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课题方案

2024-11-01

调研课题方案(15篇)

1.调研课题方案 篇一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条件:

1、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的预见性效果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

2、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基本达本科学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所写论文多次获奖,多位成员开设过市级、片级研究课、观摩课,并获得一致好评,教学质量名列前茅。

3、课题组成员平时教研气氛浓,有集体备课的良好习惯,经常互相听课帮助指正缺点,坚持写教后札记,教学水平进步较快。

4、课题组人员对本课题的认识统一,决心大,积极性高。

三、研究意义:

1、长期以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都是教师意志的“复制”,这样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压制,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如今,正直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新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1)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2)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

(3)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培育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塑造完美个性的重要条件。

四、研究内容

(1)定义: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己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模式研究:教师

学生数学

信息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②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方法:

①、自然实验法: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同时暗设对比班进行平行班对比实验。

②、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教育理论,并及时总结。

③、调查法:及时了解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自主参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情况。

④、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需求和不同类型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及时调整的策略。

六、研究计划:(分阶段完成工作的指标)

阶段一:20xx年10月----20xx年1月,实验准备阶段

1、调查和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

2、建立组织,学习有关文献拟定课题方案。

3、集体备课,分工编写每课教案,特别是问题情景的创设。

4、细化计划,形成可操作的具体细则。

阶段二:20xx年2月----2016年2月实验阶段

第一学期:

①转变师生角色,初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第二学期:

①强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②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愿意参与数学活动,能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表达解决

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能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学期:

①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②引导学生从不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发

展应用意识。

③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合作交流中获益。

第四学期:

①学生养成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并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普遍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调研课题方案 篇二

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要求, 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评估与调整》课题研究, 课题分为目录评估、目录调整、政策研究、日常管理等4个部分,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承担了政策研究中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制任务。

2013年7月15日, 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组织, 刘强副会长参加的课题调研组赴上海、江苏苏州、武汉、湖北荆门等地调研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期间, 调研组参观了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伟翔环保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苏州伟翔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有限公司、富士施乐爱科制造 (苏州) 有限公司、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典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 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 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等相关情况。

3.调研课题方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小课题研究; 探索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6-0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校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大科学课堂”,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如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在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学习:

一、引导学生确立课题

1.课题的切入点要小,可操作性强。教师要能预测到,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努力下完成课题研究,能够有所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的基础是与小学科学教材的紧密结合,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学生在学习《塑料》一课时,对“塑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塑料的应用”产生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课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胥河水污染的调查研究报告。

二、协助学生研究课题

这是小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并适当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落实安全措施,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

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

三、组织学生交流分析

共同交流提炼是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必定有许多收获,有许多新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困惑。这些收获和新的认识比较零碎,不够全面,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根据学生共同交流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共同交流提炼。根据学生实际探究情况,如此循环研究,使这个小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四、成果展示要隆重

展示课题成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手段。展示课题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实物展示、版面展示、主题班队活动、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展示课题成果要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科技活动等有机结合。如:撰写课题报告是学生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很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收集的信息量很大,涉及的领域又多,要写成一篇高质量的课题报告,难度较大。更大的困难不是资料的多少,而是文体的要求。因此,可以进行学科整合,与语文教师紧密合作,让学生知道课题报告的格式,指導学生撰写课题报告,逐步提高课题报告的质量。根据有关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参加上级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最好的办法之一。

4.调研课题方案 篇四

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党组:

根据《关于做好2012组织工作创新及调研课题有关工作的通知》(卫组发〔2012〕71号)文件要求,我中心支部根据自身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拟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做为调研课题。现就调研工作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明确责任,整体把握调研工作进展。

由支部书记牵头,组织召开课题调研协调会议,讨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调研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各阶段工作,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

责任领导:陈淑兰

课题联络人:白玉洁

整改时限:2012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

二、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实施。

(一)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实施方案。5月下旬,根据《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我中心组织工作实际,针对流动党员特点,制定具体调研方式,开展广泛调查研究。由专人负责调研阶段的具体工作,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为后期分析数据阶段提供准

确、有效的依据。

(二)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活动。6月中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特点与要求,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内容。撰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初步报告。并于6月底前形成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并上报。

(三)总结撰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材料。7月份至10月份,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对上报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初步报告适时做出修改。在继续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在工作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好做法,从中提炼观点,集思广益,提高研究质量,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成果。

(四)上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报告。10月底前,形成最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报告并上报。

5.调研课题方案 篇五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基本情况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环境之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在语文界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的体会。即使是在校生,凡语文成绩出众的,都有同感。语文学科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特别突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去了解别人,可以说人的生活与工作都会与语文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环境之中。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它是阅读的实践、心灵的歌唱、个性的张扬、才华的展现。我们知道,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就会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专业作家,而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譬如,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这都是作文考试,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因此,练习写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堂练习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单靠课堂练习的收率也不是很高。然而把课堂练习延伸到课外——开展课外写作活动,却又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基本情况介绍:

调研时间:2009年四月至今

调研对象及人数:滨海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

调研内容:认识程度,基本作法,活动状况,困惑疑难等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领导教师座谈,二、基本评价

(一)主要长处

1、课外写作实践意义认识较高

通过调研,我们的学生,对于课外写作实践的开展,意义上认识普遍较高,认为,在当前教育现状下,确实有必要改变好学生的评价观念,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其中,对于开展课外写作实践能否培养学生能力一项,60%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必要。

2、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可嘉

课外写作实践相较于其它任何一门文化学科来说,是一新事物,我们的广大老师们,都愿意接受它,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需。平日里学习过课外写作实践相关知识的老师占64%,仅这一点,就不简单;参加过实践活动的被调查者占55%,无不说明我们的学生,对待新生事物的敏感性是强的,思想性是较高的,学习进取的精神是可嘉的。

3、开展课外写作实践的热情较高

虽说新生事物,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能力有限,条件、场所、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但我们的学生,有一股热情,更有一股尝试的勇气。调研之中,55%学生选择如果开展活动,有此份热情,30%的学生认为,我也可以去尝试;认真开展过或尝试过的被调研者占90%,5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也能开展课外写作实践。

4、师资力量是较强的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知识的多少,更决定着能力的大小,特别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更是如此。班主任老师,语文、数学老师,是我们现有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调查中,20%的班主任老师、70%的语文、理化老师兼任课外写作实践课程。有如此一批较强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应该说没有开展不了的课外写作实践的。

(二)主要不足

1、课程资源的挖掘缺乏经验与独到的见解

因为是无“本本”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开发生成课程的本领与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把无“本本”的课程,上升到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个案之中来。所到之处,谈起课外写作实践,管理者、教师们,无不都说,没有教材的课外写作实践课程确实不好开展,更谈不上坚持了。究其原因,缺乏开发生成课程的技能与水平,落脚点是没有真正花心思去研究,去挖掘。

3、制约活动开展的因素难以确定

制约活动开展的因素较多,一是受传统的分数论因素的影响,怕孩子误了主要学科的成绩;二是安全因素比天还大,其实,这是我们没有设计与周全安排好的缘故;三是课外写作实践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四是缺乏活动开展的氛围;五是缺乏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与持久性;六是缺乏与社会勾通的基本桥梁;七是活动开展难以打破条条框框,指导老师局限于单一的个体,没有放眼社会。

三、基本建议

为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着眼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人与事,关注我们感官所能及的任何事物,使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我们必须重视课外写作实践的开展,结合我校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必须强力、全面铺开课外写作实践

即使难以操作,也应该让老师、校长们了解这类课程的作用,即使开展得不好、不象,也好过总没有开展过,让所有的老师都能知晓活动的本质与意义,更应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明确,课外写作实践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摆设。因而,必须强力、全面开展此类活动。

2、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执教”能力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要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加大培训力度,以使我们的教师提高“执教”能力。主要措施:一是教研室要经常组织课外写作实践的各类观摩活动,让更多的老师知道活动的开展从何入手;二是有必要进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使老师们对课外写作实践的相关知识,作一整体性的认识与了解。

3、挖掘、搜集、整合课程资源,保证活动开展有依有据

因为课外写作实践先天无“本本”,导致活动的可连续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随意性较大,所以,课程资源的挖掘、搜集、整合非常重要,这也是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依据,使巧妇能做有米之饮。因而,各级学校,必须组织专班,专题研究活动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各学校、各年级可供借鉴的课程资源。

4、加强课外写作实践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活动阵地,是提高能力与水平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课外写作实践的教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模式上的研究,必须探索出一套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基本教学模式;二是坚持化繁为简,使人们印象中的阳春白雪般的课外写作实践能够也应该走向下里巴人,达到每位老师能说,我也能开展课外写作实践;三是课程资源上的研究,这个问题,必须集中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探讨、收集、整理出符合校、乡、县三级课程开展的资源库。

5、研究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6.调研课题选择 篇六

在整个社会调查活动过程中,选择调查课题是第一个环节,正确选择调查课题,是调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调查取得成功、获得成果的重要前提,然而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为困惑、犹豫的一个问题。由于较少得到系统的指导,致使选题不知从何选起,或方向偏差,或选题过大、过小,过深、过浅,影响调研质量。那么,如何正确地选择课题呢?

一、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选题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根据客观需要来选择课题。客观需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查为的是解决问题,离开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就不可能正确选择课题。一般说来,那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与理论发展相适应的课题,就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社会价值的调研课题。从宏观角度看,当前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国营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学校招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民负担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革问题,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等每个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选题的首要前提。以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和认识规律,理智地选择调查课题,这是科学性的体现。比如,明显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选,除非确已发现了与理论相矛盾的事实,才可以把这种矛盾作为调查课题。如果毫无根据地把推翻或改变已确证的理论作为调查课题,则失去了起码的科学性。相应地,毫无事实依据的题目也不应选,除非确有把握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获取有关事实。

(三)创新性原则

一定的创新性是调查课题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作为调查课题,有望从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但好高骛远不可取,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工作任务,选择那些国外已有而我们尚无的移植性调查,或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解决老问题的扩展性课题,以及理论上有分歧的争议性课题,总之,不一定要求全新的,只要包含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因素的课题,即“局部创新”的也属难能可贵,也都算是具有创新性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四)可行性原则

要考虑课题的科研条件;完成课题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符合需要的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课题,不一定都现实可行。还要根据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两方面的现实条件来选题。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再诱人的题目也只能是画饼充饥。选题除考虑必要性外,还要考虑

实现的可能性,分析主客观条件。从调查者方面看,选题须考虑自身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等,以及人、财、物力及时间等现实条件;而调查对象方面则需要考虑客观事物的成熟程度,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能力和合作态度,以及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选题宁小勿大,宁窄勿宽,宁精勿泛,这样的题目较具可行性,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1]

二、指导学生从何处找寻调查课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尚未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众多一般问题,课题来源众多,而且途径复杂。可从以下几个具体途径或来源中寻找确定一个合适的调查课题。

(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

生活于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各种可以作为研究问题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实际上始终客观地存在我们的周围,例如城市社会治安、城市交通、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城市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城市网吧、大学生就业、独生子女入学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当我们从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这一目的出发,向自己提出一些“为什么”时,就会从这种熟悉、普遍、一般、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中,抽出一些值得探讨的社会调查研究问题来。比如,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来说,居住在单元楼房,安防盗门,出入锁门,邻里之间很少串门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很一般的现象。然而,当我们从认识和理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这一目的出发,自己提出一些“为什么”引发思考时 [2]就会从中找到诸如“城市居民居住方式与邻里关系研究”、“城乡社会邻里关系比较研究”、“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研究”等调研课题。可见,社会生活是各种社会研究问题最主要、最丰富和最经常的来源。当然,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现调查课题,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养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问题问个问号的习惯。

(二)从个人经历寻找

每一个人都是在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所走过的也往往是一条特定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记录,积累和沉淀了不同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形成了观察事物的特定视角。不同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受也不同。一种现象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理所当然、司空见惯;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或许会大惑不解、十分新奇。因此,我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各种体验、各种观察、各种感受,常常是众多有趣的研究问题的最初来源,而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的研究问题也正是从研究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特别是从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生活感受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个农村家庭,一对农民工夫妇,几个学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所致,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被迫辍学。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而言,很少能直接观察到此类现象,然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尤其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亲戚朋友身上,其遭遇引起我们的共鸣时,便能启发我们进行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研究” 等。[3]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从个人自身经历中寻找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十分简单实用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它经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非常有价值的调研问题。

(三)从相关文献中寻找

研究课题还常常可以从学术著作、教科书、报纸杂志、各类文献、文章以及学习笔记和谈话记录中甚至电视节目中得到。尤其是各种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报纸杂志、教科书、专著、文章,常常成为引发研究灵感、启迪研究心智、催生研究想法的重要来源地,许多研究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社会科学期刊上大量的与社会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代表着过去和现在的研究者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常是寻找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的,甚至是大众性、通俗性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可供我们去发现和探索、研究。只是阅读各种文献,一要始终带审视、提问、评论眼光,不要盲目地接受专家们所说的一切。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关注问题的不同,也必然使审视问题的视角不同,对同样的文献、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材料的看法就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疑问、新的思索,迸发出新的火花,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二要进行广泛的联想,从纵向与横向、形式与内容、对象与方法、时间与空间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所阅读的文献展开广泛地联想,由此及彼,换个角度观察,往往也能产生一些新的疑问、新的看法,开启一些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

当然,从领导和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提出来的上级下达的课题以及接受他们委托的课题也是调查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三、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选题

在校大学生调查报告的选题应该利用在校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结合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少院校要求学生假期所进行的社会调查选题时,一是选择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二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三是选择对自己来说难易适中的题目,四是选择大小合适的题目。

学生参加调查研究工作,主要采取承担企业事业单位或学校所委托、布置的调研课题的形式。因此,应首先考虑委托单位及上级有关布置的需要、要求,但也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在选题时应尽量把委托单位或上级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相结合,变被动调查研究为主动调研。

(一)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选题。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以及无法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解释的理论问题,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迫切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求得解释。

(二)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选题。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由于缺乏感性知识,容易产生经理论到理论,空泛议论的毛病,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结合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选题。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要经过从不熟悉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学生如能在毕业前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有目的地作些调研,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以上这些都属于调查者个人需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从委托单位众多课题和学校布置的课题中作出适当的选择。调查者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提高信心和兴趣,从而推动调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里再着重谈学生选题应予充分考虑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当然是指进行研究的主体,调查研究组织者和调查者的素质状况,包括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调研能力,对调查研究对象和涉及地区的情况熟悉程度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被调查对象能否合作,能否得到社会支持,社会制约的大小等方面的问题,要把必要和可能两者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也就是课题的价值问题,在一定的可能条件下,付出多大代价,可能满足多大需要,取得多大的效益,要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效益的课题来做。选题一般来说要视各人的科研水平而有所不同,高校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把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因此选题不宜过大,特别对于初次作调查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题目小,便于深入,易于见效,题目大了,涉及面过广,容易面面俱到,犹如蜻蜓点水,缺乏深度,毫无特色,对于已有科研造诣的人来说,选题可以与自己今后长期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成为今后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小的选题积少成多,“小题大做”这样才能使文章达到有血有肉,有理有据,也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那么,怎样使题目小一些呢?一般是从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调查对象范围上加以控制和限定,当然,其前提是能够满足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此外,在确定课题前,还必须对所选课题作初步的可行性论证。以免在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对象领域不很熟悉,对课题的研究具体目的不够明确,对所确定的课题的价值,意义没有很大的把握的情况下,半途而废,成为无用劳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建立研究假设

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

是正确的或者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

你研究的问题一旦明确被界定后,就应建立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观察事实和科学知识,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其实,研究假设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因为你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后,会产生一些疑问,进而对这些疑问进行思考,你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人员,然后提出假设,对你的疑问作一种临时性的回答;假设与定理或结论本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证实的定理或结论,定理或结论是已经证实的假设。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假设是刚开始研究问题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假定性,但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根据,假设不是凭空的瞎想,它和神话、幻想、迷信有原则的区别。一个科学假设,必须能被实验所验证的.如当打开开关灯不亮时,可能有几种假设:①停电;②插座接触不良;②保险丝烧断了;④灯泡烧坏了。这些假设的每一种都是可以直接检验的。

假设的形成要靠科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出现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假设。这是由于假设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有限或不同,必然会得出不同的假设。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这对于你的研究假设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有些知识你还需要去查阅一些资料或向教师、专家咨询才能得到,要知道在查阅资料和请教有关人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扩大知识面的很好的学习机会呢。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用实验验证某一假设。在实验过程中,常常需要涉及两个概念--常量和变量。

什么是常量?

在某一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讨论过程中(或在某些条件下)保持不变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圆周率3.14l59,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它们都是常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量是指研究课题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和条件。如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效果的研究中,年级水平就是一个常量,因为五年级这一特征对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同的,它是研究课程中不变的条件。

什么是变量?

变量一般指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变量也称“变数”。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的讨论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距离就是一个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指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条件的特征。如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成绩的影响中,每个学生的分数就是一个变量。

变量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名词是从数学

引用过来的。在数学中,y=/(z)这一方程式中的2是自变量,y是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如,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是随着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当溶液至酸性时,酚酞指示剂呈无色;当溶液呈碱性时,酚酞指示剂呈红色;因此溶液的酸碱性是自变量,而酚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因变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自变量常常是一个分类变量。例如,研究者要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必须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再测量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改变。在此例中,不同的教学法是自变量,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这里,自量是居于因的地位,因变量是居于果的地位。

意义与途径: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

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时,可根据家庭社会学关于“家庭的重要功能是教育”的理论,提出“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的子女犯罪率高”的假设。

了解生育意愿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凭以往的实际经验和有关研究经验,提出一系列研究假设:文化水平越高,生育意愿越低;传统价值观越多,生育意愿越高等。

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借鉴,又很难用社会学理论作直接解释,可以假设:下岗职工就业意识落后是主观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是客观原因等。

7.调研课题方案 篇七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公布了初步确定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2014 年立项的173 个项目后三年预算方案向社会公示。973 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安排情况汇总表显示, 中国农业大学的“猪繁殖力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机理”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调控病毒复制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项目入选, 项目首席科学家分别为崔胜教授、杨汉春教授, 项目总经费分别为1453 万、668 万。

8.调研课题方案 篇八

为了体现课题学习(或实验)的价值(当然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方案设计型试题在中考中便应运而生.所谓方案设计题,是指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需要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方案,或从已给出的方案出发,通过分析、计算、证明等,才能确定出最佳方案的一类数学问题.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一批批时代气息浓厚,背景鲜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案设计题,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丰富的题型,生机盎然的呈现形式,令人赏心悦目.这些试题新颖灵活,很大一部分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本文以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中出现的方案设计题为例进行分析与归纳,供参考.

由上可见,方案设计题几乎涵盖了初中阶段的所有知识点,许多题型本身就来自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改编,而且正在逐步走向综合.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有动手以及相应的设计和策略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若能在平时合理的组织,进行相应的课题学习,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会有一定经验积累和能力锻炼,从而对于这种方案设计型试题从情感上就有一种亲近感,难度也就自然降低了.

9.课题调研报告 篇九

一、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学理论、转观念、增效益、求发展”的课题研究,关键环节是转观念的研究。近几年我局改革在不断深化,闯市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可是许多干部职工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观念滞后,影响企业改革深化,影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经济效益提高和管道事业发展引导干部职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旧观念转变到企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上来,就抓住了解决企业发展与观念滞后这一主要矛盾,就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中,一是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把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设想,征询不同层次干部职工的意见,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观念形态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据此制定出课题研究的方案。(2)研究阶段。按课题研究目标和方案,组织局和局属单位的有关部门进入研究环境,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与课题目标相吻合的客观材料。(3)形成阶段。通过进一步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局干部职工的观念结构和思想实际制定研究成果的应用方案。(4)应用阶段。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写干部职工观念转变的教材,贯彻工作主题和课题研究的实践。

二是领导重视,亲自动手抓。党委主要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研究工作,在1995年11月召开的局政研年会上,对研究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局研究会会长为组长、局研究会副会长为副组长、局党委宣传部和局研究会研究骨干为成员的重点课题研究组。局研究会下发了职工观念转变研讨内容要点和重点课题研究方案,向全局100多名研究骨干发函征文,研究骨干推荐给局研究会的100多篇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研究经济环境、利益关系、经营机制,工作重心的变化对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影响,探索思想观念转变的规律,举办了3期科级以上党群干部参加的工作主题研讨班,认真研究如何深入贯彻局党委工作主题,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坚持经常组织调研活动。近两年多来,局党委领导多次亲自带领调研组下基层调研。局研究会和局党委宣传部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分别形成了《管道职工观念转变的特点、趋势和对策》、《我局工作指导方针重大转变中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局直属单位抓住主题开展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等调查报告。局党委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同志、研究会负责同志亲自调查研究,提交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7月局党委召开了局直属单位党委书记、研究会会长座谈会,交流贯彻工作主题及重点课题研究的体会、做法和效果,研讨职工观念转变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制定把贯彻工作主题及重点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的措施。

四是抓重点观念转变。我们从实际出发,重点转变局和局属公司、站队(车间)这三个层次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利于我局增效益求发展的观念,如管道局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纯注重完成产值产量的观念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单纯参与石油系统内部市场竞争的观念向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观念转变;由物流管理的观念向资金管理的观念转变;由单纯依附主业的观念向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观念转变;由粗放经营的观念向集约型经营的观念转变;由只重视科技投入的观念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观念转变;由背靠管道局大树好乘凉的依赖观念向不自谋发展自创效益就没有出路的自立观念转变。

五是抓典型,总结交流经验,先进典型经验是样板。两年多来,我们大力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用典型的生动实践和先进经验推动深入贯彻局党委工作主题和重点课题研究,1995年11月份在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党建政工研究年会上,介绍了局属29个单位围绕学理论、转观念,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促进转机建制、增加效益动贝快发展的经验,198月召开全局电话会议,总结交流了电信公司汽车队、管道三公司、中原输气公司、管道工程公司、管道二公司运输处等6个单位贯彻工作主题的经验。10月召开全局电话会,又总结交流了14个单位学理论、转观念、增效益、求发展的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管道局、局属公司、站队(车间)抓住转变观念这个关键环节,贯彻工作主题和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具有指导作用。

六是广泛宣传教育。正确的宣传教育,可以为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在重点课题研究中,广泛开展了写出一批好文章、总结一批好经验、树立一批好典型、制作一批好的对外宣传品的“四个一”活动,用贯彻工作主题和重点课题研究的优秀精神产品,鼓舞和引导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工作主题和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通过报刊、电视、简报等传播工具,广泛宣传贯彻工作主题和重点课题研究的成果,使局党委工作主题深入人心,促使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推动了党的工作的开展和企业改革与发展。

二、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

两年多来,我们在开展“学理论、转观念、增效益、求发展”工作主题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体会到,局党委工作主题概括了我局党的工作的特点,完全符合上级精神和我局改革发展的实际,是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管道企业实际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推动我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学理论、转观念、增效益、求发展”,转观念是关键环节。观念属于思想政治范畴,转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企业改革和效益发展的结合点。怎样做好干部职工观念转变工作?根据我们课题研究的实践应把握以下几条:

抓根本。正确的研究实践,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在重点课题研究中,我们把用科学理论武装研究骨干作为根本来抓。坚持学习制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方法,研读邓小平原著,掌握科学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基本观点。围绕党的xx大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重大决策的落实,多次举办辅导报告、专题研讨班、座谈会,分别对实行两个根本转变、搞好国有企业、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组织研究骨干进行了学习和研讨,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理论武装始终贯穿于研究工作实践之中,为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保证了重点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抓出发点和落脚点,增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增效益求发展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企业增效益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部署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把保证和促进增效益求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重点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标准,始终围绕增效益求发展来开展研究工作。根据增效益求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的举措来加大重点课题研究的力度,保证重点课题研究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抓规律。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转变的规律性。管道输油企业、输气企业、施工企业、服务企业,尽管生产任务不同,盈亏状况不同,但是他们在转变观念的有效做法上,却基本是相同的。目前主要有: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指导转变观念;总结交流经验,推动转变观念;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转变观念;深入调查研究,把握转变观念;深化企业改革,促进转变观念。

抓关键。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强调帮助职工转变观念,主要是转变直接阻碍企业增加效益、求得发展的关键性观念。这就要求赢利企业针对进一步开拓市场、追求质量、增加赢利来转变观念;亏损企业针对如何树立忧患意识,实干兴业,扭亏为赢服务企业针对如何视用户为上帝,搞好优质服务来转变观念。要认识事物的个性、特殊性,找出要转变的关键性观念,也是一个企业增加效益、求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10.调研课题方案 篇十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仅就这一点, 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 书法课程作为经典国学的重要载体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本课题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填补了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相辉映的一项空白。

二、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写字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并且以此作为途径, 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准确、工整、整洁、美观, 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书法艺术和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进取心。同时, 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追求与创造,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增强, 书法和国学经典的实践探索活动能发挥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综合教育功能。

三、研究的意义

1.学生成长的需要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书写国学经典, 净化学生的灵魂,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严谨, 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校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 学校坚持举特色旗, 走创新路, 打质量牌, 倾力打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经典诵读书香校园课题为引领、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书香岳纸”品牌。近年来, 学校认识到学校特色要凸显, 就要琴棋书画并进, 因此, 学校决定在“书香岳纸”特色建设中开发书法特色项目, 着力打造一个翰墨飘香的校园。

四、研究目标

(1) 通过课题研究, 传授学生的书法知识和技能。

(2) 通过课题研究把写字与做人有机结合。

(3) 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五、研究内容

1.特色建设与“全人教育”相结合

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写字, 堂堂正正地做人”, 让学生通过书写四书五经、中华古诗词, 一方面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书写中感受书香的快乐。

2.特色建设与传统文化熏陶相结合

在特色建设中, 要以写字教学为载体, 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拟从四书五经、《三字经》《古今贤文》《唐诗三百首》等中华经典书籍中, 撷取浅显易懂的章句, 作为写字作品的内容, 按年级编排, 使书香和墨香互相辉映, 烘托翰墨飘香的岳纸特色。

六、研究思路

采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 以在中小学规范开展书法教育和诵读经典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和分析建设书香校园的有关研究成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2.实地调查法

接触学生和老师, 掌握一手材料, 从中分析、切实认识存在的问题。

3.访谈调查法

与师生座谈, 深入了解情况、听取多方意见、开拓研究思路、采纳合理建议。

4.行动研究法

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多方人员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收集、研究反馈信息, 调整研究实施的方法与进程。

5.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实验中出现的成果, 编辑师生《书法集》, 撰写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

八、实施步骤

1.抓好落实, 夯实基础

(1) 抓制度管理。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进程, 学校把写字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之中, 根据课程计划, 排足写字课;1~4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5~6年级将每周两节的美术课中定一节为书法课。7~8年级每天下午的读报时间为写字课。

(2) 抓课堂教学。

日常写字课堂教学工作是进行写字教学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着重在四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爱写字。二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技巧, 使每个学生都会写字。三是训练学生练字, 做到“三会”“三心”“三常”, 即一会用眼, 细心观摩, 经常观察;二会用脑, 专心研究, 经常思考;三会用手, 耐心不苟, 经常练字。四是让学生在吟诵经典中练习写好字, 在书香墨香中享受美感, 提升人格。

(3) 抓质量提高。

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的同时, 诵读经典国学, 从而达到“提笔即练字, 练字即诵读”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制定有关写字等级考试以及学生书法教学获奖的奖励办法, 同时把学生的写字质量和经典诵读识记量纳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2.营造氛围, 环境育人

“环境造就人”, 为了能使学生置身于翰墨飘香的氛围中, 使师生有“提笔即练字, 练字即诵读”的意识, 学校要努力营造氛围。可设立书法展览室, 每班有一个书法展览板, 每月更换一次学生、教师书写的作品, 利用教室里开辟“写字专栏”, 让师生在欣赏书法中感受美的魅力, 在诵读经典中升华人格。

3.确定内容, 编撰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 学校决定以李再湘教授的书法课程为蓝本, 作为学生习作的教材, 以“书香岳纸”系列校本科程为习作的内容 (即中华国学经典) 。

4.开展活动, 提高质量

(1) 结合每年的艺术节、读书节开展写字活动展示周。举行全校性的现场书诵比赛, 弘扬书法艺术的魅力, 提升师生的人格魅力, 彰显书香岳纸特色。

(2)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了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接受书法教育, 感受经典魅力, 学校鼓励各年段成立写字兴趣班, 规定每周抽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写字指导课。

(3) 成立书法社团中心, 让学生自主管理, 有序开展勤练笔、常诵读活动。

5.营造浓郁的翰墨飘香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书法和经典启智育人的作用

(1) 积极建设绿色书香校园, 利用墙壁、橱窗、画板等, 介绍书法常识、名家名帖, 展览学生书法作品。

(2) 精心布置学校书法活动室, 作为部分学生日常书诵的训练场地。

(3) 制作书法展览柜, 集中展示历年来我校学生的获奖作品和证书。

(4) 从中、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培训出了一批有书法基础、解说能力较好的学生当起了书法和经典讲解员, 向同学们介绍书法知识和经典内容。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3月) 。分析各班学习情况, 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拟写课题实验方案, 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 实验阶段 (2011年4月~2013年5月) 。开展相关课题内容实施检查评比, 收集、整理写字教育成果资料, 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 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3) 总结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8月) 。整理课题实施资料, 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总结成功经验, 撰写课题论文, 进行学生作品展示、汇总。

九、课题组织领导及成员分工

1.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肖建龙组员:曹立华、王方

2.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肖建龙

11.对调研课题的建议 篇十一

2、制定更加详细的制度,保证措施的实施与落实。——租房补助、变更期间的就业、医疗、生活的保障。

3、加强基层官员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网格员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就业、医疗、养老、培训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就业问题。不要流于形式。可以设立专门的临时机构解决相关问题。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

5、对老年人失地农民的补助不应仅限于养老补助,必须建立立体化的养老体系。给予其适应相关开支变化的过程。

6、合理界定失地农民的身份。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直接变为城市居民。如果该集体经济组织还拥有自己的土地则为农村户口。而农村户口则可以充分发挥其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做好与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12.调研课题方案 篇十二

2009课题指南

一、说明

(一)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厦门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以又好又快推进厦门科学发展,努力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两岸合作交流先行区中作示范当榜样为主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努力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服务。

目前,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已经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开展《厦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重大研究课题,并已经开展《构建厦金特区问题研究》、《金融危机对厦门金融业产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重点研究课题。现组织申报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

(二)“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申报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以厦门经济特区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1-

主攻方向,要在前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进行认真的课题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要紧紧围绕厦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实际进行深入调研,使提交的研究成果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又好又快推进厦门科学发展和两个“先行区”建设服务。

(三)本《课题指南》中列出的全部选题均为应用对策性选题,因而要求在最终获得立项的课题组中,必须请相关工作部门推荐人员参与课题研究。重点研究课题和资助研究课题可供申请者选择和申报;申请立项补助课题的申请者,可围绕着重点研究课题和资助研究课题的选题方向自行申报。对于已经指出课题研究重点与方向的选题,则要按照规定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不得偏离重点。

(四)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中的重点研究课题、资助研究课题和立项补助课题三类课题,资助额度如下:重点研究课题资助经费1.5万元;资助研究课题资助经费1万元;立项补助课题资助经费3千元。其中,重点研究课题将由市社科院和最终获得立项的课题组合作完成。

(五)“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采用评审制的办法。每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项目的课题项目。申报者必须如实填写《2009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应将申报的课题选题进一步细化,提供真实的、全面的课题设计方案,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如已获立项的一律撤项,并取消项目负责人两年的申报资格;立项课题结题不合格者在两年内不接

受其课题申报。

申请人所在单位要严格把关,对申请人填写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和条件,进行审核并填写明确意见。

课题立项后,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将与课题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双方按照协议履行义务,课题最终研究成果须在本内全部完成。项目最终成果或阶段成果在公开发表或出版时须在显著位置注明“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字样,未按要求注明的不予结项。

二、课题选题

(一)重点研究课题

1、鼓浪屿建设与发展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鼓浪屿定位为旅游区、旅游居住区、居住区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厦门市打造金融服务外包中心的问题研究

3、厦门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探讨

研究重点和方向:农民承包土地和集体建设土地的流转模式

4、新形势下厦门市民道德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二)资助研究课题

1、在“两岸三通”大环境下厦门市在对台交流交往中先行先试的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着重研究两岸三通后,厦门在对台交流交往中,哪些方面应先行先试(内容、障碍、举措、突破口)

2、两岸三通对厦门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厦门拉动消费需求扩大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4、厦门保障性住房进入市场化运作的研究

5、厦门市三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对策研究

6、解决厦门市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7、厦门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研究

8、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研究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与应对措施

9、厦门村改居社区建设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和方向:村改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着重研究居委会承担的功能、作用以及实现形式

10、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11、积极培育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及鼓励政策研究

12、厦门社会(民间)组织发展调研

13、海外华人生存境遇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三)立项补助课题

(自行申报)

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13.调研课题方案 篇十三

一、《方案》的共同特征

1. 素质项目的考查导向相同

虽然在选取测试项目的形式上不完全相同, 但项目所要考查的主导思想一致, 分别以速度、耐力、力量、弹跳等来检测考生的不同运动素质 (见表3) 。

2. 尊重性别差异的思想相同

无论是素质考查项目还是专项考查项目, 基本上是按性别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 (见表2、表3) , 既尊重了人体运动的性别差异, 又体现了公平竞争。

3. 绩差遵循规律性相同

在评分标准上, 绩差 (相邻成绩之间的差距) 规律比较明显, 部分项目全部使用同一固定绩差, 而有的项目则阶段性使用不同固定绩差 (见表1) 。

二、《方案》的差异与利端

1. 运动素质项目评分标准不同

各个地区都曾参照过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 (89) 体科字[20]号文件中规定的《体育专业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 但由表1、表3可以看出, 在评分标准上, 各地区又自成体系, 体现在最高评分成绩不同, 绩差不同, 分差不同, 分制 (满分标准) 不同。

首先, 表3中, 同一个项目的最高成绩显示, 因地区、时期不同, 标准悬殊较大。比如, 江苏省2009年与2010年之间变化较大, 尤其是女子100米两年的最高标准竟然相差0"60。近几年有些项目的标准设置低, 得分较容易, 甚至在高三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就接近满分, 起不到选拔的作用;而有的项目评分标准太高, 已经严重地脱离了考生的实际水平。比如, 2010年江苏省的“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 而实践检验证明, 大部分男生的成绩是在13.00~14.00m。因此, 最高评分成绩的确立一定要符合项目的特点与考生的实际, 否则, 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失去它甄别的价值。

其次, 绩差与分差的设置应追求合理的方法, 在绩差固定的情况下, 分差的制定要有一定的梯度, 否则难以体现选拔的层次性。表1中, 2008年黑龙江省、2009年四川省、2010年江苏省 (电计) 的男子100m最高评分成绩的制定比较符合现在考生的实际;2010年江苏省、2010年北京市的分差梯度明显, 分差大小分布比例协调。

2. 素质与专项考查项目不同

表3反映出, 选择100m跑的有8个地区的不同时期;选择二级蛙跳的有两个地区的不同时期;选择立定跳远的有三个地区……其中, 100m、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m是各地区选择的热门。表2反映出, 2008年以后7个地区的不同时期没有设置专项考查的只有浙江省、湖北省, 设置专项的除田径类外, 选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的较多, 且在性别上各有不同的规定。

不同地区选择素质项目的不同主要是指导思想不同, 比如, 绕杆跑、三角障碍跑和5m三向折回跑重点是考查考生灵敏、协调素质;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重点是考查力量、柔韧素质。

不同地区选择的专项测试项目不同, 还有的是受地方气候、场地及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影响。比如, 速度滑冰、高山滑雪就是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考查项目。

从社会需求,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设置, 培养需要几个方面考虑, 在测试项目的选择上应聚焦在项目所能反映的人体运动素质上, 力争全面考查, 突出专长。表4中的项目是表3中几个地区素质考查项目的集合, 100m主要考查速度、力量素质, 800m主要考查耐力素质, 这两项应是素质测试必选的项目……笔者认为, 最佳的选择组合当属100m、800m、立定三级跳远、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 也就是说2010年江苏省的素质考试项目搭配比较合理。

注:2010年山东省, 田径 (不包含100米) , 2010年浙江省、湖北省未设专项。

注:部分地区没查到确切数据, 铅球:男生均为5kg, 女生均为4kg, 实心球均为2kg。

3. 田径专项评分标准不同

专项是考生最为突出的爱好与专长, 因而各地区在田径专项评分标准上, 确定的满分线都比素质的满分线要高, 但又各有不同。有的是参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修订之前 (2010年北京市) , 有的是之后。还有的根据上一年适当微调, 比如, 江苏省田径专项执行的满分标准, 2010年, 在2009年的基础上又适当降低 (见表3) 。此外, 表2中, 2010年北京标枪专项满分标准是55m (800g) , 而2010年江苏省是50.35m (700g) , 这种差距难以想象, 为什么江苏省标准要一降再降?原因有二, 其一, 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影响不断被弱化;其二, 以前的参照标准太高, 学生不容易得分, 而降低标准是为了平衡田径类专项在所有专项中的被青睐度。笔者有幸担当过一次市级教师招聘的评委, 发现部分新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 (研究生学历两人) , 竟然无法完整做出掷铁饼、铅球动作, 技术理论分析更是不得要领。田径是体育运动之母, 而后备人才疏而远之, 显然与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向相左, 与基层教育的需要相悖。

4. 非田径类专项考查内容与评判标准不同

非田径类专项中, 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武术、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最易被《方案》选中, 考查形式多数采取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相结合, 具体内容各地区不一而论。比如, 2010年江苏省健美操专项考查的专项素质主要是从纵劈叉 (左、右) 、俯卧撑、跳绳、单足跳、靠倒立、仰卧两头起中抽考四项, 专项技术是从规定动作A、规定动作B中抽考一项, 而2008年黑龙江省健美操专项则是固定考查专项基本功:左右腿纵劈叉, 专项身体素质:连续20次俯卧撑/分钟、连续20次腹肌两头起/分钟、连续20次团身跳/分钟, 专项技术是竞技健美操三级规定成套动作。

在评分标准上, 都是根据考查内容不同制订出符合自身方案的标准。即便考查内容相同, 各省之间的评分标准也有所差别。

5. 组织形式不同

各地区加强了考试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工作, 但因时期、地区情况不同, 考试的组织形式也不同, 比如, 2009年之前, 江苏省采取定时定点定区域测试, 近两年, 则实行定时定点定专项测试;2010年湖北省采取两地流水式测试, 即同一考生在某地考几项后再到另一地点考另外几项。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考点也存在着组织形式的不同。比如, 2010年江苏省苏州大学考区, 实行分项目、分小组、定小组时间、定地点, 检录后再测试, 送考人员与考生都能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 考场上也显得有条不紊, 而且, 混乱极易为“枪手”提供可乘之机。高考体育加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考前准备充分, 考时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才能减少作弊情况的发生。

笔者根据多年体育高考加试外场观察, 作弊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 通过技术处理办假证件, 冒名顶替。第二种, 同一装扮, 相机而动, 比如, 在同一小组掷铅球的两名队友, 考前统一装扮, 考时, 见机顶替一次。第三种, 在主观评判项目上有争议。

三、结论与建议

1.宏观把握评分标准

素质评分标准的制订, 要力求科学、合理、精细、有梯度, 符合大众考生的实际水平。各项评分标准得分难易度要均衡, 要充分考虑性别优势。在项目评分标准的制订上, 一定要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检验后再做定论, 如有偏悖则应在考试结束之后, 根据情况做适当调整补救, 以减少当年学生的损失。

田径专项评分标准的满分标准要凸显它的专项性, 但又不可脱离实际, 要让更多的考生敢于走近它, 毕竟考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多数地区田径专项标准偏高, 它将阻碍田径运动的发展。

2.合理设置加试项目

素质考查应该作为体育加试的主要测试内容, 项目的设置必须全方位反映人体的运动素质, 对于新设的项目一定要交代清楚动作的规格与要求, 推敲可能出现的歧义理解, 形成严谨的条文便于考生有效把握。专项的设置要根据地区特色和高校专长特点开发性地创设, 使其不仅能服务于地方, 更能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3.慎重把握主观评分

非田径类专项要保持得分难易度均衡, 考前可以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非田径类专项在主观印象评判时的浮动标准, 切不可出现整体得分偏高的现象;在制订非田径类专项考试内容时, 应偏向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 如:武术的初级长拳 (三路) , 最好能在考前进行地区性基层教练员培训。

4.科学组织考试现场

考试组织要考虑周密、严谨, 尽量采用现代化设备监控、记录测试的全过程, 以便考后查验。如条件允许, 整个地区设置就近流水式形式最好, 可以有效减小环境与气候带来的显著的不平等因素, 确保大考的现代化与竞争的公平性。

5.原则性与人本性并重

《方案》要强调考风的严肃性、原则性、纪律性、人本性。体育考生面临的是高考, 而不是平时的比赛, 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高水平运动员, 很多考生在考试时会出现过高的焦虑水平, 因而, 建议监考老师对待考生在技术上可简要说明或提醒, 当罚则罚, 而在心理和情感上给予理解与关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0.

[2]梁兵.对体育专业“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评分标准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0.6:13.

[3]田径教材编写组编写.田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9:173-305.

[4]关于印发《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通知[Z].体竞字〔2010〕18号.2010-2-8.

[5]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统一考试评分标准[S].2009.

[6]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统一考试评分标准[S].2010.

[7]2010年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术科统一测试各项目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黑龙江省) [EB/OL].http://www.lzk.hl.cn/lzk/dispArticle.Asp?ID=2918, 2009-11-10.

[8]四川省2009年体育类专业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EB/OL].http://www.zk789.cn/htmlfile/PDFFile/typfbz2009.doc, 2008-12-23.

[9]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考试细则及评分标准[EB/OL].http://www.bjeea.cn/218433378020491264/20091103/43400.shtml, 2010-3-1.

[10]湖北省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各项目评分标准[EB/OL].http://www.hbea.edu.cn/files/2009/2009-11/fj1.doc, 2009-11-19.

14.2012年组工干部调研课题 篇十四

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干部经常性管理机制研究。

3、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加强领导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4、探索竞争性选拔股级干部方法机制。

5、如何引导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

6、领导干部“德”的考察评价研究。

7、加强乡科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

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8、如何加强乡土人才管理和引导乡土人才发挥作用。

9、如何解决我市非公企业人才资源薄弱的问题。

10、我市旅游业人才队伍培养研究。

11、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管人才水平研究。

三、企业、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党的建设方面

12、两新组织发展新党员的难点与对策。

13、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114、党员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5、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问题研究。

16、如何发挥离退休党员作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7、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18、积极探索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19、如何加强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20、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21、村党支部书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研究。

22、推进我市农村党建项目化发展、打造我市农村党建品牌。

2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实现农村党支部创先争优。

24、解决农村党组织活到场所建设经费问题研究。

25、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研究。

26、如何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培训机制?

27、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双带”作用?

五、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方面

28、组织部门争创“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模范部门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29、组工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30、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研究。

15.调研课题 篇十五

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

随着社会管理重点的不断下移,社区党建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为解决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应当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思路促发展,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格局

(一)、适应社区党建新形势,形成新的功能布局

现有的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谈心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制度完善,运作规范。随着老年党员的不断增多,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应当为越来越多的老年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定期开展健康、心理、法律知识等讲座和咨询活动,同时还举办各类老年学习班。中心大力开展为70岁以上独居老党员料理生活等各项敬老助老活动,为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提供学习场所和各类文献报刊,方便他们学习交流。

(二)适应社区党建新需求,形成新的服务理念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本着“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理念,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免费开放,提供各项服务,不断拓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

在熟悉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做好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外来人员的维权服务,充分体现多样化、多层次、人性化的党组织关怀。

(三)适应社区党建新网络,形成新的凝聚抓手

党员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社会的平台,增强了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建立开放式的组织网络,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运行机制,动员和组织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引导和组织广大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大力开展以“共驻共建”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社区共建的浓厚氛围。

二、服务促和谐,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举措

(一)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注重党组织为党员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及时把握党员思想脉搏,了解党员需求,丰富活动内容,认真做到 “四个就近”即: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就近发挥作用。

1、帮扶有需求党员

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一是面向下岗失业党员,开展

再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党员带头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的“双带”工程,开展为党员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免费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重点安置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极力帮助困难老党员子女实现再就业。有效整合岗位资源,建立党员再就业示范基地,为下岗党员再就业、再创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通过下岗党员的再就业、再创业,带动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二是面向流动党员,开展维权服务。由于流动党员工作、居所变化大,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组织生活、了解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因此,要依托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对社区内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使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三是面向困难党员,开展帮扶救助服务。通过办理低保、个人结对帮扶、单位集体救助、设立“扶贫助困基金”等途径对生活困难的社区党员进行救助服务。四是面向单亲空巢和年老体弱党员,开展家庭服务。针对这部分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陪聊陪读、医疗保障、家务料理、党员“爱心妈妈”等内容的家庭服务。五是面向社区党员,开展精神文化服务。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文体组织,采取自助编自排、自娱自乐的方式,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扩大党员在社区的影响,提升党员在群众的形象。

2、创新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针对社区党员流动性大、职业类型庞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寓教

于乐、富有实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社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性观念教育。二是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党员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三是加大发展社区党员工作力度,改变社区党员转入多、发展少的状况,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优秀青年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改善社区党员队伍结构。

3、开展特色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从观念创新入手,推动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设立“人大代表、党代表联系点”,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与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进行联系、接待党员、群众,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加强政府与百姓的联系,畅通渠道,沟通信息,努力实现各项工作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和新局面。

(二)以党员服务中心为载体,注重党员为群众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以志愿者服务队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1、团队服务,凝聚人心

为了进一步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大力开展社区

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社区党组织切实承担起领导社区文化建设的职责,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积极开展 “文明居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2、志愿服务,温暖民心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分别成立了“互助吧”、“温馨陪聊队”等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心理、医疗、劳动保障等义务咨询和缝补裁剪、修钟表、理发等便民项目,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织就一张党员服务网,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区域党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凝聚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三、“三要”促实效,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功能

一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搭建载体平台是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形势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为党员们创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个载体,有效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党员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

二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整合辖区资源是重点。充分动员辖区驻街单位党员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坚持常

年联系和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疾苦,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要确保党员服务群众模式“长效持久”,基层党组织全程介入是核心。为保证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顺利推行,要安排专人在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健全制度、运作管理等各方面全程介入,实时跟踪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资金、人力支持,确保了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持久”。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既对新时期党建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对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实践证明,党员服务分中心正逐步成为社区党建的新的功能平台,成为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将再接再厉,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灵活的手段,更大程度地开展服务,更大效能地整合资源,更大限度地凝聚人心,使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使党员的作用充分显示,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电信网优2期开班仪式新闻稿下一篇:责任险核保与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