为什么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却把他送到这白色的世界中?他知道,爸爸就在村前托土基,完全可能跑回来拉他一把……他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合上眼睛睡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在朦胧中听见爸爸熟悉的声音,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在问些什么。他侧过头屏息倾听着他们的谈话。

“电管员同志,多亏了您呀,要不,后果不堪设想!请您谈谈当时的想法好吗?”这是一位阿姨的声音。“我正在托土基,忽然感到天旋地转。不好,地震了!我转身往家里跑。家里有72岁的父亲和3岁的独子,怎能不让我心焦?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电线杆倒了,电线断在地上,会使逃出来的人触电,那么死亡的人会更多,给 社会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我先跑到离家400米的配电室拉闸断电。等我回家时,父亲受伤了,孩子昏迷不醒,我心里一阵难过,但想到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又觉得很坦然……”

那些叔叔阿姨走了。他睁开眼睛凝望着洁白的病房,忽然觉得爸爸的心也是洁白的。他不禁疑惑了:难道爸爸也是大学生吗?

几天后,禄劝县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报道:“4月18日中午,我县转龙区发生强烈地震。电管员××同志,在保护家庭和人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为什么呢?……”他躺在病床上,谛听着,似乎也在思索着……

【名师点评】

学生根据扩写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象,扩展情节,补充细节,对内容进行增添和充实。比如写地震前男孩趴在爷爷膝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情节和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地震之后,描写他想当大学生救爷爷、埋怨爷爷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的心理,这些描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显得真实可信。文章的结尾写男孩的沉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5.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体会诗歌情感。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写作特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雨这大自然的精灵浸润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眼中诗意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道出了诗人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部不寒杨柳风”写出春雨的湿润柔和……听,用心地听,这位春天的使者,又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让我们去倾听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1、作 者 简 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 作 背 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禁锢(jìn gù)

枯黄(kū)

喑哑(yīn)留滞(zhì)

蓑衣(suō)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雨 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说一说。

①当雨未来时,田圃是——,牧场是———,鱼塘是——,溪水是——。(雨未来与来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②雨来时,使田圃——,使牧场——,使鱼塘——,使溪水——。明确:

①雨未来时: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溪水——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②雨来了:田圃——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小溪——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4、赏雨——配乐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讨论各节读法:

第一节: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第二节: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出喜悦之情。第八节: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朝。

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主旨。

四、欣赏品味——品雨 分组学习,读一读,说一说。

1、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了……)”开始,它仿佛是幕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着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正在这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第七、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2、活动二:说雨——诉说对雨的理解 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这首诗运用你拟人的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诉说,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3、活动三:讨论——对题目的理解

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点拨:点明了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也蕴含着深意,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 3 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4、活动四:探究——“笑”的内涵

诗中有两节写到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点拨:“笑”在这里代表着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活动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拟人手法

1、说说《雨说》中雨的形象有没有体现春雨的自然特征。找出相关语句。“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是春雨到来的时间;“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符合春日下雨的特点;“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是春雨中万物的特征;“我来的地方很遥远……”准确交代了雨的形成之源是云;“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说明雨入大地就消释融入泥土。

2、小结: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整体塑造雨的艺术形象。根据自然事物“雨”的特点,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这样写既亲切又生动,使诗歌散发出灵气,展现出真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仿写——仿照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

说》。示例《蝉说》:一出世/就啃起那部/碧绿的书/困了,伏在书页上/打个盹/打盹,也在做/长大的梦。

点评:这首诗抓住蚕的自然特征吃桑叶、蜕皮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蚕啃书、打盹、做梦等几个细节,写出蚕的奋斗精神。

练习:抓住自然事物特征,思考它的精神本质,运用拟人手法描述几个细节,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后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和期望,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美好祝愿。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鉴赏郑愁予名诗《错误》。

6.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六

理解诗歌内容,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是谁给你生命,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妈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可你们想过吗,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孕育了世界万物,是生命的摇篮,她是谁呢?(地球)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可你们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妈妈。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授

1、理解课题:

①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什么?

②为什么要强调只有一个?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小节):

①齐读第一小节,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第2部分(2-6小节):

a、2、3、4小节

①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小节写了爱护地球要从保护环境做起?

②板书:保护环境。

③“在太阳和大地之间”“在南极和北极之间”是指什么?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放飞美的希望”“栽下爱的花朵”的意思?

⑤齐读3、4小节,这两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⑥读3、4小节时,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⑦仿照3、4小节的句式说句子。

b、5、6小节

①概括5、6小节的意思。(板书:和谐共处)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对5、6小节的理解。

4、学习课文第3部分(7小节)

①“蓝的眼睛,黑的眼睛”是指什么?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三、课堂小节

7.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七

1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板书:

2暴风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景物,读 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板书: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 1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1、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感悟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3 积累名言警句。

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3.师讲解转折。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 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 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4 全班评议。

习作

我喜欢的季节 教学目标

能运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季节独特的美。2 能从看到 听到 闻到 摸到······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季节的美。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2 生用简洁的词语慨括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最喜欢那个季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喜欢的季节。

二 知道具体描述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具体描述 3 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4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将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

2、可以从听到 闻到 摸到多种方式去感受。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喜欢的季节”。-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8.九年级英语新目标第一单元 教案 篇八

九年级英语新目标第一单元 教案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第一单元 Section A(第一课时)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教案设计 一、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Language goal(知识目标): Talk about how to study English <2.>Ability goal(能力目标): 学习使用“How do you study …? ”及其答语“I study by …” 句型 <3.>Emotion goal(情感目标): Talk about the ways for studying English ;(谈论学好英语的方法) Give them the confidence to learn and enjoy English.(帮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教学重难点)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learn English? I study/learn by listening to tapes/ by working with friends…/by studying with a group... 三.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 with a free talk(自由对话导入新课) Greeting with the students; instruction myself ;I want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 (1.)Do you like English lessons? (2.)In the past exam, 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self? (3.)Do you learn English by studying with friends? OK , Today ,let’s talk about how to study for a test and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展示课题) Step 2 Activity 1----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ways of studying.(活动一:最流行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Ask the students how they usually study for a test. Use the Power- point to learn the different ways, make a simple count. Learn the new words. Flashcard(抽认卡): It’s a kind of card with a word or a picture on it ,and it’s usually be used for teaching Vocabulary(词汇):It means that all the words someone knows. Step 3 Listen carefully for the tape (仔细听力练习) 进行此活动之前,先说明比赛规则。Now, we divided into two teams, the girls’ team and the boys’ team, which team listens carefully and answers my questions quickly, I’ll give them a star. Well, Our race is started.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how each of them is studying for a test (1)Mei studies by making flashcards, so the answer is ‘‘a”. (2)Pierre(皮埃尔) studies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so the answer is ‘‘c” (3)Antonio(安东尼奥) studies by listening to the tape, so the answer is ‘‘b”. Step4 Activity 2-----The best ways to learn English.(活动二:最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式是什么) Listen to the tape, check the questions you hear Ask the students how they learn English. Count the numbers in different ways. Choose the best ways . Listen again and match the answers. Use the power-point to help the ways. Step5 Write the new words free.(自由识记新词) Several minutes with yourself and remember the new words in this text. Step6 Read aloud with your desk-mates together (同桌小组阅读练习) 练习句型:(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working with friends/making flashcards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by making vocabulary lists/by reading the textbook… (2)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 I learn by studying with a group /by watching English-language videos/by reading aloud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 (3)Do you learn English by reading aloud? Yes ,I do /No ,I don’t . (4) 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Yes ,I have. I’ve learned a lot that way./ No ,I haven’t. Step 7Self-check(自我检测) Prepare a paper note with task 1.英汉短语互译 (1)用制做抽认卡的方式 (2)speaking skills (3)by making vocabulary lists (4) 通过向老师求教 (5)通过听录音带 (6) study with a group 2.根课文内容以及句子的意思完成单词 (1)I often p conversations with my friends. (2)We study for English tests by making f . (3)We must read aloud to practice p . (4)I’ve l a lot that way. (5)Reading a improves my speaking skills. 3.句型转换 (1) 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做否定回答) (2) I study English by asking our teacher for help.(就划线部分提问) (3) It’s too hard to understand the voices.(用so…that变为同义句) Step8Just for fun(轻松一刻) Show it with the Power-point. Two mice Once two mice met in a library. One was chomping away(大口咀嚼) on an English dictionary. “What do you think you were doing ?”the other asked with a puzzled expression (表情) on her face. The first mouse let out a long sigh(长嘘一口气 )and said to the other one: “ Be quiet ! I am learning English !”四.Ending words.(总结下课) Well ,that’s all our today’s lesson .I had a great time with you and the winner is our …team ,let’s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See you later. 更多精彩;英语教师网 英语教师网论坛bbs.ewteacher.com

9.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九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祖**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学习《礁岛》,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师导读,生整体感知。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驮(tuò)蔬(shū)罐(guàn)秧(yāng)筷(kuài)构(góu)3.理解词语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稀奇:稀少而惊奇。(近义词:罕见;反义词:常见)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环视:向周围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生自读,理清文章思路。

2.提出疑难问题。

3.交流归纳。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士们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将士们的言行。

★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小组读第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4.读第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士的情怀。

5.读第26自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 归纳明确:

①海岛环境艰苦。

a.小岛其实是个礁盘……甚至没有土,就驮着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士兵。

b.将军上岛在算这儿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四十来摄氏度吧。

c.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

②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

a.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

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d.将军离开礁盘时……行了一个军礼。

③将士们之间的情谊。

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

b.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

c.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

6.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

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礁 盘

小岛(礁盘)没水 没树 没草 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构成中国地图

10.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区分

2、能熟练操作实验并能运用实验原理自如的做一些书面习题

3、了解运用化学知识制造的高产品和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区分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问题

教学准备与手段看书----做题----归纳----反思

板书设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1)

定义(2)特征(3)举例(4)判断方法(5)联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能燃烧,铁能生锈等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化学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师生活动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问题,如绿色化学等。

3.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命题落点

1.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新技术,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如例1。

2.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如例2。

3.化学新技术与其解决的问题,如例3。

4.以科技新成果为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目前,下列化学制品在生活中不准使用的是()

A.含磷洗衣粉 B.可降解塑料袋 C.高效低毒蚊香 D.合成纤维衣服

解析: 本题考查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知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新技术,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可以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中营养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藻类的疯狂生长,从而影响水中鱼类等动物的生存。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可保护环境,应提倡使用。高效低毒蚊香和合成纤维衣服的使用都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也应提倡使用。

答案:A

例2:(2004·吉林)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包括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以及变化;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研究物质内部组成、结构等;研究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更好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化学”。开发新的能源、合成新的物质、防治环境污染都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

答案:C

例3:(2004·厦门市)下列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联线不正确的是()A.厦门三达膜技术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膜--------------资源问题

B.海尔洗衣机厂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

C.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能源问题

D.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戏院--------------材料问题

解析: 本题是有关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内容。A中利用海水淡化膜技术解决淡水资源问题;B中开发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避免使用含磷洗衣粉对水带来的污染,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D中的纳米玻璃属于材料问题;C中的导电塑料属于材料问题,不属于能源问题。

答案:C

例4:(2003·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人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了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的一些“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本题以科技新成果“稻草变黄金”为背景进行设计命题。题目重在考查学生接受、处理、迁移新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所给信息,CCl4和钠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700℃

CCl4+4Na

4NaCl +C。这个反应显然是置换反应,生成物中的金刚石是碳元素的非金属单质。所以本题应选A。

答案:A

【常见误区】

1.忽视化学与新科技、生活的联系。如例3和例4。

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中考其实很重视对化学与生活、科技的联系的知识点的考查。

2.忽视总结规律,造成知识迁移失误。

【基础演练】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下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不用或少用含磷洗涤剂

C.垃圾分类回收 D.实验时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药品用量 2.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源。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学能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

B.水力发电

C.干电池

D.温泉浴

3.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4.享受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冬天用煤火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B.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硒时,应大量食用含硒元素的营养剂

C.用甲醛水溶液浸泡的水产品,不宜食用

D.不能用工业用盐亚硝酸钠作为调味品来烹饪食品

5.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为减小污染,回收可利用资源,下列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是()

a废旧电池

b废纸 c废饮料瓶

d 果皮 e 废旧金属

f 变质食品

A.abcd

B.abce

C.bcef

D.全部

6.下列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乱扔塑料袋、泡沫快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

B.城市一般能见度低,主要是烟雾和粉尘污染所致

C.公园里大理石雕塑被腐蚀,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D.不合格装饰材料中常含有甲醛、苯等致癌物,会导致室内污染

7.世界每年产生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对环境造成危害,威胁着人类生存,所以科学家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下列哪项不属于“绿色化学”研究的内容()

A.绿色化学研究对环境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

B.绿色化学研究可降解塑料的开发

C.绿色化学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D.绿色化学研究记忆合金的开发和应用

8.化学是关于人类如何应用物质的科学。根据你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可以获取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和

。另外,人类还利用化学反应消除有害物质。

(2)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保护膜,是为了防止和减缓铁的锈蚀;在实验室里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加热和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虽然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极其复杂,但是人类可以根据物质的,通过改变

来控制化学反应。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2.知道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4.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5.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命题落点

1.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的考查,如例1

2.对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考查,如例2

3.考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及结论的得出及对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如例3 【典例精析】

例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答案:C

例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因素中,写出一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素②,影响。

(2)从你列出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推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解析:本题是探究设计变量的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是指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时应注意:① 研究的课题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变量。②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因素。③在操作时,强调对其它影响因素的控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严谨性。

答案:(1)①温度

温度升高食盐溶解速率加快②水的质量

水的质量越多食盐溶解速率加快(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70℃和20℃的水各50mL,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放入2g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的时间。

通入人呼出的气体十五秒

通入空气十五秒

现象:

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例3: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2)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解析: 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探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同体积、同组成的澄清石灰水中分别通入同时间的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白色浑浊越多,表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实验是在通入气体的时间、石灰水的组成、石灰水的量这些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答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

(2)气体

【常见误区】

1.对实验探究过程、现象的分析不条理、思路不清晰,导致问题的解答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错误。中考中非常重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如:例2

2.只注重对实验探究的观察和实验,缺乏对实验探究的推理、分析和判断。

【基础演练】

1.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 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准确

和分析讨论,可以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4.酒精灯是中学实验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所用燃料是酒精。某学习研究小组对酒精灯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1)提出问题:酒精燃烧产生的气体中会含有哪些物质?

(2)猜想与验证:酒精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出现的现象是,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气体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有几种写几种)。

5.小明同学对“木炭燃烧和木片燃烧及其现象有什么不同”进行了探究。

探究步骤:

①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木片和木炭,观察到的现象:

a.木炭燃烧:

b.木片燃烧:

②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发现红热木炭上方罩的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没有生成,生成了

。而罩在木片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片燃烧既产生了

,又产生了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木片和木炭的成分

(填“相同”或“不同”)。

6.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的保鲜、保质。那么,这时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

;②

;③。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并能安全操作。

3.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二、命题落点

1.仪器的分类,如例1。

2.酒精灯火焰的区分,如例2。

3.固体粉末取用、试管里滴加液体的基本操作及不正确操作带来的后果的考查,如例3。

4.液体的倾倒、酒精灯的熄灭、试管中液体的加热的基本操作的考查,如例4 5.基本操作与实验相结合内容的考查,如例5 【典例精析】

例1: 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量筒

B.试管

C.滴管

D.烧杯

解析:本题考察仪器能否直接加热,题目中指的是玻璃仪器且应“直接加热”。量筒是用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的,滴管是用来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两者都不能用来加热,试管和烧杯都能用来加热,但烧杯需垫上石棉网进行加热。

答案:B

例2:取三支试管,各加入4mL水,将第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二支试管的底部在离酒精等灯火焰1-2cm处加热;第三支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记录水加热至沸腾时各自所需要的时间。发现第二支试管所需时间最长,第三支试管所需时间最短,第一支试管所需时间介于另两支试管之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将三支试管分别在酒精灯不同的部位加热水至沸腾时,记录各自所需要的时间发现外焰温度是最高,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

答案:外焰温度是最高,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

例3:(2005·西宁市)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

B.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D.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应在烧杯内,而不应该在量筒内,量筒是量取液体的容器,而不能做反应容器,且要注意稀释浓硫酸时要沿着器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防止酸液飞溅。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是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而是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酒精灯,否则易引起火灾。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气密性不好会造成气体泄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气管的一端浸没在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外壁片刻,水中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手移开后,导气管内有水柱上升,且较长时间不回落,说明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良好。

答案:D

例4:化工厂一试剂罐的标签上有下图所示的图标,该试剂罐中装的可能是()

A.NaOH

B.NaCl

C.CuO

D.CaCO3

解析: 该题没有直接考察实验基本操作,而是通过试剂罐的标签上有如图所示的图标来判断所给答案中具有腐蚀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答案:A

例5:初中化学教材中“家庭小实验”是利用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学习和探究的活动。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完成的实验是()

①鉴别食盐和纯碱

②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③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③

B.①③

C.②

D.②③ 解析: 该题考查物质的鉴别与有关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反应。食盐和纯碱可以用食醋来鉴别,因为食醋遇到纯碱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食盐与食醋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也可以用食醋来完成,因为食醋属于酸。热水瓶中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不溶与水的碳酸钙可与食醋反应生产可溶于水的醋酸钙,氢氧化镁可与食醋反应生产可溶于水的醋酸镁,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

答案:A

【常见误区】

1.对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掌握不够熟练,应用不准确。

2.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探究或实验内容相结合的题目,如仪器的选择、步骤的描述等方面易出现仪器的选择不够准确、表达不确切。

11.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个题目有意思,作者的手掌都“残损”了,是不是说作者是残疾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那里是太阳,是春”。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五、主题归纳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通过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铁骑践踏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同时抒发了对解放区的深切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六、拓展阅读

抗战时期,戴望舒对日寇铁蹄践踏下的祖国表达出深广的忧愤以及对代表“永恒的中国”的解放区的热情赞美。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戴望舒的诗歌风格分为前后两期,早期的诗多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后,诗人转向关心国家命运,抒写国土沦丧的悲痛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离这雨巷。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目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消散了她的 太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遇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第一节, 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 却劝告朋友们: “不要悲伤”, 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 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 当“你们回来”, 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 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感人至深的盼望, 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 隐秘地传达出双重含义:

一、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失去自由的状况;

二、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 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七、感悟评价

戴望舒是以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出现在诗坛上。早期诗作《雨巷》,被奉为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经典之作。但抗战爆发后,严酷的现实催醒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他心底的中华男儿气概,写出了充满深广忧愤、爱国情怀、坚强不屈斗争精神的慷慨诗篇。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走过了一条“中国正直的、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历程。这也是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中国人必然的选择:为民族大义而凛然不屈,关心民族苦难,赞美解放区——永恒的中国。

八、课后习题 1 背诵全诗 2 完成基训 积累表现“坚强不屈精神”的诗词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孔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 裴多芬)

九、课堂测试

1、填空 _____ _是我国新诗的探索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成名作,故又有“雨巷诗人”的美誉。他在狱中唱给祖国的颂歌是《_______ _》。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加点字注音

堤()上 荇()藻 蘸()着

蝼()蚁

3、将诗句中写错的字改正在括号内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己变成灰尽。()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篷篙;()()4请写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上一篇: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课程案例简述下一篇:看图写作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