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2024-10-20

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共11篇)

1.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一

大班教案《多元文化》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萌发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的情感,关注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多元文化》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关注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2.萌发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的情感。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妈妈”(英文、日文、韩文、中文)及各国的国旗,节日视频(春节、圣诞节、感恩节),圣诞树、手工纸、剪刀、绘画纸、油画棒、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一些国家的文字。

1.出示汉字“妈妈”

提问: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字?

2.观察比较外国的文字“妈妈”

小结:外国的文字在发音和形象上都是与汉字不同的,而且很多节日也和我们国家是不同的。

二、了解几个世界上的著名节日。

1.(播放春节视频)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这是什么节日?

除了春节,中国还有那些节日?

2.(播放圣诞节视频)

幼儿观看,了解圣诞节。

倾听故事——圣诞节的礼物。

3.(播放视频)了解韩国的感恩节。

4.小朋友还知道那些国家的节日?

5.教师总结。

三、模仿过不同的节日

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绘画“世界各国的节日”。

小百科:国家的概念是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

2.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二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应用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护士按照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护理需求[1]。护士具有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要求具备多元文化理论知识,才能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具备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礼仪规范,才能为护患沟通扫清障碍;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要提高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需要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级护理专业在职继教学员40人,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为30岁,学历均为大专,英语水平均为四级,均来自三甲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工作年限2~15年。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1.2.1. 1 理论学习

组织学员学习《护理学导论》教材中“多元文化护理”章节理论知识,按课时计划分步骤完成教学,同时开展护理人文知识讲座,广泛学习异国历史与文化知识,拓展学员知识面。课程结束时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评分,形成测评量化表。

1.2.1. 2 引导护士广泛接触异域文化材料,提高人文素养

开放图书馆并充实人文图书报刊杂志等,让学员在理论课程之外,广泛接触异域文化材料;提供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文地理知识的光盘,一旦收治来自这些国家、地区的患者,护士可立即查阅到相应的风俗、礼仪。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地区的习俗、人文地理等来缩短相互的差距,了解他们的需要,促进有效沟通[2]。每周举办一次文化专题讲座,介绍有特色的中外文化,会后展开讨论。

1.2.1. 3 英语口语培训

进行为期半年的英语口语培训,将英语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请校园外籍教师带教,在外籍患者的床旁交接班时要求必须使用英语;开展英语护理个案查房;并将常用的护理用语放在科室计算机桌面上,便于随时查询、取用;用餐时间在学工餐厅播放英语新闻和英文电影、电视剧等,展开角色扮演法,由学员互相模拟外籍患者和护士,进行英语交流并总结互评。

1.2.1. 4 礼仪与沟通技巧培训

由我校专业礼仪教师对学员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礼仪、服务礼仪、外交礼仪和民族交往礼仪等。通过示教,回示等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员达到礼仪老师的教学目标。

1.2.1. 5 培训学员的护理操作技能

由护理专业教师带教,包括常规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先由老师示教护理操作流程,然后由学员回示,并要求学员边操作边与模拟病人进行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杜绝“哑巴操作”,体现人文关怀。

1.2.1. 6 组织学员参会学习交流

集体组织学员参加外省或异国同行兄弟医院的学术交流和实地参观,培养学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多元文化护理的临床应用实践,加强经验交流。

1.2.2 培训时间一年。

1.2.3 评价方法

在多元文化护理系统培训前(2009年)、培训后(2010年),分别从3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1)对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内容包括多元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英语口语运用能力,满分100分。(2)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由各专业护理教师评分,满分100分。(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由专家评测,认为达到调查问卷标准。其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操作熟练度、健康教育、交流能力和责任心5项,共有20个题目,满分100分。培训前后分别调查100例患者,均为随机抽取,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培训前即2009年,40名学员的综合评分为72~85分不等,平均76.9分。培训后即2010年,40名学员的综合评分为81~98分不等,平均分为93.6分。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对多元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更对涉外医疗机构提出了全方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有些涉外医院的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标准,在对疾病认识和护理关怀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3]。护理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名族,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是不同的,因此,多元文化护理应受到广泛重视。将多元文化护理应用到临床一线,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29.

[2]孙全冬.浅谈多元文化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3):183-184.

3.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三

春季主题活动目录

三月:

1.世界著名女人

2.交通工具:新型与旧型的交通方式

搭乘车、火车、飞机、船

3.春天已来临

小鸡如何生长

蝴蝶如何成长

花的部位

4.庆祝复活节及犹太逾越节:习俗与传统

5.圣派屈克节:爱尔兰传统节庆

6.动物王国:住在森林里的动物

海洋生物

蟹壳生物

海豚和鲨鱼

颜色:绿色

四月:

1.墨西哥——文化、传统与艺术

2.从种子到开花,蔬果.

3.地球日: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植树节

树的款待

谁住在树上

4.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和建造房屋的工具

颜色:蓝色

五月:

1.希腊和罗马——文化、传统与艺术

2.母亲节:对母亲表达感激与爱

3.昆虫——什么是昆虫;昆虫住在哪儿;它们做什么;蜘蛛

4.电脑的用途:交互游戏

5.在我们周围的水——池塘、河、海洋;它们如何不同于对方

颜色:粉红色

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例举

主题目标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学到:

1.春天的颜色

2.春天的气候

3.植物在春天里生长

4.春天可看到的昆虫

5.春天里的节日

6.春天的动物

7.春天的活动

孩子们应掌握的概念

1.春天是个季节

2.春天里会下雨

3.春天看到的都是浅色的东西

4.春天可以看到毛毛虫和蝴蝶

5.春季有这些节日:爱尔兰节、母亲节、农艺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复活节

6.春季适合小鸡、小羊、小鸟生长

7.人们会在春天里外出野餐

8.许多植物在春天里播种

9.花、蒲公英、草是春天的植物

词汇

1.春天

2.花园

3.雨

公告板(相当于国内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墙饰)

给家长的信亲爱的家长们:

气温慢慢升高,操场上长出了小块的绿草地,也就是说,春天来了,春天就在这里!春天也是幼儿园探索的课程,孩子们将在共同的活动中深深感受到这个季节所发生的变化。

在学校:(幼儿将进行的学习实践包括)

1.在操场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种花;

2.在学校附近散步观察春天的特征;

3.在科学区域中用空蛋壳种草;

4.在艺术区域里用水彩、蜡笔画画、设计书签。

在家里:

在家里可以培养孩子有关春天的概念。如可以保留水果——苹果、桔子的种子,帮助孩子将这些种子种下去;还可以通过颜色、大小来分类,发展基本技能。种子也可以用来数数。让孩子们快乐地收集种子吧!

同你的孩子一起分享春天的经历。

音乐活动例举

1.如果你能的话就抓一下吧(歌曲)

附歌词大意:蝴蝶在飞,你能试着抓一只吗?

蝴蝶在飞,你能试着抓一只吗?

蝴蝶在飞,你能试着抓一只吗?

如果你可以的话。

小雨在下,你能试着接一滴吗?

小雨在下,你能试着接一滴吗?

小雨在下,你能试着接一滴吗?

如果你可以的话。

2.春天的符号(歌曲)

歌词大意:您看到春天的符号,春天的符号,春天的符号吗?

你看到春天的符号吗?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3.让我们扮作风车(歌表演)

歌词大意:我希望我是一个风车,一个风车,一个风车;

我希望我是一个风车,我知道我会做什么。

我会这样转那样转,这样转那样转;

我希望我是一个风车,当风刮起来的时候。

科学活动例举

1.苜蓿发芽

每个想参加的孩子可以拿一个小纸杯,放人土壤和苜蓿种子,将杯子放在阳光下,浇上水,种子会发芽。苜蓿芽可以当点心吃。另一种方法是将苜蓿种子种在空蛋壳中,参加复活节的活动。

2.天气表

制作一个天气表,用图画表示晴、雨、多云、风、雪等天气状况,并用两个箭头来指示天气情况。

3.种胡萝卜

割下胡萝卜的尾部,放入有水的小杯中,几天后,胡萝卜就会发芽。

4.筑巢

将细绳、棉花、纺线和其他小东西放到室外,观察小鸟选择这些东西去筑巢。

5.种草

撒草种于湿海绵上,几天后,小草会发芽。

6.蚂蚁农场

用一个带盖的大广口瓶,里面装上2/3的沙、土,放入人捉到的蚂蚁,将瓶盖盖紧,在瓶盖上扎些小洞,观察蚂蚁是如何打洞的。

手工活动例举

1.蝴蝶翅膀

2.做风筝

3.印手印

数学活动例举

1.数种子

看数卡上的数字,与种子进行数物匹配。

2.昆虫排序

将画有蚂蚁、蝴蝶、瓢虫等昆虫的卡片根据其身体大小进行排序。

社会实践活动例举

1.春季打扫

带领幼儿拿小纸袋收集公园、近邻、附近街道的垃圾。注意最后要洗手。

2.春天的服装

收集各种不同季节的服饰,衣服、鞋子、帽子等让幼儿从中挑出适于春季穿着的服饰。

3.今天穿什么

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衣服,让幼儿根据天气选择服饰。

小组时间活动例举(游戏、语言)

1.里面有什么

在一个大盒子里放些春天会使用的东西,包括风筝、伞、帽子、鱼竿.等,通过与语言描述它的特征及用途,让幼儿猜猜你说的是哪个。

2.学虫子动

询问并学习蜜蜂、蝗虫、蜘蛛、毛毛虫、蝴蝶等动物的运动方式。

厨艺活动例举

1.榨柠檬汁

用一个柠檬、2—3匙糖、1/4杯水、两块方冰榨柠檬汁。

2.西瓜冰棒

西瓜去籽、去皮,打碎后放入纸杯冰冻。

野外活动例举

1.在大自然中散步、观察春季的特征。

2.访问农场

观察农场中的各种农用工具,农舍、春天的农作物与动物。

锻炼活动例举

1.风车

让孩子舞动双臂,假装自己是风车。可以在教室内放置风扇,使游戏更有趣。

2.泥巴块

用铝箔或其他材料包裹或大或小的泥巴块,一块块放在地上,孩子可以从这里跳到哪里。

3.毛毛虫爬

让孩子学毛毛虫练习爬的技能。

课程特点:

1.对课程设计本身不做硬性规定,留给教师相当大的设计空间。

4.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四

纵观当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合时代多元文化潮流,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强化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高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它既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强调认同多种其他文化属性,作为高校学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代发展,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充实自我。

(三)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不加重视,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乐谱认知,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让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音乐课程内容单一,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且发展缓慢。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教学能力不高,技巧欠缺,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强化理解。最后,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化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技能,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5.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五

陈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意识形态的反应,其包含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组织中各个战略业务单元的工作氛围和决策方式。基于分析三种企业文化(官僚型、创新型、支撑型)的不同特征,及其对组织战略选择、战术选择的影响后试探寻建立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类型;;战术;战略性企业文化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方面被公认领先于全球。到了七八十年代,一贯以理性管理著称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正值此时,日本经济却异军突起,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构成了挑战。那么,到底是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才使得日本的经济崛起呢还是因为日本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面另辟蹊径?对于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关

[1]注,对此,世界各国的学者都积极去探寻有说服力的答案。帕斯卡尔认为,企业文化可

用来解释日本企业超过号称竞争力全球第一的美国企业,并且呼吁应该重新关注企业的软实力,强调这种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企业文化”一词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涌现出了大批著名学者开始围绕着“企业文化”来研究日本制胜绝招,不仅针对日本,大批学者开始分析并运用企业文化去解释企业做出的战略、战术、绩效、竞争力。随着“企业文化”的提出及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企业文化将至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运作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谋求长期、持久、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有提前预知能力即所谓的战略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朽之地”,那么,建立战略性的企业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围绕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结构要素及类型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从综合的角度考虑,笔者比较认同沙因(Schein)和陈春花提出的观点和定义。沙因的企业文化观在学术界一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

[2]e and Leadership)一书中,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不是企业的价值观、共同信念、团体规范等,这些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而不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内在本质,并且指出企业文化应该包含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更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念。这些假设和信念是团体在处理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内部聚合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形成的,会随着新的实践而发生变化并得到发展,并且还会无意识地产生作用。这些深层的假设应该有别于“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后两者只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陈春花(2002)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

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3]。不难看出,两位学者在对企业文化做出定义的时候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而战略性的塑造企业文化可以使其具有战略性。

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集中研究静态企业文化,对动态企业文化专题

[]展开研究的还不多。如奎因(Quinn)等在他们提出的“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4中,按照内部与外部导向、灵活自由与稳定控制两个维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分类,最后形成了四种基本的价值模式,即团体文化(人际关系模式)、发展文化(开放系统模式)、理性文化(理性目标模式)和层次文化(内部过程模式)。奎因认为,尽管这四种组织文化彼此区别很大,但很少有企业组织单独属于其中的某一特定文化,根据组织环境特征和管理风格,Wal-lach(1983)将组织文化分为官僚文化、创新文化和支撑文化,河野义弘(1992)调查统计了上百家企业后,将企业文化分为活力型、独裁活力型、官僚型、僵化型和独裁僵化型五种类型,迪尔和肯尼迪(1982)也将企业文化分成强人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四种,胡军(1995)对跨文化管理作了较深的研究,陈维政等(2005)研究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但对企业发生并购等重大变革情况下的文化振荡过程研究不多。虽然在现实中,组织往往是几种文化并存,但为了切实挖掘组织文化的影响作用这里还以单一的组织文化为分析对象,并采用Wallach(1983)的三种组织文化类型的分类方式。每种组织文化的特征如下[5]。

官僚文化:其特征为在不同等级和区域间有明显的责任、义务界限,日常工作有组织且系统化。这一文化通常基于控制和权力。具有这一文化的企业通常都是稳定、谨慎、成熟、权力导向型、规章化、结构化、程序化以及等级化的。

创新文化: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及动态的文化。具有企业家精神、雄心勃勃的人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具有这种文化的组织有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地点,充满挑战和风险,并存在持续的激励机制。然而,这里并不是一个容易工作的地方,压力和各种风险随时存在,很难平衡家庭、工作、娱乐三者间的时间分配。

支撑文化:这种文化下的组织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人们相互间友好、公平、互助。具有这一文化的组织是可靠的、公平的、友善的、鼓舞人心的、坦诚的、关系导向型的、协作的。

战略类型

M-S分类法(1978)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有效分析组织战略业务单元层面战略发展的方法,它根据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产品与市场范围速度的不同对组织进行划分

[6]。

探索者:在行业中最为动态的环境中生存。其核心能力来源于发现和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机会。

防御者:试图在相对稳定的产品和服务领域占据并保持一个安全的市场份额。与探索者相比,防御者集中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范围,致力于满足顾客现时的需求,而非尝试探求顾客潜在需求,在这一较小市场范围内,防御者可以做到资源和成本的有效利用,使竞争者很难抢夺自己的市场。

分析者:同时拥有探索者和防御者两种战略特征,是探索者和防御者两极间的中点和综合。分析者努力将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他们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有限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不会首先推出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但他们会仔细观察主要竞争对手在相关领域的行动,一旦出现有希望的新产品或新市场,则会迅速跟进。

应对者:通常缺乏长期的计划和持续的战略,只是被动地迫于环境压力而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并且这些改变也是不稳定和不持续的。

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探索者、防御者、分析者在市场中运作的效果都很好并且明显好于应对者[7]。与很多学者一样[6,8],本文在研究时也只关注前三种潜在的成功战略类型,因其自身能力的缺乏和主动寻求机会与合作意识的欠缺,并没有将应对者包含进来。

企业战略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绩效;二是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其行为方向、行为方式、行为力度和行为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三是通过企业经营伦理、经营价值取向以及经营宗旨来影响企业与各相关利益方(如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企业存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研究模型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组织前进的导向,通过建立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战略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选择进而使得行为操作也具有战略性最后使得战略性的精神文化促成战略性的制度文化、战略性的行为文化、战略性的物质文化;反过来,战略性的物质文化将促成战略性的精神文化,如此的良性循环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致使企业立于不朽之地。由此,本文提出了如下概念框架(见图1)

小结

本模型是自己根据大量文献阅读而提出来,因为之前也没有研究战略性企业文化的相关文献,经过文献阅读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过程的,最终无论在战略上的努力还是战术上的努力都是希望以精神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提出来如何在企业文化形成的时候就具有战略性以指导战略战术的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这个构建是双向的,战略性的企业文化也会因时而异不断的进行升华。构建模型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也不知道提出的战略性企业文化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所以希望老师给予改正意见。

参考文献:

[1]Pascale,Richard Tanner,and Athos,Anthony G.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nment[M].Lindon:Allen Lane,1982

[2]Sehein,EH.Orang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

[3]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Kim,S,cameron,and Quinn,E.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

[5]Bengtsson,M.,Kock,S.'Coo petition'in business networks———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J].Industry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411-426

[6]Song,M.,Anthony Di Benedetto,C.,Nason,R.W.Capabilitie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typ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8-34

[7]Conant,J.S.,Mokwa,M.P.,Varadarajan,P.R.Strategic types,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multiple measures based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365-383

[8]Luo,Y.,Seung,H.P.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arket-seeking MNCs in Chi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2):141-155

6.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六

摘 要:传统金融学认为多元化经营导致股东收益损失,而我国企业经营的现实是大量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通过对多元化经营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及多元化相对于专业化经营的效益、成本分析来探讨被我国企业趋之若鹜的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化;动因;效益;成本

关于多元化对股东的影响,传统金融学根据投资组合选择理论,早就给出了答案:由于股东可以通过个人投资组合的多元化来规避风险,而不需要通过企业层面的多元化经营来规避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只能给股东增加成本,从而导致股东收益的损失。随着学者在企业多元化方面研究的深入,这一传统的观点也日益受到挑战。既然多元化导致股东收益损失,那么多元化产生的动因是什么?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效益和成本到底有哪些?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讨,以探索多元化经营的价值。

一、 多元化经营动因

从理论角度上,存在三种企业多元化动因的解释:代理理论、资源依赖论和市场权力论。

1.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中所有者(股东)和管理者(经理层)的分离,使得股东和经理层之间形成一种代理关系,经理层被要求按股东的利益来行为(管理企业),而实际上管理层又有着与股东不同的利益,因此,管理层就会在行为上或多或少地背离股东利益。多元化是管理层追求其自我利益的结果,他们通过多元化来提高他们的报酬、能力和特权;通过一些需要他们特定技能才能进行的多元化投资来巩固其在企业中的地位;通过降低企业风险来降低自身的个人投资组合风险,因为他们通常不能通过多元化个人的投资组合风险来降低自身的风险(Amihud and Lev,1981)。

2.资源依赖理论

从资源依赖论角度看,多元化企业拥有一些能够跨行业流动、过剩的资源和能力。这些多元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比如,企业可能在多个行业利用相同的核心技术或者不同的产品营销中分享相同的分销渠道;同样,企业也可能利用相同的法律和财务人员对其不同的多元化业务提供支持(Wernerfelt and Montgomery,1988),也就是追求协同效应。

日本索尼公司以它先进的电子技术为轴心,不断在收音机、录音机、音响、录像机、电视、电脑、通信设备等诸多领域开发出新式的、优质的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成为著名的跨国公司。夏普公司以其独特的液晶显示技术为轴心,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袖珍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摩托罗拉以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为轴心,不仅能在交换机通讯领域引导潮流,而且在BP机、双向无线移动装置等领域也遥遥领先。这些以相关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之所以相当成功,是因为它在降低研究开发及技术创新成本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核心能力。由于核心技术能同时为几种不同业务所共享,技术优势在企业内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散和利用,所以使企业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以家庭为目标市场的海尔集团,其产品从冰箱一直延伸到冷柜、空调、取暖器、电风扇、电熨斗、洗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燃气灶、热水器等。这除了得益于“海尔”品牌的巨大影响力之外,还得益于上述产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销售渠道。这不仅能节约市场调查、广告宣传、产品分销等诸多营销费用,又通过品牌延伸发挥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企业当然可以从中获取协同效应。

3.市场权力理论

市场权力论从市场权力的角度看待企业多元化问题。Villalonga从反竞争的角度总结了企业多元化的几种动机。首先,多元化企业会利用从某个行业获得利润来支持其在另一个行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其次,多元化企业也会同那些在多个市场上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合谋;最后,多元化企业可能通过与其他大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来挤压一些较小的竞争者。

在实际操作中,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从总体上来看有两种: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分散经营风险。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一个很直接的动因是:原来的行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景气,或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无法在本行业内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决定把资本移向新的、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领域。

另一种常见的动因是要降低业务集中在一个领域内所造成的个别风险,即不想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同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任何公司,任何行业都有风险,其中有所谓的“不可分散的风险(或称系统性风险)”,也有所谓的“可分散风险(或称个别风险)”。前者指那些无法通过业务组合来规避的风险,而后者就是指那些可以通过“把鸡蛋放在很多个篮子里”来规避的风险。

此外,还包括比如片面追求规模等多元化动因。

上面阐述了企业多元化的动因,一些金融学学者也研究了企业多元化以后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Stockholder)对待企业多元化的态度并不相同:管理层可能将企业多元化作为降低某些特定风险的手段,这些风险会影响他们未来报酬水平;债权人会希望通过多元化来降低企业对现金的浪费性消费,从而避免企业最终无力偿债的可能;而股东通常会通过比较个人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和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的成本收益,来决定是否赞成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本文从股东角度来考察企业多元化经营问题。

相对于专业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为企业带来收益。分析多元化成本与收益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比较多元化企业与专业化企业的差别。Bhide(1990)提出两种类型的差别:其一,多元化企业应对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税收部门的能力受其整体业务实力的影响;其二,多元化企业通常存在多个管理层次。从而,多元化经营为企业提供了整合不同业务单元资源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1.多元化经营收益

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企业的收益更加稳定,收益稳定将会有助于提高多元化企业的负债能力。某种程度上,负债能力的提

高将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价值增加的一个源泉。

多元化收益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多元化企业的现金流量为企业在内部资本市场上融资提供了可能。实际上,一个多元化企业的总部能够将资金从利用机会有限的业务单位向有创造企业价值的业务单元转移。首要的,内部市场权益资本融资较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低。企业既避免了公开发行证券的交易成本,又避免了发行证券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Hadlock et al.,)。而且,相对于外部市场融资,内部市场融资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行使更大的项目选择决策权,当企业管理者能够拥有更多的信息,他们能够在项目选择上做得更好,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多元化收益还可通过减小成本获得。由于市场失效和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许多中间产品市场,包括知识、技术、商誉、零部件、材料等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中间产品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买方或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这种缺乏市场以供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某些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追求最大的收益,避免外部交易成本, 可开展多元化经营,建立集团企业。建立集团企业可以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益处:第一,降低外部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由于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的支配,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投入、供应数量的不确定;投入、供应的价格不确定;不同生产工序或零部件分别由独立的企业承担、协调上又有问题,企业集团内部贸易可以大大减低上述各种经营的不确定性,因而能够合理计划、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第二,降低成本。包括:⑴交易成本。从交易对象的选择,到交易谈判、签约、合同的履行,集团内部企业均可以以最合理的价格和少许的费用,实现内部贸易;⑵寻求成本。这里指寻求交易的费用。由于集团内部的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而引起寻求交易对象的时间成本和相关费用;⑶流通费用。独立经营企业,组织生产与销售的一切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集团企业可以通过渠道共享,内部价格优势,协同采购与销售等办法,降低相应的有关费用。

2.多元化经营成本

关于多元化经营潜在成本最主要的争论集中在多元化经营加重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这一问题上。Stulze指出,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更充分地把握具有正的净现金流的投资机会,同时,多元化经营企业也可能产生过度投资的不良倾向。由于内部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了较多的可供使用的资金,企业可能会选择一些不应选择的、效益不好的投资项目,从而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Jensen也指出,企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愿意看到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资本的扩张,他们可能会利用对企业资金使用方向上的实际控制权,将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在一些效益不高甚至效益为负的项目上。管理者也能够通过一些特定投资来侵占股东的利益,从而由于多元化带来的企业内部市场融资便利会给过度投资提供更好的条件。Amihud and Lev(1981)也指出管理层可能通过多元化来降低他们不能多元化的人力资本的风险。而且,多元化也为通过权益安排来解决上述代理成本问题带来了困难。在多元化的企业中股票期权和保证的效率会减弱,因为多元化企业权益价值是企业各业务单位的组合的绩效的反映,某个执行经理只对其所在业务单位有相应的直接影响力。

多元化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投资效益不同,盈亏状况不同。这固然可以起到均衡收益、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产生跨行业补贴的弊端。Meyermilgrom和Robert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单一经营企业很少产生净资产为负值(资不抵债)的现象,因为在此之前这些企业已经破产了。但如果上述企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作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存在时,则在资不抵债时仍能继续生存。因为多元化经营企业将利用其他经营方向上的盈利对亏损部门进行补贴,而这种补贴通常会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益。

Myerson认为,在分权制的企业中,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与部门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有信息不对称成本发生,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成本高于单一经营企业。

多元化经营需要企业在产品研发、厂房设备、营销网络、员工聘用方面增加投入,这些都会导致运营成本上升;企业还必须要将不同行业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融合为一,以达到企业内部运作方式的统一,要克服这些管理障碍,企业软件建设也需要大量投入。

多元化经营成本还表现在新发展行业对原有业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企业对新旧业务的关系处理不当或对原有业务发展投入有所减少,很可能会造成原有业务衰落,丧失已有优势。

7.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七

一、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步伐, 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 我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有效处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与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小学礼仪文化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尊重”与“自尊”作为当代礼仪的核心要素, 成为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的独特诉求和价值取向。

(一) 文化自尊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作为小学礼仪文化教育, 无疑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然而, 由于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长足发展, 各种价值观冲击和震撼着我们, 同时也使学生的文明、礼貌、谦逊、友好等传统礼仪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面对这种现象和趋势,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文化自尊”的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基于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坚持礼仪文化的主导性和保持礼仪文化的民族性、国度性的原则, 通过向小学生展示我们民族最富有生命力和生动力的礼仪文化因素, 同时经过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小学生在感受到民族礼仪文化的丰富、厚重、精彩、深刻等蕴涵后, 形成自我的民族礼仪文化尊严。

(二) 文化尊重

“多元统一”是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秉承不同集团或民族的文化都应平等地受到尊重的理念, 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有机构成, 且均有其优势与不足、精华与糟粕, 因而需要互相借鉴、补充、整合, 以促进共同繁荣。毋庸讳言, 过于自我欣赏民族的本土礼仪文化, 只能带来狭隘的民族主义价值观, 这显然不是小学礼仪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理念所必然唾弃的。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既应该坚持礼仪文化的民族性, 大力弘扬民族礼仪文化, 又不能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视外来礼仪文化为道德毒瘤, 而应该立足民族, 放眼世界, 保持开放的文化视野, 欣赏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尊重”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理念, 旨在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礼仪文化的多样性、精彩性, 并学会尊重外来礼仪文化。

二、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设计

多元文化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宗旨是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旨在培养“世界文明公民”及学生的开放素养, 强调的是知、情、意、行以及学生、知识、社会、世界的统一。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 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也要考虑学科的知识;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 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多元文化”对文化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要求, 必然迎来课程设计的新变革。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等的设计。

(一) 课程目标定向

1. 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多元礼仪文化知识

“文明社会下,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礼仪素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1]然而, 礼仪绝非仅仅表征为外在的礼仪形式, 还应包含个体的内在礼仪文化积淀。而内在礼仪文化修养的形成无疑需要借助于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有多样的礼仪文化知识与其相匹配。为此, 在课程目标上,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通过呈现各国各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 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礼仪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东西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当然, 礼仪文化知识的教学并不在于教师带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教师能启迪学生, 使礼仪文化知识个人化, 从而获得意义。因此, 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当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

2. 逐步培养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

“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以及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现象频繁且普遍。然而作为传统礼仪之邦, 近些年, 国人的礼仪素养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 受到外国人的嘲讽;而与来访外国客人打交道, 由于不懂礼仪差异, 又常尴尬百出。为此, 作为“世界公民”, 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小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国际礼仪”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 从国际重大盛会礼仪到见面问候礼仪, 举不胜举。为此,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充分挖掘多种资源、采取不同形式, 从生活点滴开始培养学生的“国际礼仪”素养。

(二) 课程内容设定

礼仪是一种文化, 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在多元文化视角下,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只有融汇中西、古今礼仪文化的精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功用。

1. 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精华

我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 无疑是小学礼仪教育的文化源泉。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 对于增强我国的民族素养、民族风貌意义重大。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小学礼仪教育可以挖掘出丰厚的礼仪文化资源, 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诚实守信”“勤俭廉政”的道德品质, 等等。此外, 在礼仪形式上, 有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婚宴礼、饮酒礼、节日礼、诞生礼、丧礼、祭礼等。

2. 批判吸收西方礼仪文化营养

西方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也沉淀了厚重的礼仪文化。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服饰礼仪、交际语言均有独特性, 例如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等, 虽然至今让许多国人仍不习惯接受, 但它们均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又如英国绅士教育下形成的整套绅士礼仪, 其中许多到现在仍然十分有价值。为此,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当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国家, 有不同肤色的人, 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等。如此, 小学生才可以逐步养成乐于了解并尊重礼仪文化差异的态度。

(三) 课程组织形式

多元文化下, 各种信息汹涌而至, 文化间交融、碰撞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及电视、电影等传媒手段。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异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文化,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必须采用适应多元文化时代发展的方式、方法。

首先,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应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成果, 有效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 机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等优势, 使礼仪文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进而提高实效性和吸引力。其次, 教师自身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胸襟, 乐于吸取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有限的礼仪文化, 更不能有文化偏见, 不应因为自身对某些礼仪文化的爱好或厌恶影响学生错误的礼仪文化认识。此外, 教师在拥有文化包容性的同时, 也要有相当的文化敏感性。例如一些礼仪文化由于独特的使用范围, 而不适宜教授给小学生, 此时教师则要谨慎把握。

再次, 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要善于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认识、学习并践行礼仪。此外, 还要有机结合家庭进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 毕竟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重要极, 离开家庭教育、离开家长的配合与监督, 单方面展开多元礼仪文化教育只能是一种奢谈。

小学生多元礼仪文化素养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 也不仅仅是礼仪文化教育课程所能完全替代解决的。为此, 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之下, 并形成合力, 才能不断熏陶小学生的多元礼仪文化素养, 进而为培养文明的“世界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6) :43-45.

8.在幼儿园生活课程中体验多元化 篇八

一、“环境”教育多元化在幼儿园生活课程中的价值体现

幼儿生活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幼儿生活,通过“劳动服务”、“合理消费”、“自我保护”、“环境适应”、“合作交往”等方面培养幼儿生活中的技能。自开展实验课题以来,我发现“环境”教育中有效地渗透多元化教育理念,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扩大幼儿自身学习的空间。在班级的“环境”方面我采用“多元化整合”的布置理念,墙上、衣柜上和幼儿可以看到的地方张贴上“今天我值日”、“我会系鞋带了”、“我掉牙了”、“迷路了怎么办”等等结合幼儿园生活的图片,并在幼儿触手可及的地方设立了“争章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一比,赛一赛。例如:“今天我能自己吃饭了”、“我能帮助别人了”、“我认识安全标识了”等。在这些生活技能训练中,获得突出表现的幼儿就会获得一枚令他骄傲的“奖章”,这种做法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的同时也使幼儿从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幼儿生活素质课程中的多元化同时体现在“社会的参与性”。在进行“环境适应”活动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社区、银行,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周围的环境,充分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鼓励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体会“环境”。在“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中,我们参观了消防队、边防站,请消防员、解放军叔叔给孩子们讲解遇到危险的情况怎么办,怎样避免火灾的发生等,并学习了安全的自救方法。在学习“合理消费”中,我们走进超市,引导孩子们亲身尝试怎样消费。从孩子们惊奇而又渴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正在学会接受“环境”、适应“环境”。一次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危害性。在丰富幼儿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德。

二、幼儿园生活课程中“自理能力”与“情感交流”相渗透的多元化

“幼儿园生活课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幼儿多种生活技能为独特内容的活动课程。其目标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初步理解自己与集体、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来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为培养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奠定基础。”

我们在实施课题活动中,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问卷来了解幼儿家庭生活中的情况。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使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幼儿在“生活自理”及“情感”方面有很大欠缺。由此我们着重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如:有的幼儿在“系鞋带”和“系扣子”的训练活动中存在着很大的“惰性”。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入手,把“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幼儿评选为“小能手”,并请他们来协助老师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好“喜功”的幼儿都想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因而达到了幼儿自觉掌握的目的。同样如“用餐”、“整理玩具”、“漱口”、“穿衣”等,幼儿都会因为养成的习惯而成自然。在自己掌握的同时还能够主动、热心地去帮助别人,既鼓励了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也使幼儿养成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

有时候班里的玩具被弄坏了没有人承认,我就随时组织幼儿开展“做错了事怎么办?”的讨论,培养孩子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并改正的诚实个性品质。在折纸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不会折而哭泣,有的幼儿不会折就把纸一扔不折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渗透“情感交流”的内容,让幼儿明白“哭是没有用的”,要学会克服困难,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自信、独立、勇敢的良好个性品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幼儿,就会随时抓住契机,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扩大幼儿自身学习的空间,体验多元化

许多幼儿在观看、欣赏了教师提供的大量资料后,已经感到不满足了。“生活技能区域”中“做家务”、“学种植”的图片资料已经让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亲身“做一做”、“试一试”的想法开始吸引他们。为什么用肥皂就能把脏了的手绢洗干净?眼睛真的看不见细菌吗?种下的小种子真的能发芽吗?这时教师需要及时转换角色,由知识的输出者变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我们要做的是记录下孩子们的各种提问,然后把这些问题张贴出来,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寻求答案。同时搜集各种资料,以此扩大幼儿可以体验和接受的空间。有的幼儿聚集在一起查找资料;还有的幼儿与家长商讨,找来材料自己尝试。可以看出幼儿自身学习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而教师则要学会为幼儿营造“充分自由的空间”。

注重幼儿生活教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一种观念,还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幼儿园生活课程只有呈现多元化态势,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9.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九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学习语言,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应在新《纲要》背景下给予多元的评价,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语言教育内容是否注重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语言教育的许多内容都是直观、形象的,因此语言教育所选的内容能否让幼儿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语言教育的内容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如“玩具展览”、“有趣的书”、“钱币”、“中国汉字”等。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有利于幼儿在回忆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整理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能引导幼儿去关注自身及日常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其次,语言教育内容是否与社会信息相关。如“每日新闻”、“天气预报”、“抗洪救灾”、“交通规则”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让幼儿感到新奇,同时对幼儿本身的思维、语言要求也较高,有一定难度。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理解这些社会信息,也能够进行表述交流。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极愿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常常会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他们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得以提升。

再则,语言教育内容中是否有幼儿可接受的科学信息。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幼儿易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家用电器”等。这些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科技含量,涉及一些专业用语、专业知识,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自主进行加工、概括的思维训练,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的发展。

二、语言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如通过看图片、演示桌面教具、情境表演、做游戏等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再如活动中利用小实验、选择、匹配、比较、记录等操作方法,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更好地感知、理解和体验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丰富幼儿语汇、加深理毹记忆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件,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学习氛围,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理解、接受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衡量语言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幼儿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幼儿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幼儿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经常打断幼儿的话而要求他(她)“说完整”、“说正确”等。实际效果是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幼儿表述的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觉得教师认为他(她)说得不好。有关幼儿语言表述行为的研究发现,没有表述的愿望或倾向就没有表述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幼儿暂时说得不正确、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语言表述、运用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整。其实,这个指标就是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如何,因为一切语言教育活动都是为r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只有有利于幼儿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

四、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行为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语言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反映。语言行为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而语言行为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行为。由于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要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语言教育行为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连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得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其次,教师应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10.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篇十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 者:王长江 WANG Chang-jia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5(4)分类号:G04关键词:多元性文化 消费文化

11.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篇十一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中国民众文化心态的根本变革,社会经济转型导致的文化转型;面对中国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与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极大差距相适应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如何关注课程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命题,如何从多元文化视野对课程文化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看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可供选择的一种路途,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及性别文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文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所以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类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产物,更不是社会化和社会教化、塑造的产物与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的结果。学生作为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课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关注并体现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达到“以人为本、学生为本”,这是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使命,也是现代课程文化构建的根本基点。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施教的对象是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因而要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个体,尊重不同文化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经历和文化习俗,理解并反映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活景观和思维方式,通过知识统整和多样化的途径,开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4.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无疑可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推动力的今天,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个性,主要不是看其外显与物化的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而是更看重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各校独特的课程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在课程目标上,要有一个多元的视野。多元化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得学校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在经过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视之后,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成为目前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一个多元的视角。强调以“情感”、“和谐”、“价值”为标志的现代课程内容文化。课程文化,以其特有的视角体现了教育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借助于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把蕴涵在学科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对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反应更加敏锐,一批能够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教材正在建设与完善中。

——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有一个多元的空间。执意拓宽课程的基础,追求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并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在差异中获取共同的标志性话语,实现学科间的耦合,这是在深层次上的文化价值的定位。学校课程一方面要在既有课程结构中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造,将多元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的网络之中,另一方面要以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增补单元等方式对课程结构作重新审视,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全盘设计,为学生提供使之理解并接受多种族群文化的课程,培养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此外要坚持个性指向。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划一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点。

——在课程实施上,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课程资源利用框架。体现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文化。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课程文化在实践层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性的探讨。例如:对于实施通识教育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以“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为文化学基本特征,同时探讨多元文化与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交流与批判。

三、学校课程文化重构的策略和途径

1.整合课程内容,在观念和实践上,实现三个转变

(1)“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创造性”课程与“认同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的出发点及学习的心理水平不同。“创造性”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高度。主要特征是学生在课业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课程并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更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作融合课程,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种是合并数门相临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3)“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实行必修课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辅修、双学位课程。现在,许多学校虽然都有这类措施,但比例相当有限,条件也极其苛刻,大多数人都被拒之门外。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通过各门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在课程设计上,树立课程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开放性的课程观。课程必须是开放的,同时各门课程之间也应该是开放的、相通的、综合的。

第二,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存在,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尤其是课程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科学发展观超越了片面、单一发展观的局限,突破了课程“工具论”的桎梏,关注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一致。

第三,整体协调性课程观。即把所有课程看成一个大的课程系统,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一是核心课程、边缘课程和外围课程的整体协调,也就是课程空间上的协调;二是课程逻辑序、历史序和认知序的整体协调,也就是课程时间上的协调;三是知识习得、思维训练和人格健全的整体协调,也就是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上的协调;四是归纳、演绎和非逻辑的整体协调,也就是课程编制方法上的协调;五是多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整体协调,也就是课程差异中的协调。

第四,有序调控性课程观。整个课程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规律性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自身活动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自觉调控,使课程的结构不断优化,课程发展的方向不断得到校正,从而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第五,否定之否定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把课程的内部矛盾看成是课程发展的动力。通过否定之否定,使课程内部各因素越来越优化,课程发展的整体水平呈螺旋式不断上升。

3.在课程实施中,从控制型走向对话型文化转化,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

把课程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必然会导致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之一是人是创造的主体。当特定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这种教学情境的进行过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的,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因此,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片面强调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必然导致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当强调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的时候,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4.教师文化的重构

教师发展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等方式。课程文化建设的条件就是促进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是表现为对学校文化传统积淀和办学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是体现为对学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三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四是具有高层次的职业境界;五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六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和责任。

(2)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对学校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不是单靠教学方法的改变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单纯靠教材编写的作用。它意味着教师的课程管理的根本变革,而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教师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课程文化的创造者、教材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行为文化。包括教师的仪表、服饰、风度等外部形象文化和教师的内涵、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

(4)教师的合作文化。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突破学科教师个人主义的藩篱,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一种同事合作的文化氛围。要构建教师发展的大平台,引导教师在合作中进行课程改革,借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在专业建设改革与合理的评价机制中多元发展,形成探究合作型的教师群体。

5.学生文化的重构

在重新审视课程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创新也是尤其重要的。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学生文化建设主要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学习文化;以学生个体、班级面貌、宿舍的外在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文化;还有礼仪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形成“自主学习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学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6.根植于课程文化之上的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在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管理中来,将课程管理权力整合到最佳状态。赋予走进新课程学校和教师以课程管理的权力和空间,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所有人的聪明与智慧,让他们关注课程、了解课程,在分享课程管理权力的同时,也主动承担促进课程发展的重任。

(2)课程管理趋向对话交流。要承认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不同观点交流与碰撞,有不同意见才能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形成一个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合作氛围。对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手段,将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宽松的环境。我们要就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不断发掘出课程发展的生长点,保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渠道的畅通,形成良性循环与反馈,拉近课程决策者与课程实践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互动起来,相互为对方以及课程管理的发展注入活力,让课程管理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3)课程管理需要科学决策。实现课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课程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与研究,让课程管理的工作过程同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的学习提高过程,这样就能避免按部就班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把课程管理建立在扎实的课程研究基础之上,走出低头实践的怪圈,抬起头来走路,明晰课程管理的发展方向,用创新的精神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决策,就能大大提高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4)课程管理重在服务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是更高层次的、更具时代特点的管理。简单地发号施令已经成为落后的管理规范,这样的管理会把许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扼杀掉。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大管理力度,以保障其尽快落到实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明确与充实管理的内涵,管理本身还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建立在规范之上的体系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文化落实在课程管理上,就是要为课程实践者们提供各种及时、全面的服务,让他们的课程行为在厚实的人本化的管理平台上进行。我们要为课程管理增添新的内容,管理者们要通过适当有效的管理,为基层的课程实施提供各种便利的软硬件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关于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条件。

上一篇:谈我的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申请外教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