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2024-12-06

周敦颐(精选5篇)

1.周敦颐 篇一

周敦颐思想简论

古国网 作者:任守愈

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二程是他的学生,他开启了宋明理学。这一点,现在也有人表示怀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人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

《太极图》源于道教,周敦颐将其融入《易传》之中,写出了《太极图说》。在《太极图说》中将《易传》的天地人三方面,演化为天地人三极。对于《太极图说》中的首句现在还有很大的分歧,其中以朱熹和杨方两个为代表。朱熹《濂溪传》中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杨方九江本《周子全书》中为“无极而生太极”。但是在《太极图解》和《近思录》中为“无极而太极”。当时胡广仲、张颉⒙雷媲与朱熹讨论《太极解义》,就没有提到“无极而太极”有误。所以我认为“无极而太极”也便是《太极图说》的首句。

“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什么哪?《易传系辞上》中说的明白,八卦生四象,四象声两仪,两仪生太极。《老子》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这样的“太极”我认为是一个无穷的,不变的,如同朱熹说的“理”。由于它的动静变化而引起世间万物的.变化,物物都有太极之理。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矣。”(《正蒙太和》)有一点与这个相似,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但是太极是不会聚散的,而是动静变化。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静极复动,说明太极是运动着的,由于这个变化使得五行变化。五行由阴阳变化而生,《太极图说》中讲:“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实际上就是说这个道理,太极和无极有什么关系哪?可以这样说“太极”还是有形的,而“无极”是无形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但是在逻辑上是有先后的。阴阳动静变化的不同,使得生成的五行也不同,所以说:“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太极图说》)“阴阳接而万物生”,阴阳组合的比例不同,使得五行运行而生成的四时和万物不同。怎样才能生成四时等周敦颐没有说明,只是讲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上)

在万物中,人最有灵气。周敦颐认为:“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物出矣。”(同上)形体生成之后,人所赋有的精神也就有了,五行既成感天地之气,便使人也有善意的本性,万物也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周敦颐继承了《周易》里面圣人学说,认为圣人行仁义中正之道,是上承天地之义,所以圣人主静也形成了一极就是人极这里也要顺便说一句就是这个主静。周敦颐讲阴阳动静,这个动和静,他认为是先有静,而后有动的,静极生动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就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同上)

这就是说圣人和天地的意愿相同,天地万物的变化运行都是“天”所定的,上次我在解释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说,孔子认为的“天”有两种,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之天。这里的这个“天”就是主宰之天,只有圣人与他相感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同上)就是这个道理。在心性论上,周敦颐强调,无欲主静。“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焉。”(《通书》)周敦颐用“无妄卦”中的含义说,“无欲主静”去其祸的道理。程颐说,在周敦颐门下学习,要求寻孔颜乐处,就是要注意从“乐”中来,怎么样达到“乐”,就是“无欲主静”。

返回来说,周敦颐的“主静”,理学家都重视“静中体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太极图说》)就是要去杂念,依中正仁义来上体天心,在静中修性,故又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这说明圣人还是可以学的,与孔子主张无异,但是他强调要在“静中体验”,“无欲故静”。理学家和其他儒家一样,其根本主张就是如何成为圣人,故又称为“圣人之学”。成圣人之后,可以教化民众,进入到大同世界,故而他们总是修己安人的。周敦颐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将这个“静”,转化为“纯一”,也就是“无”,这个“无”也不是纯佛道的“无”,主要是“无欲”,无我生来的杂念,清除杂念,追求纯粹的东西。于是这个静成了内心的标准,而动则是外界的,表现为公而无么。这里就要说到周敦颐所讲的一个“诚”字了。

周敦颐从《易》说诚,从诚之源,诚之立,诚之正,诚之用和诚之位五个方面来谈。他在《通书》中系统地说到这个问题,认为万物本来由天而生,万物的真实无妄源于天的真实无妄;天道生生不息,万物各有其性命之正,所以是纯粹至善的,于是他便是如此(可见其是主张性善论的);引《系辞》说用,诚体是静是明,诚用是动是行,能通敢天下事物,具有感之作用;最后说明成圣贤以诚为基,注重道德修养。 另外,周敦颐也提出“几”、“德”、“无为”、“神”等概念,实际也便是由“诚”这个概念而来的,“无极而太极”,“无欲故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到二程、张载、朱熹等后世理学家。

2.周敦颐:倾一生,爱一莲 篇二

品性高洁“化”为莲

周敦颐出生在广西桂岭县衙,他与莲花的缘分在出生前就已经注定。据当地史书记载,周敦颐出生前的那个冬天,县衙南侧枯败的荷塘竟然开出朵朵白莲,经冬不败。

14岁那年,周敦颐因家庭变故而北上投靠舅父,离开了桂岭那片朝夕相处的荷塘。可莲花圣洁大度的品质却深深印刻在少年周敦颐的身上。此后数十年间,无论求学、为官,每到一处,周敦颐都会在府邸旁挖池筑塘,栽种莲花,为的是找回心中的宁静,也意在以莲警醒自己媚而不骄。

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法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品性。荷塘与莲花,对于周敦颐而言,便如此。长达数十年与莲对话,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认为周敦颐浸染了莲的品性,“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晚年,周敦颐辞官还乡,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书院内建造爱莲堂,并造莲池。总结自己一生的荣辱功过与立人处事之风,周敦颐写就了名垂千古的《爱莲说》。

【妙手点拨】托物言志。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借物之高洁喻己之品性。周敦颐一生与莲相伴,晚年挥就《爱莲说》,将自己视为莲之化身。乱世中,物既可以为自己寻得安心之所,亦可借物讽世。

【素材延伸】托物言志 品性高洁 胸怀洒落 洁身自好

为官清廉立标杆

周敦颐一生官位不高,但所到之处,深得民望,也颇有政绩。被康熙称赞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在总结他为官生涯时不由得发出“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的赞叹。

《宋史》有记载,南安狱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众莫敢抗,先生力争,王不听,乃置手归,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官高一级的转运使王逵被周敦颐的愤怒镇住了。冷静之后王逵重新审阅案情,更改判决,并向皇帝举荐周敦颐。

很多时候政治能把人的私欲挑到最高,也能把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但在周敦颐的仕宦生涯中只证明了后半句。

在知洪州南昌县的任上,周敦颐大病一场,甚至假死过去,好友潘兴嗣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家产,衣服杂物不足一箱。虽然周敦颐昏死一天一夜后苏醒过来,但为官数年的他,竟然如此清贫,连好友都不敢相信。

有人说周敦颐是为了在官场落得好名声故意如此,但他毫不在意,曾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妙手点拨】清廉、为民本是为官之本意,但在封建社会险恶和污浊的政坛中,能以清廉为最高政治追求的人实在不多。周敦颐淡泊名利,造福民众,以自己的俸禄救济乡里,这样的为官之道为后世立下清廉标杆。

【素材延伸】清廉 淡泊名利 不畏权贵 刚正不阿

“有宋理学之宗祖”

“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周敦颐出生的那个年代,儒学已经逐渐式微。时代需要学术领军人物的出现,拨乱反正,为后世封建统治重新建立一套政治理论。周敦颐便是中国文化这一次选择的结果。他凭借青年时期饱读经史,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教学说的精华,提出“无极而太极”,建立一套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道德修养论,进而引申出政事法天的政治思想主张,使治国理民的基本原则与宇宙生成的基本规律融为一体。

万马齐喑的年代,一个集众家之所长的新派学说理应得到学子士人的认可,但周敦颐并没有那么幸运,生前,他的学说并未擂响那面闲置已久的时代之鼓。“濂溪在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骨,无有知其学者。”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探究周子理学源起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大儒就是这样,只要有一次机会,他就爆发出改变世界的能量。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敦颐与时任南安通判的程太中相识,交谈中程太中十分认可并推崇他的学术观点,遂将二子——程颐、程颢送至周敦颐门下悉心求教。周敦颐将自己学说倾囊相授,二程日后也成了著名的理学家。回忆起自己的学术起源,程颐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圣王之道。

正是由于二程的继承和发扬,周敦颐的名声才逐渐显扬。人们将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清康熙帝甚至将其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

【妙手点拨】学习前世之说,但又不囿于古人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周敦颐不畏学术权威,潜心向学,以时下社会现实为指南,借道家之长,兴理学之说。

【素材延伸】为学之道 学之境界 学者风骨

3.周敦颐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篇三

周秋光

今年是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近期,全国各地举行了一些纪念周子诞辰1000周年的活动及相关学术研讨活动,我觉得很有必要,也颇具现实意义。周敦颐是北宋时期道州营道(今湖南永州道县)人,他生于1017年,15岁以前在家乡濂溪故里度过。从1040年23岁以后陆续地做到了州县一级的官吏,长达32年之久。周敦颐官虽做得不大,却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有历史地位和影响的湖南人。

周敦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周敦颐的地位和影响有三点:第一,他是中国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他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他对于理学的贡献表现在:一是开放的经典诠释态度。即将传统的汉唐笺注经学改造成为以哲学思辨为主的“心性之学”、形上之学,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从而使儒学焕发生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生命化儒学的精神取向。即将传统儒学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使自身的生命存在与儒学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三是融摄佛道的学术视野。即以立足于儒家的“仁义礼乐”来融摄佛道的精神境界。

第二,他也是湖南千年湘学的宗主。他是出生在湖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是在屈原之后、王夫之之前的湖南本土人杰中的佼佼者。他的理学思想代表了湖湘文化在中古以后发展的高度。他对于湖南的贡献和影响:一是使得湖南在全国开始有了地位。湖南在唐代在全国尚居于落后状态,在中原人的眼里,还是一个未完全汉化的地方。同时这里“炎热”“卑湿”“风俗夷僚”“蛮越杂处”,当时普遍被视为安置贬官谪吏的去处。如王昌龄、刘禹锡、褚遂良、张说、元结等人都是被贬来到湖南的。直到宋代,因为他著述了《太极图说》和《通书》,开创了宋明理学,才改变中原人对湖南的观感。二是他所开创的理学,在湖南有着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最先把他的理学在湖南传承并创立湖湘学派的是南宋时从福建迁居入湖南的胡安国与胡宏父子。之后有张栻、朱熹、王夫之都在传承与发展他的学说。在王夫之之后又有陶澍、魏源、曾国藩、郭嵩焘、曾纪泽、谭嗣同等人。其传承与发展可谓千年一脉,不曾中断。

第三,他的影响及于东亚一些国家,被这些国家誉为“亚圣”。正因为周敦颐有如此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所以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中国思想家湖南籍的6人(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李达、翦伯赞、吕振羽)中,第一个便是周敦颐,第二个是王夫之。

周敦颐的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在《太极图说》中,他认为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而其源都是太极,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生生过程相同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便为他的诚的理论奠定了宇宙论的基础。“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人的伦理道德。周敦颐如此推重“诚”,就是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他发挥了《中庸》关于“诚”的思想,从宇宙论进而推演出人道观,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二、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周敦颐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十分重视儒学经典,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反复阐述,在《通书》中“诚”字的出现就高达20次之多。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讲学,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修圣德,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修而万民感化。重师道。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从善而不为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师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二是刑治。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体现在他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在周敦颐看来,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他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千年之后追怀周敦颐的价值和意义

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来自域外佛教文化的巨大挑战,两种文化碰撞的本质实际是宗教信仰与意义信仰的较量。周敦颐所极力主张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意义信仰。意义信仰就是对于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追寻。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人为天地之灵秀”,它排除了以宗教方式解决人的生死问题的途径,也提醒人们不要将人格降低到缺乏自我意识的水平。强调人要不断地修养自己,有所作为。他的这种重建意义信仰的生命化儒学的价值取向非常了不起。为了重建意义信仰,他努力为学钻研、开拓创新,写出了《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著述,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规模,助推儒学走出困境、第二次转型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之中所付出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精神、毅力和效果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

二、周敦颐诚学思想中的“立人极”,对于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迪作用。所谓“立人极”就是要做到 “中正仁义”这四个字:“中”就是要“惟中贵和”“尚中贵和”,就是要人们友善相处,共同维护和建设好所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正”就是“清正廉洁”“扶正祛邪”“出淤泥而不染”,他比较莲(君子)、菊(隐逸)、牡丹(富贵)三者之间的取舍,认为隐逸不可取,富贵不足道,只有清廉、高洁、正直、有为,才是士人的理想取径。这种寓意和提倡是为官者所应有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守住的道德底线。“仁”就是要“以仁育万物”“爱人”“以民为本”,这是为政者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就是讲的“立人之道”,要求为人者必须注重品性修养,是加强主体人格自我完善、实现人自身(身与心)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4.道县敦颐学校创国卫整改报告 篇四

创卫办:

2017年9月13日县创卫督导组的各位领导亲临我校进行创建卫生县城专项检查。对我校的基本情况及现场情况做了详细的检查工作,给我校提出很多的宝贵意见及发现我校现场有许多不足之处,我院将针对督导组提出的问题积极配合做如下整改:

1、个别地方存在有杂草、下水管漏赃物等卫生死角

整改措施: 已要求清洁工做全校卫生大清扫,特别针对卫生死角做了全面仔细的检查和清理。

下水管整改后

杂草整改后

2、垃圾桶无盖

整改措施: 已要求全校所有垃圾桶全部换有桶盖新桶。

整改后垃圾桶

3、校园内车辆停放不整齐

整改措施: 门卫负责指挥车辆按规划泊车位停放,经常巡视车场并确使各停车位正常使用,维持停车秩序,保证车辆停放安全。

车辆整改后停放

4、教学楼墙壁存在垃圾文化、蜘蛛网 整改措施:对整栋教学楼全部重新粉刷。

整改后教学楼墙壁

5、食堂排水沟堵塞、餐桌有灰尘

整改措施:已整改疏通、食堂工作人员每天三擦。

整改后食堂

鉴于这些问题对督导组的领导们带来的不便,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也万分感谢各位领导为我校的发展提出了如此宝贵的意见,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与指导,谢谢!

5.周敦颐 篇五

莲花作为一种长于淤泥之中而本身洁净的植物,由于其自身特有的性质,而被周敦颐所推崇,其推崇的原因在于他以莲花比喻人的心性本净无染,故为善;以淤泥比喻世间功利物欲,故为恶。《礼记·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一段话常为宋明理学家所引称,在论述人生修养时揭示清静本性与物欲之间相对峙的问题。同样在周敦颐的修养论中,他将修养的层次分为圣、贤、士,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而“圣”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就应像莲花那样,长于淤泥之中,但心性仍不为之污染,这种境界是人人可以学而至之的境界,但唯有通过“无欲”“主静”的修养方能成就。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亭说》)

“或问:‘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

这里寡欲即节欲,灭人欲、存天理是儒家的人生价值理论的一贯主张,要成就圣人君子的人格,节欲、寡欲是必要的,周敦颐却认为仅仅是节欲与寡欲还不够,只有通过寡欲“以至于无”,并达到“一者,无欲也”的境界,才是圣人君子。在周敦颐看来,为圣之道以无欲为要,所谓无欲也就是静,心有欲则动而不静,心无欲则心虚自能静,于是由静生明,由明生通,这样就会做到公正、博爱。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之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莫不有欲,然有可欲有不可欲。其可欲者,即善也。儒家的传统人生价值理论是寡欲,而周敦颐却倡导无欲,我认为此间并无矛盾冲突,无欲并非是自我克制,去除自身欲望,而是从更高层次去审视欲望,彻底摒除任何关于欲望之理念,回复清净本性,固守真心,达到物我两忘、大顺大化的境界,最终实现“无欲”。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太极图说》)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通书》)

由于心之动静关系到“天理”“人欲”的此消彼长,因此这里周敦颐将静心作为心性修养的要务。人心是活的,常感于物而动,静心并非易事,程颢根据周敦颐“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的说法认为静心并非指心不应物,而是指心能超越动静而无将迎,无内外,保持心体大公无私的本然状态不变,即可廓然大公,心善万物和情顺万事,静不流于空寂,动不因物欲丧心病狂,以至于能“动亦定,静亦定”,从而超凡入圣。

以“无欲”为明觉本心的方法实现“主静”,就修养功夫而言,与佛教禅宗的止观定慧并无不同,只是在目的上有所区别。“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与最终实现自身的欲求并无矛盾,诸葛孔明言“淡泊明志”,周敦颐教人“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淡而不伤”,心之不淡多欲就不能明明德于天下,淡则欲心平,心平则气和,其所志所欲终得以达。周敦颐又言“和则释心躁”,诸葛孔明言“宁静致远”,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也是唯有静心可达。

反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现象,大学亦是如此,知识青年所谈皆功利,未曾静心钻研一门学问,即先问:“此学何用?能助我日后升官发财否?”仿若除却功名利禄,人生其余尽属可鄙可弃,殊不知功名利禄岂是求之欲之即可得乎?人唯有安其心,静其心,排除一切物欲干扰,完善于人格,潜心于学问,则毕生可乐,而功名利禄之事亦不期而至,不召自来,此之谓静有动,动有静,即是一神妙也。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清]黄宗羲等撰.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钱穆著.宋代理学三书随劄[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周敦颐】推荐阅读:

上一篇: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下一篇:开心的一天初中日记5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