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2024-08-16

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精选10篇)

1.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一

对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辩证思考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对两者的关系作了辩证思考.分析了两者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认为两者可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 者:赵晓春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部,江苏,常州,213022刊 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分类号:B84-05 G444关键词:心理咨询 思想政治工作 统一性 差异性 结合

2.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二

关键词:军队,政治工作,心理服务,关系

新形势下, 我军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时代条件和部队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军队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反恐维稳、全球救援、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多样性、艰巨性, 其承受的各种压力也不断增加, 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受到了挑战。加强心理服务工作, 是新形势下部队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事关官兵健康成长和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事关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

当前, 心理服务工作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正在摸索和探寻中进行。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促进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艺术化的提高, 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心理服务工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掌握应用方法和技巧, 界定两者之间的作用范围、连结方法、区别与禁忌, 才能更好地将心理服务工作融合到军人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一、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1) 目的上的一致性。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体现了对部队官兵更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最终可起到纠正错误观念、增进人际沟通、促进人格完善的作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官兵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我党我军的要求相符合, 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的使命任务。这两者具有思想上的一致性, 在教育内容上不是彼此排斥和对立的, 而是互相补充、交叉和渗透, 都可以为“打得赢”提供强大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政治保证。

(2) 手段上的互补性。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由于具有较强的教育矫治功能, 可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催化剂和增强剂的作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则为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二者各有所长, 兼收并蓄, 缺一不可。离开心理服务就不易做到倾听与情感沟通, 同样, 离开思想政治工作, 也就谈不上说服与言传身教。两者璧合连珠不仅符合我国国情, 也是为军队工作现状所完全接受的。

(3) 知识上的融通性。

从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工作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深刻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注重培养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会对来访者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力, 其作用至关重要;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可以更好地把握军人内心世界的基本规律, 切实提升谈心沟通能力,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都是以人为本, 都是做人的工作, 但却是两种体系, 两种方法, 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绝不能混为一谈, 更不能互相取代。

(1) 形式不同。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形式是个别交谈和集体辅导, 以工作对象为中心, 注重个体交流和互动, 同时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经常采用讲课教育、报告、学习、讨论、检查、评比、表扬、奖励、批评、参观等形式。

(2) 内容不同。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为军人心理健康服务, 它以军人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关注点, 包括心理保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治疗等;军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 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包括军队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教育、军队品德教育等。

(3) 原则不同。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建立在对来访者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的基础上, 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遵循保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的职业道德准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明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态度鲜明, 解决的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

(4) 方法不同。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主要着力于情绪情感层面的体验, 运用专门的心理服务理论和技巧, 调和内心冲突, 寻找心理问题的症结和“盲点”, 引导建立“支点”, 深化自我认识, 更好地处理客观世界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以广泛宣传教育为主要方法, 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弘扬正气、树立榜样, 体现出积极的精神风貌。

(5) 角色不同。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资质的心理服务提供者, 与工作对象是平等关系;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上级组织任命分配, 是代表组织工作, 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原则的立场上。

(6) 要求不同。

从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取得一定资质, 有较好的自知之明和自我觉察能力, 有助人为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心;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 则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基础、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觉悟, 准确理解、掌握、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三、军人心理服务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关联

军人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问题的特殊处置模式, 我军正在尝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军队的心理问题处置体系。目前, 在政工系列中, 军人心理服务工作多为兼职, 这样, 就需要兼职人员准确把握其中的角色关联。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兼做心理服务人员, 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契入心理服务后, 更容易从军人个体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入脑, 令工作对象有通情达理、心悦诚服之感;不利的是一身二职, 角色难以把握, 工作者本身容易发生角色冲突, 造成内容和目的混淆不清, 长此下去, 既会削弱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又会降低军人心理服务的信誉。因此, 有必要针对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内容进行详细区分和界定, 并建立符合实际的有效机制:

(1)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角色定位。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心理服务技术的要求,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角色应该是政治人生的引路向导, 融和思想的亲密战友, 心理健康的知心护士。这三种角色本身是对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较高要求, 同时也是军队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迫切任务。

政治人生的引路向导。当代军人文化素质较高, 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传统说教模式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另外, 改革开放过程中, 各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思潮的影响和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以隐性疏导代替概念化说教, 贯穿在日常军事训练和军营生活之中, 引导军人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摒弃狭隘、追求崇高, 成为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角色要求之一。

融和思想的亲密战友。战友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建立深情厚谊来做军人的亲密战友, 是兼职心理服务人员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熟悉和掌握军人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以一颗真诚心来激发军人自我疏导、自我管理的动力, 发挥自身潜力, 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问题。

心理健康的知心护士。由于心理问题主要存在潜心理层面, 本身没有正错极性, 更没有意识故意。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技术和技巧, 掌握军人心理状态, 开阔其视野、护理其心灵, 促进其思想境界的升华, 从而更有力地解决现实问题。

(2)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工作重点。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工作重点应包括军人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监控、急难险重任务的心理服务保障、心理学知识宣传教育、官兵心理状况摸底、军人心理档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身兼多职, 本身有多种不相容角色和行为规范, 容易引起角色冲突。因此,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角色控制能力, 熟练角色转换和实时分离技巧, 当任务角色涉及多角色扮演冲突并难以调和时, 学会摆脱多角色羁绊。

(3) 建立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督导机制。

建立军队心理服务督导机制是实施军人心理服务的重要保障。目前, 从事军人心理服务的心理专家很少, 督导资源匮乏, 在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督导工作中, 可采用心理专家督导和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同辈督导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兼职心理服务人员自身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完善, 加快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心理专家督导:定期邀请专家, 以心理学技术讲座、培训班的形式, 对兼职心理服务人员进行案例督导、个人心理成长指导、专业技术培训。

兼职心理服务人员同辈督导:定期组织兼职心理服务人员的心理学沙龙和研讨会, 彼此交流心理服务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共同探讨心理服务新技术和新方法。

(4) 建立兼职心理服务互助网络。

由于军人心理服务涉及复杂的咨询伦理和转介, 单一角色有时难以负重。因此, 有必要将兼职心理服务人员作为工作节点, 以此为基础形成军人心理服务的互助网络 (热线电话、计算机网络均可作为媒介) , 使那些希望得到心理服务的官兵, 能够根据自身需要, 在网络节点上选择适合的心理服务。建立兼职心理服务互助网络, 一是能够拓宽军人心理服务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人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二是能够增进心理服务人员之间的交流, 有助于心理服务人才培养;三是保证军人心理服务过程的私密性, 避免熟人、工作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建立心理咨询关系, 同时也能应对突发心理应激事件。

四、结论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契合应用心理学专业技术, 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反映了广大官兵的意愿和要求。

当代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契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管理体系的可靠保证, 才能璧合珠联。

实践证明, 心理服务以其独特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在新时代军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军队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行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3.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三

关键词:心理建设;尊重;情感

一、 分析人的需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是指被人感受到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苏联心理学家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千变万化,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企业而言,我认为:

首先,是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需要观。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社会的主体。其需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人的需要要受社会所制约,其发展要受社会生产力和分配的性质所决定,其追求的目的和实现的方式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其次,做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上来。要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努力解决员工生活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再次,作为企业的员工要在正确需要观的指导下,一方面在企业里要积极工作,努力生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以济效益,积累更多的资金,这是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企业物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不要勉为其难,要充分理解企业的困难,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创造企业良好的以济效益而努力工作。

二、分析员工的情感定位,优化员工心理环境

情感,是指人的情绪和感情的合称。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的才智和创造力是一种无形的内在动力,要充分调动这种动力,就要培养一个适宜企业员工思想稳定,有利于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的心理环境。那么:

一是要注重情感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建造一个“顺境”环境。我们知道,人的活力具有两重性,即寓内性和释放性。人的知识、智慧、积极性和创造性寓于人的生命体和大脑之中。这种无形的“动力资源”在不适宜环境下它一般以潜在的形态存在而难以充分显现出来,只有在环境条件适宜,人的心情处于最佳状态时,这种潜在的动力才能充分释放出来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反对或克服“逆境”,努力建造一个“顺境”环境。

二是要消除低效现象,建造一个“荣感”环境。实践告诉我们:企业中员工之间消极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低效现象是影响员工思想,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大敌”。三是要注意员工的“精神营养”,建造一个陶冶情操的“美感”环境。企业里清新的空气,鲜艳的花朵,翠绿植物的芳香,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美好的景物、艺术的感染,能使人心旷神怡。企业要关心员工的“精神营养”,努力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从而产生奋进之感。

三、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

心理学证明,理解和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健康和完备的精神状态的重要一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我认为:

一是企业领导要主动关心、爱护员工,求得员工的理解与尊重。心理学关于民主作风作为最佳领导的理论,是对每个企业领导者的客观要求。企业领导希望员工群众理解领导的苦衷,尊重领导的管理权威,就首先要有主动理解、关心、爱护、尊重员工的愿望和行动。

二是,企业员工在要求领导理解、尊重的同时,加强群体意识的培养。作为企业员工,希望领导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尊重自己的意愿,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作为企业主人翁来讲,员工不能一味强调领导应该时时事事都能理解、尊重甚至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应将心比心,也应理解领导的苦衷,尊重和维护领导的管理权威。特别是在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更应该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以大局为重,增强群体意识,努力缩小个体意识的差异,也给领导造就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是,要建立人际间的双向理解与尊重关系。我们知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在理解和尊重问题上往往事与愿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体意识的差异,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缺乏必要的谅解,二者关系未真正摆正。因而容易产生矛盾,形成对立面,人为地影响人际间的正常关系乃至影响生产(工作)的顺利进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双向理解和尊重的关系。即:要他人理解、尊重自己,首先自己应理解、尊重他人。以必要的谅解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求得领导和员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各自心理和要求上的平衡。使各自的思想认识尽可能地缩小差异,趋于一致。才可能调动领导和员工这两个积极性,融洽干群关系,活跃员工思想,增强企业活力。

4.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四

关注逆反 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逆反心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是一个多变量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方法.

作 者:宋绍成 彭智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刊 名:煤炭高等教育英文刊名:MEITA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B844 G641关键词: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防止 克服

5.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五

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更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服、批评、说教及居高临下的方式,在平等相处、平等沟通的关系中既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又满足其合理的人本需求和个人利益,由此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平等态度与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这种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做法,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心理疏导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行为。心理疏导也可采取心理抚慰、心理宣泄、转换角色、调换环境等多种方法,选择这些心理疏导方法也能够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效果。作为邮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当前邮政企业员工队伍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做好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一个善于倾听邮政企业员工心声和沟通邮政企业员工思想的“艺术家”,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邮政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引导和点拨,理顺和化解邮政企业员工思想疑惑、焦虑和恐惧,促进邮政企业员工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邮政企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邮政企业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邮政企业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邮政企业员工自尊自重、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心理训练是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锤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锤炼广大邮政企业员工忠诚果敢、坚毅沉稳、不屈不挠、乐观豁达的优良心理品质。经常性地开展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邮政企业员工的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免疫防范能力和应激处置能力,使邮政企业员工能够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关注邮政企业员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关注需求我们就要抓住要害,就要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达到稳定邮政企业员工心里的目的。要在帮助邮政企业员工应对外部压力的同时,坚持从内部着眼,切实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努力消除影响邮政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在抓好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十分重视邮政企业员工生活,想邮政企业员工之所想,急邮政企业员工之所急,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寻找新形势下做好邮政企业员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组织邮政企业员工进行各种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邮政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邮政企业员工生病住院,领导都亲自探望;邮政企业员工家中有特殊困难,都给予支持与关怀。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其常常磨破嘴皮讲一大堆空道理,不如真心实意办一件实事更能感动邮政企业员工,更能取得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开展促膝谈心、为邮政企业员工过生日、为退休邮政企业员工办欢送会、组织邮政企业员工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特别是建立“五访”机制,做到“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员工有突出思想问题必访及违纪、奖励家访告知”,营造起“团结协作、和谐舒心、互助互比、进取向上”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使邮政企业员工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班子领导的关怀和爱护,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邮政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一件件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邮政企业员工舍小家、顾大家,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风雨无阻的奔走于城市乡间,我们称之为邮路使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忠实地履行着邮政人应尽的职责。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邮政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了解邮政企业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邮政企业员工的疾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之以身,交之以心,这样才能从邮政企业员工那里得到理解,得到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在人文关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一个“情”字,要带着对邮政企业员工的深厚感情做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工作中既要讲原则又要讲人情,注重人文关怀,管理制度要科学、实用、易操作,制度既要体现刚性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充满“柔情”,给邮政企业员工以“机会”,这样执行起来才不走样,人与制度才能称之为和谐,才能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态与邮政企业员工交流,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要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活动,及时缓解各种心理问题。当前,邮政企业员工队伍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或造成更大危害。要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为邮政企业员工提供倾诉、交流的场所。要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通过辅导讲座、开设门诊、上门服务等方式,对邮政企业员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供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邮政企业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要使邮政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我们就必须建立健全邮政企业员工舆论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邮政企业员工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邮政企业员工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邮政企业员工达到心理和谐,要全面实施邮政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切实增强邮政企业员工心理应激能力。要树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理念,注意发现邮政企业员工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实施事前和事后的危机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舒缓邮政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调适邮政企业员工的心态,预防心里疾病的发生。

6.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六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也导致职工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问题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实现职工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企业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想不通”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不良情绪主要有:

一是焦虑。焦虑是由于对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不仅影响职工心理和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影响生产,引发安全或质量事故。

二是抑郁。焦虑可能是短期现象,而焦虑的原因没有消除,就可能变为抑郁。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者被认为患上抑郁症,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没有激情,有的还酗酒、吸毒,甚至自杀。抑郁也可能是因挫折造成的,强烈的挫折感很可能引起抑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失落,没有找准自己新的位臵,且又面临职业危机和收入危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当大。

三是紧张。经过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制度,企业领导干部岗位竞争非常激烈。竞岗者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宽广的人脉关系,对竞岗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这样,一些专业技术水平很强但交际能力欠佳或是人脉欠缺的员工就很难在竞争上岗中获胜,这既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使他们的心理感到挫败感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四是冲动。任何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一般人都把冲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长期积蓄于内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常的或无害的发泄,一旦冲动起来,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打人、杀人、绑架、盗窃、爆炸之类。

职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家庭和职工本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近年来,某些企业

中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甚至演化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如果不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找出职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职工的不良情绪,这可能会引起骚乱,影响社会的安定团。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企业的主体是职工,职工对企业不满,不管企业采用怎样的高压政策,职工总会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发泄,例如:拿同事及客户出气,不认真对待工作等。职工没有积极性或是消极的对待工作,企业的改革也好,经营也好,都会受到严重制约。最后,对职工家庭及其本人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在相当多的企业里,职工中心理疾病增多,情绪不稳定,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这类职工很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这使职工家庭处于贫困的境地,上学难看病难等使职工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他们逐渐被抛向社会的边缘,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何消解职工的心理障碍?如何使职工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启迪职工心智的目的?把“钱”作为刺激职工的唯一“武器”,往往会使职工失去与企业的认同感,反而增大了职工的心理压力;把职工视为“偷尖取滑”的“刁民”,甚至当作“敌人”,过分强调惩罚,只会引起职工的极大反感,加深职工的心理障碍。在人们价值取向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被教育者转变观念?在人们善恶标准出现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惯于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方面,因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职工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这毋庸臵疑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究竟该如何创新,该如何与时俱进,这更是我们的期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无疑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的认可,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的诉求,也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它强调以人为本,真心地关心一个人的生存和命运。它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心理疏导”则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人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

职工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创新和突破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是在现代企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企业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创新和突破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方法,常常是通过教育者的理性分析、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等方法,以“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让被教育者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启迪被教育者心智的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员工的精神需要,如何确保被教育者转变观念,如何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视野,实现新的突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引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突破的必然选择。

其次,企业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办法上,主要是通过“三会一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辅导报告、形势任务教育等政治学习等形式主要是组织员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视野还不够开阔,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成效还不是十分明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员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把这种关心体现在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员工共享成果”的理想目标上,离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再次,企业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在企业里,只有员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中给员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员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员工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面教育等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因此,“人文关怀”和 “心理疏导”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

最后,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在企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时指出,心理疾病是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通过解决工作对象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们的非适用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成熟,能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帮助他们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进而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有利于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准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实效性。广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树立人文关怀新理念,学习心理疏导新方法,才能加强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重视职工的心理健康,强化和谐心理的教育。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条件,又是对社会和谐的反映。构建和谐社会要从促进心理和谐起步。注重积极调适社会成员和社会心理,这是安定百姓生活,安定一方秩序的需要,也是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我们能否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我们在讲政治、讲经济、讲效率的同时,就必须以人为本,对职工的心理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努力做到未雨绸缪。要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引导职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现在,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工程局实现第二个《发展战略五年规划》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整体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我们更有必要引导职工从全局出发,十分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

二要关注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千方百计给予心理补偿。职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职工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要高度重视职工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职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职工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首先,要积极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搭建平台,让职工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其次,努力创造让每个职工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每个职工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职工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再次,要引导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最后,要积极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着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职工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三要把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活环境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尽可能地降低职工群众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职工群众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职工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四要探索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立职工心情晴雨表等反映机制,加强职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保证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的畅通,避免职工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用工会干部“妈妈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的工作态度,进万家门,知万家情,作职工冷暖的第一知情人。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心理咨询网络等资源优势,适时疏导、积极干预职工心理,及时帮助职工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五要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必要的设施配套,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聘请专业或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专家等为干部职工做好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对干部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治疗。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单位可以设立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实施零距离日常心理辅导。可以在办公场所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信箱,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仪器。通过咨询室为干部职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的场所,通过心理健康信箱可以把干部职工不愿直接交流的思想问题进行私密传递。

六是建立干部职工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问效。为每名干部职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封存保管。做到有资料可查,有数据可考,通过档案分析和比较进一步了解干部职工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做到全过程动态监控和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通。通过干部职工的心理健康建档的监控,发现个别的心理健康倾向的,可以提前进行个别预警,随时介入心理疏导,及时避免和解决干部职工的心理健康异常。在干部职工因为工作调动、轮岗交流时,档案随本人转入工作单位,以便于工作单位及时对干部职工的心理健康掌握了解和跟踪服务。

7.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七

一、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上的效率低下;情绪上的烦躁、抑郁、冷漠;人际关系上的不适与失调;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等方面。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高校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16-30%之间。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障碍者达20.23%, 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1]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困惑迫切需要正确而及时的引导。然而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文化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很大一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相比是一种“软目标”, [2]这种错位的思想直接导致德育工作经常是蜻蜓点水般做一些表面文章,德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方面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答疑。

2、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求知识,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他们的总体特点及个性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一味照本宣科的单调模式。另外,传授的知识也应该讲求实效性,应该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及时的深层次的解释。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性的知识与操作层面的知识有机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说一个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没有崇高的理想抱负,没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就很难说他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人的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形成的基础,制约着人的思想活动的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缺乏较高的抱负水平和远大理想以及信念的支撑便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要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

具备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确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又是健康心理的必备因素之一。人的思想问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也同样可能导致思想问题的出现,两者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和帮助学生的时候,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只停留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上,把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关注人内心的需要,政治说教较少,关注个体的发展,这种方式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尊重、平等、真诚、等理念和谈话技术等,这对解决某些以往用德育的方法难以奏效的思想行为问题卓有成效。

因此,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规律基础上的德育才能深入人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建立在德育的大目标上,才能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手段、途径和方法。[3]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1、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处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模式, 还要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来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 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储备非常必要,就高校而言通过各种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增长他们的心理学知识, 鼓励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2、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虽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某些心理问题在某一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而另外一些心理问题,则在其他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4]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生活及大学环境的适应上;大二、大三学生则主要表现为学习上比较困惑,感情上容易迷茫,人际关系上的无所适从。而大四学生主要表现为找工作上的困扰与急躁。只有掌握了不同年级,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也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教学效果也才可能凸显。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心理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5]健康的心理是学习和成长的保证,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方面压力也接踵而至,如今的大学生再也没有了当年天之骄子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学习、恋爱、生活的压力。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就在不堪重负下表现出诸多的心理问题,做出一些让人倍感意外的举动。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心理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 这些客观事物又会在人的行为中表露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行为变化, 就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 把握人的思想动态, 把心理学知识通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不掌握一般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突破瓶颈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春国.《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0.12

[2]、刘显文、徐晓明、徐子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4) :102-105.

[3]、吕斐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07

[4]、夏纪林.《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5, (3) :37-40.

8.从心理健康入手做好思想工作 篇八

清醒认识目前社会不和谐因素

通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资料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至少存在以下不和谐因素:

(一)分配制度不尽合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

(二)城镇流动人口与城市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三)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制的发展失衡。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

以上所有的失衡与不和谐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的反映。

另外,因为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均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成为了现实。然而,人所共知,社会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人们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上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不好的现象。例如,人与人之间道德滑坡,自私自利、坑蒙拐骗的事例举不胜举;制作贩卖假药、假酒、假食品、假货物事件屡禁不止;由“豆腐渣”工程等原因造成的楼房垮塌、桥梁断毁重大事故,以及因为责任或渎职造成的重大火灾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一切都让人们对社会的进步或多或少产生怀疑与麻痹,让人们的精神产生了紧张与担心。个别人在面对现实却不能解脱自己时,竟会失去理智地或自残自虐自杀,甚至杀人放火投毒,或采用极端手段报复社会、报复领导、以至于报复亲人的事件也每每发生。例如,2013年发生的有重大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无独有偶,几年前发生在克拉玛依小车大队连续两期高级越野卧车纵火案也是例证。

目前企业存在的主要不和谐因素

除了上述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外,克拉玛依市、油田在这些方面还有其特殊性与突出性。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石油集团公司大胆地进行了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这一变化使原来的石油职工队伍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有的职工与企业有偿解除了劳动关系;有的职工被提前退休(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0岁或55岁),有的职工从岗位上提前退下来,名为内部退养。上述人员瞬间从国家正式职工,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变为无业人员,这一现状与事实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此外,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石油职工子弟)就业问题、弱势群众生活问题等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姑且不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原因,但这些都是造成不和谐的根源和隐患所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客观世界在充满诱惑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望而却步、无奈而归。随着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让部分人员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不平衡,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其表现为有些员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碌碌无为混时光;有些员工无端担心自己的人际关系,担心年老后的生活是否会穷困,担心自己家人的生活会走下坡路。因此对前途感到迷茫,抱怨自己所在或曾经所在的单位和人事关系;有些员工牢骚满腹,对单位对领导心存隔阂。以上种种反映其共同的问题都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现实、改变现实;把握自己、把握机遇,而是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生不逢时”等。这些均是当前一些人厌倦现实、情绪沮丧、丧失生命活力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在我们周围一定程度上形成压抑、消极、悲观的氛围,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人与社会之间正常的关系。

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笔者理解是指人们精神、心灵上的一种正常的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和重大变故等情况时,精神与心理不会失衡,善于适应与克服。

多年来,石油企业定期地组织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普查、职业体检等,这些充分说明对员工的生理健康做到了以人为本、关爱有加,也舍得投入。但与其形成反差的是,对员工的心理却缺乏关注,而且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其实,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正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一项资料说明,每年因各种压力造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效绩等造成的损失竟达GDP的10%以上。可见,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小视。另外据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压力过大会患高血压、冠心病、免疫力低下等疾病。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及绩效,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企业管理者除了应在政策的允许下,正视现实问题,尽量在分配、待遇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并缩小各种群体间的差距外,应该像爱护员工的生理健康那样,关注其心理健康。从关心心理健康入手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认识人的情感规律,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当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及其每一个细节。管理者应带着浓浓的感情,和一颗热忱的心与员工进行心理交流、沟通,对他们做到尊重、爱护、理解、宽容。处理问题时多用情感去调解,不用制度压人,少用行政手段处理人,少用经济手段处罚人;不以势压人,不以权整人。这样才会使员工的情绪能够放松,心理负担减轻,精神压力宽松,能讲出心里话,讲出心里的委屈,进而舒畅愉快地投入工作,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出力。

其次,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健康、舒适、向上、和谐的氛围;在业余时间尽力创造条件(特别是对野外工作站点的员工),多方位多途径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在以上方面,新疆油田公司石西和陆梁油田,特别是陆梁油田从心理与精神上关爱员工堪称榜样。这两个油田都地处戈壁和沙漠腹地,远离城市。管理者在食宿、文体活动方面都为员工提供了舒适、时尚、满意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建设的“心理调节园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范例,特别值得推崇、借鉴。步入石西和陆梁油田,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由绿树、鲜花、草坪、喷泉、假山、奇石及道路小径组成的颇具特色的城市图景;而公寓之后开阔的土地上则又是一幅种着各种蔬菜、瓜果的田园景色;与之比邻的是在一些围栏或小房里又养着不少种类的动物,如各种飞禽等,像是动物园供人欣赏。另外,这里还有毡房,员工或客人可以在那里面品尝香甜的奶茶,吃上几串烤羊肉,体会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的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很难想象它的四周却是无垠的戈壁、沙漠。这里的员工说,在工作之余,在寂寞与想家的时候,甚至是思想上出现了困惑或矛盾,心理上不平衡的时候,到田园农庄转一转,观赏观赏花草树木、瓜果桃李,去看看那些“无忧无虑”的可爱的动物,就会起到调整心态、丰富生活的作用。如此一来,自己的思想就会转过弯,就会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环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努力工作。凡是来这里参观过的人也都会对这里建设“心理调节园地”后带来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宽松、优雅,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赞不绝口。

(责任编辑:李 直)

9.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九

——对上海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尤其是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进取,不断开展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一、认真总结研究上海市的工作经验,努力探索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规律

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影响和心理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为广泛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打好基础。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上海市十分注重发挥各级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学会等社会团体和党政各委、办、局的作用,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在全市各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网络。在学校,构建了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中小学心理学会协调指导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全市中小学探索建立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在街道社区,以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开辟专门场所,设立心理服务站点,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器材,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实行站点与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工作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企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如上海宝钢集团开展员工心理辅导培训,为员工寻找“心灵鸡汤”;上海电信公司开通心理热线、网上心理咨询,对接员工需求,线上与线下联动,推进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等。

2.加强专业工作队伍建设,为有效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上海市十分重视心理疏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采取专人与招募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支以心理咨询专家为指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全市62所高校按照师生比1:3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不足的学校,按照3名兼职教师折算1名专职教师的比例配备。各区县积极组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教师、公安干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等参加心理专业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据统计,全市每年约有1500人参加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目前共有2.5万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同时,通过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社会心理学会、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中小学心理学会、心理健康研究会等130余个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社会团体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

平。

3.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为顺利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卫生、文化、司法、民政、信访、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服务运行模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在经费保障方面,采取“政府拨一点、单位出一点、社会筹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投入机制。市教委连续5年设立专项经费,着力建设区域示范中心和达标中心;区县或乡镇财政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心理咨询场所建设和设施配备;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活动经费。如虹口区凉城街道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万元,并通过街道心理协会会员单位、承接有关部门的公益服务项目等方式筹集资金,维持心理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行,走出了一条经费保障的新路子。

4.创立品牌、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上海市从市、区到基层单位,注重贴近群众需求,集成服务功能,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品牌。如市公安局的“上海公安心理健康驿站”,团市委的“今天我们怎样成长”和“12355热线”,市妇联的“白玉兰开心家园”、杨浦区妇联的“非因病辍学初小学生心理关爱项目”和“军嫂心理关护项目”,虹口区开展的“百名心理咨询师下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徐汇区的“放飞心灵、快乐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等。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知名度的心理服务品牌工作室,如市民政局的“离婚劝和工作室”、普陀区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的“启航工作室”,以及“心灵坊”、“心灵彩虹”、“榕树湾”等。这些品牌,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上海市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做法,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上海市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尊重心理科学规律、把握心理疏导工作特点,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四是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运行体制机制。

二、从上海市的工作实践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从上海的实践及其工作效果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迫切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

仅强调经济的发展,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对干部群众的综合要求也就更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思想影响更为深广,精神压力也就更大、心理状态更为复杂。有鉴于此,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通过富有成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缓解,奋发进取成为社会的主流心态。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劲力量;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更需要思想文化的教育引导、人文关怀的滋养、心理疏导的排解。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社会群体构成更为复杂,利益诉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碰撞更为激烈,社会管理难度更大。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注重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贯穿于改革调整、运用于城市管理、渗透于城市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联建共创,推动心理疏导工作进社区、进家庭、进心灵,营造了快乐、健康、有序的和谐社会氛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自觉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合法的手段处理矛盾,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感、紧张感加重;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交往减少、隔阂感加深;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开,人们的失衡感、失落感加剧;有些人身上表现出焦虑、浮躁、冷漠、怀疑、怨恨、偏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经过长期的累积发酵,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不仅伤及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也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作为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比较大,给普通市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对接民生需求,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化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

题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人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有效调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社会心态,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4.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的生成特点、表现形式、传播规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舒缓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在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积极探索实现工作科学化的路径,遵循心理科学规律,把握心理疏导工作特点,规范心理服务标准,明确工作流程,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作运行和保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海的经验表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人文精神和科学要素,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当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精神心理需求,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进,还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答。加强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保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本质上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在地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之中。要善于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人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善于注入高尚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精神品格;要善于渗透良好的道德追求,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积极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都强调要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

现。解决群众困难、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要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听民声,深入实际察民情,深入群众访民忧,切实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脉搏、精神需求和心理期待,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中肯綮”,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增进群众感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人民群众从中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端正心态。

3.注重在中心城市开展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时期,城市的综合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城市社会结构变化加快、社会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城市化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要积极把握城市居民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归属感降低,企业改制、城市拆迁、贫富差距拉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情况,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结合城市的特点,发挥好社区(街道)、学校、企业、媒体等单位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心理服务融入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要探索建立城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机制,优化整合典型群体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和区域文化资源,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志愿服务、心理医疗等各个方面。

4.深化理论研究,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支撑,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需要丰富的方式方法来实施。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化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探索规律、把握特点,开展科学创新。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改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点课题,组织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研究工作,加强社会舆情的汇集和分析,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研究,加强对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价值理想追求和心理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要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方法、途径载体的研究,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传播手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丰富完善调查走访、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方式方法,编辑出版一批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读性强的心理疏导读物,如心理疏导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心理疏导典型案例等。要适时组织理论研讨活动,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增强

10.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 篇十

张殿玉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取决于他在一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这已被实践证明并引起人们高度注意。所以,一个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质和知识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塑造人类灵魂的高尚艺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正是由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与要求决定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主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具备如下心理素质。

1.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

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是认识、情感、意志心理过程的综合反映,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世界观、革命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领域中的具体化,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具体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种合格人才的坚定信念上。这种坚定的信念,应表现在对各自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思想教育工程发展前景,心中要有一个蓝图,并能励精图治,鞠躬尽瘁。

2.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学生和本职工作喜爱与否的心理体验。政工干部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往往因感受到政工干部真挚的爱,而打开紧闭的情感之锁,倾吐心底秘密。因此,政工干部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热得发烫,去融化冻结了的心灵;也可含而不露,帮助学生冷却热昏的头脑。政工干部的崇高职责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要使教育获得成功,政工干部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充满爱,即爱学生。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爱和期望,会对学生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政工干部对学生的情感是由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而产生。当学生符合社会期望,健康地成长时,会产生欣喜、愉快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焦虑、忧愁的情感体验。为了教育效果,政工干部的种种情感不能简单外露,而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而决定情感倾向,表现爱而不纵、怨而不弃;炽热的爱与原则的、公正的、合理的要求相结合。这是最有力量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心理过程。它是政工干部动员自身力量,战胜不利因素的内部条件。这表现在他们对工作往往是没有结果不撒手,不出成绩不罢休。遇到困难时,不是把困难看成前进中的障碍,而是当作前进的阶梯,争取工作成功的希望。工作受挫,也能经得起考验,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这还具体表现在:(1)对预定工作目标的坚定性。即对已定目标确信无疑,具有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2)决策的果断性。果断性就是处理问题速度快,能量大,效果好。做到令行禁止,扬抑得当。例如,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政工干部能迅速地有效地分析这种冲突的发生原因和所产生的后果,恰当地加以处理。当断不断,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会导致失去时机或控制不了局面。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后进生的过程,往往是政工干部与教育对象意志力的较量过程。一旦遇到不懂礼貌,不讲道理,不遵守纪律,甚至公开顶撞的学生,政工干部应是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地去处理事端,以实现预定教育目标。政工干部的坚强意志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具体榜样和力量所在。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在“以 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志的情况下”,政工干部才能取得教育的成效。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在学校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目的,思想政治干部就要恰当地协调同事之间、干部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知识经验、情报信息和专业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从而发展个人的才能;另一方面是人的思想、信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摄取,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保证这种交往。政工干部具有良好的相容心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旦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裂痕时,能够跻身于裂缝之中,架起友谊的桥梁。政治工作者在与学生交往中,除了真理的力量外,还必须有坦诚待人、一身正气的人格力量。

5.创新的意识

不断探索、改革、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核心和主要标志,这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既要有实事求是少说多干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变革气概;既能有效地吸取别人经验和成果,但又不落后于他人、步前人之后尘;对上级政策指示不是机械执行照办,而是结合实际,创造性执行;对常规不是轻信盲从,而是勇于挑战,大胆创新。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具有创新意识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求知、求新、求异的成才积极性。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缺少创新意识,仍沿用拘谨、闭锁、思想单一的传统模式教育学生,那么会严重地阻碍学生接受新观念、发展新意识、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心理基础,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位可亲可近的良师益友。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由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特点、内容所要求的,是在主客观作用下形成的。

1.加强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科学需要正确的哲学作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受哲学的支配”。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在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头脑之中,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这就需要政工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回答和解决实际工作中提出来的各种思想、理论问题。除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还须学习和掌握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这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才能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先决条件。

2.强化角色意识,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感

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崇高职责是培养和塑造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形成了政工干部这一角色意识。政工干部的角色意识不仅包括对职业意义、价值的认识,对职业要求的行为规范的认识,还包括对职业的苦乐、荣辱、褒贬的情绪体验,以及由认识、情感激起的动机和行为。然而,对政工干部工作的真正价值的认识,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及其他教育情境的人际交往获得。政工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在交往中得到的反馈,可使他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或削弱政工干部的角色意识。这种反馈可以来自社会,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自己。因此,政工干部要善于运用这种反馈作用,来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例如,要随时对来自领导的表扬、批评,同事的支持、冷漠,学生的反对、赞扬等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协调自己心理承受力,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从而提高自己工作目标设置水平。所以,政工干部获得积极的反馈信息,能强化角色意识,改变那种不论时间地点都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越感。

3.热爱事业,培养自己的有益兴趣

兴趣是政工干部努力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心理倾向。兴趣产生于对事业的强烈追求的心理。钻进去必有成效,尝得甜头必有兴趣。当自己能在从事创造的领域内自由驰骋时,便会形成对事业稳定而又持久的热爱。一个人一旦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和工作不仅发生了兴趣,而且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就能废寝忘食地去钻研,直到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兴趣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特别是当政工干部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更广泛时,更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赞扬,也只有当政工干部的兴趣、爱好、专长与学生产生同步共鸣时,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政工干部应当有追求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新知识的巨大热情和兴趣,想方设法改进工作方法,增添工作的新意,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争取良好的工作效果。

4.学校要有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环境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包括思想品德、习惯、风格、纪律、人际关系的综合反映。在一个充满正气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里,先进自有人学,后进自有人帮,正气能得到充分发扬,邪气能得到及时去除。学校就像一座革命熔炉,不断使先进的思想升华。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学习,必然会导致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为,从而成为一种优良的风气、习惯。最佳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自然而然、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学校的领导、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理想、道德、情操、作风促成的,同时也是各级领导、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创造的。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心理状态恶化,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根据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需要得到尊重、信任,需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需要有一个大家认可满意的工作环境。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在思想上消除压抑,心理上产生平衡,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良好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上一篇:小义工范文下一篇:对外支付税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