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

2024-09-03

体育与健康课程(共12篇)(共12篇)

1.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奥运会火炬象征着世界的和平。3.铁饼比赛场地的落地区角度是 40度。4.成年男子排球比赛使用的网高是2.43。7.三大能源物质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8.体育教学模式是由教法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组成。9.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反射的过程。10.技能、体能和技战术指挥是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三大要素。

1.上好体育课应具备的新观念。

一、课前准备: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

2、制订计划

3、调查研究

4、认真备课

5、课前要布置、检查好场地器材。

二、课堂教学

1、合理安排分组教学。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3、灵活运用各种教法。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6、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7、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8、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课后教学活动

1、收拾好器材

2、写好课后小结。

四、评价与测试2.简述评价体育实践课的标准。.对教师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同时又要一专多能。2.新课程的体育实践课比以往要好上多了。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近来。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3.试述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兴趣的方法。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4.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老师要求的新变化。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新一轮的体育课改应运而生。体育教师既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又是不断实践、完善和丰富新课标的创造者。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体育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精深的业务素养,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5.制订实践课学时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与步骤。1指导思想2教材选择3教法和组织安排4教学步骤:开始,准备,基本,结束。

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简介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

2.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二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3.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与实践刍议 篇三

一、明确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正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从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是选择的教材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课堂教学要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明白运动的意义;三是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突出教学重点;四是重视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避免把本课程当成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课。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学生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以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归宿。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教师要始终立足学生实际,要以兴趣为主线设计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注意启发和教育学生了解各项练习的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一是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三是密切联系生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与体育密切相关,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大体育课程观,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视为“容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附属,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完善,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变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回归教育规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牢牢把学生主体的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主体是指学习主体;二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影响。三是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训练,教师既要给学生学习方向,又要给学生自主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舞台。

四、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这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实施个体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体育作为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还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并且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层面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基点。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 篇四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共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五个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课程发展性的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经反复学习探究,特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全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及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七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同时做好六年级到七年级的衔接工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及男女生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运动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所任教的年级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平常每一节课的有序进行。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七年级体育健康课程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一览表:(表一案例)内容 全年计划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健康课 34 17 17 田径 8 4 4 篮球 6 3 3 足球 4 2 2 排球 4 4 体操 4 2 2 游戏 2 2 乒乓球 2 2 武术 2 2 发展身体素质 2 2 合计 68 34 34(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结合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三次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五十一节课,一年为一百零二节课其中每周有一节是健康课来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以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课时的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有效的实施有效教学,且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开放”和“放开”的关系,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其教学内容多样性,可行性、趣味性、地方性的特点和原则,搭配好具体的教学内容。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内容的顺序。学期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及场地器材设施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沟通、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教学计划设计(附表二)七年级学期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表二:案例)周次 课次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健康课 实践课 健康课 实践课1 1 田径 1 足球1 田径 1 足球3 1 田径 1 足球1 田径 1 体操

1 发展身体素质 1 体操1 篮球 1 体操7 1 篮球 1 体操1 篮球 1 体操9 1 篮球 1 乒乓球1 发展身体素质 1 乒乓球11 1 体操 1 乒乓球1 体操 1 乒乓球13 1 体操 1 田径1 体操 1 田径15 1 游戏 1 田径 16 1 游戏 1 田径17 1 田径 1 排球1 田径 1 排球19 1 田径 1 排球1 田径 1 排球21 1 足球 1 排球1 足球 1 排球23 1 篮球 1 排球1 篮球 1 排球25 1 游戏 1 田径1 游戏 1 田径27 1 足球 1 田径1 足球 1 田径

1 发展身体素质 1 篮球 30 1 武术 1 篮球31 1 武术 1 篮球

1 武术 1 篮球33 1 武术 1 篮球

1 发展身体素质 1 篮球

备注:

1、田径--短跑、耐久跑、跳远

2、体操--技巧、支撑跳跃

3、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综合性评价(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3、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综合评价,建立和建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实施和完成。依据课程标准,遵循新课标“开放”和“放开”的精神,将教学内容全部实施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二)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生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辩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试卷及答案 篇五

1、体育(广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体育运动。

2、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学生需要完成六项指标的测试,分别是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测试,50米跑或立定跳远,握力或仰卧起坐或坐位体前屈。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二十指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4、现代体育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促进了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至于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体育产业系统。

5、今年我国广州举办了第16届亚洲运动会。

二、是非题

1、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以强化训练为基本手段,既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T)

2、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全民体育意识和群众体育组的提

高。(F)

3、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造就骨干,指导普及。(T)

4、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来:

(一)自我意识方面;

(二)情感方面;

(三)意志方面;

(四)性格方面。(F)

5、糖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一克糖完全氧化可以释放4.1千卡的能

量。(T)

6、体育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唯一组织形式。(F)

7、1000米跑过程中能量代谢完全是有氧代谢。(F)

8、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T)

9、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F)

10、最大吸氧量是反映人体极量强度是的摄氧和耗氧能力,是心血管功能的最主要评价指

标。(F)

三、简答题

1、简述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以锻炼身体为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还包括以竞争为目的的活动。大学体育就是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1、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局域目标。

①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观赏能力。

②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③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社会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④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⑤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以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局域目标。

①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运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②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③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④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⑤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2、简述体质测定与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体质测定及评价是一门研究人体的综合性科学。它首先通过对人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检测,然后对各项指标的数据加以整理,用于评定体质的状况、特征来比较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体质水平,进而鉴定和完善增强体质的各种措施。在我国高校开展体质测定及评价,主要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中心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师在体育教学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盲目性,有的放矢地选用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切实有效地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体质测定及评价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利于使学校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掌握学生体质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而有价值的依据。

(二)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的变化。体质测定及评价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锻炼身体和调控运动处方的依据。可以激发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提高。

(三)体质测定及评价是考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全国统一执行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均提供了体质测定的统一标准和手段,为全国学生和成年人体质研究提供了标准化的信息资料,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对体质测定及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各级政府也可以据此了解体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发现问题、修订政策。

3、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行为因素(behavior factor)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life style)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

据美国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2、环境因素

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1)自然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

3、生物学因素

遗传——据调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缺陷总发生率为13.7%,其中严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万人。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4.卫生医疗服务

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种说法: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 是指遗传和心理(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15%)。人是由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的超高度复杂的人体,婴儿的出生是一个奇迹。这万物之灵有思想会沟通,机体自身完成一系列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御侵袭、免疫反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等,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殖。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老化而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婚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17%)。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社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就业、邻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区的健康。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8%)。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60%)。这是指人们受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和同辈影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1)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睡眠适量、积极锻炼、有规律作息等。

(2)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环境”既指自然环境(环境污染),也指紧张的生活环境。

(4)戒除不良嗜好,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

(5)求医行为,觉察自己有某种病患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6)尊医行为,发生在已知自己确有病患后,积极配合医生、服从治疗的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吸毒)、不洁性行为等。

(2)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过度、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素饮食、偏食、挑食和过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烟熏火烤、长时间高温加热的食品、腌制品)、不良进食习惯(过热、过硬、过酸食品)

(3)不良疾病行为。如求医时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以及悲观绝望或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

3、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40%的死亡原因或疾病负担中大于三分之一的10种影晌健康的危险因素。

① 体重不足;②不安全性行为;③ 高血压;④ 吸烟;⑤饮酒;⑥不洁饮水;⑦ 缺乏公共卫生条件;⑧ 铁缺乏;⑨ 固体染料所致的室内污染;⑩ 高胆固醇及肥胖

6.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小学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体现了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与评估的依据。

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体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中叶以前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学校体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渐淡薄,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和学科中心倾向日益加强,其主要表现是“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在实践中甚至成为唯一的目的;早期学校体育指向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逐渐变为主要指向受教育者的身体完善。

上述变化适应并反映了工业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幅度减少的体力活动使得体能在劳动中的意义迅速降低,这与急剧增大的职业劳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已不再为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另一方面,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也越来越鲜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个决定表明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正是他们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增进健康并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因而也不是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首先是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德智体)甚至四维(德智体美)的。

2.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无论从那种角度认识,体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换言之,推进素质教育必然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开展。

但是,有人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多开展一些包括体育、艺术和发明创造等在内的活动,以为只要让学生参加了这些活动,素质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既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缺乏理解,也是对体育等的教育职能缺乏认识。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体育等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就很可能会把这些活动变成新的知识学习,从而违背素质教育的本意。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方面。这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但这些也主要是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体育课程的最大特征。

4.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体育+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正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立“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的深刻含义。但是,决不能错误地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是“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新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改革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

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这对儿童少年成长的意义尤为突出。因此,本课程学习将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于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由于热爱体育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因而学生对通过游戏和体育规则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常常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他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在过去的教育理论中,专家们将知识理解为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并根据这样的理解来组织课程和教学。但在当代,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结构的研究,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和规律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

(Know-how)和始源性知识(Know-who)。这四个“知识”中的前两个“知识”又可称为“可编撰的知识”,这类知识几乎全部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处理,其中为数不多的观念性知识才直接由人类生产;后两个“知识”属于“意会的知识”,只能由人来进行处理。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它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本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内容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本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二是本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而不是通过读书或课堂传习而实现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为促进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必需的运动技能;

· 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 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

· 欣赏运动的能力;

· 安全运动的能力;

· 与运动有关的野外生存技能;

7.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并实施,意味着新一轮课改进入深水区。《课标》提出“三级管理”的指导思想,各省市必须依据《课标》给出的建议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各校又根据地方实施方案制定更为详细的学校课程计划。同时,“本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是在世界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以‘教师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向以‘学生本位’、‘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变”[1]。而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首先需要反思本次课程改革是否在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众所周知,我国教学理论最早受前苏联的影响,只设置了教学论,没有课程论。即之前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重点是教材教法的问题,而教学的本质不仅是授道解惑,更是为了人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提出经典的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价教的效果)。这四个“问题”也是制定与实施地方及学校课程计划过程中,必然要思考的基本问题。但是,本次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相对于实践操作出现了较严重的滞后现象,造成在解释和分析一些教学现象的时候,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概念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例如: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教材等。与这些概念相关的教学现象有“教教材”、“用教材教”、“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等。要想分析这些问题势必要清楚这些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可以这么说,这些基本概念的确切指向不清晰已经影响到一线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与落实。当然,这些术语纠缠不仅是学校体育理论界的老大难问题,其他学科同样存在着诸多概念相互混淆的问题。如,我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在其著作中,明确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划分与辩证,被语文界称为是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2]。

本文试着从一般课程论的角度,借鉴语文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征,对若干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以期抛砖引玉,有效落实《课标》精神。

二、相关基本概念辨析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3]。概念的混乱导致实践的盲目,“教教材”现象因此盛行。要解决盲目,首先还得从理论上追根溯源。

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4]。《课程论》是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分析上,《课程论》从宏观的角度对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课程进行共性的分析,任何学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一般课程论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科的特征,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3]。那么,《课标》是如何体现课程内容的呢?

“《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1]并以“内容标准”的形式予以解读。“所谓‘内容标准’,顾名思义,应该是目标与内容的整合,它既是内容,又是目标,是内容要达成的目标,总称为‘内容标准’”[5]。《课标》则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的五个学习领域合并为四个学习方面,并以“课程内容”代替了“内容标准”。

体育课程内容在《课标》文本中,分为四个学习方面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即:运动参与(属于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技能(含有原理、技能、策略、方法等)、身体健康(含有原理、策略、方法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含有事实、策略、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正如课标解读中所说明的一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学习方面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其中,运动技能又是最显性、最具有学科代表性的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四个学习方面的主体,以六大类运动项目为主: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游泳及冰雪类、民族民间类。其他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以运动技能为主要载体,衍生并拓展开来,体现课程的教育价值。总结目前《课标》中呈现的课程内容(见表1与图1)。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而选择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作为内含要素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及六大类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2. 教材。

课程内容需要具体的载体予以表达,“教材是课程内容直接的物质载体”,当然,“教材不等同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呈现的”[7]。“教材的范围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8]。体育课程中的“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教材定位在教科书和运动项目上,狭义的教材即教材内容”[9]。本文认可这一定位,其中,教材又从众多的运动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综合分析,体育课程中使用的教材有:教科书、体育挂图、体育影像资料及各种身体游戏、运动项目。其中,身体游戏、运动项目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各种竞技运动和生活技能中提炼出来,符合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材料。如,篮球、足球、技巧、单杠、跳箱、耐久跑等。即,教材是承载着课程内容的诸多要素而“被选择、被使用”的材料。

3. 教材内容。

教材是个宽泛、笼统的概念。比如,语文学科的主要教材是某地区相对统一使用的教科书,而教科书内的一篇篇“选文”就是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的含义是‘用什么去教’”、“教材内容是教学中的交际对象,不是学习对象”[2]。比如,“以语文学科的一首诗为例,第一种情况是将诗(教材内容,笔者注)当做课程的内容——学习的对象,学习这首诗的目的就是领悟这首诗;第二种情况是,课程的内容是关于诗和读诗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策略等,读这首诗主要被当做学习那些内容的途径”[2]。这就提示我们“教材内容”只是承载着“教什么”的载体与媒介。因此,“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教材编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7]。教材编制主要考虑的便是按照怎样的一种逻辑选择与编排教材内容。“课程内容需要教材化”[7],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依托能被师生共同感知的具体载体(教材内容)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其载体特征还表现在:一旦明确了课程内容,“同时也就开辟了一连串教材系统的客观存在(即谁都能在教学系统中使用该教材)的可能性”[7]。

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本文认为,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一是反映在教科书中(涉及到计划选入教科书中的各种运动教材内容的编排);二是在各种运动项目之中(因为教科书的有限与运动素材的无限,某些运动项目虽然没有被编入教科书,但同样可以承载课程内容),是能被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供师生共同感知和使用的具体材料。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广义的教材)中包含着的更具体、更微观的内容(狭义的教材)(如体操教材分为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器械体操教材中又包括单杠、双杠等,单杠里又含有不同的动作技术及动作组合,这些动作技术,如一足蹬地翻上成支撑或动作组合即教材内容)。综上所述,体育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是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各种运动知识、身体游戏、运动动作、运动技战术等信息。作为“身体知识”、“健康知识”、“运动知识”以及“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等,定位于这个层面。教材内容是教材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中“直接被使用”的材料。

4. 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不过是一种成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7]。“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教学内容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对象及活动方式的组合,是具体而动态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10]。

可见,“教什么”的问题,宏观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微观的下位概念是教学内容,而中观的则是起着承载任务的教材内容。《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1]。具体到某个水平段、某单元、某课次,究竟要学习哪些“知识、技能、方法”便是地方实施方案与学校课程计划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对课程内容四个方面的细化与落实。比如,水平一运动技能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这是课程内容层面提出的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层面,通过什么载体去学习“基本身体活动方法”中的具体方法呢?遗憾的是,《课标》文本未能指出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即未描述出“教学内容是什么、怎么样的”,只是以“表现标准”的形式描述学生达到该目标时的状态,“能够做出基本的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等动作”,“如……等动作”严格来讲,只是教材内容。如何用好这些教材内容,分析、提炼出适合本水平段学生学习的具体身体活动方法,并传授给学生,便是教学形态层面具体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可见,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主观性的特征,体现了经验、认知和学科特点。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两个转化过程,部分显性的课程内容被体现在教材内容之中(如运动技术),部分隐性的课程内容(比如方法、情感)则需要教师根据目标、学情具体把握。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知识、技能、方法”、“动机、情感、价值观”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结合以上分析,以体操项目为例,各个层面的内容指向(见表2)。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

仔细查阅有关资料或置于交流现场,许多教师甚至是专家都会出现以下观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经过前文的阐述,我们确认“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三个既有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概念。但是仅仅明确各个概念的基本指向是不够的,还需对重要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做阐述。

1. 关于“教什么”问题的两个现实表现:

事实中,体育教学关于“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有两个层次的表现:一是“教教材”,即教会教材(各种运动项目)中显性存在的动作技术。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以运动性认知、操作性知识为主的学科,运动动作是主要载体,学会、学好这些动作技术,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目前的体育教学,绝大多数处在这一层次,但也因此出现了“为教动作而教动作、为学技术而学技术、为教教材而教教材”,体育课成了“训练课”,学生被当成了“机器”,学生因此“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教教材”的最大弊端。体育教学囿于此便难以体现具有“教育性”的学科价值,培养人、发展人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关于“教什么”应该追求第二个层次:“用教材(教材内容)教”,教适合某年龄段(某学习层次)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参与、动机、情感、价值观等。

2.关于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辨析:

《课标》文本中的教材内容是相对明确的,正如毛振明教授指出:“在新课改中,目标与内容的关系,正统的说法是‘目标引领教材内容’”[11]。比如,《课标》水平三“运动技能”方面“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下位目标之一: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给出的内容例举:如完成后蹬跑、连续纵跳摸高、急行跳远、各种方式的投掷动作等。上述例举的后蹬跑、连续纵跳摸高等均属于教材内容。

那么,一线教师拿着这些教材内容,除了教技术动作以外,还能教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或是不引导,以“教师为本、学科为本”的“教教材”现象便难以改变。“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7]。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既可以预设,也可以动态生成。如语文学科,面对同一篇文章(教材内容),有的教行文格式,有的教听说能力,有的教文中蕴含着文哲思想,有的则可能根据师生现场解读文本生产的观点进行构建等。正如朱绍禹先生提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个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2]。同理,体育学科,面对同一个教材内容,如单杠“一足蹬地翻上成支撑”,可以教该技术的动作方法,可以教发展上肢与躯干力量的方法,可以教挑战困难、克服恐惧的情感态度等。教材内容(如翻上成支撑的动作)是能被教师与学生共同感知的客观对象,但教学内容却需要教师根据目标与学情予以把握。即不同的教师在选择同一教材内容的时候,很可能传递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一言以蔽之,教材内容是客观性的事实存在,教学内容是抽象性的价值存在,两者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

3. 关于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系辨析:

本文认为,理想的内容逻辑体系A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但由于目前“教学内容”这一环节的断层,现在的逻辑基本属于B-“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或是逻辑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称当下体育教学内容为断层,是指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体系相对清晰,而教学内容却只是分散地隐含在各种水平、各种领域的学习目标与表现标准之中。

以水平三为例,“运动参与”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积极性休息方式并付诸实践。如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其中,“学会……休息”既是学习目标,也是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一类“知识”或“方法”(即教学内容):什么情况(学习疲倦)下用什么方式(体育锻炼)可以达到什么目的(积极性休息),再如,“运动技能”学习目标;(2)“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具有……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锻炼方法。如……选择较适宜的锻炼时间、场地和运动方法”,其中,“学会学习和锻炼”既是目标,也内含着要学习的一类“知识”或“方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地,进行怎样的锻炼才能更好地消除疲倦或是锻炼身心。类似的例子说明,《课标》的确已经指出了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分散地隐含在不同的领域目标与水平目标之中,“内容与目标”如影相随,需要一线教师把握与整合。

可见,“目标引领内容”这一指导思想中的“内容”,其主要指向是“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即根据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编制教材内容,而具体的、更微观的教学内容却隐含在不同学习方面的水平学习目标之中,目标与内容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学习什么并达到什么样程度的标准描述。

4. 关于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一点畅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诸多基本概念,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贾齐教授明确指出:“‘内容’是类的存在,是语词性的存在;‘教材’是信息的载体,是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12]。但是,这个“类”有哪些?该如何分类?如何构建等问题,贾教授目前也未能给出明确的释义。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命题判断,如,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水平段又该如何分类与安排?众多的运动项目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内容?如果将这些“共性内容”予以系统教学,是不是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能真正指导实践的理论界说。基于这样的无奈,现实的内容逻辑体系便有了B和C。其中,C就是典型的“教教材”。B是一些教师意识到真正的教学不能“只为技术而技术”,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功能与价值需要被认识、被挖掘,在实践中走了一条“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迂回探索之路。倘若日后随着理论的发展以及实践的深入,“教学内容”能被概括成不同的“类”出现,那么,就完全可以按照“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逻辑进行教学,按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这一思路,各地各校就真正能实现在“规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主创设各色各样的教材与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9、81、10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38-247

[3]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辩[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49-53

[4]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41

[5]藤子敬.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6]邓星华,谭华.新编体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3-208

[8]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2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9]于素梅.体育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过程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2(5)

[10]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1]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6)

8.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八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 健康课程 契合 应用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对学校体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回应,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使命的积极回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至关重要,选择符合学校体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理念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理念、内容和方法与当下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趋同,把快乐体育思想应用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更好地为我国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服务。

一、关于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产生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而“快乐体育”一词最先出现在1979年第24届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快乐体育思想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快乐的身心体验,通过体育运动和身心体验来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

“快乐”是人内心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情绪表达。“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但情感上的快乐是需要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快乐体育思想强调的快乐并不简单的身体愉悦,真正的身心愉悦需要通过身体练习产生的肉体酸痛来获得,使学生在勤学苦练中体验真正的愉悦和收获。因此,快乐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有吸引力的乐事,是通过身心体验所获得的深层次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快乐体育思想的契合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合作的学习体验,简单的技能传授体现出的乏味、枯燥、单一等学习感受尤为突出,学生从体育课程学习中得不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逐渐降低,中学生越来越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寻找突破口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使中学生能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乐趣是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内部驱动力。

快乐体育理念的提出,是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结合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的先进教育思想。时至今日,快乐体育思想依然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内容为解决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出现的诸多“病症”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与其不谋而合。快乐体育思想正是能够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减少学生枯燥、乏味、单一的学习体验的“一剂良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快乐体育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践行和贯彻快乐体育思想,利用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帮助解决诸多问题。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用快乐体育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把快乐体验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快乐情感体验。快乐体育思想把体育参与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进行培养,在体育运动中充分理解、体验、享受、创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学,使快乐体育思想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快乐体验是前提

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快乐体验资源,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快乐学习体验是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亟待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出发点,解决问题出现的根源性原因。

(三)培养中学生的快乐体验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关键

贯彻和践行快乐体育思想,让学生在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体验、享受、创造快乐,正确理解痛苦与快乐深层次的内涵,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酸痛和成功、快乐,享受体育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感,具备创造快乐的能力。

四、结语

快乐体育思想在产生之初就致力于解决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快乐体育思想与现阶段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以快乐体育思想为指导,着力营造快乐体验的教学氛围,通过把快乐体验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始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中学生的快乐体验意识、习惯和能力等有效手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轩大领.试论“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5):66-67.

[2]许可,戴超平.对当前我国快乐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6-27.

[3]周颖,徐亮.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理性探索与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04):36-39.

9.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九

通过参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作为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让我自身有了非常大的收获,颇有些感悟。

一、了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建立教学质量的管理:任何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2.加强对运动技术学习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能够擅长掌握一到两项最好是两到三项运动技术,既可以用于自己锻炼,增加自己的体育信心。又能够体现运动乐趣。

3.防止出现“非体育”的教学。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的体育文化,也不是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的最好的方法,更不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运动技术。

4.防止教学中的“温情化”。运动的乐趣不是这样的。相反只有让学生经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地取得成功,掌握运动技术,才能够体验到运动中真正的乐趣。

二、提高了思想认识:

通过学习,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三、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我要把这段时间学习的理念带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 我不再满足自己只是一个一板一眼的“教书匠”,虽然我成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的好老师!如果我真的用心去做了,我的.学生也会更快乐,更幸福!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的运用到课堂中、渗透和感染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为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培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10.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十

分享

创新

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体育组组织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首先说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里最基本的理念也是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具体如下: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社会中,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强调体育学科特点,把与学生的健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健康和安全的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4点内容,我们更应该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今后的体育与健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天体育组组织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首先说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里最基本的理念也是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具体如下: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科学

免费

分享

创新

发展的社会中,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强调体育学科特点,把与学生的健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健康和安全的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4点内容,我们更应该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今后的体育与健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1.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探讨 篇十一

一、 “运动技术”的教与学问题

2003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当时专家们明确提出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因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淡化”逐渐演变成了“放弃”,错误地将运动技术学习与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对立起来,只“重过程”而忽视了“结果”。教师不敢再提“运动技术”学习,认为体育教学中只要学生高兴就行,把体育课变成了纯粹的游戏课。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也都贯彻这一“原则”,课堂教学以游戏为主,虽然“热热闹闹”,但是课后的效果如何呢?过于简单的内容还是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当然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起到指导作用吗?

通过本次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某些常见的、可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场地允许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教师必须精选其中的一项或数项,对学生进行讲授,目的使他们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未来健康的生活服务。

二、体育课应该完成什么“任务”的问题

毛振民教授在讲座中反复提到一个问题,即“体育课到底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总认为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规定得不够具体、任务不够明确,从而不知道该怎么上课。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这一概念,没有理解或没有完全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身体力行就不可能增强体能和掌握运动技能,强身健体更无从谈起。可见,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是体育课应该完成的任务,也是最低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中,体育课是跟语、数、外、理、化、生等并列的学科,虽然说没有“应试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创新”的任务,但是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体育学习,总应该有所收获吧?比如,某校是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掌握乒乓球技术、战术,但是他们完全可以进行对抗练习,甚至可以跟他人比赛。因此,本人认为“教会基本的运动技术,锻炼学生的身体”应该是最基本的任务。另外,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是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三、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

我是八十年代末参加工作的,当时中小学生都要体育“达标”。为了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我们每节课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需要“达标”的五个项目,简称“课课练”。 毛振民教授在学习班的讲座中也提到,为了提高学生体质,能否重搞“课课练”。当然学生“体质下降”并非是没有搞“课课练”,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恰当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技术,又能提高体质。

众所周知,全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连续20年体能下降,耐力、柔韧性在下降的基础上又再下降,肥胖率和近视眼患病率还在上升,等等。虽然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体育课上的不系统、不规范、学生参与运动少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对现行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才能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对现有教学内容 “选择与改造”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具有选择性和个性化,也就是要求通过教师的选择或改造过的运动项目,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能为学生提供获得运动兴趣的环境,并使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受益。如在球类项目上,我们既可以简化技、战术,也可以简化规则,还可以降低篮板的高度,让学生尽情灌篮;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让学生尽情扣杀。

对内容的选择与改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要依据学生相应水平阶段的身心特征,为其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平台。如在模块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除设置田径、健康教育两个必选的模块外,还应设置可供选择的篮球模块、排球模块、足球模块甚至武术、体操、乒乓球等模块。在练习方法上,既可分组练习又可小组对抗。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影响、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学生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有区域特点的;对现有运动项目的选择与改造既要重视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高的幅度,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激励作用。

12.谈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 篇十二

1 体育设施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是开展课程教学,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此,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进行开发利用,极大地满足了教学与学生的需求。

1 . 1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合理布局

我们湘西农村学校场地器材设施非常匮乏,所以,我们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状况,以及本地区的体育传统项目,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利用好学校的空坪隙地,有效地保障了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各种体育比赛的需要。

我们在布局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了功能分区,划分了体育运动区;二是保障学校体育场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以避免影响正常的学习秩序;三是不同类型和特点的项目,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如篮、排、羽、乒乓球、体操等场,都是分门别类,以避免互相干扰;四是场地周围尽量绿化,让学生在绿色环保的活动空间中,尽情地享受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五是把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利用起来。如篮球场球架外有几个平方空地,而且离教室较近,我们就设计了一个身体素质健身区,学生的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1 . 2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合理使用

不管是农村还是地市学校场地器材,我们都应该最大限度挖掘使用空间和时间,做到物尽其用,各尽其能。

我们在以下方面下了功夫。一是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得到了发挥,处理好了利用与安全、使用与保养的关系。二是在安排体育课程表时 ,体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我们学校体育老师的师资水平、特长;我们的场地器材等教学的现状也都是考虑之列,有效地缓解了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三是农村学生每天一小时间的体育锻炼也要得到保障。这就有一个体育场地器材使用的空间和时间问题。怎样合理地分配好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相互不冲突的锻炼区域,这样体育场地器材就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四是在节假日,学校的各类体育设施场地也就对学生开放。如学校工会的乒乓球室、健身房等。

1 . 3 师生一起动手制作简单实用器材

我们结合湘西特色和我校的实际,全校师生一起动脑动手,制作出了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体育器材,大大地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如实心球、跨栏架,轻便足球、体操垫、健身沙袋、不同重量的沙包;还有许多体操棍、橡皮筋、纸飞机等。

1 . 4 体育器材多种功能特征得到发挥

不管是竞技体育器材,还是群众体育器材;不管是购置的体育器材,还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器材,都具有多种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体育教学用途。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转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改变一下传统的思维方式,就能让每一件体育器材一物多用,可能还会开发出许多新功能。如:我们的跨栏架不光只是田径课上的跨栏,也用作足球的球门;还用作身体素质课和游戏活动的钻越障碍等。如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实心球,不单单是用来做投掷用的、力量练习的,还经常用作游戏中的障碍物、标志物等。

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针对我们湘西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与场地器材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开发与创新,才能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2 . 1 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与创新

竞技体育项目是具有一定运动水平的成年人的运动项目,不太适合少年儿童,不能满足学生的三维体育需要,所以也不能照搬进课堂,为此,我们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了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创新与改造。

如同一个体育游戏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创新的;如体育口诀的创编运用,是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知识特点进行创编的。我们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习惯与方法,如对篮球比赛中的技术性犯规要求就要相对地松一些,小学生甚至可抱着篮球走几步,而高中生就紧一点等。使不同年级、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体育兴趣不断提高。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应有不同的难度要求和标准。对身体协调性较差、完成动作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生应降低运动难度,不苛求动作细节,并减少器械重量,改变器械功能。如跨栏、技巧、支撑跳越等项。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锻炼氛围。对竞技性的运动场地器材,也要进行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特点的改造,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2 . 2 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引入与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现代的、经过改造的、能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运动项目,不断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现代的、新兴的运动项目,具有娱乐性、群体性、简单性的特点。如郊游、远足、野营、健美运动、现代舞、轮滑、旅游登山、独轮车、滑板等。适应中小学生,为孩子们所喜爱。

我们根据新兴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如将独轮车、滑板等新兴运动项目作为运动会或课余竞赛的项目之一;根据我们这里山多的特点,经常组织登山比赛;将气排球引入课堂等。

2 . 3 民间体育资源的挖掘与引进

我县是土家族居住的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土家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极具生命力,是开发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每遇到传统或者喜庆节日时,舞狮耍龙、踏青郊游、赛龙舟、登高等体育活动频频,极大的活跃了人们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我们的学生就是将来这些民间体育的接班人,还要靠他们把流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文化瑰宝发扬光大。为此,根据学生的爱好,我们组织兴趣活动小组,请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但丰富了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内容,也极大了提高了农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3 不同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有农村体育资源的特点,城市有城市体育资源的特色,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3 . 1 村组、家庭体育活动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就是我们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锻炼、文化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已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形式,家庭体育锻炼习惯在逐步形成,许多家长也是兼职的体育老师,指导儿女们进行身体锻炼,孩子们在回家后,也运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技术和家长切磋交流,其乐融融。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也有许多的差异。还有许多家庭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也不到位,所以不同家庭就具有不同的体育锻炼的条件和习惯。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特别加强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教育、体育特长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出谋划策者,专业组织指导的带头者、引领者。如许多家庭、村组的广场舞、篮球赛、乒乓球比赛,我们的学生都是主力军。

3 . 2 土家农村的体育活动和竞赛

我们山区农村由于相距较远,如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能极大地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交流,增强凝聚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我们这一地区,乡镇之间、村组之间,每年都组织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村民积极参与,活跃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激发了村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及时抓住这些机会,积极组队或指导学生回村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中来锻炼、检验学生的体育学习,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竞技水平。

3 . 3 体育业余体校的活动与训练

以“政府投资、学校管理、自费参与”等模式的农村体校,在县城和经济发达的镇、村、组等地,以各种规模、各种形式不断诞生,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娱乐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具我们调查了解,很多家长在学生的业余时间,都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训练与健身。许多学生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了体育训练,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许多学生都是体校的积极份子和骨干,又在学校成为了体育课堂上中坚力量。

4 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是最为薄弱的,所以,体育教师、体育骨干的培养与利用,也是最为重要的。

4.1 体育教师的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加强了体育教师的全员化、多元化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体育能力不断提高。第二,我们在班级管理方法上重视发挥了班主任的作用,将组织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纳入班级管理之中,使班主任能够积极自觉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第三,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安排他们组织各种比赛、兼带体育课、指导代表队训练、组织各类体育活动等,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给予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如计算工作量,增加课时津贴,评选评优等。

4.2 学生体育骨干的资源

调动各班体育委员、校代表队队员、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等体育骨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开发与利用学生体育骨干资源的重点与途经。在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动、好玩、闲不住、爱表现、想获得胜利,是孩子的天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创造新颖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改造自己喜欢的体育竞技项目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我们的努力,让学生体育骨干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开发,也缓解了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困难。

4.3 体育爱好者家长资源

家长的体育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家长是体育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有的家长对体育一点不懂;有的家庭体育锻炼习惯非常好,但有的家长认为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我们通过请他们介绍经验、组织经验交流会、组织“家庭运动会”、建立家庭体育活动制度等措施,使学生与家长互动了起来,让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协同了起来,以此来促进和推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让校外体育更加活跃起来。通过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作用,培养了学生和家长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情感交流,让全民健身运动得以真正实现。

4 . 4 学校校医或保健员资源

按照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校医或学校卫生保健员也是可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他们具有一定的健康卫生知识和保健能力,我们就充分尊重与利用他们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专业特长,帮助与支持体育教师,共同完成。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为了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我们结合学生中常见疾病的预防,开展卫生保健或体育锻炼医学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教育学生正确掌握健康生活、正确锻炼的知识。有时校医还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身体状况,进行个案病理分析,帮助学生制订体育锻炼处方,使其能够得到正确合理、健康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卫生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

上一篇:车辆使用管理规定及派遣原则下一篇:张小娴情感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