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精选8篇)
1.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 篇一
电学基本概念整理
一知识点
1电荷
电荷的概念
电荷的分类
常见正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
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
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流、电压、电阻
概念
表示字母
单位
大小
测量工具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I
安培(A)
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电流表
电压
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U
伏特(V)
由电源本身决定
电压表
电阻
导体对于电阻的阻碍作用
R
欧姆(Ω)
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
积有关
______
3电流表、电压表
用途
使用方法
表盘标志
电路符号
电路中被视作
使用注意点
使用前
使用时
读数
与电源
电流表
测电流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A
无电阻导线
确保不超过量程;进行调零。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根据接入量程确认大格和小格的值进行读数
不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电压表
测电压
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V
断路
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征
电流特征
电压特征
串联电路
处处相等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
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5生僻知识点
短路: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
开关闭合后形成电源短路
开关闭合后灯泡L1被短路
注意:第二张电路图中只有局部短路,没有形成电源短路。这种情况不会烧坏用电器,是允许出现的。
二例题精讲
【例1】★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橡胶棒()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答案:
B
【例2】★★
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带异种电荷
B.B、C带同种电荷
C.A、C带异种电荷
D.A、B、C均带电
答案:
B
【例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离子、负离子、电子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B.金属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
C.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D.电路的电流为1A,表示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为1C
答案:
BC
【例4】★★
在图中的四幅电路图中,与如图所示实物图对应的是()
A.
B.
C.
D.
答案:
A.
【例5】★★
如图,开关S闭合后伏特表测的是()
A.
R2的电压
B.
电源的电压
C.
开关的电压
D.
R1的电压
答案:
D.
【例6】★★
如图所示,通过L1的电流为3A,电流表A1、A2的示数之比为3:1,电流表A2的示数为()
A.
3A
B.
1.5A
C.
1A
D.
0.75A
答案:
B.
【例7】★★
在探究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时用了下图中的某个电路,已知R1>R2,电压表V1、V2、V3的读数分别是4V,2V,6V,测量时的电路图应是()
A.
B.
C.
D.
答案:
D.
【例8】★★
如图,闭合开关后,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相同,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A.
灯L1被短路了
B.
灯L1断路了
C.
灯L2被短路了
D.
灯L2断路了
答案:
D.
【拓展题】
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
D.
【拓展题】
七个阻值均为1欧的相同电阻如图连接,导线电阻忽略不计,则AB间的等效电阻为_____Ω
考点:等效电阻的计算
解析:假设A端为电源正极,则电流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电流流向可以看出电流经过第一个电阻后,分为三路,其中一路只有一个电阻,另外两路分别流过一个电阻后汇合,然后又分为两路,再次各经过一个电阻后与第一路汇合;其等效电路为
其等效电阻为(Ω+Ω)=0.5Ω
加上干路中的两个电阻后其等效电路为
因此AB间的等效电阻为1Ω+0.5Ω+1Ω=2.5Ω
答案:2.5Ω
2.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 篇二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 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 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 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 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 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 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 在运用过程中, 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 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 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 随着教学逐步推进, 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 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 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 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 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 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 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 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 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 都非常兴奋, 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 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 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 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 让学生建立概念, 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 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 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 在进行“ 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 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 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 记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 找出实质, 将其进行提炼、简化,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 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 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 找关键词, 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 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 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 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 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 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 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如“Fe2O3、Cu O、CO2、SO2、P2O5”等, 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 “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 得出结论。
(四)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将微观概念宏观化, 强化直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 充分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征, 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更为实用。例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教学时, 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困难重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通过动画、图例等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形象化, 进而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等难题。
总之,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能使他们运用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概念的能力。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对每个概念进行“瘦身”, 准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相关特性, 利用多种手段讲清概念,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消除他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中存在的恐慌, 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喜悦。
摘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实验、化学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导致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问题重重,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36-0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而严密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理解概念的构成,记住关键字和词
要搞清每个概念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如“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其概念包括四部分: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其一,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所以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其二,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其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此外,还要记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就是关键词,如果把纯净物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错了。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但却是不同单质。
二、找出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要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联系。例如,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和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向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出现蓝色的沉淀。这个变化特点是溶于水的硫酸铜转变为不溶于水蓝色物质——氢氧化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我们要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计算推理,理解概念
例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x l000/o。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溶质
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篇四
必修一
1.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单糖:不能再分解的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半乳糖。3.二糖:由两个单糖组成的糖类。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4.多糖:许多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的糖类。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元。5.葡萄糖:细胞内的主要单糖。6.果糖:单糖,在生物上是还原性糖。
7.蔗糖:可以水解为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8.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9.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10.淀粉: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11.纤维素: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12.糖元: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13.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可以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14.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类。15.脂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少量的N和P。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类。16.脂肪:生物体储存能量,保存体温的物质。17.类脂:主要是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18.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9.胆固醇: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膜的正常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0.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21.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22.植物蜡:脂质的一种,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23.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4.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区别由R基决定。25.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外界环境直接获取的氨基酸。有八种: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婴儿多一种:组氨酸。26.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的。
27.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8.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29.二肽: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0.多肽: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1.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32.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3.核酸:生物大分子。核酸包括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34.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5.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37.细胞质: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和细胞核以为,其余部分都是细胞质。38.原生质体:把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全部内容称为原生质体。
39.细胞膜:又叫质膜,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40.脂双层:即磷脂双分子层。
41.单位膜: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42.膜蛋白: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膜中的蛋白质。
43.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44.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使水分子和选择透过的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其他离子以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这种特性叫选择透过性。
45.细胞壁:植物细胞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细胞壁与细胞的通透性无关。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
46.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为的液体部分,是一种透明、粘稠、流动着的物质。
47.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粗面内质网,上面有核糖体,一种是光面内质网,上面没有核糖体。48.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9.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是真核细胞中物质的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功能。
50.溶酶体: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里面有多种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的降解,这些酶原来存在于高尔基体中。
51.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构成,两层膜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外膜平整,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的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2.质体:植物细胞和藻类中具有的一类细胞器,分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储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
53.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内部是液体的基质,浸在基质中的是基粒,基粒是由一个个空腔的类囊体垛叠而成。
54.液泡: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的、由单位膜包被的细胞器,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55.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
56.细胞骨架:包围着各种细胞器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57.微丝:组成细胞骨架的一种纤维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58.微管:细胞骨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
59.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细胞中。60.中心粒:由一组微管排列成的筒状结构。
61.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构成,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62.核被膜: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通道。
6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够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
64.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凝聚后形成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质。
65.核仁:细胞核中呈椭圆形或圆形的结构,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就来源于核仁。66.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67.拟核:原核细胞中DNA存在的那个区域就是拟核区或称拟核。68.光合膜:蓝细菌的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光合膜。
69.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由一个戊糖、一个含氮碱基(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70.高能磷酸键: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比连接在糖分子上的磷酸键要多,所以称为高能磷酸键。
71.ADP:ATP水解后形成的二磷酸腺苷。
72.吸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73.扩散: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74.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75.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因为失水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原因: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伸缩性不同。
76.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移到浓度低的一侧。
77.主动转运:细胞把离子或分子从低浓度处运到高浓度处的转运。主动转运需要能量和载体。78.胞吞: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内侧的过程。79.胞吐: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外侧的过程。80.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量酶的RNA。81.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强弱的量。82.底物:酶作用的物质。
83.核酶:少数的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8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条件 85.影响酶活的因素:PH、温度
86.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是葡萄糖)中取得能量的过程。87.1mol葡萄糖生成38mol ATP 88.糖酵解:一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两个葡萄糖分子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89.柠檬酸循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90.电子传递链:[H]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91.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 CO2+12H2O+能量
酶
第一阶段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 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基质):2 C3 H 4 O 3+6H2O 6 CO2+20[H]+能量(少)酶
第三阶段 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24[H]+6O2 12H2O+能量(多)
92.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细胞产生乙醇,某些真菌也可以无氧呼吸,如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乳酸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无氧呼吸 酶
a、乙醇发酵:C6H12O6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b、乳酸发酵:C6H12O6 2 C3 H 6 O3+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3 H 6 O3+能量(少)
9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94.类囊体:叶绿体中的基粒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就叫做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95.色素:类囊体薄膜上吸收光能的物质,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96.NADPH:是一种强还原剂,易失电子放能。为光合作用暗(碳)反应提供能量。97.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反应。必需有光才能发生,这个反应中生成氧气。98.暗(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需要有光的参与,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被固定为糖。99.卡尔文循环: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
100.光呼吸: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反应,它也必需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但它吸收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
101.光合速率:又称光合强度,指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10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103.C4植物:在卡尔文循环之前,二氧化碳被固定在一种C4的酸中,然后再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基粒的叶绿体。104.RuBP:核酮糖二磷酸,卡尔文循环中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C3化合物。
105.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这一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106.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补偿点。
107.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又包括一个合成期和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108.间期: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DNA的合成 109.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10.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所以称作有丝分裂。111.分裂期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12.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113.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14.纺锤体:有丝分裂前期较晚时候出现的
115.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16.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117.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18.细胞编程性死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119.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5.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五
月和初级中学 邓开冰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不断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下面就怎样上好概念课进行具体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一)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种方法。
1.实验引入概念 如:在“浮力”概念引入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2.比法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
3.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4.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老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 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没有办法肯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物重与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外,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据此引入“密度”概念。这种方法,引起学生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效甚好。
5.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时,可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场”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6.概念引入新概念 如:从“功→功率”引入“电功→电功率”。7.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抽象出力的物体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做,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易于理解。
8.辑推理引入新概念 如:“磁场”这个概念是由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磁场。这样引入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总之,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个好的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二、概念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深刻理解,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
(一)首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观察事物,做好演示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物构成一幅物理图象,抓住主要的本质特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如:对“电阻”概念的理解时,由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而言,这个比值是个恒量,它表示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它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通过实验可知:当电压U恒定时,R增大,I将减小。说明R可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此时必须用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二)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
(三)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其意义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教学方法,来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知道其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电磁场。
三、概念的深化
概念是发展的,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它是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深化的。
(一)概念的阶段性
有些物理概念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不相同。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深化物理概念。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阶段性十分突出:初中阶段只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分为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热学中的分子力,电磁学中的电场力、磁场力,核物理中的核力,对力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概念的发展性
有些物理概念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注意不要把发展中的概念讲死。如:人们对核力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关于核的本质,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在“核力”概念的教学中,要讲清已经认识到的一些内容,还要讲清其发展性。
6.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六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7.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探微 篇七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言”是开头课,教师应以精练的语言及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方式, 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例如,通过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三态变化;滴在水中墨水的扩散、食盐以及糖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切实掌握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柴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的烟雾(CO2)和水蒸汽及燃烧产生的灰烬是新生成的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同时给学生讲清楚,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镁(Mg)带的燃烧引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讲解它们的内函。由这些例子引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原子量、分子量;氧化剂和还原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等基本概念。同时必须引导并要求学生对上述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推理和计算,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具有一定的质量,由此引出原子量的意义和它的单位, 说明它在化学计算中的实际意义。在国际上通常以碳(C)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得出的数值,即定义为这种原子的原子量。教师在对此概念表达清楚的基础上, 用推理和计算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基本概念。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1/12=1.66×10-27千克。由此可计算出一个氧原子、氢原子、铁原子的质量分别是16、1、56。
三、用对比方法,深化概念
课本中对酸的定义是:“电解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讲清楚这个定义的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侧面剖析,加深对酸基本概念的理解。为此,向学生提问:“硫酸氢钠(NaHSO4)电离会生成H+,这是酸吗?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生成物除H+外,还有Na+。随之,举例说明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化肥、染料、火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
8.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刍议 篇八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质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这种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质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物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就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物理理论。
但是,要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准确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学系统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格外突出,造成了概念教学过程的复杂化。
要搞好概念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影响概念教学的原因,特别是学生的原因。“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思维特点、现有知识状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影响概念教学的主要原因
1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中学生,特别是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由于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其物理知识、经验还相当匮乏,因而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思维品质还比较差。
(1)思维缺乏组织性、条理性
中学生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判断,“想当然”地进行推理。例如,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2)思维具有片面性、肤浅性
中学生常常还会像儿童时期那样以自我为中心看事物,因而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构建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肤浅的概念。例如,“重的物体下落快”,“真空具有吸力”,“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思维特点的反映。
(3)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
中学生思维往往具有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其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这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出。
(4)思维缺乏逻辑性、严密性
中学生往往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解释感兴趣,而不关心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一致,这与其认知结构中概念模糊、关系含混、内在一致性差等有关。
2学生的知识准备
(1)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
有些物理概念十分抽象,而且日常生活中很少直接接触,例如某些表示物质属性的概念——密度、比热容、电阻等,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到相关的知识予以同化。在缺乏感性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将因无法理解其意义而导致机械学习。
(2)存在前概念
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以前,就已形成了一些概念,但由于其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的局限,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前概念,有的已根深蒂固,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学生已习惯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所遇到的现象,而很难接受与之相抵触的科学概念。
(3)新旧概念界限不清
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类似概念界限不清时,两者会互相干扰,导致概念混淆。
二、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对策
1课堂引入灵活多样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概念。例如,力的概念可以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这种引入方式简便易行,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从实验现象中引入概念。实验不仅能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还能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时,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还要发现这些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
以沸腾这个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气泡的变化,这就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水烧开的全过程,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位置如何变化,气泡本身怎么变化,变化的剧烈程度如何,水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形成正确的概念。
(3)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在学生已建立了较多的物理概念,感性知识较为丰富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例如,教学功率概念时,可先复习速度概念,然后通过对比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形成新概念,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归纳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各种物体在某种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了解惯性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内涵。
3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比较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初中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在教学中,可设置一些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问题,让学生在做题中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从而能正确地区分二者。
又如,密度、比热等概念,它们的表达式都是两个物理量相比,对同一物质来说,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通过比较,可加深学生对这类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消除诸如“一杯水的比热(或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或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能帮助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4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
(1)运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检验并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有联系。如果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成一个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另外,由于许多物理概念互相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学生在比较电功(W)和电热(O)的计算公式时,发现这两个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电功和电热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形式上是统一的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再进一步分析,何时O=W,何时O≠W。这样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技巧。练习选题要典型,解法应灵活多样,能对题目作进一步的探讨。将做练习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的思维习惯和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总之,物理概念抽象、深刻,教学要求较高,而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有限,但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就能够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09-27
初中物理复习概念06-21
初中物理概念定义汇总09-12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07-02
初中物理老师研修总结07-29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8-25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图11-18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11-06
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总结11-12
初中物理学习心得总结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