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诚信回归

2024-06-16

让诚信回归(精选14篇)

1.让诚信回归 篇一

会销人网

中国保健品会议营销行业第一资讯平台,更多内容请浏览会销人网!

会销,回归诚信

按语:张悟本、李一事件发生后,个人诚信、行业诚信再次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由此联想到多年来保健品行业时有发生的一些利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于是特学此文,期望同仁共勉。

“保健品信誉江河日下,老百姓对从事保健品行业工作的人都产生了反感情绪,会销是越来越难做啦!”

“某些人认为搞会销的人素质低,没品位。你说咱一不偷二不抢,为啥被人看不起呢?”

“老是被人另眼相看,不想再搞会销啦。

“有人问我做什么工作,都不好意思说咱搞保健品会销。” ……

前段时间和几个同行好友吃饭,席间大家聊到会销时好友们颇多感慨,言语间流露出淡出江湖逃离会销的伤感。虽说只是几个人的牢骚,未必具有代表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保健行业,特别是会销层面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啊,咱明明是为老百姓送健康送快乐的“天使”却不被大家认可,辛辛苦苦工作却换不来掌声和欢呼,反而招来厌恶反感。悲哀,实在是悲哀!

如何找回诚信呢?就会销而言,我觉得老百姓并非反感会销这种形式,也并非反感从事会销工作者,而是反感会销过程中的不诚信等行为。诚信来自天生,更来自后天修炼。既然这样,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诚信行为来建立诚信,用实际行动证明诚信。

重庆某会销商自2009年后改变了会销的形式和内涵,陆续推出老年棋牌赛、摄影活动、书法国画交流等,尽可能让活动参与者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接纳公司推广的服务和产品。我非常赞同该会销商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客户不再满足于物质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追求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质量,粗制滥造的会销活动已经不能吸引客户注意,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搞会销,既要做到活动内容实实在在,让参会者从中得到实惠,还要在形式方面推陈出新,丰富多彩。

会销人网

中国保健品会议营销行业第一资讯平台,更多内容请浏览会销人网!

与重庆会销商一样,昆明会销商张老板也在这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张老板举办过几场中医中药文化宣传活动也比较成功,主要是让参加活动的人更加清楚的了解祖国传统中医文化,了解更多的中药知识,了解更多的产品研制过程……

其实张老板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客户增长知识,更让客户放心产品。张老板说:“我对员工要求很严格,首要一点就是诚信服务,一是一,二是二,做的不好该罚的罚,做的好的该奖的奖。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从不搞那些坑蒙拐骗的事情。虽说现在的客户并不能算很多,但都很“铁杆”,只要有新产品出来老客户都愿意尝试愿意购买。好多老客户还给我们介绍新客户呢!” 据张老板说他们每年营业额有2000多万,计划再上些新产品新项目,增加队伍,逐步扩大规模,并计划与某研究所合作,走自己开发新产品路线,逐步从产品代理、产品贴牌向自主研发生产过渡。

有人说,这不就是文化营销吗?对。只是这里的文化营销更注重对中医中药、保健养生文化的传输和宣扬,让客户真正感受到我们是健康和快乐的天使,而不是一味地挂着文化的牌子推销产品。

其实,除了文化营销,我们还可以放开思想,放宽视野,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更多富有创新的营销模式,不断丰富会销内容、形式,提升会销品质,与客户、准客户、潜在客户建立更长久更稳固更密切的关系。

示例一,植入式会销形式。植入式会销注重融入性,即把你的服务融入客户,与客户溶为一体。

假设客户是未婚年轻女性,通过你的优质服务实现了为其日常保健、婚前调理、孕期保养、产后调养、及其子女、全家健康等全程化、系列化的服务,如同给客户植入了服务芯片,客户有需要就会立刻激活,立刻启动服务程序,立刻满足客户需求。这些有可能做得到吗?当然可能!不少婚纱影楼已先行一步做到了。

示例二,嵌入式会销形式。假设你没有实力实现全程化、系列化服务,那就采取嵌入式的形式,比如给老年客户开个寿诞祝贺会、金婚PARTY,给孕产妇开个专家育儿保健专场,给中年男性开个护肝保肾健康推广会,等等。

会销人网

中国保健品会议营销行业第一资讯平台,更多内容请浏览会销人网!

嵌入式会销,在乎的是你能否让参与者感受和认可你是在真心为他们健康着想,是真诚为他们服务,而不必在乎活动是否具有连续性。每次活动每次服务都是一个个“珍珠”,不断镶嵌最后就成珍珠皇冠。

示例三,贴身式会销形式。贴身式会销如同贴身保镖一样只为某些人专职服务,客户随时召唤你,你呢,随时为客户服务,讲究的是服务的质量。

贴身式会销对象主要有两类群体,一是条件优越者或特殊身份者;二是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者,或伤残者等特殊群体。针对前者,主要选择针对性强的、档次比较高的产品,通过优质的服务实现产品推广销售目标。例如,A公司与B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后,该公司被定期邀请派人向中央某老干部局的退休干部们宣传推广新产品,以及指导使用等。而对于后者,推出半公益性的活动形式,其实也是一种商机。目前针对这类群体推出的专项服务形式不是很多。

当然,要想做好上述这些得有个前提条件,即你必须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具有发展规划的人,而不是一个急功近利主义者。相信你也能从重庆和昆明会销商的行动中感受到“诚信”会销所带来的销售推动力和营销魅力。如此说来,“诚信”会销市场是极其广阔的,是极富生命力的,很值得倡导。我认为,“诚信”会销既是会销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保健品行业者重塑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之一,同时它更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康庄大道。

“诚信”难吗?不难!正如前面说的诚信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回诚信不难,做到“诚信”会销当然也不难,重要的是,你必须拥有一颗诚信的心!

文章转自《会销人网》

2.让诚信回归 篇二

2013年10月25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自该法1993年颁布后的首次修订。新《消法》将于2014年3月15日施行。

专家解读说:新《消法》体现了平等善待消费者与经营者, 同时在权益保护上更加鲜明地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理念。针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新《消法》“与时俱进”地明确了网络购物“无理由退货制度”, 完善了“三包”规定, 终结了“霸王条款”, 并加重了对违法经营的惩罚。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的受理投诉情况统计, 2013年上半年, 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媒体购物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遥遥领先。由于网络购物在管理和服务上均滞后于销售的快速增长, 网购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服务承诺不到位问题突出, 不仅时常被消费者所垢病, 而且已经威胁到网购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消法》规定,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 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 且无需说明理由。此前, 网购后发现货不对板、夸大宣传、质量瑕疵等, 消费者维权时会被相关方面推来推去, 最终无法解决。

业内人士指出, 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商家做到了“7天无理由退货”。阿里巴巴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天猫已经全部执行了“7天无理由退货”, 淘宝上只有部分商家能够做到, 原因是在这方面淘宝对商家未做强制性要求, 而只是鼓励后者采取各种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 但一旦新《消法》正式实施, 淘宝将约束商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除了“7天无理由退货”, 新《消法》还增加了对网购的一些其他要求。比如, 增加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向消费者承担先行赔付责任的条件, 即只有那些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 才承担先行赔付责任。而先行赔付方在赔付之后, 可以再向其上家的销售者或服务者追索赔偿。

对于这条规定, 淘宝、易迅等电商表示, 目前他们已经实行了“先行赔付”, 其保障计划能在网站页面上查询到。也有专家分析说, 该条款对赶集网、58同城等分类信息网站可能影响更大, 因为很多卖家在这些网站中没有留下任何实名资料;虽然2013年58同城率先推出了“先行赔付服务”, 但仅向注册用户开放, 而且只是针对部分房源、演出票和宠物狗等, 大量二手商品仍无法获得“先行赔付”。

有法律专家指出, 零售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 因此先行赔付理所当然, 不能把责任转推给供货方。此外, 这方面已经有司法判例。例如, 因所售减肥胶囊的生产厂家系虚假注册的公司, 且存在进货时审查不严的过失, 当当网就曾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并被判决返还消费者336元货款、给付3360元的赔偿金。

新《消法》对消费者的保护, 还体现在举证责任主体的变化上。如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现行《消法》的规定是“谁主张谁举证”, 即消费者要拿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是对方的责任, 这可能使得消费者面临维权成本高于维权收益, “为了追回一只鸡, 就要付出一头牛”的窘境。一些跨国公司甚至钻我国现行《消法》对消费者保护水准低于其他国家的“空子”, 在客户服务上推行中外市场有别的双重标准。新《消法》给消费者破解“维权成本高”一把“利器”, 法律术语叫做“举证责任倒置”。

举例来说, 对于消费者购买的汽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或装饰装修服务, 6个月内发现质量瑕疵且双方存在争议的, 在消费者提出权利主张后, 得由商家来承担“自证清白”的举证责任。也就是说, 商家要先花钱去做鉴定, 由检测结论来证明是谁的责任, 是商家的责任由商家承担, 不是商家责任, 第三方检测可为商家洗脱责任。

此外, 对于商家的所谓“霸王条款”, 新《消法》规定,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 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有专家认为, 在我国航空、金融、电信、房地产 (含房屋买卖中介) 、保险、旅游等众多领域, 商家往往用格式条款“损人利己”, 让消费者不得不“自愿”掉入消费“陷阱”。商贸餐饮行业也有一些对消费者有失公平并见诸于文字的规定。如餐饮业在开瓶费、包间费、服务费和餐具等方面存在不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格式条款。北京市工商局就指出, 市内餐饮业“霸王条款”常见的多达6种。特别是有些“霸王条款”早已成为全行业的惯例, 消费者往往选无可选, 只能无奈地接受。新《消法》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对消费者权益是一个有力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 新《消法》堪称是一部更加有效捍卫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大法, 是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总章程。同时, 新《消法》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能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回归到诚信经营的本质上, 靠产品本身说话。

业内专家普遍感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商业几乎在所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商业诚信却出现了巨大滑落。因此, 必须通过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大力重塑企业的商业诚信, 以此改善消费者预期, 拉动消费需求,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新《消法》的颁布实施不仅能够起到上述作用, 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利好。因为只有最苛刻的消费者才会催生出最优秀的企业家, 产生出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依法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有助于倒逼国内工商企业苦练内功, 成为既具有核心竞争力又具有良好商誉的市场主体。

3.让食物回归生态回归自然 篇三

充分说明人们的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们呼吁食品回归生态、回归有机、回归自然,这是人们对食物最本真的基本诉求和愿景。为了人们的健康,为了寻找有机的食物之源,为了

寻找湖北

“最本真、最原始、原生态”的有机生命之源,《新楚商》人远赴江汉平原的汉川里潭乡,走村串户,奔赴田间地头,脚踏泥土,做出这期“寻找湖北有机生活”特刊,以飨读者。三农问

题是国家战略性大问题,中央1号文件连续11年围绕三农问题发文,表现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足够重视,虽然农业产业本身蕴含了巨大发展空间和商机,但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让传统农

业向“创新型”农业转型,是摆在政府、机构和农业企业面前的大课题。

鉴于以上机遇和挑战,许多新时代的企业家把目光转向农业,成为创新型农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与当地政府、机构和企业通力合作,力争从农业的上游到下游,从人员到资金,从管理

到销售,对农业进行全产业链、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力争打造“创新型”农业从源头到客户终端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可喜可贺!在我们渴望农业回归生态、回归有机、回归自然的同时,我们

崇尚都市“慢生活”,因为它表明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让人生“绿色环保”富有哲理韵味隽永悠长的生活方式。

部汉产有机蔬菜作为本土有机蔬菜的主要来源,为何难入超市?近几年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出现妈妈团直接到种植基地挑选有机大米有机蔬菜作为食材,这种以个体渠道寻找安全

4.让语文回归生活 篇四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近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弊病的抨击不绝于耳,研究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侧重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教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的理论盲区。他们大都意识到了作文教学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模式下畸形发展的事实:

一方面是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对中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实正如刘国正所言:“事实上,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前人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亦即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文赋》

他沿着“物-意-文”的基本线索精到地描述了艺术构思中作家的心理,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从观察万物、研习典籍以及怀有高洁的情志开始:观察万物,可以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研习典籍,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间接的经验,可以“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怀抱高洁的心情而写出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作者用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来感受要去看海的艰辛,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高考考场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中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

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作文(或片断描写),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和借鉴是有效的写作提高途径。在写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家)如何感受事物,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学习一种“文体”,做到“写啥像啥”;是散文,要做写景散文,就要做到情景交融,让“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景物来烘托情感;要写咏物散文,就要想到托物言志,借“物之性”传达“人之情”,从而表现主旨;欲做哲理散文,必须借助议论事物阐发道理,从“物之华”“人之神”揭示“事之旨”;是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要求刻画形象描写场面,语言具体生动;是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要求分析推理,条理清楚,语言严密概括;是说明文便要以知启人,要求介绍知识,阐释概念,语言简洁准确。总之,通过对前人佳作的分析、学习、模仿弄清楚各种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求、语言特点。

三、“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韩愈在古文运动时就提出,创作的高下首要品评标准就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即创新写作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范文,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但是这种创新必须与盲目地立异标新、与轻率而毫无节制的个人情绪宣泄截然分开。

写作,首要提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立意”。精神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格调是否积极向上等等。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之文学,随着中心主义被进一步瓦解,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学创作领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流派、团体、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似乎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写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朗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一些非主流作家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年少清纯便似饱览人世风霜而纵论世态炎凉,血气方刚就大讲出世入世始谈禅论道,再不就是假借痞子的外衣装扮老成世故„„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观念中,“文学教化论”的根深蒂固是勿庸置疑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等都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学必须有所寄托和负载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一提到文章的立意,学生不是心存恐惧往往就是对此嗤之以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写作,如何给写作一个立足点和归宿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关乎人生观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而降低政治理性和实用理性在写作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

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高扬个性的大旗,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新颖上。前者为内在的,后者为外显的。因此,文章源于生活要求真实,就要通过对真的处理来体现其从内在到外显的新颖。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新颖是创新的火花,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质体的活力。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或通俗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具备个性、风格才可能会有精品传后而不用“假良史之辞”,无需“托飞驰之势”;精品亦承载鲜明的个性,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自我写作创新的观念,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成就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5.让诚信回归 篇五

摘要: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从而受益终身。

关键词:语文 经典 名著 读书 青少年 文学

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以其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广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趣;语文,以其或短小精悍,或详尽繁富的作品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然与社会中蕴含的哲理,并使这种分析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感悟。所以,一直以来,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是因为它太玄妙、太博奥,令人难以理解;是因为高考一切向分看,左右了学生的喜好;还是因为语文课堂太乏味、太没个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素质教育强调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即由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从“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在新的课改导向下,怎样使语文走向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变小语文为大语文,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我想到了文学经典名著。一方面,文学名著之所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它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艺术,更因为它是伟人的哲思与精神的凝聚。专家指出,“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优秀的

文艺作品具有激励人心、感召社会的强大力量。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多元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高效态势要求人们具有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代社会频繁的文化交流又要求人们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又怎样改变这种阅读现状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

观瞻高中生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经典名著与他们距离遥远。探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备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家长的严格督促,使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而经典名著有很多是大部头,是一些磨脑子的书,对它的精读需要细心、耐心与恒心。紧张的课业之余,孩子们即使想读,可以拿来阅读的报刊杂志琳琅满目、纷繁复杂,虽然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但真正有价值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并不多。很多学生更喜欢用娱乐期刊为自己减压,所以大部分高中生不仅阅读取向盲目,而且读完书收效不大。

2.随着时代的发展,荧屏(包括电脑、电视、掌上阅读机、手机等)的普及及功能的广泛化,使得人们对一些严肃的、有深度的文学经典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远离。特别是时下青少年有的宁可把时间花在QQ聊天上,也不愿打开书走进经典文学的殿堂。有的同学喜欢网络文学,但阅读文章很难深入阅读,网页的大量广告,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影响了阅读质量。

3.许多热爱阅读的同学只关注青春派作家的新生代文学作品。青年文学作品,凭借着他们靓丽轻快的文风,飘逸潇洒的笔调,以及包含着对文学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热爱,宛若黑夜中的最闪亮的星星般,独放莹光,在文学品类中一枝独秀;这些文学作品活力四射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击破了旧体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的抒写他们对生活、生命点滴的感动与领悟;新生代作家眼中的世界就是青年眼中的世界:这些都是新生代作品倍受高中生推崇的原因,也是经典阅读远离高中生的助推器。

二、改变高中生阅读现状,让经典阅读点亮青春的日子。

复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认为,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中学生更要怀着敬畏之心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品味经典,领略书籍中的爱和美,学着“站在经典的高度上体悟平常生活”。“读书是一切之根本,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语文水平的差距不是考试分数上的差距,而是生命质量、人生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引领当代高中生步入经典为文学的殿堂,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1.改变青少年的阅读现状,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是前提。

阅读是什么?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许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有文人自清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对古人而言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对阅读当然应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时间有限,我们的足迹也许不能遍布世界各地,好书是我们灵魂的触须,万水千山走遍;生命有限,我们的时间也许不能尝尽百态人生,好书是我们心灵的双眼,悲欢宠辱看遍。阅

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向前。我们也许不能体会伟大的成功,但我们必须拥有勇于追求的快乐。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2.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强扭的瓜不甜”,因人制宜,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充分激发调动起青少年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让经典成为精神的食粮,才能为提高阅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尊重青少年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尊重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口味,再加以因势利导才会取得成效,从爱读书发展为爱读好书。

3.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孩子的阅读范围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城里孩子的阅读范围被“太多太杂”的书籍所占领。青少年阅读的小环境离不开国民阅读的大环境,要认真实施“文化环境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全社会读书氛围,让青少年耳濡目染。学校要设立“读书日”,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4.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加强读书方法指导,提高经典阅读的时效性。

(1)鼓励学生对于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或文章一定要多读、精读,作为枕边书去对待,随时翻看,养成习惯,坚持经常,其义自见。

(2)指导学生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读某个作品之前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这样就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神;但对于一些没有读过的书或文章,在读之前一定不要的读关于它的一些评论,那样会破坏自己首先形成的认识,自己获得的一些见解就会掺杂其他一些成分变得不纯了。

(3)读完之后一定要思考,要有所收获,多思多想是人最快乐的一件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从摘录做起,进而把独到的领悟加以整理,用笔记下来,就会把阅读转化为创作,受益非浅。

(4)开展经典阅读聊书活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一方面互相推介好书;另一方面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升华阅读的效力,让阅读不仅带动语文的学习,而且引领学生的人生。

总之,经典阅读阅读带给学生细腻的情感,睿智的思辨,独特的视角,精巧的表达。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受益终身。

6.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篇六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很多观点都是出自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原理的思考,让人读后反思良久。

1、教育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关注的内容:①关心学生的情绪,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情绪。②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③关注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的事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

2、由于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人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意义和道理,知识和道理只是空洞的壳;由于教育教学忽视了现场的人,现场的人对教育教学也自然难有感觉。(辩证的理解)

3、教育要将人性的丰富性和本质特性也作为根本目标。以前提出的“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指对人品性的教育在知识传授中“附带的”、“渗透的”、“零散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而在知识教学中关注人性的丰富性和尊重人性的本质,是“系统的”考虑人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4、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5、如果缺乏整体的思考,大家对学生的关注就会显得细碎而导致教师们难以把握,如果缺乏具体的维度和内涵,关注就会由于抽象而导致教师们难以落实。

6、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与所教学生的“特殊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生独特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7、普通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往往是考试评价和教材,而一位专业自主的老师会根据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决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8、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教师归还专业自主权,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探索的自由。

7.让教师充满诗意让教学回归本真 篇七

在高中新课程标出台之际, 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 我们更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那么如何做一名充满诗意的教师, 让语文回归本真呢?

一、提升教师文学素养, 做一个才华横溢的诗意教师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要让语文回归本真, 先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诗意的语文教师, 这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学识, 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 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 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来设计课型, 讲《荷塘月色》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赤壁之战》那样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 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 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如此, 语文教师也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 要晓天文、通地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 才能游刃有余。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 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 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非常高兴, 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 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一个学识渊博, 谈古论今, 引经据典、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其边缘学科知识的老师,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做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意教师

语文是人文的, 语文课要凸显人文关怀, 因为语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宽容学生, 保护学生创造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设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维护学生的尊严, 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生命感悟, 培育他们求真向善的心灵。《卡尔·威特的教育》如是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和种子, 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 就会有命运的收获。”要相信:我们播种了人文的种子, 必将收获健全的人格。收获健全人格, 学生方能健康成长。

三、打造诗意的课堂, 做一个充满情意创意的诗意教师

1. 备课出创意, 主动为语文教学增添诗意, 回归语文的原味

对于老师而言, 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 且能增添创意的语文课, 不是一件易事。因此,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 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只有头脑中常有出新的意识, 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 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 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 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不断流淌。比如, 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课文时, 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 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 把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 我改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 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者, 一人物, 三典故”的资料, 提前分发给学生, 当作预习, 以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 我改变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 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 即知人论世, 从而很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 既添了味, 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2. 朗读出情意, 深情呵护语文教学的诗意, 回归语文的真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 文字之美在情感, 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为这样, 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 特别语文课堂更是不能没有朗朗书声。语文缺少朗读, 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就会失去语文原有的趣味与情味。比如《陈情表》的教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从内容上去深挖的话, 我们是很容易让学生明白, 其中表现出亲情与孝情以及忠情与感恩之情。但是, 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 并不是说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现的这些情感, 就等于学生真正读懂了全文, 把握了全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读得出, 读得合适!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老师文章都讲完了, 但学生读得还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 情从文出, 情随文动时, 动情之时“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 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读得好, 能合适地读出情与味, 反过来是可以反哺语文的, 是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化繁为简、走“捷径”的语文学习能力的, 同时也才保有语文课堂的真味。

3. 营造课堂氛围出乐意, 协力打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的美味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 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 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这种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一种师生关系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教得神采飞扬, 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 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此时此刻, 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 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 那么, 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就会出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在这里, 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

4. 走出课堂出新意, 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的生活味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 还应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新课程标准》) 。为此我们的“新意”课堂, 应向自然拓展, 往社会延伸, 与生活连接, 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不仅给学生“松绑”, 更要“放飞”孩子, 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会运用, 学会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 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一直以来,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 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

在当下教育有点急功近利的环境下, 在人心日显浮躁的情况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还需坚守, 坚守语文的本真, 坚守诗意、人文的心灵净土, 怀揣这些梦想, 继续在教育的路上前行。

摘要: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 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 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灵魂的教育, 语文学科无疑是首当其冲的承担者, 语文老师当然也成为最主要的承担者和最大的责任者。

关键词:教师素养,诗意,情意创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素养有待于提高.教学研究, 34.

8.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回归生活 篇八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内涵 原则 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应回到人自身,回到人的真实生活世界。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被动适应社会到主动参与创新,最终达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教学,让學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思想品德课所讲述的道理;通过课后社会实践,知道用所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将教学的主体置于生活,教学的目标贴近生活,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教学的方法融入生活,从而确立一种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用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最终以生活化的方式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实现“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并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一方面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和获得启迪;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不等于生活本身,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要遵循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避免因知识脱离生活实际而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必须遵循实践性、互动性、系统性的原则,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实效。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课堂导入“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知识和情境,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而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瞄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从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知识有联系的、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丰富的生活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一开便能吸引学生,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习过程“生活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课程,而活的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世界,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使每个学生学好课程,热爱课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以回归生活的课程观为指导,强调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从而使课堂不仅仅成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以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如,在学习《我和父母》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面对本来文化素质就不高的父母,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懂父母的心?”同学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结合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与父母沟通,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增强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引发了学生人生价值的思考。

3、课堂语言“生活化”

课堂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教学置于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应该显示其生活化的特点。政治理论知识比较多、抽象,但通过教师的生活化、人性化的语言来阐述一定的思想观念,不仅使课文内容可以变得生动、简洁、易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精神上满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4、活动开展“生活化”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形成共识,促进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在学完《维护消费权》一课后,安排“搜寻计划”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商场、社区、消协调查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的事例,调查他们受骗后有没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途径,用展示资料或编成小报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生活即教育”,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方长明.基于生活化课堂的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8

9.让心情回归自然作文 篇九

我是大山的女儿,我喜欢大自然的气息,喜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鸟语花香!

记忆中的大自然,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头顶上方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有白白的云朵飘过,闭上眼睛能感觉到有柔和的微风轻拂着脸颊,可以嗅到大自然的气息和花草树木夹杂着泥土的芳香。

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乡村里度过的。

父辈早出晚归的倩影,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曾经,我用文字把大自然的一辨辨花瓣一片片落叶,谱成心曲编织成文学梦。

虽然已远离乡村,但是闲暇时光,我会背上沉沉的行李,回到乡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重拾远逝的童年时光。

记忆中,爷爷的叮咛,就像一根拐杖,在我的脑海里晃来晃去;父亲的教诲,就像一根长鞭,在我的人生里挥洒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母亲的唠叨,就像枯燥无味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童年的时光就这样在爷爷的叮咛,父亲的教诲,母亲的唠叨中,不经意地流逝。已经长大成年的我,在人生的波涛里经历着起落浮沉,再也找不回曾经年少的纯真与轻狂!

好怀念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好怀念乡村淳朴宁静的意境!

10.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篇十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的逐步强化,一些学校甚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基本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被淡化,教育评价被简化,教育公平逐渐消亡,而唯有让学生来评价教师,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教育需要“兼容并包”,教育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强化,普遍教师,乃至全社会都认为,就是校长“说了算”,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全凭校长的“一家之言”。教师的教育方法千姿百态,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如果仅凭校长“一家之言”,显然不合时宜。《美国教育》杂志上说:“教育不应该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培养学生勇敢参与学习过程的精神。”《教育角色与发展新探》一书中也指出:“光为‘知识’的教学而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张伯苓也曾说:“只知道压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惜,现在的许多学校教育正陷入“一点也没有用”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而实践证明,惟有先重德育、体育,再重智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光辉的印象: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德育;张伯苓先生的“强我华夏,体育为先”的拳拳爱国教育„„曾激励了多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劳动教育、体育教学能有多少体现?有的也只是《工人日报》上刊载的一位体育教师披露体育教学内幕:“体育教学就是为了比赛,为了比赛胜利,超负荷的训练,可以不管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至于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谁又会给他们多余时间活动?”有的也只有《中国教育报》刊载的有的教师为了不让后进生拖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后退,硬要后进生进行智力测试,甚至智力正常的学生也要说成不正常,以便在考试成绩中可以不算学生数,有利于自己的考核。功利主义教育已到了如此不择手段的地步!!教育的功利性也严重影响的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荣誉”的光圈下,付出的是学生惨痛的代价,据教育部权威统计,初中生近视率超过50%,高中生则达到76%,这对广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还教育以公平,则必须让学生来评价教师,光靠学校领导评价,那样太不可靠。因为,以教育家的身份当校长的学校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是行政上的任命,缺少必须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的甚至本身不会教书,只会用行政上的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指手划脚,以致《教师博览》的编者蔡兴蓉说:“评优秀教师就是看他破坏多少,破坏的越多也就越优秀。”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上级任命的官僚校长,功利思想太严重,功利的校长引领出功利的教师队伍,致使我国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万马齐喑苦读书”的特有现象。中国教育要发展,需要教育家,需要开垦适合教育家成长的土壤,而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基本上已经快把有个性,有思想的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了,甚至一些教师在校长等领导面前除了唯唯诺诺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师的刚正、正直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快消失了!拯救教师,再拯救广大的学生,也只有弱化校长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干预,弱化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干预,使教师的个性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天地展现,让每一位学生来评价自己教师的优劣,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否则,把教师的命运寄托在官僚的领导评价之上,除了能让“溜须拍马”的功利教师当上“优秀教师”,其他的还会有什么结果? 中国教育要发展,没有教育公平一切无从谈起,让学生来评价教师,才是对教师的公平,更是对广大学生的公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式的悲剧重演,让教育回归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本真。

11.让阅读回归感性 篇十一

然而我们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的,教师纯理性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学语文。结果是,语文形象被淡化,语文情感被稀释,语文直觉被斩断,语文想象被泯灭,语文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如何让语文阅读回归感性,我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把握。

语文课文是个七宝楼台,不能把瓦也揭了,楼也拆了,分解得太多太细。钱梦龙先生撰文指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各种言语要素——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语言的、文字的,乃至意识形态、审美趣味等要素的‘活的综合体’。”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不应零打碎敲。新课标再次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把文本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具体”进行整体把握,也是我国传统文论的重要内容。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指出,古人论文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通盘地人化或生命化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已被“打通”,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再现于读者思维活动中的“精神上的具体”了。

2.重视朗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身醉其意。朗读具有综合的效应,朗读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主要方法。

(1)审美效应。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独特音乐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一唱三叹,方知其味。吟诵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在感性声调起伏中融化了感情。 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

(2)语感培养。反复朗读可以便于记忆、积淀语感和美感。对记忆来说,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熟读,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古人凡有所读之书,皆当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所以我们不要在学生朗读上吝啬时间,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读书。正如一首诗写的:读书声,从课桌的手掌∥鸽子一样的扑扇着翅膀∥一起飞出 ∥ 明净的窗棂,栖落在∥布满童贞气息的草坪。

3.结合艺术熏陶。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从学科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理性思维的课程已有很多了,如数学、常识、信息、科学等等,如果语文教学也理性化太多,那学生的感性思维当日益枯竭了。我们说自然社会科学抬起理性教育的一端,那么语文教育当有责任抬起情感人文教育的另一端。

12.让商业回归人性 篇十二

然而, 放眼望去, 国内为数众多的企业领导者仍旧在继承泰勒和福特的衣钵, 追求知识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的高度简化, 希望能建立起一种以人为机器的“一劳永逸”的标准化体制。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一样:不少中国企业家怀有一种“终极解决方案综合征”。制度被奉为圭臬。在他们眼中, 企业的发展可以是一条完善的自动传送带, 被戴上眼罩的员工在自动传送带上按照设计精密的流程, 对各种问题做出准确反应。在这种逻辑下, 人们与生俱来对于友善和尊重的渴求、对于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流的渴求、对于人性中的真诚与谦卑的渴求被统统割裂。

如家“快乐工作”五原则听起来平淡无奇:信守承诺、协作和共享、沟通顺畅、公平透明、给予归属感。但实际上, 很难想象, 将一种理念准确传递给全国各地上千家分店的上万名员工, 需要多大努力。操作的真功夫藏在细节中。一位店长在寒冷冬夜让前台员工穿上大衣, 不必遵守着装规范;又一位店长为到上海参加服务标准比赛的员工申请额外假期, 并要求他们坐飞机往返, 由酒店承担费用, 因为这些员工从未坐过飞机。因为管理者总能面带笑容和员工打招呼, 将批评转换为亲自示范, 在员工出色服务的第一时间给予表扬, 员工才拥有了“微笑力”——它不是“露八颗牙”的生硬规定, 而是为顾客带来卓越服务体验的创新能力。他们发现穿鞋打扫卫生会在顾客房间留下脚印, 于是每一次进房间前都会脱掉鞋子;发现洗手间的瓷砖缝用硅胶容易发黄, 影响顾客的整洁体验, 于是通过反复试验, 将硅胶换成塑钢泥。

13.《让管理回归简单》学习心得 篇十三

《让管理回归简单》这本书是孙老师在网盘里分享的,下载的PDF版在iBooks上看字体非常小,阅读比较慢,而且对眼睛不好,用电脑看比较不方便。读了几章后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从亚马逊上再买一份电子书?导入Kindle阅读App后读书效率和速度都提升了很多。这和工作很相似,你会遇到很多问题,管理则是找方法去解决问题,直至最后能形成制度减少问题发生。所以,管理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没有太过复杂进而“玄之又玄”,划分开来,回归到本质上,“管理就是“管”+“理””。

看《让管理回归简单》感触最深的就是以故事讲问题,以故事讲道理,作者几乎在每个章节都准备若干案例,一方面避免枯燥,更重要一方面是让读者理解的更透彻。比如,以“拉绳子”故事说明“管理就是指出目标和方向”,以“井冈山精神”阐明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元素,指导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挫败走向成功的方法,以“放风筝”展示管理的哲学等等。课堂上讲解知识,培训会上传达内容,工作上安排命令,但受众有没有听懂、理解多少、哪地方不明白,恐怕“上帝”也不清楚,所以除了必要的互动外,知识和案例结合也能更好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书中说到,“因为大道理大家都听过了。天底下没有新鲜的道理。但天底下天天都有新故事在发生。我悟出的一个道理就是:管理其实就是讲故事,管理就是用故事影响人。”现在,孙老师正在收集各位老师的想法和案例,形成培训类的管理文章,编成运营手册,这也是互相分享“故事”。

这本书已经阅读一遍,但只是“知其然”,一方面是因为读的不够深,另一方面是管理层次不够,只有自己接触的多,工作中用的多,才能体会比较深,学到更多东西。下面从文中的篇章,结合工作实践中领悟到的,粗浅地整理些以后需坚持的做到的方法。

1、制定目标,结果导向。这两句话是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的,评判一名员工主要是靠“结果导向”,但最重要的是“制定目标”。初始定目标肯定是要从最终目标倒推,但不是只由上级制定,因为上级也是精力有限,可能一线情况他并不特别了解,充分利用每个人的能力进行调整,此外,在传达目标时,要充分告诉下属会投入的资源、目标管理的方法、最终目标的方向,不能只告诉他们你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培养如何达成。比如市场方面,从预期增长率算出招生目标,再根据公式计算市场需收集的有效资源,下达指标不能只说收集多少条资源就完事,而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按月、按周、按天划分,计划投入哪些教研外化的内容,可以使用多少费用,还有哪些各校区统一的市场动作等等,这些说到位后才会觉得目标我是可以达成的。

2、制定计划。“计划的重要性在于做计划的过程”。做计划的目的不是以后按照计划100%执行,计划肯定不是现实,未来不确定、偶然因素太多,甚至到最后说明计划是错的,但还是要做,做计划更重要是我们要动起来,列出目前有的方法去达成目标,去找资源,在过程中不断试错。“如果我们不做计划,我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如果我们做计划,我们只能犯错误。犯错误总比听从命运的摆布强,因为我们能从错误中学习。做计划能让我们为未来做准备;做计划能让我们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及时要求和补充完成计划需要的资源;做计划能让跨部门的合作更容易进行。”

3、落实目标或者计划。定下来的目标或者计划肯定要执行的,即使有问题,也是在做的过程中调整,耗费精力讨论出的方案肯定要落地生根,不然只是浪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浪费时机。关于如何落实,我参考文章内容,整理出以下几点:

第一,给工作排序,分清主次。作为管理者,肯定是要弄清楚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哪,“一个目标是容易实现的,三个目标还有实现的可能,但同时实现五个目标则是奇迹。作为普通的管理者,我们还是不要相信奇迹为好,因为奇迹出现的概率太小了。”比如,市场的目标是招生和收集资源,而后者也是为前者服务,那么市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提升收集的资源,再比如顾问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升签单数量和单笔,而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下属定目标、指导如何达成目标和找支持资源,其余日常琐事和简单小事则授权给下属做。

第二,认真做目标、计划。这又回到前面说到的制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制定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或者下属是经过沟通后被“说服”的,避免因为不必要的问题而反复沟通,比如不清楚有哪些资源,开始动作后有些下属不清楚要做的工作等等,影响执行效率。

第三,认真配置资源。制定计划时已经明确说明充分利用、及时要求、及时补充资源,填补这个资源包括人员、培训、活动、物资、费用等等,没有这些东西就是让一名士官赤手上战场,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提供充足的资源,更要保证资源的质量。比如在市场,资源配置不到位会存在什么情况,市场专员在产品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向家长介绍;资料设计感或内容不吸引家长;第二天下午四点家长会,资料下午两点才到,结果到了才发现印刷有问题或者数量不够,等等。作为管理者,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质、保量、准时地完成,下属才能有信心去执行。

3、学会总结。“让企业成长的动力源到底有几个?我自己和我咨询过的客户给出的答案是只有三个,那就是客户、员工以及产品。”这是宋新宇博士总结的企业成长的三个动力源,非常精准,他认为,“企业的增长不外乎来自这三个方面,而改善每一个方面的做法不外乎增加数量和提高效率”。所以,总结谁都会做,关键在于能否把握问题的本质。在企业战略层面,总结更倾向于方向性,而执行层面,或者说基层,关注的点更多,更具体,但归根还是从这三个方面细分。比如市场方面,要想做好市场活动,关键增长点在哪里,套用之后就可以分成三类:员工,员工的培训,对产品的熟悉度,技巧的熟练度,兼职的熟练度;产品,在教育行业就表示课程本身的质量如何,教研外化如何,也就是Hook是否足够吸引人、是否能抓住家长的痛点;客户,活动时机可以归于客户这一类,它表示家长聚集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能否把成功或失败总结到位、把握住核心,关系到以后能否延续成功或者矫正失败。

4、分而治之,数字管理

“管理就是分而治之”这是对管理的认知,但关键在于“分最终的目的不是分本身,而是整体,让所有人都关注整体”。16年5月份加入优能中学这个大家庭,初时在鼓楼校区做市场专员,当时统一的目标是暑假的招生,这个目标是咨询和市场统一的目标,各自做好做坏并不清晰,市场做活动也不清楚目的是什么,收集Leads?扫码进微信群?经过变革和重组,今年年初开始,市场独立出来,针对暑假班招生,但最大的问题是,并没有针对市场的工作目标。事实上,当确定好每位市场专员的工作目标,他们也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确定每天的工作内容,对结果能有反馈,有反思。

14.让学习回归生活读书反思 篇十四

今天晚上,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行进间,和一老同学邂逅,“都到了家门口,还怎舍得让你走,到家里坐坐吧。”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前往老同学家做了一个“不速之客”。

弟妹也在家,正在辅导孩子功课,寒暄后,老同学为避免尴尬,立即说:“走,到我房间去,咱哥俩好好叙叙。”叙叙就叙叙,毕竟多日不见,有好多话要说。但我没忘幽一默,“叙多少钱的,你看着办吧,反正你买单!”

“大哥,别介,正好你来啦,孩子这一题我还真讲不好呢,麻烦麻烦你,给讲讲吧。”同学的.妻子说道。

“老弟呀,你和弟妹真是生意人呀,看今天要破费,怕亏啦,非要搞个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吗?”我又调侃道。转而面向孩子,“乖乖,有不会的只管问,伯伯今天买一送一,包你满意。”

“别贫啦,给孩子看看吧。”老同学说道。

还说什么呢,立即走过去,拿起孩子的作业。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正在做一本语文资料。

题目是:“照样子,写一写。百花有:杏花、桃花、紫丁香、__ __ __等。 百鸟有:黄莺、燕子、麻雀、_ __ __等。”

看到此题目,心中不仅暗暗埋怨,老同学呀,你们夫妻干什么呢,做生意就是养家糊口,也不能钻到钱眼儿中,连这最起码的东西都不知道啦。于是正襟危坐,打算讲个头头是道,然后用实际行动也给他们做个榜样。

“宝贝,你见过什么花呀,说给伯伯听听。”

“伯伯,我得过大红花。”孩子骄傲的说。

这个题目说的是真花,你见过哪些呢?”我见孩子答非所问,赶紧引导。

“真花嘛,桃花、雪花,别的没见过。”孩子满脸疑惑。

“那么,见过梅花、菊花、水仙花、荷花没有?”在我们这地方,这些花还是常见的。

“没有。”孩子回答道。

这可怎么办?今天的牛皮吹大了。

“伯伯,伯伯,刚才你讲的那些花,我在书上见过。”

书上见过,也好呀。

“宝贝,把书拿来,伯伯看你认识吗?”老同学听我一说,立即翻箱倒柜,找到了几本儿童读物。孩子夺了过来,指着向我炫耀:“这是菊花,这是荷花,这是迎春花……”鸟儿呢,自然也不在话下,孩子介绍道:“这是画眉,这是鹦鹉,这是喜鹊……”

好吧,孩子的题目总算会做了,老同学两口子千恩万谢,非常佩服。

我也就欣欣然、陶陶然,心安理得的揩了老同学一把,让他破费了一顿晚餐。

回到家中,越想越不对劲,孩子这一题怎么不会做呢?普通的花鸟鱼虫是认识的呀,可他认识的是书中的图画,真实的见过吗?

记得一句诗,写得很精妙,“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今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游走画中”的孩子,其他孩子呢?让我不得不忧虑。

上一篇:在家里 教案下一篇:2022思想品德中考专题:分辨是非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