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2024-08-31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精选10篇)

1.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一

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的经济形势

摘要:08年,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 房地产 银行业 经济 协调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政局的不稳定。

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相关的经济影响将按照下列的顺序传递:美国的房地产下跌→次按相关投资亏损→金融危机→美国实体经济放缓或衰退→美国消费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萎缩→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放慢→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家经济减速。这样的循环可能不止一圈。

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实体经济疲软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一定得影响。

1.进出口受冲击首当其冲

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1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3%,虽比上年下滑近7个百分点,似乎仍属高速增长。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按本币计算,我国2008年1—11月出口增长仅9.1%,比上年已下降约11个百分点。尤其是11月当月出口按美元计同比下降2.3%(2001年6月以来首次下滑),按人民币计下降11.2%(1998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证实了前期频频传来的出口订单下滑的消息。出口增长急剧下滑的态势十分明显。

2.股市受拖累严重

金融危机直接作用于A股市场所产生的杀伤力,更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财富的变迁。08年 9月16日,沪指收盘跌破2000点,跌幅4.47%,工行、建行、招行、浦发、兴业、深发展等银行股全部跌停;9月17日,沪指再度大跌2.90%,工行、建行、招行等银行股再次跌停。9月18日,沪指盘中更是达到1802点的新低。中国股市哀鸿遍野,惨不忍睹。随后,中国政府虽然出台若干救市措施,但是大盘也只是短暂翻红,随后沉沦。统计显示,截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12.1亿万元,较上一年缩水约62.5%。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全年跌幅达65.39%、63.36%。

3.银行业受一定牵连

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

4.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在降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少有的现象。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从全年视角看,2008年1-12月份,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9%,其中住宅下降40.1%;另外,存量房交易也同比下降了三成。而全国其他城市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房地产的贡献率都会或多或少下降。

5.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影响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更直接的感受和影响体现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家庭金融资产价值、商品价格、家庭消费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濒临倒闭,在此情况之下,企业掀起裁员潮,进而影响到百姓的家庭收入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据调查,43%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其心理压力增大;33%的受访者表示找工作的难度加大;26%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年终奖金降低。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我们都深知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鉴于当前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故而我国采取了以下前所未有的措施:(1)各自为政的救市转变为全球协调救市;(2)分散的救市资金转变为共同出资的救助;(3)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就是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协调;(4)因国而异的亡羊补牢转变为具有趋同标准的监管协调。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既可说是挑战也可说是机遇。因此,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必须适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力度,通过提高我们的金融核心竞争力,谋求我们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2.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二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到1987年的萌芽阶段, 特别是《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暂行办法》在1984年发布后, 国家允许建立以“经营城市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务”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许多有政府职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 从此房地产业进入了萌芽阶段;1987年到1991年房地产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深圳市以拍卖方式出售了第一块土地, 从而打开了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 房地产交易市场也开始了起步和发展;1992年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房地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并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现象, 为了预防房地产出现泡沫化现象1993年我国开始对房地产产业采取宏观调控, 房地产产业在此状况下出现低迷, 使得房地产产业进入了1992、1993年的波动阶段;1994年国务院房改政策提出后, 房地产业开始从低迷中复苏, 不仅刺激了住房建设和交易, 而且房地产金融也得到了发展;1998年至今房地产进入了起飞阶段,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提高, 住房金融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房地产在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波动阶段、复苏阶段后进入房地产业的起飞阶段, 在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 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虽然我国现代房地产金融的起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较晚, 但是房地产金融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 其占商业银行业务的比重不断提高;住房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也由过去建设银行等少数银行经营发展成为多家商业银行共同经营;住房金融市场已经开始由过去少数银行垄断经营发展到多家银行为重新分割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始终没有从根本摆脱“房地产过热———信贷膨胀———市场萎缩———坏账呆账”的状况, 给本来就已经相当脆弱的金融体系又添变数。因此, 了解房地产金融的基本原理, 把握房地产金融的运行规律就显得尤为迫切。

在对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前, 要先明确一下房地产金融的相关概念。房地产金融是指有关货币融资、筹资以及各种相关的金融活动在房地产生产、交易过程中的运用。房地产金融的相关业务涉及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业务的运用, 这些金融活动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过程更加简化和方便, 更使得房地产再生产活动中的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率的循环和使用, 从而保证了房地产生产活动和再生产过程更加有效、有秩序循环。

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按服务的对象分为房产金融市场与地产金融市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这两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 而我国现阶段主要运用的是直接融资。房地产金融业务和活动必须要依附于一定的机构组织,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 房地产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部为主导, 包括住房储蓄银行、住宅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房地产的现状分析

通过房地产金融的基本概念不难理解, 金融业务主要产生与房地产的生产、销售过程中, 所以可以通过对房地产产业投资现状和销售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出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

1、投资现状

我国现代房地产金融业的真正发展从房改后开始, 所以1998年到2012年房地产投资的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

1998年“房改”以来, 房地产产业投资额逐年提高, 年均增长超过20%, 以2001年、2003年的增长幅度较大。受宏观调控的影响, 2005年后该指标波动变大, 近两年增幅呈下降趋势。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这一指标, 更能反映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情况。1998年, 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71%, 到2004年该指标增长到18.67%, 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稳步提高;受宏观调控的影响, 该指标在2005和2008年出现下滑趋势, 但近两年又得以恢复。

2、销售现状

1998年到2012年我国房地产产业的销售现状如图2所示:

随着我国住宅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房屋销售量也不断扩大。与房地产投资、开发情况不同, 购买需求并没有随宏观政策的调整而变, 在调控政策频出的2005年, 消费者却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购买意愿, 销售量增长幅度超过45%。从结构来看, 中高档住宅的销售面积大幅增长, 而经济适用房则出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 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低价位住宅缺口不断加大、房屋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问题。200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于2008年末出台新政策支持房产, 以至于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反弹, 并在此后几年里平缓增长。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 然而这种关系却利弊共存, 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产业的紧密融合使得房地产的生产和再生产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也扩展了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世界经济瞬息万变使我国经济环境也存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产业受国家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 反过来两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一旦经济产生波动, 或是其中一方产生负面波动必然使得其他两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及早发现房地产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有利于我国稳定经济环境的形成。

1、房地产融资结构急需健全和合理化, 以便更好地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方面, 融资方式过多依赖之间接融资,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 虽然间接融资可以使房地产在融资过程中不受限与资金数量、时间、地点与范围等, 但是由于房地产商再融资后不受银行直接管理,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的风险性;另一方面, 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 但是如果银行存款的大部分都流向了房地产, 那么经济波动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必然造成借款的违约, 那么银行呆账、滞涨就会产生, 从而引起挤兑风险, 对经济造成剧烈影响。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加速, 金融工具多样化使房地产金融工具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房地产交易市场垄断性国强, 增大违约风险, 不利于公民的利益实现, 所以, 应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

房地产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新企业的进入成本不断增加, 从而使房地产交易市场垄断性不断增强, 那么当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房地产产业波动时, 贷款违约的风险更大。其次, 房地产市场垄断性增强将导致垄断价格高于完全竞争价格, 使得房地产交易萎靡, 难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因此, 政府应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3、房地产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健全和完善, 以求满足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中国房地产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 其中很多法律规定更是欠缺实操性, 而且有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当下中国房地产金融环境, 局限了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所以若想我国房地产金融有进一步的健康的发展, 必须健全完善当前我国有关于房地产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有效可执行的防治法规。

四、结语

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存进了房地产的生产和再生过程, 也扩展了金融产业的业务范围, 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现实问题如融资方式过于单一、房地产金融组织和法规不够健全、房地产市场垄断性强等现实问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的话, 未来未知经济因素若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金融危机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 相关部门应重视现在房地产金融出现的问题并根据给出解决方案着手改善, 为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和制度环境。

摘要:自1998年房改政策提出后, 改变了住房分配制度, 逐步发展了住房交易市场, 房地产产业和金融产业在相互支持和结合过程中房地产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发展过程难免有些问题的产生。本文就房改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历程, 分析房地产金融现实状况, 并就房地产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融资方式过于单一、房地产金融组织和法规不够健全、房地产市场垄断性强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从而有助于房地产金融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历程,房地产金融,现状及问题,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丁健.房地产金融[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2]张红编.房地产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福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J].经济学季刊, 2005 (3) .

[4]张晓晶, 孙涛.中国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J].经济研究, 2006.

3.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08-04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由于我国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在纯粹的金融危机阶段,受到的冲击还是相对有限的,但当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时,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逐渐加深。在这种局势下,国务院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条措施,并将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四万亿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当前执行的货币政策

1.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主要采取存贷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从而达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2008年9-12月,央行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见表1)。其执行力度之大、操作频率之高为历年所罕见,可见央行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心。公开市场操作方面,2008年11月央行降低了央票的发行频率,该月央票的发行量为2008年最低单月发行量,12月则暂停发行1年期央票,目的是增加资金投放量,缓解2008年底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压力。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人民网www.people.com.cn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2.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作用是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的。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基本上是由官方制定,仅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部分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浮动,所以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在我国作用不大。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即银行贷款途径传导,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通过银行体系实现。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货币乘数,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从银行贷款途径传导分析,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增加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导致更多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会减少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提高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会降低贷款的筹资成本,使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意愿增加,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1]

(二)当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

1.GDP呈现明显的止跌回升趋势

从2008年二季度至今的GDP增长情况来看,2009年第一季度是最低点,在连续三个季度GDP增长放缓之后,2009年第二季度呈现止跌回升趋势(见图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比GDP更早到达谷底,2008年第三季度是货币供给的低谷期,之后则不断上升,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15.3%上升至2009年第二季度的28.5%。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GDP的增长滞后于M2的增长,M2在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开始增长,而GDP在2009年第二季度才开始止跌回升,滞后期大约为九个月。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和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y/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纵观2009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反映出央行从2008年9月至今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成效开始显现。从2009年上半年三大需求在GDP增长中的构成可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到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其次是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的贡献率为-41%,下拉GDP2.9个百分点。这说明了虽然外需同比下降明显,但是在政府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弥补了出口下降的缺口。

2.各项贷款增长较快

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各项贷款增长呈现上升势头(见图2)。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主要流入四个领域:一是实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生产投资等;二是消费领域,居民手头的资金会相对富余,使得消费增加;三是房地产市场;四是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前两者可通过货币传导机制传至需求领域,刺激经济增长。[2]所以,上半年贷款的快速增长是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显现,它保证了银行体系资本的流动性,反映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从而为实现“保增长”目标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我国经济回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年初以来,各项贷款迅猛增长,季末更是超常增长。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7.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远远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见图2)。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创下了年内新高。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3.CPI和PPI继续下行

2009年以来,CPI和PPI总体均同比下降。2月CPI同比下降1.6%,为6年来首次下降,3、4、5三个月CPI略有反弹之后,6月调头向下,PPI则是一路走低(见图3)。“翘尾”因素是主导6月CPI回落的主要原因,剔除这一因素,CPI实际下滑程度非常有限。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同向的变动趋势,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大量扩张并未带来物价的上涨,货币政策对外部冲击所造成的物价波动的调控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一定的时滞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三)当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通货膨胀的预期

目前通胀预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国内信贷超常增长带来的货币供给压力。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货膨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根据测算,M1和M2反映到CPI中,可能会分别滞后8-9个月和18-19个月。二是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自2009年年初以来,国际铜价已上涨超过35%,铂金价格累计上涨19%,而国际油价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6月已超过70美元。这些现象都表明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压力。

2.经济泡沫成分加大

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为7.4万亿元,而用于项目投资的只有一小部分。从股市表现来看,沪深股市2009年半年之内分别上涨75%和95%,已有泡沫的成分;从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2009年上半年房屋销售面积增长31.7%,销售额增长53%,房地产市场也有泡沫需求。 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投放;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得不到急需的资金,此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会对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利,还会为经济发展留下长期隐患。如果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脱节,最终泡沫破裂必然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结构性失衡

一是投资和消费之间失衡。2009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比消费的贡献率高出34.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比消费高出2.4个百分点。 这进一步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只有两者互相协调,才能让经济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二是投资的结构性失衡。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上,而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则相对较少。只有合理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向,拉动民间投资,才能真正发挥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制约因素

1.信息传导渠道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传导渠道不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具有明显的滞后期,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效果才能显现,所以需要关注由于货币传导的滞后性所潜伏的不利因素。比方说,如果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政策实行之初,通货膨胀依然高涨,当后期通胀得到抑制就立即出现通缩;同样,宽松货币政策后期往往要重点防通胀。

2.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影响了财富效应的发挥

就资本市场而言,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不畅。[3]由于证券市场的上市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不利等因素,导致股价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和运行情况,股市价格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刺激股市的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

3.货币政策传导优先选择大企业、大项目

由于当前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使得广大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而大企业、政府部门主导的大项目资金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传导途中严重失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重复建设,违背了货币政策的初衷。

4.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

其主要表现有: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以扩大;受社会保障体制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个人消费不能起到很好的增强作用,使得储蓄存款分流到股市、楼市、国债和外汇资产等方面,加速推高资产价格。

三、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政策建议

我国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增长任重而道远。实际上,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来改变货币需求总量和货币的实际价格,作用于实体经济,影响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从而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因此,完善货币政策,提高其实施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判断经济形势,以前瞻性的眼光实施货币政策

我国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是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暖,GDP呈现明显的止跌回升之势正表明了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由于信贷大量投入,货币供应量增长迅猛,我国目前已面临通胀压力。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并不缺乏紧缩之后马上转入通胀压力的前车之鉴。因此,当局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以前瞻的眼光和对经济形势的敏锐洞察,合理地把握货币政策出台的时机以及力度、节奏等,有效预防通胀的发生。

2.改善以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贷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对资本的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方面,要健全证券市场,加强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引导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减少股市泡沫和对资源的扭曲配置;另一方面,要健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增进互信,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配给行为,使得广大中小企业能得到足够的信贷支持,从而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4]

3.增强各种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实现良性互动

任何一种单一的调控政策都不可能解决经济发展的全盘问题,不同的调控政策有其各自适用的空间和环境,因此,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合理搭配各种宏观调控的政策。相对而言,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总量需求,而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无作用,这就需要搭配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目前为应对金融危机,不仅要增加总量需求,还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5]

4.合理引导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发挥作用,需要有社会公众稳定积极的心态为前提。如果微观主体的预期能与货币政策实施目的一致,就能增强其实施的效果,反之则会降低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阶段,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强化公众的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增强货币政策信息的透明度,让公众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走向,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反应。

(1)“翘尾”因素:是指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

(2)数据来源:夏业良.中国经济热中之忧[J].时代周报,2009-07-23.

(3)数据来源:杨华云,胡红伟,李静睿.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专家称保无压力[N].新京报,2009-07-17.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白亚鹏.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现实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

[3]陆岩,周广宇,柳欣.货币传导机制的预期效应[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4]王书华,孔祥毅.物价上涨、增长衰退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3).

4.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四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极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中云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内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与骨干企业负责人就当前企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座谈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处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

我处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86家,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办事处注重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不断增加自身竞争力。目前,已发展形成以松灵电力、强力钢构为代表30多家钢结构生产企业,以顺德塑机、华峰塑机为代表的20多家塑料机械生产企业,以平安锻压、辉腾机械为代表的20多家重型机械加工企业的三大产业集群。

二、我处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是目前,受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我处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企业面临停产危险。同时,调研中发现,因企业资金、原材料使用、生产成本、市场销售、产品品牌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机械加工业、出口企业产生的影响较大。

二是项目投资受影响。在现有市场环境中,部分准备投资企业自顾不瑕,也有部分有一定实力准备投资扩张企业对市场走向较为担忧,存在投资方向不明,等待观望现象。如顺利达塑机二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投资方向,有些项目的推进积极性减小等。同时受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双重制约,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项目优势较难在近期转化为我处经济竞争力。

三是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在市场危机中展现生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同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反而是一种机遇。如松灵电力设备、明珠钢结构、顺德塑机、建华食品机械等订单

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松灵电力投资1亿元占地100亩的二期即将开工建设。

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制约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瓶颈很多。主要有:一是原材料价跌过快。去年及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下半年价格猛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而不稳带来连锁效应,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负债经营,加之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导致企业举步维坚,生产困难。二是市场萎缩低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货企业限产、停产及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同时,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额低,销售途径狭窄,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其它市场,很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三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加紧收缩银根,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甚至“停贷”。尤其是一些国家加工贸易限制类产业,更是无法从银行贷款。四是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了产品的快速降价,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维持艰难。五是企业基础管理缺失和弱化。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人员比较复杂,不具备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推行流程优化、效率明显、节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四、我处规模以上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于我处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要理清工作思路,既要准确分析把握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促进我处经济平稳发展。目前,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大政府的投资来发挥带动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并且

提出了放宽金融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10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对我处企业发展又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自身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一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目前,我处很多企业实行财务从紧政策,压缩各种开销,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同时,缩短物流链,降低物流环节费用,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力。

二是回笼资金,抓产品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利用这个时间,企业集中精力追缴货款,清理外债,回笼资金,为下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适时进行产品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

三是加大投资,加大市场开发。有很多企业为开拓市场,派出人员在外地寻求市场,改变以前在家等客户上门。

四是极力留住人才。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未裁减或辞退员工,员工工资不减,待遇不变,为企业业的蓄势待发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稳定了企业,也稳定了社会。

五、建议

一是提供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央行、财政部等部委于2008年8月18日提高了个人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并拟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对象范围及拓宽财政贴息资金渠道,以缓解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建议政府做好与银行的工作协调,相应出台包括财政、金融和其它功能性政策,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鼓励企业扩大出口。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要加强与企业在出口政策、形势预测、市场分析等方面信息的沟通、共享和互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为企业出口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

环境。劳动部门做好企业裁员职工的劳动社保及再就业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解决裁员生活出路,维持社会稳定。

三是研究政策,抢抓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发展标准化农业、加强农产品品质监管、实施土地合理流转等强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为招商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议政府研究这一政策,出台新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用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要积极引导企业抢抓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机遇,适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注意引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设备,抢抓市场调整机遇。对企业出口的产品,及时办理退税;对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符合延期纳税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可延期缴税。

5.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五

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分析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人口大国,采取恰如其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都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虽然不免陷入过投资怪圈、顺差怪圈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发展圈,不过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发展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这继往开来的一年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假如那些独到有建设性的措施如真能落到实处,那中国的经济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关键词:宏观经济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展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的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197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

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

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和措施有着高瞻远瞩性,不仅有利于经济更快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整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内需和外需失衡,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2012年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主要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刚好是对症下药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大项,其中政府支出又包含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货币供应量选项:

1、增发长期国债

5、增

3、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

4、调整利息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抑制过热的投资,因为投资是税收的减函数,税收高了,投资就会少,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投资少了,消费就上去了。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结构调整和推进科技进步力度,并将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防范通货紧缩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使总需求结构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让货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由此可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是货币汇率稳定,从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手中持有货币价值的担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可以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国家的口袋鼓了,不意味着人民的钱包鼓了,人民的钱包鼓了,不意味着人民就幸福了;但是人民幸福了,一定是说明钱包鼓了,国家富了。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平稳、持续和快速运行。从思维到思维只是一步,但从思维到行动却有万步之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怪圈、乱象依然存在,要真的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2012年的中国经济已经扬帆起航,只要长风破浪会有时,总可待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心,《这些年,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2].流血,《从思维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王学武,《经济中的乱象》,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6.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六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期为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餐饮业 发展 大众化餐饮

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着力解决餐饮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餐饮业在扩大消费内需、解决社会就业与稳定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餐饮业在解决农产品出路、安置农民工就业的特殊作用。

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餐饮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等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的发展新格局,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实现转型。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我国餐饮业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餐饮消费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最近两年每年递增2000亿元到3000亿元。2008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餐饮业为社会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社会就业2500万人左右,约占就业总人口的3%左右,并且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而且这些岗位80%以上是提供给流动人口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餐饮业作为先导产业,对我国农产品的出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南省、安徽省和陕西省等都在建设与餐饮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基地,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期。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中国餐饮企业可以学习国际餐饮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国家扩大消费的方针、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导向都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9年1月商务部又发布了《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2009-2013)》,从多方面引导餐饮业发展,这些政策与规划给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真正实现我国餐饮业持续与健康的发展,还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餐饮结构失衡,大众化餐饮尤其是早餐问题突出

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大众化餐饮市场比率降低,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餐饮需求,“居民消费大众餐饮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最贴近民生、消费需求最迫切的早餐,一直备受政府重视,从2001年起,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早餐工程,但直至今天收效甚微,早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烹饪协会对消费者早餐消费习惯、餐饮企业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有超过25%左右的上班族从不吃早餐,即使有吃早餐习惯,吃早餐的过程也绝谈不上是享受, 60%左右的受访者吃早餐的时间在5~10分钟,超过10分钟者仅占10%左右,而与早餐时间至少保持15分钟左右的科学要求相差甚远。调查还显示,对于早餐的花费,3元以下的占25%,3~5元的占45%,5~10元的占20%。同时,由于早晨时间紧张,人们只能就近用餐,较低的消费和有限的客流使得早餐企业的毛利率虽然能达到25%至28%,但纯利率仅在3%左右,如此低微的利润,很多餐饮企业都不提供早餐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此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尤为重要。家庭规模小型化、老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明显,独居老人数量增幅较大,离退休人员社区养老达到高峰值,迫切需要便利、实惠的大众化餐饮满足他们一日三餐的日常饮食需要。

(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目前,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37711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中,1%(350多家)为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餐饮加工配送中心230多个,加工配送率仅为66%,平均每个加工配送中心覆盖餐饮门店不足50个。同时,上下游产业不发达,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中国餐饮业上游的供货商不成熟,不能有力地支撑餐饮业的顺利发展。餐饮业上游的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分散并且整体技术低下,这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加大的重要原因,上游环节对各种原辅料食品监管不到位,使得食品安全责任难以归属,也抑制了餐饮业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餐饮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大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海外市场上也得以体现。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统计,在世界各国的餐饮市场中,中餐企业规模小、环境脏乱、价格低档、服务差、口味差,远远反映不了中餐的真实水平,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不成正比。

(三)餐饮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2007年,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平均劳动报酬为15464元,在所有服务业中位列末尾,仅是金融业报酬的35%。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只有初中水平。此外,我国目前的烹饪教育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

(四)政策待遇明显不公,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餐饮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水电价格偏高。以水价为例,一般高出工业用水价格20%~60%,北京市餐饮水价每立方米4.6元,高出居民用水价1.8元,高出商业和工业用水价0.5元。再比如电价方面,武汉市餐饮电价每度0.99元,工业电价0.49元,两者相差一半。

各地对餐饮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和比率差异较大,并且有重复收费的现象。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对全国餐饮业的调查显示,各地的营业税率不同:北京3%、上海5.6%、郑州11%,有些地区如新疆对餐饮企业加收3%的文化市场建立基金。餐饮业的刷卡费率在2%左右,与零售业0.5%~1%的比率相比,悬殊可见一斑。另外,环保部门对餐饮业收费偏高,普遍存在着两次收取排污费现象,对于连锁企业每一个新开分店都重复进行环评,每次环评费用为5000~20000元不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中餐企业与外餐企业之间待遇不平等。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连锁企业进驻,在协议中甚至出现“在附近不得审批同类型餐饮企业”的霸王条款,不利于中餐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

(五)行业法规、标准建设滞后,资质认证失序

与国外餐饮行业标准相比,我国餐饮行业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餐饮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市场竞争缺少行业规范,导致行业市场秩序混乱。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迄今为止,餐饮业的国家标准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也仅有《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早餐企业经营规范》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规行标的建设明显不足。

此外,一些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同时一些非法社会团体使用欺诈手段,对餐饮企业及厨师无序颁发牌匾、证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盗用中国烹饪协会名义或没有登记注册、没有备案、没有资质的“三无”非法社团开展各种评比表彰达十多起,对行业组织和非法社团监管的缺失,使餐饮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甚至出现花钱买证的现象。

(六)行业统计滞后,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餐饮业的统计分为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四类,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业态比如休闲餐饮和火锅等,却没有明确地体现,不利于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另外,当前统计的餐饮业零售额不包括高校和机关食堂,如何对这类业态的餐饮业进行统计研究,也是未来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餐饮业从业人员,自1997年起,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以致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饮业对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将发展我国餐饮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考虑

1.建立部际联系制度,强化部委之间的互动机制。借鉴我国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制度,增进部委之间的协调交流。甚至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让农业部作为餐饮业的上游产业管理部门,更多地承担起行业的引导、规范与推广的责任。

2.建立健全餐饮业法律法规、统计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应从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战略规划,制定餐饮业态标准、餐饮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餐饮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引导和规范餐饮业的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餐饮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规范餐饮业数据采集渠道,扩大餐饮业统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统计结果要及时公布、让全社会共享,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成果对餐饮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创建公平税负的环境,建立餐饮发展基金。政府应当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大众化餐饮发展有利于家庭餐饮社会化,可将百姓生活用水转移到社会,建议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减少管理层级和报表,减少审批环节,大幅削减证照审批,同时考虑银行刷卡收费餐饮企业应享受商业企业同等待遇。适当减低环保部门餐厨垃圾收费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消。逐步统一各地区的税费名目和税率,使得连锁企业可以集中纳税,适度返回或减免餐饮企业的所得税,减征团餐企业的增值税。

建议设立全国餐饮业发展基金,一是鼓励大型品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二是支持大众化餐饮发展,建设餐饮业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达标的早点企业和社区餐饮予以补助等。三是推广重庆市的做法,设立小额贷款,通过与餐饮品牌企业联合,让农民工和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扶持行业协会发展。餐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36号文《关于加强行业协会改革和建设的意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帮助行业协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坚持政会分开,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改进和规范管理方式;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推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将部分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授权餐饮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仲裁、认证、检验、鉴定以及资格考试等活动。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做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宣贯和落实,引导餐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合法经营,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专业优势,对设施设备采购、原料采购、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二)优先发展大众化餐饮

1.应在大众化餐饮发展规划中明确社区餐饮的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区网点建设规划当中。政府协同社区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做好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为社区餐饮发展提供合理的场所。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区餐饮的政策扶持力度。社区餐饮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各地商务、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餐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意义,把发展社区餐饮当作为民办事的重要任务,将社区餐饮建设纳入服务业重点支持范围,研究并制定出促进社区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人口规模较大,便于管理的某些单位小区开展试点,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燃气锅炉、餐桌椅等厨房设备,重点对高校或团膳企业进行招标,最后的赢利由社区与中标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此外,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地,其他由企业自主经营,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问题。

3.设立政策资金倾斜,支持社区餐饮企业发展。政府应该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进驻社区,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或者通过减免房租税收和各类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社区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

(三)着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加快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工学结合力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尽快建立中国烹饪学院,以培养餐饮管理本科人才为主,同时培养烹饪教育、营养等领域的研究生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用地的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联合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组建运营。

2.加强餐饮培训工作,规范执业资格认证。根据餐饮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在全行业广泛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严格规范执业资格认证,为餐饮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7.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七

一、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分类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2012年6月, 江苏省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 (苏政发〔2012〕79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提出到2015年, 确保科技贷款余额及科技企业境内外上市数和融资额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到2000亿元。2012年8月, 江苏省政府又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苏政发〔2012〕117号, 以下简称《通知》) , 要求下属各市县人民政府等组织实施《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

基于2012年江苏省政府发布的《意见》及《通知》, 同时结合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等政府官方网站上近五年公布的金融政策, 笔者进行了整理, 根据政策性质的不同, 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专项资金 (基金) 政策。

为缓解不同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江苏省政府设立了各种专项资金 (基金) 。根据资金用途的不同, 大致分为 (1)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如《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 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国有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而《通知》中提出到2013年, 13个市及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均需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012年8月,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2)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如2009年10月, 江苏省财政厅和科技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 设立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而《通知》中也明确要求, 2013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设立“种子基金”。 (3) 其他专项资金, 2013年6月, 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为进一步整合科技专项资金, 又印发了《江苏省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前瞻性研究、企业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四项科技专项资金。

2、科技信贷政策。

为鼓励省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规模, 2012年12月18日, 江苏省财政局出台了《江苏省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实施细则》, 资金池由市、县财政出资设立, 省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合作银行根据协议按资金池额度的一定比例放大,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在《意见》中, 一方面引导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科技领域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 增加科技支行和科技信贷业务部的建设, 要求在贷款总量中科技贷款比重不低于50%, 科技贷款增长速度每年不低于20%。在《通知》中,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提出要适当下放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基层银行的授信审批权限。

3、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策。

为更好的解决科研企业的融资难题, 江苏省政府还设法拓宽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在《通知》中提出,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 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 发展壮大江苏科技板块, 并加大对科技企业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力度。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来直接融资。在《意见》中, 一方面, 加强对拟上市科技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培育, 支持其尽快上市。另一方面, 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 有效运用不同债券产品扩大科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同时鼓励非公开上市的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

4、科技保险和担保政策。

为帮助科研企业分散融资和投资风险, 江苏省政府还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如在《通知》中明确提出, 引导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推动各省辖市建立2-3家科技保险示范机构, 并鼓励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和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立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要求各市及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担保公司, 其年科技类融资担保业务占全部贷款担保业务量的比重不低于50%。在《意见》中, 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在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集聚的省级以上高新区设立科技保险支公司或科技保险业务部。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市、县 (市、区)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设立科技担保公司, 鼓励和吸引大型担保公司到当地设立科技担保事业部。

5、科技金融支撑平台政策。

为更好的为科研企业融资服务, 江苏省政府还注重科技金融支撑平台的建设。如在《意见》中明确提出, 一方面建立科技金融基础数据库, 作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提供支持与兑现财税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建设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 逐步建立一批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担保、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通知》中, 鼓励有条件的市及国家高新区, 面向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整合银行、创投、保险、担保以及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资源, 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

二、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

根据近五年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结合上述金融扶持政策的五种分类, 笔者总结归纳出这些政策的实施状况, 大致如下:

1、科技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立项众多, 多种专项资金配套扶持。

近日, 科技部、财政部公布了201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名单及资助资金, 江苏省共有368个项目立项, 获资金资助28526万元,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7%和6.6%, 资助金额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除国家科技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外, 江苏省的科技创新资金 (以下简称“省创新资金项目”) 立项众多。江苏省科技厅每年都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创新资金项目, 2010年和2011年省创新资金设立项目400项, 2012年设立项目230项, 2013年设立项目同样达到200多项。

除省创新资金项目外, 江苏省还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专项资金,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在江苏省设立的多项科技专项资金中,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所占比重较大, 每年基本都在10亿元以上。据江苏省科技厅2014年初公布的科技资讯显示,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已累计下拨经费107亿元, 带动社会投入1341亿元,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18个, 实现销售收入4899亿元、利税838亿元, 有150家项目承担企业成功上市。

2、试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银行, 科技信贷总规模逐年增加。

2010年10月, 江苏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苏州融达科技贷款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盛科网络、吉玛基因等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融达科贷”签订了1.1亿元的授信协议。2011年底, 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已达20家。同时, 江苏省还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7家银行的南京支行设立为科技银行,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营金融贷款服务。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 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界定, 笔者选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 因统计局没有1月份的相关统计数据, 只能得出2010年-2012年2月到12月的汇总数据。而2013年只有2月-6月各行业的统计数据, 下半年没有区分具体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见, 2012年江苏省科研企业全年总贷款规模达到2663.05亿元, 比2011年同比增长26.93%。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科研企业总贷款规模已达1427.61亿元, 同比增长23.48%。江苏省大多数科研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其贷款规模逐年增加, 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

3、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增加。

2008年, 江苏省科技厅以苏州市吴中科技创业园为主, 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的不同阶段, 提供债权融资、融资租赁、服务费折算入股、房租收入等多种投融资服务方式。2011年, 江苏省设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现已汇集17000余家科技企业数据、400多家机构的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信息。

以往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单一渠道融资, 近几年融资渠道逐步增加。一些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 目前在两个板块上市的江苏省科技型企业已达到137家。不能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融资。2012年, 常州利用财政贴息、担保费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发行5.0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 开拓了江苏省融资新渠道。近两年, 许多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质押、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部分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出供应链融资的方式, 逐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建立科技保险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专业科技保险和担保公司成立。

2013年, 江苏省对于购买科技保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市、县财政补贴比例不低于20%的基础上, 省财政分地区给予20%、30%、40%的补贴。对于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 按不超过季均担保余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2013年, 全省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5亿元以上, 补助中小信用担保公司数百家。

2012年12月, 人保财险苏州科技支公司获得了保监会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标志着国内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在苏州成立。2013年1月, 江苏首家专业科技担保公司——苏州融创科技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江苏省鼓励17家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担保公司把科技创业企业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对象, 降低科技创业贷款担保费率。同时积极推进全省8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入再担保体系, 加强与科技银行的合作。

5、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

自2004年起, 江苏省先后建设了大型仪器、工程文献、农业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实验动物等16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19家公益研发服务平台, 总投入7.40亿元, 拥有科技资源总值40.23亿元。到2011年底, 江苏省已建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86家, 其中公益性科技资源服务中心35家、专业性技术服务中心186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65家, 总投入41亿元。2012年, 江苏省投入省级科技服务平台专项引导资金3.5亿元。2013年, 江苏省首次建立5家平台网络, 其中四家为科技平台网络, 分别是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网络。

2013年, 江苏省科技厅投入3.02亿元, 立项建设了73个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项目, 其中重点实验室7个、企业研发机构4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 科技服务示范区3个,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8个, 公益院所特色业务建设项目7个。目前,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按照“边建设、边运行、边发挥作用”的理念, 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2项, 申请发明专利574件, 开发新产品87个, 形成新技术91项、新工艺45项,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三、小结

近年来, 江苏省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实施了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信贷、拓宽融资渠道, 科技保险与担保, 建设科技平台等多种科技金融扶持政策。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官方网站颁布的数据, 结合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布的相关数据, 笔者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 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较好, 特别是专项资金支持及科技信贷两项政策, 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金额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 并在全国率先试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银行。这些政策和措施值得我国其他省市借鉴和采用。当然, 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政策了解不透;政府专项资金的资助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结合不足等等。今后, 一方面, 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等官方机构需要加大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另一方面,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主动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平台资源和扶持政策, 共同推动江苏省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朱发仓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 (6)

[2]王蓉、赵越春等.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11 (10)

[3]龙云安、李泽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 (02)

[4]胡苏迪、蒋伏心.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及政策含义[J].科技与经济.2012 (03)

[5]李金山.试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完善[J].当代经济管理.2013 (01)

[6]江苏省科学技术厅.http://www.jstd.gov.cn

[7]江苏省财政厅.http://www.jscz.gov.cn

8.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八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正在经虏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商品出口、外汇储备、金融市场和企业投资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正面影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应对。

[关键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与世界各国尤其与美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2008年后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经济衰退,不断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丧失,从而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冲击。2008年的前10个月,我国实际出口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下降,至11月已转为负增长,同比为负2.2%,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有些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扛不住压力,已经纷纷破产倒闭,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困境。

2外汇储备缩水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放松银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些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到2008年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资产达1.9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将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额造成非常巨大的存量损失,我国积累的财富将因美元的贬值而大大缩水。随着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投机泡沫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必然降低。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

3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国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资金将可能重估在我国的投资风险,将资金撤回国内,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必将对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华的一些外资银行的分行或子行,在金融危机使其总行或母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紧缩分行或子行的信贷,从而可能对国内那些依靠从外资银行借贷的企业的资金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4加大境内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低迷不振,投资者纷纷从其中撤资,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困难,我国计划到境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将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例如,从2008年元月到2月中旬为止,我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只有3家IPO,募得资金283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新加坡市场IPO的融资金额为2.83亿美元,两者相差10倍。我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现状更加不尽人意,所募资金由上年同期的6.59亿美元降至现在的3740万美元。以上实际情况显示,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企业到国外融资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5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失业人数将会有较大增幅。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金融危机使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低迷,而我国由于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且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与发达国家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另外,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2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于实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和全球布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可以在危机时期购买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股权,通过参股形式进入其内部,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机。

3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停产。为摆脱困境,很多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改变经营思路,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从过去简单代加工,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低成本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并进行大规模并购,获取生产的规模经济,夺取更多的市场定价主导权。

4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美国金融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得还很不充分,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及早进行规范和监管。这些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我们应该做好防范准备:加强风险管理,对金融创新进行

重新审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要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扭转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

2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靠外需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在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条件下,靠外需拉动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扩大内需。首要的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购买力存量。其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再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来刺激内需,出口企业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此外,政府还要创造条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

4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注重依靠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从外部给我们提供了4-转型的动力。

5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15%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大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宇,火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9(2)

[2]王晓红,李耀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3)

[3]户海印,苏星,王军,董方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9.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九

摘要: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现实,从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还要认真总结各国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成功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有用的启示。通过比较分析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地位的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成功经验;借鉴;政策建议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主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地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京、上海、珠海和广州等地发展的最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都市农业来保障城市居民的食物供应和收入增加,并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能重新体验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而迄今为止,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无统一界定。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制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而日本学者则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综上,根据我国国情和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周边与间隙地带,集高效、产业化、科技、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依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都市人民。它充分利用和依托中心城市,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的商品农业,并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寻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一、二、三产业融和,目标就是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从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都市农业的下列基本特征:一是地域条件性,即城市化了的农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大都市形成一体,它的发展易受都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主体功

能、产业形态不同,是动态变化的:三是多目标性,受大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理资源条件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因地、因时而异。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法国的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农业面积59万hm2(占49%),林地27.9万hm2(占23%),非农业用地占27%。1995年郊区省的农业总收入55.5亿法郎(100法国法郎约合106元人民币)。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巴黎大区以种植业为主。在1995年郊区省农牧业的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超过91.5%,畜牧业收入不到8.5%。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谷物面积约32.7万hm2。占农地的55%;油菜、甜菜面积都在4万~5万hm2之间,总计占农地的16%;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为2600hm2和9300hm2,总计占农地的2%:果园1800hm2和花卉5000hm2,分别占O.1%和不到0.3%。

巴黎大区的农业生产是以私人农场为主。在近7000个农场中,种植大田作物的农场占70%,园艺蔬菜农场占11%,畜禽农场占6%。这个数值反映出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

(1)农场规模较大,一般都有近几百公顷农田;(2)“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一般为10hm2以下;(3)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1981~199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利润同总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2.2 荷兰的都市农业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3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土地十分珍贵、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国到60年代末一跃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农业出口国,某些

农产品如蔬菜、花卉、猪肉、马铃薯、鸡蛋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农业产值仅占GDP的4%,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却占全国出口创汇总收入的1/4。都市农业是该国整个农业现代发展龙头。荷兰的农业结构主要是牛奶制品、花卉及蔬菜,花卉、蔬菜及奶制品加工基地都在都市的郊区。由此可见,都市农业在荷兰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中起着主导作用。

几点启示:(1)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要,而且可以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发达的工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小的一个国家,而农业的出口创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做法是相当成功的。(2)都市农业以“菜篮子”为主体。荷兰发达的花卉、蔬菜、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基本上保证了都市人民日常的食品需求,国内需求占总产量的1/3,余下的还可以大量出口。(3)实现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是都市农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业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由于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2.3 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也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其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如下: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面积不大(5hm2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hm2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村各级制定的振兴都市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不下250项;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三是政

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等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4 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1)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2)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都市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创造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我们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此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1 加强综合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都市农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旅游、土地、地理、生物工程、规划设计、建筑园林、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应携手合作,共同研究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施方案。同时,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大城市

之间在选择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

3.2 政府应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都市农业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更是需要我国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策支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在政策上必须要与城市协调发展。但事实上目前我国政府只关注都市农业发展的产出效益,却很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必须有一部分土地要转而作为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功能的基础性资源,但现行制度却限制了这种转移,极大地制约了都市农业向具有高需求弹性的农业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性农业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金融支持。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迫使政府必须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扩大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法律支持。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联系的法律法规,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撑起一顶有力的保护伞。

3.3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必须同时面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要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满足市场。一是要正确定位市场,坚持生产本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二是找准目标市场,如为高级宾馆、国际连锁店、大型加工厂提供订单农产品:三是生产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广

泛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绿色技术,采用新材料、新科技、新设施,提升档次,扩大展品销路;四是注重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包装、宣传,不断开拓市场。

3.4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高科技为支撑

从新加坡来看,其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国家,在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如此成功地发展都市农业,主要优势是依托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恶化,更要坚持以高科技来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当然,以高科技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都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从总体上说,我国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当前我们应当下决心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加快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

3.5 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都市农业模式,实现都市农业的多功能

城市发展水平是决定都市农业发展道路的准绳。它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可以发展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以加强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对于一般地区则需要以生物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主,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在一些传统的产粮区,则可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新物种的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结语

10.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 篇十

1现阶段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的影响

1.1保护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生境具有重要作用。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保护林区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建设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加大环保力度,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给不同生物提供了生长发展的空间。

1.2发展林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林业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在生活中低碳出行,大力发展林业,推动低碳经济实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改善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1.3对林区中违纪违规的现象进行监督规范

林业政策是制定林业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是具体实施林业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法规则是林区中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参照标准尺度。所以林业政策对于林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现象进行监督,并及时地纠正改善,促进林区的健康发展。

1.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严重,国家和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在不影响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林业政策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对策

2.1加强生态林保护巩固营林建设

2.1.1加大生态林的保护,提高生态林补偿标准,建立健全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关系到森林分类经营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的關键,森林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可长达50年甚至更长时间,难以修复,因此,应加强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实行分类经营,坚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走森林分类经营的道路。在生态公益林区,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之间的矛盾。大力打击破坏公益林的行为,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林农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好林农这块有力的生力军,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保护森林的行业中来,真正实现社会化,从而减轻林业部门的压力。

2.1.2在商品林区,加快营造林建设步伐,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建立龙头企业示范林,带动小型如农户造林,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保护天然林的生存空间,让天然林更持久的发挥其作用。特别说明的是,短轮伐期树种不仅只限于桉树,很多的本土树种通过人为的人工促进更新也可以达到速生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前收益。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本土树种如杉树、一些良种松树、目前提倡的刨花润楠等,通过现代的管理技术措施,在短期内都能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前5-10年收益。

2.2加强农业管理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正确管理,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于林业的管理问题也应该得到合理的改进。首先应明确的规定出林业建设管理的具体范围,并严格的来规范建设中的每一步,以此来保证林业建设的高效运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产业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来大力倡导广大农民群众来发展林业建设。并在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奖罚分明,加强对农业建设的`管理。

2.3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4严格执行和落实造林技术方法

应该按照当地林业的基本情况,做好事先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使用合适的造林技术,并且有效落实。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首先,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联系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然后需要确定树种的数量,优化树种的结构分布,可以使用本地化的植物品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给林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林业发展。

2.5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胆创新,发挥科技人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扩大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队伍,现代林业才能稳步进行,林业才能高效地、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林业重点工程的投入,我们要利用好政策,加快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结合好现代林业的科学理念,稳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增利.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J].江西建材,2015(04),186-188.

上一篇:保安升班长自荐书下一篇:招投标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