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部

2024-07-27

制造部(共11篇)

1.制造部 篇一

报实习单位: 实习部门: 实习人:实习时间: 告实习

实习报告

---------记制造部实习

我实习的第四站是制造部,按照实习计划,在此站我主要学习车间的流程,包括零部件的周转,了解各种成本项目的耗费情况,具体到水、电、气、煤、各种辅料如何耗费,如何来控制的以及废品清理的及时性和规范性。通过在制造的实习,我了解了很多有关的制造行业的知识,为我以后在财务工作打下了基础,根据实习情况,我将实习感受汇报如下:

一、实习情况

制造,也即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制造部应该是仓储部和销售部之间的桥梁,仓储部通过采购原材料,经过制造部的加工成形,检验合格,最后有销售部对外出售。我是6月28日进入制造部,由于制造部本身就是对产品的组装加工,故让我分别在各个线上实习2天,了解一下大致的流程并熟悉里面的一些工艺。首先我是到了冲焊线,从冲焊线的宣传栏上我了解到了PM的含义:自主保全,也即:自己动手、主动维护、保障质量、全员参与。随即我先大致围绕着冲焊线转了一下,主要流程为:壳体的冲孔,壳体的清洗,压簧支架焊接,继电器支架焊接,机脚焊接,三管钎焊,下壳最终清洗;上壳焊接,最终清洗,密封接线柱的焊接。经过我的观察,发现有些壳体需要焊接,有些事不需要的,听李线长一说,我才明白,ED系列的壳体需要焊接,EH/ET系列的则不需要焊接,是厂家处理好的。清洗完毕或焊接完成的半成品下发零部件转序卡,主要标示零件的名称、数量、型号、日期,质检员签字等内容,将处理的零部件拉往总装以作标示。接下来我就仔细的对每个焊接进行了解,通过了解我知道,焊接的每个步骤都看似很简单,但是在焊接的过程中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报废,除了新手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就是老员工,太过自信造成的。查看过程中,有些事情就和我在仓库中学习到的东西衔接上了,如:根据生产计划对物料的发放和控制问题,转产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等,充分说明了流程同流程之间的联系性。随后,我又去机加工线进行实习,机加工线主要是对曲轴、活塞、阀板、气缸座等的处理和清洗,如对阀板的处理:测量高、去毛坯、清洗、磨平、清洗孔、清洗面、送总装;对曲轴和活塞的处理,首先要无芯磨、磷化,然后抛光,最后进行清洗,其中为了减少加工费,曲轴我们会购买一些半成品,并对其进行加工使用。经过进一步了解,清洗所使用的脱脂剂、清洗剂、防锈剂、除锈剂、磷化

剂以及其他工序使用的焊丝、涂料等均属于辅助材料,在使用时通过仓库和调度进行调拨,经过审核,从仓库调入车间,然后相关生产线根据生产工艺,调整辅料的使用,并及时控制其浓度。

接下来,我又去总装进行实习,刚进总装,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凉快,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装配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才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总装主要工作就是对冲焊线、机加工线处理的零部件等的进行组装,在这里,一台完整的压缩机基本上成型。由于实习完我去财务工作,在进行成本的处理时一定会用到某些零部件的数量、型号等知识,故这一站的学习相比其他环节更为重要。穿上鞋套,跟着线长我又对组装的整个流程进行了熟悉,由于在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我曾跟着研究人员做过样机的组装,所以这次在程序的认识上应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接下来就是在每个细节上去真正的明白,于是我对线长说:“你先忙吧,我看看,有什么不懂的我再去问你。”于是,我顺着生产线上的每个工序一一学习,从最初气缸座中曲轴面、活塞面的打磨,到转子、定子的组装,到最后上下壳的处理,应该说每个环节所做的都有每个环节的意义,并且对检验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这样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如:对消音器组件进行漏气的检验,对阀板垫片的检查选择等。假如有需要更改的工艺,研究院会下发工艺文件更改通知单,经过审核,由总装在组装的时候进行更改。这这一环节,我算是真正地认识了压缩机内部的零部件和每个零部件的数量,以及如何进行组装,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就是焊凃线和成品线,也即组装完需要对其进行焊接和涂色,并进行注油最终检验,这一过程就是最终过程,这两个流程下来的产品就是要绝对的保证质量。从这两个线上我了解到了相关流程:壳体焊接,装密封充气接头,充高压气,泄露试验,补焊,盖胶塞,浸漆,取塞,插抽真空管,补漆,抽拔真空管,充氮气;注机油,性能检测,插胶塞,充氮气,外观检查,贴铭牌,按检印,承重,打包。组装完毕后,因为焊接,外观或性能不良的原因可能要下线,对其进行解体,此时,需要开具不合格品处理单,经过质保部、研究院复检进行确认,后经三包解体室对其进行解体处理,K3系统即做压机由车间仓到三包解体仓的处理。

对冲焊线、机加工线、总装线中下线的废品,进行工废和料废的区分,并及时清理,具体流程如下:对下线的产品先进行维修,无法维修的开具不合格品处理申请单,载明数量并对工费、料费进行区分,经巡检进行检查确认后放置在废

品区,并加附标示卡,说明不能使用的原因。如果是工费,申请单分别由财务、制造、仓库保管,退料员在K3上将物料由车间仓转入废品仓,并拉到仓库指定位置进行变卖处理;如果是料费,申请单分别由采购、制造、仓库保管,退料员在K3上由车间仓调入退料仓(红字生产调拨单),并生成退料通知单,由采购人员将仓库中的废料进行退供应商处理。

另外,车间的安全问题也是公司的大事,操作不慎、不注意防范等原因都会构成不安全因素。为此,领导们特别注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问题,成立了安全责任小组,对车间的安全隐患(如:电线,设备性能,员工着装等)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要求及时整改,以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对水、电、煤等的使用每天会记录相应的数值,填列设备故障统计表、温湿度记录表、空压机值班记录表、水量电量记录表等,等月底统一进行上报处理;实习过程中,我还帮助车间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数据的统计,零部件的搬运,部分文件的整理等,我想活不重,但是这个过程会帮助我尽快适应公司,加深对制造业的认识。

二、实习感想

在制造部的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制造业的一些情况以及工艺知识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并意识流水线看似简单,调度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任何一点都不能出错,否则影响的将是整条线的工作,而要想不出错,就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以及专注程度,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是一个引导,正如木桶效应一样,真正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高的那块板子,而是最低的那一块。另外我还感觉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你不可能精通每一行,正如这制造部干的活,假如让我干,我一时还真可能难以下手,哪里都有要学习的东西,观念是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还有就是要培养安全意识,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其他行业,安全第一是永恒的话题,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没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最后就是作为公司中的一员,部门的一员,不可能有人时时刻刻看着你,这时就需要我们把公司的利益当成自己的事情,以主人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把细节做好,这样公司再应对瞬息变化的市场中才会更快更稳的发展,员工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发现问题以及个人建议

实习过程中,整个流程比较规范,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现将自己的发现问题以及建议阐述如下:

1、周转筐问题:冲焊线、清洗机加工线等使用供应商的筐,并且本公司的筐和供应商的筐有折叠放一起的现象。

个人建议:供应商的筐和公司的筐分开摆放,存放物料使用自己的筐,严禁使用供应商的筐存放自己的零部件。

2、排放问题:对壳体处理后,在履行带上排放凌乱;总装中处理后的曲轴摆放凌乱。

个人建议:对壳体处理后不要摔扔,保持壳体排放整齐;严格丢员工进行管理,保证零部件整体美观性。

3、固定资产标签问题:由于平时不注意爱护,固定资产标示牌有些已经毁坏分辨不清(如:冲孔机)。

个人建议:更换新的标示牌,但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可以使用较硬的材料制作。

4、员工问题:总装中员工有穿鞋露脚后跟现象;各个线上在工作时有边工作边玩手机的现象,工作疏忽就可能会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个人建议:坚强对员工的培训树立安全意识,并适当实行惩罚制度。

5、鞋套问题:进总装,带鞋套。但是还是在领导不检查时没有按照规定行使,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找鞋套比较麻烦。

个人建议:在门口的小盒处放置部分鞋套,方便更换,并加标识语:可重复使用。

6、工序进行中的问题:注入机油时用力过猛,机油溅到地面现象,造成浪费;检查消音器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有未检或盲检现象;焊涂线上充氮气时有未充现象;进行焊涂线前密封接线柱有未加盖现象;工序过程中对零部件存在野蛮操作现象。以上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压机质量下降。

个人建议:加强员工培训,树立主人翁意识;制定惩罚措施,杜绝不良操作和野蛮操作。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由于自己水平、时间有限,提出的问题建议有些不周全或者不正确,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制造部 篇二

从鞋业、电子产品到厨房电器, 到处都会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它已成为时代的象征。过去10年间, 美国每年从中国的商品进口量由约81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3 380亿美元。给人的感觉, 好像所有产品都是来自“中国制造”。可事实表明, 近来有关“中国制造”的说法有些不妥。在过去20年间, 产品供应链已经分布全球各地, 几乎没有某一个商品完全由某一个国家制造。

中国通常专于生产的最后环节:在出口给终极用户前, 进行产品组装。事实上, 美国从中国或印度进口的许多产品价值中也包括在其他国家制造的零部件或组件价值, 美国也在其中。

根据我们的近期研究, 外贸的本国含量 (直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部分) 占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45%, 占墨西哥对美出口的34%。而其余部分从国外输入中国, 组装后另行销售。“中国→越南→美国→日本→中国制造”这样的标签, 或许更为妥帖。

而中国与墨西哥出口产业的性质令两国国内投入相对不足。自1996年以来, 两国50%以上的出口为“加工产品”, 其中, 中国企业从国外以优惠的关税待遇进口零部件, 组装后将其出口。制成品销往美国、欧洲和其他市场, 而全部产品价值以官方贸易统计方式算作从中国进口。

在某些类型的产品中, 比如消费电子产品, “加工贸易”占国家出口产品的90%以上。中国和墨西哥在这些产品上的增加值微乎其微, 而对于电子装置、苹果iPod播放器以及手机等产品, 其增加值不到20%。那些出口产品的部件及其附带价值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 甚至是美国和欧盟。

首先, 这意味着美国与中国和墨西哥的贸易逆差并不像见到的那样庞大。还有, 美国与日本等生产零部件国家的贸易逆差或许被低估了。

应该承认, 过去15年间, 美国从整个亚洲的进口量略有下滑, 但从中国的进口量却在迅速攀升。可这并不意味着, 世界不再进口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中国只是通过从世界各地购入零部件、进行组装后航运海外, 间接出口了这些产品。

其次, 我们对“中国制造”的含义有待重新理解。自经济危机开始, 中国出口大幅下滑, 但奇怪的是, 出口下滑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似乎并未显现。这是怎么回事?

鉴于在中国出口产品中, 国内的附加值较低, 因此中国经济对出口的真正依赖程度, 只是媒体报道中贸易数据的半数而已。其他国家或地区同样经受了和中国一样因出口减产所致的痛苦, 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例如, 每损失一部价值150美元的i Pod播放器,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下滑4美元。而对于同一部iPod播放器, 在150美元的价值量中, 日本的国内部分却占到100美元, 因此该国GDP会受到更大打击。

虽然中国的加工出口模式在危机面前或许会依旧, 但需要改变的, 是我们看待贸易赤字的方式。

当今世界确实已经形成全球供应链, 也许是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妥帖说法———“各国制造”的时候了。

3.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成共识 篇三

在中国制造业各种低迷的情况下,德国工业4.0点燃了各国制造企业的希望之火。这也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研发设计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明显,缩短了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极大地降低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人机一体”“人工智能”“智慧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正在悄然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

尽管中国是前几轮工业革命的后来者,但在这轮革命中终于有了赶超发展的希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我国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但是中国的最大机遇就是市场驱动。201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智能制造的趋势已经成为制造业界的共识。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2014年宣布已经裁员1.6万人,仍将继续裁员1万人。京东方的北京8.5代线面板工厂也已经大量启用机器人操作。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表示:“机器人应用已形成一种趋势。它是一个体系,需要事先去筹划,需要改变我们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国家政策也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极大支持。习近平在2014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表态,“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在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热捧下,国内机器人行业不断升温。2014年,被称为机器人国产化元年。2013年,沪深两市和机器人业务沾边的上市公司仅为30余家。而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0多个。此外,还有大批未上市的相关公司。

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即使像沈阳新松这样的公司,减速器、电机、轴承等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也是采用国外的。机器人集成的产业链很长,如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意义不大。但目前,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生产能力,既无基础也无技术。即使是一些有备而来的企业,也基本停留在组装、仿制阶段。如果国产机器人未来仍然找不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

4.加工制造部-工作总结 篇四

2011年半总结:

一,今年前半年虽然说不算过于忙碌 比之前一年总的来说忙了很

多,今年新添了******复合设备,并增加了*******(***专用)公司增加了新产品(********),自从设备到厂在3个多月的时间合附了有三万多平米,在工作中充分掌握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和复和用胶的配比,达到了用最少的胶复合出合格的产品的目的,为公司节约了加工成本。

二,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又增加了****设备 增加到现在四套生

产设备,加快了生产进度,满足了销售的需求,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加工工作在有序可控的条件下都在按部就班的运行,除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根据公司要求裁切及加工了许多的****样品,(做实验用和客户要的)。

三,透气膜的生产工作,*****由先前的一种宽度调整到1.65M

和1.2M两种,其中1.2的是专门用来做复合产品的,并进行了阻燃性的的试验生产工作(最终合格的阻燃产品正在积极的试验中 原料已经都选好)。预计近期一个月内可出合格的阻燃产品。

四,冲床工作; 冲床加工***U型铁工作,为了作出标准的产品,定做专用的冲床模具一套,作出了合格标准的产品。

******加工由切面设备加工完成五,*****的生产,卷材订单较少,生产次数和产量都有

限,六,生产部负责车间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可正常运行工 作

七,还有就是仓库的管理工作,仓库产品种类较多需要分类分产 品码放 账务卡要跟踪产品到位发货要保证准确及时 不错发 不延发并要及时沟通合同部采购相同产品做好充分的库存 以备不耽误公司 销售业务

总结;生产部要总结前面的不足之处 克服不足加强自身学习和工作的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本职业务能力 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为公司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生产部;*******

5.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篇五

成本

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编制:向远燕、丁能、李治波、杨林、谢淼波

审核:

批准:

日期: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耗费,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结合本公司组织形式,管理工作现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内容:为响应公司“流程再造,成本革命”节能降耗目标,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加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根据公司消耗定额指标,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组织各工段开展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组织成本核算,考核成本水平,分析成本升降原因等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制造部。

第二章成本管理的内容及目标

第四条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内容:

(一)根据公司成本革命的指导精神,科学分析成本分布的内容,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并从生产管理的方向求发展,通过实施成本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全员节约意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费用管理格局,努力节支降耗降成本、全面完成公司的预算指标。

(二)科学调度、控制生产环节工、料、费附加成本,考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成本核算,正确及时反映各种生产耗费及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并实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

(三)通过进行本部门成本费用考核,明确各工段成本费用职责。

(四)针对生产工段制定技改节能降耗目标、计划;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正确反映产品成本构成情况,提供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五)定期检查生产系统统计工作,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反馈信息,提交工作建议。

第五条成本管理目标:安全、高产、优质、低消耗。纳入部门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消耗指标有:

(一)主要能源电、天燃气的单耗,包括每公斤多晶硅的综合电耗、天燃气单耗。

(二)各工段的单项考核指标(见“生产物料消耗定额编制及管理办法”)。

第三章成本考核指标的制定及数据统计

第六条成本考核指标原则:电、天燃气的单耗参照2009年水平,制定3个月为考核结算周期的考核指标。

第七条生产制造部生产成本数据统计:

(一)生产成本数据统计时间:

1、年 1月1日~12月31日为年统计周期。

2、月 本月26日~次月25日为月统计周期。

(二)各工段以月生产周期为统计周期,按月将直接生产成本(物耗)数据完整、准确、真实上报生产部调度,并对相关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负责。

(三)生产部将每月(季度/年)消耗数据及时报送相关部门。

第四章具体的考核指标及成本考核的具体办法

第八条具体考核指标表格

(一)考核周期:按照公司管理要求,成本费用考核周期分为:

1、月度考核:以每月26日至次月25日为月度考核周期。

2、考核:按照自然进行考核,于次年1月1日前完成。

(二)考核实施:根据分解到月度成本费用目标,生产制造部按成本考核目标,分解到生产各工段。

第九条成本考核具体办法:

(一)绩效工资:公司对生产制造部进行成本指标考核,生产制造部根据公司考核结果,根据各工段成本考核分解指标、各工段月度综合管理工作完成情况,按以下系数分解至各工段。

绩效工资分解系数表

注:整理工段公司继续实施现有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

(二)各工段建立对工段各运行班组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实得考核数进行分解,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共同为控制并不断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而努力。

第五章成本控制

第十条成本控制:

(一)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尤其是设备运行、工时消耗、物料消耗记录和各种定额标准以及计量工作,为准确核算成本、制定节支降耗措施提供资料。

(二)定期检查生产工段原始记录、计量、定额等基础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处理存在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部门接到公司下达的正式成本计划后,应将其费用按其性质分解落实到归口管理工段或班组,由其负责控制。各工段应抓好成本费用的日常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

第六章成本分析

第十一条成本分析:

(一)成本计算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对成本进行分析,可以考核企业成本、节约材料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对成本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成本提供的实际成本、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的价格和利润的预测,制定有关的生产经营决策。

第七章生产制造部对工段成本考核

第十二条生产制造部根据公司“关于以成本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对工段考核办法(见《生产制造部成本考核办法》)

生产制造部

6.生产制造部员工岗位职责-01 篇六

1.在产品实现过程中,负责编制计划,组织生产符合图样、标准及规范的合格产品;负责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环境、产品标识、批次管理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防护等的归口管理;

2.负责编制、下达生产作业计划,并进行检查、考核;

3.组织做好生产准备及新产品试制前准备状态的检查工作和调度工作,召开生产调度会,掌握生产动态,确保按时完成生产计划;

4.负责进行生产统计、商品统计、交付产品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和规范生产管理各项原始记录;

5.做好生产过程人、机、料、法、环、测等影响因素的控制,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6.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开展群众性安全、质量管理活动,做好自检、互检工作,提高产品质量;

7.严格按规定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实行重点控制,保障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8.严格执行批次管理、零部件流转卡制度、在制品半成品管理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发生质量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参与不合格品的审理工作;

9.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按时上报有关质量统计报表;

10.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抓好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做到安全文明生产,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1.负责物资入厂验收、编号、建帐、建卡、内部调动、封存、出入库等工作,做到先进先出,确保帐、卡、物、质一致;

12.负责物资的厂内流转和库存管理;

生产制造部员工岗位职责

1生产制造部部长岗位职责:全面负责生产制造部工作,分管生产安全、生产的总体协调和物资统筹。

2生产制造部副部长岗位职责:协助部长工作,分管工艺、工装、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现场管理;负责员工培训和新产品试制工作;生产计划与调

度、销售公司底盘到厂与发车协调和库房管理工作。

3行政助理岗位职责:负责对本部门下派的生产计划进行监控,各种报表编制及上报有关部门,本部门的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合同档案管理、信息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及时处理废弃零部件工作。

4下料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负责下料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5焊接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负责焊接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焊接工艺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6总装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负责总装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7特种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负责特种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8总装车间副主任岗位职责:协调车间主任工作,负责本车间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负责物流转运和涂装组的生产管理。

9特种车间副主任岗位职责:协调车间主任工作,负责本车间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负责新产品装配试制工作。

10工艺人员岗位职责:负责检查、指导生产现场的工艺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生产现场进行巡检,如果生产现场出现异常运转,协调有关人员及时排解,并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与预防措施,编制工艺技术文件,制定关重工序的作业指导书,车间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配合技术、质量人员完成生产现场所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的分析报告,并提出解决措施,参与配合技术部门完成新车型的开发试制工作,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配合质量管理员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判定,配合技术、保障部门对工装工艺进行改正,监督、检查制造产品是否合格等,监督、检查操作者执行工艺及操作规程等,工艺人员分工。

13班组长岗位职责:在生产制造部、车间领导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段布置的各项生产任务,切实做好本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生产任务的安排与协调,本班组生产过程、关键过程的有效监控与检查,对本班组生产制造的产品质量负责,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责。

14技工岗位职责:在班组长领导下,按图纸、按工艺要求、按质量标准

做好与完成工段下达的各项任务,对本工种生产制造的产品质量负责,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

15普工岗位职责:协调车间、班组做好车间现场清洁与保洁、车间之间部分物流转运工作,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

7.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合理分析 篇七

关键词: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分析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与体系

1.1 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技术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多数学者将先进技术定义为是制造业融合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综合而形成的并广泛运用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销售、回收等技术的总称。

简而言之, 先进技术是制造业在提升生产力与竞争力过程中融合多类现代化技术而成的技术群。目前, 在世界领域内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还处于发展之中, 但机械科学研究院提出了由多层次技术群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体系。第一个层次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基础制造技术, 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它在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中大量采用。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包括当前使用较广的数控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无人操作等制造单元技术。第三个层次指的是集成技术, 也即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集合前两个层次技术而形成的新型技术。

1.2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

制造业是技术型的企业, 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 包含有工程机械、化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纺织工业等。制造业既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 更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产业, 在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制造工艺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如何促进制造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如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发展又集中体现着先进制造技术, 并补充、丰富了先进制造技术。因此,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发展。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2.1 企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先进制造技术投入使用后, 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了现代化的生产, 到生成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工作方式上, 由传统的顺序转向了并向工作方式;其二, 在生产管理上, 脱离了复杂而繁琐的多层次管理模式转向了简单明确的扁平化模式;其三, 组织管理上, 由按功能划分小组转向了固定的工作组织, 使之专人做专事;其四, 工作方向上, 改变了以往重质量不重市场的理念。

2.2 产品设计开发应用了现代设计技术的最新成果

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绿色设计”。在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时, 必须把保护环境、爱护人类的“生态平衡”意识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的首位, “以人为本”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最高准则。绿色技术的使用不仅在于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 且有利于企业降低资源的浪费, 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一定程度上利于提升企业效益。绿色设计的投入使用, 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技术的缺陷, 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入了环保元素。如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淘汰、回收、再利用……,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使之成为了当下与未来产品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3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对策

从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而言, 发展历史较短、基础较为薄弱、整体水平与西方国家还有着较大差距。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有所提升, 但依旧不足于与国外企业相比, 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制造业还有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 在迎接机会的同时更要面对挑战, 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大投入与开发:

3.1 加强制造技术应用与制造技术的开发相结合

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在于不断地研究与开发, 要保持我国制造业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将技术研究开发融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技术的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是推动技术先进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与扶助

机械制造企业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也是技术开发、投资的主体。因此, 企业应改变观念, 眼光放远, 在这两方面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

3.3 立足实际先行试点

新技术从提出到投入使用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推广运用, 对于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而言, 由于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 因此, 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中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企业的状况建立合理有序的引进计划, 阶段性发展。如在重点企业或具有代表性区域进行推广试点, 在取得理想效果后在扩大使用。

3.4 加强人才培训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提升在于人才的发展, 人才是进步的动力。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水平的提升, 对于国家而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发展战略,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而言要立足实际,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打造一支专业化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 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 而制造业技术的先进性不仅是衡量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 更是反应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 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制造业由于起步较晚, 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 未来发展之路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耀信.机械加工工艺及现代制造技术[M].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5 (02) :1.

8.制造部 篇八

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徐昌东,195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1983年到美国留学,2000年回国后,担任美国美中投资基金董事局主席。长期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与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合作共同建立航空服务平台。此外,还身兼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清洁能源论坛中方主席、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走势一路攀升。同时伴随着金融深化的快速步伐,像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也在急剧加深,虚拟资产在私人财富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居民的财富积累中虚拟资产比例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

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相对于实体经济,人们似乎更愿意参与轻松获得财富的虚拟经济。然而,若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将有可能演变为泡沫经济。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提供装备,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丰富产品的产业支持,这些年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虚拟经济,其重要性还有待社会的认知和重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举世瞩目,神州欢腾,显示出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科技大国。中国人的科技生产能力也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某种意义上说,载人航天工程揭示了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所存在的差距。尤其是从汶川地震开始,我国逐渐认识到航空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短板。暴露出我国通用航空工业发展滞后、航空运力不足、飞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飞机发动机产业跟不上、通航飞行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突显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的能力不足问题。因此,加快整合通用航空资源,大力发展以直升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产业,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曾听到另一种声音,说中国现在只是世界制造车间。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来说,制造业较理想的状态是,既能造飞机、火箭,又能造皮鞋和袜子。用什么来造?无疑是设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装备。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而制造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三分之一,工业税收的90%在制造业,工业从业人员80%也在制造行业。由此可以看出装备制造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我国经济现状,特别是今年经济结构进入调整状态,经济有下滑的迹象,在此时刻突显出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发展虚拟经济应以实体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太快必然造成泡沫的严重化,当经济调整走向下行空间时,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应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相提并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迈入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使我国真正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

“走出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陆仁琪,1968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后在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进修班和国家行政学院市场经济进修班。后任机械工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中国贸促会机械分会常务副会长;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记者: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陆仁琪副会长:建国63年、改革开放34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和相当实力、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体系。

截止2011年底,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6万家,从业人员1752万人,资产总额达到1.96万亿元,工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尝试,也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记者: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引进来”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获得了哪些启示?

陆仁琪副会长:自建国以来,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50年代,主要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奠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与机械科研发展的基础;6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转向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技术引进的规模较小,进展迟缓;7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扩大到整个西方国家;80-90年代,以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对技术引进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并购浪潮兴起,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一个新台阶。自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机械制造业,初期是以港澳台投资为主,此后是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机械工业实际利用外资接近千亿美元。

回顾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必须正确选择技术引进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满足市场并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记者: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我国机械工业走出去具体有哪些行业特点?

陆仁琪副会长: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实现合作双赢;二、通过兼并获得机械产品品牌、销售渠道、网络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管理的经验。国外更需要我们的是前者,对于我们并购有些国家还是心存芥蒂。“走出去”是符合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的原则,也符合追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一些国家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退缩,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抬头,还有扩张趋势,走出去战略在实施时应谨慎再谨慎。

记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机械制造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陆仁琪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全国性机械制造领域的行业组织,把振兴机械工业为己任,以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为宗旨,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保驾护航和参谋助手作用,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推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的困境、问题和发展改革方向

邓旭,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和金融学博士后证书。研究员(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

曾任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大型企业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央部委驻香港中资企业董事长,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务。

现任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主任。

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利润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其症结在于尚未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表现为当前机械工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仅两次,而库存率却达20%左右,销售利润率也仅有5%左右,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水平。其二,基础设备大多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额大致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0%,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三,创造能力弱。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现阶段还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环节,缺乏足够资金投入研发,以至于某些行业和企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与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的恶性循环。我国在绿色制造业、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等世界制造业前沿领域还远远落后。其四,缺乏自主品牌。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商标相抗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商标,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的80%-90%是贴牌加工。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

1、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苦练内功 ,加快自主创新,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来应对装备制造业困局。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业仍面临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偏低、新产品市场准入难等制约瓶颈。工业设计实际上是工业创新的灵魂,而中国工业设计还相对薄弱。3、大力发展内需市场。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促进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今后,我国将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推进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时, 应进一步加大采购国产装备的比重。4、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以保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5、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值服务是其重要内容,开展增值服务是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6、组建大企业集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装备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从规模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企业集团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逐步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和特大企业集团集中,从低效的弱势企业向具有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力争在重组中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大集团。

持续创新铸就核心竞争力

濮津,同济大学管理科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机械与电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深圳首批十大全国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煤矿工程机械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矿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契机,研发制造水平不断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93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21%;销售收入276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19%。

注重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我国煤机制造业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缺乏再创新的问题。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科技进步为统领,在行业尖端领域持续创新突破,在国内第一家形成了以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为代表的“三机一架”成套研制能力,是中国煤机制造业第一家百亿级企业,唯一一家入围中国机械制造百强的煤机企业。

“十一五”期间,中煤装备公司先后实施国家863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480余项,100多台套自主创新产品实现中国首台首套,12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实施的“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是煤机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加快推进张煤机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该园区将形成全球最大的矿用圆环链项目和采掘装备综合试验基地,亚洲最大的智能化生产单元,及国内机械行业最先进的铸钢、锻造生产线。

依托技术攻关,创造用户价值

目前,我国普通综采装备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高端综采成套装备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作为领军企业,中煤装备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套化生产装备,在山西创造出月产130万吨、日产5.7万吨的行业神话,在陕西为当地能源发展提供了月产80.4万吨、日产4.23万吨的强大助力。2011年,公司开发研制的刮板输送机及液压支架成套设备,在同煤塔山矿实现年产1084万吨,标志着“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长期困扰国际采矿界的一项技术难题在国内得到解决。

强化国际营销,拓展海外市场

9.生产制造部七段法年终总结 篇九

马上到年未,对于公司来说,本财年即将结束,新的财年即将到来,对于部门来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不少主管开始挠头搔首,纷纷找模板,求教经验。实际上,年度工作总结,对公司来说,起的作用,更多是承上启下;承接这一年来的`工作得失,启示明年的工作重点;对于个人来说,是年度述职的一种方式。那么到底年终总结应该包括那些呢?本人根据实际经验总结,总结出“三方面,七段法”提纲供各位参考。三方面:上财年生产达成状况、不足与成绩、下财年部门工作整体思路;七个角度:生产计划达成对比分析、KPI指标达成状况分析、部门主要不足、上财年主要工作成绩、新财年绩效承诺目标(KPI)、新财年绩效承诺目标(重点工作目标)、意见反馈(可含资源需求)。

一、生产计划达成对比分析:

1、生产计划达成与其它基地或分公司对比分析;

2、生产计划达成与同期进行对比分析;

二、KPI指标达成状况分析:

1、KPI指标达成状况;

2、KPI指标未达成原因分析;

三、部门主要不足:

1、工作不足:深刻分析所辖部门在业务目标达成、流程、标准化、知识管理、组织氛围建设、员工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至少分析出3条;

2、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思路;

四、上财年主要工作成绩:

1、质量改进;

2、成本精进;

3、员工关系改善;

4、标准化建设;

5、安全管理;

6、流程优化;

7、专项改造;

8、组织能力提升;

五、新财年绩效承诺目标(KPI):

1、制订新财年KPI及绩效承诺;

2、新财年绩效承诺目标(重点工作目标)

六、新财年绩效承诺目标(重点工作目标)

1、制订新财年重点工作:

2、制订新财年重点工作关键举措;

10.先进制造技术 绿色制造 篇十

先进制造技术

——绿色制造

green manufacturing

摘要

当前,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

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

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下面通过举例简单说明绿色制造。

At present, the world set off a wave of “ green wave ”,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included in the schedu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mo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terials, green energy and green design database, knowledge base and so on the basis of

technology, product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mproving resource efficiency, green products, such as green, green

refrigerator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tandardize enterprise behavior, along with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of

green products to the enterprise, will be eliminated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e imperative.关键词: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世界 The world

一、引言

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

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

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绿色制造模式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

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

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

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

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

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二、绿色制造技术简介 定义: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

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绿色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nufacturing)、面向环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等。它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这种现代化制造模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

国外绿色制造技术现状: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1991年日本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加拿大政府已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绿色计划”。美国、英国、德国也推出类似计划。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除政府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外,广大消费者已热衷于购买环境无害产品的绿色消费的新动向,促进了绿色制造的发展。产品的绿色标志制度相继建立,凡产品标有“绿色标志”图形的,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这为企业打开销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如德国水溶油漆自1981年开始被授于环境标志(绿色标志)以来,其贸易额已增加20%。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授予环境标志,法国、瑞士、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于1991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日本于1992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地位和份额。

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三、绿色制造技术实例

1、模具的绿色制造

2、水溶性油漆

3、中水回用

4、金桥南厂联合站房冰蓄冷项目

5、东岳动力总成厂发动机测试方法改进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几个领域是如何运用先进制造技术的:

首先是模具的绿色制造

由绿色制造的概念可知,“绿色模具”不仅仅指在使用时对环境的影响小,还应是从制造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破坏是最小的。因此,模具的绿色制造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构思阶段就要优先考虑模具产品的环境属性(模具的可拆卸性、可再次回收性等等),然后再考虑原有应该考虑的模具产品应用的基本属性。总的来说,模具绿色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维护和绿色回收、再处理等阶段。

模具的绿色设计:模具绿色设计对模具绿色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步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利用模具加工产品的绿色生产问题。

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材料的选择是模具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模具材料的“绿色程度”对最终产品的“绿色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绿色模具设计必须建立在绿色模具材料基础上。绿色模具材料应是低能耗、低成本的材料,尤其是少污染的材料;是易加工和加工过程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材料;是易回收处理、可重复多次使用或可降解的材料。

模具的可回收性设计:模具的回收性设计是指在模具产品绿色的设计初期充分考虑产品中所用各种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回收处理的方法、回收性的技术经济评估以及回收性的结构框架设计等有关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可在后续生产中尽可能节约材料,减少浪费。因此,因避免或不要过多使用铜、铅等有害或对环境有重污染的材料;尽可能减少所用材料的种类;避免使用与现有标准循环再回收过程中不相兼容的材料;多使用无需特殊工具的连接件;设计时尽可能允许使用现有的一些可重复利用的零部件等。

模具的绿色并行工程:绿色并行工程是现代绿色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新模式,它的核心是并行一体化设计,强调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同时交叉进行,即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因素,如质量、成本、用户要求、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状况等。因此,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部分的小组成员必须协同工作。对于模具设计,不但需要模具设计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协调产品的设计任务,而且其他部门如工艺、制造、质量等小组也要参与产品的设计工作,对产品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等,从而使得整个模具设计工作一次成功。

接下来是:水溶性油漆

水溶性油漆以纯水为载体,相对于传统的溶剂性油漆而言,在降低生产工艺污染、促进环保安全两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损害。

2008年,上海通用汽车的3大基地油漆车间全部建成了代表国际环保先进水平的水溶漆生产线,北盛二期还是东北三省唯一采用该项绿色环保技术的工厂。较传统涂装工艺,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比传统的汽车涂装工艺可减少80%以上,废气排放浓度降低了500倍,辅以无铅电泳、无铬钝化、静电喷涂、废气焚烧净化等先进环保技术,实现了从源头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气排放。以单车间年工作时间4800小时计,水溶漆可较油漆每年减少污染排放3000多公斤。与此同时,3大基地的中水回用设施采用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各工厂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各项污染物100%稳定达标。

接下来是:中水回用

以上海通用汽车金桥南厂为例,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将部分处理后的水再深度处理和消毒作为中水,由厂区的中水管网系统供厂区所有的绿化、冲厕、景观和设备的冷却等,不仅减少了自来水使用量,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废水的排放。为确保中水的处理质量,在废水处理站中设置了养鱼缸,采用中水调养五彩金鱼,第一时间可以观察到中水的水质。经过不懈努力,在南厂的废水处理站中,一边是污浊的生产废水和污水在不断进入,经过工艺处理,一边源源不断排出透明晶亮的清水,鱼儿在其中欢快地游动。南厂日回用中水量达203立方米,占日污水向外排放量的24%,年减少COD排放量7吨,每年可以节省10万元的费用。正因为采取了绿色制造的技术使得其排放量大大降低。

接下来是:金桥南厂联合站房冰蓄冷项目

近年来,国内工业用电电价峰谷差较大,上海最高达到4.4倍。对此,金桥南厂采用了先进的冰蓄冷系统,在电力负荷很低的夜间用电低谷采用双工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或用电高峰期,把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空调或工艺用冷的需求,也起到了转移电力高峰用电量、平衡电网峰谷差、削峰填谷的作用。

通过自控,实现夏季给空调冷冻水供冷、冬季给工艺系统供冷,过渡季既可以供空调也可以供工艺。冰蓄冷系统不仅可以转移电力高峰用电量,平衡电网峰谷差,这样全年36

5天不间断运行,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电费,年节约能源和减排费用65万元。2007年,金桥厂区通过工艺优化和生产生活节能等方面的措施,能耗费用与上一年相比,节约近2000万元。

最后是:东岳动力总成厂发动机测试方法改进

发动机生产启动阶段,零部件质量、机加工及装配质量的稳定性需要通过热试检测发动机性能指标。而进入批量生产后,各项质量皆稳定了,热试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且测试时间较长,还存在要消耗汽油、要建立消防装置、产生废气排放、发动机冷却液要定期更换、无负载的热试对正时缺陷等不敏感等缺陷。

随着发动机型号的增多,产量的增大,热试的不足日益显现。同期,质量体系的建立、深入、完善,零部件质量、机加工质量不断提高,发动机测试能够侧重于装配质量,新的测试方法由此孕育而生——冷试。冷测时,发动机自身不做功,而是由伺服电机驱动系统抓住(产品/工艺)飞轮,进而拖动发动机运转。各测试项目由相应的传感器测量,采集的信号送至后台的控制系统,按照既定的规定分析。冷测试技术具有几个优势特点:

一是方法新颖。发动机不做功,自身温度较低,不排出高温废气,测试能做得更深入,且能做热试无法做的测试,测试更全面。

二是技术先进。采集到的测试数据重复性更好,测试项目更多更全面,更利于发现缺陷,测试控制系统的分析更细致。

三是效益高。冷测试不消耗汽油,不排出高温废气,不消耗冷却液,不需要某些公用动力和消防安全设施。而且冷测台是全自动工位,无需专门的操作人员,只要少量的维修人员。通过采用冷试新方法,东岳动力总成厂收获的节能效益每年可达380万元。

四、总结

绿色制造能使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并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是21世纪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模具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与绿色制造的有机结合结合是模具工业的发展必然,并将大大加快模具行业前进的步伐,真正实现高质量、少污染、短周期和低成本的目标。

而绿色产品是绿色制造中的结晶,所以要想做到绿色制造就必须做好绿色产品的开发制造。可见绿色制造是以保护环境和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为目的的制造模式,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它对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能源利用、废物产生、售后回收和处理等都有环境意识,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样的产品(即绿色产品)在重视环保的今天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五、参考文献

[1] 李伟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飞.21世纪制造业的绿色变革与创新.机械工程学报,2000,36

[3] 朱伟,张质良,董湘怀等.模具绿色制造过程探讨.CMET.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6

[4] 王广春,赵国群编著.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1.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 篇十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我国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中国制造也再次站到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风口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2013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 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我国工业如今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样是来自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达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达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的41%;汽车产量达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的25%;机床产量达95.9万台,占全球比重的38%,我国制造业占世界的1/3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的困局,转型升级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说,现在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制造强国战略。因为“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较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即将消失,现在制造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中小制造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5月13日,在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和中科院主办的“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路甬祥在主旨报告中称,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1/3,机电产品进出口额2.16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5.7%,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整体而言,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仍处于价值链的低中段,还不是制造强国。

的确,中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我国很难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无法从大国走向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以我为主,跨越发展。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发展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两个实施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五项重大工程、九大战略任务和十个重点领域。

中德制造业战略殊途同归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相同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战略使命方面,两国新战略都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理念层面,两国新战略都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着眼于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从不同点来看,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在发展基础方面,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在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互联网+”方面都具有优势,而且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美国和日本 ,树立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依然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间,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薄弱。

在产业阶段方面,德国工业4.0是在顺利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不仅要兼顾自己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我国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节能环保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nlc202309042240

所以在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1+X”的规划体系里,将专门制定一个跟“德国工业4.0”相类似的规划,比如说智能制造的规划、或者两化融合的规划等。

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今年3月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已经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业4.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标准的制定,会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苏波指出,中德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将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九大任务和十个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

“三步走”的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九大战略任务分别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具体行业来看,《中国制造》2025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实施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是指,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智能制造工程是指,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工业强基就是要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绿色制造是指,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高端装备创新就是要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目前中国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仅有10%左右的大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期间公开的数据表明,智能制造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线上比重较大。近五年,中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达到30%,上述两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

nlc202309042240

根据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3年调研200家制造企业所发布的首份中国智造现状及前景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

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德勤的调研显示,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所以,《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并在保障措施中提出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和中小微企业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智能制造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经济向“双中高”(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4月23日,由浪潮联合20多家机构发起的“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致力于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共同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江南造船、山东常林、北京神舟航天软件等20多家机构,其中也包括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赛迪顾问等咨询机构。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在会上表示,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加快,智能制造成为当前热点,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通往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根据《实施方案》,将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方面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第一,针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主要涉及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根据《实施方案》,在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在机械、汽车、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

第二,针对装备和产品的智能化。也就是把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信息技术嵌入到装备和产品中去,使得装备和产品具备动态感知、存储、处理和反馈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等智能装置的集成应用,提升工业软硬件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在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大气污染与水治理装备、文物保护装备等领域开展智能装备的试点示范,开展3D打印、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产品的试点示范。

第三,针对制造业中的新业态新模式的智能化,即工业互联网方向。根据《实施方案》,在家用电器、汽车等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在电力装备、航空装备等行业,开展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试点示范;在钢铁、石化、建材、服装、家用电器、食品、药品、稀土、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及产品信息追溯试点示范。

第四,针对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进智能化管理试点,从而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主要是指加快无线射频识别(RFID)、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新型传感、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五,针对服务的智能化。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开放、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到各行各业,用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根据《实施方案》,在工程机械、输变电、印染、家用电器等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认为,服务的智能化,既体现为企业如何高效、准确、及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实时响应,也体现为产品交付后对产品实现线上线下(O2O)服务,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两股力量在服务的智能化方面相向而行,一股力量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不断拓展服务业务,一股力量是互联网企业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产业互联网。

前者的案例有海尔,2012年底,海尔集团进入了网络化发展战略阶段,并致力于由传统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海尔服务也在积极转型,时刻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演进与升级,从单纯的售后服务转型为打造全流程的用户最佳体验。

后者的案例是阿里巴巴。今年3月,阿里巴巴与富士康宣布合作,富士康基于阿里云将其包括专利、测试、工程制造经验等制造能力开放出来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智能制造。还是在这个月,阿里巴巴宣布与上海汽车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互联网汽车基金”,组建合资公司,围绕互联网汽车、车联网等展开合作,未来研发的技术成果与服务平台将开放给其他汽车制造企业。

上一篇:产后老是口渴正常吗下一篇:退休教师支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