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志愿活动感悟

2024-11-30

参与志愿活动感悟(精选8篇)

1.参与志愿活动感悟 篇一

当前“创文、保卫”工作是益阳各界的头等大事,无论是作为当代交警还是青年志愿者,大家都想尽己所能为我们亲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还存在着不少的交通安全隐患,就拿过红绿灯来说,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实例时有发生,为了大家的安全,更为了唤醒广大市民的安全意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也十分愿意走上大街,在主要的交通路口义务做一名志愿者,提醒广大市民注意交通安全,确保出入平安。

一、活动主题

2.参与志愿活动感悟 篇二

一、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1. 开展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志愿服务精神则对志愿者提倡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 互相帮助, 其精神的精髓是无私奉献。在高中生中开展志愿服务, 引导他们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这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2. 开展志愿服务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抓手

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 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 致力于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净化了校园风气, 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教师和同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广大高中生中广泛践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以关爱消除隔阂、以奉献凝聚人心, 促进校园形成人际和睦、充满关爱的氛围, 影响和带动学校师生自觉将自己纳入到这种道德环境中, 能动地与校园氛围良性互动,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形成。

3. 开展志愿服务是促进高中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 中小学要把志愿精神有机融入到《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 要将参加志愿活动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责任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他们需要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开展志愿服务势必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了解情况, 这将为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提供一个认识社会、走进社会, 提升自己的渠道。高中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接触到社会中各个群体、阶层的真实情况, 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 促使自己加深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 理解这一角色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在丰富自己社会阅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前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 活动组织自上而下, 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由学校团委组织发动, 以班级或志愿服务队为单位整体参加。根据《上海中学生报》2013年3月25日的报道, 在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 74. 3% 主要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志愿服务, 12.3%通过公益组织参加志愿服务, 还有13.4%的学生则是个人行动, 这说明学校组织是目前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最主要途径。学校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 其优势在于在组织发动环节上, 通过行政的力量,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广泛地将志愿服务的要求告知到每位学生, 从而使活动更加高效有序。同时, 学校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 可以在活动的参与环节上能够较好地控制安全责任风险。

2. 活动项目以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为主, 活动内容单薄

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大体上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两类, 受制于高中生年龄特点和面临的“高考指挥棒”影响, 中学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 大多以适宜适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志愿服务的热点时段、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 如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大型会展、大型运动会等活动服务, 以此增强高中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在校内的志愿服务中, 一般以校园卫生打扫、校园活动服务、文明服务、图书馆、食堂实验室等场地服务为主, 在校外开展的志愿服务大体可分为环保类、爱心类、文明创建类三种类型, 环保类志愿服务目前主要体现在为社区打扫卫生、收集废旧品、进行环保宣传等; 爱心类志愿服务主要体现为去福利院陪伴孤儿、去敬老院陪伴老人, 或在街头进行爱心募捐、在校园举行爱心义卖等, 文明创建类主要是进行行人的文明出行宣传、在地铁、车站等场所进行秩序维护和人员引导, 在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参观讲解、秩序引导、现场咨询等便民服务。这些活动相对对服务的技能要求不高, 活动的辐射面较窄, 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就感相对较低, 志愿服务活动很容易就流于形式。

3. 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虽然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 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加入志愿活动内容, 可作为学生评优和高校选拔招生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在实际过程中, 中学更多的是提倡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在考核环节中, 学校对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考核绝大多数是以寒暑假中接待单位的盖章证明以及本人的活动总结, 存在着“一张表格走过场, 一个公章说了算”的现象。因此, 志愿服务的考核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人人都能过关, 个个都能通过, 这就难以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的作用和功能。

三、提升高中生志愿服务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1. 加强宣传力度, 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前, 志愿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所知晓和认同,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和认识, 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在“雷锋月”或学校重要活动期间进行打扫卫生等义务劳动, 甚至将志愿者仅仅看成是“义务劳动力”。因此, 学校及社会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要在广大学生中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在新生入校、特定节日、重大活动期间, 大力宣传和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同时, 学校要明确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 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 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

2.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提升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动力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对高中生进行青年志愿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健全与高中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关联的多层次、多样式的学生志愿者表彰激励制度, 以增强高中生自我成就认同, 提升自我价值, 长期保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

学校要梳理现有表彰评定、荣誉授予、升学资格认定等激励措施, 把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作为参评指标纳入其中; 学校要逐步形成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和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 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客观评价, 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认定制度和奖励制度;学校要定期组织校园志愿服务明星、优秀志愿服务队、学雷锋先进典型等各项评比, 树立身边榜样, 通过在学雷锋主题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集中表彰, 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站等方式广泛宣传本校的志愿服务先进事迹, 在学生中倡导“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

3. 依托校内外服务项目, 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化

学校要积极拓展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 发挥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依托校内外的服务平台, 将志愿服务覆盖到校内, 延伸到社会。

学校可通过设立和开辟校内的志愿服务岗位, 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内的绿化清洁, 文明督察, 节能环保, 图书馆、实验室的图书资料、实验器具的整理摆放, 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 学校要积极建立与周边社区、政府职能部门、文化场馆等的共建关系, 大力开拓校外阵地, 引导高中生在健康、环境、卫生等领域寻找服务内容, 比如, 围绕公共文明交通, 在繁华路段、地铁站台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 围绕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在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捡拾垃圾志愿服务; 围绕关爱孤寡老人, 开展敬老志愿服务; 围绕公共场所文明秩序, 开展旅游景点、文博场馆秩序维护志愿服务。

4. 适应移动互联的发展, 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达和普及,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 移动互联的便捷性、社交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得高中生们了解资讯、获取信息、参与评论的渠道和方式大为丰富。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发挥移动互联的优势和特点, 结合传统的组织形式搭建志愿服务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即时和交互性平台。要借助移动互联的功能, 增加志愿服务的形式, 提高志愿服务的便捷度, 使更多人能参与志愿服务, 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转发网民的求助信息, 开展网络公益调查, 通过“随手拍”查找汉字使用不规范的地方, 公布社会不文明现象等等, 不断丰富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形式。

学校也要结合当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活动习惯, 突破之前传统的集中式的志愿服务, 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务, 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 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 随时随地做公益”。比如, 在校内引导学生养成垃圾随手捡起, 出门随手关灯, 课间擦净黑板, 捐赠争先恐后, 献血排起长队……的文明习惯, 真正将助人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 把志愿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姜思哲.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 :130-132.

[2]杨云涵.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J].南方论刊, 2011, (2) :69-71.

[3]胡春华.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0, 27 (5) :135-136.

[4]应露晨, 黎霞芳.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产生及其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04) :56.

[5]任朋辉.论志愿服务法制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5) :273-274.

3.参与志愿活动感悟 篇三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参加志愿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同时也能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了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号召更多大学生步入志愿者的行列,故选择HY大学为例做此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志愿者人数超一亿,青年志愿者占其中百分之三十以上。HY大学现有共青团委员会和青翼子等志愿者组织,青翼子“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志愿支教活动已开展了三季,每年的迎新生志愿活动也是由青翼子组织包揽,据不完全统计,HY大学每个班级由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也参加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志愿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关爱老人、为留守儿童送爱心、迎新生志愿活动,等等。在这些志愿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魅力与骄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件多么令人满足令人骄傲的事。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个队伍,我们一点小小的帮助也许会为自已、为他人、为社会带来料想不到的成就。我们选择了走访、查阅网站、短信和问卷等调查方式。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情况

1.志愿服务和队伍发展前景良好。自HY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就重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着良好的志愿服务传统,仅最近这两年,据不完全统计,开展的有一定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就达十次以上,比如: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留守儿童送爱心活动、已经开办了三季的“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自愿支教活动、在如皋的“春运温暖行动”、一年一次的迎新生志愿活动、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等等。HY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荣获了“第一批淮安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有过半的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未参与过的同学也有这方面的意向。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丰富,但活动领域过于狭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社区、敬老院、疗养院、留守学校等地方为孤、老、寡、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而支教、大型会展、市运动会等需要专业知识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

3.大学生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缺乏较强的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83%的同学参加志愿活动是经由同学、朋友、老师、学校介绍或组织的,只有17%的人是自主了解并积极参与的人。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中有些活动太过于表面化,调查问卷中有20%左右的人这么认为。比如,去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大概有50多人,学校承包了大巴,社区承担了老年人营养品以及这次活动主题之一的包饺子的材料费用。到了敬老院分配了任务,有人打扫卫生,有人包饺子,还有人协助师傅给老人理发。敬老院卫生每天有工作人员负责,根本不需要我们动手。包饺子没有几个会,还是靠煮饭阿姨。在给老人洗头过程中语言不通无法表达意思,有些老人会抗拒,陪老人聊天也是。这样的活动太过程序化。

2.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个人学习安排与活动有冲突。有很多大一的同学还没有从高中的学习安排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大学自主时间较多,他们不懂得合理安排,空余时间大多都是在学习,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志愿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利用自主时间学习,是好事,但认为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是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学习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也是一种学习,两者并不矛盾。

3.对于需要志愿者花钱的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抗拒。一般小型志愿活动都是有组织单位承担一些相关费用,但有些非组织的志愿活动可能需要志愿者个人花费一些钱,比如Y大学的“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自愿支教活动,去云南的来回路费以及住宿伙食都需要个人解决,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承担的,就算有这方面的意愿也实在是无能为力。

4.有很多人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自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回报。这种认识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没有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

5.学校宣传不给力,一般学校有什么活动都是公布在学校教务网上面的,但是绝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关注教务网上面的信息的。

三、解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1.提高对志愿服务意义的认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社会对大学生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帮助别人也可以让大学生体会自身的价值。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阅历,增加大学生的见识,大学生活中不只有学习,适当参加活动对大学生身心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大学生需要学习合理安排业余时间。

2.提高志愿服务的自觉意识。大学生对于学校官方、教师个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志愿服务信息要自觉关注。有这方面意愿的时候要主动联系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进行咨询。

3.学校要重视志愿服务,强化管理意识。学校在宣传方便可以深入一点,可以像四六级考试通知那样通知到各班班长,也可以选择像QQ、微信等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对志愿服务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有餐饮津贴、证书等方面的鼓励,以肯定大学生的活动。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对志愿服务者提出一些要求,并就一些相关技能和知识开展培训。

四、余论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应该是一个评论者、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参与志愿活动是出于对服务对象及其群体的关心,可以帮助不幸或有困难的人,可以了解更多社会上的人和事,增加社会经历,体现自身价值。

4.志愿者活动感悟 篇四

志愿者很平凡,平凡的面容,平凡的制服;志愿者不平凡,不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精神。一件统一的T恤,人群中穿梭着;一份责任,一份执着,骄阳下坚守着;一瓶水,一盒饭,满脸欢笑着。学校一直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风范。迎新志愿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想起当年我们来时认识的学姐、学长,他们的小小帮助给以我一生的记忆和学习。现在我将为学弟、学妹服务,从放假前的培训,假期的网聊,感想真的挺多。比如有时他们的想法很多、很奇怪,我努力查资料、找老师、问我们的工作群,同样我也在认识知识、认识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最辛苦和最留念的就是迎新生的那两天。

9月22日和23日,新生们脸上洋溢着兴奋,激动以及对大学的憧憬与渴望。看看身边走过的,有流着汗、拖着大箱子、喜气洋洋的、一家几口一块等各式各样的人,但是从他们脸上无不能看出一种喜悦、一种能进入上大这座学府的庆幸、一种对自己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在学校的迎宾大道上,报名现场围满了咨询、报名的学生,有一脸稚嫩的新生,也有一脸焦急的父母。我们为他们提供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为他们讲述刚刚踏入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本次学校内志愿服务共有校内下车点接待志愿者、校门区引导志愿者、咨询区讲解志愿者、带路志愿者等。

报到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新生因报到前没有仔细阅读

报到说明,而未携带团员,对他们的报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对报到流程有所疑惑,不知哪里是哪?等。最后经过各位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和帮助之后,他们都顺利地报到了。所有的程序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新生及家长的微笑让迎新生的广场更添温暖的感觉。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李江丽

5.参与志愿者活动倡议书素材 篇五

为认真贯彻党的精神,以餐饮发展助推旅游业发展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扩大四子王旗对外影响力和改革开发的新形象,我旗将举办“第八届中俄蒙美食文化节、第三届中国乌兰察布暨第四届世界烹羊大赛”,为了保障美食节在四子王旗圆满成功举办,团旗委特发出如下倡议:

招募条件

(一)志愿者基本条件

1、自愿参加我旗重大活动志愿服务;

2、年龄要求:18-35周岁(如有其他才能,可适当放宽条件);

3、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具备英语、俄语、蒙语交流能力的可适当放宽条件);

4、能够参加我旗重大活动前期的培训及相关活动。

(二)志愿者的权利

1、了解我旗重大活动志愿者工作政策;

2、在岗位确定之前表达对服务岗位的意愿;

3、获得与所从事的活动志愿服务相关的必要条件保障(保险、交通等);

4、参加志愿者评比表彰;

5、注册成为志愿者,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志愿者的同等权利;

6、对志愿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招募流程

(一)宣传发动

通过媒体和公众号等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

(二)报名方式

1、单位推荐、以及有意向的社会青年也可由本人联系旗团委进行报名。

(三)报名时间

20_年7月10日-7月16日

(四)志愿者选拔、培训、上岗

申请报名后,将对报名人员进行材料初审。通过初审的报名人员将组织进行面试并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进行注册成为志愿者。面试成功后按照岗位分配、个人专长和岗位意愿,进行集中分配。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通过面试的人员,将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集中、专项培训。根据服务岗位和主办方要求,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

其他注意事项

1、在活动期间,志愿者应当服从组委会安排和管理,按时到岗,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2、有责任感、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执行能力;

6.参与志愿活动感悟 篇六

一、争做“学雷锋”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者。进一步传颂雷锋故事、传唱雷锋赞歌、传承雷锋精神,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文明公约,践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追求真善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二、争做“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的践行者。积极身体力行,争当“优秀志愿者”,并鼓励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并壮大“学雷锋”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公共场所,传播文明理念,倡导互助精神,帮助一切需要关爱和扶助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争做“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的推动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围绕“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热心公益、保护环境,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7.浅议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 篇七

一、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概况

(一) 国外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窥视

在国外, 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社区矫正活动中, 是从事社会治理的特殊形式。例如日本社区矫正的国家机构是保护观察所, “有1200名左右, 但需要矫正的对象则达7万多人, 而事实上, 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是由保护所和5万多名民间志愿者共同开展的”。[1]“在加拿大, 西部的太平洋地区而言分为四个假释区, 下设22个中途住所, 65个假释官, 200个社区志愿者, 共管理1100名联邦社区矫正对象。”[2]发达国家在社区矫正上是比较依赖于志愿者广泛而积极参与的。

总结这些国家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 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 志愿者的自治程度高。例如被称作失败者的哈佛大学的美国迪兰西街矫正中心完全没有政府的参与, “有关事务则由志愿者自身成立的董事会和矫正对象组成的多个理事会进行全面管理。”[3]其次, 志愿者结构的广泛性。他们通常具备特殊的经历、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渊博的人文知识、一定程度的社会威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等。再次, 志愿者参与的实效性。在国外, 某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也可能被处以社区矫正, 这就使得社区矫正机构任务繁重, 从而对志愿者委以重任, 志愿者在矫正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而实质性的安排自由。

(二)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概述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也有很大的发展。以湖北省为例, 2005年在试点地区发展了1450名社区矫正志愿者, 其中矫正对象为890人;到2010年随着试点地区推广, 全省有11127名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4]各地有关社区矫正志愿者数量统计的情况显示了社区矫正制度日益成熟。

但志愿者参与情况中还存在如下几个制约社区矫正功能实现的重要问题:首先, 部分志愿者存在参与的被动性。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在招募、管理方面主要都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直接组织下完成的, 这种通过行政手段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容易缺乏对自身工作的准确认识, 缺乏与矫正对象互动的热情, 在其看来, 完成司法行政机关下达的指标比真正帮教矫正对象更为紧要。其次, 志愿者队伍的结构比较单一。仍以湖北省为例, 2005年82%的志愿者属于街道或者村民、居民委员会的干部, 12%是矫正对象的亲属, 5%是矫正对象的同事或老师。2010年仍然有65%的志愿者属于干部。[5]在浙江省, “具有志愿者性质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也大部分属于乡镇街道等内编人员或者具有村民、居民委员会、招商引资等干部身份。”[6]再次, 志愿者的帮教水平仍有待提高。社区矫正的志愿者不同于一般的志愿者, 他们的工作关乎犯罪人的自新和社会稳定, 不是只要投入劳动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特定技巧才能实现的。但“根据2008年7月对成都市青年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59.2%拥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中, 大多数人参与社区矫正的意愿不强, 没有太大的热情, 导致本来就门槛偏高的社区矫正工作很难招募到合格的志愿人才。”[7]由于社区矫正志愿者缺乏专业性, 使得他们难以实质性地参与到帮教工作中去, 未起到较大地降低司法成本和有效地改造犯罪人的作用。最后, 志愿者的管理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例如志愿者的身份、法律权利与义务、职业道德、经费保障、违规惩戒等方面的内容都处于空白或者混乱阶段, 从长远来说, 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二、社区矫正中志愿者参与的正当性

(一) 人民主权的实质性

然而当代政治实践中普遍依赖代议制, 这使得实然状态的人民主权与应然状态的人民主权存在很大距离。且实践中的人民主权更多的是程序意义上的, 其范围十分狭隘, 这就可能导致国家认同感降低, 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可能遭受质疑, 故当代社会人民主权从程序化逐步渗透到了实质性领域。例如听证制度、检察监督员制度、陪审员制度都可以被视为人民主权实质化的努力。从法理上看, 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矫正中,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和人身危险性、监督其参加公益劳动、辅导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对矫正对象进行就业培训等, 这些活动实际上也是人民直接参与到刑罚的执行领域, 通过直接方式分享国家的刑罚权。

(二) 法律文化的宽容性

早期刑罚建立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这种朴素正义观的基础上, 即便是现代刑罚也仍然没能完全脱离这个基础, 只不过现代刑法以道义报应取代了早期的复仇报应。复仇报应则强调报应的主观性和个体性;道义报应强调报应的客观性, 即刑罚是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回报, 而采取何种刑罚以及如何实施刑罚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社会共识;故现代法律就对国家机关适用刑罚提出了某种内在约束, 也就是对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提出了禁欲的要求, 即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权力保持谦抑, 尽力通过理性摆脱个体情欲的束缚。这个内在要求实际上也就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品格:宽容。

当代刑法理论逐渐认识到刑罚本身也是一种恶, 其虽有必要性, 但也应该最小程度地加以适用, 如果通过轻刑或者非刑罚同样能达到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那么轻刑或者非刑罚就有正当性。此外, 当代刑法理论还逐渐认识到如果通过具有特别技术的公民志愿参与, 同样能到达到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那么公民的有序参与就具有正当性。这意味着司法机关对自己刑罚实施权的谦抑, 对自身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能力的理性质疑, 对公民参与刑罚实施的审慎选择, 体现了当代刑法的宽容化趋势, 使得轻罪犯罪人的改造成为开放性的工作。

(三) 司法工作的效率性

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 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工作可以忽略效率, 因为正义应当以社会公众所期待或者所能容忍的时限内得以实现。司法工作的效率可以理解为司法活动所得到的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等收益总和与其所投入的金钱、时间、公民权利损耗、纠错成本等总和的比例。传统行刑注重通过监禁的方式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 这需要监狱的维护成本、警力成本和供养犯罪人的成本等。而社区矫正则有效减少了监狱人口,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了犯罪人改造的质量, 减轻国家刑罚投入。社区矫正降低司法成本的重要原因在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 如果没有志愿者无报酬的参与, 那么如此众多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全部由司法工作人员亲自完成是不可能的。而且社区矫正通过司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矫正对象一对一的辅导和帮教, 可以避免矫正对象在监狱中的交叉感染。如截止2007年, “浙江省各试点地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新罪率控制在0.2%以下。”[8]这种收益虽然难以通过准确的数字量化, 但从长远来说, 它对巩固社会的稳定是极有助益的。

三、改进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 增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

在社区矫正中, 公众公民意识的提高则意味着, 公众充分认识到, 国家机关行使司法权和行政权以改造犯罪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据在于人民的授权, 但人民仍然有广泛的权利空间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同时只有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参与, 才能防止国家权力异化, 确保国家权力用于正当目的。具备公民意识的志愿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甚至可以通过志愿者协会等自治活动因地制宜地为特定社区进行犯罪人矫正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 志愿者而不再仅仅成为完成上级行政指标的附庸。此外, 近年来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的浅尝则止与部分社会公众对犯罪人的缺乏足够宽容意识是有关系的。例如对诸如打击贩卖盗版光碟等活动的根本是呼吁政府拓宽就业和提高民众收入, 而不是重刑, 此即为一种宽容意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 最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宪法宣传和教育, 这种宣传和教育并非仅限于其条款的枯燥教说, 而应当宣扬宪法的原理和精神等。

(二) 加大志愿者工作的资金支持

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工资主要是用于志愿者工作的食宿补贴和支付矫正工作所需费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支持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金保障导致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吸纳志愿者有效改造犯罪人的作用。对此, 一方面要将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支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 同时通过公开预算等方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 也可以鼓励社会积极捐助资金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同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规定对募捐者实施税收优惠。在加大对志愿者工作资金支持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会计和审计制度, 保证有关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 创设形式多样的社区矫正方式

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帮扶”, 即主要是在矫正对象遇到生活或者心理困难时求助于矫正工作人员。这种矫正方式使我国社区矫正沦为与民政部门对困难群体进行给予生活保障无特别差异的救济活动。而社区矫正的本意乃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 主要目的是改造犯罪人和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因此, 社区矫正方式应当包括帮扶、监督、考察、教育、引导和组织有关活动等。正是由于社区矫正方式的多样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类别丰富的志愿者队伍。例如可以吸收民营企业家、技术专家、心理医生、群众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等群体各具所长地共同参与, 创造多样化的矫正方式。

(四) 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机制

首先, 要建立相对统一的志愿者准入制度, 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具备服务社区矫正的热情, 必要的矫正技能、充裕的时间等。志愿者的准入条件应当较为宽松, 对于曾经有犯罪记录但已服刑完毕且自我改新的公民在其他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也应可加入。其次, 要通过规范性文件确定志愿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 授予志愿者必要的权利和科以相应义务。例如授予对矫正对象服刑和必要资料的调查权、获得表彰权、参加行业协会权等和科以服从安排、按时工作、接受监督等义务。再次, 建立志愿者服务记录档案, 即将志愿者在服务期内从事与矫正有关的事务加以必要记录, 同时结合群众和矫正对象等群体的意见了解志愿者的业绩。复次, 对业绩突出的志愿者应该授予荣誉和给予有关公务工作录用的特别倾斜。社区矫正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维护社会稳定, 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通过改造犯罪人增强犯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内在认同, 其贡献不容忽视。笔者建议, 可以尝试对业绩突出的志愿者授予荣誉公民、市民等称号, 同时在司法行政系统录用公务人员时可以给予录取指标或者录取加分等倾斜。最后, 建立志愿者的退出机制。对于服务期限已满、违反纪律、不符合招聘条件、提出辞职并获批准的志愿者应当及时解聘并向社区公告。

摘要:社区矫正现已被写入刑法典。社会力量尤其是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问题不容忽视。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在法理上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实质性、法律文化的宽容性和司法工作的效率性。改进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应从培养公众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创设多样性的矫正方式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区矫正,志愿者,正当性

参考文献

[1]梅义征.从日本、新西兰社区矫正制度看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方向[J].中国司法, 2007 (9) :104.

[2]陈和华.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和问题[J].犯罪研究, 2006 (1) :64.

[3]颜九红.美国社区矫正的成功典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2) :64.

[4][5]数据来源:许振奇.湖北省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司法, 2010 (1) :77.

[6]吴强军.浙江的社区矫正实践[J].政法论丛, 2007 (1) :17.

[7]李琳.四川省社区矫正志愿者资源调度平台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08 (中) :237.

8.在操作中感悟 在参与中建构 篇八

由此看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突破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学好概念的关键一步。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数由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组成。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

师(提示):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师: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得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师:你能任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生1: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这个物体。

生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1份。

……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复习切入新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动手操作,建构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主要通过两个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的概念。活动一是让学生准备了一米长的绳子、一个正方形、4个苹果、12个正方形。然后4人一小组活动,任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表示出。活动二是继续拿出12个正方体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让学生体会到,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是一个物体,而今天扩展到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自主地建构“单位1”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得是通过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在活动中建构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因此,应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在完成书本上相关习题的前提下,还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如巩固练习的第3题猜一猜(猜猜一共有多少根)。

这道题设计得很好,知道1份是单位“1”的,是1根,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1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当1份是单位“1”的,是2根时,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2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有效地沟通了整数与分数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这样的设计,提升了概念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是学习和掌握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必须具备的过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上一篇: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自查报告下一篇:社区升国旗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