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总结(共11篇)
1.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一
信息化建设总结
管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我们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序,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靠什么进一步探测、发现并去除管理上的积弊,确保企业在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前进,是我们长城集团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建筑市场正在形成整体开放格局,建设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集团企业规模经济、增强综合实力、争他一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长城公司在新时期面对继西部大开发,国家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的主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股份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这一决策将推进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加之国家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工程建设项目的无底价发包、合理低价发包,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经营难度越来越大,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管理来适合低价位的工程是我们要尽快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它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做支撑,否则理念再先进也是落实不到家的。
在2000年伊始,公司领导明确提出了全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长城公司的调整改造,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创新的重大举措。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加“长城公司”再创辉煌的支点,并依托集团下属长城新奥智能网络工程公司的IT人才和施工专业人才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新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集团的信息角。同时软件公司还利用自身的条件,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件研究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和产品互补合作伙伴关系。为长城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且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我们长城公司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在:
1、对办公地点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及两个机房进行标准化装修;
2、计算机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
3、应用软件的采购与开发;
4、外部网站的开发与建设;
5、对员工开展信息管理的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投资建设外,我们还实现了五个大突破:
一、实现了一个定位目标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了两个管理平台
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系统集成,打造了企业级智能办公管理信息平台和项目级管理信息平台。企业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由(通知公告、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收发管理、发文管理、会议室管理、工作计划管理、个人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考勤管理、车辆管理、用款管理、办公用品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若干模块组成。能够对办公和日常事务(行政、业务)的信息广泛集成和充分运用。能够按个人、部门、事项进行自动分类管理。对日常工作及各荐事务进行详细的记录、统计、提高管理水平,为公司决策提出信息支持。通过各种分类的查询,能够对每个部门、每个人以及每项工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例如:对一位员工能够查询到个人资料、考勤情况、外出次数、一段时间内每项工作列表、支出费用情况等„„。而每一小项又能知道详细情况,如:外出去向、时间长度、办理的事情。又如用款也有详细的用途,对于部门希望能作对部门内各种信息的记录、统计、查询。项目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由(项目基本信息、文档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项目月报、项目竣工报告)等模块组成。是对项目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
信息平台,能够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闭路循环。使人们企业的资源能够合理的分布和有序的流动。为我们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一个从概念到实施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与协调,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计划要求。可实现在限定的时间内,在限定的资源(投入资金、劳动力、设备、材料等)条件下,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低的费用(成本或投资)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三、形成了三个信息化
1、数据的信息化,实现了日常办公信息、客户资料、合同文件、工程信息等以数据的形式进入到管理系统中,可以用来统计分析、查询管理;
2、流程的信息化,实现了各个管理环节用管理系统贯穿起来达到文件的流转和数据的交互;
3、决策的信息化,通过对信息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达到辅助决策的目标,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四、构架了四管、四控的项目管理模式
这个项目管理模式是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根据《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规范》并结合长城公司总承包管理的特点,完全实现了对项目管理的“四管(即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四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一协调:为组织协调提供数据依据”。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工程项目可进行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它的运行机制是总部宏观调控,项目委托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它的组织机构形态是两层分离,三层关系,即: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它的特点是可实现“两个建设,三个升级”即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总承包管理能力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升级。可实现项目管理体制中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持续改进。在此我仅对公司管项目,尤其是项目资金管理为例做简要介绍:公司管项目实际上就是要加强公司对项目经理部的控制力度和决策力度,尤其是项目资金管理一定要做到能管得住、管得好、管得活。项目资金的管理实际上涉及到如下几项权力的分配与使用问题:
(1)项目工程款所有权、管理权;
(2)投资决策权;
(3)分包模式、分包权;
(4)物资采购权;
(5)机械设备的租赁权;
(6)人力资源招聘、使用权;
(7)资金使用权;
(8)项目竣工时,按项目审计、考核项目经理。
只要以上几项权力分配好并使用好,公司就能管理控制好项目。要实现公司对项目部管控,那么权力要如何分配呢。我们认为:
(1)项目工程款所有权毫无疑问应属项目法人,公司为每一个项目建立一个账号,由公司财务部统一管理,项目所发生的工程款都记入本账号;
(2)公司是投资中心,对外投标都由公司统一决策、统一实施。中标后由公司选定(或竞选决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与公司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公司据此检查、控制项目成本的执行情况;
(3)项目上的分包,项目经理部不得擅自处理,经授权或申报分包计划,要公司批准后,由公司或项目部组织招标,中标合同出公司统一审批、管理,分包工程款由公司财务统一支付;
(4)物资采购分为公司统一采购和项目经理部自行采购,凡公司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或
公司文件中规定必须由公司统一采购的物资;凡由项目经理部组织采购的,也要先报计划到公司,公司审批后,项目经理部才能组织实施采购,采购合同公司审批后,才能正式签订,并在公司备案,发生的费用统一由公司财务执行;
(5)机械设备的租赁同物资采购;
(6)人力资源这里指的是用于项目管理、项目临时用工和计日工。项目管理人员的用人数、工资、岗位等,由项目经理申报计划,定人定编,纳入项目管理费,由公司审批;项目临时用工也须早报计划,公司审批后才能执行;计日工有合同的按合同执行,没有的按项目临时用工处理;
(7)项目经理部的资金使用权应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明确规定,项目经理部的财务会计应由公司委派或指定,受公司的委托在项目经理部执行财务工作,凡是超出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会计有权制止;
(8)当项目竣工时,应按项目进行审计,对照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进行检查,考核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
我们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就是按上述思路来分配管理项目的权利,并按上述思路进行管理。如果项目部当天所发生的上述资金问题的数据能及时上报,公司第二天就能获得这些数据或报表,当公司获得这些数据后,利用有关软件马上就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如属不正常的偏差,公司马上就采取纠正措施。那么,这样公司管项目的目的就能实现了。
五、赢得了五项管理效果
1、公司领导达到的总体效果
公司领导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通过信息化,建立公司内部的标准业务流程,以支持将要运作的信息系统和系统标准功能,规范企业和所属各项目经理部、职能部门的运作,提高运营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各项目经理部、职能部门的控制;
(2)可以做到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进行分析、控制,以及成本的计划管理、采购、生产和库存的控制,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并及时获得可靠的决策信息;
(3)可以了解公司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以便对各个项目部进行资源调配和优化管理,调阅各职能部门专为公司领导提供的统计报表、综合报表或直接查阅某职能部门的原始资料;
(4)根据提示审批签报和文稿,实现网上办公;
(5)可以在知识中心查询工程所在地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技术等;
(6)通过专用信箱可以收集、查阅工程利害相关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7)可以书写便条指令直接发送到指定部门或员工,发布企业的各种公告或通知;
(8)收发电子邮件,查阅国际网络资料。
2、各项目经理部、职业部门负责人达到的总体效果
各项目经理部、职能部门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减少手工收集、处理及分类分析数据所需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计划的效率与成效;
(2)对公司领导的指示做出快速的反映,提供及时和准确的分类、分析和汇总部门数据;
(3)根据公司的目标计划编制本部门应完成的控制和生产计划,并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协同工作;
(4)审核本部门专为企业领导提供的各种统计报表;
(5)按权限查阅企业领导、其他职能部门的有关文件、统计报表等;
(6)根据提示审批签报和文稿,实现网上办公;
(7)审批部门人员出差、经费报销、请假等事项;
(8)可以在知识中心查询、建立工程所在地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技术等;
(9)签发传真、部门报告或在网上通知;
(10)发出指令到员工,阅读员意见;
(11)查看会议、活动安排,查阅国际网络资料。
3、公司有关工作人员达到的目标、总体效果
公司有关工作人员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使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分系统完成本职工作,并与其他部门协同工作;
(2)完成职责内的各种基本信息收集、整理、输入;
(3)为企业领导提供有关的统计报表;
(4)按权限查阅公司领导、其他职能部门的有关文件、统计报表等;
(5)可以知识中心查询、建立工程所在地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技术等;
(6)发传真、部门报告或在网上通知;
(7)查看会议、活动安排,查阅国际网络资料等。
4、项目管理者达到的目标、总体效果
(1)完成职责内的各种基本信息收集、整理、输入;
(2)为项目管理者(生产管理者)提供项目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和部分管理工具;
(3)项目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各个项目经理部的生产过程管理,从进度、成本、人员、质量、安全、环境、物资、文件等各个方面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
5、产生的综合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1)根据供应链管理下达采购计划,将实现采购全过程计算机化管理,初步估算费用降低20%,减少占用资金500万元。
(2)减少一半管理人员,初步估算减少支出40万元;
(3)通过强化控制系统,管理费用有大幅下降,初步估算降低20万元;
(4)通过吸纳下属单位的闲散资金,减少了资金占用,活化并加速了资金的周转速度。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企业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
(1)实现知识管理,使优秀员工的思想、经验与技术获得积累,并转化成组织中的共享资源。
(2)通过工作流转的自动化,实现高效快捷的办公。
(3)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
(4)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推托、扯皮等现象。
(5)方便领导同各级工作人员的有效沟通。
(6)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7)有效掌控客户关系,动态管理客户资源。
(8)多方位辅助办公,全面利用组织的存量资源。
社会效益:
(1)树立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新形象。
(2)先进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造福于民。
我们长城公司把这样一个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充分的应用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大楼的建设,该工程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先进性、多功能、现代化于一体的国际性智能化大楼,先进的楼宇控制系统,采用德国SIEMENS产品,对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洁净度进行严格控制,实现综合优化控制、在线设备故障诊断、全局信息管理和总体运行状态协调的集中监控管理,是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标志性建筑。该工程荣获了丁香杯、安康杯、“沈、长、哈”三市样板金牌、省优等奖项。在2003年10月由中国建设部质量处、中建协专家组成的复验小组对该工程进行“鲁班奖”复验。在现场上,专家对工程质量给予一致好评,对外业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内业资料制作非常细致、规范,得到了鲁班奖复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们长城公司在不断的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准备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除了在施工管理中的标书制作、项目管理、平面图绘制、工程资料管理,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脚手架设计、模板设计、冬期施工及混凝土配合比、结构计算、施工用图集以及成本预算中的工程量、钢筋自动统计、预算报表、审核、工程量清单计价等施工类软件的应用进一步集成化以外,还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1、通过无线上网等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移动办公环境对异地项目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2、引工程项目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远程的异地专家会诊。
3、引入视频技术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可视化零距离管理。
4、通过万维网技术对工程项目的主体各方甲方、监理方、设计单位、尤其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网上的数据交换。
总之,在建设部(建科[2003]50号)文件制定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黑经贸技术联发[2003]199号《2003年企业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省建设厅、市建委的主要领导在我省建筑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依靠长城公司自己的新奥软件公司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水平,为我省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为我省建筑企业实现跨跃式的发展再立新功!哈尔滨长城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OO四年四月三十日
2.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二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放眼全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公司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随之增多,这对处理国际合作业务的应用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为日常国际合作业务的办理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原有的国际合作信息系统建设于2003年,该系统采用IBM Domino平台,以总部为中心,通过分布式模式部署到下属各网省公司。原国际合作信息系统中,网省公司具有出国(境)任务、出国(境)计划、函件往来、来访接待、出国报告、项目信息、合同管理、对外投资等功能模块,系统数据由网省公司向总部单向传递,网省公司无法接收总部批复的信息。并且各网省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该系统使用效果不尽相同,存在部分网省公司同时使用其他辅助系统来处理内部业务的情况。
随着国际合作业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国际合作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符合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公司于2006年11月,由国际合作部和信息化工作部联合启动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建设项目。
1 系统概述
1.1 系统功能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按照公司具体开展国际合作业务为主线进行设计,系统核心模块围绕整个出国事件办理流程设置,对出国计划、出国任务、出国团组、出国人员证照办理、出国经费、领导出访、出国总结这一闭环全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所有出国相关信息的可查、办理过程可控;再配以邀请来华、外事会见、国际会议、境外机构、境外项目、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管理国际交流、境外工作开展、境外信息收集等工作,使总部国际部领导通过该系统便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电网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情况;最后为了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系统内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模块定期发布优秀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专刊,共享出国团队学习成果和各网省公司收集到的有价值的国际信息。系统还开发了领导讲话、规章制度、工作简报、通知公告、工作表单、协议管理、宣传材料等众多辅助业务功能模块,便于系统内各单位的国际合作业务专责管理和查阅国际合作业务的相关资料。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的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1.2 架构设计
1.2.1 系统软件架构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3层。
1)表示层。主要用来控制输出在最终用户端的内容,输出内容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协议可输出HTML、XML等表现形式。整个体系结构的表示层采用Web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的功能,服务器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并动态生成用户界面返回给客户端。
2)业务逻辑层。负责整个系统的业务实现,通过业务规则对业务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表示层展现给用户。业务逻辑层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既有常规的数据操作,也有复杂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层重点考虑并发性、事务、接口等问题。为了降低程序的复杂度,系统在业务逻辑层建立针对不同业务视图的控制器,从而业务逻辑处理可以分解为可灵活拼装和组合的简单部件,单个部件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好。
3)数据持久层。把数据库相关的操作封装在业务基础组件架构中,业务逻辑层以对象的方式操作数据,业务层所需要持久化的数据也可以由数据持久层映射到数据库。
这种3层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整个系统基于SoTower快速开发平台进行建设,该平台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底层基础功能支持,包括工作流、报表、权限、安全管理等。在快速开发平台的有力支持下,有效地缩短开发周期,并且使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流程、权限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在结构上也更为清晰,同时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耦合程度,为后期同其他业务系统的横向集成提供先决条件。
1.2.2 系统部署架构
一期建成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总体部署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模式,即在物理上只在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二级部署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在地市级及以下不再部署,在应用上通过系统的灵活定制和个性化功能满足各级单位业务应用上的个性化需求。地市公司直接通过信息内网访问其所在的网省公司的业务应用进行业务信息的上报工作,直属单位直接登录总部系统进行信息上报。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覆盖范围如图2所示。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拥有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总部系统与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可实现纵向信息交互,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没有横向信息交互。
2010年,为了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号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的统一要求,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一级部署改造工作。改造后的一级部署系统部署在公司总部,整合了原有的31套独立系统,完成了原有31个数据库的合并和大量历史数据迁移工作;通过一级部署系统的建设,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重新进行梳理和设计,提高系统功能配置的灵活性,使一套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网省用户的个性需求;在一级部署系统建设过程中,大量地优化了系统性能,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在原有硬件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大量用户并发使用系统的要求。改造后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部署情况如图3所示。
2 建设历程
2006年11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部、信息化工作部联合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启动会,确定研发队伍,由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成项目组,启动项目建设工作。2007年1月编制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需求规范;4月系统业务需求规范及系统原型设计通过公司国际部确认,项目组在近5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完成系统设计、开发、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等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开发任务;8月系统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件安全评测及用户测试;9月底顺利完成了4家试点网省公司的系统实施工作。公司国际部于2007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推广集中培训班,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系统的全面应用做好了铺垫。经过1个多月的数据移植、测试、联调及完善工作,系统具备了全面推广的条件,并于2007年11月28日分5个批次全面展开在30家网省公司、直属单位的推广实施工作。
2008年4月21日,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30家网省公司实现全面上线试运行,2008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2009年1月项目通过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正式移交运维,成为第一个实现由项目建设阶段转为系统运维阶段的业务系统。3月项目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验收,5月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7月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2月项目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
2010年,按照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加快实现SG-ERP工程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开展部分业务应用由两级部署向总部一级部署的试点工作,由于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具有业务成熟、系统运行稳定、实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成为首批试点项目。
2010年4月一级部署建设工作正式启动,5月信息化工作部完成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审核,成立一级部署联合工作组,正式进入集中建设阶段。项目组在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于2010年8月圆满地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程序开发以及第三方测试等各项工作。分批次对总部、华北、浙江、外服公司开展专家评审及用户测试,并于20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成功举办了一级部署上线启动培训会,会议达到了预期深化应用的效果。在总结各单位专家意见后,项目组对一级部署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项目于2010年9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
2011年1月7日项目二期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
3 收获成果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自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先后经历《国家电网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开发与使用》、《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产业类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施》、《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一级部署建设》等4个科技项目,在30家网省公司及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共计31家单位进行推广实施,实现了公司总部、网省/直属、地市公司3级业务应用。系统的32个功能模块,全面覆盖了公司主要国际合作业务。
截止到2010年12月,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共审批完成出国任务约6 000件,办理出国团组近7 000个,办理护照近5万本,处理国际信息近9 000条,收集整理出国总结近千件。从业务受理量和信息系统数据量2方面综合分析,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使用效果明显、应用充分,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纵向上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各单位通过系统进行网上办公,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标准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横向上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完成了与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平台集成:实现企业门户单点登录、待办提醒功能;实现与门户目录数据同步功能,系统内所有人员和组织结构信息均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目录系统,从根源上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和统一;完成与IMS监控系统、数据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接入,多方面多角度展现系统运行和使用情况。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是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中较早启动的项目之一,是第一个完全遵循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和建设要求的业务应用建设项目,第一个完成全面推广实施工作,第一批通过公司总部建设转运维工程验收。项目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尝试摸索工作,许多做法为后续其他业务应用建设所借鉴。2008年,在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面向网省公司的推广实施满意度调查中,国际合作应用建设项目排在第1位。2009年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经验总结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梳理了国际合作业务架构,统一了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加强了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用计算机手段设计实现了各个业务功能模块,满足了国际合作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需求。系统的建成,对规范公司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统一标准和个性化需求2方面因素,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配置性,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更新进行平滑过渡。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为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进一步深化应用提供了充分借鉴和共享资源,为公司国际合作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梳理和总结整个项目的建设历程,在项目流程控制、各阶段工作内容掌握、进度控制、里程碑节点建立、项目组织、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经费管理、成果总结等多项工作中得到学习和提升。通过完成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达到建成一个系统、梳理一类流程、锻炼一个队伍、培养一批人才、积累一套文档的“五个一”目标。
5 展望
国家电网公司在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SG186工程的全面竣工,迎接我们的将是SG-ERP工程的全面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团队也将设立长远目标,将系统建设规划与公司发展方向相结合,分3个阶段逐步完成公司提出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第1阶段: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使之成为专业领域业务功能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首先在系统内建立出国事件跟踪机制、实现电子印章认证、完善系统查询统计等业务功能。通过与公司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横向集成,实现出国人员、外事费用预算、境外项目业务的全面管理,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2阶段:强化总部对网省公司、直属单位以及地市公司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建立标准业务体系,通过深化应用提高公司外经贸、能源合作等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水平。配合外交部证照管理机构,研究二维码信息录入、电子相片、电子护照相关新技术,开发实现系统新功能。
第3阶段:业务标准化和管理集中化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三
【关键词】建设施工 企业 信息化
鉴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趋向完善,建筑工程規模也变得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变得更高,而且建设施工企业的规模也在拓展,跨区域性的建设施工项目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建设施工企业对各个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建设施工企业提升对工程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迫切要求建设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管理,并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建设施工企业以往的传统管理方式加以更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成效的最大化和集约化。
一、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是巨大的工作量。因为工程项目建设均属于系统化极强的工作,要求有大量人员共同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消耗非常多的人、财、物力,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就应当全面发挥出现有资源的重要作用,让各类信息化设备的作用均能得到全面发挥。同时,还需保障建筑工程各环节、各流程的科学衔接,这也正好证明了该工程项目具有十分大的工作量。
二是较广的涉及面。对于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来说,往往会牵涉到对各内设部门的管理和控制。笔者觉得,对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得到财务、策划、物资等诸多部门的共同配合。对参与者而言,则需要与技术、施工等人员进行密切交流。
三是庞大的信息流量。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资源。无论是什么领域,做管理工作均无法脱离信息的支持而单独存在。运用信息化方式,可以更好地精简原本十分繁琐的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因为自身的信息流量非常大,唯有依托于现代信息化方式,才能够有效推动各类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地实施,从而也增加了这一领域管理工作的所包含的信息量。
二、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提升企业总部管理控制的成效。运用健全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对整个项目的全面跟踪管理,让企业总部的控制平台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很好地解决空间距离较大、项目过于分散等限制,建设施工企业总部管理人员可全面而统一地部署建筑项目的生产、经营等工作,通过举办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实施科学、合理的指挥。
二是能够较好地解决企业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各工程项目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类事先意想不到的难题。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而及时地联系到本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的大量技术人才,可在第一时间向专家咨询请教,快速作出反应。在有必要时,还可采取远程视频会议等形式,和工程项目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探讨,从而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三是能够更多地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因为建设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部通常都是十分分散的,企业总部要想实现对诸多工程项目部的总体管理和控制,以往就需要经常性地下派人员前往工程项目开展实地考察,解决技术上或者管理上的难题。但是,对于高层次、稀缺性人才来说,如果长时间驻留于某一项目部,就是一种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在引入信息化系统之后,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相当多的技术问题或者管理问题可运用远程监控、视频会议等形式来进行沟通协调,这对那些拥有众多建设项目的建筑企业而言,能够极大地节约企业的成本,而且还能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
三、加强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健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机制。要高度注重建设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极端重要性,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标准机制得到完善。该认识并不只是对信息化重要意义之认识,而且还有对信息化技术自身所产生的认识。唯有当建设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将信息化建设提升至企业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上,才能够找到切实可能的实施办法,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二是强化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可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体系,建设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能够让员工以及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有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实施创新、创造性的工作。建设施工企业员工一定要全面加强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持续和西方国家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开展交流,从而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遵循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专业素质。
三是落实建设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总体规划。我国有许多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出适合于自身的总体工作规划,而对本企业自身所进行的科学规划可以说是对企业管理系统实施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要紧紧抓住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这一核心环节,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切切实实地对自身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加以巩固,在充分明确本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之上全面而合理地规划整个工作流程,有效避免因为信息化系统的具体落实过程太过复杂而阻碍到本公司总体规划实施的问题发生,推动企业走上良性健康运行的新轨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状态之下,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必须通过着力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借助于信息化建设手段,能够规范建设施工企业的的业务流程,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施工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原则,运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来创建出一整套真正适合于建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能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毅.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4).
[2]车春鹂,王红兵.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 基建优化,2013(6).
[3]曾争.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信息化管理[J]. 江西建材,2015(24).
[4]张涛.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J]. 低碳世界,2016(13).
4.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四
(一)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首要条件 信息化项目不是单纯的计算机项目,而是一项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离开了“一把手”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厂党政“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会议,听取进度汇报并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对出现的问题果断进行处理,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项目实施工作的推进。
(二)针对企业实际进行策划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许多实施ERP的企业失败的教训表明,不是软件水平不高,而是针对性太差,结合实际不紧密。所以针对企业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策划和规划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盲目建设、全盘照搬、好高骛远、贪大求全,都会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风险。该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随着调研、论证的深入和集团化的整合,几经调整,由起步时单一的ERP系统考虑,调整到现在的以突出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为特色的五个模块系统,及时适应了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保证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三)以人为本,全员培训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基础
任何工作的好坏,都取决于人的因素。企业信息化更需要素质好、水平高、过得硬的人才参加建设。也需要抓好企业各
层次人员的培训,使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深入人心,取得企业上下对信息化项目的认同和支持,并成为系统的合格使用者和受益者。虽然项目有专业人员进行硬件配置和软件研发,但企业的人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之中,以确保流程的正确,信息的准确,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的到位。
(四)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是确保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的关键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要把信息化建设方案落在实处,必须精心安排好有限的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化解实施中的各种矛盾,切实加强基础数据的维护。企业的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准确切入、循序渐进”。
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下一步,该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数据建设,不断丰富数据源
一个好的系统,除了有先进的硬件配置,先进实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外,还必须有完整、准确的数据。所以,从系统开始运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数据源建设,必须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数据源的唯一性。
二、加强系统整合,搞好二次开发
要在强化数据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目前企业现有各功能系统的整合,发挥系统的结合效益,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保证系统平稳运行
信息化建设要求前期工作要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但最终目的还是使用好。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硬件是骨骼,软件是信息系统的肌肉。只有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下功夫才能保障企业信息化运行好、管理好和维护好。
四、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畅通对外交流沟通渠道
门户网站是企业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对外加强沟通,对内实施管理的桥梁。企业将按照规范统一、适度集中、突出重点、信息共享的原则,以企业宣传、厂务公开、提升管理为宗旨,以增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起桥梁作用为目的,认真加强网页建设。
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系统长期高效运行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迈向规范化的前提,使企业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的保障,是企业全体人员统一认识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的保障。这些规定与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进行规范,实现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相关的各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的有效管理。
六、提高全员素质,强化系统培训
信息化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必须人人参与其中。由于人们所处“位置”不同,每个人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对信息化的的理解和态度也迥然有异,因此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要针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内容的培训。
一是培训厂领导----企业一把手。以信息化前沿理论、管理理念、相关知识、模块功能、模块设置、流程操作等方面为培训内容,使之习惯并熟练于通过系统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培训不仅要使其了解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管理模式和系统的运行方式,学习系统运行中蕴涵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积极主动地反思现行的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二是培训中层领导、业务骨干----部门一把手。要结合工作实际以深入探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理、业务流程再造、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流程操作等方面为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三是培训基层员工----岗位一把手。以计算机常识、基础软件的使用、远程收发、日常办公、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公告通知、系统安装、数据备份等为培训内容,使各类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的应用,力求操作快速准确,减少直至杜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推进企
5.医院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五
一、工作情况:
1、我能及时响应各科室的电脑软件、硬件、网络、打印机的维护。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在其出现故障的时候,做到了能在当地解决就当地解决,不能当地解决的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解决。并克服了设备老化,电脑、打印机已过保修期,备用机器不足等多方面困难,能自己修的自己修,为医院节约了大量资金。常常下到各个科室检查隐患,及时发现及时维修,从未因为机器的故障而影响到各个科室的正常工作。??全年共计维护各种硬件故障及系统问题1300多次。
2、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目前,医护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安全意识还相对淡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给医院的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威胁。对此,对使用者进行严格管理必不可少。如禁止使用U盘及其它移动存储,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来源;禁止在网络上共享文件,尤其是完全共享;不定期对科室计算机使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利用到科室维修和其它授课的机会,向医护人员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3、根据上级部门及科室要求继续完善及升级信息系统各项功能,认真听取科室意见、须求,与科室积极沟通,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使患者能及时通过his系统就诊及结算,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及时兑现医疗补偿费用,畅通了就诊渠道。
4、完成了跨省医保住院、省内医保住院、门诊刷卡及门诊特殊疾病报销接口、接口改造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网络安全及职工信息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数据库数据备份无实时异地备份,如本地出现问题会造成数据丢失。
3、医院信息安全还应进一部完善。
4、现机房未安装稳压器,特别是在停电后使用发电机发电,电压不稳过高过低会造成机房服务器、存贮、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损坏。
5、外出学习机会太少,应多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信息管理经验。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为了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将安装终端设备管理软件,在工作电脑上安装,禁止使用移动介质、定期对系统打补丁、升级杀毒软件。
2、请第三方评审机构对我院信息化进行等级安全保护测评,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
3、为减少病人缴费等待时间、方便病人对检查结果查询,上线微信平台。
4、根据医院管理及科室须求进一步完善系统。
6.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2012年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框架》,以全面推广应用农村信息化系统为重点,以全力实施电子政务为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安全可靠、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农村卫生信息化系统,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吴刘春任组长,尹东宇任副组长,肖建华、谭爱妹、李长宁、谭文成、周德春、刘坚、杨忠、甘喜云、谭寿昌、瞿雪峰、陈志华等同志为成员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分为5个指导组,即综合管理组、公共卫生组、基本医疗组、绩效考核管理组和新农合管理组。
2、组建了卫生信息中心。为了使我县的卫生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我局迅速组建了卫生信息中心,并报请县编委同意,信息中心为正股级事业机构,定编 1
3人。目前,信息中心有兼职工作人员1人。
3、制定规划,明确了职责。信息中心成立后,切实履行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茶陵县卫生信息发展规划(2012-2015)》,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各年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将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同时,局信息中心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相应成立信息科,明确专职或兼职负责人。目前6个县直单位均已成立了信息科,19个乡镇卫生院均明确了兼职信息员,从而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卫生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年初我局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了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卫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1、层层进行了宣传发动。省、市农村卫生信息全面推广应用大会召开后,我局立即召开了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传达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并要求各乡镇也要召开全体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动员大会进行传达贯彻,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广泛组织了技术培训。根据医改工作的需要,为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今年我局把推行医院管理系统当做了医改的重要任务。年初,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全面启动医
院管理系统,并邀请九阵公司技术员分赴各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操作技术培训,统一安装HIS系统,统一启动HIS系统。今年,共培训乡镇卫生院19所,培训医务人员500多人次。
3、及时开展了督促检查。为了及时了解我县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今年以来,在副局长尹东宇的带领下,信息中心定期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解决医疗卫生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指导性建设意见。
(三)、加大投入,稳步推进
搞好卫生信息化建设,关键是领导,重点是投入。今年以来,我局把卫生信息化建设当做了卫生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
1、全面实施了项目建设工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县有3个县直单位争取了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县人民医院争取了国家项目资金280万元,全面完善了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目前已经建成了医院中心机房和数据库、添置了4个服务器、100个客户端和硬件防火墙,全面完善了HIS,实施了电子病历,并完成LIS上线,基本上实现了医院运作电子信息化。县中医院上半年共投入资金约70万进行了HIS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医生网站、护士站、电子病历等所需的各种硬软件设备建设,初步启动了HIS。卫生执法大队上半年共投入
资金29万元,购置了电脑、复印机、多媒体等电子化办公设备40余台件,全面实施了电子政务,推进了办公自动化进程。
2、稳步推进了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全省农村卫生信息全面推广应用启动大会召开后,我局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进行安排部署。一是制定了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全面部署了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全面开展了信息化设备现状调查和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掌握了全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了信息化设备更新计划。三是如期启动农村卫生信息化系统培训工作。目前,我县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8月中旬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3、全力打造了网络信息平台。搞好信息化建设,硬件是基础,网络是关键。今年以来,我局把网络建设当做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由卫生局牵头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这样既保证了网络建设的质量,又保证了网络建设的数量。一是光纤改造。由局信息中心牵头,县卫生局与电信局直接签订合同,对乡镇卫生院的网络全部进行升级改造,所有的卫生院均接入10兆光纤。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8月底全部完工。二是局域网改造。由局牵头,对所有的卫生院完成局域网建设或改造,为全面推广应用农村信息化系统提供条件。三是村级网络改造。由县农医办牵头,对全县365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面提供免费网络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1、信息化设备紧缺。大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设备化严重不足,现有的设备也严重老化,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信息化资金短缺。由于卫生经费紧缺,几乎所有的单位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项资金,因此工作难度很大。
3.信息化人才空缺。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单位均无IT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现有的信息员大多是兼职,因此,推行信息化工作力不从心。
三、明年工作设想:
2013年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全面推广应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继续完善软硬件建设,为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安全可靠、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农村卫生信息化系统,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而努力。
7.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七
一、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都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控体系建设是从风险管理出发, 通过对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分析、确认风险、制定解决方案, 以规避风险, 减低可能造成的损失, 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控体系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平台。ERP是要建立覆盖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提高企业资源的可利用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 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内控与ERP的共同目标。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 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 把识别的重要风险标注在合适的业务流程节点上, 并采取适当可行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在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环境下, 可以提高控制的自动化程度, 实现控制的标准化, 改进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进一步提高企业重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控制效率和效果的改善, 可以提高内控对风险点的监测控制覆盖面, 更加有效地对风险实施管理。
(二) 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ERP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ERP是一项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工程。在ERP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内控对风险管理的需求, 把跨部门、跨业务单元的业务, 以风险管理为纽带放在一个企业整体平台上, 把握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 从企业整体协调的角度优化业务流程, 最大限度地提高ERP系统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结合度, 并能够促使及时识别、评估、掌握和控制ERP系统自身的风险,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 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业务流程是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ERP实施所涵盖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也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描述阶段, 以及流程优化工作中做到二者的充分结合, 可以使梳理完成的业务流程既能够满足内控需求, 又能够满足ERP的需求,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 节省业务流程梳理和描述工作中的资源投入, 提高信息化建设阶段的工作效率。
二、合理确定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面
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结合面。要充分认识到内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ERP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 ERP要充分融入和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的全过程管理方式。这要求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上分析确定出重要风险,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在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业务流程梳理, 更多的体现为对业务操作程序和步骤的理顺, 但缺乏针对重要风险的明确控制措施和标准, 在这方面不能满足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因此, 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和体现到ERP实施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中, 在确保重要风险得到适当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同时, ERP作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化业务处理系统, 也要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要求, 规避或减低自身的运行风险。
(二) 统一梳理业务流程
在业务梳理流程的过程中, 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 既体现ERP的要求, 又体现内控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在这套完整的业务流程上, 要明确标识出在ERP系统实现的内容和内控管理的要求, 并将该部分严格落实到ERP的实施中。
(三) ERP系统要充分体现内控授权管理的要求
内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规范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明确岗位授权, 减少模糊灰色地带, 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对于这些按照岗位职责对相应岗位的授权, 应该充分体现到ERP系统中。ERP系统对这些授权的管理应考虑岗位变动后的及时更新, 以及岗位人员休假和出差等情况下的其他人员临时授权等实际情况, 合理、及时保证授权和行权的合适性。
(四) 要合理优选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
实施ERP后, 将有助于实施更多的自动控制, 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实现业务的标准化操作。但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不能完全替代。要本着“有效控制”的原则, 合理优选控制措施和手段, 积极寻找控制效率和控制有效性的平衡点, 实现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的相互制衡。
(五) ERP的实施要考虑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手段的不断完善, 内控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警示和预警系统, 促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规避或减低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需要ERP系统的实施要考虑内控体系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的需求, 以利于逐步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内控措施数据库等内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工作
按照以上确定的工作结合面, 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协调与沟通, 积极主动配合, 努力做好有关结合工作。在具体工作上, 要从业务流程这一共同基础出发, 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 共同组织共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
内控体系建设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要大于ERP建设的业务范围。要从ERP建设所涵盖的业务内容出发, 确定ERP实施与内控建设的共同业务。对于这部分共同的业务, 要由ERP建设人员和内控建设人员共同组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 并对梳理完成的流程共同审核确认, 确保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 共同确定流程梳理标准
内控体系建设更多地要注重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控制频率等风险控制相关的要求。ERP则更多地关注数据的输入、处理过程及输出等信息处理的要求。为保证流程梳理工作能够及时到位, 既满足ERP的需要, 又符合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 双方应共同确定业务流程梳理的标准, 以便于业务单位梳理工作的开展。总体上看, 由于内控建设的业务范围要大于ERP实施业务的范围, 确定的流程标准要更能够体现维护内控业务流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体现内控建设中按照战略发展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流程三个层次确定的流程目录的要求, 体现利用ARIS软件对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的需求。
(三) 共同清查岗位职责和授权
ERP系统对控制的完成主要体现在授权管理, 这也是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 要共同清理岗位职责, 共同明晰岗位授权, 共同强化对授权的管理。要把这些授权, 以及授权的变更、岗位人员的变更等有机结合起来, 尽可能固化到ERP系统中。
(四) 共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内控业务流程梳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流程优化的基础和前提, 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共同分析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 并根据ERP实施的技术情况共同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 优选确定采取自动控制还是手工控制, 并明确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之间的检查、复核制衡关系。
(五) 共同确定ERP的系统风险
内控工作人员要从风险管理出发, 与ERP实施人员共同分析ERP系统自身的风险, 提出风险管理的要求, 分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 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8.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八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信息化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建设项目环境通常采取评价制度,在调查显示当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很多地区对于建设环境管理制度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的保护力度,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增强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和监控。下面笔者将会对于我国现有的一些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现如今我国对于环境管理评价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包含五个部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公众评价,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环境的意识程度不同,所以这一点是现如今的最主要问题。所以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的稳定性,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和建设。
1.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我国在工程当中监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无论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离不开监理工作的。从某些程度意义上来看,监理工作是任何一个工程当中的中心环节。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以及施工的工作总结阶段都是需要有项目环境监理工作人员的相关参与,由此可见项目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1.3建设项目验收阶段
建设项目工程验收阶段的环境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有关的子项目和公共设备,以及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环境影响工作的报告说明以及一些资料文献等。在项目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流程是项目竣工并申请竣工验收,如果验收没有合格要再次进行重新改进,然后重新验收,工程的验收关系到后期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工程的验收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體系的建设原则
2.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现如今我国对于环境方面的工作已经采取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一些措施,我国在环境方面已经开始了可持续战略的运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采取了环境的预防制度,并不是一味的注重污染过后的处理,而是更加的注重环境的预防和保护,在传统的环境保护当中,我国很多时候都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而现如今我国在环境的保护方面则有着新的独特之处,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如今的环境保护当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有着新的认识,也有着进一步的改进。
2.2坚持因地制宜,服务为先的原则
采取因地制宜,服务为先的原则是当代的一大发展目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并且让其与有关部门紧密的联合起来,坚持环境保护管理的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有关部门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政策。我国国土面积非常的广阔,所以我国就一定要注重环境方面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加大自身的执法力度。现如今是个信息化的时代,我国所以的国有企业也已经在信息化的设备当中进行信息的交流,所以提高信息文化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统一体系是当代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2.3遵循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
业务需求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区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根据其程度的不同进行具体的策划和分析。现如今我国的环境不是很乐观,所以笔者在此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方面一定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人口众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框架
3.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体系是现如今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决策支持体系整合地理遥感和移动互联网数据资源,在进行资源了解和掌控的同时如果能够对每一个污染源和污染点都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和分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目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数据处理方面如果能够将检测数据、总量指标以及排污数据等进行具体的比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量。
3.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全过程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体系应该监理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需要信息的输送和信息的管理,现如今我国的互联网机制发展的尤为壮大,很多地区在管理方面已经采用了互联网的管理体系。一个项目从最初的立项到施工阶段在到最后的竣工阶段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既要完成工程的审核,又要完成工程的项目集成和综合评价等多个环节,所以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全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项目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当中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二十一世纪当中,信息化的出现使得更多的项目需要由互联网去完成,信息化的项目建设也为传统的项目建设增添了很多便捷之处,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绿色以及低碳环保的节能机制。我国现如今所提倡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非常有必要发扬和传承的一项工作机制,所以为了达到和谐优美的未来环境,我们应该履行自身的责任去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红,李继文.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中的问题和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2):14——15.
[2]张志强,焦德福等.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07):36——37.
[3]张传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伤害有色金属,2010,22(03):249——254.
[4]谢华生,朱丹.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的建设[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26(05):53——56.
备注: 请审核一下(反回件)中的红字内容,看是否有语病或者掉字、错字。
9.关于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九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化医院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它不但包含着人、财、物的管理信息,同时也支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的各种活动。它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主要是满足服务管理层的需要;
2、以临床为中心,主要是满足医、护、剂、经管等各业务科室的需要;
3、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是以满足患者为前提。
新医改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四梁八柱构架中八柱之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在新医改的要求下,根据我院快速发展的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突出信息管理职能,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我院自2015年5月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后,现已逐步建立了HIS,LIS、病案、体检、医保接口数据传输等信息管理系统,由以前的以经济管理为中心向以临床为中心转变。2015年5月我院在his系统更新中,公司免费提供了试用版住院电子病历系统(部分功能可用),可实现电子病历的结构化录入,对于入院病历、病程记录、知情文件、常规(重症)护理记录均可根据定义好的要求进行录入,对于病历文件的书写规定了时限要求,严格病历的书写、修改、审核等控制权限。电子病历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同时可以方便的存储、检索、浏览和复制病历,也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工作量。
电子病历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困难:
1、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医院所使用的住院电子病历是试用版,功能不齐全;
2、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经常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系统在业务高峰期或者累积的海量数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过慢的响应速度或者死机,导致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常常会因为系统的故障而无法进行;
3、医务人员对电子病历系统不熟悉,造成了医务工作人员非常少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等。
10.洪都航空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十
“十五期间”,洪都集团公司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企业转轨建制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洪都集团公司坚持“应用为主、重点突出、注重特色、促进创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产品研制为需求驱动,在应用上下功夫,在产品研制、工程设计、制造技术、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主要方面全面推进信息化,目前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居航空制造业和江西省先进水平。
洪都集团制造业信息化的典型应用,就是在K8E工程和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的产品研制过程的信息化。其中,K8E工程是我国航空工业最大的对外转包生产项目,由于广泛采用了信息化技术,建立了产品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在国际招标中赢得订单。
洪都集团公司信息技术的应用为K8E工程的实施全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K8E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洪都集团公司2005年高质量地完成了合作生产80架飞机的生产任务,受到埃方的好评。2004年埃方又与中方签署了再合作生产40架K8E飞机的合同,标志着K8E工程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为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K8E工程被誉为航空领域中外合作的典范,并被中国工程院
评为建国以来“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
为加快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制造业的差距,满足部队和国际航空市场对高级教练机发展需要,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要求洪都集团公司在三年内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15猎鹰高级教练机,并实现首飞的目标。为提高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短时间内推出产品,提高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以期尽快拓展占领国内外市场。
L15猎鹰高级教练机是按照第三代飞机标准进行研制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L15猎鹰高级教练机为双座、中单翼、单垂尾、两侧进气、超音速,配装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飞机采用大边条、翼身融合优良的气动布局,具有大迎角机动飞行特性、高敏捷性,采用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开放式数据总线综合航电系统,体现了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使用特点和训练要求,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性。该机可用于第三代战斗机飞行训练,并适当瞻顾第四代战斗机训练需要。其性能先进、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设计和制造水平达到与国外先进机型相当的技术水平。
为提高L15猎鹰高级教练机设计制造水平和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洪都集团要求在研制中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开展以数字化设计制造和并行工程为重点的飞机协同设计、试验、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的“高教机数字化工程”。首次在国内航空制造业中建立了型号总信息师系统,从组织上保障了信息技
术应用与科研生产高度协调一致。
在型号总信息师的精心组织下,建立了并行产品研制基本体系和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环境,为数字化设计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并编写发出了40余项有关数字化工程的顶层文件和管理规范。
全数字化设计是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研制的主要技术特点之一。L15猎鹰高级教练机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研制,从飞机设计的开始就应用三维CAD技术,实现了100%的三维数字样机,数字化预装配达到60%,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在猎鹰高级教练机研制中,洪都集团公司全面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生产制造,通过并行产品数字化定义,实现了产品数模与工艺数模的一体化,并直接用于生产制造。
通过PDM平台,实现了产品设计数据、工艺数据、工装数据在企业网内的传递与共享,保证了单一数据源,打通了设计、制造和管理的信息通道。成功地利用了以数字量传递方式为主的数字化制造协调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模拟量传递的协调方法,打通了数字化协调的工艺路线。减少了协调环节,提高了效率和协调准确度。
通过数字量传递体系,产品几何信息以三维方式直接传递。对机加零件,直接利用产品的三维数模进行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及检测。对钣金零件,其成形模具直接利用产品的三维数模进行模具设计,然后进行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及检测。对装配型架工装,直接利用产品的三维数模进行设计,利用激光跟踪仪进行装配型架的数字化制造安装及检测。
产品构型信息和产品的特性信息直接传递到CAPP系统,进行工艺详细设计。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机工艺指令设计工作,并发出工装订货清单。
在PDM系统中,建立了各种设计和更改流程,确定了设计、工艺、工装三大部门在PDM中设计数据流转方式。工艺各专业的IPT组按照数字化并行工程的要求,在统一的PDM平台上并行开展了工艺性审查,进行工艺方案的设计,工装的订货、设计、制造,产品、工装材料的准备等工作。生产图样的发放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比原来缩短了约4个月时间。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同时,并行开展了工装设计与制造工作,工装准备周期缩短了6个月。
数字化协调、数字化加工技术的广泛采用,从整体上提高了飞机质量,确保了猎鹰高教机在2006年3月成功实现首飞。
通过近年来新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洪都集团广大干部职工体会到,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先导,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推进动力,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数字化工程,通过建立企业集成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体系和业务处理能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企业差距,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洪都集团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串行”模式为主的航空产品研制模式,实现了企业的设计、工艺与生产制造的统一协调,建立了并行化的设计、工艺与生产制造体系,加快了企业数字化建设;以数字样机替代物理样机,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综合研制能力,缩短型号研制周期,降低型号研制成本,建立和完善航空产品数字化协同设计环境;按照一体化研制模式所建立起来的数字化平台,全面整合了企业的信息资源,定制了一体化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型号研制的支持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缩短了与世界先进航空企业的差距,为洪都集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1.信息化建设总结 篇十一
摘要:随着北京“新四区”规划的出台和不断推进,朝阳区档案系统以此为契机,就深化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北京 新四区
2010年3月30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到朝阳区调研时提出建设“新四区”的发展战略,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这对于开启“新四区”建设新征程的朝阳,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的需求急剧加强,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①工作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朝阳区档案信息化工作现状
按照《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及《朝阳区“十一五”数字档案馆暨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步实施方案》的要求,朝阳区依托区政务信息平台,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重点,以推广应用朝阳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为基础,与全区电子政务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构建起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朝阳区档案信息化体系。朝阳区档案局(馆)在充分考虑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内各立档单位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定与技术标准,先后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朝阳区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及系统集成建设方案》、《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规范》及《关于规范档案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与技术规范,为保障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有序、科学合理地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制度基础。自1989年建立首个馆藏档案专题数据库以来,朝阳区档案馆不断加大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馆藏档案数据库28个,数据条目总数达410余万条,馆藏档案案卷、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机读检索,馆藏纸质档案原文数字化总量达到7501398页,占馆藏总量的35.7%。此外,馆藏珍贵、易损、涉及民生和利用频繁的婚姻、招工、知青、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审批等类档案全部实现原文数字化检索。启动归档电子文件网上传输系统,实现了各立档单位通过网络向区档案馆移交電子目录及原文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9年底,朝阳区档案馆累计接收归档电子文件257969条,实现了文档一体、综合管理、馆室衔接的目标。目前,朝阳区档案局(馆)已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担负档案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利用三大功能的档案信息化功能模块。信息采集功能模块由朝阳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及朝阳区政府规范性文件传输系统组成,实现各立档单位进馆电子文件目录及电子文件数据的上传工作;信息存储功能模块由6台惠普服务器及档案馆管理软件系统组成,实现各种目录数据库、档案原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存储管理,承担办公自动化、政府网络信息发布、在线利用、邮件等管理服务功能;信息传输利用功能模块依托朝阳区档案局(馆)内网和外网向社会大众提供利用服务。随着馆藏档案数字化快速推进,为满足数字化档案数据量急剧增长和保障数据安全的需要,档案局(馆)利用区信息化专项资金及区财政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增置了30T磁盘阵列及附属设备用于数据存储;建立了档案调阅系统服务集群,双机备份;建立机房监控系统,对机房环境、温湿度、UPS电源等进行监测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合理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奠定科学管理基础的同时,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挖掘与共享的最大化,使档案工作服务全区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强化。检索时间缩短,接待效率提高,行政成本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有效带动全馆、全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凭借模糊检索、族性检索的优势,解决了传统手工检索工具在利用者无法准确提供档案形成年代、形成单位、文件题名等检索条件时难以查询的问题。档案信息利用途径进一步丰富,在互联网上提供全部开放档案目录检索服务和部分开放档案原文阅览服务,改变了以往只能来馆查阅的单一形式;同时,在互联网上推出《朝阳区城市建设成就展》、《知荣辱、树新风、共建和谐新朝阳》、《朝阳人民迎奥运》、《奋进·发展·辉煌——纪念朝阳区建区50周年成就回顾展》等多个网上展览,摆脱了传统实体展览受场地、规模及开放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宣传教育的范围与途径,强化了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仍未能达到服务“新四区” 建设的要求
“新四区”发展战略对全区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而目前朝阳区档案信息化水平虽已初具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位居前列,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与不足:
1.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尚未健全完善。随着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数量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仍未完全配套,未能覆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流转的全过程,难以确保电子文件有效准确的归档、采集和整理,以及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真实和有效。目前朝阳区拥有的朝阳档案信息内网、朝阳档案信息外网、区档案馆档案管理专网等三个档案信息网络的档案数据信息内容与控制级别不同,不同网络的访问权限不同,同一网络不同文件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分级管理体系,难以对不同内容、不同级别的信息分别进行选择、审核和提供利用。随着“新四区”建设的推进,档案工作的涉及范围和覆盖领域将愈加广泛,档案的内容、类型也将愈发复杂多样,现有的档案数据库结构规范将难以满足新生档案数据管理需要。
2.全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新四区”建设的需求。目前朝阳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总量不足、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功能欠缺、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与“新四区”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北京市朝阳区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建设国际信息传播枢纽、打造信息互联的智能城市任务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朝阳区建设过程中信息的有效供给和快速利用。截止到2009年底,区档案馆馆藏档案271457卷,39356件,虽然自2006年起加快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步伐,截至目前已完成馆藏95671卷、2万余件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工作,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的既定目标。但由于馆藏档案总量基数大,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总量与馆藏总量相比仍偏低。目前仅占馆藏全部档案的35.7%,仍有相当大部分的档案亟待通过扫描加工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朝阳区各单位档案室室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于2008年启动,而各单位档案室受数字化工作启动时间短、硬件设施不到位、软件应用不熟练和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影响,室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数字化档案信息量较低。朝阳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构建尚未建立物理隔离于国际互联网的全区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尚未建立依托朝阳区政务内网,面向全区各机关提供档案与电子文件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档案信息外网存储容量受限,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利用开放档案原文、获取档案信息的需求。原有的朝阳区档案管理软件在功能服务和数据存储量方面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并且尚未集成整合档案馆与档案室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中心管理和档案数字化等全方位功能。
3.档案信息与电子文件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尚未建立完全隔离于国际互联网的朝阳区档案信息内网,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制约着档案信息的网上利用;网络安全风险必然导致各部门对于档案网络上传、利用等环节的安全顾虑,档案资源整合难以有效开展;存储策略的制定、存储格式与介质的选择、信息备份与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有效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与长久保存的复杂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档案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而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启动则相对较晚,导致档案馆以及各基层档案室的档案存有总量、增长数量与已数字化档案数量与增长量之间的巨大反差;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档案馆一家单位能够独立完成,而是涉及全区各相关单位,因此,需要涉及提供网络资源的多部门共同进行整体规划,联合互动,通力配合;目前,全国各地区、各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弊端导致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总体有效性难以保证,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指导,造成成本偏高、工作效益低下;朝阳区各机关档案室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计算机知识欠缺、档案管理软件操作不熟、兼职过多、更换频繁等问题。
三、为提高档案工作在“新四区”建设中的贡献率,
朝阳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不断完善。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紧密围绕全区工作重心,结合朝阳区实际统筹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各环节工作有序开展;同时,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按照打造世界城市的要求,瞄准国际化标准,继续完善朝阳区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电子文件归档、采集和整理技术标准、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档案信息等级管理标准等相关业务规范与标准,制定档案数据库设置规划,逐步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和安全快捷利用。
2.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满足“新四区”建设高速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朝阳区档案馆将继续全面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加快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进程,目标是至“十二五”期末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全部馆藏档案的60%,即:馆藏档案12.8万卷实现原文数字化,因档案幅面规格不同,统一折合A4幅面后约需扫描档案1470余万张。要求朝阳区属各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全面实施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并且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以解决区属各单位档案室档案数字化进程相对迟缓的问题,实现全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3.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功能,为“新四区”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构建平台。“十二五”期间,区档案馆计划开发建设档案馆档案与电子文件中心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将建成DAS直连模式的双磁盘阵列,物理隔离于国际互联网,实现档案馆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与利用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研发朝阳区档案室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并为区属150家单位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运行维护提供保障,实現档案室对本单位档案信息收集、归档、管理、存储、利用、移交的现代化管理,实现与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本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依托朝阳区政务内网,利用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应用3G、多媒体等技术,建成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中心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门户,推动跨部门服务事项整合,增强无缝化、个性化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有效降低政府总体行政成本。升级改版档案局馆网站,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档案原文、档案编研成果、档案网上展览等经过编辑加工的档案信息;实现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4.全力维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首先,加强档案实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朝阳区档案馆旧馆温湿度调控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安全设施稳定运行。朝阳区档案馆新馆要设置以中心控制室集成管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调控系统、空气检测和调控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安全设施。重要档案配置减灾、防灾设备。其次,加强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建设符合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中心,包括:添置与更新内外网站服务器、区档案馆在线式UPS电源、计算机桌面监测软件配备、机房监控系统升级、服务器运行状态监测、本馆网络和接入点防火墙配备、接入点和内网端口监听与监测、网络安全状态入侵检测等。第三,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库,对已有备份件、复制件的档案原件实行封存管理。2012年以前要完成馆藏重要档案的异地异质备份,完成电子文件的同城备份,同时做好各单位档案室电子文件的保管、保密、备份、提供利用等环节档案与电子文件安全保障的监管。
5.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专业人员技术培养力度,保证专业人员对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计算机前沿技术的掌握,形成一支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人员队伍;二是提高全区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和装备的能力,适应建设信息化发展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力度。通过不断强化专业人员培养和高素质人才引进,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朝阳区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全市十六区县中已位居前列,但以世界城市的视角客观审视朝阳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朝阳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四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朝阳区档案局(馆)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全面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为重点,通过强化软、硬件建设,为朝阳区实现“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贡献应尽力量。
注释:
①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档案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
【信息化建设总结】推荐阅读:
工会信息化建设总结08-29
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08-12
2008学校信息化建设计划总结10-15
信息化建设汇报07-13
部队信息化建设08-05
信息化建设材料09-01
工会信息化需求建设06-20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07-10
信息化建设申请报告07-24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