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共14篇)(共14篇)
1.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根据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内涵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在工业园区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从而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显著地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中心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相关内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中国生态工业建设》)。先后完成了包头市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设计、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的《汕头市电子废弃物拆解利用园区规划》项目,就是基于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理论。内容包括园区产业链设计,物质、内能量和信息集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建设理念。
项目主题
为更好推进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进行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规划工作,项目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一)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内容(区域/行业/企业)
循环经济的区域基础与生态评估(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等地域基础;生态循环服务价值估算、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环境容载力确定等)
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与行业系统层次(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流动的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区域循环及其园区内的大、中、小循环系统层次;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
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构建(第一产业链、第二产业链、第三产业链、三次产业链、产业链点、产业链面和产业链网及其清洁化、综合化、生态化、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系统) 循环经济建设及时空布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生态产业园建设、产业生态化建设;产业循环发展区划、三次产业时空发展时序、产业循环发展时空部署;)
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绿色规范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绿色激励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二)生态工业园规划内容
生态工业链构建(上游—中游—下游网络体系;三次产业与服务、消费领域链网;园区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双向流程;企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集成;企业工艺技术链、清洁生产链、产品链、经营管理链和时空发展链等流程构架)
工业结构生态化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概念设计CAE,DFA;详细设计CAD集成;加工过程设计与仿真DFM、CAPP、CAM、CAFD、MPS)
园区空间结构与总体设计(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代生态工业园区空间结构升级、功能分区布局与调控框架、核心区空间布局与调控导向、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划、“一区多园构件 <资源再生园、产品再生园、废物再生园、科技创业园和管理服务园>”、园区代谢过程及其物-能-信息流阶梯利用和交换网络及其优先考虑实施项目)
工业系统生态集成平台(物质集成、废水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Internet应用开发工具、管理信息集成系统、车间管理与控制集成开发系统、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全局共享信息定义维护工具、GIS-ODBC接口、全局信息系统(GIS)、通信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等)
生态工业园微观控制系统研制(原料的采集、贮运、预处理、加工、成型、包装、产品和贮存及其内外向“四流”循环度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生态工业园宏观控制系统设计(原料和地域的评价、规划、组织、实施、运营管理和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及其效益评价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园区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生态化管理(一体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规划与管理、废弃物资源化规划与管理;园区应急管理——APELL计划、园区日常管理——区域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环境累计影响评估(CEA)、增强园区基础设施生态化功能、生态化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废物交换系统网络;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生态化管理、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产品环境标志)
生态工业园效益分析与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与成本因素、效率分析;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激励制度;交通规划、绿地规划、清洁能源规划、环境信息与通讯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固体废物管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循环利用、APELL计划、园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及产业化等政策法规和社区协调机制)
2.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二
2012年2月8日, 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承担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项目规划》, 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召开专家评审会, 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环科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段宁院士主持了评审会。
评审组专家听取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关于《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介绍和内容汇报, 并对《规划》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评审, 专家评审组认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 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正处于产业提升和园区升级的关键时期, 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是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开展园区项目规划十分必要。
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该《规划》内容方向明确, 项目设计合理, 对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同意《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项目规划》通过评审。
3.谈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三
1.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
1.1确定生态型城市建设为规划目标
从整个城市以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为规划目标,从生产与消费领域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系统等多方面构建新型生态体系;从区域与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的城市生态循环过程,布局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节约资源、减少整体运行成本为原则,避免硬性的功能划分。
1.2部署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战略
规划也不能过分专注于规模扩张式的发展,而应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建设与改造的关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过程中,按生态规律办事,按能量、物质、信息流进行全息分析,注意各个层次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部署。循环型城市建设决不是—蹴而就的而是—个系统部署、长期奋斗的过程。
1.3城市生态化构建
按照减量化原则,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科学运作土地资本,大力发展循环土地经济,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最佳保护按照资源化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严禁建设耗水量大的企业;资源化原则要求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本着节约利用的原则,禁止浪费水资源;再利用化原则要求对使用过后的水资源和垃圾采用分类回收再利用。能源供应方面:要求建立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生产的技术;能源选择的多元化;能源的重复使用等。
2.宏观层次
2.1认真落实国家“四大主体功能区划”成果
该区划是在国家层次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战略,落实其成果,有利用转变粗放式、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不同区域空间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2.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生态网络格局
以全球化视野研究区域的自然—人工综合生态系统,完善区域发展支撑体系,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区域、与其他城市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综合生态网络格局。
2.3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化发展策略
按照循环经济思想,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城乡—体化,倡导健康的城市化模式,有效利用与节约资源并重,提高就业与发展环保型产业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互融共促。
3.中观层次
以工业园区生态规划为试点。通过在城市近郊规划生态工业园区,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改造现有工业园区,将产品、产业相近或互补的企业相对集中在—个园区内,发展生态工业链,通过集中布局,合理分工达到延伸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以整体优势打造名优晶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吸引夕睐企业和资金,形成企业集群,产生集聚优势。同时,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区,通过其试点的示范作用,引导循环型城区、城市的形成。
4.微观层次
主要在规划后期的建筑设计、规划管理与规划宣传等方面。
4.1设计环保型,生态型建筑
更新设计理念,积极利用太阳能,利用节能环保型建材,多种地方适宜的植被。在北方考虑建筑墙体的保温放热作用;在南方考虑引导自然风的流动等等。
4.2在规划管理方面
利用规划先行的优势,在—个项目开发的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就从小区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交通組织、单体建筑布置以及通风、日照、水、电.、气配置等各方面尽量满足循环经济要求,起到源头控制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核准等各个环节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指标,积极倡导建筑“四节”。
4.3积极引导构建生态型社区
通过规划引导社区建设,建立小区水、热循环、垃圾分类和节水、节能工作等生态型社区;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家庭消费观念,必须改变公民的消费方式,不再以大量消耗资源、能量求得生活的舒适,而是在不降低消费水平(减少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的前提下把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引向崇尚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崇高境界。为此应提倡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把消费过程纳人循环系统。—是节约资源。注意采购有节能、节水标志的家用电器、卫生设备等,在使用时避免出现灯长明、水长流的浪费现象。二是垃圾减量。居民应培养绿色消费习惯,认定带有绿色标签的商品。三是主动回收。四是反复利用。
4.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报告 篇四
循环经济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实现我市“1331”工程的重要支撑,对促进老河口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基地,我市循环经济主要企业都聚集于此。为此,我们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重点开展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整个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23亿元,有效提供工业用地15000亩。规划区范围西起梨花大道,东至外环路,北起经济开发区交界,南止汉十高速公路。
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将重点发展汽车拆解、废旧电子回收、废钢再利用、废旧轮胎再利用等再生贵金属、再生纤维等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 以及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再制造、轮胎翻新等再制造产业。横向延伸发展资源利用及节能环保领域的装备、材料、药剂及产品制造等产业,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活太阳能热水器、发电机组设备生产新能源产业。配套发展物流、金融、环保、科研、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以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为龙头,截至目前已有楚凯冶金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占地140亩的“年处理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利用项目”;襄阳楚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的“年处理200万台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利用项目”;湖北业茂再生资料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占地150亩的“年回收30万吨废钢再利用及500万台(套)汽车轮毂制造项目”;湖北铭航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占地100亩的“水地热能源利用项目”等10家企业12个项目入驻发展,经营形势喜人。2012年,循环经济产业园被湖北省商务厅认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园区项目建设将得到国家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
二、问题及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社会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符合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一个地方能否跨越式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抢抓机遇、构建起既能促进经济短期快速发展,又能保持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各地方发展的时间不长,它的资源、环境约束甚至投资规模要求都不十分强,对老河口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水、电较为丰富,而且公铁水空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产业比发展传统经济产业有更明显的优势。新一届市委把循环经济产业列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有几个重要认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思考 一是整个产业现有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一、二个企业的事情,而是必须要有一批同业共同发展。当然,在起步的初期,必须要有几个支柱式的企业起带动、示范作用,但后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企业的跟进。在这方面,老河口已经有了几个重点骨干企业,如老河口的湖北楚凯冶金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利用、襄阳楚德200万台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利用项目、湖北业茂30万吨废钢再利用及500万台(套)汽车轮毂制造项目、湖北铭航水地热能源利用项目。但企业数量还比较少,生产环节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还不大,还没有能够何使企业集群起来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格局,使其上下游生产企业成为完整的生产链条。
在发展企业集群方面,谷城的作法很值得学习。他们以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骆驼集团为龙头,网罗铭鸿、盛旺等企业,推动铅资源循环利用。目前,金洋公司每年“吃”进5500万只废旧蓄电池,“吐”出25万吨铅合金,相当于节约250万吨原生铅矿。他们以金洋公司、美亚达公司为龙头,网罗县外2家企业,推动铝资源循环利用。他们以湖北三环车桥、三环锻造公司为龙头,网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多家,推动钢铁资源循环利用。正是由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使相关产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上了台阶。谷城2012年,再生资源产业实现产值3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既然市委把发展循环经济做为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我们就应当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来规划,努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物资供应、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体系的尽快形成。在河谷组群中,工作目标也就更为明确,引进相关商家无论是为老河口还是为谷城企业发展服务,我们都应当积极支持,促其尽快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带动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类型太少,覆盖的行业太窄。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某些行业的工作,而是应当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大力推广运用的。目前发展循环经济似乎成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等有限的几个工业部门的专利。当然在发展的初期这些是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好。但循环经济的实质是3R原则,也就是资源较少的投入、产品的重复使用以及物品能够成为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只要符合这些原则的生产都是循环经济生产。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老河口的一些原有基础较好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化工行业、建材行业等等,都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加以改造,或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化工、建材行业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的零排放、无害化处理及重复利用都还在非常低级的阶段,还大有可为的地方,比如葛洲坝(老河口)水泥利用余热发电项目,进行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将排放的废气余热回收并转换为电能再用于水泥生产。年发电7000万度,是一个具有利废(充分利用废气余热)、环保(大量减排CO2)、节能(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电耗)三重效果的项目,可有效降低水泥生产的成本、实现产值3000万元。再比如农产品加工业中,老河口劲旺油脂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从以往大米加工后的废物米皮里榨出了营养丰富的食用油,同时,在提炼稻米油的过程中,分离出近10种副产品,传统的稻谷在这里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原来被当作了猪饲料的废物却从中抠出了“黄金”。现在年销售收入已超过了6亿多元。
项目背景
湖北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全国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在全国建立了5000余家废旧物质回收网点,园区内建有亚洲最大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生产线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废旧家电处理生产线,园区内初步形成了废铅、废钢、废旧电子等处理循环再利用产业,亟待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来整合规范再生资源交易,支撑园区可持续发展,而我市及鄂西北周边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废旧物资的回收基本上都是民间个体单位和社会闲散人员回收,分散无序、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加工利用手段落后。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发展规范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有利于整合市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便于企业和行业执业人员操作,使得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市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报废汽车、废旧五金、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橡胶等废旧物资迅速增加,再生资源呈现出回收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前景广阔。
项目规模及内容 新征建设用地500亩,建设废钢回收交易市场、废铜回收交易市场、废铅酸电池回收交易市场、废塑料交易市场、废旧轮胎交易市场等五大交易市场。
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5亿元
合作方式
政府规划引导,招商引资建设。
效益预测
年交易废钢50万吨、废铜15万吨、废铅酸电池30万吨、废旧轮胎40万条,废旧塑料5万吨,交易经营额150亿元以上,交易税3亿元。
年处理30万条废旧轮胎、橡胶粉末再制造项目
项目背景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橡胶类制品原材料消费进口国,初步测算我国年橡胶消耗量为280 万吨,已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位。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的自行车胎年产量为1.5 亿条,胶鞋年产量为13 亿双,均高居世界第一位。轮胎产量也已超过1.3亿条,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汽车、公路、建筑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使汽车轮胎、公路沥青、建筑防水等橡胶类制品的需求量将持续攀升。
市场分析
废旧轮胎的主要成分为橡胶、钢丝、纤维丝,再生利用方法是将废旧轮胎通过各种技术将内部的钢丝、纤维分离出来并将胶块研磨成胶粉。其优势在于可使废轮胎的利用率达到100%,可以循环利用,且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次污染,通过回收利用废旧轮胎生产橡胶粉末,是集环保与资源再利用于一体的环保发展模式。胶粉的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各行业,可替代塑料、PVC 等原料;可替代天然胶再加工制造成汽车轮胎;可应用到体育跑道;制作成鞋底材料,作为改性沥青运用到高速公路、飞机跑道以及制作成第三代铁路枕木——橡胶枕木等,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拟建设一个利用废旧轮胎生产超精细胶粉、再生胶、橡胶制品、橡胶粉改性沥青及SBS 改性沥青的生产厂区,达到年处理废旧轮胎30 万条,年产超精细胶粉(中间产品)8000 吨、再生胶3000 吨、橡胶制品2000 吨、橡胶改性沥青50000 吨、SBS 改性沥青50000 吨的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2.4亿元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均可
5.循环经济产业区案例借鉴 篇五
概况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是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和教育部先后批准为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和“中国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天津)”。
规划图
图片 a
图片 b
区位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县西南部,与河北省大城县、文安县接壤。距离天津市区60公里,距离北京市区150公里,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60公里,距离天津新港90公里,与京沪、京
九、京广、天津机场、天津新港形成了立体式、综合化、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三区联动 总体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近期开发建设50平方公里。设有工业区21平方公里、科研居住区9平方公里、林下经济带20平方公里。实现了国际国内合作,一二三产交融,产业产品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经济社会大循环。
四位一体
建立了海关、检验检疫、环保、园区“四位一体”的联合监管体制和“全天候、无缝隙、保姆式”的服务体系,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数字化跟踪,严格控制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封闭式管理。
五大特色
在科学发展中,实践“循环子牙”; 在绿色文明中,创建“生态子牙”; 在推进两化融合中,实现“智慧子牙”;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构筑“宜居子牙”;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打造“便捷子牙”。
六大产业
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橡塑加工、精深加工再制造和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了“静脉串联”、“动脉衔接”、产业间“动态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子牙模式”。
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
规划图
概况
华清循环经济园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了哥岩水库东侧,规划4030亩,分期开发建设。一期工程占地750亩,投资总额为5.2亿元人民币,于2006年6月竣工并投入运营,接纳了一百多家废电线电缆、废五金拆解散户入园拆解作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园区拆解加工废铜、废钢铁、废铝、废塑料能力在每年60万吨左右。
二期规划900亩,建设铜材厂、铝材厂、废电器处理中心、固废处理中心、废钢铁分拣加工中心、废塑料研发中心、海关通关验货场和200个拆解厂房等。至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年实现年循环利用各类“城市矿产”资源80万吨,其中:废铜30万吨,废钢铁25万吨,废铝15万吨,废塑料及其它10万吨。
三期规划2380亩,建设500个拆解厂房、废钢铁分拣加工中心、废纸分拣加工中心、废旧灯管处理中心、废电池回收处理中心、有色金属商品交易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等。2015年底可以全部投产,实现年循环利用各类“城市矿产”资源120万吨,其中:废铜40万吨,废钢铁40万吨,废铝20万吨,废塑料及其它20万吨。
特色
该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内容涵盖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在废杂有色金属分类、回收、分选和拆解,废杂塑料分类分等及拆解,废旧物资储存、运输和拆解,污水处理、有毒有害及危险品处理处置等方面,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江西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
概况
江西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在我国内陆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加工区,并被列为国家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等进口第七类物质“圈区管理”的试点。
鹰潭铜拆解加工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570亩,多为荒山丘陵及疏林地。
包括生产区、仓储区、监管区、生活区、污染防治区等五大功能区。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圈区管理”的原则,分步实施开发建设。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鹰潭市正在实施铜产业的“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即建设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进而打造世界铜都。
图片 c
湖南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湖南汨罗工业园区前身为汨罗市罗城经济开发区(199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并更名为湖南汨罗工业园,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80公顷。湖南汨罗工业园位于汨罗市东部的汨罗江畔,东靠107国道,西抵汨罗老城区,北临汨罗江大道,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千米,第一期工程开发面积0.48平方千米。
初步形成了再生铜、再生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主导产业:园区契合国家产业政策,依托再生资源市场优势,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
6.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六
“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资源和环境两难的境地,而循环经济之路是变两难为双赢的最佳选择。”昨天,在“中国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王维平教授表示,循环经济将使环保产业变成中国的“第四产业”。
王维平说,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量猛增,资源利用率低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大,如果经济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曾经当过医生的他打了个比方说,心脏在造血,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来的是静脉血,中国现在就像是心脏造的动脉血太多,没有转化成静脉血,造成血管末梢淤塞,就是污染物排放过多,到了后来就是动脉血转化的静脉血越来越少,心脏得不到供给,造不出动脉血了,就是资源危机。如何更好地协调中国经济的“动脉血”向“静脉血”转化呢?就要靠环保产业的发展,因此,他把环保产业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不同,一、二、三产业是消耗资源制造废物,而环保产业是消耗废物为一、二、三产业创造资源,可以说是“第四产业”。
7.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七
今后, 设区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 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 必须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各地编制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并规定了相应的指标, 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率、资源化率等方面的指标。
8.小议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57-01
1经济与生态产业概述
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包括废弃物循环、社会生态循环和自然生态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是物质循环、能量更新、人力进化过程的整合。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
生态产业是按照循环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给予生态系提纲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王如松,2002年)。生态产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高渗透、高增值、高效益的产业。
2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生态产业最早是伴随着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起步的,至今已初具规模。到2004年底,我国已有环保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超200万元的从业单位约1.2万家,从业人员159.5万人,全行业年收入达4572.1亿元,实现利润393.9亿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产业存在着诸如产业发展慢于市场需求增长、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从事生态产业的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产品缺乏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监督,工艺和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少。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生态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从总体上看至少存在15~20年的差距。
3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化需要政府把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相结合,通过建立法律规制、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
3.1构建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体系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一系列制度,通过治污、清洁生产等途径使外部不经济性转入内部化,从而实现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①经济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驱动。如,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就可以省下一部分原料费用和物流成本,产品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对抗原料市场变化的能力。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体系、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资源产权制度、产业布局政策体系、科技政策体系等。
②行为规范制度。除了经济激励制度,还应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使得生产者、消费者等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发展要求。
③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中特别强调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定型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实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重大行动中,有关立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占重要地位”。据此,借鉴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经验,在现有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更有效的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入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实现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微观循环。首先,企业要深化对发展生态产业的认识,制定有助于企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施行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管理。其次,企业要晚上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再次,企业要大力开发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市场,树立生态产品市场营销观念。最后,在企业内部将清洁技术、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相结合,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循环经济与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九
循环经济与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竞争力主流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来源于4个方面: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其中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竞争力直接体现于产品质量、成本和品牌;实质上则源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往的产业竞争力主流理论忽略了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尽管“要素条件”里涉及了自然资源,但并不是从产业生态学或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大,致使全世界开始关注经济与环境、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以期减少产业发展的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Burdens),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已成为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变量,一个不能与环境友好相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已成定局.循环经济及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作 者:李显君 作者单位:刊 名:汽车工业研究英文刊名:AUTO INDUSTRY RESEARCH年,卷(期):“”(10)分类号:F4关键词:
10.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努力构建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建立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产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强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资源循环的方向,逐渐建立资源节约、循环和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
(二)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运用规划指导功能和政策扶持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 “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体系和开发模式。
(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坚持解决当前紧迫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企业、行业、区域、社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当作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确定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产业特色,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以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废弃物产生控制指标: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小于1㎏/万元;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基本解决农村集镇环境污染问题,城乡生态环境较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再生资源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20%。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牢牢把握“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总体要求,加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依托骨干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及静脉产业体系。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将部分产业从主城区搬离,按照“产业搬迁,循环跟进”的原则,循环经济产业链跟随搬迁。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从全市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和土地条件出发,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培育和构建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循环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农业资源再使用和再循环的目的,实现全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株洲地理、地势及特色养殖、种植和森林资源特点,构建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养殖及深加工、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依托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产业打造循环经济链,以大型企业集团和生态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产业间共生耦合。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核,控制用能增量,制止高耗能产业的低中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控制资源能源消耗。规划建设“城市矿山”项
目,重点开展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同时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加强水、热、材、能的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服务业循环经济体系。推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再利用。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到2015年,以我市重点旅游景区为基础,建成一批循环型旅游景区示范项目。启动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形势,规划建设节能、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同时加快机动车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巩固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果,大力倡导绿化出行。发展便捷、高效、省能的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运营和车辆实载率。
(四)绿色消费体系。以产品的销售和消费环节为重点,以政府采购为切入点,大力推广绿色标识产品,规范和鼓励产品的再利用,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到2015年,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例要达到95%以上。全面推行限塑令,反对过度包装。
五、空间布局
(一)工业循环经济布局
装备制造业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代集团、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分布于田心、金山工业园区。
生物医药生态循环产业链,依托千金药业等骨干企业,主要分布于金山工业园区。有色金属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株化集团、智成化工、兴隆化工等骨干企业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域,主要分布于清水塘工业园区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
陶瓷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醴陵市华联瓷业、泰鑫瓷业、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电瓷等企业,主要分布于醴陵。
服装加工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主要分布于芦淞服饰城。
煤电一体化及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华银电力公司、中材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主要分布于株洲电厂及攸县网岭。
建筑材料与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中材水泥、华新水泥,主要分布于金山工业园区。
(二)农业循环经济布局
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重点分布于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所在地周边区域。
生态养殖及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唐人神集团、龙华牧业、福来喜鹅业等企业,重点分布于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所在地周边区域。
林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分布于炎陵、茶陵山区。
(三)服务业循环经济布局
依托各重要旅游景区、各大宾馆、饭店等,主要分布于相关重要旅游景区、各大宾馆、饭店及周边地区。
六、重点领域
(一)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涵盖轨道交通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依托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代集团、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北汽控股南方基地、株齿等骨干企业,重点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原材料的绿色采购,加工余料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生物医药。依托千金药业等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固体废物、有机废水能源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构建以生物质水煤浆制浆、燃烧系统集成技术为依托的能源环境一体化集中供热中心,打造生物医药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三)有色金属深加工。依托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骨干企业,以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域,重点开展钨资源及深加工、铜冶炼与深加工、冶炼-化工-能源、钢铁与有色矿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陶瓷。陶瓷产业包括建筑、卫生、电力及日用陶瓷,依托醴陵市华联瓷业、泰鑫瓷业、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电瓷等企业,重点引入高效采矿与分选设备、资源深加工技术、高效窑炉燃烧技术、除尘技术、清洁燃料技术,加强各种废物的资源化,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五)服装加工。重点从源头进行控制,设法减少服装边角料的产生,并对服装余料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控制余料垃圾的排放量,开展绿色生产,促进服装边角料的回收再利用。引导服装企业简化商品包装,以节省资源及能源,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包装废弃物数量。积极选用绿色环保包装袋代替传统的塑料袋,鼓励可循环、耐用型购物袋的回收。倡导服装绿色设计,服装回收再利用,以及闲置服装资源化。
(六)煤电一体化及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华银电力公司、中材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重点开展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七)建筑材料与新材料。依托中材水泥、华新水泥,重点开展各类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AK系统,对城市、乡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构建工业废渣-建筑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
(八)现代农业领域。依托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重点开展稻米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经济作物种植与深加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唐人神集团、龙华牧业、福来喜鹅业等企业,重点开展生猪、菜牛、鸡、鸭、鹅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推进养殖深加工与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构建集森林碳汇、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休闲旅游、林下立体化种养殖等综合性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七、重点工程
(一)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工程。建立健全由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推行清洁生产工作队伍。扶持发展一批清洁生产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全覆盖,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二)废弃物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置工程。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完善相关设施和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可用物资(废纸、金属、玻璃等)的回收再生利用,选择合适的项目实施点对易腐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对高热值不易腐有机物进行能量利用途径的探索,对各类城市废渣进行活性处理,实现废渣的材料化。
(三)有机废液高效浓缩处理工程。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脂、含卤素类有机溶剂及不含卤素类有机溶剂等,建立废液管理系统,进行减量、回收再利用、分类、贮存和记录追踪环节的控制,并采取高效浓缩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处理,大幅降低污染,提高废液的有效利用程度。
(四)污泥高效脱水、干燥工程。按照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要求,鼓励和扶持相关产业,将污泥加工成复合有机化肥或利用到建筑行业,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利用。
(五)废弃硬质合金及超细粉体回收、再生工程。依托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的实验室和科技机构,建立硬质合金产业集群废弃硬质合金回收及超细粉体过滤回收、再生系统,建立相关平台或下游企业,实现废弃超细粉体的资源化利用。
(六)雨水回收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雨水回收工程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系统的,包括工业区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全力提高中水回用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厕所冲洗,道路保洁,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通过建设中水回用系统,2015年,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利用量达到污水处理总量的20%,(七)畜禽粪便颗粒有机肥加工工程。建立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收集制度,规划建设畜禽粪便颗粒有机肥加工厂,通过静态发酵模式等途径,把畜禽粪便转化成颗粒有机肥,从而延伸农村养殖业的下游产品,构建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里,降低环境污染。
(八)稻壳碳化及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工程。培育稻壳碳化企业,解决稻壳等农作物剩余产品的回收利用难题。同时帮助稻壳碳化企业与周边地区链铸、钢水包、铁水包、连水中间罐及其他金属覆盖相关生产企业的产业链,构筑起更大区域范围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11.神华准能: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篇十一
科学组织,高效协作
主要生产指标逐年攀升,多项纪录不断刷新
公司通过改进技术、优化方案、加强组织、克服困难,不断掀起生产会战热潮,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多项生产指标连续多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公司连续3年实现煤炭产量年增长1 000万吨以上,年增幅为27.7%;铁路运输实现运量年增长520万吨以上,年增幅为7.4%;3年累计生产原煤14 598万吨,商品煤14 624万吨,铁路发送货物21 309万吨,较好地承担了集团生产主力军的作用。2011年公司原煤产量、税费、利润等主要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公司5年翻番目标。2011年,黑岱沟露天煤矿成为国内首个实际产能可突破3 000万吨大关的露天煤矿,巩固了行业领军地位,树立了煤炭工业的里程碑。大准铁路全年运输突破7 600万吨大关,连续3年打破由自己保持的全国单线电气化铁路运量纪录,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创造了单线运输的奇迹。
提升理念,创新管理
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安全生产保持良好态势
几年来,公司在不断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把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使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安全生产不出事故,更重要的是职工能够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放心干活、安心工作。按照这一理念要求,公司以全面推行本安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科技保安能力,有效管控重大危险源,及时整改重大安全隐患。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全面增强了职工安全意识。完善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了公司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公司在生产持续高位运行的条件下,安全列级事故逐年降低,安全生产平稳运行,安全生产周期不断延长。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炸药厂连续两年被集团公司评为“本安体系一级达标单位”。黑岱沟露天矿于2011年10月17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 000天,实现了亿吨煤炭生产无重伤及以上事故,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2011年,准能公司被评为“神华集团本安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新思路,全力推动
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公司按照“今天的基本建设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基建完成时就是完备时”、“搞好基本建设就是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通过创建标准化工地推动、考核激励制度推动、安全联保责任制推动基本建设的“三推动”和加强制度、人力、监督、应急和科技进行保障基本建设的“五保障”工作制度,实现了基建安全的零伤亡。同时,公司在神华集团内率先推行了基建领域的本安体系建设,完成了覆盖基建全周期文本,并通过了集团审查。近年来,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扩能改造、矸电二期、大准铁路增二线、氧化铝中试项目等重点基建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50%以上。2011年,公司荣获神华集团“基建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工程质量先进单位”、“基建安全年”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主创新,科技兴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公司循环经济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公司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研发建设工作,目前已申请国内外专利70项: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28项。其中已获得授权专利8项,通过初审24项。2011年,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带料试车一次性成功,工艺流程全线贯通;神华准格尔矿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揭牌暨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期100万吨/年氧化铝示范厂奠基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公司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将煤电路一体化转变为煤炭开采、循环经济、铁路运输一体化的神华准格尔区域经济新模式,打造煤炭开发—煤、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利用—氧化铝及相关化工产品—电解铝—铝型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实现神华集团在准格尔地区整体利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行业级、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创新项目10项,申报专利26项(不包括氧化铝方面),获集团“三小”成果奖230项,共入选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科技论文6篇、第四届露天开采专业科技学术研讨会科技论文23篇。“现代露天煤矿吊斗铲倒推抛掷爆破技术研究”获神华集团第三届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与应用研究”等项目分别获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市科技奖项。2011年公司被评为神华集团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绿色开采,低碳发展
全面打造世界一流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能源企业
多年来,准能公司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田开发并重,自然环境建设与企业跨越发展相结合的理念,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完成复垦总面积1 392公顷,种植各种乔、灌6 042.56万株(丛),牧草1 240平方公里。工业广场绿化面积212公顷,绿化率89.5%,植被平均覆盖率达75%以上,植被覆盖度比自然地貌提高2~3倍,水土侵蚀量减少80%以上,土壤结构得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简单趋向复杂,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公司获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称号。目前我公司正在积极调研,筹建矿区农牧业示范基地,正在走一条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的生态矿山发展之路。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组织,使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98%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引进并完善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每年减少运输剥离物2 600万立方米。公司矸石电厂进行了国内首次大规模变频改造,安装布袋除尘器和炉内脱硫设施,使得除尘率达99%以上,脱硫率80%以上。公司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A标准,COD减排1 480多吨。2010年,公司荣获鄂尔多斯市“节能减排突出达标单位”和“神华集团节能减排先进企业”。
完善机制,优化流程
基础管理不断夯实,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集团公司SH217项目及ERP项目建设要求,修订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梳理、优化了企业管理流程,通过建立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和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优化健全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等三大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公司管理基础和精细化水平。建立了以“五型企业”考核指标为主的定量考核和以“全面质量标准化”考核指标为辅的定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实施了公司调度综合管理系统、EAM系统升级改造、移动办公和合同管理系统等9个应用系统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生产和工作效率。坚持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坚持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的跟踪,强化全员“双增双节”意识,紧缩“七项费用”,严控成本费用。2011年,准能公司在集团公司财务专项检查中荣获第一名。在第十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中,“全面评价,标准管理——神华准能公司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成功入选煤炭行业经典管理案例。
融入中心,创先争优
公司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神华集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准能公司认真落实了集团党组2010年1号文件精神,以“抓融入,促发展,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题,全面落实了《神华集团创先争优实施纲要》,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坚持“五融入、五提升”的原则,使创先争优活动渗透到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每年投入2 500多万元用于生产环境和生活区环境建设的改善,不断提高免费中餐、免费疗养、免费健康体检标准,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加强了“四好”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党组织参与“三重一大”决策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了高层理论研讨和中层领导干部签报制度,切实提高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了干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为干部和人才队伍快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贡献日益显著,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积极响应,顾全大局,为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区积极捐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1年,准能公司荣获“神华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在神华集团党建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中公司位列第3名。
12.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十二
《批复》强调, 《总体规划》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加大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 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总体规划》共7部分, 包括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资源支撑与环境影响分析;保障措施。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解决资源、环境的矛盾, 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跨越发展, 《总体规划》实施期为2009~2015年。
《总体规划》围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 提出了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探索循环型农业模式, 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实施重点项目和研发推广支撑技术, 努力闯出一条资源型省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13.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十三
(二)树立资源节约型理念,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依托勉略宁及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整合现有企业和园区,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升级为主线,采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统合提升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在勉县设立现代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和锌材料加式产业,以矿产资源和有色冶金深加工为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实现资源低消耗和废弃物零排放,建成陕南最大的钢铁冶炼和材料加工产业基地。具体以汉钢、略钢和八一锌业为重点,围绕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矿石D铁(锌)精粉D烧结矿D铁(锌)D钢D机械加工业”生产链和“矿石D铁(锌)精粉D烧结矿D铁(锌)渣D钢渣D矿渣超微粉”、“焦炉煤气―焦油―精笨”或“焦炉煤气―硫铵―磷铵”的废物代谢链,实施好500万吨钢资源整合、30万吨锌冶炼等扩能技改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大力发展线材、板材及特种钢,扩大电解锌及锌合金冶炼规模,打造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量、物质循环利用,构建冶金有色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依托五郎工业园区,以硅产业研发、生产为核心,发展“硅矿单选―硅合金―硅微粉―多晶硅―单晶硅”的产业链,逐步建设有机硅及光伏产品生产线。围绕镇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勘探和开发步伐,用全新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石膏资源开发,着力打造新型建材生产线,辅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提升资源及其衍生品利用水平。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有机食品示范市。依托××的环境资源优势和有机农业发展基础,以现有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主线,建设以畜禽、茶叶、柑桔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茶园、60万亩柑桔、年出栏600万头生猪),“四个优”(汉米、汉菜、汉油、汉药)农业主导产业,把××由全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变为集农业商品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通过
“畜-沼-粮”、
“畜-沼-蚯蚓(蝇蛆)-畜(渔)”等循环,尽可能控制或避免对现有耕地、水域等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实现农业系统资源的闭路循环。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强力推进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年出栏600万头生猪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汉药、汉菜、汉米、汉油”等“汉”字特色品牌,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认证保护力度,壮大产业基地。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大力发展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茶叶提取物、饮料开发,西洋参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打造循环经济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把环境教育、人文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岭巴山生态优越,自然田园风光独特。我们将按照“资源高效率利用、景区保护性开发、产品生态性设计和游客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长青华阳景区、黎坪景区、定军山三国文化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景区和红寺湖、南湖、兴元湖、南沙湖等重点精品旅游景区,以旅游聚集人气,烘托商气,带动产业。以关中、成都、武汉等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为重点,强化旅游宣传与整体营销,加强川陕旅游区域协作,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中心城区“双百”战略,进一步拉大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成为“一江两岸”会客厅、“两汉三国”魅力城、宜居休闲温馨地,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和配送中心、大型商贸服务中心、批发贸易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主动承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武汉都市经济圈三大经济区辐射,大力发展一批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开发和培育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社会化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打造陕甘川毗邻地区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
(五)着眼于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护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和保护汉江水源水质为重点,下功夫引进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规划、评估、监测技术等,初步构建起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全民生态文化普及和环境监管能力等五大环境支撑体系,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最佳人居环境。推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逐步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转化水平;加快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扩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规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步伐,加大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力度,蓄养水源,改善、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实施蓝天、碧水和绿色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政策、机制、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尽快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要坚持在规划指导下,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在生态企业建设上,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实施一批低耗能、低排放、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内部循环为主的循环经济微观基础。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分析每个园区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积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降低和减少企业排放和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社会建设上,运用生态理念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挖掘全市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就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在生活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回收利用。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生产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
(二)依靠科技,加快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针对重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和产品深加工,加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转化技术研究,使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废弃物的排放最少化,组织市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争取省级科研支持,借脑借智,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三)完善政策,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加大外调原材料的资源税征收力度,从而促进资源的本地化深加工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速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尽快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机构,明确机构的管理职能;按照高效、务实、专业的原则,选聘懂经济、善谋划、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和高素质工作人员,负责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发展与管理,打造一个全力服务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发展的项目谋划与招商平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变传统gdp为绿色gdp,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4.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 篇十四
2007年是奥运筹备决战之年,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关键一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的目标要求,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依靠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监察约束的作用;依靠资金投入,集中安排一批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依靠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年度目标。
2007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10%。
二、实施十大工程
(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7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6%以上。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契机,促进国内外服务业要素进京,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发展,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制定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加快发展信息、商务、会展、旅游、体育、物流等服务业。
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完善软件、移动通信、生物医药和数字内容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关村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芯国际第二条生产线、康宁玻璃、现代汽车第二生产厂区、奔驰汽车、首钢冷轧等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落实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继续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集约利用能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加快金融街、商务中心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促进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内部资源整合。
加快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按计划推进首钢压产400万吨和东方石化公司所属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施停产搬迁;制定本市小火电机组关停实施方案,开展京丰热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小煤矿整顿关闭步伐,按国家有关规定关闭16种小煤矿。
(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程。结合奥运场馆建设,在运动员村进行零能耗建筑试点,在国家游泳馆实施节能新光源照明,推进利用热回收技术回收空调系统排风中的废热、冷却
水循环使用、膜处理污水等示范项目;加快50辆纯电动汽车研制,基本具备在奥运村使用的条件;实施100台燃气锅炉利用环境温度补偿、烟气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广应用各种燃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积极推广混合动力、清洁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于公共交通;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蓄冰制冷、新型建材、烟气脱硫脱氮、粉尘回收与资源化、城市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制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财税、价格等政策。
(三)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实现市区两级政府机关节能6%。总结10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经验,全面完成54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启动20至30家政府机构的节能试点改造;制定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逐步开展办公楼围护结构、空调、采暖、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办公设备节能,办公区域逐步推行绿色照明,区县开展政府机关能耗调查。
(四)大型公建节能工程。严控源头能耗增长,对建筑面积在2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及其他年耗能2000吨(含)标准煤以上的新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化对建设工程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组织全市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实施方案,建立全市2007年至2010年既有建筑改造的项目库;优化供热结构,对城八区单位锅炉供热面积低的供热设施进行整合,对旧有供热管网设施更新改造;继续推进热计量价格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10家医院和30家宾馆饭店的节能改造。
(五)高耗能行业节能工程。如期完成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建设;落实5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分解工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重点推进50家高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及1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工业重点用能大户在线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完成30家重点排污企业和高耗能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培养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
(六)绿色照明工程。推广高效照明设备20万套,在全市所有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机构和部分医院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做好市属高校绿色照明改造的前期调研;继续通过政府采购,引导高效照明光源的推广使用。
(七)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确保北京官厅风力发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年底建成发电;新建15个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依托北京太阳能产业联盟,促进太阳能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发展,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完成国家体育馆100千瓦并网光伏电站示范工程;实施800户农民节能住宅示范,在农村地区安装太阳能路灯3.5万盏;重点开展延庆、怀柔、房山等区县生物质能利用的试点工作,着力推进1至2个生物质能产业化项目、10个大型秸秆气化站、15个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完成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
(八)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工程。严格实施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继续推广节水模式,普及节水器具;扩大工业、农业、环境利用再生水,年利用再生水4.8亿立方米,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重点完成北小河、怀柔、平谷再生水厂建设,开工建设卢沟桥、小红门、顺义、门头沟、昌平等再生水厂;结合绿化建设推动硬化改透水铺装、雨洪水蓄滞等工程;大力开展农业综合节水工作,建设节水农田6667公顷,发展再生水灌溉6667公顷;继续对洗浴、洗车、纯净水等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出台实施农业用水水资源费征收方案。
严格执行土地供应计划,严控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和引导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以供应引导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征地审批工作,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鼓励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有计划地系统研究和修订本市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探索实施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管理,集约利用开发区土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应用。
(九)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市配套实施细则。
进一步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加强对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规范管理,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有偿回收居民废旧家电,行政事业单位的电子废弃物无偿交付指定企业处理,在销售环节开展以旧换新业务,政府对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建设完成电子废弃物处置、废旧轮胎和废塑料再利用示范项目;加快危险废物中心建设,年底具备接收、处理危险废物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继续推进京煤集团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再消纳首钢公司的卢沟桥堆积钢渣100万吨。
本市城八区和郊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60%。建成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和阿苏卫综合处理厂,加快推进南宫、六里屯、阿苏卫等3个焚烧厂和董村综合处理厂的建设;推广宣武区经验,全面开展城四区密闭式清洁站垃圾分类改造;执行生活垃圾处理经济补偿制度,研究调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方式;石景山、高井、太阳宫、郑常庄等热电厂用再生水或中水替代地表水源。
确定1至2个区县、2至3个园区、10至15家企业作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指导其编制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十)污染减排与环境建设工程。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67%。落实市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的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研究制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完成中心城1105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改造;完成东城区、西城区各1万户平房“煤改电”工程;推进高井等五大燃煤电厂脱硝工程;组织淘汰更新老旧公交车2580辆、出租汽车5000辆,开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黄标车”淘汰和治理;推进1000座加油站、1200辆油罐车、部分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强施工工地管理,提高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实现市区城市道路机扫率和洒水率均达到95%,郊区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60%,控制扬尘污染。
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加大对密云、官厅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完成六环路以内城市骨干水系治理,全面完成清河二期、北环水系等河道治理工程;加快五里坨、东坝、垡头等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推进310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移民,启动4个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启动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完成环城郊野公园绿地建设15处。
三、夯实三项基础
(一)强化统计基础工作。出台本市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加强相关能源供应部门的统计工作;完善全市和分区县能耗、水耗公报制度,修订季度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实行分区县单位GDP水耗的季度公报制度,建立分行业能耗的年度公报制度;结合全国建筑物能耗统计的试点工作,研究制订建筑物能耗统计制度,适时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物能耗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统计方法。
(二)加强分类计量体系建设。制定发布本市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督促300家重点耗能单位做好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工作;总结电、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经验,加快分类计量体系建设;研究分类计量管理办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三)建立信息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测,力争实现对50家政府机构和5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继续完善能源和水资源统计监测制度;整合现有能源、水资源、环保统计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全市统一的能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共享和监测平台;研究建设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监测信息平台。
四、完善六大保障体系
(一)法规政策体系。做好《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前期准备;出台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开展《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办法立法调研工作,研究制定鼓励太阳能利用的专项政策措施;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加大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实施力度,研究天然气等超定额用能加价制度,按照2007年价格调控计划,适时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制定本市促进节能环保的具体支持办法;研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生活垃圾收费办法;研究起草北京市供热管理办法,制定供热价格改革与调整方案;建立土地计划执行的奖惩制度,加大对区县的考评力度;研究制定推进北京市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争取年内出台清洁生产验收办法、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组织编制本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研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研究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
(二)指标标准体系。出台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指导意见、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修订北京市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北京市重点耗能设备能耗限额;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文件节能专篇编制深度规定、政府机构节能诊断实施指南、本市公共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集中供热锅炉房和管网系统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制定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与验收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技术规程;研究编制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监测、生物质固硫型煤、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等地方标准;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三)评价考核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度,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按年度、区县、重点耗能单位进行分解,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
重点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出台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节能评估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在项目审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竣工备案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节能监管,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研究制定节能评价考核办法;制定生态工业园标准和评价指标。
(四)监督执法体系。组建节能监察大队,根据《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工作;强化环境监察能力和应急机制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执法检查力度。
(五)市场服务体系。培育专业服务市场和中介体系,研究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在公共建筑领域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节能服务机构选聘办法,搭建节能服务机构平台,推荐一批节能服务机构;研究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推荐阅读:
产业经济学学习规划10-27
电镀产业园规划07-21
乡镇产业规划07-08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06-29
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实例07-03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07-13
创意产业发展规划07-28
核桃产业发展规划08-15
产业经济学复习范围10-28
产业规划人才实施方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