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精选8篇)
1.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篇一
2013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考试)
题型三种:选择、简答、论述。
考试方式:机考,闭卷。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城市,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4、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答:(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7、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8、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1
职能:(1)筹集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3)综合平衡调节;(4)财政监督和调节。
1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1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2、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3、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14、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15、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6、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7、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就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8、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9、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0、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2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2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24、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五、论述题
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主要有: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
4、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比如,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区别于农村地区的(ACD)。A人口数量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
4、(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
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A.市法院B.中共市委 C.市检察院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 任免权B 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BD),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BD)。
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D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A副省级市B 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A双向性B间接性C综合性D有限性E超前性
11.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D.战略远景E.战略依据
1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优劣权威分析方法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
1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B 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14、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
A 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15、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16、(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行政合理原则
17、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1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19、现代城市成长管理在(A)萌生。
A美国
2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B 30%
21、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2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B 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23、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D60%
24、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25、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26、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老龄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27.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稳定型B衰退型 D增长型
2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增长型
23、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2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B 社团性组织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25、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脆弱性B 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26、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 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2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28、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排污权交易制度B谁污染谁治理制度C奖励与惩罚制度D排污治理制度
29、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30、(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31、(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C工业化
3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B30%~70%
33、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34、(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
35、(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36、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37、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
A纵向协调 D横向协调
38、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39、(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B.荷兰C.日本 D.希腊
4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 C.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41、(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
42、(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预防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齐B实C准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 确认危机来源
2.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篇二
单位:户
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统计资料均未包括市内轮渡。
注:(1)2006年上海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公交部分统计指标开始分市域、区域。区域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闵行区和崇明县;(2)市域线路含机场线、旅游线。
单位:辆
3.“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 篇三
1.考点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4)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2.高频考点
(1)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及大小的比较。
(3)城市的空间结构。
(4)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1)
2.知识拓展
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口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政治等知识多角度进行。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也是考试的切入点。注意分析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等问题以及人口迁移知识,结合有关史实,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表现及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是高考热点,重点是对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此外人口还可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还可与工业、交通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世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该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决定;而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又由该地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1)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表1)。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表2)。
人口增长模式(表2):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它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传统型发展,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
从表2中可以看出:①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的阶段是第二阶段,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的阶段是第三阶段,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③总体上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④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现代型)。
(3)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少儿比重过大。影响: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影响:造成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长退休年龄。
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说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低,人口增长速度慢,人口老龄化程度低、速度快。
*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至少在县级行政单位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至少一年)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战以前(主要是15世纪到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①原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殖民主义的扩张。②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③迁移路线: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至美洲;近代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大洋洲开发。④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出地为亚、欧、非三大洲;人口迁入地为美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①特点: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人口迁出地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迁入地为欧洲、北美、大洋洲;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人口不断涌入,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②原因:政治原因造成的人口迁移,如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等。经济原因造成的人口迁移,如外籍劳工的出现;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和新兴产业等原因形成的移民。环境变化:因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发生的环境移民;修建水库等大型工程的建设而造成的环境移民。其它社会原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很大。
*人口数量与环境
(1)概念:①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人口最大负荷量。②人口合理容量: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值,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主要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丰富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
(3)特点(表3)。
(4)主要估算依据:土地资源、水资源。
(5)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3)影响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当代(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①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发展合理;处于后期成熟阶段。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发展不合理。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②不利影响: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产生社会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城市体系
(1)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即一个核心、三个中心)。
(2)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但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城市级别越高,规模越大,服务范围越大。相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的规模、等级不同,功能和服务范围也不同。城市规模越大,级别越高,城市的功能越齐全,服务范围越大,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越高级且种类越多(高级城市具有次一级城市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①形成: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②类型:住宅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位于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既有利于上下班,又方便购物(有些城市中心附近的某些地区,由于远离主要公路,通达程度低,可能会出现住宅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因为外围地租较低;对市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较轻;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商业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可以最大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
(2)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不同。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①历史因素。它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②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付租能力的大小。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决定性因素。③社会因素。如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其中,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重要原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④国家政策。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行政干预的结果。
(4)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①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的共同特点:市中心附近都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②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够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城市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一般来说,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创造卫生、舒适和安宁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和其它工作地点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净化空气、吸烟除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
*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城市建筑景观(表4)和影响城市格局(表5)。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以我国为例):建国初期“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等世俗观念,使我国人口迅猛增长,从而影响了我国的人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等新的观念,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缓,从而有利于我国的人口发展。
2.学法指导
4.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2012大全 篇四
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
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阶段特征
1.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是一
门年轻的学科,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
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1920-1950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
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初步奠定
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
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3.50-70数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
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城市地理学真正诞
生。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
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①宏
观城市空间,②微观城市空间。
4.70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
进学派。伴随数量革命而出现的空间学派受到挑
战,以及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
地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1949—1966年的相对萧
条阶段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1976年—1980
年代末的振兴阶段19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
段
趋势:对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全
球城市的研究加强、对城市社会地理学、新领域新
方法、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
4.城市具体到空间上的3种地域行政地域:市政府
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
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相当于
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
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
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
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5.城市的地域功能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
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
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群:姚士谋首先提出。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
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
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
输网络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
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一个相
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城市化5种类型及含义
1.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
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
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后者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
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
地的空间转化。2..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
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
化。
3.景观型城和职能型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
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
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后者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
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
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
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后者是如果在推
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
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
城市化。
5.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
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
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与向城
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
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
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13.西方以马克思政经作为分析城市理论学派的英位序-规模律: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第一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苏沪和京国哈维、美卡斯特尔斯 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津冀两个单元,可称为高级首位型; 2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 工业、政府机关 住在的规律。第二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可称为中级宅。三个层次建成区规划区辖区 首位分布的优、缺点。平衡型; 8.城市化的4个概念; 优点: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第三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鄂和陕,可称城镇化定义及四个方面: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为中级首位型; 口的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第四类是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人口结构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转型4.生活方式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桂等九个省、自治区,可称为初中级平衡型; 转型 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第五类是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自治区,9.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进程区分为城市化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 I和城市化II 缺点: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第六类是青、藏、宁等人口稀少的省、自治区,属城市化I指: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于初级首位型。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景观的低于推进过程。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33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城市化II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市用地包围、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基础设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等 施优越、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 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II则是抽象的、25.理论模型:1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原因:是我国城市化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精神上的过程。(K=3)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4)3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的非完全的10.城市化机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7)城市化产物。主要机制;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论述克氏中心地理论: 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2.经济增长1.基本概念:中心职能和中心地: 克里斯塔勒的中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与城市化。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3.乡村心地理论把城镇看作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管理不善是直接原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制才是根——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力 讨它们在职能、规模和分布上的规律性。而服务职本原因。社会调节局限性是社会因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改造模式;1.市政基础带动模式2.整体搬迁改造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此也被称为中心职能。不单城镇具有中心职能,一3.周转地块改造4.滚动开发改造.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个村庄也存在中心职能,于是克氏引入了一个中型注意问题:不仅停留在物质空间形态,保证原村民成就。概念来代表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收入不减、外来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保护利用城第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相对较为2.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的形成: 中村本土文化和社会资本.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1基于长时期周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造过程中的公平、改造后政府承担基础设施的投第三,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入。其它国家所少见的,大起大落是中国的主要教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35.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第四,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并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的。和广度变化,表现为劳动和技术分工的变化,如体口过分膨胀的现象。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变化。2.功能分化。表现为经第五,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相互嵌套而成。济结构的转变,进而使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它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4.理论模型:1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生活方式、消费类型、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产生进一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城镇(K=3)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4)3步分化,工业化是妇女就业增多,大家庭被核心家化的本质特点。1.短暂发展2.起伏波动3.停滞4.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7)庭取代。3.社会组织复杂化,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变过度77-81 53乡村城市化91 6.快速城市化 5.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化,、流动性加快、年龄、性别分布,移民涌入城19.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市,对其他种族乡下人的排斥,种族隔离加重。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对中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珠市口-西单北京-天河-珠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心地理论,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结构、海新区-西关。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而不是照搬K值系城市化的真正目的: 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统和划出各种六边形来。如何最大限度让更多人享受 城市生活,享受城市20.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16.世界城市化的4个阶段1.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文明和一切人类平等的机会,而并不是把人口过度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趋势 集中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也不是乡村的平寂和衰的经济基础。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重心 败。心型基本活动。17.戈特曼认为世界上由哪6个大都市带? 国外城市地理学家: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美国费里德曼城市化I和城市化II 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发现大都市带戈特曼法国 细分可以分为: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城市化演变模型图霍尔 产所派生的需要;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地居民正常生地区。巨型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区域加拿大麦吉提 活所派生的需要。12.经济增长怎样推动城市化 名词解释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1.从经济学角度城市化是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聚集经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影响B/N的因素主要与城市的规模,专业化的程度,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2.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体系(旧城和新城),时间的推产总值增长而提高。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移,以及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17.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平等方面有影响。1.唐以前的初步发展2.隋唐时期大中商业城市的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出现3.宋城市革命,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答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度被打破,标志着中国古代商业由定时限地向全
1、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需要量法。天的不受地点限制的近代型商业转化,封闭的城市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1.城市职能及划分类型: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开始向开放型的城市转化。2.新型的城市聚落,镇6.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市的开始出现。3.大中城市的继续发展,首次出现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百万人口城市。4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1.社会政治职能体现的是城市的行政管理作用; 区,工商业市镇的出现.5.晚清近代城市,二元结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2.经济职能是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在城市内部和城构。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市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 28.开发区:是指是为实现地方产业目标,由政府或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3.文化职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文化职能指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城市的科学、教育职能;无形的文化职能指城市的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特征:是为实现地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以外空间的方产业目标而建、2.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3.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影响力。具有内部统一性4.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5.是一个7.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22.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包括3个要素 专业化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29.CBD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存的城镇的集合。23.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城市首位律: 同时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现代城市的CBD是城政公用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具备的郊区具有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公共设施。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特征;
1、高可达性。可达性是CBD最基本的特征,24.空间相互作用条件:提出者海格特 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包括交通和信息两方面的可达性
2、高地价。由于地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为了保障城市首位度:以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用地紧张,CBD的楼价、地价在城市
3、高密度(主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要包括有四层含义:1建筑密度高,形成高楼林立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我们把这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的景观。密集的摩天大楼使CBD成为城市形象的载种交换称之为 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体之一。2人流密度大,昼夜人口差别大3商务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间高度聚积。4第三产业高度密集)4.动态性。5.性相互作用的分类:对流、传导和辐射 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经济性。
5.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篇五
为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工作,促进辖区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特制订本制度,内容如下:
一、开展摸底建档工作
由社区团组织牵头,民政、综治、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单位、小区开展全面排查,进一步摸清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础数据,建立档案数据库,全面掌握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分布状况、家庭状况、受教育情况、就业培训意愿、现实表现和违法犯罪情况及重点监控时间、监控措施等内容。
二、开展家庭走访谈心活动
对排查出来的重点闲散青少年,由社区团组织和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走访队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对重点青少年进行不定期的家访谈心活动,了解掌握其思想表现动态、困难和要求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感化和心理矫正。
三、开展法律政策咨询服务
由社区团组织牵头,在闲散青少年较集中的区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助闲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四、开展爱心帮扶活动 通过家庭走访掌握了闲散青少年的家庭和个人现实表现等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就学等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活动
积极吸纳社会闲散青少年,帮助其掌握技术,自力更生,并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创业见习基地政策。同时联合社区劳动保障站组织青年专场招聘会,收集提供青年务工信息,促使适龄青年尽快走上工作道路。
六、建立志愿者帮扶工作队伍。把“帮教”工作与其家庭、个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采取“一对
6.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 篇六
系统工程:是一大类新的工程技术总称,是对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解决系统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负责的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所有生活植物的总和。
城市化: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人口增长:(以前)自然→(目前)机械
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生态系统:指由生境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 地域综合体。
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绿色和紫色细菌、蓝藻)。消费者: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将复杂的动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量决定于满足程度最低的因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讲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于系统内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
固体废弃物:指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有掌握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界限,调节就不起作用了,这个临界值就是生态阈值。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生态恢复:利用生态恢复的理论方法,对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环境生态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以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手段。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系统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分(要素)之间在空间、时间方面的联系、作用方式与顺序。
系统要素在空间的排列或配置方式称为系统的空间结构。
系统要素在时间流程中的关联方式称做系统的时间结构。
城市噪声污染的特点:没有具体污染物。
城市的主要特征:经济发达,公共设施齐全,人口密集,科学教育文化发达,交通事业电力事业发展,建筑密集高层化。(相对性)
废水处理的方法:
1、污水的一级处理物理方法,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
2、污水的二级处理在一级的基础上,再加生化处理,有机污染物
3、污水的三级处理用的较少 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无机盐类和其他污染物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城市人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①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一定的外貌; ③一定的结构;
④一定的动态特征; 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⑥一定群落环境; ⑦一定的分布
范围及⑧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城市人群结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民族)
城市的水污染主要污染物: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
物质污染
我国按风向大致划分为4大类型区,江苏为东南季风,江苏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海水倒灌,地面沉降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评价(结构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应具有合理人口密度、合理土
地利用、良好环境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
3、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评价(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
承载力的相互匹配,环境胁迫与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城市与城郊、农村的相互关系协调,系统的人工控制与自然调控相互协调。)
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水平较重。燃煤是形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人格本位原则、和谐协调原则、多样性原则、延续
历史文脉,开创生态景观新境界
城市生态学学派划分?主要是两个学派,一个是“环境系统学派”,另一个是“复合系统学派”。
城市生态恢复的目标及限制因子?
建设低负荷型城市、建设循环型城市、建设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土壤状况、空气
污染、水危机、营养与营养失衡、城市景观的破碎化、城市的扩展、人的影响、政策的连续性和规划的超前性、自然灾害与战争、经济投入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指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依据一定逻辑要求建立的整
体,一旦形成系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不可分割而孤立存在。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以人为中心
2、高度集聚性
3、高度稀缺性(生物种类、数量、土地等)
4、高
度不稳定性(依赖外界供应)
5、高度开放性
6、高度协调需求
系统工程的特点:整体性,一个系统,两个最优,综合性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①竞争; ②寄生; ③捕食; ④偏利共生; ⑤原始协作;
⑥互利共生;⑦化感作用
城市生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城乡协调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系统的特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整
体的环境适应性
系统研究方法;黑箱法:白箱法:灰箱法:
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目标;一是高效,即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二是和谐,即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稳定性。
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评价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
3、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评价
请论述生态系统与一般系统的区别;
1.在组成方面,它是由有生命的有机体和无生命的物质结合而成的,不仅植物,还包括与植物共同栖居的动物,微生物以及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
2.在空间结构方面: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因而反映出一定的地区特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空间结构。
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物具有发育、繁殖(复制),生长与衰亡等特征。因而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规律,可分为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
4.从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作用是通过复杂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完成的。
5.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不仅存在着种内、种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协调。
6.在外部关系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与能量,通过变换而输出,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调控原则 ;
循环再生原则
协调共生原则
持续自生原则
保护和扩大多样性原则
最小风险原则
废物最小化原则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特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周围环境正常波动和系统消耗产生微小的干扰作用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通过自我反馈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使之恢复原状的能力。1以生物为主体,有整体特征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3开放的热力学系统4有明确功能和服务性能5受环境的影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适应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7自我维持功能与调控功能8有一定的负荷力或承载力9动态,生命的特征,有其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城市化的生态后果。
7.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魅力 篇七
总书记年初在北京调研时, 对城市管理提出如下建议: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 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布署, 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建议,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情况, 对城市管理做出如下思考:
一、强化四个目标:规划适度超前、运行科学民主、管理人才专业、管理主体多元
第一, 规划适度超前。未来城市, 现在建设, 未来城市要求基础设施现代化、空间布局人性化、城市形态人文化、充分考虑老龄化。
第二, 运行科学民主。无论是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应急设施还是城市环境, 运行管理的高效和这些设施本身的高品质同样重要, 甚至运行管理较之后者更加重要。如何保证这一点, 需要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机结合, 即按城市管理的规律办事, 借鉴域外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大力发扬民主, 听取各阶层声音, 包括外来人口的声音, 按市民的要求办事, 根据市民自身习惯和向往选择城市管理路径。
第三, 管理人才专业。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 要培养大量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总书记在今年三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 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 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即有专业性又有综合性, 现代城市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智慧。
第四, 管理主体多元。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 齐抓共管。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这六者共同作为管理主体来管理这个城市。同时, 这六者要分工合作、平衡互动。
二、关注三个问题:治堵、治霾、防内涝
(一) 治堵。
拥堵是麻烦的城市病, 世界各大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多遭遇交通拥堵, 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加宽道路、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机动车限行, 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通过香港、东京、巴黎等城市近几年的经验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办法:
第一,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在地铁口、公交站点提供方便的租车服务配合以上传统方法, 治堵的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 最繁华的商业区禁停, 商铺之间用过街天桥连接。香港目前采取这样的做法, 使地面上的行人减少, 机动车即停即走, 保证交通顺畅。
第三, 中心城区限行, 同时在中心城区周边的地铁、公交站设立规模适度的接驳停车场。鼓励距中心城区较远的私家车出行的人们进入中心城区时使用公共交通。
(二) 治霾。
雾霾是最受关注的城市病, 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大多经受雾霾的困扰。引起雾霾的原因有很多,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 燃煤、土壤尘, 生物质燃烧、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都是致霾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 雾霾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而这些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 同时, 机动车排放是离人们最近的污染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已远离第二产业, 然而也同样受雾霾困扰, 可见机动车排放是致霾的主要原因。因此, 治霾的最有效措施是减少机动车排放。年初, 巴黎遭遇雾霾, 她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鼓励人们减少机动车使用,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及环保交通工具, 如电动汽车、自行车。
(三) 防内涝。
内涝是世界各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2011年东京内涝, 2012年纽约内涝, 我国大多城市也都经历内涝, 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控防内涝是每个大面积降水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 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内涝产生的原因很明显, 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力是不足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纽约、东京在遭遇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时, 相当发达的排水系统也会能力不足,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见, 内涝短时间难以避免, 但伤亡必须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东京、纽约内涝, 面对的天气情况比我们中国城市要严重得多, 但内涝导至的伤亡却很小, 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拥有并积极实施应急机制。市长亲自发出预警、开设应急避难所、公共交通封闭、低洼地区居民强制撤离, 危险地段警力巡逻, 公共资源全力应对。
第二, 增加排水渠道。遭遇极端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应急管理手段, 但应急管理手段虽可有效避免伤亡, 同时也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并非是常态的解决内涝的办法。应当注意到, 相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常态情况无内涝而言, 我们在常态情况下, 也会遭遇或轻或重的内涝, 可见我们的排水系统还亟待改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城市绿化带上做文章, 将绿化带贴近道路的一侧做低, 低于道路, 形成沿道路的狭长渗渠, 造就只要有道路, 两侧就有渗渠的局面, 即不影响景观效果, 又可有效减少地下排水管道压力。
第三,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目前大多城市屋顶雨水直接排到地表, 再排入地下雨水排水管道, 或是地下雨污混合排水管道, 这同样给地下排水系统增加压力。在地表或地下建家庭蓄水池、公寓住宅蓄水池、商务政务建筑物蓄水池收集、储存、利用建筑物屋顶雨水是欧州城市的普遍做法, 即可缓解地下排水系统压力, 又可节约利用水资源。
8.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篇八
【关键词】地形图;竣工图;城市规划
0.引言
地形图是现有地形上基础地理要素的数据集。竣工测量因为有建设单位的配合,竣工成果非常准确完整,并能及时动态地反映城市建设的变化。因此利用竣工测量成果对城市地形图进行动态更新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下面就竣工测量资料对城市地形图进行动态更新的方法在来宾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作详细的介绍。
1.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入库流程简介
来宾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设、更新以图幅为单位。图形数据经检查后建立地形图数据库。
2.竣工测量更新地形图方案
2.1竣工测量更新地形图的技术途径
为了满足规划验收的要求,竣工测量有着特殊的严格要求,除满足地形图测量的一般条件外,还要符合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颁布的竣工测量技术规定。这就为利用竣工测量更新城市地形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2竣工测量更新地形图的流程
2.3竣工测量更新地形图的具体方法
2.3.1竣工外业测量部分
测绘单位接收任务后,应先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踏勘,当大面积竣工测量时,要确定正确的竣工测量方案并编写技术设计书;图根控制是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的需要,利用了我院于2000年建立的Ⅲ等GPS网,其中几个点作为起算点,使用 Leica2000sGPS接收机,布设了5''级平面控制点,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2°,卫星分布几何因子GDOP≤6,有效观测卫星数≥5。高程采用GPS拟合高程。各项观测限差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和《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野外采集采用TOPCON GTS3005N型全站仪,全数字化成图法测图,全野外采集数据,全站仪内存记录,当天数据均及时传入了计算机。全站仪使用在有效检定期内。测量要素采集包括居民地及附属设施、独立地物、工矿建筑物、地面管线及附属设施、栅栏、境界、道路、水系、植被、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地貌要素和竣工建(构)筑物的有关高程及有关间距等等;除常规地形物外,房高的测量及相关的信息调查也是竣工测量外业的重要部分。
房高测量内容如下:建(构)筑物的室内和室外高程、顶部高程;如果有退层,应分别测定退层位置及退层的顶部高程;如果有悬挑部分,应将悬挑部分测出,并测定悬挑部分顶部的高程。
信息调查内容如下:建(构)筑物的名称、结构、楼层、楼号、房屋用途、材料、名称、建筑质量等。城市道路的路名、材料、道路等级等。
另外,对竣工测区周围50m范围内也是我们测量的重点,一方面检查竣工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原图接边。
2.3.2竣工内业编辑部分
按《竣工测量技术规定》要求内业成图用北京清华山维 EPSW 2003 外业测绘系统和 EPSW 2003 图形系统绘出竣工平面图,作图代码均按《EPSW》电子平板测图系统分类编码表操作。并编写相应资料报告,经检查部门检查后出成果资料供甲方报规划之用。
利用竣工图对原图数据按照地形图要求进行编辑就可直接得到相应的地形图,提交图文信息部检查入库,为来宾市基础地形图提供动态更新。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方法对我市原有地形图进行动态更新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很具操作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体会如下:
(1)该方法实现了对原有地形图的动态更新和维护,进而保证了我市基础图库的现势性。
(2)直接利用竣工测量成果对我市原地形图进行更新和维护,不仅快速方便,而且费用很低,效果明显。
(3)通过软件的规范化控制和检查的准确性,可靠性,一致性得到了保证。
【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EMC能源合同管理-城市路灯节能节电具体改造方案---(内部资料,值得珍藏)11-10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08-26
中央电大城市管理学07-22
《城市管理学》单元作业辅导10-02
盐城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08-26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08-04
城市环卫管理方案08-07
城市运营管理08-31
城市地理学11-04
城市管理局网格化管理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