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翻译

2025-01-16

八年级文言翻译(共8篇)(共8篇)

1.八年级文言翻译 篇一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会呢?是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人琴俱亡》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伐砍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一起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石潭边上,四周有竹子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记这番景致离去了。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我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罢了。

2.八年级文言翻译 篇二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 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 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 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 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 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 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 零星分散, 事倍功半。

多年来, 在中学语文课中, 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 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 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 时隐时现, 分量并不很大, 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 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 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 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 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 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 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被动学习, 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 分配不均, 前松后紧,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 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 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 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 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 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 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周课时5节, 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 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 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 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 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 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 本应细细品味, 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 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 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祖国丰富语言,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 集中编排, 事半功倍。

首先, 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 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 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 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 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 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 记忆才能巩固, 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 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 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间隔的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 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 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 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 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 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 开学的前一个月, 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 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 编成一个单元, 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 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 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 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 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 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 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正可谓一举三得, 事半功倍。

2. 合理调整, 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 古代诗歌共89首, 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 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 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 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 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3.八年级文言翻译 篇三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周课时5节,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本应细细品味,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很多学生叫苦连天,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习祖国丰富语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集中编排,事半功倍。

首先,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开学的前一个月,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编成一个单元,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正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2.合理调整,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古代诗歌共89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4.八年级文言翻译 篇四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轻车要前往边塞去慰问官兵,途中(我)路过了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和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繁多的杂野花渐渐地要使游人迷乱了双眼,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迷人的白沙堤。

龟虽寿

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赠从弟

作者: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梁甫行

[魏晋]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移居二首〃其二

作者: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翻译】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

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上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昔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者久之。月余,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翻译】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5.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五

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横上柯蔽(上边、上面)

百: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

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飞奔。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2、五柳先生传

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如:

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创造,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9.曾不吝其去留: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曾经

10.亦不详其姓字: 古: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文字

11.去留: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3、马说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只是。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送东阳马生序 一词多义:

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以书假余)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4.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5.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6.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浇灌)

(5)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5、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9.清:古义:凄清;冷清。今义:清晰,清净等。

6、岳阳楼记

一词多义:

以: 1)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天空 浊浪排空2)消散 长烟一空

通:1)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2)全: 长烟一空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7、醉翁亭记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吾谁与归 归依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临溪而渔 在……旁边 4.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 暮而归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顺接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转接,却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8、满井游记 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突然,忽然)

2、作

冻风时作(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岳阳楼记》范仲淹

往来种作。(劳作)

作亭者谁。(建筑)

泠泠作响。(发出)

3、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4、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5、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

游人虽未盛(虽然)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心情舒畅)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出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7、时

冻风时作(时常)

亦时时有(常常)

时而献焉(到时候)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节)

8、之

脱笼之鹄(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

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9、始

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词类活用: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汲泉水 名词作动词 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举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名词作动词 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滚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通假字:

恶能无纪 :通“记”,记录

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许——古义:表约数。今义:大约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 篇六

初二语文备课组

选择填空(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阡陌(qiān)

淤泥(yū)

禾黍(shǔ)B、沿溯(shuó)

郦道元(lì)

僦赁(lìn)C.垂髻(tiáo)

亵玩(xiè)

绮丽(qǐ)

D.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雷霆(tíng)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D.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 震天激射,吞天沃日

C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C.

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5、下列句子的空处应填入的恰当诗句是()

虽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古人的“——————”两句诗,可以说分别体现了这两种自然美。

A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积累。(20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2、《核舟记》中的核舟左窗刻的是:------------------------,---------------------------。

3、写出《春望》诗的颔联:-,-----------------------------。

4、《望岳》诗中能见出诗人凌云壮志的一句是:---------------------,--------------------。

5、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

6、《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7、《游山西村》中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向往的诗句是:-----------------,--------------------。

8、《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

9、高峰入云,--------------。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猿乌乱鸣;夕日欲颓,----------------------。

10、写出两句咏雪的诗词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三、阅读理解

(一)(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shù()其间,清荣jùn()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zhān()裳。”

1、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①襄:()②虽:()③奔:()④疾:()⑤湍:()⑥良:()

3、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4、对本文结构安排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层次分明,结构紧凑。B 本文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春夏一直写到秋冬,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C 本文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瞿塘峡写到巫峡,又写到了西陵峡,写了沿途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

D 本文安排结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按空间顺序,而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展开的。

5、夏季与春冬季节的三峡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夏:

春冬:

6、李白也有一首写三峡的诗,请默写出来。(3分)

(二)(16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1、上段文字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是成语-------的来源。(2分)

2、在括号内填上省略的成分。(1分)

3、注音并解释。(2分)

间隔()_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_____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分)

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分)

6、桃花源人听了渔人详细介绍自己所听到的事情后,却感叹惋惜。你认为渔人介绍了些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感叹惋惜?(3分)

(三)(10分)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翻译句子(2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2分)

5、《杜臆》卷三云:“此老妇盖女中丈夫,至今无人识得。吏夜捉人,老翁走,此妇出门,便见胆识,而胸中已有成算。老翁之逃,妇教之也。吏呼则真,而妇啼一半装假,前致辞未必尽真也。„„这里的推测把老妇说成是一个心计十足的人,你认为她是一个心眼多的人,还是一个顾全大局的女中豪杰?说说你的理由。(3分)

(四)(12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欣然()念().遂()相与().

2、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表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议论语句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何要发出这样的议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但他始终保持着天真淳朴、终身不渝的性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你能写出他的一句诗来引证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5.“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秘诀 篇七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 代入检验法 (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 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 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 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 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 (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 充当, 谓语由动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 (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 充当,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 “用”“以”对称, 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 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 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 联想推断法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 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辩其异词,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 相邻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 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 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 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 用于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 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 用法也自然不同, 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 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 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 它的意思是“竟然”, 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 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 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 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 如果译成“竟然”的话, 于情理不通, 因此, 此处译为“于是, 就”的意思最佳。

3.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 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 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 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 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 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 ……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 (1) 是则罪之大者。 (《孟子》) (“是”作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句的主语) (2)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是”作动词, 表肯定判断)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2. 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 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上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三步走”训练中, 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如:“谁”“何”“奚”“渴”“胡”“焉”等。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 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 为了强调, 靠助词“之”“是”帮助, 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 (4) 名词作宾语, 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 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 (宾语) 的唯一性, 排他性, 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 (惟) ”, 构成“唯 (惟) ……是 (之) ……”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 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 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 如:“且曰, 客从外来, (邹忌) 与 (客) 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 (于) 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 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8.文言翻译常见误区 篇八

【病例诊断】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病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于晋联盟的情况之下又与楚联盟。”

误区点拨:此句犯了专有名词强译的错误,“晋侯秦伯”照录即可,强行翻译反而画蛇添足。

【练习巩固(一)】

翻译下列句子。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石钟山记》)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4.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史记•橘林列传》)

常见误区二:赘译——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病例诊断】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病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很久了。

误区点拨:“也“字是句中表停顿的语助词,应删去不译。

【练习巩固(二)】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文言虚词。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2.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常见误区三:错译——该加不加,文白混杂,脱离语境,歪曲原意。

【病例诊断】

例:意气益厉,乘胜逐北。(04年天津卷)

病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方追击。

误区点拨:歪曲原意。译句中把“北”译成“北方”不当,“北”在古代有“溃败(的军队)”之意,如《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北”。例句中的“北”亦属此义。

【练习巩固(三)】

1.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去尘杂)

②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

④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2.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①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③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感谢)

④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⑤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⑦及花之既谢(凋落)

3.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③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⑤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堵塞)

4.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②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

⑥欲信大义于天下(信誉)

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⑧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常见误区四:错译——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病例诊断】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病译:想起当初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误区点拨:“祖父”词义缩小,现代汉语指父亲的父亲,古意是“祖辈和父辈”,是两个双音节词。学生容易误译为“祖父”。与此类似的还有“妻子”、“形容”、“地方”等。

【练习巩固(四)】

翻译下列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2.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常见误区五:硬译——该换不换,以今释古,不明通假,忽略活用。

【病例诊断】

例;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贫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05全国卷二)

病译: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妻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误区点拨:以今释古。“妻子”是“老婆孩子”的意思,如读本《赤壁之战》中“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即是此义。

【练习巩固(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燕王诚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王阁序》)

常见误区六:漏译——该补不补,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病例诊断】

例: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病译: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他的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误区点拨:该补不补,造成歧义。缺少主语,在翻译中未能分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造成语意出现歧义,应当自动承前补出主语“白起”,第三人称代词尽量用实体代替。应该译为“(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练习巩固(六)】

翻译下列句子,增补省略内容。

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3.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误区七:硬译——该调不调,语序混乱,句不达意。

【病例诊断】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误区点拨:这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先调整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再翻译,译为“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通常学生会误译为“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练习巩固(七)】

翻译下列句子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孔明传》)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3.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练习巩固参考答案

练习巩固(一)

1.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发出的钟声啊。(拟声词、人名、器物名可不翻译)

2.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年号、时间可不翻译。“既望”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望”指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3.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豫章”是郡名,“翼、轸”是星宿名,可不翻译,如《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参、井”也是星宿名)

4.译文: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帝号、人名、官名皆可照录。)

练习巩固(二)

1.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删除无意义的虚词:“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2.张良说:“遵命。”(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谨”,表敬副词,可不翻译。)

3.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兮”语气助词,不译)

4.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的深度.(删去偏义复词中作为陪衬的词:“深浅”是偏义复词,只有“深”的意思。)

练习巩固(三)

1.①台阶

2.③请问

3.⑥横渡

4.⑥同“伸”,伸张

练习巩固(四)

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夫人”在此必须拆开来翻译,不能理解为“尊称别人的妻子“。)

2.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3.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其实”是个双音节词,”其“是代词,指曹操;“实”译为“实际上”。)

4.“智力”古今异义,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指“智谋和力量”。

练习巩固(五)

1.燕王确实害怕大王的威势。(“振”通“震”,恐惧、害怕的意思。)

2.沛公献上一杯酒。给他祝寿,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寿”,名词做动词,祝人长寿;“婚姻”,古今异义,古义是“儿女亲家”,今义是“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犬马”名词作状语,

4.因为是把国家的危亡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先”、“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

为先、以……为后”)

5.“屈”使动用法。

练习巩固(六)

1.(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省略主语。

2.省略介词

3.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4.省略谓语

练习巩固(七)

1.介词结构后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句

4.宾语前置句

【作者简介】

齐爱君,高级教师,执教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上一篇:大学见习总结下一篇:教师节征文:我的教师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