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精细解析 唐代 柳宗元

2024-07-2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捕蛇者说精细解析 唐代 柳宗元(精选9篇)

1.捕蛇者说精细解析 唐代 柳宗元 篇一

柳宗元《捕蛇者说》作品鉴赏

捕蛇者说

唐代: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作品鉴赏: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 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唯独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捕蛇者说》——教案 篇二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niè)腊(xī)饵(ěr)瘘(lîu)嗣(sì)莅(lì)蹙(cù)徙(xǐ)踣(bï)藉(jiè)隳(huī)恂(xún)缶(fǒu)驰(chí)俟(sì)孪(luán)几(jī)死者数(shuî)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当其租入(他的)

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苛政猛于虎也(比)视其缶(那)

貌若甚戚者(好像)

已:可以已大风(治愈)更若役(你的)

则久已病矣(已经)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

毒: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 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

赋: 岁赋其二(征收)以:以啮人(连词,如果)

复若赋(赋税)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

悲: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

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余悲之(代词,指蒋氏者)

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3、则吾斯役之不幸(助词,的)

4、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5、言之(代词,代说的话)

6、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7、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8、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

2、得而腊之(连词,表承接)

3、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

4、号呼而转徙(连词,表承接)

5、饥渴而顿踣(连词,表承接)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连词,承接)

7、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8、弛然而卧(连词,表修饰)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产异蛇(古义:有今义:生产,出产)

2、尽死(古义:全部今义:完)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许可答应)

4、已大风(古义:治愈今义:已经)

5、以王命聚之(古义:征集今义:集合、会合)

6、岁赋其二(古义:每年今义:年岁)

7、汪然出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8、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今义:方向,朝着)

9、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

10、积于今六十岁矣(古义:年今义:年龄)

11、触风雨(古义:顶着今义:接触)

12、犯寒暑(古义:冒着今义:冒犯、违犯)

13、以尽吾齿(古义:年龄,岁月今义:牙齿)

14、今虽死乎此(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5、吾尝疑乎是(古义:这件事今义:表判断)

16、则弛然而卧(古义:躺下今义:卧倒)

17、时而献焉(古义:到时候今义:时间)

18、以为饵(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9、蒋氏大戚(古义:更加今义:与“小”相对)

(七)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1、得而腊之(名词用作动词,晾干)

2、岁赋其二(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岁赋其二(名词用作动词,征收)

4、余悲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

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6、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生存下去)

(八)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以为饵(以之为饵)

(九)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的句子

1、余将告于莅事者(余将于莅事者告)

2、则何如(则如何)

3、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4、隳突乎南北(乎南北隳突)

三、读(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请提出来,师生讨论。

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同学评价。

5、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最好能达到背的效果。

6、全班齐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预设:

开头强调异蛇之毒,是为了与后文的赋敛形成对比,衬托出赋敛之毒。

2、“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预设:

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内容上,展现了永之人竞相捕蛇的情景,永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形象地反映出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现实。

3、“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结合蒋氏的话,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利”。

预设: 所谓的“利”并非真正的利益,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可怜,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与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反衬出了“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4、“余闻而愈悲”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余闻而愈悲”与前文的“余悲之”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在听了蒋氏哭诉,对苛政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悍吏扰民,民不聊生的景象。

6、蒋氏之命运可谓悲,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利,文中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两种不幸加以对比,试填下表(用原文)。

对比点 蒋氏 乡邻 结论

死与生 以捕蛇独存死者相藉、非死则徙 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危与安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焉

常危与暂危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先死与后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预设: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练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尽管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作为一个处于受贬谪地位的小官吏,又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只有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政。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附板书: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利”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旦旦有是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课后反思或意见:

3.《捕蛇者说》导学案 篇三

一 认识各种蛇,导入新课。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常识了解 蛇的有关知识

作者介绍 有关背景介绍

文体知识介绍 四 朗读 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学生熟练朗读

师生共同正音

五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义,从而疏通文义。六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永洲之野产异蛇

若毒之乎

君将哀而生之乎

悍吏之来吾乡

谨食之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故为之说

七 请你辨别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不同含义

1.呼嘘毒疠

2.又安敢毒耶

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谨食之.时而献耶

5.若毒之乎

6.更若役.复若赋

翻译下列各句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岁赋其二

若毒之乎

则久已病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隳突乎南北

则煦煦而乐

又安敢毒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吾祖死于是

若毒之乎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殚其地之出

曩与吾祖居是乡

以尽吾齿

貌若甚戚者

更若赋

竭其庐之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苛政猛于虎

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悍吏之来午乡

吾恂恂而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几死者数

深入理解文本

读第一节.思考:第一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

文中提到的毒蛇主要异在何处

自己低声读2——4节.边读边思: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个“利”字的?

结合三.四两节的内容,思考: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蒋氏面对作者提出的“更役”“复赋的建议为何还会“汪然出涕曰”?

第三小节主要是作者的议论,作者为何要引用孔子的话?本节中哪两句能点明文章的主旨.写作意图?这表明作者有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文中是怎样将蒋氏与乡邻的生活情况进行对比的?这些对比说明了什么呢?

4.《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

三、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

啮(niâ)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

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2.读准停顿: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文章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2.指导学生朗读第2、3段,并疏通文意。(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戚:忧伤。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3)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4)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1)指名朗读。(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3)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2、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1.整理2—4段的翻译。2.背诵课文。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于:介词,比。犹信:信,真实。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捕蛇者)

以捕蛇独存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对比、衬托

“赋”之不幸(乡 邻)

非死则徙尔哗然而骇

5.捕蛇者说读书笔记 篇五

可以已大风:止,这里指“治愈”的意思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

则久已病矣:早已

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孰知赋敛之毒……:赋税

可以已……瘘、疠:恶疮

呼嘘毒疠:指瘟疫

当其租入:缴纳

竭其庐之入:收入

岁赋其二:每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年

貌若甚戚者:很,非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谨食之:通“饲”,喂养

今以蒋氏观之: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貌若甚戚者: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比得上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作为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

故为之说:写,写作。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的样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是,但是

永之人争奔走焉:助词,的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这件事

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关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关系

若毒之乎?:痛恨,怨恨

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余悲之:怜悯,哀怜

余闻而愈悲:悲愤,悲伤

今其室十无一焉:语气词

时而献焉:代词,指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作者的这篇文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得,捉来

6.捕蛇者说练习及答案 篇六

一、阅读《捕蛇者说》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回答下没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3)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二.

阅读《捕蛇者说》第四节,完成下面题目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答: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 思。

彻:

齿: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傲尔远逝

译文:

(2)斗折蛇行

译文:

(3)犯寒暑

译文:.填空、简答。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人名)。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

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完成下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

(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五、阅读《捕蛇者说》第1-2节,回答问题

1.选文作者是

(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言之,貌若甚戚者。译文:

6.选文从

、、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六. 阅读《捕蛇者说》第四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对比:

作用:七.阅读《捕蛇者说》3-4节,完成下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又安敢毒耶().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

3.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5.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之,时而献焉(sì)食:吃 ..C.曩与吾祖居者(nǎng)曩:从前。

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6.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

,“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

7.“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斯役”指的是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8.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号呼而转徙

(2)以尽吾齿

9.(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的哪一句话展开的?用横线在文中标出。

10.“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是进也忧,退也忧

人不知而不愠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2.本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述,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13.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4.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答:

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要标一处)(1)虽鸡狗不得安宁焉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谨食之,时而献焉()

(2)以尽吾齿..()

(3)则熙熙而乐()

(4)今..虽死乎此().17.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8.这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

”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9.解释加点的字。视其缶()

谨食之..()()

以尽吾齿().20.翻译句子。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译文:

2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一:

1、(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

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二、16.D 17.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8.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评分标准]:第16题3分。第17题3分。第18题3分。

三、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冒着严寒酷暑

11.(1)唐柳宗元(2)动静结合 “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四、(四)(共12分)18.(1)每年

(2)几乎、多次

(3)更换

(4)冒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19.(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20.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21.(1)苛政猛于虎也。(2分,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2分。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各1分。字数不同,意思对得1分;字数相同,意思对,但结构完全不同,得1分。)

五、(7分)(4分)

柳宗元

《小石潭记》或《黔之驴》

5.(2分)说这些活(时),神情好像很悲伤。

6.(3分)外形

毒性

药性

六、答案:19.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20.D

21.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2.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七、答案:19.使„„生(存)一天天

怨恨(3分,每词1分)20.(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就早已困苦不堪了。(共3分,意思对即可,错漏字词,改变句意酌情扣分)21.C(3分)

7.《捕蛇者说节选》阅读答案 篇七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晋书》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安敢毒耶 毒:

(2)则久已病矣 病:

(3)则弛然而卧 弛然:

(4)执而鞭之 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陶侃尝出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侃 大 怒 曰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1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9.(4分)(1)毒: 恨、憎恨 (2)病: 困苦不堪

(3)弛然: 放心的样子 (4)鞭: 鞭打(名词动用

10. ( B ) (3分)

11.(5分)

①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②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2.(2分)侃大 怒 曰 / 汝既 不 田 / 而 戏 贼 人 稻

13.(3分)

8.语文文言文《捕蛇者说》重点考点 篇八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

深入探求:

1、《捕蛇者说》一文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何相通或相悖之处?

说明他们“反暴政”的思想是相通的,柳宗元揭露暴政的毒害更深刻。

2、《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柳宗元不仅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深表同情,而且希望能促成“暴政”有所改革。

积累:

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

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问之(代蒋氏)

言之(代情况)

余悲之(代他的境遇)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

9.捕蛇者说反思总结 篇九

捕蛇者说反思总结篇1

我必须好好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节公开课让我体会了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酸甜苦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略简单于其它科目,但经过这一次公开课彻底让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是教案编写方面的。以前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和我说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要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东西丢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条小溪,有的教师从中舀一勺“教”给他的学生,有的则有两勺、三勺。所以说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也明白了写教案的目的只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你并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写的一步步来教。因为教案是死的,而我们人是活的,真正意义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课时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关键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说很难的!

捕蛇者说反思总结篇2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有点大,在教学中我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逐句、逐段讲解。另外加强诵读、背诵练习。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学生还不能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透。

捕蛇者说反思总结篇3

每次上课表面上看上去挺顺的,但是没有起伏,没有亮点。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评价学生方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认真的倾听,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话应该说什么,因而就导致对他们的评价不深刻。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在继续深入下去的,而我没有再追问,错过了机会。对于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一点,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要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他表现的不好,那你可以通过让他对课文理解之后在给他一个机会。“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读好,再给你一个机会吧!”从学生的角度讲,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会很明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一学期六上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2022年爱国卫生运动月个人活动总结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