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2024-11-11

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11篇)

1.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通城县企业离休干部 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通城县委老干部局

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离休干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党和国家离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政策。通城县在对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工作,针对我县公有企业改制、破产实际,对全县企业离休干部实行了“六统一”管理和服务,即人员统一管、经费统一发、活动统一搞、慰问统一走、党员统一管,困难统一帮,确保企业离休干部各项待遇得到落实,管理服务到位。

一、对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的接收安置情况 我县共有离休干部95人,企业离休干部23人,目前以所有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都移交到对口主管单位管理,离休干部的人事档案和党组织关系,也移交到接收单位。各接受单位坚持企业离休干部和机关离休干部统一管理的原则开展老干部工作。

二、对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落实情况

由于我县企业离休干部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管理,所以,我县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与其他县级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待遇是完全一致的。

1、老有所养。多年以来,我县离退休干部的离退休费都实现了由财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全面供养。2011年,随着中央有关老干部生活待遇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做到了按时按标准全面落实政策。全县95名离休干部都增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并在每年一月份一次性到位。

2、老有所医。全部离休干部医药费都按规定实报实销。在财政预算还没有出来之前,由于领导重视,财政部门、医保部门配合,生活困难的老干部实行先治病后付账,确保广大离退休干部有病得到及时诊治。

3、老有所靠。根据离休干部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居住地分布情况,我们合理设置老干部党支部,全县共建立了43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对于改制、破产后离休干部党组织关系以移交主管单位的原则,使得企业离休党员离休干部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我们还探索了社区联动服务机制,确保每一个老干部老党员组织关系有归属,政治生活有着落。

4.老有所学。我们把每月10日作为离休干部的集中学习日。同时,我们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全县95名离休干部每人免费订阅了《当代老年》杂志,为老干部学习创造了条件。

5、老有所乐。近几年,我们结合离休干部的实际情况,只要身体状况允许的,不管企业、行政、事业的离休干部我们都邀请参加我精心为老干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平均每年都在六次以上。比如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考察县经济开发区、乡镇农业生产重点项目;组织离退休干部到县水利、城建、卫生等部门考察;组织离退休干部前往革命老区、革命遗址参观考察;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老年人门球赛、象棋比赛、钓鱼、书画展等活动;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身体健康检查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每年春节和重阳节,我们还邀请县“四大家”领导及有关涉老部门负责人和离退休老干部一起以茶话会的形式共度佳节;同时,我们每年还为离退休干部编写一本《健康指南》发放到每位离退休干部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全县离退休老干部的晚年生活。

三、对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多年来,我们坚持做到“六必访”,对所有离休干部生病住院必访、重大寿辰必访、重要节日必访、思想波动必访、邻里纠纷必访、丧葬大事必访。特别是在“6〃10”特大洪灾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及时看望受灾的21名离休干部其中企业离休干部有4人,帮助他们开展抗洪救灾并进行慰问。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

由于我县企业离休干部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管理,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只要有文件、政策规定的,县级不管财政有多大困难,都会不折不扣的及时给予兑现。但是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服务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服务队伍建设,主要不足的地方有:一是对新形势下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探索还不够;二是工作开展上距离上

级和老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上级领导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针对离休干部普遍已进入两高期的实际,积极探索服务老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研究制定一套高效可行的服务和管理办法,确保全县离休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0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2.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1 撂荒地基本情况

1.1 撂荒地面积、分布

全县耕地总资源3.88hm2, 其中二轮家庭承包经营面积2.96万hm2。据统计, 目前全县耕地撂荒面积3 021.533 hm2, 占耕地总资源的7.8%。董封乡、横河镇、驾岭乡、河北镇、东冶镇、蟒河镇南部6个山区乡镇撂荒2 860hm2, 占全县耕地撂荒的94.6%, 其中, 董封1个乡撂荒1 000hm2占全县的33.1%。其余12个乡镇撂荒161.5hm2, 占全县的5.4%。

1.2 撂荒地类型

1.2.1 陡坡地:

这类撂荒地海拔较高, 坡度较陡 (坡度≥30°) , 地块狭窄, 一般不适宜机械耕作。此类撂荒达2 196.8hm2, 占全县撂荒地的72.7%, 是我县的主要撂荒类型。且主要分布在南部6个山区乡镇, 面积达2133.333hm2, 占97.1%, 其它乡镇占2.8%。

1.2.2 缓坡地:

这类撂荒地坡度较缓 (坡度15°~30°) , 地块面积较大, 适宜小型机械耕作, 但土地贫瘠。此类撂荒地达678.067hm2, 占全县撂荒地的22.4%, 其中南部6个山区乡镇达593.333hm2, 占到87.5%;其它乡镇84.733hm2, 占12.5%。

1.2.3 平川地:

这类地势较平坦、坡度小 (<15°) , 比较适宜机械作业, 但因地力贫瘠、耕作层薄而撂荒。此类撂荒地达146.667hm2, 占全县撂荒地的4.9%, 相对面积较少。其中, 南部6个山区乡镇达133.333hm2, 占到90.9%。其它乡镇13.333hm2, 占0.9%。

1.3 撂荒形式

1.3.1 整坡撂荒:

这类地地处边远, 道路不通, 机械不能到地, 导致整坡撂荒。全县整坡撂荒地已经达1 312.6 hm2, 占撂荒地的43.4%。其中, 南部山区乡镇1 292.6hm2, 占到98.5%。如董封乡杨西林场整坡撂荒66.667hm2, 河北镇匠礼枣凹整坡撂荒33.333hm2。其它乡镇整坡撂荒地20hm2, 占1.5%。

1.3.2 零星撂荒:

这类地分布零散, 或夹杂在耕地中插花撂荒, 或田边地角, 或因建设、绿化隔离等造成撂荒。全县零星撂荒地面积1 708.933hm2, 占撂荒地的56.6%。其中, 南部山区乡镇1 567.4 hm2, 占到91.7%, 其它乡镇141.533hm2, 占8.3%。

2 撂荒的原因及制约复耕因素

2.1 土地不适宜耕作, 种植成本高, 效益低

2.1.1 基础设施脆弱。

这类撂荒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 路远坡陡沟深, 田间道路狭窄, 多数为羊肠小道, 农机车辆无法通行, 播种、收获靠人拉肩挑, 耕作劳力投入多、强度大, 收入还无保障, 导致整坡、整沟撂荒。这类地面积1 272hm2, 占总撂荒地的42.1%。例如河北镇的六甲、九甲, 驾岭乡的吉德、雪圪坨, 横河镇的劝头村等。

2.1.2 土地贫瘠, 种粮效益低。

这类撂荒地耕作层薄、土质差、有机质含量低, 地力贫瘠, 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农民生产投入大, 收益小, 种地不合算而被撂荒。这种情况撂荒达24 64.467hm2, 占总撂荒面积的81.6%。如董封乡的李疙瘩片, 河北镇的赵沟、西交片、杨柏片等。董封乡双美村的李小龙, 去年丰收年种植133.3m2玉米, 每667m2产量225kg, 以0.5元/kg计, 每667m2产值450元。其中, 种子投入50元、化肥150元、农药10元, 机耕、机播、机打、拉运等机械作业费150元, 共计物化投入360元, 每667m2年收入90元。收拾地、田间管理、收打等务工投入8个, 每工收入11.25元。而且收拾地费工费时, 劳动强度大, 与外出打工相比, 小工日工资最低80元, 技术工至少130~150元, 因此, 种地不如外出打工。

2.2 人口转移, 劳力不足

由于外出打工、移民搬迁等原因, 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留下“386199” (妇女、儿童、老人) 务农群体, 耕作劳力不足, 造成土地撂荒。这种原因造成的撂荒土地面积780hm2, 占总撂荒地的25.8%。

2.2.1 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劳力不足。

2012年阳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0%, 其中, 青壮年中, 工资性收入占85%以上, 且逐年增加。由于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 一旦条件改善, 选择在外定居, 很少返乡务农, 造成土地大批撂荒。如横河镇的沙腰村, 因外出打工目前村里几乎无人, 13.333hm2耕地自然撂荒。

2.2.2 城镇化带来人口转移。

一方面由于撤乡并镇、撤点并校以及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 孩子离家上学成为广大农村的普遍现象。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 举家迁移到学校所在地定居 (或租房) , 由于无力兼顾耕地, 造成撂荒。董封乡李四村, 撤乡并镇时有150多口人, 由于这种原因目前只剩下不足20口人, 撤乡并镇时的40hm2耕地现在撂荒了近33.333hm2。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移民搬迁政策的大力实施, 偏远山区农民大量外迁, 形成土地自然撂荒。如芹池镇大壑村东坡庄、杨树庄两个自然村, 六七十个人的自然村整村搬迁, 6.667~13.333hm2耕地自然撂荒。

2.3 洪涝、山害等灾害严重, 无法耕种

2.3.1 洪涝灾害频发。

虽然阳城县地处山区, 十年九旱, 但年年都有暴雨山洪灾害发生, 导致道路毁坏、地埌垮塌、田地冲毁, 无法耕种。如董封乡因洪涝灾害导致106.667hm2农田被迫撂荒。

2.3.2 山害危害严重。

近年来, 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实施, 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山猪、野獾等山害增多, 有的甚至在农户家门口活动, 由于山害危害, 农民有种无收, 只能撂荒。这一类有566.667hm2, 占总撂荒地的18.7%。

2.4 土地流转难, 制约着耕地的复耕利用

2.4.1 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了解、不愿流转。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太低, 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仍很突出, 农民对土地依然很眷恋,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铁饭碗”, 更是农民的“保障田”, 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即使进城农民, 认为一旦“失业”或年龄大了不能打工, 以后回家还可以种田养老;多数农民对“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理解片面, 对现行土地流转政策不了解、不放心, 心存疑虑, 宁可撂荒, 也不愿流转;少数农户认为即使撂荒也可享受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 宁荒不转。

2.4.2 经营主体不愿承租。

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 一般需要集中连片、条件较好、便于耕作的土地, 而撂荒地贫瘠, 不具备灌溉条件, 道路不畅, 机械无法耕作, 承租积极性不高。

3 解决耕地撂荒的建议与对策

3.1 摸清家底,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撂荒地面积大的山区乡镇, 要站在珍惜耕地资源, 保供给、促发展的高度, 重视撂荒地的复耕和利用, 逐乡 (镇) 、逐村、逐地块摸清撂荒地现状, 全面进行造册登记, 找准撂荒原因, 本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思路, 切实做好撂荒地开发利用计划和方案, 积极组织复耕;为25°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山害危害严重的耕地, 退出种粮, 选择种植核桃、中药材等趋避山害的作物;对阳城县可开发种粮的撂荒地, 要通过政策宣传和耕地监管, 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粮食生产, 做到能耕尽耕、宜种尽种。

3.2 分类施策, 加强指导, 恢复撂荒地生产

在找准撂荒原因的基础上, 实行分类指导, 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快撂荒地复耕。对因种植效益低而撂荒的, 应扶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中药材、干果经济林及特种种植、养殖等, 提高农业效益;对因缺乏劳动力而撂荒的, 要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 大力推行免耕等新型耕作制度和适合山地的小型农机具, 减轻劳动强度, 确保种植面积;对相对集中连片的撂荒地,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按照“先本村后外村、先本地后外地、先农民后客商”的原则, 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招标, 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对零星、分散的远山撂荒地, 要因地制宜, 发展林、牧、生态林等;对移民搬迁而撂荒的, 应采取招商引资或吸纳社会资本等, 集中发展特色种养业或休闲农业;对因弃农经商或外出务工无法耕种而长期撂荒的, 要通知撂荒农户, 限期恢复耕种, 到期仍不能履行耕种义务的, 发包方要动员撂荒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无法联系的农户, 有关方面应委托他人代耕, 土地承包权属不变;对农户自然消亡或举家外迁的, 要按法定程序由发包方接收。对收回的撂荒地、承包地, 发包方要按法定程序依法重新发包, 不得撂荒。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撂荒地复耕。

立地条件差, 土地贫瘠, 基础设施脆弱, 是导致阳城县耕地撂荒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土壤贫瘠, 种植效益低的撂荒地, 要通过加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耕地质量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对因道路不畅、地块狭小分散, 立地条件差的撂荒地, 要积极进行土地治理、道路建设等, 加快整合坡改梯、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项目建设资金, 突出重点, 统筹规划,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解决农业生产条件差的重点区域, 实施“田、林、路”综合治理, 完善生产道路, 配套集雨水窖, 改善耕作条件, 并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3.4 想方设法促流转, 推动撂荒地复耕

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加快推进撂荒地流转。

3.4.1 加大政策宣传。

大力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政策, 消除疑虑, 促进撂荒地流转。

3.4.2 多渠道发布流转信息。

乡镇、村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撂荒地流转。利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以及报纸、媒体等宣传手段, 加大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 推动土地流转。

3.4.3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

健全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明确流转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具体范围、流转形式, 规范流转合同, 建立流转档案, 妥善处理流转纠纷, 形成推动土地快速、规范流转的合力。

3.5 制定激励政策, 促进撂荒地复耕利用

在积极争取上级退耕还林、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基础上, 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撂荒地复耕利用。

3.5.1 认真落实政策。

按照“谁耕种谁享受, 种多少补多少”原则, 将种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撂荒地向大户集中。

3.5.2 制定扶持政策。

县乡 (镇) 都应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积极扶持, 引导鼓励种植大户、返乡人员、龙头企业、外地客商等多种经营主体恢复撂荒地耕种, 参与撂荒地开发。对承租面积较大、经营期限较长的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 县级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 协调金融部门优先提供信贷服务。

3.5.3 尝试“退出”补偿机制。

3.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发酵床养猪;调查与分析

随着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力度的不断加大,生猪养殖模式逐步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升,实现了生猪养殖与环境友好相协调,破解了制约规模养殖发展难题。现对发酵床生态养猪做一简述。

1 发酵床生态养殖效益分析

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可将其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三省”:是指省水、省料、省劳力。因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试验显示育肥猪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出栏时间缩短8~12d。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还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集约饲养有大幅下降。用药费用减少 8~15元/头。

“一增”:即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也可以带来很好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零排放”:即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传统养猪的畜舍为水泥地面,需要人工清理粪便,用水冲洗粪便,尤其是万头猪场,随意排放大量粪尿,造成环境的极度污染。生态养猪和传统养猪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粪便的零排放,无污染。例如,一个投资500万元的猪场,处理污水一项就要追加200万~350万元的投资;一个年饲养600头母猪、出栏万头肉猪的规模化猪场,日排出污水量为l00~150t,年排出污水量为3.65万~5.48万t,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生态养猪完全依靠菌体对猪粪便和垫料的发酵分解作用,将粪尿完全分解,不需要冲洗,解决了过去浪费水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问题。生态养殖饲料中不提倡添加抗生素,猪肉中无药物残留,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蒙城县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生猪养殖场中推行发酵床养猪技术,目前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步实现生猪健康环保养殖。

2 发酵床养殖技术观点

经过多批次的试验,目前生态养猪基本饲养模式的饲养管理主要技术观点如下:

2.1 利用空气对流和太阳高度角原理,因地制宜的建设猪舍

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空气的流向建设猪舍,辅助设置卷帘机等可调节通风设施,用以控制猪舍空气流向和流速。猪舍房顶及窗户充分考虑太阳的日照规律,使其适合养猪生产的需要。

2.2 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粪便,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垫料床成为发酵微生物高效的繁殖场,是生态养猪技术的核心。

2.3 利用温室和凉亭效应,改善猪只体表温度

冬季将卷帘机放下,整个猪舍成为一个保暖温室,同时发酵床也产生相当热量,使猪只腹感温度有很好的改善。在环境温度达到零下10℃时,舍内发酵床仍可保持温度在10~l5℃之间,对于中型以上的猪,这个温度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不需要任何能源的消耗。同样,在夏季,由于几乎全部敞开窗户,形成了扫地风、穿堂风等类似凉亭的效果,猪只感觉非常凉爽。

2.4 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强猪只抵抗力,提高饲养效率和猪肉品质

病原菌致病的基础是病原菌达到相当的浓度。由于生态养猪模式中垫料床上发酵微生物等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在垫料床上、空气中甚至猪舍的各个角落里都弥漫这种有益菌,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成为阻挡病原菌的天然屏障。同时垫料和猪粪尿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产生的热量可达到40~50℃或更高,大大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有利于杀死寄生虫、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保证猪只的健康。如蓝耳病病毒在56℃条件下20min就可以被杀死,伪狂犬病病毒在4~37℃条件下1~7d就会失去活性,猪瘟病病毒在60℃条件下2h即失去活性。而垫料经过翻动发酵最高温度可达65~70℃。

以上技术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 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推广面的不断加大,发酵床养殖业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要做相应的解决。

4 结论

生态养猪是一种新的养殖方式,用玉米秸秆做填充,用锯末或稻壳做垫料,使农业和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农业。在生猪养殖中切实实现环保养殖,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参与协调、支持,使施工建舍、原材料供应、加工、种公猪引进、选育、饲料科学配制、防疫保健、产品加工销售形成一个产业链,真正解决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实现健康高效养殖和畜牧業的节能减排,增加养殖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伟. 南方地区夏季发酵床养猪管理技术[J]. 科学种养,2011, (07)

4.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茶叶产业是我市规划发展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水城县杨梅片区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地区。究竟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真正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按照解剖典型、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带着以上问题,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从2005年7月初至8月底,采取调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杨梅片区(主要指杨梅林场所在地)位于水城县杨梅乡境内,平均海拔1600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区内土层深厚,属典型酸性土壤,并富含硒元素,是发展天然富硒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内现有茶园面积12000亩,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1991年,市科委(现市科技局)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共同承担实施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开发利用杨梅林场闲置土地种植了1320亩茶树,并组建了六盘水市科技实验茶场(该茶场1996年投产,生产加工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在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其他工程中,杨梅林场又新建了一批茶园(其中2002年政府投资约200万元,林场自筹40万元),加上原有的1320亩茶园,杨梅林场的茶园面积达到了4320亩,其中:自己经营2300亩(现已出租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出让1320亩给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年使用权);与市、县林业局合作种植的700亩分别由市林业局管理500亩、县林业局管理200亩。

2000年8月,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41万元(其中100万元为土地使用费),购买了六盘水市科技实验茶场1320亩茶园50年使用权和51%的股份,并在贵阳举行的“8·18”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订协议书,与市科委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共同组建了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各占24.5%的股份。2004年,杨梅林场将其所占股份的茶青转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加工。

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现有茶园1320亩,职工20人(加工期间需临时聘用工人50人左右),固定资产751万元,加工厂区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功能配套齐全的名优茶、炒青茶、烘青茶精致加工机械,年设计加工能力130吨。2004年茶叶产量20吨,产值260万元,纳税15万元。近几年只生产春茶,年产量保持在15000公斤左右,其中名优茶2500公斤,炒青茶12500-17500公斤。1998年,水城县政府成立水城县茶叶公司(国有企业),并在杨梅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茶叶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30万元,企业自筹70万元。1999年,该公司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建设1000亩茶园(该茶园2003年开始采摘茶青),以茶青价值计算由公司与村按64分成。2000年,国家批复名优加工厂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0万元,企业自筹30万元,当年建成。茶叶加工厂建成后,从2001年起,县茶叶公司与杨梅林场签定协议,租用杨梅林场的2300亩茶园,以满足茶叶加工需要。2000年,市林业局建了小型加工厂一个(10多吨),但由于茶园未管理,没有加工,2005年将500亩茶园出租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县林业局与杨梅林场合作种植的200亩茶园(茶园未管理,无效益),也出租给县茶叶公司。到目前为止,水城县茶叶公司管理的茶园面积共4000亩。

水城县茶叶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人(加工期间需聘用小工40人左右),固定资产550万元,加工厂区面积6000多平方米,生产“春意牌——水城春系列名优茶”。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生产、科研设备在省内(部分在国内)都较为领先,自行设计生产了新设备五种、开发绿茶新产品两个,在提高产品质量、环保、节能等三个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年设计加工能力150吨,其中:中高档生产能力70吨,中低档生产能力80吨。2004年生产高档茶叶4000公斤、低档茶叶20000公斤(共24吨),产值255万元,税收18万元。2004年,水城县茶叶公司被列为市级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除了以上所述,杨梅片区还有村民自种的地坎茶,折合面积达6632亩,主要用于自制粗茶和卖青茶。另有个体经营户朱国义种植的50亩茶园和年加工能力约20吨的小型加工厂一个。

二、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杨梅片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茶叶,到九十年代末开始发展加工和销售,到现在为止,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总体上看,杨梅片区的茶叶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园管理粗放。受市场销售、管理成本、利益机制、企业运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梅片区茶园管理相当粗放,投入严重不足,只建不管、只采不管、少采不养等现象极为普遍,很多茶园处于半荒状态,茶树老化、退化,枝蔓旺长、杂草丛生。企业的茶园管理大多聘请农民除草、施肥、修剪枝,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仅是雇佣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村民栽种的地坎茶,更是谈不上管理,根本就没有投入,有多少采多少。由于管理粗放,茶园的产量很低。该片区12000亩茶园中,低产茶园3000多亩,约占30%。实际采茶约7000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37公斤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更大。

(二)加工能力闲置。水城县茶叶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150吨,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有功能配套齐全的名优茶、炒青茶、烘青茶精致加工机械,年设计加工能力130吨。两个公司合计加工能力达280吨,但实际加工仅40吨左右,只达设计能力的1/7。

(三)企业竞争无序。在杨梅片区这样一个小地方,目前茶叶加工厂就有三家,茶叶加工和茶叶品种五花八门;茶园有私人的、有股份制的、有国有的、有国有与集体合作的,他们之间相互交错混杂,相互争斗、消耗、削弱,茶园管理极为混乱。尤其是私人的茶园,他们以小锅小灶加工和销售茶青给外地茶贩为主,由于外地茶贩要抢时间赶回本地销售,在成品茶和茶青收购价格上都要高出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五角至一元,造成了茶青的大量偷采,给两家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一到采茶季节,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都要雇用大量人员,手持棍棒家什守候茶园。

(四)法人治理不善。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虽是股份制公司,但公司董事会有名无实,出资人职责没有到位,对公司的运行、监管等缺少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公司实际上充当的是茶叶加工厂的角色,内部管理混乱。几个股东除了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想方设法把茶叶产业当成事业来做外,其余更多的是谋求眼前利益、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2004年,股东杨梅林场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就将其在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水城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作为水城县政府举办的国有独资企业,其经理由县政府茶叶办公室主任兼任,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五)市场开拓乏力。由于杨梅片区茶园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茶叶生产、产品、品牌和包装各自为阵,自产自销,难以在市场上形成一个对外拳头品牌。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销售手段落后。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水城县茶叶公司80%的茶叶由市、县几大班子订购作为办公茶和礼品茶,仅20%销往天津、青海、内蒙、北京、上海、贵阳等地。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没有参与市场销售,其成品茶叶由股东按股份比例分配后各自销售。作为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控股方的天津瑞璋生物科技公司,将分配的成品茶叶在天津销售,市场销路没有打开,反而交了巨额学费。

(六)创新能力较弱。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都存在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两个公司均没有茶叶技师、机电技师及植保技术人员,也没有技术依托单位,靠临时聘请茶叶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因此,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销往外地的茶叶,大多数被茶叶经销商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

存在的以上问题,实际上各方面都是清楚的,水城县政府、水城县茶叶公司、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在探索解决的办法,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利益的驱使,受到的阻力较大。如果对存在的问题不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用不了多长时间,杨梅片区这片茶园就将走向衰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三、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从发展茶叶的空间来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茶叶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目前,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不到350克,远远低于日本1200克和世界500克的人均消费量。若达到世界人均年消费水平,则国内市场将消费茶叶65万多吨。截止目前,全国茶叶总产量只有72万吨,其中出口就达20万吨。世界绿茶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因此,茶叶潜在的国际国内市场巨大,说明茶叶走产业化之路,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都是良好和巨大的。

从发展茶叶的潜力来看。杨梅片区是全市高优生态茶树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生产对人体无害的有机茶,是新世纪人们饮茶消费的迫切需要。六盘水津黔公司生产加工的“津黔牌——乌蒙春系列天然富硒茶”以其内质好、香气清醇持久、富含天然有机硒而受到消费者好评。1998年获全国星火基金推广项目优秀成果奖;2000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5年经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资质证书。销往外地的茶叶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以及外地茶贩收购茶青运回本地制作高档茶,正说明了杨梅片区茶叶发展的潜力所在。杨梅片区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也说明了茶叶发展的潜力很大。

从发展茶叶的效益来看。如果杨梅片区达到全部生产能力300吨(不再扩大基地规模),每吨产值42.5万元,每吨税收3万元,则每年可实现产值12750万元,实现税收900万元。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茶园生产和加工上更显突出。杨梅片区在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每年的除草施肥就需要8000个工时、修枝4000个工时、茶青采摘60000个工时、加工4800个工时,平均年最低用工76800个工时,一个工时按10元钱支付报酬,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就有80多万元,相当于解决200人的长年就业。如果达到300吨的产能,用工量、支付劳务费将增长9倍以上。与种粮相比,农民从事茶叶产业将获利更多。

因此,做大做强杨梅片区茶叶产业,既有条件和可能,也应该按这个目标推进。

四、做大做强杨梅片区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茶叶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茶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茶叶加工工艺、设备改造,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是企业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小打小闹。而应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真正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富裕农民。二是政府要转变服务观念,对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熟视无睹,但也不能包办代替。要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理顺关系,整合资源。针对杨梅片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杂、乱、散”的实际,应着眼于做大做强,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尽快理顺各种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一是要整合龙头企业。应选择一户领军企业,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龙头企业可以是水城茶叶公司,也可以是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还可以是其他企业,通过资产并购、产权转让、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杨梅片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包括个体经营户)“捏”在一起,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壮大和更新升级。在龙头企业的整合过程中,要进行清产核资,搞好资产评估,清理企业的债权债务;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和运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鉴于杨梅片区的特殊情况(市直有关部门参与了生产经营),整合龙头企业建议由市政府出面协调,水城县政府具体操作。二是要整合基地。对杨梅片区的茶园,除农民自种的地坎茶,其余的应全部合为一体,由整合后的龙头企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三是将整合后的茶园分片包干给农民或杨梅林场的职工进行管理。

第三,打造品牌,开拓市场。针对杨梅片区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应对茶叶品牌开展专题研究,推出1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作为茶叶的首选品牌,申报带“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增强广告促销意识,创新销售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支持企业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到天津、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传统销区建成自己的代理商机构,并逐步向其它省市扩展。

第四,强化管理,提高产出。优质茶叶原料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抓好茶园建设和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将整合后的茶园分片包干给农民或杨梅林场的职工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茶园管理的市场化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非放任不管。企业应按照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制定茶园管理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苗选定、栽培、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茶青采摘等标准,指导茶园承包人按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龙头企业要规范茶园管理的合同签订和执行,维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茶园建设的投入,为有困难的承包人垫支部分种苗、肥料、药物等费用,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承包人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实行保护价收购,按质论价,充分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加强对承包人的生产、管理、采摘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园产出。

第五,开发新品,延长链条。杨梅片区茶叶虽然品牌多,但产品结构单一,中低档茶比例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引导企业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主攻绿茶、名优茶、特色茶,减少大宗茶生产,有条件时应逐步向饮料茶、袋泡茶、速溶茶市场进军。茶叶企业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不但要开发春茶,也要开发夏茶和秋茶,变一季茶为多季茶,变季节性生产为均衡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除此而外,应加大茶多酚、咖啡碱的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

5.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省发改委:

6月10日凌晨1时至6时,通城县突遭特大暴雨袭击。凌晨1时,特大暴雨开始倾盆而下。全县平均降雨量达254㎜,局部降水达290㎜,最大降雨点马港镇神龙坪降雨量达308㎜,降水强度200年一遇,是我县有气象记载以来雨量最集中、受灾范围最广、破坏程度最重、损失最大的一次暴雨洪涝灾害。

全县11个乡镇、185村(社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受灾农田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83%。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全部中断,主要工业企业停产,商店停业,学校停课。截止11日10时,灾害共造成我县死亡22人,失踪10人,受伤40余人。其中因强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砸毁房屋死亡17人,大水冲击和水淹导致死亡5人。全县受灾人口达38万人,农作物受灾2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估算在13亿元以上。

灾情发生后,通城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一级应急预案,书记、县长带领干部群众奋力抗洪救灾。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第一时间赶到受灾乡镇察看灾情,分别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和抗洪救灾紧急会议,安排部署灾民转移安臵、基础设施修复、核灾报灾、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等工作。1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岱梨、副省长赵斌、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亲临我县察看灾情,指导我县抗洪救灾工作。现将具体灾情报告如下:

1、农田水利。灾害造成农业损失巨大,其中:损毁晚稻种43万斤、肥料农药600吨;早稻受灾面积19万多亩,中稻受灾面积5万亩;蔬菜受灾面积5000亩,水产受灾面积4000亩;大牲畜死亡2673头。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以上。同时,灾害还导致我县的神龙坪、倒肘湾、马井等3座水库溢洪,治全水库漫坝,坝坡出现长50米、深3米的冲刷沟;黄龙、云溪、百丈潭等11座小水电站受损严重;隽水河、秀水河、菖蒲港、铁柱港等四大河段河堤多处损毁。全县共倒塌渠道120处3600米,决口河堤70处5000米。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

2、交通设施。全县24条公路,灾害致21条交通中断,冲毁路基2620米,山体滑坡47处40000多立方米,塌方62处164650立方米,冲垮护坡、挡土墙、驳岸等23500立方米,冲断桥梁14座,损坏路面15000平方米、桥梁30座、涵洞16道。其中106国道马港段塌方7处、17000立方米,省道南大线关刀、隽水段路基损毁过半,造成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

3、城市供排水及基础设施。洪灾泥沙冲击致向我县城区主供水的百丈潭自来水厂严重损毁,城区多处供水管网破裂,一度停止供水,损毁城区排水管网近10000米;同时,洪灾还导致我县关刀、塘湖、北港、石南、麦市、马港、五里等7个乡镇的供排水管网及自来水厂损毁,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断。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全县饮水困难人口235000人。

4、电力通讯。灾害导致我县倒塌110KV基塔一座,5条35KV线路、44条10KV线路跳闸,中低线路倒杆、断杆234根,13台配变器因水淹烧毁,4座变电站围墙倒塌。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

同时,县内22个基站被毁,通讯倒杆183处910根。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5、文教卫基础设施。灾害导致县城医疗机构大小型设备损毁600台件,药品报废500多个品规,3个乡镇卫生院因灾成为危房。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同时,教育设施淹水22400平方米,倒塌房屋1300平方米,造成危房1000平方米,损毁多媒体教学设备12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6、工业企业损失。由于我县的主要工业企业都分布在隽水、秀水河边,由于地势低,城区企业全部受灾。我县开发区内的玉立公司、丽尔家日用品、海丰纸业、三和木业等多家企业原料和成品仓库被淹,燃煤被冲走、成品浸泡报废、机械设备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7、城乡居民财产损毁严重。城乡居民倒房2185户4850间,损坏房屋15280间,城区平均积水1米多,80%的居民住房进水,灾害损毁小轿车等近200台,特别是临河的湘汉小商品市场、摩托车街、隽水农贸市场、几家大型超市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在4亿元以上。

特此报告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6.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2010年暑假调查报告

关于虞城县花卉种植情况的调查

学院:商丘师范学院

系别:生命科学系

班级:生物技术

姓名:

手机:

教师:090912

年9月5日日期:2010

一.调查目的:了解虞城县花卉种植基本情况,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虞城县的花卉公司.花卉基地的花农.当地政府有关部

门的人员。

三.调查方法:上网搜集资料,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有

12名组员参加,分三组分别负责对公司.花农和政府部门有关信息的搜

集整理,最终整合生成调查报告。从8月10日——8月15日,历时五

天的调查实践使大家得到锻炼。因时间短促,文中存在粗陋不足,欢迎

提出宝贵意见)

四.调查报告:

虞城花卉种植蓬勃发展

——推动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经济发展,花卉已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文明程度的象征。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到相对富裕的农村,各种鲜花成了机关、单位、宾馆、家庭装饰及友情馈赠的佳品。花卉市场正随着花卉需求量的增加而迅速膨胀。

(一)花卉种植的起点环境。虞城县的花卉种殖大户集中于李老家乡,李老家乡地处G310和203省道交汇处,南临陇海铁路,西靠京九干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该乡自1990年开始花卉种植,已有1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李老家乡有着广阔的土地和充足的劳动力,依托商丘和虞城县城的市场,从萌芽到发展,又依托便利的交通,不断壮大。

当时的李老家人以花卉种植代替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何等独到的眼光。顶着“不务正业”的骂声和白眼,何等不凡的勇气。这里的借鉴——目光长远,执着与勇气。

(二)近年来虞城县花卉种植的发展状况。不错,市场经济总是眷顾市场需求的先知先觉者。但当花卉种植行业逐渐成熟时,没有规模,没有统筹和规划的散户种植面临巨大挑战,当时的李老家人在市场压力下觉醒了。

1997年,河南省虞城县豫东花卉有限公司艰难成立了,这是虞城花卉的龙头企业,这个事件对于虞城的花卉种植自是意义非凡,从此花卉种殖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98年,建立豫东花卉基地,建立第一个花卉种植科研所(隶属豫东花卉公司); 1999年,虞城绿源花卉公司成立,坐花卉种植第二把交椅;

从此,大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小公司不断成立,不断被并购,整合,发展。其中豫东花卉是典型代表,可以通过他了解花卉公司的发展模式:

该公司以 “壮大花卉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户致富”为目标,逐步摸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苗,分户管理,定期培训,统一销售”的办法,发展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该公司为花卉产业的龙头,向四周辐射发

展,带动周遍群众发展花卉生产,使花卉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豫东花卉公司的带动下,先后形成了崔老家、刘庄、袁老家、田庄、袁村寺、张关庙等十几个花卉生产专业村,带动周边乡镇8000多农户从事花卉生产。据市场行情估算,每棚草本花卉收入在8000—12000元左右,每棚中高档花卉收入在25000—50000元左右。

2006年,豫东花卉有限公司与花卉王国荷兰的色鲁·台拉公司合作生产盆栽香水百合的项目,使荷兰的名花走进了中国;2007年成功与德国佩克扑兰特微繁有限公司合作生产金黄色高山杜鹃新品种,填补了中国花卉市场的金黄色高山杜鹃空白;2008年与俄罗斯客商合作培育俄罗斯名贵树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10年5月19日,豫东花卉与荷兰花卉有限公司在虞城木兰国际大酒店签约花卉种植合作项目,总投资5000万人民币,累计外企合作外资两亿元。国际间强有力地花卉繁育、生产和经营合作,不仅使外国花卉走进中国,中国花卉跨出国门,同时也学到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的企业管理经验。

(三)政府关注与政策支持。200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亲临豫东花卉有限公司视察,并对科研所工作作出高度评价。市政府作出批示,要对花卉种植政策倾斜。2004年,李老家乡施行花卉种植的优惠政策:

1、本乡农民和外来客商在我乡投资建设花卉温棚,乡负责协调土地,温棚占地三年内农业税100%返还,并免征所得税。

2、在我乡投资建设温棚发展花卉生产的,在全乡整体发展规划之内,投资者

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位置投资建设。

3、2004年内,本乡农民每建成一座占地八分地以上的花卉温棚,乡政府奖励现金3000元,帮助协调扶植贷款5000元。2004年限奖100座温棚,以建棚先后为准。

4、乡外客商在我乡投资建设花卉温棚的,每建成一座占地八分地以上的花卉温棚,乡政府奖励现金1500元,并负责协调5000元贷款。

5、投资200万元以上建设花卉温棚的,可享受特别优惠政策,具体事宜面商。

6、本乡农民发展陆地花卉,当年农业税100%返还。

7、乡外投资者在我乡发展陆地花卉,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当年农业税100%返还,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两年农业税100%返还,投资200万以上的,三年农业税100%返还。

8、对本乡和外来投资发展花卉的,乡政府确保达到“五通一平”,即: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土地平整。

(四)现状与经验。豫东花卉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其中专业园艺师21人,农艺师18人,组培技术人员40多人;豫东花卉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618亩。建设各类花卉、蔬菜温棚863座,其中高档连栋温棚25000平方米,冬暖式白光温室27000平方米,无菌组培室1600平方米,植物组培车间2560平方米,全封闭高档花卉展厅一座,年生产能力可快繁各类幼苗1000多万株。培育和种植的花卉主要有:红掌、凤梨、大花惠兰、蝴蝶兰、一品红等60多个名优品种。在豫东花卉有限公司带领下全乡花卉种植面积达15000多亩。建成各类花卉大棚5000多座,已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花卉种植、生产集散基地,公司资产总额1575.3万元,其中固定资

产508.8万元,流动资产1056.6万元。今年花卉销售收入达到8600多万元。明年预计产值过亿元。

豫东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说,今天花卉产业有现在的基础,一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借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三是与国内外技术和资金雄厚的花卉公司密切合作。采取多种方式,打造花卉精品,树立虞城花卉品牌,推动花卉发展,做大做强花卉花卉产业。

(五)调查组意见。在现有基础上,将花卉种植与生态旅游结合,创建生态园,形成产业链:花卉种植——销售——生态游——旅游纪念品——与木兰文化游结合——扩大品牌和影响力——拓宽市场

7.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一、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 三县 (市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化“危”为“机”, 县域经济逆势上扬, 特别是去年以来,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1、发展速度快

去年前三季度, 襄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 同比增长15.3%;宜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 同比增长16%;谷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 同比增长17%, 增幅居襄樊各县市第一。三县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8—3.5个百分点, 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速1.9—3.6个百分点。预计, 襄阳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以上, 增长15.5%;谷城将达到80亿元, 增长16.7%;宜城将达到83亿元, 增长16%, 由前两年的慢步小跑实现了奋力快跑。

2、工业形势向好

去年以来, 三县 (市区)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超过40家, 共新增132家, 达到456家。前11个月, 襄阳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 同比增长58.1%;谷城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9亿元, 同比增长57.6%, 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 增长52.5%;宜城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 增长57%。

3、投资势头强劲

1—11月, 襄阳区累计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同比增长68%;谷城县完成26.37亿元, 增长67.4%;宜城市完成28.3亿元, 增长63.3%。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三个县 (市区) 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 累计增速高出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襄阳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9亿元, 同比增长30.3%;宜城市完成2.3亿元, 增长25%;谷城完成1.74亿元, 增长22.7%, 其国税收入突破了2亿元, 增长21.29%, 在襄樊各县市位居第一。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襄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5元, 同比增长13.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59元, 增长10.2%;谷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30元, 增长16.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00元, 增长20%;宜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 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00元, 增长12.8%。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

襄樊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 襄阳区曾经是湖北省的十强县, 枣阳市进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几年襄樊的县域经济一度裹足不前、发展相对滞后。而近年来, 三县 (市区) 经济快速发展靠什么, 就是靠科学的发展思路、积极的发展目标、扎实有力的发展举措。近几年, 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襄樊市委、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的精神,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明确目标, 着力抓园区、着力抓招商、着力抓创业, 聚精会神发展经济, 奋力向前赶。发展取决于目标的定位, 否则奋斗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三县 (市区) 紧紧围绕襄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的总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 纷纷自我加压, 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襄阳区明确提出实干兴区, 三年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 五年进十强;宜城提出“两翻番一冲刺”, 即三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四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奋力冲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谷城提出三年翻番、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 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股不服输、奋力追赶的精神气, 从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现场, 所到之处令人惊喜, 令人振奋, 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市) 战略, 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县 (市区) 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结合本地实际, 开拓创新, 各打各的优势牌, 各走各的特色路, 着力建设百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扩规升级, 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水平, 不断做大特色、做强特色, 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襄阳区发挥毗邻东风汽车集团襄樊基地、襄樊市中心城区和农产品生产大区的优势, 重点培植机电汽配、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过百亿元支柱产业。目前, 该区机电汽配企业达到112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 60%的企业与东风公司建立了紧密的配套关系, 以长源东谷、荣华汽贸、鹰牌轴承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汽配产业群去年前11个月完成产值48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1%, 发动机缸盖、轴承等10多个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华中光彩、天润、国邦物流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00亿元。谷城县实施“百亿工程”和“成长工程”, 以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为重点, 加快培植百亿级产业。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 全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宜城市结合本地实际, 着力盘强农副产品加工支撑产业, 盘大化工、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 盘出机械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两大新兴产业, 构筑宜城工业经济特色。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产业化思路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襄阳区引龙头、建基地、调板块、扩规模, 加粗延伸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0家, 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 过10亿元企业2家, 国家级企业2家, 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10亿元以上。谷城以“贡品农业“为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种养业, 打造鄂西北茶叶品牌旗舰、湖北省油茶大县、湖北省生物质能源大县, 石酒公司的“霸王醉”、“汉家刘氏”茶叶已经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该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0%, 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我们看到,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 三县 (市、区) 成长出一批重量级的“巨人”企业, 培育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小老虎”企业。襄阳区去年新增工业企业200多家, 工业企业发展到1025家, 其中新增规模企业48家, 总数达到159家。引进的襄阳鲁花年可生产花生油10万吨、菜籽油6万吨, 年产值20多亿元。谷城县始终把做强做大本土企业作为发展战略, 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和培植, 一批重量级本土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发展、跨省市布局, 成为全国的行业“领头羊”。骆驼蓄电池公司销售规模三年三大步, 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年销售额由三年前的8亿元增长到15亿元, 在云南、北京、四川兴建了分厂, 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由三年前的6亿元增长到15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谷城现有的1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 本土企业占72.6%, 产值占88.2%, 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8家, 过15亿元企业2家, 过30亿元企业1家;税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 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 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襄阳区着重抓好企业成长梯队建设, 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年度发展目标, 对产值在300—500万元的潜力企业, 从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扶持, 促其提档升级, 成长为规模企业;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 建立储备数据库,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增加了3倍多, 在全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 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单元。宜城市扶持中小企业实行“三个到位”, 一是各项激励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采取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放宽领域、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拿出100多万元, 对在纳税、品牌、科技、创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奖。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将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三是融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到位, 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谷城县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 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潜能, 去年新发展工商企业200多家。

3、强力抓好招商引资, 培育经济增长点

三县市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增强实效。襄阳区围绕机电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确定招商重点地域, 明确项目的招、管、建分工, 密切协作, 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建设速度。去年共新引进、续扩建各类项目209个, 协议投资161.72亿元, 投资过亿元项目36个;目前在建及建成投产项目171个, 占项目总数的82%, 完成投资112.43亿元, 占协议投资的70%。时瑞达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项目, 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000万元;泰升实业投资3亿元的高档包装和钢构项目,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谷城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 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 县“四大家”领导驻点招商, 并且调整优化县、乡、村、企四方利益分配结构, 调动了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成效显著, 全年引进县外项目超过260个, 引进资金超过36亿元, 增长158%以上。同时, 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 全年开工和续建项目334个, 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6个, 过亿元的30个, 总投资200亿元, 增长135%。项目全部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利税20亿元。宜城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对招商成果突出的, 政治上重用, 经济上重奖;对招商失败的, 多理解、多包容、不责难。去年以来, 该市共引进65个项目, 总投资75.1亿, 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亿元以上的20个, 其中17个项目竣工投产, 34个项目开工在建, 1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所到之处,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到处都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为襄樊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 在创新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

环境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县 (市区)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 一手抓硬环境建设, 一手抓软环境优化, 两手都很硬, 抓出了成效。一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向前推进。三县 (市区) 通过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区主干道、污水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 极大地增强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各地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一方面自身挖潜, 盘活存量土地。对破产企业、长期停产的企业, 以及一些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土地, 进行清理和置换;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 加大移村腾田力度, 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对城中村集中改造、成片开发, 腾出土地供项目所需。同时, 各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想方设法充实资本金,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宜城市金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1000万元扩充至3200万元, 去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切实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放贷, 实行绩效挂钩, 增加信贷投放量。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构建发展平台。各地采取市场化的办法, 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办好工业园区。襄阳区近几年采取市区共建、区镇共建等模式,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 园区建成面积近16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其中, 深圳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 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 共引进项目40个, 总投资60亿元, 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谷城县着力培植百亿元级经济园区, 在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技术密集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骆蓄、美亚达等产业园区, 去年“两区”技工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亿元。宜城市完成了宜城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和雷河·大雁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 配套完善了宜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连接雷河、大雁两大工业园的雷雁大道, 两个园区连为一体后, 整体面积将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4家, 去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 税收可达1.5亿元, 出口创汇可达7800万美元。四是建立健全落实与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三地都建立了“四大家”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 完善了绩效考评办法, 形成了“目标同一、标准同一、考核同一”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评机关”和“群众评科长”活动, 切实解决“上热下冷、上急下缓、中间梗阻”问题。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事项、提效率的“三减一提”, 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 为企业提供“低门槛、零障碍、高效率”服务。环境变了, “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长源东谷集团公司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 “襄阳的环境与三年前企业入驻时大不一样啦”。去年长源东谷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与襄樊康豪机电等3家企业包团组建成了年销售规模可达30亿元、税收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 将集团总部设在了襄阳开发区。湖北三环集团分期投资20亿元, 到“十二五”末在谷城建成年产200万车桥、产值近百亿元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有企业的二期、三期扩改建项目比比皆是, 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三地党委政府将群众反映最基本的要求落实到位, 全力抓好社会维稳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国企改革改制的扫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园区征地农民办好养老保险,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 在各乡镇建立了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心合一”的基层工作平台, 因案施策, 有效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三地近年来上访总量、批次均大幅下降, 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风正,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尽管三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 三县 (市、区) 已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并上报主管部门, 审批还有一个过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三县 (市、区) 的共性问题。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 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由于电力管理体制制约, 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建设全由地方政府承担, 谷城县政府为此已投入2000多万元,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2、产业支撑不强, 龙头企业不多

三县 (市、区) 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不强, 在围绕终端产品开展分工联合、做足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方面仍很薄弱。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不大,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素质不强、装备不先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3、政策落实不够好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 下放了一大批审批审核事项, 得到基层普遍拥护。同时, 各地也反映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有些权限下放得不到位, 有的放了又回收。如省对县市实行计划、资金、信息、项目“四个直达”, 但有些部门还是不能有效做到“直达”, 有的部门服务不到位, 县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

4、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策, 但在县一级, 发展工业面临着体制障碍。依据现行税收政策, 一种情况是产业属于无税产业, 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70%以上是国税, 地方留成只有30%左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80%属地税。以谷城县为例, 国税收入连续五年位居襄樊县市第一, 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襄樊县市第五位。工业发展快, 税收贡献多, 可用财力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2年以前, 全县增值税和所得税合计8284万元, 地方可用财力4679万元, 比重为56.5%;2008年, 全县两税总和达到2个多亿, 地方可用财力8000多万元, 比重为40.8%。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比重将越来越小。谷城是山区小县, 发展农业资源不优, 不能享受农业大县的各项补助;发展工业, 每年给国家作2个亿的贡献, 地方受益却不多。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实际, 仍是湖北的经济“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 就没有湖北省经济的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 集中5到10年时间, 引导各种力量向县域经济集中, 调动各种资源向县域经济倾斜,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赋予县 (市) 更大的经济社会自主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清理整顿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 扩大县 (市) 的管理权限。二是重视和加强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 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 尤其是要解决村 (社区) 办经济实体不见税收的问题, 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把税收转移到村级, 以调动发展村组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切实降低门槛、放宽环境, 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鼓励党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分流或保留公职, 创办民营企业, 从事个体私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 参与企业经营。四是建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补偿机制。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路。五是建立支持转变发展方式补偿机制。基层普遍感到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必要, 但“五小”企业多集中在县域, 是当地的重要财源, 强转影响发展速度, 慢转或不转又影响发展质量, 处于“两难”境地。比如, 谷城县近几年来关停了黄姜、小造纸等20多家企业, 地方税收减少了600多万元, 也没有得到任何补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转变发展方式执行起来难度大、效果差、时滞长。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 在转变发展方式上, 对关停并转的企业, 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 合理安排过渡期和补贴;对改造型企业, 实施专项财政支持;对新型企业特事特办, 加强扶持。

2、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围绕争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百强县 (市) 的目标, 整合有限资源, 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县 (市) 予以重点扶持, 冲刺全国百强。二是做好湖北省产业的空间布局, 突出特色, 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特别是在大项目安排上, 对县适当倾斜。三是继续安排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调研中, 从县 (市) 主要领导到企业家, 对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安排的20亿元财政间息资金给予充分肯定, 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提振了信心, 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纷纷要求增加2010年的资金安排额度。建议省政府继续提供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 进一步改进资金管理办法, 加强对资金使用及效益的监管, 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保障资金安全。

3、加大缓解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困难的工作力度

土地、资金仍是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国土部门要加快对县级土地规划修编的审批工作, 省政府应制定分类激励性政策, 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用地, 相应降低报批费用, 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省级留成比例, 支持基层引建项目。二是整合专项资金, 明确重点, 集中资金办几件能成的事, 切实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强政银企协作, 向银行推荐信誉好、资产优、潜力大的企业, 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三是建议省政府与电力主管部门协调, 帮助地方解决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投入问题, 或省政府从转移支付中给予解决。

8.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一、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7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收回率约80%,有效率100%。调查问卷覆盖到全区12个市的高校。调查对象为开展全日制教育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相关人员,参与调查的75人中,本科院校29人,高职高专院校36人,独立院校10人。调查对象的就业工作年限结构、职业结构情况分别见图1、图2。

二、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行,内容包括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了解和态度以及高校毕业生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的需求等。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就业形势较好的7人,约占9.3%;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26人,约占34.7%;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42人,约占56%。

(二)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认识和态度

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表示非常了解的13人,约占17.3%;表示部分了解的56人,约占74.7%;表示不了解的6人,约占8%。

所有调查对象均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持支持态度,其中表示非常支持的46人,约占61.3%;表示积极配合的29人,约占38.7%。

(三)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情况

认为自己所在高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沟通频繁的仅有1人,约占1.3%;认为沟通较多的36人,约占48%;认为偶尔沟通的36人,约占48%;认为没有沟通的2人,约占2.7%。

在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情况调查中,认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会经常主动上门服务的7人,约占9.3%;认为主动上门较多的21人,约占28%;认为偶尔上门的42人,约占56%;认为没有的5人,约占6.7%。

(四)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需求情况

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校园服务类型方面,问卷针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培训等需求方式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见图3。对就业指导师资的选择情况见图4。

(五)对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倾向意见

在双选会的倾向意见调查中,问卷针对双选会规模、企业类型、现场配套服务、企业规模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分别见图5、图6、图7、图8。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能大体了解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中有降

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城镇就业容量有限、就业结构化矛盾加剧等因素影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局势保持稳定,但仍然面临较严峻的形势。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角度,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普遍较支持。但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缺乏紧密的沟通和协作,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的了解不够深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有多样化需求

本次列入调查表的共有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5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选项。所有调查对象都作出选择,其中:选择2项以上的69人,占92%。所列5个选项的选择均超过60%,其中选择就业政策解读和创业培训的均超过80%。同时还有调查对象提出: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加强校企对接、加强公招公考指导、人事代理及毕业生档案手续办理、劳动关系政策和法规解读等个性化需求。从就业指导师资选择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也有多样化需求。选择2类以上师资的72人,占96%,选择企业HR经理作为培训师资的超过80%。

(四)高校对双选会的质量需求较高

约70%的调查对象选择匹配程度高的中小型双选会,或针对性强的分学历专业双选会。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在双选会现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规划及测评、人事代理服务咨询办理等配套服务,其中希望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配套服务的超过74%,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提出设立提高服务的意见受理平台和就业权益咨询的配套服务需求。大型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依然被认为是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最佳选择,民营企业、外企也普遍被看好。调查中,超过7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招聘效果好,而认为民营企业、外企招聘效果较好的也均超过了40%。在企业规模方面,大中型企业受到青睐,而选择小微企业的不足4%。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工作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就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就业是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作为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承担着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体面就业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1〕79号)均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发挥职能优势,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将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底数摸清、政策落实、服务做细,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高质量就业,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的科学决策体现到政策落实、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上来。

nlc202309021919

(二)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能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政策,提升就业技能,提高初次就业率,也有利于缓解人社部门承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加强服务离校前高校毕业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从毕业后提早到毕业前,从校外延伸至校内,积极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强针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创办微型企业、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政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登记、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以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人社部门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三)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需求,探索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新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结合当地高校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深入了解当地高校的教育层次、培养模式、专业类型、服务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提供有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二是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需求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对于就业能力较强的人员,主要依托公共招聘网络,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其自主择业;对于就业能力一般的人员,重点发挥职业指导的积极作用,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市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较弱的人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实施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措施。三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式服务。广泛收集当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提高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透明度,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需求分析,形成信息对称、服务对接、供需平衡的服务机制,提高企业招聘行为的有效性。

(四)努力做好实名登记为基础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和政策落实工作

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是准确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人社部门理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将实名登记嵌入各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流程,建立健全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跟踪回访、就业帮扶工作,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

9.襄城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芮城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摸清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情况,促进全县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市教育局有关通知要求,9月中旬,我县成立调研小组,深入基层,通过听取汇报,发放调查问卷,与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座谈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分析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探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基础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9所,在校学生 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 人;初中14所,在校学生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 人;小学58所,在校学生20225人;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10006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教育以办“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教育为目标,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实施以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1、合理布局抓均衡,优化资源配置打基础

2007年,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均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在每个乡镇所在地办一所标准化小学、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办好所有初中的工作思路,及时把工作重点向农村学校转移,以高标准农村幼儿园建设来吸收、涵养、稳定农村学校生源;以标准化小学的建设带动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共同提高,提升农村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在完成校安工程、农远工程、装备建设“三大工程”的基础上,去年以来,我们突出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两个重点”。

一是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在全面加强农村初中及乡镇示范小学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优化整合西陌、永乐、阳城教育资源,创办了西陌、永乐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了阳城中学和杜庄中学,进一步提升了三个乡镇整体办学实力。

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投资3000万元,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加强农村学校仪器设备、图书、多媒体、音体美卫器材等设备配置,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附属生活设施建设。

三是实施城区学校均衡。我县城区有四所初中,分为县直、民办、农村等不同类型,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配备对县直初中倾斜,每逢新学年开始,家长都想让孩子上县直初中,造成班容量过大,而农村初中则相对冷落。为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我们大力实施城区初中均衡,将一所民办校改制为公办校,将两所农村校改制为县直校,四所学校全部限为10轨,每年均衡一个年级,三年到位。去

年,我们以城区四所初中毕业班教师为主体,综合考虑其近年来的教学成绩和实际教学能力,将158名教师均衡分为四组,由校长随机抽签确定本校教师,担任新学期初一年级教师。今年参与教师109人,两年来参与均衡教师占城区初中教师总人数的54%。另外还通过均衡城区四所初中硬件及生源,缩小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有效地遏制了“择校择班”,使身处城区的农村孩子也有进入县直校的权利,形成了城区四所县直校资源均衡,和谐相处,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培训教研育名师,提升师资能力抓关键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师要均衡。我们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把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好教师留得住,留下的教师好起来。

一是政策激励。我们出台了《关于选派城区优秀教师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建立城乡教师互动长效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区教师职称晋升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支教工作经历、调入城区的教师在农村支教一年后方可进入城区学校工作政策。绩效工资发放上也向农村倾斜,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每年比同等条件下城区教师多领6000元。2011年,我们将2010年新招录的近113名城区教师全部派往各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二是情感感召。在我县“关注教师、关爱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节活动年年有主题,偏远农村教师年年受慰问。去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出资30万元表彰了十位功勋教师、二十位标兵教师,其

中十五位来自农村基层。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农村50周岁以上教师进行体检,着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以待遇留人,让优秀的师资队伍安于农村教育,以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效推动农村学校的发展。

三强化培训。今年,我县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实施“十百千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启动“十百千计划”,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培养出10位名师、名校长,100名优秀校长,1000名骨干教师的工作目标,确立了“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培训思路,采取“集中培训、送培到校、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外培研修”等多种方式,全面实施了新任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发展计划、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和校长高级研修计划,实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2011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专业培训50余次,参训教师4800余人;2012年,先后派出100名中小学教师到天津师大、山西师大进行研修,有效促进了全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3、创新机制增活力,扩大优质资源为民需

针对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建立了“高中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盟区办学、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三种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①高中集团化办学。2008年,我们将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陌南中学、博立中学与芮城中学捆绑发展,形成了在县城以省级示范校芮城中学为龙头组建高中教育发展集团的工作思路,教育集团在管理上

实行“六统一,三独立”,“六统一”即:统一校名、统一法人、统一生源配置、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对外宣传。“三独立”即:教师编制独立、学籍管理独立、财务记账独立。教育集团的组建,均衡了三所高中的师资和生源,增强了薄弱校发展的信心,提高了群众对薄弱校的信任度。陌南中学由集团校成立前的2007年、2008年达线仅2人到今年达线162人,博立中学由2009年达线26人到今年达线164人。与此同时,随着集团校的成立,全县搭建起了各高中普通班竞争的平台,使普通班的老师和学生都增添了信心,改变了过去“一校独大”的局面,顺利实现了我县从向重点班要质量到向普通班增效益的转变,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②义务教育盟区办学。根据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学研究水平及学校所处位置等指标,以优质学校为主体,以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为目标,大力实施“三维盟区建设”。一是城乡盟区。以城区四所初中为龙头,分别与各农村学校联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城乡学校;二是区域盟区。根据各校地理位置,将全县中小学分别划分为城区、东片、西片、开发区四个盟区,实现区域内学校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联校盟区。以各乡镇示范校为龙头,与本乡镇其它小学联合发展,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联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实行学校之间人员的双向交流、管理经验交流、校本教研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流互助、携手共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

③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为了满足全县幼儿“好入园”、“入

好园”的需求。今年,我县大力实施名园带动战略,采用县直名园办分园的形式,对乡镇薄弱幼儿园进行接管,由县直园统一管理和运营,人财共管,坚持办园理念、管理模式、师资调配、保教计划“四统一”,发挥名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名师、管理等优势,带动乡镇分园同起点、高水平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管理,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化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4、强化管理促规范,实施素质教育育新人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均衡的必要条件;提高每一名教师的素质,是高位均衡的关键;教好每一名学生,才是高位均衡的目标。2011年,我们以1号文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规范招生秩序。我们坚持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乡镇划分学区,城区按街道划分学区,高中城区实行电脑派位,严格实行就近入学,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拒收学困生,不得开除学生。在高中招生政策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将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2011年,农村初中生线下50分录取,有效保证了农村初中生公平进入高中,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确保了农村初中学生生源的稳定。

二是实施“三项重点治理”。全县统一作息安排,严格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严格落实双休日制度,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一至周五家庭作业;出台《芮城县教师从教“十不准”》,坚决杜绝体罚

和变相体罚学生,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是改革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逐步实现教研室评价学校、教研组,把教师评价权交给学校,把学生评价权交给老师,评价权力下放,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评价机制改革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分层要求,重在发展”的质量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人才观,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变传统的一条龙排队为成绩达标制,根据起点的不同,高分高要求,低分低要求,不搞一刀切,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引导教师面向所有学生组织教学,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校的评价采取综合评价机制,采取合格+特色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全面育人的功能。

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高考、中考、职业对口高考成绩连续数年保持全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幼教先进县、全国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县等。

三、存在的问题1、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问题。自2000年以来,我县初中小学没有再分配新毕业生,而自2003年暑假,实小、三中开办寄宿制以来,先后从乡镇选拔293名教师进城任教,又先后有200名教师出口,其中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造成目前我县农村学校教师年

龄老化,尤其是小学教师,目前平均年龄在43岁以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的中心校没有音体美专职教师,音体美课不能保证,英语、微机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4、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实际困难。布局调整工作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一些村队干部或群众的认识问题,加之个别乡镇缺少应有的力度,至今依然没有完成调整任务。布局调整后,确实存在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从群众利益考虑,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5、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受社会就业、用人制度及教育自身基础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小学、初中的非主要学科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措施及建议

10.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不断实施产业转型,在项目建设上空前加大了新型产业项目和传统工业提升项目的投资力度,在融资工作中也出现了更大的需求。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主管部门的认真协调下,全县各类重点项目基本都能够按照预定的进度顺利实施。但是,对于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新型产业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仍是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进一步搞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为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搞好融资决策提供较为真实的决策依据,现将我县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金融机构五家,分别是工行、农行、商行、农发行及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因重点扶持“三农”发展事业,故对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未列入主要任务。其余四家金融机构均有专门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如农行的“三农事业部”、商行的“小企业部”和“零售部”、工行的“业务部”、农村信用社的“客户服务部”,并建立有相应的长效机制为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服务,配套有创新性金融产品如共有的商

品库存抵押及工行的固定资产融资、发票融资和商品融资等,并已逐步开展此类金融产品业务。经过与各金融部门密切协调,2010年我县总的信贷规模比往年有较大增长幅度,四个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共计198600万元,其中农行50600万元、信用社14000万元、商行75000万元、工行59000万元(附表);当年已融资97300万元,其中农行50600万元(黄土坡公司16000万元、马军峪公司34600万元),信用社27200万元(沁新集团11000万元、通州集团11000万元、黄土坡公司3800万元、明源焦化800万元、灵空山绿色食品公司600万元),商行9500万元(黄土坡公司3000万元、马军峪公司5500万元、康伟公司1000万元),工行10000万元(沁新集团),还有50000万元固定资产融资正在办理中。

2011年,我县中小企业的资金总需求不是很突出,原因是主要煤炭、焦炭生产企业因政策变化所致正在并购或整合期间,相关手续还在申报中,技改、扩建项目正在立项或审批需要一段时间,资金需求较大,(共需资金13亿元,如通州集团甲醇项目需3亿元,黄土坡煤矿技改需4亿元,马军峪煤矿扩建也需3亿元,明源焦化需3亿元)。目前全县中小企业需贷款个数为23户,共需贷款8000余万元,其中山西艾拉维特饮品有限公司生产建设项目需2000万元,新章

宏星建材有限公司扩建项目需1000万元,裕源牧工商有限公司原料及流动资金需1000万元,绿丰源养殖公司投产项目需200万元,灵空山绿色食品公司6000吨非油炸荞麦方便面建设项目需1000万元。据了解,我县各大金融部门贷款准备金率可满足全县重点项目基本需求。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对于一部分融资难的小型企业项目,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金融部门责任体系不断规范,而企业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产权不明,经营权不独立等问题,都影响着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就金融机构而言主要是在风险方面,目前国家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信贷责任追究终身制,由于政策限制,信贷条件越来越苛刻,实际上是提高了准入门槛,对企业的要求愈来愈严,涉及到企业的产权、抵押、担保、财务制度等多项条件约束,金融机构和承办人员必须规避信贷风险以及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企业来讲主要是自身原因,如企业规模不够、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如股份制、租赁承包等)、无抵押条件(如无土地所有权、产品或库存)、担保方难找以及过去的不良信用记录等等,需要不断的完善或改进。政府设定的担保公司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但自身体制为股份制,在担保某个企业贷款时需通过股

东会决议往往又会流产,形成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又一瓶颈,加之我县担保公司自有资金规模仅1005万元,对全县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也有很大的制约因素。

三、融资工作的有关工作措施

一是政府支持。我县近几年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始终高度重视积极予以扶持,如政府先后拿出755万元与五大公司出资250万元共同设立了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同时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拟定出台中小企业信贷政府贴息政策;金融系统更是一马当先,对全县煤焦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予以资金扶持,我县各大煤矿在工行、商行、农行、信用社均有较大规模信贷且都在亿元以上,同时金融机构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农行下发的农银晋发[2010]103号文《关于全省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农银晋办发[2010]274号文《关于上报2010拟支持小企业客户名单通知》,工行也设立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我县工行每季度下达3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用于产品库存抵押融资。四个金融机构均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介绍新的信贷政策及创新性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如农行推出“惠农卡”业务专门支持小型农业生产,惠及176户放贷700余万元)。二是部门协调。去年以来,我局把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抓、分管领导负责、职能科室协调,已多次与金融部门联系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资金需求状况,同时向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取得政府支持和帮助,拟定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条件与倾斜政策,建议出台实质性的制度或相关细则,同时积极发挥协调职能,把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相关企业组织了一次政、银、企合作座谈会,邀请县工行、农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县财政局、担保公司等单位主管信贷业务的领导与十余个中小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既让各有关企业全面了解了2010年以来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又让广大中小企业真正了解了金融部门强化信贷责任终身负责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了企业本身在越来越规范的市场规则面前加强自身规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银企双方还就如何创新思路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探索了一些新思路,新办法,为今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了崭新的基础。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及时解决了三方面的影响企业融资的问题。一是很及时地解决了银企双方原先在认识上的误区,使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和企业都及时认识到加强银企互动的重要性,提高担保效益的新路子,从中看到了大量的的合作商机。二是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产权不明晰、财务制度不规范等影响信用评级和验收的问题,切实增强了企业苦练内

功的意识。三是使我们主管部门对今后中小企业服务工作有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能够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进一步突出金融服务这个重年内还将定期召开此类会议,使银企之间互通有无,真正实现双赢。

11.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调查 篇十一

一直以来,资阳市委市政府、资阳银监分局和各银行业机构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为己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和完善金融基础建设,强化监管引领和窗口指导,加强创新,开展“信贷孵化”工作,政银监管三方联动,推动了资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不断上新台阶。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6.97亿元,较年初新增34.31亿元,较同期多增29.48亿元;增幅38.74%,高于各项贷款增幅10.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

三方问题致融资困境

——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不落实。一是权属证明等办理不及时。部分小微企业反映,国土、房管等部门没有及时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等权证,影响了企业融资。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没有针对财务管理等知识开展针对性培训,导致部分企业主对现代银行业知识、合理规划和运用信贷资金不了解,与银行等交流谈判经验较为缺乏。三是政策性担保公司实力不足。目前,资阳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1.5亿元和2亿元,按照1:5的放大比例仅能提供7.5亿元和10亿元担保;同时担保费率仅为2%,盈利能力低下,公司发展不足,导致部分银行业机构未将其列为合作对象,担保能力和效率大打折扣。四是部分财政、税收等补贴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一是缺乏科学规划,挪用信贷资金,盲目扩大投资。二是有效抵押不足,互联互保网络复杂。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土地、厂房等条件较硬的抵押资产,又难以承受商业性担保公司较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互联互保关系网互相交织,担保关系异常复杂,一旦其中一户企业出现违约等问题,将使互保体承受沉重的代偿压力甚至被拖垮。三是涉民间借贷催生风险。四是与异地银行合作缺乏审慎性。部分企业只看到异地银行准入条件较低,但对其政策转变快等认识不足,导致企业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被抽贷压贷情况严重。五是部分企业与银行机构缺乏沟通,融资需求缺乏规划,导致银行没有正常办贷时间,也是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

——辖内银行业机构存在的不足。一是机制建设不完善。部分银行业机构仍存在“等客上门”“抓大放小”的经营观念,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工作未达到要求。二是信贷政策调整,缓冲时间和空间不足。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辖内银行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创新较慢,品种有限,难以适应小微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四是小微企业服务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特色支行的人员配置有待充实。

四方合力解小微难题

——政府职能部门方面。一是国土、房管等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尽快取得权属证明,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如利辉木业等企业长期无法取得有效权证的情况。二是经信委、中小企业局、财政局和信用促进会等部门要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联合银行机构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小微企业合理高效使用信贷资金的能力。三是增强政策性担保公司实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经营模式,不断增强担保实力。四是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企业风险基金,及时救助暂时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缓解小微企业因为申贷出现的临时性资金紧缺的情况。五是加快民间理财类公司清理整顿工作。打击非法吸收居民存款、高息放贷等行为。

——小微企业方面。一是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做好远景规划,遵循市场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有序发展。二是树立诚信意识。要严格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按时还款付息,提高自身资信级别。三是树立合法经营意识。既不能从事非法集资,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又要谨慎使用民间借贷资金,特别要警惕与民间理财类公司合作。四是树立本土意识。要改变怕本地银行监管,嫌本地银行程序繁琐,加强与本土银行业机构长期战略合作。五是树立现代金融意识。要改变以往那种认为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旧观念,敢于主动找银行,了解银行信贷准入“门槛”。

——银行业机构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二是做好信贷政策调整过程中的金融服务工作。要结合资阳实际,一户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三是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创新。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专利权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等业务。四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和培训,专营支行、特色支行更要配齐配强客户经理人选。

上一篇:营销方案推动经典案例下一篇:你的世界我来过心情散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