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2024-09-08

校本课程乡土地理(共9篇)

1.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篇一

论文:

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谈校本课程《可爱的陶乐》的开发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做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应如何来合理开发呢?

一、缘起

2009年我校承担了平罗县教研室闻新宁老师主持的“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或校本课程开发及利用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当学校要求教师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小组开发出一门校本课程时,我就在思考开发一门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呢?通过思索和网上查阅资料,我觉得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突破口。

我国南北地区差异大,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即使像我们陶乐这样一个小地方,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便利。

那我们的学生对这些乡土风情了解吗?我们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个别谈话,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有的学生连我们陶乐地区现在有几个乡镇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所在的是哪个乡;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天天走的公路的

名称;有的学生连陶乐地区有哪些旅游景点都不知道……看起来,我们的学生一天被禁锢在学校里,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更坚定了我们开发以乡土风情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决心,我们决定将这门校本课程取名为《可爱的陶乐》。我们认为开发这门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是以学生所在的陶乐地区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之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近家乡的山山水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渊源和特色,走近家乡各种民俗文化,感受体验陶乐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让学生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成熟,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陶乐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他们需要来自农村生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自贴近他们生活实践 的学习方式,好为将来发展本地经济打下基础。把乡土风情引入课堂,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而《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行动

说干就干,我们充分发挥开发小组成员的力量,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搜集报纸、走访机关、社会调查等方式,查找各类乡土资料,根据教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乡土性原则、激发兴趣等原则和厚今薄古精神进行选编乡土资料。编写中有了问题大家就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一课,我编一课。经过努力,终于形成一本校本教材《可爱的陶乐》。我们的校本教材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浓郁的陶乐乡土特色,力图表现陶乐人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二是打破单一的学科界线,选取不同学科最有教育价值的乡土内容作为教育模块;三是思考与探究,融合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容共分七个单元十八课时,分别是第一单元抚今追昔话陶乐,简单介绍了陶乐地区的历史,包括陶乐地区的位置与范围、建置沿革、地质地貌等;第二单元交通篇,包括陶乐地区的河流、公路交通等;第三单元风光篇,包括陶乐地区的景观概况、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第四单元物产篇,包括陶乐地区的黄河水产、各种土特产、农产品等;第五单元经济篇,包括陶乐地区的,第六单元风俗篇,包括陶乐地区的岁时节庆、民间传说、地方风俗等;第七单元建设成果,包括耿城的经济发展、文明集镇、改革步伐、工业平台、生态建设、百业俱兴;第七单元展望未来,包括耿城的远景规划、少年立志。文本共2万多字,图片40余幅。

三、体会

1、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么重要!“以人为生”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编写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摒弃,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些课程设置纯粹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

愿,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超市,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学生发展的个性张扬了。校本课程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总之,《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本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进行开发建设的。利用陶乐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我校的需求,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陶乐地区的风土人情,尝试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2.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篇二

首先, 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它是审美教育的清泉。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美使知觉更加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 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 就更能感染学生, 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的目的。

再其次, 它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良范;乡土历史文化教育, 不但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 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道德、礼节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很多家庭已不怎么讲究了。原因在于对孩子很少进行传统道德方面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各地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对过节很重视, 孩子在过节的过程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但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许多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都被遗忘、淡化或走形变味。我们的家长、学校何不利用身边的历史, 传统道德的典范去影响教育孩子, 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 走进家庭, 让他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校本课程的开发, 尽管全国各地在乡土历史文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是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挖掘和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 却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在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中, 多数学校都是将“乡土历史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来实施的, 因而不可能将“乡土”的地域范围细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乡土历史文化”, 在地域界定上必须是与本校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本乡本村或者本社区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围绕本校学生生活的空间范围去挖掘富有特色、适合校本课程的资源。下面, 就以我校所在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 为例, 谈谈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人杰地灵, 物产丰富, 场镇始建于清初, 双江名胜古迹众多。有重庆的“小故宫”, 双江的“大观园”之称。镇内有西南地区仅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田坝大院、长滩四知堂等20余座清代大院: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的杨闇公旧居和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旧居;有禹王宫、惠民宫等名胜古迹, 有“榕桥银帘”、“黄角拱翠”等重要景点, 还有蒋介石行辕、白崇禧官邸和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等抗战遗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建筑保护咨询事务所所长、著名建筑学家里查德·戴维斯和埃及远东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伊萨齐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委托来双江考察清代民居、名人旧居和传统街道后指出:“潼南文化这么多, 地方特色浓厚, 保存也很完整, 潼南人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双江是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 双江川戏、腰鼓秧歌、佛歌、狮舞、评书、金钱板以及雕刻、刺绣、书法、剪纸等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流传深远。双江是全国的“川戏窝子”, 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川剧影片《杜十娘》的主演、川剧艺术大师廖静秋的故乡。双江文学创作也十分活跃, 晚清著名女诗人陶香九创作的由胡适作序出版的诗集《绣余草》, 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 雕刻艺术也十分精湛, 木雕作品被远东学院教授伊萨齐称为“艺术中的精品”。

二、生活气息浓郁

双江历史文化名镇中绝大多数清代民居今天仍然在使用中, 双江小学的学生们每天上学都经过石板街道, 古色古香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双江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地也在民居中, 给人的感觉办事就像在家里一样随和。将这些古代的建筑风格, 雕刻艺术, 作为校本课程对象, 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新鲜、好奇等心理感受, 激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三、开放性强, 适合开展实践活动

按照新课程的设置理念, 活动课是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双江清代民居是一个开放的群体, 学生可以走近它, 抚摸它。既可以从外部观察它们的规模、气势与风格, 也可以登堂入室, 审视它们的内部空间与装饰、摆放和布局, 还可以向民居管理人员了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历史掌故等。与此同时, 还有开放的杨闇公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去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革命理想。

四、社区色彩浓郁

双江是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镇内的很多现代化建筑都是模仿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而建, 扩大了清代民居的规模。在茶馆、文化广场随时都能听到有名的川戏段子、评书, 每逢初一、十五朝圣时, 幽绵入耳的佛歌让你驻足而听。新店开张、结婚庆典, 喜庆的腰鼓秧歌……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生活的充实、祥和、幸福。

五、包容的信息量大, 适合多种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发展

双江历史文化名镇, 到处都流淌着历史的痕迹。如果学生喜欢清代建筑的特色, 那就去细细地品位那精细的雕刻, 那陈设, 那布局吧!如果学生爱好摄影、美术, 这里优美的风景是最好的素材;如果学生热衷于文物保护, 那就让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文物的保护方案来;如果学生喜欢旅游开发, 就让他们各显神通, 出谋划策;如果学生热衷于环境保护, 就让他规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吧……

3.开发敦煌乡土资源 实施校本课程 篇三

敦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文化。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饱含着历史文化底蕴。地处敦煌的学校有大漠自然风光的濡染,西域边塞文化的熏陶,深厚历史文学的传承和浸润。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敦煌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实地观赏敦煌大漠风光,体会西部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敦煌,是中国西部大漠绿洲地貌的典型代表。戈壁沙漠苍茫无限,绿洲翠玉镶嵌,森林如彩带飞舞,雪山巍然遥挂南。鸣沙山月牙泉,沙水相拥相偎,同生共存,构成了敦煌的沙漠奇观,令人回味无穷。海市蜃楼增添了奇幻神秘的色彩,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叫人叹为观止,是大自然留在敦煌黄沙中的又一杰作。

“沙漠英雄树”胡杨,它能经受沙暴狂风、干旱盐碱、严寒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骆驼刺、沙柳、沙棘等和胡杨一样,在如刀的漠风中勇敢地抗争,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拼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这些共同孕育了西部人不畏强暴,战腥风、斗血雨的精神意志。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欣赏,收集与阅读资料有关的图片,或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画,并作以记录和介绍,阅读课上,分主题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栽培,摄影,攀登,综合地理、生物、植物、美术等学科知识,体会西部大漠戈壁环境以及敦煌人的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二、阅读历史,实地考查,体会敦煌丰厚的西域边关文化

敦煌是西域文化、边塞文化、大漠文化、藏传佛家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儒家文化等的融合交汇点。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敦煌这块热土曾经孕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英勇善战的将帅张奂,名垂青史的“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国王李暠,收复河西荣归大唐的将军张议潮,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樊锦诗……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各领风骚,建功立业,都曾为灿烂辉煌的敦煌历史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关、玉门关和汉长城声名远播,令人心驰神往。它们都是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佛洞”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它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上由此而兴起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面对如此浩繁的历史文化,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敦煌的历史文化典籍,可以走进敦煌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请有关专家讲解敦煌的历史,网上搜集敦煌历史资料,深入思考探讨,写出小论文,探讨自己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感悟和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收集有关敦煌的古诗文,分类整理古诗并鉴赏

古典诗文里描绘与敦煌有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唐代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类似的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苏轼的《阳关曲》“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学生的归纳筛选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整理与敦煌相关的古诗文,并按内容分类,然后装订成册,写上自己的赏析。在此之前老师可分发给学生分类,如写自然景物的、抒发离情别绪的、表达失意悲愤的、表现领悟人生的、表现豪情壮志的等等。学生整理好后,然后在阅读课上评析交流。

四、观看名著影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沉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影视资源地,著名的敦煌影视城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敦煌丰厚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深入探讨,写出影评,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深受学生的喜欢,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

4.地理校本课程纲要 篇四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我们是家乡和谐社会建设的设计师

2、课程类型:乡土地理、地理兴趣小组活动

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4、授课时间:一学年

5、授课对象:我校初

一、初二学生

6、开发教师:钱春红、汤丽萍、陶力越、赵玲、吴小洁

二、课程具体内容

1、课程背景:中国地理学会于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举办第二届“地球小

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本次大赛的目的是针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行动,从长远来看通过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本次地理科技大赛的宗旨:通过大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普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围绕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开发了本校本课

程,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本次大赛,以期达到本次大赛的目的和宗旨,同时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开设我校地理教学的特色。

2、课程目标:

○1增加学生对社会管理建设的参与度,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2引发学生对家乡人文地理环境和建设的关注与思考。

○3引导学生初步经历地理专题探究。

4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和能源观,○环境观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建立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活动中。

5、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

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3、课程基本内容:

○1我们一起来勾绘和谐扬州的蓝图。(1课时)

讨论,确定出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下学生赶兴趣的内容。

○2我是扬州环境小卫士。(4~6课时)

A、扬州环境现状调查(网络探究或请扬州环保专家讲座)

B、扬州环境提高的必要性。(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

C、我能为扬州环境保护做什么?(小组讨论,完成本小组环保行动计划书)

D、社会调查,以生活的社区为中心,注意监测、查找扬州卫生死角,准备图片资料,最后完成建议书或其他形式作品。(优秀作品在学

校展出,并且可以投稿或递交相关部门)

○3关注时事,关注运河申遗。(4~6课时)

A、运河历史大家说。(以小组为单位,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地

理小报,同时学习地理小报的制作)

B、运河申遗意义之我见(辩论形式)

辩题一:有必要申遗:没必要申遗

辩题二:航运,实现经济效益第一:申遗,历史文化保护第一

C、扬州运河边走一走。社会调查:运河边古遗址知多少;运河水质

简单检测

路线:从五台山大桥——南门遗址

任务:完成运河边古遗址分布图;区水样。

D、我能为运河申遗做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倡议书或宣传画报。

(E、请扬州申遗办公室有关专家讲座。待定)

○4资源的回收利用。(4~6课时)

A、讨论,分组设计社会调查表。

B、调查,包括:人们对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哪些家庭垃圾人们

关注不够;哪些垃圾的回收处理人们认为有必要迫切解决等

C、小组选定本组项目:电池的回收利用;纸张的回收利用;过期药

品的回收处理。

分小组调查:危害,应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完成倡议书、宣传单、扬州回收点分布图(有回收的)、扬州回收

进行计划书等形式的作品。

宣传倡议书、宣传单的发放、作品的展示、优秀作品的投稿等。(过期药品的危害,可以请校医讲座,到各大药店或医院调查等)

○5节约能源,从我做起(2~4课时)

A、参观热电厂,了解扬州供电用电现状,节约用电的意义等。(待定,视对外联系情况)

B、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完成小组作品。

C、校内宣传节电意识。

宣传单、海报、小建议等形式。

○6扬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4~6课时)

A、关注东关街的开发

B、古盐商宅第的开发要避免雷同

C、古遗址的恢复,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游客的欣赏水平,让古文化

一览游客眼底。

D、我为古运河旅游观光出谋划策。

○7扬州文化名城建设之我见

社会调查:私家车数量的变化对扬城交通的新要求。社会观察:我所见的扬城交通。

经济建设

调查扬城人居状况,包括老城区人口构成,最佳人居新建小区入住率等

最佳人居、健康住房的标准

市政管理

特色城市

4、课程形式: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讨论、辩论、小组合作

5、课程评价:多维评价:包括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想结合。评价标准:

1、课内提问,回答问题的次数,纪律遵守情况。

2、课外,社会调查、资料搜集的参与度,工具准备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的团结和谐度。

4、创新意识。

5、小组作品、成果的质量。

6、实施思路:以小组活动为主,结合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辩论的形式开展活

动,带动学生对扬州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思考,并且以建议书、倡议书、地理小报、宣传海报、表演的形式把成型的想法和建议表达出来。

最后,通过投稿、递交相关部门、展览、汇报演出等形式把学生

们的作品向学校和学校展示。提高学生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识,提高学生我是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编写:地理组

5.兰州乡土地理教案 篇五

乡土地理教学概括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应明确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乡土”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乡土地理的教学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本教案主要涉及的是甘肃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

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知识。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象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教学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讲述关于家乡甘肃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采取幻灯片展示,举例法,对比法,讨论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

甘肃的历史,地理,人口,民族,资源,经济,交通等方面的介绍,是学生对家乡甘肃省有大致全面的了解。

一、甘肃概括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32°N~42°N, 92°E~108°E。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毗邻,西北—隅和蒙古国接壤。省境从东南部的泾、渭河平原向河西荒漠内流区斜长绵亘。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万。辖7地区、2自治州、5地级市、8县级市、60县、7自治县。省会兰州市。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二、甘肃历史

甘肃陇中的泾、渭上游诸河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与华夏文化摇篮。省境早属禹域雍、梁之地。春秋战国时,陇中为诸戎所据,河西分由匈奴、月氏、乌孙诸族占领。泾、渭河谷的秦国与羌戎杂居。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灭义渠、狄戎后,在陇中设置陇西郡与北地郡、秦代渭河上游今秦安一带和泾河流域今泾川、宁县等地农业有较大发展,其他地区仍多以经营畜牧业为主。汉武帝时,由陇西、北地二群分置天水、安定、武都三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于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走廊。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又分置金城郡,因而有河西五郡之称,俱属凉州部,后汉亦称凉州,治陇县。西汉时期在河西地区实行军屯和民屯,兴修水利,传入中原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农业和养马业均得到发展,河西遂成为“仓廪丰足,牛马布野”和“民庶殷富”的地区。这一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大量移民,大片草原和森林逐步辟为耕地。

至三国魏时,在陇右分置秦州,故称甘肃为秦凉之地。晋永嘉之乱以后,分为西秦五凉。隋唐以前,兰州曾是中国通向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交通要地。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自长安经省境东部到凉州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其形成和畅通,促进了甘肃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隋统一全国以后,“丝绸之路”又出现商旅不绝的盛况。武威的经济、文化随之发达,并成为国际贸易城市,而敦煌则成为中西交通的门户,经济、文化更趋繁荣昌盛。唐贞观元年(627年)中国划分为十道,省境陇东的泾、宁、庆、陇四州属关内道;陇南的成、文二州属山南道;陇西、河西及甘南均属陇右道,即为甘肃简称“陇右”之始。整个隋唐时期,河西农田水利和屯垦再度兴盛,农业发达,积粮甚多。渭水上游和陇南继续得到开发,森林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历史上陇东曾为重要的牧区,唐以后陇东农业日趋发达。宋初省境属陕西路,后分置秦凤路(1072年),兼属永兴军路;朔方、河西之地皆属西夏。北宋以后,陇东已成为稳定的农耕地区。

元初省境尚属陕西省,1281年分置甘肃行省,省会张掖,领有河西及河湟、宁夏等地,河东大部仍属陕西省。明废甘肃省,属陕西布政使司及陕西行都司(河西),领诸卫所。明代,于庆阳、平凉、巩昌、临洮等老农业区设府,在边陲新农业区设卫,以屯养军,执行安置流民和移民垦种政策。同时,在酒泉、张掖、临泽、山丹等地大兴水利和移民,继续重视河西的开发,促进了甘肃农业的发展。明代以后,随海上交通发展,“丝绸之路”逐步被取代,加之连年战乱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甘肃经济日渐衰落。清代,于甘肃又继续垦荒兴屯,农业人口随之大增。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甘肃领九府,六直隶州。此后,到19世纪70年代,甘肃近代工业开始萌芽,但其发展极其缓慢。清光绪十年(1884),由甘肃分出新疆省。1928年又分出青海、宁夏二省。1954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至1958年,甘、宁二次分省,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年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辖,至1976年上述两旗复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以来,因省境内特有矿产的开采和冶炼而新兴的城市,有白银(铜)、金昌市(镍)、嘉峪关市(钢铁)、玉门市(石油)。

三、甘肃地理

甘肃地处中国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向西部干旱荒漠气候与高寒荒漠气候的过渡带,是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畜牧区的过渡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地质与地貌

省境西南部的祁连山、阿尼玛卿山及西秦岭都是地质构造的活动带,由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生成多种金属矿产。尤其河西走廊矿藏丰富。形成大型的铁、铜、锰、磷、铜、镍等矿藏。在河西走廊中盆地内,多有富集的煤层和石油构造。东北部陇山以东及祁连山以北广阔地面,地表较少起伏,多高原残丘和小平原。

地势地形

甘肃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区。全省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6地形区。地势西南部特高,海拔3000米以上;而东、北、西三面均低于千米。最高峰为甘、青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08米;最低点则在陇南白龙江中游文县罐子沟,海拔仅550米。

山原地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大部、甘南高原及岷迭山原,占全省面积20.2%,海拔高于3000米,中有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现代冰川。高山草甸草原为夏季天然牧场。

中山地段:除上述山原边缘的前山带外,还有分布在河西、陇中、陇南的中等山地,占全省面积20.6%。海拔2000~3000米。大部是天然森林、草场与重要矿藏分布区。

高原、中低山,包括陇中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及河西走廊与北山大部,占全省面积59.2%。海拔低于2000米。土地利用程度高,人口最多。尤以河西绿洲与东部各河谷川台地,为本省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精华之所在。其中东部外流区各河流的中下游谷地,由于纬度和海拔均低,气温高,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宜于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

气候

甘肃深居内陆,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大致由陇南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渐向陇中暖温带半湿润与温带半干旱区,河西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及祁连山地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甘南高寒湿润区过渡。冬春干燥,夏季多雨,冷暖变化大。南部的文县、武都年均温在15℃左右,北部的景泰、金塔在 8℃左右,海拔3000米以上的乌鞘岭低于 0℃。10℃以上活动积温,陇南南端在4500℃以上,陇南北端各河谷及河西走廊西部多在3000℃以上,祁连山区及甘南高原则在2000℃以下,其余部分在2000~3000℃。全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河西日较差达12~16℃。全省最低温-33.7℃与最高温 42.8℃均出现在河西西部。降水的年变化和地区变化更大,年降水量从东南的807.5毫米到西北减为 36.8毫米。省境日最大降水量为25~190毫米。本省光照足,热量大。除陇中南部外,年日照时数达2400小时以上,河西大部逾3200小时。但不同地区每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如河西的大风、沙暴及干热风,陇中的干旱、冰雹、霜冻等常给农业带来危害。

植被与土壤

甘肃植被、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陇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着黄褐土。其中,在徽成盆地以北的中心丘陵地带分布有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陇东黄土高原广大塬区及其边缘台地区,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原,但由于大都已被开发利用,天然植被保存无几,发育黑垆土;陇中地区植被则属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兼有荒漠草原和草原,发育灰钙土,唯兴隆山、马衔山分布有云杉和山杨林等;河西走廊一带多属荒漠和半荒漠,土壤以灰棕荒漠土为主。河西走廊嘉峪关以西植被更为稀疏,土壤多属棕色荒漠土;甘南高原属温带森林草原垂直带向高寒草原过渡带,发育山地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此外,在省境各大河谷平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还发育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在陇东南河谷地带尚有水稻土。北部和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带则有风沙土等。境内有秦岭、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以及兴隆山和马衔山等山体植被、土壤垂直变化则因山地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水文

甘肃河流皆发源于西南山原,呈放射状向西北、东及东南分流,大致以冷龙岭、乌鞘岭至景泰长岭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内流区主要有哈尔腾河、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四水系,均源于祁连山,除前者外,其余三水系均切穿河西走廊南山,流至走廊平地,形成广阔的冲积扇与洪积戈壁滩及其前缘绿洲与盐碱滩。外流区河流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横贯陇中的黄河,由积石峡至黑山峡(省境内长420公里)间,形成一束一放的十大峡谷与九个盆地。峡谷如刘家峡、盐锅峡均为优良坝址;盆地则为重要城镇之所在,如兰州、靖远等。华家岭以南的渭河及陇山以东的泾河两水系,均东流至陕西,汇入黄河。北秦岭为渭河和西汉水的分水岭,也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7.1亿立方米。但地面水地区分布不均,省境黄河流域占全省径流总量62.4%,长江流域占20.3%,而占全省土地面积61.6%的内陆流域仅占17.3%。且季节变化较大,一般6~9月为洪水期,约占年总水量60%,冬春旱季为枯水期,小河多断流。本省河流年输沙总量达6.51亿吨,90%集中于陇中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共有30多条,为本省主要的水利资源,现已发展灌溉地达86.3万多公顷,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4.3%。地下水较丰富,仅主要农牧区即有静储量1.4万亿余立方米,动储量年有68亿多立方米。

四、甘肃省人口与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甘肃省人口密度为55.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1982年的43.08人/平方公里多12.22人,比1990年的49.25人/平方公里多6.05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公里的市(地、州)有临夏州(241.26)、兰州市(232.02)和天水市(223.91);超过100人/平方公里的有平凉市(181.79)和定西地区(138.69);酒泉市最低,为5.13人/平方公里。2004年男性人口1354.43万人,占51.72%,女性人口1264.35万人,占48.28%,性别比为107.12:100。

2000年人口普查时,甘肃省14个市(地、州)登记的人口中,0-4岁的人口为678.35万人,占27%,同199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0.97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1708.19万人,占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56万人,占5%,与1990年相比,比重上升了0.94个百分点。甘肃省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75%。人口在千人以上的16个,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族。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裕固和保安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93.69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91.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8.4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69%。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42.34万人,增长11.8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2.68万人,增长17.59%。

少数民族人口之所以增长快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享受着较宽松的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五、甘肃省的自然资源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黑色金属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六、甘肃省的经济概况 甘肃1949年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人民多从事较原始的农牧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境内石油、煤、铁和多种金属的开采利用,甘肃一跃而为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的省区。农、牧、副、渔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农业

甘肃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草场资源较丰,并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森林,但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农业以旱作为主,全省约有耕地35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耕地中约有75%为旱地,水浇地及水田约占25%。

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小麦、玉米、马铃薯及糜、谷 5种高产抗旱粮食作物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的80%和82%。其中以小麦分布最广,东南部以冬小麦为主,西北部则以春小麦居多。秦岭以北多耐旱的糜子和谷子。陇南则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甘南高原多青稞。

经济作物分布广,品质优。胡麻为重要而广布的油料作物,以兰州附近各县分布最为集中。本省土特产种类繁多,苹果、白兰瓜、黑瓜籽、百合、当归、杏仁、黄花菜等中外闻名。当归、大黄、党参及黄(红)芪、甘草等为传统出口商品。野生栽培药材产量居中国第2位。玫瑰精油年产500千克左右,占全国产量80%以上,远销海外。

全省天然森林面积135.45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约为2.98%,林木总蓄积量为1.608亿立方米。天然森林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和南部山地,白龙江、洮河流域一带为省内木材生产基地。本省主要用材林树种有云杉、冷杉、油松、华山松、落叶松、泡桐、椴桦、青冈及各种杨树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杏、板栗、杜仲、漆树、白蜡、栓皮栎、乌桕、花椒等,大部分布于陇南河谷北亚热带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力营造用材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经济林等。

甘肃草原面积居全国第 5位。全省约有草原面积13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1%。农区还有宜牧的草山和草坡466.7万公顷。草原类型丰富,主要产牦牛、黄牛、犏牛、马、羊等。甘南、河西及陇中北部为省内主要牧场,是中国重要牧区之一。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历来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甘南高原河曲马、欧拉羊为中国有名的优良牲畜品种。

渔业基础较为薄弱。全省虽有淡水水面2.2万公顷,但利用极差,现仅利用部分塘库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农业区

全省大致可分为4大农业区:

① 陇南山地林农区。区内的白龙江、西秦岭、嘉陵江、小陇山等林区天然及次生林分布广,生物资源丰富,并有亚热带经济林、野生珍贵动物和药材等。农作有冬麦、水稻、秋杂粮、玉米,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② 甘南高寒牧农区。海拔3000米以下的谷地可种植耐寒农作物;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为纯牧区,是全省主要牧场。大夏河及白龙江中上游为重要林区,有较丰富的野生珍贵动物及药材。

③ 陇中黄土旱农区。有太子山、马衔山、陇(关)山及子午岭等天然及次生林区。从南至北,由冬麦、玉米、高粱二年三熟逐渐向春麦、夏杂粮、马铃薯、糜谷一年一熟地带和半农半牧区变化。中南部河谷川塬为全省产粮中心;中北部梁峁沟壑,广种薄收,水土流失及旱灾严重。

④ 河西绿洲灌溉农区。祁连山地东段阴坡有以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名贵药材。广大地区为天然牧场及荒漠牧区。绿洲农区为河西地区精华所在,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7%,水浇地面积则约占全省的56%,适宜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发展,每年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甘肃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属春麦夏杂粮、玉米、糜谷一年一熟地带。盛产优质棉花、大麻、甜菜、油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工业

甘肃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仅玉门油矿初具规模,工业基础甚为薄弱。50年代以后,甘肃为中国内地重点建设省区之一,现已建为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省区。工业主要分布于省内各大河谷、重要交通线及主要矿产地。其中,兰州市是甘肃重要的机械、石油、化工及纺织工业基地,天水市也是重要工业城市,为省内机械、电工器材和纺织工业基地。

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其中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械工业等基础较好,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地位重要。其次,有电力、煤炭、钢铁和建材等工业部门。甘肃石油开采较早,石油河中游的玉门(老君庙)油矿是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陇东的庆阳城则为长庆石油产地的中心。炼油工业以兰州最为重要,主要生产多品种、高档的石油产品。化学工业则生产化纤及化肥等产品,所产合成橡胶居全国首位。机械工业主要生产石油化工、矿山勘探及采掘、通用机器等多种工业机械和铁路车辆、汽车修造等交通运输机械以及农业机械等。电力工业以兰州及其附近地区规模为较大,兰州西固热电站与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八盘峡3座大型水电站组成了兰州电力网。钢铁工业主要有酒泉钢铁联合企业,生产钢铁、焦炭等产品,采煤工业较大的有窑街、靖远、阿干镇和华亭等煤矿。省境有色金属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色金属矿藏达60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有9处。矿藏中的镍、钴等13种金属的储量居中国首位。1990年10种主要有色金属共生产25万多吨,居中国第3位。其中氯化稀土元素综合生产能力居世界第3位。白银(铜、铅、锌、铝)、金川(镍、铜、钴及铂族元素)、靖远(稀土)、西成(矿产品)为本省四大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轻工业以食品和纺织为主,其他有制革、医药、造纸等。其中,食品工业中以粮油加工分布最为普遍。纺织工业有毛纺、棉纺和化学纤维纺织等。所产毛毯、地毯等产品远销国外。传统手工艺品以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和甘肃洮砚等著名。

七、甘肃省的交通状况

交通甘肃近代交通落后,与东部各省联系甚为不便。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现代化陆、空交通网。

铁路运输主要有天兰、兰新、包兰、兰青等4条干线和甘(塘)武(威)、宝(鸡)成(都)线、兰(州)长(征)线、兰州—小川线,以及兰州、金昌、嘉峪关、玉门等市郊支线,联系着省内重要城市及邻近省区,组成本省交通运输网的骨干。兰州已成为中国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1990年又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伸长式铁路枢纽。

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万多公里,省境县市和98.5%的乡通汽车。主要公路有西(安)兰(州)、甘(肃)新(疆)、兰(州)青(海)、华(家岭)双(石铺)、兰(州)郎(木寺)等干线,分别与陕、新、宁、青、川等省区相联。③航空运输亦以兰州为中心,有通往北京、成都、上海、乌鲁木齐、西宁、广州等大城市的航线,还有通往省内的酒泉、敦煌、庆阳、天水等地的班机。

八、甘肃省的旅游资源

石窟类: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泾川王母宫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拉稍寺石窟、大象山石窟、金塔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东晋)、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云崖寺石窟。

文化遗址类:秦安大地湾遗址、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敦煌河仓城、锁阳城故址、阳关故址、甘南夏河八角城、马家窑遣址、沙州故城遗址、居延遗址、悬泉置遗址、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战国秦长城遗址、黑山岩画、罕古城、永昌骊怀古城、成县西峡颂。

古建筑类:白塔、嘉峪关城楼、秦安泰山庙、夏河拉卜楞寺、天水伏羲庙、镇远楼、张掖大佛寺、张掖木塔寺、贡唐宝塔、海藏寺、武威罗什寺塔、米拉日巴佛楼阁、武威文庙、宝塔、崇信龙泉寺、兰州黄河铁桥、陇西威远楼、李家龙宫遗址·陇西堂、鲁土司衙门、渭源灞陵桥、保昌楼、白马塔、成县杜甫草堂、文峰塔、汉长城、天水仙人崖、东宫馆、玉泉观、崇信龙泉寺、礼县祁山堡、酒泉钟鼓楼、临夏红园、南郭寺、秦安兴国寺、雷音寺、三危圣境。

九、甘肃省风土人情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裕固族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名称,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新娘进入大帐房后,先献哈达给设于房内正上方的佛龛,新郎新娘磕头,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仪式完毕后,新娘返回小帐房,揭去头帕,新娘的父亲和户族中的人向男方的亲家和邻居致意请求对女儿多加关照。随后将陪嫁的物品摆到大帐房中供客人鉴赏,接着就是盛大的宴请。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鱼等。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户族辈份严格,晚辈禁叫长辈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点格尔汗”是古萨满族信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

兰州皮筏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载,“用皮牛为船以渡”;白居易在《长庆集》中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宋史》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可见,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兰州何时流行皮筏,因缺乏史载而难以确定。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不过只要你愿意,也可不妨一试。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乘坐皮筏将是一种平生难忘的奇特经历。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本世纪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兰州前往内蒙古采访的乐趣和见闻。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祖居兰州市金城路163号的李德明老人便是一个放筏人,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兴致,一番讨价还价后,便可乘皮筏在黄河急流中一游,不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个影,别有情趣,也不虚了兰州之行。

兰州太平鼓

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

一队80多名壮年男子,头戴英雄巾,身穿皂隶服,腰系红丝带,脚登麻窝鞋,个个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队列中,我还发现竟有一名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硬要一起参加表演,小人儿肩背一个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表演开始,鼓手在领队的一声号令下,击锣伴奏,一时间,鼓声咚咚,黄土腾腾,龙腾虎跃,地动山摇。队列不断变幻,一会儿“两军对垒”、“金龙咬尾”、“双重突围”;一会儿“车轮施战”、“跳打”、“蹲打”、“翻身打”、“举打”;一边擂鼓,一边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那强大的阵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两军对峙作战时的场面;气势粗犷,又显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充满勇猛的阳刚之气,令观赏者无不为之振奋鼓舞。兰州的太平鼓,无论是鼓的结构还是表演的方式,都和河北、东北一带的秧歌鼓截然不同。外形上,兰州的太平鼓是圆筒形,而不是大蒲扇形,另外,兰州太平鼓个大,鼓身高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双面蒙皮,鼓帮外表深红色或黑色。太平鼓还有一奇,背带较长,可挎在肩上,让鼓垂于人的膝盖下,便于击打又可任意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兰州打太平鼓的习俗据考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传说明朝初年,徐达、冯胜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一举收复了兰州。但据守在永登的元军仍负隅顽抗,一时难以攻下。不久逢元宵节,徐达想了个计策,命令部队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把兵器藏入鼓中,然后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永登城池。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徐达这次战役的胜利,把这种鼓取名为“太平鼓”。从此,兰州的太平鼓逐渐演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成为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而广为流传。

陇剧

6.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篇六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关键词:乡土地理 就近取材 贴近生活 兴趣点

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

引导语: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具体要求和课时安排,为了更有效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有必要参透乡土地理。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系统的获得地理知识,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初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如何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年乡土地理的教学,我觉得应该讲究三点策略:距离学校和学生住址越近的地理事物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学生越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

学生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这样一个圈子内进行。如果让他们调查、分析、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肯定要比他们学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容易接受。我选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据首先选取离学校最近的,然后根据需要由近及远。在学习家乡畜牧业特点时,我们选择了离学校只有一公里的一个养鸡场去参观,了解这个养鸡场的生产情况,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内容,再分析家乡畜牧业特点,然后与其它地区畜牧业比较,找出家乡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探究家乡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贴近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乡土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我们家乡的地形和气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就要让学生理清,知其所以然。石林县属于云贵高原,有山地,也有山间坝子,气候主要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也有高原山地气候。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经常受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是学生生活能够体验到的。如果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气候特点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会调动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主动性,就会把生活实践和理论依据联系起来。如果能引导他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应如何适应并因势利导来发展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就更有教育意义了。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享受中学习受益。多数学生都喜欢旅游,远处去不了,我们就找近处的旅游景点,双休日带他们去看一看。发动学生搜集近处旅游景点资料,分析这些景点的特点。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为此必须利用乡土地理内容阐述说明,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比如在讲到旅游的时候,我们分析旅游资源种类及价值,旅游业的发展的时候,就可以以我们石林为例,对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展开,石林旅游资源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有山有水,比如圭山、长湖,有大叠水瀑布,还有彝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价值也极高,有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也可以分析石林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在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候可以从旅游资源本身,基础实施,品牌影响力,距昆明的距离,环境等方面分析石林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石林旅游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工业布局在城市区位中是否合理时,我们就可以用石林天合烟叶复烤厂的位置来分析,考虑我们石林的风向对城市的 2 影响,可以研究废水的去向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

三、用身边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情动心,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都不可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石林夏天和冬天天亮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新闻和地理现象,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心人,避免培养出新一代的书呆子。

四、课外有目的的让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去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7.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篇七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 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 ”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 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 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 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 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 ,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 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地理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及专题学习板报。二是组织部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8.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篇八

【关键词】:普陀宗乘之庙 巩固边疆 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2010年起,我校开设了校本课,校本教材是我们课题组老师结合承德地方特色编写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于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身为承德人,怎样更好地了解承德、爱我承德、建设承德,成为承德地方文化的学习者、弘扬者、建设者,是我们设立、编写、上好校本课程的宗旨。但校本课不应是单纯的讲授模式,应充分利用承德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于是,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结合承德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展开了“游普陀宗乘之庙,了解清朝统治者融合少数民族关系和治国的政治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2014年春,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管理处开始办理景区游览通票,包括避暑山庄、普宁寺、棒槌山、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3月的一天,初二.一班的安向欣同学办了通票,在父母的陪伴下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回来之后,她兴致勃勃地跟同学们说自己生在承德、长在承德,却还是第一次游普陀宗乘之庙,置身其中犹如进入西藏,看到的都是藏式建筑风格。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1、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承德花巨资建普陀宗乘之庙,而不在北京建?2、普陀宗乘之庙为什么是藏式建筑风格?

她的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好奇,“是啊,北京是清朝政治中心,为什么不在北京建而在承德建呢?!”我抓住这个契机进行点拨指导: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即吉祥的普陀山。西藏佛教徒认为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称为“布拉达宫”。我们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你们看过电影《东归英雄传》吗?电影中所展现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历史与我们的普陀宗乘之庙有着密切关联,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是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乾隆皇帝收到的一份厚重贺礼。那好,我们就以普陀宗乘之庙为主题,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课,课题就确定为:游普陀宗乘之庙,了解清朝统治者融合少数民族关系和治国的政治艺术!我对同学们有两个建议:1、看电影《东归英雄传》,了解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历史;2、办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景区游览通票,到普陀宗乘之庙去看一看,亲自感受一下藏式佛教建筑的特点,了解清政府是通过哪些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回来交流感想。

活动主题确定之后,同学们经民主选举确定了组长和副组长,在两位组长的号召下,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关于活动计划的讨论,经讨论,他们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

(1)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采访导游、问家长和老师等形式,明确研究内容;

(2)看电影《东归英雄传》;

(3)亲自到普陀宗乘之庙参观,进一步搜集图片资料;

(4)将上述三个阶段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以知识抢答、图片展览、制作网页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根据制定的计划,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研究的问题,组长做了记录。问题主要有:

①“普陀宗乘之庙”名称的含义;

②“普陀宗乘之庙”的历史背景

③“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筑特色

④土尔扈特部东归与普陀宗乘之庙

⑤仔细参观五塔门、琉璃牌坊、大红台,根据其建筑特色了解佛学文化,了解清朝统治者融合少数民族关系和治国的政治艺术;

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于2014年4月5日到普陀宗乘之庙实地参观,搜集图片资料。经过两周的时间,同学们完成了普陀宗乘之庙图片展、“你了解普陀宗乘之庙吗?”知识抢答问卷制作、制作“普陀宗乘之庙,承德的骄傲”专题网页等制作活动并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成果展示。

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校本教材为依托,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改以往传统课以“老师为主”的局面,变成以“学生为主”,老师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自由结组、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创设活动形式展示活动成果。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同学们始终积极地参与,非常开心地、认真负责地在研究,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协调、合作、顾全大局、制作抢答问卷、制作网页等,比单纯由老师讲授学到的知识要丰富、记忆要深刻,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家乡——承德,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也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学习。

附:普陀宗乘之庙知识问答(部分)

1、普陀宗乘是藏语( )的音译,是指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汉意为( )。

2、小布达拉宫是乾隆皇帝修建的皇家庙宇,是为了迎接乾隆皇帝( )大寿(1770年)和第二年(1771年)皇太后钮钴禄氏( )十大寿修建的,当时青海、西藏、蒙古、新疆王公贵族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皇帝修建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有( )的政治目的。而在此庙落成之际,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万里归来的( )部首领( )赶到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所以此庙也成了( )回归祖国的纪念碑。

3、( )是一道等级分割线,在职官员到了琉璃牌坊就要止步,少数的王公贵族却可以登红台参拜,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可见皇帝修建外八庙不只是为信徒礼佛参拜服务的,更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9.黑龙江乡土地理课件 篇九

省城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小莫斯科”、“北方小上海”、“冰城”之美誉

(1)山脉a 小兴安岭 b大兴安岭 (2)全国最大的油田城市② 大庆 。 (3)商品粮基地D 三江平原 (4)邻国:A 俄罗斯

邻省:B 内蒙古自治区 C 吉林省 黑龙江乡土地理

一.读黑龙江省示意图

省城哈尔滨素有“ ”、“ ”、“ ”、“冰城”之美誉

(1)山脉a b

(2)全国最大的油田城市② 。 (3)商品粮基地D (4)邻国:A

邻省:B C

(5)河流:E 黑龙江 F 松花江 K 乌苏里江

(6)黑龙江最大港口城市①是 哈尔滨 ,第二大港口城市④佳木斯 ,林都⑥ 伊春,鹤城③ 齐齐哈尔 ,石油城②大庆,我们生活在⑤鹤岗地区。 (7)煤城:⑤鹤岗⑦双鸭山⑧七台河⑨鸡西

二、填空题

1该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2、在干湿区划分中,黑龙江省大部属于湿润地区。黑龙江省被誉为“北国粮仓” 3、4、黑龙江省航运最繁忙的河流是松花江 5、“天然火山博物馆”

67首位的有石油、石墨。中国的“北极村”是黑龙江省的漠河。 8 9 10 11 1213

14江省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大林河源头以西。

15 之称的城市是 伊春 ,黑龙江省的“鹤城”是齐齐哈尔,那有扎龙自然保护区,石油城“大庆”。 16海拔1690米,大兴安岭的最高峰大白山 海拔1529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61米,黑龙江省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17松花江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哈尔滨

18、镜泊湖、五大连池、萝北县名山、大庆石油博物馆、兴凯湖等

(5)河流:E F K (6)黑龙江最大港口城市①是 ,第二大港口城市

④ ,林都⑥ ,鹤城③ ,石油城② ,我们生活在⑤ 地区。

(7)煤城:⑤ ⑦

⑧ ⑨

二、填空题

1、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是该平原是我国平原的组成部分

2区划分中,黑龙江省大部属于 地区。 被誉为“北国粮仓”

3、冬季影响黑龙江省气温的主导因素是 4、黑龙江省最大河流是黑龙江省航运最繁忙的河流是

5、黑龙江省的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6、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7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 、。中国的“北极村”是黑龙江省的 。 8、9、

10、新中国初期,黑龙江省只有五个城市。 11、黑龙江省修筑最早的铁路线有 12、黑龙江省有

13、黑龙江省南邻 14、黑龙江省的最北端在龙江省最东端在 和 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 源头以西。 15、位于中国最北端,且纬度最高的省份是 之称的城市是 ,黑龙江省的“鹤城”是 ,那有 自然保护区,石油城“ ”。 16、黑龙江省最大油田是1690米,大兴安岭的最高峰 海拔1529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61米,黑龙江省地形以 、

17、黑龙江上的对俄贸易口岸城市是是 ,松花江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是

18、黑龙江的旅游景点:

一.读甲、乙两工业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基地:甲 辽中南 工业基地,乙 沪宁杭 工业基地。

(2)水域:A 渤海 ,B 黄海 , (4分) (3)工业城市:a 沈阳 ,b 大连 ,c 南京 ,d 上海 e 杭州

(4)铁路线:①京哈线②哈大线③京沪线④沪杭线 (5)矿产地⑤抚顺煤矿⑥阜新煤矿⑦本溪铁矿⑧鞍山铁矿

(6)a城市一批钢材运往c城市,请选择一条便捷的铁路运输路线。 京哈线—京沪线 (7)试分析甲、乙两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有何差异?

甲工业基地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乙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是建立在 广大的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基础之上的。

(8)我国工业分布不均,从整体看呈现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二.中国节水标志

1.“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2.节水、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农业用水——废弃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推广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使用农药、化肥。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消耗用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三.长江沿江地带工业:① 四个工业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 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

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生态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了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3)沿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酸雨区广布: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酸雨区,其中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大、强度最高的酸雨区。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4)治理长江: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四.1.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 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 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 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异: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 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地理优势,发展 贸易导向型 产业 内地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国防 军工 有密切联系的产业

五.中东输油路线 : 为日本输油: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日本 为西欧美国输油: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运油量最大)

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最近航线)

⑴秦岭淮河一线特殊地理意义:1.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2.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3.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4.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5.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6.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8.水稻、小麦主产区分界线9.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10.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1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上一篇:文艺伤感优美语句下一篇:青春梦想励志的演讲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