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精选12篇)
1.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一
【闽南文化进校园】陈桂炳教授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泉州师范学院,2014年4月】
4月10日,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桂炳教授在文科楼A栋214室为闽南文化的爱好者开了一场题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讲座。
讲座中,陈桂炳指出,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是实至名归。其一,泉州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福建只有泉州获此殊荣。其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授予泉州“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并派官员参与奠基仪式,这是世界第一次。其三,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外国 学者发起了关于中世纪闻名世界的剌桐港究竟在何处的争论,经过论证最后确定为泉州。国外历来很重视华人华侨的研究,而华人华侨中福建籍特别是泉州籍占的比 例最大。为此,陈桂炳提出,只有站在世界视野的层面,才能真正认识泉州的价值,真正认识泉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世界性影响。
陈桂炳还向大家介绍了闽南文化的概况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由来,泉州地方政区沿革和泉州在闽南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陈桂炳为同学们介绍了泉州民俗的形成及其传播等。(闽南文化研究基地 图书馆)
2.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二
泉州市地处晋江下游,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祖籍地。城市的防洪安全对泉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晋江下游河段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地处河口的泉州市区大部分高程在4.98~8.48m(黄海高程,下同)之间,晋江南岸大片地面高程仅为4.00~5.80m。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每发生较大洪水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深重的灾难。
1990年九号台风实测最大流量5000m3/s,顺济桥水位高达6.03m,其中4.98m水位持续23小时,说明两岸各排水闸门被江水顶拖不能自流外排的机率很高。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晋江下游防洪堤建成后,由于江南片及西北洋等地本身地势低,外江洪水期间,雨水不能自流外排造成内涝。
(2)现有排洪设施标准偏低,排洪渠断面偏小,淤积严重。因该片区大部分渠道建于上世纪60 年代- 70 年代,防洪标准只能达到5 年一遇。
(3)由于城市的发展,大面积的低洼地及水塘被占用,造成滞洪库容减少。
(4)缺乏电排能力。
2 工程设计
2.1 防洪标准
本次设计洪水标准按20年一遇山洪,50年一遇晋江水位设计。
2.2 洪峰计算及洪水总量计算
工程采用该推理公式计算洪峰流量。为安全和慎重起见,另外采用符合本地区山洪特点的简化公式和经验公式加以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三种公式的洪峰流量的计算成果分析,采用推理公式与采用简化公式的计算成果相一致,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也较接近。根据上述计算成果的分析,确定东埔区P=5%的设计洪峰流量为217.74m3/s。经计算,确定东埔区P=5%的一次降雨洪水总量为474.47×104m3。
2.3 洪水概化过程线
2.4 调洪演算结果
根据调洪演算,乌石山滞洪区面积19.07ha ,滞洪水位4.6m,起调水位2.1m,滞洪库容47.68万m3;东埔公园滞洪区面积6.19ha,滞洪水位4.3m,起调水位1.8m,滞洪库容15.48万m3。东埔区滞洪总库容为109.3万m3,其中乌石山滞洪区47.68万m3,东埔滞洪区15.48万m3,排洪沟宽度8~33m,长度为15km,可滞洪46.14万m3,按东埔区概化洪水过程线,以及滞洪库容与电排流量对照表,结合现有南高渠下泄流量26.5m3/s,排涝泵站规模定为40m3/s。
2.5 排涝泵站
排涝泵站设在规划新华大桥附近,江滨南路南侧,占地0.466ha。排涝泵房的设计规模为40m3/s,设计扬程9.5m,最高扬程12.2m。本工程在国内率先大规模使用630KW大型高压10kv潜水轴流泵8台,泵站规模达40m3/s,居国内领先水平。单台水泵参数:Q=5m3/s,H=9.5m,N=630KW,n=370rpm,U=10kv,η=88.5%。排涝泵站内设有排涝泵房、格栅池、变配电间及其它辅助建筑物等。泵站建筑设计力求简洁大方,高低错落有致,充分体现闽南传统特色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创新。
3 设计特色
3.1 大型高压1万伏潜水电泵的批量使用
根据本工程的实践,高压潜水电泵具有传统泵无可比拟的优点:
(1)安装简便,节省投资
由于大型高压潜水电泵的电机及水泵构成一体,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较轻,现场不需要进行耗工、耗时、复杂的轴线对中程序,安装十分方便快捷。大型高压潜水电泵潜入水中运行,不需要复杂的润滑和冷却水及抽真空设备。10 kv电压与电源外线相同,无需设置变压器及高低压转换装置,大大节约了一次性投资。大型高压潜水电泵潜入水中运行,降低了泵站地面建筑高度,起吊高度低,上部可以不建厂房,大大简化泵站的土建及建筑结构,减少建筑安装面积,节约总造价可达30~50%,缩短工期40~60%。
⑵维护简便,可靠性高
噪声低,泵站内无高温,改善工作条件,也可按要求建成全地下泵站,保持地面的环境风貌。维修潜水轴流泵时只要将一体化机泵拖出, 即可轻松检修,。传统的轴流泵检修时却需进入具体部位, 检修难度大, 需要时间多。
⑶高效节能,自控运行
本工程抓住主要能耗大型水泵入手,大大降低了能耗。选用大型高压潜水电泵,使其位于工况曲线高段;采用1万伏高压电机,提高功率因素,不需设置变压器节约能耗。
潜水电泵内设置多层保护装置,例如在定子绕组中内装热过载保护器,接线腔内设置漏水检测探头,在电机的下轴承处设有渗漏集水槽,槽内装有漏水检测器-浮子开关,如果渗漏到槽内的液体达到一定量时便自动报警。在机械密封端的油室内还设有电极保护,当水渗漏到油室内时电极发出信号,由控制系统显示。计算机可监控水泵的运行状态,可实现遥控和自动控制。
3.2 蓄排结合的设计思路节约了资金
整个工程合理安排滞洪区、排洪沟,做到有蓄有排、蓄排结合,合理确定工程规模、系统优化,节约工程造价。
3.3 优化挡墙设计
泉州市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河道的设计已不仅仅具有“泄洪、排涝、蓄水”等水道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景观、旅游、生态”等功能,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的河道生态景观。本工程对挡墙设计,充分考虑到泉州本地石材丰富的特点,采用石砌重力式挡墙,排洪沟采用块石护底,挡墙亲水面采用条石一丁一顺砌筑,栏杆采用雕刻石砌栏杆,极富闽南传统特色。
4 结语
大型潜水电泵的批量运用,将排涝泵站建成花园、绿地,既节约投资,又美化了城市。
本工程投入运行一年多来,彻底改变一遇大雨即受淹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整个泉州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保障了泉州市江南新区建设、开发的顺利进行。
摘要:泉州市东浦防工程设计采用40 m3/s大型高压潜水电泵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排涝泵站。工程投产以来,运行良好。介绍了该工程的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供类似工程借鉴。
3.泉州文化 篇三
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 11
物流 张盼
对于闽南地区,我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偏安一隅,所以不为外人所不知。然而,因为是缘分吧,老天让我来到泉州,与这个城市结缘,让我认识泉州,认识闽南地区。对于泉州,历史与现实有太多的褒扬啦。“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第一大海港。“泉州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泉州是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发展,要看上海;中国五百年的发展,要看北京;中国一千年的发展,要看泉州;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要看西安。”泉州的确承载了太多的称赞,但是泉州却是货真价实,在如此多的头衔中没有半点虚假之词或是溢美之词。那么泉州是如此令人向往的城市,那么我们走近泉州,认识泉州,感受泉州的独特魅力。
在泉州已经待了一年半啦,让我感觉到泉州人的大度,包容。无论是对各种社会群体的包容,还是对文化的包容。在泉州你会发现泉州人很重传统,保留各种祭祀活动和祖宗崇拜,甚至还保留了祖先曾近有中原河洛地区的文化,闽南话就是以河洛话为原型的,泉州人有自己的南音,有自己的高甲戏,有自己的嘉礼戏,然而这些文化的具体形式却又是继承了先祖移民的中原文化形式。在泉州,不仅仅有汉文化,还有海外文化。宋元时期,泉州为国际大都市,客商云集,各种海外文明伴随商业活动而传到泉州,在泉州不仅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在泉州现在还有它们的活动遗迹和文明遗存。在灵山圣墓有着伊斯兰文明的载体,在晋江陈隶和惠安百崎还有回族人在哪里生活,他们就是伊斯兰文明活的载体。在泉州,众多文明相处而不产生像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文明的冲突”这是一个很独特的问题,也许正是独特,才越发感觉泉州的独特魅力。
但对于泉州文明的发展,我感觉得归功于移民。因为“永嘉之乱”,晋朝士大夫南渡,才将中原文明带到泉州。唐朝陈元光入闽,将中原文化传入闽南。五代时期的三王治闽,更是加速了闽南中原文化的进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以移民方式为载体的,然而这种移民只是国内移民,范围不是很广,但影响却是剧烈的。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海港,泉州以瓷器,茶叶,丝绸,铁器等商品向海外传播,此时 泉州成为国际大都市,海外番客云集,海外文明涌入泉州,对泉州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同时海外文化的中国化也在泉州慢慢的形成。这次的移民是以一次国际大移民,有诸多外国商客旅居泉州,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泉州。三贤和四贤的墓可以在灵山找到,锡兰王子的墓可以在世家坑找到,但那些历史中的小人物呢?估计现在都不曾找寻,他们早已与泉州这片异乡土地融为一体。1661年,民族英雄收复宝岛台湾,在闽南地区掀起赴台开垦的高潮,漳泉地区人民纷纷赴台,给台湾这片处女地带去丰富的历史文化,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以至于宝岛台湾现在80%居民都是闽南地区的移民后裔,同时也让台湾人民与大陆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血液渊源。这一次移民,既是一次经济方式移民,也是闽南文化的外化移民,把闽南地区的文化传播到台湾地区。闽南地区自古就有闯南洋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泉州人为生活所迫到南洋去谋生活,他们联系兄弟或是独自一人,在历经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折磨后,到达南洋去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一代一代的闽南人就这样,从故乡来到南洋,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的干,慢慢地积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最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或是报答乡人,或是报答社会。然而有些闽南人将自己的基业留在异乡,他们在他国成立华人社区,建立华人宗祠和庙宇,同时也带去自己的饮食习惯,着装服饰,婚葬文化,将闽南地区的文化方式传播到南洋地区去。一方面,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方式,让中国文明为外人所知:另一方面,让中国文化融入异国文明,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这次的移民,是一次国际移民,是有闽南地区走向海外,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泉州,了解泉州。基于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我希望能够以一部纪录片的形式反映泉州文化,名字叫做《泉州文化 以移民方式为载体》以时间为顺序,以移民为大纲,以泉州地区为典型,以泉州文化为核心,展现泉州的波澜历史,同时也可以作为泉州的城市宣传片,提升泉州的知名度。纪录片展现囊括广泛,题材各色。涉及历史可由晋人南迁到现在泉州是民营经济的天堂。但主要四个移民片段还是以这四个为主:晋人南迁 番客西来 东渡开垦 闯荡南洋。内容应该众多的历史小人物,通过聚焦这些历史中的小人物,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推动历史发展就是靠这些众多的历史小人物,然而历史却总是记住那些帝王将相式的大人物,忽略了小人物的历史功绩。现在我们应该记起这些被历史埋没的小人物,让我们从这些历史小人物身上读懂历史。
4.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 篇四
丰泽街代表着泉州金融街的昔日辉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度是泉州财富的“代名词”。时过境迁,如今的泉州金融界已成长为一支影响世界的经济力量,无论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商务形象都已今非昔比。丰泽街拥蹙的空间格局,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大批眼光卓绝的精英,开始走出丰泽街,寻求更为广阔的战略平台。
2.海峡体育中心
总占地面积达735亩,一期工程(一场一馆)于2008年建成后,是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主场馆。集“商业、休闲、文化及体育竞技”于一体,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全民健身馆、网球馆、商务中心、接待中心和运动员公寓等设施,以及广场、道路、停车场等体育中心相关配套设施。一期工程为“一场一馆”,建设内容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商务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一场一馆工程用地面积约516亩。
其中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万多名,体育馆可容纳观众8188名,堪称一座一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即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由经营方自负盈亏,由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
o 作为福建省首个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体育场馆,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建成已6年来,一直亏本运营,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年收入仅五百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都存在运营困难题,缺乏长期运营规划是其短板
3.亚洲艺术园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 占地1000多亩世界性的主题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在此落成。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艺术公园将在原台商区百崎湖湖东城市公园基础上做整治提升,由中央美院做公共艺术策划,在主题上,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线索,融合亚洲各国艺术文化特色,形成文化上由点、线、面构成公园整体的艺术脉络。表现形式上,将通过雕塑、水景、建筑等艺术方式,呈现亚洲不同地域的艺术风貌,使之成为亚洲文化艺术的体验之旅。2013年开工,2015年已竣工, 规划——五湾八景构园区
园区的主要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三区―五湾―八景”。整体设计格局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构成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文化形象。“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
特色绿色建筑——“绿色山园”
由国际知名建筑师朱锫设计。它以“无用之用、顺势而为”的艺术理念,在一座普通的两层停建建筑表面布设绿植,打造为富有传统中国园林意象“成为亚洲园内闪耀的明星”!
“海丝梦”
大型主题雕塑,高达35米,在湖面的中央。洁白的帆影蕴涵着中国人放眼世界,进行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意愿,传达出强烈的文化感染力。
4.后渚大桥
横跨洛阳江,连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连省道305线,东接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主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宽25.5米,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岸连接线长2270米,路基宽24.5米。
是洛秀组团与东海组团之间最短、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泉州台商投资区通往泉州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承载着泉州主城区与城市东部的跨江联系,主要服务区域性城镇快速交通,兼顾跨区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后渚大桥是泉州路桥建设中首座跨海域大桥,在当时创下了泉州市单座桥梁单跨最长、全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资产投入最多的记录。
5.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现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每年5000多万的人流量,吸引了100多亿的商机。
6.清净寺、关帝庙
清净寺位于涂门街,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寺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明永乐皇帝圣旨、千年古井、清净寺里碑文
关帝庙位于涂门街,与清净寺毗邻,每年前去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泉州关帝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乃至闽台文化重要的一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7.文庙
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8.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占地面积为52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41平方米。天后宫建筑群坐西朝东,由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组成,之后又新添建了关帝殿和财神殿。其中,正殿内的娘娘塑像高2.7米,两旁设有捧印、抱瓶、打扇恭立的四侍女和一套銮驾。天后宫的山门前矗立有两棵分别高25米和26米的幡杆。
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建筑群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德济门遗址广场
天后宫正对面,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
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10.聚宝街
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l 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
聚宝街因为毗邻顺济桥的地理优势而兴起,也终究因为顺济桥的坍圮,丧失了地理优势而没落。甚至许多见证过它鼎盛时期光景的老人们也已被儿女接走或作古,曾经的繁华旧梦确已难寻痕迹。
老街多老宅,老宅里则多住着老人,居住过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商贾的苏宅、何宅如今仍是老街上极为引人注目的“大宅门”,但曾经的芳华就如远处坍圮的顺济桥一般已沉入岁月的烟波,淡褪了光彩。
聚宝街中段的顺和药堂是“老泉州”熟知的中药堂,据说在其鼎盛时期,甚至整条街都弥漫着它家晾晒药材的独特香气,而如今来此的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多的商铺则早已合上了门板,只留下一些字迹模糊的招牌,让人艰难地猜测着它们曾经昭示的生意内容。
11.中山路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12.钟楼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其他两座为近现代所建。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
13.西街
处泉州市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14.肃清门广场
亦称西鼓楼,遗址位于泉州旧城区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今西街肃清门。肃清门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今有肃清门广场。
旧西菜市场所在地附近是泉州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肃清门楼的遗址。遗址广场将主要通过搬迁旧西菜市场、工商办公楼等建筑,适当拆迁周边民房和临时搭建,结合城心塔和肃清门楼遗址来建设文化广场。建设范围为:北至西街,南至现鲤城区工商办公楼,东至会通巷,西至壕沟墘。据悉,会通巷、壕沟墘入口两侧的民居,也将按西街沿街建筑风格复建。
15.井亭巷
巷子得名于一“井”一“亭”,井指的是玉泉井,亭指的是塔堂亭。与玉泉井一墙之隔的城心塔,建造于明万历年间,象征着古代泉州之中心。如今,塔与井藏身寻常百姓家,而亭子已不复存在。
古巷又名“高桂巷”,此名由来与南宋太守王十朋有关。公元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为政期间,他割俸钱兴馆学,布上恩恤民隐,兴水利疏塘渠,并在肃清门内建贡院(考场),肃清门外建“高桂坊”。当时井亭巷位于肃清门外,因此又被称为“高桂巷”。
16.古榕巷
位于西街井亭巷中段以东,全长约200米,巷名的来由应与巷子曾有的古榕宫有关。古榕宫位于古榕巷西段,坐西朝东,二进三开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古榕巷文化积淀深厚,人物景观众多。有衙门遗址、明宣德巨富李五宅院、清嘉庆翰林许邦光府第、“天旌孝子”祠、龚氏宗祠、诸葛丞相祠、粘氏宗祠,以及近代从商致富后置建的一系列大厝。
17.旧馆驿
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在旧泉州肃清门外,今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
巷长约200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时人讹称“牛仔驿”。南宋宝庆初年(1225~1227),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旧馆驿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名叫汪衙巷,闽南汪氏族人联谊议事之所,原来是三间木结构大厝,只是历经沧桑,早已墙颓室残。2001年,泉州市政府将汪氏宗祠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08年宗祠修缮方案获批,重修历经三年完工。
18.开元寺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在元朝时期被立为皇家寺院,明代顺德府十二景之一的古刹春游,清代邢州八景之一的野寺钟声,都昭示着这座古刹的名望。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篇五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交馆、开元寺、清源山、南少林,营员们的足迹遍布了泉州古城的名胜古迹;赏南音、南戏、提线木偶,他们领略古韵悠长的泉州文化。千年历史底蕴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风华,令营员们惊叹不已。
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他们不仅欣赏到栩栩如生的陶瓷作品,还兴致勃勃地动手制陶、上色。在惠安雕刻展示馆观看石雕作品的现场制作时,大家被精细雕工折服,感慨“一件件石雕作品仿佛具有魔力”。
北京汇佳中学的张宸语最喜欢掌中木偶,虽然听不懂闽南话旁白,但丝毫不减古老绝技的艺术魅力。台上的提线木偶表演,让台下的营员们都跃跃欲试,山西曲沃中学的同学在师傅的教导下成功让手中的“小沙弥”走起路来了。
6.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六
一、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
何谓廉政文化?可理解为廉洁的政治抑或廉洁的政府。坚持廉政的内涵, 以文化为载体, 对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寻求构成了廉政文化。它的内涵可从三个层面来表述:一是精神方面, 可涵盖廉政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们对廉政的认知程度等;二是制度方面, 廉政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规章条文等均可涵盖其中;三是物质层面, 教育投入、建设情况等均囊括于廉政中。高校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在高校文化和廉政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作为这一社会廉政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亦把自身的特殊性及行业性特色容纳其中。高校廉政文化面对高校领导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种不同的对象, 又凝练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政文化内容, 使领导者能够廉洁从政、执政为生、恪守自律;教师可遵纪守法、孜孜不倦、爱岗敬业、;学生思想端正、诚实守信、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高校廉政文化的举措
在教育教学的行业基础之上而生成内容构成了校园廉政文化的核心, 因此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应是管理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予以强烈的抵制, 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予以坚决的反对, 跟任何消极腐败现象作决绝的斗争。这些年来,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快速, 高等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但是种种不良恶习和风气也随之而来, 比如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学术造假、道德失范等等, 它们正在逐渐侵蚀着高校校园这一片纯洁圣地。这些不良风气的传播和蔓延给高校的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 进而对高校的发展形成羁绊。故此, 廉政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增强, 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 针对高校管理者, 应增强作风建设。在高校工作中, 应把廉政文化建设与管理者作风建设合理结合, 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抓好突出作风建设的工作, 树立廉洁从政与党风建设结合的工作方式。与此同时, 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 将民主集中制深入贯彻至工作中, 实行校务公开, 广泛争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科学管理和效能建设,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自查制和责任制, 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监督, 保持清廉的作风。第二, 组织机构在思想上深入进行廉政文化教育, 一方面促进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永久保持, 有助于党组织的廉洁性的长远维护。开展廉政文化教育要加强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知识的学习, 可以聘请领导或专家学者进行廉政文化教育讲座, 观看廉政教育的纪录片, 借助于宣讲和观摩廉政文化, 进而实现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认识和思想意识的增强。
(二)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廉政文化进高校同教师的教风建设是紧密联系的,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加强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建设高校廉政文化、培育和塑造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构成了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且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一,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加强师德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所培育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以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 并在严谨治学、廉洁自律、学术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教师, 力争使学生一边接受知识, 一边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二, 将廉政文化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把廉政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思政课要加强对廉政文化的“热点”和学生思想“兴趣点”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并找准时机, 引导舆论和观念, 对隐藏在深处的教育意义及内涵进行发掘和剖析, 使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完成。第三, 为教师提供多途径的学习机会, 深刻理解廉政文化的内涵, 逐步把廉政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 把廉政文化进高校、入教材、上课堂深入开展下去, 把廉政教育融入到教师的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师德教育、价值理念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构筑起抵御腐败文化的坚固防线。
(三)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修身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教育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 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社会劳动者的转变。通过大学的职前道德教育, 确立正确的岗位意识和价值观, 使大学生从思想上明白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泉州幼高专是一所以培养学前师资为主的师范性高校, 学生将来都要走上学前教师的岗位上, 所以在校期间学校就重视对学生的职前师德教育, 这也是廉政文化走进校园的突出表现。在廉洁教育活动中, 第一, 把廉政教育融入进教学中, 通过将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强化, 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唱一首歌曲、述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观一部短片、送一份祝福, 树立典型教师光辉形象, 学习和发扬教师教书育人、树己树人的精神;第二, 将对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自觉地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贯穿到党、团校课程中, 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崇高理想的培养方面, 不错过任何教育机会, 自觉对不良风气进行抵制,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廉政知识、文化的宣传以及廉政理念的树立, 进而真正做到教育的传承, 创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三, 利用网络途径来进行教育的推广。在高校里, 校园文化内容就是借助校园网络文化这一平台和载体而实现的。高校应把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借助校园网络平台, 树立典范形象, 传递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 将校园网络打造为师生宣传廉政文化和接受廉政教育的新途径, 进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三、结语
高校是培养和教育各种人才的地方, 依托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形成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着更好的熏陶作用。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 亦为组成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部分。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并促进, 同时又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党风、教风、校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各种思想观念的塑造发挥不可衡量的作用。故高校应大力推动廉政文化的建设, 积极创建和谐的校园, 全面提升办学的内涵, 给大学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及创建和谐的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强, 刘俊.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2]葛慧君.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EB/OL].中国廉政文化网, 2005, 9
[3]党家政.浅谈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4
7.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七
姓名:吴思琳专业:金融学学号:070901233 2010年7月17日至2008年7月20日,我们福大闽南分队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以泉州文化的继承及弘扬为课题,选取了泉州非物质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南音、提线木偶戏为调研对象,以查阅文献、访谈参观的形式对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现状及保护情况展开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7月15日至7月16日是我们的准备阶段,利用这几天我们在泉州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的文献,了解到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我们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大概了解了泉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各种传统文化的特色。这几天的学习,为我们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泉州刺桐花图书城我们小分队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希望通过大家思维的碰撞来找到一些头绪。和傅老师在泉州刺桐花图书城的偶然邂逅,促成了我们与泉州语言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先后走访了泉州文化局、泉州南音艺苑、泉州提线木偶剧团、一代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的孙辈传承人江碧峰。
7月17日,傅老师热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傅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泉州方言,谚语,儿歌及歇后语的专家,出版过多本关于泉州方言的书籍,致力于泉州方言事业的发展。傅老师不仅参与编著了《中国谚语大全》,《中国儿歌大全》等著作,而且对泉州方言文化乃至泉州的民俗甚是了解。在和傅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明白了许多以前知之甚少的泉州民俗文化,从泉州特有的容器及特色饮食到丧葬礼仪等,使我们得到了一次文化的充电。
7月18日早晨,我们来到了泉州市文化局,文化局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了解我们的来意之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在采访中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 2006年5月,全市有11个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底,又有17个项目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数量列全国地级市前三名,列福建省之首。
7月18日下午,我们走访了民间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的孙辈继承人江碧峰。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江碧峰师傅制作木偶头已经有37年,其儿子江东林也有10个年头。在与江师傅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于这项艺术的钟爱,其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学习这项技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于世,“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来学习,虽然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名,可是到了我,来看的人不少,却没人愿意学。真怕什么时候这门手艺断了。”对于正在学习的小儿子,江碧峰赞赏有加,但并不要求他以这个为主业。“人总是要谋生,一旦市场对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还是应该以养家糊口为主。”不过,江碧峰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废了。”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源于秦汉。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
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功”,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虽然身为泉州人,但是由于学习的紧迫性,能够欣赏提线木偶戏的机会并不多,这也是我们这几个泉州籍学子心中的一大憾事,于是7月19日,我们来到了泉州木偶剧团,我们与木偶剧团团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提线木偶戏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剧组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进行演出,观众都惊叹于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在结束泉州木偶剧团的走访参观之后我们来到了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南音是中国仅存的几个古老乐种之一,它不仅有器乐曲,而且有大量的声乐曲,共二千多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体系。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式,右边分别为横抱曲项琵琶和三弦者,左边分别为竖吹洞箫和拉二胡者,唱者居中执拍板而歌。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在问及政府对于南音的保护重视程度时,团长告诉我们,从南音艺苑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视。在问及南音艺苑的经营情况时,我们了解到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而当地的观众较少。但另外一方面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措施也已经启动,现在中小学生都开设了南音课,泉州师范学院在早几年就已经开设了南音专业,目的是培养一批南音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到各中小学校去授课,阻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泉州市政府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也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四天的社会实践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留给我们的却是回味无穷的传统文化积淀,通过4天的实践,使我们这些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莘莘学子,对家乡文化有了深刻的再认识。
在了解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和保护情况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文化为何会流失甚至于销声匿迹,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点:1.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2 传统艺术失去市场: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3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
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们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1 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8.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八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 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 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的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 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织 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3、发展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约产物,先进的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网络传输、数手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及快速方便地销售,从而力又・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4、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从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0,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优势。泉州是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泉州在经济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资源优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泉州又是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民俗独特;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文化品牌优势。泉州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南戏、南音、南少林,石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石雕、瓷雕、花灯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机制优势。泉州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物质商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能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为迅速的文化产业。上个世纪末,全市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218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 布局”的原则,全市娱乐行业逐步从杂乱无章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共有综合娱乐场所68个家,歌舞厅47家,舞厅32家,卡拉0K厅125家,餐厅卡拉OKl56家: 网吧!36家,拥有60万互联网用户,有近7万宽带用户,电子游戏厅(室)150家,台球厅75家,旱冰场48家,保龄球馆12家,音像制品批发6家,音像制品零售463家.录像放映厅42家,电影发行部门4个,电影影剧院19家,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依靠雄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泉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新一轮创业的一个亮点,通过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南小吃、南国服装、南国风光等独特魅力,依托以众多文物古迹为主要场所的旅游景点景区,一个集游乐观赏,吃住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系统产业正在形成。在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泉州把文化旅游当作重头戏来抓;推出了海丝文化游、宗教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多达十条的文化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文化旅游理念,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积极、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6家,旅行社53家。2001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75.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旅游总收入64.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5.4%。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
3、文化事业单位运用产业手段谋求生存与发展。泉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在文化建设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市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在与市场接轨,与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单位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目前全市有固定演出场所28个,国办艺术表演单位15个,有泉州市演出公司、明星演出公司两个演出经纪公司。2002年有国内外63个演出团体来泉演出。戏曲艺术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我市通过了《市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确立了“分类指导、核定收支、定项补劲、业绩挂钩、逐年递增”的财务预算体制,在改变剧团福利型经营模式,走产业化的观代化经营道路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改革过程中,各剧团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被动模式,进一步树立了市场意识,泉州的演出市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2002年市直五大专业剧团共演出了10场。在群众文化方面,2002年,全市有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4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农村电影队225个,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文艺社团。全市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群众文化部门在坚持公益性为首位的前提下,“以文补文”向产业化方向探索。如,市艺术馆与厦门大学音乐系合作开展艺术培训活动,以市场运作方式尝试产业化之路;晋江市陈埭镇文体站坚持走以国办文化为主导的多种经营道路,年经营创收达20多万元。
4、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发展、扩大。随着大文化概念的确立,文化产业领域也随着不断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公开发行的报纸有《泉州晚报》、《泉州晚报.海外版》、《东南早报》、《石狮日报》、《泉州广播电视报》、《侨乡科技报0、《泉州师范学院报》等7种报纸,《泉南文化》、《泉州文学》、《海外交通史研究》等3种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几十种内部发行的报刊。泉州晚报社已经向集团化发展,经营业绩喜人,除出版、发行“两报一刊一网”外,开始向多种经营发展。2002年《泉州晚报》发行量15万份,发行量位居全省地市报首位。出版印刷方面,全有共有53个新华店分销点,年实现利润180万元。书刊零售单位562冢,书刊二级批发单位10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17家。印刷企业1300多家。目前,泉州还没有出版社。2002年,市直广播电视系统实施体制改革,成立了泉州广播电视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无线电视台一座,有线电视台10座,调频广播发射台9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8 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37座,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24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411小时,全年广电创收10953.82万元。我市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彩票业在全省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县(市、区)体育场馆等设施都不同程度地以出租的形式进入了市场经营,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刚有初步发展。
(三)泉州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及各县(市、区)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划分过细,或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以文化旅游为例,海上丝路各旅游景点(区)分别隶属于城建、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宗教等部门,旅行社隶属旅游部门。这给规范管理、串成线路、连成片区带来诸多不便,削弱了整体优势。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 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全市大部分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主要还是以体育彩票、体育场地(馆)出租为主,个别地方甚至截留体育彩票公益金。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泉州文化产业的通病。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报业、出版印刷业都程度不一地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的毛病。文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还没有成形整体效应,报业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市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育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泉州是宋元时期东方大港,号称宗教博物馆,有“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的美誉;有郑成功、施琅,李贽、弘一大师等历史名人,还有大多值得我们引以骄敏的人文资源。作为旅游景点(区),普遍存在学术研究性强。而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特点。而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我们的认识是罗列性的、浅表的,总体上说缺乏新意、缺乏兴奋点、缺乏深度和科技含量。近些年我市开展的重大文化活动,没有造成像昆明”世博会” 那样的影响,没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直接的和持续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泉州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建议由市政府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该机构全面负责娱乐、演出、美术、音像、影视、出版、广告、旅游等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
2、克服体制上的障碍,调整布局,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要打造大泉州文化,这已不光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事,应协调新闻出版、广电、旅游、宗教、体育等部门,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做大文化产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文化企业更多地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增强竞争实力,扩大社会效益。可以龙头企业为试点,组建泉州市级报业集团:整合报纸资源;组建市级新闻产业集团,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本市报业、广电、文化等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将市委机关报的广告、经营等剥离出来组建股份公司,这是目前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整合泉州出版印刷市场,着手泉州出版社及泉州图书城筹备工作: 组建泉州演出艺术有限公司: 就演出娱乐业来说,我市约演出业市场十七起步较早,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要充分利用我市演出团体多、资源充足的优势,以市属剧院团及相关城镇剧院团作为紧密层和松散层,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市场需求出发:与专业剧团建立演出中介代理制,实现艺术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推动演艺业的发展。我市文化娱乐市场发育较早,分布较广,娱乐市场主体多元化,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要依托民间资本优势,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娱乐市场“散、乱、小”的状况,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注重打造品牌,实现娱乐产业升级。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涉及文化产业的各部门单位,都拥有相应的文化产业资源及其服务区域和对象,聚集在这些部门的文化产业资源,不仅在部门间总体呈分割利用状态,而且在部门内部的各单位间也大体如此,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状态。应下大力进行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部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理清资源关系,形成合力,以便高效利用。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打“海丝”牌,整合”海丝”旅游资源,将五片五点、一馆加以包装开发,将泉台文化、泉州民俗、泉州移民文化的文物景点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加以整合,集中提炼,形成“海丝”品牌,推介”海丝”旅游线路,开发“海丝”旅游商品。最终达到以”海丝”为龙头带动各县市旅游业的兴隆,提升泉州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4、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投入。要真正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观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也是解决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泉州文化产业体系。
5、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以观有的机构和社团为基础,改变原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功能,加大其向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转变,并最终在此基础上集中扶植和办好几个大的文化中介公司。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的文化中介体制。进一步发挥文化艺术社团在行业管理、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特有的作用。
9.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九
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追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注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篮球运动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广大群众身体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之一。篮球运动既能增进群众间的友好关系,也能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将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篮球运动在泉州村落有着广泛地群众基础,通过对泉州地区的15个村落进行的实地调查,与当地的村民进行访谈得知,篮球赛事已有一定的规模,发展的如火如潮,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篮球赛事组织、运作、人员参与等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究篮球运动在农村文化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让篮球运动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为农民篮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
1 泉州村落农民篮球赛开展现状情况
目前,在泉州地区农民篮球运动开展的规模也愈来愈大,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村与村等篮球赛事种类越来越多,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根据调查的15个村镇每年都有参加或举办篮球赛,参与的球队达到30支左右,举办赛事近百场,参与人群上千人,由于各村的篮球水平和技能情况有差异,每年参加的比赛也略有不同,一般每年参加3~5次比赛,个别的村镇参加达到参加8次以上,比赛种类繁多,如邀请赛、友谊赛、迎春赛、企业赛、每年一届的“匹克杯”,市、省级的农民篮球赛等大型赛事外,还有庆祝婴儿满月举办的“满月杯”,纪念男孩16周岁举办的“成人杯”,老人过大寿举办的“长寿杯”等比赛,比赛时间一般在春节,七、八月(学生放暑假时期),国庆节等,组织举办比赛的单位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比赛是由村委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企业赞助等,村民或企业捐献资金作为比赛的奖金和赛事运作,篮球赛事主要是以竞技为主,各队为争夺荣誉,竞争显得异常激烈,比赛的精彩性给农民群众提供很好的视觉盛宴,激发群众的热情,使比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聘请专业的篮球裁判员进行执裁,特别是举办大型的篮球比赛,奖金设置的越高,参与的代表队越多,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各代表对聘请教练员进行执教,高薪聘请大中专院校的篮球特长生,在调查中得知,曾举办过的一次某某企业杯,华侨大学校队被聘请作为参赛队,取得第一名,拿到高额的奖金,甚至有的球队聘请福建省省队篮球队员参加比赛,可见,篮球赛事在农村开展的非常盛行。
2 农民篮球赛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 . 1 加快了篮球场地的建设
篮球场地是进行篮球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村民对篮球的运动的热爱,推动篮球赛事的大力开展,加快了村落的篮球场地建设,场地建设的资金一般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但是除了政府之外的资金来源于海外侨胞的捐助、企事业单位的赞助、农民的集资等,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个保障,从实地调查的村落可见,各村都建有篮球场,但是部分篮球场地的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篮球赛事的大力开展使各村落都建有一块篮球场地,这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民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 2 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篮球运动的大力开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每到空闲时间,村篮球场成很多篮球爱好者的竞技场,全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观看比赛,给赛事增添浓烈的氛围,给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减少了农村的赌博现象。以前空闲时大家聚集在一起打麻将、扑克牌等,现在篮球成为这些人新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篮球运动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也培育了文明乡风,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3 泉州村落农民篮球赛的存在的问题
3 . 1 缺乏体育管理机构, 存在安全隐患
农村没有成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大部分村镇没有专门的体育工作部门,没有专项组织比赛的体育经费,许多篮球比赛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村篮球比赛组织尚缺乏规范化,许多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状态,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良性循环机制[2];依托村民或企业自发组织比赛,篮球赛事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主办方大多数是村民自发组织,后勤保障工作的安全性令人堪忧。篮球是一项对抗性项目,身体接触比较多,队员情绪不稳定等导致打架现象时有发生,队员在比赛中难免会受到损伤,现场没有配备医务人员,队员的安全无法保证;场地周边较狭窄,观看比赛的观众甚是居多,没有设置观众席,观众到处可见,有的在房屋或树上,还有现场的儿童也比较多,场地周围没有人监管,在场地附近十分危险,比赛现场的安全性难以管理,队员和群众的人身安全令人堪忧。
3 . 2 赛事较单一, 农民参与程度不够
由于部分群众只是为了观赏篮球比赛的激烈性,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运动场上的表面竞争,缺少自觉参与的意识。如举办较大篮球赛事,各队为争夺比赛的奖金和荣誉,许多村落邀请一些篮球技能较高的队员参赛,导致大多数农民篮球爱好者由于年龄或技能等条件不能够参加比赛,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历年的比赛情况来看,举办的都是男子篮球比赛,没有女子参与到其中去,女子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也是不可缺失的一份力量。可见,目前篮球赛事较多,但项目较为单一,导致参赛者的年龄大多数在20~30岁之间,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农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忽略了女性、儿童和中老年人等,导致农民群众参与的范围较小,打消了部分农民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赛事的大力推广,给农村的文化建设的进程带来一定的阻碍。
3 . 3 体育人才力量薄弱
篮球比赛的顺利开展与体育骨干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比赛顺利举办农民认识到篮球裁判在比赛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球队取得胜利与教练员的战术安排密不可分,农民群众充分的认识到体育人才在篮球赛事中起到的重要性。调查中发现,当地村落没有较为专业的篮球裁判员和教练员,导致篮球相关知识得不到普及;在篮球比赛中由于队员较为严重的犯规动作,导致双方肢体上的冲突;主办方为了保证篮球比赛的公平公正性,特邀请当地的体育老师或雇佣较为专业的篮球裁判员进行执裁,部分球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特邀请专业的篮球教练员进行执教。解决农村篮球运动的指导力量薄弱问题,培养农村篮球指导人才是今后发展农村篮球运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
4 泉州村落农民篮球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策略
4 . 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资金是举办活动的基础,泉州农村地区篮球赛事的举办,得到了企、事业和海外侨胞的支持与赞助,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体育的需求。篮球赛事的举办需要经费的支持,部分村落的篮球场地基础设施较不完善,场地周边较狭窄,场地凹凸不平,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关系到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分配与宏观布局,关系到农村体育发展的速度,影响着农村体育发展的规模,也影响到农村居民公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效果[3]。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体育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争取实现“村村建有篮球场,场场有灯光”,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村民实现全民健身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
4 . 2 成立体育管理部门, 培养体育人才
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是各地区体育部门的职责所在,但大多数村落都没有相关体育部门,靠村委会、农民群众等自发地组织比赛,体育组织的缺位使得农村体育放任自流,活动的组织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4]。相关体育部门要多组织相关培训,成立专门的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篮球裁判员和教练员,当地的各村落组织人员进行参加相关的篮球知识培训,或提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及篮球专业人员能够深入到农村,扶助农民群众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普及篮球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推广,培养农民体育人才,使之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面不断扩大,达到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有专业人员负责组织的规范化运作的目的[5],为农民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 3 改变竞争意识, 丰富其内容,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篮球运动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增加篮球赛事的项目,扩大参与人群,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宗旨,发扬体育道德精神,充分利用篮球运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广大农民群众热情的同时,在原有篮球竞赛基础上,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多举办娱乐为主的突出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如开展趣味篮球赛,三分大赛,定点投篮比赛,往返运球比赛,妇女、儿童三人制篮球赛等一系列的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体系,让广大群众得到参与到篮球运动锻炼身体的行列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促进侨乡农村的物资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6],使其成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进一步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
10.极具特色的杭州饮食文化 篇十
杭州的菜一直以优良的品质在江南等地颇有地位,而且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的。杭州菜一直以清淡而且十分雅致而出名,杭州菜在制作时都会选用最新鲜的菜,而且制作过程十分精细,并且杭州人十分注意营养,做的菜都是力求营养最大化,而且鲜嫩不油腻。每日的饮食杭州人都会十分注意,各餐之间都注意调配,水果与蔬菜的搭配恰到好处,健康长寿。不少文人墨客也都写下一段缘佳话来赞誉杭州的小吃。
杭州的好吃很多,而且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菜种让很游客难以忘记,赞不绝口。例如鱼头豆腐等都是自古以来得到赞誉的菜种。而且制作相当复杂精细,龙井虾仁使用名贵的龙井和新鲜的虾仁制作而成,色香味齐全特别是虾仁鲜嫩洁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还有散发出的龙井幽香更是吸引人,吃起来更是美味无比。
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坡肉,一直受到广大游客的热爱,全国各地你都可以吃到美味的东坡肉,但是如果能够吃上杭州的东坡肉,你会发出从未尝过真正东坡肉的感叹。再有就是知味小笼是杭州最为出名的风味小吃,用精制的面皮制作,用虾鲜肉或者鸡肉做馅,有鲜肉小笼、虾肉小笼、鸡火小笼等,绝对可以满足你的口味。香甜可口的杭州麻心汤团更是夺得大多游客的芳心。
西湖醋鱼是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的传统名菜,此菜的鱼选用西湖中的鱼来烹制,别具一般风味,烹制过程也是相当的复杂,不仅有鱼味还有蟹味,很是好吃。鱼头豆腐也是不可忽视的名菜,关于这道菜还与乾隆有所关联,浓重的历史色彩,再加上着实的美味,让鱼头豆腐名扬全国。再有栗子炒子鸡也是别具特色,两者相结合味道实在让人不禁称赞。西湖莼菜汤、叫化童子鸡都是非常出名的,千万不要错过品尝啊!
1.杭州的饮食文化
2.徐州特色的饮食文化
3.广东的饮食文化
4.博山饮食文化
5.佛教饮食文化
6.清真饮食文化
7.日本饮食文化
8.陕西的饮食文化
9.英国的饮食文化
11.地域文化与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 篇十一
地域文化与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
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对地域性综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性大学的办学特色不只体现在某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还体现在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上.中国百年左右历史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办学历史短的地方性大学应该积极地从地域文化精神中去挖掘当地特有的人文精神,以创建和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应该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作 者:张延梅 ZHANG Yan-mei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2(5) 分类号:G112 G40-055 关键词:地域文化 地方性大学 大学特色文化12.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 篇十二
(一) 泉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素以民营经济的活跃而著称。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市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 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 710亿元, 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 400美元, 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至2012年8月, 泉州市已有上市企业74家, 上市公司数量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泉州市经济总量占福建省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泉州市曾创造出著名的“晋江模式”, 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大模式, 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泉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已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支撑,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 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说法, 单就工业总产值而言, 2012年就达到了8 148多亿元。至2012年底, 泉州市的运动鞋和旅游鞋生产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石材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5%, 工艺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5%, 糖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然而, 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泉州市民营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台期”。
(二) 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单从数据上看, 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成绩的确喜人。但是泉州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那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究其根源,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增强了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紧迫性。当前国内宏观政策趋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调整期, 全球市场萧条, 外部需求明显放缓, 泉州市的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 外贸依存度是相当高的, 国际市场的萎缩迫使泉州市以纺织服装和制鞋为代表外向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2. 与广东省比较, 泉州市明显落后, 压力更大
由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源端的全球产业转移, 30年来已经历了三波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 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三是2000年以后则是重化工业。泉州市以其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 顺利抓住了前一次产业转移。但是相比珠三角、长三角, 在承接第二轮产业转移时, 泉州市已经明显落后。比如, 在广东省早属于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 在泉州市仍然属于新兴产业。
3. 从泉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看, 传统产业依然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2012年, 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5 133.69亿元, 其中纺织鞋服产值达2 790.15亿元, 而五大新兴产业全年仅完成产值1 494.91亿元, 泉州市视为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制鞋两大产业, 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较末端, 产业附加值低, 而且短期内, 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仍然会是泉州市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但是, 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来看,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势必成为泉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端产业和粗放型增长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发展,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 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 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的跨越。这既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 也是在新时期下泉州市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根基
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管理、制度层面的管理和文化层面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最深层的东西, 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出发点, 高度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三层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是依次递增的, 企业想长治久安, 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尤其是最核心的文化层面。对企业来讲, 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改变, 但是处于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却很难改变,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 如果想带领整个企业实现更大突破, 就必须面对企业文化。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 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它们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中。
(二)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理查德·巴雷特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研究发现, 要实现企业转型, 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变化过程进行积极驱动, 领导者们的行动应该始终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 并树立榜样。其次, 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其支撑行为应该影响到所有决策过程, 其价值理念和行为应该体现于组织结构、制度与流程的方方面面。最后, 要想获得持续的高绩效, 必须通过衡量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指标来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检测。企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首先, 企业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会制约或者束缚企业转型。其次, 原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思维、行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惯性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转型的推进。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 进而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 是企业转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公司不能发挥出其最大潜能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它们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检测, 它们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影响其企业文化波动的因素。
(三) 企业文化转型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
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 就要使企业价值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们不仅要对决策过程起到全方位的驱动作用, 而且在每一项制度和流程中都要有所反应。不仅要对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起到支撑作用, 还要在其中得以体现, 即形成一种文化机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 每一个决策都应与执行者和员工的意识层次及信念结构相匹配, 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文化转换方案。
三、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民营企业受泉州市地域文化的影响甚大。如今, 泉州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1) 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 从意识上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2) 一些比较超前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九牧王的“长青林”、安踏的“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理念、特步的“让运动与众不同”品牌理念, 等等。 (3) 在企业文化内涵建构方面, 泉州市部分民营企业也比较完善。 (4) 凸现“创新为魂”的企业精神。创新是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 如“诚信、拼搏、创新、奉献是恒安精神, 是恒安企业文化的精髓。 (5) 对于“品牌资本”的认识在逐步加强, 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如安踏的经营理念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
(二)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尽管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看,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目前来看, 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
段迈进, 但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模仿”的阶段, 而且企业文化建设的“昙花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属于摆设, 作秀成分较多。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利主义”较明显, 许多民营企业在
企业文化建设中追求“高效率”, 总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实际上它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3.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 从而出现企业文化
建设和企业管理并行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 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 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
4. 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 凸显创新能力不足。泉州市
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自己企业的特色, 有相当多企业在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使命等方面雷同情况比较严重, 相比较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 比如, 飞利浦的“让我们做得更好”、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IBM的“IBM is service”、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同样, 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 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 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企
业由内而外产生的, 而不是从企业外部强加的, 泉州市民营企业的文化大多数是“空降”的, 凭空设计出一套文化方案强加在企业身上,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肤浅, 不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 很多企业老板或负责人自己都不认同的东西, 还要员工去执行,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泉州市民企转型中的企业文化发展对策
(一) 明确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泉州市民企, 在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下,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同时,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先转型企业文化。
(二) 实事求是地把握本企业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由内而外逐步形成的, 这种企业文化最能体现本企业的特性, 是企业精神、经营哲学、道德规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本企业的特性, 不可照搬乱套,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标准的企业文化, 只有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 提升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还处在初始阶段, 这与它们的先天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要加强学习, 把企业建立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经济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 “从长远看, 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 就是你的企业文化的自身发展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这是组织发展的源泉, 任何人都想模仿你, 在他们模仿时, 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四) 家族制的企业管理必须转型升级, 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 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 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有一致的奋斗目标, 才能形成向心力, 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五)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 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 防止搞形式主义, 言行不一, 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 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六)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 须循序渐进, 勇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少则几十年, 多则几百年, 当今世界上的长寿企业往往都是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 全球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0—50岁, 民营企业的寿命比较短。要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 就必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这就需要企业的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等。创新恰恰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产业震荡调整, 以及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 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和基础。
关键词:转型升级,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振奎.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8.
[3]狄尔.塑造企业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4]李磊.西方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3) .
[5]谭力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务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
[6]王如平.我国民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10, (4) .
【泉州的特色饮食文化】推荐阅读:
泉州历史文化论文11-21
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07-17
泉州八景作文06-15
泉州婚礼习俗12-11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11-21
泉州职工医疗互助09-13
泉州导游词11-28
学校特色文化特色课程10-08
2024泉州中考满分作文06-26
泉州一中校园网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