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2024-12-23

《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共10篇)(共10篇)

1.《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篇一

微课《名句赏析系列之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通过理解意象,分析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柳、风、月、酒这几个意象品赏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学过程:

一、导入微课

这个微课重点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二、知人论世

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

三、《雨霖铃》内容简介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四、概括分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成为名句的原因:

1.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2. 这幅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

五、意象赏析

1、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2、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3、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破镜一样的残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琵琶行》有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则一醉而别。

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六、小结

综上所述,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助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典型意象,含蓄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离别后的孤寂、凄清和愁苦。

2.《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篇二

苏轼评王维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实唐宋诗词中许多优美的篇章, 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了美妙的画面, 画中景是诗中的意象, 景物的选取安排则是诗的表达技巧。因此, 鉴赏古诗词, 可以抓住文中写景的词句, 构想画面, 通过对物象的揣摩、探讨、品味、涵咏, 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扣住文中意象, 还原生活场景, 体会文人情怀。2、分析画面特点, 探讨构画技巧, 鉴赏诗词妙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设置情境化

课前教室内播放李叔同《送别》歌曲, 营造感伤氛围。

导入:长亭古道, 芳草细柳, 晚风残笛, 夕阳远山, 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

教师范读, 学生说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哀婉、缠绵。

二、意象组合场景化

学生自由朗读, 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意象, 概括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三幅画面。

1、别前不胜凄凉———

画面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1) 借助意象, 学生描述场景:时当秋季, 景已萧瑟, 正值天晚, 暮色阴沉, 一场暴雨之后, 微凉的风中传来蝉儿衰弱的鸣叫。

(2) (多媒体显示图片) 讨论: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从哪些景物上表现出来的?

明确:画面给人一种凄清之感。寒蝉———初秋时节的蝉, 叫声短促凄苦;骤雨———秋雨增添了寒意, 天凉心更凉;长亭———离别之处, 愁意笼罩心头。文中的景物 (意象) 是作者刻意抓取的, 唯其传情而用之。作者借助这些意象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意的气氛, 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打下情感的基础, 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力和感染力。

2、别时伤感茫然———

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1) 学生想象画面, 简笔勾勒, 口头表述:词人站在河边, 极目远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上, 烟雾弥漫, 水波动荡, 远处山色朦胧, 雾气升腾。

(2) 画面的底色是怎样的?意象的选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整幅画灰蒙蒙的, 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意象选择的特点:“烟波”以“千里”形容, 描绘水面轻烟笼罩、浩淼旷远的景象。“暮霭”本就让人压抑, 加以“沉沉”来形容, 着色更浓, 更给人一种郁闷之感。词人还没有离开, 便想象到行程之远, 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此处句句写景, 实际上字字含情:旅人前途茫茫, 情人相见无期, 景无边而情无限。

(3) 教师补充:在诗文中我们常会看到类似的画面, 请看这些描写:

(多媒体显示) 林逋《相思令》:“君泪盈, 妾泪盈, 罗蒂同心结未成, 江边潮已平。”

刘克庄《长相思》:“烟迢迢, 水迢迢, 准拟江边驻画桡, 舟人频报潮。”

浩淼动荡的江面一如离人起伏难平的内心, 朦胧的雾气恰如离人郁积心头的愁云。以烟雾弥漫的江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 既合理, 又合情。

3、别后愁情满肠———

画面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 学生连缀意象, 描述画面: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2) “杨柳”在古诗中常常出现, 说说你熟悉的句子。

学生回答:“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等。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取柳依依之态;此外, “柳”与“留”谐音, 含挽留之意。“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 暗写别时情, 含蓄而有韵味。

(3) “月”的意象跟什么感情相关?

学生吟诵与“月”有关的诗句:“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可见, “月”这一意象与“思乡怀人”的主旨有关。文中词人酒醒以后已是晓风拂面残月当头的清晨, 睹月思人, 月缺人不圆, 心中的离愁更添了几分。

这里作者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三、虚实相生立体化

1、 (多媒体显示) 诗歌中, “实”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的实象、实景、实境, 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 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景、虚境, 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

2、三幅画中, 哪些是虚景, 哪些是实景?明确:第一幅是交代恋人离别的环境, 属实景。后两幅均为旅途之景的想象, 是虚景。

3、讨论:虚实结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全是实景, 品之无味;皆为虚景, 流于浮华。虚实结合, 语言有了挥洒自如的灵动之美, 画面有了浓淡相宜的立体之美。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以浓墨重彩渲染前路漫漫、感情无以寄托的凄苦。“杨柳岸晓风残月”简笔勾勒设想中的凄清之景, 为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两处虚景与前面的实景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强化了离人凄切的情怀, 传达出一种淡远的神韵,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 开拓了诗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四、点染移用形象化

1、 (多媒体显示) 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 中锋点景物, 侧锋层层渲染, 画面才有立体感。移用到诗歌上, “点”是正面点明主旨, “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 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 意味更为浓郁, 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2、结合文中画面, 讨论文章主旨。

明确:“伤离别”。

3、探讨文章点染技法的妙用。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离别冷落的滋味, 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 形象地表现了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此外, “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也用此技法, 前句点情怀, 后句以景染之, 突出离别之愁。

4、学生激情诵读, 感悟全文的意境之美。

五、知人论世巧深化

1、 (多媒体显示)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 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 《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 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 原名三变, 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 由于擅长词曲, 熟悉了许多歌妓,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 别无出路, 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 流连坊曲, 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 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 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 (慢词) , 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2、教师归纳:《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是作者离开汴京时与情人的话别之作。可以看出, 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 不得不离京远行。这种郁闷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人生际遇的悲苦, 情人离别的伤感, 使文章画面暗淡, 格调低沉, 但却又是他内心深沉情感的真切表达, 所以读后不觉消极, 只觉感人。

3、播放歌曲《离别》, 回放画面 (包括学生的简笔画) , 领悟词人的深沉情感。

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三

授课时间:2017年5月18日(第15周周周四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邵锦雪 授课课型:诗歌鉴赏课 授课课题:《雨霖铃》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牌“雨霖铃”;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离别有关的诗句导入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写作背景

三、诵读

1.学生齐读,正音

2.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范读 3.学生再读(三读)后请同学朗读

四、整体感知,归纳方法 1.关键词句(主旨句)2.抒情字句(直接抒情的句子)3.意象特点

4.整体感知,明确内容和基调 5.小结

五、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1.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2.请生赏析,教师适当点拨 3.小结

六、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是都是写离愁的名作,两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词艺术特点的同异。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收集积累和酒、月有关的诗句

2、完成《柳永词两首》练习中《雨霖铃》的部分

4.《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学过或在课外学习到的相关诗句。

二、讲授新课

1.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2.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3.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原声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从整体把握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和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找出诗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赏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进行赏析。

5.分析下阕中的典型意象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风。)

6.讲解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三、诗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四、布置作业

5.《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五

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宦途的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2.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3.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牌名与作者(参看课文注释)

二、初步感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2.利用注释,结合“课文导读”,初步了解词意

三、赏析词

(一)赏析词的思想内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首词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此时词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故而与恋人惜别。

“寒蝉”,点明离别的季节是在秋初(因为晚秋已无蝉鸣)。“凄切”,寒蝉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凄切切之感,衬托出离别的凄凉伤感。“对长亭晚”,傍晚时分,在长亭外送别。“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这些景物描写,字字写景而字字含请,准确地将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都门帐饮无绪。”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门”,指城门。“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无绪”,没有心情(柳永因作词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连坊曲,为歌妓作词)。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正在依依惜别之时,船家频频催促:走啦,走啦,开船了!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同桌之间表演此句)。

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无语凝噎的时候吗?一个人要伤心到怎样的地步,才会“无语凝噎”!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一句:既然分别让两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吗?”同学们,你觉得词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几乎是一个有志男儿唯一的出路。一个男人不能没有事业,事业给男人活着的分量。作为一个女人,她如果真心爱一个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即越走越远。想到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雾沉沉的楚地一望无边。暮霭沉沉,离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一句是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时分,我身在何处呢?只怕是在杨柳岸边,吹着凄凉的晨风,眼望黎明时天边的一弯残月,身边再也没有你。

这句写词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成为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气。“好景”,好风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过得花红柳绿,但没有你,也形同虚设。对你,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去和谁说呢?(相信,你也一样吧!)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更显强烈。

(二)赏析词的艺术风格

1.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离别的场面。(实写,虚写)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虚写)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感情。

用景写情,情景交融。

3.词的艺术风格——婉约词

婉约词与豪放词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6.《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2、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思路

1、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2、鉴赏意象,体会感情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主要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重难点解析

1.将 “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符合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渗透了作者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因此,不能改为“千里波涛”。

2.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点拨】上片的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的抒情方式与前面有何不同?

【点拨】此处为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上片的抒情铺垫,既不落痕迹地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4.柳永在词中写了很多景物,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内心之情写 得无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5.有人说《雨霖铃》“处处尽显离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点拨】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①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②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七、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的手法

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点染与转折

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片“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即将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两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为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7.雨霖铃教学案 篇七

课题: 雨霖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本词的含义。3.分析词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3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1.题目解说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雨霖铃”属于词牌名。一般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即词牌名和词题,当然也有单有词牌名作题目的,如虞美人、声声慢等。本词属于长调、慢词。

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二、自主学习

1.识 记 字 音

霖()骤雨()凝噎()2.解释词语 对长亭晚: 都门帐饮: 兰舟: 凝噎: 去去: 暮霭: 沉沉: 2.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集有《乐章集》。

三、我的疑惑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供课堂共同讨论解决。

3.背景介绍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第一次考试

课中导学

一、整体感知

1.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五、拓展延伸

妙笔生花:自选意向,写一个表达离别时伤感的片段

二、合作探究

1.词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离别?怎么渲染离别的?

三、品味鉴赏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是千古名句,你认为好在哪?

课后巩固

见双成学案

四、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8.《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篇八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赏析《雨霖铃》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v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⒊教师范背全词

⒋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旅生活的情景。

⒍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

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魑砥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⒎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皱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9.《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篇九

(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学模式: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学生自由发言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㈡具体分析

10.《雨霖铃》教学反思 篇十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上一篇:水务局-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下一篇:班级学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