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

2024-10-03

读余华《活着》有感(精选13篇)

1.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一

读余华《活着》有感

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不想在思考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搀上死去。于是总觉得没能很好的整理清自己的思绪,至到今天,也只是试着写写自己的感想。

余华认为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除此以外不为任何别的。

那我们先看看“活着”。活着的概念和死去相对,起码有两个意思。一是活着的人类,与人类的产生有关。也只有大自然中出现了人类,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才成为问题。既然这一问题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可以想象在漫漫人类史中一代一代的人不止千次万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考并不是第一个,也终将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应该为能成为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思考这一问题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二是活着的人,与人的出生有关。当一个新的婴儿降生之后,决定人类要连绵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一问题也要周而复始的循环于人们的脑际。在婴儿先前的大约二三年以内,即它自己认识不到不需要什么的时候,他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向他人及社会索取的。这种索取只为满足自身的形体和意识,带有纯粹的动物自然性,而恰恰是这种懵懂的自然性在我认为是纯粹的为了活着而活着,真正意义上的为了活着而活着。这种懵懂的自然性在后来慢慢地发展为我们生命延续最基本的东西——习惯,如吃饭喝水,如劳动和睡觉。当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即会执意地说不需要一些东西的时候,他在几乎大部分时间是不在为活着而活着的,这时的“活着”是一种自然存在状态,寂静而不张扬,灿烂而不骄躁,像透明的水,缥缈的气,像太阳东升西落,似流水奔向大海。而除了“活着”这一主题外的其他一切成为人活着的主要目的。他们占据着人的主要思维,活跃在人的意识的最前面。这样的主题有:

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

——高尔基

快乐是个好东西,人们不愿积极主动地去承受痛苦就酿就了快乐的价值。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充满着快乐的音符。这种快乐的人生经历使我们中间太多的人在长大成人以后留恋万分。面对成年后的斑驳复杂的社会现实,无奈更加深了我们对童年快乐的回忆和猎取童年快乐的感受。简简单单就是福,快乐就好。不管是青年期的美好的婚姻还是风烛残年时的瘦骨,快乐是最想得到的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于稳定之中。

――鲁迅

幸福得的蜜罐挂在小老百姓的心坎上。他们只想安逸地守护者它,任何外来的势力都不能轻视动摇践踏和毁坏它。如果真有那样的势力,要么革命,要么最终还是革命。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曹雪芹

一味为求功名利禄而去执掌权柄的达官显贵王侯将相,最终不是刻在耻辱柱上的秦桧这一类人,就是秦始皇这类人,亦或是和珅那样的金色蛀虫。追求者的这种欲望越强大,最终变成以上人物的翻版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令人发指到遇山山崩见海海枯的狗熊也只会像万世敬仰的圣人贤君一样稀少,少得可怜。几乎大部分求利追名的人都只是揣着这个意思,只是办得多一些的人流芳百世,办得一般多的人默默无闻罢了。

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的偶然与孝的必须组成人类延续的永动机,互相补充的过程中注释天平上的平衡。报答父母,进自己的孝心,本就无可厚非。可以说,不为孝者妄为人。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爱的荼毒无声无息的裹紧了男人和女人,他们为了它吼断过生死的界限,化蝶双双,捣乱过伦理纲常,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下辈子再相会的,也有长城边的悲壮。当爱情包围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抗,有的是为了爱情好好地走向死亡。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

美国的亨利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殖民者的皮鞭在自由面前耀武扬威,为了实现自由的人们挑起一次次历史转折的重担,纵使皮开肉绽,血流成河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决心。进步,和平,鸽子……

以上主题是活着的人追求的较重要的几个重要主题,除此之外还有义、民主、道德、真善美、信仰以及吃、穿好衣服、住楼房、买汽车等。

这些主题不一定所有人全都经历一遍,也不一定有人就经历这些。但总的来说,这些重要主题基本上是做为人所必为其目的的,只是程度上不同,比如有的人为孝多些,有的人为爱多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为什么而活的形式是多样的,目的是浩繁的,动机是复杂的,表现是胶结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把人生变得奇幻美妙,众多的人们陶醉其中,可这时的人们还有一种活的理由,一个很无奈的理由——活着。

这时的“活着”是人在面临死亡时产生的,它和死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不具有纯粹性,具有的是迫生性。它不同于前面的活着。这时的活着的唯一目的——活着——与死亡是后先关系,即当人在面临可能导致自己和他物死亡,或者一定会导致自己和他物死亡但还没有发生时就产生的唯一目的。

余华的《活着》很明显就是例证。作者先入为主地把富贵至于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一定会导致人死亡的悲哀面前,让富贵的父母妻女儿子都痛苦悲惨委屈地离他而去。面临着这些巨大悲痛的富贵实际上是在活着的时候步步紧跟死亡,而富贵最终没有死的结果,只能说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这时也更接近作者的内心,而不是小说中富贵的内心。余华把自己超脱生死离别的淡然强加于稍有现实具象化的人物富贵身上,实际上使该人物显得力不从心,有点承担不起作者赋予的使命。因此,富贵与为活着而活着是有很长的距

离的。但话又说回来,作者正是认识到在面临重重可能导致死亡的打击之后还活着的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只有真正的伟大英雄),所以他要在作品中创造一个。然后告诉我们,像富贵那样平凡的人经历了那样曲折坎坷的悲痛之路后都能挥鞭与黄牛,轻然向余霞,我们这些比他境况好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由此可见,作者用心太良苦了。

余华的“活着”只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除了为活着而活着,人类也会为活着以外的其他一切而活着。而只是当你意识到死的危险时,《活着》才最好

2.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二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 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 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 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 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 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 生活的残酷, 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 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 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 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 也离他而去, 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 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 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 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 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 那是召唤的姿态, 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 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 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 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 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争这个争那个, 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 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 可寿命长, 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 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 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 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 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 甚至很缓慢的方式, 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 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 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 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 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 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 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 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 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 《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 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 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 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 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 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 但不乏可读性。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 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伟大的贺拉斯警告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 在他生前和葬礼前, 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贺拉斯的话让很多人感到不安。那么是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 创造了幸福和痛苦, 创造了平静和动荡, 创造了记忆和感受, 创造了理解和想象, 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可以这样说, 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 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 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 这生活如此艰辛, 总在埋头活着, 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 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 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 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日本有位诗人写过一首诗叫《活着》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活着的含义, 了解生死之间能泰然处之的活着的含义!

《活着》/谷川俊太郎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 那就是口渴/是枝丫间射下来耀眼的阳光/是忽然响起的一支旋律/是打喷嚏/是与你手牵手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那就是超短裙/是天文馆/是约瀚·施特劳斯/是毕加索/是阿尔卑斯山/是遇到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 还要/小心翼翼第提防潜藏的恶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敢哭/是敢怒/是自由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此刻狗在远处的狂吠/是现在地球的旋转/是现在某处生命诞生的啼哭/是现在士兵在某地负伤/是现在秋千的摇荡/是现在时光的流逝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鸟儿展翅/是海涛汹涌/是蜗牛爬行/是人在相爱/是你的手温/是生命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

[2]余华《活着》日文版, 韩文版编者语

[3]新华网评《活着》

3.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篇三

关键词:《活着》 生存意义 价值

余华是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

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于此,生命是需要坚持的,它的珍贵来自于自己的珍惜。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体味生命的意义,作者用最简单的人的生存方式表达出人生的价值。以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展现活着的本质,生命归于本真,倔强而执着。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四

富贵回到家中,日子是苦了点,但是看着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可以看到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幸福。但是看到因为有庆要上学而将凤霞送人的时候,心里还是觉得很难过,可生活总归是无奈的,特别是在那样的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这么一句话是那么的现实: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这样的年代人的生活做取舍觉得是对的,并不是自私,是为了生存吧。

看着富贵的讲述,他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但是却从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幸福和快乐,没有抱怨,没有怨恨,那么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一生。有庆的不幸,被抽血抽死,却是为了救县长春生的老婆,有庆死了,家珍却意外的活了过来,或者这就是给富贵活着的力量吧!眼看着凤霞到了出嫁的年纪,但是却因自身的条件找不到一个好的婆家。在队长的帮忙下,找了城市里的二喜,二喜也因自身的不足,没有想到是的有着缺陷的两个人在一起是幸福的,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两个人手牵着手回乡下。这是作者想告诉读者,这就是简单的幸福。到这里就应该圆满的结束,凤霞怀孕了,天大的喜事,对于苦难的凤霞,对于苦难的二喜,更对于苦难的富贵和家珍都是最好的幸福不是么。或者这样不能更好的诠释《活着》这本书要诠释的意义,这些苦难对一个人的一生还是不够的。

凤霞又因为生产时候的大出血离开人世,紧接着家珍也跟着去了,富贵用一把锄头埋掉了至亲的三个人,这样的苦难还不够吗?当然或者还是不够的,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不幸在一次搬运水泥板的过程中被压住,在血肉模糊中丢掉了性命。这就剩下苦根和富贵相依为命,似乎还不够,因为穷,苦根竟然被煮熟的豆子吃的撑死了。这样的死或者对于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现代人只是因为吃,吃出了一身毛病,其实比撑死更痛苦。

作为旁观者,可怜富贵的苦命和无奈,但是富贵却讲述的异常轻松和从容,以老牛为伴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活着,在我们看来是充满着力量的一个词语,它是无声的,是一种忍受,是一种煎熬,来承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耐世事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不幸,又充满希望迎接生活中无聊和平庸、还有小幸福。

20xx一直在为活着而忙碌,外面下着雨,大肚皮先生在家发果子,比起太多的不幸,比起太多的苦难,才发现活着的意义更加的深厚。比起苦难中幸存的富贵,比起忍受不了苦难的春生,我们都成为了最幸福的人!

5.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五

——读余华《活着》

博罗中学 黄会才

哲学要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则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在行进的光阴里,叫人生。记得我以前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父母把儿女养大,儿女把父母养死。”听着别扭,其实“养死”即是养老,养老而送终罢了,不是吗?

我从十八岁开始才会思考人生。那时涉世尚浅,父母年事不高,身体康健。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也都没有见过爷爷奶奶,还有外公。我们只见过外婆,而她也在我七岁那年离开人世,印象里只有她离世时大人围着那张床哭泣的情景和送她出山的画面,虽然她是在我们家生活,但我却全然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老人的,自然也就没有传承,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样。

我开始思考人生是始于理想。上小学的时候要到镇上供销社的百货大楼买作业本等文具用品,也有卖小人书的也有卖糖果饼干的。我那时的理想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卖图书的售货员或者卖糖果饼干的售货员,目的就是看书不用钱,或者趁人不备的时候偷偷拿一个糖果饼干吃(这一招是跟大人学的:以前生产队要社员剥花生种,就把带壳的花生领回家里来,而我们小孩子也参与其中,我们除了在一箩筐的花生壳里寻找漏网的花生米以外,也会偷吃花生米,大人同情可怜我们这嘴馋的小孩,就会纵容我们,并且要我们放回相应重量的泥块去充数,叫“革称”,我们就照做了。)后来上了初中,我的课室的隔壁就是学校的食堂,经常看到教师子女端着钵子饭,吃着肉满嘴流油,非常羡慕,而最终改变我人生远大理想的,除了钵子饭以外,最大的因素是隔壁食堂一到冬天就会经常飘来焖狗肉的香味,满校园弥漫。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做教师——只因了那诱人的狗肉香味。

那时,头脑里想的,都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的。老师的教育里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为国家做贡献。而我的脑海里只有“为国家吃狗肉。”从启蒙到中学,所受的教育当中,基本都是“大德育”教学,没有受过包括品格情操方面的专门熏陶,所以我甚至到了出来社会参加工作了都还不知道捡到财物要归还失主,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也没有具体的意象感知那些理想人物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以只愿以后能够物质丰富一点,可以吃好穿好用就满足了,以至于后来得偿所愿从事了教育工作,也不知道真正的“为人师表”是如何一种“表”法。成为教师的理想是实现了,但是,我的生活里却不再有狗肉飘香了~

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一座熔炉,在这个大染缸里,渐渐感知了人生的意义,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迷惘也不再糊涂,曾经见过的那些光彩照人的人物的结局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家里出现的相关的事情,对人生的思考就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自我”为主,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为主了。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初中任教,深层思索以前走过的工作之路,人和事的关系。个性的消磨,本真的留守,都是人生的际遇。也曾经自暴自弃,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整天浑浑噩噩的,没有了方向感,大概人都有迷茫期吧?就这样过了几年,脑海里涌现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品质,比如雷锋的小事情怀,脑海里迸出了一句话“人在弱势的时候,是靠精神支撑的”,而曾几何时,自己的精神支柱倒下了呢?于是重新鼓起勇气,直面生活。

“活着!一定要活着!哪怕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芙蓉镇》的经典台词也一起涌现在耳际,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力量,只要有力量,人生就会变得灿烂辉煌。可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

我的朋友冯文望先生是一个资深教育家,也是心理学家,他曾经跟我讲过,人,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别人”,我说:“自己有时都不是自己呢!”他很认同。他知道我自己在照料我的因为中风而瘫痪在床的父亲时,他感同身受,因为他也跟我一样,他说他照顾他的父亲,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自从父母逐渐老迈,我感觉生活的担子更加重了,很多时候,累的是心。女儿尚小,父母已老,正当五十多岁的我,承上而启下,工作也算忙碌,虽说衣食无忧,但是对于依旧担任高三毕业班科目的我而言,便是专职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都觉吃力,何况还有社会事务呢?

累,是生活的主题,人关键是在这苦累的生活中,如何调整好各方面的协调因素,比如家庭、学校的事情。承担着照顾老人、教育学生的、相妻教女的社会、家庭的双重责任,任何一方都不能偏颇。冯先生说的真有道理,照顾父母,人会获得新生,或者重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会发生蜕变:由原先的嫌弃、厌恶到后来的接受、习惯,再到后来的用心护理,无不渗透着骨肉亲情,再苦再累应该也是可以释然的。

教育子女方面,我对大女儿的管教是失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没有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倘若说没有什么感情也是不为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也算是尽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跟失职并不矛盾。我也曾经问过她,作为父亲的我在她心目中的印象,她的回答是“不错”。她能给出对我的角色评价,我很是满足。如今,她在华南师范大学读书,但愿将来也要为人师的她,能够知性、明理、做好自己充当的各方面的角色吧!

小女儿生来乖巧、伶俐,人见人爱。作为父亲,我能过做的就是尽量多时间地陪伴,陪伴她成长、成才。她现在也读小学一年级了,由从前的不太搭理人不太说话到如今的主动搭讪滔滔不绝,都在做着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因此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周末的时候与一个多年未谋面的同学在另外一个同学的办公室邂逅,听他说一个高中同学准备迎来人生的第三春了,我不禁惊叹:谁的婚姻是装在蜜罐里?不都凑合着吗?纵使第100春也是一样,矫什么情呢?而我印象中,他是那么本分、老实、厚道的人呐!难道是涉足官场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与责任有关吗?还是跟什么别的有关呢?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另外一种思考,就是社会体制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维度等却是根深蒂固。比如余秋雨,我一方面惊叹他的才华,一方面又惊诧他的人品。但是当有人在婚姻上指责他,并以此而骂他是文化流氓的时候,我倒是觉得换回封建社会,他最多也就是娶了一房姨太太而已。

这样看来,社会的变革也会让一些顽固的东西无法抹除,在这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应该做到不争、不论、不求。尤其在利益面前,更加不要因为钱财的事情而跟人闹矛盾,让自己不开心。

徐福贵一生苦难,但是他都挺过来了!在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他坚挺地活着。他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苦难,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历经苦难以后,不要只留下致命的打击,而是应感知生命所昭示的真正内涵。或许。徐福贵以一头牛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是否可以是一份精神财富?

徐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我看来,作为生命,徐福贵的人生是成功的。而成功的人生状态,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负父母,无愧亲朋,不累子女。

6.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六

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来自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曲记录了老黑奴所经历的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顽强乐观的对待这个世界,余华因为这首歌而写下了《活着》,即使歌曲里所属的时代、国家和文化和《活着》里的完全不同,但这样也无法抵挡,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共通之处。

大家不会想到,在这名为《活着》的小说中,人们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在余华冷静而稍带残酷的笔调下,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并在这一个故事中,带我们探寻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

主人公福贵,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生活极其堕落嚣张,长年混迹于赌场。之后的一场变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大反转,因为被赌场下套,他们家的家产全被赌场骗取,福贵的亲爹也被他活活气死。这场变故如一瓢冷水将福贵浇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没过多久,福贵的母亲病了,福贵拿着家里仅有的两个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被军队抓去当壮丁,这一去就是两年,最后死里逃生回到家乡,此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生病变成哑巴。他们经历了那个时代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儿子因为献血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连外孙也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有福贵和家里的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读过《活着》的人,都无不感慨福贵这一生,实在是太惨了,但是福贵却在这一次次苦难中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在每一次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选择了活下来。

人为什么活着呢?人就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在面对无常的命运时,我们接纳它、感受它、理解它。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压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来,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壮举,我们本就应该因为生命本身而活着,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自己的英雄。

最后分享一首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给大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7.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典型形象 篇七

关键词:余华,《活着》,福贵

一、前言

余华,当代作家,他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1992年余华发表长篇小说《活着》[1],这部作品代表着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型。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亲人的一个个死去后,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抱怨,反而以一种坚忍的姿态去承受不可承受的苦难,以忍耐与温情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以艰难的活着来坚决反抗死亡与苦难,表现出人性的善良和温情。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出一种高尚,主人公虽然命运多舛,但是因为有着暖心的亲情支撑着他,在经历了生活的多种磨难后,慢慢变得坚强,并以宽广的胸怀忍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在希望失去后,仍然不放弃,不抱怨、不诅咒生活,而是用忍耐和爱去面对。这也是作者所要宣扬的人性,并且告诉了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本文试从福贵的人性和生存哲学方面进行论述,同时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原因。

二、福贵的典型形象

(一)多舛的命运:活着的状况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父母给他取名为福贵就是希望他一生中非福即贵,但是他们的愿望并没如愿,相反的是,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与苦。年少时的福贵是个沉迷于吃喝嫖赌的浪荡地主少爷,整日在青楼里赌博,最后自食其果,输掉了所有的家产。之后接二连三的不幸随之而来,福贵苦难的人生开始了,父亲遭受失去全部家产的沉重打击,于傍晚时分从粪缸上跌下来,摔死了。母亲生了病,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福贵在给母亲请郎中的路上被国民党强行抓去当兵,最终福贵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几经波折,终于回到了家。然而,回到家的他得知的却是女儿因为高烧失去说话能力,母亲因为病情的拖沓而逝世。历尽千辛万苦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原以为能够好好地生活了,家珍却患了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被抽光了血而死去,接着,女儿凤霞嫁给了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原以为从此过上了美满的幸福生活,没想到好景不长,凤霞因难产而死。家珍接连遭受了失去儿女的打击,终于忍受不住离开了这个世界。四年后,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搬运事故中死去,三年后,小外孙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而被撑死。最后只有一头和自己一样“进入垂暮的生命”的老牛陪伴[2]

我们可以说福贵的命运是苦难的集合,悲惨的交加。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福贵面对一次次的苦难,还能够最后选择和一头牛生活在一起,把它当作亲人,好好地活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活下去的一部分动力来自对自己家人的回忆,善良和温情是他活下去的支撑。

(二)忍耐与乐观:活着的精神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哲学就是忍耐与乐观,隐忍与乐观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福贵艰强活着的性格原因。苦难如此戏剧性的堆积在一个人的身上,余华好像在刻意安排这样的故事情节,让福贵来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经历了亲人接踵而来的死亡,福贵没有抱怨,没有呐喊,有的只是像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忍耐的姿态和乐观的生活的态度,有的只是面对生活的超然与平静。他的出场让人意想不到这位普通的老人经历过这么多的不幸,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充满阳光旳树下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虽然亲人都离去了,老人却以乐观的方式生活下去,在老人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福贵爽朗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经历了人世沧桑后勉强挤出来的堆砌的笑容,是自然的,是超然冷静下的释怀。福贵活着的姿态就是一种坚韧与忍耐,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坚定。这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而言活着的确不易,他们默默坚守着自己,创造着历史,尽管遭遇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从不抱怨,不放弃。对于他们而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那是一头正待宰杀哭泣的老牛,它可能已经耕了许多地,犁了许多田,已到垂暮之年。因为不忍心看到老牛被宰割,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福贵买下了它,10年之后,福贵跟他的牛还在活着。福贵赶着老牛去犁田,在中国人的眼里,整日跟随主人在田里辛苦耕作的牛,象征着忍耐、稳定和任劳任怨,这头默默耕作的老牛象征着富贵默默忍受苦难的品质,福贵,虽然没有对命运作出激烈反抗,但他忍耐了命运所给予他的一切,活着就是他最大的意义,他用无声的呐喊对抗命运的进攻。龙二、春生一时春风得意,最后都因贪财贪势而亡,作者这样描写并不是简单地揭示祸福相依或讽刺他们贪财贪势,而是为了说明活着本身就是意义,福贵就是展现这一意义的主人公。龙二被枪毙,就是因为被没收了田产,死不认账。他忍耐不了失去钱财的痛苦抗拒政府而没了性命,而春生当上县长,后来在文革中受到打击,遭受侮辱和打骂,忍耐不了这些压力与折磨自杀身亡。他们一个是不能忍耐失去钱财的痛苦,一个不能忍耐残忍的折磨。他们想要活着的方式并不过分,但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意义,都不如福贵明白。在福贵这里,有对活着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对生死一视同仁,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要做到这点就要做到足够的忍耐、包容和达观。

(三)“福贵式的活着”:活着的意义<xref id="56" rectid="p35-b10-r41" href="n17-m25">[3]</xref>

余华在《活着》的中文自序中说《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却没有断。人生可能随时面临着苦难,那么苦难到来时人们该怎样面对?人们在无法改变的苦难面前太过于渺小和无力,那么最终是抗拒,还是选择放弃、死亡?而余华塑造的福贵始终站在那里,没有后退,这种抗拒就是活着,以活着的方式来对抗死亡。在福贵的人生当中,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和死亡,但他依然用自己顽强的耐力继续生存。虽然他一个人的生命之火是非常微弱的,但是他的这种意志却能够激发我们的信念,这里福贵的品质不仅仅是个人,因为《活着》写出了历史时期中国最底层人民所承受的举世罕见的苦难,从而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忍耐和承受苦难的顽强力量。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人和生命的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4]当一切都随风消逝,福贵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余华通过福贵的口吻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与人的名誉、金钱、理想抱负等都没有关系。活着,就是对抗死亡与苦难的胜利成果,活着,便是生命的最终意义。

三、结语

《活着》是作家人生创作的转折点,余华塑造福贵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于作家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的改善使得作家从与现实生活对抗的紧张状态转向缓和;另一方面,作家创作思想的变化也影响了其对福贵的塑造,从暴力转向温情,从揭露“人性恶”到宣扬“人性善”。小说主人公福贵所持有的面对苦难人生而活着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存体验,他代表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和生存哲学。他告诉人们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还教给人们怎样承受生命中的苦难,怎样在苦难中展现和感悟人性。“福贵式的活着”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忍耐、善良、乐观等美好精神品质。福贵的典型形象告诉我们要乐观坚强地活着,在活着中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放宽生命的价值,面对困难,永不言弃。我们还应该学习他的乐观精神,在人生的旅程中逐渐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用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价值,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作家出版社.2010.1.

[2]邱明淑.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3]贺金茹.比较视野中的“福贵式活着”[J].枣庄学院学报,2010.

8.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八

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和一位陌生绝症女孩,就这样在生死之间架起了阻击死神的天堑,演绎出一曲令人回肠荡气的大爱之歌……

母爱绝境召唤,余华叔叔火速回国

2012年12月,第9次化疗后,反复的呕吐、无法抑制的胸闷折磨得我死去活来,像药液一样黝黑的绝望在我体内泛滥。我无数次想到了死。可是,我才22岁啊。我不想死!如果我死了,我孤苦伶仃的妈妈怎么办?

我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从小,我就生活在酒鬼父亲虐待妈妈的阴影中。妈妈离婚后,带着我四处漂泊,干过餐馆清洁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一毛钱一毛钱攒着供我读书。好不容易,我从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毕业,在市内一家知名医院找到了工作。新生活即将开始时,我却被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判了死刑。同室病友相继去世,妈妈每次从医生办公室回来,都沉默不语。我伤感地问她:“我会不会也出不去?”妈妈不说话,只是摇摇头。其实,医生告诉妈妈:“你的女儿也许只有3个月的时间……”妈妈想瞒我,但我从网上查询病情后,深知自己时间不多了。妈妈抱着我,像抱着她生命的全部。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死寂般沉静。我想哭,却只能把所有的眼泪默默流到心里。

一天,最好的闺蜜给我送来4本书,其中就有著名作家余华叔叔的《活着》。一直以来,我都在静静地“等死”,可读了《活着》后,主人公福贵面对山一样沉重的厄运逆风飞扬,强大的生命力量深深吸引了我。我把《活着》连读了三遍,流着泪对妈妈说:“余华叔叔的书提示我,要好好活着!”妈妈略感欣慰,她没想到一部小说的力量如此强大。我请求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妈妈性格内向,平时和别人说话都脸红,更何况她是一位农村妇女,去哪里找大作家余华呢?在最艰难时,我曾想过求助父亲,可妈妈一摆手,说:“我的女儿我来救!”然后,妈妈用电动车载着400份《寻人启事》到了犀浦镇。

很快,“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爆红网络,很多人纷纷打来电话,问我们找到余华没有。妈妈对着电话,除了尴尬,几乎不敢看我失望的眼神。几天后,《成都晚报》的记者突然给我们转来一张字迹工整的字条:“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余华。”原来,从网上得知我们正寻找他,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叔叔通过网络让记者传话:“《活着》重新点燃了一个梦想破灭女孩的生命之火,这份文学的力量同样感染了我。我要亲手为宋静送上初版的《活着》。”这一刻,我和妈妈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我冰凉的心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此时远在海外的余华叔叔,联系好了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要接我赴京治疗,并再次传话:“费用大家会帮你们的。”2012年12月16日,余华叔叔怕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退掉到美国讲学的机票,飞赴北京,在那里静候我的到来。我绝望的心,似乎被一双有力的手一下子拉出了深渊。

事后我们才知道,余华叔叔同时通过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朋友,辗转联系到了24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操石杰哥哥。一年前,操石杰哥哥还在湖北工业大学读大二,就志愿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和别人配型成功,能救人性命。

很幸运,骨髓配型非常成功,我们两人10个骨髓位点中有9个相吻合,这个结果简直是上天的恩赐。按照权威专家的说法,非血缘关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间配对相符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而能达到这种吻合程度的概率更是百万分之一。可是,对儿子捐献骨髓,操石杰哥哥年事已高的妈妈却坚决反对:“你那么瘦,还给别人抽血,想不想活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一年前,操石杰哥哥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他妈妈不想他再有什么闪失。操石杰哥哥没能说服母亲,只得向我们表达了歉意。

“不要灰心,妈妈来。”不相信命运真的要置我们于死地,妈妈强忍酸楚的泪水,再次挺身而出。即使没有任何配型成功的希望,她也想为我寻找一线生机!我和妈妈很快飞抵北京,住进余华叔叔安排好的北大人民医院做骨髓配型。骨髓穿刺手术结束后,我收到了余华叔叔温暖的短信:“我从网上查到你们的捐助账户,汇去10万元。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

素未谋面的余华叔叔帮我至此,那一天,我的眼泪怎么都忍不住。

最暖心的相逢,一起构筑阻击死神的天堑

冻彻骨髓的北京寒冬,迎来最暖人心的相逢。当月20日15时30分,病房门被轻轻叩开,余华叔叔抱着一束康乃馨走了进来,一脸和蔼。和他著作上的照片相比,他本人显得更加精神。他将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双手递给我,并签名题赠:“宋静小友,活着!”

眼前的余华叔叔,沧桑的脸上满是平易、和善,给我亲人般的感觉。握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心潮起伏,扎满针眼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余华叔叔显然注意到了我惨不忍睹的手背,眼角发红,看着我的眼睛说:“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点了点头。

余华叔叔与我陌路相逢伸手救援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腾讯公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也为我发起了募捐活动,一场来自社会各方的爱心接力开始了!

2013年1月3日,我转到位于河北廊坊的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进一步检查。有这么多人生死营救,4天后,妈妈忍痛做了穿刺手术,与我进行骨髓配型检验。

然而,结果并不如意。医生发现,其中一个干细胞指标对我骨髓移植后的恢复非常不利。我们母女间的配型基本宣告失败!我内心深处满是悲伤:“看来我只能等死了。不过,见到了余华叔叔,我也死而无憾了!”

从希望到绝望,我感受到了生死反复的残酷无情。这时,余华叔叔又一次鼓励我:“宋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努力,千万不要放弃。”原来,他第一时间从主治医师黄晓军教授口中获悉配型失败后,也心急如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远在武汉的操石杰哥哥紧急电话联系。余华叔叔对他说:“医学专家告诉过我,骨髓移植后只要好好调养,对捐献者将来的健康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能让一个人活下来,生命得以延续,也是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姿态活着……”余华叔叔的话,让操石杰哥哥陷入了沉思。这一次,出人意料的是,操石杰哥哥的妈妈获悉了我和余华叔叔的故事后,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同意儿子捐献骨髓。得到消息,妈妈抱着我喜极而泣:“我们有救了!”

从生命废墟站起,迎来“坚强静”的春天

接下来,我接受了第10次痛苦的化疗,生命体征平稳下来,骨髓移植条件成熟。

2013年3月14日,重症监护室内,操石杰哥哥捐献的5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流入我的身体。一个小时后,我感觉全身舒服,连口水都是甜的。这天,余华叔叔发来祝贺短信:“上天在帮你!”感动于我的坚强,当天,因“义举”被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破格录取的操石杰哥哥,将《让爱永存》一书和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工费、一个月实习工资5000元,通过向北京运送骨髓的医护人员转交给了我妈妈。三建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肖晋辉带领公司志愿者到廊坊医院看望我,并送来5000元慰问金。这些人间真情,又一次增强了我直面生活的信心。

然而,移植成功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我的血小板只有2万个,与正常值一千万个相去甚远。这预示着我身上有出血点,一旦出血不止,后果不堪设想。医院所在地廊坊市的中心血站供血紧张,医院要求我们自己也要想法寻找血小板。“我不想死,我还没有报答妈妈和那么多关心我的人!”我利用微博开展自救行动。第二天,廊坊市两位记者姐姐为我无偿捐献了血小板,我才得以转危为安……

半年后,我的身体逐渐好转,因不堪高额的医疗费,只得出院静养。余华叔叔对我说:“相信很快就能看到那个长发飘飘的宋静了。”是的,我要迎风起舞!于是我将自己的微博名由“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改为“坚强静”。我要重新开始人生!

终于有一天,我无意中摸头时,手心忽然被扎了一下、两下……我惊喜地大喊:“妈妈,妈妈,我长头发了。”妈妈看到我头顶上稀稀拉拉地有了几根头发,也叫起来:“孩子,你看,这头发多黑多亮。你慢慢就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等待,本是件痛苦的事,对我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每天,我都要拿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最初的这几根调皮的头发又长长了没有。每天,我都要去户外步行两小时,在室内做“宋氏保健操”。这些我独创的舞蹈动作,时常让妈妈开怀大笑。

手术前后花了60多万元,回成都后,我们要还债10多万元。余华叔叔建议我们不要过于着急还债,要把调养好身体放在第一位。怀着感恩的心,我协助妈妈利用她一手川菜土菜手艺,在天府广场附近开了“宋姐盒饭”快餐店。上天悯人,“宋姐盒饭”很快有了销路。

2014年4月,我到北京复查,结果显示术后身体恢复不错,不过肺部排异稍有超标。医生告诉我,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都会产生排异现象,病人必须静养,这种现象才会逐渐消失,最终康复。妈妈后悔不迭,责怪自己因为小店生意累着了我,不再让我帮忙。为了不影响身体康复,我降低了劳动量,从网上摸索着学会了小工艺品的加工技术,将自己精心编制的玩具挂到网店上,每月最多时竟能卖出上百件。一次与网友聊天,对方告诉我:“宋静,坚持下去,就是一片生命的晴天。余华叔叔的良苦用心要好好珍惜啊。”我和妈妈这才知道,在我网店生意原本冷清的时候,为何突然有了几单大生意。那竟然是长时间游学国外的余华叔叔特意请朋友关照的结果。

于是,我想把微博打造成一个和网友互动的温馨家园。一天,我在网上搜到了操石杰哥哥的QQ日志,得知他父亲就是因为癌症去世的,我顿时泪如泉涌。我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刻,我哭了。我不是因为曾经的大化疗、清髓而难过,而是我得知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操石杰哥哥,他的父亲原来就是得癌症去世的。因为亲人的去世,他感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和无私捐助的金贵。他的话太让我感动了。这个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要谢谢他。”在妈妈的帮助下,这些记录我生死历程的12万文字被汇编成册,命名为《活着——一位白血病女孩的生死日记》。余华叔叔知道后高兴地说:“宋静,这是青春励志版的《活着》啊,继续加油。”我回复他道:“如果没有您,我就不会有第二次生命。是您的著作让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让我从绝望的‘等死’女孩,重新走进生命的春天里。”在余华叔叔的帮助下,这本生死日记有望出版。

2015年11月,我准备在成都申请注册“宋静一元慈善基金”公益组织。在倡议书里,我说:“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开创一段爱的旅程吧。从我开始,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我倡议我们的企业,我们每个人,每月一元起乐捐。将一元爱心、一元使命和一元坚持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其实,我们不在乎金额多少,而更看重你的坚持和爱心。如果你确有困难,连一元乐捐的力量也没有,可以申请‘宋静一元慈善基金’的帮助。”基金成立理由很简单:余华叔叔帮了我,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帮更多的人!虽然我也知道,现在社会诚信度较低,人们对于公益行为多有质疑,但是,我依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参与、监督下,“宋静一元慈善基金”能够像阳光一样,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最近,我又重读了余华叔叔的著作,顿然感悟:“上帝让我们承受灾难,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人间真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都是幸运的!”

9.读《活着》有感:坚忍的活着 篇九

坚忍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

大王杖子 韩泳洁

今天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心情有些复杂,有悲痛,有忧伤,有感动,有无奈,也有温暖。

余华老师用第一人称直白近乎冷酷的叙述了主人公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败光家产,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福贵去城里请郎中,谁料被国名党部队抓了壮丁,上了战场,死里逃生,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母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但妻子家珍还在家等着他,儿子有庆懂事又聪明。本想着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吧,谁知噩运悄然降临,有庆的校长,也是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输血,善良的有庆去献血,却因医生抽血过多而死。有庆的死如晴天霹雳,让本就卧病在床的家珍差点就撒手人寰。女儿凤霞大了,要找个人家,这时偏头的二喜出现了,二喜虽是偏头但朴实能干,真诚善良,值得托付终身。凤霞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二喜,开始了一段幸福的新生活。一家人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幸福的滋味,凤霞就因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不到三个月家珍也病死了。剩下福贵,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三个人相依为命,艰难的活着。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二喜在工地遇难横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个老头了,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的小院子里,可是后来,苦根也死了。因为饿久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活活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与一头老牛,两个垂暮的生命在那块古板的田里耕种……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老师在自序中的话。福贵的一生也体现着这句话,命运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然而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忍受,选择了坚强,选择在死亡魔咒的伴随下继续活着。福贵在讲述他人生的苦难时,眼睛里流露出不知是悲伤,还是欣慰的神色。

10.读《活着》有感 篇十

读《活着》有感

读完《活着》,有种会窒息的心疼,那种感觉,很深刻,自己像是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体验那种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带给人不平凡的震撼。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气急攻心而死,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当福贵再回到家乡,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家里一贫如洗。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使得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运动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因为饥饿患了软骨病。县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福贵的儿子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渐上演。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意外被撑死。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每读一页,都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感叹不已,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悲剧将生命里难能可贵的温情扯得粉碎。最后,孤苦伶丁的福贵买了一头老水牛,给它取名叫“福贵”,和“福贵”相依为命,平静地活着„„ 故事不长,但里面饱含的意义非凡。故事中死亡与悲剧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一次的死亡和悲剧都足以让他跨掉,但他还是默默承受了,平静地直面生活中的每一次绝境,那种苦涩浸泡过的幸福透彻心扉。作者朴素的话语已在我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一个有着不同寻常经历却又坚强“活着”的老人,他向我们娓娓道来苦难而坚强的一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两位亲人以及父辈所讲的故事,我的爷爷和二爷爷,我爷爷7岁那年丧父,我二爷爷小时候高烧成了哑巴,他们的童年生活缺少了父爱,祖母一手将带大,生活的艰苦并不能打到他们,我二爷爷终身未娶,一生靠着编着菜篮竹筐来维持生活,他们坚强的活了一生。我没有经历过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我只能感叹,或许对于现在的我们,这些都是无法承受的苦难。读完《活着》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那就是静静的活着。

《活着》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接受,去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如今的社会,在无形的社会压力下,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默默承受,活的好与不好幸福与不幸福全靠自己,靠自己怎样去“活”。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读完这本书后我想的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勇敢地去接受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去融入生活。我相信我以后会“活”的更好。

11.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十一

一、余华小说《活着》简介

《活着》是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小说, 讲述了在中国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时期内一个普通小人物徐福贵的一人生。《活着》既是一部生存寓言, 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余华曾因这部小说而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开头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我”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之时遇到了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 然后听他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富贵本是一名地主家的少爷, 他年轻时嗜赌成性, 后来输光了自己所有的家业, 变得一贫如洗。在穷困期间, 富贵在去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做了壮丁, 后来又被解放军所俘虏, 待辗转多年终于回到家乡后, 他才得知母亲早已过世, 而发妻家珍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带大了他们的一双儿女, 但是女儿却不幸成为了哑巴。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妻子家珍某天不幸罹患了软骨病, 再也没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而去给县长夫人献血, 却因抽血过多而亡;女儿本来经人介绍与城里的偏头成了亲, 却在产下一名男婴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后来, 妻子家珍也在女儿死后不久过世了;女婿在当搬运工期间内因吊车事故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跟随福贵回到乡下后, 因生活艰难连豆子都吃不上, 后来富贵终于给外孙煮了一次豆子吃, 不料外孙却因此撑死……在富贵的一生中, 曾经出现过许多难得的温情, 然而却又一次次地失去, 直至富贵老后, 也只有一头老牛相伴其在阳光下回忆过去。

纵观《活着》全书, 其实就是一位饱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对人生的感言, 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的戏剧。主人公富贵一生都挣扎在时代的操控与命运的捉弄下, 但与此同时, 他也在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

二、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苦难之后依然活着

对于人类活着的原因, 余华是这样解释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之所以活着, 就是为了“活着”这两个字, 而没有其他任何原因和理由。笔者认为, 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人与生命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求一个人活着, 所以这个人便活着, 这是生命的本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

《活着》一书并非采用的传统启蒙叙事和革命叙事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 这多少让中国读者们有些意外。《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具有着自己的精神史, 它的精神史是展开在生命-人性层面上的, 如果用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审视该小说及其主人公, 他们肯定会期待富贵奋起抗争, 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反抗命运, 或是对现实进行质疑和形而上的追问, 再或者, 他至少也应该用死亡来表达一种以死相抗的人生态度。然而余华却脱离了传统思维形式的束缚, 一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叙事方式, 把一部苦难史写成了朴实的生命精神史, 而非革命史或者思想史。在塑造富贵这个人物之初, 余华就没有打算让他去承载社会、历史及革命的宏大意义, 虽然在富贵苦难的一生中处处都透露着时代背景下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以及政治的可笑和荒诞,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福贵的精神史视野下所展开的。余华曾经在韩文版《活着》的序言中说过, 《活着》所讲述的就是“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人人都在活着, 人人也都免不了承受苦难, 而即使不得不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活下去, 因为生存是人类的本能, 这种本能让人类历经苦难之后依然活着。也许有的时候, 死亡反而比活着更加简单, 选择活下去的人, 才是真正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人。

三、不灭的人间温情——坚持活着的动力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 富贵的父母死了、妻子死了、儿女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 他的全家到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活下去的?他到底为何还会有勇气独自一人活下去?谈起这个问题, 就不得不提到富贵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正是这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 让福贵领悟了中国最古老的生存智慧, 或者说她们是福贵的生存导师也不为过。每当富贵处于崩溃的边缘, 快要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之时, 这两个女人就会用温情将他唤醒, 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而也正是这一次次从死到生的经历, 让富贵感悟到了生命的责任、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富贵年少不懂事时, 身为地主少爷的他输光了家里的祖产, 父亲因此气恨交加, 恨不得剐了他、阉了他、剁烂他, 福贵自己也已经麻木崩溃、心如死灰, 而就在他这时, 是慈祥的母亲和温柔的妻子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母亲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 穷也不怕。”妻子对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母亲和妻子的话语虽然非常平凡, 但却凝结了对富贵深深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可以超越苦难、永垂不朽的, 富贵将她们的话语溶于了生命之中, 并一次又一次用其来化解苦难。富贵的妻子家珍原本是位米行老板家的千金大小姐, 在富贵一贫如洗后, 她原本可以回到娘家继续过金尊玉贵的日子, 可是当她爹接她回去不久后, 她就再次带着儿子回到了乡下富贵的身边。对于未来注定艰辛的日子, 家珍认为“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 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她后来也果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一生都与丈夫富贵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即使后来经历了儿子和女儿先后死亡的双重打击, 以及她自己也饱受病痛折磨, 却依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 坚韧地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直至临死之前, 家珍还一遍又一遍地对富贵说下辈子还要和他在一起。富贵在妻子身上所得到的, 是莫大的宽容、无私的奉献、忠贞的爱情和深厚的亲情, 这使他感到浓浓的幸福, 而这种幸福笼罩了他的一生,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感化着他, 带给他活下去的勇气。除此之外, 富贵还有着一双乖巧懂事的儿女、老实孝敬的女婿、聪明可爱的外孙, 即使他们一个个都先后离开了富贵, 但他们所带给富贵的温情和感动却始终不曾泯灭, 这些都是他生存的精神支柱, 是他坚持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故事的最后, 富贵站在阳光下对着唯一与他相伴的老牛喊着那些逝去亲人的名字, 那一刻, 他仿佛看到了家人们又回来与他团聚在了一起, 也许大家自始至终都从未离开, 死亡并不足以将他们分开, 只要他还活着, 他们就依然活在他的心中。

四、《活着》的现代性寓意启示

福贵一家人的苦难经历构成了《活着》一书, 这些苦难虽然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至为惨烈的, 但这位老人却以一种非常平和的甚至是逆来顺受的态度来体味着它们, 在这一刻, 小说当中的苦难已经超越了现实而成为了一种人类普遍生存意义上的苦难。人的一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走向死亡,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会经受种种苦难, 这是无可避免的, 人们在苦难当中挣扎求活, 不得不去承受生命之痛。然而, 在生命当中却不只有苦难, 还有许多令人留恋于世的东西, 例如亲情、爱情, 正是这些东西给予了人生存的力量, 让人乐观积极地去接受苦难。因此, 《活着》又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寓言, 福贵所持守着的在苦难中求存的态度, 正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在面对苦难时的生存态度。

从本质上而言, 《活着》所体现出的人类在面对悲剧时的内在精神与充满哲学的西方神话《西西弗斯的故事》是相一致的, 不同的是, 西西弗斯是挣扎求存在无尽痛苦的劳动折磨之下的, 而福贵则是历经了无数生活的大起大落而一直存活下去。西西弗斯最终坚定地走向了不知尽头的磨难, 在面对荒诞的命运之时, 他以自己的反抗和对诸神的蔑视而获得了救赎, 而福贵也以自己坚持“活着”的在世态度拯救了生活。即使命运是一场注定会输的游戏, 但富贵只要一息尚存, 就绝不会认输, 因为只要他还“活着”一天, 这场游戏就还没有分出胜负。也许,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这种救赎使富贵成为了沉重却令人振奋的艺术典型。

结语

《活着》作为一本富含生存哲学的小说, 其以一个普通人物的一生阐述了人生必经的苦难, 却又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人在苦难当中坚持“活着”的坚韧与毅力, 它告诉我们, 人即使面对着再大的苦难, 都应当要乐观积极地活下去, 因为只要活下去, 就会具有存在的意义。

摘要:《活着》是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人公福贵一生都挣扎在时代的操控与命运的捉弄下, 而他却在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从富贵身上,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在极度痛苦和艰难的状态下的生命承受力。其实, 福贵的一生所代表的正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 这是一部生存寓言, 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方法。于苦难中求生存, 可以说是《活着》一书所表达的核心, 它所引发的人性思维与生存哲学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本文主要针对余华小说《活着》当中的生存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

参考文献

[1]祁静.苦难意识在余华作品中的呈现[J].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5, 14:21-22.

[2]李娜.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35-38.

[3]谢建文.存在的价值——《活着》的主人公富贵解读[J].时代文学 (上) , 2010, 05:137-138.

[4]王祎颜.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浅析《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哲学[J].东南传播, 2014, 05:117-119.

[5]张佳.余华《活着》中徐福贵的悲剧形象分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4:23-25.

[6]郑阿平.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的阐释——解读《活着》[J].唐都学刊, 2007, 04:122-125.

12.读活着有感 篇十二

命运在福贵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一道一道坎,就像是福贵祖上积累了几百年的孽债,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福贵,人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对死去的人念想。年轻时候犯过的错,总是有偿还的时候的。你现在只能坐在田埂上孤单的看着晚霞落尽,炊烟袅袅的村子里唯独少了你那一家,因为你的婆娘已入土,先你一步。

这时候走过你身旁的风,能不能带你回忆起些许从前,凤霞拉着你手,咯咯直笑,若不是小时候的病,也许长大后的凤霞会让来你家提亲的人,踏破那门槛,可惜现实没有如果,凤霞因为是哑巴就让同村的青年笑话,因为穷走在新娘身边的时候让人厌恶,你能回忆起这段吗?你还记得你说的话吗?“你们要欺负就来欺负我,欺负凤霞太不应该了。”为何人心那么冷漠,为何要欺负凤霞?

有庆半岁后才跟着他母亲回到你身边,那确实是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过,你想着不能委屈了儿子,要让他去读书,于是 你就和妻子商量着把凤霞送人,要留下那口米去换有庆的学费,读后感《读活着有感》。可是凤霞也是你的孩子,有庆那是凤霞带大的啊!离开了凤霞,那还是一个家么?有庆是怕你的,要不然为什么老是光着脚跑来跑去,那一来一回得有十里路,你看着有庆在乡间的野路上奔跑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他搁着脚,因为你说他的鞋底老是破,再穿烂就要揍他,他怕,于是他脱了。有庆是个心眼多好的孩子,学校校长要输血,老师一号召,他立刻脱下鞋子就往医院跑,全校师生就独他的血型能对上号,抽血的时候,那畜牲一般的医生竟然没有顾着有庆早已发青的嘴唇,依然抽血不止,那有庆的血都让活活抽干了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好的孩子,就让黑心的医生害死了,“不够不够,还要还要”,不够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还要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他只是一个孩子好不好,你们能不能有点娘心,她校长是县长的女人,她的命精贵,那有庆就有理由让他牺牲来保她吗?

凤霞难产死的时候二喜抱着她睡了一晚,你就坐在灶边一夜,后来二喜上工地带着苦根,你不时就往城里跑,去看女婿,去抱外孙。可是天作孽,二喜上工的时候让水泥板砸死,可怜的苦根当时还不知道死是如何一回事,只听到父亲叫了自己一声:“苦根!“像是把喉咙都要喊破,那声音是来自黄泉里上的回响吗?有喜他的不舍啊!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只知道跟着你外公去乡下过几天,哪会晓得这一去,父亲早已不在,家也回不来。苦根,听着名字都让我掉泪,一直盼望着家里的鸡变成鹅,鹅变成羊,再攒够了钱,和外公一起去买牛。但这一天,怕是无论如何都等不会来,家里穷,平常生病了连一颗糖都吃不起,那天你和外公下地回来就晕倒在床上,福贵以为你能休息下就好,说出去给你煮豆子吃,家里穷的平常都吃不到的豆子这下你吃的欢,等到福贵再进屋来看你,那身体从胳膊到腿都凉下去了,是病的,也是让豆子给噎死的。苦啊,这辈子。

福贵的家人都去了,他那一辈的人也都去了,只有他依然活着,每天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下地种田,看夕阳西下,也看人世沧桑。

13.读《活着》有感 篇十三

读《活着》有感1

初读《活着》之前,我并未对这本书做任何了解。我是带着好奇去读它的——什么样的内容才让作者把它命名为“活着”?而后来,我一步步被它吸引,从一个冷眼旁观者变成了经历者。

明明只是几个普通至极的字,拼凑在一起,却让我感受到了福贵心中的悲凉。那压抑感如一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心脏,喘不过气。然而我从这悲惨中品味出一点儿好来。好的是福贵曾经拥有,好的也是福贵不曾拥有。

年少的福贵很“坏”从不让人省心,又嫖又赌,但他却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儿女的爱戴。

年老的福贵很“惨”世间只余他一个踽踽独行。不对,有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作伴。但他还活着,还带半辈子好的坏的回忆活着。后来的后来,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忆吧。他说;“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贵终于长大了,但他也从少年变成老人。

许多人在泥泞中挣扎,许多人在芽香里绽放,许多人在土壤里沉睡,许多人在溪流中飘荡。死亡多么容易,活着却很难,但活着才有意义。人生如水,有不一样的活法。太宰治选择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华。

《活着》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要怎样活着,才能不负父母的慈爱?或者轰轰烈烈潇洒肆意让他人注视。要么将自己沉淀,留给自己欣赏。我想,我要携剑呼啸,成为群山拥戴的侠士。

读《活着》有感2

今天终于看完余华的作品《活着》,最打动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庆,家珍既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还有新时期女性自立自强的倔强,小庆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时把鞋当手套,光脚丫跑步,既让人心疼又让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贵为线索贯穿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个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社会向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听说拍成电视剧《富贵》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电视剧和作品的不同。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读《活着》有感3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作品,看了开头后,就总忍不住想知道后面怎么样了,可主人公富贵总是在有些光明的时候,又跌人Z黑暗。从良田百亩到租五百田,从耀武扬威到低声下气,从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这种种的痛苦按压而至,用祸不单行此时都显得有些苍白,有些无力。就像富贵他爹说的“先养鸡,鸡大厂变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到我手里,徐家牛变成羊,羊又变成鹅,传到你这里,鹅又变成了鸡,现在是鸡都没有了。,’ 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个悲剧,那我再给你讲一段,福贵被俘,解放军说可以让他回家,“我就站起来,—‘直走到那位长宫面前,扑通跪下后就哇哇哭起来,我原本想说我要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变了,我一遍温叫着:‘连长,连长,连长‘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位长官把我扶起来,问我要说什么。我还是叫他连长,还是哭。旁边一个解放军对我说:‘他是团长。”。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这绝不是喜剧,因为富贵所有的亲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时候只有一只老黄牛陪伴着他,我想这样的结局让谁都不会有一丝喜悦。那这到底是篇怎样的小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过富贵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忆讲述出来的,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静地对待这个世界,没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说的语言很浅显,易懂。看起来很平淡,就像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做任何文学的渲染一样。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写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媚叙说着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们表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这部高尚的作品让我觉得有些闷。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不够,呼吸有些吃力一样。它似乎在抱怨些什么,但没有发泄‘似乎在批判些什么,但又没有控诉,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又没揭露。好像除了叙述一个故事外,作者什么都没做,这也许就是当下一些作家所谓的“军区写作”吧。其实作者在言语之间已经暗暗向我们表露,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样写一篇高尚的文章。可这又是一篇必须谈感想、谈看法的文章,任何东西一让人改感想、谈看法的话,那它就不再单纯。世人总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黑白,也许又正是这黑白蒙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龙二,他在富贵败家的时候赢光了富贵所有的财产,他此时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惩罚富贵败家的执法者?还只是出老干的赌徒?其实世上本无黑白,谈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写到这里,我把笔顿了顿,回想看书时的愤怒、忧愁、郁闷,以及无可奈何,一直到情绪千万,千言万语。可现在仔细想后才觉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发泄、不控诉、不揭露,让我们读完后心静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时甘甜可口,喝完后发现什么味道都没有,也许恰恰正是这种无法回味,才能让人铭记于心。

读《活着》有感4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余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样,让我回味悠久,感触很深,好像还有种刺痛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少爷,由于年轻时好,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有的时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恶习以外,他还要翻倍。而穷的时候,他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上几倍。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成了一个非常穷的穷人,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这种手段却是最残忍的:死亡。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和朋友们相继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贵是什么心情。喜也好,怒也罢,这都不关我的事,即使这样,也会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到心凉,会哭上一会儿。

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不懂什么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们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会活得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坛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维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得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一个好的开端并不能代表以后永远都是好的。就像书中的福贵:刚开始是大少爷一个,可后来呢?不是穷得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吗?当绝望和痛苦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时,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一起。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那无垠的大海,不禁从容的呐喊道:“感谢我的父母!”

读《活着》有感5

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反动派的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读《活着》有感6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我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翁是一个地主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也输了父亲,他家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XX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这并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没有办法。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需要勇气的。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态万千,我们有幸经历这一切,不得不对生命的磅礴肃然起敬。

我们像是命运手中的蝼蚁,挫折总来得猝不及防。福贵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见。我家附近住着一个老人,年龄已过百岁。爸妈和我讲述过他的故事。那些年,我们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庄,也被洪水淹没了。洪水带走了一切,也带走了他的妻子。洪水远去,他无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门口,手足无措,一下泄了气。他却并没有绝望,也许还牵挂着孩子,也许心中对生的希望还未泯灭。年近晚年,儿子和儿媳妇也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很痛。现在,每天经过老人家,他却总是坐在门口,面带笑容,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绝望。显然,他看淡了,他没有放弃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风华正茂,却总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乐趣吗?乐趣尽了,便不再延续吗?你们可曾想过,在灾难中,不计其数的人,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它无法退票,生命于人,无论高贵或是低贱,富有的,贫穷的,都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是悠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读《活着》有感7

这是第三次读《活着》了,很喜欢。《活着》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是能让人读了又读的小说,让我们在福贵的一生中穿梭,似乎那些人活生生的就在眼前,在那生活着。小说讲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经历了有庆(儿子)凤霞(女儿),家珍(妻子),二喜,苦根生命的逝去,目送了一个个至亲的人,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抱怨,没有怨恨,只是孑然一生,云淡风轻,淡然处之,无惧生死,平淡地活着。

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最初的福贵是一个地主少爷,不学无术,吃喝嫖赌,样样占全。硬是把一百多亩的田地赌博赌没了,看到小说中,他十天半个月不回家,而每次要回去时还骑在妓院的一个胖女人身上,从岳父陈记米行中大声吆喝走过。把家产败光的那次,家珍怀着七个月大的肚子求他回家,而他竟然还拳打脚踢她!看到这样的福贵谁人不痛心,谁人还同情!山路纵有峰回路转,悬崖亦有绝处逢生。或许这就是生活,在你没过完这一生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你只是往前走,活着。

福贵一夜之间从少爷变成仆人,彻底打成了普通人。或许有的人自暴自弃,一直堕落下去了;或许有的人接受不了,自杀生亡了,然而福贵不是他们中的那种人,也庆幸福贵不是。就像后来作者在书序里提到,贺拉斯说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福贵纵使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谁能说他没有过幸福呢?就像他说的,他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妻子,全世界最好的儿女,全世界最好的女婿和外孙。虽然每一次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与他们生活的几十年的点滴,纵然充满着苦难与艰辛,但也充满着温馨与美好。

在那充满着苦难与饥荒的大环境下,他们也是生活着,活着!细细想来,我们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下,只是我们比较幸运点,我们的大环境不再是战争与饥饿了。福贵在那个大环境,大时代下克服着生活所给他的困难,细品着生活琐碎中的幸福,虽然最后福贵还是只是一个人,但我想他的内心是充实的,淡然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今天的大环境里,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难,各种竞争,但只要我们怀着一份毅力,一份坚持,我相信我们的梦想终将会实现。我们不是更应该像福贵那样好好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吗?

家珍,一个善良,勤劳,忍耐,宽容的人。家珍在现代人看来肯定是个懦弱的人,在自己被丈夫这样打了之后仍然做好妻子,但生在那个时代,她还是遵从了千年来的古训,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家珍,对于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抛弃,有的是用她的爱来引导福贵,到了死的时候,还在说下一辈子还要和福贵在一起;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用尽生命去爱,残冷的是面对有庆,凤霞的死,她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哭泣;对于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生命的春生,她选择的是原谅,还是不忍心春生放弃生命,嘱咐他活下去!

读《活着》有感8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老人那粗哑与令人感动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黄昏下,老人的声音显得那样寂寥与孤独。我最初遇到这个叫富贵的老人是在冬天将去春天伊始的时候。这是个黄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黑,老人的双手粗糙干裂。这是个经历年少阔绰·文革·败家·战争与离乱的凄苦老人,但他却有盛得满满的回忆和一头有些衰老的老牛与他相伴。

一开始的败家是富贵一手造成的,富贵赌光了家产,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过于由奢入俭,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杀死一个人,那种压迫感与耻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丧失,可灾难才刚刚开始,哪有那么快就结束,持续不断的悲伤岁月和心酸的干涩,富贵爹的离开,凤霞的变哑,家珍落病,有庆死去,这一切让富贵仿佛被抽去了全身力气。不知是月平静月心酸还是心疼过后仅仅剩无力的麻木,最终,富贵还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关于灾难与幸福,悲伤与快乐,感性与理性,在此时都变得毫无意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啊,当他们面临死亡来临的时候,当死亡成为一种随时来临的“节日”,当命运捉弄善良的人们时他们拿什么去与残酷的命运抗争?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对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败了才可以重新来过,重新出发;然而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一捧黄土,一堆纸钱,三根清香。富贵告诉了我这样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样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不少关于自杀的新闻,不少人遇到一点小困难便选择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从高楼纵身一跃,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难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吗?如果生命是一张车票,当你撕票的时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辆名叫“地球村”的列车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丢入万丈深渊,再也寻不回来了。

难道生活真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吗?活着,即使它锈迹斑斑,伤痕累累,但它却是对抗苦难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还有人间。每当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时,便告诉自己,只要活着谁不痛,谁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么也没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为自己在乎的人,为那努力追寻的唯美梦想。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个点滴都是最美的回忆,都是最珍贵的宝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又传来老人那粗哑的声音,但此刻却不在寂寥与孤独,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真与尊重。望着夕阳下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无法避免,何不选择勇敢面对,勇敢挑战生活中那所谓的极限!

读《活着》有感9

我时常觉得,读到一本书便是与这本书有着注定的缘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书,都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它或是羞怯躲闪,或是大方利落,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拨开一层层的浮华,褪去那虚荣的外表,便只剩下一个人最纯净,最真诚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的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凤霞与自己年老的母亲相依为命。福贵开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来跟他过日子,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机灵活泼,但最后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难逃命运的魔爪。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当我合上这本蓝皮书时,我的泪终于忍不住的落下。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贵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缩影。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显迟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转折,希望福贵最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作者却是如此的吝啬与残酷,只留下了一片沧桑。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让人难忘。它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诉说着一个悲凉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担这一切的生者,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失去了一个能够一同承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10

待繁花落尽,《活着》中也只剩福贵一人仍活在世上,让我心惊、心痉。“活着”这两个字眼,总以静默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了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说,在家珍、有庆、凤霞、苦根死后,福贵是替他们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贵也死了,谁又替他活着?难道生命就像链条一样断了,不复存在?

其实,幸存者无法替罹难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贵有过三次流泪,三次都到那个医院的那个小房间,三次都是一个人独自面对俨然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种叠加的悲恸也许已不能用哭来表达。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儿子、女儿、女婿都接连把这当作人生最后的驿站,空间的重叠和时间长河的暗涌无一不将这种悲情渲染到极致,停滞了时间,静谧了空间,有一种隐忍,坚忍的物质在流淌。

老福贵依旧没有倒下,依旧活着,坚忍地活着,尽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闪过一丝亮光,与其在苦难之时绝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让人同情的忧伤,轻轻挽起照在脸上的阳光。或者说不如活在当下,演绎生命,绽放异样的光彩。

连续两届奥运会都因最后失误而无缘金牌的埃蒙斯,应该算是悲情至极,可他并没有像1965年世界台球冠军路易斯那样投河自尽,而是把祝福的拥抱大度地送给了冠军。

时光流转,生命不息。

或许我们也应该像老福贵那要正视苦难,勇于活在当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视;

不能忘记,而要牢记;

【读余华《活着》有感】推荐阅读:

活着余华小说赏析07-11

余华活着读后感500字06-24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06-20

上一篇:USNews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政策专业排名下一篇:如果,那一瞬间就是人生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