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2024-10-19

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共10篇)

1.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篇一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香港中小学考察学习心得

西乡中学 彭 锐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我们后备干部班在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我们参观了天水围香岛中学、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培侨小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聆听了四场专家讲座,这让我对香港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如今融会了中西古今文化,其教育散发着独特光芒,下面谈一下自己一个星期的心得体会。

一周所得

一、学校办学形式多元,管理自主。香港的办学方式分为三种:官立学校、资助学校、私立学校。而就私立学校而言又分为了完全独立私立校、直接资助校、国际学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有效的促进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对广泛吸纳不同的办学思想,丰富学校文化,充实学校的教学语言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署或办学团体的督导下,办学权的充分自主,让学校的管理者能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办学,也能充分的实现学校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校管理宽松、民主。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以引导他们自律为主,对教师的评价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办公室里会有一个休息室,里面还有一个小厨房,为老师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这样以信赖为主的比较宽松的氛围下,教师们每周接近30节课,工作虽然很累,但他们总的来说都积极向上,提升文凭、为后进生补课这些都是自觉行为,据专家对比分析,与内地教师比较起来,是身累与心累的区别。

三、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国民教育。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他们十分强调国民身份认同和为社会服务,重视公民素质在教学中的渗透。非常注重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们感受到学生的自信与乐观;在课间,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文明有礼;在操场上,我们听到的是学生自在的嬉戏声。

四、校本课程多元化。校本课程全面开发,已成当前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据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就进行了运作,且成果显著。其目标为:使学校课程更能符合学生的个别需要;鼓励学校对课程进行调整,减少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差距;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激发教师潜能;提供教师课程弹性空间,使学校适应社会的变迁。时至今日,各中小学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香港校本课程在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指导下,有的本校教师编写,有的校际联合开发,有的请高校帮忙或与之合作。丰富多元,同存共荣。

五、家校联系密切,共同教育孩子。每一所学校都很注重家校合作,做好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一派家校和谐的局面,如很多家长安排时间到学校做义工,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通过家校合作,使教学、学生、家长的关系更融洽和谐,共同享受教育的快乐。

一周所思

一、香港的教育模式比较灵活自由,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过多地干涉学校的教育教学,而是在财力上加以支持,在管理上加以指引,在科研上加以指导,让学校始终处在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小班制教学全面实行,并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校严格执行,防止争夺生源。招生制度健全,采用电脑程序自动筛选和学生自愿选择学校的方法相结合有效遏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二、每位教师都充满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香港教师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究竟从何而来,我想除高工资外,教师对教育充满着理想和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香港学校,对教师的职业和道德要求摆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和信念在社会、文化和学校的大环境影响下,已经转化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也对内地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香港对教师专业化理解带给我们的启发。香港政府每年会给予一些学校一定的经费用于聘请临时教师,以缓解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我们参观的学校有些聘请了不少专业人员在学校任教,例如青年画家教学生画画,著名跆拳道运动员教学生跆拳道等,我们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与之存在差异,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始终未能脱离现有的师范教育体制。

四、重新审视对学生的“教”与“罚”。相比香港的公民教育,我们的德育有些方面需要进行重新审视,过多地运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来要求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明显问题,例如,我们的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看得懂中国字,就应该能理解一些条文和规定,所以会要求学生背诵《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等条理性规章,背了再犯就是“明知故犯”,却忽略了将条款性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在德育要求的细化和全员参与方面更与香港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香港教育同时也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和“务实”的教育原则及方式值得借鉴,进一步加强两地的交流,从而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机制,共同推动我们教育的发展。

2.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篇二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细节

幼儿期是每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 让所有的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是家长和教师最美好的心愿。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成长, 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细胞的安宁, 关系到国家长远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基础。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贫乏。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他们自我保护能力薄弱, 基本的防范意识缺乏, 因此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而易见, 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所有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有效地保障了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的工作才能正常开展, 幼儿才能在平安的基础上, 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幼儿园为了保障幼儿的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将重点环节责任到人, 细致走好安全每一步。严格把控好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 做好一日活动安全, 同时与家长、社区紧密配合, 这些都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我园一年以来, 申请了课题研究, 从“安全”两字入手进行研究。期间, 我们开展了各种关于“安全”的活动, 比如“安全逃生线路图”“安全知识竞猜”“安全手抄报”, 家长们积极参与, 得到一致好评。此类活动, 家长给予了高度评价, 希望我园每年都能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参与、进入到“安全”活动中, 更让孩子们理解“安全”两字的重要含义。

幼儿园的安全, 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更是全体教师首当其冲该做好的工作。为促使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切实做好幼儿安全工作, 我园进一步加强幼儿安全教育, 全方位地营造和谐平安校园。我们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每年我园都会根据教育局的指导,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地震灾害自救技能的培训, 这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幼儿园师生造成伤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自救技能的培训之外, 我们还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利用PPT、白板等多媒体课件进行安全事故的讲解, 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 扩大幼儿的眼界, 增长安全知识, 帮助幼儿树立有效地自我防护意识。例如, 教育孩子“进出门时不挤不抢”,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 也可围绕故事主题提出若干问题, 通过听听讲讲, 教育幼儿进出门时不挤不抢, 集体活动时要有秩序, 以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好品质。

培养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应从小班幼儿做起, 试着让小班小朋友接触实际, 加强自我感知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尽量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擦椅子, 使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 懂得怎样才算安全。对于中大班幼儿, 教师可以运用游戏、谈话、讲故事等形式, 教幼儿掌握一些安全方面的常识和方法, 比如不推挤、不牵拉, 不从高处往下跳, 不用手或其他东西挖鼻孔、耳朵, 不随便拿药吃, 不玩火, 不玩电。同时, 也要注重突发事件, 教给孩子一些简易的事故处理办法。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 是保障儿童生命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 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园配合, 共同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安全教育, 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 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父母出于对幼儿的安全考虑, 随时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线中, 寸步不离看着孩子, 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以免发生危险, 使孩子没有活动及锻炼的机会。这样, 不仅使幼儿遇事胆小、懦弱, 更会进一步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而且自身的防护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要多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知和行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幼儿知道注意安全的常识, 但不一定代表他们有能力、有意识地去处理一些具有危险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幼儿园与家长, 应多创设机会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游戏与玩耍,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之间的纠纷。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的矛盾,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平时应注意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 解决一切矛盾, 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要让孩子知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事无巨细、包办一切。许多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 与家庭有关。因此, 幼儿园在开放日与家长会上, 要与家长一起学习安全知识, 努力提高全体家长的安全意识, 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 尽快地掌握家庭安全自护知识。

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仅仅依靠家长的呵护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羽翼的庇护下, 他们始终要长大、独立。因此, 家长不仅要细心爱护孩子, 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安全, 让孩子健康成长。把安全的责任交到孩子的手里吧, 让他们自己撑起安全的保护伞, 树立规范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 只有把幼儿安全工作当做日常工作来抓, 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 才能保证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要善于学会从平安中查问题, 从常规现象中看异常, 从细微变化处抓苗头, 防患于未然。要尽可能地消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 防止和减少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 不断地去重复提醒身边的幼儿, 使他们形成自律的习惯, 从而身心健康发展, 快乐成长!

3.关注教学细节打造精彩课堂 篇三

【内容提要】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作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关键词】

关注 细节 打造 精彩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切准文本脉搏处:

让我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会”上执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预设细节之精妙。课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以上词语居屏幕一侧,背景画面为:月光映照下的二泉)

这一组“闪亮登场”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四组共八个词,在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二泉映月”这处风景名胜的优美韵致。而读着读着,学生渐渐感受到这不只是八个词,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动人的画。”

2、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两秒钟,五秒钟„„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稀奇,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五分钟过去了,能坚持纹丝不动的人几乎没有。这时,老师说:“就这样,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无须教师再多言,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有了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1、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出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使来„„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时一定是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2、顺应“兴奋点”:

在学习《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我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我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把鲜艳多彩的池水画下来;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五彩池;有的说要舀几瓢五彩池水带回家„„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我当时一怔,但很快想起自己曾经在哪个杂志上看到过的案例,所以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思路。

师: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

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

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

(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的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1、品赏耐人寻味处:

《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对于句中的“品尝”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

师:“品尝”是什么意思?

生:“品尝”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仔细辨别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李时珍亲口吃什么呢?

生:他亲口吃药材。

生:他亲口品尝许多不知名的药材。

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才能辨别药才的性能,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他品尝过了,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要对病人负责,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的考验啊!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会遇上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物反应,使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了过去,失去知觉。

生:也许还会许多次有生命危险。

师:亲口品尝药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从“品尝”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李时珍真是一位把病人安危放在第一的、负责任的好医生。

生:李时珍是个了不起的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连死都不怕。

生:李时珍,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

“品尝”本是一种享受,可在文中,李时珍的“品尝”却还是吃苦和冒险,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这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2、咀嚼意蕴丰富处: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打出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更是在设计体会诸葛亮的“笑”时,思路独特,慧眼独具。于是,我也“东施效颦”,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时,也抓住更羸的一“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还真收获不少呢。

出示课文中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更羸此时为什么而“笑笑”?他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请同学们自己用心去读课文,看谁能读懂这里的“笑笑”。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课文,思考)

生:更羸在笑魏王:魏王啊魏王,你也会这么大惊小怪,今天我就表现给你看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更羸先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后,魏王是“大吃一惊”;最后,更羸才把原因分析给魏王听。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觉得更羸是为自己而笑:哈哈,想不到一点小小的奥妙就赢得了魏王的赞赏。这是得意的笑。

生:我认为更羸的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胸有成竹的笑。从“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好,把你的体会送入朗读。(生读句子)

生:这是谦虚的一笑。虽然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一试。”所以他的笑不是哈哈大笑,而是淡淡地“笑笑”,谦虚的一笑。

师:那就请你来“淡淡地笑笑”。(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更羸是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大雁呀大雁,你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成这样了。不是我害了你,而是你自己害了自己呀。

„„

就课文中 “笑笑” 这一个也许我们经常会熟视无睹、“忽略不计”的细节,感悟的空间却这么大,让学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做整合思考,因此发现了“笑笑”背后的丰富意蕴。

4.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篇四

邮 编:441000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增多,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迫使我们数学老师细心体会教材意图,精心捕捉数学课堂上的预设及非预设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菜肴”,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灵性与高效。

关键词:关注:教学细节:生成性:资源:捕捉与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产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产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光要利用预设性生成教育资源,更要学会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教育资源。

一、把握教材内容,精心预设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我们想象的意外的精彩。教学时,必须摒弃硬性的按预定教案进行教学的做法,把学生顺应教师的教变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使课堂更显动态性与生成性。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一番铺垫后: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行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原是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这位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乘机调整方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必须摒弃硬性的按教案进行的做法,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创设灵动课堂,善于捕捉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在备《认识乘法》课时,笔者无意间听到其它班的同学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陷入了深思。上这节课时,果然刚板书课题,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在下面小声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算式:2+2+2+2+2+2+2,7+7+7+7+7,5+5+5+5+5+5,然后说:“老师先和大家进行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不用说,当然是我赢了。学生有点不甘心,于是我装着很神秘的样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件法宝。”停顿一下,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学生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接下来的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高度重视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及时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进行“生成”,会成为课堂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可以使教学平添一些美丽。

例如:“梯形面积的练习课”有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3米,下底是2.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回答:1.3+2.5=3.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十分发窘,教师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是又要除于2,乘2与除于2相互抵消了,实际就是上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形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1.3+2.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教师为:“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全般同学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大力挖掘错误潜在的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这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学习方法。教师这种对错误宽容的态度、开放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学生,保护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是“错误”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它表现为老师的教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候,教学中随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也是教师的魄力。说是智慧,因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听出创造、读出渴望来;说是魄力,因为当预设偏离实际时,取舍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风险。在教学中,到处蕴含这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奇思妙想中,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只要蕴含这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连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打造灵性高效课堂!

注释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5.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篇五

1、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特级教师 于永正)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特级教师 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3、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特级教师 于永正)

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4、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特级教师 窦桂梅)

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给学生一个期望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特级教师李元功)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充满深情的眼神、笑貌,给孩子赞扬、肯定,滋润学生的心田,焕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荡起孩子幸福、欢乐、奋发、向上的激情,他们会显得特别活泼、开朗,与老师的感情也会特别相融,自然生发求知欲望。孩子一旦老师有约定,被老师寄托了期望,在他的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的智力、情感、甚至个性都能顺利成长,学生个个都可雕琢的神话就变成了现实。(特级教师 詹明道)

6、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 清代的冯班曾指出:“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

人不生好念也。”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特级教师于永正)

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学生规定应尽的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著名特级教师 宋运来)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

7、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经常听教师们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心态不平和。如果教师上课时满脸的不高兴,一开口就批评孩子,那么,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紧张的、糟糕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特级教师张化万)

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8、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作为教师,对待应该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特级教师张化万)

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9、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特级教师吴正宪)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特级教师 丁谷怡)

10、保持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力。(特级教师孙建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11、赏识你的学生 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特级教师孙双金)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2、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特级教师李烈)

13、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总之,要尽量多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特

级教师程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14、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特级教师聂在富)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5、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稳,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有变”。(特级教师斯霞)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6、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胶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特级教师于永正)

恰当地使用胶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教师通过精心设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性极强。在学生精神焕散时,用提问的方法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级教师嵇明海)

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18、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特级教师李烈)

19、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特级教师于永正)

在课堂的精彩生成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20、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特级教师王海平)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1、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我认为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刘永宽)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

2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课堂管理中,树立榜样,相当于在集体中确立了一个坐标系,使学生感觉到有压力,有动力,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有榜样就能够给他们压力,给他们动力,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当的榜样,就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动力,使得学生能够以积极竞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不断取得进步。(特级教师华应龙)榜样的激励作用远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23、控制好课堂的“活”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特级教师李希贵)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

24、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特级教师李烈)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善意地“忽视”学生不良行为,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

25、帮助学生赢得信心 对学生来说,家长、老师无疑是权威人物,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或评价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触及孩子的心灵,都会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优秀教师金荷华)

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

26、慎用您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语言应该象“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特级教师 于永正)

27、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教师不能 “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特级教师 薄俊生)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师不但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28、“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特级教师 杨一青)

6.关注教学细节,成就有效课堂 篇六

一、发现细节, 成就点睛一瞬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 整体是细节的整体。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 细节才能彰现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及时捕捉课堂细节。

1.发现学生的“误点”。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 学生表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常抓不懈的难题。尽管如此, 学生的课堂回答、课下作业乃至习作中依然看到比比皆是的语误之处, 而这种错误也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林海》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大兴安岭这个‘岭’字, 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其中“大不一样”被学生读作“不大一样”。抓住这一小问题我做足了文章。首先把四个字逐个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排序, 结果又出现了“一样不大”和“不一样大”两种说法。然后让学生认真比较其意思异同之后到文中找寻“真经”。很快让学生了解了秦岭的险峻, 大兴安岭的温柔, 同时用排序后得到的“一样不大”“不一样大”练习说话, 学生说话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增强了趣味性, 提升了学习效果。

2.发现学生的“亮点”。语文是诗意的, 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借助文本享受的过程。实现这一美好愿望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 及时评价。《玩出了名堂》一课的教学中, 有个细节一直记忆犹新:在组织学生体验放大镜的时候, 当大家都在好奇地看着放大的手指、眼睛、文具的时候, 一个男生精心擦拭着放大镜。问他时他告诉我:“放大镜是老师借的, 还的时候不能有污迹。”他擦亮的不仅仅是放大镜, 轻轻一擦, 擦亮了整个课堂。

二、雕琢细节, 造就美丽过程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 即兴所得, 实质上是匠心独运, 蓄意安排。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 但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预约一些精彩。

1.精心布置预习任务。

日常教学中, 我坚持布置预习任务。每次预习任务我都打印在彩色的纸片上, 同时附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要求“:相信你能完成这个任务!老师知道你非常愿意给同学们一个惊喜。努力!”乏味的作业被温馨的语言激活, 学生对预习任务的期待成为课前的一大乐事。一句话语微不足道, 但是它的作用在教学中却是微妙的。

2.仔细斟酌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细节, 妥善安排好每一处衔接, 周密布置好教学任务,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颐和园》一文中景致描写多, 语言通俗。指导学生学习完“长廊”之后, 我要求学生思考长廊的写作特点, 小组学习讨论。我在学生活动期间巡视指导, 辅“优”补“困”, 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细节,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以点带面, 以面带片, 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 不同教学内容要灵活机动地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语文能力为原则, 从小处着手, 在细上下工夫, 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快乐。

三、用心关注课后动态

课后反馈、巩固是教学中画龙点睛之笔。及时了解课后的学情, 查漏补缺, 将课堂所学落到实处, 让课堂所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课后练习中所反映出来的共性的问题就是我们课堂上所欠缺的。学习《颐和园》时, 热烈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语言表达让我对教学的成功深信不疑, 可是课下作业中我发现, 题目中的“颐”字出错率竟然高得惊人, 许多学生没有注意到“颐”字左边与“臣”的细微区别。反思教学:高年级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但是易混字还是容易出现失误的, 需要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解、分析、记忆、巩固。通过细微的问题反思教学,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课堂教学的环节, 让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四、升华细节, 培植精彩生成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要丰富生成的内涵,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从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开始, 研究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剖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 真正把细节“做细”“做实”, 让细节成为学生有滋有味学习的兴奋点。

1.点拨疑难, 把细节做细, 促进生成。

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 首先应从关注学生的疑问或问题开始。当学生提出“疑问”或“问题”后, 教师一方面要予以表扬、鼓励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及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完善、细化、点拨、引导, 做到“准”与“巧”。所谓“准”, 就是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所谓“巧”, 就是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 使其茅塞顿开, 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主发现、自我完善、自主思考的目的。让疑问”或“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成为促进有效生成的动力源。

教学《穷人》一课时, 临近下课, 听到有个声音窃语:“桑娜和渔夫真的能救得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吗?”这轻轻的声音的背后是这个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之后产生的怀疑, 桑娜的忐忑、渔夫的无奈、饥肠辘辘的孩子们, 这些显然说明这家人的生活窘迫, 七个孩子的抚养确实是个问题。抓住这一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 我引导孩子们完成了《穷人》的续写, 短短半节课我竟然看到了一篇篇饱含情感的美文。稚嫩的语言, 透露出纯洁的心灵, 我知道, 孩子们的确读懂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美好。

2.深化观点, 把细节做实, 丰富生成。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角度、深度都有不同。教师的观点是教学的方向,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观点, 那些细微的思想反应往往是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结束前, 我感叹道:“中国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中国以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是多么自豪, 多么幸福啊!”突然听到一声嘀咕:悲哀, 我很悲哀!”这看似哗众取宠的牢骚成就了一堂精彩的辩论课:“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个“悲哀”的男生成为反方的主辩手。“电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害了多少个像我一样的学生啊!以前我的成绩是数一数二的, 现在还是数一数二, 不过是倒数!”“汽车跑得快, 快得看不到碧绿的田野。”……一句句诙谐的话语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之后的习作《有趣的辩论赛》中, 我见到了学生们笔下的神气活现的他。一声嘀咕也是教学资源, 这些细碎的教学情节使课堂更富有人情味, 充满活力。

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 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把握住细节, 便留住一份精彩, 营造一份美丽;把握住了细节, 生成才能丰富多彩, 生成才能更有实效。但关注“细节”不能脱离整体, 一旦脱离, 就会出现一叶障目、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现象。关注细节, 把握细节, 调控细节, 让细节为语文课堂增添一道和谐、真实、有效的美丽风景。

我推荐的书

《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 肖川著, 新华出版社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关注教学细节规范学习行为 篇七

一、等候学生上课——在关注候课细节中培养品质

体育老师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上课铃响了在操场排好队等老师来上课!”这样做得好的班级体育老师就会表扬, 做不好的班级体育老师就会训斥学生或是罚学生跑步等等。如在笔者任教的三年级中有两个班就是实验班, 三 (5) 班纪律一直很好, 体育委员的能力也很强, 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就每次上课后2分钟才到场地, 由体育委员整好队伍才会去上课, 也经常表扬他们。这批学生刚开始的时候看似还可以, 可是时间久了学生突发事件就多了, 常常有学生在笔者没有到操场的时候就跑到办公室来报告。另一个班级三 (4) 班因为这个班级学生特别的活泼好动, 每节体育课都提前1分钟到达, 看着学生陆陆续续地到达操场, 排好队体育委员指导整队, 渐渐的这个班的课堂纪律加强了, 学生到操场的速度快了, 课前准备做得更好了, 学生锻炼的时间更多, 效果更好了, 在校运动会中获得了全段第一的好成绩。体育教师在体育场地候课与否, 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 教师必须在关注候课细节中培养学生。

⒈ 培养自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严格要求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塑造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 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养成不迟到、守纪律的好习惯, 能使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及时回想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以及老师所布置的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养成课后复习、课前加深记忆的习惯, 还能积极有效地督促学生重视每一节课, 上好每一节课。

⒉ 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体育课本是活动性较强的课, 经常有学生在排队的时候你推我挤导致学生打架事件, 教师提前在操场候课这样的事情就会减少很多, 甚至等于零。

⒊ 给上课带来好心情。每位一线教师都知道, 看到自己的学生安静的等待上课的情景心中是怎么样的心情, 老师好的心情直接影响着学生, 也影响着本堂课的上课质量。教师的一举一动, 无时无刻不在学生严格的监督之下, 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生学习激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身穿一身运动装精神地站在学生的面前, 上课的语言精炼, 每节课学生也显得精神, 而且上课也特别认真。

二、制定课堂规章——在关注制度细节中养成习惯

在一次集团组织的公开课中, 有外来的老师借班上课。上午上三节体育课, 下午评课, 在评课中就有老师说:“今天早上xx老师运气好, 抽到了三 (5) 班, 老师哨子一吹学生们就很快的排好队了。”又有一位老师说“这个班一定是平时习惯培养得好, 上课的老师才能把课上得这么好呀!”因此, 要培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怎么做是不可以的;怎么做是会伤害到他人的;怎么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制定了以下规则:

1. 课前

(1) 上课前, 体育委员要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明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 并安排值日生准备好场地器材教具。

(2) 学生因病、伤不能正常上课, 课前由体育委员或学生自己主动向教师说明, 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3) 体育委员应在课前两分钟按教师的要求将全班队伍在指定地点集合好, 并准确清点出勤人数。养成有组织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课中

(1) 学生迟到需喊报告, 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

(2) 学生上体育课时, 学生一律穿运动服、运动鞋, 不准带帽子、手套、围巾。严禁携带小刀、笔、证章等物品。

(3) 学生上课时, 听到哨声须确认是否是任教自己班级的体育老师发出的信号, 如是集合必须从操场的活动区域快速地跑到老师面前集合。如果是上篮球课时手中有球须抱球跑过来集合。

(4) 能自己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 练习时不打闹、不开玩笑;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注意安全, 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课堂上如遇意外情况, 应及时向教师报告, 以便妥善处理。

(6) 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不得擅自去教室。

3. 课后

由体育委员和各个体育小组长帮助老师收回体育器材。

三、把握情绪变化——在关注情感细节中调动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 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体育课的气氛, 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和课上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以及教学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情绪就高, 收效也大, 体育课也就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并根据本校的体育设施, 采用多样的教法和练习手段, 才能够获得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的体育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8.关注教学细节,确立课程理念 篇八

一、教学细节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时时心中有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注意评价的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的语气、评价的措辞、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方式等教学细节。

例如一位教师让学生比较蒸发和沸腾有什么不同。学生甲回答:“蒸发比较温和,沸腾比较剧烈。”教师道:“回答的很不完整,谁来补充一下?”顿时,学生甲满面羞愧的低下了头。

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甲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一个不同之处,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可教师的否定性的评价,不仅伤害了学生甲的自尊心,而且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蒸发与沸腾的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学生甲是一种表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2.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例如教师提问:“夏天雷雨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乙回答:“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在耳朵前面的。”话音未落,学生们哄堂大笑,安静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教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有没有认真听讲?”学生乙脸绷得紧紧的,一言不发,一脸不服。

其实这个回答不无道理,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两同学骑车回家,离学校近的先到,离学校远的后到。生活经验的简单迁移顺理成章地得到了错误的答案。学生的回答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虽然可笑但值得肯定。可是教师一句话就扼杀了他所有的努力。

教师应该抓到学生好胜的学习心理特征,应充分肯定并分析错误回答中合理成分,顺势指出错误的原因。同时渗透物理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领会抓住主要矛盾(光速远大于声速),忽略次要因素(眼与耳之间的极小距离)这一重要方法,这对于物理的学习往往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二、教学细节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和个性品质的塑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呢?

例如,教师让学生举例如何让潮湿的衣服干得更快。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晒在阳光下,有的说用电吹风吹……教师均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学生丙高声说道:“放在微波炉里。”全班哄堂大笑。只见教师脸色一沉,狠狠地盯了该学生几眼。该学生满面羞愧,把头深深地埋到了桌下。

其实通过这一事例,反映了该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敢于发言的勇气和个性表现欲望。教师应正视其个性的张扬,挖掘其亮点和闪光点,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势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塑造,同时也应引导了其他学生去积极的思考和想象。

又如课堂上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拼命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上靠拢。谁知学生并不领情,费了半天劲儿,还是没能说到教师设定的答案上。于是,教师失望而略显不满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是怎么预习的?”说完,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

老师只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同时要看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意识和方法,逐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创新精神才能够得到加强和提高。

因此,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张扬,努力挖掘他们的亮点,给予他们更多、更广的肯定。这样,学生长大以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个性品质。

三、教学细节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的课程实施理念

新课程的实验探究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后,请学生说说探究后的发现。学生丁说:我发现并联用的导线多,串联用的导线少。听到这个回答,同学们都乐了。出乎意料的直接,出人意料的简单,让所有人都有点难以接受。教师哭笑不得只能让他坐下,不了了之。

其实从电路的连接外观上看导线多少的区别的确很明显。学生的回答表明他还是作出了比较的,只是层次比较浅显而已。可是这不正是初学者的特征吗?这时对学生来讲最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为什么并联所用的导线多,串联所用的导线少呢?生答:因为并联比串联多了一条路径。师再问:既然多了一条路径,那合上开关,电流是怎样流的呢?在不断的追问中,使学生的思考慢慢地往深层次发展,渐渐地接触到了表象后隐藏的物理本质。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就是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关注细节,就是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改造现有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造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形成和创造新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这种细节和行为的改变与创新,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使我们经历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提高。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摘要:在教学行为改变的过程中, 我们要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 重建我们的课堂, 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而且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

9.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 篇九

2008年9月底,笔者在南京师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一位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记得当时她列举的一些教学片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教学片段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新课导入:

教师:一个三口之家要买房这样一件家庭大事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学生(众):父母商量。

学生(个别):好像是爸爸做主。

教师:这一般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商讨的方式做出决定。那么,一个国家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呢?13亿人一起坐下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制度,叫做?

学生(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节课的导入?

乍一看,这位教师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小家到大家,由具体到抽象,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可仔细想想:(1)我们家庭买房子都是一家三口坐下来商量吗?这贴近生活吗?不贴近,可这位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回答,而按照自己的预设直接引出课题。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教学片段2: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时,教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当学生将写好的赠言送给同学后,教师统计:请收到三张以上的同学举手;请收到两张和一张赠言的同学举手。最后教师说:“还有好多同学一张也没收到,没收到的同学一定很失落吧?”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点评?

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收到友情卡的学生一定很开心,而没收到友情卡的学生的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失落和自卑感。这位教师的点评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将这种失落感强化了。感受尊重的教育,却变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人们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需要、兴趣等了解得不够深入,关注得不够具体,在教学细节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基于此,我想就《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有效教学》这一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仅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通过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先看一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3:《学会合理消费》

教师在讲《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学生1:“我把它全部捐献给国家。”

学生2:“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剩下部分自己用,如买房、买车。”

学生3:“我用它讨老婆。”(全班大笑)

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外,游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反映,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

教学片段4:一位教师讲《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由此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之余还要忙家务,照顾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父母的辛苦。

【多媒体显示】家务劳动大考验

1.洗衣服2.缝纽扣

教师:你做了这些家务劳动后有何感受?

活动结果:让教师大出意外的是,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感到这两项家务的辛苦。这已经远远背离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思考:以上这组教学片段让您想到了什么?

启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哪怕教学过程的脉络再清晰,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课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头雾水。很显然:教学片段3设置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教学片段4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由于不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使活动缺乏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教学就是要引发学生最多的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大赛课可谓精英荟萃,异彩纷呈。那些让学生感动让老师们称赞的课其主要原因在于把思想品德课融入了生活,注重引用活生生的现实来丰富课堂,充实课堂,升华课堂。

例如:荣获一等奖的天津的参赛教师北辰区李禾老师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一上来先展示该班级的一些师生同乐、关系融洽的生活照,教师特意突出灿烂清纯的笑脸,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教师设置了猜老师活动──由教师出示了事先搜集的该班几位教师的生活素材,特别是习惯动作、口头语等,让学生们竞猜,把生活细节变成课堂细节,这一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了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江苏省的程老师为讲好《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更是创设了几组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如开展了“师生对对碰活动”并邀请老师揭示答案,这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一下子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老师了解,而且使学生更加的爱戴这位老师;点击该班级老师对同学们的留言,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事后听说这位老师为搜集这些素材提前几天到所在学校,了解所教学生,走近任课老师。正是因为程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注重搜集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走近学生的心理,才真正架起了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一节课获得成功,离不开课内外一系列细小的关节点的落实。

从以上正反五个教学片段的分析引发我们的思考,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强调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教学片段5:一位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貌显魅力》一课,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然后提问:如果你也有三个梨,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再自己吃”……教师颇感满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在选小的。”此时,教师装作没听到,马上把话题一转,进入下面的教学。下课了,听课的老师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学生,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天真得抬起头:“我要先尝一尝,如果是甜的,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就我吃,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如果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精彩的话语,肯定会感到十分遗憾!

教学片段6: 李老师在上《畅想青春》这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根据 26 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课堂上,李老师安排学生 5 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走下讲台了解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李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只乌龟,以为他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提醒他要参与小组活动。

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小写的“n”,是一扇又一扇的门等我们用智慧去开启;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M”,是一座又一座的山,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去跨越它;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Y”,是一个人生岔路口,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的同学说青春像大写的“J”,是一把萨克斯乐器,能奏出悦耳、动听、浪漫的音乐……

这时,刚才画乌龟的同学的手也举起来了,李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请他上了讲台,他就在黑板上画起了乌龟!老师有些失望,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当他停笔后,老师问:“你认为青春只是一只乌龟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详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我们的青春。”听着学生诗一般的话,这时的李老师也忘情地说:“老师也愿意做这只健康、有活力的乌龟。”,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

但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案例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能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7:《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谈到人是万物之灵,充满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能够作为人而骄傲。

学生:“是动物多好啊,不用写作业,不用工作,多安逸啊!”

教师:……?

教学片段8:《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坏人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教师:……?

教学片段9:《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事例。”

学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教师:学生的回答让这位老师措手不及,于是把这个例子写在了黑板上,并说一会解决。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悬到最后,也没有是非答案。

本来是一节节设计精美的课,但由于教师在动态生成中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误点,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虽然是一点瑕疵,但体现的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

教学片段10: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问题时,一位教师列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老师讲得生动感人,情到之处不禁问道:“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在城市生活还是去边远的农村从教?”被指名提问的学生竟然响亮的回答:“我会留在城市!”老师目瞪口呆:“啊?”……

怎么办?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此时教师如果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让学生一定要接纳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及回答问题的合理因素,这节课就显得很可笑。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那就在学生中解决”。于是这位教师直面这个问题,将持“留在城市”“选择农村”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注意调控。现将课堂对话摘录一二:

学生1: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如果放弃城市的生活,重新回到农村,十几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不要绝对否定,承认其合理性)学生2: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果在贫困的农村更适合发挥我们自己的才能,那样的人生不更光彩吗?!(及时肯定)

学生3:我不否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是面对十几个农村的孩子,你一生会平平淡淡的度过,何谈价值呢?如果你在城市,也许会拥有自己的企业,创造巨额的财富,再向盖茨那样把他捐出来,那才是真正的选择(盖茨创造了一个时代,也留下来一种精神)学生4:我们这个社会离不开轰轰烈烈的创业者,更离不开默默无闻的风险者,选择农村也许会使城市里少了一个政府官员,或者CEO,但能让一方热土摆脱贫困,走向文明。所以用知识改变农村的面貌,会时我们的人生焕发光彩!(你说的太棒了,全班鼓掌)

课堂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充分的认识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精彩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误点,通过矛盾尖锐的辩题题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3.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教学片段11:在教学《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时,老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自己欣赏的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小梅是一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因成绩好、家庭条件也好,待人有些傲慢、尖酸,在班上人员不太好。老师发现没有一个同学写给她,就拿起笔给她和另几位成绩纪律差的同学写起了赠言。

交换赠言后,一个学生喊道:“小梅没有。”小梅的脸色非常难看。这时老师扬手中的纸条说:“老师这里还有未送出的赠言,是送给同学们的惊喜,同学们猜一猜是写给谁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儿,我欣赏你用一首漂亮的书法给班上写的座次表,用精彩的演讲给班集体带来荣耀,……我相信,你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理解、尊重、帮助别人会给他人更给自己带来快乐!”“理解、尊重、帮助”三个词读得很重。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是小梅的,是小梅的。”她接过纸条时,眼里已满含泪水。

特定的时机,特殊的手段,一段轻盈的点拨,消释了平时说教几乎无法溶解的坚冰。可见,在细微处见真情,教育让学生感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机会感化学生,让平凡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落下深深的烙印。

10.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课堂效率 篇十

一、重视预习与课后反思,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上课, 实际上就是不断丰富孩子知识的过程的一种方式, 让他们不断地去获取知识, 获取能量, 这就是上课的最直接目的。

老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并不是一张考卷, 一个分数代表的。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领路者, 老师通过种种渠道, 利用各种资源, 让孩子得到启发, 受到熏陶, 带领着孩子们穿越在知识的丛林中, 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学习。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就是很认真地备了一节课, 也很用心地去上了, 可是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大。这或许与学生课前的准备有关, 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在课前预习好课文, 连课文的具体内容、作者都不知道的话, 那么, 他是很难在一堂课上和老师、和这篇课文形成共鸣的。课前预习, 让孩子先对课文有初步印象, 让他们找出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去质疑、去思考, 带着这样的熟悉感去上课, 在课堂上学生就很容易和老师沟通, 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 除了老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很重要以外, 我觉得, 学生的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 让孩子在一节课后也动笔写一些心得体会, 说说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 或者还有哪些疑惑, 甚至可以说说老师在这节课上所给予自己的帮助, 这都是很好的学习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堂的回忆, 而不是上完一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反思在中高年级可以尝试一下, 我觉得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还是挺有帮助的。

二、让兴趣成为“敲门砖”, 在“意外”中得到惊喜

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师和孩子都不可能在规定的路线上循规蹈矩, 很多时候, 一些美丽的意外也会带来惊喜。

有一次, 上课上到一半的的时候, 突然间电闪雷鸣, 顷刻间大雨便匆匆来袭, 天地顿时一片黑暗, 教室里的灯灭了。孩子们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 很多人都吓得直哆嗦, 有些调皮的孩子就喊叫了起来, 一时间教室里也乱成一锅粥, 原定的课程进行不下去了, 这时, 我赶紧安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 紧接着我问孩子们:“你们说说, 这么大的雨是怎么来的啊?”孩子们愣了愣, 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有的说是天上落下的, 是水蒸汽, 还引用了《我是什么》里学过的知识, 告诉了大家雨是怎么形成的。

这时候,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很神秘地说:“我猜呀, 这是嫦娥在洗澡的时候, 把整盆水都打翻了, 盆子落在地上, 发出了巨大的声音, 水就洒到我们这里了!”大家都被他的答案逗得哈哈大笑, 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表扬了他大胆的想象。看我没有因为他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答案生气, 孩子们更来劲儿了。

又有孩子站起来说, 可能是玉皇大帝打喷嚏所以下了这场雨, 或者是嫦娥思念后羿了, 流下了这么多相思的眼泪……一时间, 大家都忘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所带来的恐慌, 孩子们当时的答案, 真的很让我惊奇, 原来, 他们知道这么多!原来, 我的孩子们也可以编神话故事!在孩子们的世界里, 真的只有不敢做的, 没有不敢想的。

后来, 不知哪个孩子说:“过会儿等雨停了, 就可以看到彩虹了!”听到这句话, 大家更有兴趣了, 很多孩子趴在窗台开始等雨停了, 这时, 我又提议班上的孩子们一起来观察雨, 看看雨的样子, 听听雨的声音, 还可以用手触碰一下雨滴, 甚至用鼻子闻一闻下雨的时候空气中的味道。

大家边观察边讨论了起来, 很多孩子拿当天的雨和我们学过的课文《雷雨》做了比较, 课堂上更热闹了, 孩子们极具观察力和想象力, 那一天他们所说出来的描写雨的句子比课文中的更形象更生动。

“大雨像无数把利剑穿过云层。”

“大雨冲洗了整个世界, 雨滴落在地上、屋顶上, 发出像放鞭炮一样巨大的声响。”

“晶莹的雨滴落在窗台上, 溅起朵朵闪亮的水花, 我还来不及伸手触摸, 它便消失了, 无数的水花在我眼前跳跃着, 原来下雨也这么美。”

“ ……”

虽然后来并没有出现彩虹, 但是那天孩子们的表现已经超越了任何一道彩虹的美丽。在之后那周的周记里, 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写了那天的雨, 那篇作文很多孩子都得了优, 因为他们真的是用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耳朵, 自己的双手, 自己的心灵去完成了这篇佳作。我觉得这比让孩子读十篇佳作赏析都来得实在。因为, 孩子们真的学会了观察, 学会了想象, 学会了写。在那节因为意外而发生的作文课中, 孩子们找到兴趣。所以, 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大张旗鼓地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 课堂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教与学, 而兴趣则是孩子们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三、培养师生默契,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堂, 最关注的就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老师与教材, 学生与教材的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达成了默契, 才会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在课堂上, 有时候, 老师所引导的问题, 就好比点燃的一根火柴, 而孩子们就会用那根火柴点亮整个世界。这就是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老师的一个问题, 一句话, 也许就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发展, 让他们顺着一点光亮去找寻世界。所以, 师生间的默契是至关重要的, 要让孩子学会听懂老师的话。

在课堂上, 老师的眼神是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让孩子读懂老师的眼神, 知道老师这个眼神所代表的意义。我刚当老师的那年, 我的老师就对我说“用你的目光去吸引孩子!”在这几年里, 我逐渐体会了这句话的意义。

每天上课铃一响, 当我站在讲台上那一刻, 首先我就会用我的眼睛告诉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现在上课了, 我要你们听过来!而炯炯的目光便是最好的语言。

老师的语言是课堂上最关键的工具。要让学生在听老师讲话的时候, 学会分辨老师不同语气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比如, 我班上的孩子, 就会在我读课文的时候, 根据我的语气和声音大小去判断什么时候该接着我朗读下去。一些上课会走神的孩子也会在我声调突然提高的时候注意过来。这些细节, 就是师生之间的默契, 这些默契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帮助可不小。

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后反思还是培养师生默契, 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很细节的部分, 而这些小细节则会让一节课变得更精彩, 更生动。努力使每一个教学环节, 每一句教学语言, 每一次的教学板书都具有真正实在的意义。做到心中有学生, 心中有未来, 更亲近孩子, 更贴近孩子的世界, 为更多的孩子服务, 就能更有效地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实效性。

摘要:重视预习与课后反思,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让兴趣成为“敲门砖”, 在“意外”中得到惊喜;培养师生默契,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细节,预习,课后反思,兴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环保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