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比赛

2024-11-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古诗词朗诵比赛(精选7篇)

1.古诗词朗诵比赛 篇一

诵吟古诗词

畅想中国梦

学校古诗词朗诵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中心学校拟组织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小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积累大量语言文字的精华,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努力营造浓厚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氛围,同时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

各学校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经典诵读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探索和建立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深入、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主题:

“诵吟古诗词 畅想中国梦”古诗词朗诵比赛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积累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经典,会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使广大的师生借优秀诗词朗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四、参加对象:

1—6年级学生

五、比赛要求:

1、比赛内容:朗诵古诗词,课内、课外古诗词均可。可以朗诵一首诗,也可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诵吟多首诗歌。

2、以低、中、高年级为单位,一二年级为低年级组,三四年级为中年级组,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每个节目参加人数可以单人、双人、多人。

3、朗诵限时四——六分钟。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以齐诵、领诵、表演诵,鼓励播放背景音乐,利用道具,在编排过程中可辅助以古诗词为主题的舞蹈、歌曲、情景剧或小品等形式。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但要突出诵读环节。

4、自己准备配乐、道具、服装等,提前将配乐拷贝到中心学校。

5、时间安排

4月10日——5月10日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各班组织学生自主选材,进行诵读,编排诵读展示节目。

5月中旬中心学校安排进行竞赛活动。

6、评奖办法

按低年级设一二三等奖、中年级设一二等奖、高年级设一二等奖,评上一二三等奖的班级设辅导教师奖。

7、评委组成员:**

六、古诗词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1、仪表形象(10分)服饰大方、自然、整齐,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2、语言表达(30分)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3、态势神情(20分)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和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

4、朗诵效果(20分)朗诵有感染力,声情并茂,能够脱稿,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5、艺术创新(20分)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其他富有创意的形式。

七、评分原则:

比赛中,评委按评分标准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最终得分,赛后按最终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即得相应的获奖等级。

2.古诗词朗诵比赛 篇二

一.掌握作品内容, 确定感情基调。

诗歌朗诵, 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 根据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 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的意义。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 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 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 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作为一个朗诵者, 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 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 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 把握作品基调, 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 在朗读时要保持一种哀婉凄凉的语调和感情, 充分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的苦闷心情。全诗的朗读在语速上宜慢不宜快, 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朗诵古诗,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普通话, 学会并注意发音、声调、音变等的读法。掌握运用古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文言诗文的读音, 一般也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要读古音, 有特定要求的除外, 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不必泥古不化, 强求和谐。

二.正确划分音步, 节奏灵活变化。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含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 或称音步, 交互轮换组联而成。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因为有了音步, 才使得古诗在朗诵的过程中产生了节奏, 使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 就是由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 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 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 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 抑扬顿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多的是五言或七言诗。下面就这两种格律诗的音步作简单的介绍:

1.五言诗的音步

从理论上说, 五言诗每句两顿, 分三个音步。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可以作如下划分: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但根据朗诵的需要, 五言诗的音步常常处理成“二三”的形式, 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所以在朗诵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采取停顿或延长字音的方式灵活处理, 使朗诵自然流畅,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 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 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 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 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2.七言诗的音步

同五言诗一样, 按理论七言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以贺之章的《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朗诵时却根据需要往往把后三个字划入一个音步, 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在朗诵时要注意对形象的刻画。在朗诵“一树高”时“一”字变为阳平, 把一字顺势延长, 以更好地体现柳树的形象, “垂”字延长调值, 并加入一些虚声成分, 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婀娜的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采用半起语势, 声音由低到高, 要有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 气息下沉, 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 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面所划分的音步而停顿。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 而非表情神态的停息。好的停顿, 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表达异常与复杂的思想感情时, 为了渲染气氛或使情绪转化, 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而进行感情停顿。在句子中,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 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 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如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为了表现批判继承的精神和今胜于昔的感情, 就要停顿得更长一些。

总之, 朗诵诗歌时, 要注意节奏鲜明, 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 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 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诗、文的内容, 有些词和词组必须重点强调。在诗歌中, 凡是内容上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一般要重读。不过, 重音的读法, 不是突然高声或尖叫, 而是用自然的声音通过适当增加音强的方法, 把重音同非重音区别开来。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 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 表达情感的所在, 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 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 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 用意在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 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 有时是加强音量, 有时是拖长音节, 有时是一字一顿, 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 它是有力地转读, 从音量上说, 它是轻弱的, 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韵脚:诗、词、曲、赋等韵文在句末或一联之末押韵的字, 称为“韵脚”。朗诵韵文, 要读出韵脚, 不要一律把它读成重音, 只要读得响亮、和谐、稍微拖长一些, 以便突出韵脚, 体现出音韵美, 增强节奏感, 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每句都由四个音顿构成。读时除了特别注意它的节奏要鲜明、感情要充沛外, 还要将韵脚稍稍延长, 把声音适当加重, 保持韵律的和谐与统一。要用声音使人感受到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势和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

3.浅谈朗诵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篇三

一、朗诵教学促使语感形成

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顿悟,是由感性的直觉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获取、吸收,自我内化,最后再通过感性的直观表现出的语言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放声言说,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语言,从而复活语言的语调语气,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声音联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脑之间的各方信号,可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词组合、语法规范的感受性和领悟性。

二、朗诵教学深化诗意诗情

1.还原诗歌形象

古诗词都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要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就要先让其中的形象鲜明可感。朗诵时,朗诵者通过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内心形象,让内心形象与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从而通过语音表达出生动的场景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复朗诵,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闻其声,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见其人,如现其形,让声音再现的形象与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如朗诵《登高》,就能在凄哀沉郁的语调中呈现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画面,再现一个体衰多病、孤独无依的老者形象;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在豪情满怀的气势和悠然深思的喟叹中还原出赤壁矶的壮观景象和苏轼乐观超脱、自我排遣的内心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是通过对文本的语音的外化,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内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变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声音。与此同时,朗诵的准备练习,也必须建立在理解领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朗诵者心理应和作者心理形成无比的默契。

古诗词语言意蕴深远,语词背后包罗着多层的含义,一般除表层义之外,往往有深层义、双关义、隐喻义等。这种暗示的话外音,正是诗歌难以理解的关键。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不能融会贯通。如果借助朗诵,一个一个语音在耳畔回响,一句一句诗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学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联系中准确把握语词和句子的含义,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声音语气的传导中,在神态情感的渲染下,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获得深刻的语言透视力和洞察力,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融会思想情感

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认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要去感悟、体验。朗诵的过程需要朗诵者情感的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朗诵者在朗诵前下好功夫,尝试去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来,这样才能以声带情,以音传情,发挥朗诵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动听者。

朗诵古诗词,就好似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披文入情,将自己的情感、心神融入诗里,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生发,那么诗歌情意就会涌动于心间,诗歌的思想就会贯通于头脑,诗歌的味道才会通过语音、表情、情绪外显出来。

三、朗诵教学提升语文品质

1.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古诗词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把玩。那么,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古典诗词书面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只有把文字用听觉来唤醒,用语音来冲击,用情感来引领,形成一种新的刺激,才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过程中,学生以其独特的声音传输和内心体验,使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得到呈现,让听众产生进一步的共鸣,这就使三类主体形象——作者、朗诵者、听者的三方情感相融合,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

2.激活想象思维

古诗词是以文字描绘有形的形象,蕴含作者的个体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这样就引发无数的后人通过语词来想象当时的场景,使作者描绘的实境和欣赏者想象的虚境相统一,把这两者相连接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朗诵。

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极为凝练,虽然言简但却义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或者多幅画面,一首词常常出现许多意象。可是语言上经常是脱节的,是倒装的,词与词之间没有关联词语,留下大片空白。这就促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画面,来传达诗词意境氛围之美。每一次朗诵,就会激活学生的想象,促进想象的发展。

3.陶冶高尚情操

朗诵是把情思、意境、技法综合起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朗诵古诗词作品,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诵教学,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无声的默读、无心的背诵更加感人至深。

古典诗词作为千古美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极高的修养。在精心的朗诵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崇高美德,伟大先贤的崇高精神,志士仁人的生命追求,都会不时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朗诵使古典诗词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气质、精神面貌、道德素质、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善、提升。

4.培养审美情趣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朗诵,则是最接近诗词本质的语音艺术,能全方位地展示诗词语言的凝练美、诗词意象的抒情美、诗词节奏的音乐美,把平静状态的语词变为立体活动的审美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让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色彩斑斓的用词、深刻内蕴的思想,通过充满魅力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充沛的感情,转化为学生的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词的氛围中,被美的意境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增添审美的品味,向古代先贤们的积极思维方式和崇高审美判断逐渐靠拢,达到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4.诗词朗诵比赛通知 篇四

一、活动目的

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古诗词是这条璀璨星河中的耀眼的明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中华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具体生动,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通过古诗词朗读表演比赛,有利于中小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

二、参加对象

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限4个节目。

三、内容与形式要求

1、朗读表演的内容:以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古诗文为主,也可选择《三字经》、《论语》、《孟子》及其它唐诗宋词等经典古诗文中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内容。

2、朗读表演的形式:主题突出,形式不限。连续串演6首左右的自选古诗词,也可穿插各种形式的表演,如歌、民乐演奏、书法表演等。

3、个人参赛表演时间不超过4分钟,集体表演时间不超过8分钟,演员人数不限。

四、比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3月27日下午2:30 地点:学校操场的主席台

五、评分细则

1、内容20分

要求:所选作品内容积极、健康,以传统文化为主旋律。

2、语音30分

要求:普通话标准、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楚、声音洪亮。

3、技巧30分

要求:正确把握诗歌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4、配乐10分

要求: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音乐节奏与朗诵节奏协调

5、台风10分

要求:衣着得体,精神饱满,台风端正,表演落落大方。

七、评奖办法

本次比赛由评委会根据内容、朗诵情况、表演形式、主题体现等进行当场打分,以分数高低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

九联小学教导处 九联小学大队部 2008年3月12日

5.初中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策划 篇五

一、评委人员:教导处领导及语文组教师

二、报名时间:20XX年4月19日(各班将选手姓名及诗文标题报送语文组郭福兴老师)

三、比赛时间:20XX年4月22日(星期日)

四、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五、参赛人员:每班选送一至两名选手参加

六、参加活动人员:各班选手、评委、音响设备等有关人员

七、作品要求

1、朗诵作品的选择可为古今中外优秀经典诗文,也可是原创作品;

2、作品主题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真实,富有青春气息,感染力强,有利于体现时代精神;

3、内容提倡创新,可个人朗诵,可化妆表演、配乐朗诵,可配以动作造型,可运用多媒体。

4、朗诵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

5、原创作品请在报名时说明,比赛时酌情加分。

八、朗诵要求

1、语言要求:⑴普通话标准、流利;⑵吐字清晰,节奏优美。

2、表达要求:⑴表情自然大方,动作恰当;⑵朗诵的艺术和技巧符合材料要求;⑶感情处理得当。

3、台风要求:⑴上下场礼仪、仪态大方自然;⑵服装得体,整体印象良好。

九、评分标准

1、评分细则

⑴仪态、着装(1分)

⑵稿件熟练程度(1分)

⑶诗文内容(2分)

⑷感情把握(3分)

⑸吐字、抑扬顿挫(3分)

2、原创作品加分(1分)

⑴内容紧扣主题,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逻辑性强;(0.6分)

⑵文笔流畅自然,诗文风格贴切,语言富有感染力。(0.4分)

十、评分规则

1、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他评委的平均分是选手的最后得分;

2、超过规定时间以超过1分钟扣0.2分计算,依次类推,最高扣1分。

十一、拟设奖项

6.诗词朗诵比赛主持词 篇六

朗诵人:1、2、3、

开场白: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甲乙丙丁)

甲: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乙:从《诗经》到《楚辞》

丙: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

丁: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可谓是人才辈出。

甲:游子思乡,壮士悲国,思妇怀远。

乙:因为思念,使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多了一处精神家园。 丙:因为深情,使我们的血液之中自有些许浪漫。

丁:今天就让我们伴着悠扬的音乐来品尝这千年美酒。

甲:某某你知道这婉约词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都有谁吗? 乙:这可难不倒我,婉约词历来含蓄而蕴藉,意味深长。李后主乃是婉约词之鼻祖,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大家。

1、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丙:好一首《虞美人》唱出了多少国破家亡人的心声,怎能使人不悲戚。

丁:不要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快来和我走进那慷慨悲壮的爱国诗篇

之中。

2、朗诵: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甲:好一个陆游,在他的诗篇当中表达出了对祖国的深沉眷恋,以及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此中心酸有谁能知? 乙:是呀,怀才不遇乃是文人士子千百年来的伤痛,就连咱们一向豪迈飘逸的李太白都无法摆脱其命运束缚,不禁发出千古绝唱。

3、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结束语:

甲:那千年谪仙铿锵的音韵还似乎在我们耳畔回响。

乙:那阅尽世间繁华的诗行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丙:千古佳篇,浸透了古人的伤心与无奈。

7.古诗词朗诵比赛 篇七

语文必修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但并不都适合朗诵。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朗读,所以在选修教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来完成学习,并且充分朗读必修教材中的作品,以期反刍,重新获得滋养。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来欣赏这种“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有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既是古诗文高考知识点再次整合的好素材,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朗读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析。

一.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可以为学习其他鉴赏方法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诗歌部分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但站在诗歌赏析策略和学生接受习惯的角度上去想,此鉴赏方法的顺序并不合理。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先“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朗读的好习惯;接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会通过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单元的诗作,并做好朗读点拨,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避免把选修课上成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课。这样教学就有层次一些。朗诵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强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将进酒》这样的篇目,非朗诵不能穷尽它的美,我们可以选取优秀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读音频或视频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诗歌里狂放背后的压抑。

选修课文一经朗读,便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况且我们的选修课本来就是审美课。在教学中本来就要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篇目的取舍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胆培养教材整合意识。其实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而应该是通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但在写作时可以进行心理摹拟,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美文的辞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可大大促进“说写”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是教师作示范朗读,都要充分遵循朗读的内在规律。学生听老师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也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况且朗诵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教材,熟读成诵就可以运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丢给学生去朗读学习,他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会学得比较认真。

三.朗读作为一项学习要求,是对学生自主赏析的最轻松的干涉

通观“诗歌部分”,发现一个“可喜”现象:老师要讲的内容只有3篇赏析示例,其余的作为学生的自主赏析和课外阅读鉴赏。老师的日子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但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干涉”学生的自主赏析。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朗诵活动来逼迫学生去自主学习一些篇目,通过点评等方式达到略讲、精讲的目的。学生也听得高兴,因为有朗诵者和听者的互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关于发展XX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报告下一篇: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还他宁静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