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2024-06-21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共14篇)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稳步推进,XXX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始终坚持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思想认识,促使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守土”观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并且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主、业主选择、市场运作、形式多样”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

2008年,XXX以土地出租的方式流转土地270多亩,分别建成XXX村、XXX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和育苗中心。2011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XXXX科技有限公司,以温室蔬菜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集体出租的方式,流转土地200亩,建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精细蔬菜基地,不仅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销售网络,有利的提升了全镇日光温室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而且为全镇土地流转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探索。

今年,镇党委、政府在总结以往土地流转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大胆探索,按照“因地制宜,整村推进,规模发展,提升效益”的思路,结合日光温室千亩园区建设,集体流转土地500亩,建设日光温室园区;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协调联系武威金苹果种业有限公司等规模化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以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为依托,计划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土地整村租赁,建成5000亩的制种产业基地。出租土地的农户可按照反租倒包的方式,承包经营20-30亩土地,也可以外出务工,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优化“三赢”。目前,镇党委、政府已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二

一、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中的机械化主要是以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来代替人、畜来完成各项作业,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1. 从节约劳动时间看。

通过使用农业机械, 达到机械连续工作, 高效工作。从名山村53.33hm2 (800多亩) 水稻二糙的耕整地情况看, 该村的4台独轮耕整机及一台工农-12手拖就能全部包揽一年早晚二糙的耕耙地。在春耕期间, 在时间和工作量上统筹安排, 先在插秧前10天左右完成应犁耙工作量的70%, 即预耕耙。在插秧前一天将工作量全部完成。在晚糙他们做法是早糙稻谷收割一块犁耕一块, 几天后即进行整地耙沤, 工作量也同样完成70%左右, 在插秧前1-2天全部完成整地工作。

2. 从提高农产品产量看。由

于机械耕作能加深耕作层, 能把田块地面的庄稼根桔杂草及其它残留体翻转, 埋到底层而腐烂, 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 由于机械耕作能疏松土壤, 增加耕层空隙, 从而增加含水量, 再结合机械深施肥料, 这样就能充分改善耕作层的水、肥、气条件,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近年在绿杨村的农机推广试验资料表明, 机耕与牛耕相比, 增产稻谷18.5kg/亩, 提高工效8-10倍。机械化肥深施与人工表施相比增产稻谷15.3kg/亩。单这二项增产效果可达7.4%, 增产效果比较明显。由此可见, 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实施, 既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绝对量。

二、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

1. 节约型农业依托农机化。

我国的节约型社会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农业产业也不例外,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厉行节约, 以最低的投入, 谋取最高的收益。而农机化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 既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也降低了农业产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把更多的农民从低水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主要表现在:

(1) 种植水稻从整地, 到收割的主要环节采用农机作业的支出明显低于人力、畜力。如名山镇各村现在的机耕, 机收的市场价格分别是1200元/hm2 (80元/亩) , 而人、畜力犁耕和收割脱粒分别是1650-1800元/hm2 (110-120元/亩) , 采用机械生产能降低成本, 减少支出约27%。

(2) 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的整地, 运输环节使用农机作业, 支出也比其它形式减少。如太阳村种植冬瓜用农机整地、起畦, 比用人畜减少支出900元/hm2 (60元/亩) 。用小拖、后驱动拖拉机运输冬瓜产品比用人畜力减少支出12元/t。

2.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机化。

农业生物技术要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离不开农机化, 农机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能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高的收益。如现代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在收割稻谷的同时可将稻谷桔杆均匀切断并均匀还田, 使大量的稻谷桔杆得到了充分利用。既解决了焚烧桔杆带来的污染环境问题, 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 从而实现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近年在玉州区太阳村、绿杨村等推广应用的机械深耕整地作业技术既增加了土壤耕层深度, 打破了多年形成的犁底层, 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 提高了土壤的储水能力。又能覆盖杂草, 减少杂草, 提高化肥利用率。

3.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离不开农机化。

农机化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降低劳动强度外, 还可以提高粮食的单产, 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从而形成适度规模, 产业化经营。这样就能解决大量种植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为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如太阳村种植一年二造的冬瓜, 由于在整地、植保、产品运输等主要环节普遍使用机械化, 产品丰产也丰收。在产品销售正常年景, 种植冬瓜的收益是种植水稻收益的2-3倍。同时通过在生产主要环节使用机械化, 全村腾出了300多人的劳动力去从事第二、三产业, 年创非农产值80多万元。可见实现农机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农机化发展的探讨

1. 进一步优化农机的结构, 提高农机的装备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以种养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逐步形成。这就要求种植、植保、收获、加工、销售一条龙提供农机服务。客观要求农机化的应用及其范围由原来比较单一的耕种发展到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全力提高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机装备水平。因此, 农业机械化则应依据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 (1) 如现在的名山镇各个村由于种植经济作物较多, 应重点发展深耕成畦复式作业的大型拖拉机。 (2) 由于水稻收割运用联合收割机的用户迅速增加, 应在提供农机服务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 尽快改变当前不规范的收割市场。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大型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械。 (3)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及农村道路不断改善, 名山镇在地理位置上又紧靠玉林城区, 因此, 根据生产需要应重点发展小型的既能犁耕也能运输的小型机械及后驱动拖拉机。

2. 提高农机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业水平。

由于在农业产业化中应用农业机械能省时、省力、省钱。因此, 今后应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继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扩大作业项目及面积, 并做到逐年提高。如现在的名山镇在水稻生产环节中, 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农机的作业水平如插秧、烘干等;近年兴起的深耕成畦复式作业的机耕形式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科学合理地配套现有的农机动力, 可以提高农业种植的抗旱排涝能力, 提高农机作业量。

3.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机化服务效益。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及农机总动力继续稳步增加, 名山镇农机总动力已由2000年的8680kw发展到现在的11650kw, 因此, 农村农机动力的增加一是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二是向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机化服务能带来双赢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健全完善农机化服务建设, 帮助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组织, 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组织作用。此外, 大力发展农机维修服务站 (点) , 为农机户、机手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咨询和维修服务;鉴于目前名山镇相当部分的农业生产项目的农机启用呈现的家庭化。小型化模式 (即小而全的农机作业模式) ,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应在原来的小而全的农机作业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建立责权利明确、及时周到的服务型专业化组织, 并逐步发展壮大。

4. 建立农机作业协调机制。

为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提供农机作业的农机专业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都力求能揽更多的活, 以更低的成本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 农机户客观要求能在社会上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农机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 引导农机专业户, 农机经营户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通过这一组织为广大农机户提供技术信息、作业信息、政策信息。同时通过这一组织, 可以成为农机部门联系农民、联系机手, 向农民提供各种有益服务的一座桥梁, 进一步增加农机户的收入, 从而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5. 继续加大购机补贴力度, 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三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必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江苏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其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土地和产业的规模效益。目前,:农业经营收入仍然是广大农户尤其是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够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规模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快地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规模经营效益。

第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形式,向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他们通过财税、价格、合作、就业、社会保障、信贷等政策调整,解决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方面走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路子,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切实提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第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地方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证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农村,探索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业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拓宽了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50%左右,其中苏南为70%,苏中为50%,苏北为40%;到2020年,全省达到80%以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四项原则”、坚持“四个结合”。

“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作主。必须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的作用,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流转机制、股份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合作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坚持园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陉并存。从面上来看,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通过发展专业化服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蔬菜、园艺等高效种植业,主要通过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形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畜牧、水产等特色养殖业,主要通过发展规模养殖与推进加工流通合作,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四个结合”:一是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促进他们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在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二是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吸引规模经营主体投资农业,发展设施园艺、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

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

三、准确把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工作重点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一是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依法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到长期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权能,依法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全省每个乡镇今年都要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县(市)要建立相应服务平台,形成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体系,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开展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等服务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要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调处土地流转纠纷机制,提高纠纷调处能力。四是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片区制定好指导价,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积极性。

(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社员数量,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注重发挥种养大户、村干部、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二是规范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培训辅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深化“四有”农民合作组织创建,尤其要在组建规范和运行规范上下功夫,做到成员身份与出资登记规范、成员帐户与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规范、合作社日常运行规范,着力提高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三是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发挥创办人员积极性与普通社员积极性结合起来,把扶持合作组织与提高农民受益程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统一服务,就是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发展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统一服务,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能有效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尤其适用于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一要创新服务机制。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双重推动,鼓励兴办种子种苗公司、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队、产销服务企业等多样化、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他们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二要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有先进服务手段、优良专业人员、严格责任制度、规模示范基地、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科技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提高统一服务型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路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示范带动面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做到“四个强化、四个提升”,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产业特色,提升园区影响力;强化机制创新,提升园区集聚力;强化农民合作,提升园区带动力。同时,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现代高效农业服务体系,为规模经营业主提供配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五)培育多种市场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投资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吸纳土地流出户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形成生产基地吸引大户、大户带动生产基地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暂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购销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采取“社会化服务+农户”方式。将单一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纳入规模化服务范围,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措施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涉及农村社会稳定大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强化服务,确保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加快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加大对集中连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营项目、土地流出方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奖励。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带动农民致富企业的支持。认真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

第二,加强改革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程度,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扶持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劳动力创业和就业,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成功创业。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留给城市、利益归于农民”。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双置换”试点,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保障,引导和鼓励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或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以及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

第三,加强指导服务。坚持典型引路,加强示范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疑虑,调动他们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帮助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广泛参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农民、泽被群众。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篇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县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首要工程,精心打造,全力推进。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有**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家;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2004年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创利税****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带动农户**.*万户,农民人均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元。

2、规范建设产业化基地。坚持走以龙头带基地的路子,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形成一乡一品或一乡多品。已建成了优质水稻、特色蔬菜、蛋鸭、肉鸡、肉鹅等**个优势农产品基地,其中种植业生产基地**个,养殖业生产基地*个。**、**等乡镇已成为全国双季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乡成为全国闻名的荸荠生产基地,**镇成为全省最大的芹芽生产基地,**镇、**乡分别成为全市重要的肉鹅生产加工基地和蛋鸭养殖基地。

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把握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素质,我们从服务入手,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技术、供应销售和信息传递等三大服务体系,为基地农民提供大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特别注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组织农民互帮互助,相互服务,共同提高。现在全县以产业协会为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家,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如**县蛋鸭协会拥有会员***人,蛋鸭养殖遍及**个乡镇,饲养规模近***万只,创产值*.*亿元,利润****万元。

4、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我们坚持走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力度,让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增值。近年来,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农副产品市场、专业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个,年交易额**.**亿元。如**农产品批发中心成为周边半径**公里内的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小乔水果批发市场的辐射面已延伸到周边县市。

5、合力创建农产品品牌。我们一手抓农业的外延扩张,一手抓内涵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开展创品牌工程。牌大米、牌芹芽等*个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葡萄、牌花香藕等*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牌黄酒、牌荸荠、牌面粉等*个产品先后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安徽**黄酒有限公司的“**”牌商标和**芹芽公司的“**”牌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这些品牌的创立,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突出主攻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继续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地发展,采取联产、联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地推进。一是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已经形成的**个基地的主导产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是调整结构当龙头,从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入手,增强企业功能,变成带动基地生产的“龙头”。三是扶优扶强壮龙头,选定若干个龙头企业作为县级龙头,实行县干包扶责任制,给予重点扶持,以期“强龙壮龙”,以此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力。

第二,实行区域布局,建好生产基地。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抓好圩区乡镇的水产、优质粮油、棉花,山区乡镇的茶叶、山菜,丘陵地区乡镇的畜禽,交通干线沿线乡镇的蔬菜等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引导、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科技进步和“订单农业”等举措,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一体化经营程度。一是推行合同联结机制,依照市场经济运行法则,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规范经营主体行为,谋求共同发展。二是建立生产要素流转机制,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措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机制。三是实行考评奖惩机制,按照责任书目标,分级分段进行量化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完成差的予以处罚。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五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5月9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继安的带领下,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部分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农委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通报。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各类合作社组织达459家,流转总面积达18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家,汊涧镇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1年,获批有机食品品牌2个,新增国家A级绿色食品品牌6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4个。全年粮食总产71.4万吨,实现“八连增”,总量位居全省一类县第二位,成为全国50个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足“自我组织、自我运作、自力更生”的原则,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农民自愿互利的精神,严格按章程组织社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为社员统一提供

品种试验、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纵深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芡实、畜禽、水产、苗木花卉、农事服务、土地股份合作等10多个领域。

二是加大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改进生产方式等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向上争取龙头企业项目资金,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的贷款贴息项目已被省农委公示,获批在即。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农展,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通过对内实施龙头企业强龙工程,对外开展农业招商,我市已有省级龙头企业7家,滁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涌现了康盈、天鑫、正旺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三是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继续开展了粮食高产攻关活动,实施省部级万亩粮食示范片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固定资产投资、新上深加工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参股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农业小额贷款公司,对担保费用及贷款利息等进行补贴。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整合涉农产业化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水利专项资金、农业良种工程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优先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形成发展合力。2011年,我市共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2.71亿元。

四是挖掘优势鼓励知名品牌打造。大米加工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龙岗芡实、金集风鹅、秦栏豆油等晓誉省内外。近年来,我市通过鼓励企业申报农业三品一标(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识),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等途径,使农产品的品

牌价值得到提升。目前,已有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4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位居滁州市前列。正旺米粉凭着绿色食品品牌,与河南思念、三全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齐大龙牌挂面、倮倮牌大米、康盈牌大米等产品已进入易初莲花、苏果等大中型超市,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抓住农展会契机,将其产品成功打入了上海市场。

二、存在问题

我们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周边盱眙、金湖江苏的一些县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与实施百亿粮仓、畜牧强农、水产跨越和农业产业化提升“四大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较少,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缺乏,缺乏农业生产、加工科技、市场营销人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多为大米、挂面等初级产品,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虽注册200多个农产品品牌,但因缺乏现代营销策划、宣传,尚无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大多为松散型,主要通过订单方式,订单的履行主要靠龙头企业及农户的自觉性,对订单双方的法律约束力较差。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对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建议:一要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列入到乡镇的考核中

去,科学建立考核指标,形成工作合力。二要研究制定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政策。结合实际,出台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反映较多的贷款、土地指标问题,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等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利率,增加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周转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对龙头企业建设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土地部门应单列一部分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

2、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议:一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现有人才进行充电。改变培训方式,由现在被动的、集中的培训改为按企业、合作社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二要建立农业人才引进的鼓励机制。对农业领域引进的人才,应优先解决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并由财政对其工资进行补助。三要提倡科企、校企对接。积极联系各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3、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建议:一要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预算。目前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是从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而来,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要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参股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农业小额贷款公司等,对担保费用及贷款利息等进行补贴,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三要整合涉农产业化资金。对农业

综合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水利专项资金、农业良种工程等涉农资金,要进行整合优先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项目,形成合力。

4、加大农业招商规划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议: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可在汊涧镇等地规划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突出园区招商,统一制定入园优惠政策,在农业重大项目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以今麦郎、谷丰粮食、倮倮米业等为龙头,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包装、储藏、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通过省级示范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和优质化水平,保证企业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建议按一镇一业或一村一品的要求,至少发展一个农业主导产业。通过规范订单,提高订单履约率,使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农户有效对接,倡导“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联合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6、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进行整合打造知名品牌。要推动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对粮食加工企业进行自愿组合,力争整合成一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要加快品牌整合,加强品牌宣传,提升知名度,对龙岗芡实、金集风鹅、秦栏豆油

6.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篇六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座落于黄平县新州西门口,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在册职工119人,现有2400绪自动缫丝生产设备四套,复摇机四组,质检设备一套,剥、选、煮设备一套,年生产能力为:加工桑蚕干茧400吨,年生产4A级以上的生丝120吨。

企业前身为黄平县缫丝厂,黄平县飞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广西省柳州汇利丰有限公司到黄平成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租用原黄平飞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生活设备,通过注入投改资金和流动资金,改善生产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使企业逐年不断发展壮大,现已花80万元从浙江引进最新生产设备两套,自动制棉机的设备两套,它是全省唯一的大型缫丝生产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法人韦汇丰,总资产3500万元,固定资产规模1800万元,流动资产1700万元。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00多万元,销售收入6500万元,利润收入达280多万元。

二、生产经营现状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汇丰,具有较高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在贵州、广西仍至全国,茧丝行业中,都具有盛名。他对公司内部管理日趋完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加上企业利用当地水、电、煤人工较发达地区便宜,企业法人来源于丝绸大省,具有较广的销售渠道和丰富营销经验两大优势,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蒸蒸日上,一跃成为近年来全省第一的、唯一的缫丝生产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公司自2008年5月份在黄平注资以来,积极配合黄平的蚕茧收购工作,特别是国际金额危机后茧丝绸行业一直走亏本道路,但是,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还按照蚕茧收购全同的保护价每公斤18元的统茧在进行收购。这样,没有影响我县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反而还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

黄平县汇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原料为桑蚕茧,生产一吨生丝需鲜蚕茧8.75吨,按现行市场价算每生产一吨生丝要付给蚕农茧子收购款17.5万元。企业属于典型的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企业收购鲜蚕茧46吨,付收购款828万元。使农民从中受益,虽然黄平县及周边地区蚕茧原料严重不足,而

有大部分是从广西等地调进,但企业的带动使黄平的茧价从原来的4-5元/斤提高到9-12元/斤,使农民得到了实惠,黄平县的桑蚕生产开始走出低谷,焕发生机,截止2009年底全县现有桑园12300亩。2009年共计发放蚕种4500张,已收鲜茧64吨,付收购资金1280000元,带动9820户参与种桑养蚕,一些种桑养蚕专业户、专业村、寨正在掘起。如旧州的波洞村的波洞组有50户,50户全部都是种桑养蚕户,09年种桑养蚕户均收入达4400元,么罗组共有23户,有18户是种桑养蚕户,户均收入4800元,种桑养蚕收入最高的是杨再军,蚕收入是23000多元。

(二)积极探讨产业化经营模式

1、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配合机关部门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宣传力度,做好产业“龙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实行蚕农贷款政府贴息。每交售一公斤鲜茧给予6.00元补贴。共育户每共育1张财政补助 6.00 元。政府还安排50万元作为桑蚕产业发展风险基金。

2、企业通过以物放货形式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即:企业通过签合同的形式先偿为困难蚕农提供蚕种、蚕药、蚕具及桑园管护的肥料等生产物资,待蚕农交售茧子时再从蚕茧收购款中扣抵,解决部分蚕农没有生产投放的困难,从而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企业为了蚕农的利益最大化。在2010年在广西聘请5名优秀的技术员来黄平做技术指导。通过引进优良的蚕种,推广“小蚕共育”、“加温饲养”、“消毒防病”等养蚕新技术,让蚕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一是做给农民看,二是带着农民干,以促进黄平县种桑养蚕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明析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民增收大幅提高。公司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制,即公司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承诺实行保护价收购和市场调节相结合,2010至2012年这三年的保底价均为20元/公斤。如市场价高于20元/公斤,就按市场价收购。如市场价低于20元/斤,就按保底价20元/公斤进行收购。并由县桑蚕忆作监督机关,从而打消了蚕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和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快了我县的种桑养蚕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四)专业村寨与示范点的幅射带动作用

公司在农业产业就经营的参与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主要体现在桑蚕产业村寨和示范点。

一是利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35万元,自筹20万元,分别在旧州的波洞、重安的黄金村、野洞河乡的桑场建立定点基地三个,新建桑园500亩,参与农户89户,在谷陇的岩门寺村,一碗水的董院村管护老桑园1000亩,公司派专

人汇同县桑蚕局对基地进行技术上、物资上的重点持,通过推广“小蚕共育”、“消毒防病”、“添食防病治病”等实用技术和免费提供方格簇,补助重点户修建养蚕大棚等措施,使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据统计,参与基地建设农户养蚕收入户均在5000左右户,均税收3000元以上,至少带动了1000多户周边群众参与到种桑养蚕业中来。

(五)公司通过示范点的技术帮扶,提高单产,和亩产值。公司从广西聘请了三名技术员来负责各个乡镇的示范点的技术指导,每个示范点参与户数是10户,这130个示范户中均张种收入达950元,亩产值均达2300元以上。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09年带动1113户来参与种桑养蚕,新种桑面积达3500多亩。公司还对优秀示范户实奖励,对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几个示范户,每户奖励1000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一)黄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农村经济相当薄弱,要培育一个产业还需要上级部门长期关心和支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光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有关业务部搞好中介服务,让企业和农拖得更近。

(三)蚕区建设规划区出现个别农户故意刁难时,当地政府或部门不能及时帮助处理。

五、下步打算

(一)提高对农民兄弟是本产业链一员的认识,在保证企业一定利润空间的同时,尽量让利给蚕农。

(二)继续加大对示范户、重点户的技术,物资上的帮扶,让示范户、重点户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田间学校”,不断增强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7.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七

新阶段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着眼新目标和新任务,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对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对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山西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围绕“菜篮子”鲜活农产品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363项,其中,种植业标准283项,畜牧业标准60项,检验监测、桑蚕及其他标准20项。而涉及“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标准75项,基本覆盖我省主要食用农产品种类。引用推广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1 000多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配套,以市县规范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2.农业标准示范深入推进

结合农业示范区、蔬菜水果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等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种养殖大户等,加大标准实施示范力度。截至目前,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9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60个,示范带动全省200亩以上规模园区860个。实施水果标准园创建项目548个,果园面积14.8万亩,占全省果园总面积的1.76%。平均亩产量达2 100 kg,比普通果亩增产900 kg。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6个,其中生猪22个、奶牛16个、蛋鸡19个、肉鸡5个、肉牛8个、肉羊16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3.农业品牌产品稳步增加

持续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通过品牌化带动标准化,通过标准化促进品牌化。全省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 374个、产地面积131.99万公顷、畜禽产品449.3万头(万只),绿色食品168个、面积6.4万公顷,在建的稷山板枣、岚县马铃薯、方山马铃薯、大同黄花菜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面积1.83万公顷,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农产品72个,面积166.67 hm2,地理标志产品107个,“三品一标”跟踪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保持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态势,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了标准化的推广实施;二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市、县政府的推动作用还发挥不够。

与时俱进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更加迫切,发展机遇良好且潜力巨大。农业标准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

一是围绕农产品消费需求,以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实现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迅速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放心”“吃得健康营养”转变。要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菜篮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开展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围绕农产品竞争力,以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将农产品的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效益。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抓好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扩大创建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是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农业标准化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山西省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而制定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是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绿色产品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技术准则、技术指南和技术保障的作用,提高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8.我省海外农业合作稳步向前推进 篇八

中菲农业合作有序开展2008年,省政府出资1500万元,支持富华公司在菲律宾玉米主产区伊萨拜拉省阿尔巴诺市建成首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农场。一期开发的土地,已经种植了三季玉米,第一季种植300公顷,第二季种植300公顷,第三季种植600公顷,三季累计种植玉米面积1200公顷,玉米平均公顷产量达6吨以上,高产地块玉米公顷产量达8吨,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和社會效益。目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富华公司正在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中津农业合作快速启动2009年,在中联部的安排下,津巴布韦以国防部部长为团长的代表团来我省访问,对我省在海外开展农业合作很感兴趣,恳切希望我省帮助发展粮食生产,解决津巴布韦粮食紧缺问题,先期可提供30~50万公顷土地供我省开发种植。为此,我省派出企业家组成的农业考察团到津巴布韦进行考察,并对拟开展农业合作的地块进行实地考查。在我驻津大使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海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津巴布韦国家发展建设银行、农业部、国防部达成了土地租赁种植意向,共计4.9万公顷。目前,吉林省海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拟派管理、技术、翻译等人员进驻津巴布韦开展示范种植,计划先期开发种植玉米300公顷。

中哈农业合作准备就绪吉粮集团在北京注册了全国首家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恩德(北京)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基金的模式搭建海外农业合作融资平台,推动我国海外农业开发事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目前,富恩德基金同哈萨克斯坦达成了100万公顷粮食种植合作意向,计划先期开发土地面积6000~10000公顷,主要种植大豆。先开展试验示范,之后大面积开发。

中俄农业合作异军突起珲春全胜海外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罗里区租赁3000公顷土地。 2009年,开垦种植水稻460公顷,总投资860万元,共产水稻2700吨,总产值1000万元,利润140万元。当年投资当年回本,还有盈余,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开始,计划利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3000公顷水田开发种植。

中缅、中苏、中泰等国家农业合作不断推进2008年,富华公司同缅甸签订了5万公顷土地开发协议,制定了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在缅甸贵恺市投资建设了中缅果树示范园,种植多品种果树1万余株。林业厅同缅甸签订了1万公顷林地协议,进行速生丰产林栽植。2009年,富华公司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了拟投资79亿元人民币,在我省建设1亿只肉食鸡、300万只蛋鸡和100万头猪等养殖和深加工项目,该项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2009年,省农委同苏丹全国大会党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签订了加强两国农业合作的会议纪要,同苏丹农业部商定,先期在苏丹进行一年多点玉米种植试验。目前,试验工作方案和试验计划已经形成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

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做出的利用合作国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我省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开展粮食种植项目的重大举措,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倍受国家关注,深得“走出去”企业拥护和合作国家的欢迎。可以预见,我省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必将历久弥新,越发彰显。

9.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 篇九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据统计,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除杭州灯塔养殖总场外拥有资产15.96亿元,固定资产8.7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交易)31.17亿元,创利1.11亿元,上交税收0.4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带动农户14.93万户,建立基地57万多亩。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31.22亿元,固定资产9.9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25.78亿元,创利1.2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5.72%、2.55%和4.96%,带动农户62.64万户,建立基地205.6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如温州安达集团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鱼和海洋低值鱼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马蹄笋、榨菜、速冻磨菇等5大系列26个品种,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水产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0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00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合作组织得到发展。随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到2000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67个,社(会)员数20.18万余个,固定资产5.21亿元,2000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7.55亿元,纯收益2.42亿元,返还社(会)员收益1.73亿元。省级2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209万元,入社社员7820个,固定资产6237万元,2000年经营服务性收入6.06亿元,经营纯收入4389万元,返利农户641万元。通过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⒓庸ご⒃说然方谑敌凶晕夜芾怼⒆晕曳窈妥晕曳⒄梗蟠筇岣吡伺┟窠胧谐『团┮瞪淖橹潭取h缦羯叫陆只静敌帷⒘褚岛献魃纭⑸嫌菔懈潜逼咸阎种残帷⒃坪拖嘏┎纷ㄒ岛献魃绲龋馀嵩诖钡嘏┟穹⒄古┮瞪衅鸬搅嘶耐贫饔谩?br>(五)“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识,以名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优质农产品开发步伐,倡导品牌农业发展,全省已制定600多项农业标准和规范,经报经国家工商局核准的农产品注册商标4874个,有35个农产品制订了省级地方标准,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39个,占全国的1/5强。在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我省共有16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农业名牌产品,列全国名牌数第二,品牌产品名牌效应日趋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去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达26.5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3.89亿美元。

(六)订单农业开始起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企业与农户的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所紧密,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合同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我省今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订单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据统计,全省粮食、经济作物订单面积达到531.3万亩,总量252.75万吨;畜牧业生猪订单184.3万头,家禽订单1670万羽。如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8月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承诺,对全省种植的“双低”油菜籽,按每50公斤到厂价95元保护价收购,并通过乡镇、村经济合作社、农民等多种形式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发展订单农业基地1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双低”油菜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难点。

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年发展,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其它行业、兄弟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不相符。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全省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十多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也仅有三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随着加入wto日趋临近,农业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省企业如何应对、增强竞争能力应引起企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二是加工能力弱。适宜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以柑桔为例,全省柑桔总产量达200万吨左右,但经过加工的仅17万吨,占7%,与世界柑桔鲜果与加工比例的65∶35相比,差距很大。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初级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成本高。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主体分散,力量不集中,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份额的知名品牌更少。

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普遍存在订单好下,兑现难问题,纠纷较多,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是政策到位难。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部门,一些地方、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一是现有的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虽好,但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如税收、信贷、绿色通道等,落实起来更加难。二是一些政策本身存在不科学性,如很多扶持政策往往限定特定的对象,忽视面上情况。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粗、精加工标准界定不清,税率设定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进程不快。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组织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今后按照大发展、大提高的思路,着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坚持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

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建立生产基地,能够带动农户,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及建立基地情况进行扶持,逐步把目前由政府和部门建的示范基地转变成在政府规划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作为运作主体实施的农产品基地。省重点扶持50家带动农户1万户、建立基地面积1万亩以上、与当地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县要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二是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强、扶优、扶大、扶特”结合起来。鼓励国有企业、工商业主、个私经济等多种成份通过多种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推广万向集团通过控股临安人长久投资开发农业的经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如蛙哈哈、旺旺食品、农夫山泉等。

三是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不同的扶持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要对25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个县扶持1—2家。

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wto,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等途径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今年开展以蜂产品、茶叶、出口蔬菜加工经营为主的行业协会试点工作。重点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在用人制度、产品品牌、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今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领导轮训一遍。

五是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根据考核评价指标,对建立基地面积大、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确已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取消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农村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台州、衢州、金华的果品市场,庆元、磐安的食用菌市场,舟山、象山、温州的海产品市场,新昌的茶叶市场、嘉兴的仔猪市场等。

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确保居民吃上安全、卫生的农产品。

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首先要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条件。从我省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会员,会员数一般在5人以上。二是要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三是要有一定的经营基础,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经营和服务要素。

其次要制定示范章程,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组织建设。示范《章程》应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性质、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范围;会员的资格和会员的权利、义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股金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方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余分配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更、解散、清算等规定。

其三要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改变目前的多部门指导和确认混乱的状况。社团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社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确认后如需开展经营活动,应当允许进行工商登记。

其四要抓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通过法规或规章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议省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除财政支持外,要明确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输社员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免缴过路、过桥费。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要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

(四)努力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以省级五大种子种苗工程为龙头,加大新品种研究开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发展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二是要加快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重点加强省级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建设,逐步在全省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生力军,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五是鼓励农技人员、科研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重点培训50万户农业专业大户。六是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抓好“一库二网”建设,即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建设。

(五)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针对我国加入wto的现状,着重发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良种、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及经营管理经验,吸引国外客商到我省建基地、兴办加工企业,改造和提升我省的传统产业,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省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出口机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外向型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出口产业。三是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有条件的龙头组织到省外和跨国经营,开发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通过国际性的农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加大我省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使我省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六)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根据wto的有关规则,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扶持。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在保持原有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有所增加,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用于农产品基地、龙头组织培育、农业科技投入等。(2)在省扶贫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重点扶持25个贫困县的农业龙头企业。(3)为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问题,延长销售时间,建议对龙头企业兴建冷库进行补助。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1)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现状,建议每年召开银企座谈会,由各银行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确定授信额度。(2)对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发行债券,优先推荐股票上市。

三是加大用地、用电扶持力度。(1)支持大型出口创汇企业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新办畜牧场用地,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内从事水产养殖、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只备案不审批,在签订复垦协议的基础上,免缴土地复垦押金,临时用地土地管理费减半征收。(2)对列入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免交土地出让金。(3)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用电按农用电价计收。(4)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性用电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同等政策。

四是建立风险基金及组建担保公司。(1)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允许按订单额度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基金,在税前列支,用于抵御发展订单农业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资金来源让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省政府重点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2)鉴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建议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出一点,企业筹一点,运作公司拿一点组建担保公司,重点解决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

五是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输本组织主营的农产品,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过桥、过隧道费。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对我省生产的柑桔、西瓜、杨梅、草莓等不耐贮存的大宗鲜活农产品,按照上市季节开通“绿色通道”,除防疫检疫外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

10.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十

----记发展中的汉州金地精粉有限责任公司

汉州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113年1月,系前车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qq岷县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的洋芋淀粉加工企业。该企业利用前车县原破产企业甘油厂场地、厂房等基础设施,总投资5110万元重新组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年吞吐洋芋13万吨,年生产能力达21111吨。该企业的投资主体岷县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立足岷县洋芋资源开发利用,已形成21111吨的生产规模,拥有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等特点,所产“千里雪”牌精淀粉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已享有盛誉,产品供不应求。洋芋淀粉作为一种工业基础原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化工等行业,可作为多种食品添加剂,同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

自成立以来,金大地公司投入1811万元利用半年多时间进行了厂房改造等基建工程和机器设备的订购及安装,并与前车县两镇及周边地县农户签订洋芋种植合同5211多亩,共收购洋芋13110吨,产出合格淀粉1611吨,形成产值592万元,实现利税12.52万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金大地公司紧紧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县洋芋资源,建基地,强龙头,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生产对接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大力推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共同开创农户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立足当前,积极引导,调整结构,建立基地,壮大洋芋种植面积

金大地公司狠抓基地建设。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发展思想,积极通过前车县两镇及周边武威市、民勤县等政府部门协商,引导动员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建造原来的低产田地,实行洋芋科学栽培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保证淀粉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今年初,金大地公司与两镇农户签订洋芋种植合同及收购合同,将收购价格签订为0.16----0.18元/斤之间,根据市场行情确定最终成交价格,并承诺若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则按市场价格收购;若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则按合同价格收购,全面让利于民保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巩固发展龙头企业

金大地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带动了新产业的开发,拓宽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金川农产品有特色无规模,有规模无市场,因此要走项目带动资源开发的路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实现转化,在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谋划上,应紧紧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扶强龙头企业来进行。

一是面向市场,准确定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公司决策层认真分析总结以前办企业、上项目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市场及县情、厂情,选择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县域优势,鼓励农民扩大规模种植,延伸产业链条,走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建基地带农户,强龙头增效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创新机制,严格管理,为企业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金大地公司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作为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作,牢固树立管理要质量、管理要效益、管理要发展的经营意识。今年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加强了以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效地压缩了非生产性支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物料设备、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使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是狠抓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方面坚持把科技进步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作为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的支撑点。自投产以来金大地公司从岷县老厂引进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选送技术骨干继续培训深造20多人,并全面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技术竞赛活动,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技术改进步伐,积极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目前原料供给不足生产还不能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及早着手进行技术改造项目论证、技改奖金的筹措等工作,下准备通过技术改造以洋芋淀粉为原料,开发酯化淀粉项目,生产淀粉磷酸酯和淀粉原酸酯。该项目的实施能够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污染且经济价值高,前景十分广阔,应用行业非常广泛,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可实现当地农产品进一步的提升增值,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奔小康,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面向市场,拓展领域,推进企业再上新台阶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契机,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给农业带来的大好机遇,面向国内外市场,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建立完善市场营销、服务机制,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市场牵龙头、基地联农户,使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小生产有组织地走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力争将企业建设成为大型专业化集团公司,并成为河西地县洋芋淀粉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为此,一要继续抓好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到2114年力争在前车县建成万亩优质洋芋基地,年产洋芋21111吨,努力把前车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要进一步提高洋芋淀粉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巩固发展国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1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十一

1 转基因水稻、玉米和普通品种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除先后批准转基因棉花、杨树等植物的生产应用外,2009年又颁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以及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部分社会公众曾经对此心存疑虑,担心转基因粮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在这次座谈会上,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的关键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与非转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介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动物粪、尿中植酸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利用农业种植方式生产植酸酶,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优势。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则介绍说,转抗虫基因水稻不仅能有效控制螟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保障水稻增产,还能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指标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的评价指标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已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历经多年,根据法规要求,相关研发单位系统开展了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试验,积累了充分的科学数据。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资料进行了反复评价和审查,并由农业部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目标性状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验证,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经农业、科技、环保、卫生等11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部门审议,农业部于去年8月批准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2 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面临新的机遇期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目前转基因生物育种已成为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打破国际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60个,全国累计推广种植3.15亿亩,农民增收250亿元。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70%~80%的农药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步伐加快。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正式启动;2009年,农作物生物育种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日前由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全球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有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总面积已达1.34亿公顷,较产业化初始的1996年增长近79倍。

专家们表示,转基因作物育种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已充分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伴随着生物安全管理的日趋规范和科学实践的不断积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公众的认识也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

3 大力营造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和管理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转基因作物独立研发、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国家之一。

但是,尽管我国在少数作物上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产业化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对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

一些专家还表示,部分公众对基因、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识缺乏了解,为此建议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推进过程中,应重视科普宣传,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技专家要结合科研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知识和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了解。

12.对推进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篇十二

㈠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一是标准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政府引导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等多种方式,全县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0.33万公顷;马铃薯优质商品薯和优质种薯繁育种植基地0.33万公顷,牧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种植基地0.67万公顷,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农民利益双赢。2006年岷县当归生产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岷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品种为当归。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优化和提升地方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集中抓好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培育地方工业体系,重点扶持发展了岷海制药公司、岷归中药材科技公司、岷当生物工程公司、天容公司、康达公司、岷山方正草业公司、瑞丰公司、金大地精淀粉公司等30多家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健全。建成了“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中药材市场两个专业市场,完善了梅川镇马铃薯市场,中寨、西江、茶埠、西寨、闾井等农贸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7个,市场的带动服务功能不断显现,有效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产品与销售之间的突出矛盾。四是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2004年,省质监局颁发了岷县当归质量安全,当归生产技术,当归种子、种苗质量三个当归方面的标准。“岷归”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当归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岷县蕨麻猪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认证营销成效显著。岷县在以“岷归”为主的品牌认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岷县被中国农学会、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当归之乡”称号,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岷县当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岷县蕨麻猪”证明商标,打响了“岷归”、“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蕨麻猪”四大品牌。

㈡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岷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政府扶持、部门指导、乡镇组织、农民(企业)实施的推动机制,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珍稀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带4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5.87公顷,塑料大棚185.07公顷,食用菌棚5公顷,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通过全面实施开放带动、结构调整、药材立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项目强县、工业富县、商贸活县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资金启动、群众行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2.39元增加到2011年的2890元,增长了129倍。农村低保、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养老保险、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惠及千家万户,小洋楼、大瓦房、小车、摩托、家用电器、手机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二、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户在市场上单打独斗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困难两方面。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为393户。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较少,目前,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岷海制药公司、岷归中药材科技公司、天容公司、康达公司等10个,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全县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60%的劳动力被捆绑在农业上,而二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数量较少。从农林牧渔结构上看,2011年农业总产值67510万元,农业产值52260万元,林业230万元,牧业14824万元,渔业196万元,可以看出,种植业比重偏大,养殖业比重偏小,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推进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㈠抓龙头企业培育,为农业产业化打造强势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全力抓好重点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企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㈡抓农业产品基地建设,为产业化建好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龙头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优质中药材基地,引进发展药材加工生产和销售药材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生产一体化水平,促进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㈢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产业化架起坚实桥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改变岷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小、素质低、散而乱的局面。

㈣抓市场环境建设,为产业化创造良好平台实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㈤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岷县农村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力量高标准建设防洪、灌溉、排涝、蓄水、供水等水利骨干工程、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植树造林和荒山造林,加强岷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新时期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者结合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试图从抓龙头,抓基地,抓组织,抓市场,抓基础五方面浅谈推进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十三

任丘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工作来抓。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以下扶持奖励办法。

一、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重点龙头企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要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带动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对获得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市长特别奖,市财政对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确定为沧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

二、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实行贷款贴息

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龙头,最终取决于项目建设。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列入年终主要考核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新建、续建、扩建及技改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行贷款贴息的办法进行补贴。对企业自筹资金或吸纳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可视同银行贷款对待。贴息额为内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计算。贴息资金补贴的具体办法按照市产业化办公室及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下发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办法》实施。

三、对引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进行特别奖励

对引进市外资金或技术,投资我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引资额达到1000-3000万,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1万元;引资额达到3000-5000万,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3万元;引资额达到5000万以上,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5万元。

四、加大对种养基地的奖励力度

要把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首要环节来抓,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加工原料资源。重点支持畜牧、蔬菜两个产业的生产基地建设。对内投资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养殖基地或养殖小区,市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投资额的2%。对内设施蔬菜发展到5亩以上,每个标准棚一次性奖励2000元。陆地菜成方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励50元。奖励的具体办法由市产业化办公室会同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共同制定实施。

五、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强化品牌推介,全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对内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的企业,每个奖励2000元;对取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奖励5000元;对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奖励2万元。

六、加强金融信贷服务

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允许企业以房屋、机器设备以及土地使用权做贷款抵押。当年新增贷款要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增加贷款投放。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筛选推介,最大额度的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补缺难题,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七、对工商税收实行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对龙头企业的各项工商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规模种植、规模养殖项目,免收工商管理费,免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农产品加工项目,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其增值税使用低税率,视具体项目予以免征、缓征、先征后返等优惠政策。

八、在用地、用电、用水、交通上给与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种植、规模养殖项目,一律视同农业生产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地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国有土地,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出让手续。对华北油田退回的农场占地,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用水、用电标准可参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予以优先协调解决。交通部门对龙头企业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车辆,要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便利。

九、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开辟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市直有关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做好信息服务、人才支持等工作,各乡镇办事处也要集中力量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倾斜。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1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篇十四

2006-12-31 19:32:3

3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机制,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农业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对兵团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五”以来,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0%左右,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以上。兵团“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6221工程”①为载体,着力做大棉业、糖业、酒业、果蔬业、畜牧业和种子业在兵团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基础较好、潜力巨大的六大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0.8: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兵团农业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农业经济优势,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五”以来,取得可喜成绩。据兵团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国家级、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6家上市公司,2家拟上市公司;21家兵团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有3家上市公司,2家拟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115亿元,固定资产58.5亿元,职工总人数4.3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250亿元,利润7.68亿元,创汇5亿美元,带动兵团、地方和外省区农户40.66万户;农工通过产业化经营新增收入6.02亿元,农工户均新增纯收入1730元。龙头企业规模逐步壮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涌现出了世界级的产业,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集中了兵团71.4%的番茄加工能力,拥有万吨级番茄制品生产厂11家、优质种植基地40万亩,原料加工总量超过180万吨,98%的产品出口,是兵团目前生产规模、技术力量、产品品种、产业带动能力、成品出口率最佳的番茄深加工出口示范企业,生产的“ChalkiS”牌番茄制品已形成了三大系列50余个品种,畅销欧、美等6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番茄制品行业举足轻重的知名企业。在全国棉花知名品牌前5名中,兵团占有3席,“锦”牌棉花名列榜首。新天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1万吨,销售额进入全国同行业前5强。“新天”牌葡萄酒、“新农”牌棉花、“天彩”牌纺织品、“艾丽曼”牌库尔勒香梨、“北疆”牌鲜食葡萄等一批产品享誉天山南北,走向世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天康生物、冠农果茸、伊力特股份等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21家兵团级龙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市场辐射能力增强。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15万亩酿酒葡萄生产基础、10万吨葡萄原汁加工能力,带动了新疆酿酒葡萄产业飞速发展;新疆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香梨6万吨、马鹿2万余头,公司各利益主体按照股份合作机制形成了种养加工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香梨种植和马鹿饲养户7200余户。

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建立起一批优质棉、肉羊、细毛羊、马鹿、鲜食葡萄、酿酒葡萄、香梨、加工番茄、奶牛、肉牛等与主导产业规模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基地面积591万亩,养畜量达69万头。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六、七、八师和南疆经济带中一、三师的棉花基地;十三师的葡萄、酱用番茄、西甜瓜基地;五师的枸杞基地;二师的香梨基地都成为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亮点。一师新农开发公司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农工2万户,约5万人受益,开创了兵团乃至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新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建成了15万亩亚洲最大的优质酿造葡萄生产基地,中基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40余万亩番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13万种植户增收致富的红色产业龙头企业。

二、兵团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一)主要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农业是兵团的优势产业,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大农业格局逐渐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生产基地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700多万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超过130公斤,创全国棉花大面积丰产高产纪录,塔里木河流域3万头马鹿养殖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鹿产品生产基地,天山北坡15万亩酿酒葡萄原料基地,近40万亩番茄、10万亩香料生产基地已成规模。特别是棉花、酱用番茄的规模、品种、质量、产量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粮、油、肉、果也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良好的基地建设奠定了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近年来,兵团优质粮、棉、奶、肉、酱用番茄等主要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及商品率不断提高。2005年棉花产量近百万吨,占全国和世界棉花总产量17%和4%以上;单产提高到134公斤,比全国平均产量高出近一倍,在世界上也位于领先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

(三)农业科技含量高、普及推广范围广

在农业科技领域,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大面积节水灌溉技术、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规程、测土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究科技含量高,示范推广力度大,普及程度高,运用范围广,大大提升了兵团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在棉花全程机械化、绿色产业、红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兵团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测算:科技进步对兵团农业贡献份额达到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职工生活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大大高出全国水平,农业高新科技已成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四)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性显著

兵团是一个特殊组织,组织结构严密、组织内部经济调控能力强,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易于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层次和多样化。兵团还具有明显的集团化优势,其开拓市场力量的集成性和一致性都对产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形成跨行业、联系相对比较紧密的产业经营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农业为基础,跨行业的农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优势资源规模、高效利用和集中转化。这些特性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组织优势。

三、兵团农业产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是大农业,涵盖了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与农业相关联的所有产业类型,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农业与城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使三者相互促进,协调互动,整体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兵团面临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团场城镇化、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6221工程”,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团场增效、职工增收,为团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团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商机,提高团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兵团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工业化的支撑点是农业产业化

没有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就没有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农业就始终处于弱质产业的地位。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的市场贡献不断提高,要素贡献逐步减弱。工业化新阶段要求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现代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农产品增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重心是农业工业化,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和机械装备,改造农业传统生产手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兵团农业加速产业化必然的抉择。在推进“6221工程”的进程中,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尽快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路子。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地建设,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业企业的“第一车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高度重视市场化营销,按照市场导向规划种养业结构,使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二)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团场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农业产业化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变农业与其他各业分割状态,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大量农业劳动力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性企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推进了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兵团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能促进团场城镇化快速发展,团场城镇化又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团场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涵盖范围不再仅限于农业,必然向各领域快速延伸,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团场工业化水平。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提高,开阔了农工视野,提高了农工素质,对促进城镇化、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思路

现代产业理论认为:产业中的利益主体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品牌战略等行为改变市场结构和改善经济绩效。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经营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获取外部收益而走向集中和联合的新型产业组织方式,用契约方式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连接起来,通过权利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将外部利润内部化,增加农业产业总收入。

(一)以农产品加工业做为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95年提出的“发展极”理论认为: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速度进行的,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对邻近地区和行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这些“发展极”的功能是多样化的,能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并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发展极”的带动,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大、效益高、容纳劳动力多、贡献多的产业,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产品加工转化后一般增值2-3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后仅增值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3-4:1,我国接近1.2:1,兵团2005年才达到0.45:1;发达

国家农产品加工量多数品种占生产量9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加工量仅占总产量25%左右,多数在10%以下。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实践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发达、农民的持续增收都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据测算,目前兵团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属领先水平,以棉花、番茄、葡萄及马鹿等特色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远远超过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无论从资源禀赋和产品产量来看,都具备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依托绿色农产品资源,开发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系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资源最富集、优势最明显、开发潜力最大的领域,可以成为兵团农业现代化和农场经济发展的“发展极”,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工收入。

(二)以产业融合、协调联动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从西方国家落后地区的开发经验和我国东部地区走过的经济增长过程分析,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与其它相关产业融合起来联动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向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整合农业发展要素,能够解决农业现代化资金从何而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的问题。

兵团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现代化大农业和独特的资源、地缘优势,可以依托这两大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化农场、牧场、养殖厂,引导团场职工根据区域资源和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走独特的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三)以和谐、稳定的主体关系建设做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点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汇集了龙头企业的市场、信息、智力等资源优势和农户的生产优势,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粗加工多、档次低、带动力弱,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难以发挥“龙头”作用,我国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120亿元人民币,与世界食品加工业50强的几百亿美元相差很远。第二,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农企关系“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农企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合同履约率极低。农户与龙头企业松散的联结关系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步伐。

要完善和改进农企关系。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改造。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营机制,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企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组建产业协会,重视和发挥协会的作用。通过各种监督、中介、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以创新思维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源泉

1、从制度创新入手,努力构建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兵团农业在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建立切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和法规制度体系,针对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创新信贷支持政策,鼓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企业直接与农场或农户签订合同;构建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农工在产业化组织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农工在产业化组织中应得的利益,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2、以结构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拓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领域

结构创新是农业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和非农产业的渗入,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国家都由原来的提供初级产品转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日本已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生物米”,美国也培育出重组基因蔬菜、大豆和番茄等。兵团应依托资源、环境优势,以产品结构创新

为突破口,抓住国际、国内饮食消费意识的潮流变化,大力开发健康食品、无污染食品、有机食品以及野生资源天然食品等名、特、优、稀、新产品,积极拓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领域。

3、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促进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目前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的领域主要是:基因良种技术、农药技术、藻类生物技术、微生物工业型农业技术等,各种适应农业科技革命的政策,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兵团农业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加强团场职工科技培训,提高掌握和驾驭科技的本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高素质职工,促进农业产业化。

(五)以循环农业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服装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桃城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