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精选17篇)
1.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然而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一些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此次问卷调查活动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活动概况以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和原因,以便于提出改善和解决的方法与建议。本次问卷不记名,希望同学们认真回答,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您的参与!填表说明:1.选择题请直接勾选 2.补充说明请直接填于空格中 1.您的性别:(1男(2女 2.您的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 3.您的系部: 4.您平时上网会用到哪些网络功能(多选题?(1上网聊天(2玩游戏(3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4阅读新闻、获取时事信息(5购物(6收发邮件(7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8其他5.您每天会花多长时间用来上网?(11 小时以内(23 小时以内(35 小时以内(45 小时以上 6.您认为以下网络活动中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多选题?(1浏览、传播黄色影像(2人肉搜索(3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窥隐私(4网购恶意差评(5随意谩骂、恶意中伤他人(6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7煽动和引导舆论导向
7.您如何看待大学生黑客?
(1人才,需要重点培养(2只要不涉及经济利益,无所谓(3违法行为,坚决打击(4不懂什么是黑客(5其他
8.如果您需要写一篇论文,您会怎么做?(1从网上下载,拼接一下(2在网上搜资料,参考一下(3去向老师请教(4不在网上参考任何信息
9.您认为网络上的新闻报导都是真实可信的吗?(1真实可信(2都是假的(3不能全信,真假都有(4不确定 10.您认为网络中积极健康的信息多还是消极有害的信息多?(1健康积极(2消极有害(3不确定
11.您在网络中遇到反国家、反民族,或者宣传封建迷信的信息会受到煽动吗?(1绝对不会,要爱国,相信科学(2会有些许疑惑,但不会相信(3会(请填写理由 12.您会浏览黄色网站吗?(1会,都是成年人,没啥大不了(2偶尔会,好奇所致(3绝不会(4偶尔不小心点到过 13.您对于免费黄色影讯会下载传播吗?(1不下载(2下载并且分享给他人(3下载,仅独自观看(4举报该网站 14.您认为会见网友危害大吗?(1正常交往,没有危害(2会有风险,慎重考虑(3坚决不会见网友15.您的父母对您的上网行为如何对待?(1十分反对,基本不允许上网(2适可而止,不允许长时间上网(3经常询问我上网内容,监督我上网(4信任我自律能力,不会多管
16.您认为在网络上遵守道德有必要吗?(1有必要,网络社会是现实的延伸,无规矩不成方圆(2没必要,网络是个虚拟社会,可以畅所欲言,为所欲为(3只要不犯法,怎么做是我的自由
17.您认为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多选题?(1网络监管不到位(2相关法律欠缺(3大学生自律性差(4学校引导和教育欠缺(5家庭因素(6其他
18.您认为怎样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更容易接受(多选题?(1学校增加道德教育课程(2多举办道德教育活动和讲座(3同学之间互相监督(4开设网络教育平台,如 QQ、微博、论坛等(5其他
2.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二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根据座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形成初步问卷, 并请同行专家评议后, 形成8个自评项目的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状况 (含启动情境) 、特点 (敏感性、时间频次和方式) 、价值认识三个方面。
2. 样本及资料处理
被试从湖南省某大学、某师范学院和某工学院随机整班抽取, 利用各被测查班级正式上课的时间发放问卷, 采用现场作答、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9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7.3%。其中:男生744人, 女生706人;大一学生360人, 大二学生374人, 大三学生364人, 大四学生352人;文科386人, 理科355人, 医科345人, 工科364人。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状况
(1) 自我管理状况。大学生在回答是否经常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管理时, 表示“经常”的占61.8%, “偶尔”的占25.4%, “很少”的占8.7%, “基本没有”的占4.1%。
(2) 自我管理启动情境。大学生在各种引发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情境上选择情况见表1。
2.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特点
(1) 自我管理的敏感性。测题为“生活中的不道德事件有多少会引起你的反思”。大学生表示“很多”的占20.1%, “较多”的占50.6%, “一般”的占22.4%, “较少”的占6%, “很少”占0.9%。
(2) 自我管理的时间频次。时间以事后反省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评价。测题为“完成某件与道德相关的事后, 你通常会花多少时间反省自己行为的道德性”。大学生回答“很多”的占4.7%, “比较多”的占18.2%, “一般”的占34.9%, “比较少”的占30.4%, “很少”的占11.8%。
频次以事前自我审视的经常性和事后自我审查的次数来评价。在事前频次上, 大学生“很赞成”的占10.2%, “比较赞成”的占36.2%, “一般”的占34.5%, “比较不赞成”的占12.8%, “很不赞成”的占6.3%。在事后频次上, 大学生“很多”的占15.2%, “较多”的占46.7%, “一般”的占31.2%, “较少”的占5.7%, “很少”的占1.2%。
(3) 自我管理的方式。方式以被试管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或动机时的心理活动方式来测查, 见表2。
3. 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价值认识
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是否有助于自己道德高尚这个测题上, 36.5%认为“帮助很大”, 46.7%认为“帮助比较大”, 13.3%认为“一般”, 2.1%认为“帮助比较小”, 1.4%认为“很小”。在行为自我管理对道德养成的作用上, 大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占83.2%, “一般”的占13.3%, “帮助比较小”和“很小”的占3.5%。
三、讨论
调查表明, 当一般性地问到大学生“你经常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管理吗”时, 表示“经常”的占61.8%、“基本没有”的4.1%。可见,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上倾向性十分明显, 即大多数人都能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
个体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一般有一定的情境条件或启动前提。当这些条件或前提具备时, 个体才有可能进行行为自我管理, 或者是更倾向于发生行为自我管理。若将情境条件看做是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 那么启动阈限最低的应是“看到别人的不道德行为”然后由低到高依次为:“产生不道德动机时”“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当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时”“当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调查发现, 自我管理启动阈限达到最低水平的比例为11.3%, 这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需要, 并能经常通过反思他人经历、获取间接经验来提升自我。34.8%的大学生能在自己产生不道德动机时启动自我管理, 这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启动阈限也是比较低的, 他们能够对动机、思想而不仅仅是针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52.8%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阈限相对较高, 其中, 36.8%的大学生只有当自己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才启动自我管理, 16%的大学生要自己的行为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才启动自我管理。如果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总是在发生不道德行为后的较高水平上, 那么行为自我管理只能扮演被动的消防员角色, 也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从总体上看, 虽然有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 但其中自我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并且整体上启动阈限较高。因此, 采取有效手段降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前提。
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一个道德需要很低的人通常不太会关注身边的道德事件。换言之, 他们不太会对身边的事情从道德层面进行反思, 更不可能会通过敏锐地反思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样, 一个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人因为认知能力所限, 他们一般难于及时地发现他人和自身的道德问题, 也就更鲜于对自己展开反省。调查结果发现,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敏感性的测查问题上, 选择“很多”和“较多”的两个选项的占到70.7%, 大大超过平均水平。这表明,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非常关注, 遇到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道德事件和问题时, 能够敏感而频繁地引发思考。这也说明, 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但相对于较高的自我管理启动阈限, 表明大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反思或是停留在问题表面, 或是对人而不对己。
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时间和频次是自我管理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直接反映大学生自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缺乏广度和深度的行为自我管理, 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改善和道德人格的养成都没有实质性作用。只有足够深入和彻底的行为自我管理才能提升道德自主性发展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考虑行动是否符合道德”的做法表示赞成的达到80.9%;在对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进行事后反思上, 选择“很多”和“较多”的大学生占61.9%;表示每次会花很长和比较长的时间反思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大学生仅占22.9%, 大大低于花时比较少和很少的大学生比例 (42.2%) 。这说明, 大学生虽然赞同经常性地行为自我管理, 但实际上身体力行的却较少, 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上的知行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大学生管理不道德行为或动机时的心理活动情况, 其实就是行为自我管理过程中多种心理成分的活动方式或是各种心理状态的活动程度。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时, 主要涉及道德情绪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结果评价、策略运用等心理过程。其中, “提醒自己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的选择比例高达77.2%, 说明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时, 进行道德判断是一个基本的过程。“有不适的道德情绪体验”选择比例达64.3%, 表明道德情绪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占有重要作用。“设想不利自己的后果”和“产生自我形象否定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1.2%和47.6%, 这表明否定性自我评价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形象是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亲社会动机和利他价值观在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如“设想不利他人的后果”的选择比例达56.8%, “设想控制后的有益结果”的选择比例为20.7%。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中, 还会采取一些自控策略, 如“找理由说服自己”的选择比例占有33.8%, “转移行为, 分散注意力”选择比例占有25.6%, “寻求外部的帮助来解决”的选择比例占有19.5%。但“有时抱有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的选择比例也高达38.7%。这项结果表明在没有外部监督情况下, 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 在行为自我管理对道德养成的作用上,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自我管理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作用, 仅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认为行为自我管理的作用不大。
综上, 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水平整体上比较好, 但尚处于成熟前期, 自主性管理能力还须提高;在道德发展上, 大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 德性践行能力不高;在具体的行为管理过程中, 道德判断、道德情绪、否定性自我评价、自我形象、价值观和自控策略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践行能力。基于调查结果, 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践行水平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道德教育应与时俱进
一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现实性取向, 现实性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从“主义”到“问题”的转向, 大学生的诉求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具体, 要求教育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人性关怀。二是教育者要注重对大学生现实性价值观的引导, 从基础上解决好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 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传统的道德教育过于强调社会群体功能, 甚至将道德榜样从现实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 宣传一种符号化的道德榜样, 缺乏亲切感和认同感, 被教育对象往往产生拮抗、拒绝内化。波兰尼 (Polanyi) 认为, 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 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但仅凭偶尔的体验和洞察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的是反复的、持续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洞察[2]。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是履行与社会地位、角色、权利相称的道德责任问题。只有不断反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理, 改善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没有下位伦理的坚实支撑, 上位伦理要求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 道德教育从形式和内容都要回归生活。
3. 行为管理应主体化
行为自我管理和自主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内因。没有这个主体化内因, 大学生就不能确立和形成修身养性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 就不会自觉、自愿、自主地践行道德准则和规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对于大学生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提高自我管理的价值认识, 训练自我管理的敏感性, 降低自我管理的启动阈限, 强化道德情绪体验和自我形象等方面入手。
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现实性取向, 现实性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从“主义”到“问题”的转向, 大学生的诉求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具体, 要求教育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人性关怀。
参考文献
[1]杨芷英.自省慎独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 (01) :22—24.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74.
3.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三
【关键词】职业道德;中职学校;就业巩固率;职业理想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限于丹东地区八家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公立和私立中职学校,在校生约1600余人。从中选取了3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总计发放了350份职业道德调查问卷,其中总计回收问卷343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340份,回收有效率99.13%。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了当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中职学校必须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结论。
2.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通过对回收的340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及与部分教师和学生座谈,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相关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2.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2.1.1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爱岗就业。针对中职学生的问卷中有一题目问道:“您读汽修专业是因为”,结果有37.35%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该专业感兴趣,有10.41%的学生是因为“同学、老师推荐”,有23.0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选择”。通过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时,并不是真正喜欢而选择了汽修专业,这又从何谈起职业理想呢?
职业理想的模糊,就业的迷茫,这势必导致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想干等等。职业态度就是我们劳动的态度,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状态,也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态度。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也是胜任工作基础。我们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职业道德不仅在职业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1.2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巩固率偏低
在问卷中问到“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有20.28%的人选择“无所谓,能找到工作就行”,而问到“如果将要择业,您将会偏向去哪里得到指导”时,有43.30%的人选择“听从父母的”。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学生就业盲从,准备明显不足。通过调查,目前丹东市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用工缺口很大,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实现100%就业,但是通过走访企业调查,一两年后从事汽修的只占50%左右,其余那些学生都从事类似服务员或自主创业等其他行业了。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就业自信心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学生入校时选择专业盲从以及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少完整的规划。
2.1.3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足,职业期待偏高
a薪酬待遇
学生对于岗位月薪的预期分别是不低于500元的占30.77%,不低于700元的占38.46%,不低于1000元的占17.31%,不低于1500元占13.46%。通过调查,从现在的大环境看,汽车维修行业的起步工资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汽车专业的学生经常渗透职业思想,3至5年内对薪酬方面不要存在太高的期待,但是从行业的前景看要优于其他行业。
b工作地点及环境
通过问卷调查,有70%的学生希望到外地(如大连、沈阳、天津等大城市)就业,有20%的学生选择如果条件合适可以选择本地就业,只有10%的学生选择在丹东或者凤城就业。在对待将来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如人意的工作条件时,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还是有吃苦的准备,毕竟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跟机油、汽油等打交道。
c岗位类型
从汽车修理行业来看,各个岗位技术含量都比较高。通过调查,学生在选择岗位上大部分还是考虑安全性方面,如在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机电维修岗位,20%的学生选择钣金岗位,10%学生选择喷漆岗位,5%的学生选择汽车装饰岗位。原因是喷漆岗位污染较重,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岗位的选择还是比较理性的。
d职业理想的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期望值较高,主要集中分布在汽修管理人员、企业老板这两项上,而想成为本专业技术专家的只占20%,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太高,不考虑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总之,年级与对职业理想的期望呈现同步增长,数据的变化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年级增高,渴望成为管理阶层的比例越大,而渴望成为高级技师和行业专家的学生比例则随之逐渐降低。
3.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工作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
总之本文对于解决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中职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2]陈永尧.《金融危机与中职教学的方向》教育科研,2009年1月.
[3]唐凯麟蒋乃平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007.
4.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篇四
2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现状
3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因素
4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而他们的社会道德意识状况却有喜有悲,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氛围,使大学生能真正引领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力量。
1自身追求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自身修养是确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所提倡的修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完善人格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良好社会道德作为提高自身修养追求的核心方向,弘德扬善,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先公后私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科技骨干和栋梁,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要做到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大家都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2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
在这个科技发展,思想开放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他们是非分明,崇尚奉献,注重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能对个人和社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在社会道德失范上往往缺失自律或放任自流,在学习生活上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很多大学生行动上缺乏具体实践,导致道德行为和认识存在滞后于经济向上,出现断裂和脱节现象。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自己上学的城市在社会公共道德还比较关注,经常可以看到公交车上大学生给老弱妇残让座,又礼貌的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而到了不在公共场合下,或不会被更多人关注下,一部分大学生就会抛开心中的社会道德意识,忽视公共道德规范,对社会公共问题置之不理,例如很多大学生到了
自己家乡在公交车上就不会再主动让座了;还有很多大学生自己很注重自身卫生却对身边的公共环境卫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很多大学生在假期回家在车站等车乱扔自己用来擦座
位的餐巾纸和吃的零食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影响着大学生社会道德形象。也许很多人是受环
境影响,把自己心中的道德意识掩藏了起来,没有了那份“美好的冲动”,没有了乐于助人的勇气,没有了付出的精神,总而言之还是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大学生是一个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而他们的社会道德
意识状况却有喜有悲,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氛围,使
大学生能真正引领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力量。现实生活中的越界行为由于价值和道德的约束
才不致发生,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要擅闯道德底线,维持好我们的社会公共道德体系。
3制约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的因素
(二)大学生道德标准被动化
传统的德育注重外塑过程。师生间隐含着森严的等级关系,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性的灌输现成的道德规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问题,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
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即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品德心理的严重背离,把学生驯
化成了绝对服从者。当然,这种“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的传统道德
教育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好的运用道德的约束功
能制约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伴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日益呈现出其明显滞后的一面。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对象的人际交往
频繁,在对外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的同时,他们对单纯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差异
感到迷惑,他们对现实中师生尊卑与网络所赋予的民主、自由感到不解,从而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会感到现实社会的虚伪产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排斥和逆反,致使学校德 育收效甚微甚至难以开展.(三)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
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
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
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很多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人生
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
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
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
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
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
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
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四)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
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
4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责任感.(一)加强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效果的根源。
诚信教育是重中之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的实现。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大学德育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使大学生确立“诚信是立身之本”,树立“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的信念。其次,创新德育教育。我们要把社会、家庭、学校三个重要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阵地的优势,灵活采用适合各阵地的教育方式。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这是克服空洞说教取得诚信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是从社会角度来说,必须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二是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父母是孩子的天然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身体力行。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加以正确引导。三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应建立一个有诚信内涵的校园大环境,建立起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真诚的诚信教育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怎样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信。实际上,这种思考就是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个人诚信,培养的是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的是诚信道德的自觉。让学生实践诚信,从而实践自己心中的社会道德责任。
(二)增强大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责任感。
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种种心理意识,从而让学生的意识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言行活动,逐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我们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信念,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勇于付出,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抛弃,不放弃,坚持生命的原则与道德理念。
(三)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认知。
“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生态”是真善美的体验。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生态文明的社会,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而大学生自作为高知识水平群体更应该引领这股风尚的主流。公众的生态道德已经成为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生态教育,德育先行。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努力改善个体生态知识与生态行为相脱节的状况,做到知行统一。
对于道德教育,蔡元培的看法是,“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而是要注
5.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篇五
高二五班于冰
为进一步了解我旗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进行了此次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心理调节等方面。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声调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人权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
(二)基础文明
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以渐入人心。另外,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十余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以初见成效。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据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 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二、几点建议
1、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教育的氛围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监管,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要鼓励兴办民间的旨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对各种问题学生进行帮助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进行各种教育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倾向,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阴云,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的成长。
3、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应该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识、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
6.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六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可操作性对策.
作 者:魏萍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710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现状 对策
7.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七
一调查概况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部分在校“90后”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同时也调查了部分社会上的“70后”和“80后”。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法和访谈法为辅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在两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50份,当场回收问卷247份,回收率为98.8%,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总共有246份,有效率为98.4%。问卷调查所有数据都经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被试简介
本次调查的两所高校分别为师范院校和理工院校,其中师范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文科,理工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理科,两所学校的“90后”大学生具有典型性,能很好地代表全国普通高校在校“90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其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1道德水平总体不高
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的道德总体情况,我们特地对部分“70后”“80后”进行了访谈,在问题“你觉得‘90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怎样?”的回答中:38.7%的人认为“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一般,与以前相比没什么变化”;11.4%的认为“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很好,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15.9%的人“不予以评价”;然而还有35.0%的人认为“90后”大学生认为“糟糕,有待提高”,这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上面对“90后”大学生道德评价不难看出,认同“90后”大学生道德水平还比较好的大约占一半左右,认为道德水平不高以及不愿意进行评价的大约也是占总人数的一半,因此“90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
2道德认知不够深入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部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调查结果显示:在看见有人在公共场合喧哗时,69.1%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个行为没坏的影响;2.8%的“90后”大学生认为很张杨个性;另外还有3.7%的“90后”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4.4%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调查数据充分的说明了“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接近70%的“90后”大学生针对公共场合喧闹的事件没有意识到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道德情感缺乏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上各种与道德有关的事件,有48.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只是好奇,并无太多思考”;12.6%的“90后”大学生选择“不太关心,置身事外”;0.8%的“90后”大学生选择“反感,不愿听闻”;只有38.6%的“90后”大学生选择“积极关注,热心了解”。
笔者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类情感,它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依据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来衡量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会使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性道德情感,否则就会引起消极否定性道德情感。由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消极道德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严重。
4道德行为践行不够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目的,因此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主要看其外在的道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46.3%的“90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别人不遵守秩序时自己选择遵守;9.3%“90后”大学生认为应该随大流;44.3%的“90后”大学生觉得应该看情况而定;无人选择不遵守。由数据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90后”大学生不按基本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的随大流,有的看情况再做决定,他们道德行为的实践不够坚定,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90后”大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不良影响
访谈数据显示:有53.7%的“70后”“80后”认为社会环境对其道德形成影响最大,并认为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其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不良影响是导致“90后”大学生道德品行低下的重要原因。
2学校忽视德育且德育实效不大
调查显示:37.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学校几乎不开设德育课程;56.1%的“90后”大学生选择学校偶尔开展德育课程。另外,37.4%的“9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程对其影响不大;32.1%“9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程基本上没有价值。所以学校忽视德育且德育实效不大是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3家长德育意识缺乏
调查显示:当自己给路边乞讨者钱时,30.9%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会表扬鼓励;19.5%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制止,不想给;另外分别还有21.5%和28.0%的“90后”大学生选择其父母会批评,并告知这是假象以及不给任何表示。由数据可以看出接近70%的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他们对待孩子这种行为的态度说明其在面对此问题时只是按照自己的眼光去品评问题,没考虑到他的这种做法对孩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
4自我德育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43.5%的“90后”大学生在做出有违道德准则的事后几乎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15.9%的“90后”大学生偶尔反思;13.8%的“90后”大学生经反思;还有26.8%的“90后”大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从数据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自我反思的道德教育意识薄弱,忽视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9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令人堪忧,道德品质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认知不够深入;二是道德情感严重缺乏;三是道德行为践行不够。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二是学校忽视德育课程且德育实效不大;三是家长德育意识缺乏;四是自我德育意识薄弱。
加强“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将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小时候抓起。
(二)建议
第一,社会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强化道德舆论监督。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的舆论宣传作用,对社会上不道德的人和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众舆论压力。(2)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社会上每年应该坚持举行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这个活动无论对于活动的本身还是对于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而言,都对社会道德风气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两点可以有效营造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90后”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社会里会被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最终构建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德育方针政策并落实,做到有效德育从而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1)德育纳入学校教育哲学体系中。这样有利于把道德教育的宗旨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2)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结合校内外的环境以及“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行来开发符合自己学校、自己学校学生道德品行特点的德育课程,这样能够有针对性补救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缺陷,协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3)加强教师德育方法。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德育模式开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4)营造德育性校园环境。要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就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充满道德性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第三,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意识,以身作则进行积极道德价值引导以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发展。(1)加强父母德育意识。只有拥有强烈的德育意识,父母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工作。(2)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遵守道德规范,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以此来为孩子树立一个道德榜样。(3)营造德性家庭环境。父母在家中应该尊老爱幼,发扬传统道德精神,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唯有这样“90”后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才会有最基本的保障。
8.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八
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四门新的德育必修课的教学大纲,《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其中的一门。2009年新教材相继问世,江苏地区的职业学校统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版本作为教材。至2010年7月第一轮实施性的教学过程已经完成,广大师生对新教材有什么建议,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学效果如何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无论是对于教材编辑,还是德育工作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及时而必要的。适逢2010年4月江苏省《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心组成立,组员来自江苏省的各个县市、地区,使调查工作的开展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分为教师与学生两组进行,旨在从师生两个角度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为教材的后续修订、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使该课程成为老师爱教、学生爱学、学有实效的课程。
整个调查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编制问卷。第二阶段是问卷预测,本人在南京财经学校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信度考察采用“重测信度法”,重测间隔为28天,得出信度为0.81。第三阶段为正式施测阶段。各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主试发放试卷并按规定指导语向被试进行指导和说明。第四阶段是测试数据的整理统计与结果分析阶段。
来自南京、徐州、淮安、无锡、连云港、宿迁、盐城和南通市的31所职业学校参与了本次调查,担任本课程教学的101名教师参与了教师组的调查。2498名学生参与了学生组的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409份,有效率为96.44%,被抽样的学生来自机电、数控、电子、财会、幼师、服装、化工、计算机、美发、旅游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美容与装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钣金、建筑、动漫、烹饪、商务、金融和药剂20个专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新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各个学校该课程开设率高达100%,能按大纲要求在第二学期开设的达86.1%,周课时数开足2课时的比率也高达100%,对于这样的周课时数,有75位教师认为安排适当,占被测教师的74.26%有23位教师认为安排不足,希望能增加至每周3课时,占被测教师的22.77%;有3位教师认为课时太多,仅占被测教师的2.97%。这一数据表明:整个江苏地区这门新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非常好,对新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2任课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
第一,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调查显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50岁及以上的比率为8.91%,36-49岁的比率为53.47%,35岁及以下的比率为37.6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率为23.76%,“中级职称的教师”比率为45.54%,“初级职称的教师”比率为30.69%。中高级职称比例合计近70%。
第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在所有任课教师中“德育专业教师”的比例达67.32%,“其他专业教师转行教德育课,并已任教五年以上”的比例为13.86%,两项合计达80%,也就是说临时性、兼课性质、变化较大的教师人数比例为20%。
第三,教师对培训的要求强烈,但需求的满足度差异性较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00%的教师认为要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参加必要的培训。教师培训可以通过学历进修、专项脱产培训、竞赛活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等途径,其中教研活动应该是最稳定、最普遍、最具现实性的途径,那么本课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如何呢?
调查中有30.69%的教师认为本校或本地区能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有57.4%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开展较少,还有11.88%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教研活动。在这一问题上地区间存在的差异也很大。有些地区选择“经常开展教研活动”的比例高达100%。而有些地区教研活动的开展居然为零。
综合四个方面来看,目前本课程拥有一支年富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稳定性好的师资队伍。并且教师们的个人成长愿望很强烈,这样一支队伍是提高课程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新教材的使用与评价
第一,绝大多数学校能按规定选用统一的教材,但仍然有各自为政的现象。
在本次教师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9.11%的老师上课时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有2.97%使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还有7.92%使用了其他版本的教材。
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新教材的总体评价持基本认可的态度。
有37.78%的教师对新教材表示比较满意,60%认为一般;30%的教师认为这本教材“符合学生生活和年龄的特点”,55.56%认为基本符合,两项合计比率达85%。学生组在回答“你喜欢目前手中的这本教材吗”这一问题时,有31.26%的学生表示喜欢,57.16%的学生认为一般。
第三,学生对新教材的所有章节表现出了几乎相同的兴趣,而教师们却普遍感到法律知识部分难教。
学生组在回答“你最有学习兴趣的单元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全书五个单元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107人、1089人、1034人、1141人和1072人。说明这本教材各章节的总体水平非常均衡。教师们在回答“教材中您感到最困难的章节有哪些”时,较为集中的章节为:第6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7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第8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师生之间这种差异的存在,很可能出现学生在法律知识部分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可以看出,80%以上的师生对这本新教材是基本认可的。但满意度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继续修订完善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在征求修订建议时,老师们希望教学内容能相对集中,重点突出,去除内容重复的部分,将必要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概括。对“法律知识部分”的案例进行一次梳理,错误案例予以替换,不实案例进行修改;“职业道德部分”内容可以再增加一些,突出情感的渗透与升华。
4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第一,学生对新德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一点师生们的认识趋同。
学生组有45.66%的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教师组有43,3%的人认为学生对新课程有兴趣。这个结果预示着一个积极变化的产生,过去多数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局面开始得以扭转,是多年来政府和学校积极推进德育课改的成果,也是广大一线德育教师艰辛付出后的收获。另外有45.08%的同学虽然对德育没有到感兴趣的程度,但也没有到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步,只要继续努力,就能改变这部分学生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第二,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问题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
学生组在回答“最能促使你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什么”时,43.75%的学生选择了“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就业、生活有实际意义”,27.39%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教学方法好”,25.15%的学生选择了“教材有趣”,只有12.41的学生选择“考试成绩好”。
第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的偏好上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学生组在回答“你希望任课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式”时,选择人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活动”、“教师讲解”、“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在“其他”栏目补充意见中,同学们提出了希望采用辩论会、旁观法院庭审、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知识竞赛、和同伴教学等方式。教师组在回答“你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时,选择人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案例教学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活动探究”、“导学法”、“讲练结合”。
可以看出,在“案例教学法”上师生们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同学乐于接受,教师也能广泛采用。而对于“讲授法”,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普遍使用,但学生却不太欢迎,他们更倾向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特点的形式。
第四,典型案例成为教师们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
教师组在回答“教学中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时,76.67%的教师选择了“缺乏典型案例”。在回答“您最希望提供哪些教学资源”时,有92人次选择了“典型案例”,90人次选择了“多媒体课件”,72人次选择了优秀教案。可以看出,案例、课件(包括光盘)、优秀教案是多数教师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也是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困难和棘手的。
5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第一,学生对新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令人满意。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问题已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对于课程的实效性问题,本次问卷设计了这样两道题,一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你在文明礼仪、品德修养方面起何作用”,81.98%的学生选择了“有促进作用”。另一题是“学习了这门课程后,你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有何变化”,79.20%的学生选择了“懂得了更多的法律知识,也比以前更加守法了”。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后。在行为规范、品德养成、遵纪守法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符。它改变了多年来人们认为德育课空洞说教、缺乏实效的局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德育工作者感到欣慰和欣喜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认知与行为不相统一的情况仍然存在。有11.29%的学生选择了“懂得了更多的法律知识,在守法方面还和原来一样”。
第二。师生普遍认同新课程学习应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本人作为主要评价主体。
调查显示.无论是教师组还是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哪些人应该成为本课程学习的评价者”时,都相当一致地将任课教师排在第一位,人数比例均在80%左右,学生本人排在第二位,人数比例在50%左右,班主任排在第三位,人数比例在30%左右。但在“实习单位作为评价主体”这个问题上师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学生组有14%表示认同,而教师组只有2.97%表示认同。这反映出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评价不及他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评价高,折射出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在标准上的差异性,这恰恰是职业学校在评价问题上需要着力探索、深化改革的地方。
第三,在评价方式问题上,学生的想法比教师更具开放性,更倾向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哪些评价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哪些评价方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最普遍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组有1387人次选择了“纸笔考试”,有1389人次选择了“日常行为表现”,有1327人次选择了“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成果”,1019人次选择了“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情况”,人数比例非常接近。而教师组有93人次选择了“纸笔考试”,49人次选择了“日常行为表现”。75人次选择了“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成果”,只有23人次选择了“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情况”。
可以看出,教师们受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影响,更倾向于纸笔考试,而学生们则希望能全面地、多角度地、立体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效。
三、对策与建议
以上是我们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新课程从课程开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的使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所做的调查分析,既有令我们感到振奋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现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重视德育课程,规范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用。
近年来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从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已经发现德育课教学的确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德育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到“时间、教材和课程”的“三统一”,以利于本地区教师之间甚至跨地区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的开展,最终提升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专业教师的比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目前不少学校由于实行了系(部)制管理,同一课程的德育教师被划分到各个不同的系(部)中,给校本教研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学校保留德育教研组,至少应该成立备课小组。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要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素养的实际需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做好教材的修订工作,重视提高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必须承认,师生对现有教材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地修订。在没有修订前,我们的德育教师必须学会分析和处理教材,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会有缺陷,处理得当可以弥补其不足。处理目前版本的教材可以注重这样几个方面:1、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部分学生初中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删减,使教材知识更加精炼。2、适当补充必要的知识点,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3、创设情景。增设实践环节,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品德的自我内化与生成。4、根据本校的学情和专业设置。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讲义或学习指导用书。
第四,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不步教师积极致力于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体活动模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讨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等,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现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践活动三种教学方式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当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观念,进而内化成自身的品德素养。
第五,转变观念,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内容必须是多维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在评价方式问题上,我们发现教师们实际运用的评价方式与学生希望采用的评价方式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这一方面有教师观念的转变问题;另一方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实际操作时,会大大增加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在如何量化和公平性问题上也存在不小的难度。这也是今后德育课改革的一个需要突破的地方。
需要提醒的是,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实事求是,关注学生的认同度。因人制宜。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就发现,有些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将“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但有些学校的学生并不认同。总之,评价要以尊重个体差异性为原则,立足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9.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九
本公司开展此次问卷调查,关心的是青年职工职业道德现状,您的见解和意见对于青年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您能客观真实地填写问卷,感谢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说明:调查表1---10项中,在你所选的选项上打“√”。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年龄: □25岁以下□25-30岁□31-35岁
3、您的学历: □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党员□团员
5、您认为同事之间不和,工作上拒绝合作可以理解吗?
□不理解 为了共同利益应放下个人恩怨,协调配合。
□理解 同事之间不和,不能很好的合作,勉强合作反而难完成工作
6、您如何看待“如果没有奖金,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加班”的态度?
□不认同作为一名企业职工应该有奉献精神
□一般有空的话愿意加班,没空就不愿意
□认同加班都没有奖金,谁愿意加班
7、只要完成本职工作,您是否在意出勤率?
□在意 工作就应该出满勤,干满点
□不在意 工作注重的是工作效率,与出勤率无关
8、同事工作都不积极,您该怎么办?
□积极工作,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不理会别人,自己做自己的事
□随大流
9、您觉得坑蒙拐骗现象是市场经济引发的吗?
□非常认同□认同□一般□不认同
10、您认为竞争可以不择手段吗?
□可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什么不
□不可以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心安理得
10.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十
调查对象:xxx
调查校区:xx校区
调查时间:xx年x月
调查方式: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对各年级、各专业实行抽样调查样本情况:样本100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85%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道德文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9.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0.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凝结和提炼,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历史,而学校历史的不同是形成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根本原因。虽然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比较全面,但是对我校文化历史的了解却比较少,了解渠道也比较单一。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虽然大多数的同学明白拿证书并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获得相应能力是更重要的道理,但是学生个体在面对社会大环境时,仍然不自觉地为了多取得一些证书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而学校应当在明确自己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证,学到真本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交流,学用结合,增加实践活动。
74%的同学认为我校教职员工平易近人,能做到与学生相处融洽,讲课生动,思想先进。在师生交流方面,一些同学希望老师在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上再多下些功夫。
此外,大学的学习是学与用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得以掌握,教务处应增加实习时间,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高深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在现阶段你认为学校应开展什么活动这样的一个调查题目中,有63%的同学选择了文化实践,说明了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实践课程,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而不是任自己的专业与实际脱轨。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闲暇时间里,30.3%的同学选择看电视、听广播,27.5%的同学选择阅读书籍,16%的同学用在下棋、打牌、上网等活动上。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期间最浪费时间的事情是“打游戏”。许多人表示会经常性地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现状,可见还是有许多同学关注国内外时事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对电视广播的关注实际上是聚焦在球赛,肥皂剧以及娱乐节目上。我们在采访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同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毫不关心,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看过新闻。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知识群体,是提升整个社会素质,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连大学生都对人民币汇率、对党的历史使命、对人民代表大会不关心的话,那谁来关心?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当了解国家现状了解社会。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时事政治,而这些也组成了每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如何可以从其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向上表现出来,课余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和看肥皂剧的人是不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童年时期对世界美好的幻想、成长过程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解和迷茫,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方面。
(四)学生价值取向分析
目前60%的学生承担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认为自己的就业之路坎坷不平,只有不到10%的同学对就业抱以轻松的态度。
有8%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取向在于人格是否高尚,超出一半的人认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取个人前途和名誉——说明大学生个人主义化正在滋长。只有3%的同学从未有过对以后的打算,而有7%的同学则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全感,并表示“不想太快进入社会”,不想进入社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学习、情感等压力让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并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脱离了老师家长手把手的教育,一些人在一时之间不能适应,产生厌学心理,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标准渐渐增大,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减少,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一直坚持下去,不断地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灵活的教育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积极乐观地步入社会。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校内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过程。它包括知识、氛围、环境、价值、信念以及其他一切独有的能力和习惯,客观地创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一旦某种精神形成了,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形成一种独有的校园氛围,从而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各类人员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
11.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结果
(一)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内外形势日益变化,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仍然是积极向上的。从调查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82%的人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从调查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认为诚信等更重要。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问卷的题目中,给出的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答案,表示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
(二)问题不可小觑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新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利益驱使,新旧道德观念发生碰撞,道德界限日益模糊,还面对着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此外,个人家庭成长环境的迥异等,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各种网络红人的炒作方式,虽然绝大部分参与者表示出不赞同、反对还有抵制,但依然有少部分人觉得这些人的行为仅仅是个人行为没必要评价,甚至还有一些人表示出了赞同,觉得是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方式。这透露出目前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存在偏差,对于一夜成名,一步登天抱有幻想,这说明大学生存在进取心过强,急功近利,辨别能力较弱的情况。
其次是如果面对“小悦悦事件”,不同人所采取措施的调查,尽管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立即上前帮助还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人是拨打110或120,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立刻进行救助而是要么寻找证人证明不是自己肇事,要么采取从众心理,看看别人怎么做,甚至还有些人抱有看热闹的心态旁观,或者直接事不关己,干脆走开。这充分体现出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中存在着较强的个人主义,而集体和他人观念薄弱。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
(一)时代在进步,责任在减弱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强,有独立性、个性张扬,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热点话题,但是容易忽略自己的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实践能力较差。
(二)以自我为中心,无集体意识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增强,认识到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下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他们崇尚自我,注重自我利益的保护,一味宣扬个人理想,追求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的人生目标。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为了个人前途和目标,宁可牺牲他人的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对集体利益表现冷漠,不关心,不讲义务承担,自由散漫,惟我独尊。还有,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少数人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基础道德水准下降,社会道德规范淡化
应该肯定,很多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令人担忧,存在着道德水准下降,社会公德等通认的道德规范淡化的现象。如旷课、考场作弊、不爱护公物、不讲环境卫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等现象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的教养和文明程度极不相称的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上述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虽然是个别的,而且表现为处于一种模糊或简单地认识和选择中,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系统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他们的思想道德还在发展阶段,必须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认真研究,采取一系列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迫在眉睫。要充分发挥校园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在大环境的发展中寻找积极有益的因素。首先,必须大力支持艺术、文学、音乐等社团的建设,比如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获得社会实践的分数。再次,要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及维护,保证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文明的校园文化。最后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心理健康是重中之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必须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每个班级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得学生更健康地发展,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增强。
(二)师资队伍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自身必须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还在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大学生的道德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往往将与他们生活、学习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他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要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加强教师整体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网络建设
全球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其交往方式使得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产生。网络文化有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种,而学术性文化既有科学又有伪科学,非学术性文化既有积极健康的文化又有消极污秽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快捷性、开放性和多元一体化特点加快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占领网络阵地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手段,开展网上宣传和思想交流,凡是有网络影响力的地方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触角所及的范围,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领域。对此,高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迎接挑战,要增加积极事件的曝光率,加大网络净化力度。让正面事件给大学生明确正确的思想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杜绝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金祥,骆家宽.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2]杨尚勤.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3]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2.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十二
一、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二 (1) 班、三 (6) 班、四 (3) 班、五 (1) 班的235名学生及其家庭。
二、调查手段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三、问卷分析
调查235名学生及其家庭, 收回有效问卷235份, 其调查情况如下表。
表1情况分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采取关心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经常教育的占绝大多数, 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还是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上当, 忽略了对学生谦让、大度品质的培养, 有意无意地把正面教育给冲淡了。
表2情况分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 不需要做家务事, 认为学习好就行, 嫌孩子干不好, 不如自己干;绝大部分家长最想知道的是孩子的考试情况, 却极少有人去主动了解孩子品德方面的表现情况。
表3情况分析:学校的校风、学风, 家长全知道的不多, 知道不全的占大部分, 全不知道的很少, 这说明绝大部分家长还是关心孩子所在学校情况的;召开家长会与单位工作有冲突时, 不少家长能调整工作前去参加, 有的就是调不开, 也要提前到校了解家长会内容或请别人代开, 由此可见, 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在校表现情况的。
表4情况分析:孩子在校犯了大错被老师处分时, 有少部分家长不能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其教育, 这样容易造成孩子不说真话, 养成撒谎的习惯。
表5情况分析:孩子认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其次是老师、同学伙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难忘的事是受老师表扬, 可见这是一种普遍的学生心理;大量学生在自己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希望老师能原谅;孩子给自己的表现打分, 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 能给自己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
四、指导实验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 少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 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 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相反, 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等长大了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因此, 我们在实验中, 通过各种形式, 把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传授给家长, 使家庭教育趋向科学化、系列化。
13.有关大学生道德修养问卷调查 篇十三
小组成员:陈丽、何秀蓉、冯王益、李雅曼、李臻、邱铟铟、朱小静、陈春玲
前言: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则是新时代的主力军,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一、调查目的:作为湛江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我们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自组了一个8人的调研小组,在老师指导下于2012年11月1日至11月25日,在网络上进行了一次名为“有关大学生道德修养问卷调查”的小型网络调查。旨在充分了解当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水平,然后不断完善与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式:网上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9份)、亲身访问、查阅资料、观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11月25日
四、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1、总的看来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主流是好的,有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对公共道德的发扬有推动或模范作用,与之有出入的是只有不到30%的人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是比较好的,而觉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比较差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当然,不排除其中对自身有高要求的人认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修养还要远远不足,但数据摆在那里就证明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2、对于一些基本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大家基本上都能用正确的态度及方法来对待。如对于给老弱病残让座、维护公物、不乱扔果皮屑、不插队等,90%以上的人都表示愿意这样做或这样子做过,这虽是些小事,但也可以小见大,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也反映出受过高等教育的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于个性化与文明教育之间出现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大多数人有较好的自觉维持公共秩序的意识,以及对于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
3、在问及一些关于诚信度的问题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变得相当薄弱。60%以上的人表示如果任课老师不点名会逃课,其中还不包括偶尔逃一节课的同学。更为甚者竟有近40%的人表示为拿高分或未保不挂科会选择考试作弊。这些现象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诚信下滑问题,当然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根源。比如考试作弊,既体现了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够投入,在考试挂科的压力下选择了作弊;另一面也体现了学校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时精力不集中等。学生没有形成良性竞争的习惯和观念。
4、从问卷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利益观念虽有但并不严重,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不平现象,大部分的人99%以上的都表示当自己看到落难的人时愿意出手相助,且80%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助人时并不会想要得到些什么回报,当然其中有86%的人要在能在保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愿意出手助人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小组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4.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问卷题 篇十四
1、当你看见有人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在地受伤了,你将怎样做?
a.当做没看见,匆匆而过 b.认为这人很没用,嘲笑他 c.跑过去帮忙
2、当你手上有用完的纸巾,你会选择扔在哪?()
a.最近的草地或者树下 b.100米远的`垃圾桶 c.随地扔
3、老师上课时,你是否有在下面吃东西?()
a偶尔 b 经常 c从不
4、你对食堂的插队现象有什么看法?()
a. 无所谓 b.心里看不过去 c.阻止他人插队 d.大骂插队的人
5、你怎样看待情侣在公共场合的过分亲昵行为?()
a. 事不关己 b.属于正常行为 c.反感
6、你去食堂吃饭时,是否插过队(包括让前面认识的同学帮忙打饭)?()
a.从来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7、假若有人在在图书馆大声讲手机,你会怎样做?()
a. 捂住耳朵(随他去) b.心里暗说他没素质 c.起身打断他
8、宿舍里有人通宵玩电脑而且有时还吵到别人,你会不会说他(她)?()
a. 会 b.不会
9、倘若你在教室里发现了同学遗留的手机,你将怎么做?()
15.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篇十五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一些会计恶性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等,都使得人们开始越发关注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从业素质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但职业道德是衡量会计人员能否科学准确地从事会计行业的必要条件。当然由于从业素质可以通过考核来获得显性的结果,而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一种隐性因素,无法在表面上来给予量化的标准,往往只能通过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欺诈事件来做出评判。分析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将从业人员和即将步入会计行业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分析
在调查的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我国各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时长最短的2年,最长的有20年。为了提升调查的准确性,100名会计职业人员接受了调查。
1、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约束的需求受任职年限的影响,任职年限越长,越需要职业道德约束。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从业时间比较长的职业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的工作自律性会逐步降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虽然较高,但在长时间的会计职业生涯中,这些富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容易形成一定的职业惰性,虽然能够遵循职业会计人员的基本规范,但往往也会因为一些职业惰性而开始逐步走下坡路。
2、职业会计人员的职位高低与职业道德成反比
在调查中,很多“位高权重”的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比那些初入职或者入职几年的年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更高,但在职业素养中非常关键的“职业道德”一项中,这些“老”会计却不如初入职者。这说明,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自身的职位成反比,职位越高的人,他们身上的职业道德越不容易引起重视,企业鉴于他们“功勋卓著”,不会像初入职者一样深入地审查“老会计”的职业道德,也容易让“老会计”产生职业惰性。在调查中,很多人都表示,由于职位越高的人越是与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职位较高的人,可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利益链,越容易做假账的。
3、职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我国很多职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并不高。接受调查的职业会计人员均认为,在从业的过程中,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所工作的环境及自身的能力有限等,都使得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二)未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从事会计行业的主要力量和群体,他们在学校接受的专业教育水平,同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道德。通过对我国20 所财经院校进行电话咨询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高校对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视程度。20%的高校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一流的财经大学,将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如国家会计学院就把不做假账作为校训。还有80%的高校会计专业对职业道德课程重视度不够,很多高校财会学院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特别是高职高专财经类学校,95%的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认为在未来的会计岗位上,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可有可无。仅仅有5%的大学生认为,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样重要。这说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改进路径
(一)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
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很多职业道德的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浅层次上,这使得很多会计从业人员难以真正认知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实践性教育引入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工作中通过历年来的反面教材,敲响警钟,有效地提升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定期的进行职业道德的再培训,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同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将初入职者与“位高权重”的人一同看待,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二)及时更新职业道德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
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不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位来区分职业道德教育。鉴于职业道德与从业时间成反比,因此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中,更应该将“老会计”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对象,同时也应该在初入职者、未来职业人员中,开展针对性的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及时更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岗位来设置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尤其应该凸显职业特点,尤其应该注重发挥岗位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有效地提升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对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他们的综合素养越高,其职业道德水准越高。会计人员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法律意识、心理素质等往往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在实践中,应该不断提升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此来带动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而长久地提升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此外,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中,应该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结束语
在会计岗位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精准性,甚至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事务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及未来从业人员的现状,应该注重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注重根据职业特点开展职业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摘要: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政府机构,会计部门都是核心部门,会计职业道德的水准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精准性。会计职业是很神圣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不过,在当今会计职业中,很多会计缺乏职业道德,很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等,不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现状分析,改进路径
参考文献
[1]夏煜.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调查与改进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16.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研究 篇十六
一、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有的学生喝酒、吸烟,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对同学大打出手,把所谓的“哥儿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以模仿。中学生本该穿着朴素、大方、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但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却做出了与美格格不入的言行。有的学生将原本乌黑柔顺的头发,烫得干枯凌乱、染得五颜六色且发型怪异,以为这样很时尚;有的学生穿耳洞、戴饰物,甚至不惧皮肉之苦;有的学生穿必名牌、戴必高档,哪顾父母血汗,在他们眼里,标新立异就是美,逞强好胜就是酷。
2.日常行为习惯不规范。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集中体现,高素质的人集中地反映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造就与培养的。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一些学生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吸烟、喝酒、偷盗、抢劫、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故意损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3.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严重。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學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厌学是目前在学生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而且年级越高,学习压力越大。调查显示我校60%以上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心理负担很重,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对中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学生,许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一年中很难与子女交流。由于打工艰难,他们往往希望子女考上大学来跳出“农门”,摆脱受歧视的打工命运。于是,“考上大学”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压得很多农村学生喘不过气来。有些学生觉得反正升学无望,于是上网聊天、打游戏成了他们进行自我逃避的主要方式。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坐在课堂上,但他们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变得烦躁不安,顾虑重重,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的学生公开表示只要不让他学习干什么都可以,有的甚至采取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来抗拒学习。
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对策
1.国家应建立系统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首先,国家应普及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其次,国家应逐渐投资建设一批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再次,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将政府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层次结构及合力,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
2.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改变思想政治课重纸笔考试轻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社区教育的现状,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3.切实抓好家庭道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应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
总之,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但只要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德育体系,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协调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风范必将有极大改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将得到加强。
17.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调查问卷 篇十七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新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我们正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我们需要同学们能够给我们提供此方面的意见。调查资料所涉及你的个人信息,我们将完全保密。希望同学们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对于你们的帮助我们不胜感激!
以下为调查内容
1、过马路时,看见老人,你会上前搀扶吗?
A会B有时会C不会D当没有看到
2、乘坐公交时,你会给老弱病残及有孕乘客让座吗?
A会B有时会C不会D当做没有看到、在公共场合,你会不会随地吐痰?
A会B有时会C不会
4、在公共场所,你会不会大声喧哗?
A会B不会C有时会
5、在校园里,你见到老师会不会主动问好?
A会B有时会C不会
6、上完课离开教室时,你会不会随手关灯、关窗?
A会B不会C有时会
7、在课堂上,你会不会把手机调振动?
A不会B会C有时会
8、在校园里你会不会给他人起外号?
A会B不会C有时会
9、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你会不会自觉排队?
A会B不会C有时会
10、外出旅游时,你会不会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
A不会B有时会C会
11、在公园、广场、校园等公共场所,你会不会乱摘花果与乱踏草坪?
A不会B有时会C会
12、在公共场所里,当你看到有小偷时,你会不会及时提醒他人?
【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问卷07-14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08-13
大学道德教育问卷06-23
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报告10-17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调查07-15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08-29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调查与研究07-10
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08-15
大学生的个体道德意识09-30
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