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声声慢教案

2024-07-23

免费声声慢教案(精选11篇)

1.免费声声慢教案 篇一

《声声慢》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在词作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主流程】

1、检查预习,朗诵诗歌。

2、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愁情。

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词的意象。

4、赏析这首词。

5、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朗读、探究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故事。《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二、作者介绍。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一)重点词中的生字词。

(二)播放音频,学生朗读。

(三)范读。

四、鉴赏。

(一)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二)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秋风”意象略讲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赏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作业布置。

1、做课后练习题。

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首词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愁情。

2.声声慢,细细听 篇二

一、巧变语速,丰富听音体验

听本来就是一场美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不少学生却把“听”当成了生硬的教学任务,“认真听讲”四个字就像一道严令,使得学生的“听”变得非常被动。可见,要把倾听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首先我们要先丰富“听”的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多有变化、有惊喜、有期待的听音体验。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课堂语言的雕琢,尤其是课堂语速的变化,如4A《Unit 6 At the snack bar》这单元的“Cartoon time”中,在师生互动朗读环节中,我扮演了Sam,在故事的开头“Im hungry”中,我有意识放慢语速,饥肠辘辘地说出这句话,在慢腾腾的语速中,让学生感受到Sam的饥饿,而在接下来“Heres a snack bar.”这句话中,我则以加快语速,读出发现新大陆的惊喜。通过这样的朗读变化,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深入其境、感同身受的体会。除此之外,我在评价中也经常巧变语速,通过一波三折的听音体验,丰富学生听的感受,让他们在表扬中,都能找到不一样的地方。

二、听音活动,提高倾听技巧

有效的练习与活动是我们培养语言技能的必由之路。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光说不练”,只靠单线的教学输出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授课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以听音为考查目的的教学活动,如“我说,你做”句型练习、千里传音、“微播报”、信息复述、听音辨词等等。在这些以“听”为主的小活动中,强化学生用耳朵捕捉信息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倾听技巧。

如在3B《Unit 5 How old are you?》的“Rhyme time”时,这个chant朗朗上口,围绕着今天的教学重点——数字展开,简单易懂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这个chant活动中,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说chant”,而是开展了“听音、辨音、编动作”的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跟着节奏,动起来,如“One,two,three,four”中,我们利用小手,做起了数字手势,而在数字“ten”的创编中,有的小组把小手张开,有的小组则用小手比成了一朵花等。在这个小组实践中,学生由听到做、由做到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倾听与表达的学习能力。

三、行为指向,培养倾听品质

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是健全人格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渗透,把“学会倾听”渗透课堂,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中,帮助学生形成倾听的良好品质,并将其转化为自然而然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露声色地深化倾听的行为指向,如在日常教学中,塑造典型,树立榜样,以“小先生”制的自主学习形式,实现“一带一路”的教学局面。同时,除了教学导向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性的发展评价,激发学生听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倾听的理解与认识,以评价推动倾听。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低段向中段的过渡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不少学生还有些“自以为是”,往往老师没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打断,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如在译林版3B《Unit 4 Where is the bird?》这单元的“Fun time”时,这个环节围绕小游戏“Guess and say”展开,在第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听完问题,就急于打断,而发问的学生,也不在意回答者是否使用完整句。为此,在第二轮活动前,我采用“小先生”示范的形式,挑选两个小组代表,由他们进行示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表达进行及时评价,如当学生发出“Wheres my pencil? Can you guess?”,我并不着急引导另一名学生做出回答,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完整性给出赞赏,并引导学生先倾听,后思考,再回答。

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品质。在小学阶段中,我们就应该吊一吊学生的胃口,磨一磨学生的急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倾听的语言习惯。同时,在有效的指导及丰富的活动中,提高他们听的能力,让他们听得有质量,有收获,把倾听随身携带,变成自身良好的学习品质。

3.声声慢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曾经,有位才俊因思恋才女梦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曾经,有位佳人因倾慕意中人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段天赐良缘,惺惺相惜,琴瑟和鸣,所以有赌书泼茶、重阳竞诗的佳话„„ 可是„„ 国家破碎,风雨飘摇,良人竟成永诀!„„

他们就是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伉俪,千古传诵的人间美眷。可惜好景不长,直教才女心中生出无限恨——愁情穿越千载,今日的我们读之难免唏嘘不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板书:声声慢,李清照)2.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如《醉花阴》)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课外资料1】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课外资料2:易安词在国外】: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二、听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需要解释哪些词语?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将息,敌,损,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再读词,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词用了哪些意象?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探讨明确: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 渲染愁情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追问二 “风”有何象征意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追问三:“雁”有何象征意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四:“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追问五: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六:“梧桐”的象征意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6)小结。

黄昏时候,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一声声一滴滴,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灵,让原本就无法控制的愁苦更加难以抑制,终于喷薄出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四、何以如此之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小结这穿越千载、超越个人的愁的丰富内涵:

丧夫之痛、孀居之悲、迟暮之哀、流离之苦、亡国之恨、故园之思„„

五、学生齐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此处可小结叠词在作用:内容上起强化作用,音韵上、节奏上有音乐美。)

六、总结全词的写作特色。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八、课堂总结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4.《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篇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生平,情感,意象,意境。教学难点:意象,意境。教学内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3、描述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课外资料1】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课外资料2:易安词在国外】: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如《醉花阴》)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听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需要解释哪些词语?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将息,敌,损,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再读词,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探讨:词用了哪些意象?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酒】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酒是“愁”的载体。而淡酒?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非关天寒,而是词人悲情太厚,酒力压不住心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

四、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五、作业: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找啊,找啊,找什么?故乡、家园、亲人、夫君、温馨、欢乐、安恬„„怎么就全都离我而去呢?这忽冷忽暖的天气啊,似乎也在欺负可怜人,让我怎么能安眠、调养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思绪纷纷,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一阵疾风吹过,心还是冷得让人生痛。唉,那三两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挡这一份凄凉!

忽然听到秋空中一声悲鸣,抬头望去,那是从北方家乡飞来越冬的鸿雁啊,那不是旧日的老相识吗?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经帮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锦书可托何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刀霜剑,那院中黄花堆积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儿啊,如今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寒窗,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5.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五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五、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阕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二)赏析下阙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6.《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六

【学情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较难的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古诗词题型的考查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是历年高考中考生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古诗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原本魅力无穷的古诗词成了学生眼中冷冰冰的枯燥文字。

【学习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诵读,体味感情。从意象、意境等把握情感。3.德育渗透目标:感悟李清照的愁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学习重点】美读课文,吟诵词韵,读出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词的意象美。

【学法及依据】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鉴法。高中古诗词教学美育策略:重视诵读、品味语言和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教学前,为学生搭建阅读心理支架;教学中,分析、拓展文本。发挥活动层面之美,正确认识和处理美育与应试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背诵词。学习理念:深教学、慢教学、本真教学。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着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文坛,光耀千古。她半世孤苦,却坚强执著;她把自己的才情和家国命运编织成华美的词章,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妩媚和凄婉;她在词坛的地位之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之美,无人能及。她就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被称为千古绝调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去领略千古才女的万古愁心。

二、初读诗词,读出词韵

1.教师范读,提问:大家思考词人要传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答:“愁”。2.学生齐读,读出情感,找出词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首尾两句)3.品读首句的词韵,明确: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押韵,开口度小,念起来有轻细、凄清的感觉,感情上也逐层深入。4.展示词人生平(课下注释①⑦),明确:知人论世,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过渡)一首好词是语言和情感的完美结合,这首词97个字,字字珠玑。

三、合作探究,鉴赏意象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学法指导:①再现情境画面。②指出作者感情。③说出意象内涵。④回想相关诗句。淡酒——借酒消愁,愁重难遣;过雁——家破人亡,漂泊无依;黄花——年华已逝,生命悲凉;梧桐、细雨——反衬凄清、悲凉。明确:解读意象,理解愁的内涵(身世之苦、丧夫之哀、故土之思)。(小结)本词通过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象,渲染了浓浓的愁味。

四、再读课文,品味愁情

鉴赏最后一句,结合李清照晚期写愁的句子,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小结)词人笔下写愁,实写真情大志。在诵读中,读出了愁情;在意象中,理解了愁情。愁之深,美之大。

五、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7.免费声声慢教案 篇七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8.醉花阴声声慢教案(小编推荐) 篇八

师: 请大家看幻灯片上的这幅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两幅对联说的是谁呢? 生:李清照。

师:那你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词? 生:齐诵《如梦令》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醉花阴》,走进李清照的心。师:请大家大家回顾一下李清照其人。生1:南宋女词人。生2:号易安居士。

生3:嫁给了学士赵明诚。

师总结:清照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师:现在让我们在诵读中初步感受此词。

(先老师配乐(《雪千寻》)范读,接着学生配乐朗读,最后听名家诵唱。)师:读完此词,你感觉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人的经典愁句。生1: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愁像三千发丝一样长。生2: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愁多如水。生3: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写出愁深似海。

师:这些写愁高手,有的突出愁之长,有的突出愁之深,有的突出愁之多,那么旷世才女李清照要突出愁的什么呢? 生:愁的长久。

师:那李清照的愁延续了多久呢? 生1:一天,“薄雾浓云愁永昼” 生2:不止一天,是几个月。

生3:应该是一年,因为词中说“佳节又重阳”。

师(总结):李清照是日也愁,夜也愁,佳节又临更添愁,夫君未归难断愁。是愁满心房,黯然神伤。

师: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你们有了愁会怎么排遣? 众生:听音乐、看书、咆哮几声、到操场打球、拼命吃东西、和好友聊天…… 师:看来大家排愁法还挺多的,那你们知道古代的诗人词人最喜欢拿什么当作愁的解药呢?

生(齐答):酒。师:何以见得?

生1: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生2:范仲淹写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3:李白也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李清照自己也说过“把酒浇愁愈魂销,思君折人比花瘦”。那么酒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能把李清照的愁消解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词的最后一句说“人比黄花瘦”,可见愁并没有排遣掉。

师:说的好,烈酒只能暂时的麻醉一下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忧愁烦恼,酒醒即愁醒。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 生:瘦

师: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问题是不止一天,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瘦了呗,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

师:瘦成什么程度? 生:瘦比黄花

师:人比黄花瘦,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比喻的构成要素有什么? 生:本体、喻体、比喻词。

师:还要注意到一点,比喻句要有相似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看,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前人喜欢以花比人,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都是说女子容貌美丽;而这里以人喻花,来形容什么的? 生:人的憔悴。

师: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落蕊的秋菊,是憔悴的,相思中的女子是憔悴的。

师:这是外型上的相似,叫做形似。如果要体现出女子的相思消瘦,何必要用菊花呢,柳条又细又长,我们说杨柳小蛮腰,腰细呀。这样好不好?生笑 师:黄花是什么花? 生:菊花

师: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 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一句有什么典故? 生: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这里的采菊不指隐居,而言其清高孤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师:清代陈廷焯评价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接下来老师就把主动权交给你们,让大家自由发挥,说说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句,并加以赏析。

生1:我喜欢最后三句,一个销魂很让人神伤,再加上瑟瑟西风,更添凄凉之感,最后又以花喻人,说人比黄花还瘦,简直把愁表现得让人有点心疼。

师:你真具慧眼,关于这三句还有一个“巾帼压倒须眉”的经典故事呢!据《琅嬛记》记载: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生2:我喜欢“半夜凉初透”的“透”字,不仅写出因夜深带来的身凉,更写出词人的心凉。

生3:我喜欢前两句,作者借助了秋景和细节来表现漫漫白日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愁苦。

生4:我喜欢“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重阳黄昏,词人东篱独酌,酒香花美,但心愁依旧。

师(评):因为思考因为爱,大家都把自己喜欢的词句一吐为快了,而且都说的非常好。

师(总结):《醉花阴》一词,开篇点“愁”,结尾言“瘦”。“愁”是“瘦”之因,“瘦”是“愁”之果。秋景因心愁而倍感凄凉,心愁因形瘦而无比形象。好一个情深深、愁浓浓的李清照。

师(结语):一首《醉花阴》,满腹闺怨情,这是李清照少妇时代的主打情怀。下篇课文,我们将会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体味到李清照晚年的别样心境:秋天里,亡国飘泊寡居的凄苦!

二、听朗读,整体感知,说出最初感觉。找出定下全诗情感基调的句子。师:请用一个字说出对此词的感觉。师:你认为哪句词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三、知人论世,探究诗歌开篇情感美

探究1:诗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寻觅到了没有?内心感觉怎样?怎样用声音传达?请 生1:这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寻寻觅觅”时,李清照已国破家亡夫死。词人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所以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生2:通过查找她的后半身经历和诗词文章,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他们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

“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一个人愁。虽然个人已遭不幸,但她还心忧天下,为国而愁,虽历经苦难,依然倔强,依然执着。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词人的执着、坚定和倔强。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冷冷清清是寻觅的效果,诗人苦苦寻觅却无人理会,无人回应,所以应读出一丝苦涩。

生4:我们小组认为“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有一定的见解。词的一开篇,诗人就坦露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真,很美。自己已经够惨了,偏偏还心忧天下,愁国家大事。这种悲悯的情怀,怎不让人感动唏嘘?

环顾三千年封建历史,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觅爱情之尊。让人肃然起敬!

五、再读,品味诗歌意象美。

1、品味诗歌意象美,点拨诵读。

师:中国古典诗歌特别讲究抒情的含蓄,面对自然界的月缺月圆,花开花落,文人们把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涂抹在他所见到的自然景物上,让自然之景充满了人的情趣,让人的心情更增添了细腻含蓄的意味,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美感。诗人所选用的寄托他个人情感的自然景物即是诗歌意象。在这首词中,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抒

情?

生:酒、风、雁、黄花、雨、梧桐

师:这些意象都有一个修饰语,请把这些修饰语找出来:

学生齐找——

淡酒

风急

过雁

黄花憔悴、细雨、梧桐

师: 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生: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体现了作者愁情之浓重。所以读的时候要强调淡,把重音放在淡字上。师:古代诗词中,写到“酒”的地方很多,请大家想想与酒有关的诗句。

生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3: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纵观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发现:酒往往与“愁”有关,人生短暂的感慨,依依惜别的情感,都要借酒浇愁。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何况还有凄紧的西风,更增诗人的凄凉之感。师:我们再来看作者选取的第二个意象:

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1: 秋风是一冷色的意象,这一意象本已给人萧条、肃杀之感,再以晚急来描述,更给人以寒气逼人之感,从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与风有关的有——

生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生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秋风渲染了作者深重的愁情

淡酒难消愁,风急又添愁,作者的视线无奈转向长空的过雁: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过雁,即南归的大雁;每到秋季,大雁都要奋力飞回故巢。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那大雁是“旧时相识”?

生:

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师:昔日的海誓山盟言犹在耳,爱人却已永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雁归何处?而爱人又魂归何处?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这让诗人情何以堪啊。

总结上阕:作者为我们选取了酒、西风、雁三个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凄苦的心境。

下面请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讨论探究,小组合作,自主解决下阕问题。请品味黄花、梧桐、细雨这三个意象,说说它们蕴含的情感。<>1.张焱焱:是这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与上一首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形成对比,上一首词写的是她思念自己的丈夫。下首词丈夫已经去世,而且国破家亡,然后作者的心情就变得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副更凄凉的画面。

教师:更凄凉的画面。如果说上面的黄花是飘零、消瘦,但毕竟还是盛开的,还是绽放的,还能让人有一丝怜爱之心,而这里的黄花是“黄花堆积”,已经惹不起任何人的怜爱,所以作者说,“如今有谁堪摘”?更写出了自己的悲情。

刘代磊:“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刘代磊: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教师:这怎样表现她的愁情的呢?

刘代磊:她的愁就是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教师:独自怎生得黑,同学们看课文注释―― 刘代磊:怎样挨到天黑。

教师:这说明时间过的慢,说明自己心中―― 刘代磊:非常凄凉,也是空虚。

教师;凄凉、空虚、悲愁,所以才感觉到时光难挨。

既然这首词是写愁的,那么她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从哪些地方能传达出来?

赵恒(自己站起来):我觉得是第一句,首先是她是用叠词,可以让愁使人感觉更加丰富。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教师插话:有层次感。

赵恒:对。(教师插话:怎么讲?)因为她写《声声慢》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所以说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惨。

教师:我没有办法讲了,但是我有问题。我们抛开文本,从生活常识来看,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赵恒:内心有所失落。

学生(小声):东西丢了。

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寻觅,但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赵恒: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教师: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赵恒:还有国家的命运非常凄惨,她想找些出路。

教师:好像在寻找一切,寻找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结果只是冷冷清清。

同学们看课本49页,刚才赵恒讲的那个意思其实和文学大家唐圭璋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找个同学读一下。

教师:我想问问赵恒,你刚才看这段话没有? 赵恒:没有。

教师:所以同学们应该自信,相信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王小婧:《声声慢》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教师插话:栊lóng是“窗户”的意思,同学们记一下)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教师:那么其实开篇十四个叠字,她(赵恒)刚才讲到层次,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

那么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陈志鹏(小声):环境。

其实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如果说冷清只是暗示出内心的环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是写心情或者说心理。

动作――环境――心理(板书)或者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

寻寻觅觅,心中若有所失,我们可以换个词――恍恍惚惚。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一种寂寞。而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则纯粹的是一种悲伤。恍惚――寂寞――悲伤(板书)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那么我们怎样从写作上来借鉴它?

其实连用十四个叠字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我们写作并非一定要连用这么多叠字,古人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比如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如果要我们来写可能会是“很深的庭院”,或是深深的庭院。而这就是叠字的妙处。刘驾还有诗: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

还有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还有“行行重行行。

还有另外形式的叠字,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重复使用。

单个字叠用最长的就是我们讲过的:浮云长(zhǎng)长长(cháng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

这就是我们写作文可以借用的地方――叠字。

教师:我们接着来找,其中的哪些诗句还反映出李清照的愁情。刘代磊:“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刘代磊: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教师:这怎样表现她的愁情的呢?

刘代磊:她的愁就是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教师:独自怎生得黑,同学们看课文注释―― 刘代磊:怎样挨到天黑。

教师:这说明时间过的慢,说明自己心中―― 刘代磊:非常凄凉,也是空虚。

教师;凄凉、空虚、悲愁,所以才感觉到时光难挨。

其实同学们找一找李清照词中经常这样运用(以时光难挨来反应内心的悲愁)。上首词(醉花阴),怎么讲的―― 学生:薄雾浓云愁永昼。

教师:时间过得太漫长了,时间漫长恰恰是内心悲苦、凄凉、寂寞的一种写照。还有吗?

张焱焱:是这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与上一首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形成对比,上一首词写的是她思念自己的丈夫。下首词丈夫已经去世,而且国破家亡,然后作者的心情就变得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副更凄凉的画面。

教师:更凄凉的画面。如果说上面的黄花是飘零、消瘦,但毕竟还是盛开的,还是绽放的,还能让人有一丝怜爱之心,而这里的黄花是“黄花堆积”,已经惹不起任何人的怜爱,所以作者说,“如今有谁堪摘”?更写出了自己的悲情。其它地方还有,哪位同学来说?找到自己站起来。写李清照的悲愁的地方。

况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相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还在,而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很伤心。

教师:我们知道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如今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张泽阳:物是人非。

教师;其实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同学们应该熟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还有没有?还有最精彩的地方没有人分析。

张泽阳: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我认为这句写的最好,因为她身边没有人照顾,所以对天气非常……

教师:怎么讲,(这时的张泽阳是抱着翻译书在那里读别人的观点,在我的追问下,她承认没有想好,坐下了)。没有想好。

教师:我不希望同学们拿着参考书来念。自己的感悟也许很浅薄,但是最是最真实的。

赵恒:有一个疑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秋天开的,这里的黄花不应该是落的一地的菊花,而是开得很茂盛的菊花。教师:怎么讲?

赵恒:憔悴损,有可能是因为凉风把这些菊花的花瓣吹的一地,可能感觉很凄凉。但是我觉得“憔悴损”还有一层意思,是写到自己。“如今有谁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说菊花凋零一地,没有人怜爱,也有可能是说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是人老珠黄,没有人来怜爱。(教师插话:就是这样)满地黄花堆积,是开得很茂盛,而不是堆积到一起。

教师:她的疑问,更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

教师:还有一个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我之所以没有说,是因为我没有理解透,不知道她是怎样写愁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里是写景的,这景中我怎么看也没有看出愁情来,同学们看这春天如果是黄昏,下点小雨多么美好而浪漫?他怎么能和愁情联系起来的,哪位同学能帮助我一下吗?

这里李清照可能写错了?

贾茜茜:春天的小雨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缠绵,很郁闷那种。

张泽阳:我认为是这样的,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她坐了很长时间,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贾茜茜:这里的雨下的很短,而她内心的愁,不会随着雨停而停,就形成了一个反差。

教师:你以为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的秋雨怎么样。贾茜茜:很缠绵。

教师: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时的雨下得时间长,缠绵。

(当时讲的时候就感觉有些不妥,课下查了一下,是这样介绍的: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虽然季节不太对,但雨的特点是对的。)

王小婧:秋谨有诗云“秋风秋雨愁煞人”。除了李清照的诗,我很快的就联想到《红楼梦》里的《红豆曲》,感觉那个词写的,整个一段词都可以用来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种情感:“展不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感觉“点点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灵魂的那种愁苦或者很多情感,总是缠缠绵绵环绕着自己。

教师:我的理解,秋风秋雨本身就给人以哀愁的象征,而且王小婧刚才讲“点点滴滴”一种愁情反反复复地缠绕自己。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那么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诗句。)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欧阳修《一落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

――张元干《祝英台近》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找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看你口口中念念有词,王毅。

王毅: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还有黄昏。教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

赵星:应该和“满地黄花堆积”对比一下,也就是说,黄花是风可以吹走的,黄花的愁是可以带走的。而后文的愁即使雨停了,也带不走。也就是说她愁非常深。刘代磊:我是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觉得自己生命是一种悲凉。

教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王小婧插话:留得残荷听雨声。

教师;的确我们班学生的水平的确非常高,只是有时同学们不自信。留得残荷听雨声。(板书)

在这里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李清最后一句诗喷薄而出,直抒胸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教师:无论是《醉花阴》,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那么她内心的愁情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

(因为已经给同学们读了那篇梁衡先生写的《乱世中的美神》,所以这里没有对李清照身世的介绍),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李清照早期的愁写的非常美,正如上节课节在3班有同学说,《醉花阴》中的愁情还有一份甜美在里面,那么《声声慢》里这种愁情全都是凄苦,浓得化不开的愁情,我们结合李清照的身世来谈谈。

张洁:这个时候她丈夫已经死了,没有她没有人怜爱,她后来嫁给了张汝舟,一个非常差的人,还有就是国破家亡。

张焱焱:这首诗写了词人家破家亡,年老色衰(教师插话,这个词不恰当)的感情,日晚倦梳头。内心比较惆怅,自己也不如从前那样漂亮。

9.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 篇九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79-02

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愁的诗句有许多,例如: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宋代贺铸《青玉案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可唯独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遍观古今词,只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堪敌;然又不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纷纷乱麻,有形而无意,有静而无动。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走进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殁于建康(今南京),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愁苦中死去。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南渡前和南渡后。

南渡以前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两首诗来体会: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99年创作,时年16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她的爱情起步甚高,一开始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前:词作描写少妇时期生活——

闲愁、夫妻离愁——甜蜜的愁——清丽婉转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南渡后:词作反映中晚年寡居飘零生活——

浓愁、多重愁——悲凉的愁——沉郁凄苦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一个代表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经历国亡、家破、夫死、金石文物丢失的痛苦。

比较词人前后期“愁”之不同:

前: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后: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经历了夫亡之悲、沦落之苦、国破之痛、金石文物丢失之恨,后期的愁显得更厚重。全词通感,撼人心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黄昏,”从诗词当中去解读这些意象: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大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所以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声声慢》叠词使用甚妙,作者在开头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1.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美。2.摹声、摹色、摹状 ——生动形象,3.与作品感情相联系(吻合、奠定基调、渲染氛围、强化)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茅暎《词的》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沈谦《填词杂说》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笑。”

10.免费声声慢教案 篇十

1、比较鉴赏相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及其体现的不同情感。

2、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意境,感悟词人“愁”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作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古文人万古愁”,对文人墨客而言,愁,似乎是最无法摆脱的生命缠绕。但是在他们笔下,愁的原因不一,浓淡有别,仪态万千。请同学们回忆几句写愁的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让我们走进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去感受她那万古的愁情。

二.吟咏“触”情

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所以要借助想象去穿越时光,达到与词人心弦的共振。请同学配乐朗诵。(对比朗读——感悟“愁”之浓淡)

三.想象“入”境

读过了两首词,展开想象,你仿佛从词里看到了什么?

读《醉》,我仿佛看到了 ;

读《声》,我仿佛看到了 。

四.“愁”之比较

问:《声声慢》之“愁”浓于《醉花阴》,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归纳:行为显愁、心理绘愁、景与物衬愁。

(一)品味意象

1、人物

《声》“怎一个愁字了得”,超越极限的“愁”。

《醉》里,通过“永”“凉”“透”“又”等点出“愁”的身与心的强烈感受。

追问:“重阳”,透露了词人所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思念远人,赵明诚。因而《醉》里的愁,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2、景物

找出两首词相同的意象,仔细比较,揣摩其传达愁情的浓淡之别。(引导提示:挖掘情感,关键在于把握意象的特点,特别注意修饰它的动词、形容词)

以下由学生发言,教师伺机引导:

(1)酒

《醉》“东篱把酒黄昏后”,借酒销愁。“把”字,把玩之意,有赏酒之闲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声》“三杯两盏”,狂饮大醉,可见其愁之深;“淡”非酒淡,而是愁浓,连酒都消解不了。

(2)风

《醉》“帘卷西风”,也许大(“掀维帘”),但未必冷。

《声》“晚来风急”,风猛烈强劲;“敌”,风寒冷彻骨。皆显心之凄冷悲凉。

(3)黄花

《醉》“人比黄花瘦”,其形“瘦”可见诗人相思成灾而花颜憔悴;其味“香”,联系《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诗,体会菊香不能与丈夫分享的遗憾,其神韵与李清照高洁的品质相通。

《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二)愁之原因

问:那到底发生什么,会使她如此“愁”?

明确背景:写在词人晚年,处境悲凉:丈夫病逝,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所以此时的愁,已经不再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而是《诗经》里的黍离之悲,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是国愁家愁情愁交织的大愁,是永恒之愁。

五.再现“愁”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让词人的词风一改年少时“争渡”的欢快明朗,也不似闺中思人作品的清丽柔媚,而变得低沉哀婉。请选择《声声慢》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或一阕,用散文话的语言再现其意境。

六.“愁”之评价

问:一首《声声慢》,满纸呜咽,她的愁是否消极?

参考:不消极——面对国难家愁,她没有逃避,没有麻木。虽然身为女性的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但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而这种愁越浓,就越能折射出她对安定、幸福的热切渴望。在她很多的诗作里,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的家国之忧,这种大气而深沉的悲愁,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深沉关怀。

七.结语

臧克家这样形容李清照:“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近这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张弘,教师,现居重庆。

11.免费声声慢教案 篇十一

《声声慢》教案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生齐读

2. 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上一篇:小寒节气的抒情句子摘抄下一篇:三爱教育演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