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硕士(精选11篇)
1.本科硕士 篇一
面试硕士竞争力不如本科
HR选人不选最好的,只选最合适的。HR招人,会找达到岗位要求80%左右的人,通常不会招100%或者120%达到要求的人。原因在于:公司方面,需要预留该员工在该岗位一定的成长空间,不会很快到达公司该职位的天花板,这样才能保证该岗位一定的稳定性。求职者方面,求职者通常也会通过跳槽使得自己可以增值,不管是薪资还是工作内容,肯定不希望一直做着一成不变同样的事情。 再结合这位坛友的`案例,这位坛友是完全超过公司的要求,公司招来的话存在两个问题,一个这件事本科生就可以做的好,招硕士来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也没要硕士必要性。另外硕士虽然好用一点,但期望值也会更高,不稳定性的概率更大,这主要还是“庙太小”,非硕士竞争力不如本科,而是该岗位企业可以承受最高上限可能就是本科,你的竞争力虽强,但是已经超过范围了。 另外结合案例,忠告各位求职者(特别有稳定工作经验)在跳槽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最理想的跳槽职位应该是,你所有的优势、特长、工作经验等所有都利用刚刚可以达到这个职位要求,如果你求职成功,那一定实现你职业增值最大化。换句话说,你本身的资源运用的越多,你的价值肯定就更最大化的体现。选择新职位一定不要去选各方面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自身能力的岗位,这样你职位发展会相对缓慢很多。
2.本科硕士 篇二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标,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福斌,李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62.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3]田延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M].赣南师范学院.
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许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求学与就业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是一个亚健康的群体,大多只是啃书本,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去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注重与周围人的交流,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些基础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中,硕士生需要和包括本科生、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的老师在内的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带来突发的问题,需要硕士生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从而极大地锻炼研究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生走出原来的单一的小圈子,趋向于全方位的开放,并能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接受多方面的挑战,适应多方面的变化,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培育多方面的能力。摆脱了有些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的不良评价。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身也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对科研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讲解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同时,本科生可以更多地获得专门的一对一的讲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此外,这种模式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友爱团结、协作公关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4.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硕士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指引本科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增强了自信
[4]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4,(4).
[5]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
[6]林文强.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黑龙江高教研,2000.3.
本文系2008年度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网络视域中的高校班级德育工作研究》研究成果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
张海霞1谢正权2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系工程造价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00;
2浙江登峰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岗位需求现状和人才特质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人才的七个特质,并通过了专家论证会的审核。据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特质现状,提出了基于岗位需求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关键词: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办学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一线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学历教育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迅速变化;第二,文理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基础差别大,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第三,高职院校教育重实践轻理论,重动作技能轻心智技能,能教学生一技之长而难以兼顾其可持续发展;第四,80后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个性较强,欠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因此,找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岗位需求,分析人才特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明显标志性特征的高职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因此,本文借高职院校改革契机,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从岗位需求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1.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分析
工程造价是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的一项系统性工作,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设计、施工结束,涉及的工作岗位繁多。我院根据企业调研和组织专家论坛,确定了目前造价相关的与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岗位有: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施工技术员、绘图员等,这些人员分别完成造价编制、造价审核、标的编制、投标编制、工程计量、材料采购、设备采购、分包管理、变更管理、成本控制、费用监理、工程制图等工作任务。根据高心,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将产生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多用正面评价激励硕士生,为硕士生提供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奖励自己。指导教师不仅要嘉许学习努力、学习效果好的行为,更要嘉许遇到困难不气馁、能坚持“一天学习一点,一天积累一点,一天提高一点,一天发展一点”的态度,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科研文化,不断地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进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而且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又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可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富有创新精神的硕士生群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富活力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上任务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技能培养目标。
2.工程造价人才特质分析
根据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职业需求,拟定不同任务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问卷,形成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一般能力,从能力出发,分析工程造价人才的特质,进行第二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工程造价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道德既是企业(或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又是从业人员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尤其是造价行业,由于其涉及费用较高,诱惑因素较多,因而对造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第二,熟悉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建设法规、造价政策和技术规范直接规范、指导造价业务的开展。应用型造价人才主要处于造价业务的第一线,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员工自身的长远发展。
第三,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谈判能力。由于造价工作往往要涉及工程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应用型造价人才不是简单的业务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技术和技能,更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应用型造价人才活动在造价行业第一线,对其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随时应付其市场变化。
第五,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费用计算方法有多种,对不同规则和方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人员计算的正确性和业务的熟练度,是衡量其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造价编制与施工组织密不可分,同一个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方式可能都能满足质量、进度等要求,但产生的费用却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刘维民,刘鹏.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发挥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8-109.
[2]于长青.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10-12.
[3]于忠海.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学术资源构建与教学理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44-46.
[4]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6]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常宝英.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65-168.
[8]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邱立友,高玉千,戚元成.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10):26-28.
3.本科硕士 篇三
[关键词]本科翻译教学硕士翻译教学对接机制
[作者简介]陈学斌,男,江西寻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常被当做语言学习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的“教学翻译”,它与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几无差别,并非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的“翻译教学”。另外,由于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纯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以翻译为研究方向或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肩负着理论研究的重任,因而在翻译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有轻视实践的倾向。其结果是,无论是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是硕士毕业生都难以胜任翻译工作,这与我国高校发展的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很不相称的,可以说是外语教学的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明确硕士翻译教学应以实践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基础上,提出本科翻译教学应与硕士翻译教学相对接。其对接机制应从翻译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着手建构。
一、课程定位上的对接
通常来说,“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对翻译课的两种不同定位。“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这两种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目的不同。加拿大学者德利尔指出,教学翻译也称“学校翻译”,翻译教学则与“职业翻译”息息相关。 “前者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是作为检验外语教学的练习;后者则是要使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下传递具体的语言运用,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而传统翻译教学主要以培养学员的翻译技能为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能力”。传统翻译教学一度混淆了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翻译教学也被等同于教学翻译。翻译能力不同于语言能力,翻译教学不同于教学翻译。语言学角度与文学角度不能对立,而应该互相结合起来,也应认识到翻译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停留在培养翻译能力这一层次,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层次。周兆祥认为,翻译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包括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懂得如何独立开展翻译业务及如何开拓翻译市场,等等。他还认为: “翻译教学能够拓宽学员的视野,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加深对传意沟通现象的认识,建立多文化多元观点,这些都符合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杨自俭教授也指出,当前加快翻译教学改革“要采取真理与道德相结合的教育观念,重素质,重能力”,“要采用理性与感情协调发展的人才观念,重智能结构和非智能结构的科学建构与不断优化,重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而专门培养译员的教学机构却寥寥无几,社会所需的大量翻译人才几乎都是从高校的外语系直接输出。而且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仍将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将翻译课的教学定位于作为外语学习手段的“教学翻译”是不妥的,因为这种教学定位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情况看来,无论是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达不到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的“翻译教学”的要求。因此,将之完全定位于“翻译教学”也同样不现实。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翻译教学本科翻译教学应走出以“教学翻译”为主的老路,定位于由“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的过渡阶段,实现与硕士翻译教学的衔接;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走出“硕士下不来,博士上不去”的尴尬境地,应以培养专门翻译实践人才为主,以培养博士后备力量为辅,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硕士阶段,仍需花大力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翻译硕士的学习应主要为本科学习的延伸,其培养模式应与本科对接,避免因脱节所造成的“下不来”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的对接
教学内容的对接是指本科翻译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语义——句法分析,只重视单一语言本身的技术性处理,应让学生了解和训练高层次的实际翻译活动,以适应今后的翻译工作。另外,翻译实践的题材也不能仅局限于文学翻译,应同时涉及应用翻译。这样,本科翻译教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以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硕士教育的对接。
多年来,许多学校翻译课教学的主要手段就是从整体上向学生实施知识传授和灌输,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使用时间过长,例句过于老化,跟不上知识结构的快速变化。题材的局限、译论的缺失、审美价值的淡化等不足减缓了教材受众认知翻译、理解翻译和提高翻译能力的进程。有些翻译课教学过分注重语义——句法分析,只重视单一的语言本身的技术性处理,忽视利用翻译材料全面塑造人、造就人的作用,结果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弄不清楚究竟翻译包括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标准,不能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相脱节,或重视翻译理论的介绍,或单纯强调实践经验的突出地位;把过多的教学时间用于传授知识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花在更高层次的实际翻译活动上,给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机会,结果学生局限于书本、课堂,自己的潜力和优势难以发掘出来。
为此应对翻译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选择上,在考虑与硕士翻译教学对接的同时,更应考虑理论的选择。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言,翻译理论课题千头万绪,本科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既然翻译是两种语言转化的活动,那么,对于本科来说,需要了解的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或者说,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宏观差异来确定翻译时的思维转化方向。因此,英汉对比方面的知识应纳入本科翻译教学的内容之中。同时,为了更好地让本科生适应今后的专业翻译工作,也可适当地向学生传授翻译公司的操作、管理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其次,应扩大翻译实践的题材。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文学翻译所占的比重往往偏多。对文学语篇翻译训练的加强,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其翻译基本功。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毕业后翻译散文、小说的概率显然要比翻译一份企业外宣资料的概率小得多;再者,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应用翻译的教学比例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符合21世纪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翻译教学必须与市场要求接轨,教师要不断用新的
思维、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变通能力。在重视培养他们全译能力的同时,还要训练其变译能力:如编译、摘译、译述等。我们还可以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思路,如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翻译任务。郭建中教授也认为,实践的材料不应囿于文学作品,应适当选用一些实用性的材料,如一般报纸杂志的文章(包括新闻)、书信、非技术性的小册子、旅游资料、科普读物乃至政治报告和文件等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材料。
三、教材编写的对接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既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之一,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因此,外语教材的质量便成为影响外语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翻译教材编写的情况究竟怎样呢?据罗选民教授调查,从1998年到2000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0多本这类图书,其它出版社也出版了20余本,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各种翻译考试而编写的,即使为数不多的几本严肃的教科书也仍需改进:概念传统陈旧,学科孤立,联系僵化,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翻译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科翻译教材的编写也应与硕士翻译教材相对接,做到既重视理论也应顾及操作性较强的翻译技巧,避免夸大翻译技巧的作用,应加强翻译理论的宏观指导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观。
教材编写应渗透翻译理论,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准确充分地体现大纲的精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翻译课做出如下规定:“通过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运用翻译理论,训练学生在词义、语序、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对比汉英不同两种语言,掌握翻译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这就说明教材不但要有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结构的介绍与练习,更要将两种语言的对比、两种思维方式和两种表达习惯的转换始终贯彻于教材。
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应加入理论,因为缺少理论的翻译课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课,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不应按比例来划分,翻译理论应自始至终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最好以渗透式融入教材,将整个教材纳入理论框架。若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编写,学生就难以把握翻译学习的全过程,难以加深对理论原则的理解,提高应用的能力。此外,教材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通用性和互文性,并贯彻语体意识和语篇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
以上主要从翻译教学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写论述了本科翻译教学与硕士翻译教学的对接机制的建构。除此之外,两层次翻译教学的对接还应从教学时数、课程设置等方面予以对接。只有做到以上的对接,翻译教学才有成效,外语专业的本科与硕士毕业生才能适应今后的翻译工作,翻译人才的短缺问题才有望得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98。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
[4]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5]Delisle,Jean。L’enseignement de l,interpretation et dela traduction[J],0ttawa:Editions de L’uuniversily d’Ottawa,1981。
[6]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1,(1)。
[7]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fJ]外语界,1996,(2)。
4.英国大学本科及硕士预科详解 篇四
大学预科课程,英文一般叫做Foundation,最早是英联邦国家(主要是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了解决国际学生适应该国教育体系的一种过渡性课程,一般为1年,设置的课程比本科少,例如本科每年要修读的课程为8-12门,而大学预科的课程5-6门,其中也有一些课程专门帮助学生适应该国教育系统,例如如何写论文,如何演讲等。
大学预科的老师在教育国际学生方面往往经验丰富,会有针对性对进行一些教学和辅导,从实际的经验上来看,大学预科的学生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国外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英文的适应方面,也给国际学生一年的过渡,虽然学生多学习了一年,但是还是非常值得的。大学预科的课程是学术类课程,和英语语言课程有很大区别。英语语言课程绝大部分课程是教授英文的课程,例如可能分为口语、写作、阅读、听力、美国文化等,而大学预科课程往往只有一门是英文(或者该国语言),其他是例如经济学、数学、化学等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如果学生的英文能力比较弱,例如雅思只考到4.5,要先到该国补习一段时间英文课程,英文课程通过以后,如果学术背景不够,则再进入大学预科学习,然后再进入大学本科第一年。
随着国际教育的深化,除了大学本科预科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硕士预科,例如接收中国的大专毕业生等学历不够硕士入学的学生,就读4-12月,完成后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
5.本科硕士 篇五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
初,国务院学位办曾就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需求情况,在全国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本科院校中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此项工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设计。
在此,我们从民办本科高校的角度,研究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分析
在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要求》明确提出“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
现有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即使符合改革前各方面指标,也极难有机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考虑到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所以我们认为对包含办学历史比较长、教育质量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放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需要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层次高级专门实践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以市场为重要发展条件的民办本科高校只有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然促使民办本科高校相关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加强联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而地方教育、企业、机关等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可以方便地利用本地的专业学位教育资源,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得到专业研究的培养,来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实践类人才的需求。
(三)是进一步完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都有相对称的应用性和学术性的`教育类型,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中虽也设有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这一应用性教育类型,但与学术性教育类型相比其所占比重极少;且由于门槛较高只设置在极少数的负责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重点高等院校,而占高校总数中绝大部分的、负责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一线应用性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没有机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应用性技术和管理实践类人才。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严密、不对称、不完善,也直接导致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层次模糊不清、类型摇摆不定,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通过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直接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专业学位研究生,十分有利于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力量,必将有力地带动相关学科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相关学科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内涵发展。
二、发展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结合发展的现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一)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基本具备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实验与基本条件等各方面都基本具备了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如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发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滚动发展,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之路,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高校。
又如三江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四所民办本科院校之一和江苏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自升本以来,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7个,涵盖文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
而像黄河科技学院、三江学院这样的办学历史比较长、教育质量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办本科高校全国还有多所。
因此,我们认为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已初步具备了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二)地方区域发展带来的需求为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地方区域发展来看,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既需要大量引进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实践类人才,又需要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和再提高。
如我校在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及与校友等接触的过程中,对方希望我校能够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专门实践人才或为其员工提供深造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将极大地满足上述需求;从生源需求、就业岗位等方面来看,开展民办本科高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谋划和组织包含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必要的和紧迫的,也是可行的。
6.本科硕士 篇六
今天对10届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141位本科同学,132位硕士同学经过多个寒暑春秋的紧张的学习,就要毕业了,就要开辟新的事业,就要开辟人生的新的篇章。所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全体老师向各位同学,表达我们最热烈的祝贺!
就要毕业了,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在回过头来总结、反思、梳理我们的过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的本科、硕士学习的岁月里面,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毫无疑问,首先,我们收获了我们刚得到的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刚才孙老师和我给大家都颁发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走入了文化的殿堂,吸取着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呼吸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大师们的气息,领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分析方法、理论武器,可以说对哲学、对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各个学科掌握了比较广泛的、比较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所收获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是对大家这份收获的一种奖励和承认。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教育都是理想主义的教育。哲学教育我们,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要超越现实世界,去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的、新的世界;社会学要诊断、分析社会问题,它要去追求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公正的、更加公平的、更好的社会;社会保障学关注弱势群体,要去为人的更有尊严的、更体面的生活去抗争、去呼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它通过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分析,去追求更加健康的人格和具有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记得去年08级新生迎新晚会上,我们很多老师参加了迎新晚会,迎新晚会的主题叫做“追求梦想”。会做梦,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是不会做梦的,只有人才会做梦。所以,“理想”这是我们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最重要的收获。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们经过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每个同学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眼,开始抬起我们的头脑,仰望星空。这是哲学社会学院给予大家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同时,我还觉得,在以往的学习岁月中,同学们越来越独立了,我们收获了我们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收获之一。像本科的同学,他们很小就离开家庭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开始独立地筹划和安排他们的生活。在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去分析,去批判,去质疑。在课堂上,同学们接受了康德的教导,“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记住了笛卡尔的箴言“我思故我在”。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那些过时的成见,盲从那些时髦的教条,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审问、去鉴别、去判断。我读过一篇文章说到,现代80后的大学生,使用的词汇里面,“我”是使用最多的字眼。虽然社会学家们、学者们对这个现象的评价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通过在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获得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越来越自觉的主体意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如果总结我们在大学本科、硕士期间所得到的种种收获的话,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我们收获了友情,我们收获了爱情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学生活才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绚丽多彩、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得很多。但是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比你们早毕业将近20年的学长,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一方面倍感欣慰,同时却带有一些忧虑和担心,这种忧虑和担心可能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共有的担心和忧虑。因为刚才一些同学发言也提到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校园,到社会上去工作,去开始新的事业,所以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我刚才说的是收获,在面对的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的时候,需要更加丰富的其他的内容来予以补充和丰富。所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一些善意的提醒。
首先,我的第一个提醒就是当我们坚持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为理想注入现实的力量。刚才我说到,我们在大学收获了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要真正得到长久的坚持,理想要避免走向反面,必须赋予它现实的内容与根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充满的是理想主义的气氛,但现实的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逻辑,现实社会比我们大学校园要更加复杂,更加富有挑战性,甚至某种意义上讲,要更加严酷。我的一些学生在求职归来后回来跟我说,为什么招聘单位、面试单位那样苛刻,为什么工作单位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出自吉林大学,我非常优秀,工作机会却被一个并不出名的大学,被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的人抢跑了?我相信这种现象在同学们走到社会以后会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遭遇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理想是不是能够经受住起拷问和敲打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实际上只有一纸之隔。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随波逐流,退变为消沉颓废,变为一切皆可的怀疑主义。这在历史上,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所以,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提醒大家,社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理想就会给我们机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同情我们,就会考虑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理想坚实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像我刚才说的,使理想主义走向它的反面,我们的理想才能获得内在的确定性,理想才能成为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我的第一个提醒。
第二个提醒,我希望同学们在坚持自己个性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我刚才讲到了,个性自由和个性独立是我们在大学,在哲学社会学院所获得的重要收获。这点是值得珍惜的。但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一样有时候也充满忧虑。老师们注意到,这种独立的个性在很多时候在同学们那里是很难与自我中心,甚至很难与自私、与惟我独尊等等难以划清界限的。我刚才讲到,社会学家说,“我”是80后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字眼,这一方面表明大家的主体自我意识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同学培养自己鲜明个性的同时,他们对别人的关怀、对别人的尊重相对较少,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他人苦难的关注相对较少,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别人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较为冷漠。当然社会学家说的这些话有他们的片面性,但是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一点,如果在家里,在学校里面,在哲学社会学院里,后果还不太严重。在家里,同学们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在学校里,在我们哲学社会学院,老师们都是谦谦君子,都非常宽容,但是如果到了社会上,可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凭我的经验,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如果你不关怀别人,别人也不会关怀你;如果你自我中心的话,那么你就很可能陷入孤立。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请大家一定要记住黑格尔的话,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的自我意识的相互承认中,他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以后走上社会,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时候,少一点自我欣赏,多一点欣赏他人;少一点自我中心,多一点关怀和尊重他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与他人的合作。我想这样的话,我们的个性才会更加的丰满,才会更加的舒展和充实。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刚才我们大家得到了本科和硕士的文凭,大家一定不要把文凭的获得当成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新的学习的开端。刚才我讲到,社会生活是很现实的,它不相信表面的东西,它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包括文凭。这一点同学们在找工作过程中也已经感受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工作,大家都非常着急,老师们也很着急,家长们也很着急。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们靠什么拯救自己?我们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成就自己,安身立命?我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在理论素养、沟通能力、工作经验等各个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练出一身真正的本领。中国有句古话“天道酬勤”,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从人生的长时段来说,不是父母的关系,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练出真正的本领,这是我们每个人成就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归纳上面讲的话,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意思:我们追逐梦想,同时又要立足现实;我们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我们珍惜手里的文凭,但同时又应把它当作新的学习的开端。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能更加坚实,个性才会更加丰满,文凭才能更加富有力量!
最后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老师再一次祝福大家,祝福大家鹏程万里,生活幸福!
7.本科硕士 篇七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该是一种专门性质的职业, 而且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和长久的学习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的工作。随后, 我国在1986年由统计局和标准局发布, 正式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中。当然教师作为专职人员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有赖于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自此, 相应的教师选拔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 为规范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了积极响应高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战略方针, 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我国在1996年正式决定设置教育硕士学位并于1997年招收第一批教育硕士, 这一举措也确实为基础教育培养了相当多的高层次人才, 收效显著。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教育硕士的热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使人们不得不担心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教育硕士的培养如何按照其初衷进行下去, 并发挥教育硕士应有的价值, 这不禁让人们深思。
一、教育硕士的“应然”
教育硕士应该是新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涌进, 反传统之风日益盛行, 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也被推到了极致。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教育的对象就是活生生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 使人被蒙蔽, 催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教育观念落后, 普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 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不利于教育过程的和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教育专业学位委员会就教育硕士的定位明确指出, 教育硕士是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具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通过在高校的研究型学习和自身经验的总结, 可以说已经切实体验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巨大育人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更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他们加以引导, 以为他们茁壮成长握准方向。教育硕士有责任, 也有义务, 更有能力做好教育理念传播和践行的工作, 为中小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硕士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广者。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 付诸实践已有30多年的时间, 可在应试教育这个拦路虎面前似乎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分数至上的观念依然占据着无数教师和家长的头脑。虽然应试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批判, 但也不能完全肯定地说, 应试就是教育不力的滥觞。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 只是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更加人性和多样性。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的很清楚, 这也给只追求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应试教育当头一击。学生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说, 要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势必需要一支素质全面, 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可纵观现代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年龄结构, 中青年教师占据着教育阵地的主战场。而这一批教育者接受基本是价值-规范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技术教育, 他们虽在职后参加了大量的培训, 但这种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状态使得他们无法挑起素质教育的大梁。教育硕士作为新生代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 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是多样和丰富的, 也更有活力和激情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开来, 让这片土壤开出五彩缤纷的花。
教育硕士应该是中小学校教科研引领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强调教师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研究, 在教研交流中反思成长, 所以教科研工作成为中小学校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它旨在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这种双能提升前提下, 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 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并不是很乐观。大多数学校都是敷衍了事, 教师能力并未得到切实的提高, 反而在无形中给教师们增添了压力和烦恼, 使他们苦不堪言。这种状况使有因可原的, 一是由于学校人员和学科不全, 无法开展正常的教科研工作;二是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缺乏主心骨和榜样。也就是说, 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能力, 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 因此对教科研工作产生懈怠心理。教育硕士则不同, 教师硕士是经过专门科研训练的, 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高教学水准的新型教育者, 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硕士到中小学工作, 这无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福音。教师硕士的补充, 可以很好的改善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贫瘠的惨状, 为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二、教育硕士的“实然”
教育硕士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为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新手。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告诉人们, 与人们最接近的环境对其的影响最大。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为能掌握现代教育理念, 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较高素质的教师。可以说, 随着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推动, 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原本怀着一腔热血到基层学校发光发热, 原本想将自己毕生所学付诸实践, 哪怕是开天辟地的尝试也要闯一闯。可在生存压力面前不得不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基层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偏远薄弱学校更加严重, 他们秉承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育硕士碍于人情和伦理, 只能收敛起“异化”的行装。除此之外, 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教育硕士, 而他们并没有参与过教育实践,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下到基层学校被同事戏称为“具有高学历的教书匠”。这无疑对于教育硕士的地位和作用是个不小的打击, 人们甚至开始怀疑教育硕士的含金量和真实水准。可以说, 教育硕士有效身教育之心, 但缺乏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勇气, 无法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教育硕士不得已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在基层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那就是在学期期末教师们凝重的表情, 因为他们担心学生考不好;在新学期开始前, 教师忧心忡忡地等待着县教育局的考试成绩排名和分析,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评比结果不尽人意, 可以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者说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使出浑身解数。有采取课外辅导的, 有的教师干脆直接放弃成绩垫底的学生, 而重点培养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 从而拉平整个班级的平均分, 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有悖于教育伦理的, 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 教师们又能如何呢?普通教师尚且如此, 教育硕士作为拥有高学历和高教学技能的人才更加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注, 教育硕士可谓是“压力山大”, 也是为学生成绩的提高而绞尽脑汁, 也便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身上, 而在于现有评价制度上。在片面追求分数的大环境里, 教育硕士为保住饭碗不得已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 即便是有悖于自己的初衷也不足为意。
教育硕士成为转岗期待者, 游离于教学之外。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目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乡村仍然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 办学环境不甚理想。人往高处走, 这里的教师谁没有个走出去的梦想呢。要想在教育领域内向上爬升, 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努力提升学历, 所以有许多农村教育硕士为了完成的自己的梦想而游离于教学之外,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稳固提升。由于政策的限制, 农村教育硕士不得不在原农村学校任教, 促使他们产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良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基层薄弱学校的发展根基。另外, 许多应届教育硕士缺乏教学经验, 仅凭一纸学历很难在城市学校谋得职业, 一大部分教育硕士只能选择到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供职。出于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和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考虑, 加上与他们高昂的教育付出相比, 这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期望, 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无心从事教学工作, 而选择再一次投身于各种社会招聘考试和晋升考试中, 逐渐游离于教学之外, 这种危险的情况应该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采取措施留住人才。
三、教育硕士价值实现的路径
1. 前提:
高校应该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 扎实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也已经步入改革的深水区, 正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 因此在教育硕士的培养问题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范问题。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人才, 应该重点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但从各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来看, 存在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的趋向, 并且研究生所开课程也不能很好的与基础教育教学相契合, 依然学院风很浓。除此之外, 在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上也一般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学术型导师本身实践性水平的局限, 便直接导致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切实落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的工作要点, 有效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 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 努力开发具有实践导向, 以满足基础教育需要为指引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精心培育和引进一批精良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为体现高校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战略要求, 高校还应密切加强与基础学校的联系, 建立合作基地, 积极探索理论加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让教育硕士真正成为既具有科研素养, 又具有扎实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 舞台:
基础教育学校要大胆尝试, 重推新人, 让教育硕士挑大梁。费孝通先生曾形象的指出中国的社会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 人情在乡土社会中尤为看重, 甚至中国出现了先看资历, 后看实力的不良现象, 这是对人才极不负责的一种选拔和任用态度, 尤其在当下改革的攻坚阶段尤其有害。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表示, 让人才敢创新, 能创新, 可以干成事, 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创新风险保障机制, 以鼓励那些有才能的新人。教育领域可谓是人才辈出, 只是大多人才被无情的埋没,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可谓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以前基础教育发展缓慢, 改革也步履维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魄力和赏识力的领导以及优秀的师资。但目前随着大量教育硕士到基层学校工作, 事实上给基层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按理说, 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风生水起, 教育质量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可现实情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教育硕士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离职倾向明显。曾有学者做过相关实证调查发现,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离职并不是因为工作环境多么恶劣, 而是他们对基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满意程度低, 而他们又无能为力改变这一窘境。处于发展前景考虑便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这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对偏远薄弱学校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 基层学校的领导者要积极转变观念, 改变领导和管理方式, 认真耐心倾听教育硕士的心声, 给予他们展现的机会, 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 重点是教科研的任务。同时也要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 并且对他们要悉心指导, 从而使他们的心稳固下来, 以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踏踏实实的做贡献, 使基础教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 内功:
教育硕士应该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努力创造佳绩。教育硕士是为满足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 这一点是任何一位教育硕士在成其为它之前就应该明晰的。只有这样, 教育硕士才可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抓住自己所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关键点, 而不是心高气傲, 将教育硕士作为一个跳板, 为自己跻身优越工作岗位铺垫。高校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强调这一想法, 让教育硕士真真正正能符合培养他们的初衷, 使他们能扎扎实实的投身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育硕士也更应该树立振兴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提高对自我角色的认同, 并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综合水平。要时常告诫自己, 积极承担起基层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任,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基层学校发展服务、谋福利。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高调, 也要低调。高调的是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的各项决策制定,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尝试。低调的是做人要谦虚, 要学会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教育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 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带领教师共同致力于学校的长效发展。努力钻研, 创造佳绩, 让同事们钦佩, 让领导赏识, 实现自我价值。教育硕士价值的实现当然还离不开社会的鼓励、支持和信任。教育硕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 才能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结出坚强而又灿烂的果实。教育硕士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基层学校教师学历程度提升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可以说是在新形势下基层学校发展的契机, 学校应该保持清醒认识, 充分合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为促进基础教育整体师资队伍提升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传杰, 吴晶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3) :23-27.
[2]钟振国, 陈海瑛.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定位的失范与构建[J].教育评论, 2015 (4) :93-95.
[3]周险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基于二十四所培养高校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2) :36-40.
[4]余必健, 谭诤.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发展困境与出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6) :111-114.
[5]宁虹, 赖力敏.“零距离”教师教育--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探索[J].教育研究, 2015 (1) :81-89.
8.本科硕士 篇八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专业最相似、最接近的两种学位,目前国内对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课程设置的研究都很多,但将两者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学科教学(语文)与教育学学位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作对比研究,简要剖析二者课程设置的异同点。
二、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明确指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而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由于学科硕士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国家有关文件只对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的培养目标由各招生单位制定。[1]
通过对比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人才,而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着眼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型人才。
三、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表1 学科教学(语文)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设置及学分情况比较表
(注: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32——38学分)
通过以上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学位课: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每门2学分,一共10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政治理论(1门),一为外语(1门),一为专业方面的(3门),其中专业基础课一共6分,占学位基础课总分的百分之六十。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4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分),一为外语(4分),一为专业方面的基础课(7分)。二者开设的学位基础课门数一致,但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一共10学分,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学分设置上为14学分。
必修课程: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9学分,课程设置特点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3学分,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课程内容注重本学科发展状况的学习和研究;二是注重学科中外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任选课程:两个专业的任选课开设的课程门数均多。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13门,总学分为16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其中教育学科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9门,总学分为18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11学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选修课虽然门数多,但是要求的选修力度不大。教育学硕士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操作性课程为辅,偏重的是系统理论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导向明显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教育硕士的情况却不同,从学位课、必修课程、任选课程这三类课程的设置、学分所占比重、课程的内容以及到整个课程体系,都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并且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
四、教育硕士课程設置存在的问题
对比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的学位课程,不难发现,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上严重缺乏心理学课程,即使有一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也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对学生的要求力度并不大。现在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教育硕士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也只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门数繁多,但选择的对象只在教育理论范围和文学范围二者之间,缺乏综合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可选修的课程不太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设想
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泰勒的观点是:“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每种来源都具有某种可取的价值。在规划任何综合性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各种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规定制定了符合本学科要求的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美国的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现已处于成熟稳定的阶段,并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的优点,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重基础性学位课程的设置。
第一是增加专业性英语的课程设置。学校可适当增加专业性英语的指导,选择一定数量与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相联系的阅读内容。
第二是基础理论课强调教育理论的基础性。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的设置上未设置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全面。
(二)重专业必修课的操作性。
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开设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作为学位基础课,上课内容主要是理论的学习,缺乏操作性,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却放在了专业选修课一类,对学生的要求力度不大。所以,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增强这两门课程的操作性,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广泛的有特色、跨学科选修课程。
在现代社会的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课程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学位课程、专业课程之外,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十分必要的。[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也应该开设自然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类学科的课程,供教育硕士选择。但是要想教育硕士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光靠理论理论课是培养不出来的,要在学习中,结合观摩课、研讨课、案例分析课、考察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并且教育硕士在进行教学方法技能提高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9.本科硕士 篇九
美国留学本科奖学金的分类如下:
本科奖学金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需求的奖学金,主要发放给个人申请条件不错,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学生。这类奖学金需要学生填写奖学金申请表格,同时还要提供父母收入证明(家庭的收入来源证明)。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申请此类奖学金将会对最终的申请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学校在录取时会关注学生的奖学金的需求,如果一个学生条件尚可,符合录取要求,但如果这个学生对奖学金需求非常大,则学校会权衡一下,有可能就不录取这名学生。
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奖学金需求或者奖学金需求比较少,则学校有可能录取。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真实求助,申请金额不要过高。但如果学生个人条件非常优秀,万里挑一,即使学生对奖学金需求高,学校也有可能录取,因为这样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是稀缺资源。
第二类就是基于优秀发放的奖学金,美国很多资金实力雄厚的私立大学,往往会通过优厚的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所以这些学校的录取不关乎你是否申请奖学金,申请了多少奖学金,而且一旦他们认为你符合录取标准,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出判断:该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多少费用,其余全部由学校设法提供。如果学生成绩和个人素质特别优秀,但却没有能力承受美国留学费用,可以尝试申请该项奖学金。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对于国际学生、转学生等,need-blind政策往往不适用。
美国留学硕士奖学金的分类如下:
美国研究生奖学金通常可分为两类:非服务性奖学金和服务性奖学金。
非服务性奖学金通常包括学校提供的助学金(Fellowship)、奖学金(Scholarship)和学费减免(Tuition-Waiver),以及还有一些是学院根据它的一个特定情况所设置的一个奖学金。对于非服务性奖学金,去美国留学生活的学生通常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劳动,只需要去专心读书就行,学校会直接给学生这部分钱。助学金(Fellowship)是一种金额最高、但竞争最激烈的财政资助,一般情况下如果获得一所学院授予的助学金,便是获得了全奖,即除了免学费杂费、住宿费、保险费、书本费以外,还给获奖学生一定金额作为其个人消费费用。
因此,申请竞争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奖学金(Scholarship)不像助学金一样只有一种形式,它在同一所大学可能设置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一个学生可以有资格同时申请两种以上的奖学金。一般来说,学生在申请Scholarship时,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但金额也相对较少。
另外一类就是服务性奖学金,主要包括助教金(TA,TeachingAssistantship)和助研金(RA,ResearchAssistantship)这两种形式。这类奖学金的获得者,通常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比如需要每周完成12到20小时的辅助教学或研究工作等等。TA主要职责是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功课,修改学生作业等。此类奖学金一般是由学院或学生所在部门出钱,具体的情况视其财政划分方式决定。
10.本科硕士 篇十
从小一直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眼中的好好学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人家小柯考试又考了第一!”,“你好好学学人家小柯争点气!”,从小一直是听着这样那样的甜言蜜语在蜜罐子里长大,也一直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一直是父母在亲朋面前引以为豪的骄傲。
我知道身边的小伙伴对我是又爱又恨,因为他们爸妈总是拿我做榜样,他们又时时刻刻总想超越我让父母刮目相看,但我又一直处在他们达不到的高度,这种爱恨交加的感觉让他们对我有了防备,能交心的越来越少。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一度成为我十几年人生中的主旋律,也让我觉得身边的人和物都缺乏乐趣,总想脱离这种感觉,去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高中毕业后如期的申请到了澳洲莫纳什,又成功的夺取了一波羡慕嫉妒的眼球。
尽管之前过的顺风顺水,成绩优异,却依然挡不住挂科这股邪风毫无防备的刮了过来打得我措手不及,这突然而来的转折所带来的改变,是之前的十几年从未经受过的,这让我逐渐的感到无力承受。耳边再没有时时响起的赞美,才发现自己似乎是个缺少鼓励和赞美就活不下去的人。没有人宠着,没有人惯着,唯有学习表现和可喜的GPA才是衡量存在价值的主旋律,至少当时当刻是这么想的。
大三上学期,四门课挂了两门课,我知道其中有懒惰,有抗拒,有各种的不适应和巨大的心里落差带来的失落。不像高中时代上上课,等待期中期末考试就轻松度过,越到后面,每次越是deadline迫近的就越感到焦虑不安,各种的拖延,越拖到后面越焦虑,有两门homework作业迟交了六七天,各被扣掉了10分,in-class test课堂测试和期末final都不理想。
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处在低迷状态,去看了心理医生,开了证明才保住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但是昂贵的重修费让我无力招架。不知道如何跟父母开口要,总觉得难以启齿,毕竟在他们眼里我还是那个一直让他们骄傲的存在。
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赚钱,在生活费上省吃俭用才勉强筹够了钱交了重修费。这样无疑又影响了学习,重修的大概率还是没过,感觉自己完全无力招架,完全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即使不被开除也要延毕。那天晚上,跟爸妈通话忍不住哭了出来,才坦白了自己挂科的事,还有可能被学校开除。也许是我的语气的确让人很担心,也许是我当时那种崩溃的情绪让他们害怕,我妈说学不了咱就回来吧。听到那句话的时候,仿佛所有的情绪都找到了宣泄口,一周之后办好了退学手续就迫不及待的回去了。
回去待了半年多,情绪差不多平复了过来,想去找找工作,但是一度被嫌弃学历低。澳洲学习的时候退缩了,但是总有要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比如当时去找一家单位应聘,好死不死的到了高中同学家的公司,她正好在HR做主管。当时问我留学回来了?我只能硬着头皮说是啊。
大概是在一周后的某个晚上,饭桌上跟爸妈提起我还想去留学。当时爸妈还是有些不放心,但是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决定让我出去。虽然澳洲留学读本科没有毕业,但是世游教 育巍信见图如下让我得到了一个可以在英国读硕士的机会,我就毫不犹豫的想抓住这个机会。虽然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却让我感受到自己一次失败的失败和退缩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首先我没了自信,其次就是想尽量的回避以前对我抱有期待的人。我觉得生活陷入了一个怪圈,从之前的而备受关注想要逃离,到后来想要被关注又惶恐不安。这是我无法忍受的。只有再次留学,推着自己往前走,才能重新找回自己,走出这个怪圈。
两个月的准备后,陆陆续续的拿到了英国大学硕士课程的unconditional offer,一共五份,最后决定去Sussex学economic,临近海港城布莱顿。做了决定后Coco世游帮换了CAS,又顺利的保证了出签。没有太多的作别,除了爸妈送我到机场,没有通知其他人。可能当时我就已经开始在走出那种阴影,太在意身上的光环和别人的附和反而束缚了自己。
我喜欢布莱顿的海滩,喜欢看着游轮在海港进进出出,喜欢白色乔治风格的建筑,是我在为数不多的假期奔赴的主要目的地。看着海面泛起的一层层波澜,随着波澜的褪去所有的心情都能被荡涤平复一番,又能满血复活。
在英国读硕士很辛苦,学习课程都很紧,但是我不再如之前那样慌乱,找到了情绪和压力的排遣方式,不再去想成绩好不好别人会怎么看,只管努力的学。在放松了心态之后,反而觉得学起来其实很简单,才发现以前或许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太在意身边人的眼光。
11.硕士的幸福生活 篇十一
听听受访对象的故事吧。
李瑶说她其实挺幸运的,1999年本科毕业后,她进到地方一家国有银行工作,但不甘于平淡的生活,工作了2年后就考取了研究生重新开始校园生活。工作期间李瑶就已结婚,而等到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她与爱人来到北京,并购置了一套房产。“位置绝佳,在西单附近,但那套房子确实年头太久了,80年代建的。晚上都可以在楼道里拍恐怖片了”。李瑶开玩笑说。这套房子当时价格不到40万,首付的10多万大部分是借的。“现在这套房子应该能卖100万了吧,我把房子租出去了。每月3000多元租金,慢慢的就能收回购房成本了”。
现在李瑶住在位于东四环的一套2007年买的房子里,首付就付了40多万,总价在150万左右,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有了小孩,好在李瑶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其爱人从事的是金融工作,收入稳定、一个收入高。李瑶认为自己的幸运之处首先是曾在银行房贷部门工作过,对于理财有感觉,很早就懂得以房养房。另外结婚早,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考虑毕业后的生活。李瑶的生活很节俭,她认为自己这一代人的家庭条件大多一般,这与有的80后女孩不太一样,她从小就习惯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几乎没去过酒吧,也很少买化妆品。
不过李瑶也承认现在的房价太贵了,别管你是什么硕士还是博士,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安居梦的。她有的同学后来又读了博士,毕业后根本买不起房。幸亏她当初“勇敢”了一点,现在手头有了两套房。李瑶还做股票和基金投资,但经历过2008年的暴跌后,现在仍套在手里。而她爱人在金融机构工作,学会计出身,却不投资股票。“可能是因为他总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总觉得价格太贵,反倒不敢做”,李瑶说。
章燕与李瑶相比就没那么幸运了,她2003年来北京,2005年考上研究生,2007年毕业。忽然发现工作比起刚来到北京闯的时候还难找,忍受了每月3000多元的薪水,找到一份工作,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房价在上方高悬。“早知会这样,当初还不如不考研究生”章燕说,“自己好在是个女孩,不像男生(她还是喜欢这种称呼)压力那么大。我有的男同学毕业后去近郊的学校当老师,都不敢找城里的女孩结婚”。
“我这个案例可能没有什么代表性吧”,章燕对记者说,“如果是顶尖大学的那些热门专业的硕士生,比如清华、北大的金融系、建筑系呀,应该比我们强很多。不过可能只是收入会高一个层次,房子一样买不起,已经错过好时候了。
当记者告诉章燕,有社会调查显示,硕士层级的人的收入和家庭财富在各学历人群中是最高的时,章燕并不觉得吃惊。因为这项统计面对的不是刚毕业的学生,而是工作多年的人。在几年前,硕士毕业很容易能在国有企业、好的外企找到工作,或者去当公务员,以前很多好职位只招硕士生,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自然能很快的积累财富,较早的就购置房产。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2009)》的结果显示,硕士学历人群具有三高的特征:
家庭收入高
注: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来看,除了博士这一层级外,无论是固定工资收入还是奖金和津贴、或者工作外劳务收入,均值和拥有率都呈直线上升态势,到硕士级别时达到最高。这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是直接正相关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为硕士的家庭其固定工资收人、奖金和津贴、工作外劳务收人均值分别为67.275元,29.413元,6.579元,在这三类收入中,其拥有率分别达到93.17%,87.68%,42.94%,远远高出所有家庭的均值。
保值商品、自有汽车、其他太件耐用品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和净值高
保值商品、自有汽车、其他太件耐用品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和净值高
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程度来看,除了博士层级外。教育程度的上升同样对应着较高的保值高品。自有汽车、其他大件耐用和自有房产的拥有率,而且其均值也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家庭成员拥有硕士学历的家庭其上述几类资产的均值分别为:28,034元,81,335元,39,124元,621,276元,参与率分别为:68.94%,42.17%,63.17%,87.66%,这实现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学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通过学历就业者能力的机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与度显示不同学历金融产品的了解度
从金融投资理财的参与率和资产均值来看,随着家庭成员中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除博士这一层级外,参与率和均值也呈直线上升态势,硕士这一层级在股票、基金、国债和保险产品上的参与率分别为:52.7%,34.9%,20.27%,56.56%,其均值分别为:40.391。21.320,12.651,22.003元,其价值加权家庭占比则远远超过其家庭户数占比,这表明,学历与金融资产投资之间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从调查结果和我们实际访谈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仅反映知识与财富的关系,还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 经济资源集中度越来越高。 硕士层级之所以在收入和家庭财富上独占鳌头,与他们能取得进入国家机关、央企、国有银行等结构的入门证有很大关系。相比较而言,本科生、专科生缺乏这样的学历入门证而更多的在私企工作,在收入和福利上就相差一截。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政府、民间和外资的力量是很不均衡的,政府掌控的经济资源愈发庞大,这与西方国家以私企为主不同,也与前几年外资力量更富冲击力有很大差异。
近十年来财富分化的加剧。 从我们受访对象的陈述中,往往能听到“时运”二字。也就是说如果能早几年毕业,那就很可能较轻松的进入央企或当公务员,在对未来收入预期稳定的情况下,利用公积金、各种补贴等福利,较早的购置房产,让家庭财富上升到一个台阶。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时运”,也许先后只差五年,但由于进入经济资源集中的部门和购置房产的门槛提高,财富积累的速度上可能会相差二十年甚至更多。尽管有着相同的学历、专业和同质量的毕业论文。
社会精英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体现在名校、好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到金融、房产、电信等热门领域的大型企业工作。硕士生本身就带有专业化的符号,这会相对于其他学历层级设立起专业壁垒,更易被喜欢高学历人才的经济资源集中部门所吸纳。这不同干过去三十年。不断有新的产业步入市场化,而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很多人跨专业就业也非常成功。名校、好专业、高学历学生就业的集中,也形成了社会精英化的趋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高层次的圈子。
受教育程度与财富正相关的趋势仍在延续。但是,随着经济资源的集中,财富不再普惠到高学历层级,其内部的分化逐渐加大。而且,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泛起,并蔓廷到高学历层级,具体表现在“知识”远没有“时运”重要,大学生从天子骄子沦为“蚁族”。当知识改变命运的通道被堵塞,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和板结。
【本科硕士】推荐阅读:
留学预科出国留学预科本科硕士的申请条件07-09
关于做好2011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10-06
四川农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法11-01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自荐信07-23
新加坡硕士留学费用大约多少?硕士课程简介09-07
硕士申请报告07-18
硕士 教师 评语08-19
俄语翻译硕士09-10
翻译硕士大纲09-25
硕士学习计划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