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共14篇)
1.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本文立足于当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阐述了采用信息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口语
对于英语的初学者而言,英语学习向来是先听、说,后读、写,由此可见口语在英语教学中地位非同一般。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信息技术使英语口语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目前我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我国的英语口语历年来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老师传递的信息。学生缺少锻炼口语的机会,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降低,而且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口语学习失去兴趣。
2.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忽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由于是受条件的限制,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除了每周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口语。课内学生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巩固。而且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缺少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训练也往往是由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的交流。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效实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现代的中学生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的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语言、声音、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可以创造更多的口语教学手段,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含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信息、积极地参与语言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纯正地道的口语学习机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声像资料,也可以下载软件进行网络的在线交流,可以使对学生有机会于国外朋友进行对话从中学到纯正地道的口语。通过信息技术剪接听力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培养、训练学生标准的音调和纯正的英美发音,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3.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习惯用汉语授课,即使用英语教学,也是极具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创设更多真实和引人入胜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英语的应用环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英语学习情境化,交际化。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师生交互式学习。所谓的交互式学习指的是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群体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和生生之间关于口语学习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与之相符合的口语训练。例如,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一些口语练习的课件,然后要求学生跟读,进行边纠正边模仿式的口语训练。这一环节教师需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单个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单词而且对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纠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后口语学习途径。学生提高口语能力,除了课堂上同老师进行交互式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课后自觉练习。正所谓“三分靠教,七分靠学”。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为可能,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满足自主学习口语的欲望。教师可以推荐实用的英语口语学习APP或者网站给学生,比如SKYPE,FISHBOX,口语100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学习软件,为学生课外练习口语提供了方便,给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提供练习的途径,也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实现自身口语水平的提高。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口语教学视频,课件或者课堂上录制的微课视频放置共享,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口语练习作业,设置口语跟读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跟读音频或者视频自主发现并纠正发音错误。除此之外,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积极搜寻口语的其他途径,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或者听英文歌曲,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从中学到更为纯正的英语。
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中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和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而上文列举出的目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也从侧面说明了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实施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场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口语教学,为学生口语的学习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雷鲤民.试论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陈秋伶.试论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3]汤玮华.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J].2014(4).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二
一、现行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化学教学方式传统
对现行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将黑板教学转移到了多媒体PPT教学中,省去了粉笔板书,却成为了鼠标的操作员,这样的教学方式前后没有差别,不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深度挖掘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化学教学中优势,教学方式一成不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中的败笔。实现科技信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就要结合信息教学的特点,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实现教学改革[1]。
(二)以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教学
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科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演示,丰富学生的阅历。然而,化学与自然、生物等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化学教学是一个让学生从事物外在探索其本质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注重的学生的知识探索,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思考。通过多媒体将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的确能够达到比较直观的效果,但是却剥夺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自我思考与知识的探究。很多化学教师在课堂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教学,这样的方式不被提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较差[2]。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进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引出教学内容
在化学课堂上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向学生渗透,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教材情境,这样的多媒体应用即是一种合理化的应用。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比较好奇,并且很容易被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新奇现象所吸引。但是化学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多危险的化学试剂,如硫酸等,同时,不同化学试剂在不同配比下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甚至有很多有毒气体或者液体,学生难以发现。因此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试剂使用量、使用方法等,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演示化学教学实验细节。然后在实验结果马上出来的时候停止视频播放。
在进行二氧化硫“褪色”实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提出问题:当二氧化硫气体分别通入到品红溶液、酚酞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四种溶液中,溶液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学生纷纷猜测不同溶液的变化,此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在该种模式下,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能够验证自己的实验现象猜想[3]。
(二)科学的安排化学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在科技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设置,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安排,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程安排模式,增加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的实验教学为辅。在实际实验教学中,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实验教材,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力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将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如在综合性探索实验中,开展《水稻中A基因的提取与鉴定实验》,以生活元素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基于微课的化学知识互动
微课是科技信息下最为典型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下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繁琐的化学实验分门别类,以小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在学生课后、睡前不同时间,都能够针对不同的化学知识进行复习,既有针对性,又实现高效的化学知识学习。该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在微课的互动平台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分组讨论实验问题。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学习中的疑惑点向教师提问,教师在线上为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教学时效性问题。当然,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视频的制作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要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微课视频在表现微观现象中,不能犯科学性错误,要让学生直观的掌握实验步骤,对于实验中的重点部分需要特殊强调[4]。
三、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逐渐研发,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其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被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分析初中化学教学改革,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引出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化学实验内容,将微课的化学知识互动形式引入到课后学习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帮助。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初中化学属于基础性的化学知识渗透阶段,考察学生对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近年来,初中化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此,在本文中针对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悦.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693+751.
[3]黄海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五阶段”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教学方式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深入而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对于英语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其丰富而强大的共享资源优势起到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作用,并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下面,我就从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来阐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以供广大教学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传统初中英语课堂,呈现的教学局面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填鸭式”①,即强行对学生进行各种英语概念、单词、语法、句型等知识的灌输,课堂明显缺乏平等、民主的气氛和活力。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使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有效改观,教师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针对具体授课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以使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教材中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一单元时,我们就可事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并将其制作成漂亮、精美的课件。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搜集到了不同相关资料,对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在正式上课时,我们就让班里学生4人为一组,到讲台上对本组成员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就变得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和意见的机会,他们也通过经历这一系列的探究式活动,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之所以摒弃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而选择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因为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超越和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即它集声音、视频、动画、图文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身,可以将课本教材中抽象死板的英语文字以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一单元时,因为本单元中心任务是购物,要想使学生熟练掌握购物的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就得创设各种购物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演练,若是创设较真实情境,就要准备大量实物、道具等,既费时又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对话情景,效果则会大不一样。色彩缤纷的画面、灵活俏皮的人物,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就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的购物情境,学生在这种浓厚气氛渲感染下,也都满腔热情地参与对话交流活动,教学效果也异常显著。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材中,某些英语知识点若是仅靠我们口头语言的讲解和陈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而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则能将这些内容多渠道、多元化地呈现,能够起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作用。所以,在面对教材中一些重点、难点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适时、恰当地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攻破教学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为了避免因为我们发音不标准而误导学生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可引入信息技术让学生倾听地道、纯正的英语发音,于是,结合画面声音和口形变化,学生就能对这些英文发音特点一目了然,经过反复的聆听和跟读,学生发音的准确率也就越来越高,进而熟练掌握这些英语发音。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进行整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继续探索、创新和研究,以不断生成总结出更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课堂模式,从而使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妙趣横生、精彩四溢!
参考文献:
[1]付广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20.
[2]金生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整合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4):15.
4.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四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吴志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技术有紧密联系,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又对课程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借助网络便利化的优势创新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则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获得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环境;教学策略;探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正是青少年开始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时期。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1网络技术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世界更小了,学生生活中网络普及之后,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于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学也有了用武之地。网络不仅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发挥着影响,让教学更加互动、便捷,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变,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学在教学方面也经历了从“文化论”走向“工具论”的转变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2.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教师作为中心,利用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作为软件的传送和共享,作为收集各种教学素材的环境而存在,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对于某一主题,网络中存在大量教学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在局域网内或是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
来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提交给教师,同时,网络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QQ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2.3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
常规教学中我们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一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又消化不良。所以老师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课后对两头的学生都开小灶。而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备课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备不同的内容,并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时教师只讲知识的基本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内容进行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训练容易的;好学生则可以跳过容易的内容,直接做些有难度的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定有所提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名师给学生上课,只要将名师的教案、课件、练习等,甚至他的上课录像放到网络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就可以直接找名师解答。学习网站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帮助网页,帮助网页的内容可以简单到教材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扩充到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德育甚至国外的相关内容,这样所有的学生就能非常愉快的学习。随着QQ、BBS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同时对老师提出问题,而老师也可以同时回答遇到相同问题的多个学生。总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在乃至将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参考文献:
5.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五
丁杰 韩秋枫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介入课堂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阅读是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为阅读教学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常规化,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课常常处于做秀的尴尬境地。怎样上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说、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理念,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层次如下图所示:
图 课堂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阅读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与阅读文本进行多层次的互动、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学生的内部认知因素(阅读情感、阅读策略等)和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包括教师、其它学生、教学内容、技术工具等构成的系统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提供资源、工具,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发现的过程;网络环境为学生的阅读认知、审美、应用和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平台和过程性的支持,促进阅读层级的循环渐进发展。
认知过程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在此处,认知是特指对课文的字词、文意、结 袁华莉,课堂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层级模型及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构脉络、主题等事实层面信息的感知与理解,这是课文理解的知识性目标,也是阅读教学的初级目标,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
语文教学中可以审美的对象是很多的,但是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的进行审美。从审美的对象来说,既包括对课文语言形式的审美,也包括对课文表现内容和意境的审美;从审美的时机来说,既包括入境的审美,也包括出境的审美。具体来说,首先要入境,对文篇的妙笔和结构进行鉴赏,对文章的蕴意(包括文章内容所体现的形境、意境、理境)进行体味;然后要出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建基于文本之上的独特感悟,并对文章的风格进行赏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7年级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出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义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观刈麦》这节课是一堂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跨越式课题理念,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感悟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实施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通过分析该课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可归纳如下:
1、结合学生认知层次,促进深层次阅读和感悟
根据现代解释学理论,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向读者发出理解的召唤,而读者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 双方在相互作用从浅层次的“认知”逐渐向深层次的“审美”进行过渡。正是这种对话的有效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以“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播、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互动。通过挖掘诗文的关键性词语,作为学生感悟主题的突破口。此时对字词句的品读绝对不是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诗眼”、“文眼”来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妙笔和蕴意。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拓展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语文教学中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深度都将得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拓展阅读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得到巩固的基础上实现拓展和积累。一定要避免“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机械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特点等来实施拓展阅读。在材料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拓读阅读材料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呈现方式上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灵活处理。
《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拓展阅读的处理非常灵活。在导入、课文处理、课后提升和写作环节均设置了不同内容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内容丰富,既有此篇课文同一作者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还有相同主题的《世说新语》、《农家》;拓展内容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有全班共读的PPT呈现,还有学生自主进行的网络阅读。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拓展阅读,学生对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会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3、通过各种手段唤起情感共鸣
(一)巧设问题拉进情感差距 《观刈麦》所表达的主题较为沉重和深刻,当代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计来打通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把学生带进了离他们最远的生活场景,使得学生获得了最有现实意义的收获。他们的情感被激活,认识走向丰富,使得这一堂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刻塑造灵魂的冲击力。
(二)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景
朗读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也有明确的朗读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将自我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去, 与文本在“朗读”中交汇融合为一体,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在《观刈麦》的设计中,教师设置了多层次,多角色的学生朗读任务,还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境。教学过程中播放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学生朗读和聆听都更加投入,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唤醒。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表达打下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4、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获得感悟,更需要通过阅读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是为了深化课文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主要包括运用课文阅读过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获得的情志感受等进行迁移性阅读和创造性表达。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课堂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交流、及时分享的高效平台。
《观刈麦》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学生写作任务,重点是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整体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电脑和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写作成果是以个体朗读的方式呈现,如果教师能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写作和批注,将在实现学生集体知识构建和情感分享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6.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六
李毅
㈠ 课堂教学气氛的概念
课堂一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 是社会文明承传的舞台。为了发挥课堂的导向、激励、陶冶、益智等正向功能, 我们应关注课堂, 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气氛, 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 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支持型气氛;一种是防卫型气氛。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 后者是消极的。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 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 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消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态度被动消极,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泯灭, 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㈡ 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
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要素十分复杂, 主要有教师的个性与教风、教学大纲及 教师组织排等, 其中 起决定作用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学生,知识难度和人际关系 这是营造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重要主体。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前提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1 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⑴ 教师 ① 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对教学班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 教师总是安排课堂活动的总指挥, 教师叫学生做什么, 生就得做什么。因此, 性情达观开朗, 易于相处的老师必然能够贴近学生, 创造谐调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寡言少语, 性格内向的教师相对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带进教室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中态度直接关系到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创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良好的教态应有以下特征:自信、自控, 灵活应变、有目标、有计划, 信守诺言、有学术见解, 能与人文流、自尊、自爱, 不轻易失去勇气。总之, 教师的教风教态是形成优良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② 教师的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和威信影响着课堂组织的顺利与否.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某人的较高的评价,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较低的评价则伴随着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尊敬、喜爱一个教师,欢迎他来上课,这表明这个教师平时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他在学生的心中有威信.在学校中享有威信的教师,其言行为学生所信服,他传授的知识,学生确信其真实性和正确性,乐于学、志与学.因而,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学生乐于接近他,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指导,这很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营造. ② 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情趣
教师的威信,对于营造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是有帮助的,但这仅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堂课的气氛.要借此条件去形成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还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抱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有关,即教师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2 样的形象.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⑵知识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是学生集体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课堂中与学生认识活动的困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学内容过深,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虽努力而无收获,那他们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致的下降,产生厌恶、失望的课堂情绪.但是,如果教学内容过浅,难度太小,稍经教师解释就一目了然,那学生又会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情趣,势必会产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精神懈怠的局面.所以,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定要适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标准,是能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和认识的快乐.为了形成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我们所作的各种努力都很必要,但只有因知识本身而产生的学生积极情绪才是深刻的. ⑶ 人际关系
7.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七
在“做中学”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是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且这种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来说也更加稳固、扎实. 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在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实现边做边学. 例如在一次数学实验课中,由于很多学生容易认为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有关的错误,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做了如下设计:在计算机屏幕上分别出示了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的两个角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判断角的大小. 结果有很多同学都判定边长长的这一组角较大. 对于学生的判断我没有立即作出评论, 而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对角进行测量,同时对自己的测量结果展开讨论,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操作一个高亮度的角,让学生观察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随着边的增长而增长.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检测以及亲眼目睹了角的两边增长并没有改变角的大小的这个过程,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进而牢牢掌握住了知识. 所以说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优化数学教学课堂,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让知识直观化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让客观的知识直观化、简洁化. 作为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它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吃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 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对于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困难的变式,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信息技术做了这样一个Flash,分别画出:图像一y = 3x2,图像二y = 3(x + 1)2, 图像三y = 3x2+ 6x - 1. 第一步 : 点击“开始”, 出现y = x2 的图像;第二步:点击“下一步”按纽,曲线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得到y = 3x2的图像;第三步:点击“下一步”按纽,曲线向左缓慢移动1个单位,得到y = 3(x + 1)2的图像;第四步:点击“下一步”按纽,曲线向上缓慢移动5个单位,得到y = 3(x +1)2- 5的图像 ; 而且上面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重复观看 .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不仅兴趣大增,而且对于整个图像变化的过程都记忆犹新,进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重要知识点. 除了学习变式知识,在很多的知识学习中,特别是空间想象力要求最高的几何学习, 我也曾多次运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谓是“百闻不如一见”,而对于我来说则减轻了我的教学负担,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说我在电脑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OAB中,底边长OA = 100米,高OB = 80米,则矩形OEDC的面积是随着哪些量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很快就告诉了我是随着长和宽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我又接着问:假如矩形OEDC的面积为y, OE = x, 用Z + Z超级画板显示点D在AB上运动时x的值和相应的矩形面积,动点(x,y)的轨迹即是x和y之间的函数图像,并单独演示取得最大值时的图形,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出面积的最大值. 然后我又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变式题:(1)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设OC = x cm,那么问题的结果又会怎样? (2)如果把矩形改成如图所示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 设矩形ABDE的长AB = x m,宽AD = a m,那么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 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一大特点.其出现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亮点,改变了以往空洞客观的讲解,转而将客观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不加取舍地“泛用”这一技术,相反地,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有效地取舍,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其与数学教学课堂整合起来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让信息技术对优化数学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8.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学生主体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教师使用同一本教材,施教不同班次的学生,教学效果有可能不同;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课程,学生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虽然原因较多,但是学生自身的内因是重要一点。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理想是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去实现。积极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更需要教师的为人师表。用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情感去激励、熏陶、教育学生,激励尖子生勇攀高峰,鼓励其他学生奋起直追。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处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做题和实验,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的优秀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被老师尊重,关爱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关系。
二、认清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会读书:先粗读一一浏览,再细读一一逐段分析,再总结找出各段的联系,抓住本节内容实质。培养学生说明、表达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能照本宣科,要用自己的浯言,能简单扼要地进行总结、归纳和说明、阐述。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特点,多创造学生亲自动手的环境,学要有实效,重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不是放任学生盲目猜想而让在点。
(1)有规律之处,让学生自由探索。对于有规律性知识的内容。教学对不应把现成结论总结后强加给学生,而应利用学生好胜心理特点,让他们亲手做实验或亲自算一算,鼓励他们对自己实验或计算结果加以分析,在思索小发现规律。如教学“弹簧的仲长跟受到拉力的关系”,“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等内容时均可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
(2)易乱易混知识处,让学生反复探究。有些形同、意不同的知识,教学中应改教师反复讲解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实践中去比较研究。如学生非常容易在熔解热概念叙述中漏掉“在熔点”,而在汽化热叙述中添进“在沸点”,教学时应让他们在反复阅读。反复探索中寻出差异之处,树立起牢固而深刻的概念。
(3)学习应用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物理知识应用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学这些内容时要这问题揭示课题,而后让他们带着问题用已学过的概念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来。如教学“惯性的应用”时,可以出示两把松动了的铁锤请同学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将铁锤紧套在锤柄上,经过讨论探究完全可以总结出利用惯性解决问题方案:将锤柄的一端放在地面或窗台上撞击几下;用手水平握住锤柄中部,再用另一锒头号沿水平方向打击锺柄一端,坚持让学生这样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能产生较大效果。教学中教师不仅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能动性,教会学生会读、会学、会用物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润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 (3)
9.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九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2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类生,同时对A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3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10.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
[摘要]小班是相对大班而言的,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形式,我们常称之为“小班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中的小班环境,就是指的小班化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否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大班环境相比,有什么不同?本文将从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小班环境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与学的一点思考。关键词:小班化
信息技术
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它普及于学校之初,往往是两个学生一台计算机的。就是到了现在,教室拥挤、气味混浊,几乎是大班环境的特色。当小班化教育出现之后,信息技术课像脱去了厚重的棉袄,立刻唤发了春天般的活力。你看:在漂亮、宽敞的机房里,学生几个人一小组,时而聚在一起讨论,时而独立操作,教师穿梭于小组之间,呈现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画面……
小班环境是非常适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一是信息技术学科需要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的时间;二是小班环境方便师生、生生互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小班环境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优势,许多在大班环境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得到很好落实。
一、从省纲要1中,寻找小班化教育的理念
“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等这些省纲要中提出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依据,无论是对大班,还是小班都是适用的。仔细研读纲要中提出的理念,把“学生信息素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终身发展”等关键词,落实到小班化教育之中,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理念。大、小班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在小班环境下,这些理念才变得更容易落实,更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二、与大班教学相比,寻找小班教学的优势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7年印发
1、物理环境舒展。学生一人一机,甚至于还有备用的,从容应对突发硬件故障。另外,教室有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学生下位交流方便,在此机房上课没有压抑感。
大班机房环境之一 小班机房环境之一
2、教师权威控制性降低。要组织一个40、50人的班级进入机房开展学习活动,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首先控制好课堂纪律。然而,控制好又谈何容易啊!各种高压措施应运而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面对20多人的小班,情况又是如何呢?也许学生还是调皮,排队到机房还是走得歪歪扭扭,就算调皮学生所占的比例一样,但毕竟人数少了,这时也许你只要握住调皮孩子的小手,情况就不一样了。
3、教学互动性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关照程度较之大班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有较多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参与活动的密度、强度、效度得到提升。比如在指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练习情况,及时帮助纠正。
4、学习形式多样、灵活。新课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层面,大班存在诸多困难,教师往往力不从心,勉强为之,效果自然也不好。在小班环境下,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才能从容地开展。由于活动空间大,由合作学习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可以转换自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四维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省纲要中提出了四维目标(多一个“行为与创新”目标),传统的大班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其他三维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小班化以新的时空组合方式形成适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给个性差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
值的机会。
三、于教学实践中,展现小班教学的独特魅力
1、目标恰当,适应每一个
合理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对教材及学情进行正确的分析。并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被关注,每一个都有不同程序的提高,下面以邓婕老师执教的《遨游因特网》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特网的作用,学会打开IE浏览器;(2)认识IE浏览器窗口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3)学会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了解因特网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看书,认识IE浏览器,在学生独立探索中,掌握IE浏览器工具栏的初步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生活的帮助,乐于利用网络获得有用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的因特网价值观。
4.行为与创新
(1)能利用工具栏浏览网页;(2)使学生有利用网络浏览网络的意识。不难看出:邓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表述准确、规范到位,体现出层次性,比如情感目标的“体验……乐于……培养”。行为与创新目标又体现对部分学生有个别化的要求。
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7课
2、过程灵动,激活每一个
在小班环境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温馨的师生互动。它的预设是要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出发,生成要达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效果。还是以邓婕老师《遨游因特网》这一课为例:
导入是从聊天开始的,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几个话题,引出因特网在生活中的运用。(一个单元起始课,对于因特网在活中的意义,要多加些份量。)(学生参与率100%)
新授环节,预设三个学习任务,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活动一:与“神奇小鹅”做朋友
目的:学习IE浏览器的启动及认识IE浏览器窗口组成。
过程:(1)看一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8);(2)说一说(教师检验学生看书效果);(3)拖一拖(小游戏:还原小鹅的家)。(学生参与率100%)
活动二:春游我做主
目的:认识网址,并能输入网址访问网站
过程:(1)选择要春游的地点;(2)了解目的地的地址(网址);(3)正确输入网址;(4)观察网页,准备交流自己的发现;(5)在交流中解决学生的发现与问题:出现小手(链接)、工具栏的使用(师生、生生交流率100%)
活动三:遨游因特网
目的:提供几个优秀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网站,供学生浏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因特网的用途,并在此过程中,熟悉IE浏览器的使用。
过程:(1)分小组,有选择地浏览提供的网站;(2)说一说自己的浏览后所获得的信息;(3)解决老师事先所设的陷井(比如,点击后打不开等);(4)师小结,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关注率100%)
整个教学过程,既考虑到学生的独立学习,又以小组合作贯穿其中,学生参与率、互动率、关注率都达到100%。
3、辅导适性,支持每一个
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不过,在学习之初也有许多学生会转不过弯来,这时老师的个别辅导是必要的。
案例1:在教学《申请电子邮箱》一课时,学生注册邮箱会遇到重名问题(不允许注册)。这里的教学我是分三步走的:一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写在纸上,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有无错误。);二是尝试通过检测。多数人的用户名已被注册,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与别人区分,又使自己的邮箱好记,将结果写在纸上,并再次尝试直到成功;三是完成注册,并将邮箱名称发送给老师。
一开始,我也想为了教学方便,想统一采取在姓名前面加座位号,但考虑到邮箱代表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可能伴随着他以后的生活。所以采取上面的三个步骤,支持每一个。
即使是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会很大,甚至会出现1-2个智力或行为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课堂教学功夫在课外:
案例2:五(3)班有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每天上学来得都很早,每次从他们班门口经过,我都发现他在看外面。如果此时不上课,我就会大喊他的名字,这样在课堂上,他就不排斥我。无论是练习打字,还是学习LOGO语言,我都会在其他学生练习时,与他一起做。当他自己操作,发现能让海龟移动时,也会露出难得的微笑来。
4、效果明显,发展每一个
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往往有多种选择,学生希望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或建
议。这样,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就会更有信心。能否让学生学获得幸福感,一定要做好多元评价。这里的多元,除了评价对象多元以外,还有评价的层次多元。例如:本次教研的两节课,除了小组评价表以外,还有学生个体的学习评价表。无论是小组评,还是学生自评,都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上(表上都有学生的姓名)。
结束语
小班环境下教学的研究,对于我来说,这才刚开头。一些个想法,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去检验,小班化教育的未来需要多方面的关注,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7印发
11.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72-02
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教育资源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教学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锻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环境中,课程教学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现有教育资源并不充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应正视教学资源需求和教學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库,对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共享、利用,提升人才素养的教育。
1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构建必要性
初中生认知心理 心理学诸多研究成果说明:一个人在学习中总是从脑皮刺激的短暂联系到短暂联系系统,进而将短暂联系系统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整合融合,是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的转变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具备追求刺激、好胜、好奇等心理特征,追求有趣、新颖的教学资料,进而对教学资料进行主动探求。初中生的认知遵循从浅到深、从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认知心理规律。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正是基于初中生认知心理规律构建的。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源,以图、文、音、视等多元化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设计,将初中生的注意力吸引、集中到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让初中生能够自我感知到教学情境,调动初中生认知心理,进而调动初中生习得知识的行为;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内的案例、习题,进一步刺激初中生,强化巩固新习得的知识;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库将初中生的认知进行整合链接,将其新知识迁移、融合于已有知识系统。
语文教师教学需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灵活应用教学资源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但也会越来越依赖教学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初中生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实现教学资源可操作、典型性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在未经整合处理之前属于公共资源,具有多样性、一般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自如选取资源,以多样教学资源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但是,教师如果想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教学资源库。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以其合理科学的资源分类和丰富多样的资源素材,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在教学资源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精选,对其进行层层修订,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同时,针对海量教学资源,教师应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及时存储;在教学资源形式方面,教师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完善资源结构,梳理资源条理,灵活使用资源,结合不同的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在教学资源使用方面,不仅要操作便捷,更要生动有趣,在直观形象教学中收获满意效果。
未来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将实现“课堂+多媒体+自学”交叉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入平时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还要因时因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毋庸置疑,初中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是在教学先进经验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施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未来发展趋势就是促进教学网络化、数字化和个性化,构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是初中语文传统教学走向现代网络教学的路径,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共赢、交互的有效途径。
2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构建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框架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是一种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系统,具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在构建时,要具有以下基本框架:语料库、输入法、初中语文素材库、资源应用管理系统、案例库、题库以及网络课件库。其中,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是初中语文素材库,素材库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初中语文不同知识点、不同模块教学课件、训练题和题库的完整教学服务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其他部分均需要利用素材库内的语文教学素材;语料库中的索引目录则是辅助初中生快速自学的导引;输入法则是初中生在相应的搜索栏内输入语料,可以帮助初中生搜索、存取或浏览相关素材资源;资源应用管理系统则是整个系统的“管家”,包括教学资源编辑、教学权限系统、教学课程工具等,是应用于初中语文素材库、案例库、题库以及网络课件库,呈现教学资源的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范围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基本框架包括语料库、输入法、初中语文素材库、资源应用管理系统、案例库、题库以及网络课件库。其中,初中语文素材库、案例库、题库以及网络课件库需要确定范围。确定初中语文素材库范围,是基于对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信息整合而成的,将课本教材整合成具有图、文、音、视等多元化特征的素材,是教学资源库的基础。初中语文素材库范围确定需要结合初中语文具体教材课本目录,围绕课本教材中文章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搜集;网络课件库需要语文教师专家组综合应用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组织、处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后形成库内的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录等形式;案例和题库则是按照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参考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教学效果测量工具。案例和题库参照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日常和考试两种;按照不同的难度,可以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级等。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资源库的构建需要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资源教学库的内容及其类别。
第一,初中语文素材库的内容确定。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和新课标下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素材,不仅要包括课堂学习知识,还要包括课外学习知识,即初中语文固有知识结构和初中语文拓展性知识。其中,固有知识结构包括阅读和语言表达两方面,拓展性知识包括名著品读、语法修辞、考试指导、诗词背诵等。
第二,网络课件库的内容是依据初中语文素材库确定的,具体内容需要包括初中语文三年六本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录等。
第三,案例和题库的内容确定。案例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累计的实践课例,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案例上传教学资源库,其他教师参考研究共享。题库是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考虑知识点的重点内容、难易程度对其进行分类设置,如日常和考试,简单、中等、困难三级等。
第四,资源应用管理系统的内容确定,应包括教学设计、资源查询、资源存储、资源应用等多模块功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课堂教学的辅助,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让其更贴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3 结语
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和教育信息工程建设均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库。可见,构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价值。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设计的,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利于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倩.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5(1).
[2]马亮,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J].学周刊,2014(5).
[3]张志新,运用现代远程资源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3).
1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二
现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中,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已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为主的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性, 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性、超文本性, 信息量异常丰富。
教学中, 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显现与传递, 能使学生确立鲜明完整的表象, 调动学生的求知内驱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能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主动研究的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操作案例
在学习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事先笔者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划分了合作学习小组, 并推选了组长。上课时,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教师对这首诗词不作任何解释, 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 借助网络查阅资料, 明确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主旨、词句含义、表达感情、表达方式, 并把所找到的资料整理到一个Word文件或PPT文件中, 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评比。
新的学习模式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他们有的用百度, 有的用谷歌, 眼睛盯着屏幕, 或操作键盘, 或点击鼠标, 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凝神沉思, 想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经反复尝试, 忽又“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上不时传来键盘敲击声、惊叹声和会意的轻笑声。教师在旁边巡回指导,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半个多小时, 学生们都理解了诗词的意思, 明确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归纳整理也都完成了。有的小组成员还为之配上了彩色线条和图片, 插入了声音, 布局合理, 色彩鲜明。有的小组成员还顺便附上了苏轼的其他几首诗词, 让人大开眼界。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想展示出来, 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教师适时组织小组展评、解说。评选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深认识的过程, 结果大家评出了十多件比较好的文稿,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堂课, 学生们通过眼看、耳听、脑思、手动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是教学的核心。
笔者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个栏目“词苑拾贝”,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 以便其他学生赏析提高。把自己的诗词制成电子诗画册, 让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师生来分享,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鼓励, 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这堂课, 笔者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有效整合教学要解决三大问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整合课学习的关键, 也是每位学习者得到发展的关键。
1.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活动
(1) 教师要扮演指导者和协作者的角色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泛, 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而网络包含的信息量大, 如能合理筛选运用, 便能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变“满堂灌”为“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 教师则以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气氛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上例中, 不少学生在用百度搜索信息时, 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具有相关信息的网页很多, 有的网页上诸如“作品赏析”之类的文字达三四千字, 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知识点, 看这里、看那里, 觉得资料都很好, 难以取舍, 产生了迷茫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要教给学生搜索的技巧, 如利用关键词“苏轼水调歌头写作背景”搜索, 这样就很容易搜集到相关知识。二是精选几个网站推荐给学生, 如古诗文网, 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率。
(2) 教师要做备课先行者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学习过程中, 虽要“以生为本, 合作学习”,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解放”了, 教师应从教材、学情、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探索, 让学生既能得到“鱼”, 又能得到“渔”, 还能体验“愉”。所以,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 尤其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了解软硬件知识, 能借助Dream weaver, Flash, Photoshop等软件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并与学生共享, 能掌握快速搜索技巧, 在学生的计算机或网络出现问题时, 能及时排除故障, 让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2.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现代信息网络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们面对丰富的信息, 如果对计算机操作不甚熟练, 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单靠教师是难以解决的。因此, 合作学习显得很重要。笔者提倡四人为一组, 采用“异质”分组法, 依据均衡性的原则, 将思维活跃、操作技能高的学生与基础弱、操作生疏的学生分在一起, 让“高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指导任务, 这样的分组既能以强带弱, 也能以弱促强, 双方共赢。上例中, 有一个小组的组长是信息技术社团的成员, 在他的带动下, 这个小组不仅对资料掌握快, 而且设计出了精美动感的PPT文件, 成员们都兴致高昂。
3.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 旨在反馈信息, 了解学习效果, 以便采取改进措施。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兴趣、参与密度、对资源的运用、对课文信息资料的架构、操作熟练度, 可用评价量表来记录评价。上例中, 教师边巡回指导, 边观察学生, 这本身就是过程性评价, 它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价值判断, 分析归纳资料, 重视反馈, 关注探究过程。效果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答辩、网上测验题、制作电子报等形式进行反馈。上例中, 各组学生展示解说, 在互相交流中认识自己的成果完整与否, 优缺点何在,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是贯穿其中的, 这体现的是效果性评价。当然, 笔者也纠正了学生们在评价中存在问题, 如偏重于演示文稿的华美, 而对学习内容关注不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拓展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合作探究, 形成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其中, 合理制定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教师的指导是学习的保障;学生的参与是学习的关键;多角度的评价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得以发展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 我们要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学习的规律, 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 杜维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青年, 2012 (8) :192-193.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2K-FYVaxfGB0NIG3JoKQ9W D7CTY3bPwwbgIcEVHaK828zkcDHnpC_7mnchUS0S3XCu e9ZMhvqZTDpYfufGJu6Xfr7xlAXPuFE1LjP6GjiO.
1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三
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小学——王洪峰
【摘 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以实现未来人的发展。本文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说话兴趣,解决知识难点,培养想象、创造能力,引导自主学习,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策略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应用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其自身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空前地提高人类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十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各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些变革目标的重要方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新视点。因此,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以实现未来人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展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灯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说话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我以美丽的黄山风光为背景,将各种奇石的图片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再配以舒缓流畅的音乐,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徜徉在优美、生动的意境中,对课文中所写的景物有了较直观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进行诱导:“谁来做做小导游,带我们去看看黄山的一绝——奇石?”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小导游做得有声有色。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教学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的记忆、想象,激活了思维。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在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图片,显现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到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音、画面同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为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1、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构画出画面,然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想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比如,教学《燕子》一文,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柔柳,花、草、叶、树聚成斑斓的色彩,伶俐可爱的燕子斜着身子飞来了„„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之后,与电脑上教师收集的画面进行对比,入情入镜。再让学生看图复述课文。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读写能力,又培养了想象能力,更加培养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材料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2、对课文中写得精练,但有着丰富内涵的段落,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延伸性想象。例如:《白杨》一文中,父亲给子女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写得精练概括,每一句都写出白杨的一个特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哪儿„„哪儿„„”,让学生想象具体是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教师再根据学生想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边防哨所、沙漠等图片(若有合适的动态录像则更加好),让想象变成形象可见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这些地方如何“呼唤”白杨的到来。若是采用童话形式,学生想象思维会更活跃。又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一句,可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对白杨的袭击,再次让学生想象,用童话式语言描述风沙的袭击,以及白杨在风沙面前毫不畏惧的样子,并当场让学生给白杨配上画外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的该段的主旨,从雨雪、洪水、干旱的袭击体现出白杨树的精神。多媒体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意犹未尽,还会继续想象白杨是如何面对雨雪、洪水、干旱的侵袭。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白杨品格的理解,又达到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这是普通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
3、对于课文的空白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结果。这样的推理性想像能使学生发挥写作或口语表达才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月光曲》一文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写的是《月光曲》的内容。这“涌过来”后面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语意。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由于创设了情境,学生很容易地拨动了想象思维这根弦,具体想象了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以及浪退去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这些想象的情景,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就能够把握好课文蕴藏着的意味。之后,可以配上《月光曲》这首音乐,发挥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
4、对于有些顺向思维的课文,教学时要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用逆向性思维去创造想象,这样,一是能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能培养想象能力。例如《时光老人的礼物》,它诉说了少年儿童对时光老人的感激之情和对他所送礼物的珍爱之心。课文前四小节写的都是时光老人赠给小朋友的礼物。教学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时光老人的“礼物”,激发情趣,再引导学生反向想象:我们为表达感激之情,可回赠时光老人什么礼物?不久,多媒体电脑出示一位睿智的时光老人模样,教师引导:时光老人就在我们面前,你想送什么礼物?时光老人会乐意接受吗?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时光老人”,便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多时,学生输入“礼物名”并模仿本课写法写明原因。时光老人对有些“礼”微笑收下,对有些“礼”谢绝了。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礼物。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更是一种创新教育。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比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 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小燕子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利用平时学生的活动材料,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如:在教学《回声》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课之前,可先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秋游时间到有山洞的景点,让学生体会现实的回声;带学生游览公园,观察花草树木,观察苍耳、蒲公英、豌豆之类的植物,访问自然老师和园林工人叔叔等等,让学生亲临其境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分别把学生参观访问的情景制成了录像。上课时,让全体学生观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亲自参与活动中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既感惊奇又自豪,没有亲自参与的学生看到自己班上的同学在录像中,又惊奇又羡慕,议论纷纷,兴趣盎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高涨,学生会有不少疑问迸发而出:“哪些地方有回声?”“为什么会产生回声?”“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等等,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提倡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生动活泼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等,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乐学。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提高自身的素质,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为创新教育开辟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实验小学
孙洪美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引入时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多媒体情景优势,它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影视等多种视频信息与音乐、解说、拟音等多种音频信息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还原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次是具有多媒体信息同步呈现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口述等感官同时开展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于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有力武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机地结合,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变为生动、形象的贴近小学生活的直观语言,将大大改变现有数学课堂呆板、单调的课堂结构,教师教起来有激情,学生学起来有动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启发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一个虚拟的场景:六只小动物在动物乐园举行骑车比赛,这些车的轮子有的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形状的。随着发令枪一响,屏幕上出现各种车开动的动画,很多车子上下颠簸,车上的小动物苦不堪言、丑态百出,只有坐在圆轮车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稳舒服极了。这时画面嘎然而止,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能夺得第一名呢?”学生在开心、诙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在笑声中他们不禁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轮的车子跑得既快又平稳,而其它的车子却不能呢?这样就揭开了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利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例: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例:“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首先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通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就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运用多媒体演示可以很快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第三个条件、绘制线段图,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课堂教学时间显得很充裕,不但可以较快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对教材适当补充变式练习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既加大了练习密度,又变换了练习形式,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集中组合,沟通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轻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例:在五年级《可能性》中,在练习时老师先用媒体补充生活例证,请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小学生在马路上踢球,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大力士韩智磊和徐豪迪拔河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可能性这种一种不确定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转化,可以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使数学规律形象地显现出来,从而缩短认识过程,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时代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 1 ]
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 ] 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 ] 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M].培训教材,2002.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设计09-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11-09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9-1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06-29
201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09-14
七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