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作文(共10篇)
1.医者仁心作文 篇一
近期响应卫生部及医院的号召,观看了电视剧《医者仁心》。很久都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践诺、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医药代表的无孔不入、红包现象的深层思考、医患关联的日趋紧张、医闹事件的愈演愈烈、个别记者的哗众取宠、医护人员的艰辛和委曲在剧中可见一斑。感谢《医者仁心》这部如此真实、如此贴切的反映中国医疗现状的电视连续剧,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所有的演员。剧中的情景和道白,不仅仅直面了如今复杂的医患关联和行医环境,而且深深震撼了医务工作者的心灵,让我们反思,拷问自己的医德和信仰。
2.军人责任,医者仁心 篇二
他们是总参谋部的医疗卫生队伍。走在这支特殊队伍最前列的,当属总参谋部总医院人。总参总院前身为解放军第309医院,坐落北京西山脚下,南接皇家园林颐和园,北靠百望山森林公园,西临西山,东衔京密运水河,自1958年建院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不断发展壮大,层级跃升,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而一路走来。这颗红色火种在革命烽火中催生萌芽,在强军号角中蓬勃壮大。
赤诚尚德,勇于开拓。一代又一代总参总院人为广大官兵诊疗救治,为国家、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战火硝烟留下他们不屈的身影,和平时期凝聚他们智慧的守望;祖国建设承载他们奉献的真诚,危急时刻谱写军民共克时艰的凯歌。
博精笃行,攻坚克难。身为医生,总参总院人同样为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多年来,他们紧追世界医学最前沿,努力自主创新,首创国内器官移植学科群的建设新模式、率先提出脊柱结核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一项又一项新技术,在总参总院人的努力下获得成功,他们用实践诠释了医者的博爱精神,以赤子之心担负着守护民众健康的重任。
忠诚奉献,心怀大爱。半个世纪以来,总参总院人牢记军人职责,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医疗保障任务。在境外军援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等重大军事行动和军事演习中,他们奔波忙碌,全力保障官兵身体健康;在国家重点项目工程施工现场,他们全心投入承担医疗保障艰巨任务;在抗震救灾一线、抗洪抢险前线,他们身背药箱冒着酷暑到处巡诊……
与广大医疗工作者一样,近年来总参总院人同样长期超负荷工作,同样身处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不同的是,军人责任、医者仁心,双重的使命和军队的传统,让他们对自己必须有更加严格的纪律、严谨的作风——加倍珍惜军人荣誉,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拒绝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打造军队医疗卫生机构的一方净土。不断增长的患者量、民众口耳相传的信任感、持续扩大大社会影响力,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誉。
3.医者仁心观后感 篇三
医者仁心观后感1
篇一:医者仁心观后感久没有看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了,当同学告知中央8频热播《医者仁心》是反映目前医行事业很现实的电视剧,很想了解无影灯下白衣天使的生活,于是利用假日在上一气呵成看完。看后感慨万分,为钟立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骄傲,为武明训时刻为患者着想的敬业精神而感动,为丁海这群充满理想献身医疗事业的年轻人而开心,为王冬的贪婪自私和护士长的灵魂扭曲而可惜,为那些无理取闹的医闹和投机钻营的药商而气愤,更为医院面临难缠的医疗纠纷而沮丧。在我心中神圣的白衣天使,现在变成商业化,利益化,收红包,乱收费,开大方,吃回扣,让金钱控制了灵魂。以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从医者天职,而今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医疗纠纷。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家属的质问和追打,医闹的煽动,社会舆论的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疗环境,真不知医改的发展前景在何方?也深知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探索医学领域中,面对疾病的转归特异性,也有无力回天的医疗局限性,避免不了技术上的失误。正如剧中所说“好医生的技术,是在不断积累而来,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当看到医生们抢救病人像奔向战场一样的惊心动魄的紧张情景,为了一台手术站立多小时那种忘我的精神,感动的热泪盈眶!这种高压力,高负荷,高风险职业多么需要患者理解,社会理解,真不应该把身心疲惫的医生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对刘护士长所说“千万不要让女儿学医”深有感触,因为我周围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子女几乎都坚决的不学医,不走父母的辛苦之路!如果都这样想医疗事业的发展前途,希波克拉底誓言有谁来吟颂!《医者仁心》是一部真实的全景的医生生活写照,其中的无奈和痛楚是医务工作者的心声。揭秘了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的黑暗面。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看病难,医病贵”一幕幕镜头。道出医患之间主要矛盾是一部分没有责任心的庸医给病人增加更大的痛苦。剧中武院长,钟主任,面对复杂的困境,承受着社会,患者,难以接受的压力,依然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值得我敬佩。钟立行是一个优秀完美的医生化身。武明训是一个坚守职业道德的好院长。严处长是一个追求事业的女强人,姜一丹是一典型知识分子清高自傲的典范。在丁海,罗雪樱一伙年轻人身上看到了青春,阳光,率真的良好心态!
篇二:医者仁心观后感两部电视剧,一部《蜗居》、一部《医者仁心》,都是认认真真的看完的,有很多的感触。还没有开始演的时候,一直在期盼,真正开播的时候,觉得拍的真的很好,很纪实,这是真正符合现在中国医疗环境的电视剧,也是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在我周围上演的:医患关系、医闹、医疗技术还有等等,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有一种共鸣,越到后面,不管是医生、媒体、社会大众,该如何在整个医疗行为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很值得探讨的。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一员,面临了太多、太多,在这个大的医疗环境中,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分清是非好坏,至少自己要有一个是非标准!钟主任的话说给别人听的时候,也在说给我听。当初我为什么学医,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份工作,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懂了,那是因为最初就向往医生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的一种崇高感、神圣感,尽管我现在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是错就错在,一直自认为这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一个有了一旦有了权力就可以无限膨胀的事情。我贪慕、我虚荣,是的,只看到的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荣耀,带给我的光环,却没有看到医生最应该做的事情,没有看到身为医生,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患者的信任。想到外公生前一直我的,现在也终于懂了,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肩上的使命,一定要用自己终生的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坚持、学习,就是自我实现这个理想的必经之路。是的,一个医生一定要有理想,有原则,有正确的是非价值观···而现在,我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而感到羞愧、自责,同时我也为自己认
识到这一点而感到高兴,人是在认识错误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也开始在成长了!虽然在中国做一名医生很难,但现在的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要坚持走下去,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自己道德的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后漫漫长路,会遇到很多事,在我穿上这一身白衣的时候,能在扪心自问的时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的问心无愧,我想,那才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篇三:医者仁心《医者仁心》已经在央视八套播完了,相信好多人跟我一样还没有从里面走出来,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这部剧反映了很多热点问题,医生的职业道德、医药代表的问题,人道与现实问题,医术与医德问题??剧中有医疗技术上的失误,也有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有患者的不理解,有医闹煽风点火,有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含概量丰富。这是第一部正面直击中国医疗界困境的揭秘之作,不回避医患矛盾,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我是一名小医生”,这部剧说出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心声,我相信所有的医务人员如果看后都是感动的。
医者仁心观后感2
很久都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也不能不为之动容。于是一口气就看完了33集的医者仁心。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闹的频发,医护人员的艰辛在剧中可见一斑。
我非常喜欢剧中的心外科主任钟立行,他洁身自好、隐忍、内敛、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该剧确实塑造了这样一个在职业道德上和技术素养上都十分完美的医生形象。而现实中像钟立行这样的好医生实在是微乎其微,难得一见,至少我从来没看见过或听闻过,即便有,在这个国度,如今这个现实、社会、医院也不适合他的存在。他回到国内的医院后,势必会受到了某些人的利用,更会被一些人所嫉妒和排挤,甚至是被不良势力所暗算……
钟立行对所有的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如对待来看病的金行长母亲,他没有献殷勤,依然维护着医生该有的尊严。他说过不想建立超出医生和病人以外的关系。在世俗中,这种行为处事会给人很傻的感觉,人人都知道不会和上层搞关系拉近乎,只会埋头干活的人不会有好的结果。在现实中,如有一个“长”字号的出现在医院,不要说中、高层领导们退去平时的盛气凌人而显现出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人前马后去伺候效劳的司空见惯的丑态,就怕一般的医生和护士还轮不着、没机会去进行“微笑服务”呢!
剧中所折射的医疗界的学术腐败,其实也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术造假行为的真实写照。在如今现实中,你要晋升、要有业绩,一定要有论文呀,哪怕是东抄西摘、左拼右凑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文章,介绍专家名医的业绩首先就是在xx级杂志上发表论文xx篇。剧中钟立行只是做高难度手术,而不去总结发表论文、不去著书立说,行吗?结果不言而喻。
同时,医院的确不是一块净土,医院这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处处暗藏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那种极具嫉妒性、名利性、贪婪性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人也无处不在。现实中,像剧中王冬这种嫉妒心强、虚荣、卑微、贪婪的人充斥着医院的每个角落,甚至比王冬更险恶者也不乏其人。只是现实不同于电视剧,“王冬”之流会把自己的恶劣本质隐藏得很深很深,而把虚假的正面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乎这种人物在医院里就会混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只要不东窗事发,就不会有王冬那样的下场。
亲眼所见“王冬”这种人依靠某些背景或手段混到了中高层领导的职位,可谓是小人得志便猖狂,于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会拉关系、不去搞贿赂,靠自己努力晋升上比其高的高级职称的普通医生加以排挤、扼杀,没有理由地来一个本院实行高职低聘,反之的低职高聘。这些被高职低聘了的务实医生们只能对天长叹:不公啊!如今这社会太黑啦!(但是胳臂又怎能扭得过大腿啊?万般无奈之下就站在“王冬”的角度,也来一个换位思考吧:我等是中高层领导,我还没晋升到高级职称呢,你,我的下属普通医生,我能让你升到比我高吗?我还没得到的职称让你得到吗?我大权在握,不用过期作废吗?高职低聘你,你等着吧!)如今咱们的领导就这德性,然后还有人大言不惭地声明道:我们做领导的都是心胸宽广的……
在这个国度,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要做一个像钟立行这样的好医生太难,这样险恶的现实里不可能有钟立行的存在,就是有也不适合他的生存。电视剧中,钟在国内艰难行医一年,不告而别飞到美国后,我以为他再也不会回国了,但结局出乎意料,他还是回来了,我想这一定是导演一厢情愿的设计,从真实角度来看,这个创意或许就是一个俗套或败笔。(谁谁都愁于出不了国呢,不仅仅是在其位有其职的官员想,还想方设法让其子女出国,甚至普通百姓也向往着出国呢)
另外,笔者是护士出生,于是不得不关注剧中的护士长刘敏,太多的感慨不需要我再一一细说,就以刘敏遗书中的一段话来诠释:“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得绝望……”这没有偏激、没有夸大,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护士的现状。
工作中,有多少次遇到委屈不公之时,真想像剧中那位丁公子那样脱掉白大褂狠狠一甩“不干了,我!”就走人,然而,我爸不是李刚,我老公不是院长,我只能告诉自己要隐忍,我只有淡定、认命!
医者仁心的成功和意义,在于最终,剧中主要人物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找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而回到现实,面对权势腐败,面对嫉妒贪婪,面对争名夺利,面对医院那些看在眼里又不为人知的黑暗……我们又该怎么去找平衡?怎么去坚持那个叫做崇高的职业信仰?
医者仁心观后感3
近期响应卫生部及医院的号召,观看了电视剧《医者仁心》。很久都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践诺、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医药代表的无孔不入、红包现象的深层思考、医患关联的日趋紧张、医闹事件的愈演愈烈、个别记者的哗众取宠、医护人员的艰辛和委曲在剧中可见一斑。感谢《医者仁心》这部如此真实、如此贴切的反映中国医疗现状的电视连续剧,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所有的演员。剧中的情景和道白,不仅仅直面了如今复杂的医患关联和行医环境,而且深深震撼了医务工作者的心灵,让我们反思,拷问自己的医德和信仰。
整个剧集中,最关注的就是钟立行主任和护士长刘敏。著名作家肖复兴评价《医者仁心》说:“使我看到了久违的崇高感。”是的,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像钟主任这样一个在职业道德上和技术素养上都十分完美的医生太少了。他洁身自好、隐忍、内敛、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对所有的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对待来看病的领导,他没有献殷勤,依然维护着医生该有的尊严。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为人处事会给人很傻的感觉,人人都知道不会和上层搞关联拉近乎,只会埋头干活的人不会有好的结果。可他却说过不想建立超出医生和病人以外的关联。对于“王冬”这种小人,当应对为正义感强烈的年轻医生顾磊给自己“伸冤”时,钟主任立刻打断,说:“我不想拉帮结派,我只期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我听了之后,很有感触。钟主任有很渊博的知识,有很好的沟通技巧,觉得钟主任就是孔子所说的从自身修养开始的君子。《论语》中对君子的判定标准有三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钟主任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是怎样成为君子的。我以钟主任为榜样,自觉地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真君子。
另外一个不得不关注的剧中人物就是护士长刘敏,就应说刘护士长的自杀的确有点杯具色彩,但是,正如她在遗书中写的:“我做梦也想不到,我成了一个堕落的人,我很惭愧,也觉得很屈辱。从18岁护校毕业,我在这家医院干了,我喜爱自己的工作,觉得自豪光荣,但是没想到却用这样的方式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的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的绝望,这一年,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很悲伤,也很愤怒……卫思云,我是爱你的,我知道一个男生需要什么。但是,我务必待在医院里照顾病人,虽然他们不领情,但是我还得做。因此你跟我离婚,我悲哀,却不怨你……好好待我们的女儿,千万别让她做护士,千万别让!”一个全院业务最好的护士长之一最后以这样的结局完成自己的一生,让我唏嘘不已。这是一种怎样样的情绪!事业的无奈,家庭婚姻的失败,人生的绝望,让她别无选取,只有投身黑暗!
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探索医学领域中,应对疾病的转归特异性,也有无力回天的医疗局限性,和避免不了的技术上的失误。正如剧中所说“好医生的技术,是在不断积累而来,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抢救病人就象奔向战场一样,这种高压力,高负荷,高风险的职业是最需要患者明白,社会明白的,期望社会对年轻的医生们多点宽容,多点耐心。
《医者仁心》好处,在于剧中主要人物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职责,让我们举起右手,重温这一神圣的誓言: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思考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尽可能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医者仁心观后感4
《医者仁心》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很久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闹的频发,医护人员的艰辛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不能不动容。于是一口气就看完了33集的《医者仁心》,让我感慨万分。好的艺术作品,不是从情节到情节,而是能从人心走进人心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以前总抱怨自己选择的这份工作是多么地辛苦,还那么吃力不讨好。看多了那些刁难的患者用各种神态去捉弄你,听惯了那些患者刺耳的语句,只叹息自己的这份工作不尽人意。现在我觉得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了,因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该首先做到的是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患者不是刁难,他只是深受身心双方面的创伤,心理上不平衡而已,我们是为他们疗伤的人,不应该受他们的影响,冷落了他们亏待了他们,应用热忱、温暖感化他们。电视剧里王欢的妈妈就是这类的人物,虽然医生在整个治疗上并没有任何差错,但作为家属对治疗费用确实有着疑惑,他们看到的只是某些个别的现象(如影片中的那位胸外科王主任),却一概而论。关于治疗费用方面我觉得患者在治疗时有知情权,医生在开处方时应当对患者做出声明和解释,护士在发清单时也可以多做些说明和解释,这样一来让患者在用药方面可以用得明白用得放心,二来医患之间也有了更好的沟通。作为医护人员要让他们对医院有种安全之感,而不是商业味道,要让患者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医患关系,要用我们的真情去打动他们,要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对于剧中的钟立行主任,我是太支持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视同仁、一切为了患者的思想,坚定的行医原则,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都让我十分敬佩。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一员,每天面临的太多太多,在这个大的医疗环境中,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分清是非好坏,至少自己要有一个是非标准!钟主任说:“医生治病是一种态度。”他同时对年轻的医生丁海说:“你还不是一个好大夫,你还缺少信仰。”这种态度,这种信仰,需要高超的专业精神(即古人说的“妙手回春”和“仁术可风”的妙手、仁术),更需要医生必备有医无类的救死扶伤的博爱之心(即电视剧所讲的“仁心”)。钟主任的话说给别人听的同时也在说给我听。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后的漫漫长路,
不论遇到什么事,我将把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问心无愧作为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和荣耀!
在这部剧中,刘护士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刘护士长的死,我哭了很久,不仅仅是为她感到惋惜,更为她感到不平,一个一直矜矜业业的护士长,一个连自己家庭都可以放弃的护士长,最后走向了自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关医生护士自杀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刘护士长的遗书中这样写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的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的绝望…”这是事实,没有丝毫的夸大…剧中的刘护士长一边为了救治民警“献血”(也许面临违规输血),一边又要遭受“医闹”的围攻与殴打,一边是工作的沉重压力,一边是家人不理解而引发的变故……医护人员一边用自己的心血、良心去履行自己的职业承诺,一边要承担巨大的执业风险。但社会有些人却对我们挑剔、指责、猜忌、不信任,这怎能不让人寒心?总不能非典来了,天灾来了,需要医护人员;抢救生命,保护健康,需要医护人员。而一阵风之后,白衣天使又变成了白狼。医者仁心啊!我希望社会能多关心一下我们护士这个群体,人与人之间能多做心理换位,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医患关系也许会有一个双赢的局面。
我坚信人与人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互相信赖、理解、支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是迟早的事,正如钟主任说的“只要我们以诚相对,我们就能形成一种力量,保持一种精神,保持我们的正直和自尊,这是这个世界上任何财富都买不来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恪守职业道德、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医者仁心观后感5
近期响应卫生部及医院的号召,观看了电视剧医者仁心。很久都不看费时费精神还要陪着流眼泪的电视连续剧了,而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从一打开画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践诺、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医药代表的无孔不入、红包现象的深层思考、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闹事件的愈演愈烈、个别记者的哗众取宠、医护人员的艰辛和委曲在剧中可见一斑。感谢医者仁心这部如此真实、如此贴切的反映中国医疗现状的电视连续剧,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所有的演员。剧中的情景和道白,不仅直面了如今复杂的医患关系和行医环境,而且深深震撼了医务工作者的心灵,让我们反思,拷问自己的医德和信仰。
整个剧集中,最关注的就是钟立行主任和护士长刘敏。著名作家肖复兴评价医者仁心说:“使我看到了久违的崇高感。”是的,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像钟主任这样一个在职业道德上和技术素养上都十分完美的医生太少了。他洁身自好、隐忍、内敛、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对所有的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对待来看病的领导,他没有献殷勤,依然维护着医生该有的尊严。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为人处事会给人很傻的感觉,人人都知道不会和上层搞关系拉近乎,只会埋头干活的人不会有好的结果。可他却说过不想建立超出医生和病人以外的关系。对于“王冬”这种小人,当面对为正义感强烈的年轻医生顾磊给自己“伸冤”时,钟主任马上打断,说:“我不想拉帮结派,我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我听了之后,很有感触。钟主任有很渊博的知识,有很好的沟通技巧,觉得钟主任就是孔子所说的从自身修养开始的君子。论语中对君子的判定标准有三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钟主任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是怎样成为君子的。我以钟主任为榜样,自觉地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真君子。
另外一个不得不关注的剧中人物就是护士长刘敏,应该说刘护士长的自杀的确有点悲剧色彩,但是,正如她在遗书中写的:“我做梦也想不到,我成了一个堕落的人,我很惭愧,也觉得很屈辱。从18岁护校毕业,我在这家医院干了,我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自豪光荣,可是没想到却用这样的方式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的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的绝望,这一年,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很悲伤,也很愤怒……卫思云,我是爱你的,我知道一个男人需要什么。可是,我必须待在医院里照顾病人,虽然他们不领情,可是我还得做。所以你跟我离婚,我伤心,却不怨你……好好待我们的女儿,千万别让她做护士,千万别让!”一个全院业务最好的护士长之一最后以这样的结局完成自己的一生,让我唏嘘不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事业的无奈,家庭婚姻的失败,人生的绝望,让她别无选择,只有投身黑暗!
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探索医学领域中,面对疾病的转归特异性,也有无力回天的医疗局限性,和避免不了的技术上的失误。正如剧中所说“好医生的技术,是在不断积累而来,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抢救病人就象奔向战场一样,这种高压力,高负荷,高风险的职业是最需要患者理解,社会理解的,希望社会对年轻的医生们多点宽容,多点耐心。
医者仁心意义,在于剧中主要人物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让我们举起右手,重温这一神圣的誓言: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降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旧能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医者仁心观后感6
《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全方位真实得展现了目前医患关系、医生与社会,医生与道德、医生之间,领导和医生之间,医药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矛盾,那熟悉的工作场景,相似的医护身影,类似的医疗案例,让我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身在其中,感同身受,不能不动容。
我,一名工作两年的护士,一直努力坚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不让自己在重复的、甚至是机械的工作中麻木,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人,是生命,万不可大意;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因为我觉得保护患者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对患者负责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负责。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敬业的,但看了《医者仁心》,暗自汗颜:自己的心还是不知不觉间变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么柔软,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时的热情、执着,快忘了什么是理想,还要不要追求?
剧中一句台词,让我颇震撼: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这句话让我心痛,真的心痛!今天一句“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让我不免心虚,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医生护士愿意时时生活在防卫状态呢?什么时候起医患变成了对立方?甚至敌我?互相防范、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关系变得那么纠结?扭曲的医患的关系是一把实实在在的双刃剑,伤害着双方!是什么造成的呢?今后医患该怎样相处呢?
或许《医者仁心》中的医生护士,他们只是个演员,但是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道出了作为一个医生护士的心声,医生护士的辛酸。
或许只有医生护士本人才能理解这种心情,医生护士现在是最苦最累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也许很多人认为医生护士是高收入的职业,但并非如此。我只想说即使收入高那也是他们辛勤劳动应得的,每天的夜班,急诊,手术,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想想你自己几个小时一直站在一个地方,我相信除了军人没有人能做到,有句话说一个外科医生和手术器械护士必须有个好膀胱啊,那是必须的,必须练出来的。是什么原因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毅力?是生命,是责任,是承诺。每个医学生入学之前都要宣誓,那就是承诺。
很多时候我困惑,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我想我在剧中主要人物男主角心外科主任钟立行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以自身洁身自好、隐忍、内敛、包容等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崇高与责任。钟立行在国外留学行医十几年的的人生感悟:“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省意识。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中,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魔鬼,种种压力使得一些人变得心浮气躁,迷失了自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我们都应一视同仁。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纷繁复杂,我们的应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坚守职业信仰,以精湛医术服务于每一位患者。面对病人的蛮横无理、不理解或者误解,我们应检讨自己是否沟通存在缺陷用理解、厚实的心态去面对。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自己甚于要求别人。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强意识。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时,不要管别人的态度,只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应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在竞争成为社会常态的今天,只有我们精益求精地做事,才能自强,才能超越自我,也最终才能强胜于别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有一万个退却的借口,更有一万个拼搏的理由。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警意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放大把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而自己则成了“灯下黑”,看不到自己。医疗提倡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一次粗心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病人致残;一些不经意的态度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会导致一场医疗纠纷;一次不负责核对的`可能会导致鲜活的生命结束。有时百分之一的错误会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应自觉地要求自己,如果别人把我们当回事,我们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也许别人关注我们成功的同时忽略了我们不足之处,也许别人有求才以此取悦。如果别人给点掌声就膨胀,给点微笑就灿烂,在客观上就会为别人提供了不把我们当回事的理由。唯有别人把我们太当回事,才能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立意识。人若没有自立意识,就没有独立的思想。生命是脆弱的,疾病的多样性、复杂性,很多时候面对患者,医护也是一筹莫展,无回天之力。然而,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对优质服务的需求。医护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练就精湛的医术,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做个淡泊名利的‘仁人’,做个德技双磬的‘仁医’“。
医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仁心,是我们应有的品质。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熟练精湛的医疗技术,贴心的服务,良好的沟通技巧,去为广大患者服务。我想这会让我们在紧张复杂的医患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我想不久的将来医患关系将会是如沐春风的现象。让我们一同努力这一天尽快地到来吧!
医者仁心观后感7
《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护人员职业生涯的医疗剧,全方位真实得展现了目前医患关系、医生与社会,医生与道德、医生之间,领导和医生之间,医药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矛盾,那熟悉的工作场景,相似的医护身影,类似的医疗案例,让我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身在其中,感同身受。
剧情中仁华医院副院长武明训雷厉风行、公而忘私、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一群充满理想与献身精神的顾磊、丁海、罗雪缨等年轻医生,在艰难的的社会现实面前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和神圣责任,他们的正直和率真让我欣赏。那位与我角色相同的优秀和美丽的护士长刘敏,我最关注。她因受“医闹”纠缠、受伤、丈夫离异、不幸落入血贩子的圈套,悲情自杀。她的遗书让我潸然泪下:“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了,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没日没夜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我一点点变老,一点点变得绝望……”我深深的体会着她那痛苦的抉择,她曾经在暴雨之夜被家属拳打脚踢后面对警察急需血源时,已将一切恩怨置之度外,仍然不忘捍卫自己救死扶伤天职、全力以赴的履行挽救生命的职责。然而因不能做个温柔的好妻子,努力想做个好妈妈,最终未坚持住自己的底线却结束了自己辛酸的一生,她这一生我不知该怎么总结……
《医者仁心》的成功和意义,在于最终,剧中主要人物男主角心外科主任钟立行,他以自身洁身自好、隐忍、内敛、包容等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崇高与责任。钟立行在国外留学行医十几年的的人生感悟:“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省意识。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中,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魔鬼,种种压力使得一些人变得心浮气躁,迷失了自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我们都应一视同仁。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纷繁复杂,我们的应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坚守职业信仰,以精湛医术服务于每一位患者。面对病人的蛮横无理、不理解或者误解,我们应检讨自己是否沟通存在缺陷用理解、厚实的心态去面对。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自己甚于要求别人。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强意识。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时,不要管别人的态度,只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应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在竞争成为社会常态的今天,只有我们精益求精地做事,才能自强,才能超越自我,也最终才能强胜于别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有一万个退却的借口,更有一万个拼搏的理由。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警意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放大把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而自己则成了“灯下黑”,看不到自己。医疗提倡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一次粗心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病人致残;一些不经意的态度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会导致一场医疗纠纷;一次不负责核对的可能会导致鲜活的生命结束。有时百分之一的错误会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应自觉地要求自己,如果别人把我们当回事,我们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也许别人关注我们成功的同时忽略了我们不足之处,也许别人有求才以此取悦。如果别人给点掌声就膨胀,给点微笑就灿烂,在客观上就会为别人提供了不把我们当回事的理由。唯有别人把我们太当回事,才能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
“自觉地要求自己”。——自立意识。人若没有自立意识,就没有独立的思想。生命是脆弱的,疾病的多样性、复杂性,很多时候面对患者,医护也是一筹莫展,无回天之力。然而,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对优质服务的需求。医护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练就精湛的医术,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做个淡泊名利的‘仁人’,做个德技双磬的‘仁医’”。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职业品质阳光化、专业技能过硬化、职业道德规范化,护理服务优质化,六安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护理就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一定会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赞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医者仁心观后感8
看了一遍《医者仁心》,太多的感触让我无从下笔,但想写点文字的冲动,却让我破例地再次浏览整个剧情。剧中的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我的周围:那一片片圣洁的白,一颗颗赤诚的心;手术室里,大夫争分夺秒,病房走廊,护士一路小跑,医者,应对无力回天的无奈和凄楚,应对谩骂殴打的隐忍和委屈,犹如一串串的“蒙太奇”,在我脑海中起伏交错。此刻,我百感交集,却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自己的情绪-------
很少有这样一种状况,当应对共同的敌人时,同一阵营的两个群体却如此相互猜忌,充满矛盾。然而,在中国,在中国的医院,这种状态却无处不在。医生和患者,本该为战胜疾病齐心合力,相互配合,但现实却让人失望地心寒。医生,早已不再令人仰慕,更不再神圣,他们已成为病人就诊过程中时刻被提防的“奸细”和“隐患”,患者自我保护的心态被扭曲的放大,以致医疗活动中医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日后可能发生纠纷的“呈堂证供”。
“跪下,给我妈跪下”,这是33集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第一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这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在这家医院,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急诊科护士长刘敏接到120的电话,车祸,至少五人受伤,伤员很快送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头部严重损伤,腹部受创。一个孕妇昏迷,状况不详。孕妇的丈夫昏迷;
另一辆救护车里又抬下一个五十多岁的心脏病发作的低钾妇女姚淑云;
一个出租司机送来一醉鬼倒在刘敏身上,吐了刘敏一身,就在刘敏去换件工作服的时候,患者姚淑云突然出现不适,等刘敏赶到已经太晚了,病人死去。
于是,一场杯具便拉开了序幕——
护士长刘敏,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在这样的雨夜,她也该守在老公和女儿身边,她也该尽享家的温馨,但是……正因这个“但是”,敬业的她不得不承受接踵而来的奔波和劳累,柔弱的她不得不理解死者家属“给我妈跪下”的恐吓威逼。
我不知道,刘敏是否就应带着那被吐的满身污浊接触其他病人,也认为病人的死亡与刘敏片刻的离开并无多大干系,但此刻,孰是孰非已不再重要,只要病人死亡,只要你是医护人员,你就务必承受来自对方的发泄,此刻的医者,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被悲痛、愤懑、狂躁的患者亲属作为出气对象的“橡皮傀儡”。看着刘敏护士长被死者家属殴打,被强压在地上听凭对方喊着“跪下,给我妈跪下”的情景,我想起了前不久我院急诊科X护士、某科孱弱的女主任被患者家属打伤后,声泪俱下的哭诉,我很迷茫,很困惑。是的,应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我们就应明白患者亲属们的过激,尽可能缓解他们的情绪,但是,这些整天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甚至顾不上自己身体的医生护士,他们为了病人,为了医院,起早贪黑,随喊随到,他们的辛苦难道不需要明白?他们的委屈难道不需要倾诉?
医患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敌对的双方?
诚然,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群体有强、弱之分,更不会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至少,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而走到了一齐,而弥漫的信任危机又使得医患关联变得敏感而微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彼此并不愿看到的杯具乃至惨剧。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冷静的换位思考,坚信很多纠纷都能够化解,很多冲突都能够避免。《医者仁心》中有两句台词意味深长,之于医者——“发奋做一个能够被人怀念的人”,对于患者——“一个好的医生,是需要病人的宽容,才能够成长的”。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付出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却仍矢志不渝地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关于天使的赞歌,却正因某些不和谐音符的出现使这支赞美曲不再完美。毋庸置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这个群体,我们确有诸多不被患者满意的方面,至少我们没能做的更好。
一叶障目啊,些许的瑕疵,掩盖的是大多数人的无私付出,令人扼腕。作为医者,如何在能被人怀念和被人宽容之间成长,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也不是一家医院,一个医生能够交出的答卷,为了治病就诊,医者和患者走到了一齐,我们即同室,何苦去相煎。如果我们把被人怀念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如果我们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仁心,我想,作为医者,你能够被人怀念,那么你就能够被人宽容。
让我们记住一位美国医生的名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
医者仁心观后感9
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是一部从多方面反映医院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生活的优秀剧作,剧中那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剧中的许多情节令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更多的是引发我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思考。
故事首先从钟立行抢救一位不愿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脏病患者的情节展开的。当钟立行本着“生命第一”的信念,忍着悲痛将自己亲妹妹的心脏移植给病人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遭到患者女儿以“违背病人意愿”名义的控告。看到这里,不由使我得联想到:前几年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医院的一宗医疗纠纷,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将生产孩子的孕妇,为了保全孕妇的生命,需要行剖腹产,而丈夫坚决拒绝医院行剖腹产手术,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和护士缩手无策,孕妇最后死亡,却遭家属以医院“不作为”起诉。这两个事件的结局,不由得使医务人员困惑,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给具有专业技术的医生,还是留给病人至亲至爱的家属?面对进退两难的处境的医务人员,是坚守道德的情操,还是去遵守法律的尊严?如何使传统观念与现实法律统一起来?二者能否统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样解决?虽然不是我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想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并能够帮助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医闹的纠缠;有时病人的正常死亡,也会遭到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当我看到我们医院的院长受到病人家属的围攻堵截;当我看到我们的医生受到医闹们的辱骂殴打;当闻及兄弟医院的同仁们被病人家属打伤后放在水晶棺里……我的内心十分酸楚,难道病人的生命与医生的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我们医生也是人啊!面对浩海无边的宇宙世界,人类尚未掌握的秘密太多了,它也需要人类的探索和发现。再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呀!诚然,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假如医生面对一名生命垂危而无人监护的病人,见死不救,那么医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你是一名医生与不是一名医生又有什么区别呢?假如不顾一切去坚守职业职责,那么由此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的困难和意想不到危险,谁又能来为他们承担?假如医生处处来保护自己,病人的利益谁来保护?人性要不要泯灭,法律需不需要健全?这些亟待值得引起医学、伦理及法律界等人们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另外,我们在病房经常听到有的病人抱怨,为啥账上无钱就给我们停药?为啥药费这么贵?为啥看病咋这么难……病人明明有钱,却不交费;清楚的诊断,医生何必再要求去做体检;医生安排的治疗,病人满腹狐疑;医生的各项交代,要求家属的名字签全。有人这样评价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不信任,却又依赖。防备,却要献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断,这样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造成这样的根源在哪里?我想这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病人的问题。是沟通、宣传、引导不够的问题,更是现行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问题的症结真的如此吗?我同样希望得到帮助和回答。
《医者仁心》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知识渊博、技术精湛、胸怀宽广的钟立行;损人利己、拉帮结派的王冬;埋头苦干、挨打受骂的刘敏……不过,本人是护士出身,我更关注的护士长刘敏的命运:一个被同志们公认的好护士长,一个挨打的护士,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妻子,一个用自己鲜血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没法照顾家庭的女人,最后却迷失了自己……刘敏遗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日夜颠倒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复一年中煎熬中,一点一点地变老,一点一点变得绝望”这段话,让我十分心痛。是啊!这就是我们护士们的心声,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曾经的理想、信念纷纷被现实剥离,造成这样根源是什么?我也曾多少次暗自叩问自己,是坚守,还是放弃?如果不改变我们护士的现状,我真担心会有人穿不过名利富贵的诱惑,穿不过红尘俗世的迷离。
《医者仁心》这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关于家庭、医患、同事、同学关系……通过这些说出了医生、护士们心中的酸楚、病人们的无奈和期盼、领导们的苦衷、职工们的烦恼、它是医生和患者的代言剧,它为医患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
《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看点很多,感悟博多,引起的思考也很多。总之:医患之间相互信赖、理解、支持、和谐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医者仁心观后感10
前不久医院发生了医疗纠纷,那段时间科里很安静,静的空气都要凝住了,似乎雪花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气氛很紧张,紧张地让人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以前也或多或少听过、见过一些医疗纠纷,但感受不是很深,觉得那都是患者家属在无理取闹,无非就是想用已故者讹取些钱财,患者家属的哭闹、不理解让我们感觉无助、无奈,同时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很冤,辛辛苦苦用心的为病人治病,一旦发生了不好的结果我们医生所做的一切都不被患者家属理解,被患者家属称为恶魔、吸血鬼、没心没肺、杀心凶手……一些让人心寒的字眼。
曾一度自问自己这就是医生?现在的医生怎么了?现在的病人又怎么了?甚至曾动摇过自己选择从医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自己是否还需坚持,自己又到底在坚持着什么,说实话,一度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甚至考虑是否转行,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前的医生似乎成了社会的对立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医生做错了什么,是不是他们没有及时抢救,是不是做了过多的检查、过度的治疗。……在病人家属面前、在大众面前,对于他们的不解,我们尽然无力解释,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我们说什么他们都不会相信,而只会被他们认为是我们在狡辩、在推脱责任,所以在大家身边经常可以听到哪家哪家医院因为什么事情又赔了多少多少钱了,有的确实是因为医院有医疗过错造成了不良后果,但我想大多数医生的出发点和患者家属是一样的,都希望尽全力救治患者,让患者摆脱病痛,我想应该没有哪个医生希望把好好的一个病人给治死吧,否则他就不配做一个医生。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而断章取意的报道医疗纠纷,但却没有实地去考察、核实事情的本质就乱发一通,说的好听是让弱者发出自己的心声、让弱者说话,说的不好听就是为了自己的短暂利益而置他人于不顾;是,没错,患者是个人,医院作为一个单位,他是一个整体,但这就能说患者他们是弱者,我们是强者嘛,不要忘了医院也是一个个义务人员组成的,他们也都是个体,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患者家属指手划脚的横眉冷对医务人员的时候,更甚者有的家属对义务人员实施暴力的时候,到底是谁弱者?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很快,一旦不当的消息发布出去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事实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现在不少一部分患者就医时对医院、医生是带着一种对立的不信任的心态来的,甚至问病史的时候多问了几句就摆出一副很不赖烦的样子,这样的一个医疗环境让我们医务人员怎么办、怎么工作,这种敏感的医患关系只需一点火花就可以爆燃。这样一个医疗环境以后还有谁愿意当医生,现在很多医务人员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从事医学,中国现在十好几亿的人,可医务人员才几百万,医疗资源紧缺,难道那些媒体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没有医学这个行业了?那以后人们得了病,谁来给大家看?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我承认,每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总有一少部分的坏人,但是请大家不要因为一少部分的人而给“医生“这个群体扣上坏人的章……
我想大多数从医的人当初都是怀着一个想做一名好医生的心态,当初他们都是宣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为自己充电,因为他们深知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容自己犯错。他们见过太多的生与死,所以对生命才更加的珍惜,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救治能让更多的活下来,但请大家理解,医学是有局限的、能做的事其实很少,有时候虽然他们想尽了办法,但依旧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人们常说医生冷血,病人死了都没有什么表情、一点都不难过,我想说的是其实大家错了,当一个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没能挽留患者生命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很无助的、特别的无力,他们不是冷血,只是他们深知他们需要坚强,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救治,不容他们在那伤感……。其实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产生医患关系之外的关系,因为那样容易让医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4.《医者仁心》观后感 篇四
看了《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我真的很感动。且不说它有多么真实,但至少反映了当今的很多现实:医者的辛苦、勤奋、敬业、高压、无奈,还不被理解。在医生的世界其实更多的是医院和病人,而自己和家人往往是放在第二位的,能治好一个病人是医生最大的骄傲!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才知道什么叫专业,专业并不绝对是你对一门技艺的熟练程度或是高超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一块纱布,一张床单,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或是一种制度,这才叫专业,这部电视剧里把专业的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正常人,当看到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时候,都是欣慰异常的,尤其是他的生命的延续是建立在对方的“专业”上的,更是令人感觉做精一门工作会有多么的出色,因此我们也应该明白,你会多少东西可能不是最令人钦佩的,而你专攻并精于一门技术或学问,这才是了不起的。
看了这部电视剧让人对工作更有信心和热情,我坚信,任何一门工作,如果你做到一定程度,都会成为很优秀的人,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追求的,看别人的工作总是觉得好,其实你真做了的话,未必就像你想象的那样,人应该懂得知足,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在一片领域做得足够出色。我们每一位医生内心都是神圣的,只是现实有很多无奈,任何行业都可以有失误,医生不能,别人都有节假日,医生没有。就医生个体而言,付出得最多,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5.医者仁心观后感 篇五
电视剧里熟悉的场景、画面、人物、故事情节吸引着我,如同身边的人和事,让我痴迷、让我感慨,其中的男一号钟立行医生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不卑不亢的气节、对社会不良医疗行为的鄙视、对医德败坏的极少数医生的教育和指责、为维护医疗这块净土而不屈不懈的努力等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钟立行说:“什么叫专业?从衣着仪态到病房管理,卫生、生活用品的配置、饮食的安排;治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同时还说:“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对患者有利的事就可以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剧中,他凭着职业敏感接诊了晕倒在马路上的某农村姑娘,又凭着高尚的医术、执着和无畏的探索精神,为她成功的做了心脏手术。成功的手术并没有让他沾沾自喜,他非常的淡定,不断的总结、继续攀登。相反,电视剧中另一个医疗界的败类王冬医生却自私自利、拉帮结派、弄虚作假,把钟主任主刀、团队合作的新手术成果视为己有而大力吹捧。。。。。。面对王冬的言行,钟立行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而隐忍这一切。他说:“我不喜欢拉帮结伙,也不打算排斥异己,只是希望每个人自觉的要求自己。”他还说:“一个科室主任,不仅要有出色的技术,更要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各样不同的人际关系。”由于他的努力,科室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年轻的医务人员更加尊重和向往他所领导的心外。
有观众说,钟立行这种医生太理想化、太过遥远、太完美了;也有观众说,到医院就医能遇到钟立行这样的好医生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好医生我不仅见过,而且见过不少,他们真的是一心扑在专业上,是特别有理想和追求的一群人。像我们外科的宁群宜主任、内科刘燕妮主任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是我院战斗在第一线的领头军,年轻的一代医护人员也把他们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生力军脱颖而出。他们没有计较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日夜操劳,时刻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备受患者和同行的尊重。
6.医者仁术仁心方平血液波澜 篇六
1999年,全省首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0年,全省首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3年,大陆首例无血缘关系骨髓配型;
……
多少个湖南省“首例”诞生在陈方平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这个团队如今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近300例,5年存活率达70%,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开创了湖南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良好局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深秋的天气,微凉中带着清爽,记者走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医务人员身影不断穿梭来往,身处其中便可感到他们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而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是这所大医院的一院之长,首届湘雅名医、血液病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陈方平教授。
追寻青春学者梦
医生穿上白大褂,就代表着对患者救死扶伤的责任。现在已是湘雅名医的陈方平教授当初为何在众多科室中选择了难以治愈的血液病?陈方平教授的回答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何他后来在血液病方面会有如此高的造诣,他告诉记者:1982年他在临床实习时接触到了几个白血病患者,在那时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血液疾病的诊断对实验室诊断地依赖,对科学的探索,对实验的热爱让他决定挑战当时还无法治愈的“血癌”。
“要做学问,要在医学上、医学研究上有所建树,要有独立的学术思想,independent idea,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陈方平教授结合自己当年在美国学习的经历强调了独立学术思想的重要性。由要求通电话确定他的英语水平,到亲自开车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接他,再到他回国后资助二十几万美金为其组建“分子血液实验室”,陈方平的导师B.S.Coller对他的态度由怀疑到肯定再到全力支持,与他独立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正是独立的学术思想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与支持。
“除了独立的学术思想以外,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你还要努力的工作,也就是说hard work。”初到美国,导师B.S.Coller只给陈方平三个月的时间,要求他把血小板无力症的基因缺陷全部搞清楚。顶着压力,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用一个月时间就把本来是三个月的活儿干出来了。导师B.S.Coller非常惊讶,他说:“你是个副教授,你这个年龄的临床大夫也没有做多少实验室工作,也没有在这么正规的实验室进行训练,你怎么能够做出来的?”陈方平回答说:“我就是通过努力,可能我付出的努力比人家要多几倍”。
“任何一个事情你要靠一个人的努力很难,特别你要做大事情,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他列举了维甲酸的例子予以说明,维甲酸治疗作为我们国家在白血病治疗史上的一大革命性贡献,全反式维甲酸通过使癌细胞改邪归正,使靶向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大大减少。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做出来的,它是王振义、陈竺、陈赛娟,师徒两代,三位院士的团队共同做出来的。
而当时,陈方平教授想要在湖南合成这种维甲酸,为此,他与湖南制药厂合作。可惜医学信息不完善,资料查询的途径少,只在书上得知全反式维甲酸的理化特性是对光和热敏感。初始,制药厂的造工想法是做成片剂,但是陈方平教授考虑其理化特性,片剂须经高温压制,做成胶囊比较合适,同时他对制作过程有两项要求,一是整个过程温度不能超过40摄氏度;二是灌制胶囊时需在暗室进行。通过他和制药厂的共同努力,湖南也有了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维甲酸。
耕耘湘雅医学梦
13年前,当千禧钟声敲响,一个崭新的世纪来临时,一个被白血病折磨在生死边缘的9岁孩子,在一项医学突破中,生命之灯被点亮了。现在,孩子茁壮成长,考上了研究生。未来,他还将结婚生子。“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个冬天。”陈方平教授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个春节,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小男孩,母亲为了救他,想尝试当时省内从未开展的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技术。自1992年开展省内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陈方平积累了大量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后,他精心为孩子的母亲做好了一系列准备。
2000年2月26日,再次怀孕的母亲受救子心切的影响,羊水提前破了。随之而来的是,用婴儿脐带血做的移植手术,也需要提前。虽然当天恰逢大年初二,一切手术前的准备并未做好,但幸亏陈方平的团队早就将手术的方案备好。陈方平马上赶到医院,医生护士也牺牲假期休息时间,以最快速度赶到医院进行移植手术准备。
但新情况又出现了:由于是早产,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甚至低于当时国际公认的最低标准,移植风险非常大。陈方平马上致电法国的一个资深移植专家,在确定有一丝希望之后,果断实施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成功了。“他比一般人在无菌仓中的时间长一倍多,那一个半月,白衣天使医生护士们每天轮流照看,我有空就去给他讲故事,孩子终于挺过来了。”陈方平教授在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深刻地感觉到了一位医者对患者的深厚感情,那多么像对待自己的一个孩子呀!我也由衷地感受到了一名白衣战士对每一位患者康复的欣喜心情,那是一场攻坚战役后疲惫心灵的放松。
如果没有那个手术,孩子活不过3年。我不得不说救人生命是这世界上最崇高的工程!而这种工程陈方平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
2003年,陈方平成功完成了大陆首例无血缘关系骨髓配型,患者是一名患白血病的广东青年。当年5月,中华骨髓库正式建立。2个月后,在岳阳读大学的长沙伢子陈峰(化名)便被确认为与患者骨髓配型成功,成为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后第一例干细胞采集者。可是,陈峰的母亲由于不了解骨髓移植的原理及作用,心里很不乐意。陈方平和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的工作人员一起,先后多次登门到陈峰家,不厌其烦地向其家人宣传骨髓移植的相关知识,还把随身带来的宣传资料和影像资料拿给他们看。最终,陈峰一家终于打消了顾虑,同意让他进行骨髓捐献。陈方平教授亲自把骨髓送至广州, 完成了这一突破性的骨髓配型。
点亮全民健康梦
现在作为湘雅三医院的院长,在处理医院管理事务之余,仍坚持每周两次的查房。作为首届湘雅名医,陈方平教授对医生这种使命感有着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多采取一些手段,多运用一些途径,多想一些办法。”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是陈方平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话题。而他也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如曾经有位湖南双峰籍男性,患有遗传性的血小板无力症,生下来就顽固性出血。输血小板之后指数没有升高,采取各种措施无效。碰到这种情况,陈方平教授没有放弃,想出可以通过细胞分离机清除自身抗体,再输血小板,终把患者救治过来。
正是因为心中有责任,心中有使命,陈方平教授也有他独特的对医疗的理解,他认为,除了治好病,救活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是临床医生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为此,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治疗过的一位患者的故事:一位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年轻女性,在其他医疗机构运用糖皮质激素后,不但病没有治愈还演变成难治性的ITP。最让患者难受的并不是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大剂量运用激素带给她的副作用。曾经苗条的身材不在,满月脸,感情受挫,几度产生自杀的念头。陈方平教授觉得面对这种已经丧失生活信心的患者,在用药物治疗也改善不了病情的情况下,更应该考虑患者的感受。他决定撤掉激素药物,让患者重拾生活的自信。
谈到用药这一热点话题,陈方平教授严谨的说道:除了科学、合理、个性化用药。我的一条原则为,根据病人的需要一切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
他认为,医生在临床用药时,首先开药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好病因。就拿贫血这种常见病来说,普通百姓常常认为贫血就是缺铁。很多贫血的患者会自己在购买红桃K,补血口服液等。其实不然,弄清贫血的原因才是重点。医生在开药时,要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特性,药物的适应症及各种副反应。最后应正确指导患者药物的服用剂量、时间、次数和方式等方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采访完陈方平教授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这句话。留美求学不懈追寻梦想,治病救人不遗余力,一切都以患者为中心……陈方平教授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肃然起敬,陈方平教授的每一步跨越都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医者的仁心。
7.无私奉献医者仁心(妇产) 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妇产科的吴立涛,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无私奉献 医者仁心》。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此,炎黄儿女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满怀豪情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国,花如海,歌如潮,百姓安居乐业。如今的中国,山隽秀,水婀娜,人民幸福安康。怀揣着对中国共产党无比崇高的敬意,2008年3月,我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0年3月,在庄严的宣誓声中,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10年8月,刚刚踏出校门的我,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荣幸地成为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员。我院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诚信、服务、优质、和谐”的理念深深地触动着我;一代又一代惠滇人“惠民泽世 仁德济滇”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惠滇-1-
人,我愿意为我们医院这个大家庭的美好明天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记得雷锋曾经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我们科室可以说是全院最忙的科室。由于我科病例的特殊性,夜间住院分娩及危重患者较多,科里的老师们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有时一整夜都忙得没有休息时间,医生值班室里看到当天夜班老师的孩子在休息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的爱人大多也是我院其它科室的老师,两人同时上夜班时,孩子独自在家没人照看!但她们从来没有抱怨,依然每天微笑的面对每一位患者,依然每天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2011年2月17日,是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时,有多少人会去留意他们身边穿梭在生命线上的白衣天使?那段时间我正在心内科轮转,元宵节那天刚好是负责带我的赵老师值班。天公不作美,下午时分,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近天黑时,病房里有位患者疑似脑血管意外,需要做急诊头颅CT检查,看着窗外漫天的大雪,赵老师没有犹豫,她快速的向住院总医师交接了病房的工作,冒着大雪与患者家属一起推着病床上的患者艰难的朝CT室走去……。
还有一位老师,在值夜班时发现一位老大爷因为没有家人照顾而饿了一整天时,主动帮老大爷叫了外卖,并且亲自将热腾腾的饭
菜送到老人面前……
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只是我们党员中平凡的一员,他们又是我们最为骄傲的榜样!
8.医者仁心观后感之二 篇八
最近刚看了在央视八套闭播的《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前面几 集我没有看到。这个剧早就有预告,科室的事情太多,未过多留意。有天早上我们交接班时晨会后我科张主任说最近上映的一部电视剧,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这部剧反映了很多热点问题,医 生的职业道德、红包问题,医药代表的问题,医生看病问诊、开药问 题,人道与现实问题,医术与医德问题等等。道出了医疗行业生存现 状及困境。随后我在网上下载了该剧,只扫了一眼剧情,但就这一眼,却让 我再也无法将视线挪移开了,直至看完此剧。仁华医院新来的心外科 主任钟立行大夫,在上班第一天查房后,对科室全体人员提的要求,以及他那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钟立行是留美医学 博士,曾在美国呆了十来年,医术精湛,颇受医院上下的好评,更是 年轻大夫的心中偶像。钟的副手,另一位外科大夫王冬,虚伪,好大喜功,医术很差却 自以为是。其所作所为,科室里同事颇有微词。一天,当年轻大夫顾 磊找到钟立行说王冬的不是时,钟马上打断说,“我不想拉帮结派,我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 “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我听了 之后,很有感触。这可能也是钟立行在国外留学行医十几年的人生感 悟吧!“自觉地要求自己”。这是一种自省意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魔鬼,这魔鬼就是人性的劣根性。比如,人
1
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话;人人都有名利心,并有可能会 为此不择手段;人人都有嫉妒之心,等等。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自 觉地要求自己”的这种自省意识,我们就会被隐藏在心底的魔鬼施以 魔法,看人做事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会产生自大的情绪,骄傲自满的情绪,听不得不同意见的情绪。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往往会 倾向于“偏听”。如果我们是一个领导,则会借用手中的权力来以势 压人,甚至欺人。尽管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处在弱势的一 方,比如下属,虽然对我们的强势,口里不说什么,或者也不能说什 么,但在其内心里,我们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了,我们在他们的心里 已经威信扫地了。剧中有医疗技术上的失误,也有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有患者的 不理解,有医闹煽风点火,有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含概量丰富。这 是第一部正面直击中国医疗界困境的揭秘之作,不回避医患矛盾,是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对医生这一职业,导演傅东育理解说: “拯救人灵魂的是牧师,神话中复活人生命的
是神,那么医生,就是牧师和神之间的那个人。” 他说,《医者仁心》并不是站在医生的立场在说话,在剧中,患者的 立场、社会的立场都会有体现。电视剧只会告诉观众医生们真实的生 活,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楚。我是一名小医生,这部剧说出了我们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心声,我 相信所有的医务人员如果看后都是感动的。因为在这个大环境下,还 没有谁会真正关注我们的生活呢?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为目前紧张
2
的医患矛盾带来一缕暖风,虽然我从事医疗行业,我不可否认这个行 业有害群之马,但是我仍然感觉医生是最伟大的!试问哪个行业没有 害群之马?为什么就医生该被骂?临床工作就如战场,那种拼死争夺 抢救生命的时刻,就是医生的崇高!还有在 2003 年那场非典中,走 在最前沿的是医生,倒下最多的也是医生,请问那些抨击医生的人,你们那时在哪儿?如果大家没有喝忘情水的话,大家应该记得!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好,从一个三甲医院的故事背景,真实的反 应了现在中国医疗大的环境,我希望大家多支持医疗事业,关心医疗 事业!关注我们医生的高压力,关注我们医生的高负荷!关注我们的 高度孤立无援,关注我们这个高危职业。
3
9.孙中山:百年前的医者仁心 篇九
本局敦请大医生孙君逸仙来省济世……每日十点钟至十二点钟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午后出外诊症,西关收轿金一元,南关西门河南等处轿金加倍,谢步随意致送……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中心,若有意外与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致,设法施救,幸无观望,以免贻误。
冼基东西药局谨启
118年前的这则医疗广告充分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尚医德。
广州市冼基街是当时的医院、诊所、药房一条街,名医荟萃,孙中山在此设立“东西药局”。
“大医生”是大医院、大诊所、大药房的高级医生、全科医生,亦有“大医精诚”之意,不仅医术好,医德医风亦好。孙中山不便自己称自己是“大医生”,于是就以自己开办的“东西药局”称自己为“大医生”。其实孙中山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生”。他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5年,1892年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据说这年只有两名毕业生。按现在的学历考量,孙中山相当于本科学历,但是国内外常有媒体把孙中山讹称为“博士”。原来,在英语中“医生”和“博士”是一个单词。亦有媒体称香港总督亲自为孙中山颁发了行医执照,其实港英政府颁发的每一张行医执照都有总督的签名。为尊者贴金,恰恰说明媒体和大众对孙中山的爱戴。尽管不是博士,尽管香港总督没有亲自为孙中山颁发行医执照,一个西医本科学士在以中医为主的当时社会也是凤毛麟角。在广州行医之前,孙中山曾在澳门行医,其医术医德深得好评。这样的名医在当时老百姓都称之为“大医生”。孙中山毕业的香港西医书院,被现在香港大学追溯为本校的前身,孙中山被尊为首届毕业生。
“孙君逸仙”,就是孙逸仙君。孙中山从来不称自己“孙中山”。姓孙,名文,号逸仙,不管是当“大医生”还是“大总统”,所有亲笔署名都是“孙文”。在国内亦以“孙逸仙”发表文章和广告,但是刊登这则广告3年后在国外以“孙逸仙”闻名全世界,那是因为国外报纸的报道和一本自撰书的畅销。孙中山1893年在广州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被清廷通缉,流亡海外。1896年在伦敦被清廷密探秘密绑架,羁押于中国公使馆,孙中山通过英籍清洁工给英国友人送信,英国友人给报社提供新闻线索,报纸报道后舆论大哗,英国政府出面干预,孙中山被释放。英国的出版社邀请孙中山写书,该书出版后成为西方世界畅销书。孙中山因祸得福,从此成为西方世界瞩目的中国革命家。
“每日十点钟至十二点钟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这是免费为穷人看病,但是不能只理解为现在的免挂号费,当时的诊费要比现在的挂号费高得多,直到现在港澳台以及国外的名医诊所绝不仅收挂号费。这则广告只说“赠诊”,没说赠药,孙中山头年在澳门行医时也为穷人赠药,那是因为有富人赞助,他给富人治好了病,富人和他一块儿积德行善。刚到广州,可能还没有得到富人的主动赞助。若继续行医,肯定也会赠药的,可是第二年他就投身革命了,不再医人,改为医国。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孙中山既为良医,又为良相。
“若有意外与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致……”这是120急救,不开价,穷人不给钱也去,富人给不给、给多少,随便。
孙中山毕业于西医书院,一定能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之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据当时报纸报道,贫穷病人纷纷赞扬孙中山“学宗孔孟”、“医者仁心仁术”、“济世为怀,轻财重义,药金不受,礼物仍辞”、“如药王孙思邈般大医精诚”。
(据《大河健康报》)
10.医者仁心去哪儿了杂文随笔 篇十
“肺部严重感染,心力衰竭和心梗。”
“有——有——危险吗?”
“随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是肺部严重感染死亡的,难道他没钱吗?这病难治。”
“不至于吧,我妈就是感冒咳嗽了几天?”
“做好心理准备吧!这么大年纪了,用药后两个小时看看效果,如果对药物有反应就有希望,如果没……”
“不要说了,我妈会好的!”我歇斯底里打断医生。
这是大年初七凌晨一点半急诊室我和医生的一段对话。初七夜里一点多,我被电话惊醒,我侄儿告诉我,我妈咳嗽厉害,心里难受,呕吐,呼吸困难。
“快送医院来”我催促,一听这个症状我就紧张,知道是妈妈的心脏病犯了,之前妈妈就因心梗住过两次医院。我迅速起床,到医院联系医生,
那天夜里,我们都守候着妈妈,我,哥哥,侄子们,还有我儿子。我们谁也不敢回家,谁也不愿离开半步,都盯着吊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的输入妈妈的血液里,等待奇迹出现,似乎每一秒都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妈妈的手,默默地祈祷上帝,求上帝保佑妈妈度过危机,求上帝保佑妈妈长命百岁。半小时后妈妈依然很难受,呼吸也急促。我的心突突地跳个不停,颤抖的手小心地为妈妈擦拭着痰,一遍遍地轻轻地喊着“妈妈——妈妈——”,怕妈妈睡着。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已凌晨三点五十。我看妈妈病情缓解了,问她感觉怎样,她说好多了,但还是很难受,出不来气,我急忙喊来医生,让他听诊,然后我跟到外面小心地问“好多了吧?”
“现在看起来有好转,但危险并没解除!你母亲八十八了,已到瓜熟蒂落的年纪。”医生一脸严肃地回答。
上帝呀!我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医者仁心何在?你就不能让我们松口气吗?几个孩子已经熬不住了,我打发他们回去睡一会儿,我和哥哥守护着妈妈。
这几年父母年事已高,经常和医院打交道。医生的医术操守无可挑剔,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废寝忘食,甚至积劳成疾。我一直把医生奉为天使,敬佩赞美,感激感恩!
可这次张医生冰冷的态度几次伤了我的心,也许他说的是事实,他在告知真相,又或许他怕家属掉以轻心。可是我还是接受不了,这简直是判了死刑啊!是往我脆弱的心上扎刀子,我的心分明在流血,泪水止不住的流。
医生能不能体会一下病人家属的心情?不要危言耸听,不要骇人听闻,措辞稍稍委婉一点不行吗?医者治病更要医心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美国医生特鲁多为医的三种境界。可这个医生呢?医德何在?“道无术难行,术无道不久”他明白吗?
曾经看过白岩松在上海交大的演讲,讲到医德时,举了白妈妈给他讲的白爸爸的故事。那是1974年,白爸爸天津出差检查出癌症,医生不敢直说,委婉地告诉他必须住院,但白爸爸说回海德尔市的火车票已经买好了,并出示给医生看,医生说不服他就去请领导,结果白爸爸“溜走”了,但在火车站等车时,被赶来的救护车拉回医院了。这才是大写的医生啊!
这彻底颠覆了我对医生的好感和崇拜,个别医生没教养,冷冰傲慢,说话不讲分寸,像刀子一样扎人。最可气的是我妈住院的`第二天,病情缓解后想吃饭了,我问医生饮食上有什么忌讳?
“没必要,想吃啥就吃啥吧。”医生不屑的说。
我愕然,去年妈妈住院时,医生嘱咐不能吃油腻的,肉蛋都不能吃,在ICU时烤红薯就不让吃。一样的病,心梗,又赠加了肺部感染,怎么没禁忌?
“可是,心梗能吃肉吗?”我疑惑地倍加小心地问。
“可以!都这么大年纪了,再忌讳有必要吗?”医生轻描淡写地说。
“医生,我呢?我用不用忌讳?”妈妈同病房的一个六十岁左右大嗓门的胖女人问。
“你得忌讳!你年轻!想长寿就忌嘴!”医生转向胖女人,很郑重的告诫。
那是一个放了支架的肥胖女人,鼾声如雷,张着嘴巴睡觉,只要她一入睡,其他病人甭想睡着。
我崩溃了,真想把这个没修养的医生揍一顿!《最后一片绿叶》中年轻画家琼西就是看到窗外藤树上最后一片绿叶才重拾信心,战胜病魔,努力生活下去的!医生不知道病人需要鼓励需要信心吗?年纪大了也有活下去的理由啊!
我忍无可忍,又奈他若何?怕妈妈受刺激,医生走后,我好言劝慰,才把妈妈哄好。
妈妈住院第四天,说话已声音朗然,很能吃饭,精神状态很好,只是不住地咳嗽吐痰,我感谢上帝保佑妈妈又一次度过难关,也感激那个主治医生,所以他来查房时,我满心欢喜地称赞他:
“张医生你真棒!我妈好多了!”。
“别高兴太早!还要继续观察……”依旧表情木然。
天哪!我都怀疑这个矮个子大眼睛的医生是不是缺了一根笑神经,从来不会笑,僵尸一样的脸。从不说安慰人的话,只是严格履行医生职责。这是好医生吗?这算坏医生吗?我不知道怎样评价他。
世上有两种神圣的职业后加了“德”字:师德,医德。教师塑造人的灵魂,爱生如子。医生拯救人的肉体,救死扶伤,也当爱病人如亲人啊!
愿天下父母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