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共16篇)
1.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篇一
《第七讲抛物线》教学反思
陕州一高数学组马娜
11月30日下午第三节课我在1703班进行了公开课《抛物线》,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本节课分两节知识来讲授,第一节讲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第一节讲授抛物线与直线的相交问题。本节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节,根据教学情况和课下学生接受情况现将本节反思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1.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方程,并用定义解决焦点弦问题.2.数形结合解决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所组成的几何图形问题.所以我选择了两个突破点:考点一抛物线的定义及应用;考点二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在题目选择上有课前诊断自测、例题、训练题、和课后检测。教学方式上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抓住解析几何的核心─—数形结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结合抛物线定义解决本节重难点。
二、自主课堂方面
当前教学我们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自主课堂中提倡的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本节课教学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师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讨论、总结的过程中,理解了抛物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触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勤奋探索的动力,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源泉,实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虽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恰当引导学生,课堂上突发性的问题,教师要能自如地应对。
二、失误之处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这里我虽然强调了定点F不在定直线l,但却没有进一步设问“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轨迹是什么呢?如果进一步研究可强化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的理解;
2、为了课堂的紧凑图形都是由我画在黑板上,在归纳总结时应深化一下,如“知道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如何画抛物线的简图?”,强调画抛物线简图的“三点法”。
3、可引导学生课后有目的的复习,效果会更好;再次,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公开课”也是我们教学成长的一个过程,反思问题并解决它,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做的更好!
2.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篇二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1 - 1第二章2. 3. 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抛物线定义和抛物线标准方程,它是继椭圆、双曲线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且经历了椭圆、双曲线的特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文科生基础又较为薄弱,他们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直观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能力较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生活中的抛物线
设计意图: 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抛物线图片,体会到抛物线的美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抛物线的动力.
环节二: 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由2. 1椭圆例6和2. 2双曲线例5,得到产生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方法: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 < e <1时,是椭圆; 当e > 1时,是双曲线; 当e = 1时,它是什么曲线呢?
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距离相等( 即离心率为1) 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完成角色的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这样入手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加强了与椭圆和双曲线的联系.
环节三: 抛物线的定义
问题2: 为什么要强调定义的另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 进一步说明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有统一的定义,即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问题3: 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动点M的轨迹还是抛物线吗?
设计意图: 抓住学生对定义的中出现的小漏洞,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完善了抛物线定义,也为下一步作出抛物线图形提出需要.
问题4: 抛物线定义中的“一动三定”是什么?
设计意图: 剖析抛物线的定义,将定义可归结为“一动三定”,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定义.
教师强调: 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不是双曲线的一支.
环节四: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5: 比较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如何选择坐标系,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才能更简单,图像具有对称美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现最优方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思维优化意识及适当建立坐标系的能力.
问题6: 再观察3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哪个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
设计意图: 让学生比较、鉴别发现要使抛物线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必须使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图像关于x轴或y轴对称. 再次确认选择的方案.
问题7: 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 采取选择的方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类比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很顺利地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充分突出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问题8: 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 ( p > 0)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结合图形,自主探究出标准方程中p指什么? 为什么p > 0?
教师强调: 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类似,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形式.
问题9: 若抛物线的开口分别向左、向上、向下,你能根据上述办法求出它的标准方程吗?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轮换求解开口不同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应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填58页的表格,完善抛物线的四个标准方程
教师强调: 抛物线标准方程有4种形式,位置不同,方程形式也不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0: 根据表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如何判断抛物线的焦点位置,开口方向?
问题11: 根据表中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的不同,会判断对应的是哪个抛物线标准方程吗?
问题12: 4种位置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 在这几个问题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切实掌握了4种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等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应用做好准备.
四、教学设计说明
3.《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篇三
◆ 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前后的知识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并根据定义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资源优势,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有效地协助完成了师生探究活动。
◆ 充分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内化。
◆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及学情分析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中的内容,适用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二次函数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抛物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抛物线所形成的几何本质。在研究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曲线的基本方法,并为他们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思想,从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由实例感知,通过“类比-猜想-验证-归纳”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并推导出其标准方程,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抛物线的图片;教师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制的课件、教案和学案。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实录
1.感知抛物线
师:我们知道圆锥曲线家族有三大成员,它们分别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前面,我们已经对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关性质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携手研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抛物线。(出示幻灯)
图1:篮球从出手到进入篮框的运动路线呈抛物线;
图2:飞机投弹过程中,子弹运动的路线呈抛物线;
图3:太阳灶轴截面的外轮廓。
师: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抛物线的图片。(展示学生作品)
图4:喷水池的水柱;桥拱;碗;探照灯的内壁由抛物线旋转而成。
【设计意图】展示教师和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抛物线的实例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抛物线。
2.认识抛物线
(1)回顾初中阶段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师:什么是抛物线?大家回想一下,在初中阶段,我们在哪部分学习过抛物线?
生:二次函数的图像。
师:现在我们以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为例,研究其对称性。它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过其顶点。现在把抛物线旋转成开口向右,它仍然是抛物线,依然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仍过顶点。(教师操作几何画板,点击出现对称轴和顶点)
(2)类比-猜想-验证-归纳,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师生共同操作几何画板)
师:要给抛物线下定义,我们就要看抛物线上的点有什么共同的特性。所以,我们先来类比一下圆锥曲线中的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它们都可以用动点(M)到一个定点(F)和到一条定直线l(F不在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来定义,当比值小于1时,动点M的轨迹是椭圆;当比值大于1时,动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那也应该能用动点到定点的距离|MF|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d的比值来定义。现在关键是这个比值应该满足一个什么关系呢?(提示:比值小于1时,为椭圆;比值大于1时,为双曲线)
生:比值等于1。
师:有道理。比值等于1时,动点的轨迹可能是抛物线。现在,我们就一起动手用几何画板来验证,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用几何画板操作的步骤:
步骤1:找定点和定直线。
① 在椭圆和双曲线中,定点与定直线是位于顶点的两侧的,类比得出,在抛物线中,定点与定直线也是位于顶点的两侧,并且定点应该在对称轴上。(确定定点)
② 因为顶点是抛物线上的点,所以它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确定直线)
③ 因为顶点是特殊点(满足条件的定点和定直线很多),所以还要找其他的点再来验证。(另找一任意点)度量其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调整定点和定直线,使两段距离相等;再拖动任意点,进一步验证在抛物线上任意一点都满足两距离相等。
步骤2:形成动点的轨迹,验证了推理是正确的。
步骤3:归纳定义。
生: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师:还有没有什么条件?(提示:点F的位置)
生:点F不在直线l上。
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不在l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设计意图】对抛物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定义,猜想抛物线的定义,并和学生一起动手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最后,让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教师再加以完善。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定义产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抛物线上点的特点。(这部分的处理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传统的讲授相比有所创新和突破。)
(3)推导抛物线方程。(以开口向右的情况为例)
步骤1:推导方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抛物线,那抛物线的方程是什么呢?求曲线方程就是要求出曲线关于x,y的二元方程。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来求方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有很多,常见的有上、下、左、右四种,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现在统一先来研究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方程。
根据定义,我们先设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p(p为已知数且大于0),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相互讨论该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让学生结合刚才在几何画板上所做的抛物线,思考、讨论该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教师巡视、倾听,然后让学生发言。学生共同探讨出多种方案,其中有3种最为常见。)
生:方案1:以l为y轴,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方案2:以定点F为原点,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方案3:过焦点F作直线FN垂直于直线l,垂足为N。以直线NF为x轴,线段N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三种建系方案下,以定义为依据求抛物线的方程。(学生自己动手求解,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在不同的方案下推导方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纷纷发言,说出三种方案所求的结果。
师:通过以上过程的比较,第三种方案的结果不仅具有较简单的形式,而且方程中的一次项系数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的两倍,这个方程就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参数p的几何意义: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焦点坐标为:(p/2,0),准线方程为:-p/2。
步骤2:探究抛物线其他三种形式的标准方程。(以表格形式)
师:这是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那么,对于开口向左、向上、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又是什么呢?现在请大家类比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把表格一一完善。
(投影表格结果,引导学生把图形的位置特征和方程的形式结合起来记忆。)
通过四种标准方程的对比,从方程的形式上看,我们可以得知:①方程的一次项决定焦点位置;②一次项系数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求其中的关系,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四个标准方程及其图形。
(4)数学运用。(课堂练习)
Group1:根据下列抛物线的方程分别求出它们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①y2=4x
②x2=-8y
③y=2x2
Group2: 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①经过点P(-2,-4)
②抛物线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2
③以直线2x-3y+6=0与坐标轴的交点为焦点
【设计意图】练习题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借助几何画板分析题目,增强直观性,有效地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5)评价收获。
该环节从课堂小结(即让学生结合表格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及课后书面作业两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自我评价及反思
1.较好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通过“类比-猜想-验证-归纳”得出抛物线的定义,使学生体会到定义产生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推导方程的过程,是让学生分组动手,在三个建系方案下进行推导,然后通过对比得出标准方程,使学生更能体会不同坐标系下方程的差异,进一步认识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结构及对应参数的意义。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地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不足之处
4.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四
本次录像我授课的内容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是学生接触到第三种圆锥曲线,它相对于椭圆和双曲线而言要简单一些,只是出于其开口有四个方向,所以使得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个数较多,形式又很接近,学生便极容易记混。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放手让学生去推导后三种开口情况下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让他们自己来找到记忆它们的规律。不过这样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习题就练得不充分;另一种想法是我带他们推出开口向右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后,其余三种情况直接给出结论和记忆的方法,这样可充分的时间处理习题,通过做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犹豫再三,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进行我的教学。
本节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会解决两类简单的问题。即给出抛物线求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出一些条件求抛物线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心算口算的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学会合作、探究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考虑到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及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通过问题引入概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合作画图,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浓厚,精神抖擞,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5.肖像画教案 篇五
刘奇文
教学目标:了解肖像绘画的发展历程,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作进行分析,能对主要绘画流派风格特点进行鉴定。
教学内容:欧洲油画肖像的发展历程、俄罗斯巡回画派肖像绘画经典作品介绍。国内油画肖像画现状评析。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像分析法等。教学重点:对肖像画的流派特点的总结 教学难点:对肖像画的流派特点的讲解 教学过程:,新课讲解、总结、练习
导入:假如要在我们中国美术馆搞一此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近600年油画肖像文献展,你是策展人,你会选择那些画家,画展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对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史的简述,第二部分是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一些经典肖像绘画,第三部分是我留给大家的思考,请举例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肖像油画家,他们的绘画的本体特点是什么。
下面开始我们第一部分的教学。油画肖像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成就的肖像画家灿若群星流派纷呈,肖像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当我们想要从中寻找到一条发展的轨迹时是那么的艰难。特别是在我们本次课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呈现哪些最优秀肖像作品,并构成我们的形象肖像油画史?贡布里希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否定艺术史,而是试图注重对作品与画家的介绍来建构我们的油画肖像绘画史。
基于我们以上的讲解思路,我们本次主要抓住评价体系“建构与消解再建构”观察方式的“理性与感性”的生态平衡这两条主线,以及人文性、本体性这两个显著特点来进行讲解。
考察历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如是没有的一个个大无畏的叛逆者, 就没有如今的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一句话, 美术家的叛逆史就是一部美术史, 就是人类审美精神需求的平衡史。
首先跳入我们眼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绘画,而我们首先要讲的是却是文艺复兴以前的的一个画,奇马布埃,Cimabue(约1240~1302),因为奇马布埃培育了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乔托(1267年---1337年)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辈出的时,在艺术技法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13世纪末-14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是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精神和元素的探索阶段。这时的艺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规范,却能体现出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技法的追求。如何更真实地反映画面上的内容?成为当时意大利艺术家所关注的核心。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研究古代雕刻,研究希腊罗马的绘画风格,形成了崭新的写实风格。对这种新风格起决定性影响的人,是佛罗伦萨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的开创性大师,他是第一个把写实风格和明暗远近法结合起来的艺术家,迈出了绘画中关键性的一步。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15世纪):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共有的特色。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透视法、画家马萨乔。这里主要介绍画家马萨乔。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是文艺复兴时代绘画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马萨乔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它的人物较之乔托的更加真实有力,同时他也是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的人和第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马萨乔还把风景放进他的构图,使风景具有壮丽的、概括的、真实的性质,他借助于风景来扩大画面范围,赋予画面以辽阔的空间感。他的贡献,其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画面(人物)进行更真实的描写与刻画,其二在于把风景与人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凡艾克(1385/90-1441)则发明了油画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5—1510)在坦培拉技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画形式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代表作《春》
(16世纪上半叶):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个人技巧和手艺,竞争激励他们在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各领城中广泛探索,不但题材从宗教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如果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主要探索透视、解剖等科学法则,那么盛期大师在把握了这些法则后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强调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艺术语言。可以说,盛期的美术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等。他们不但把美术技法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于美术理论的建设,也建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里选取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主要介绍的对象,其代表作有《蒙娜·丽萨》、在美术方面,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达·芬奇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第二个高峰是巴洛克洛可可时期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1571 ~ 1610)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是佛兰德斯的鲁本斯1577—1640,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1606—1669、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哈尔斯1581—1666)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弗拉格拉尔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肖像
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派,古典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绘画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画派之一。他们是以对立面的姿态出现的。
古典主义画派利用古典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代表人物有,普桑、大卫、安格尔、布格罗等
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以古典主义绘画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画坛。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是西班牙的戈雅)反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尊崇理性规范,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在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艺术流派。盛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重理性,强调共性,要求严谨规范,时代气息鲜明;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则重感性,强调个性,追求自由,崇尚想象,挑战规则。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的沉静和感性的冲动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 绘画日益成为素描对色彩的斗争: 十七世纪是普桑主义者对鲁本斯主义者的斗争;在十九世纪是新古典主义对浪漫主义者的斗争, 安格尔对德拉克罗瓦的斗争—前者说: “在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 , 后者说: “ 只要看一下我那配好的调色板, 看那上面的各种颜色的相辉映, 那就足以令我神往不已。”—以致对素描和色彩的态度成了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间的重要特征
现实主义肖像绘画(库尔贝、米勒)
从技巧、技法上讲是写实主义,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生活。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现实主义绘画充满人文关怀
法国库尔贝、米勒1814-1875年是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之一,之前的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作品里也包含了很多现实主义意义。其次俄国的巡回展览画派也创作了丰硕的现实主义绘画,主要代表画家有,列宾,克拉姆斯科衣,苏里科夫,谢洛夫,等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时期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要代表画家有,雷洛阿、德加、马奈,修拉等
现代艺术的开端——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塞尚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观点,这个观点奠定了西方现代派的理论基础。这个观点就是,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塞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圆球形等几何形。塞尚这种对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强调,对色彩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取变形手法,并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2而梵高讲强烈的情感注入了画面。他们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二十世纪产生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诸多艺术思想,例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于是,西方绘画的面貌被彻底地改变了,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
因此,可以说,后印象派画家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完成了一次壮烈的革命。高更出于对欧洲文明和传统艺术的怀疑,索性离开欧洲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土著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以率真、单纯化、近于原始艺术的造型和配色,表示大自然提示带给他的感受和他对岛上“大自然的宠儿”的心仪倾慕。出于主观情感的浓烈,他和再现性创作告别,以某种“暗示”和“象征”代替叙事性描述,以对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视、光影、立体、造型灯法则。高更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画家那种独特的单纯、粗放、远古、唯美的装饰风语言,对生命和宇宙寻求答案,发出一个理性的、恒古的问天。
现代主义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模拟自然的学说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众多艺术家、理论家对模拟的观点进一步做了大量的补充与实践。达芬奇的“画家是自然之子”,莱辛的“只有绘画才能模拟自然美”的观点,都是对摹拟学说最恰当的解释。在这种占主要地位的美学思想指引下,一直到20世纪前叶,欧洲艺坛基本上是以作品能否准确、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作为统一的标准。诚然,该学说在艺术史上曾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艺术家在它的引导下也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但这种单一的理论限制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摧毁这种美学观念并对僵化的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成为20世纪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及文艺批评家的重大任务。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一生风格多变,游刃于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邂逅、立体主义、现实主义等众多流派。
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绘画对艺术家们的束缚。以全新方式的解释和阐述完成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
1、解决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多维度空间在平面上的表现问题与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因素在平面上的结构这两个绘画的根本问题。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立体主义,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把四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于周围世界的动态性把握,使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革命得以完成。他以破坏现实的方式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从他开始,艺术家有了全新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有了真正属于人的自由。
毕加索说:“我画物体的形状是根据我认为的那样,而不是我所看到的那样。”
马蒂斯——色彩即目的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21岁那年,他患阑尾炎而住进医院,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
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
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又说:“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 “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蒙克所描绘的世界是,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曾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他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装饰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吸收了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年画等装饰要素,把绘画的装饰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因素,并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油画表现形式。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弗洛伊德作品介绍
疑问解答:有疑问可以提出,限2位,如回答不出来,查阅资料后回答或请我们马老师回答。
6.新手如何学肖像画:简单绘画教程 篇六
依附着边框画出脸部的轮廓,确定眼睛鼻子嘴巴的位子。
将边框多余部分擦干净,描绘出少量发型确定发型整体,较深眼睛的绘画状态。画出肩膀轮廓。
将头发画出厚度,耳边的头发要有幅度地缩小。
加深眉毛的颜色,尾部加厚。
将眼睛加深,画出深邃有力的眼神。
擦去脸部的粗线条,打磨,画出阴影部分,再画出小胡须,把先把的胡须一步步加浓密。
画上好看的衣服,注意线条的纹理性。
一幅好看的肖像画就这样子完成了~
7.小议现代肖像画的发展 篇七
在安格尔和马奈之后, 从几乎是图腾式的肖像画开始, 一切都不能像从前那样了, 或者说在典型的学院派布格罗和卡巴奈尔之后, 人们将会以什么样的肖像来表现同时代的人?现代绘画将怎样保持这一受到摄影威胁的题材?人们还应该想一想, 为什么时至今日, 画家仍然决定在杂志的首页或者电视上介绍从面部到整个身体的画像?通过肖像画, 绘画的构思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这就是以不同方式在许多国家所存在的问题, 如在这方面过去就享有盛名的英国, 这种题材被大量地、经常的不断翻新。
19世纪下半叶的画家经常用“给自己画像”的表现形式来使人想起请画家或者请摄影师为自己制作肖像的方法。重要的合伙人, 有资产的顾客将此简化为给自己照相以供自己和他人观看。通过长期的较量, 摄影取代了绘画, 而它的稳定性无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使它更贴近我们。“这就是他!”在记忆消逝以前通过摄影就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
与此相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为创新的肖像画, 似乎已经不再是肖似的问题, 使得原先那种像镜子照出来的那种逼真转变为绘画的明确形象。在塞尚和毕加索时期也不难发现, 一幅肖像画首先是画家的一幅绘画作品, 同时也是画家在绘画本体范畴内进行各种实验的场所。塞尚在普罗旺斯的埃克斯将一幅肖像画画了一百多遍, 也没有最后完成, 而是始终处于绘画的不确定状态, 或者说是一种试验状态。毕加索在1910年完成的一幅老年模特的肖像实际上是一幅绝妙的立体派绘画。1906年所做的热尔特律德斯坦的肖像, 据说被反复了八十次。其间毕加索前往西班牙, 看到了伊比利亚原始雕刻, 受到了启发。之后他在此启发之下继续完成这幅作品。最终画面上的形象并不像热尔特律德本人, 对此, 毕加索说:“不用担心, 最终会像的!”而热尔特律德则说:“我认为, 这是我。”由此可见。在现代主义以后, 关于肖像画的肖似的问题, 其尺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一个更为多元和开放的文化语境中, 人们可以在即使不“肖似”的形象中认识自己。
许多现代肖像画都产生于肖像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的默契之中。尤其是经常进入摄影记录的领域, 而至于摄影记录总是保持着某种魔力和令人信任的东西。通过某些方式, 当然是局部的, 绘画经常表明它不是摄影作品, 同时以绘画的形式使这个逻辑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在一部分人那里, 摄影被认为是隐蔽的痕迹, 就像是被加工过的文件;而另一部分人从摄影里看到了实在性——“真实的效果”是一直激发一种激情的东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 摄影产生绘画, 产生一种反肖像。
现代的肖像画的另一个特点是, 很多画家会首先选择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作为模特。这同样是因为今天的肖像画失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功能, 而转变成了绘画中更接近生活着的人的绘画题材。对画家而言, 它在构图和内容等方面更简单, 趋向于一种简单的但却并不是容易的绘画形态。弗朗西斯·培根的肖像画基本上都是特写, 一般来说已经超过大量的习作的价值而都属于完善的作品。艺术家需要靠近和完全控制他的模特, 为了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他的眼神或一种咧着嘴的强笑。这些肖像所意味着的不是让观者认出某人, 而是从作品中凸显出的其自身的某种主题。
杜布菲的系列肖像之一《杏黄色的多特尔》, 题目体现了作家 (被画者) 的名字。而画面上呈现出的则是类似漫画家的表现手法, 自由使用的浓重色彩和划出的粗重笔触。所有这些显然都要比作品中的人物本身更重要。不过在这里, 画家终究还是将被画者的名字用作了题目。而在另外很多画家那里, 对这样的问题则要显得犹豫得多。卢西恩·弗洛伊德给他的一幅作品取名为《父与女》, 这显然是一幅双人肖像, 而肖像的名称则只强调了对象的身份特征。其另一幅作品的题目《帕丁顿的室内, 哈利·戴蒙德》则把所处的环境的名称置于题目的首要位置, 而被画者的名称被置于次要地位。多数情况下, 人们不知道也不关注一幅现代肖像画的被画者的身份, 他们总是被冠之以“人体”或者“肖像”之类的泛泛的名称, 只有关系非常密切的人才能在这些画面中辨认出被画者是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肖像画在对待题材的态度上存在的变化。
以上的例子似乎都在表明, 在现代的肖像绘画中, “肖像”已经被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但是, 还存在另一方面的变化。1888年, 梵高画了高更的扶手椅, 在上面安排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两本书。这可以被看做是象征性的标志, 与放在“梵高的椅子”上面的烟斗和烟荷包相对照。在这两幅作品里, “肖像”被以另一种方式凸显了出来。塞韦里尼在一幅未来主义绘画的周围黏贴上名片和属于诗人保尔·福特的细小物品。这种方式也同样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肖像”解构之后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今天的诸多肖像作品经常是处于肖像画的边缘。它们既可能是一些没有面部的肖像也可能是一些没有肖像的面部。形象表现的艺术已经不只是创作一幅整身或者半身肖像, 而是和其它题材一样成为画家显示其才华的狂阔空间。
参考文献
[1]、《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 陈侗杨小彦选编, 杜莉等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3年5月第一版。
[2]、《艺术风格学》,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 潘耀昌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超越现代主义》, [美]吉姆·莱文著, 常宁生辛丽仲伟合黄进译, 篱羊林森校,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4]、《现代艺术的意义》, [美]约翰·拉塞尔著, 陈世怀常宁生译, 张俊焕校,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年4月第二版。
[5]、《西方现代艺术史》, (美) H-H-阿纳森著, 邹德侬巴竹师刘珽翻译, 沈玉麟校对,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8.秋的肖像画 篇八
一.
Luxury modern fashion
华丽皮毛彰显古典韵味
奢华皮毛的缠绕下,优雅的刺绣雕花,带有浓烈秋意的耀眼中黄,在精致的复古细节中渗透出些许摩登的意味。
皮草外套 ¥999 (H&M)
印花连衣裙 新品未定价 (snidel)
二.
Unique elegant taste
复古之蓝绽放溢彩流光
当神秘忧郁的复古蓝邂逅闪亮的豹纹闪片外套,呈现出低调而精致的美,镶嵌于皮质手套的溢彩流光闪耀无限光芒。
亮片西装 ¥499 (H&M)
亮钻手套 ¥499 (H&M)
蓝色长裤 ¥499 (H&M)
黑色毛衣 新品未定价 (agnes b.)
三.
Beauty of yellow and blue
黄与蓝的浓郁之美
温暖之黄,低调之蓝,调制出的极致浪漫的复古色调,精致的几何拼接图案有机组合,将优雅摩登感完美展现。
印花衬衫 ¥499 (H&M)
丝绒包裙 ¥1,010 (snidel)
绿色耳钉 ¥29.9 (H&M)
蓝色帽子 新品未定价 (earth music&ecology)
黑色高跟鞋 新品未定价 (DELYLE)
四.
Adorable vintage theme
精致格纹彰显复古格调
迷人锈红与雅致的黑灰色调构筑而成的精致格纹简约大气,齐整的线条、低调的色彩,书写着高雅而静穆的美。
复古连衣裙 新品未定价 (made in HEAVEN)
五.
Peaceful pure feeling
静谧如水的温婉柔情
硬朗皮质与轻柔雪纺的巧妙拼接,精致而富有摩登情怀,沉郁的墨绿、耀眼的明黄映衬出迷人的浓浓秋意。
绿色拼接上衣 新品未定价 (made in HEAVEN)
黄色拼接短裙 新品未定价 (made in HEAVEN)
六.
Lithe and graceful accents
缤纷华丽点缀绚烂之秋
雅致的对称复古印花勾勒出端庄而沉静的美,繁复的绚烂之色低调中诉说着一段段宁静的往事。
印花连衣裙 新品未定价 (SJ SJ)
绿色手镯 新品未定价 (H&M)
蓝色平底鞋 新品未定价 (Clarks)
七.
lost in colour
缔造复古新风貌
绚烂的渐变印花折射出如梦似幻的柔情,殷红、宝蓝、沉黑,变化莫则间呈现出一派复古浪漫的格调。
黑色披肩 新品未定价 (agnes b.)
蓝色上衣新品未定价 (agnes b.)
印花半身裙新品未定价 (agnes b.)
9.抛物线的定义 篇九
1、抛物线是镜像对称的,并且当定向大致为U形,如果不同的方向,它仍然是抛物线。
2、垂直于准线并通过焦点的线(即通过中间分解抛物线的`线)被称为“对称轴”。与对称轴相交的抛物线上的点被称为“顶点”,并且是抛物线最锋利弯曲的点。沿着对称轴测量的顶点和焦点之间的距离是“焦距”。 “直线”是抛物线的平行线,并通过焦点。
10.抛物线的说课稿 篇十
在第一阶段,我与学生共同探究了本节课第一部分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选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感受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索抛物线定义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通过几何画板来展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动态的展示中,通过观察,发现和认识抛物线。这样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感受抛物线,抓住轨迹问题的本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这样就能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抛物线的定义。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从看到画的一个过程。
在给出定义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入探索,完善体系。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06:00—17:3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这节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而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
第一步,回顾求曲线的一般步骤。由于“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这种关系贯穿解析几何的始终,学生对它的体会,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回顾知识,加深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解析法的理解。
第二步,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等手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过程性教学。
第三步,利用表格由学生总结出其他几种形式的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相应的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这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想到研的一个过程。
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别是指导应用,鼓励创新以及小结概括,深化认识。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17:32—结束)
在这两个阶段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特点后,给出例题和当堂检测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当堂检测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了堂堂清的目的。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在这两个阶段中,体现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学生通过看(观察体验)——画(实验尝试)——想(独立思考)——研(合作交流)——用(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为学生提供思考及合作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启发学生参与到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解析几何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与思想。
总之,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达到了能力上的提升。
11.李耀春的水墨肖像画 篇十一
李耀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青年美协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天津美协理事。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近年来他又潜心探索意象水墨人物国画,创作了唐人诗意系列,及历史名人水墨肖像画系列等大量作品。为此天津电视台专题为其拍摄电视片《笔墨求索见精神》,详细地介绍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探寻之路和创作过程。
画家心语:
中国画自古就有以形写神,以意取境,笔墨随心之说法。欧阳修则有诗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书画是审美愉悦,陶冶性情,舒心静物的心灵载体。是游于“物之外,形之上”的精神寄托,“形随心移,得意忘形”是评论一幅好画的最高境界。得意,即悟得画中生命之光,心灵之意。忘形,则在意向可观中,突破描摹照抄的自然状态。进而求得万物之形归于心中转化为一种意象。
画家对精神的强调对性情的关注使得画面不再是对自然机械的模仿复制,而是注入了画家本人对社会、生活、历史和学识、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重要元素,而一切情感及精神的释放是通过笔墨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笔与墨就是中国画的独特语言。行笔运墨之间包含着画家的学识、修养,也体现着画家的绝技神工和章法尺度。
12.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篇十二
在欧洲油画写实肖像画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经历了五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古典时期就比较盛行。17世纪荷兰的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是肖像画最兴旺的地区, 资产阶层和中产阶层雇用画家绘制一些极具世俗生活情趣的肖像群像作品, 使油画艺术与商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写实风格的肖像绘画大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油画肖像画被正式引进中国, 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 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人们对“肖像画”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肖像画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生活有所改变, 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提高, 肖像画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表现形式上, 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光线、色彩运用, 乃至在对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把握上, 都表现了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人类自身的变化、社会历史的演进、哲学观更新、宗教观念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乃至对宇宙的新发现等, 对艺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中国肖像画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许多画家都画肖像画, 有些画家更是以写实肖像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攻方向。当代的画家们进一步拓展了写实肖像画的绘画语言, 构图、风格趋于复杂, 汇集各种表现手法, 从表现人物的面容和画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感受到观念性、象征性的融入, 油画写实肖像画已经超越了品种本身进入人物画创作的范畴。
写实主义绘画一方面指绘画的方式或手法, 从观察、构思到落实在画面上的操作与结果, 都以可认知的客观事物形象为依据, 由此出现画面外观实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指绘画的内质, 重在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性为基础, 又同时重视内涵表现的现实性精神。写实肖像画从取像的范围来讲, 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从构图角度讲有正面像、侧面像等。从姿态而论又分坐姿、站姿等。从截取画的形状而论, 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肖像画的风格种类有单人肖像画和群像。要求形神兼备, 除了容貌要逼真外, 还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法国著名画家安格尔, 其作品线条工整、色彩明晰、构图严谨, 对后来的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在他的肖像作品中追求一种伟大而肃穆的特点, 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 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 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 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晚年, 安格尔画了《泉》, 则进一步反映了他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 他给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 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安格尔的肖像画对我的影响是线条工整、色彩明晰、构图严谨, 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 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 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强调光与影丰富微妙的变化、色彩单纯。
中国当代画家郭润文的作品画面精致, 制作技术繁复。近年的作品《疲惫》, 视觉感受理性、宁静。他的画作中, 很少能看见整幅的冷色, 更多的是暖灰调, 通过这种暖色可以感觉到一种温情, 画面平静得有连同你所处的时空都凝固的感觉。如郭润文所说, “看我的作品, 人们不难发现, 题材虽然千变万化, 但内在主线却十分清楚, 那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相互依存”。我很喜欢郭润文的绘画风格及绘画语言的表达形式。我觉得作品就应和多数观众起到一种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作用。应该关注生活, 留意那些真正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人物, 反映人物的心理, 这样的写实人物肖像画才会打动人。
绘画的形式语言是产生视觉艺术的基础, 形式语言是画家思想感性转化为具体表达方式的一座桥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 不同表现的立意、不同表现的手段, 画面的效果都是迥然不同的。绘画形式语言是我们在创作中应掌握的根本, 形式语言的构成要素是绘画表现的基础:绘画材质是绘画的载体;美的法则应是遵守的基本规律。我们应了解、明确和熟悉, 并在实际绘画创作中能够运用。
摘要:通过构图、色彩等语言, 分析研究肖像绘画语言中情感的表现方式。阐述绘画语言对情感的表现作用。肖像画能够最普遍、最直接传达人物的形象特征, 是最容易掌握的基本语言。表情不同所体现的神态不同, 自然作品的内涵也就不同, 写实肖像的应用及表现范围极其广泛。
13.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例题2 篇十三
2xy12.整理得:x-2xy+y-6x-6y+15=0.说明:由于抛物线不在标准位置,所以采用抛物线定义求其方程.[例3]定长为3的线段AB的端点A、B在抛物线y2x上移动,求AB中点到y轴距离 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AB中点M的坐标.选题意图:考查对抛物线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如图,设F是抛物线y2x的焦点,A、B两点到准线的垂线分别是AC、BD,M点到准线的垂线为MN,N为垂足,则
|MN|=1(|AC|+|BD|).213(|AF|+|BF|)≥.221.4根据抛物线定义得:|AC|=|AF|,|BD|=|BF|.∴|MN|=设M点的横坐标为x,则|MN|=x+∴xMN1315.4244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弦AB过点F,由于|AB|>2p=1.∴AB过焦点是可能的,此时M点到y轴的最短距离是即AB的中点横坐标为
5.45,4当F在AB上时,设A、B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则y1y2=-p=-21,从而 451222(y1+y2)=y1y22y1y222
42∴y1+y2=±2.∴此时AB中点的纵坐标为±
14.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篇十四
学案 第九编 解析几何 主备人 张灵芝 总第50期
§9.8 抛物线
班级 姓名 等第
基础自测
1.设a≠0,a∈R,则抛物线y=4ax2的焦点坐标为.2.若抛物线y=2px的焦点与椭圆2x26+
y22=1的右焦点重合,则p的值为
.3.抛物线y2=24ax(a>0)上有一点M,它的横坐标是3,它到焦点的距离是5,则抛物线的方程为.4.若双曲线x2316yp22=1的左焦点在抛物线y2=2px的准线上,则p的值为.5.已知F是抛物线C:y2=4x的焦点,A、B是抛物线C上的两个点,线段AB的中点为M(2,2),则△ABF的面积等于.例题精讲
例1 已知抛物线y=2x的焦点是F,点P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又有点A(3,2),求|PA|+|PF|的最小2值,并求出取最小值时P点的坐标.例2已知抛物线顶点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又知此抛物线上的一点A(m,-3)到焦点F的距离为5,求m的值,并写出此抛物线的方程.99
例3 如图所示,设抛物线方程为x=2py(p>0),M为直线y=-2p上任意一点,过M 引抛物线的切线,切2点分别为A,B.(1)求证:A,M,B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2)已知当M点的坐标为(2,-2p)时,|AB|=410.求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巩固练习
1.已知点P是抛物线y2=2x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点(0,2)的距离与点P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2.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F在x轴正半轴上,设A、B是抛物线C上的两个动点(AB不垂直于x轴),但|AF|+|BF|=8,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恒经过定点Q(6,0),求此抛物线的方程.3.已知以向量v=1,为方向向量的直线l过点0,,抛物线C:y=2px(p>0)的顶点关于直线l的24152 100 对称点在该抛物线的准线上.(1)求抛物线C的方程;
(2)设A、B是抛物线C上两个动点,过A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m,直线OB与直线m交于点N,若
2,试求点N的轨迹方程.OA·OB+p=0(O为原点,A、B异于原点)
15.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篇十五
苏美尔是目前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 为当今人类早期产生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 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六千年前。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结束。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至公元前3500年, 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 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 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 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 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丶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苏美尔人在造型艺术方面最主要的建筑遗迹和较大型的雕像和浮雕 (纳拉姆辛石碑) 。
“苏美尔的蒙娜丽莎”又名“瓦尔卡夫人”, 是用石膏制作的女性面部雕塑, 呈浅灰色, 外形像一个面具。雕塑造型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类面部, 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类面部雕塑之一, 整个雕塑看起来很简单, 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眶在脸庞上辉映着神秘的色彩。眼眶线条挺立、深邃, 双眉连绵相接, 横亘于眼眶之上, 突然放大了眼睛, 眼眶在阴影里闪现出莫名直视的眼神。
埃及, 位于伊利布大陆南面的一片古老而浩大的土地, 在两千年前曾经繁衍过一个兴盛的文明古国, 然而现在只剩下遍地的黄沙和若隐若现的亡灵。
在古埃及的宗教中, 还有一个眼睛的符号, 被经常描绘在壁画上, 这个符号代表的是Horus神, 他是法老的守护神, 王权的象征, 他的形象是一个隼头的神祗。在古埃及人心目中, 猫神Bastet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原因是猫的眼睛在夜间是发光的, 古埃及认为这猫的眼睛能在白天采集阳光, 能驱散夜间的恶魔, 所以古埃及喜欢重点描画眼睛, 让眼睛炯炯有神。丹巴绕旦先生在《西藏美术》认为眼睛的造型为“众佛的眼睛似弓形, 善怒皆非或愤怒, 仙人的眼睛似海贝型或莲花瓣, 和善佛母之眼睛似鱼腹, 娼妓的眼睛似竹弓形, 大怒的眼睛似长圆型等”, 画面中人物间的性格对比表现的生动而准确。
埃及纸草纸最初只用于文字书写, 到了新王国时期才被采纳为绘画的材料, 现已发现的纸草画卷大都是“亡灵书”插图, 也有拟人化的动物讽刺小品和反映世俗生活的图画。纸草纸画一般用黑线勾勒, 施以淡彩, 由于画面狭窄, 构图远比壁画简单。常见的纸草画上有侧面端坐女子, 眼睛描画细长而深刻。画棺是古埃及绘画独有的一个门类, 出现在第二十王朝之后。在石棺中放置木乃伊人形木棺, 木棺内外画满对称的彩色图案, 均取材于“亡灵书”中的内容——守护神、经文等。许多画棺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准。木板或亚麻布肖像画流行于古埃及文化的最后阶段——希腊罗马时代。因在法尤姆地区发现最多, 故称“法尤姆肖像画”。这种肖像画先在木板上或亚麻布上以石膏或石灰粉打底, 再以蛋彩画草稿, 最后用加上树脂的蜡颜料绘制而成, 放置在木乃伊头部。
古代埃及艺术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信念, 特别是在第十八王朝时期, 绘画与雕刻表现出优美与高雅, 虽然遵循古典的准则, 但表现得比较自由。人像轻快而优雅, 细节十分精确。
在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和公元最初几个世纪, 希腊、罗马支配着地中海世界。努比亚的艺术传统融合了罗马化埃及的艺术风格。但是, 埃及对艺术一个突出贡献是罗马化埃及时期 (公元前30~公元642) 的棺椁肖像, 这类肖像标志着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的出现, 这种风格后来在拜占庭画像中发扬光大到了顶点。
而罗马晚期亡灵肖像画, 提供了宗教沉思艺术的范式, 以及来自遥远东方的犍陀罗佛像, 终于成就了神圣原型。这直接影响到后来拜占庭的圣像画:强调头部造型的仪式感、重视眼睛所透露的威严。人物较为扁平, 表情肃穆, 眼睛超乎寻常的大, 画面上的大眼睛引发观者对基督教的超验人格神的想象。
罗马人信仰多神教, 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 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种保存祖先遗像的风俗是古罗马盛行肖像画、雕塑的社会原因。古罗马肖像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 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
公元330年,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 并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 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 东罗马帝国则立君士坦丁堡为国都, 史称拜占庭帝国。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拜占庭帝国共延续了11个世纪。在这漫长的时期里, 拜占庭绘画在不断变化的同时, 一直保持着某种同一性。由于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 并且, 古罗马的文化也曾经波及这里, 因而, 在拜占庭艺术中可以明显看出古希腊罗马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作为政教合一产物的东方基督教 (东正教) 文化, 则使拜占庭艺术渗透着天国与尘世、神权与王权相融合的精神。
拜占庭绘画的主要形式, 是镶嵌画、壁画、抄本插图以及独幅圣像画。镶嵌画可以说是拜占庭绘画最主要的形式, 以彩色玻璃片和大理石子为材料, 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鲜艳的色泽和强烈的反光使其装饰的教堂绚丽辉煌, 充满虚无缥缈的“天堂”气息。九至十世纪, 以蛋青为调色剂的壁画取代镶嵌画而流行起来, 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十一、十二世纪, 独幅圣像画占有重要位置, 其中以圣母子像最为流行。该画种是从希腊化时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 因而其拜占庭早期的作品在风格和技法上皆与古代肖像画相近。
基督教在其产生的初期, 并不借助视觉艺术来宣传其教义, 特别是对偶像崇拜的排斥。这点在使徒时代保罗对罗马帝国有着雕刻和敬拜偶像传统的雅典所见到的偶像崇拜现象的批评便可窥见一斑。在基督教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多次反复出现反偶像崇拜的思潮和运动。而与此同时, 对图像和造像的热衷也近乎贯穿伴随于福传的历史岁月之中。但当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持有旧约传统的基督教传到罗马帝国的首都, 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在罗马近郊的地下墓窟中所出现的最初的基督教造型艺术活动并非一开始就在严格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而是由原本信仰罗马旧教、执着于“神人同形同性”的偶像崇拜观的异教徒改宗、以盲目热情所驱使的多样化视觉崇拜活动中自发产生。当实践开始积累的时候, 理论上升了。
基督教造型艺术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对圣人神圣原型的模仿。对耶稣赋予现实人物形象的造型合法化得助于道成肉身的信条及相应的神学理论的确立。这种道成肉身的思想, 特别从四世纪初独立的基督教艺术得到官方庇护以来, 对基督教艺术的实践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基督教艺术中, 基督必须是最重要的人物。他之诉诸于形象是可能的, 何况他已变成了人。所以, 拜占庭艺术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 放弃对自然的模仿, 正视自己必须描绘超验原型;二, 自然的模仿, 因为自然是原型的流溢。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上帝, 恰恰是一位以希腊哲学为精神内核的上帝。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 以及公元3世纪由亚历山大城的普罗提诺斯 (Plotinus) 发展出的哲学派别——新柏拉图主义[1], 是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 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 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而在早期基督教时期 (公元2-5世纪) 的教父思想, 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 一般称为“教父哲学”。普罗提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The One (太一、元一一) , 是至高的善, 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 我们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普罗提诺比喻, 上帝像无限的喷泉, 并永不枯竭又像是太阳, 从中辐射光芒, 而无损于太阳自然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 是祂无限全能不可避免的漫溢, 流射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拜占庭艺术在这种理念下寻找自我的表达方式, 表达基督的神人二性。拜占庭圣像画中的“大眼瞳”, 是拜占庭与早期亡灵绘画的融合, 经由基督教神学提升创化出新的形象体系。
早期埃及科普特教会, 出现了怀抱圣婴哺乳的圣母图像, 这是受到在尼罗河一带广为流行的对埃及女神伊西斯崇拜的影响, 伊西斯作为古埃及最重要的女神, 她被誉为王权的赋予者和保护者, 是冥界之后、太阳女神、水神、大地女神、谷物女神、星宿女神及艺术女神等。对她的崇拜自埃及古王国时期一直到托勒密王朝直至罗马帝国时代的公元1世纪达到高峰。伊西斯在埃及的艺术造型作品中往往是以哺乳的母性形象出现的, 基督教传入埃及初期, 在尼罗河流域有着对伊西斯崇拜传统的异教徒, 在改宗信仰基督教后依然不自觉地将其昔日对伊西斯的根深蒂固的形象移植到最初对圣母的造像中。
阿波罗和早期的基督像很类似, 这些事实表明, 希腊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突破, 对犹太人的超验文化精神的突破。在早期福传中, 来自西亚的东方犹太文化传统在罗马帝国的文化核心圈内, 受到了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挑战, 刚刚改宗的原罗马旧教教民, 用希腊罗马的敬神方式冲破了对犹太教而言难以自我跨越的一道防线。
埃及法尤姆地区墓室肖像绘画中大眼瞳的形象将横亘于苏美尔雕塑与拜占庭镶嵌画之间三千年的深壑予以填平。
参考文献
[1][英]RonaldLightbown (著) , 《Botticelli (lifeandwork) 》, AbbevillePress, 1989年版;
[2][美]FrankZoellner (著) , 《Botticelli—ImagesofLoveandSpring》, Prestel, 1998年版;
[3][美]Bissera V.Pentcheva (著) , 《Icons and power:the Mother of God in Byzantium》2006年版
[4]《艺术与错觉》 (英) 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美术史和观念史》范景中曹意强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历史研究 (插图本) 》 (英) 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神学美学》刘光耀杨慧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8]《艺术与观念》 (美) 威廉·弗莱明著宋协立译陕西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艺术哲学》 (法) 丹纳著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0]《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抽象与怡情》沃尔夫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版;
16.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 篇十六
肖像画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古人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它是中国画各个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就说:“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据说早在三代时期,便有肖像画的滥觞。关于它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国强在《肖像画历史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一文中将其归纳为滥觞时期(上古至西汉)、成熟时期(六朝至唐宋)和独立时期(元明清)等三个时期,应该是一种相对科学的对人物画发展的认知。
肖像画的功能具有很多种,在照相术尚未诞生的时代,为人写照是人物画家最重要的功课,这些画家的身份似乎可以和现在的摄影师相提并论。但这只是肖像画的一种功能——即观赏性,如“波臣画派”代表人物曾鲸所绘《赵赓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其例。
作为一种礼仪,肖像画往往又会被作为祭祀先人的载体,通常放在祠堂、大殿等神圣而庄严的地方,这就自然生成了肖像画的另一种功能——即祭祀性,如明人所画《陈献章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曾经供奉于陈献章家族祠堂中。这类画又被称为“寿相”,就数量而言,雄踞于他类肖像画之上。
肖像画还有一种功能便是宴赏自娱——即娱乐性。这类作品大多是为文人造像或者文人自画像,如张百禄的《自画像》(广东省博物馆藏)、张宜尊的《竹林清趣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和沈塘的《梁鼎芬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如此。
当然,还有论者进一步将肖像画细分,将其归纳为宫廷肖像、民间肖像、传记肖像、书斋肖像、行乐图、雅集、自画像等,不一而足。其实无论如何分类,都无法科学涵盖肖像画的内涵,且每一种类别之间并有相互交叉,这就为准确讨论肖像画的构成提供了一定的难度。以下所讨论的明清肖像画也不例外。
在被称为肖像画独立时期的元明清时代,尤其是明清时代,肖像画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倾向。文人画家大多不屑此道或无暇顾及,所以在专业化的肖像画中,大多是由民间画工来完成的。所以在很多肖像画中,基本上是不具名的,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一套明人肖像画即是如此。宫廷中常见的帝后嫔妃像也不例外,如明人所画的《明宣宗坐像》等。这种情况在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中最为常见。就时代而言,明代的此类肖像画艺术水准较高,能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在线条的勾勒、颜色的填充等方面也是特别讲究。这说明在明代从事这类肖像画创作的画工是一只非常专业化的队伍。他们在刻划人物的神态、用笔的精细方面往往可以惟妙惟肖,真正可以做到“形神皆备”。
至于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由于画工队伍的众多及其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出现大量的程式化画像。在颈部以下的部位,相同官衔或相同身份的几乎大多千篇一律,所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时画工为了应急,也许事先画了大量的无头像囤积,一旦有人订货,便依照像主之身份将头像填补在画的“身体”之上。这种情况很像当今在很多旅游景点所摆设的供人照相“留念”的帝后嫔妃模板,这些模板都是将“头”空着,如要留影,只需将头伸入空着的“头”的位置即可,省去了更衣之累,皆大欢喜。所以通过这种模式照出的像一般都是呆板、无神,这就好比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所以虽然清代的这类肖像画留存数量极多,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却很少。除非是像主本身是名人,或这幅画本身还具有其他的价值(如文献价值、史料价值等)。
与祭祀性肖像画不同的是,娱乐性肖像画则往往把像主置于一种非常幽雅的环境中,或梅竹之间,或松林之下,再或者临泉而坐,坐望美景……等等,表现出文人所特有的品质和喜好。很显然,这种行乐性质的肖像画更多地是传递像主的文人情趣。更有意思的是,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文人墨客们喜欢在这类肖像画中为像主题跋,不仅在画的中心位置有众多名家所题,还遍及裱边四周,如张百禄的《自画像》和闵贞《巴慰祖像》(纸本设色,103.5×31.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等就是这种例子。据笔者初步考察收藏于公私藏家的数十件这类肖像画,其像主非权贵即文人,或者二者皆备。他们往往具有一个非常广的社交圈,在古代以书画为余兴的主流“娱乐”的环境下,文人之间的互相酬唱、赠诗、题跋书画等便是他们交游的体现。这类题跋大多围绕像主生平而题诗或题写赞语,也有不少是鉴识画作本身和纯粹观款。虽然不乏应酬之语,但因均是为同一人(像主)所题,这可以考证以像主为中心的当时文人交游情况,蕴涵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带有原始文献性质的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时人的文献相提并论,更可以补证美术史的不足,具有典型的“以画证史”的意义。有意思的是,这种时人多题跋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的一些非肖像画中也偶有所见,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张锦芳的《墨梅图》便是一例。遗憾的是,这种众人题跋同一张画像的情况到道光时代以后便极为少见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在明清时代的肖像画家中,有一个人无论哪种观点或何种流派的美术史学者都是无一例外要提及的,那就是“波臣画派”的主角——曾鲸。
曾鲸是明清肖像画史上开宗立派的领军人物。就整部中国画史而言,以画家之字号而命名画派者,只有曾鲸一人而也。关于他在肖像画上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时人已有很多精彩的评论。
姜绍书《无声诗史》在写道:
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昉之貌赵郎,不是过也。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踪,一经传写,妍媸惟肖,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
这段评论透视出曾鲸特有的技法:每画一图,必经反复烘染,甚至达到数十层,这在以往的肖像画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据此可知,曾鲸在技法上的变革成为他艺术上匠心独具的标志。不仅如此,在题材上也是几乎无所不能,如高士、仕女、僧尼以及山水衬景等,突破了普通民间画工仅专一能的局限。在人物的刻划方面,他特别注重面貌表情,能把人物的“神”表现得惟妙惟肖,达到“咄咄逼真”的艺术效果。
徐沁在《明画录》则称其为“落笔得其神理”,这与姜绍书的“妙得神情”之说可谓如出一辙。该书还特地谈到曾鲸的传人,主要有金榖生、王宏卿、张玉珂(琦)、顾云仍、廖君可(大绶)、沈尔调(韶)、顾宗汉、张子游(远)等,并称他们“行笔俱佳,万历间名重一时”。此外,还谈到他的儿子曾沂则不以人物见长,以山水著称于世。
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道:
善写貌,大小影像,无不俨然如生。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
这里除谈到曾鲸的画与上述两家的得其神韵之说(“无不俨然如生”)相似外,还谈到一个笔墨问题和衣纹配合的问题。虽然只有简短数言,但亦可窥见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特有的艺术技巧。
古人的画评,往往极为抽象,甚至不乏辗转摘抄,以讹传讹者。但以上三家之评论,除徐沁之评颇感空泛外,另外两家无不各得其要领。从这些评论不难看出,曾鲸在时人(姜绍书、徐沁、蓝瑛、谢彬)眼中的显赫地位和艺术成就。但仅仅这些评论还远不足以概括曾鲸艺术的全部。我们要全面认识其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必须从他的作品本身入手。
以《赵赓像》为例,曾鲸所画之人物大多正襟端坐,面部所用之材料出现泛白的现象。在人物的结构和比例方面,似乎受西洋画的影响,有着透视的功底。这应该是和明代中后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洋画及其相关技法并在沿海一带产生一定影响有很大关系。曾鲸出生在福建沿海,寓居南京,并曾游历江浙一带,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与活动环境中,是有机会接触到西方传教士或者西洋画的。从这一点来讲,曾鲸应该是中国画早期改良派的先驱。
他在人物的刻划中,侧重的是人的面部表情。为了避免喧宾夺主,他所画的衣服一般较为简洁,很少有繁缛的渲染,大多用一些线条勾勒出衣纹,寥寥几笔即可传递出像主的身份、神态,与面目相得益彰。在衬景方面,有论者认为,他“也是尽力追求简洁明快,以最能够表现所描绘对象精神生活和个性特征的小物品入画,甚至于不用任何衬景就可以将人物的性格、身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对其画的较为准确的评述。这在《赵赓像》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该画仅用几案、画卷、石桌、小香炉等仅有的几件物品作陪衬,这种陪衬正是像主清雅、高洁生活的体现,一目了然地衬托出像主的身份与性格。
曾鲸的这类肖像画在其传世画迹中占据主流,可以将其归纳为具有观赏性的肖像画。
此外,曾鲸还有一类带有娱乐性的肖像画。这类画大多是与人合作。一般是曾鲸写像,合作者布景,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另一件曾鲸作品便是他与沈士鲠合作的《徐元亮像》(绢本设色,25.5×68.2厘米)。从该图的题识可以看出,画中的松树、溪流等衬景为沈氏所画,而像主徐元亮则是曾鲸所写。像主的衣纹与帽子与《赵赓像》颇为雷同,但人物的神态与面部表情则是各有千秋。这说明曾鲸在面部以外的衬景中有程式化倾向,其长项则专注于人物的“神理”。其他的与他人合作的作品如《侯峒曾像》(与张翀合作,绢本设色,121.3×62.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顾梦游肖像》(与张风合作,纸本设色,南京博物院藏)也是如此。
不过也有例外。在由曾鲸独立创作的《胡尔慥小像》(绢本设色,160×80厘米,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藏)中,画面衬景占据画的中心位置:有参天的古松、潺潺的溪流和崎岖的山石,人物危坐于树下,后有书童跟随。这种模式的曾鲸画作在其传世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这说明,作为肖像画家的曾鲸,在驾驭山水、树木等其他画科方面的艺术技巧也是不可小觑的。
曾鲸的弟子中,沈韶、谢彬、廖大绶、张远、张琦等人较为有名,且都有作品行世。他们大多亦以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名世,属于“波臣画派”的中坚力量,但在画风方面则各有不同。如谢彬的《婴戏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受宋人影响较大,几乎难觅曾鲸的影子。作者用笔工整细致,赋色明艳雅洁,在衬景方面也是如此。
清代的肖像画家中,禹之鼎是一个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和曾鲸不一样的是,禹之鼎兼擅山水、花鸟,所写之人物画大多配有山水、树木作衬景,是典型的文人画。《写周仪像》即是这种风格。
【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叙事10-19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10-13
语文教学常用教学方法07-13
语文教学浅见08-06
语文教学心得09-26
快乐语文教学11-17
《掌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