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精选11篇)
1.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一
科学能源发展观与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评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构想说起 能源和环境问题尤其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益紧缩的瓶颈.为了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建议.
作 者:韩民青 Han Minqing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6 27(6) 分类号:X1 关键词:
2.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二
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成为世界范围广泛关注的问题[1]。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与人类活动中排放的CO2程度密切相关[2]。
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社会经济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减少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所排放的CO2。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主要的CO2排放国。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是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的增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费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否会反作用于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这些都涉及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因此,在这一趋势下,有关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研究就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
1 文献综述
对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三个方向[3]:
第一个研究方向专注于研究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验证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有效性。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环境的恶化水平和收入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库兹涅茨曲线指出了从收入到碳排放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EKC假说最早是由Grossman和Krueger[4]提出,此后一些学者的研究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的有效性,如Seldon和Song[5]、Dinda和Coondoo[6]、Coondoo和Dinda[7]、陈茜[8]、刘继森[9]等人的研究。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研究能源消费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可能被共同决定,因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10]。从Kraft和Kraft[11]开始,很多学者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模型评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如Mehrara[12]、Narayan和Smyth[13]、曾胜[14]、王海鹏[15]等人的研究。
第三个研究方向则是把前面的两条研究线路结合在一起考察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者在同一框架下证明能源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如Ali和Ilhan[16]、Chang[17]、Ilhan和Ali[18]、Kojo和Yemane[19]、范晓[20]、牛书文[21]等人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认为,把减少CO2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费作为长期的政策目标将导致一种封闭的关系,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特定国家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理清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为能源及能源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对于中国的研究,有Zhang和Cheng[3]利用1960—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GDP和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Li Fei等[22]运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的数据探索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人均实际GDP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协整关系;Ching-Chih Chang[17]运用多元协整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中国1981—2006期间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与CO2排放、原油和煤炭的消费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电力资源的消费与GDP之间也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Yuan等[23]把从1980年至今分为四个阶段,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由以上的文献综述可见,对同一国家的数据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又是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各种节能减排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择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议题,以期为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高一定的参考,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良性互动。
2 模型的构建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人均实际GDP、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CO2排放量、人均资本存量(K)以及人均就业人数(L)作为指标标量,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2.1 ARDL协整分析方法
研究一个系统中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方法有三种,包括EG两步法、JJ检验法以及自回归分布滞后法(ARDL)。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ARDL)是一种较新的协整检验方法,最早由Charemza和Deadman[24]提出,后由Pesaran和Shin[25]及Pesaran[26]等人完善和推广。在对经济时间序列间长期协整性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中,传统方法一般采用EG两步法和JJ检验,但是Pesaran和Smith认为,协整向量自回归(VAR)分析涉及大量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选择,滞后阶数确定,趋势项、截距项确定,使研究的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传统协整检验的方法相比,边界检验ARDL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ARDL方法不需要预先检验考察时间序列是否具有一阶单整性;(2)边界检验的ARDL过程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也是足够稳健的,对样本长度要求低;(3)当解释变量为内生变量时,ARDL方法也可以得出无偏且有效的估计;(4)ARDL方法克服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带来的很多问题,比如非平稳序列导致的虚假回归的问题。另外,采用ARDL方法可以同时检验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协整关系。由于ARDL方法具有以上的优点,本文采用ARDL方法进行研究。
ARDL模型使用因变量的滞后项和自变量的当期及滞后项构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估计出变量间的长期效应和短期的平衡关系。利用ARDL模型对经济时间序列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使用边界检验过程检验变量间的协整性。边界检验是以F检验或Wald检验为基础的,是ARDL模型的第一步,通过边界检验可以判定模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存在协整的话它们的作用方向。首先构建以下方程:
式中:ln Yt是人均实际GDP(经济发展指标)的自然对数,ln Ct是人均CO2排放量的自然对数,ln Et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的自然对数,ln Kt是人均资本存量的自然对数,ln Lt是人均就业人数的自然对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使用总资本形成来代表资本存量K。许多学者在缺少资本存量数据时都曾采用过这样的处理方法(Lee和Chiang;Narayan和Smyth;Sari和Soytas)。使用总资本形成代替资本存量有一些局限,总资本形成是一个流量概念,不能衡量随年度累计下来的资本存量,没有考虑资产折旧带来的调整;总投资只是总资本存量的一个变动,不涵盖折旧,总资本形成也包括存货。Sari和Soytas指出,永续盘存法在估算资本存量时假定折旧率是常数,因而资本的任何变动都与投资的变动有很大关系。这样,用新固定投资数据来衡量资本存量的发展趋势还是较为可靠的。
在这里,我们使用F统计量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的原假设是变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在公式(1)中我们定义原假设H0:η1Y=η2Y=η3Y=η4Y=η5Y=0,备择假设H1:η1Y≠η2Y≠η3Y≠η4Y≠η5Y≠0。在这个程序中使用的F检验没有标准的分布。Pesaran等计算出两套F统计量的临界值表,一套是适用所有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I(0),一套是适用所有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I(1)。如果模型估计后计算的F统计量比临界值表中所对应的最高临界值大,则拒绝原假设,变量间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如果计算的F统计量低于最低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变量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如果计算的F统计量处于临界值表中最高和最低临界值间,则要考虑变量是、或者是二者混合的情况。在公式(2)—(5)中,可以用类似的程序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如果通过了以上的边界值检验,证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进入第二步,即根据AIC、SBC准则选择变量的最优滞后阶数,并估计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的系数。
2.2 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还需要实施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选择使用TY程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因为无论变量系列是I(0)、I(1)或是I(2),或是非协整的,或是任意序列的协整,TY方法都是有效。TY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需要预先对系统进行协整检验,可以避免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潜在偏差。TY方法是在增广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Wald检验统计量,Wald检验统计量的渐进卡方分布不考虑变量的一体化顺序或是协整属性。TY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体化的极大秩dmax人为地增大正确顺序k,形成一个(k+dmax)th的VAR模型。
为了实施TY程序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本文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为5(k=3,dmax=2),我们用下面的等式实施评价:
在(6)式中,A1…A5是5×5阶的系数矩阵,A0则是5×1阶的矩阵,εs是零干扰条件的均值和不变方差。
3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1965—2007年的人均实际GDP(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及人均就业人数的年度数据,其中CO2排放量的数据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CDIAC),实际GDP、实际总资本形成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能源消费量和人口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就业水平来源于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在线数据库。
3.1 协整检验
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得出所选取的时间序列全部是I(0)或I(1),符合ARDL方法的应用要求;然后,对原始数据做差分处理,并把差分之后的数据代入公式(1)—(5)进行边界检验,边界检验的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所考虑的时间序列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当人均实际GDP取作独立变量时,F统计量F(Y|C,E,K,L)=6.6453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的上界值3.67,这表明可以拒绝人均实际GDP、人均CO2排放、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和人均就业人数之间没有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当把人均CO2排放、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和人均就业人数当作独立变量时,时间序列时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当把人均实际GDP(即Y)当作独立变量时,分别根据AIC原则、SBC原则和Hannan-Quinn Criterion原则估计变量间的长期系数,最后根据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对比发现,用SBC原则选择的模型的标准误差小,故我们选择用SBC原则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时,该模型通过了一系列的诊断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所示。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
从系数的符号和大小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的大小。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长期内,CO2排放、实际总资本形成和就业人数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人均CO2排放增加1%导致经济增长增加1.3%,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每增加1%导致经济增长增加0.54%,人均就业人数增加1%导致经济增长增加0.32%;在长期内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反向的,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1%时导致经济增长降低0.8%。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结果与我们的直觉判断是相违背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奇怪,能源消费与经济产出之间负的长期关系在Nigerea和Saudi Arabia等人的研究中已经出现并研究过。
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向关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个问题。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负的关系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的低效率和过量的能源消费的可能性。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在中国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大量开发和使用煤炭资源,但是在能源利用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的限制,使得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我们能源系统的总效率很低,只有9.3%,不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半,这意味着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另外,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国家更多地关注如何增加能源的供给,而不是促进和鼓励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国的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也影响到一国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利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ARDL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确定人均实际GDP、人均CO2排放、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和人均就业人数之间具有长期关系,而短期关系的检验在表3中已经给出,即选定的ARDL模型的误差修正模型。根据表3的结果,ARDL模型的误差修正项是统计显著的,并且有正确的符号(负号),这表明产出、CO2排放、能源消费、实际总资本形成和就业人数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受到冲击以后向长期均衡调整恢复的速度是41%,因此,在长期和短期内CO2排放对于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ARDL协整检验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影响关系的方向,还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为了避免出现虚假的因果关系或是出现虚假的非因果关系,首先需要确定最佳滞后阶数。本文综合运用LR、FPE、AIC、SC和HQ等原则,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确定为5阶,在此基础上,运用增广的VAR模型实施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见表4所示。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零假设
根据表4的结果可知,CO2排放的增加可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不一定会引起CO2排放的增加,故CO2排放和GDP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降低CO2排放量会引起产出的下降,因此如果想要降低CO2的排放量,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降低碳排量而中国的CO2排放量又很难降下来的原因之一。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即能源消费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在稳定地增长,由于中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在1995—2009期间煤炭所占的比例平均是69.4%;同时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煤炭所占的比例就会下降,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会引起CO2排放量的增加,反之则不成立,这也说明了能源消费是CO2排放的主要原因,如果想要降低CO2排放量,必须降低能源消费量,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寻找一些环境友好型的、低污染低排放的清洁能源来代替化石资源,一方面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CO2的排放量。
4 结论
本文运用ARDL模型和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中国在1965—200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CO2排放、能源消费、实际总资本形成和就业人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均实际GDP、人均CO2排放、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实际总资本形成和人均就业人数之间具有长期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CO2排放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由于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等原因,导致在长期内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反向。CO2排放和GDP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CO2排放的增加可促进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二者相互促进;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会引起CO2排放量的增加,反之则不成立。这说明能源消费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增加了CO2的排放量。为了降低CO2的排放量,一方面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寻找现有能源的替代资源。本文的分析既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基于ARDL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1965—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CO2排放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根据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能源消费是CO2排放的主要原因,而CO2排放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了降低CO2的排放量,一方面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寻找现有能源的替代资源。
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三
关键词城市化;能源消费;碳排放
1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温室气体排放及由其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策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就数量而言,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研究显示,2004年度,二氧化碳大约占总的人为气体排放量的76.7%.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在于减少碳排放.碳排放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伴随着新一轮城市化浪潮的出现,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开始引起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关注\[1\].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被成为城市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已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行到了中期阶段,今后20年内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城镇化地位的急速提升.城镇化建设也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党的十八大之后,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下提及城镇化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1978年至2008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5.7%,电力9.1%.2003年至2008年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双位数.数据表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而且此阶段的能源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因此该阶段的碳排放增长也最快.如何在充分认识城市化阶段的能源消费特征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现阶段的节能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城市相继出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共同影响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双向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能源消费的总量;城市化导致了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的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资源使用更加合理,单位能源消费具有下降的趋势.利用城市化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回归关系来预测未来50年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将是能源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从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类的研究文献就多,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结论存在很多差异.二是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由于各产业对于能源需求存在的差异,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将反映到能源消费上,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也补完全一致.我国在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也将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的强度.三是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源消费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能源效率,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另外一方面,技术进步将促进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
对于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研究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城市化是一国由低收入迈进高收入的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与工业化保持一致,目前对我国城市化阶段的认识有: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加速经济增长时期),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快速增长(刘霞辉,2003)\[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却面临较为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涂正革,2008;张红凤等,2009)\[3,4\].二是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研究.Parikh 和Shukla(1995)利用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利用问题, 并针对如何避免这期间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提出政策建议\[5\].国内学者的研究有:王锋等(2010)研究了1995~2007 年间中国二氧化碳 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6\].林伯强等(2010)就节能与二氧化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问题提出政策建议\[7\].
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没有考虑到中国的阶段性特征,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刚性问题,而其对中国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和政策抉择最为重要,由于没有针对阶段性发展问题,所得出的政策建议也缺乏现实意义.城市化的人口转移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高耗能增长特征,是影响中国能源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准确描述现阶段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影响因素,需要对城市化阶段的影响有一个把握.为了捕捉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排放的特征,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本文将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各省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各个省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指标,数据来源《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60年》.能源消费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该指标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本文各省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也来自《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60年》.碳排放的数据来自于陶长琪和宋兴达(2010)的数据[8].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数据是1995年到2007年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了研究的方便,记城市化水平为Lcity,能源消费总量记为Energy,碳排放记为Carbon.
3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方法来分析我国29个省市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三者原始序列线性图如图1所示
3.1面板单位根检验
3.3模型形式确定
在表2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合了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得到三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3=13.454 84、S2=1.819 439、S1=1.784 417.进一步计算得到F2=203.213,F1=0.406 551.查F分布表,易知在α=0.01显著水平下,拒绝假设 H2,接受H1,即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
3.4Hausman检验
在确定模型形式为变截距模型之后,为了进一步确定是固定影响模型还是随机影响模型,还需要进行Hausman 检验.Hausman检验输出结果见表3:
表3Hausman检验输出结果
从估计结果还可以看出,对于本文中29个省市来说,虽然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系数相同,但是1995~2007年间其自身城市化水平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吉林最高,北京、上海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而最低的是安徽,其次是河南.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份、老东北工业基地省份城市化水平位列前面,而中部省份城市化水平也与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格局还是比较吻合的.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了1995年至2007年我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为城市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所以建立以城市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和Haus man检验的分析结果,确定研究模型的形式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最后,通过对拟合模型的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省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当然,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只讨论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而从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存在影响.尽管从本文拟合得到的模型中,能源消费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甚微,但是能源消费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而碳排放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佐证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面临着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简单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使其朝着更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方向演进.我国目前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城市经济的高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驾齐驱.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减排潜力巨大,各省市应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是为了控制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量的增加,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整重点应该放在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碳强度上.通过制定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控制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市场机制、管制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相关措施,促使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使我国城市化道路向新型的低碳城市化道路前进,从而保护生态环境,让经济发展模式更合理.
参考文献
[1]郭郡郡,刘成玉,刘玉翠.城镇化、大城市化与碳排放——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3(2):2-10.
\[2\]刘霞辉.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03,38(5): 41-47.
\[3\]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43(2): 93-105.
\[4\]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44(3):14-26.
\[5\]J PARIKH, V SHUKLA. Urbanization,energy use and green house effec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esults from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Fuel and Energy Abstracts,1995,36(4):87-103.
\[6\]王峰,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2) : 123-136.
\[7\]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 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45(8):66-78.
4.浅论中国的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 篇四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但在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消费投资增长较弱;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利率效应不够明显,金融调控任务艰巨;我国在未来仍可能面临通货紧缩压力。这些问题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本文选取了一些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结合国际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今日焦点:
・专家:振兴东北力戒再造万能政府和思想浮躁...
・中国中小城市的代表会聚克拉玛依探讨发展...
・中国有意参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子公司拍...
广?告
・今年哪些项目最赚钱・要赚就赚有车人的钱
・今年做什么最赚钱・开粥铺也能成为富翁!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的这些国家比较典型:美国经济和金融高度发达,经济总体上比较稳健;日本在经历60、70年代高速发展后,经济于90年代陷入长期低迷;韩国经济一度高速发展,但曾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经过痛苦的调整后,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好转;印度是与中国存在诸多类似的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虽滞后于中国,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
一、我国近期出现投资过热,但消费增长一直相对较弱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从年初以来已表现出明显的过热迹象。
20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4.5%,一季度更是高达43%,这已接近1992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主要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项目投资。20一季度,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4.8%。二是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三是私营和外企的投资。四是部分省市的投资。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居全国前五位,占全国的.48%。投资明显过热,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消费需求亟待提高。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一直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近年来,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而我国则要低很多。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应协调发展。如果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与未来的消费相匹配,就会导致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投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则可能产生大量新增不良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效率降低,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也称作投资率)在全球一直居高,而且爬升速度也很快。年我国投资率为42.7%,仅次于1993年45.3%的最高水今日焦点:
・专家:振兴东北力戒再造万能政府和思想浮躁...
・中国中小城市的代表会聚克拉玛依探讨发展...
・中国有意参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子公司拍...
广?告
・今年哪些项目最赚钱・要赚就赚有车人的钱
・今年做什么最赚钱・开粥铺也能成为富翁!
平。这表明,我国增加单位GDP所需的投资越来越多,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源投入而非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带来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巨大需求,造成瓶颈制约。但其最主要的威胁是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依靠高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已有前车之
5.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五
摘 要
改革开放打开了奢侈品消费的大门,随着我国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奢侈品消费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如何看待日益增长的奢侈品消费规模,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了学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 - 年经济增长和奢侈品消费的相关数据,以人均GDP 和奢侈品消费总额为序列,建立 VAR 模型,分析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介绍相关理论分析和方法概述。介绍了奢侈品的相关概念、奢侈品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以及 VAR 模型的相关理论。
其次,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奢侈品消费的现状。从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从市场规模、消费者结构、市场供求结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心理五方面分析了奢侈品消费的现状。
再次,选取奢侈品消费总额和人均 GDP 为两个时间序列,通过 ADF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 VAR 模型,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是奢侈品消费的原因,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最后,依据经济增长是奢侈品消费的原因这一结论,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从企业、政府、社会、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以发展本土奢侈品产业为核心的完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经济增长;奢侈品消费;本土奢侈品产业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 2 章 相关理论分析和方法概述
2.1 奢侈品的相关概念
2.1.1 奢侈品的含义
2.1.2 奢侈品的特征
2.1.3 奢侈品的分类
2.2 奢侈品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2.2.1 基于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和恩格尔定律的分析
2.2.2 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分析
2.2.3 基于垄断模型的分析
2.2.4 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
2.3 VAR 模型的相关理论
2.3.1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2.3.2 协整检验
2.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3.4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2.3.5 方差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 3 章 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1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2 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3.2.1 奢侈品市场规模分析
3.2.2 奢侈品消费者结构分析
3.2.3 奢侈品市场供求结构分析
3.2.4 奢侈品销售渠道分析
3.2.5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4.1 数据选取
4.2 模型选取
4.3 模型构建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完善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5.1 企业层面
5.1.1 培育本土奢侈品产业
5.1.2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5.1.3 借鉴国际知名品牌发展经验
5.2 政府层面
5.2.1 调整进口关税税率
5.2.2 规范奢侈品市场秩序
5.3 社会层面
5.3.1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5.3.2 加强国内外奢侈品文化交流
5.4 消费者层面
5.4.1 建立正确的奢侈品消费观念
5.4.2 合理利用消费信贷
5.5 本章小结
结 论
6.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篇六
导 言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替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是我国能源建设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构成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迄今尚有:1.2亿人口没用上电;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7000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由于农村燃料短缺,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把它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为边远偏僻和海岛等缺电无电地区提供照明、电视、水泵等动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
从能源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我国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我国政府一直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992年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采取的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完成“中国21世纪议程”报告的国家。在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方面,国家“六五”、“七五”以及“八五” 科技攻关中都安排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但由于我国在该领域投入资金数量过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虽在单项技术的研究示范方面有所进展,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资金投入力度上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其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交流频繁。因而,有必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制定好“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
现状和差距
1.国外概况
70年代以来,鉴于常规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重新加强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支持光伏发电发展的计划,目标要使2000年美国太阳电地的总产量达到1400兆瓦,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太阳电池总用量的10倍。克林顿政府1994的财政预算中,光伏发电的预算达7800多万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3.4%。日本、德国等欧共体
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定了国家有关发展规划或计划,大幅度增加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入。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还从政策上采取措拖鼓励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丹麦政府对安装风力发电机的用户给予100%的安装费用补帖,以后随风力发电技术进步则逐步减少直至完全取消。
近年来,国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世界太阳电池年销售量已超过60兆瓦,电池转换效率提高到15%以上,系统造价和发电成本己分别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电;在太阳热利用方面,由于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规模越来越大,仅美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额就逾10亿美元。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目前已有20余座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正在运行或建设。
风力发电技术进展迅速,基本实现了规模性生产和应用。1992年底,全世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达270万千瓦,发电47亿度电;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开发第三代风力发电机组。这种机组重量轻,单位面积获能大、可靠性高、装机费用低,发电成本将降至4-5美分/度电。
生物质能作为一项低碳能源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及原苏朕等国家早在50年代就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市和工厂污水,既治理了污染,又获得了能源。稻壳、蔗渣等农林废弃物,直接发电或通过热解气化供热发电的装置在北美、西欧、日本和巴西等许多地区和国家屡见不鲜,在美国即有近400万千瓦的装机;利用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换成液体燃料替代石油是科学家的长期愿望,80年代已在巴、美等国家实现。
氢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及能源载体,近年来其开发与利用技术在工业化国家中得到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财力开展研究工作,如日本的“阳光计划”中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加拿大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电解制氢开发利用氢能,在欧洲利用核能发展氢能技术,美国利用太阳能,到2020年规划可建成供3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城市供氢系统,并可大大降低汽车能耗。氢能的应用可望在21世纪得到飞速的发展。
2.国内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水能可开发资源为3.78亿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1%;生物智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利用量约为2.6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70%,整个用能的50%;在我国约6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风能资源总量为16亿千瓦,约10%可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尚待继续勘探,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26亿吨标准煤,现利用的仅约十万分之一;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亦十分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就有2000万千瓦以上。
近20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约3亿多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是生物质能,在目前的商品能源统计数字中并未计入)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绩主要表现在:
(1)小水电开发和利用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到1993年底,全国运行中的小水电站达6万多座,目前全国97%的乡、92%的村和87%的农户通了电;小水电作为一种有效的农村能源,在实现中国农村电气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109个县实现了初级农村电气化,200个县正在开展第二批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
(2)薪炭林建设和薪材能源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六五”以来的13年。全国营造薪炭林472万多公顷,使我国薪炭林总面积达到540万公顷,加上其他森林年合理生产薪材能
源约一亿吨标准煤,发展薪炭林对缓解当地农村能源紧张,保护森林资源、林草植被被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户普及了高效率节柴灶,每年可以节约1/3到1/2的燃料消耗;户用沼气克服了历史上的大起大落,走上了稳定发展阶段,全国525万个沼气池年产气12亿多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作为一项能源环保技术,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100立方米以上的有600多处;集中供气己达8.4万户,沼气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还开展了把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转换为优质气体、液化燃料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已建成一些示范工程。
(3)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器。经过以往十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在这四个领域技术已基本过关,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转入小批量生产,有了一定数量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缓解当地常规能源短缺和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了实效。据199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推广大阳能热水器230万平方米,被动式太阳房180万平方米,太阳能农作物温室34.2万公顷,太阳灶14万台,太阳能干燥器13200平方米,并一直保持发展势头。国产太阳能热水器平均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约100一150公斤标准煤,被动式太阳房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采暖期可节约20?/FONT>40公斤标煤,太阳灶每台每年可节约柴草500-700公斤,节能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始于70年代,但直到1982年以后方真正发展起来,在1983年一1987年短短的几年内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七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从1984年以前的年产200千瓦跃到1988年的4.5兆瓦。在应用方面,我国目前太阳电池主要用于通信系统和边远无电地区,年销售约1.1兆瓦。特别是我国迄今尚有28个无电县,上千个无电乡村,成千个无电岛屿,对解决这些边远偏辟地区供电问题光伏发电已经并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西藏的9个无水力无电县中,已建成2个功率分别为10千瓦和20千瓦的光伏电站,其余7个已纳入国家计划正在兴建之中。在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实用型单晶硅电池效率达12一13%,多晶硅电池为9一10%,非晶硅电池为5-6%。虽然高效硅电池及非晶电池的实验室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大,但在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却差得很多,有些新型且有潜力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
(4)风能开发利用继续发展。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万千瓦。80年代以来,50瓦至20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箱继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目前约有12万余台在内蒙、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运行,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1-20千瓦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目前正在研制50-200千瓦的中、大型风力发电机,有14个风电场正在建设当中。与此同时,低扬程大流量和高扬程小流量两种新型风力提水机已研制成功。此外,在全国风能资源调查,风力机性能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风能综合利用、国外风力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风电场的试验运行方面均取得进展。
(5)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地热资源现已利用的相当干400万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羊八井地热电站现装机总容量2.5万干瓦,年发电量达9700万度电,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目前已建有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930千瓦,年发电量1021万度电;波浪发电试验电站也在建设之中。氢能等极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
3.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开发利用的确取得可喜成绩,甚至在一些项目上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从总体来看,无论是科研水平,开发利用规模,还是产业发展等都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是:
*没有纳入国家能源建设计划;
*没有纳入各级正常的财政拨款渠道;
*缺乏鼓励推广及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应政策、法规等;
*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太少,如对太阳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不及美国的1%,甚至不及印度等国家;
*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薄弱。
目标和任务
1.目标
今后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新技术、新工艺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已成熟的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实际使用数量要达到39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包括生物质能传统利用方式的利用量,下同),为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个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0年,通过强化科技研制和试点示范工作,使多数新能源技术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一些成熟的实用技术,要尽快形成产业,扩大应用,进入市场;逐步改变生物质传统的低效利用方式,发挥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为解决边远和海岛等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作出贡献。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9800万吨标准煤。
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建立起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主要技术项目基本上都要求达到规模生产水平,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增加到39000万吨标准煤。
2.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10年间,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其工作重点是加强这些技术的试点示范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促进产业形成,尽快实现商品化生产和推广应用。
工作的主要方面是:
研究开发高产和多功能的薪炭林树种及栽培工艺技术和速生林营造技术,建设商品性薪炭林基地,重点放在农民缺柴、水土流失严重和有条件发展薪炭林的地区,力争2000年和2010年全国薪炭林面积分别达到640万公顷和1340万公顷,加上其它每年提供薪柴18000万吨(相当于10000万吨标准煤)和27000万吨(15400万吨标煤);
在巩固、提高节柴改灶的成果基础上,实现居民节煤炉灶具的商品化生产和销售,完善省柴灶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每年节柴数量达到10000万吨以上,约相当于5000万吨标准煤量;
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效的直接燃烧技术、致密固化成型、气化和液化技术,形成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到2000年和2010年生物质能高品位利用能力达到250和1700万吨标准煤;
利用农村及城镇酒厂、糖厂和畜禽养殖场的有机废弃物,发展沼气,使之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并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利用价值;同时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规范、标准和设备的成套供应,使全国沼气的总用户(含集中供气户)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755万户和1235万户,沼气供应量达到22.6亿M3和40亿M3,约相当于180万和314万吨标准煤的能量;
加快小水能资源的开发,2000年和2010年小水电站的总装机达到1983万千瓦和2788万千瓦,发电量为744和l170亿度电,分别相当于3132万吨和4930万吨标准量;
扩大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把推广应用节能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优发电系统作为重点来抓。太阳能建筑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要形成规模生产,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市场,特别要在太阳电池组件和配套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努力,降低系统造价,在2000年前完成西藏9个无电县独立光伏电站的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小功率光伏系统,建立分散型和集中型兆瓦级联网光伏示范性电站,太阳能开发利用总量到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23万吨和467万吨标准煤。继续抓好小风机生产、销售服务工作,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加速国产化进程,改进风力透平机的特性;集中力量开发200千瓦以上风力机、风力田控制和管理系统,加强和完善风力图规划选点和勘察设计工作建造若干个大型风力田,为它的0年和2019年全国风能开发能力达到30—40万千瓦(35—46万吨标准煤)和100-l10万千瓦(108万吨标准煤)创造条件。在继续抓好西藏地热电站的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有高温热储地区的资源,采用热泵等新技术,解决好地热腐蚀、防垢和回灌问题,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规模,争取2000年和2010年应用规模分别实现88万吨标准煤和151万吨标准煤;
潮汐能的开发重点以浙江和福建等地区为主,2000年以前开展低水头、大流量万千瓦级的全贯流机组及海工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5万千瓦;2010年争取建成30万千瓦实用型电站,年供能量达到31万吨标准煤;
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2010年建成具有商业意义的太阳能一氢能系统和煤化学制氢装置,其规模应不少于5000MHz日;
加强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的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0年稻壳发电、林屑发电、蔗渣发电和垃圾发电的装机容量要求超过5万千瓦,2010年达到30万千瓦,届时全年提供的能量分别约为8万和50万吨标准煤。
对策和措施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项远有前景,近有实效的事业。但由于尚处在发展初期,同其它能源建设相比,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全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对解决我国城乡,特别是广大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提高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推进其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切实加强领导。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中央有关部委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各个部门、地区的有关发展计划,并及时就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共同商量,分头实施,既分工又协调,建立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一条龙的开发体制,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引进。
2.制定优惠政策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公益事业。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规模小而获益能力低,尚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必须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保护。
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是国家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最有力的支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与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共同协商,根据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和规划目标,技术类型和特点,应用前景和获利能力,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一定要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增加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的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加速产品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系统开发的过程。加大信贷规模,提供低息贷款。要比常规能源发展有更具体的优惠的投资政策,加大产业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的信贷规模,提供长期的低利率贷款。—同时加强宣传,调动各方面授资热情,扩大资金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制订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制订必将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最终依靠自身的发展潜力,确立并占有其应有的市场份额。
3.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和示范
根据本纲要的要求,主管部委将研究和制定1996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并据此制定“九五”计划,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支持优先发展项目,加强科研示范和产业化的衔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加强产业化建设
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把技术上基本成熟的产品尽快定型,鼓励企业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实行横向联合,组织专业化生产。国家在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的发展,建立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体系,使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路。建立国家级的质量监测系统。抓好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和发展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应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个体和集体开办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承包新能源设备的销售、安装、调试、维修等技术服务工作,加强对各类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指导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5.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
7.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七
关键词:能源消费,出口贸易,因果关系
一、研究综述
关于能源消费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在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方面作了较早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 一些学者试将投入产出方法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过渡到对外贸易与能源问题的研究领域, 其着眼点即在于对外贸易是通过怎样的渠道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产生影响。
例如, Aryel等 (1978) 使用Leontief的投入产出法, 在H-O理论的3*2*2模型基础上, 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Jose (1984) 从供给与需求2个方面对于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一些分析, 得出了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会对于其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Lenzen (1998) 则针对澳大利亚终端消费中一次能源消费量运用投入产出法, 研究揭示出由于不同部门间的能源价格、资本形成和国际贸易流等因素的影响, 出口商品生产中的间接能源消费是不可忽略的这些研究有基于特定国家的研究, 也有以全球范围为基础的研究。
国内有关能源消费的理论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是由于从改革开放, 尤其是自80年代开始, 我国经济不断扩张, 外贸出口领域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 但是能源消费的短缺问题却不断严峻, 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以及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断关注。
董斌昌 (2006) 从实证角度运用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形式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研究了能源消耗对于对外贸易的作用, 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较大的原因;朱启荣 (2007) 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得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而出口贸易的规模则与能源消费量是双向因果关系;张云锐 (2008) 则对于广东省1987-2006年之间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二者相关性较高, 同时得出能源消费是出口贸易增加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因此得出了广东省出口依然依赖于高耗能的情形这一结论。
二、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及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的数据为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出口贸易值作为原始数据样本。能源消费总量用ec表示, 单位为万吨标煤, 出口贸易数据值用EX表示, 单位为亿美元。对这些数据进行一般的分析后发现, 它们具有较强的指数增长趋势,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 取对数对其进行变换, 分别记作Ln (ec) 、Ln (EX) 。
(二) 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回归分析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 即数据是平稳的。如果数据存在非平稳的情形, 将对大数据统计推断的一致性要求带来问题, 从而导致“伪回归”问题。
检验单位根常用的方法有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检验法和PhillipsPerron (PP) 检验法。如果时间序列在水平上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或二阶差分是平稳序列, 则认为此序列是一阶或二阶单整序列, 即为I (1) 或I (2) 序列。
本文选用ADF检验法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 (C, T, 0) 表示检验类型为含有常数项、含有趋势项并没有滞后项的的检验。检验形式的选择依据AIC准则;为保持检验一致性, 临界值取在10%显著性水平下的-4.38;△表示的是差分算子。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由赤池信息准则确定
通过对能源消费和出口额数据进行ADF检验可以看出, 水平数据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 即非平稳的原假设, 而所有数据的二阶差分, 则在10%的临界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的假设, 因此表明所有的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即为I (2) 序列。
(三) 协整检验
根据EG理论, 对于2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序列, 如果这2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 则称这2个序列是协整的。
2个变量只有单整阶数相同时, 才能够进行协整, 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会相互偏离太远, 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 而在长期中它们将会自动恢复至均衡位置。
由上面的单位根检验可知, Ln (ec) 和Ln (EX) 均为二阶单整过程,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以Ln (ec) 为自变量、Ln (EX) 为因变量, 进行OLS回归, 得到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虽然均通过了t检验, 但是由于存在自相关, 因此加入一阶自回归AR (1) 项, 继续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修正后的方程:
由此可见, 加入了一阶自回归项后的协整方程的拟合优度更高, 消除了自相关的问题, 同时对上述方程的残差项进行了平稳性检验, 结果表明也是平稳的, 即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并且为能源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 出口贸易将增长0.642个百分点。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是对Ln (ec) 与Ln (EX)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 这只表明了二者之间的时间变量存在因果关系, 但没有指出这种关系的方向。还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其原理是运用经济关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差和滞后效应, 根据经济变量各自的前期指标相互在解释、影响对方指标中的显著程度, 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和方向。由于因果关系检验是针对因果关系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变量, 因此一般格兰杰检验总是进行双向检验。对于两变量回归模型, 具体方法为:对两变量回归模型 (见式 (1) 、 (2) ) 中的βi (i=1, 2, …, m) =0进行检验, 这个假设实际上等同于“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如果拒绝了βi (i=1, 2, …, m) =0的原假设, 即拒绝“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 从而得出结论: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样可对βj (j=1, 2, …, m) =0进行检验, 从而判断Y对X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 零假设“Ln (ec) 不是Ln (EX) 的原因”、“Ln (EX) 不是Ln (ec) 的原因”发生的概率分别是0.061和0.016, 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应该拒绝原假设, 所以能源消费既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 出口消费也是也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其中前者的方程已经得出, 下面对于出口贸易也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 得到回归方程:
同样, 由于存在自相关, 因此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 (1) , 再次进行回归可得到新的回归方程:
加入一阶自回归项之后, 自相关情形基本消除, 且方程拟合度也更高。同时继续检验也可得到上述方程残差项是平稳的。
三、结论
中国1985-2007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着二阶单整的情形, 且在此基础上二者是协整的, 虽然短期内二者存在不稳定的情形, 但就长期而言, 它们是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能源消费与出口额互为因果关系, 这与当前中国的出口贸易行业以及能源消费模式有关的, 出口多聚集于一些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 对于能源的依赖相当大。同理, 当目前情形下中国出口增加时, 也会进一步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 也即出口贸易在拉动能源消费的同时也会受到能源供应量的限制。当能源消费增加1个百分点时, 出口贸易额增加0.642个百分点;而当出口贸易额增加1个百分点时, 能源消费增加了0.105个百分点。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对于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如能源消费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大, 目前中国的出口仍大量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以及一些高污染的行业。
国际高耗能产业向中国转移, 这是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较低, 环境成本没有完全计入出口产品有关;而外资企业在利用中国资源生产出产品之后再返销到国外, 这也就相当于耗费中国的资源能源, 在中国排放污染;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是很合理, 为了政绩一味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出口企业能源价格成本被低估、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等。以上分析的一些情况都是出口贸易会造成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而能源消费的增加会导致出口贸易的上升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出口行业过分依赖于能源消费, 当能源作为一种生产投入, 其规模扩张的时候必然会给依赖其生产产品的出口行业带来增加的效应。
第一, 中国是一个能源十分紧缺的国家, 但是目前却存在着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的问题。因此在耗能较大的出口领域, 应不断注重产业的清洁化, 能源利用的高效化, 同时注重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 减少低端环节的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制造的无序扩张, 注重吸收引进并不断加强节能降耗的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出口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单位产品对于能源的过度依赖。
第二, 中国在未来的规划中更应注重产业及产品的结构调整, 要积极采取措施, 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 进一步减少冶金制品、化工原料、重化工产品等高耗能产品出口比重, 增加电子、生物制品等低能耗产品的出口比重。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大量减少出口以及国民经济对于能源的过度依赖。
第三, 中国应实行节约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提高出口企业能源使用成本,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节约型出口体系。最后中国也应加大有关资源能源方面的立法工作, 用法律或是行政手段约束督促企业促进节能增效的意识, 通过市场化与法制化结合的手段改善能源利用低下的弊病。
第四, 政府部门应从宏观的角度, 利用各种手段开发国内能源, 寻找替代性能源;同时开发新的能源供应市场, 减少国际能源市场变动对于中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从而保证中国出口行业获得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渠道。
参考文献
[1]、朱启荣.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协整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山东省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23) .
[2]、董长斌, 杜希矗.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19) .
[3]、张云锐.广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J].珠三角, 2006 (4) .
8.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八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一、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是人均排名并不高,2009年河南万元GDP能耗值为1.15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077吨标准煤;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为29.3%,低于全国43.4%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河南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河南省的情况基本上与中原经济区的一致,本文借用河南的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
(一)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能源消费由1978年的335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9751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0年之前基本上呈线性增长的状态,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供应的较大压力,中原经济区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部分能源品种净流入量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图1是2003—2009年中原经济区一次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最大,而且基本上变化不大;石油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其他较为清洁的能源所占的比重较低,基本上较为稳定,增长缓慢。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炭开采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还易造成对生态和地下水的破坏,相比其他能源,煤炭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提高其他能源品种所占比重有重要的意义。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
中原经济区能源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能源强度高,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万元GDP能耗为1.156吨标准煤,同全国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以及周边部分省份安徽、山东的1.017吨标准煤、1.072吨标准煤相比,能源消耗依然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工业生产能耗高以及能源管理水平低等。
(四)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状况
中原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480.46亿元(按当年价格),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10%,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2.9%的速度。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9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缓慢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且略有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以及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
二、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选择197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经济增长数据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用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GDP表示中原经济区区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978—2009年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如下:
E=0.98GDP-4249
R2=0.81,F=100,DW=1.64
从上述的回归结果来看,从可决系数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81%可由GDP增长得到解释。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分析可得出GDP每提高1亿元,能源消费增长0.98万吨标准煤。说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能源消费,即经济增长存在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GDP的增长会引起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
三、中原经济区促进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缓慢,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依赖较大。当前要想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实验区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取得巨大成就,与其独特的工业密不可分,中原经济区在诸多行业具有独特优势,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遏制第二产业,相反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
其次,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等原因,不同产业生产同等产值所需的能源消耗是不相同的,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以及吸纳就业多的诸多特点,因此,最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尽量大(美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让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量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从而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否定现有产业,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来讲,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只有做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彼此衔接,可持续发展能力才会显著增强。
(二)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中原经济区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资源回收以及节能建材等低碳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注重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和转换技术的开发,注重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中原经济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当务之急是把与这些技术关联的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对于抢占未来我国乃至世界低碳改造市场至关重要。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应属于先进制造业,而且先进制造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加大国土绿化工作力度,有利于增强“碳汇”能力,还可以发展新型的碳捕捉、碳转化产业,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强度较大,应加大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淘汰力度,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要积极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从中央的各种文件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其目的在于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价,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市场自觉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伟大战略,必须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①李华丽. 能源利用效率的文献研究综述[J]. 市场论坛,2009(10):62—65
②刘润生.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动态[J].经济论坛,2009(4):35—36
③马远鑫. 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3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能源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B703);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均衡下河南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A630037)阶段性成果〕
(梁广华,1982年生,河南新蔡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工程)
9.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九
内容提示:值得注意的是,经过3个周期的增长,目前我国农业耕整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超过75%,增长的空间相对有限。但播种和收获的机械水平还低于50%,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农用柴油的增长点将逐步向秋收环节转移。
航空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煤油需求稳定增长。我国的煤油需求与占据约70%周转量的航空客运市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航空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2014年煤油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国家取消了机票价格下浮不得超过25%的限制,给予了航空业更大的价格竞争空间,民众将会更多地选择航空出行。另一方面,国家还放宽了民航航线的管制政策,由核准制转变为登记制,航空公司对设立新航线具有更强自主权,航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节奏将逐步加快。研究部预计2014年我国航空客运周转量有望实现12%左右的增长,2014年国内煤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400万吨,同比增长约7%。
10.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篇十
经国内汽车企业专业人士的观察与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国际化进程,更要求专业人士不懈努力,争取更大的突破。从产品市场来看,在近几年,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集团相继在中国加大了采购力度和建立采购基地。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以上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采购金额逐年递增,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从资本市场来看,中国汽车行业与国际上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相继建立了800多家合资企业,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占全国汽车工业资本总额的50%左右。而且,在今后几年里,随着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合作领域还将会不断扩大,同时也为我国汽车企业带来一定的商机。,另外,从技术市场来看,中国的入世和市场的更加开放,为汽车工业提供了多种技术创新的途径。在过去成千项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委托设计、联合设计、合作开发以及集成创新等多种方式,使先进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汽车技术市场,这也说明了新世纪的到来,创新不容忽视。同时,通过海外设立技术公司,我们的技术已走向世界,走向美好的明天。
11.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篇十一
作者简介:李旻晶(1980-),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Q054 )摘要:通过选取湖北省1985-2012年的数据,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协整方程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湖北省生产总值每增长1% ,将导致能源消费增加0.450 483%;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经济增长是推动湖北省能源消费量增长的原因,但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误差修模型显示,短期内能源消费量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非常快。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制定湖北能源政策和长期能源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3.01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3期李旻晶:湖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非常密切和重要的关系,能源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必需的动力, 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也会越来越大,经济增长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另外,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又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阻碍。随着经济增长和石油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制订了能源战略,这就使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成为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湖北省是中国经济发展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必须重视能源消费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深入地研究湖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制定合理的湖北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综述
有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能源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将其分为外生技术进步和内生技术进步这两个研究方向,即一是对外生技术进步的研究;二是通过内生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Kraft等\[1\]采用双变量因果检验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进行了研究;Yu 等\[2\]运用美国的季度数据,采用EG两步法,进行因果检验,得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均衡关系,也就是说长期来看,两者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Stern\[3\]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结论显示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Lee\[4\]构建了三变量的模型,运用异质面板协整和因果检验方法,显示18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有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的研究是:王俊松等\[5\]采用计量方法得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制定不同的政策;齐绍洲等\[6\]通过回归分析引出能源消费强度,研究了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究了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机理;曾胜等\[7\]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并测算由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进行评估并发现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刘长生等\[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率存在正面和负面影响;巴曙松等\[9\]通过分析总能源消费和主要能源消费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得出我国施行燃料转换政策是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李晓嘉\[10\]指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是诱致的能源需求型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于产出的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早,但多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般是通过运用我国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缺乏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另外,国内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上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中国整体的数据为样本;近几年省域内研究逐渐显现,但针对湖北地区进行分析较少。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湖北地区展开定量分析,探索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湖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1985-2012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均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选取能源消费量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为解释变量。具体的指标内涵是:XF为湖北能源消费总量;GDP为湖北生产总值;GT为资本投入,用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RY为劳动力投入,用湖北从业人员数来表示。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为万吨标煤,湖北生产总值的单位为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单位为亿元、从业人员数的单位为万人。对于GDP和GT,以1985年为基期,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出了实际的GDP和GT。为了方便研究和有效消除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均取其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 ln XF、ln GDP、ln GT、ln RY。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对样本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表2结果显示,零假设迹统计量大于5%时的显著性水平;继续观察At most l、At most 2和 At most 3的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该假设,说明利用迹统计量检验序列ln XF、ln GDP、ln GT以及ln RY存在协整方程,协整检验结果证明lnXF、ln GDP、ln GT以及ln RY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研究结论
以上通过对湖北省1985-2011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这四个指标之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并通过稳定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长期来看,湖北省存在着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较大,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湖北能源高消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在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从短期来看,负的误差修正系数表明两者存在着反向修正机制,如果湖北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对上一期偏离长期均衡水平将以36.1636%的调整幅度进行反向修正,且速度较为迅速。
再次,从回归方程来看,湖北生产总值增长是促进湖北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经济增长每增加1%,就可以使能源消费0.450 483%;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湖北从业人员增长对湖北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不影响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 为了降低湖北能源消费总量,需要制定一些有关湖北能源政策和长期能源规划的建议,如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
四、优化湖北能源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
政府应多渠道地加强能源信息的传播和推广,通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能源企业的科技化水平。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实现能源技术高效快速发展。对于尚未开发但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能源技术,及时地将其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有效地监管低耗能企业,促进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加强对低耗能企业的资金投入,适当地降低节能研发企业的贷款资金利率水平,通过提倡使用低碳能源,加大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积极发展能源效率高的产业。同时严格控制低耗能企业的土地供给,通过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的审批成本,提高节能研发的积极性。
(三)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政府加大新能源政策的支持力度,缩短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新能源研究的生产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其设备的效率性,激励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减轻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2):401403.
\[2\]Yu Eden S H, Jin J C.Cointegr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employment \[J\].Resource and Energy Eeonomies,1992,14(3):259266.
\[3\]Stern D I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 Energy Economies,1993,15(2):137150.
\[4\]Lee C 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es,2005,27(3):415427.
\[5\]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823.
\[6\]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4):5664.
\[7\]曾胜,黄登仕.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6568.
\[8\]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1):19.
\[9\]巴曙松,吴大义.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511.
\[10\]李晓嘉,刘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J\].软科学,2009(8):6164.
(责任编辑王婷婷)
首先,从长期来看,湖北省存在着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较大,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湖北能源高消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在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从短期来看,负的误差修正系数表明两者存在着反向修正机制,如果湖北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对上一期偏离长期均衡水平将以36.1636%的调整幅度进行反向修正,且速度较为迅速。
再次,从回归方程来看,湖北生产总值增长是促进湖北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经济增长每增加1%,就可以使能源消费0.450 483%;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湖北从业人员增长对湖北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不影响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 为了降低湖北能源消费总量,需要制定一些有关湖北能源政策和长期能源规划的建议,如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
四、优化湖北能源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
政府应多渠道地加强能源信息的传播和推广,通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能源企业的科技化水平。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实现能源技术高效快速发展。对于尚未开发但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能源技术,及时地将其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有效地监管低耗能企业,促进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加强对低耗能企业的资金投入,适当地降低节能研发企业的贷款资金利率水平,通过提倡使用低碳能源,加大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积极发展能源效率高的产业。同时严格控制低耗能企业的土地供给,通过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的审批成本,提高节能研发的积极性。
(三)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政府加大新能源政策的支持力度,缩短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新能源研究的生产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其设备的效率性,激励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减轻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2):401403.
\[2\]Yu Eden S H, Jin J C.Cointegr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employment \[J\].Resource and Energy Eeonomies,1992,14(3):259266.
\[3\]Stern D I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 Energy Economies,1993,15(2):137150.
\[4\]Lee C 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es,2005,27(3):415427.
\[5\]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823.
\[6\]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4):5664.
\[7\]曾胜,黄登仕.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6568.
\[8\]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1):19.
\[9\]巴曙松,吴大义.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511.
\[10\]李晓嘉,刘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J\].软科学,2009(8):6164.
(责任编辑王婷婷)
首先,从长期来看,湖北省存在着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较大,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湖北能源高消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在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从短期来看,负的误差修正系数表明两者存在着反向修正机制,如果湖北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对上一期偏离长期均衡水平将以36.1636%的调整幅度进行反向修正,且速度较为迅速。
再次,从回归方程来看,湖北生产总值增长是促进湖北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经济增长每增加1%,就可以使能源消费0.450 483%;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湖北从业人员增长对湖北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不影响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 为了降低湖北能源消费总量,需要制定一些有关湖北能源政策和长期能源规划的建议,如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
四、优化湖北能源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
政府应多渠道地加强能源信息的传播和推广,通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能源企业的科技化水平。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实现能源技术高效快速发展。对于尚未开发但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能源技术,及时地将其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加快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有效地监管低耗能企业,促进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加强对低耗能企业的资金投入,适当地降低节能研发企业的贷款资金利率水平,通过提倡使用低碳能源,加大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积极发展能源效率高的产业。同时严格控制低耗能企业的土地供给,通过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的审批成本,提高节能研发的积极性。
(三)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政府加大新能源政策的支持力度,缩短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新能源研究的生产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其设备的效率性,激励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减轻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2):401403.
\[2\]Yu Eden S H, Jin J C.Cointegr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employment \[J\].Resource and Energy Eeonomies,1992,14(3):259266.
\[3\]Stern D I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 Energy Economies,1993,15(2):137150.
\[4\]Lee C 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es,2005,27(3):415427.
\[5\]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823.
\[6\]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4):5664.
\[7\]曾胜,黄登仕.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6568.
\[8\]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1):19.
\[9\]巴曙松,吴大义.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511.
\[10\]李晓嘉,刘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J\].软科学,2009(8):6164.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推荐阅读: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08-18
浅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对电信业影响07-14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09-02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10-18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08-22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08-06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10-13
浅析咨询工程师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07-20
浅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与理念07-16