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共13篇)
1.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一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2.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二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历史课堂后,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 包括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 优美动听的声音, 色彩鲜艳的图片, 生动的文本文件等, 给学生提供或设置历史场景, 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历史, 并把他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真正变成历史的主人,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中, 制作了一幅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 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 统一天下的过程, 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 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 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学生如临其境。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引发出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2.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更好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难点, 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距离学生是遥远的, 单靠传统教学方式, 很难让学生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使学生更具体地, 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感性的材料, 使枯燥的历史概念直观化,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 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 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 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既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认识, 又便于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创设情景,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 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 喜欢就事论事, 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 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探寻规律、启迪方法。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 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 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 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 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增大了课堂容量, 增加了学生信息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 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并且字迹工整美观, 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 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 信息量增加约20—30%, 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 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 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5.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使历史再现, 加大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人。授课中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挖掘历史所蕴涵的思想素材,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在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中, 心灵受到震撼, 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 我补充了一些儿历史图片:砍头、杀人取乐、杀人比赛、活埋等图片, 这些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触目惊心, 加强了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 然后播放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 使学生认识到日军的凶狠残暴以及法西斯的丑恶嘴脸, 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加强了情感教育, 从而使学生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切忌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 教学密度过大, 屏幕切换过频。繁多的资料只能使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多余的动画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时间在这些因素的白白流逝, 教学的重点、难点未得到解决, 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在多媒体演示教学中,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3.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在当今社会,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但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學活动中,我们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断加深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着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认真深入探讨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措施。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搞好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我们知道,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表现的内容产生了形式丰富、生动逼真的极佳效果。这是因为,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那些枯燥、乏味、静止的教学资料融入多媒体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极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课件更为形象和更具吸引力,也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可见,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可以通过一些情景和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理,进而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与愿望。比如在教学《春天》一课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春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形象、真实、客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而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更加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来。
二、积极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积极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是搞好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所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分析、处理与控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上,一般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与功能,进而把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变为客观具体的内容,真正把那些比较枯燥乏味的、极为困难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简单易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如果我们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有功能,就能很好帮助学生解除语言表达、理解思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三、着力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
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是搞好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陶冶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并尽可能地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以及最佳的视角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感情发展变化以及心理状况,适时科学合理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关教学课件,进一步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进而产生共鸣,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但是,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着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尽量满足学生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视角效果下,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四、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综合运用图像、动画等手段,而且还可以对图像进行动态处理,这样,必然就会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此外,通过形象生动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简单明了的感受,这样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进一步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促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善于把握好整合的原则,促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培林,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J],信息化教学,2009(16).
4.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四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三中学
林碧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我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课改开启了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富于挑战性的。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手段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当中,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最后针对目前实际历史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缺陷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还在教育事业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历史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晓过去,启发未来,它具有时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不宜天马行空地添加过多的渲染色彩。怎样才能既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又可以生动、明晰地把各种繁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满怀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此,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指:以历史教学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大力地提倡并发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各种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各个部分经过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层面的效果为判断依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包括哪些含义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易于取得。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元素,更能帮助学生从视听感等多角度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描述的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过去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知识体系抽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偏差。现在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历史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像信息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长久地储存在脑海当中。在播放多媒体资料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停顿,对课程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扩展性的讲解或概括性的总结,还要注意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消化本环节的知识再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抗战局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的环
境;播放一些经典抗战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抗战形势的艰苦性和紧迫性,从而推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的必要性。通过展示根据地的军民组成和军民互助合力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最艰苦阶段,进行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大生产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那段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使用简便和内容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很有效果,但将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幽默诙谐的例证,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展示古代铜钱实物,并让学生模仿一段古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品,寓教于乐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唯信息化是从,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整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出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创新、先进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一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间性特点就是指它所讲述的都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对于大多没有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理解某些成因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难以理清头绪。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将该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逐一罗列出来,并辅以重要人物的简介,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的展示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或总结。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看得透、记得牢。历史教材通常内容繁杂、知识结构不很系统化,所以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采用信息化教学后,老师可以在课下就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历史教材的内容清晰条理地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多维感官刺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视听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感官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形象化,使学生自觉进入眼、脑、手、耳协调一致的高效率学习模式,达到加快理解速度、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四、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避免内容臃肿、结构杂乱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保证涵盖整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授课过
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辅助性的背景介绍要一带而过,对重难点要深入讲解;如果片面地追求课件内容的充足,而不其质量加以控制,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过多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
3、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如果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就很难实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说到底,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即授课老师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人的能动作用,学习就成了照本宣科的机械复制过程。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套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比如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最终由老师进行概括点评,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共识。参考文献:
5.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五
硬件可行,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硬件水平只是投入问题,如果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硬件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
技术熟练,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许多学校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方式,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对于教师培训,既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又注重对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学习与掌握。既有全新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多媒体和高等数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与多媒体素养。教师必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多媒体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能表现学习内容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作用。另外,教师需要长期专业培养和多媒体训练。多媒体和教学整合,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积累。教师应掌握良好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见的应用软件。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处理简单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2多媒体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第一,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发现、探索过程。强调利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迁移。此种整合,以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自主的、动态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热情。
第二,处理好多媒体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一贯追求,并从理念和实践上都有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仍占据优势地位,在多媒体和数学整合课堂中,要注意处理好此种师生关系。现代多媒体引入,使师生内涵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教师是知识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站在平等位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教学,打破知识权威神话,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科学性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或许通过自身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得到教师并不知道问题或发现教师在教学上失误。从知识占有量看,教师和学生差距正在缩小,新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多媒体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放下“尊严”,真正改善师生教学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究问题引导者、协助者,甚至合作学习者。
第三,对多媒体的使用持正确态度。尽管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者是基于多媒体环境支持,但并不意味着都要有多媒体介入,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而应根据教学学科特点,要考虑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和目的,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整合功能。教师虽可把多媒体融入教学,但如果只是作为教师进行满堂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思维活跃性,达不到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是教师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为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教师应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质量课程设计,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多媒体真正发挥促进教学作用。
3结语
对多媒体技术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进行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打好基础,按原则有效推进整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才会奏效。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电教,(11)
6.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六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很难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缺乏现代技术含量,学生不易感知历史,在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上就会产生困难,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便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改变原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的最大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世界,对学生来说有了网络可以让学生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对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现结合我这几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谈一点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我提前便向学生提出预习提纲问题:“假如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还会持续吗?假如你是秦始皇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呢?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问题的思考,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上课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已经完成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历史的情境,他们的思想已经放飞,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在不知不觉中逐一形成。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学生可以凭借兴趣爱好并按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卡片、列表比较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在小组或班级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讲授“文字的演变时”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图片,文字,音像等内容网址,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甲骨文、金文、竹书和帛书知识的收集和模拟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往往是不全面的,但是那是他们感兴趣的,希望与同学探讨的问题,我给予支持和理解,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造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营造历史时空氛围,让学生走入历史,激发其情感体验。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三国鼎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录像和主题曲,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如潮水起伏,他们的学习激情已经被呼醒,他们议论纷纷或眉飞色舞地跟着唱,早已融入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又如在《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我插入了一曲动听委婉的琵琶曲,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昭君出塞,他们更能客观地去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在诸如此类的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老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形成有效格局。
五、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观”,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者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必需的。
据我了解有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自然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7.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七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的现代化与创新一部分是体现在教育技术方面上的。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教学中就开始应用了电化教育, 到现在发展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条绵延数十载的发展之路上, 教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由原始的静态成为今日的动态, 即音形影像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这就为学科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优点。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教科书中难以用语言描绘或是不能生动逼真叙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们, 这样就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便于学生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
二、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教学信息展示给学生, 解决了教学上某些素材不方便应用于课堂的问题。例如:历史课堂上的大量挂图, 耗费纸张的练习题, 一些体积较大的模型等等, 通过课件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也便于得到更加直观的课堂认识。此外, 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 教师应当做到尽量多给学生信息与知识。
三、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将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直接的作用即能够大量节省课堂时间, 因为很多板书都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 这就为教师在课堂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然这种效果的取得要牺牲教师的课后时间, 来对所教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制作, 因此需要教师有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诚然, 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都能够收到上述效果的, 这需要学科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有一个较好的工作思路, 只有如此方能做到学科知识与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那么应当如何做好学科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呢?我认为:
首先, 加强学科教师在这方面素质的培养。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不过由于其先前的受教育环境、条件及工作后的多方因素, 致使一些教学能手在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上有所欠缺。对此类教育工作者应组织专门的培训学习, 可以是小规模的学校培训, 也可以是大规模的省市级或国家级培训, 让教师由浅入深地掌握CAI技术。
其次, 要转变教师观念。在这个信息时代, 每一位教师都在教育的里程上上下求索, 力求完善自我, 不过还有部分教师依旧固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观念, 不习惯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只是偶尔在大型的汇报课、竞赛课时才用一下。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不要在方法上打转转, 思想观念转变了, 方法自然就来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转变观念, 然后大胆地去实践。
四、可以相互督促, 共同学习
督促教师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教育者之间也要相互激励, 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 要经常以各种形式举办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活动来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五、可以以最有效的教学来培训各学科教师
在组织多媒体技术培训的过程中, 组织方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 只有因材施教才会使教师能够很快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其在本学科上的应用。组织方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例如:集中性学习, 即对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应该请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分散性学习, 即对多媒体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教师, 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8.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八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这样的教学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弥补了教师自身知识的不足
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如此庞大的信息知识对一名教师来说,要想掌握全、掌握牢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通过网络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不足。如三年前,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作文《我会克隆》一课时,起初我对什么是克隆并不了解,教学参考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上,结果学生不知克隆是什么东西,我也说不清楚,怎么办呢?于是我想到了网络,把学生带到远程教学室,进行网络教学。当我把有关克隆的知识放在屏幕上时,班上顿时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了,发言也多了,解决了这一堂课的作文教学。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和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由于语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赞扬或激励。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很多知识光靠老师的描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多媒体的使用就弥补了教学中的这点不足,它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还可以将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有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在教学《我有一盒彩笔》时,学生并没有直接见过作者画出的情形,于是,我播放教学光盘上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立刻激发了学生想看个究竟的兴趣,在他们惊奇的目光和兴奋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这短短的一分钟,他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课文所描绘的景象。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中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这些赏心悦目的美。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也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还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助于突破难点
成片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析,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由于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
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八、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别化教学
运用网络环境构建的平台,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传统教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学生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从而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也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会好了。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参考文献】
[1] 许书明.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罗玉梅. 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建设,2012(14).
9.浅谈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整合 篇九
介休市义安三中北盐场小学 张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指明了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多媒体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是我们21世纪的教师应该努力地方向。对于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问题,我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学习的理论知识,现在我就个人理解浅谈一下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问题。
首先,我想就目前社会的信息发展现状谈一下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必然性。21世纪是多媒体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毋庸置疑多媒体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多媒体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极大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目前,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而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其最主要的是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理论的学习,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不是纯粹的从计算到计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但这些方法难免容量少,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多媒体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例如,通过强大的信息搜集功能,我可以收集到和“数的产生”有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量,也给课堂注入了鲜活血液。这些信息的搜集工作,我们可以在十分钟内完成,这种搜集功能极大的节省了教师翻阅各种书籍的时间,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阶段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多媒体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一些理解。毋庸置疑,他们的整合必将成为21世纪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将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在学生时代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真正发挥新技术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要尽快适应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不仅要适应,还要督促自己走上推进课程整合浪潮的浪尖。
介休市义安三中北盐场小学
张慧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整合
张
慧
10.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
摘要:历史上,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能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似乎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而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考虑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迅速提高,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走近民众,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正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型向能力发展型转变,掌握收集、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用系统、整体的观念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改革中也应该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的问题上,当前的历史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历史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其二是信息革命对历史与历史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历史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下面,本人就这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感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就其功能看,历史课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情境、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它能再现和创设新的历史情景,能提供替代的经验,使抽象的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较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化、形象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辩是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用影像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场景和民族英雄如邓世昌、杨靖宇等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1
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通过媒体手段,可以直观的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逐步而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素质教育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然后通过对其的整理、分析、判断、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在CAI软件中我们不应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应该强调创造性素质目标,如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因此在软件中我除了尽量搜集一些原始的图、声、像等资料外,更多的是设定了一些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人格塑造目标等。从而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践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只要运用合理,必将给新课程注入新的生机。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半年多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具体如下: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运用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1、对创设历史情境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
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过去性是其特点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充分地理解。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用录象、图片、音乐等来完成。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沉重的历史。因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页面配以暗黑色的底纹,加上有裂痕的仿宋字体,配之以低音鼓或大提琴等低沉浑厚乐器的乐曲,再配合战争影像的放映,从而创设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出悲愤的感情,使学生融入到这段历史的情境和基调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用什么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均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更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手段。
2、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基于“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的新教学模式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
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现代教育技术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问题,我想要改变首先应该是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继续借鉴其经验与长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要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武装自己。
3、对主体确定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它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教师的讲应该更多地由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替代。
4、对多媒体运用度的思考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应提倡使用。但要讲究“度”的原则,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像欧洲殖民扩张一节,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贸易较难理解,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下,其它部分则不是很必要。而有的内容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如果再用多媒体课件使它变得十分直观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在使用它时应该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注意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确立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传递一定的情感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解决教学难点产生兴趣,并使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共鸣。如,上课开始,学生情绪尚未稳定时,课堂中,学生对有些知识感到枯燥时,课将结束时,学时开始疲劳,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适当,这包括教师运用多媒体要适当,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要适当。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如那些简单易懂的概念、原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反而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其次,可以用黑板讲清内容,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多媒体技术虽然具有集成性特点,能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否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表现出来,这还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和不断提高。
适度,干任何事都要辩证地分析,要有一个“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与“不
及”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表现种类用的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有负效应。如一节课时,投影、录相、录音、电影„„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在的语言文字内容大概没有多少痕迹。所以,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也非常重要。
5、对CAI软件交互性运用的思考
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目前,相当比例的历史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广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运用计算机课件时,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务必要坚持,同时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11.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一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要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12.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农学课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学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 教学对象特点,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巧设疑问, 通过传输、存储、提取和呈现音象信息, 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挖掘农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有趣因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制作适用的课件, 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象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充分唤起学生对本专业课的极大的兴趣。现行农学教材, 其内容对农村来的学生来说, 都不是很陌生。但学生了解的只是常见的一些表面的东西, 所以单单靠教师讲解, 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成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讲解, 化难为易。教学时,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到课堂学习之中,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 突出了农学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多媒体动态的画面形象、直观, 感观, 拨动学生的心灵, 诱发灵感, 增强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掌握, 所以, 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农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把农学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视频、画面、知识链图等课件。在课件设计上要突出实用性和艺术性, 紧密结合农学教材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直观的、化繁为简, 更好地帮助学生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并在课堂教学时恰当的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演示和分析, 例如讲授《果树整形修剪》、《果树的嫁接》、《蔬菜的嫁接》时, 采取"讲了看、看了讲、边看边讲"的方法, 使学生对各种树形及各期龄果树的修剪和不同的嫁接方法, 看得明白, 听得准确, 便于学生加深记忆, 尽快掌握技术操作要领。这样, 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喜欢看, 愿意听、乐意学, 不知不觉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开发了学生智力,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最后, 再将其与教材中的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三、信息技术在农学课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 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教育课件无论怎么先进, 也只能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所以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因此, 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 学习新课程标准, 学习新的教改策略, 提高教学基本功;要多研究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技巧, 明确课程标准, 熟悉教材, 恰当的运用教学课件。例如: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调搭配要合理等。在学习西红柿的植物学性状时, 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千万不能在同一幅画面上罗列, 每幅画面只呈现一个植物器官, 此外, 画面的内容力求简洁, 过多的内容在一幅画面上同时显示, 势必会干扰记忆效果。又如:在学习西瓜嫁接育苗中, 在演示接穗和砧木的处理过程中, 要讲映结合。要先展示课件, 然后是教师示范, 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适时评价。教学时要因材施教, 注意学生的反应, 因为学生对内容的反应和理解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要根据情况适当停顿, 必要时进行重播。只有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农学课的课堂效率,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 增大了农学课的课堂信息容量, 拓宽了学习时空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交流的通道,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 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 让学生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 更好的突出重点, 更快的突破难点, 更牢固的掌握知识, 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 使声、光、形、色等对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刺激, 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 给学生鲜明的表象,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操作方便快捷, 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 不仅反馈及时, 而且省时、省力、面广、量大。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赢得更多练习和思考的时间,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有效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发言, 交流不够充分, 参与度低, 学习效率差的弊端。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生不可能都亲临其境, 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农学进行整合教学, 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 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习和体验, 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课下, 人机之间, 师生之间, 通过学生机联网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 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总之, 信息技术与农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把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到课堂上来, 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内在感染力,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 开阔了学生眼界, 拓展了想象空间, 培养了观察能力, 增强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把农学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为培养农学新型的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特别是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农学课的兴趣, 突出了农学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增大了农学课的课堂信息容量, 拓宽了学习时空。信息技术在农学课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 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丽华, 农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 安徽教育, 2008年07期.
[2]王建华, 多媒体与农学课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4年11期
[3]刘永泉, 对农学专业调整改革的看法[J], 河北农业教育, 2009年01期
[4]戴献英;农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年04期
13.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作 者:杨凯悦 指导老师:杜敏华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给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生物教学有机整合,有效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整合;优势;误区
0 引言
“课程整合”是中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研究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1]。所谓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2]。
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比如,细菌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困难,往往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实现交互性教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两者的整合具有必然性[3]
第1页(共10页)
1.1 生物的微观性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1.2 生物的运动性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教学过程。
1.3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的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 优势
2.1 有利于教师收集更多的资料信息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搜集信息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灵活、不方便,没有交互性。随着科技的普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从而实现多方位的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如:谈到动植物的分类、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及不同地域物种分布的差异时,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省时省力、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获取并展现信息,让学生有机会
第2页(共10页)
深入实际地观察到不同地方典型物种的特征[4]。2.2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教师连篇的生物学术语,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生命的现象和奥秘。在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上《人的性别遗传》课之前用幻灯片展示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小鸭正对着一个孕妇,若有所思。起初学生们窃窃私语,有的会说,这是一个孕妇和一只小鸭,有的会说,小鸭在猜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学生思维将不断拓展,非常活跃,虽然可能有些异想天开的成分,但体现的正是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想出的答案越多,说明创设情境的效果越好,探究的兴趣越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越强[5]。又如教学中先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发条拧紧[6]。
2.3 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拓宽学生视野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植物细胞,大到世间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使复杂、抽象的内容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打破时空界限,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轻轻松松就把知识记牢。
例如:在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进化过程的画面,再加以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到浩瀚的宇宙中,让学生沉浸在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7]。又如在《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中,先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的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而引出课题[8]。又如:“种子的结构”中,胚的四部分发育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易观察,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胚的发育,建立关于植物个体发育动态变化的概念[9]。
第3页(共10页)
2.4 化解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生物学是细微、动态、抽象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生理现象,比如人体的细胞分裂、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过程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初中生来说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乏生动性,学生不易产生动态理解。如果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真实、艺术地再现这些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生动活泼。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转化:(1)化快为慢,化慢为快。例如青蛙捕食过程可以慢放,花的开放过程可以快放;(2)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模拟;(3)化微观为宏观。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用模拟图象放大演示;(4)跨越时空,重现实物。例如在讲海洋生物时可以把各种海洋生物有关的内容通过录象呈现给学生[10]。
比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用FLASH动画展示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又如在高中生物《DNA的结构及复制》这一节内容中,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和DNA的复制过程。教师可以一边提问一边进行一步步的演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归纳总结出DNA复制过程及复制结果的特点。再如在讲授“细胞膜——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时,首先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切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高山滑雪的体育运动情景、江河中顺水漂流的木筏以及逆流而上的船只这样的画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达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的目的[11]。2.5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数规律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多数生命活动的实验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开展,很多理论因缺乏实验基础而显得苍白、空洞。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电脑首先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在最终融合后
第4页(共10页)的细胞表面,看到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布均匀。又如:引起轰动的“虚拟解剖青蛙”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实验者可以放大或缩小图象,观察到青蛙的肌肉、骨骼,与真实的实验几乎一样,但没有呛人的气味,这种虚拟实验还可以重复操作,节约资源、避免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危险因素[12]。误区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超强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但它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发挥优势,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3]。
3.1 讲稿式的课件易引起负面教学效果
有些多媒体课件纯属一般性的讲稿,即利用多媒体系统把一页页讲稿投放在屏幕上,制作成电子化的“板书”,然后上课时用教鞭指指点点,当学生还没有跟上教师思路时,下一页的内容又被呈现了出来。由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淡化了教学语言和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不易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自然就会降低识记效果。
3.2 过分增加课堂容量,加重学生负担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采用多媒体技术,加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进度比传统教学方式快,使得课堂时间有了剩余,所以,有的教师将所有能收集的资料都塞进课件中,将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还补充和拓展大量的课外内容,认为这样做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往往是教师盯着屏幕“念课”,学生则忙着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过大,重点不突出,加重了学生负担令学生非常紧张,由于来不及思考而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3 媒体元素过于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图片文字、音像视频应有尽有,屏幕画面复杂绚丽,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特别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几乎变成课件制作比赛,认为课件做得越“漂亮”,学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实际上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
第5页(共10页)
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声音的出现会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思维,过密的视听刺激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同时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主题,对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不利,削弱了预期的目标。3.4 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是按照“教师→课件→学生”的模式进行,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局面,教师和学生被课件人为地割裂开来。许多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做得太过详细和具体,所有内容像教案一样显示在屏幕上,而且根据个人的设想和预见设计成顺序式结构,结果屏幕成了学生眼中的教师,教师则忙于点击鼠标,按照做好的顺序播放课件,关注课件的运行,讲课内容与屏幕演示同步进行,教师只是照着去念, 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和拓展,使教师的讲解被忽略,主导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学生则如走马观花一般,被动地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缺少思考机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大大减少,使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成了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是一种由“人灌”演变为“机灌”的被动的填鸭式灌输。3.5 以多媒体完全代替实验操作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中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多媒体演示实验省时省力,干脆将所有实验都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给学生听,认为这样“眼见为实”的教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其实这样做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实验操作,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实验技能,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如显微镜的使用若只用多媒体演示,不管老师讲得多么细致,学生还是很难对高倍镜、低倍镜的转换,视野中物像的调节,污点的判断等过程进行熟练操作,特别是视野中物像的寻找很难掌握,多次练习后仍有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因此如果以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实验操作,最后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很难达到培养应有实验技能的目的。
第6页(共10页)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生物教师无章可循,只按个人的理解去实践和探索,造成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下文就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析。4.1 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在教学中只有合理利用声、形、光、电等元素的有效刺激,呈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的内容,注意该用时用,不该用时不滥用,能简不繁,才能达到辅助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教育思想,不管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手段多么先进,教师始终是教学设计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应摆正它的位置,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更新,多媒体技术可能会成为高强度的“灌输”,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具。4.2 学生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教师、学生跟着程序走的现象,看似课堂结构完整,内容紧凑,实际上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只有适度的教学信息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合理的分配,善于运用适度、适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到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和接受的程度,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4]。4.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课件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教材内容而定,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编制教学软件时,尽量将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充分体现出来,精心制作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节约时间,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参考现成的课件,但不能直接使用。
2、媒体元素要合理取舍,制作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效果”,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切忌繁多。
3、精心组织教
第7页(共10页)
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选择恰当的图文、音像进行有机组合呈现教学内容。
4.4 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合理处理人机关系
研究表明,持续的单一刺激容易疲劳,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屏幕靠视觉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多媒体、黑板及其它媒体如模型、标本、实物、教具等与传统教法配合使用,就能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其中黑板是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有效媒介,教师在点点画画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多媒体教学不能摒弃板书,教师要努力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机“整合”,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并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牢牢掌控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地调整教学进度,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发挥思维潜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不能以此代彼,过分扩大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处理好“人机”对话模式,决不能忽视“人”这一根本,更不能以“机”代“人”[15]。4.5 实验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或连续的模拟,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收到较好效果,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有利的;但有些实验只让学生观察录像和动画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不可取的,用多媒体制作出来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让学生产生怀疑,也是行不通的,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入多媒体的演示,如显微镜的使用,玻片标本的制作等,让学生边看边做,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这样既容易掌握操作要领,又训练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理解课堂内容,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基本技能;如果对那些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也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可能会变得画蛇添足甚至适得其反,如通过直接观察动植物标本、生活习性等,可能比观察图像、录像会更直观清楚。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度。思考与总结
第8页(共10页)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要很好地实现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教师就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和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物学科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借鉴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更好地发挥其学科优势,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方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诸多功能有效地应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郭凯明.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学园(教育科研),2012,03:172.[2]张海渝.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4.[3]田友华.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125.[4]王晶.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58-59.[5]陈莲.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6]李丰英.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更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4,04:156.[7]林国栋.模型方法——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点[J].生物学教学,2004,03:26-27.[8]王成武.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2:30-31.[9]蒋鄂忠.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教学的整合工作之我见[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05:62-63.[10]张亚雄.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9,04:71.第9页(共10页)
[11]刘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2]Shiguo Lian,Zhu Li,Stefanos Gritzalis,Xi Chen.Guest Editorial[J].Journal of Multimedia,2011,64:.[13]袁冕.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及误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101-102.[14]B.Prabhakaran.Multimedia Information Delivery Over Wireless Channels[J].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2001,152:.[15]陈时强,胡兴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学本土化教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46-51.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uthor: YANG Kai-yue
Instructor: DU Min-hu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ag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for the traditional biology teaching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impact.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how to mak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biology teaching,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Key words: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f biology.Integration;Advantage;myth
【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推荐阅读: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9-08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的整合12-11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应用07-21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09-27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2-07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21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多媒体教学网络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08-11
生物与多媒体整合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