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0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共16篇)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56342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2.1%。按年龄结构分: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65243人,35周岁至55周岁68022人,55周岁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专、中技)17035人,大专以上193人。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有23740人,占总数的15.2%,其中:高级工100人,中级工2100人,初级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加之政府对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对技能开发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

2、培训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人群情况复杂、流动加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二是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村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口,加之对市场需求预测手段落后,培训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存在较大盲目性,影响了培训的实施效果。三是从劳动力供需总量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训后没有就业岗位,也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劳动部门一家的力量难以实现,为加强此项工作,亟待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4、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筹措难度较大,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设立职业技能开发专栏,印刷发送宣传标语、宣传材料,开展职业技能宣传周、宣传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国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鼓励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以宣传各行业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迹为重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职业培训所需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责任,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劳动、计划、财政、教育、林业、农业、科技及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县乡劳动服务站、村劳动服务所为依托,成立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其次,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管理,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绘制以乡镇为主体的劳动力资源分布图,同时制定详细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为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三)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培训工作开展

一是取消岗位和户籍限制,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用工单位在使用农民工和城镇居民时要一视同仁。二是积极探索用工单位招用农民工要参加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保证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在办理农民工进城务工手续时,除国务院、省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四是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扶持,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

(四)扩大输出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一方面有计划地深入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与用工单位见面,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制定培训和劳务输出计划,实现培训基地与输出单位对接,建立劳务输出联合体,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聘请信息员,通过原协作单位发展新的用工单位,挖掘新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转。

(五)整合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以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创造整体效应。加强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专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以“绿色证书”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转移前的.职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食用菌、时差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和水产、畜牧、家禽等养殖技术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

稳步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新增劳动力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县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用工备案、合同鉴证和各种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拟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开业、登记手续;拟从事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的,交警、运管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急需招用的,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先招收再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

(七)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把企业用工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并及时纠正违反就业准入控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和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八)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1、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即财政部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组织成员单位,每年要从项目基金中匹配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农民工培训扶持费用,专项用于转移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培训机构计算机网络;通过招投标办法确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以下三种形式的培训实行培训费用全额补贴:一是向提供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免费培训并输送务工人员;二是就业率达到95%及以上的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三是对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开办工厂或承包各种工程,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对就业率高的培训机构给予奖励性补贴。2、企业要按照国家《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要求,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计入成本税前列支,用于职业培训;对于不履行培训义务的企业,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由劳动保障部门收取不少于50%的培训经费,专项用于指定的培训机构代培费用。3、加大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每年从职业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转移培训专项经费,在计划中单独列项。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积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了“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些都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和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又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不能停留在原来只重视培训数量、输出数量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形势,重新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观念,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放在整个扶贫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考虑。首先,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抓住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平台。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目标。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基本现状

1、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机会减少。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产企业产品滞销,特别是一批外销企业倒闭、停产,农民工就业岗位减少,导致相当一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据统计,上犹外出务工就业总人数6.8万人,2008年10月至2009年元月,全县返乡农民工4.5万人,占外出务工就业总人数的66.17%,春节后离乡返工的3.1万人,占返乡人数的68.88%,仍有返乡农工1.4万人在家待业,占劳动力总数的20.5%。

2、就业岗位与就业需求矛盾较大。

以上犹县为例,每年初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达8000人左右,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县内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即使县域经济有增长、就业岗位有增加,但远远满足不了就业需求的增长速度,而且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的能力也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滞后限制了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3、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偏低。

事实上,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就业观念等都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主要表现:一是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较低。据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22%,小学占14%,初中占61%,高中占10.3%,中专及以上的仅占5%。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财政紧张,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有限,导致全县8.7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经过专门技能培训的占70%以上,经过培训的人员中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中年劳动力参加专业培训的人数只占1 1%;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差。相关部门只注重培训了多少数量,忽视学员的培训质量。目前有些培训基地,因师资和实验设备跟不上,生源多、实验设备少,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有的实验设备还是国内外淘汰的产品,导致学员在就业操作时“旧学无法新用”;三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落后。受传统封建文化和市场经济利益的双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观念上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在接受新观念、了解市场信息、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寻找就业机会和获得较高的报酬。

4、就业管理和服务不够到位。

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都是自发行动,主要依靠亲缘、地缘、人缘等网络关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服务,有组织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顺利和低成本转移就业,形成了无序流动。在就业服务方面重视不够,政策措施不力,政府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甚至存在歧视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

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1、抢抓机遇知难而上。

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好机遇,在工业方面: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当地工业园区办厂兴业,建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畅销型、农民稳定就业型的工业园区。如上犹,可以以玻纤、制衣、稀土等工业企业为龙头,实现以工带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平台。在农业方面: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茶果、脐橙、毛竹、生猪、油茶、林木、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叫响“梅岭剑绿”、“云片”、“绿月”、“银毫”、“绿色有机大米”等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再创名牌,再上档次,把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作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再次发展的突破口,使农村劳动力有用武之地,再显身手。

2、加大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力度。

上犹目前拥有15万亩毛竹林,4万多亩茶叶,12万亩油茶,9万亩大水面,这些已经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大多分布在扶贫开发重点乡村,如平富乡的上寨、油石乡的大小元,仅毛竹林分别就有4000多亩,梅水乡元村仅茶叶就有3000多亩,水岩、陡水大水面6万多亩。但是目前的耕作方式落后,管理粗放,加工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不佳。因此,在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农业产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据调查,上犹目前返乡待业的农民工有1.5万人,这些人以前多数从事模具、电子等工作,不懂农业技术,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注重送技术到村到户,以乡、村为单位,使其在室内学理论,在田间地头传授操作要领,使农民不出乡门就能接受到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知识,重新接受农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在家乡创业兴业,实现增收。

3、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力度。

政府要更好地出台一些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兴办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培训投入体系,建立以财政扶贫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不同性质、不同对象参与、不同服务功能的投资体系,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总量,为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和就业提供资金保障。

4、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宁海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截至2007年,全县农村法定劳动年龄段(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内的劳动力总数为290358人,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57.3%,占全县总人口数的48.8%。其中,男性165893人,占总数的57.1%;女性124465人,占总数的42.9%,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高出14.2个百分点。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236709人,未就业39960人,失业11834人,就业状况良好。归纳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占大多数。在290358名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35423人,仅占12.2%;初中学历人数152148人,占52.4%;小学及以下学历人数102787人,占35.4%。

2.农村劳动力年龄呈倒金字塔结构,35周岁以下青年人居多。调查显示,全县16~35岁农村劳动力124854人,占43%;男35~50岁、女35~40岁农村劳动力100464人,占34.6%;男50~60岁、女40~50岁农村劳动力65040人,占22.4%。可见,农村劳动力以中青年居多,有一定的年龄优势。

3.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不高,大部分无一技之长。在290358名农村劳动力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33354名,仅占11.5%。

4.据就业情况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在第二产业中居首,第一产业居中,第三产业居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30.7%,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46.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22.7%。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招生困难,生源综合素质较低。在全县实施阳光工程的第一年,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不足和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认为学习费时又费钱,宁可用这些时间去找工作也不愿坐下来培训。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招生工作。加之,招收进来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民缺乏进取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2.培训资源缺乏,培训方法和专业设置创新不够。在全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一年中,农林科教信息中心精选的18家培训基地主要为教育系统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乡镇成校,而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虽然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地区特别是乡镇的培训机构在短时间内师资和设备还跟不上,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企业急需的工种无法及时开办,且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这些都给创新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补助标准过低,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在阳光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虽然宁海县农林科教信息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但由于省、市、县级没有配套补助,因而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要用有限的补助经费来开展一些企业急需而培训时间较长、技能要求较高的技术工种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培训质量。

三、做好培训工作的四点建议

1.逐步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认识到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范培训基地认定的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吸收有条件的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承办阳光工程培训的队伍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实施,各级阳光工程管理机构必须切实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此,建议各级阳光工程管理机构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培训管理办法,不仅要负责阳光工程的日常管理、监督和审核,更要做好培训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积极参与农民工维权,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与乡镇农技站和劳动保障站的联系,有计划的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用工单位和培训学员的双赢才是阳光工程培训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内在动力。阳光工程办公室和各培训机构,要从方便学员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①“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实行“离土不离家,离家不离乡”式培训,动员结对企业在村庄设立培训基地和加工点,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②“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着重提高及培养农民专业技能和创业理念,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农民学会技术后自主创业,实现培训一批、致富一批、带动一批。③“培训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开设农产品加工培训班,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通过聘请专家授课和异地参观学习,增强农民的营销理念,有效提升农产品产、供、销的综合能力,拓宽致富道路。④“培训基地+企业”模式。组织培训基地主动和就业中介及各用人单位、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实现有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培训班办到乡镇、办到企业。培训基地要根据各企业的不同需求开设课程,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进行实地培训。

4.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各地阳光工程办公室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和扶贫资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民培训。建议中央财政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可根据地区财政状况和培训项目分类实行补助差异化,切实提高对阳光工程培训的补助标准,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篇四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

二、抓创新,建基地全市各县(区)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省市间的劳务对接,巩固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主动到输入地考察,邀请省外用工企业到我市考察,通过考察、洽谈和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的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协议,拓展拓宽输出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输出工作。

耿马、云县、镇康、永德等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用工需求量较多的上海、大连、深圳、广州、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部门达成长期的劳务合作协议,与劳务对接的方式开展劳务输出。市劳动力培训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用工单位请到市内搞对接,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就长期开展劳务输出合作达成了协议,输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内的各类用工企业或机构。

开展好基地建设。为做好输入地劳务用工信息审查,把好劳务人员思想关、技术关和健康关,协同用人单位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市的云县县委、政府在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输入地深圳市,采取以派驻的方式,选派科级干部进驻深圳市华发电子厂,协助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管理工作。永德县政府在输出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工作办事处,长期开展劳务输出信息采集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与广东省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输入地的培训基地。同时全市在8县(区)建立输出基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配套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劳动保障、妇联、科协等部门建立起了由市统筹,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劳务输出和培训基地,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摸底数,抓宣传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数,更好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我们通过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区)利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各乡镇和社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对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富余劳动力情况清、底数明,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依据。有的县还派人深入到各村寨,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农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四、抓培训、促就业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市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市劳动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家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5%。为具有民族技艺的农村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艺术就业途径。

五、树品牌,促输出我市充分发挥“临沧保姆、保安和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的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家住xx市云县茂兰镇的19岁小姑娘郭字英,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广州市作小保姆,她的雇主是一名有两岁小孩的广州市律师。郭字英到广州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诸多不适应的困难,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用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政技能服务劳动。她每天能从居住地小区到两公里外的幼儿园接送雇主家的小孩,并能独立到农贸市场买菜,成了一名地道的“广州通”。雇主高兴地说:“云县籍的小保姆在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花园小区有7-8个。她们纯朴、踏实,雇主用着放心,在小区里口碑很好。希望临沧市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年轻、勤劳、有上进心的小姑娘到广州打工做保姆。相信以临沧人的质朴和勤劳,在广州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市桑嘎艺术团输往广东东莞常平的佤族歌舞表演队伍,自进驻当地隐贤山庄后,每天表演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他们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陶醉于他们异乡风情和全新的动感体验。该团还先后到江苏、青岛、宁波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和旅游宣传促销演出,并向广西桂林的“乐满地”、杭州的“野生动物世界”、广州的“世界大观”输送了大批的佤族舞蹈表演人员,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已成功地为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烟台市中华历史文化园、云南映象剧组等输送了800多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目前的司岗里艺术团、桑嘎艺术团、李江平艺术团等歌舞团队成为我市佤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剧院、公园、酒店等公共娱乐场所,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宣传展示临沧市丰富多彩的佤文化艺术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临沧市以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品牌。

近期我市组织输往广东的48名贫困山区女孩,在广州市德和弘鑫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通过考核全部受聘上岗,目前已成为该公司的初级家政服务员,是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有组织输出的第一批具有职业资质的“保姆”,为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拓展“临沧保姆”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劳动力输出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六、抓组织,打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信息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全市原有17家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并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抓好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来。先后批准成立了临沧万鑫劳务公司、汉先科技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所、青年人才培训中心和青年职业介绍中心,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为齐心协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抓劳务转移工作,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前提,广泛宣传是做好劳务转移工作的关键,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劳务转移的基础,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是提高稳固率的根本保证。

我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与其他州市相比,无论是从组织力度,还是组织输出的数量上、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的帮助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贯彻传达好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好文章,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更加有效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开创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我们****中学是全省第一所民办女子职业中学,也是***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下岗职工培训基地。自1986年开始举办服装培训班以来,至今已培养输送初、中级服装技工30000多人,其中走出国门打工的已达10000多人。去年,经*********批准,学校升格为中等职业中学。目前学校占地近20亩,有校舍10000多平方米,缝纫机400多台,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学生除来自本县外,还有邻县、市及外省的。学校多次受到省教育厅、市政府、市教育局、市妇联、县政府、县教育局、县劳动局、县妇联表彰,今年被市政府授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我校确定的办学理念是:“******************重点,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切为农村女孩子的生存和发展着想,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千方百计让农民的女孩子能走进学校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的女孩子上学负担。

1、在收费标准上执行公办职业中学收费的下限标准,而且规定平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学生收费。在我校学习3年,培养费、学杂费走读生不超过6000元,住宿生加住宿费、伙食费不超过9000元。

2、食堂不赚取利润,伙食费按天计算,每天5元,保证学生吃饱、吃好、吃暖。

3、学校给学生赠送布料,由学生自己做校服,不收一分钱。

4、学校小卖部让特困生经营,自己赚钱解决学习费用。

5、对特困生减免培养费,每年减免总额在5万元以上。

6、对家庭有暂时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缓缴培养费、学杂费,每学期批准缓缴费用的学生占20左右。

7、对学生家庭发生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困难的,发动师生开展捐助活动,不让一个学生辍学。

8、教育学生不吃零食,不讲究穿戴、节约零花钱,每年为亲人做一件新衣。

9、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县妇联联合发文,在全县开展“彩虹行动”,对特别困难的女青年,实行“先培训,就业后再缴费”的办法,让她们能走进校园学习。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有11人来校学习,其中5人已走上工作岗位。

10、实施灵活的办学模式。我校升格为职业中学后,以职业高中学历教育为主。但考虑农民的不同需求,学校仍办一年、半年、四个月、一个月的短期培训班。短训班招收对象不受文化、年龄的限制,招生时间也不限制,可以随到随学。*********村53岁的崔爱华,要求到我校学习,学校接受了,培训一个月后,将她送到工厂工作。她激动地向学校领导说:“只有你们学校能接受我这样的学生,让我获得了工作的机会,我今生今世都感谢你们。”

二、千方百计让农民的女孩子学得好

学校董事会聘请了一批有管理和教学经验、文化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同志组成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我们针对学生全部是女生和绝大部分学生思想、文化基础较差的实际,提出“注重女性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突出技能教育”的要求,并在这三个方面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在加强女性教育方面,我们大力宣扬妇女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和寒门出才女的典型,帮助女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服装企业,激发她们向大姐姐学习的热情,立志学好文化、技术,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打扫活动,听老爷爷老奶奶讲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悲惨生活,让她们感受今天的幸福,激发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我们针对女生生理、心理特点,专门开设知识讲座,增长她们卫生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学会做人、交友,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做到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努力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青年。

在强化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教育阵地,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文明礼貌、团结互助、有序竞争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文化课,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作业、认真考试,在职中2003年和2004年语、数、外三门学科会考中,均名列全县前茅;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管理,让学生不断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提高各种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求得新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技能教育方面,我们保证学生每天有4—5个小时学习技能的时间,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通过开展各种技能表演和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初、中级技工的水平。

6.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我局根据重庆市农业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实施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渝农科发[2004]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为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垫江县委办公室以(垫委发[2004]6号)文件成立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以垫江县委、县政府以(垫江委发[2004]1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又以县农业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联合行文成立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垫农业发[2004]6号),(阳光工程)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牵头培训工作。(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

二、落实计划,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根据重庆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渝劳领[2004]5号)文件精神,我们将培训学员的招生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定点培训机构,签定了培训协议,对乡镇人民政府的培训学员的输送任务纳入年度的目标考核,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根据《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渝财农[2004]9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意见》(渝委发[2004]7号)文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员,经考试合格,可享受财政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照

定点培训机构经物价部门审核公布的培训费标准30%补助,但每人最高补助不超过400元。培训补助资金以”代金券”的补贴形式直接发放给农民。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奖励,按照培训学员并实现非农就业,经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抽查达85%以上的合格率,同时就业时间稳定在一年以上的,按每人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四、招标确定培训机构。按照文件要求,我县对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单位进行公开招标,有13家学校参加竞标,按照资质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现已确定了10所学校作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单位(垫江县益农技术培训学校、垫江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垫江县就业培训中心、飞腾电脑公司、科峰电脑公司、垫江县职教中心、高安一职中、周嘉二职中、垫江县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垫江县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截止6月11日,全县招生2411人,正在培训259人,已结业2352人,实现就业

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委员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单位, 由于管理部门众多、缺乏有效协调, 互不隶属, 造成培训工作不统一、不协调, 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 农民可供选择的培训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 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加大政府及培训机构的引导、宣传工作, 避免培训的供给和需求脱节。

2 培训机构不合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技能培训、短期培训。培训机构需要相应的培训资质、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应有相应资格, 但现实中有不少机构不具备以上资格, 而是以挣钱为培训目的, 不以传授技术为目的的培训机构, 则很难担当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任。有的培训机构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这样的培训效果也不会好。

3 培训课时不足,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是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传授技术需要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学时让学员来学习和掌握。有些培训机构为了为了挣钱, 而大大缩减培训学时。对培训内容泛泛而谈、不深入、不实用, 造成学而无用, 浪费了大量资金与精力, 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4 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有的地区没有给予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同时在政策上缺乏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从而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情。尤其乡镇培训机构的财政经费不能正常足额发放, 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时培训资金拨付到各个培训点后, 培训部门并没有将培训费用全部用于培训, 有的购置了大量设备, 进行了建设房屋;有的培训点按人定额收取技能鉴定费;有的给培训教师增加了福利等。这样大大降低了补助标准, 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5 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质量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种职业培训, 为了使农民脱离农村进入城市, 进入工厂企业成为工人。而要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蜕变, 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能知识, 因此, 对职业培训要求高。有的培训点只注重专业知识培训, 并不注重技能知识培训。有的教师只为了完成任务, 不问学员是否真正学到知识。这样使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6 培训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教低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职业技能, 致使他们在转移的过程中找不到工作。而现有的培训模式时间较短、内容少、操作训练不足, 农民接受的培训不能满足农民对技能的需求。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的转移。

7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目前, 在苏北农村, 仍然是以小学和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作为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主体, 受过高中和中专教育的人口较少。即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仍然处在低等偏上层次, 没有达到较高层次。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学习科技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 使得他们不易学习农技推广知识。虽然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 农民工整体技能素质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就业渠道过于狭窄, 一般多从事简单、粗重和危险的体力劳动。并且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易集中,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8 农民自身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乡镇、县城。农民参加培训, 需要解决交通、食宿问题。并且经过培训后, 农民收益能否增长是个未知数。农民担心学习后没有任何益处, 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如果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直接参加数据控制、电子信息, 智能化机器设备操作等培训, 培训效果不会好。不可能掌握培训内容的原理, 不可能深入的学习下去。如果要获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参加培训的学员应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

农民认识不到位, 自觉性差。由于受小农经济等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 一部分农民不愿离家到外地工作, 对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还有农民担心参加培训而耽误了挣钱。

农民缺乏竞争意识, 且苏北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找工作怕苦、怕脏、怕累, 既想要工作轻闲体面, 还要高工资, 没有进取精神。这些想法的存在阻碍了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9 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缺乏积极性

企业成立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企业不盈利就无法生存。企业进行农民培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需要花费本来是生产的工作时间。而且把熟练的工人培训出来, 有可能工人就另谋高就, 跳槽到高薪企业去了。企业管理者会对企业是否实施企业培训加以整体考虑, 往往会权衡其利弊, 经过对比, 大部分企业都不愿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系统培训。

摘要:随着苏北城镇化得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广应用, 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出现。要将这样现象充分利用好、引导好, 进行技能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术, 脱农入城, 脱地入厂。虽然, 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8.浅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篇八

关键词:管理灵活;方法多样;务求实效

据官方统计,中国大约有5.31亿农村劳动力,农村目前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只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约1.5亿的就业岗位。换句话说,我国农村有大约3.8亿剩余劳动力,排除那些已经顺利转移到乡镇和大中城市企业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找到劳动岗位,这些劳动力需要进行妥善安排。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既庞大又复杂,而且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但是,如果想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定要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据路透社2010年3月3日电——近期中国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用工荒”屡见报端,中国依靠充足的低廉劳动力创造了三十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今年并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对劳动力技术要求提高等因素都将给国内劳动力供应带来一些障碍。

近期媒体报导称,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结果显示,支持中国令人吃惊的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时代行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我们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如何培训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时应当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一、管理灵活,务求实效

1.学员管理灵活。采取“来去自由”的自愿原则,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取消年龄、户籍、就业等方面的限制,简化手续,入学不考试,但凡是想获得相应的文凭或技术等级证书,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应以技能操作为主。

2.教学时间灵活。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作统一的规定,根据农民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学制。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学制灵活,长短不限。

3.引入学分制和模块化培训课程。对于较复杂的培训内容,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通过一次学习,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通过若干单元的学习完成一定系统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统一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4.建立教育培训“记录”制度。教育培训记录农民工转移前后接受教育的情况、获得职业资格的情况和工作经历等,以提高社会的认可程度和有效性,同时更方便他们流动。

二、培训方法,务求实效

我们青口镇有连云港东霞制衣有限公司、南京恒宇制衣有限公司、赣榆少玲服装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我们对农民培训通过“一看二练三提高”的培训方法,使学员不仅掌握了服装专业技能,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创新意识。

“一看”就是培训教师在理论精讲的基础上详细进行讲解,将每一个细节、技巧、关键等充分展示给学员,使其能听懂、看懂,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重复性,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将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员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练”就是深入加强实践训练,重复性实践、周期性实践、分段式实践、间隔性实践、竞赛性实践、学员示范性实践、教师示范性实践等交替进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只有这样艰苦的、科学的实践,才能使学员掌握所有的知识,使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之中并得到巩固提高。

“三提高”就是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推进培训工作的不断实施。一是培训教师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竞赛内容,教师评定结果,表彰先进,关心帮助后进;二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使后进学员得到同伴的热情、认真、细致的帮助,有利于共同提高,推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增进了学员间的友谊,培养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三是定期举行学员自主设计服装展示活动,即学员群体服装展示、学员个体服装展示活动。培训教师从中发现创新型、拓展型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培训教学的开展;四是建立学员作品展示区。每届学员设计创作的服装作品择优收藏,标记设计者姓名、性别、年龄、款式特点、就业岗位等信息,供新学员观摩,这样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又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激发了学员的上进心。

实践证明,“一看二练三提高”培训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服装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能将学员创新素质贯穿于该培训教学之中,使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潜能激发、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为学员掌握技能立足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中,我们的培训方法是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户辅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长效产业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建造精品园与大面积发展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创业素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民培训特点的新途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社区教育中心)

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根据上级阳光办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指示精神,**市农委本着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共同促进、按需分配、抚优抚强、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创新模式,全力做好阳光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目前,2590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全部结束,超额完成国家培训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产增收,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将一年来的阳光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超额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市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47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7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实际完成培训259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890人:农民信息员培训9期,计385人;渔业船员培训4期,计234人;肥料配方师培训2期,计118人;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2期,计153人。农业专项培训1700人:玉米种植技术培训11期,计900人;水稻种植培训11期,800人。

2、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做好生源组织发动

为了做好生源组织发动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培训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为切实搞好本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小组根据培训工作日程及进展情况,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调度,总结和部署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基地领导带队,每天奔赴各镇、村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通过各级努力,生源发动工作进展较顺利,整个培训结束后,实际参训人员超过2590人。

三、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制度促使阳光工程培训规范化。根据阳光工程培训五项制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确保学员的学习效率。一方面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严格按照上级规范安排理论授课,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确保学员的实践,按照实践课时的安排认真实践,教师跟课辅导,保证学员学习实践安全。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微机管理。

4、规范经使用。

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由市财政直接下拔到培训基地,市纪检委,财政局,劳转办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严格管理,严禁培训基地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行为。

五、科学种田省时、省力、省钱、增收。

几年来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朋友普遍反映,通过专家的讲解、指导,不误农时了,不浪费工了,不乱用化肥、农药了,省钱了,还增收了。

六、探索实施阳光工程工作新思路、培训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员,有针对性的授课,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学习实践相结合。为加强师资力量,我们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阳光工程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10名。各科专业教师针对各自教科内容专门撰写了授课笔记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

1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实施工作总结

针对全市百年一遇的严峻旱情形势,为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补的目标,根据丽江市财政局、丽江市农业局丽财农[2010]48号文件“关于下达2010年省级追加农业生产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上级下达我县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的任务,同时给予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主要落实“滇深劳务合作”协议,向深圳、东莞等地输出农村劳动力2000人。

一、项目完成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15日止,我公司就该项目共举办培训班27期,完成转移培训2012人,圆满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其中:在松坪、涛源和六德3个乡(镇)27个行政村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农民1773人;另根据农民要求,在涛源镇开展了中式烹饪、电工、计算机、家禽饲养、家畜饲养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239人,经国家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所考核鉴定,有227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培训合格率达95%。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227人,都是移民区的农民,除享受本项目培训补助费外,不足部分的经费,由我公司向移民局申请给予补助。通过培训促进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务工收入,同时间接带动输送外出务工农民约6000多人,外出就业的稳定率在95%以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我公司接到丽财农[2010]48号文件后,依据该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我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制定了《永胜县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计划任务分配表,于5月12日上报县农业局。在做好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培训学校主动与农、林、牧、教育、卫生等部门联系、勾通、合作,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以法律常识、安全生产常识、职业道德、实用技术等引导性培训为主的培训,同时应农民要求,也开展了中式烹饪、计算机运用、电工、养殖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资金采取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确保参训农民直接受益。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培训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宣传力度,动员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二)、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师资,添臵培训设备,确保培训质量。

(三)、完善劳务输出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乡(镇)职业介绍所和村就业服务站,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为基础,形成县、乡、村三级及有关部门组成的职责明确,配合密切的劳务输出网络,使劳务输出的宣传、报名、招工等各项环节相连贯,使千家万户知道劳务信息并积极报名参加。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观念意识有待强化。由于受传统农村经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生活习惯松散,时间观念、制度意识淡薄,给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培训时间短、补助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间较短,参训农民从理论到技能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转移培训就业的跟踪服务还有待于加强。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四)、由于本项目的落实和培训指标下达较晚,实施过程中我县与全省一样遭受特大旱灾,农村田地难以种植,适龄农民纷纷四处寻求临时性的务工机会去了。后期雨水来临,回家农民都致力于田地上想法弥补一些损失。因此组织培训非常困难,使培训工作的进展相对缓慢和泄后,有52.8%的任务集中在年底进行培训。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国家一项实在的惠民工

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存生活能力。通过培训,使农民朋友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政策,既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丽江阳光劳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1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均衡;多元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待转数量巨大,培训任务重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2013年年末总人口为10601万人,比2012年增加58万人,常住人口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2013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比2012年增加132万人,增长3.31%;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8%,比2012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平原、山地和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6%、26%、18%,人均耕地1.21亩。人均耕地面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将处在战略性结构大调整过程中,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但是依据河南现有的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下降、经济环境转型、农民文件技术素质不高和等基本情况,在新时期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保障劳动力成功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多种形式、覆盖面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而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农民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年轻农民寻找非农业工作创造了条件,因为他们大概能靠新获得的能力到农业部门以外去赚更多的钱。因此,通过培训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限制因素之一是来自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高的难题,只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融入等方面培训,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2] (如表1),更好的适应“三化”和产业升级进程中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大省,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见表2),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培训资源分散

通过对中牟县5乡10村1000名农民工随机访谈发现,95.4%的受访农民工认为急需技能培训,有了技能,才能挣更多的钱,但 25.2%的受访人根本不知道政府主导的相关培训,即便知道,也有23.5%的受访者不清楚具体的申请程序,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人力資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国资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这一方面说明培训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市场的管理混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补贴政策缺乏法律保障。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部门成立了各级各类农民转移培训机构。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在根本不具备基本培训条件的情况下,为了套取培训资金,在不能保证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情况下夸大宣传吸引生源,导致农民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10%的受访者不看好转移培训的原因之一。

2.培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职业培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省内大中城市,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小城镇,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培训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

以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项目为例,农村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在全省都比较大的开封和南阳却都只有1个。况且开封经济发展条件有限,财力不足,市、县级财政要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很困难。

3.转移培训需求多元化

近年来,义务教育的普及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新一代的农民工(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据河南省共青团统计,新一代农民工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占到了70%左右,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对职业培训有着更高的要求。老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外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求生存,因此针对他们的培训层次较低。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是动态的、全面的、综合的,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也要重视其在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基本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产业升级,沿海产业不断向中部转移新形势下,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一些在进城务工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在政策的扶持下,凭借多年的就业积累和对家乡的了解,选择回乡创业。因此,我省在劳动力培训过程中也要积极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

劳动力本地转移比重增加。随着国家由东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还有农民工拖家带口,“离土不能离乡”的顾虑,农村劳动力选择本地就业者比重逐步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培训课程的开设要与转移就业区域流向和就业岗位等因素密切联系,促使河南省各地区劳动力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培训等环节做出相应的改进。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提高意识

农民工对转移培训的意义、作用、国家政策等认识程度,取决于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培训成本不仅包括培训学费、食宿费、交通费、中介费等直接支出,还包括培训中和后续所产生的机会和间接成本,如误工费、迁移费用、职业变更费用等。巨大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差距以及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城市融入问题,降低了农民接受转移培训的意愿。因此,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和转移农民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从国家层面看,相比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缺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立法。发达国际往往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作为基本国策,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根据我省的情况,现阶段,要多方面、多渠道的大力宣传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

2.整合资源,规范办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负责部门多且缺乏统一管理及统筹规划,培训效能低,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体系。因此,必须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统一管理、优势互补的局面,从而达到农民、培训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三方满意。这也就需要整合管理资源、补贴资源和培训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整合管理资源指的是建立统一的培训管理或培训协调机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多头管理的问题。其次,整合补贴资源是指统一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补贴,简化补贴程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最后,整合培训资源是指由政府出面整合和规范各类培训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直接建或合法建立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包括不同层次的成人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地方经济,根据培训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基本技能培训、高级技能培训和特色技能培训等培训体系,制定规范实用的培训目标、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规范办学,提高受训农民专业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

3.倾斜到位,振兴全省

河南省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市、农业大县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河南全省的振兴速度。因此,对这些地方要进行倾斜,并且到位。一是市、县级财政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并建立预算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长效机制下,省级财政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增加“雨露计划”名额。围绕增强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工程、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组织社会力量实施企业就近就地培训就业工程。三是增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名额。根据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求,发挥技工院校培育后备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作用,对这些地方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士兵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四是鼓励、扶持“培训一转移”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公司,增加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数量。

4.落实政策,扶持创业

充分发挥带动就业的创业作用。一是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根据创业不同阶段需求和创业项目特点,开展“创业意识+创办企业+创业实训”系列创业培训。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积极向他们提供信贷支持,尽量扩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贷款、抵押担保财产的范围。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登记注册以后,政府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扶持期,实行税费减免。四是加强宣传表彰。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第2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基金来源:本文系王蕾主持的“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问题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393)阶段性成果

12.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篇十二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而且, 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 2004年, 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 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 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 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 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 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 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 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知识所限, 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 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 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 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 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 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 培训1个农民工, 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 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 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 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 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 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 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 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 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 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 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过长,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 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 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 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 而是人云亦云, 盲目设置专业,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 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 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 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 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 坑蒙拐骗,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 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 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 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列入议事日程。同时,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 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 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 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因此,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 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 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 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 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 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 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 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 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 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 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 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 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 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 应进行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 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 精心布置, 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 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 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突出重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 进而形成品牌。另外,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 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 创新办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 应以短期培训为主, 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 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 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 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 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 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 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 采取“订单式”培训, 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 一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 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 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 顺利就业, 又拥有现代思想, 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 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 确保培训质量。

5. 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 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 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 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 保障教师福利待遇, 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 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 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 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 有所为, 有所不为, 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重点, 狠抓培训质量, 创建特色, 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7, (8)

[2]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3]周燕等: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工作实施方案

2012年XXX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及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为重点,继续在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有序转移就业、转移实效等方面力求突破,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步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XX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目标任务

2012年上级下达转移培训任务20580人,转移输出任务2482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5场。XXX结合实际2012年计划转移培训目标为21380人,计划转移输出目标为2502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6场。分部门情况为:区农业局培训任务10000人,转移输出1200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4场;区扶贫办培训任务3600人,转移输出4100人;区人社局培训任务5000人,转移输出500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2场;区教育局培训任务1280人,转移输出1600人;区妇联培训任务800人,转移输出1200人;团区委培训任务700人,转-1-

移输出1120人。转移培训分乡镇情况为:xx3810人、xx3200人、xx2490人、xx 1120人、xx1390人、xx3160人、xx2440人、xx1090人、xx1340人、xx1340人。转移输出分乡镇情况为:xx4569人、xx3685人、xx2848人、xx1226人、xx1770人、xx3625人、xx2895人、xx1350人、xx1524人、xx1528人。

二、项目实施完成时限及时间进度

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即2012年。年项目计划分为四季度完成,各季度培训任务为5345人,转移就业6255人。对培训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专业进行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就近转移或输出一批、安排就业一批;年内组织召开现场招聘会6场次。计划在7月底前召开3场次,12月底前召开3场次。各乡镇、街道,相关各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按月完善培训报表,认真做好培训项目的档案、报表、总结等工作,年底迎接区、市部门检查验收。

三、培训范围、内容、时间和主要形式

(一)培训范围: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16岁至45岁青壮年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库区移民、异地搬迁人员、失地人员、部分优势行业在岗人员。

(二)培训内容: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技能培训重点:农机驾驶操作、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农村服务业、建筑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汽车修理、电氧焊等相关技能培训。

1、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农民工牢固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能力,适应新的生活需要,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开办夜校、农民之家、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及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灵活开展。

2、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按国家职业标准,安排和设臵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及课程,进行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强化训练。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重点是家政服务、农机驾驶与维修、餐饮、酒店、计算机应用、缝纫等行业的职业技能。

3.开展培训就业指导与服务。把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延伸培训链,增强培训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效益,促进就业。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三)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一般为引导性公共知识培训3-7天、职业技能培训1-6个月,特殊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四)培训形式

主要培训形式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全区各类

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和厂家等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介入技能培训。要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面对面授课与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培训相结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灵活多样和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突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培训的组织和工作措施

(一)培训的组织

1、政府扶持,部门配合。区委、区政府将高度关注、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相关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服务,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

2、逐级负责,区级为主。着力推行分级负责制。建立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基本情况档案,根据市场和群众的需求协调组织实施培训;乡镇级负责建立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情况档案,并及时将动态情况反馈给区级。

3、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引导性培训主要依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司法援助中心,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司法所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市技校,市、区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区农机学校等、这些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

备,仪器设备生活设施齐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参与培训。

(二)工作的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年度任务按期完成,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区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领导小组,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和检查。

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由区政府劳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培训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二是规范台帐建设,台帐登记、月报数据,要详实统一。三是加强培训补助资金管理,认真按照“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确保培训补助经费直补农民,以补促学。

3、狠抓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各乡镇街道和区职能培训部门要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解决农民工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有效举措来抓。要创新培训模式,结合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开展“上门培训、就地培训、就近转移”,“扶贫帮困、资助培训”等办法,切实解决农民交不起学费、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

4、抓好转移就业。坚持走外输和内转并举的转移就业路子,增加订单培训、委托培训比重,帮助农民有序转移。

5、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按质按量完成。区劳转办要按照省、市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

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电话查询等方式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确保培训工作按规范运作,不出问题。重点检查监督制度执行、培训任务的完成,培训质量、补助资金的落实和就业安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强化督导检查,推动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区劳转办、各乡镇街道及区培训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进一步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政策。二是积极宣传全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三是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学员在外事迹,及时向上级劳转办、农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

1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劳动力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区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期大多是以投靠亲友为主,属于小规模、零散的盲目流动,经济效益不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对外出就业存有偏见、怕上当受骗、怕有风险,宁肯在家受苦受穷,也不敢走出去。虽然目前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小富即安、不愿外出的观念。为改变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区劳动、农业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发表电视讲话、现场采访、制作专题、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政府对外出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规定,打消人们外出务工的种种顾虑,鼓起他们走出家门的信心和勇气。今年1—10月份,共发放宣传单和用工信息30000余份,制作专题节目3期,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到场欢送外出务工人员5次。同时利用外出务工致富典型开展宣传活动,有计划地组织这些先进典型到城乡巡回报告,大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在我区农村营造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发展劳务输出机构,健全输出信息网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输出。一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通过市场就业,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加大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原峄城区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人力资源合作中心,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和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了峄城区的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易集市。严把民办中介机构资格审批关,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驻外劳务输出机构。在用工单位需求量大且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并健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负责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协调劳务关系,解决务工人员的一些实际困难,开拓新的用工市场,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目前,我区已在黄岛、南京、苏州建立3处劳务输出基地。三是健全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以村级信息员和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为延伸,充分发挥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信息员的作用,摸排富余劳动力情况,建档立卡,建立基本数据库,变以前的被动报名求职为主动推荐择业,形成了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组织、劳力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输出信息网络。今年以来,除镇(街)保障所外,还在徐楼、桃花、邵楼三个村(居)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区共聘任村级信息员423人,并为其颁发了信息员证。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进一步膨胀职业教育规模、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培养专门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镇(街)成教中心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岗位定向教育,争取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鼓励引导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所主动与当地及外地大中城市用工单位签订合同,确定用工岗位,根据岗位工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二)广开输出渠道,努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围绕培植蔬菜、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得到就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进一步创造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加工制造、商贸餐饮、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放开政策,放宽限制,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小城镇同引导民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繁荣城镇经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切实畅通农民工异地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我省青烟威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各类中介组织与外地劳动力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三)依法维护权益,保护和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机构,认真清理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严禁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监督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支付时间等内容。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对招工后不办理用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的用工单位,依法严肃查处。

(四)加强领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造宽松环境。牢固树立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劳动力转移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落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责任制。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业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积极申请省、部级项目,争取培训经费的基础上,集中使用现有科教兴农、农业标准化、土地复恳等资金,依托生产培训项目,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倾斜。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或奖励,对承担培训费用困难的农民,可区别情况采取减免培训费、就业取得收入后补交培训费、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三是积极搞好就业服务。尽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培训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信息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全方位服务。在户籍管理、承包地流转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入镇成本,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维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转移典型,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交流,示范推广,跟踪服务,推动农民转移致富。

1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五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劳动力是指年龄在十六岁以上能够从事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劳动或家庭副业劳动的劳动力。目前富余劳动力有两种转移方式, 一种是产业转移, 主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是区域转移, 主要向生产力高的地区转移。

政府企业及培训机构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一系列培训, 可以提高其从事某一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也能够改进其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后的态度和行为。对农民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他们学习了知识和技能, 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对企业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雇佣员工的质量, 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化了劳动力资源质量, 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且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育培训资源不足, 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各种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农业职业中学及县广播电视学校。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数量正逐年减少。其原因不外乎税费改革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现有的四种培训机构几乎集中在县里或乡镇上举行培训班, 村上的农民文化学校则形同虚设。再加上部分贫困农民无力支付或者没有补助经费来参加培训工作。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培训工作难以继续开展的原因。2002年以后, 出台了部分文件明确组织实施培训工作的开展, 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的难度还是很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健全培训体系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价值。

2. 重视程度不够, 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乡镇府并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制定明确的原则规范培训工作。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同时扮演项目的规划者、监督者、实施者、评价者, 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培训实效评价困难。这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农民教育上明显不足。再加上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和整个社会关心度不够, 形成了一股轻落实、重检查的形式风气。以整个中国地域来说, 东部培训工作质量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培训机构的缺乏和资金的缺乏成为了影响不少地区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偏低, 培训规模较小

部分农民主张“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不求上进, 也有一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难以承担培训学习的费用, 甚至有一些农民让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现象, 甚至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而城市劳动力市场有56%的岗位要求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46%的岗位要求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由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 从农业转至建筑业、工业、餐饮业、商业等其他行业就业培训的时候往往难以适应。这也就导致了用工单位招不到想要的人, 而大批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对策

(一) 整合培训资源, 推动市场化发展

政府以管理为主, 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而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一批管理规范、功能齐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 也可以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对进城农民开展文化技术培训。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生活素质, 可以号召和利用社区和行业的自有教育培训资源, 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文明城市生活的培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规范培训过程, 不断提高劳动力培训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盲目性, 同时推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化发展。

(二) 加强立法工作, 改善运作机制

县级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立足于县城内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特色的地方法规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好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 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筹措力度, 积极争取资金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 社会各类教育资源相互协调合作的培训体系。在人员上可以实现责任制, 领导亲自挂帅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 基本形成完整的镇、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应该脚踏实地, 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个人,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查收验收的标准, 并积极做好监督工作。

三、总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作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16.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重视,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上日程,加强了监督管理,使得我国农村人口能够掌握新型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经营模式。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方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得到直接的利益,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和学员的工作时间有冲突或者培训时间过长、培训内容过于单调等,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效果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参加培训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哪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使用优惠政策不清楚,缺乏相应的经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用人单位不敢加强职业技能培訓。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培训工作方面,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取得定点培训资格以后,招不到生源,导致无法开展培训和产生鉴定量。某一工种的培训鉴定要求落后,学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或者培训鉴定的要求过高,学员望而生畏,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担心资金、时间与精力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开发新工种,只肯围绕旧工种完成培训任务。

在管理要求方面,由于部门的要求时常会出现变化,导致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适应,浪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配备的工作人员本身就不足,导致培训班级的学习进度没有跟上,学员的学习质量不高。培训机构存在随意修改课程或安排师资的现象,没有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备或修改。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在学员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后,拿到了鉴定成绩才能申请领取专项资助资金。培训机构因为担心学员培训后拒绝参加鉴定,导致无法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并且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周期过长,造成资金周转压力大,于是向学员预收费用,在申领资金下来以后退还,这导致学员因为需要交纳相对较大数额的培训费而拒绝参加培训。

(三)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中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完成工作环节的时间延长。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较差,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失误。此外,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地调查或解决目前定点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与上级的管理部门和下级定点培训机构缺乏足够的沟通,没有做好中间枢纽的工作,不利于整体的沟通与发展。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策略

(一)实行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要不断专业化,并在当地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找到专门的人才进行培训教学。培训机构必须取得相关部门批准的培训证书,并拥有培训场所、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施。培训机构的老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成人教育资格并拥有成人教育经验,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工龄达到两年以上。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入专业的培训机构,才能让农村劳动力掌握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例如,在江西的某农村,因为当地生产煤、矿,对于岗位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基本的煤矿操作,所以培训机构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应侧重教授煤矿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挖煤技能等。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了适合岗位的相关人才。

(二)合理选择培训对象,制定培训时间。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无身体疾病,并在短时间内有转移工作的想法。对于这类学员,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为1-3 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种,适当地延长培训时间。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B、C 三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员教授不同难度的培训内容,使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三种类型进行选择。

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培训目标。例如,在新疆的一些农村中,开设的培训机构就不断完善培训目标,使参加培训机构的农村人口不断提升,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改善培训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根据学员的时间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可以实施晚上培训或是周末培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网上授课,满足更多的农民需求。网络培训授课的方式既能够让学员在家中接受教育,不落下每堂课的知识,也能够提升培训效率,实现线上互动,降低培训费用。同时,培训机构也要提升服务质量,与时俱进扩展各方面的职业培训,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内容。例如,目前社会上电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的职业人才稀缺,很多农村劳动力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培训机构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是成人农民,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强化监督管理过程。部分农民在学习期间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所学的内容对以后就业没有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此类问题,培训机构应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发现学员的心理状态,并快速地进行处理。例如安徽省宁国市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有部分农民对培训内容不能理解,在培训时煽动他人要求更换培训内容。培训机构针对这种学员,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带领学员到工作岗位上,让学员亲自看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要运用到所学内容。当时培训机构教学的是计算机中表格的快捷键方法,一些学员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快速地制作表格以及基础的 office 知识。等真正到了岗位中,学员发现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表格制作、修正。如果没有掌握快捷键,而是逐一用鼠标操作,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实际检验的方法,学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今后培训中更加用心地学习培训机构教授的内容,既提升了学习质量,也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就业率,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五)加强培训考核。要让学员掌握不同的就业技能,提升学员的素质,培训机构应秉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理念,加强培训考核,要求学员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考勤上要求每位学员除了特殊情况外都要到齐,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配备指纹打卡,减少监管难度。同时,对不同的培训班级实施抽查,对迟到、早退或是不按照规定进行培训的学员进行警告,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劝退等处置。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制度依靠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培训成绩,这样往往会忽略学员平时的进步以及创新思维。因此,在考核制度上,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试卷分数占总分的 70%,平时进步、考勤以及创新的思维占据考核的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重视学员平时的表现,以及提高对职业的敏感程度,更好地为学员选择职位。同时,也会让学员对培训充满热情,主动地理解培训内容。此外,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学员的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使学员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更好地提升培训机构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

[2]张文正.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培训[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6)

[3]周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6(7)

上一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仪式直播观后感2022年下一篇:团员大会召开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