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评课

2024-10-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语文高效课堂评课(精选8篇)

1.语文高效课堂评课 篇一

听过李艳贵老师的课后,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她的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而且各个环节步骤衔接的非常自然,非常符合高效课堂的模式。

教师方面

⑴教学目标设置准确、具体,符合课标理念和要求,符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

⑵过程安排合理,层次清晰,过渡衔接自然。从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到老师的自然导入新课,再到学生对预习成果的展示,教师的点评与补充,整个课程如行云流水,非常流畅清晰。

⑶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整堂课以学生的展示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全面贯彻了高效课堂的要求。

⑷情景和语境创设真实,体现语言实际应用;师生、生生互动充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在复习环节,小组的对话展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验,在后面的文章分段自主翻译讲解环节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⑸点评补充及时。李老师能适时适量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与补充,既点燃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对学生的展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⑹李老师具有很高的教师素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

学生方面 ⑴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积极、主动、自觉学习。在对已学知识回顾进行回顾的时候,学生们都能非常清晰流利的造句子,编对话,并且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在预习检测展示的环节,学生们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质疑。

⑵学生情绪饱满,学习状态保持良好。不管是在听写单词,编对话读对话,语段翻译讲解时,他们都能投以最饱满的热情。字迹清晰,声音洪亮。

⑶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对参与展示的同学持有不同的意见时,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达到了高效课堂的要求。

总而言之,李老师的这堂课是在搞笑课堂模式下的一节高质量的课,值得很多老师学习。

2.语文高效课堂评课 篇二

一、

评课使我懂得了一堂好课首先应以正确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其次应结合学情吃透教材,找准一堂课的“抓手”,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促使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的是2004年校庆活动中我上的公开课——《简以养德》。第一次上大型公开课,我心里很没底。在顾问李禧同老师(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葛平老师等的指导下,我熟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最后这堂课得到了来自南通市30多位同行的好评,被专家誉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自读课”。在备课前,葛平老师要求我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独自研读教材,初步形成自己的思路,拟写第一次教案。李禧同老师看了我的教案,听了一次试上课后,告诉我:“你还应该认真备学情。初二的学生才学了三篇议论文,我们应该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些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另外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抓手’,这堂课不妨以议论文的三要素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又一次修改教案,于是就有了如下极为流畅且有一定梯度的教学设计:议论文的三要素知识(已知)——理解课文内容(新知)——找例替代(巩固知识,促进迁移)——围绕话题独立说或写一段话(迁移运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并能顺利写出简短的议论文。后来的议论文单元写作练习就充分应证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每堂课都能教会学生一个语文知识点,并能指导其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点,那初中三年里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于是每堂课尽量教会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培养其迁移运用的能力,就成了我此后的教学追求。

二、

评课使我深知语文教师应吃透教材,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应注重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为了拓展而拓展,决不能舍本而求末。记得有一次李老师来听随堂课,我上的是《柳叶儿》。因有感于现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只懂得享受而不识“苦”滋味,所以我想借上这篇课文之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有意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课后李老师在了解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后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是其语文性,也就是常说的工具性。语文课上我们不能离开语文的因素进行思想教育。这堂课我们可以从语文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以乐写苦的,如白描手法、反衬手法、修辞的运用及一些有表现力的动作描写等,这样就更像一堂语文课。”现在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该教材以主题来编排单元,偏重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教师极易陷入重人文教育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误区。谨记李老师的教诲,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提醒自己:你是个语文教师,所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生物课等。在执教学校公开课《枣核》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句和他们阅读中产生的质疑认真研读文本,再结合学生平时写作时构思困难的实情,把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作为教学重点。当学生结合课文知道了什么是设置悬念及其作用后,我选用了《一个女市长的遗愿》一文进行迁移,以加深学生对设置悬念这一构思方法的理解。这堂课效果不错,得到了顾问、学校领导及同行的一致好评。在一周后的以“变化”为话题的写作练习中,缪小宇、陆天舒等同学就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构思方法。

三、

评课让我懂得了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文言知识的掌握,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作为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把字意句意“复制”给学生,应该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重点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怎样归纳整理、怎样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等。当前部分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但也最无味,大部分学生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因为初中生的文言基础非常薄弱,文言文学习除了记就是背。怎样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并引导他们系统地掌握文言知识就成了我的一个“课题”。于是我就很认真地去观摩“高手”们是怎样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然后又竖起耳朵聆听顾问、同行的精彩点评。每次听课评课总能让我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喜悦。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尝到了“学一”能“知三”的甜头,其学习的激情何愁不能被点燃?当我把积累的“宝贝”一一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后,我发现学生慢慢地像我一样爱上了文言文!课前的认真预习、质疑,课上的精彩推敲、当堂背诵,课外文言小故事的准确理解等,无不令人欣慰!现在我还总结出了文言文“五步”教学法呢!

通过聆听行家评课,我还懂得了一堂课后教师应留给学生一点“干货”,即每堂课必有小结,而且还要考虑清楚该小结什么;懂得了手写板书是一堂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使有了很完美的课件;懂得了课文的编排顺序不等于上课的先后顺序;懂得了一堂课“该唱戏的地方要把戏唱足了”;懂得了要把文章置于教材体系中来确定其重点难点;懂得了教师的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3.语文高效课堂评课 篇三

校长听课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注意听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广泛性。校长听课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不能随心所欲,“乱点鸳鸯谱”。更不能虎头蛇尾,而应当持之以恒,使之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还要注意听课的广泛性,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体艺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无论是练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听。

二要尊重任课教师,遵守课堂纪律。听课之前,要事先给上课教师打招呼,这是对教师的尊重。校长听课,同样要遵守课堂纪律,做到不迟到、早退,不交头接耳,不边听边议,还要关闭手机。这既是为学生做出表率,也能体现出尊重上课教师的基本修养。

三要专心听课,不忘听、看、记、想。“听”教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分析是否透彻;“看”安排是否合理,讲练是否得法,板书是否规范,学生是否活跃。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校长要及时记好听课笔记。通过听、看、记获得信息后,就得“想”了:这样教行吗?成功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探讨的是什么?

校长的评课应实事求是,直截了当,成绩说够,缺点说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导人。作为调研检查型的听课,一般把握的评课原则是:目标明确、导学得法、精讲恰当、勤练有效、教学规范、效果良好。

校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课。

一是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来评价。看能否体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看教学目标是否科学适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看是否能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是从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得当进行评价。同样一节课,由于教者对教学内容处理不一样,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要结合课堂教学,评议教者是否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否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是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进行评价。看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恰当,是否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来获取知识,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要注意讲练结合,掌握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从教学效果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具体评价一般可以先从教学时间上评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目标要求;再从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评课时不能仅就形式、问题评议,还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思想进行指导。

五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是否优良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教师的素养,包括教态、语言、教具演示、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机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校长听课并形成了评价意见后,应以诚恳的态度,主动地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要先肯定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不说奉承话、空话。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以探讨、商量的语气提出,不能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更不能自以为是,以“权”压人,要真正使任课教师心悦诚服。校长听课后,对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忌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抖出,只宜提出一两个较突出的问题。既要帮其分析原因,也要引其寻找对策,使其快速成长。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促其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4.语文课堂教学评课 篇四

买火柴的女小孩在带领学生体会小女孩的“不幸”时,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大年夜你在干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陈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然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配上了悲哀的音乐。就这样,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从学生所谈感受的感受可以明显看出。还有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中老师也是进行了充分情感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此,我也提出一个探讨的问题。陈老师的课堂,关注点只集中在了少数学生的身上,而且大都是女同学们,因为她们的素质很高,读感很好,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口头表达相比男生更流畅。我想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更大一些,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永生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汪老师通过抓文章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中三代人对于捐献角膜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感受三代人共同的高尚、无私和善良,同时也给了我们听课老师情感的感染。尤其是教学一开始,汪老师那动情的诗朗诵更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和文本的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诵读之下,无形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动之时一起走进故事,接受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案与实施确实很有魅力。但是可惜的是:在教师动情的诵读与引导之下,我以为整堂课会在浓浓的情意中展开,在深情的诵读、朗读中提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却少了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是在情感激发时,老师能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个别朗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我想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读的过程也会更加完整,更能与开始时老师的动情朗读想呼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才能联系语境,诵读品味。在今天听王梅芬老师上的《桥》这一课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采用“快速阅读”的策略,给学生限时,自读自悟,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在潜心默读、品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快速思考,去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充分体现。

7—23自然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老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老汉----舍己为人-----一心为群众”这一中心,让学生潜心默读,勾画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批划都很认真,老师在这里采用 “和老师板书,归纳小结”的策略让学生仔细琢磨、体会是比较好的。

面对如此大的洪水,“老汉像一座山”体会能够深入,老师让学生想:老汉“清瘦”,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胡老师让学生体会: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并让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加上不同的词语,一次次用不同和语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移情体验,老汉“山一样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体会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时,老师抓住文中两次吼那个小伙子的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学生一开始不能悟出老汉吼的样子,读不出吼的语气来,于是老师针对这一状况,采用了“品评”的策略。第一次吼,把“揪”是要把小伙子放在群众之后,把“推”是要让小伙子走在自己前面;一个舍已舍子,一心为群众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让人难忘。让学生体会读,又将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一策略的运用能让学生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读已全心于文本之中,对老汉不循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得更加深刻。

我听了姜小慧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好好学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姜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含蓄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如反复诵读,齐读,引读,指名读,自主读,配乐读,形式多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逐步领悟文章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二、情深而意浓

老师恰如其分地创设了情境,老师深情的朗读伴随悠扬绵长的乐曲,将孩子们带入了一种浓浓的令人震撼的情景之中,引人入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走近杏林子,走进生命。

三、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化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文章揭示的生命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姜老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之中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例如“震撼、求生、挣扎、冒出、沉稳”等词语,重点理解、重点体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由句到文,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涵。还从课文事例入手,以读代讲,理解了飞蛾与小瓜秧的不屈精神,然后出示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与事迹,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读懂了课文,情感也逐步达到了高潮。

最后再强化引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拓展延伸,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教学过程当中,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再如: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文章读完了,此时我想每个同学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化作标点,填写在文章的标题上。还要说说这样填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

听了龚老师的《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整堂课教师注重课堂的生成,可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能准确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文本的内涵。如:时主任抓住2、3段,“整天、流连、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通过朗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面对《触摸春天》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努力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并借助其他人

物的故事,提升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

二、对教材的处理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学生读懂难说的句子通过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三、学习氛围的创设

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舒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

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舒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的新理念,教学中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在课堂中步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三、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在文中处理时如果老师最后来个这样的环节是不是更好一些。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5.语文高效课堂评课 篇五

——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发言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

(2002年,第4届,广西.南宁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

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

比如,课中意外出现的学生对笼中鸟作文的命题——“留下,是我们的自由”(《情境体验作文》一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至少也要保留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价值观的偏颇。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有人形容两年一度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是全国小语界的“春晚”:层层选拔,精心包装,期望“全国瞩目,一炮打响”,表现为:过多的预设、过多的试教、过多的指导。漫长的磨课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当初的自然、质朴、清新,以及创新的锐气。纵观本会场,个人感觉我们的表达系列,阅读系列课还可以更丰富,(作为参加过大赛的过来之人,深知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很多因为现场的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完美呈现,这也是大赛的遗憾之美),但是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这里提出三个值得大家一起研讨的课题:

1、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最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看家法宝”不可轻易丢弃,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进、方法科学、简明有效。

2、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有的是恰当的,有的不那么恰当,假如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原先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因为教师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说得过长,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多数作文课,学生动笔作文时机太迟、时间太少。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次看到有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合作,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师生的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交互的角度不够广阔,也缺少稳定的对话框架,学生没有充分活跃地参与进来。中肯地说,这两天,桂林的孩子,课堂表现得非常棒,表达舒展,流畅,让我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信息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应该更充分地享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才会拥有有灵魂的教育。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性的观摩比赛中进行语文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值得商讨的问题。语文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和展示?读写结合的课如何恰当定位目标等等,一线教师依然迷惑。

6.感悟语文高效课堂 篇六

什么是高效课堂,直观地说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即: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助手;其次,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再次,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最后,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所以说,抓好高效课堂,就抓住了教育教学的主命脉。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整节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呼吸”和“创新”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所以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变化为主线,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高效课堂,重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先学是在老师教学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后教指在先学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学习。所以,高效课堂中学生要经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重要环节。其中预习是先学的过程,展示是互相探究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放手,所以课堂上要使学生做到能自己学会讲,学生不会的小组讨论,老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共性的、有规律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特别的深刻,即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三、在高校课堂中,教师是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前面说过,在高校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学习;再次在教师与学生合力打造一节高效课时,教师又是这一堂课的决定者;教师从教学中获得发展,改变观念,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好这“四者”,使自己在促进中获得成长,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在决定中感受成功,在幸福中体验教师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改革中,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长

7.多彩课堂,高效语文 篇七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古今中外各代君王,凡是讲究“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者都是流芳千古,其在位时期都是繁荣盛世,用现代语言形容就是高效率的时代。这些君王正确地认识到人民是时代的主人,是历史的推动者,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昌盛繁荣。同样,只有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人的学生们能够融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才会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语文能力,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1]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自己和学生的身份心态,逐步缓解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

教师要消除“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一切听我的”的传统心态,“放弃”自己的老师心态,与学生之间真正做到“零距离”,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便不会再有陌生感与距离感。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公的心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给学生创造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与机会。

可以课前备课中设计讨论方案,让同学们有效参与讨论。如讲解《泰山日出》一文时,可以让在泰山看过日出同学讲讲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同学们交流在不同地方看日出的感想,再学习作者的感想,这样能让同学们更好地解读课文。如果是话剧类文章就可以让同学们排练表演,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各种情感与心态。

3. 要让学生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 教师指导督促实施。

[2]让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中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基本了解要掌握的字词等基本知识, 整理不了解的地方, 上课时提出来大家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请同学讲课, 学生更了解学生, 会有更多的共鸣。对于未讲到之处, 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二、教师巧用情感攻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语文课堂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便是教师,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浅显地获得课本知识,更能从书上获得无穷的力量。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用个人经历。

部分教师上课总爱板着脸,生怕学生轻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秩序。语文教师在课上不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而应该真情流露。首先要与同学建立密切的关系,同学亲近自己,自然愿意听课。其次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激情,这样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到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情感教育。[3]同时可以以个人经历讲解相关内容,这样会更好地让同学们接受。语文源于生活,也应归于生活。如讲解《泰山日出》时,教师可以讲解自己观赏泰山日出的感想,再结合作者的描述,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思想触动,产生共鸣。

好的文章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运用教学智慧,深切地展现其文学意味,发挥其艺术价值,积极引导学生。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并教育学生从作品的思想价值出发,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并从思想上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心灵的洗礼,受到心灵的滋润,感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4]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泰山日出》时,教导学生从课文出发,领会作者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文章的真谛。

3. 理论联系实际,身临其境获真知。

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语文,初中语文尤其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教育,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如果有条件,就可以让学生身临文章中的地点感受。《泰山日出》一文在教学前可以带领同学到泰山观日出,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三、初中语文无边界

世间万物具有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事情。初中语文虽是一门学科,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反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1. 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带动语文课程的教学。

初中语文与其他各门学科有较多的交叉渗透,所以不应故步自封,而应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教学。其他学科的引入,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无关紧要甚至是会破坏本学科效率的,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率为目的,将初中语文课堂向科学化推进。[5]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可以先介绍负荆请罪的历史,当时蔺相如与廉颇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这样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理解文章思路。

2. 巧用多媒体高科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一支粉笔奋战一堂课,而学生则是一支笔,一本书匆忙地记课堂笔记。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错过老师讲的重要内容。而如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则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初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有众多益处。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全方位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内容。二来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平常面对教师的纯语言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而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学习效率可以有效提高。三来可以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已画出重难点,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全部突出。尤其是现代文学中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情感,难以展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能直接启发学生思维,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来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时间可以高效配置,增加课堂教学量,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了解其他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力量。总之,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等等,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四、结语

要想提高效率需要打破传统。首先是身份的打破,其次是方法的打破。相信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多种训练方式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初中语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姜静.如何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主人[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0) :114.

[2]王锦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学教育研究, 2007 (4) :118.

[3]柳蔚, 吴江.试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9) .

[4]张艳兰.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阅读, 2012 (11) :111.

[5]王丽.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浅析.现代阅读, 2013 (01) :178.

8.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篇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也在变化着,热心于课改的语文老师在孜孜地探寻着既能体现新理念又有语文味的语文新课堂。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教学行为的偏颇,迷失了追求的方向:因过分关注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应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过分追求体现新理念,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盲目跟“风”,而缺失了自己教学个性的展现。其实作为教师应坚守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着眼于如何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直抵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体现教育的艺术性,让学生能够乐学,爱学,有所学。

一、精心备课,透析教材

教师上每节课前都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充分用好40分钟的每一秒。教学设计过程中更多的应该考虑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给了学生什么,给学生产生了什么效果。

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课堂上关注的对象要准确。一般说来优秀的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费心的,而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通过努力又可以大幅上升的学生才是我们在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尽力做到随时注意、密切关注,要利用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主要针对这些学生,作业批改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对部分学生对面批改。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不要一节课讲到底。这样的一节课老师很疲惫,学生无收获。要充分利用小黑板、空中课堂、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二、精心设计,实施教学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一节高效的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使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讨论、练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学问”的情景中,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最终达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建立机制,激励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仅仅是课后的工作,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管理,首先是“治懒”,之所以学习有困难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惰和练习中的懒惰。思维上的惰性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惰性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课外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参与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产生危机感、紧迫感,通过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形成一定的自信心。给他们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课堂作业人人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不能让他们有拖拉交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马上批评,并严格教育。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适当的激励,正是为了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全面丰收。

四、讲究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因此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点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此时知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部分孩子产生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读书,对于竞争心理非常强的孩子们而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博学广义,提高底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可亲的笑容,自然会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位(下转103页)(上接70页)老师才喜欢她上的课。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底蕴,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唯美禅语感悟人生下一篇:小学综合卷面分析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