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2024-10-20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精选14篇)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一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以一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探讨了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目前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在实践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科学认识,以期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好的效应。

[关 健 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分析对策

近几年,我国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区也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在初中,学习竞争已十分激烈,一听说考试,学生心里就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尤为突出。“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高中,哪有脸见人”,“我的学习是不断努力着,但考试后的成绩总是不理想,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出现。

2、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于是就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心。尤其一些学困生更是对学业、前途、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变得抑郁。

3、人际关系不协调,敏感。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里听音乐”,自 1

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交往,以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和别人多谈”,“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孤独、寂寞”等。

4、“逆反心理”现象突出。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等具体表现,有时与家长敌对、与人抬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5、“早恋问题”的困扰。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会感到“烦燥不安”,成绩开始下降,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造成目前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成因,主要有:

1、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至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老师和教育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

2、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现在的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老生常谈”,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对一些“不遵章守法”的学生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实在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教育者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前二者多是听话教育,分数教育,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后者则多是因家长工作忙,或家长工作之余忙喝酒、赌博、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走向堕落。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4、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电子游戏厅、网吧、酒吧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

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2、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2002.9

[2] 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J].2002.(7)

[3] 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M].2000.11

[4]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S].1999.8

[5] 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M].2001.4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二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重视, 从教育的内容体系、人员队伍、方法途径、管理机构、场地经费等方面基本上已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注重学生个体档案的建立和分析研究, 注意与学生的信息回馈沟通, 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既有继承性, 又有发展性;既有研究探索, 又有实践验证, 从而走上人员优化、保障有力、体系科学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我国, 心理健康教育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兴起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 在这期间,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 涌现了大批的心理健康学术刊物, 且得到政府从政策到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全国有相当多的高校开展或积极筹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也陆续展开, 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平台。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现今社会,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人才竞争使得大学生们面临了多种多样的挑战、积聚了各个方面的压力, 这对于一个刚离开家庭照顾的大学生来说, 很难快速适应, 在各种不适应下, 大学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影响身心健康。归结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集体生活不适应。学生刚进入到大学开始集体生活时, 普遍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 一些大学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 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 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大学生身上,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2) 人际交往困扰。进入大学,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 一些大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不适应。而另一方面, 大学生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但又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 虽充满兴趣, 却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 开始回避参与, 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3) 学习动力匮乏。学习压力大,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这种情况在一年级大学生身上更为明显。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 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 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 会感到很苦恼。较多的大学生是“不求精益求精, 但求顺利过关。”而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 很多大学生也感到一种危机感, 但要真正努力学习, 却提不起精神来。4) 就业压力增大。由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 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尽管就业岗位随之大幅度增加, 但也难满足就业需求, 一个好点的工作岗位常常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抱着悲观情绪。但往往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仍较高, 而现实与理想又存在较大距, 在这种情况下,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 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

通过深入到学生中, 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交友、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培养健康心理,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度过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

(一) 导师陪伴制引导大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

导师陪伴制是指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安排一名教师作为他的导师, 陪伴他开始新的大学集体生活。导师可以同时带几名学生, 可以将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如生活小组、学习小组等, 帮助学生的同时, 也鼓励同学互相帮助, 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刚到新环境焦虑不安的情绪产生,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尽快适应大学集体生活,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结识伙伴, 减少孤独感的产生。这样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避免因为种种不适应产生的不良情绪。

(二) 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舒缓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扰

目前各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 专业的咨询师和专职辅导员能为来访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 然而大多数需要专业辅导咨询的学生却并不愿意走进咨询室, 他们怕被同学知道, 怕被嘲笑, 也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地说出自己心里的困扰, 所以说开通网络心理辅导是一种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咨询局限性的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更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咨询师沟通, 更轻松地说出心里的困扰, 没有面对面的压力, 自然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帮助和建议。这对于改善大学生不良情绪, 培养健康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励志及职业规划培训激发大学生学习目标

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对自己的专业无所认识, 也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即学无目标。学习一旦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 学习也就变得不得不学。因此, 开设励志讲坛, 邀请成功人士讲述他们的经历, 分享给学生, 使学生在他们的经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培训, 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现在对于自己将来的想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应该有些什么准备, 学些什么知识, 让自己的学习有目标, 有动力, 不为通过考试而学, 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而学。

(四) 定期的就业指导及技巧培训

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为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十分担心, 却毫无头绪和措施, 这使得大学生们更为焦虑。由此, 专业的就业指导和系列的技巧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们从每期的就业指导中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发生。而技巧培训, 如面试技巧, 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应聘考核, , 以良好而自信的状态表现自己的能力, 增加就业成功率。

四、结语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三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学前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学前儿童园必须把保护学前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然而不难发现,在我国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有在背离学前儿童发展之本的路上越走越远之势。

一、存在问题

(一)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前儿童提高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态度,使学前儿童形成有益于一生的健康行为方式和习惯。这是公认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不论你说对健康多么的重视,关键还是看行动。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人们观念里摆着“健康第一”,行动上却是智力第一。许多幼儿园对健康教育明显没有足够的重视,花费大把时间抓智力开发,算数、读写、英语等内容的加入将健康教育内容挤占的所剩无几。这类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明明知道健康是基础,但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健康方面的问题不多,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其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技能。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健康教育的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是人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以长远的目光来看,保护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在幼年時期对健康不多加关注和培养,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2]

(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僵化

现今大多数幼儿园仍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等同于体育和科学常识教育,使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成了体育教学和常识教学的代名词。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只是通过体育课和科学课的部分内容来进行健康教育,而对其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健康问题视而不见,对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和指导。比如说教师通常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出现的诸如挖鼻孔、舔膝盖、咬指甲、摸脚丫等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或者只是呵斥,而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和指导。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7年就曾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过去人们认为吃得好,睡得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已经被淘汰了。具体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更是意义重大,幼年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众多心理学家指出,许多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各类媒体的普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学前儿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焦虑、恐惧等。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造成部分。然而事实是众多学前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认识不清,没有心理健康档案,更没有心理咨询中心。人们都是等到出了严重的问题才去想办法解决,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

二、对策

(一)加强宣传和督导,让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理念走向实践

进一步明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与营养、身体认识与保护、自身安全体育教育等方面,不能简单的将其与体育或科学教育划等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近年来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新内容,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在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健康教育

首先,应在各科课程的编排中应把健康教育内容整合进去。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3]其次,教师应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进行健康教育,利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共同作用于健康教育。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发展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4]

(三)建构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不仅存在于幼儿园,而且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单纯强调在学前儿童园中进行健康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影响势必会严重削弱教育成果。而当家庭和社区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时,才能形成合力,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成果在家庭、社会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资料:

[1] 转引自:郑晓边.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2.

[2] 黄显军.对当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8):93-94

[3] 顾荣芳.试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兼议《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的贯彻[J].学前教育研究.2002(1):14-16.

4.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四

以及争创工作的主要成效

我校属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感觉肩上的责任非常的沉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普及心理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的工作中,我大致从两个方面进行心理知识教育。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心理趣味校园活动。

我校心理健康课主要针对初一年、初三年学生,主要解决学生入学适应、中考心理调适这两类。课程一般以活动课为主,开始一系列主题课程,期间也开设讲座普及心理知识。

由于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只有一名,开展活动也比较受限。因此,我成立了学生心理协会,以校长为首,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每年的一月份都为我校心理协会的新成员纳新时间,每次都引来很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报名。经过初试(笔试)、面试,招进有热情成绩较好的学生。

5.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篇五

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厌学。目前一些学校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

2.考试焦虑。普通中学教育结构尤为不合理,仅仅设置语数外、文综、理综等这些常规科目而已,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有一种压仰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长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这样的关系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6.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六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在学科教学当中渗透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学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讲座、活动,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学校中午有在学校吃饭的学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充分的利用这个时间,在适当的时间段播放几首古典音乐,不仅陶冶性情,而且对智力水平有显著的增强效果。还有一点就是我校还很重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习。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

目前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全面

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知半解的,在认识上是模糊不清的。对不健康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存在着认知上的麻痹性。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也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甚至有的老教师觉得 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也有老师错误地认为,只有极少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而来心理咨询的学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如此等等。

(二)对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1)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学不学都无关紧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都一样可以考上大学。

(2)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缺少自制能力及防范意识,受到心理污染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和师资培训存在不足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少,运用传统方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多。

(四)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的配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进行,而忽视了家庭的配合,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五)经费不足

缺少规范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师资培训工作缺乏经费保证,影响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经费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有: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2)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二)活动辅导法

活动辅导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三)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a. 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b.慎用测验,要科学准确地诊断心理问题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c.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2)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

a.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b.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

c.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疗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四)环境渲染法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我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辟了一块健康教育小天地——爱心小屋,精美的装修,匠心独俱的设计,优美的画面,无不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认知水平。学生在这片优美的环境中,尽情的向我倾诉心中的愤懑和积压的情绪。在爱心小屋中我还设计了几个板快:开心图书角、小小音乐厅、玩具天地,目的都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缓解不良的情绪。(2)知心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从开设了知心信箱以来,我收到了大量学生的来信,生活的烦恼,学习的困惑,家庭的忧虑,使我对现在的孩子内心世界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为我更好的展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开设心灵之声广播站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4)板报宣传 运用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板报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板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中午有在学校吃饭的学生,要充分的利用这个时间,在适当的时间段播放几首古典音乐,通过台湾学者考证对学生是非常有好处的。不仅能够性情,而且对智力水平有显著的增强效果。

还有一点就是我要呼吁,中国要重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习。我们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辉煌的文明,从老祖宗那里我们继承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从成人到小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少之又少。相反许多外国人,到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这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悲哀,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由我们来继承和发扬,怎么能被我们抛之于脑后,而去追寻那些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东西呢?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好好的反省了。

七、计划与设想

(一)理清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善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模仿的偶像,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兴趣广泛,互助互爱,积极乐观,把握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认清全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挑选或聘任咨询教师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系统学习过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研究学生心理的方法,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2)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专门面系统的训练,对农村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实践经验。(3)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训练,熟悉心理测量并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心理测查工具,能对测查结果作恰当的解释。(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及落实专项资金的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需的经费、配置必要的设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地开展。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四)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预防和咨询相结合,在学生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进行教育和训练,防止、消除或减轻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预防工作中以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相结合,有条件时尽早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实施有效的干预。

(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是结合教育的实际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做到自身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调动主观能动性,让环境为自身发展服务。

(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载体。在学校成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组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联系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桥梁。

(七)集思广益,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理论讲解,还应着眼多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

八、服务与帮助

1、教育部门应考虑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组织专职人员定期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

2、教育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学校提供一些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工作。

7.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篇七

二、班会开展团体活动, 加强班级凝聚力

班会是建立良好班级氛围的最合适渠道。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全班参与的心理活动, 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理解, 并记住。参与了、经历了, 才能印象深刻。而且, 这类通过活动而发的感觉比他人授予延续更久。所以, 可以说, 由一个小活动感悟到的团结重要性胜过十句“我们要团结”的口号;一次通过归纳总结获得收益的领悟强过不断重申“整理笔记, 归纳知识点很重要”的呼吁。

三、个别学生教育, 激励取代指责

对于学习差或行为规范差的学生来说, 当“差”已成既定事实, 再一味指责无济于事。或许这些学生自己也急, 只是找不到改变的方法。当他们的自信心因这些“差”已遭到打击的同时, 若我们再雪上加霜, 很可能就导致他们彻底放弃。所以, 在个别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时, 尽量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 而后不断鼓励他们, 使得他们在支持的氛围中找回积极的自己。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系统、组织系统与组织系统, 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因此, 当积极的种子拨撒其间, 学生、老师、班集体就会相互积极影响。进而通过班集体这样的小组织系统的积极运作, 最终推动学校这个大组织系统积极前进。

参考文献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刘永庆)

筅江苏镇江第一中学薛晖

中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很长时期, 人们较多地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常发生在学困生身上, 而近年来诸多的调查表明, 心理问题同样困扰着学业优秀生。1999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 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2004年, 复旦大学谭晖等人对上海市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 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9%。2006年, 刘超正等人对湖南省示范性高中314位学生进行调查, 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4.8%, 示范性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学生差, 其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不容忽视。

学业优秀生因为他们表现出学业优秀的“光环”, 掩盖了许多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往往伴随着学业优秀生的成长而起着负面的作用, 而这些被忽视的因素通常导致了优秀生的诸多心理问题, 阻碍着学业优秀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因素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学生成材的基础。本文试图唤醒对学业优秀生持有更多关注, 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建立一个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全面衡量一个学生, 使我们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优秀学生。

一、高中学业优秀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苛求完美

这种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过分要求自己, 处处争强好胜, 在行动上过于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 稍微做得不完美, 便惴惴不安, 情绪不稳定, 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即便有好成绩, 也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 对他人和环境过高期望, 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 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 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如人意, 在学校中体验最多的是不满和不快, 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往往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 人际关系敏感。

2. 片面消极

在认知方式上容易看到事物的消极面, 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经常担心会发生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 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 心理承受能力更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对人对已都很敏感, 由于追求完美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 由于过于关注消极面而对他人的言行颇多微词。

3. 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

优秀学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过分关注消极面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总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 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 使自己很不轻松, 他们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 显得有点不合群。

此外, 优秀学生还表现出对失败异常敏感, 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 持续的不良情绪就会转化成躯体症状, 如头晕、失眠、胃痛等。

二、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有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 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 忽略其身心健康, 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1.高中生青春期的特殊性

青春期的高中生, 心理发展处于未成熟阶段, 适应能力较差, 情绪情感不稳定, 易冲动, 理智和情感冲突强烈;高中时期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 性意识萌发和发展, 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 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 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不统一, 出现强烈情绪反应的“性困扰”心理。

2.学校方面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是目前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里最尴尬的一块,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采取一系列违反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导致高中生课业负担重, 学生最着急学习成绩不理想, 最害怕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 学生总处于一定的心理激发水平状态。而过高的心理激发水平, 会降低个体的学习效率, 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 有可能助长学生忧郁和偏执行为的发展, 极端情况下还会诱发精神性疾病。

教师教育教学负荷过重, 许多教师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教育方式方法, 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有效的沟通, 师生间的冲突影响或者伤害学生心理, 学生产生的压抑感、消极情绪。

3.父母期望

高中学业优秀生是一个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 而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 会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

4.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当前,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的中学生冲击是巨大的,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容易左右学生心理。学生自身多元的价值观冲突使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中生对自身无法适应和认同, 自身的心理各个方面不和谐, 强烈的心理冲突转化为焦虑和强迫等表现特征。

三、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高中学业优秀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 学习负担更重, 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更高, 其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不容忽视。要提倡健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 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变过度期望为适度期望, 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 变单一引导为综合引导, 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行知结合,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拓展视野、锤炼意志、开阔胸怀。

1.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邀请心理学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师, 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早期发现并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2.关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教师以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各个学科、各项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每一课堂中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家校之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并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 力促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参与、理解、支持和配合。

4.优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常是隐性的, 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至关重要。

高中学业优秀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此问题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中国青年报, 1999-11-22.

8.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八

一、把心理健康看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一些教师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及分析,往往采取静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维度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仅用几个方面分别描述再简单相加定义的方法是不适当的,心理健康不是一种静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调整的过程。如果对心理健康只做静态分析,就会导致教师在判断心理健康时,更多关注个体的适应平衡,而忽视个体的发展,更有甚者,会将个体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将状态性问题等同于特质性问题,将发展性问题等同于障碍性问题。因此,应将心理健康的静态分析与动态评估相结合,既考虑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标准不是固定的,不存在衡定的、静止的心理健康。

二、把心理健康看成“心里健康”

心理健康涉及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心理健康应包括心理机能及内在体验。心理机能主要是从心理和行为的效能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实现个人潜能,不断发展就是机能健全。内在体验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看法和态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内心觉得愉快、满意、自我接纳即为心理健康。对外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社会评估。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即为健康。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把心理健康仅理解为对内心理健康即“心里健康”,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均围绕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而展开教学,忽视了对外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化

新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目标,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地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但对于目标的评估却出现了困难,如何去评估,借助什么形式去评估一直是困扰体育教师的难题,以致一些教师把一些心理测量的量表引入了我们的体育课堂,例如,MMPI、16PF、SCL-90等等,当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估,用得最多的是SCL-90,该量表其项目用来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如何,属于准则参照测验,是以心理症状为准则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某些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这种量表只能测查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心理健康与否,对其成长性、发展性等状况是无法衡量的。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一些诊断性的标准化量表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不正确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狭隘化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表现出的最大误区,在于许多体育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学生的纠正与救治。这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本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缩小化、狭隘化了。所谓救治性目标主要是对于个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地矫治、调整与改变,以免学生长期陷于心理困扰中,或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一高度专业化的目标,体育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当是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而不是救治性(或补救性、治疗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在心理问题的出现与矫治方面提供了比救治性目标更为宽泛的概念内涵和施教余地,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更加深远和有效。

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化倾向

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认为:应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门内容的教学,如在下雨天时,可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理论课的教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化倾向。

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动力、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代替德育,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没有分清心理健康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区别。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规范性要求,其方式是通过教诲与训练实现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原动力来自于内部需求,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是教学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两者不能混同于一体。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体育教师应该敢于直面问题并积极去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操作中出现的误区,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认识既成错误,认真地去研究新课标和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资料,纠正错误,科学施教。同时加强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并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9.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九

——当前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时下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键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时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据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中小学中,有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 和自责倾向等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千疮百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家预测:2l世纪将屈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者。这几年的工作给我—个很深刻的体会:要在这个变化着的社会生存和发展,仅仅具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当前小学生心理上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下面四方面:

1.性生理成熟提前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不适应

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营养改善,社交活动频繁,以及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性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2005年12月,我对我校五、六年级212名学生进行调查,女生已来月经的占40.1%,男生出现变声、出青春痘也有30多人。小学生性生理成熟与理解力的薄弱,情感的冲动性,自制力的缺乏形成矛盾,假若疏于教育或教育方法的偏差,一旦遇到外界挑逗性的刺激,就有可能会出现不正常两性关系的现象,例如个别男、女生上课时用纸条传情或约会,下课后互相挑逗,放学后双双对对、搂搂摸摸等。

2、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有10.39%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学习焦虑 是指对学习的过分担忧。学习焦虑由来自于有关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 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3、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现在的小学生,1 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4、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而另一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除了在物质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理解他们的苦衷。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应对策略

一、注意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既有表面的量变也有内部的质变,身体长高,体重增加,这表面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性别特征的发育,如男孩发现有突出的喉结,浓密的体毛了;女孩渐有隆起的乳房、宽大的骨盆、月经初潮等,这种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应教育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及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免到时不知所措,造成心理负担。从四年级开始我就给女生集体上生理卫生课,介绍人体结构,生长发育情况,让她们了解生理发育的过程与必然性,那么,“有状况”时也能泰然处之。

有部分年级稍大的孩子到了11、12岁,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心理逐起变化,开始了“春心萌动”,这时要教会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确告诉他们为什么小学生不能早恋。同窗几年,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包括异性同学在内,这是一种纯洁的友谊,但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写一些超出友谊的信、卡片,象成人一样卿卿我我的,这就是早恋。但我没有把这样的事情视为什么神秘的事情,而是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有爱情的产生是很正常的,爱情也是神圣的,但也是到一定年纪、一定时候才会考虑的问题,过早地出现,只因好奇或者模仿大人,并非是真正懂得感情的事。预防早恋的最好方法是给他们讲清早恋的害处,要他们明确什么是这个时期不能做的,不该做的。我会利用一些电影、电视的情节及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做反面教材,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在日常的言语、讨论中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小学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一生的黄金阶段,应抓住宝贵的时光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过早地涉足爱河,必定会分散学习精力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差,完成不了学业,这样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前途。并同他们讲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原因和后果。

预防措施虽然做足功夫,但到了五年级下学期,我们班有的女孩经不起其他班男孩的“追求”,开始有了“早恋”的苗头。这时候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处理方法如不恰当,反引起副作用,所以我没有把此事大肆宣传和批评,不仅帮她隐瞒,以顾全她的面子,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私下单独与她谈心,给她的心理、行为予以正确引导,并以周围的真人真事为例子,让她自己意识到问题,预知事情发展到最后的结果,与她谈现在谈将来,并描绘美丽的蓝图。当她问我:“老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但如果他要缠着我,我该怎么办?”时,我知道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于是,我再教会她如何去处理。

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基本能正确对待这样的问题,并告诉我“老师,我不读完大学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解决焦虑,消除厌学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兴趣是学生对学习起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正如孔于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了首位。通过多尝试多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如,动手操作、课堂游戏、多媒体电化教学等等。我常对学生说:有信心虽然不一定能赢,但没信心就一定会输,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因此,学习成绩再差的学生我也会寻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经常性地夸他聪明,每一分的进步,我都会给他予更多的鼓励,根据各同学自身情况的不同,帮助他们制定每一时期的小目标,象给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制定下次考试的目标是“及格”,这个目标只要稍加努力,就肯定能达到;然后再定下—个目标,70分。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信心慢慢就会有,有了信心,成绩进步会更快,信心又会更大,良性循环,自然学习兴趣也会增强。

在班级中开展“我能行”活动。在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说“我能行”;在失败的时候,要有乐观、积极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有时失败是不能避免的,不要惧怕失败,而遇到失败时,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失败、战胜失败。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语文从开始正式要写作文起,考试就从未及格过,原因是他害怕作文,每次拿起笔都无从入手;英语从四年级起也都是不及格。他说,我记不住单词。但他的数学成绩不错,语文、英语老师也来和我说,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其实他是个挺聪明的孩子。我知道这孩子只是缺少一些努力与信心。因此,在请语文、英语老师给他额外辅导的同时,有意识地每天给他树立自信心,除了在课堂上多表扬他以外,课下也多寻找他的闪光点,在同学们中给他树立威信。如一次,班里获得奖励就买了每人一个水蜜桃,这些新鲜好吃的水果,任何人见了都忍不住要吃,而他没吃留了起来。我问他,不喜欢吃?他说,不是,我想留给妈妈吃。借这事,我先表扬了他的孝心,再给他与同学们讲了一则报道:国际上一些权威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批学龄儿童,老师在他们面前放了一罐糖,并说明,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但等老师办完事后回来再吃,可以吃两颗。有的孩子按撩不住马上吃了一颗,有的孩子却等了四十分钟老师回来后再吃。科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十几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吃两颗糖的孩子具备忍耐力和毅力,他们长大后成功的比例要比“吃一颗糖的孩子”多得多。然后,我就当众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个同学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将来肯定是个做大事的人,现在缺的只是把基础打好。慢慢地,这孩子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语文成绩从三、四十分到及格,到现在的七、八十分,英语也及格了,数学成绩更好了。

三、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交往是人的一种重要的需求,没有交往人就无法生存。人际交往是一种习得技能,小学时期是交往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和老师注意对他们进行培养,小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刻意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技能。

1、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学会在集体中与同学好好相处,必须懂得谦让,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时还要为别人着想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同学间有冲突,要学会忍让,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从“狼来了”的故事中,教会学生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

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教会学生,要懂得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虚心谨慎的态度会很受欢迎。

还教会了他们,与同学相处时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要老妒忌别人;与同学开玩玩笑要注意分寸,玩笑开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产生隔膜。

2、正确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从毛泽东、居里夫人等名人故事中,使学生懂得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尊师、爱师。(1)对老师有礼貌;(2)主动帮助老师做点事;(3)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

3、正确处理好与长辈、家人、亲戚之间的关系。(1)要理解父母、长辈。他们对自己的管束,其目的是为自己好;(2)用事实来让父母放心,样样都做好,父母自然会放心,管束也相对少;(3)经常与父母沟通。多与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及情况,有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对自己有误会的时候,也不要生气,慢慢解释。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每一年的各种节日中,如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中秋节、劳动节等等,给长辈们写封信、寄张贺卡、打个电话,送上祝福,以感谢他们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

四、建立了“学生心理乐园„快乐小屋”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我坚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建立了学生“心理乐园„快乐小屋”。我和学生相约在“快乐小屋”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所采用的方法有:倾听理解法,情感交流法,正面说理法,对话沟通法,寻找自信法,心理调节法。例如我经常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学会释放积压在心里的消极情绪。如:孩子之间发生矛盾非常生气时,让他跑到室外大声喊叫几声,或跳跳绳、跑跑步,转移注意力,避免过激行为;有的孩子受到冷嘲热讽或考试失败心里不痛快时,让他出去散步、听音乐,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还有的孩子受了委屈,想哭,老师就让他哭出来,及时把情绪调节过来。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10.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篇十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十一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十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初见成果,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实证研究、实践探索方面看,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这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重大意义。

虽然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应当引起研究者们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实证研究方面,总体研究结果甚少。多为水平测查,缺少因素相关分析方面的研究

据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与教师心理健康有关的实证性文章不足30篇,远不及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章。其中仅以心理量表为工具测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现状的近50%,而有关因素分析的仅为20%左右。笔者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方面,单一的水平测查并无多大意义。

2.研究缺乏科学性、客观性,整体研究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有许多地方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其中原因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相互排斥的结论并不构成逻辑上的矛盾,其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测量工具的使用问题。目前的研究工具较单一,大多为SCL-90。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并且结果的解释也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仅凭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准确判断实际情况。SCL-90量表属准则参照测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主要是测查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而对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缺乏分辨力。因而通过一次SCL-90测验得出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结论是缺乏科学性的,更不能据SCL-90测查统计结果直接推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的解释也要依据心理测量学的有关原理。只有运用多种量表、进行多次测量并结合质化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可靠、科学的结论。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有关文章较多,但多数仅仅是纯理论分析、解释性说明、经验总结、逻辑演绎,缺乏实证方面的论证,尤其是在原因的作用机制方面。

3.研究对象范围狭小,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研究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目前研究的对象大多以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主,至今尚未有关于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校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其次,小样本小范围研究多,大样本大范围研究少;再次,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及与其他群体的对比研究甚少,缺乏全面系统的跟踪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各执一端,研究方法单一。大部分研究采用心理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忽视访谈法、临床判定等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解释缺乏对文化因素的考虑,研究工具方面亟待制定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目前我国所用公认较权威的心理健康量表SCL-90是在80年代修订的,其常模与今天的实际情况必有差距,势必大大影响研究水平。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多数是针对教师个别具体问题,如教师自卑心理、心理压力、角色冲突、厌教心理、失落心态等,缺乏一个较全面的论述。在实践上,目前关于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践也仅为个别地方、个别学校,有待推广。

4.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缺少特色,多从社会意义角度出发,忽视个体意义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旨在通过对教师心理的研究谈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等社会意义层面上的东西,较少针对教师个体意义而言。从古至今,教师都被认为是奉献一族,因而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在所难免。然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教师个体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其次,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特色不够突出,大多数是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缺乏创造性及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考虑。对一些心理现象、对策的表述看不出是教师心理还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

今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同等重要的观念

以往的观念认为教师是高于一般普通人的模范公民,因此很少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所怀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念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公民中的一员,同样也会有心理问题。并且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易造成心理问题,而恰恰这一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应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一样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2.把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作为教师心理研究的重点

目前的教师心理研究较少涉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更多地着眼于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注意、意志、情感、能力等。而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心理健康都理应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当前专家型教师研究的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也必将受到高度重视。

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全社会已逐渐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师应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但目前针对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几乎还是个空白。这就需要学者们积极投入到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当中来。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稚嫩阶段,总体水平滞后于其他同类领域的研究,基本可概括为:初见成果,尚有不足,前景广阔。

1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十二

1. 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 容易产生心理异常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父母离异, 父母其中一方去世, 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 等等, 不少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 由同辈人比如姑姑叔叔等抚养的较少。隔代家长文化素质低, 教育方法简单, 缺乏亲情, 缺少家庭教育, 而且隔代人的沟通也存在问题, 孩子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无法满足心理需求, 再加上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 就会出现固执、孤僻, 为人处世不合群, 多疑、敏感, 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并导致一定的行为安全问题。

2. 应试教育使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名学校,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使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只注重孩子的学习, 一切都以学习为中心, 中考时挤破脑袋也要进重点高中, 高考无论如何也要进一本学校, 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家长看着学, 学习稍差的马上找家教。很多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 晚上上完晚自习, 回家还得继续加班, 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孩子如愿以偿进入大学, 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没有家长看着, 有的学生学习上就出现了困难, 有的出现厌学心理, 有的睡眠出现障碍 (一直持续高中时的作息时间) , 入学一年多也调整不过来, 还有的终于没有人看着学习了, 反而上网成瘾, 等等。

3. 单亲家庭结构的影响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方的家庭。近年来, 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 离婚现象日益增多。由于父母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不可否认, 在大学的很多班级里都有单亲的孩子。部分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残缺, 在子女教育上也存在着问题。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 因部分经济、体力、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方面容易走极端。要么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孩子, 简单、粗暴对待孩子;要么对孩子懒得管理, 很少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要么就把全部情感倾注于孩子, 对孩子溺爱, 在教育方法上走向了极端。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导致学生行为品德方面出现问题。

4. 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 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学生产生了自卑、逆反、偏激、冷漠和怕吃苦心理。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地区经济不发达, 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 包括烈士子女和离异子女, 家庭缺少劳动力, 经济来源少;三是由于天灾人祸或家庭发生意外事故, 而导致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 家庭负债累累;四是农村多子女家庭, 生活困难;五是城市下岗或工薪少的职工家庭, 生活拮据。

面对生活的贫困, 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奋图强, 做到“穷且志坚, 不坠青云之志”。但不可否认的是, 较之其他学生, 经济贫困使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 从而出现精神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意识不良等心理弱势。经济上的弱势常常还会导致学力弱势。在中学阶段, 经济弱势学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学生有了差距。如一些农村考生入大学前对电脑知之甚少, 因为其所读中学不具备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的条件, 还有的学生由于在外语学习上缺少听读设备, 口语能力差, 因此形成哑巴外语。进入大学后, 这样的差距还会拉大。

5. 独生子女多, 思想多元化少

独生子女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特定群体。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是在家长的溺爱、社会的娇宠中成长起来的, 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 承受挫折能力低, 协作和奉献精神缺乏, 在待人处事时往往表现得过于幼稚,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 遇到事情缺乏冷静理智的思考, 凭感情用事。这很容易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人际关系不协调, 不善于与人交流等一系列问题。

6. 学生沉迷于网络, 造成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脱节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大学生中有93%上过网, 其中有48.3%经常上网, 部分大学以前靠父母来约束的、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完全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 长期如此, 不仅对于身体有影响, 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 长期沉迷于虚幻世界, 与现实世界脱节, 不愿与人交流, 就会出现自闭等心理问题。

摘要:现代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少, 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 产生心理异常;应试教育使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名学校,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此外, 单亲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困难、独生子女多、思想多元化少、学生沉迷于网络造成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脱节等都是导致学生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谭勇.教学实践与管理[J].才智, 2009, (27) .

1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十三

编者按:最近,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安排5个调研组分别到8个市州和部分省属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还分别召开省委派驻省属高校督导组长、国有企业督导组长和部分派驻市州督导组常务副组长碰头会。从平时掌握和调研、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全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中央、省委安排部署,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逐步深入,进展比较顺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简报形式梳理编发,请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对照所列问题,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抓紧解决,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有顾虑的思想。有的同志认为第二批活动启动正值年初,各项工作开局起步的任务很重,投入过多的精力抓活动,会影响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活动刚刚开场就想着如何快点收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开展活动会影响工作。特别是国有企业有的领导同志,片面地认为企业要靠生产、靠效益吃饭,只要把企业的效益抓上去了,活动就算搞好了,没有把心思放到抓活动上来,没有把开展活动当回事。二是有怕的心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各方面矛盾问题比较多,担心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引火烧身,局面难以控制,收不了场。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按照从严的要求开展活动,会伤害同志之间的感情,影响班子团结。三是有看的想法。有的同志缺乏主动性,不用心、不上心,推一下动一下,走一步看一步,左右观望,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生怕抓严了、改快了会吃亏,思想“顺着走、跟着走、看着走”,活动开展十分被动。四是有无关的心态。有的对查摆和整改“四风”问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基层认为是机关的事,下级认为是上级的事,一般部门认为是权力部门的事,高校和国企认为是地方和机关单位的事;普通党员认为是机关干部的事,一般干部认为是单位领导的事,领导认为是一把手的事,反正就是不关自己的事。

二、学习教育不扎实。一是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性号召多,提具体要求少,学到哪算到哪,学多少算多少,满足于走走程序、做做样子,有的还存在赶进度现象,不问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被动学的多,主动学的少。有的满足于参加几次集中学习,上上辅导课、听听报告、看看电影,以集中学习代替自学,把自学变成了不学。有的领导干部带头学做得不够,只是做做样子,没有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更没有按要求带头讲党课、谈体会。三是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有的单位学习的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没有把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作为重点来学,冲淡了学习的主题;有的干部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中央规定的三本书目,有的甚至连三本书翻都没翻。四是学习没有入脑入心。有的干部看上去学也学了,笔记也作了,讨论也搞了,但就是没有学进去,没有联系思想实际,没有触及灵魂。还有的干部看似学进去了,实际上是学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三、问题意见上不来。一是征集反映上来的意见少。从14个市州开展民主评议的情况来看,参加评议的干部交“白卷”的人很多。从个别谈话的情况来看,督导组普遍反映,许多谈话对象不愿意提意见,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大家还是有顾忌,即使谈了一些,也是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多,没有多少实质性意见。一些单位的征求意见箱成了摆设,收集不到什么意见。二是征求意见不聚焦。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反映工作问题的多,反映“四风” 问题的少;反映班子问题的多,反映个人问题的少;反映抽象问题的多,反映具体问题的少;反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多,反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少。三是征求意见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搞“体内循环”,机关内部听意见的多,上级听下级的意见,“大官”听“小官”的意见,把“官众”当“群众”,没有走到群众中去听意见,基层的意见上不来。有的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看似下了基层,开了座谈会,与群众见了面,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没有真心实意听取群众意见。

四、有的一把手没有真正负起责来。一是没有把自己真正摆进去。有的光顾着抓别人不愿意抓自己,只注意抓下级不重视抓本级,拿着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有的同志说,“上级抓下级,一级抓一级,最后落实到村一级”。有的县市区委书记,没有把精力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来。省委活动办下去了解情况,有的县市区动员会开了十多天,问县委书记对抓常委班子、抓自身的学习有什么考虑?这次活动常委班子要重点解决那些问题?谈了将近一个小时,都说不出个道来。二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没有担起来。有的把重视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会上表态振振有词、决心很大,讲得多、抓得少,行动上不落实,成了“放空炮”。有的习惯当“甩手掌柜”,对活动没有亲自谋划,过问得很少,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心中无数,工作基本上靠本级本单位活动办推着走、督导组催着走、上级逼着走。一些地方和单位前段制定的活动方案,盲目照搬照抄,没有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党委(党组)书记也没有组织班子成员充分讨论,没有认真把关,签个字、画个圈就往上报,多的被打回去修改了五、六次。

五、有的督导组履职没有到位。一是有的领导同志时间精力难以保证。按照中央要求,这次派驻市州、县市区的督导组组长分别由省级领导干部和市级领导干部担任,规格很高,有力加强了对督导工作的领导。但一些在职的同志本身工作任务很重,时间和精力难以集中投入到督导工作中来,深入下去了解情况不够。有的常务副组长认为有领导同志担任组长,自己可以卸点担子,主动大胆开展工作不够,怕越权、怕越位。二是有的督导组不敢抓、不敢管。有的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动真碰硬,把关不严,该指出的不指出,该批评的不批评,该纠正的不纠正,喜欢做老好人,不愿当包公、唱“黑脸”。有的抓工作顾这顾那,担心动真格会得罪人,抓严了会把关系搞僵,擅自放松督导工作标准,存在“随大流”“讲人情”的现象。三是有的督导组业务能力不强。对上级有关精神主动学习钻研不够,遇到问题办法不多,督不到要害、导不到实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有的督导组作风不深入。工作浮于表面、沉不下去,对督导单位的情况掌握不够、了解不透,指导不力。有的习惯于听汇报、作指示,没有深入抓,没有亲自管。少数同志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有时不注意个人形象。

六、有的地方和单位活动氛围没起来。一是上面热下面冷。中央、省委对开展活动高度重视,抓得很紧、措施很严、力度很大,而有的活动单位却一般化对待,宣传舆论氛围没有跟上来,活动开展冷冷清清。有的地方动员会开了几天,却没有“下文”,有动员、没动作。二是群众热干部冷。有的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没有上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而群众对这次活动的期待很高,希望通过活动能够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督导组的同志反映,他们下去后,群众反映问题、诉求的积极性很高,来信来访很多,接访的任务很重。省委驻湘西督导组下去一个多月,就已经接访群众900多人次,收到信访件270多件,接听电话(短信)400多条次。三是表面热实际冷。有的表面上忙乎乎、热乎乎,口号喊得响,样子做得足,看似学习也搞了,调研也下去了,意见也听了,就是不想、不愿解决实际问题,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对中央和省委部署开展的专项整治任务,抓而不紧、推而不动,没有实质性进展,正风肃纪的氛围没有上来,没有让群众看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影响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紧解决。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再动员、再部署。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树立担当精神,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学习传达贯彻省委最近召开的省属高校和企业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议和市州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汇报会议精神,进一步传导压力、明确责任,推动活动再升温、再加压,确保活动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落实好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履行“双重”责任,既要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自始至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活动牢牢抓在手上,又要坚持示范带动,无论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还是查摆问题、边整边改,都要以身作则、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发挥好表率和榜样作用。

三是严格落实督导组责任制和督导组长负责制。省委各督导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责任、传导压力,做到严督实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督导工作水平。

四是继续深入抓好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的通知》(群组发〔2014〕7号)精神,采取务实有效的办法抓好学习教育。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要带头讲党课、谈体会。各市州、省属高校和企业,要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及时抓好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集中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组织的原则,在4月底前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专题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大对学习教育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未按规定完成培训任务的,督促抓紧落实;对学习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的,责令“补课”。

五是突出抓好征求意见的“回炉”“补火”。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对前段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拿出补救措施。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采取重新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补充谈话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注重采取上级点、集体议、自己找等方式,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对征集到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要印发给干部群众评议,对征求意见不够不准不聚焦、群众不满意的,必须重新征求意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把“四风”问题找到找准为止,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六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将继续举办电视问政,安排省直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就第一批活动整改落实情况接受群众问政,并计划组织开展市州长的电视问政,推动以上带下。拟在湖南经视新闻联播、湖南日报开辟“市州委书记访谈”专栏,分期分批组织市州委书记就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谈认识、谈体会、谈措施。组织省里和市州主要媒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集中采访报道,选树和推介一批党员干部身边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反面案例,为活动深入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情况报告

一、征求意见的基本情况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林业局党委按照上级的部署,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查找局党委和党委成员存在的“四风”问题,特别是认真贯彻市委真整实改要求,边学习边思考,边查问题边整改,真学真查真整改、实心实干求实效,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同志带头征求意见建议。围绕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局党委先后主持召开3次专题会议,对起草好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提出明确要求,面对面听取各方对于领导班子的意见,亲自主持起草和修改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其他班子成员也深入联系点和分管单位听取意见、查找不足,并对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经局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并征求了中层以上干部意见,又数易其稿,形成了对照检查材料,更加深入细致地查找问题。

(二)在征求意见上下真功夫。领导班子成员带领6个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累计召开座谈会12次、参加人员超过125人次、发放调查问卷80多份,开展谈心谈话150多人次,通过自己找、互相帮、上级点,认真查摆在“四风”方面的问题,深刻进行党性分析,努力营造大家敢说真话、能说真话的氛围,拉近了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心贴心交流沟通,使他们打消顾虑、放下包袱、畅所欲言,积极提出中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把聚焦“四风”问题贯穿始终。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始终紧扣作风建设,注重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对局党委班子和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注重围绕干部调动、选用、调整,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等热点问题了解情况。

(四)坚持边查边改,注重实效。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边整边改,确保实效。一是强化责任落实。针对基层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纳分类,按工作职能进行了责任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了具体责任处室和责任人,逐条逐项制定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及时圆满解决。二是实行承诺制度。建立整改落实台账,能够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定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向基层和群众作出承诺。三是注重实际效果。以基层和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坚持跟踪问效,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征求意见的主要内容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各类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共计116个,经认真梳理、归纳,共形成四类意见建议。一是面对林业工作新形势,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和工作标准不高问题;搞调研有时走马观花,沉到基层、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不够。二是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存在以会议、文件或听汇报等方式替代抓工作落实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听部属汇报较多,与部属谈心较少,特别是谈工作较多,对单位干部职工个人关心不够;落实制度上打折扣,如学习制度、请假制度等没能全部落实到位。三是任劳任怨的精神不足,在乘车、办公等工作条件上往往向高标准看;在接待上级单位公务活动中有时不够节俭,存在超标准接待现象。四是在健全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加大林业合作社扶持力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局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听取局对征求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建议的专题汇报,要求党委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落实整改工作。同时,局属各单位要对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调度,要求对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意见建议或需要统筹解决的,要积极研究思路和办法,及时向群众说明,承诺整改时限。

(二)进一步深入查摆和整改问题。为深入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组织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并提出党委班子及成员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建议。针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问题,局党委召开专题调度会,对问题进行责任分解并限期拿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14.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篇十四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二 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高中课程内容的“繁、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课程评价有了先进的理念,但技术支持依然严重欠缺,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相应的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比如,对新课程实施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课程改革不止是设计一个理想的方案,课程改革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过程恰恰是我们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在三次调研中也反映出来许多试验区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二)课程改革配套政策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的配套政策的支持。课程政策滞后于课程活动事务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比如课程一致性问题,为数不少的学校在实施课程计划是相当随意,把那些需要考试特别是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在一项义务教育课程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地方一周的课时竟有58节,其中语文有19节,小学一年级一周按照规定是26节课,实际上普遍在31课时左右。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比如教师教育制度,已经着手改革,但力度相当有限。作为本应该是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联系的高师,面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反应迟缓,更多的仍然以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包打天下,师范生的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等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高考、中考政策,学校效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问责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高中学分制等,有些严重缺位,有些延续多年而无改进。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新课程的有效推进。相关政策建设的滞后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就是相关决策者的协调问题以及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心态。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思议的。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相关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这样一个前提,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一项公共事业,学校和教师不能也没有必要承担全部的责任,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充满着具有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的竞争与角力。所以,在制定和完善课程改革方案的时候,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或者学科专家;在实施新课程进入“艰难的森林之旅”,更需要新课程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推进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究其实质是讨论课程实施的社会环境问题。将考试改革看成是解决课程改革中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非常独特的反映了我们家长的期望、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新课程的社会传播和理解,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形成改革的最大共识,加快相应的社会变革进程是实施新课程的社会环境基础,进而将民众的了解和理解转换为支持新课程的社会力量。

三 对改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

一、课堂内容“繁、难、偏、旧” 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目标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过于注重传承知识,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少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以此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改革: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结构改革:从整齐化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中应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设置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支学科。

(四)课程功能改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改革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使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教育教育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以及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应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施能力能方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七)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习、学生的适应性,需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各级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和责任,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上一篇:感恩父亲600字初三作文下一篇:党员六对照、六检查、六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