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2024-07-28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精选11篇)

1.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篇一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由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高考,学生的兴趣焦点也集中在高考,所以设计了这一部分。向学生介绍近几年高考涉及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的题型和出题方向以及解题策略。并且总结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关键词和关键点,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争取使学生做到不但“做会题”,而且“会做题”。所总结的高考及模拟题列举如下:

2.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篇二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3.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三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

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

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篇四

霍市一中高二年级

吴佳欣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四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5章第4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建立了理论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简述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动画以及阅读材料,提高识图、分析及归纳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

1、明确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2、养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于探究、合作交流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5步教学法。通过导——看——说——记——练五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

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环节,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自主学习课本知识。

第三步,同组互助 先是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

第四步,师生互助,合作探究。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

第五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1.通过课前引入,回顾生活中的信息,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PPT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作简要解释。让师生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同组互助

学生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1.先进行课前引入,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2.以问题探讨开始,说明生态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信息的 3.接着分析各种具体实例,引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4.再以具体实例来分析信息的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5.最后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

(三)师生互助,合作探究

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与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

(四)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1.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上应用的网上拓展知识

2.练习不是让学生陷入题海,而是对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并能“举一反三”,练习: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1.哺乳动物的体温

2.鸟类鸣叫

3.红外线

4.萤火虫发光

5.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

6.电磁波

7.昆虫发出的声音

8.昆虫的性信息素

9.植物开花

10.蓟的刺

11.紫外线

12.蜜蜂跳舞

五、说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重要内容的简洁呈现,我喜欢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又能使这些重点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PPT显示。

六、说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学生理解准确、回答正确,以掌声来表示庆贺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回答不到位,学生纠错、改错。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时鼓励,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定量评价

在拓展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答题,由浅入深。分小组合作回答,给予小组奖励。

七、说开发

相关配套资源开发有:

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上应用的网上拓展知识。

八、说得失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有效运用了四步导学法,教学目标集中单一,避免芜杂,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5.初中生物说课稿_血型范文 篇五

一、说教材:

《血量、输血和血型》这节课是介绍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要注意什么?血型的分类如何?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成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它既进一步阐明了血液的知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了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题材。模拟血型鉴定活动虽是一个建议活动,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四种血型的关系及为什么“输血一般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有关血量的知识 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③模拟血型鉴定 ④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①血量、输血知识 ②模拟血型鉴定

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教法:

1、场景式教学法:采用场景式教学法,从引入至课程的最后都把课堂设置为一个医院的场景,师生共同完成由诊断至输血的整个模拟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也使课堂变得更贴近生活、轻松、自然、活泼。

2、模拟实验法:根据学生及学校情况,真实的血型鉴定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模拟实验法既解决了真实实验的不可操作性,也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说明和解决,同样可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今后用模拟实验解决科学问题打下基础。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急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无偿献血的知识录像及投影小结板书,为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再以一些献血场景录像结尾,达到渲染气氛,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本节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2、模拟实验法:通过该学法训练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加强,学会用模拟实验解决科学问题。

3、信息收集法:课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无偿献血知识的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分六大环节进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引导介绍新知——模拟实验大显伸手——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媒体播放救护车驶入录像,接着几名学生表演伤员车祸入院,失血过多,经诊断需及时输血的场景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介绍新知:就前面设置的场景,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自行回答,思学同步,介绍血量及血型知识;

3、模拟实验大显伸手:由上一环节对血型的了解引出输血的首要工作是给伤员鉴定血型,进行模拟血型鉴定,投影真实血型鉴定图片引导探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鉴定出伤者血型,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既说明四种血型的关系,也说明输血为什么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既而拓展知识,通过投影文字资料介绍多种血型系统及交叉配血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再设场景伤者生命危在旦夕,需及时输血,可没有库存的血液,引出活动“无偿献血我知道”,让实习医生想办法为医院做宣传,动员大家都来无偿献血,学生可以以任何方式宣传,进行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接着播放无偿献血知识录像,对该知识进行再教育;

5、归纳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收获,体验成功,然后把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使知识更系统,完善;

6.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 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7.《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实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理解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同时为第三章生物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已经掌握了遗传和性状的基本知识。

2、认知能力

观察能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3、心理特征

对生活中的变异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通存在的;

②说出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2、技能目标:

初步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探究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2、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为辅,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

六、教学准备

1、两种不同品种的花生;尺子、圆规等测量工具。

2、数据统计分析表。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图片展示,导入新知;实验探究,获取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知

1、提出问题:什么是变异?

2、观察不同图片,你会发现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并认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利用书中的故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提出不同的问题如:问题①:为什么大花生长的大,小花生长的小?问题②:为什么有的小花生长得和大花生一样大?问题③:为什么花生反映出大、小不同的两种性状?问题④:为什么花生有的大,有的小?

学生也作出不同假设:假设①:是与基因和环境有关;假设②:有的同学认为与生存环境有关,有的同学认为与基因变异有关;假设③:跟环境和基因有关;假设④:与基因有关。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方向,提高学生主动性。

2、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制定计划。

(1)怎样区分大小不同的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

(2)测量花生果实的哪个部位?

(3)怎样选择30粒花生?从大花生或小花生里挑选30粒吗?

(4)用什么工具测量?

(5)得到的结果如何比较?用大花生的最大值与小花生的最小值比较吗?

(6)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各步骤是如何实施的,为后面有效完成实验作铺垫。

3、实施计划。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在不同的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5)对于同一品种的花生,不同个体仍然有差异,你认为这种变异主要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6)对于同一品种的花生,不同个体仍然有差异,你认为这种变异主要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设计意图:将多因素问题化分为多个单因素问题,分别研究每个单因素对变异的影响,最后再综合总结。层层设问,逐步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1、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说法吗?试加以解释。

2、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够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的甜菜含糖量高,你认为这种变异能遗传吗?

3、有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另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均正常,但由于老二天天在外面玩耍,脸色比老大黑。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对夫妻生下的孩子的变异是由 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 。

(2)第二对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的脸色不同是由 的影响引起的, 并没有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运用本节实验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上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从多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大小花生品种的差异、以及同一花生品种内部的差异,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比如说:学生对于小组得到的结论,产生的质疑,进一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探究,分析了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还比如说,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真正理解了“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3、绘制折线图,对全班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直观展示,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达到预期设想。

不足之处:

1、时间较紧促,不易把握,实验操作的有些步骤需要更加规范,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不能让学生都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探究过程若有两个课时,效果会更好。

2、实验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取,因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不大,导致学生在绘制折线时,出现很多交叉部分,给学生理解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实验时,应该准备差异较大的花生果实或更合理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更利于学生的认识。

教学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会进步,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也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应脚踏实地走下去.而大家的支持是我继续前进的力量,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信心满满,期待着每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美好明天!

8.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篇八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 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课外捕捉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照、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外,鼠妇的生活还受温度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干旱缺水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洪涝灾害也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长时间缺氧会使动物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死亡等。

大家说得很好。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但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就是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寄生关系。如:捕食关系: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就是这种关系。竞争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界的寄生关系非常普遍,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

也可即兴表演,分小组扮演不同的生物来表示各种生物因素。第一小组:可以表演捕食关系由学生即兴发挥。第二小组:可以表演竞争关系。(牛、羊吃同一片草地中的草)第三组:可以表演合作关系。第四组可以表演寄生关系。各小组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发挥想像力。充分展示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使同学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评出最佳演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堂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存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三、巩固练习:

1. 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 营养 B 温度 C 土壤 D 水分

2. 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

A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B 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3.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A 有光、无光 B 有光、无水 C 干燥、湿润 D 有空气、无空气

4. 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

A 捕食关系 B 寄生关系 C 合作关系 D 竞争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目标检测题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习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习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作用;二、教学目标;三、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依据:非生物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难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主体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第三阶段,结果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课堂以“先学后教”为总体模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所以重点难点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突破。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2、鼠妇10只,湿土、解剖盘、纸板、玻璃板(八份)。

学生准备:

课前在学校或家里的花盆、砖块下寻找并观察鼠妇。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模式图

教学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正确揭示学习目标,给出整个课程中学生自学的依据。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课本,掌握学习目标一、二所要求的相关内容。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非生物因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次探究实验,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控制变量及设计对照试验的思想。第四个环节小结(当堂练习)教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个别学生应给以课后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离开水的鱼的图片引出提问:

①鱼离开水后会怎么样?

②影响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会死亡。

影响与生活的因素有:空气,水,营养物质,其他鱼,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1)教师通过以下两个

问题检测学生自学的结果。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哪几类?对于学生回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错的部分强调更正。

(1)教师通过几幅图片检测学生对生物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学指

导学习相应内容

学生回答:①有

阳光、温度、水、

空气等非生物因

素和生物因素。

②影响某种生物

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有竞争、捕食、合作等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完成学习目标一、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目标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用牛顿用发现苹果总是往下落的现象而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故事引出探究活动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1)教师进一步引导:课前捉过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后,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经多次筛选确定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及实施计划:学生分八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报告册上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5)表达与交流: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理解本实验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因素(湿度、温度等)应保持一致且为最状态。

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翻动花盆或砖块寻找妇,所以可以提问学生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要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1)教师小结: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做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

参照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如土壤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6、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将实验鼠妇放生。

学生积极回顾本

节所学内容,认

真完成练习册上

的有关习题

目的:回顾本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爱护实

验动物的情感

五、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六、评价及反思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9.生物说课稿 篇九

生物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

年级

册第页第章第 节的《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

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1)

重点(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教学流程

包括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2、10分钟,3、分钟,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单元第 章第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生态系统的概述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概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一节的内容。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处于八年级下册,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套教材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生命的世界中就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在分别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第十四章和第5单元中具体讲述了绿色植物、人、动物和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影响,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也属于命题性知识,其中的几个概念,应达到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近两年的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这为本节从宏观上去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作用起到了很了铺垫作用;同时,经过两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整理信息等能力都有相对提高,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10.生物说课稿 篇十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11.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篇十一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说课稿示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的萌发》,本节课我将以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为什么这样讲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七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学生通过刚刚自己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后,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会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自主阅读教材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总结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图片(结构完整的种子、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让学生找出图片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待种子萌发时,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上一篇:快乐的寒假生活作文200字下一篇:初一作文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