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饮酒诗(精选10篇)
1.经典饮酒诗 篇一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
2、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辩 已 忘言。 ——陶渊明 《喝酒·其五》
5、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 。 ——陶 渊明 《归去来辞》
6、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 或脱故而服新 ! 愿在发 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陶渊明 《闲情赋》
7、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陶渊明
8、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陶潜 《拟挽歌辞》
9、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陶渊明
10、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喝酒》
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1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1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1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潜
1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喝酒·其五》
18、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 《神释》
19、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 《归去来辞》
20、“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来去兮》”
2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 《 读山海 经》
2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 《归去来兮》
23、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形影神赠答诗》
2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25、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咏荆轲》
2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27、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
2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 《读山海经》
29、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
3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2.经典饮酒诗 篇二
唐代是酒文化发达的朝代, 因而也是饮酒诗繁荣的时期, 不但数量多, 诗的形式也多样化, 和历代饮酒诗相比, 唐代饮酒诗颇具特色。由于唐帝国都市增多,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加上造酒工艺水平的提高, 酒类数量不少。李肇《国史补》曾记载唐各地名酒:“酒则郢州之富水, 乌程之若下, 荥阳之土窟春, 富平之石冻春, 剑南之烧春, 河东之乾和、蒲萄, 岭南之灵溪、博罗, 宜城之九酝, 浔阳之湓水, 京城之西市腔, 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1]197唐时的鲁酒、新丰酒、桑落酒、宜春酒也都堪称一代名酝。单就葡萄酒来说, 酿造工艺颇精, 旧题柳宗元所撰《龙城录》曰:“魏左相能治酒, 有名曰‘醽淥 (今作醽醁) 翠涛’。常以大金礨内贮盛, 十年饮不败, 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尝有诗赐公:‘醽淥胜兰生, 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 十年味不败。’兰生, 即汉武帝百味旨酒也。玉薤, 炀帝酒名。此公酒本学酿于西羌人, 岂非得大宛之法, 司马迁所谓富人藏万石葡萄酒, 数十岁不败者乎?”[1]148并且, 唐代社会饮酒蔚然成风, 从皇室贵族到各级官员, 以及文人阶层, 他们出入阁楼饮宴, 饮酒赋诗, 使得酒文化日益发达, 甚至普通民众, 以及僧道、隐士等都热衷于这杯中之物。王绩著《酒经》、《酒谱》, 皇甫嵩撰《醉乡日月》, 虽然都是讨论唐人酒令的著作, 但内容涉及了饮论、宾主之礼仪、酿酒等很多方面, 足以说明酒已成为唐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
在此语境下, 唐代饮酒诗的数量与质量都超越前代。就诗人主体而言, 唐代饮酒诗主要集中于王绩、李白、岑参、杜甫、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等人的创作中。这些代表诗人, 把酒与诗融为一体, 形成了酒香飘逸的诗酒文化。但这种诗酒文化往往又呈现出多元的色彩, 体现在饮酒诗上, 便是多样的审美形态。像王绩, 继承了阮籍借酒遁世、陶渊明田园诗酒的传统, 讲求人与自然相融, 饮酒实是自乐, 所以其《独酌》诗云:“浮生知几日, 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 时向竹林倾”;在《醉后》他还说:“阮籍醒时少, 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 乘兴且长歌。”可见, 王绩代表了唐人饮酒诗之诗酒隐逸、风流自赏的一派。而李白则是入世的, 李白被称为“斗酒诗百篇”。其诗集中与酒有关的作品, 触目皆是, 仅以“酒”、“醉”为诗题的作品就有《将进酒》、《对酒》、《山人劝酒》、《醉后赠从甥高镇》、《北山独酌寄韦六》、《独酌青溪江山寄权昭夷》、《醉后赠王历阳》、《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独酌》、《春日独酌》、《春日醉起言志》、《待酒不至》、《对酒忆贺监》、《鲁中醉起作》、《对雪醉后赠王历阳》、《自汉阳病酒寄王明府》、《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等等, 其他为酒宴饯别而写的诗就更多了。李白对酒似乎有超出常人的理解, 其《月下独酌》其二歌吟道: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 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 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
李白饮酒诗的重要特征就是诗、酒、月构成了独特的意象。他饮酒必吟诗, 诗中自有月。月与诗人难分难舍, 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孤独, 而天上孤寂运行的明月, 自然就成了诗人的身影与知己。《月下独酌》其二集中抒发他对饮酒之道、饮酒之趣的“禅解”。李白的思想较复杂, 他不像杜甫谨守儒教, 他杂儒、道、纵横、任侠及神仙诸家, 他既仰慕鲁仲连的功成身退, 也歌颂谢安的谈笑静胡沙, 因而其诗飘逸而纵横, 故其酒道、酒趣也不是纯然儒者的气象。他认为人爱酒是天经地义的, “爱酒不愧天”, 圣贤尚且赞酒, 所以饮酒“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李白往往借酒诉说其理想追求、鄙薄功名利禄以及自己一生不得志的苦闷。他心中许多情绪都是借“酒话”倾吐出来的, 所以有时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这是被召入京前视功名如草芥;当现实击碎了梦想, 人生不如意时, 他又唱出:“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安史之乱后, 他因支持永王璘而被流放夜郎, 理想彻底破灭, 于是诗酒风流, 或问道求仙, 或浩歌对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李白得酒仙、诗仙之名, 实则是其人生的悲剧, 其故作放达出世之语, 难掩其怀才不遇苦闷, 因此其饮酒诗的底蕴实际是诗人化解不开的深悲巨痛。
杜甫也是唐代著名的饮酒诗诗人。其一生与诗酒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杜甫由于同李白思想性格不同, 生活的遭际也不一样, 因而其对生活、饮酒的态度情趣也就不同。杜甫更近平民或不幸者, 这是因为他自己一生穷困潦倒, 借酒浇愁之故。其《醉时歌》是赠广文馆博士郑虔的, 诗人感叹郑氏“诸公衮衮登省台, 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 但郑虔“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过屈宋”, 而诗人自己也遭人嗤笑“被褐短窄鬓如丝”。面对不公的命运, 他愤然感慨:“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惧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 生前相遇且衔杯!”在另一首饮酒诗《醉歌行》中, 杜甫还是一腔的悲怀, “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 吞声踯躅涕泪零”, 李白也会愤而不平, 高呼“古来圣贤皆寂寞”, 但他从不露出杜甫式的凄苦吞声之状。杜甫不是游山求道, 也不是与神仙相期云汉, 而是时刻关注着现实社会, 比如安史战乱与自身的温饱, 所以他说:“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置酒张灯促华馔, 且将款曲终今夕, 休语艰难尚酣战”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因为醉歌》) 。这恰与视富贵如敝屣、粪土王侯的李白形成鲜明对照。因此, 杜甫的饮酒诗, 显示出一个一生落拓者的形象, 他忧国忧民, 忧愤苦闷, 多触及现实生活, 因而引起后世无数文人的共鸣, 刘熙载即看到:“太白早好纵横, 晚学黄老, 故诗每托之以自娱。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2]59确为至评。
中唐较著名的饮酒诗诗人, 有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 他们也是各具面貌。白居易直接与饮酒有关的诗不下于50余首, 其饮酒诗反映了一个士大夫人生虽有坎坷, 但晚年追求闲适安逸的精神世界。最典型的要算《劝酒寄元九》:薤叶有朝露, 槿枝无宿花。君今亦如此, 促促生有涯。既不逐禅僧, 林下学楞伽。又不随道士, 山中炼丹砂。百年夜分半, 一岁春无多。何不饮美酒, 胡然自悲嗟。俗号销愁药, 神速无以加。一杯驱世虑, 两杯反天和。三杯即酩酊, 或笑任狂歌。陶陶复兀兀, 吾孰知其他?况在名利途, 平生有风波。深心藏陷阱, 巧言织网罗。举目非不见, 不醉欲如何?
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但仕途凶险, 作为过来人, 白居易劝人闭眼躲避现实, 不妨在醉中“陶陶复兀兀”。元稹在《酬乐天劝醉》中答道:“共醉真可乐, 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 兀然无与他。美人醉灯下, 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 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 劝醉意如何?”元稹的酬答可见出唐代中期士大夫们陶醉在纸醉金迷中的生活情状。刘禹锡在其《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也说:“把取菱花百炼镜, 换他竹叶十分杯。嚬眉厌老终难去, 蘸甲须欢便到来。妍丑太分迷忌讳, 松乔俱傲绝嫌猜。校量功力相千万, 好去从空白玉台。”可见, 唐代中期士人的精神面貌, 即年轻从政时欲有所作为, 但碰壁之后就只有借酒以浇胸中之块垒了。时代的压抑与诗人的借酒浇愁、颓然回归, 成为唐代中期饮酒诗鲜明的主题特色。
皮日休、陆龟蒙是晚唐饮酒诗的代表人物。二人常诗酒酬答, 皮日休曾有《酒中十咏》, 在诗序中诗人阐述了饮酒与人生穷通祸福的关系, 并说:“余之于酒得其乐, 人之于酒得其祸”, 于是继王绩《酒谱》之后, 他作《酒中十咏》, 分别歌咏酒星、酒泉、酒蒭、酒床、酒垆、酒楼、酒旗、酒樽、酒城、酒乡等。陆龟蒙有《奉和袭美酒中十咏》, 后来还作《添酒中六咏》。这实际是用诗歌形式写的“酒谱”, 并且, 皮、陆的这类饮酒诗, 实际已具咏物诗的性质了。这也是唐代饮酒诗的一种很特别的写法。当然, 皮、陆也有不少反映其诗酒生活的作品, 如陆龟蒙的《置酒行》、《袭美以公斋小宴见招因代书寄之》、《对酒》等, 皮日休的《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等, 见出其对前辈饮酒诗的继承, 也反映了晚唐文人诗酒唱和与饮宴生活的一个侧面。
综上, 唐代酒文化发达, 制酒工艺水平很高, 酒类众多, 整个社会饮酒风尚极为浓厚。与之相应的, 饮酒诗较之前代有重要的发展, 不仅数量多, 而且形式多样, 古体、乐府歌行皆备, 尤以近体为主。更重要的, 唐代饮酒诗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既有初唐王绩为代表的诗酒隐逸、风流自赏, 也有李白以酒来倾诉理想追求、鄙薄功名利禄的“盛唐醉态”, 还有杜甫饮酒诗中那终生落拓的诗人形象, 忧国忧民, 忧愤苦闷, 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迨至中唐, 时代的压抑与诗人的借酒浇愁、颓然回归, 成为此期饮酒诗的主题特点。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饮酒诗, 则具咏物诗的性质, 成为唐代饮酒诗别样的审美形态。
摘要:唐代社会酒文化发达, 与之相应, 饮酒诗较之前代有重要的发展, 唐代饮酒诗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既有王绩的诗酒隐逸、风流自赏, 也有李白诉说理想追求、鄙薄功名利禄的“盛唐醉态”, 还有杜甫饮酒诗忧国忧民、忧愤苦闷的现实情怀。
关键词:饮酒诗,唐代,酒文化,审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从“眼病诗”谈饮酒对眼睛的损害 篇三
“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又云:“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倡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据考证,白居易40多岁即患眼疾。上面这两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著《龙树论》,药盒中存放着准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得求助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
自杜康造酒以来,酒便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已成千古佳话。少量饮酒确实能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大脑思维,使人浮想联翩,文思泉涌,但过量饮酒则害处不少。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饮酒不节,杀人顷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酒精能抑制人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对人体危害极大。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7%时可致饮酒者死亡。过量饮酒对眼睛的损害尤为明显。酒中含有的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很快扩散到血液中,由于醇类极易溶于水,而眼球内玻璃体含水量达99%,对乙醇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饮酒极易损伤眼睛。当人大量饮酒后,眼球结膜充血,可造成局部组织缺氧。同时,饮酒会消耗人体内大量的B族维生素。当眼睛缺少B族维生素后,极易发生视神经炎及晶状体浑浊。另外,酒中的有害醇类(如甲醇)也会对视网膜、视神经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若饮酒过多,酒中的有害成分能使视神经萎缩,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白居易经常开怀畅饮,结果染上了眼疾,40岁时已有“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之感,从而写下《眼病二首》。医生已明确告诉他要戒酒,可他依然“马背仰天酒果腹”,最后翻遍眼科名著《龙树论》也找不出有用之方,服用眼科圣药“决明丸”也于事无补,只得“争得金篦试刮看”。自此,白居易的诗作日趋减少且浅薄。(陕西 胡献国)
4.陶渊明饮酒诗的成就 篇四
二、表现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和操守。这类诗多般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如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三、表现诗人归隐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怎样才能保持高尚坚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
5.经典诗 篇五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6.王维经典诗句诗 篇六
王维经典诗句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老将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杂诗》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杂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田园乐七首·其一》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田园乐七首·其二》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七首·其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7.七绝经典藏头诗 篇七
天上人间
天公抖擞降奇才,上韵清诗绝句来。
人敬尊师高品德,间馨雅律重情裁。
燕山寒灯
燕穿夏柳舞帘风,山恋云霞笑意浓。
寒夜抒情才横溢,灯游墨海照星空。
馨墨芬芳
馨香馥郁入咽喉,墨海行舟染指柔。
芬彩空间诗境美,芳玑烂漫绕云头。
紫云龙
紫气东来绕碧琼,云霞烂漫缀花容。
龙腾墨海金光闪,好韵欢抒醉友朋。
兰君
兰幽素雅捻诗香,君德品高骚客扬。
贤友诗词纤指绣,才高八斗赋华章。
土里珍珠
土肥田沃果丰收,里袖欢抒舞墨稠。
珍玉惜情诗漫洒,珠玑妙笔韵无休。
独上兰舟
独倚轩窗望月寒,上楼舞墨影孤单。
兰情醉梦书笺寄,舟渡红尘恋曲难。
清风明月
清荷滴露馥飘香,风动珠摇叶翠彰。
8.王维经典的山水诗 篇八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第一句较为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也是王维代表作之一,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精妙绝伦,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名作。作者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本诗通过写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山林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9.顾城的经典现代诗 篇九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结束】
一瞬间——
崩坍停止了,
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
戴孝的帆船,
缓缓走过,
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
被痛苦扭弯了身躯,
在把勇士哭抚
砍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再见】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
面向夜晚
夜的深处
是密密的灯盏
它们总在一起
我们总要再见
再见
为了再见
【星月的来由☆烟囱】
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成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烟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10.经典怀古诗 篇十
前年买符入函谷,归来柴车仍露宿。
似联石室陈图书,敢累山公为题目。
苍梧只觉波浪高,尺泽那知鳞尾秃。
已将倦翮谢风云,便拟閒身寄松竹。
保庸复来良自嗤,聊池尔耳谁能卜。
生长寒乡非挟炭,老去刚肠徒仰屋。
此日可惜那敢轻,流年已徂无计逐。
淮山可人长好色,随潮入落裁瞬息。
隋堤官柳今许长,前年雪里曾相识。
尚有寒蜩抱残叶,晚风凄瑟真相逼。
斜阳更在柁楼明,孤烟已转榆湾黑。
浊流奔猛似欺人,前去高桅万牛力。
但令寸进殊不恶,行或止这那可测。
朝廷无阶亦何往,想见夔龙在君侧。
取士端须拔十五,除吏何妨论八百。
为郎二世疑有命,自著一生能几屐。
定知此意不在多,久从笔研安能掷。
太常掌故本下才,未怪间关难射策。
仲翁陆陆元先售,却令小苍东门后。
人生有志将毋同,异时善舞输长袖。
此去谁家借蹇驴,偪仄终看饭山瘦。
平生读书过百纸,本是烟波钓徒尔。
笔直床茶灶轻鼎钟,雨笠烟蓑傲朱紫。
如今却著从事衫,犹喜无材堪鼓吏。
自从束带对小儿,久妨痛饮追名士。
会须出处今勇决,进仍不合当休矣。
试来乞公五十犗,投竿往觅任公子。
【经典饮酒诗】推荐阅读:
《饮酒诗》陶渊明09-21
饮酒 己亥杂诗阅读及答案08-23
饮酒 其五,饮酒 其五陶渊明,饮酒 其五的意思,饮酒 其五赏析07-16
《饮酒》优秀教案07-07
饮酒情结的苏轼07-25
饮酒歌教学反思01-03
《饮酒》教学设计01-10
饮酒与驾车数学模型11-09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06-11
陶渊明《饮酒.其四》赏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