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

2024-11-11

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精选5篇)

1.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 篇一

征蜀联句韩愈古诗诗词

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蜀险豁关防,秦师纵横猾。

——韩愈

风旗匝地扬,雷鼓轰天杀。竹兵彼皴脆,铁刃我枪齿截。

——孟郊

刑神咤牦旄,阴焰飐犀札。翻霓纷偃蹇,塞野澒坱圠。

——韩愈

生狞竞掣跌,痴突争填轧。渴斗信豗呶,啖奸何噢嗗。

——孟郊

更呼相簸荡,交斫双缺齾。火发激铓腥,血漂腾足滑。

——韩愈

飞猱无整阵,翩鹘有邪戛。江倒沸鲸鲲,山摇溃貙猰。

——孟郊

中离分二三,外变迷七八。逆颈尽徽索,仇头恣髡鬝。

——韩愈

怒须犹鬇鬡,断臂仍果瓜吉瓜。

——韩愈

石潜设奇伏,穴觑骋精察。中矢类妖犭参,跳锋状惊豽。

——孟郊

蹋翻聚林岭,斗起成埃圿。

——孟郊

旆亡多空杠,轴折鲜联辖。剟肤浃疮痍,败面碎京刂吉刂。

——韩愈

浑奔肆狂勷,捷窜脱趫黠。岩钩踔狙猿,水漉杂鳣螖。

——韩愈

投奅闹石宫

隆石,填隍亻威亻密傄。

——韩愈

强睛死不闭,犷眼困逾目必。爇堞熇歊熹,抉门呀拗曷。

——孟郊

天刀封未坼,酋胆慑前揠。跧梁排郁缩,闯窦猰窋窡。

——孟郊

迫胁闻杂驱,咿呦叫冤跀。

——孟郊

穷区指清夷,凶部坐雕铩。邛文裁斐斖,巴艳收婠妠。

——韩愈

椎肥牛呼牟,载实驼鸣曷。圣灵闵顽嚚,焘养均草

艹察。

——韩愈

下书遏雄虓,解罪吊挛瞎。

——韩愈

战血时销洗,剑霜夜清刮。汉栈罢嚣阗,獠江息澎汃。

——孟郊

戍寒绝朝乘,刁暗歇宵詧。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

扎虫。

——孟郊

庙献繁馘级,乐声洞椌楬。

——孟郊

台图焕丹玄,郊告俨匏稭。念齿慰黴黧,视伤悼瘢痆。

——韩愈

休输任讹寝,报力厚麸秳。公欢钟晨撞,室宴丝晓扴。

——韩愈

杯盂酬酒醪,箱箧馈巾帓。小臣昧戎经,维用赞勋劼。

——韩愈

2.融会贯通,妙解古诗文赏析类试题 篇二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家内忧外患,面临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在这种背景之下,杜牧经过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怀古之情,于是才创作了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学生如果能够在品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这种情怀,便能更好地完成对这首诗歌的品读。教师可以将《赤壁》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串联各种历史知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分析整首诗歌。

古诗文中的各种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勾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了解诗文背景和作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品读诗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试题。

二、注重积累,规范表达

学生在解答赏析类试题的时候经常面临一个问题:明明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日常积累,无法掌握规范化的表达方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重视日常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赏析《桃花源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对乌托邦式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然而在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常阅读诗文的时候就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学会如何规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仍以《桃花源记》为例,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思考的问题,如:“桃花源民风淳朴,平等自由,但是大家想一下,在东晋时期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有人说《桃花源记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在逃避现实,你是如何认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桃花源记》的看法,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规范表达的能力,学会如何用更准确的语句来解答古诗文试题。

在指导学生运用规范化语句来表达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拘泥于所谓的“正确答案”,而要在把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用更准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善于透视,举一反三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透视,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相生的关系同时整理各种典型古诗文的特点,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将自己对典型古诗文的赏读方法用到赏读其他文章上去促进对诗文的全面理解。

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理解作者所讲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体裁。“序”分成赠序和书序这两种类型,书序相当于前言,主要起到介绍作者生平、介绍成书过程和创作宗旨的作用,而赠序则用来表达离别时候的思想感情,往往会带有一些个人的观点,所以这种序实际上相当于议论性的散文。在了解了这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透视文本,掌握赠序的基本结构,了解赠序的内容和性质,并让他们尝试进行扩展阅读,分辨自己阅读的是书序还是赠序,并尝试概括阐述其思想观点。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赏析此类议论性散文,更好地完成试题。

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过,读者不是单纯追求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各种意思,而是要有创造性地理解作品中的各种意思。品读诗文也是如此,应该读出更多个性化的内容,促进对诗文的全面透视。

3.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 篇三

一、题型分析

分析古诗情感试题与《2008年考试大纲》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点相对应。主要有以下六种设题方式:

例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8年高考安徽卷)

例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2006年高考四川卷)

例3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2007年高考广东卷)

例4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8年高考江苏卷)

例5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全国Ⅱ卷)

例6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007年高考湖北卷)

古诗情感分析类试题设题方式灵活多变。此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诗中意象、意境和炼字等情感载体为切入点设问,例1、例2和例3分别是分析意象、意境和炼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一类是按分析范围不同又分为分析局部情感试题和分析全诗情感试题,例4是分析局部情感试题。只要求分析尾联表达的情感,例5和例6都是分析全诗思想情感试题,例6是分析比较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二、命题预测、

分析情感试题在高考古诗鉴赏题四种主打题型(分析意境、分析手法、品析炼字和分析情感)中居第一位,出现频率最高,2004—2008年平均每年17套试题中就有11道试题是分析情感试题。借景抒情手法是分析情感试题的命题核心点,因此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培养考生从景与情关系角度分析写景诗的鉴赏能力。

三、技法点拨

首先,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全诗情感。

(1)知人论世——对于熟悉的作者,可从其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时代挖掘出解读全诗所需信息。如陆游和辛弃疾都身处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创作了许多表达抗金复国理想和壮志未酬感慨的诗作,因此解读这两位诗人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2005年北京卷考查的就是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中抗金报国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对于陌生作者,要抓住诗下注释中简介其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的关键词,挖掘其隐性信息来解读全诗。如2008年安徽卷简介谢枋得的注释中“宋末…‘以忠义自任”即是关键词,“宋末”暗示了当时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忠义自任”暗点谢枋得有民族气节,把握了这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人格就能准确分析例1。

(2)分析意象——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芳草、落花、鹧鸪、流水、夕阳等是抒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等各种凄凉伤感之情的“愁种子”;梅花、菊花、荷花、松树、竹子等意象常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节操;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见微知著。

(3)明确类别——各类诗歌抒发的情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田园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游子或征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咏物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的统治集团。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例6题比较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两首诗题目中都有“华清官”,华清官是唐代皇帝行宫,唐玄宗每到冬天都带着达官权贵到那里避寒,可知这是吟讽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咏史诗。据此初步把握了全诗思想情感,此题答案是:吴融的诗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约的诗讽刺统治者安逸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4)抓情感语——诗的标题或正文常含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标题常含“怨、愤、哀、喜、别”等表达情感的词语,如2004年江苏卷考查的柳中庸《征人怨》、2007年重庆卷考查的白居易《惜牡丹花》等。许多诗句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如2004年广东卷考查的杜甫《江汉》中“永夜月同孤”的“孤”字,流露了作者苦无知音、孤独烦闷的情怀,2008年湖南卷考查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愁”字统摄了全诗情感。

(5)卒章显志——在全诗结尾作者揭示出自己要表达的心志或情怀的写法叫卒章显志。律诗一般是后两联抒情言志,宋词一般是下阕抒情言志。因此许多分析思想情感试题都围绕律诗尾联设问,把握全词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的末联(句)含义。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要求分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尾联的思想情感,例4的答案是:“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表达了作者忧虑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奸邪为非作歹的忧国忧君情怀,“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抒发了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贤者不得任用的报国元门的沉痛心情。

其次,储备熟记答题所需的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解答分析古诗情感试题常用术语有:“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傲不群、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最后,按照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分析意象试题答案可按照“借(用)意象+的+意象的特征,表达(抒发)了+概括情感的短句”格式表述。如例1答案是:作者借小孤山砥柱中流。形象表达了身为末世孤臣。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分析意境试题按照“概括特征-描述画面-点出情感”三步答题,分析炼字试题按照“指出炼字-分析含义-点明情感”三步答题。如例3题干中已具体指出诗句中炼字,所以省略第一步“指出炼字”,答案是:“穿”字写诗人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踽踽独行之状(分析含义),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点出情感)。“数”字写诗人独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着流萤(分析含义),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点出情感)。

分析全诗情感试题要分句(联)逐层分析,答案要按“总括语-分析语”的总分格式表述。如例5答案是: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总括语)。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冷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家门。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分析语)。

此外,分析古诗情感时要特别注意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咏秋的古诤。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南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两诗均借秋天景色抒情,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秋词》描绘了鹤排长空的壮景。画面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1分);抒发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豪迈精神(或答为“展示了作者在困境中旷达洒脱的性格”,1分)。

4.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 篇四

赋咏联句

作者:何逊  朝代:南北 弊履常决踵。

眉高起半额。

曼倩尔何为。

独叹长安索。

工商既惭巧。

农士聊相易。

i腹有余资。

鸿肩方可拍。

摄职握兰。

滥官悲执戟。

连章既不敏。

高谈岂能剧。

逸翮任奋飞。

窘步事羁勒。

还鸟余能系。

流言尔无惑。

忧怀乃千载。

永欢常数刻。

直是悲别离。

非关念通塞。

日照汀沙素。

山影波浪黑。

尔限大江南。

余归茂陵北。

★ 纳凉联句,纳凉联句韩愈,纳凉联句的意思,纳凉联句赏析

★ 七言小言联句,七言小言联句颜真卿,七言小言联句的意思,七言小言联句赏析

★ 照大头贴作文

★ 理想信念方面照检查材料

★ 百天照贺词

★ 照哈哈镜五年级范文

★ 毕业照策划书模板

★ 毕业照感言

★ 项王古祠联句,项王古祠联句皎然,项王古祠联句的意思,项王古祠联句赏析

5.古诗文联句竞赛试题 篇五

关键词: 近三年全国卷Ⅱ 古诗文阅读 新课标

甘肃省高考自2013年首次采用全国卷Ⅱ已有三年。在这三年中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但总体上还是严格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Ⅱ中变化趋势明显的古代诗文阅读试题的分析,窥探全国卷Ⅱ中新课标的体现。

一、新课标在古诗文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方面对学生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其一,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其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其三,阅读浅易文言文,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试题的变化

近三年的全国卷Ⅱ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文言文阅读部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题型出现。名篇名句默写方面比以往也有新的变化,其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变化,2014年第5小题文言断句题替代了2013年第5小题的筛选信息题;2015年用第5小题文化常识题替代了2013、2014年的第4小题的文言实词题,并且把文言断句题放在第4小题位置,把文化常识题放在第5小题位置。由此可见文言实词题和信息筛选题已经不再以客观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在名篇名句默写方面,从2014年开始变传统的上下句填空题型为情景理解题型。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2013年无注释,2014年、2015年均有注释,且2014年是两首诗歌材料,第9小题涉及对比阅读。因此,我们不难发现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古诗文试题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三、近三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试题对新课标的体现

根据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与要求,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在命制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在选材方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文言文在材料选择上有四方面的特点:在语言方面,都是常用词和常用句式,即使有生僻字也不影响答题;在体裁方面,都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在内容方面,即使脱离相关背景也能读懂;在篇幅方面,选文都在600字左右。由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文言文在选材上符合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Ⅱ诗歌在材料选择上都是近体诗(唐诗两首,宋诗两首)。2013年和2015年选了律诗,2014年选了两首绝句。律诗和绝句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广为人们所熟悉,且它们相比其他诗歌要简单﹑易懂。“浅易”要求在诗歌材料选择上得以体现。至于2013—2015年全国卷Ⅱ中的名篇名句默写均是教材中规定的必背篇目(其中高中教材中两篇,初中教材中一篇),更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

2013—2015年全国卷Ⅱ古诗文阅读在考点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客观题方面,2013年的文言实词题、筛选信息题、概括分析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对新课标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要求的体现。2014年和2015年的文言断句题,体现了新课标中“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要求。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文化常识题型,以及2014年﹑2015年诗歌阅读中出现的注释,无疑体现了新课标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这一要求。在主观题方面,文言文翻译注重课本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以及学生平时课堂上对文言知识积累掌握的考查,因此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体现新课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阅读在考点方面比较稳定,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是对新课标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及“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的突出体现,至于名篇名句默写显然是对新课标中的“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体现。总之,高考中对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文能力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并促进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四、结语

上一篇:《老天会爱笨小孩》读后感下一篇:长春版《编写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