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2024-08-15

绘画作品评价标准(精选13篇)

1.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一

绘画比赛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学生作品要求;具有美观性、完整性、艺术性、健康性。内容活泼,形式多样。形式;素描、水粉、手抄报、国画等。

A:素描

(1)比例正确

1分

(2)透视准确

1分

(3)刻画能力强

2分

(4)画成调子响亮

1分

(5)整体效果好

5分

B:色彩

(1)形体、比例、透视正确

1分

(2)色彩关系处理恰当

2分

(3)色彩调子丰富且响亮

2分

(4)画面整体效果好

5分

C:手抄报

(1)题材新颖奇特

1分

(2)版面整洁、内容积极向上

4分

(3)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分

(4)整体交果好

2分

D:

其它形式创作(卡通漫画等)

(1)造型生动、结构严谨、作品完整

4分

(2)内容健康、能反映主题

3分

(3)颜色艳丽、饱满、搭配合理

3分

(4)线条流畅、生动

2分

(5)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分

E:

国画

(1)构思立意

2分

(2)主题表达(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2分

(3)构图形式

1分

(4)用笔用墨

3分

(5)用色生动

2分

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

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我的妹妹,你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己,己不明。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

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

记得那次,当电话那端,传来千里之外,你亲切的声音,那一刻,姐姐接电话的手在颤抖,心在激烈的跳动,姐姐卸掉所有的坚强面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竟在你面前痛哭的发泄流泪。你用温暖的话语,安慰鼓励着姐姐,为姐姐抹去眼角的泪痕,把微笑的阳光,洒向姐姐的世界,从此,你就成了姐姐一生的感恩。

妹妹,你在姐姐的眼里,是没有血缘关系,如同骨肉的亲人,甚至超越亲情的朋友,你留给姐姐的是太多太多的感动。常常让姐姐沉浸在绵绵幸福的回忆中。

妹妹,在姐姐悲痛欲绝地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是你的到来,让友情如一盏明灯,照彻我的灵魂,温暖着姐姐黑夜里的寒冷。从散文网到007等,一路走来,一根网线把我们紧紧的连在一起,从相遇到相识,相知,想念,我们心灵共鸣,灵魂相依。

都说网络是虚拟的,没有真情,可是网络却让我们结下一份难解难分的真情。没有刻意,没有设计,只有一次的相遇,就让不在一个区域,从未谋面的你我,千里之距,心心相连。

妹妹,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我与你已相识六年,六年来,你一直在我的心里,梦里。如今,你突然从我和众朋友的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怎能不让我为你忧虑牵挂,你知道吗?这些日子,网上的朋友们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他们想念着你,梦海,汉茂油桃老师,小傻子等,和我给你发信息,给你打电话,一次次的找遍了整个网络空间,和你相约的地方,可是,我们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都没盼来你的回音,让我们焦急万分。

妹妹,你去了哪里?是去执行任务,还是外派他地。我们无从知晓。当从北京那里得到点滴消息,如今,你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我们为你心疼,为你担心。我们怎能忍心看到你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么多的精神压力。

妹妹,姐姐明白,善良的你,不愿让亲人和朋友分担你的痛苦,所以,没有告别,而孑然一人,走到与世隔绝的角落

妹妹,无论你在何方,无论北京来的信息是否可靠,无论你现今有多忙,无论你发生怎样的挫折,姐姐希望你别忘记,抽空给你的亲人,和朋友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报一声平安,不能让爱你的那个人,独自默默煎熬孤独,徒留苍茫地想念。不能让你的朋友,日夜为你担心,望眼欲穿的期盼,有什么困难说出来,让大家替你想想办法,帮助你做点什么。

妹妹,人生的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坎坷。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中发生,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坚强的面对,一首歌里唱得好“当灵魂迷失在苍凉的天和地/还有最后的坚强在支撑我身体/当灵魂赤裸在苍凉的天和地/我只有选择坚强来拯救我自己。”梦海在给你的诗里写道:‘谁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而为那一点小小的纠纷/和偶尔的失误、、、、、、而丧失了斗志/和坚强'

遥望远方,思绪蔓延。妹妹,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听到远方姐姐的呼唤!望断天涯,路漫漫,既已相遇,何忍分离。

2.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二

关键词:美术作品,评价标准,方法

高中美术课根据新课程要求, 在高一选修美术鉴赏, 而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 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我认为, 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有两条, 一是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是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所谓精神内涵, 就是指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愿望以及象征意义、喻意等等, 是这幅作品的中心思想, 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谓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就是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研究作品所处时代的影响力, 指的艺术符号、艺术语言按照一定的美学形式、运用一定的艺术技法所表现的作品在当时具有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

精神内涵是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 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交流所要达到的心灵共鸣。评价一件美术作品, 只有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才算真正读懂了作品, 真正理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精神内涵的表现又必须借助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所造成的震憾力, 影响力, 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是欣赏者评价的主要内容, 是谈论最多的, 也是很多艺术家评论艺术作品的重点内容。

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是对美术评价标准的高度概括,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它们只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偏重而已, 是对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或追求, 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 其最具影响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是南齐谢赫在《画品》著作中提出的六法论,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 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 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进行系统的描述。其中气韵生动是流传至今的最高标准之一。纵观六法论, 其实质就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唐朝画史著作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四品评价。这些也是对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的变化和拓展。不管是六法论或是《唐朝品画录》的四品评价, 其艺术表现都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形神兼备”。只要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再加上作品的精神内涵, 就是一个完备的艺术评论了。

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的评价中同样离不开“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它们在追求形式的美感, 线条的生动性和节律感等都是在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要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不能用我们当代的眼光、技法和能力去评判, 要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去看待, 还必须将其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之中, 去了解所表现的对象, 了解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懂得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还要了解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表现技巧等。比如, 在鉴赏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第一课的古代岩画《放牧图》时, 如果用现在的技法、现在人们的能力去评价的话, 就是一幅很糟糕的作品。有的学生就作出这样的评价“这幅作品很不好”, 原因是“还没我画的好”。这样的评价虽然不能说错, 但是很肤浅, 是正确而肤浅的评价。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 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当时的人们从记数发展到用凿刻或绘制的方式制作在山崖岩壁上, 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创举, 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因为当时的人们能够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 作正侧面的描绘, 已经是最大能力了, 是当时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还没有描绘正面、立体的能力。常常有人不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为什么是世界名作, 认为今天的人完全能够画出比她更好的画来。这种看法正是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表现。“蒙娜·丽萨”之所以为世界名作, 是因为就文艺复兴时代而言, 她不但在技巧上是科学绘画的总结,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技艺的高峰。因此我们在评价时, 不能简单的评价好和不好, 一定要将作品放在当时的时代中去研究它, 评价它, 这样我们的评价才有一定的高度, 一定的深度。

美术鉴赏主要是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并作出艺术评价的活动, 那么怎样运用评价的标准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呢?首先, 要收集艺术家和作品的资料。了解艺术家的年代、生长地方、艺术经历、师承关系、喜欢题材、思想内容、创作动机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其次, 与其他画家进行比较。是同门类或是不同门类;还要与艺术家不同时代的画家进行比较, 找出他是什么门类, 这个门类有何特点和发展状况, 独创性如何, 艺术水准高不高等。最后, 作出有自己独创见解的评价。从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可以偏重于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 谈风格、谈流派;谈技法、谈材料;谈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这样就能形成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艺术评论。

总之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一定要将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作出全面的, 完整的评价。只有精神内涵, 艺术水准不高, 不是好作品;只讲艺术水平, 不讲精神内涵, 也不是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人教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3.浅谈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 篇三

【关键词】 幼儿绘画;作品;评价

在美术界经常可以听到幼儿美术作品不需要评价的议论,因为幼儿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每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是不能用一个标准“像不像”作优秀评价的。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用一根尺度衡量,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但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中通过让孩子动手动脑,来发展孩子的内在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评价还是有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评价幼儿的作品呢?

一、要了解幼儿的绘画创作特点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幼儿的画也是富于想象的,可分为两个层级。一是联想,幼儿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把一些可能有关联的事物组织在一个画面上。比如画果树,成人的理解是苹果或梨子是长在树上的,西瓜,草莓是长在地上的,但是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一棵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第二层是幻想。幻想是幼儿按自己的愿望画出的几乎不可能的事物。我让小朋友画的《我会飞》,把自己画在云朵上,幻想自己像“哪咤”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或者让自己有一副美丽的翅膀,飞到想去的地方。幼儿的幻想是幼儿式的幻想,天真而又充满童趣,而充满幻想的作品是优秀的。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要尊重幼儿绘画特点,善于对不同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位孩子的作品,准确找出其中优点和成功之处,引导幼儿的绘画表现逐渐走向完美。

二、研究幼儿绘画的心理

低龄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绘画时总喜欢边画边想,会随着笔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如幼儿拿起笔在画一个近似圆形的东西,会说这是一个皮球,但当圆没画好而变成扁圆形时,他就会说他画的是一个鸡蛋;在涂画苹果时,他会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涂染成黄色、红色、绿色,甚至是紫色的苹果,是由自己喜爱的色彩来确定苹果的颜色。作为教师应接受幼儿这种随意性,不要一味地追求、求真,而要肯定他们这种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积极性,逐渐帮助幼儿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构思。

三、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把模仿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像真的”就是优秀作品;“不像”就认为是水平不高,这些都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能把“像”与“不像”,“对”与“错”当做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幼儿的美术作品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幼儿自己才最了解他的作品,故评价活动应以幼儿自身为主体。因此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让他讲一讲画中的内容和故事。

四、要以鼓励为主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孩子的画就是孩子的话,他只不过是使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孩子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这种感受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及其独特的想象,并且受其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如果你肯倾听,孩子的每幅作品都是会画中有话,甚至,那其中的斑斓是你无法从画面上看到的。而且,每个孩子的认知经验及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各有特点,你可能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但是,不能用是与非、对与错、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画,否则会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失去兴趣,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环境、遗传、教育的影响,其个性特征与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在评价时,要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幼儿,要多做纵向比较。以鼓励为主来评价绘画成绩,帮助幼儿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进一步巩固兴趣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有爱心和细心,应该经常用鼓励的话语:“你画的真不错” “真好”来肯定幼儿的成果。给孩子以自信心,让幼儿有继续作画的愿望,才能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要给幼儿创设自评、互评作品的环境

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的发表看法。每一次画完可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和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会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这时教师不要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要对任何幼儿的作品下结论,避免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

4.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四

一、保教案例分析(100分)

1、语言表达(30分)

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言生动、形象,表达流畅,层次清楚,能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感情充沛。2.主题情节(40分)

(1)例举事件真实,立场鲜明。(2)以理论为指导,有理有据。

(3)叙事环节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4)分析层次清楚,观点明确。

3.综合印象(30分)

思想正确,体现教师在反思事件中彰显自己的教育理念及个人保教思想,具有一定启迪作用。仪表、姿态、表情动作自然大方,感染力强。由评委根据临场表现做出综合素质评价。

二、才艺展示综合标准(单项各100分)1.选材使用,创意大胆; 2.准备充分,展示熟练; 3.独立创编,功底扎实; 4.灵活运用,效果良好;

5.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具体项目:

A 舞蹈类评分细则(100分)

本次舞蹈比赛为自选作品。自选作品的体裁、题材、内容、形式不限,鼓励艺术要求积极向上,令人赏心悦目。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选材(20分):选材恰当,内容积极向上,鼓励艺术创新,能反应出当代幼儿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表演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2.风格把握(20分):服饰、道具、化妆与表演方式、内容风格相统一,舞台效果好。

3.基本功(30分):作品有层次,节奏把握准确、音乐感良好,体型美,动作协调,有交情的表现力。

4.技能技巧(30分):弹、跳、转、控等技能技巧动作准确到位,体能良好,表情丰富,造型新颖。

5.鼓励原创(加10分):自选作品鼓励原创。凡是原创作品均加10分,请注明作者姓名。(无修改其他舞蹈作品)

B 声乐类评分标准(100分):

1.要求音准,节奏稳、准确,声音统一。(20分)

2.作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歌曲的诠释具有准确性。(50分)

3、对作品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和处理能力。(20分)

4、台风严谨,服装得体。(10分)

C、器乐类(钢琴、手风琴、古筝等)评分标准(100分):

1.节奏要稳,无突急突慢的现象;(20分)

2.乐感好,细腻;(20分)

3.在乐段的转换上能把握不同的风格,比如行板,广板的变换;(20分).声音的颗粒感好,清晰,手的控制力,跑动能力强;(20分)

5.作品具有完整性;(20分)

D、色彩绘画:(100分)1、比赛要求:

(1)以“我们的家乡”为主题独立创作一幅画。

(2)绘画材料不限,可以是蜡笔、水粉、水墨等。

(3)作品尺寸:作品一律8开画纸,画种自选,画纸、工具材料自备。2.评分标准:(1)主题鲜明。(20分)(2)构图合理。(20分)(3)色彩搭配协调。(20分)(4)有创意。(20分)(5)整体效果。(20分)

E、手工制作:(100分)

(1)图案要求:图案新颖独特,色彩明艳,饱满,主题突出。通过造型色彩、制作技法,充分体现创造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30分)

(2)手工要求:通过自备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工艺制作体现教师严格,细致,精确。(40分)

5.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篇五

幼儿园教师应如何重视评价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在评价环节中评价活动的具体侧重点在哪里?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发展与创造?现结合我这几年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谈谈我的体会。

每次美术活动结束后,总少不了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这一环节。哪怕是短短的两到三分钟,通过展示作品,相互学习,在一些较好的作品或一些较好的作品或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正确的评价方法是激励和提高幼儿作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些年来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做好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的:

一、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评价作品导热主体

幼儿与成人看待同一事物的结果往往不同,教师要善于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解释画面。在评价活动中,我还做到把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来,和幼儿处于平等的朋友关系,一同去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例如,在一次意愿画活动中,豆豆画了个拟人化得太阳,太阳是橙红色的,周围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太阳“升”得不高,透过稀疏的树林透射过来。评价的时候,我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出乎意料,晶晶小朋友说这幅画画的是森林里的狮子,大狮子正躲在树林里面。这个问题引出了我的兴趣,于是带领幼儿观察画面,发现橙红色的太阳就像狮子的脸,周围金黄色的光芒像狮子脸上的胡须,还真的像是躲在森林后面的大狮子。从这以后,我更加注重让幼儿处于评价主体的地位了,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适当让他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每到评价他们作品时,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的样子。

二、运用多鼓励、少批评的评价方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记得刚接手中班美术教学不久,一天给孩子上绘画课《燕子》,要求幼儿用水粉作画,也许是孩子对这较少接触、色彩艳丽的颜料十分好奇,浩洋小朋友居然把整个画面、涂上乌黑黑的小圆点。当时我很生气,想严厉批评他一顿。尔后一想:浩洋这孩子平时画画很捧的,今天画成这样或许是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于是我和他谈话:“浩洋,你画的燕子怎么不见尾巴?”他笑着对我说:“妈妈说下雨前天空飞翔的燕子飞得低,而且特别多,我画的是下雨前天空的燕子,它们的尾巴都被另外一只只飞来的燕子挡住了。老师你看,像吗?”说完充满地望着我,面对这样的孩子,叫我怎么能忍心说他的画是一团糟之类的消极语言呢?我只有鼓励他应把燕子尾巴像剪刀的基本特征画出来,让欣赏作品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可爱的燕子,我这样不仅没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表扬了他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时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我觉得孩子作画总有自己的主题与意愿,我的职责就是如何把孩子这些意愿向积极的一面引导,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地限制和扼杀幼儿作画时所表现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对于美术临摹教学,侧重于技术评价

摸棱两可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一个很大的失误。每次我对幼儿提出作画目标都很清楚,在美术临摹教学中,我侧重于对幼儿临摹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已准备了示范品或范画,并不存在着其他很强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评价的时候,我的侧重点在于幼儿是否理解老师的讲解方法;在于幼儿是否掌握老师所教的这种作画方法和基本技能;临摹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与我预定中幼儿接受能力的差别等等,这种教学采用技术评价的标准会具体明确些。

四、观察写生、意愿画,自制教玩具等评价活动,侧重于创新评价、情绪表达评价

这一类美术作品的评价方法与临摹作画不同,如观察写生教学,往往有了创新思维力的加入。如桌面上放着几个实物苹果,要求幼儿根据不同角度认真观察后面出来,幼儿画出来的结果往往有了重叠的效果,说明孩子具有一定的透视能力。又如意愿画,这完全是孩子根据平时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美术素材积累进行作画的一种具有很强创造意识的美术活动。思奇小朋友她画了一幅名称叫《夕阳》的画,画面由上到下的安排是这样的:粉红和淡黄色的晚霞中,露出半个太阳,照耀着海面,大海里面有两艘军舰,还有海军叔叔站在军舰上站岗,靠右边画上大桥,依稀在桥上画上各种各样的车辆,还有车灯的闪烁。这样的意愿画是孩子经过精密的思考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画出来的,在评价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肯定幼儿的这种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再如自制教玩具,请幼儿当设计师,提供给孩子一堆饮料空罐子,像娃哈哈、乐百氏、矿泉水瓶、可乐瓶等,鼓励孩子根据平时所观察的事物设计出如小女孩、花篮、哑铃等不同物品的造型。对于这一类的作品,我在评价的时候,是把孩子的创新力放在首位,至于剪、贴、画等基本技巧,则不作为重点。

6.浅谈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 篇六

青山乡中心小学 何祖峰

美术作品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主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提出: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批阅独裁式的评价方式,已不能再延续了。那么,针对学生美术作品,如何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做法。首先要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的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凝聚着每位小作者的辛勤汗水,历经了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听听小作者的创作思路、个人设想、创作经历及个人对作品的满意程度。可采用问卷、交流解说的形式进行。例如:在教《未来的建筑》一课后,学生的作品百花齐放、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贴近生活,有学生画出了太空小山庄,他渴望人类分散居住,减轻地球压力。有学

生设计绘画了绿色别墅家园,其目的要保护环境,也有学生设计画出了地下村落,其意图是要节约土地资源。这些创作中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先进行作品解说,我们才能做到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进一步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其次要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相互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能够达到相互学习促进的目的。一般可采用作品展示、补充问题的形式进行。例如:“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我觉得应该……”。这一评价过程,是自己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可取长补短。是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可给他人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达到合作共进的目的。

接着教师要做好“点评性评价”。

对待学生的作品,教师应着眼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情感价值、学习过程性的评价入手,挖掘其作品的闪光点,大胆鼓励,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做到与学生心灵相通,达到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创新萌芽的滋生。

例如:《鲜花送老师》一课,授完课后,学生都能做出自己心爱的花束,而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送鲜花的目的理解较为单一,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节到了要给老师送束鲜花,表达对老师节日的祝贺和培育之恩的感谢之情,而其它方面的专业内涵、人文习惯就一无所知。那么,教师这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做好点评性评价。①从色彩的应用方面评议,送“红色花”代表热情关爱,喻指老师爱生如子,师生和谐共处。送“白色花”代表纯洁无私,喻指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②从花型构造方面评议,“向日葵”代表希望,喻指在老师的培育之下,希望之花会开放的。③从工艺制作方面评议,折叠、重复、夸张、剪、刻、撕、折、皱等都是制作工艺中常用的方法。在这一环节评价过程中,教师客观、准确地从方法到过程、从知识到技能、从情感到价值,全方位评价了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美术综合素质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最后要组织作品展示,接受“社会评价”。

学生的作品展示,可以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仅是学生创造美的展示,也是对学生

进行审美教育,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可结合节日活动进行,如“六一画展”、“国庆画展”、“新年画展”等。开展这样较大规模的展览活动,教师要事先做好计划,取得校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支持,选好场地,做好学生优秀作品的征集工作,必要时,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装裱或配上镜框,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受到老师的重视。展出期间可组织全校师生,或邀请学生家长,上级行政部门领导参观,进行作品评选,对选出的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还可以向有关的报刊、杂志部门推荐出版。使学生的优秀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勉励学生再创佳作。

7.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七

目前, 独立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与所有大专院校一样, 一般是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 成绩合格就准予毕业。这是学籍管理的常规。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借鉴体育课、语文课教学上将学习目标订为标准的做法, 我们非常有必要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设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标准。这个“毕业标准”不是传统高教中获准毕业的条件, 而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指标。这些标准必须是可度量和检验的。围绕这样的“毕业标准”, 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教学改革和创新也有了方向。本文根据上述概念, 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如何设定公开、具体、可考核的“毕业标准”, 并规定学生毕业时应完成何种专业作品, 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的内含与意义

本文所说的毕业标准, 是用易于度量和验证的指标描述学生毕业应达到的技能和素质水准。在各院校传统学籍管理政策文件中规定的“毕业标准”, 实际上是学生获取文凭的条件。为了讨论的方便, 我们把后者称为“毕业条件”。毕业标准与毕业条件并不等同。毕业条件通常要依赖教学计划文本的说明;毕业标准通过标语式的文字自我说明。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虽然毕业标准和毕业条件明显不同, 但二者都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定, 都反映了特定专业的技能特点和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毕业标准和毕业条件都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 都必须从就业岗位出发。

所谓毕业作品, 就是学生毕业前应完成的作品。它是毕业标准之外对学生要求的补充。毕业作品一般集中体现了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能, 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等因素, 可以说它是毕业标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是物化的毕业标准。毕业标准、毕业条件、毕业作品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专业技能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从以上对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内涵的分析不难看出, 独立院校为学生设定专业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的意义主要有:

1、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入学后在专业介绍时就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要求, 使学生知道今后要学什么和要做什么, 目标明确;

2、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将所教授课程与最终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的要求联系起来。将毕业标准分解到各课程中落实, 既促进了实践教学, 也反过来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3、有利于理清专业办学思路, 制订符合实际就业岗位需要的专业培养计划。

毕业标准和作品模仿就业岗位的实际制订, 一切课程和教学实践以毕业标准和作品为指针, 可以防止教学计划制订中课程选择偏离就业方向;

4、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学生拿着毕业作品就业, 可以弥补毕业证书认可度低的不足。一件优秀的毕业作品, 是学生就业最好的名片, 胜过千言万语的求职信。

三、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设定原则

根据上一节的定义与分析, 毕业标准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毕业标准应体现就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要求。

毕业标准以特定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参照, 其内容来自就业岗位的技能实际需求的总结和预测, 它应该是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和专业核心技能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毕业标准应具体、易理解不模糊。

由于毕业标准要成为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针, 它必须是十分具体、没有歧义和容易理解的;

3、毕业标准应该是可度量、可验证的。

为了便于贯彻、检查和研究比较, 避免毕业标准流于形式和有名无实, 设定毕业标准应该采用可度量的指标, 容易检查和验证。这将令毕业标准具有客观性、可比性, 通过研究和完善最终达到合理、科学的水平;

4、毕业标准应该符合应用型本科层次。

不同于毕业条件是学生获得文凭的最低要求, 毕业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可以让毕业标准更符合主要就业岗位的要求, 同时对学生具有号召性、吸引力, 对教学有指针作用。但毕业标准也不能脱离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的实际。它应是大部分学生 (比如规定75%以上的毕业生) 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如果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达到, 则毕业标准会失去普遍意义;如果任何人不经努力就能达到, 则失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由于毕业标准的客观性, 达到毕业标准的毕业生的比例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对于毕业作品的规定, 应遵循的原则有:

1、作品的完成方式方法应具有较大的伸缩空间。学生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设定毕业作品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而完成的方法和质量可以成为学生技能水平的表征;

2、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实用价值的作品容易被理解, 也容易与实际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吻合。如果过分脱离实际, 为作品而作品, 或者为训练而作品, 则容易脱离实际的技能要求;

3、作品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构思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进而浓厚学习风气, 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4、作品应具有观赏性。作品的观赏性便于在校园内的宣传、展示、观摩,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 毕业作品是学生就业的名片, 观赏性令作品有更好的说服力和就业效果。

四、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设计实例

根据上述毕业标准制订原则, 我们考虑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面向的岗位群为软件企业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的软件工程师, 同时也初步确定其毕业标准为:

1、编程量标准。

四年期间各课程作业、考试、项目实践、毕业实践等环节总计有30, 000行以上手工代码编写经验;

2、技术熟练标准。

熟练掌握当前主流技术中Java或者.Net中的一种, 并能在72个工作小时内使用所掌握的其中一种开发架构和工具独立设计一个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的信息系统或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功能至少应包括用户登录, 增加、修改、删除业务数据, 修改、验证数据结构, 查询或者发布结果的显示输出等;

3、技术规范标准。

能够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的观点和方法, 在软件开发中能编写比较规范的文档, 创建比较规范的模型, 提交比较优良的代码, 编制产品部署和使用说明书。

4、辅助能力标准。

(1) 具备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环境下数据库服务器安装配置能力;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结构, 具备局域网的设计和组网能力;6)

(3) 能够熟练使用Office编辑排版长篇文档 (作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制作演示讲稿 (小组方案、毕业答辩) 和使用电子表格作统计计算;40分钟内可以对10000字以上无格式毕业论文进行排版;或者对含有5门成绩共500条以上记录的原始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或者对含有10张以上无格式的幻灯片进行美化设计;

(4) 能理解软件开发工具的英文输出提示, 看懂软件开发英文技术文档, 并使用英语作5分钟以上的技术交流;

(5) 理解各IT企业的岗位分工与合作, 了解一般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 能够简要说明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岗位切入点, 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上述毕业标准采用能够反映一个软件工程师程序设计能力和熟练程度的量化指标, 同时兼顾了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辅助技能。这样的标准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只要看到这样的标准, 就知道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和方向。另外, 我们可以将毕业标准中的指标分解到各门专业课程中, 形成对教学的直接影响。例如标准中提到的编写30000行程序代码的要求, 可以分解到从第一学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到第6学期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中。承担这些课程的老师就会将代码编写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这必然会促使学生动手编写代码。

在毕业作品方面, 从第四学期实践课开始, 负责实践指导的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技能水平构思可以展示的软件作品。作品类别包括桌面工具、游戏、程序框架、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等。这样的作品不仅可成为毕业设计的素材, 也可以参加校内外的软件设计竞赛, 最后在求职时成为进入理想就业岗位的敲门砖。其产生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多方面意义, 可谓一举多得。

五、总结

8.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八

一、充分认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常听一些人说诸如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很粗心,很马虎;瞧他的画乱糟糟的;某某孩子画得多认真、多细致呀!其实他们注意到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孩子和树木一样,生长的环境、种类不同,自然各不相同;孩子在美术方面的条件不同、个性不同,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各不相同。也许孩子们的不同之处恰恰是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做老师的责任是发现并保护孩子们的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就应该避开“结果”,从“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想象创造力;发现他们观察生活、表达心情的角度。

在儿童美术课上,就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常采取作业和评价交替进行的形式。当孩子们积极答问时,当他们大胆想象时,当提出可笑的想法时,都应及时对这一切给予鼓励和肯定。这都在无形中激励着孩子。或许他们最终的作品不怎么优秀,但在完成的过程中,他们动了脑、大胆地画了,并从老师的肯定中获得了自信,产生了继续绘画的热情。那么这次的学习与作用他就有所收获。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不要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因此,在学业评价时,我们不能仅凭一张画、一次考试来断定优差,而更要看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如果说教师的表演与鼓励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及时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评比,则是对学习过程更具体,更细致的评价。因为孩子们互相接触了解的程度远远多于老师。让他们参与学生作业评价将会更全面,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在儿童美术课上,须常采取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形式。评价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如:对同学作业的技巧、想象方面的看法等等,也包括学习态度、爱护公物方面、保持室内整洁、文明礼貌等等。

学生参与学业评价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管理、交往、合作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当今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

三、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我们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以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

评价的激励性首先就要以表扬为主。作为老师不应该拒绝“真棒”“真聪明”“画得很漂亮”等这些语言。他们会在孩子们心中产生无比的动力。教师如果可以说:“你还可以想象得更大胆些!”就不要说成“你怎么不知道想得再大胆一点!”经过斟酌后的语言效果会更好。

评价的激励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行动上:把孩子的画展出来、发给学生一些小奖品、把大拇指伸向他们。这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高兴的。但有人会说;“现在不是也提倡挫折教育吗?连批评都不行,还谈什么挫折呀!”其实,我所提倡的激励并不等于不批评,而是少批评,是讲究批评的方法、注意批评后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批评、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那么批评也就成了激励教育的一种方式。

四、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儿童化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对孩子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动画片、游戏机……我们的美术课也要吸取这些事物的积极面,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同样,学业评价也要注意儿童化。对孩子而言,我们平时不妨在作业上插红旗、种红花、贴五角星等等,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

因而,兴趣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绘画的动力,只有在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上进行激发,才会使儿童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取得更长远的进步。

9.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九

《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期末作品考查评分标准

授课教师:朱振华

《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和考查学生动手制作纪实节目的能力。因此,期末考试摒弃单一以试卷为主的理论考查方式,而是结合作品“选题创意+作品评价”的新方式来进行。学生期末共需上交“选题创意书”、“分镜头稿本”、“剧本”“制作过程”、“作品成品”(作品MPEG2、或AVI格式,小组共刻录成DVD光盘一张)。具体作品要求和考查评分细则如下:

(一)选题创意书(总分10分)

1.主题:选题明确,能较真实地还原人物、社会、自然等元素的面貌;(2分)

2.内容:创意书内容详实,有选题背景资料、叙事线索、主要内容及模块、参考资料、作品价值、拍摄计划等;(8分)

(二)分镜头稿本(总分10分)

1.分镜头稿本内容包括镜号、时长、景别、内容、解说词等5个模块;(2分)

2.语言简洁、概括力强,画面内容表达精确,景别运用科学;(6分)

3.鼓励画面内容用剪影或截图的方式描述;(2分)

(三)制作过程(5分)

1.制作过程描述详实,每个过程的主要工作交待明确;(2分)

2.鼓励对每个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3分)

(四)作品质量(75分)

1.作品要求有片头、片尾及相关字幕内容,有引言部分且富有创意另加5分;(5分)

2.作品结构明确,画面节奏与内容匹配良好;(5分)

3.画面构图优美,画面无抖动,刻画人物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反映事物则能抓住事物的细节;(10分)

4.景别多样,全景别与近景别运用合理,与画面表达内容匹配良好;(5分)

5.拍摄角度调度、摄像机调度科学、采访对象调度合理,富于变化;(5分)

6.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画幅平稳、起幅落幅均匀,突出主题元素与情感表达;(10分)

7.镜头组接科学,无跳轴发生,画面内容、景别引力,适当添加特技效果;(5分)

8.背景配乐与影片节奏吻合,解说词语速适中,语音清晰优美、普通话标准,解说内容科学,画面匹配效果好,音响效果与内容、气氛相吻合;(10分)

9.现场采访问题紧扣主题,同期声录制清晰,采访画面拍摄合理,适当运用反打镜头;(10分)

10.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十

内容摘要:如何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借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 键 词:曲式与作品分析 布卢姆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预期的知识或技能?教学目标是否得以顺利实现?等等,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这一必要的手段来加以验证。教学评价的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是用它来改进教与学。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他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基于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起着提供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以及能同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或修正教学安排提供依据等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许多专业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从事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的教师,只是在学期结束或课程结业时,才对学生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其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运用,显示出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不利于促进整体教学的效果。本文从三种教学评价方面,对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一、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前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进行了解而实施的测定。它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确定新学习之前学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其试题的难度较低,实施的时间是在课程开设之前。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某一作曲家的某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除了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创作风格和特征有所了解外,还要熟悉乐思发展的基本手法(包括复调写作基础知识),具备和声的分析和调式调性的辨别能力,以及管弦乐器法的知识,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之前,应该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即从乐理、音乐史到其他“三件”(和声、复调和配器)作曲理论知识。但是,许多专业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将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二或三学年(四年制本科),即紧接和声学课程之后。就此而言,学生至少应具备较好的和声学知识。每一届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学习氛围与风气,以及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效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积极性,以及基础知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之前,教师利用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每届学生的基本状况,从而调整好教学策略与方法。

测验是教学评价方法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有标准化(专家制定)和非标准化(教师自定)之分,以下就是笔者自行设计的一套非标准化测验:

(一)多项选择题,根据所听的音乐回答以下问题:

1.对这首格里格管弦乐作品《苏尔维格之歌》的结构划分描述正确的是。

A.乐曲有引子和尾声

B.乐曲有引子,但没有尾声

C.乐曲分为一段,并且有重复

D.乐曲分为两段,并且有重复

E.乐曲分为四段

(二)根据所给的钢琴作品: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第三乐章的呈示部,分析其和声和调性布局:

1.和声分析标记在乐谱中;

2.其调性布局为:

以上非标准化的、诊断性的测验题,有以下考虑:(1)题型选择要体现出目的性。选用具有思维引导和暗示功能,同时具有判断的复杂性的多项选择题,目的是测试与该学科要求一致的判断能力;选用分析题是由于该学科教学中,乐谱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占有教学过程比例较多的教学环节。(2)测验方式要体现出全面性。选择一首管弦乐作品,播放音响判断其基本结构,测试其听觉分析的能力;选择一首钢琴作品,不播放音响,测试其乐谱分析的能力。(3)测验内容与难度要体现出合理性。格里格《苏尔维格之歌》有管弦乐和声乐体裁两种,是学生所熟悉的名曲之一。在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之前,通过选择题的形式,限定性地让学生判断所熟悉的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是具备合理性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2中的和声难度与学生所学过的和声学课程也是相匹配的。

二、积极运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积极运用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所存在问题的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

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两种方式,但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调整或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以及调整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但在教学策略上,要使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的成绩“挂钩”,以便控制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以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为主。但由于课后作业一般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相互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因此,每一次在教师的监督下的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对教学的有效进行变得更加重要。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原理和所举的相应例子,大都是典型的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即共性的。而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每一个作品几乎都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分析音乐作品时,常有“哦,原来如此”的领悟。而一旦自己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时,又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曲式类型构成的基本原理理解得尚不够透彻,也缺少直接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每个作品的个性特征的干扰作用。因此,想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原理,并获得音乐分析直接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课后学生还很有必要独立地进行大量的作品分析。笔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中,积极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课后作业,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单元或一种曲式类型的教学时,就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其测验以下面两种方式为主:

1.指定一至两首具有完整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从整体曲式类型与相应的段落划分、主题材料的特征及其发展、和声序进以及调性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特征,引导他们从何种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2.给一个主题动机,用某一曲式结构类型创作一首音乐作品,其体裁可以是教师指定或随意。这种作业或测验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它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深入地、有切身体会地了解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

笔者使用单元测试这一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受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笔者之所以坚持用之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是因为这种在教师的督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单元测试,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来集中地、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按要求完整地写作“分析报告”的机会。

三、灵活运用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课程或者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它主要通过期末学习测验和考试结果进行评定。其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做出较为全面的总结。

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总结性评价时,其考试的方式通常是给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或套曲作品中的一至两个乐章),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对所要分析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各部分句法特点、主题材料及和声调性(有时要求扩展到音乐表现要求的其他方面,如音区、织体与低音进行或演奏法)等方面进行描述,必要时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或艺术形象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模式”就像写一份“分析报告”,它的特点是在限定的时间 (通常为2至3小时) 内,测试学生对分析对象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组织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已是一篇具有“完整的科研意义”的学术论文。

但是,这种“模式”在具备积极意义的同时,对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也就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篇幅不小的乐谱中众多的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又要对其结果的正误进行考虑,还要把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个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和经验颇丰的学生,要想答好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对非作曲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前的水平表现为参差不齐,学习时的积极性和态度又各有差异;再者,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文笔”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时候,学生在分析作品中,能准确无误地分析与判断出所有的知识测试点,但在文字语言的组织上却是零乱的;或者其文笔流畅、文采斐然,但所述内容却很少与考试要求直接相关;或者其整体曲式结构判断错误,但其内部句法特点、和声与调性分析均准确无误,并且文笔也不错等。面对这些常见的现象,阅卷人应如何准确地给分?能否准确地给分?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时,其题目在保留这种“模式”的前提下,应该做灵活处理。

借鉴普通文科基础性综合考试试题样式,围绕着既定的分析对象,将曲式与作品分析的终结性评价时的试题设计为:(1)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要测试的知识点分解开、具体化。单一的知识点采用单项选择题型,较复杂与综合知识点采用多项选择题型。这样既可以使答题人在考试中集中精神认真思考,逐题解答,避免把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的时间耗费在连篇累牍的文字书写上,也可以避免“一处失误,全盘皆输”的现象。同时,评分也就显得公平、准确。(2)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这是吸取“调查报告式”题型的优点,测验学生进行篇幅不长的文字表达的能力。例如:分析钢琴作品肖邦《夜曲》Op.48 No.1(每种题型均举一例)。

(一)单项选择题(其中仅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呈示部分的调性布局应是。

A.c─bE─c─bD─c─bE─c

B.c─bE─g─bD─c─bE

C.c─bE─g─bD─c─bE─c

D.c─g─bD─c─bE─c

(二) 多项选择题(其中不止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从第1小节到第8小节为()。

A.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的乐段

B.转调乐段

C.开放性结构

D.收拢性结构

(三) 简答题

1.请说明中部的主题材料、和声调性和结构特点与前后两部分的联系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得少于300字)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初步了解新的教学对象,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在对教学对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教与学的即时信息,同时使教学对象得到基础的训练;通过形成性评价基础的训练作用,可以给总结性评价创造“水涨船高”的条件,即根据基础训练的结果,提高总结性评论的要求。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中,用这个教学评价体系来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教学对象都是受益的,更是合理的。尤其是积极有效地运用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可以得到由小至大、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基础性的训练过程,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总结性评价的实施,同时对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2]田慧生、李如密著 《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版

11.教师应如何评价幼儿艺术作品 篇十一

对于《纲要》中所倡导的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边霞老师认为:首先,个性化的幼儿艺术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在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否投入;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鲜明;用线、用色或声音、动作表现是否大胆、肯定、充满信心;是否有一定的创造成分和与众不同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幼儿艺术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评价时可以提出“你认为哪一张画最有意思” (而不是最漂亮),“你最喜欢哪一张画”(而不是你觉得哪一张画最好)等问题,这看起来虽然只是细节,却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有恰当的艺术评价观。第三,多元的评价标准可以由师幼共同讨论产生。最后,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则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根据多元评价理论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艺术评价环节应该注意。

一、不要只会挑剔,要善于挖掘“闪光处”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要求幼儿去接触、感知和欣赏各种美的形态和事物,形成自己个体的美感体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环境、能力、兴趣、性格和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幼儿表现和创造作品的差异。当幼儿付出努力才完成的作品,尽管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教师也要冷静地“观赏”并挖掘“闪光处”,当幼儿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再指出其中的不足。

二、评价主体变一元为多元

在以往的教育中,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幼儿只是评价的客体,只能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单向的评价,其实质是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作品,他们想把自己的作品和想象介绍给同伴和老师。因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是居高临下地评价作品,而是抓住机会做幼儿的参谋和欣赏者,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让幼儿参与评价,让幼儿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作品,评评他人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做简单的小结。这样,评价的主体变为多元,评价的过程也变成幼儿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相互学习的过程,幼儿取长补短,提高了美术创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评价方式变单一为多样

传统的艺术评价方式都是单一的问答式,如“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喜欢?”……形式单一,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过于单一,可以把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展览作品;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评价讨论这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在丰富多样的评价环节中,幼儿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介绍中,或许会听到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如一个幼儿画了许多小孩子睡在荷叶上。她认为地上太脏,人应该睡在荷叶上。一个幼儿画的房屋下面有四个轮子,他说:“搬家太麻烦了,房上有轮子,想到哪就到哪里,多方便呀!”若教师没有让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可能永远也不能知道幼儿如此奇妙的想法。

四、评价语言由“评判式”转为“激励式”

在评价幼儿的艺术作品时,有时教师常常使用一些评判式的语言,如“不像”“不错”“不好”等等,这种评判式的语言过于生硬、简单、笼统,幼儿不理解,也容易接受。但是,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却能使幼儿容易接受。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自尊心,又让幼儿树立起自信心。在一次绘画作品评价中,一个幼儿画了许多看似三角形和圆形。老师问:“你画的是什么呀?” “我画的是碰碰车呀!星期天,妈妈带我去玩,我开着碰碰车来到马路上,许多碰碰车都来了。”这个幼儿沉浸在高兴和想象之中。“你画得真好!”老师由衷地表扬。以后,这个幼儿的画越画越好。

五、评价标准变整齐划一、成人化为层次性、儿童化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接受的美术熏陶不同,幼儿之间绘画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画个圆圆的太阳,有的幼儿经过努力只能勉强画出,有的幼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好、画圆。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而是正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幼儿的作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在评价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美术创作活动的快乐,增加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儿童艺术作品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创作表现,其作品常常可以看见很多不合理的情节和内容。如人物的头远远大于身体,花草、树木、人物比房子还高、天地不分、比例失调等。一见到这样的作品教师可能会说:“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像!”其实这就是孩子在特定时期的正常反映,是自我发展特征,并不是孩子有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这不像、那不像,比例不对”等。要看画面是否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是否表述自我感受,是否有想象力,是否追求“真、新、奇、特、美”,是否今天的画比昨天的画又进步了一点儿。要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此外还要与孩子多交流,尽可能读懂他的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发展趋向。

12.电子作品评价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篇十二

一、电子作品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电子作品创作模式中, 学生的知识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电子作品等活动来体现的。因此, 在开展评价时, 应致力于反映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过程, 获取的数据也必须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在制作作品时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能力和创造性相关。同时, 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 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与此相类似, 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 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

信息技术新课程对评价非常重视, 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与学, 其中, 尤其重视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 由此来检查学习效果, 增强过程体验, 改进学习方法。然而, 目前的评价形式有“套路化”的倾向, 通常表现在使用一定的量规, 通过小组、教师或学生个人填表完成。虽然, 这样的评价也非常注重过程方法,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无所忽略, 但是, 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存在盲区, 在激发学生的内心动力方面有很大欠缺, 在诊断信息的反馈方面不够及时。同时, 新课标还提出了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 帮助实现过程性评价。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评价, 我们有必要拓展学生的创造性, 有必要对新的评价模式进行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 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技术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 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评价的参与, 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更何况, 评价是融合在真实任务之中的, 评价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 是一个进行之中的过程, 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 我们要提高评价的长期效益, 通过评价让学生从自发到自觉深化学习, 真正落实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这个教学总目标。

二、电子作品评价模式的设计和实现

指导和评价学生电子作品的创作, 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和新课程对电子作品评价的要求, 我们要对学生的整个创作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价, 要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及时性。因此, 我们在设计电子作品评价模式时,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评价模式, 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及时交互的评价环境。其设计结构图如下所示。

当完成电子作品后,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 而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通常采用实时评论和量规来进行。每个学生可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可以用文本的形式表述出来, 通过交流共同提高, 如图2- (1) 所示, 也可采用量规来进行评价。所谓量规是指教师和学生用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 它指明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量规由一套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范畴体系构成, 这些指标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将要完成和评价的任务目标的重要构成要素, 每一个指标分为不同的完成等级或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 并清晰地说明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 如图2- (2) 所示。

评价量规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学习最终要达到的要求。教师可以运用量规对教学活动项目、学生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运用量规可以对自己进行自评、对学习小组和学习伙伴进行评价。评价结束后, 可迅速地统计出量规的具体分值, 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分析评价结果, 给每个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如图2- (3) 所示。

13.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篇十三

刘金华(北京东城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邢东平(灯市口小学,中学高级)张跃东(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中学高级)

一、关于题目

1.题目是什么?(对学生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2.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是课堂教学结果的呈现)

3.评价学生作品的目的(不只是甄别学生的水平、提高绘画水平和能力、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提高整体素质)

在发展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技巧以及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培养的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4.学生作品评价的难度

总之,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中对学生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日常工作中,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空,2无实效,3不具指导性——学科特点、不使用美术语言。“美术语言”就是指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4不针对教学目标,5甄别学困生6缺少评价环节举例)

三、形成的原因

1.评价能力或多或少,每位教师都有,或高或低。2.运用的机会少。

·对评价存在误解,以为是作品完成后的事情,一般来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细致评述。·对艺术作品欣赏、评述机会不多,一般是照教参照本宣科,或找些资料述说,搬给学生。3.对欣赏评述的方法没有掌握,缺少好的方法。

4.评价学生作品离不开对艺术经典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方法的借鉴。

学生作品评价和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对孩子的作品的眼光是独特的。

四、评价正在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以来,老师们对学生作品评价的认识正在逐步变化:

·评价的形式(单

一、多维)

(测量、观察、谈话、文字、表格、档案袋„„示范)

评价形式:由只注重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向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加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与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用书面的考试等形式;要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可以采用开展长周期作业、课堂观察等方式;要考查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评价主体正趋于多元

以往的评价活动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由老师来评判,学生参与的评价都是被动的,对优秀的作品只有漂亮、好看等肤浅的认识。对于一幅作品而言,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长此以往,将会埋没学生对作品的主观判断意识,不利于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发表意见,以此培养学生自身的评价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评价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评价要求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更注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要将评价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和理解,促进被评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获得进步与发展。

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自评

评价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同伴的评价或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互评

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作品的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总是把希望值放得较高,会使一些学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他们可以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另外,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也是对高年级学生自身评价水平的检验。老师通过评价内容不仅可以了解高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使低年级学生轻松接受建议,更好地提高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展示各部分内容的学生作品)。·教师怎样评价? ·学生之间怎样评价? ·怎样自评?

·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 ·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 ·评价范例

五、评价的标准——举例 1.对作品的判断

标准——客体:依据课标、依据教材要求、依据教学目标 主体:学生内心、学生的审美眼光

评价自己的作品和互评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在于“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怎么画”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前半部分,是学生即“我”已经完成的内容,评价的环节出现了又一个“我”,要站在另外的角度,审视“我”的作品,从而意识到“我”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的意义,使过去盲目的认识逐渐转向清晰。

这种评价活动能够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心目中要有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是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渐积淀在学生心里的。

2.评价的目的

假如没有艺术,太阳照常升起;假如没有艺术教育,孩子们照常穿衣吃饭。可是,画家为什么要作画?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呢?

孩子们学习绘画,也是为了爱,为了懂得爱,为了爱这个世界、爱每个人、为了理解艺术,为了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为了表达、传达自己的情感,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爱!艺术家是懂得爱的人,艺术能够唤起人类的美好情感。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绘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以欣赏《椅中圣母》这幅画为例,学生获取了评价自己作品的参照信息,了解了艺术家在表现“爱”时运用的手法,这种新的视觉经验的开拓,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新的眼光便成了本课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作业的标准。

3.评价重点

在考查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占有程度。举例:考察学生对艺术品背景知识知道多少,还是学生自己的感受、知觉能力? 范例1——欣赏作品后,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⑴《溪山行旅图》是哪个画家的作品? 范宽郭熙

⑵《溪山行旅图》是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⑶《溪山行旅图》现保存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⑷郭熙的《早春图》最突出的特点是: ·山石有一种卷曲的美 ·树是光秃秃的 ·远处的山有高有矮

⑸《溪山行旅图》给你的最初印象是: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主张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估策略,以适应各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为展示他们的潜能与强项提供机会,而常规的考试与测验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常常用来找出一个人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

5.评价的内容

并不是说,每次课堂教学都必须要完整地对所有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所有的因素在每次评价中所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是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前沿理论、导向。

·有专家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内容:可以参考 ⑴内容选择得当,即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⑵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的理解; ⑶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⑷是否表现出创造性思维;

⑸是否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付出了足够努力; ⑹是否有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⑺是否表现出自我反思能力。

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

六、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趋向、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学业潜能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教师获取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一是能够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能够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而且学生的不足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已经能够做什么,他们的学习准备情况怎样。

二是监控学生的进步,即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评判学生是否正令人满意地朝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这样可以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信息,可以说能否及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表明,合理开发和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是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是保留现行教学方案还是进行修订或者另起炉灶。

评价的目的可以这样说,是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进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想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最好要大量阅读各种艺术评论,重点在对艺术作品之形式的批评,而不是强调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知识。这些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全部。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知觉能力、直觉反应都要经常得到训练。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学生作品评价是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目标、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多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七、评价的方法

评估不一定依靠一种方法,一个课例也不一定只有一次评估。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使用。范例2——

把上一次课各组的作业摆在教室前面,每个同学选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把大的构图安排画在纸上。五分钟后再评论这个作品。

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这个作品的最初的理由是什么?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出作品给你的最初感受。这个作品是怎样制作的或是怎样一幅画?

把所见描述出来。

3.令你感到惊奇的地方是„„ 拓宽思路。

4.你认为这个作品还存在什么问题? 对作品进行反思,是又一种方式的学习。

通过欣赏、品评同学的作品,实现情感的相互沟通。实际上绘画这个环节使学生从对作品主题的无意识,进入到了清醒的认识并审视它的境界,强化了对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使原初的感情得到了升格。

可见,绘画的本来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把内心的情感在原有程度上展示出来、宣泄出来,也不是单纯地学习构图和着色,更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画”的任务,而是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使潜在的、内心模糊的意识得以清晰地外化。通过绘画实践,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人类的情感。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绘画主题,就是要使学生内在的心里状态转化成外在的艺术形式,使个人的不成熟的情感转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情感。

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只囿于有限的活动领域。以欣赏《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般是先照教参介绍画家,再讲解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最后概括说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极其有限,猜测画家是谁,猜测蒙娜丽莎的身份,微笑的原因等,一般是针对作品的情节和场景,答案是设定的,唯一的,教师运用的是书本的、美术史家的现成的语言,学生涉猎到的知识是狭窄的,成人化的。

评价的方法不是用告知即可解决的问题,需要传、帮、带,需要逐渐积累经验、沉淀、积淀到师生心里。所以需要细致的、分解课堂教学,看评价是怎样在课堂上出现的„„这里,我们用范例的方式给大家解说。

范例3——考察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生的收获。1.绘画作品方面: 你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

这幅作品的效果是偶然所得?还是经过努力,克服了障碍之后完成的? 通过创作这幅作品,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你学到新的绘画方法了吗? 2.手工制作方面:

我们用盒子这种材料表现了“爱”这个主题,现在看来,这个作品充分表达出你的想法了吗?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个地方还可以改动?

如果可以用其它材料表现爱,你首先选择哪一种材料? 范例4——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评价自己的作品: 你想在作品中重点画——

你的作品细致描绘的地方是—— 你所用的描绘的办法是—— 省略的地方是—— 涂色的方法用——

范例5——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1.我这次画的作业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A是这样B变化不大C和过去差不多 2.我这幅画的优点是 不足之处是

3.作画前我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A我很努力B我努力了C我思考得不够D我不会思考 4.我还有很多困难

A用具不全B不会涂色C涂色不熟练D构图安排有问题E没什么问题F其它 5.同学对我作业的评论对我有帮助

A帮助较大B使我深受启发C同学说得不对D我不能接受同学的评论E希望听同学的意见F还想听 6.听了同学的评论后,我打算修改作品。修改的地方是 7.我不想再修改作品,因为

范例6——学生借鉴艺术家的画法进行创作后的作品反思: 1.这种新的画法

难以接受可以尝试有意思令人喜悦 2.作品对情感的表达 很充分一般受限制 3.我作画时注意了 4.我比较多地使用了 点线面

通过自我评价,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画法有所意识和醒悟。

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人的作品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内心体验的呈现。范例7——自我评价报告

自我评价报告

姓名:日期:课程:指导教师: 评价的问题 教师列出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你尽力了吗?

比较努力

你能和同学密切合作吗?

能配合

4+

作品有新的创造吗?

感觉不明显

这个作品充分利用材料了吗?

一般

你参与制作的部分很多吗?

较少

4分

作品反映出过去学过的技能和知识了吗?

你注意刻画作品的细节了吗?

没有注意细节

范例8——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作品利于不断回顾和反思,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怎样带着学生回顾呢? 例:

·你能从袋中找出几幅作品,证明你的进步吗?将这几幅作品的题目和创作日期写在纸上。

4分

有所反映 制作很精细

4分 5分

反映充分

5分

很多

4分 5分

很充分

4分 5分

有新的突破

5分

合作愉快

4+ 5分

开始不适应,后来注意了合作。

评价的方面 分出层次 非常努力

分数 最高5分 5分

自我评价 语言描述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选出一幅你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回忆当时的创作过程,简单评价这个作品。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你最喜欢哪一节课,为什么?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写在纸上。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学生找的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他的进步情况;考察学生对平时教学的印象是否深刻,考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对课堂教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愿意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个人的设想。

范例9——档案袋评价 互评:

前后两个人交换档案袋。在平时的课上,左右两个同学的交换活动较多,互相也较熟悉,本课让前后同学交换。1.请小心翼翼打开同学的袋子。养成学生爱护自己和他人档案袋的习惯。

2.在这些作品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再找出一幅你认为还存在问题的作品。请分别评论这两幅作品。提示学生要认真地观看同学的作品,并负责任地评论,尽可能写得清楚详细。教师给以指导。3.写完后,两个人再交换过来,并相互交流。

4.感谢同学为我们写评论,把同学写的评论存在档案袋中。为什么说评价可以深化学习内容,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呢?

人的求知不只是一个向外认识自然的活动,也是向内认识自身、追求人的自我存在的活动。不管是向外的认识,还是向内的认识,都不是通过认知认识就能实现的,都必须通过评价认识才能完成。

观看、感受、实践、比较、评价、判断、艺术史、美学、美术批评、中外文化等多项教学内容的综合,使美术课的思路不再狭窄,内容不再浅薄,教师也不再有大而空的套语。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进行中随时进行评价。

有了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在教学沿途,不断地使学生抓住一些东西,知道一些东西,珍惜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范例10——偏重于学生对作品理解程度的考察。·关于艺术家及创作环境背景方面的问题: 1.你认为蒙克的性格是 抑郁狂妄随和

2.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会接受《呐喊》这个作品吗? 接受不接受不知道

3.如果你能到挪威去,你愿意亲眼看看这个作品吗? 愿意不愿意无所谓

这些问题可以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和评论,激起好奇心,使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有所提高,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艺术家和他的时代的愿望。

·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还没有认识或没有理解。1.蒙克有朋友吗? 有没有

2.如果有朋友,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画家戏剧家诗人其他人

3.你对这件作品还有什么不理解?

4.如果你可以想艺术家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进一步思考所学的东西,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1.欣赏这件作品对你的创作和生活有帮助吗? 有没有帮助很大

2.有人说“艺术是由爱所激发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同意不同意

3.蒙克需要爱,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也需要爱吗—— 是当然不是

·这是着重于评估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很多,方法可以灵活多样。1.在地图上找出中国和挪威的位置。

2.在凡高的《向日葵》、塞尚的《厨房中的餐桌》、莫迪利亚尼的《戴宽沿帽的珍妮·赫伯特恩》、马蒂斯的〈舞蹈〉、蒙克的《生命之舞》中能分辨出哪一张是蒙克的作品。

3.选择两个你认为最能表达你在看到《呐喊》这幅作品时的想法的词汇: 惊恐()痛苦()惊讶()压抑()震惊()孤独()恐慌()爆发()恐惧()悲伤()紧张()害怕()

4.“蒙克是挪威伟大的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一个难得的艺术天才。”对蒙克的这个评价,你同意吗?

同意不同意有疑问

范例11——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考察学生个人的感受(不受他人影响)。1.《印象·日出》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

2.《印象·日出》这幅画哪一点最吸引你?是跳动的光感还是耀眼的色彩,或其它? 3.这幅画使你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经历? 4.是否使你联想到过去看过的其它艺术品? 5.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幅作品?

6.从以下作品中找出莫奈的作品,说出判断的依据。(霍贝玛)《密德哈尼斯林荫道》(柯罗)《枫丹白露森林》(希施金)《橡树》(列维坦)《村头》(卢梭)《饥饿的狮子》

(莫奈)《菖蒲花丛》、《伦敦雾中的国会大厦》

范例12——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大家可以用这种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

欣赏徐悲鸿的《奔马》,与马尔克的《蓝马》进步比较,体会马尔克的《蓝马》和徐悲鸿的《奔马》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体现在作品各要素及形式中。教师通过提问,把这些要素分解开来,让学生一一体会。

用投影仪放映出思考题,供学生讨论。(1)两个画家为什么选用了不同的方法作画? A这和他们的性格有关。B是他们生活的时代决定的。C与他们接受的教育关系密切。D是本国传统。E是工具材料决定的

F是个人爱好 G其它

(2)能不能说这两幅画,哪一个更棒? A.可以,这要看我喜欢哪一种画法。

B.不能这样比,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C、没有可比性,它们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

(3)他们的作品是临摹前人,还是自己的创造?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查找资料后回答)(4)以下哪些词汇与这两个作品有关?

饱满、清瘦、丰满、活力、力量、淡雅、生机、圆浑、厚重、坚硬、刺激、和谐、飞奔、洒脱、细腻、粗糙、艳丽、虚实、含蓄、气势、呆板、旺盛、生动、风驰电掣、雄俊、其它

(5)马尔克的作品较多使用了 直线、曲线、弧线、折线

(6)马尔克为什么选择使用这样的轮廓线?

(7)《奔马》没有鲜艳的颜色,只有墨色,仔细看,墨色有深浅变化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8)两位画家为什么都选择了画马?你认为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9)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认为同学们的选择会和你一致吗?为什么?

(10)表现动物的作品,有的是用油画的形式表现,有的是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表现形式吗(查找到资料或作品后回答)?

范例13——欣赏《椅中圣母》前,学生针对性查找资料。选择题: 1.这是一幅 油画壁画

2.绘画的种类很多,油画只是其中一种。是不是

3.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约是 十二、十三世纪十五、十六世纪十八、十九世纪 4.玛利亚的头巾和带穗披肩是

按照《圣经》里描述的样子画的。当时意大利民间妇女的装束。艺术家自己想象的。判断题:

1.油画是用油质颜色在布上、木板上或厚纸板上画的。2.《椅中圣母》是画在木板上的画。

3.玛利亚的上衣是红色,斗篷为蓝色,这是根据基督教义画的。4.其它宗教画,圣母衣服的颜色都有红、蓝两色。

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和一般知识对艺术品做出的反映,他们储备的知识极为有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查证,可以使知识面得到扩大,丰富,审美感受得到深化。

讨论题:

1.圣约翰拿的十字架有什么含义?

双手合掌的约翰,把一根具有象征意义的拐杖挟在左手肘里,预示着耶酥将以牧师的身份走向人间,这根拐杖的柄端是一个简陋的十字架,它暗示约翰将在荒野中多次呼叫耶酥,也暗示着耶酥受难于十字架的未来。

2.玛利亚紧紧地搂着耶酥,有什么寓意?

对玛利亚紧紧地抱着耶酥的理解,仅凭日常经验是肤浅的,它有着宗教文化中包含的特殊寓意,如果学生对耶酥成年后的受难有所理解,对妈妈的抱、对妈妈的目光、对爱的体会也会深刻。

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借鉴资料,这些资料有学生个人的,也有教师课前预备的,还有录象带等,各组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

范例14——多用选择题的方式降低难度

1.《椅中圣母》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是油画还是壁画? 这是对学生学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2.拉菲尔通过《椅中圣母》,刻意表现的是什么? A《圣经》的内容。B现实生活的美好。C一种美好的理想世界。

考察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情况,是完全理解、还是含混不清、或根本没有领悟。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停留在认知认识范围的评估,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的结果加以考察。这种认知认识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的记忆过程虽然也有学生的活动,但对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能排除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做出客观的选择和决定。

3.你认为拉菲尔是很随和的人?还是很古怪的人?请说出评判的理由。从对艺术家性格的探讨,考察学生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程度。

这是与学生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评估方式。学生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和平时文化的积累,做出主观的判断。这是把评估与认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评估方法,更趋向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这种评估方式与认知认识的评估方式是相互补充的。

4.欣赏了《椅中圣母》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是针对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评估,也是鼓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估。学生可以从盲目被动的从众心态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感到自己的独特存在。

评价——:

不能停留在对学生认知认识的研究,注重研究教师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怎样使学生对外界做出客观的描述。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忽视对与学生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的评价认识的研究。即使有的课堂有了评价的环节,也只停留在对作品或认知结果做出好或坏、对或错的判断上,没有把评价看成是与认知认识同样重要的另一种认识形式。

具体方法步骤

中外学者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师生对艺术品的讨论是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开始的。这是欣赏、评述教学的第一步。第一步:最初的印象(直接的、表面的,转瞬即逝的)

有狭窄性、概略性,学生对美术作品一般是到此为止了。过去我们的欣赏课只注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相关的文学故事性内容,学生只能做出脱离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的理性判断,教师只起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史常识,了解美学家观点的作用。这种传统教育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美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的存在。学生成了与艺术品互动关系中被动的一方,次要的方面。如果欣赏课上学生没有了对生命情趣的感悟,不能用全部的感觉去拥抱艺术的形式和色彩,不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飘动的心绪,艺术教育就等同于了认知科学的教育,就失去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的价值。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分析,更需要潜入其中去体验。只有与形象有了必要的交流,引起了情感的激荡,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形成特定的审美感受。

最初的审美感受是混杂的,有意识、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的情绪体验,也有这种情绪过后的理智分析和判断。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中分辨出,他们是沉浸在审美的情感中?还是在作出判断?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品味内心的感受,检视这种感受是深刻的、激越的?还是舒缓的、平和的?是紧张、喜悦?还是轻松、压抑?学生到底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范例15:欣赏艺术作品——

教室里贴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把对作品的感受用一句话或几个简单的词汇概括出来,写在纸条上,贴在那个作品的旁边。

第二步:识别作品的绘画要素和性质、观看作品的多种特征,感受作品的多种信息,对各部分特性作出整体反映,对作品形成综合的整体性知觉。对作品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描述。

尝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触及作品的形式和色彩的表现特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要素和性质的知觉。

透过情节、故事和熟悉的形象等要素,进入作品的形式和内在情感表现层次。寻找绘画要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识别出各要素的性质。比如,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子耶酥,眼睛看向画外,与观众对视着。圣母的看是怎样一种看呢?是定睛注视?是随意扫视?是目光暗淡?是炯炯有神?从眼神中透射出的是轻蔑?是妩媚?是坚定?是得意?是骄傲?是欣慰?是幸福?是圣洁?是气愤?是恐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不了解耶酥降生后的时代背景,他们如何做出判断呢?

学生说出了一个关键词“硬”,教师及时抓住,板书或用屏幕放映“硬”,让学生体会。这也是审美知觉与最初的感觉相区别的地方。审美知觉即是感觉的发展、延伸,又依赖感觉经验的积累和感觉信息的储存,以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常常需要一些词汇、概念的帮助,把知觉到的东西固定下来。

讨论作品的形式,那些不同要素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部分,怎样使那些次要的和隐蔽的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步,把学生带到各要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组合成的“场”中,把相关的感觉到的材料组织起来,从表层的、局部的感知进入到深层的领悟,对作品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如:人物与人物、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要素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各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相互拼接、相互遮挡„„像一曲大合唱。

凡是优秀的作品,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总是不断地相互联系和作用,使其具有表现性,凡是一种富有运动性、变化性、表现性的形式,其各种要素之间总是发生推和拉、进和退、分离和聚合,模糊和清晰,紧张和放松等相互作用,如果孤立地看它们,就失去了对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知觉。

学生看到了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的姿势以及三个人物的眼神、衣着、特征,还看到了讲究的椅柱。到此为止,欣赏并没有结束。辨识要素及性质,使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被分解成了众多的部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了孤立地观察、分析和判断,这种审美认识是片面的,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作品的各要素也许在孩子眼里成了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识别要素及性质,只是对画面的多种特征,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形成整体性的知觉的过渡环节。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椅中圣母》为什么能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是具象绘画的题材内容、故事情节的原因吗?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什么特质,使它与普通的物品有明显的区别?

英国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值得学习。贝尔认为,艺术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作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性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贝尔的观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着,这些形式以及形式之间的联系,是激发出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原因。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品有艺术家强烈的意图,即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的特殊组合。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欣赏教学中长期忽略了的内容、也是学生作品评价的重点。

我们对学生作品除了说漂亮、好看,还可以说点什么?学生面对艺术家的作品除了说好看、漂亮,还可以看见什么?我们说不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到,是水平不够吗?不准确,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方法。是缺少方法。

有了美学的指导,我们就可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审美感受不仅来自《椅中圣母》的情节内容,也同时来自其形式结构。

第四步,把握作品的意义

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形式意味,符号含义和总体意义。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即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组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对作品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进入了—— 第五步,评价作品,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

在对作品进行了感受、领悟、理解后,要用各种手段传达自己的体验,评价,对作品进行自己的判断,以同他人进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艺术品的了解,学生的趣味和判断会不断发生改变和扩展。

.6.创作练习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

有了体验和评价,学生便会将艺术品提供的信息,从个人的角度再一次进行理解、加工、整理、改造,使之纳入到自己拥有的认知图式和结构中,变成自己的作品。

欣赏艺术品,评价个人作品,再创作,这样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修正和改进,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发展。

从范例可看出,在欣赏·评述课上,教师重视了对第一印象的捕捉,重视了学生体验的环节,重视了感受绘画要素的性质,并细致地分析各部分的形式关系,重视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重视了评价与反思。

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比较法、描述法、解释法、揭示法、判断法

比较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深入;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欣赏,获得深刻丰富的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与批评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创作不伴随着观察、欣赏和反思,会逐渐失去支撑; 艺术欣赏和批评如果没有创作的提议,也不可能深刻全面和丰富; 不同的艺术活动是相互交融和支持的。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美术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应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应立足于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了均获得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在评价教学中,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方面,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评价功能上,只重视评价的甄别功能,还要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

·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即重视书面考试,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对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涉及以下问题,我们给了老师以下建议: ·教师怎样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原生态)·学生之间怎样评价?(比较、选择、判断)·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步骤)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进入作品)·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激励、发展、多元)·师生评价能力的提高(多看、多练)·评价的方法——范例启迪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支持孩子们的原形态创作。以此保留儿童绘画的原生状态。

(如果有时间,再分析学生作品)

八、对学生作品的漫谈。观看部分学生作品,举例分析。

上一篇:2019年公务员考试数学下一篇:五年级下语文评课稿-火把节-语文S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