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19篇)
1.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一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看见书本上和我提供的各类昆虫作品,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尤其是教材上的图案,那绚丽的色彩,那展翼飞翔的优美的舞姿,那斑斓的花纹条理,让学生们都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我让他们欣赏,相互议论,用心的看和感受,自由的站起来说所知道的昆虫的各种知识。并模仿一种你喜欢的昆虫的动作。让他们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并来想象一下自己和小昆虫玩耍的感受,用自己的双手来画一画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喜欢的小昆虫一起玩耍的情景。
学生不仅从自身的表演中得到了乐趣,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二
一、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 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
这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 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 有的在图书馆一泡半天, 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 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 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 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真我的风采。在展示会上, 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沈从文的幻灯片, 作家照片、故居图片、生平介绍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的美景图, 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 秀丽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朴的吊脚楼、盛装迎新的苗家人, 让没去过凤凰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关于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 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 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 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布老虎、线粽子等等, 色彩艳丽, 生动逼真;有对沈从文的另两部作品《边城》和《长河》的详细介绍, 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 注意力十分集中, 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湘西凤凰的美景惊叹声, 或为沈从文的求学精神感动, 或为一个个精致可爱的端午节饰品而欢笑, 或为《边城》中美丽而痴情的翠翠而动情。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他们说:“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 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 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 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 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 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 适合探究的文章, 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 课就好上了。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 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36名学生, 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 而是将学生分作六个小组, 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 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居高临下, 变为以学生为本,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以前学生们不爱学文言文, 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梦溪笔谈》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
课上, 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 相对而坐, 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 (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 。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讨论学习。首先, 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 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畅所欲言, 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 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 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 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 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 积极地探讨, 肯定正确的, 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 我所做的, 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最后时间, 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 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 (想) 、动嘴 (说) 、动手 (整理) 。他们快乐地笑着, 快乐地讨论, 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 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 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都动脑, 都发言, 都有收获, 都有所得。
三、实施评价激励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 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 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 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 使他们跃跃欲试, 急于参与, 急于体验, 急于模仿, 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 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在默默地体验还达不到让学生“爱读”的目的。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 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 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 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 在课下练了又练, 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 不但锻炼了能力, 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当学生们得意地拿着上有自己父母极认真的打分的评价表来向我“炫耀”时, 我看到的除了他们自豪的笑容以外, 还有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还有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 每组一个负责人, 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 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 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 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 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 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 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 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 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 朗读得十分出色, “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 不敢读的急于表现,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 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 喜爱文学, 品味语言, 陶冶情操, 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3.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三
在日常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启示一:利用语言教学优势,创设师生情感“互动 的教学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是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是提前踏进课堂,忙着为上课设计板书,或抓紧时间和学生练口语,或唱几首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懂了并能对答如流,就会由衷地产生一股兴奋感和成功感。这是最佳的课前热身。这比我们常用的“Standup, please”类千篇一律、陈旧呆板的开场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内在热情,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当上课铃响起时,教师走上讲台说:“Is it time for class?”、“Are you ready?”。课前这样的过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抓住了师生进入共同学习的良好契机。
启示二:利用简洁、明快、风趣、鼓励的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英语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学生答对时,教师常说:“ Good、 Yes、 Ok、 Well-done、 Thankyou、 You're great、Wonderful”学生说:“错了”,教师会说:“ Try again. Don't worry.” 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而想放弃时,教师会鼓励说:“ Try your best.” 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
启示三: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堂课都有一定量的课堂交际活动。其表现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交际活动,就象 play a game 。其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有趣精彩的活动。例如:
1.英语课上合作伙伴时常不同,需要用英语去问、去找。如你是 big,那 small 这一组反义词就是你们这个 family 的成员;如你是Beijing,那你就要找China;如你是London,那你就要找England;如你是----an ice teacher, 那你就是Jobs的组员。
2.为了讨论几组问题,也可通过小组活动。如有两个小组,其一组不动,另一组则依次移动。每个问题限时三分钟。这是一种快速交换partners的极好方法。
3.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每人一句英语,限时一分钟记忆,然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句子说出来,并排列顺序。看哪组速度最快,最后按顺序排好队,给全班演示,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把Chant 这一部分的作用推到高峰。
4.教师制作大转盘,上面写上供学生讨论的题目。把每组小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体现了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和实践运用。这种活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再是负担,重点而又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思考一:交际教学法同样适用于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要改知识传授型为能力训练型。教师要减少讲解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接近真实情景的交际。新教材的编者在对话课中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操练的情景、话题和交际用语,但是不少教师却把操练当作配对练习来做,只要求学生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和如何应答,完全将操练过程省去,使操练成了典型的走过场。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 ”的方法在许多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这些由编者精心设计的情景和关键语句正是课堂活动操练的很好模式。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交际法的价值,就一定能上活、上好“对话课 ”、“ 练习课 ” 。
思考二:充分准备,注意技巧,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组织好课堂交际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monitor communication tasks, give feed back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deal sensitively with students' mistakes。这些来自教师的积极反馈就像 intrinsic rewards 一样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得以进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教师不去倾听、不去鼓励、不去指导,那么学生就会因怀疑交流的价值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思考三:教师要经常“充电”,不断“扩容 ”,提高自身素质
4.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四
桃园中学
郭启山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增加对小组整体与个人评价。
我也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我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1. 双基落实问题。
在课程改革后,我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我认为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2.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教师不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开始实验中,我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我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人数学知识,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做好备课环节,深挖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重难点突破,备好学生、学法,备好各环节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5.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谈谈学生表现心理障碍问题。
学生的表现心理障碍,是指在某种环境下,心里通道受到某种阻碍,相应的表现欲受到抑制,从而使内在的心理意向不能及时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在学生身上可以分解为以下四种:
1、缺乏自信,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的形象,从而产生自卑,因而少说为佳,宁可沉默。
2、怕因己误人。俗语说,别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可能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若争强好胜,不但不能很好表现自己,反而因此而耽误别人表现的机会和学习研讨的时间。
3、“枪打出头鸟”思想严重。有些学生误认为表现是出风头,不敢轻率发表意见。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麻木思想。认为自己的地位无足轻重,表现与否无关紧要,不在其境,自然不会关注“政事”,所以也就不爱表现自己。
那么,教师应如何激活学生表现欲呢?
首先,目标激励,激活自信心
大家都知道曹操“望梅止渴”取得胜利的典故,我们也不妨引为借鉴。每个官兵都很渴,每个学生也都很想表现自己。前面有梅,大家会抱定希望,把“渴”与“梅”两个意向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而学生把“希望表现”与“现实表现”结合在一起,也会产生“望梅止渴”效应---------为了表现而表现。当然,教师不能完全学习曹操,要真正给学生“梅”,即给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梅”,学生尝到了目标的奖励,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其次,心里测试,激活激动感
我们也不妨用典故来分析。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论断包含着心理战术。教师也可摆几次“背水阵”,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若完成可以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他会激动不已,这是心理测试大关,它的表现欲会大有进展。
最后,仍要排名,激活竞争心
6.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篇六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7.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解读与反思 篇七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认为,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现在的学生幸福地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是让学生把学习当做是一种内在的追求, 一种爱好!
当我第一次拿到“数学课程标准”, 就被第一页的三句话吸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第一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的学习状态, 首当其冲就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 而且还是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这样的学习, 还会使学生感到不幸福吗?
二、反思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没有遗憾并不完美, 没有问题缺乏真实。新课改势必要在摸索中前行, 我们可能会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际中看过或听过的, 我试图通过五个典型的不等式, 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思考。
1. 创设情境≠任意编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 也有一些情境是人为编造的, 不切实际, 甚至是无效的, 是为情境而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至少应考虑一下情境的真实性与情境的有效性。
2. 探究学习≠拒绝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课堂上没有探究是不是就不能教学?
有一位教师在教“统计”时, 让学生把每种花的数量统计出来后在方格上涂色, 并且标明所统计事物的名称、频数范围、单位名称等, 接着问道:“你们能不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学生有的说“漂亮的花”, 有的说“数花朵”, 有的说“你最喜欢哪种花”。接着教师提示名称:“我们把这种图叫做统计图。”
我们知道, 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 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 “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 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 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 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 挫伤积极性;第三, 学生个性不同, “探究式”也好, “接受式”也罢, 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我们可能见到如下非常熟悉的镜头: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 学生围成一圈, 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 学生马上动了起来, 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教室里很是热闹, 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 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 成了专门的发言人, 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
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 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 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2) 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3) 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 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像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4. 提倡鼓励≠无度表扬。
现在一些老师常常喜欢采用以下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一是过多廉价表扬;二是不敢否定学生;三是大搞物质刺激。课堂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赞赏应该有“度”, 千万不可滥用, 否则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 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5. 张扬个性≠不要纪律。
有一次去听课, 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 而是各种小礼品, 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 学生跳着、喊着、抢着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学生们小手如林, “老师, 我, 老师, 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 老师全然不顾, 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 有人质疑:孩子的个性自然是得到张扬了, 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 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 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 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 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 养成尊重、理解他人, 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 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8.也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八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要牵强附会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中提出的,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立的情景之中学习数学。情境设立最好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可能经历过的人和事入手,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就当前的情况来讲,很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很到位,情境的创设脱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或者与所学的知识点不贴合,亦或者所设立的情境过于烦琐。例如:在讲解“6、7的分与合”这一课时,某位教师是这样创设创设教学情境的“,一天,小明的爸爸带他去公园去玩,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小明特别喜欢,于是爸爸就给他买了气球,一共买了六个,小明用两只手拿,大家猜猜每只手各拿几个?”教师说了这么多,提出问题就是6这个数字分成几和几?然而教师设立的情境太过烦琐,精力与时间没有少花费,但是效果不明显。教师完全可以直接买六个气球,然后让学生体验,你怎么把这六个气球分在两手拿。
二、避免流于形式的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也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效率。但目前,合作性学习方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与效果,只是流于形式。例如:在讲解四年级课程知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讨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产生的场面是,有的小组只是一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讲,其他人静静的聆听,甚至干脆不听,各忙各的;有的小组组员之间抢着发表观点,导致最后谁也没有听清谁,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后,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组内讨论的观点,但是每个代表基本都是以“我”为中心,根本不是组员之间共同讨论的结果。这种合作看起来场面气氛活跃,但是根本没有效果,体现的合作性不强,更多的优生在发言。其主要原因在于分组出现了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思维特点等等方面进行混合、交叉式的分组,不能过于随意。这样组内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弱的,但是有自身的思维想法,可以相互促进与学习。必须让每一位组员都发表观点,其他人认真聆听。
三、避免赞赏言语滥用
鼓励、赞扬学生是新课改下为了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指责、批评相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然而新课改下教师对鼓励赞扬方式的利用,还有很多不是很恰当。滥用鼓励,赞扬频繁,最终造成效果失真。例如,针对小学数学“面积和单位面积”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提问某同学:“黑板和课桌哪个面积大?”学生答:“黑板。”然后教师鼓掌说“你真棒”,此时全班同学也要同时鼓掌,说“你真棒”。然后再问其他同学相似的问题,以同样的方式回答。问题在,对于这种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问题,给予太多赞扬,长此以往学生会毫无感觉。要想鼓励赞赏有效果,就要做到真诚、客观。
四、避免把理念异化作为目标
9.新课改教学反思.doc 篇九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教学互动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政治课改革也全面铺开。以新课程理念为灵
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也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这必将对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严峻挑战。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的新课程,去除了以往旧教材繁、难、偏、旧的知识,通过教
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些都是高中政治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惊喜。惊喜之余,我们也发现,新课程同以往传统教材相比,把原来教材几节课的内容汇成一节课来教,而且可以说是完全打乱了原来的逻辑顺序,这就使刚接触新教材的教师感觉到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新课程同样有它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生活逻辑,教材当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我们日常生活展开的,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既然如些,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必须要进行改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传道者”。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的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
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
堂笔记等,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反思一:课堂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然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当前新课改条件下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门思考发挥的空间,答案应该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标准。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努力的往这方面做,每一次测验的答案只是一个参考,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时参考答案还不如学生回答的完整。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反思二: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
2二、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反思三: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四: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总之:我们以前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里、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
高中教育发展史上这次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我们政治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脉搏,不断深化和提高对政治新课程改革及其方向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整套政治课糖果教学模式,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普遍提高。因此,今后将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继续摸索出一条更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来服务于教育事业。
新课改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政治组:张改辉
10.新课改物理教学反思之一 篇十
1、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数据研究表明中国的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共同的问题,学生总认为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老师就是知识的权威,所以在学习时就不假思索的接受了。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容易”被动“接受”知识呢?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小孩时喜欢把孩子的的事情全部包办下来,我们的老师也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于是就把学生学习的某些过程自己就不知不觉代替完成了。所以说我们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阅读课本、认真听讲将外在的知识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并在考试时将其再现出来。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策略等的选择性被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压抑了。而恰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知识是变化的,是能动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对学生来说,知识在被接收之前是不具任何权威性的,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的正确性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而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总的来讲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人类建立科学大厦的全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堂物理课老师只讲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原理,然后就用大量的练习来轰炸学生,最终给学生能够留下的也仅是些专业名词、公式和概念。这些专门的词汇、孤立的概念和原理等零散的知识只不过是科学大厦的一些砖瓦,无法让学生看到科学大厦的整体和人类建立科学大厦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觉得空洞乏味,我们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处理教学内容。“科学本身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概念的相互关系、世界观、对人类和知识本性的看法”[1]。传统物理教学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教师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知识与技术、社会以及相关学科间的关系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观点和概念不是死记公式解题。学习物理绝不是死记定理、公式,不是空洞、单一的解题训练,仅注重其形式化的表面,是无法把握物理的实质的。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学习的重点也应该是理解观点和概念不是简单的死记公式解题。
4、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太难,又与日常生活没有大的联系,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物理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物理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使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从学生的生活中给学生以启迪。让生活给学生当一部优秀的课程,让社会给学生当一个更大的课堂,使学生每一时每一刻都能处于教育之中,使学生具有永远鲜活永不干涸的知识源泉;我们还应强调物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2]。
5、让学生重视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老师们早就知道物理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物理学主要是揭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并使之形成规律。在研究物理中,有时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手段使自然现象变成物理规律。有时在物理问题中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因此数学知识与物理学存在相当大的联系,正如俗语所讲:“数理是一家”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掌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在学好物理,才能更好地应用数学工具处理好物理问题,并能提高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11.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颠覆了这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贯彻落实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模式,深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改革,然后讨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最后论述了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语言。
一、贯彻落实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对改善教学质量效果甚微。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理清合作学习与独立自主学习的关系尤为重要。大多数人认为,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事先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认真思考后如果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学生如果不经过大脑思考,不仅在合作讨论时无法提出建设性解题方案,而且会在匆忙中言之无物。例如: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法则,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思考得不到解题思路时,学生才能够对问题产生深刻印象,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合作探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会对此类问题记忆犹新,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深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经验引入小学数学新知识,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然而,一些教师不愿意深入挖掘数学情境教学内涵,未能动脑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如对加减法运算的教学,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红与妈妈去市场买菜,市场上菜品琳琅满目,妈妈买了3个西红柿、2根黄瓜、2根胡萝卜,路上丢了一个西红柿,问妈妈菜篮子里的蔬菜还剩下多少。虽然学生能够通过情境计算出准确的答案,但阐述过多的修饰成分会占用较长的课堂时间,对如此简单的运算却创设复杂的情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应该对类似化简为繁的问题予以反思纠正。
三、选择适当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不同智力水平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综合协调学生性格、年龄特征、成绩水准和特长等因素。对气氛活跃的班级,教师可以多采用数学讨论法;对善于进行数学看图运算的班级,教师可以重点教授其他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的整体水平,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出最适合本班级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注重评价语言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然而,一些教师评价语言匮乏或不屑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导致了评价语言的失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评价趋于雷同,完全利用通用的客套语言进行表扬,如“非常好”“回答得很好”“对,非常聪明”等,这些语言首次运用时能得到学生的正面回馈,可是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对千篇一律的套话不以为然,不仅不能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反而会认为这些表扬语言是教师的敷衍,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能一视同仁。例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正确回答,教师往往会依据主观态度对优秀学生予以中肯、贴切的评价,对差等生的回答往往敷衍了事,进而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即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会拉开更大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反思,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数学成绩的提高幅度真实地进行评价,避免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所帮助。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深入挖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孙中环.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3,4(22):25.
[2]刘珍.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从根本上来说, 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够有不断的进步, 因为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及时的延续优点、改正缺点, 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应该是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教学。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分析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 课堂教学沉闷无聊,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课堂提问毫无技巧。 新课程实施后, 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变得生动活泼。但是, 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1.灌输式教学不适时。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 教得怎么样, 但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 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 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恰当的讲授, 生动的举例, 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 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 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 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 促进师生的互动, 促进情感的升华。
2.学生教学活动缺乏度。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以肯定的是,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 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 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 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 思维趋于深刻。 因此, 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 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 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 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过程与方法,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满堂问教学要纠正。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 也可以说, 它是一种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 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 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 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 以为提问越多,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 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 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 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 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 课改后, 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 创造性问题的增加, 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 但从实质上来说, 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 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二、加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措施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上课时, 首先运用多种方法, 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积极参与。 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境化。 因此, 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情境化, 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因和条件。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学习源泉, 而要想真正的加强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就必须从源头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确保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兴趣, 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一个客观的因素, 看不见、摸不着, 但又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高中政治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当中, 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生还不能够完全理智的对待学习, 其感性往往控制着内在的动力, 正是因为这样, 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比如说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等等, 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 从而以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手段。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 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 要学好政治, 难度较大。 对教师来说, 上好一堂政治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 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 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总而言之, 高中政治教学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及时的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够有不断的提高, 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最终也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思贝.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 (12)
[2]钟阴阴.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5 (12)
1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知识型人才,也需要技能型人才,但更需要的是智慧型人才。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我们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在给学生一个“点金指”,让他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和获取这一财富的能力。而要实现新课程改革,让学生拥有这样的“点金指”,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做如下转变:
一、教师“主角”和学生“配角”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在许多场合,非但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就连板演、讨论、提问甚至答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这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前更为明显――示范的是教师,而学生被要求和教师“配合”好。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学生似乎更象一个个毫不相干的观众,静静地看着教师上演的枯燥乏味令人恹恹欲睡的独角戏。
在新课改即将推开之际,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呢?
面对新课改,我们首先要摈弃这种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所有活动都应为了学生,围绕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我们教师要首先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明确学生是认识者和发展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迅速完成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急流勇退,把学习的舞台主动让给学生。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授渔少一些授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舞台上思考讨论、归纳;质疑发问实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认识加深的过程,成为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教材由学习目的向发展平台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所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都是围绕学生掌握教材这一目的的,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是死的,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因此,这种教学更注重的是结果,是让学生“学会”,掌握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改变过去的这种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师把教材完全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目的。通过对这种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实现方法和技能的正迁移,活学或用,触类旁通。这就使学生由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从而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背,教师查。教学活动成为单一的“刺激――反应”的机械的生理过程。它在课堂上反映为被动接受(填鸭式、满堂灌),在课后则表现为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这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几无区别。
新课改要求我们把“刺激――反应”型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工作,多一些学习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指导,少一些硬性的说教,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勤思考,敢发问,培养创作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还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媒体,探索一些诸如情景教学等新做法,引入表演、竞争等手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使学生在乐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要求。这样,师生在认知、情感方面进行的双向互动式 的课堂教学,不是比那种“刺激――反应”型的效果更好吗?
14.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反思 篇十四
金平县勐拉中学 张露
英语虽然不是中国人的母语,但是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俗话说会英语就能走遍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可以这样说,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教学中需要改革教学观念、改革教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师资现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首批使用新教材的英语老师面临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要对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反思。
根据自己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我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要转换教师角色。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作为教师要转变旧意识,找准新角色,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生为重心。作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英语教学改革,归根结底就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总要首先对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把这种构想的轨迹、设计的思路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形成教案。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to teach our students English”,而且应该是“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要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就必须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通过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使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交际口语的运用。每堂课安排几分钟时间进行会话练习,让学生进行Pair Work,自由地用英语交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增减,要模仿原文又能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将语言运用于实践,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对语言的使用。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防止学生习得“哑巴英语”或“聋子英语”。进行Role play角色表演。每个单元里面都有一个Role play,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到讲台前来表演。使整个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学会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三、运用直观教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图表实物、录音机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交际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教单词,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词义,并能反复利用它们复习,其趣味性、直观性较强。例如,用提问的方式猜物品,让学生将实物与英语句子连起来,练习听、说。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盒子让学生猜盒子中的物品的形状提问:Is it round ?如果是“苹果”,教师回答“Yes, it is.”以下依次:“What color is it? Can I eat it?” 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多使用教具,结合列出图表,做到快记、巧记。
除了对单元内容进行讲授,还要做到“精讲”“多练”。“精”即新课中的重点,难点等,讲解方法要“优”,语言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练”是联系巩固新知,熟练掌握技能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联系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5.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篇十五
一、遵循的原则
1. 和谐互动:
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 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 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 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西方谚语云: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 但你无法强迫牛喝水。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 是教育影响学生的关键。以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不强,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互动。因此, 把师生互动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 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 这是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 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2. 真切体验。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切体验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体验才能深刻领会知识, 才能内化, 产生情意变化, 形成多种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
二、策略的选择
1. 预设教学文本, 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教师预设文本导读路径和切入点。教师应注重教材与学生认知的联系和融合,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对教材再加工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文本, 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索教学思路, 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的引导。理出导读的切入点、连接点、困惑点。这样就使教材成为学生认知的支撑,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依据教材、课程标准、社会背景、学生认知水平, 确保预设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如对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先介绍了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险状况, 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信息。
2. 合作学习, 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化。善于提出有深
度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艰苦思维的愉悦。学生认识兴趣的形成有多种制约因素,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力量和教材的相关度。对学生发展最优的相关度是教学条件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力量开动起来, 并把它导向一定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内容, 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提问, 并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 让学生从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中获得答案, 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三、流程的安排
1. 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上课时, 首先运用多种方法, 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因此, 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情境化, 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即以言诱景、以形设景、以情激景、以理育景,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
2. 引导信息加工。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 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 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去分析、概括,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学会学习。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的帮助者、信息加工的引导者, 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 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引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 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 防止回到原来的知识直接传授的老路上去。
这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探究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16.反思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篇十六
一、“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人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永远指向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代教育致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
综上所述,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西方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相关部门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进一步转变;编写进一步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切合社会需要,能够学之致用,不用束之高阁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各自情况进行,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生活等。只有弄清语文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才能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黄都镇万元完小)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情感教学/陈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或热爱或厌恶等。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获取数学教学的和谐、高效,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思维对话。因此,在高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重视数学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位数学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借助好感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必将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尊敬教师同样起着双向推动作用。对学生来说,有了尊师的感情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向师性”。向师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对教师来讲,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是对教师热爱学生情感的最佳回报,是对教师忘我工作的激励。这种情感必将推动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载体,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呢?
1 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创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情绪的产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因此,教师的情感如何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率。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创设条件
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融,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 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想获得成功,除了教师要增加情感投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外,还要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例如:创新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像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认知领域,应充分重视情感领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师生思维更活跃,联想更丰富,更有利于创新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17.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十七
韩 蕴
“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生怕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老师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注重的是如何把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讲清楚,讲透!要求学生的是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背,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忽略了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为此,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活动无须固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即可。其次,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角色移位,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
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只能开展在课外,其实学生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开展在课堂。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题对话、小品表演等展开。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时,教材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国有企业等知识,而这几年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不错,学生对这一问题也较为感兴趣。于是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对本地民营企业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活动。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教材内容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8.高一美术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十八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来看,效果越好。学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绘画原理和基本技巧,使他们不再惧怕动手画画,由于在课堂上我多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法,使同学们在绘画过程中尝到了绘制作品的喜悦和感应感,并拉近了和作品的距离,使他们对美术名作不存有陌生感和无从入手的感觉。有部分学生甚至能通过技法来分析名作,这是我感到意外的地方,也使我看到了学生身上所蕴藏的那份潜质。
19.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新课程理念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知识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 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 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 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 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 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 做好生物教学的整体设计
按照课程理念, 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 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 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 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 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 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 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其次, 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 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要拓宽学科视野
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 综合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 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 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着意“授人以渔”, 不断去探索、创新, 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 赢取学生的爱,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新课改教学模式09-16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06-20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12-13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11-13
庙头小学新课改工作计划07-29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反思与对策10-28
物理新课改总结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