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2024-06-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精选18篇)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一

今天早上,妈妈买回来几个粽子,说:“晟晟,早上我们吃粽子。”我说;“好啊!我最喜欢吃粽子了。”

我拿起一个粽子一看,小小的粽子尖尖的,像个漏斗。瞧,它还穿了一件绿衣裳,可爱极了!我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香香甜甜的,太好吃了!

记得每年的端午前夕,奶奶就忙着浸泡糯米,洗粽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就开始包粽子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爱蹲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有时,我也会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拿粽叶卷成漏斗形,然后向“漏斗”里放糯米、腊肉、红枣,总是将“漏斗”塞得满满的才肯罢休,可是,最后我怎么也不能将粽子裹好,以失败告终。奶奶见了,笑嘻嘻地说:“快拿来给我包吧!”只见奶奶很熟练地将“漏斗”里的糯米压平,然后将粽叶裹好,最后用丝线系紧,一个三角粽就大功告成了。用火煮上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上美味香甜的粽子了。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粽子终于煮好了,我们全家围着餐桌美美地品尝起来。这时,奶奶总会跟我说有关粽子的故事,奶奶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今天,我们炎黄子孙都要吃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要开展赛龙舟、采茱萸、登高、喝菊花酒等活动?”

手里的粽子吃完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小的粽子折射出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二

近几年,我校生源不断扩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生公德意识、民族精神的缺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素养”“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办社会满意、学生得益的好学校”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问题。幸而我校拥有一个保存完好且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大成殿。它是建于清雍正五年的孔庙的主体建筑。因此,我校致力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引领师生发展。

一、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由校园环境所构成的育人氛围能够形成一所学校的环境文化。这是由校园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可以说,学校环境文化是人文精神、学校特点的象征。我校在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把目光放在了用环境文化育人上。一方面,我校将大成殿设计成为集聚教育功能的文化创意区,向学生展示了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教育思想、儒家经典选粹等,还开设了孔子学堂,帮助学生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另一方面,在我校的宣传画廊、楼道、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孔子《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警句,无不昭示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

二、以课程文化教育人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凸显办学特色,是学校管理层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我校围绕大成殿及孔子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从预初到高三年级,各年级段分别形成了以“求知”“交友”“守信”“做人”“崇德”“修身”“兴国”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材,如《大成殿》《风骚百首详析》《古文笔法详析》《儒家名言录》等。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特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体验、感悟儒家文化精髓,我校还特别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在语文课上吟诵《论语》的片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融合儒家的求知、交友、守信等经典之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课程的完美融合,既强化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文化和学科教学特色。

三、以实践活动感化人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三

【关键字】翰墨 学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5-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如果抛弃民族文化,就会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我校是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重庆市的书法示范学校。学校怎样找到一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我校首选了书法艺术教育。我们认为:一、书法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容;二、书法饱含品德情操的精华;三、书法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四、我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我校一直以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化学校书法教育工作,凸显学校翰墨育人的特色,谱写着德育管理的新篇。

一、提高师生认同度,保证活动生命力的延续。

学校特色,没有师生广泛的认同度,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学校通过讲座和学习让全体教师达成了共识:书法教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门类,作为书法教育的示范校,必须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加强书法教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书法教育的实践已使我们感知,在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根基里,蕴藏着神圣的民族尊严和坚强不屈的人格精神,书法教育正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素材。全体教师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机地渗透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二、加强科学艺术的管理,规范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学加艺术的管理,使活动既注重了人文性,也增强了规范性,显示了教育的系统性。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四全”: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实施;过程管理做到“四重”:目标定位与领导管理并重、技能训练与习惯培养并重、全体普及与部分提高并重、学生提升与师资打造并重;措施做到“五落实”: 计划制度落实、设备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评估落实。从校长到全校的每个老师,大家都积极参加到书法教育中来,形成全校师生都练书法的局面。教师“每周”有练习数量,每月一展评、每学期一检测、每学年一验收、每学年一总结,师生的书写质量不断提高。

三、打造书法师资队伍,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教师能走多远,决定学生能走多远。学校特色文化也只有通过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群体特长的形成和发挥、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充分利用书法专职教师,在每周进行校本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有计划的选派专长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班学习,邀请书法行家来校讲课指导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书法水平。通过各类的培训活动使老师们书法味足了,同时也产生了要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强烈愿望。学校工会创建“书画苑”,定期开展活动,定期进行展览,定期开展教职工书法大赛。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考级活动,学校教师的参与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书法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书法教育以及书法艺术的成分,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王羲之的雕像矗立在君子园,威严敬重,激励学子缅怀先辈,弘扬书法艺术;颜真卿、赵孟頫、米芾、欧阳询、张旭、苏东坡等书法名家的画像、简介及代表作,悬挂在翰墨大厅,让师生们闲暇课余之时了解历代书法名家;翰墨大厅中央,摆放着古木镶嵌的学校赋和兰亭序,勉励我校大胆开展书法教育,传承文化,造福后代;翰墨大厅的窗户全部是实木雕刻历代名家书法碑帖,包括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使得翰墨大厅的文化窗别致古典;教学楼每个楼层悬挂着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每班建设书法园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成长的舞台;运动场的一角,修建了墨池、笔塚。学校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学校精神,彰显着办学思想,体现了人文内涵,发挥着隐性教育作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保证师生兴趣的延续。

1.以订阅书法报、外出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领略传统书写方法。

2.定期举办展览、艺术节、街头宣传活动、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开拓眼界、获益不少。

3.组织向有关的报刊杂志投稿,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书法的乐趣,信心倍增。

4.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书法活动。如:写春联、参加假日雏鹰活动、宣传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2010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街书写春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六、利用课题引领,积淀办学特色。

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德育特色,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规划课题“翰墨育人——积淀学校办学特色实践研究”,以该课题为引领,结合教师们开展的校级子课题,大胆探索“特色活校”之路,积极开展书法特色的研究,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德育管理。

书法教育在我校的蓬勃开展,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了学生心理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世界,为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书法教育已成为我校培养学生素质合格并有特长的有效途径,成为了地区德育管理的特点。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 篇四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今天是12月16日,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咱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冬至意味着寒冷的冬天来临。我国古代老百姓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智慧的编出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来指导农事。直到今天,其依然体现出极高的精确度,并于20___年10月30号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从某种层面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发展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又如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还有琴棋书画的儒雅,唐诗宋词的书香,晋剧,京剧,毛笔字,过春节,吃元宵,逛庙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热情,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它们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落在了后面。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篇五

案例名称:国学四进(国学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国学进企业,国学进党政机关)

实施单位:滨州市培风书院 项目概况:

1、主要做法: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滨州市培风书院主要以资深国学专家学者组成,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培育国学教育工作者,尝试开展国学教育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学教育模式的国学专业机构。

滨州市培风书院秉承“传承国学、开启智慧、成就人生、奉献社会”宗旨,倡导人生国学理念,为当今和未来社会探索人的成长、成功和成就的教育之道,并逐步打造出相应的推广体系、教育实践基地。

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滨州市培风书院以“国学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国学进企业,国学进党政机关”主题活动为抓手,以“弘扬国学文化提升社会品质”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为目标,本着“与党同心,与民同愿,与时代同步”的原则,2013起年在滨州全面开展了国学文化进社区活动。并由此启动了国学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党政机关活动。不久,将这一活动在滨州、东营、淄博、潍坊、聊城五市同时展开。两年多来共开办国学讲堂157场,举办各类国学公益活动96场。自2014年,滨州市培风书院进入滨城区中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先后为九所中学的学生举办传统文化道德讲堂58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中国日报等媒体数次报导这一活动。

滨州市培风书院开展“国学文化进校园,国学进社区、国学进企业,国学进党政机关”,引导公民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弘扬奉献精神,从而更好地明志、益德、立品、做人。这一活动也引起中央电视台九频道的重视,2014年7月17日在东营对培风书院创意策划并导演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成果活动”进行了录制拍摄。

滨州市文明办在2013年11月5日主办滨州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讲堂,此次论坛由滨州市培风书院承办。先后共有1600多人次参加了活动。邀请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王竑锜主讲《爱觉悟感召人生》。之后,培风书院多次协办联办市文明办的道德讲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阐述中国古圣先贤教育之道、再次展现古华夏文明传统文化对世人之必须。滨州市培风书院以“弘扬国学智慧,书写圆满人生,培育华夏栋梁,助力民族复兴”为宗旨,以中国国学为主要蓝本,古为今用,以国学思想启迪智慧,以国学素养修养身心,以国学因缘结缘学友,以国学情怀拓展胸怀,培风书院推广了诚信、仁爱、中和、宽容、礼义的中华道德文化,提倡以德为本、以诚为基、以志为翼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自觉意识,为华夏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进展成就:中央电视台等四十多家媒体以不同形式报导了培风书院开展的国学四进活动。不仅如此,中国教育学会成为培风书院的合作单位,并多次协办或承办中国教育学会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自2014年起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把滨州市培风书院做为签约合作单位,委托培风书院创意、策划、组织传统文化推广栏目。培风书院还成为了山东大学、山东省传统文化发展中心、东营市尼山书院、《领导科学报》、《文化山东》、《走近孔子》、滨州电视台中海大讲堂栏目、等媒体的合作单位。

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六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

副组长:年级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 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措施

1、学习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加强宣传,使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都懂得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意义。

2、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资水平。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3、加强各项活动的指导和落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7.弘扬优秀传统塑造国民形象 篇七

一、爱国、爱人民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不仅具有倡寻民族气节, 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 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祝福避趋之”, 林则徐面对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中华民族受到严重危害, 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坚决予以销烟。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 率二百壮士同舰向日舰撞去, 全部以身殉国。五四运动的学生正是因为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举行罢课、示威游行, 工人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加入进来, 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反抗精神, 是爱国主义的有力体现, 在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为抗日救国而献身的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 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 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激励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 是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 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只有依靠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 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和谐与进步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 和谐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 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世界观。今天我们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都有所体现。

构建社会和谐,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强调“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让人民安居乐业。李世民“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论断, 更透彻地说明这一思想对统治者的要义, 基于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对民生的重视。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和谐,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斧斤以时入深林, 林木不可胜用”的环保主张, 此时的国家已有正式的条文, 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 保护自然环境。

在我国古代,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从而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 开明君主均采取了关注民生、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诸如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元朝以农业生产作为评定地方官标准、明初奖励垦荒与推广植棉等等, 不胜枚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生活和谐, 即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政治生活和谐, 即国家统一,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矛盾缓和, 民族关系融洽;社会文化生活和谐, 中华文化得以和谐发展, 呈现出全面繁荣、充满活力的特点。

我们应以史为鉴,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与时俱进, 革新制度,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民族团结。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 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 这与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虽惨遭车裂, 但其推行的变法措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对外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社会呈现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两宋时期的政府鼓励政策、明初郑和下西洋也均造就了经济的繁荣与发达。徐光启敢于破除民族偏见, 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 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 迈出了坚实一步。此后, 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迪中华民族的智慧, 加快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四、勤俭廉洁

崇尚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特定的生存环境、脆弱的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又是在王朝更替、世事沉浮的得失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汉文帝戒奢从简, 唐太宗勤于政事、力行节约, 尽量减缩政府财政开支与皇室用度。正是因为勤政、勤俭,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局面才会出现, 从而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与前朝因残民以逞、奢侈腐化而导致灭亡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 人之美德;奢侈华丽, 人之大恶”, 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与价值评判。周恩来总理一生始终保持节俭、廉洁的美德为国人所崇敬, 也为世界所感叹。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的还有徐特立、朱德、毛泽东、刘少奇等一大批我党杰出人物,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洁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 勤俭和廉洁在今天仍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任何超前消费、铺张浪费都与我国国情不符。为钱孔所枷, 为权势所迫, 失去廉洁, 出卖灵魂, 更是为人民所不齿。

8.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优秀文化 篇八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正品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养正品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1.以幼儿为本。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2.以教师为本。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師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外围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筼筜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筼筜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发布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几年来的国学教育研究,使幼儿变得更加懂事礼貌,教师的工作进取心更强,同事间更加和谐……这一系列成效不仅得到家长赞扬,也得到社会认可和领导激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以及厦门市潘世建副市长,厦门市思明区、局各界领导莅临我园慰问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这说明每一件新生事物的起源,每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有待于时间和成效的验证。我们将以辨证客观的态度,持续地追踪调查受过国学教育的幼儿和教师的成长状态,不断地总结、研究、探索国学教育的新路子,求证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九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1)班的梁小雨,今天我所讲故事的题目是《学习经典应从读准字音开始》。

六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索溪峪的“野”》,大家还记得吗?文中在描写“山是野的”时有句话“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我们当时在上这课时,常有同学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而只要有同学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同学笑,同学们为什么一听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笑呢?想来大家一定是往歪里想,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篇。原诗是这样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听老师说这首诗采用“比”“兴”的写法,主要意思是表现了一年轻男子对贤慧端庄,年轻貌美女子的思念之情。至于每个字,每句诗的意思,我就不说。坦诚讲,按我现在的能力,也无法说清。《关雎》这首诗我们初中会学到,届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讲解喔。下面我就现学现卖试着给同学们讲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

要真正弄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要从读准这句话开始。我们原来都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这句话正确读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姿态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是君子很好的配偶。‘窈窕淑女’是指‘姿态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逑’是指‘配偶’,而‘好’就是‘很好、好’的`意思。如果读成‘好逑’,就变成‘喜好、爱好的配偶’了。那也就曲解了整首诗的意思。”

类似经典的误读还真不少,如我们曾把《论语》里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五个‘知’都读‘zhī’,其实第五个‘知’应读‘zhì’,它通‘智慧’的‘智’,是‘聪明、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聪明智慧的’。如果读成‘知’,整句就变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是知道的。’这显然误读经典。当然,这句话我听到我们学校某个老师都读错了,这实在不该。类似古诗词中这种汉字通假的我们还学过《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无’通‘勿’,这里的‘无’就读‘勿’音。再如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官员宣读皇帝圣旨的画面,圣旨第一句话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些演读圣旨官员的演员们都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久前有古文专家说应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类似经典误读的例子层出不穷,它等着你去发现,去纠正。

最后我再次强调,我们在学习经典时应从读准字音开始,不要犯了“读字读半边”“不懂装懂”的错误。当我们不认字时,可查字典;不理解意思时可问老师或上网求教。大家一定要谨记先哲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10.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髓 篇十

——汝南县第三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汇报 汝南县第三小学坐落在古老的天中大地、迷人的汝河水畔,是一所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学校,50年的风雨历程给予了三小教师坚韧、自信、团结、创新的优秀品质。学校几年来一直坚持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坚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为己任,2008年起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经典古诗文诵读”教育活动,2010年春又增设了“太极功夫扇”的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共享传统经典的魅力,展示当代少年的活力。

一、扎根天中,内化素质,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根基。汝南位于河南省南部,古属豫州,北依汝水,南临江淮,素有“天中”之称。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被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同时又是梁祝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汝南县第三小学就是这样一块土地上璀璨的教育明珠。汝南三小建校百余年,历尽沧桑,校园环境日新月异,现已打造为市级名校,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学校,是一座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但唯一不变的是三小人那颗对传统文化执着追求的心。

创办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拥有一支高素质、能奉献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这两项的专职教师12人,教师6人。其中在国学特色项目上有专职教师3人,兼职2人,功夫扇专职教师4人,校外聘请老艺术家3人,他们都是我校宝贵的艺术财富。近年来,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我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过硬的师资力量,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都成为了我校向传统文化教育名校目标迈进的有力保障和优势条件。

二、诵读国学,启迪智慧,谱写传统文化教育新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走进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汝南三小建立了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经典诵读分管领导,同时由艺术教育分管领导兼任功夫扇特色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培训、日常活动管理等工作。

1、我校倾情打造书香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香系列活动:“阅读经典 放飞梦想”主题系列中队会、“图书跳蚤市场”、“书香伴我行”演讲比赛、“我爱读书”手抄报制作比赛、“好书伴我行”作文比赛、“书儿香香”黑板报比赛、“我爱书香”书签制作、班级书香名片制作等。打造书香班级,30个教学班班班都有精美的书香展板,这些展板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手工制作完成,彰显班级特色。

2、举办了教师讲坛,学校教师每期同读一本书:《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一百条的建议》、《高效课堂22条》、《做最好的教师》等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3、开设了阅读特色课,提倡亲子共读,利用每周四中午开设“经典阅读课”“亲子故事会”,邀请各班选出来的书香家庭来到三小,通过闭路监控系统向全校师生介绍一本好书、一篇好诗文、一个经典故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4、开设校本课程——国学课。结合我校《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的教研活动主题,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这一平台,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道德思想,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素养,在实践中体味经典的人文营养,在实践中修养自己的道德心灵。学校开设了国学课,让《三字经》、《论语》、《大学》、《道德经》等走入课堂。

5、传承太极功夫扇活动。在汲取精神食粮的同时,功夫扇的训练又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鲜红的功夫扇一甩,亮出了汝南三小的风采。学校采取教师先学,学生再练的方法。学校利用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由专职的艺术教师将编排好的功夫扇节目教授给全校教师,然后再由老师们利用艺术课时间将动作教授给本班学生,力求达到人人会做、做好的目标。

6、开展大课间活动,利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30分钟,进行全校性的功夫扇演练。定期开展比赛进行评比。我校经过前期的精心组织和准备,制定了详细的“体育大课间”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和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全体教师都参与的“体育大课间”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9月20日上午我校正式启动了“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包括5分钟的眼保健操、师生同做广播操以及学校融合了传统太极扇的元素自编自导的功夫扇表演《精忠报国》《少年强》等,可以说功夫扇的训练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鲜红的功夫扇一甩,亮出了汝南三小的风采!在县运动会上,汝南三小的功夫扇表演赢得了满堂彩!

三、以点带面、深化教育,喜获传统文化教育丰收果。

经过几年来的坚持实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课外还积极诵读,背诵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教师意料。

在县教体局举行的小学生古诗文背诵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在县读书活动中我校连续五年一等奖,我校自编自演的大型古诗文诵读表演《精忠报国》《木兰魂》《三字经》《少年中国说》等,成为了我县小学教育中的明星节目。我校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县书香校园现场会,一系列书香成果获得了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1年7月,我校受邀参加第二界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现场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进行汇报演出,国学节目《元日》的成功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的认可,荣获一等奖!

1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一

关键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品德素质

G621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紅.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4] 曹道静. 语文教师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J]. 中学语文,2014,27

[5] 岳臣勇,崔炳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林区教学,2014,06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二

一、高中美术教育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功能

高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中美术欣赏课是进行美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在这方面, 高中美术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

1. 深入挖掘教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 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在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这节中, 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思想, 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华, 体现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在作品的赏析过程中让学生体会, 这种朴素美所表现出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 散发着劳动人民那种内在的真挚、善良、坦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中,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 无论精神内涵还是形式风格, 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体系。还有, 从中国古代绘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所体现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 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 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 并结合新形式, 结合自身, 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美术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 这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的直观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喜爱传统文化,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如我校在举办书法艺术知识的讲座后, 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参加比赛,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练得一手好字,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如, 在版画一课的学习中, 我利用我们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和资源, 以纸板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版画的创作, 课堂上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为加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好普及工作。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方面内容在我们的课本中涉及的也很多。不同地区可以结合自己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如我在介绍七朝古都开封的历史名胜、民间文化、夜市小吃等古都风情时, 学生的反应就非常强烈, 这些都是他们身边所能真实感受到的传统文化, 教育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通过教学, 使学生懂得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 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 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就同时在为加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做普及工作。

二、高中美术教育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功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 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1. 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和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前者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抗日战士英勇战斗, 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后者是徐悲鸿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 作者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两幅作品都表现了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师在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 让学生自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内涵并结合自己引发思考, 完成自我教育, 感受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 有着说教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

2. 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增强感染力, 体验中华精神。

例如《折栏图》, 它反映的是汉成帝时, 忠君爱国的武将朱云冒死进谏, 在被推出斩首时, 用力拉住大殿上的栏杆据理力争以至栏杆折断, 后成帝被感动赦免了朱云, 且下令不准换去折断的栏杆, 以示朱云忠贞、耿直的品质。像这类以内容感染人的作品还有《归去来图》、《苏武牧羊》、《地道战》等, 不胜枚举,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向人们传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引导, 那么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又得到了德育的洗礼。

3. 利用作品的影响和命运激发民族自豪感。

如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瓷器》、《敦煌石窟》、《昭陵六骏》、《中国民间美术》、《中国古典园林》等。这些例子, 无不润物无声的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的精辟讲解与学生的深入思考再相结合, 使我们的美术课堂上澎湃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学生还会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1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三

学校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第四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是集幼儿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占地面积11625平方米,建筑面积8113平方米。现有有27个教学班,1467名学生,教职工9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44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学校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办特色化的学校,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特色指导下,第四小学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奋进图强,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不断进取,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市文明单位,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自治区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红旗大队、自治区少先队建设规范化学校,县家长学校示范校,县交通安全示范校,县先进职工之家,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学校,同年又被命为我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级英语实验小学,2008年荣获自治区文明礼仪示范校先进单位同年又被命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为教育位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扎实中求创新,每个学生都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全面发展,为高一级的学校 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教师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为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纯净高尚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我校以“师德建设”为主干线,积极开展了怎样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大讨论,集中整治教师师德问题,通过 学习有关教育的法规文件,进行了教师自查互查,学生及家长给教师、学校提建议等方式,整顿教师作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树立以王俊珍等老师为典型,他们教学成绩突出,治学严谨,能够积极圆满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这正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像这种无怨无悔献身教育的精神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为了科学规范地进行师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教师考评细则》,量化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严抓考勤,并对体罚、收费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硬性规定,本学期我校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师生关系融洽,涌现出一批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抓住两个阵地,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其年龄所限,其心理和行为都很幼稚,有必要对其严格管理。在对学生管理中我校注重抓好班主任管理和少先队管理这两块阵地。

班级管理中,着重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贯彻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管老师组织纠查小组,每天随查随记,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总结学生的思想动向,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班级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比台,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先队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队组织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进行教育,并利用“心系奥运,爱我中华,爱长驻、和长存、天长蓝”等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学校德育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近年来,第四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制定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学校领导站在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统观我校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认真的做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拟定了学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工作计划,确立了“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教育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我校办学特色,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据不同年级段、年龄段,确立了不同内容、计划,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教育主线,引领学生各方面全面提高,让进入我校的每一位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各科教学中都分别渗入“传统文化”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教材。

1、音乐特色

音乐课中,我们把古典诗文歌曲,加在了音乐课堂中作为校本教材,在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2009年县艺术 节上我校音乐教师编排的大型歌舞《唐诗.宋词.古韵》荣获优胜节目奖。同时我们正在鼓励音乐造诣较深的教师,为唐诗、宋词,谱曲形成一套更加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传承下去。

2008年市运会时我们排练了大型团体操---舞狮。经过二个月的精心排练,在市运会开幕式上,孩子们精湛的舞狮表演和为之配乐的威风锣鼓赢得了参加市运会所有领导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现在我们每年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选拔舞狮队员进行训练,力求把我校的舞狮表演传承下去并成为我校一大特色。

为了在传统乐器这一块能有更大的突破,我们最近探讨了这样一种模式:组建校级古筝队,由学校提供古筝和聘请教师。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从小让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我们大范围的开设了巴乌课、口风琴课和笛子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积极性很高。

2、经典诗文诵读

我们把精美的诗文背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优美诗文,另一方面,从背诵过程中知理、学会做人。

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弟子规》的背诵,通过背诵从小让学生知道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德育工作有了具体的载体,二年级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养成教育兼容的《三字经》为主。三年级背诵《名贤集》,四年级背诵《千字文》,五年级《声律启 蒙》,六年级背诵《五原赋》。

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能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努力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

六年来积累这么多的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传统知识的积累,沉淀。也是品质修养的提升过程。现在我们按年级段已形成了自己的校本教材。

3、美术特色

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这一项工作落实在了每一节课中,其中也是分年级段给内容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二年级剪纸,三四年级布艺剪贴,五六年级脸谱制作,把这些内容按课时分配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让1——6年级的学习过程都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我们正在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同时我们聘请了县文化馆优秀的画家李少飞老师上美术课。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4.语言文学工作

“书法“教育教学成为我们力抓不懈的一项特色工程,我们邀请国家级书法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书法协会理事,郝志诚老师来我校执教,以专家引领书法教学,并提升书法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以写促学,塑造自我。同时也形成了我校一套完整的书法系列校本教材,并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最可喜的是全体师生的书法水平得以整体提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把这一特色,发展下去,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墨香千里,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韵展现出来,发扬光大。5.体育特色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体育”特色,继续加强了体育特色课外小组的训练工作,开设了柔力球、乒乓球、田径等课外小组,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校乒乓球女队在刚刚结束的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运动员在五十多岁的王树林老师的带领下,每年都能荣获全县总分第一名或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的大课间操后,各班同学拿起跳绳、毽子、呼啦圈、柔力球、滑板、乒乓球、羽毛球开始活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全体老师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我们让“太极”和武术走进校园。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教授老师“太极拳”和教授学生《弟子规》武术操。“太极拳”让老师在烦杂的工作中进入到入静的意境,体会那一分宁静的享受。《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同时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的特色氛围初具雏形。

学校的特色化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得学校教育更加丰实,形成了第四小学,独有的办学特色,扣住了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富有底蕴的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内涵”,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型、学习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积淀一种特有的属于第四小学的文化,也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传承下去。特色文化的建设引领着校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性循环局面,学生和教师在“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浓郁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师风和学生德育建设得到升华。

五、团队活动丰富多彩,德育建设初显活力

少队活动是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根据新时期少年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主题班队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关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班主任工作面对着每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既有来自幸福家庭的,也 有不少单亲、无亲家庭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班主任就会更加倾注心血去关爱孩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是我校传统的一种德育教育模式。升旗仪式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出旗、升旗、奏国歌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五六年级轮流主持升旗仪式,全体教师都必须参加,做到按时、认真、严肃;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和学生一起唱国歌。值周领导的讲话主要是针对上周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颁发流动红旗。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一次的讲话都记录在我校值周记录上,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广播时间10分钟,全校各班积极来稿轮流争当播音员。播音内容分为美文欣赏(学生自已写的和摘录的文章)、校园动态(表扬好的方面或通知之类),英语之声、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环保教育等。这些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 9 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坚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合理安排《第四小学学校行事历》,形成体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依托德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敬老院),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敬老院、“川井”社会实践基地、星源社区、隆镇大街等地方去参加活动。在烈士碑下宣誓入队;到敬老院里演出、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去“川井”体会和学校不一样的劳动锻炼、自理能力培养;到社区、街道参加演出、宣传、打扫卫生、社会调查;在我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花坛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将民族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一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5、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德 10 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加强养成教育。我校始终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以礼仪教育为载体,按“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要求,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养成教育转化为活动,落实到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师生的文明言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学习结合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积极开展“新三好”“十佳少年”“安全小卫士”评选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爱心与责任”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等等,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辅导讲座、报告会、实地参观、亲自参与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按摩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6积极组织多彩的学科活动。

每学期定期开展作文竞赛、科技制作比赛、演讲比赛,安全、环 保征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组织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

7、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活动。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安排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我校的艺术节活动不限定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而是将各种综合艺术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学期有小结,学年总展示,展示结合表彰、总结。如今学校所指“艺术节”,其实就是展示表彰阶段的安排。但更多活动是在平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熏陶。现学校“三独比赛”、“英语艺术节”、“学生才艺表演”、小书法家轮展、自编小报轮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已成为学校传统活动,吸引众多的学生参加。定期开展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精彩你我,精彩校园”师生自主发展成果展示活动等学校传统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这些文体活动中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健康。

深入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由教导处、大队部、音乐组协助指导的“品读诗文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形成了“读——诵——演——写——评”一系列活动,提高师生文化品味;在教室建立班级图书角,集中优秀图书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学校广播站开辟读书专栏;图书室设立了师生图书借阅登记册;专为学生设计了“课外阅读积累本”;并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我是 朗读小明星”、“读书之星”、“书香班级”“温馨教室”等评比活动。

8、坚持开展社团兴趣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团队组织的作用,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及写作、书法、绘画、舞蹈、乒乓球、柔力球、巴乌、古筝、朗读、作文、数学、英语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兴趣小组活动要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

9、人人动手,美化环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同时,学校大队部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共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大队辅导员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10、坚持开展休闲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参加文明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活动,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若干意见”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将继续抓好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原县第四小学

2010.04.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14.弘扬优秀文化,传承精神文明 篇十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华,应当得意延续。并且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弘扬与传承。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但现在一些学生可能不知道本国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但知道圣诞节,情人节,从韩流的入侵到日本漫画的盛行,从肯德鸡到麦当劳;无处不在的外来文化已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和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凸显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意义重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国外的思想、文化能够在青少年中得以广泛传播,还是他们他们抓住了青少年的“心”,来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乐学,好学,善学。例如:选取《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加入“民俗文化与艺术”教学模块,如《中国年画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常识性内容,让学生在接受古老的优秀传统思想导引的同时,接受博大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熏陶;诵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讲诉这些爱国志士的事迹、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世界得以丰富,让中华传统美德千秋万代发扬光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集中教师智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联系经典文章谈体会,不断积累文化底蕴;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经典文章的整体美;各科任教师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三.营造优秀文化教育氛围,践行优良传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增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栏,选取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争当四好少年”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强调 “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组织师生,家长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其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

1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五

一、民俗红光村, 厚重悠久

云和县红光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1942—1945年, 云和县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 社会名流云集, 进步思想影响到山城, 为红光留下了厚重沉实的精神文化财产。红光村板凳龙被称为“处州第一龙”, 每逢元宵佳节, 数百米长的板凳龙, 在锣鼓喧嚣声中, 穿梭于山城的大街小巷, 闹腾三个整夜后, 才将龙身送到庙里, 用一把火送回天界。另外, 威风锣鼓、花灯等民俗文化也都各具特色。红光村文化礼堂挖掘这些传统文化的优势, 注重文化展示与文化活动相结合, 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氛围。

二、生态溪口村, 婀娜多姿

溪口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山水相间, 环境幽美。村民依山伴水、临水而居, 湖对面有石镜山、蜡烛顶、禅岩寺等山石和人文景观。溪口文化礼堂建设, 彰显绿色家园、生态文明特色, 礼堂建筑与山水、民居、禅岩寺溶为一体。五廊展示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突出生态文明意识, 让群众感受山水之美, 营造清新纯朴的自然气息。

为充分展现红光村、溪口村两个行政村本土特色, 使乡村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文化礼堂这个交流的舞台被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浮云街道在文化礼堂筹建中, 围绕“五廊、两堂”功能定位, 注重三结合, 打好文化礼堂筹建组合拳。一是与功能定位相结合, 把思想引导与文娱活动有机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活动, 并对历史资料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在展厅中进行文化陈列展览, 潜移默化地转变村民的价值观。二是与村情民意相结合, 吸收村民俗文化、村情村史, 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充分展现, 增添礼堂的本土气息, 在传递村情的同时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三是与文化队伍建设相结合。以培养一支数量充足、层次合理, 充分体现街道文化特色的文艺人才队伍为重点, 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 建立健全培养文化人才、保障文化大礼堂的长效管理运作。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是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 它不仅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引领农村文化风尚, 更是让农民群众“心有所系, 礼有传承。为逐一展现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 浮云街道紧紧围绕“文化兴街”目标定位, 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 着力将其打造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弘扬道德文明新风、推进农民文化队伍建设的新平台。

三、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通过“村史廊、民俗廊、家园廊”的建设, 展示本村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风俗风貌, 介绍村庄历史沿革、红色传统、乡风民俗、文化古迹、古树名木以及非物质遗产等, 唤起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激发群众的自豪感, 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活动组织方面, 沿袭传统节日习俗, 举办好红光村板凳龙、威风锣鼓等具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清明节祭祀祖先、先烈礼仪等特色活动, 继承并弘扬优秀民间习俗。

四、弘扬道德文明新风

通过“励志廊、成就廊”建设, 结合其他三廊爱家园式的教育, 树立正确文化导向, 营造生态文明、孝老爱幼等道德文明新风。如励志廊设置“先贤榜”“道德榜”“能人榜”“学子榜”等, 集中展示广大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成功人士。“廊外”活动组织方面, 通过举办红色七一庆祝党的生日、开展“最美云和人”“道德模范”“生态文明户”评选等活动, 激发人民群众爱祖国、爱党的情怀, 并将这种情怀融进爱乡村、爱家园现实生活中, 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村庄和谐的美好生活景象。

五、推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两堂”建设要实现功能最大化, 配备必要的音响、灯光、书桌、电教等设备, 使礼堂具备节庆典礼、村民议事、表演舞台等功能, 讲堂在功能上与基层党校、农民文艺培训学校、老年学校等共建共享。通过“礼堂”熏陶, “讲堂”培训, 培育出一支数量充足、层次合理的文艺人才队伍, 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 营造“锄头一放, 吹拉弹唱, 音乐一响, 扭腰鼓掌”的农村文化繁荣局面。

摘要:紧紧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依托浮云街道农村历史人文环境背景, 创建融合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为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 传承特色民俗文化, 弘扬向善道德文明新风。

1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六

关键词:传统道德;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1 做法和经验

1.1着力拓展广度,以丰富的学习教育强化对“八德”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

拓展广度,就是面向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达到普及认知,广泛认同,夯实员工思想基础的目的。主要举措是让“八德”“三入”“四上”。“三入”是举办培育和践行“八德”专题研讨活动,以此带动全社持续深入开展多层次、全员化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八德”“入脑、入心、入社”,“四上”即让“八德”上党委中心组学习研讨、上内部网学习宣传、上网点晨会案例解读、上各类培训班朗读背诵。2015年以来开展了践行“八德十个一”、“十心十省”、“我为父母(长辈)献孝心五个一”、“感恩社会”等五个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员工喜闻乐见。

1.2力求融入深度,以优质服务和社会责任强化“八德”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深植

融入深度,就是把“八德”深植于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员工本职工作实践,转化为推动农信社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一是将“八德”融入客户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渠道,延伸服务终端,提供便捷服务。坚持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客户开设绿色通道,积极做好柜台延伸上门服务。 二是将“八德”融入支持“三农”发展。大力支持和服务民生、“三农”、小微企业等,深入推进“阳光信贷”工程,提升服务透明度。目前,三农贷款余额70.7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亿元。设立农村便民服务代办点431个,安装桂盛通POS机431台,使农民“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三是将“八德”融入社会公益活动。与桂平市委宣传部合作,举办建设新农村文艺下乡演出26场。累计为桂平市助学工程捐款5万元,为桂平市实施“天眼”工程捐款40万元,为灾民捐款25万多元。

1.3强化约束力度,以严格的内控合规强化对践行“八德” 传统文化的规范约束

约束力度,就是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与约束,将“八德”的教育成果内化为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习惯。一是以廉洁、合规意识体现“八德”。持续开展以“廉洁从业、依法合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定期编发“合规、法律案例”简报,供员工学习。每月抓好案防工作常规检查,使廉洁从业与内控合规教育活动常态化。二是以改进作风践行“八德”。联社党委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四风”问题,严字当头,专项整治,狠抓厉行节俭、廉洁从业。联社领导着眼于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倾听基层员工诉求、解决基层难点热点问题。

1.4充分体现温度,以细致的人文关怀强化对“八德”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体会

体现温度,就是坚持人本理念,构建和谐稳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员工有“成就感”和“家园感”。以理想信念教育关爱人生。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教育引导青年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素质能力提升关爱成长。建立有效的薪酬和升职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实施全员职业培训教育计划,全面提升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履岗能力。

1.5注重提高信度,以身边的典型强化对践行“八德”传统文化的示范与引领

提高信度,就是培养和宣传践行“八德”的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员工身边故事”感动人。近年来,利用联社编发工作简报及各营业网点利用晨会、例会等,挖掘并讲述员工身边的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等感人故事30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这也是培育和践行“八德”向深层次扎实开展,释放发展正能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数员工对“八德”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度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政治意识薄弱、对“八德”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二是少数管理人员践行“八德”传统文化的表率作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践行“八德”、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示范表率作用还不够到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方面创新点子不多。三是对“八德”培育,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途径及其规律的探索有待深入。传统的单向性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方式效果欠佳。培育“八德”文化,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3 下一步工作对策

3.1将培育和践行“八德”,建设企业文化通过高层引领,实现文化自觉

把“文化强社”作为永久战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体系框架、导入路径、保障措施等。同时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运用国际通用的OCAI(组织文化评估)测量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此外,引入专业公司协助,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和专业化水平。

3.2将传承“八德”文化建没与创建区域最好银行融为一体,以学习教育和制度约束实现“入脑、入心、入社”

围绕创建区域最好银行的愿景,把构建良好企业文化作为实现良好业务的精神支撑,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与联社创建区域最好银行融为一体,持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使文化建设真正深植于员工心中,变为员工自觉的职业行为。

3.3坚持传承“八德”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17.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篇十七

滕文生

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一年来,《讲话》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嘉评甚多。

《讲话》围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两大问题,高屋建瓴地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指导原则。

一是阐明了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的时代背景与服务对象。《讲话》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阐明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中国历史上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三是阐明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具有的和而不同、经世致用、与时俱进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确保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充分发挥出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而且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四是阐明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重要思想的价值意义。《讲话》指出:这些思想理念不仅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治国理政、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迪,而且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五是阐明了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讲话》指出:应该注重坚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等原则,不断推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这是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六是阐明了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该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七是阐明了加强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和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讲话》指出: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多向多元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八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讲话》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总之,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它不仅是指引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南针,也是倡导世界不同文明正确互学互鉴的重要宣言。学习《讲话》精神,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应该着重把握好这样一些历史性昭示:一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任何一种现实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既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又要善于把发展现实文化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不忘历史,才能正确开辟未来,绝不能搞割裂历史、违反事物发展辩证法的历史虚无主义。二是任何一种传统思想文化都会带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性,不会都是精华,因此对它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采取这种有鉴别和有扬弃的继承态度和方针,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目的。三是任何一种传统思想文化都有它产生的具体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与历史阶段,都有它适应当时的历史使命、社会需要的具体形式与具体内容;当它们传承到今天,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必然要使它们的形式与内容同新的历史使命、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就必须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四是当今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在意识形态即思想文化领域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一切进步思想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它在中国已经与各种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和各种进步的现实思想文化结成了“一主多元”“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而且会更好地促使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和进步的现实思想文化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服务于文以化人的当今时代的任务。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未影响其他各家思想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对“一主多元”的思想文化统一体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作了生动的历史说明。

学习《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进行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来说,应该着重把握好这样一些科学的认识:一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该国该民族的灵魂,要始终加以珍惜。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和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二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应该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只有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三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根据,都是世界文明大家庭的一员,都应与别国别民族的文明享有平等的地位,彼此之间只有姹紫嫣红之分,没有高低优劣之别。要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取长补短,而不能搞孤芳自赏、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化霸权,那是自取衰败之道。四是进行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必须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这种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立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之上的。

国际儒学联合会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所阐明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为指导,努力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并将这两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文明传承发展的故事,讲好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故事,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促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扎扎实实地作出应有的贡献。(原文标题为《指导南针 重要宣言》)

18.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征文 篇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七、勤劳勇敢, 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才创造出世界最早的四大发明, 又号礼仪之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

八、注意人际和谐的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和谐, 简称“和”。“和”即是不同的事物相聚集而达到平衡。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孔子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 并把“仁” 解释为“爱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 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和人的关系中, “和为贵”只有从“爱人”出发, 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九、顾全大局的精神。在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和长远的、关系到战略全局的根本利益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的是后者。它把前者称作小利, 而称后者为大利。孔子强调, 不论国家或个人, 都不可因只顾小利而妨碍大利。

十、中华民族具有努力自我修养的精神。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一切都是同正心、诚意、克己、自省的功夫相联系的。“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曾子要求经常“三省吾身”, 孟子讲“养性”、“养身”、讲“良知”、“良能”, 直到宋代理学家们主张“尊德性”, 明代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 都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践履功夫, 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最重要的关键。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

第一,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 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 究竟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 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 更不会抛弃 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而实行的现代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道德, 更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 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但是, 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排除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应当看到, 由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所诱发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行为, 是极端有害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人们必然会面临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 但是, 社会主义根据其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要求, 在价值导向上必然是一元化的, 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上一篇: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作文:诚信800字下一篇:奖惩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